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9:48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1

关键词:创新平面设计自由化

纵观平面设计的发展,从文字到图形,从二维到三维,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平面设计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而一同发展,不断在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同时也满足了每一阶段历史文化对平面设计的要求。但当我们走到今天这个多元化并存的时代,在与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当代国内的平面设计走向始终无法解决几个问题,诸如,民族文化的体现,整体的统一,鲜明的风格化等。

一、把握时代色彩风格,自由化发展

色彩运用是设计的重要环节,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往往会在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可以说我们对每一件事物的认知,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之中包括外形、色彩等因素。其中,色彩因素可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内涵、文化、心理等信息,它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视觉创作更是离不开它,在平面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设计作品中如何运用色彩达到感官冲击的作用?在作者的研究中发现色彩运用与时代的审美趋向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设计作品中的共性特征。

(一)色彩选择与表现的自由化

色彩对于事物的表现能力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超强效果。在我们生活里,色彩无所不在,它是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自由意识强烈,个性表达趋向也愈来愈明显。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色彩的选取和运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也屡见不鲜。设计者用色彩创造丰富的视觉空间,用色彩的语言与社会进行沟通。这种个性和自由化表达,首先表现在色彩选择的自由。在作品中自由的色彩表现,致使作品风格更加独特,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特质也更加理性。同一时代的设计作品在色彩选择上往往会表现出时代的共性,如奔放、和谐、共融等等。色彩选的自由化其次是表现在表达的自由。作品架构和布局这是大方面的是可以塑造和琢磨的,但细小到着色的运用这就关系到设计者自身的情感、心理等潜在因素,表达出的也是个体化的特质。这种无限制,自由化,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设计色彩奉行简约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在国内的现代平面设计中,简约主义渐成主流,它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这种设计风格目的地是想达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效果。因为简单明了,颜色的识别度高,易突出作品主题,但对设计者自身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设计者必须对作品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对色彩的表达意蕴有较准确的表达。但在执行简约的同时,设计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简约绝非是指简单。对于平面设计艺术来说,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利用色彩设计的创意造成一种更集中、更强烈、更单纯的形象,加深公众的认知程度。

二、探索创新设计,达到无可替代创意是一个设计师的灵魂,是设计的本质要求

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幅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对于设计者来说,即是要表现“自由之精神和奔放之思想”。好的意念是决胜的关键的所在。比如麦当劳采用m为标志造型结构,来象征欢乐与美味,拟人化表达了“麦当劳大叔”和蔼可亲的笑容,这个设计所表现出的内涵传达给受众的感官意识即是创意带来的。创新、创意发展是当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无可替代。对于设计人员在创意作品时要把握几个要点:其一,创意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作品信息必须明确传达中心意义给受众。现代社会自由化的表达与选择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受众心理上的趋同心理逐渐淡化,都在寻求一种独特的享受,追求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又不是“一千个读者”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是“小众化”的“大众化”,即小范围内的价值认同。因此,存在了特定的人群,设计者就需要针对作品的特点,划定受众的关心点,再运用自己的独特表达思维,迎合“小众”心理,在意识认同上产生共鸣。其二,设计者自身须是善变却又真诚的“多面手”。创新的执行者是设计者,因此对设计者自身的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创新就意味着改变,不变的东西是没有新意的,善于推陈出新是一个好设计师的重要素质之一。但善变不等于漫无目的的瞎变,同时还要兼具真诚。设计虽然是创新,从无到有,却又不能脱离事实凭空捏造,设计作品具有可信性才能达到传播和影响的目的,虚假的、单纯的迎合的“创造”注定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

三、善用空白意象,营造意境空间

空白可被视为意象表达的一类特殊形式,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意象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一种趋势。古人说“立象以尽意”,用来形容平面设计再恰当不过。成形有设计作品元素有限,视界有限,却能传达出无限的内容这就在于意象的营造。在简约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繁杂的设计已不时兴,多色彩的选择亦是徒劳无功的。而在色彩和架构中体现简约风格、达到意境营造的效果,最直接也是最理想的选择便是空白意象,这是设计的自然发展与选择。空白即“虚”,反之为“实”。白的不是多余、没有,实的亦不仅代表真实和存在。二者的互搭,才能传达出“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这种空白,看似无形之境,实乃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笔虽未到,而意已至。空白意象如果运用的巧妙的话,可以成为设计中最突出、最令人瞩目的地方。设计者应在实践中自行揣摩运用,并结合自身的感悟进一步发挥,通过内在气质更好地去挖掘和表现作品潜藏的“深意”。

参考文献:

[1]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2

关键词:邓小平 战略设计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仅要把握其战略思想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其进行战略设计的理论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领会邓小平理论,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像他那样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邓小平战略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晨过程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问题的谋划和设计,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提出的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方针开始提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邓小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着重于从战略发展方向上作大体的设计,提出了经济建设奋斗的战略目标,即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并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学,依靠教育,依靠人才,为此他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强调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应两手抓在人才培养上,提出要把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认识。总之,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的设计,必须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以此作为战略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召开)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的召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的阶段,也是邓小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总体战略蓝图的设计基本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重大战略问题已经由大致的轮廓向精细化、具体化方向发展。邓小平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党建、国内问艇和国际问题等许多重大问题,较为全面地从战略的全局、长远方面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谋划和设计,形成了一个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体系。他将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任务。规定为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分三步走。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看成是确保这一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他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其中教育和科学,又是战略重点中的关键。“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聊)对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问题,要提高到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他把加紧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战略任务。将机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作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任务。从战略角度对祖国的统一方式、国际矛盾解决的办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极富于创造性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其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整套战略体系。从19盯年10月(党的十三大的召开)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阶段,也是邓小平的战略设计思想从理论高度进一步升华的阶段。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商品经济理论日趋成熟,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了准备,他还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党建等方面的内在关系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设计,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

二、邓小平战略设计思想的逻辑建构

战略设计是一种宏观设计,它涉及的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相对稳定性的方针、政策、路线、目标等问题。在战略设计上稍有偏差,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关系重大,非同小可。邓小平担当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总设计师的重任,他所进行的每一步的谋划和设计,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在思考过程中,他善于将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把设计思路的基点放在走自己的路上面。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多次反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也是他思考问题、设计改革方案的起点。

(二)下工夫摸清本圆圆情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国情中有两个特点必须看到: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就决定了中国在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国际情况,他认为基本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国际竞争、矛盾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些成为他进行战略设计的客观依据。

(三)从理论和实际的蛄舍上,明确任务,制定目标。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邓小平设计出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步骤。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设计,由最初设想在2l世纪内完成到最后修改为到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其间经过了反复的蕴酿和理论论证,然后才郑重地明确为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世纪舳年代末蜜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目标设计基本完成之后,接着的工作是如何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开始向具体方案方面转移。这是更为艰难的工作。邓小平在考虑这一问题时,认为必须从总结经验教训人手,彻底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不能重蹈以往错误道路的覆辙,必须解放思想,闯出一条新路。但是新路在哪里呢?邓小平认为,只有靠大家摸索,边摸索边总结。在其带头探索和群众献计献策的过程中,邓小平认识到唯有改革开放才有出路。邓小平的这一思路,通过多种实地试验。使许多人从怀疑、观望逐渐转变为坚信和全力贯彻,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推动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标志设计》;教学思路;创新;多元化

1标志设计概述

标志设计,又称为LoGo设计,表明某种意义特征的记号、标记。它的表现手段是运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和符号语境。标志通过精练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品牌的精神理念与文化内涵,并巧妙运用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向受众传达独特的品牌信息。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标志反映着强烈的时代风格,以其视觉化、图形化的特性相比较文字语言能够更快速直接地表达品牌个性、传递品牌信息,加深消费者的品牌记忆。

2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标志是时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设计产物,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时空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心理。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观念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标志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标志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和新兴媒介传播下,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标志设计作为品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时代的流行脉搏,寻找新的设计思路,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体现出标志设计的全新语境。

3《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面临的问题

20世纪的标志风格在以“包豪斯设计”为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影响下,标志设计形态以其简洁抽象的几何图形为主,强调造型上高度的理性和统一,但是过度的简约标志已经使得大众出现了视觉麻木和审美疲劳感。新媒体时代标志的时尚化语言,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技法以及标志形态的个性构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标志设计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使得《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固守20世纪的标志造型单一化、程式化的设计规律,而应该切实依循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技术的状况,结合当代标志多样的流行趋势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标志设计能力。

国内大部分《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书籍中还停留在20世纪由于技术束缚所导致的相对滞后的设计观念,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对20世纪经典标志传统设计方法的借鉴和学习,标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标志设计风格的研究以及标志造型形式的技法介绍,标志设计传统表现技法的教学内容远多于对标志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结合当今时代背景的全新教学理念较少,导致《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结果。

4当今《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的探索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应顺应标志设计多变的视觉流行趋势,来安排标志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多种的教学思路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4.1标志设计多元化

由于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和当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影响,当代的标志设计传达的信息语言更为丰富,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视觉感受不断向多元化视觉、情感化体验的方向发展变化。标志不但要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还要具备人文情趣和独特创意。多元化的标志设计更能引起受众无限的联想,符合当今社会多群体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

《标志设计》课程中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正是基于当代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要巧妙运用丰富的视觉解读语言,体现出多元的标志设计需求。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意表现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负形、共线共形、一形多义等多种构成形式,以少胜多的方法,充分地发挥出各种形态信息的优势,相辅相成,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通过多种视觉元素融合的设计方法,一方面简化标志造型的视觉形态,同时多元化的视觉语言创意独特新颖,巧妙又不突兀地把多种设计元素统一融合在一个图式之中,使元素之间互相衬托,形体特征之间互相补充和借用,使得标志设计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和吸引力。

4.2标志设计立体化

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一直定位在二维上,一贯强调静态的标志形态展示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审美诉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平面化、程式化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思维观念的变化。标志设计的形态不再单一地以平面形态的视觉方式出现,立体化的标志形态应用也越来越多。立体化标志教学思路更加符合新时代视觉信息个性化的需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堂教学经验的固性思维,使标志设计的形态摆脱平面视觉的束缚,向更宽阔的视觉领域l展。标志的立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标志进行综合性思维和多角度的设计,其营造出立体的视觉空间,便于观者对标志能够获得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在空间视觉感受上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视觉体验。

4.3标志设计动态化

动态化标志是传统标志设计在新媒体下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蓬勃发展而催生的产物。数字媒介的优势除了具备传统平面设计的静态文本和图片展示,以及交互式信息传播外,还有对动态展示的支持,解放了以往媒介由于先天条件的缺失对于标志形式的束缚,体现出新型视觉语言强大的视觉生命力。

动态化标志的教学研究思路是标志设计类型中的横向延伸,通过对学生动态思维的分析和训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作为形象的核心识别部分的标志,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符合数字媒介传播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单位形来设计一系列的动态变化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线的方向性、速度感、运动感、循环性对学生动态思维进行分析和训练,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标志的动态变化隐含着无穷的视觉新意象,比静态标志具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标志设计》课程的动态化教学思路着重对学生动态思维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了《标志设计》课程曾经固守的传统标志的设计观念,为未来的标志设计开拓了一种创新思维的模式和探索精神,使标志设计呈现出了新的境界。

5结语

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标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志设计》课程应把教学思路的重点放在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思路去表现标志,在不断地进行尝试、探索、完善中理解标志的功能和形式美的规律,培养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标志图式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研究的新视野[J].设计,2015(04).

[2]丁艺.当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大舞台,2014(06).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4

关键词:山地城市骨架路网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065-02

从本质而言,平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交通优势,而山地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定的阻碍。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山地城市也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实际建设运行中发现,较之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路网交通容量更小,交通拥堵也更严重。在此背景下,为迎合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提高交通抗拥堵能力的目标,探究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的特征

山地城市布局往往受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形成了分散的点状或带状布局。常见的形式有组团式布局,如重庆、绵阳、宜宾等,主要呈现如下共性点。

(1)受地形影响,山地城市组团规模较小且空间不规则,组团间均存在山体、水体等自然障碍。

(2)受历史影响,山地城市多呈单中心空间布局,老城区组团承担了过重的社会功能,向外功能疏散较平原城市缓慢。

2山地城市道路路网的特征

城市道路路网依据城市布局,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带状式和自由式。山地城市路网由于布局空间影响,不得不采用自由式路网布局,即根据地形特点自由形成道路路网,路网在形态上并无一定的几何形状。具体的特征如下。

(1)特色鲜明。山地城市道路路网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紧密度高,道路多利用山地沟谷、滨河区域展线,因此,每个城市的路网各具特色。

(2)层次鲜明。山地城市道路路网分为城市骨架路网和组团内部路网,城市骨架路网起到连接城市各组团的功能,组团内部路网主要起集散功能。

3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较之于平原城市,主要特征如下。

(1)路网容量。山地城市道路路网交通容量总体有限,且多呈现为骨架路网型拥堵。究其原因,一方面,山地城市组团间地形多为无法开发的大江大河等自然障碍,自然障碍处的可用用地有限,进而导致通行能力减小,引起组团间骨架路网型交通瓶颈;另一方面,山地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对骨架路网的建设难度和投资匡算的预估,导致城市规划骨架路网落地率偏低,骨架路网无法成型。

(2)交通出行。山地城市交通出行主要依赖于汽车与步行,非机动车出行比重受城市地形影响而差异极大,从参与过的城市案例分析,山地城市道路红线往往与平原城市宽度保持一致,这不利于用地集约化发展。

(3)道路建设形态。受历史原因影响,山地城市组团间道路均带有明显的公路特征。影响之一在于公路设计过于追求线路的经济性而并非区域整体经济性,这导致区域交通接入困难;影响之二在于公路设计往往忽视交叉口、公交停泊点等交通瓶颈处交通设计,这为城市区域开发后带来交通拥堵的隐患。

4城市山地道路规划设计的特点及几点思考

4.1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1)道路工程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原则。在进行城市山地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道路设计先期纳入到城市路网规划方案中,既要满足城市区域竖向的规划要求,又要结合道路自身设计要求,降低道路工程投入,进而提高山地城市^域开发的投入产出比。

(2)城市统一性原则。针对山地城市路网自由性及道路复杂性的特点,将一个城市制定统一的标准,如制定道路纵坡坡度尺度、非机动车道设计尺度、道路标识系统尺度等。统一的标准为实现居民统一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也避免后期设计中不协调。

(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原则。在进行城市山地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以环境保护为设计理念,不破坏山区现有生态结构和自然环境。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问题,要避免在地质较差区域进行道路建设,合理地对挖土、弃土等问题进行处理,保留原始生物通道,以达到维持原有生态平衡的目的。

4.2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1)城市规划与线路设计。建议城市骨架道路设计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较之于平原城市,建议山地城市的规划设计顺序加以调整,总体如下。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意图―骨架道路道路设计及投资匡算―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及用地布局调整―骨架路网详细设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场地平整设计或局部地块场平设计―组团内部次支道路详细设计。

(2)道路总体设计。道路总体设计主要包括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平面主要争议在于路权的使用,为增加组团城市自然障碍处的通行水平,建议山地城市需要比平原城市更加注重公共交通。

山地城市道路纵断面的主要争议为最大坡度,依据对美国洛杉矶等山地城市的经验,建议山地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货运与客运道路网络,从而根据不同的道路特性制定独特的道路最大纵坡。

山地城市道路横断面主要有两大争议:一是非机动车道的设置与运行,工程设计发现,许多山地城市存在部分道路设置非机动车道的现象,从运行的使用中发现,山地城市非机动车的使用效率差异极大;二是道路边坡的红线预留,道路边坡用地与城市地块用地冲突频发。建议从规划入手,明确非机动车道和道路边坡的设计要求,这两点对于集约化使用城市用地极为重要。

(3)路基路面设计。路基设计:结合城市山区自然环境特点,参考工程地质学理论知识,灵活处理山区地质地貌特点,路基设计区域要跨越地质结构松软区域,并做好相应的工程措施,以防止土壤岩石风化而阻挡水源流过,发生切坡现象。路面设计:可根据城市山区地势将两幅车行道分别设置在两个水平面上,构建阶梯式道路平面,以避免在行车过程中由于相互干扰而造成行车事故,保证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同时,设计人员可以在较宽的道路上设置绿化带,以此将行车道进行有效隔离。

(4)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山区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坚持协调性设计原则,将城市山区道路与山区景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重视道路景观体系的空间层次感,强调绿化与景观空间变化,以此区别山区城市与一般城市,构建城市道路特色,形成城市品牌,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可以利用攀附、垂蔓等植物绿化穿山隧道和盘山道,突出山区城市山势特点,提高景观层次感,进而拓展城市山地道路绿化范围。

5结语

该文通过对城市山地道路规划设计的研究,在分析城市山地道路主要特征与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与线路设计、道路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山地道路结构,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丽.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探析[D].重庆大学,2016.

[2]王歆.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地区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5

【关键词】路桥;设计构思;一体化;研究

随着我国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发展,在对道路建设方面亦投入相当大的精力来建设,但是在路桥设计构思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桥坡软基沉降的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路桥设计构思的一体化。

1有关路桥一体化设计的相关理论

1.1我国对路桥一体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对路桥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要对桥梁和桥坡段的沉降问题加以研究与重视,让二者在沉降的速率和沉降量方面能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实际需要。

当桥梁与桥坡段出现沉降协同的情况时,就需要其设计者,能够在对桥坡段的软基问题加以重视与分析,并对分拆桥梁出现的沉降现象提上议程,将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共同考量。通过运用科学与合理的方法,对影响工期与沉降现象的因素加以综合的分析与考量,最终在路桥一体化设计问题上,能够得以合理优化的解决。

1.2按沉降控制桥梁桩基设计是对路桥一体化设计的中心

通常情况下,常规桩基础的设计,是在我国传统的路桥设计中所固定选用的一种设计方式。在对一体化的设计问题上,其控制指标是对承载力的设计问题,对这一过程中的沉降问题视为其设计验算与校对考核的标准。将桩基的承载力作为对承载力问题设计的关键,同时附之以二的安全系数为设计的参数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建设当中,桥梁的桩基的安全系数通常都超过二这个强度,与此同时,产生的沉降现象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出于对建设与设计的经费成本方面的考量来看,就需要在设计时加以注意,在其成本与费用方面要合理地配置,不能造成对资源的浪费无度。这就要求我们对按沉降控制桥梁设计方面需要重点分析与考量,使之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这就是对一体化设计构思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性问题。

1.3路桥设计一体化构思的整个流程展现

在对路桥设计构思的一体化过程中,需要首先选择适合其实施的技术指导,并以此技术作为执行的基础,对桥坡软基方面予以低成本的消费为其主要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对其出现的沉降量加以记录与分析。对路桥在桥梁桩基础的设计,可以依托按沉降控制的方法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再次对总的沉降量与速率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计算,得出新的数据。最后,对桥梁桩基和桥坡的沉降现象加以精确的计算,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的整合,继而在技术上对施工的工期加以合理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加科学,并将沉降的差量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2目前,在我国对按沉降控制桥梁桩基的设计方法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在桥梁上的建设要求不断增高,促使在沉降方法上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我国在桥梁建设方面的整体水平同世界在桥梁中的建设现状相符合,使之能够在理念与创新形式上予以实际的提高。就我国的现阶段而言,其在桥梁的建设方面对安全性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使之能够保障其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对桩基沉降问题的计算方法,大致分为等代墩基法,以及对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中出现的沉降现象的计算方法这三种。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软土中基础的沉降。发生沉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其桩身的压缩与桩端的变形情况导致的沉降现象,并且,在这个发生作用的同时,桩端平面以下的土层又受到了一个承载力的作用,最终形成三力一同作用的局面,这就使得工程发生形变并需要长时间的作用才能完成沉降。但是,由于我们现实的计算水平与科技水平有限,使得对其的计算还不能得到精确的数据,理论与实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桩基沉降计算方法方面要求与桩基所承载的机理相统一使用,不能采用那种与之脱节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考量。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桩端平面以下的土体进行的整体性的压缩现象,就需要采用采用这种合理与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由于桩材本身的基量比较大,但是其所占的比例却与之相反,并能够发生形变,即使如此,也不能影响其整体的沉降量。

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对承台下和桩端的土体特性与其所固有的持荷性状因素,还有随承载力发生变化的侧膜阻力因素,以及对其基本的物力尺寸的计量等因素,都是对刺入变形现象形成的限制性影响因素。这就要求对路桥一体化的设计与构思需要考虑到沉降的情况与上部的承载水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确定对其的基本设计方案的形成,推动路桥设计构思的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在实际的问题中,依托精确与科学的计算与试验过程,对设计进行实际的验证,并要对其做一逆推理的方式,完成对路桥一体化的设计,再从反复的分析中获得对按沉降控制桥梁桩基问题的可行性设计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路桥设计构思的一体化的功用

随着对路桥设计构思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路桥的结合点处总会出现沉降差值过大的现象。在这一建设与设计过程中,还会出现工程中常出现的桥头跳车问题。这一问题就是针对沉降差的极大与极小的现象。

关于桥头跳车这一现象的治理,通常情况下都是不理不问,直到路面出现了明显的沉降问题,才会派相关的路面维修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维护与修补。采取堆载预压的方法以减少其在施工之后出现沉降问题的发生。并结合真空式的预压与降水技术,对桥坡软基进行预压活动,从而起到减少道路的沉降情况。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地基的建设与巧妙处理,通常情况下对地基都会运用夯实的作用对其进行强化,比如:注入碎石与砂桩等方法,使之能够保证沉降量的相对减小。在考虑到其承载力的条件下,就需要对桥坡路堤在其承载力方面进行填充石料的方法予以解决,并在过渡的地段搭设搭板,这样能够对路桥的沉降情况予以合理与科学的调整。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桥坡中的一端可能会发生过大的沉降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就会造成搭板的脱节,并在整个路桥建设过程中失去了其保持平衡的作用,这就使得我国在建设路桥一体化问题时,总会耗费大量的资金,造成成本的增加,金钱的浪费。

在路桥设计构思一体化方面,针对沉降问题的发生,能够得以顺利地解决。它可以在一定的能力范围内,对路桥的沉降问题予以科学的解决与改善。新方法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能够减少对桥梁桩基础建设的成本和造价情况,能够在很大地程度上节约了由于多次维修路面的资金耗费情况,能够在桥坡处的软基处理所需的费用降到最低,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期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工作的效率。

4结语

路桥设计构思的一体化,是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先进的设计观念,能够对路桥的建设与发展做一合理的前瞻考量,能够突破传统的路与桥分家的思想与建设,将二者科学地结合统一起来,并将一体化的建设推向了我国建设的风口浪尖之上。通过对按沉降控制设计的方法的系统阐述,能够将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优点予以明确的显现,并对日后的发展提出了可持续的建议,从而推动路桥建设一体化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曾庆有,王浩.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在桥头跳车问题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14(01).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和谐设计环境保护

公路设计理念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持续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不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下文主要针对树立和谐型设计理念以及实现措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和谐型设计思想介绍

1.1和谐型设计的社会背景。

从国际上的发展背景来看,从国内实践看,近十几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额不断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最初1988年的沪嘉高速公路到200年超过4.5万km,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从1990年的102.83万km至2006年348万km,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的期望和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设计理念还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考虑工程本身,专业理念还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考虑工程本身,专业内部要求较多,从全社会角度考虑较少,环保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资源忧患意识不足;在技术标准指标掌握上不能因地制宜,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上缺乏内在动力等。

1.2和谐型设计的思想内涵。

目前是我国公路设计思想正在逐渐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相应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开始从以往的快速、经济等方面的要求,转变成为了注重环境保护、安全舒适、资源节约等多个不同方面的要素。在面对这一系列的转折情况下,对大量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和利用,以我国当前的高速公路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来对外表上进行勘察,直接从专业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于和谐型设计的思想以及实现措施来进行探索。

实际上,所谓的和谐型设计,实际上就是要求,交通基础设置本身在达到了出行使用需求以及安全需求之后,再充分的保持其本身能够适合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分为,并且能够对于人文历史、自然风景、美学因素等方面的价值保护起到有益的作用;极大的强化创新精神,并且主导使用灵活性的设计,积极推动交通系统以外的学科、部门参与到其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而通过对和谐型设计思想进行倡导之后,就应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2.1项目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公众需求,且有关需求应提前得到识别。

1.2.2项目既要保证行车安全,又要满足周边群众出行安全,满足动植物繁衍生息的需要。

1.2.3项目既要与社会环境协调,又要保护好既有环境、风景、美学、历史和资源的价值。

1.2.4项目应有效、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1.2.5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期间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应尽可能减少。

2和谐型设计思想的实现方法研究

2.1总体设计———识别需求应优先于确定原则。

山区在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涉及到了建设条件、地质、地形、地物等方面的因素,还涉及到了相应的民风保护、文化弘扬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海拔较高的地区,其高速公路的设计更加艰难,而导致艰难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由于技术、投资、工期等方面的问题,而是由于设计工作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典范作用,同时针对整个工程建设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倡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

2.2路线设计———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

如何对公路本身的线形和结构物、公路线形和环境之间能够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路线设计的水平,还能够直接决定整个工程项目本身的设计意图是否成功。以往传统的定线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对平面线进行拟定,之后再进行拉坡,并且对横断面进行检查,紧接着再依据道路纵断面所呈现出的具体状况,来对于整个平纵面进行灵活的优化调整。最后再对于其路线沿线的整体设施布局进行确定,从而形成相应的路线方案,并且这类定线处理方式在地形条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便无法切实有效的获得较为和谐的线性。而当公路使用了面对对象的定线措施之后,首先要针对道路路线进行分段分析,找出其中所存在的特点和控制条件,紧接着下一步便依据对象来寻求相应的定线措施,最后完成对于各个接口的剖析和对象封装。

2.2.1线形设计———从传到到创新对象。

路段特色是连续升坡,公路和地形保持和谐是设计关键,也是对边城.古道.新高速的最好注解。与此同时,连续长大下坡的安全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再次,沿线丰富的自然景观,古朴的人文环境如何利用,复杂的地质条件如何回避也应充分考虑。

2.2.2方法。要使路线和谐舒顺,最好的方法是在较宽走廊内确定线位“走势图”,由于高速公路线形指标较高,经常出现换岸、桥隧等处理手段,可用“走势图分析法”取代传统的“追逐等高线法”选法,定线过程按照“先综合选线并拟定沿线设施布局,然后根据控制要素拟定横断面构成,再依据地形确定各路段设计纵坡,最后根据纵横断面展开平面定线”的程序进行。

2.3路基设计———从强调绿化到崇尚自然。

高速公路本身使用了面向对象的定线措施之后,其路线就务必要与自然相贴合,同时对控制点的的把握也必然能够更好的量化、到位,在隧道工程以及桥梁工程较少的情况下,路基能够切实有效的对于高填深切现象进行客服,避免公路本身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高速公路本身的切方边坡防护,务必要严格的按照土质边坡保持自然、石质边坡保持简约的原则来进行,如果说对于较为稳定的岩石边坡没有短工期要求的,通过人工痕迹的绿化效果处理,并且和灰岩呈现出水平的纹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进行相应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和谐型设计理论在与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之后,能够充分的满足公众本身的期望,并且极大的提升公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起到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我国如今的自动化设计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设计作品能够满足人性需求,使得公路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之中,是一个必须要持续性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玉成,李冬梅.谈谈高速公路的生态防护及环境保护施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85-02

从现有状态看,计算机授课涵盖着单一的内涵,停留于表层。与此同时,拟定了滞后的模式及思路,也缺失可依循的最佳教材。实际上,计算机科目有着更高的灵活特性,依循设定好的逻辑路径来培育思维,拓展多样的计算思维。学科有着抽象的表征,要变更不适宜的认知,创设思维导向之下的新教学[1]。计算思维应被融汇于实践,采纳了发散式,培育可得的成效将会更为优良。

1解析计算思维

在2006年,周以真创设了计算思维特有的新内涵。具体而言,计算思维涵盖了计算机关涉的科目概念,依托这样的概念着手予以寻求解答、创设某一体系,从根本上辨析了多样的平日行为。这种思维融汇了更广范畴的多样思维。从本源视角看,计算思维协助人们探寻了最适宜的某一解答,是必备的技能,它有着自动及抽象的特性。解析这样的深层内涵,把它融汇于日常流程的授课。这样做,培育了更优的学科认知,辨析现有的某一疑难而后去解决。培育计算思维,是教学拟定出来的长期要点,是复杂的教学任务。

计算思维侧重去辨识问题、想办法去化解,借助于科学思路。这种思维有着综合的优势,抽象可得它的根本内涵。然而,计算思维不可被凝练为预设的程序,它应是灵活的,个体都可接纳这样的思路。采纳基础教学,培育出更为持久的逻辑思路,增添抽象类的新思维[2]。编程授课更应注重这样的认知,逐渐去培育思路。

2现有教学的弊病

2.1认知的根基偏弱

计算机现有的平日授课仍停留于浅层,没能巩固这样的科目根基。现有的状态下,基础授课涵盖着单一的操作解析、办公类的常见软件。这样的基础上,添加了较少的编程类常识。这种状态没能吻合进展之中的信息水准,教学显出了偏差。学生没能明晰最完备的科目体系。学生渴求接纳新颖的认知,希望增添现有的课堂趣味。从总体视角看,构建起来的授课体系缺失了完备性,现有内涵仍旧单调。没能深入去解析,很难培育出真正的计算思路。

2.2没能替换旧的模式

现今时段内,基础教学仍存有偏多的漏洞,亟待着手予以改进。应试框架之下,授课依循的流程很单调,倾向机械灌输。学生只好被动去接纳,没能拥有主置。在日常课堂内,缺失了长时段的上机演练,理论没能被融汇于演练的若干细节。信息化态势下,旧模式凸显了单一的弊病,学生没能提起必备的认知热情,缺失了后续探析的必备兴趣。教学模式滞后,是现有授课之中的常见疑难,它压抑了潜藏的认知热情,很难培育出归结及抽象的技能,缺失了逻辑解析。受到课时约束,没能深入去解析设定好的侧重点,忽视选取的重点。对于综合素质,这是很不利的[3]。

2.3缺失可用的成套教材

培育计算思维,不可脱离选出来的优良教材。虽然讲求了创新,也要依循教材拟定的概要架构来解析,拥有明晰的思路导向。然而,计算机基础可供应的现有教材倾向于枯燥,含有单一内容。在多样学科间,缺失了互通及延展的新思路,科目没能被融汇成整体。对于边缘知识,也没能真正去扩展。这就阻碍了应有的积极思维,没能真正去深入。从抽象视角看,学生很难辨识它的内涵。单纯侧重浅层,没能融会贯通,也很难依托教材来解析多类的难题。

2.4师资现有的水准不佳

计算机教学应拥有高水准必备的师资。然而,现有师资没能接纳常态的科目培训,缺失优良的专业类水准。面对变更着的新颖科技,若没能丰富自身,很易遇有授课进展中的若干疑难。现存师资之中,仍旧依循旧式路径下的思维,体系也偏落后。从自身来看,没能归结得出完备的科目授课体系,意识也很薄弱。授课流程内很难去协助学生创设必备的思路框架。缺失优良的师资,阻碍着思路延展,干扰了塑造出来的灵活思路。化解这种疑难,要增设常规情形下的培训,提升师资素养,这样创设的师资才会吻合现有需求。

2.5习惯于忽视操作

应试压力之下,师生倾向去应对测试,忽视了本源的技能。受到应试干扰,即便增设了日常课堂必备的上机,也侧重去演练大纲拟定好的流程,很难自主去创新。学生习惯去依赖,排斥创新操作[4]。上机流程内的操作有着偏重的应试倾向,师生缺失了互通信息、沟通彼此的思路,授课氛围很压抑。

3摸索适宜的培育策略

3.1增设灵活的新颖内容

拟定授课必备的内容,增添新颖的、灵活的内容,这样构建起来的新颖课堂才更便于探析,拥有了启发性。重设课内的现有内容,依循设定的大纲路径。归结并重设细化的多单元,若某一单元涵盖着运算类的内涵则要侧重去解析。不可依循旧式框架内的单一流程来解析,日常讲授要拥有启示性,注重去引发思索。传递过来的新知应被变更为可见的新思路,疏导计算思维。设计各时段的授课,要添加多样的彼此互动,重设搭配着的中间流程。要鼓励学生去质疑,注重课内的主置。班内学生可被分成细化的学习组,增添组内的探析。共同寻找出可用的化解思路。精心布设内涵,侧重去延展思路。

例如:在解析C语言特有的编程流程时,要考虑认知的潜在心态。这是由于,C语言有着枯燥及单调的特性,讲解倾向于单调。要解析编程步骤,可添加灵活的多样案例。分步解析运算之中的疑难,随时去搜集反馈得出的信息。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紧跟预设的授课思路,归结并获取编程范畴的一切要点。要规避片面解析的弊病,筛选的案例应能指引从浅入深这样的运算思路。

3.2形象化的配套实验

侧重培育综合思路,要增设课内搭配的上机实验,培育出形象化特有的新认识。面对教材给出来的抽象机理,要搭配形象实验。学生拥有着厚重的好奇感,也富于想象力。改变不适宜的思维,计算思路要添加创新。预设的多样实验应能贴常,活跃课内的趣味氛围。经历了实验后,学生将不再会畏惧原本抽象的某一难题,逐步去寻找解答,表述出来的流程更为形象[5]。借助于互联网,课余时段可上网去学习。强调交流彼此,增添综合的认知。

例如:计算机科目涵盖多样的运算,遇有枯燥的这类计算,可创设几何模型,把抽象路径的运算替换成认知必备的模型。基础教学紧密关联着离散数学、几何之中的多样图例、相关联的图论。若能举一反三,变更现有的科目思维,就会凝练得出新颖的发散思路。发散状态下的新思路延展了运算的视野,也归结了珍贵的运算经验。

3.3依循设定的新导向

变更培养依循的理念,预设了新的科目导向。新导向可被设定成计算思路,注重了消化及后续的解析。潜移默化之中,它指引师生去重设模式,选出最适宜自身的计算指向。应当明晰的是:计算思维也不可缺失模式,创设思路及搭配的模式,变更传统流程内的单调解析。备课时,可依托导图来整理并归结这一课节,增设关联的问题,回溯它关涉的若干知识。思维导向也可拟定折中的新思路,凸显多样知识潜藏的彼此关联。

例如:在解析存储器特有的常识时,即可设定导图。这样创设了导图,密切关联了处理器、磁盘必备的存储器、虚拟的内存等。导图表征着可获取的运算总容量,依循了折中这样的思路。若要设定编码,二进制编码可分成0及1。这类编码含有编排好的数值、汉字类的字符、黑白及对应的彩色图形,还可以含有视频。导向图协助创设了更完备的体系,理顺了认知思路。归结并侧重演绎,显示了指引价值。

3.4密切关联上机

计算机基础关联着本专业,它也紧密衔接着其他科目,文理科都不可缺失这样的科目根基。探析基础教学,要搭配着课余时段的辅助指引。课内解析某一理论,还要配有后续的上机。唯有注重培育上机必要的技能,才可真正去获取提升。全面去掌握本源的理论,上机更能明晰它关涉的操作,贴近了日常细节。这样做,也可引发更厚重的认知兴趣,创设愉悦及轻松的上机氛围[6]。

依托于校内网,互通并分享了可获取的一切资源。这就便利了后续的上机,获取了互通信息的成效。在校园范畴以内,伴随网络的延展,师生即可互通彼此的上机体会,分享珍贵的经验。校园网预设了各时段的上机规划,供应了亲手去操作的珍贵机会。对于讲解之中的某些疑难,借助上机来大胆操作,这也加深了固有的印象。

4应注重的事项

计算机基础拥有明晰的逻辑,科目也十分抽象。传授这样的科目,应能把归结得出的根本机理变成实践,凝练可得必备的表述符号、表述的语言等。锻炼科目思维,尤为注重科目架构内的计算。面对偏繁杂的计算流程,学生常常觉得很难去下手化解,由此带来了畏难。可尝试新颖的回归教学,授课更应贴常的细微生活,以便调动兴趣。这是因为,计算机关涉的根本机理都来源平日生活;唯有回归到根基,依循渐进的路径来着手探究,才会消解潜在的畏惧。

教师被看成指引者,在授课之中显示了必要价值。由此可见,教师是否拥有最佳的素质,直接关联着教学可得的实效。要增添教师必备的胜任水准、提升教师素质,可添加日常的配套培训。在年度时段内,要定时去考核教师,考核得出的分值要挂钩于可获取的绩效等。增添搭配的培训,不可急于去培育成熟的这种思路,而要耐心去化解难题[7]。应当鼓励质疑,即便学生提出了偏差的某种计算思路也应予以肯定。这就协助学生确认了信心,更好地培育思路。培养计算思维也不可缺失更适宜的课内考核。既往考核常常侧重原理,没能设定有着综合性的题目。对于此,考核也要添加更开放的综合题目,测查整体的思路。

5结语

计算机授课流程内,设计可得最适宜的程序,培育了计算思维。现有实践可表明:计算思维可日渐养成,它要被涵盖在多重的环节之中,融汇于教学中。养成计算思维,解析了计算机搭配的实现机制、相关的约束等。这样做,提升了原有的认知层次,创设新颖的思路来妥善化解疑难[8]。提升信息素质,面对设定出来的疑难自主去摸索化解途径,计算思维协助师生去解析深层的科目内涵。

参考文献:

[1]洪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18).

[2]吴尚.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探析[J].电子制作,2014(21).

[3]陈露.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举措探讨[J].才智,2015(7).

[4]范银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提高[J].统计与管理,2015(5).

[5]高为民.卓越计划背景下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5(3).

[6]肖广德,高丹阳.计算思维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5(7).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思政课;教学设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思政课建设,全面提升质量与水平。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有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教学设计是指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等内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领域,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应表现出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特点。张筱兰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这说明,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拓展,不仅要尊重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又要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进行新的审视和分析,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及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另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联通主义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习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等。

二、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设计的重点要转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既要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应包含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评价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其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述,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分析的关键是厘清知识点的结构关系,并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原有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动机、个性学习风格等要素。

(三)教学策略分析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并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包括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教学或学习阶段,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策略。一般的教学策略是充分利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课前导预习、课中导学习、课后导拓展”教学活动。

(四)技术应用分析信息化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技术的应用。选择什么技术、应用于何目的、如何应用是技术应用分析的三个关键问题。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传递、认识工具、交流协作、教学管理等种类;技术应用的目的有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支持教学活动开展、辅助教学管理等;技术一般用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教学活动。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评定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做出决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评价不应是知识的量化评价,而应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进行多元化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完成后,需要根据教学实施的情况、学生和教师的反馈的意见、教学评价的结果等进行多次完善修改。

三、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既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也要注重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现以高职思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一节内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该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本教学内容为第十三章第二节“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教学时长为2学时。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积极向上,表现欲强烈,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迁移能力弱。同时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渴望进一步了解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3.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及实际,确定知识目标为掌握“一带一路”的内涵,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与作用;能力目标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素质目标为学生认同中国方案,形成责任意识。4.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重点为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为形成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责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结合学生能力、知识内容特征、环境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依托蓝墨云班课和雨课堂教学平台,借助图文、视频、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思维导图、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2.学习方法课前及教学过程中任务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通、学堂在线、雨课堂等移动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3.教学评价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借助蓝墨云班课与雨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认识、情感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信息化素养及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本课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探索、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个阶段,以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1.课前探索教师借助雨课堂教学平台4个预习任务,推荐与提供“一带一路”相关教学资源,如推荐阅读文章《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欣赏微视频《大道之行》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接收到任务后完成预习,并将小组作业在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提交,完成小组互评。预习过程中,如有遇到不明白问题,学生可私信或讨论区发出疑问。此阶段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平台学习情况,诊断学情,做好课前评估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2.课堂探究根据学生反馈及课前探索阶段小结,主要从“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青年使命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巩固知识、疑难解答、交流评价、总结提升五个环节展开课堂探究。用时80分钟。第一环节:创设情境。首先,教师播放音乐《Let’sgoBeltandRoad“一带一路”世界合奏》带学生走进“一带一路”的情境中。其次,教师通过图文、案例介绍“一带一路”的内涵、建设原则与框架思路。再次,教师登录新华网“一带一路”频道通过VR全景走丝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线路图及欣赏沿途景观。最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从“一带一路”理念、目标、建设原则、合作重点四方面进行小结。第二环节:巩固知识。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的在线考查功能,设计5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一带一路”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巩固知识。第三环节:疑难解答。首先,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提出的疑问进行答疑。学生在讨论区提出: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种说法正确吗?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存在疑问,教师提供“马歇尔计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的异同,指出“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虽然形式上相似,但本质上不同,因此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次,教师通过数据、图文展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请学生通过弹幕形式对“一带一路”进行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讲解“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第四环节:交流评价。课前教师布置的小组作业《“一带一路”中的家乡》,小组完成后上传到蓝墨云班课平台并进行自评与他评(自评30%,其他小组30%,教师40%)。教师推根据评分结果推选分第1名的小组上台展示作品并给予重点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一路”的重大现实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祖国发展、家乡发展的情感。第五环节:总结提升。形成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责任意识是本次课的难点。为此,将从合作探究、交流探究结果、教师总结三步展开进行突破。第一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与指导。两个问题分别为:“一带一路”与大学生有什么关系?大学生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二步: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总结汇报。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出“一带一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当代大学生要好好学习,充实自身,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第三步:在线联系创业校友,对话校友。此步骤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大学生创业实践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奋斗青春,助力“一带一路”。最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节课课程内容进行小结,通过蓝墨云平台和雨课堂平台参与及完成情况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3.课后拓展为了加强学生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要求学生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暑假期间小组合作开展小微企业融资调研、中国形象主题调研、乡村关爱活动等活动,并形成调查报告。

(四)教学反思1.教学平台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具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前进行教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课堂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重难点的突破。2.教学方式紧跟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活动参与度高、师生互动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性,增强教学实效性。以上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案例教学设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利用雨课堂和蓝墨云班课平台进行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管理,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当然,此教学设计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评价的方法及标准不够明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缺少分析等。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9

1道路设计方法简介

现有的道路设计方法主要有现场勘探设计、纸上设计和计算机设计。

现场勘探设计是指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通过对现场地形进行勘探,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现场设计出道路的路线、坡度、坡向及大概的标高。其优点是设计出来的道路与现场地形结合较好;缺点是过多地依靠主观经验,没有进行精确的客观计算,无法在路线行车舒适性及工程量上达到最优。

纸上设计是设计人员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考虑路线行车舒适性及工程量等因素,在图纸上进行道路设计。其优点是可以统筹全局,精确设计并计算工程量;缺点是会因地形图的不准确而影响设计道路的适用性,且修改比较困难。

计算机设计是使用电子地形图,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过程与纸上设计相似。其优点是精确度比纸上设计更高,且大部分计算过程由计算机完成,修改也简单方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尽管如此,为确保准确性,最好能通过现场勘探确保地形图的准确性及对其完全地理解。

2道路设计方法思考

三种现有道路设计方法相比之下,计算机设计能依据最精确的地形图,最大限度地代替设计人员进行计算,很好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计算机设计成为时下应用最为广泛的道路设计方法。

计算机设计一般通过应用道路设计软件来实现。国内的这类软件基本是由开发人员根据国内道路设计的一些专业要求,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而来。

道路设计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道路平面设计,即对道路路线进行设计;第二步是道路纵断面设计,即通常所称的拉坡,主要根据自然地形、行车舒适性及工程量大小进行;第三步是道路横断面设计,主要包括路面宽度及分幅情况,由道路的性质、交通流情况及交通量大小决定。具体设计时,道路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相互影响较大,这两步总要相互对照进行,设计经验不足时需要多次修改才能达到最优。道路横断面设计可能在路线两边可用宽度不足时会影响平面设计,而对纵断面设计影响很小。

国内的道路设计软件一般也是根据以上三步进行的。首先根据地形图进行路线设计,之后绘出纵断面图,继而完成道路纵断面设计;若发现设计路线有不妥的地方,需要调整路线,重新绘制纵断面图,直至设计出满意的道路纵断面;完成以上两步后开始进行道路横断面图的绘制,主要根据已经设计好的道路纵断面,结合道路平面进行绘制;若发现道路平面或纵断面有不妥的地方,需要返回对其重新设计,如此反复直至平纵横协调一致,达到最优,至此道路设计完成,出图。

可以看出,国内现有这类软件只是简单地将道路设计过程从纸上搬到计算机上,主要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繁琐的计算和绘图过程,并没有应用当今计算机技术优势功能,如高仿真、智能化和3D技术。因此,设计师们不应局限于这些常用的道路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寻找那些将道路设计变得更加直观、简单化,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设计者拓宽设计思路的道路设计软件和方法。

3国外道路设计方法探究―利用Civil3d进行道路设计

为分析国外学者研究道路设计方法的新思路及创新,这里对一款较为先进的国外道路设计软件――C3D的道路设计过程进行简单地研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地形图分析处理。C3D可以对处理好的地形图进行高程分析,精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通过高程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地形的起伏状态,如图1。

图1地形高程分析(颜色由浅到深表示高程由低到高)

路线设计。在C3D中,绘制出路线后,能很快生成路线位置的地形纵断面,从而直观地查看原始地形的情况。同时,生成的地形纵断面与路线动态关联,可以帮助设计者很快地寻找到最优路线。

纵断面设计。完成路线设计后让C3D生成道路纵断面图,可以选择纵断面图表格中所需要的数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然后在纵断面图中绘制出道路纵断面设计线,该设计线和道路纵断面图也是动态关联的,方便纵断面设计线的优化修改。

道路装配设计。道路装配设计也就是常说的横断面设计,C3D提供了各类道路所需的多种配件,设计者将这些配件进行组合,形成符合要求的道路装配即可,而且组合好的装配可以保存起来,供以后使用。

道路建模。道路建模是C3D的一个先进技术,根据道路路线、纵断面及道路装配可以建立道路的实体模型,如图2、图3。实体模型是在三维空间中建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全方位直观地观察道路情况,还能以第一视角模仿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状态。当路线发生改变时,重新生成道路模型即可,非常方便。

图2道路模型局部

图3道路整体模型与地形结合情况

至此,利用C3D设计道路的过程基本完成。

C3D道路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观察地形及设计道路的三维形态非常直观;(2)动态关联特性为设计者省去很多繁琐的计算和修改工作;(3)道路建模精确地将道路实体化,为效果图制作及道路仿真提供方便;(4)为专业人员的二次开发预留了足够的接口。

4道路设计软件发展方向探讨

结合上述对道路设计方法和C3D道路设计过程的分析,提出道路设计软件创新与发展的几个方向:

直观化。充分利用计算机3D优势,直观地显示地形图及设计道路,使设计者能够细致地查看各阶段设计道路的具体情况,以便提出最优方案或对方案做出相应的修改;

智能化。智能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动态关联,例如道路的平纵横设计动态关联,当其中一个发生改变时,其他两个即时改变,避免重复工作;二是自动纠错功能,例如当设计路线经过不宜穿越地形(峡谷、河流、地质不良等)时,软件自动提示设计者;三是智能路线设计,即按设计要求给出最佳路线,例如按标准横断面及坡度、坡长要求,自动推荐出土石方量最小的设计方案;

模拟仿真。通过模拟仿真检查设计道路的整体情况,同时在汇报时便于业主对方案的了解;

自动检查。以道路设计标准为依据,对设计道路进行检查,例如对车速、路线线形、视距等进行检查;

标准化出图。通过设置软件的绘图格式,使所绘图纸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道路设计行业的出图要求。

综上所述,计算机设计凭借其计算精准快速和绘图便捷等特点,已经成为道路设计的主要方法。然而,国内主流道路设计软件只是简单地将纸上设计搬到计算机上,帮助设计者完成复杂的计算及绘图过程,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而提供更好的设计环境,让设计者设计出最优的方案。

平面设计的设计思路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和”文化;民族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入改革的号角。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推动我国艺术设计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

1艺术设计视阈下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艺术设计视阈下,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李瑞怀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字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可见,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和”文化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现在,我们所讲的“和”文化,包含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种含义。中国传统“和”文化对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2]可见,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开创“和谐化艺术设计”的新局面。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和”文化讲求和谐、和睦、和气、和善、祥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谋求生态平衡;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和”文化主张协和万邦、和平共处。中国传统“和”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设计师之间的关系中,“和”文化要求设计师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在设计师与受众的关系中,“和”文化要求设计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同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在设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和”文化需求设计师设计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作品;在设计的主客体与环境的关系中,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品必须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可见,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的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前景

(1)古代思想家对传统“和”文化的探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秦汉以后,儒释道诸家对“和”文化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阐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人和”;魏晋时期,统治者崇尚道家学说,主张以“道”为本,强调“天和”;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强调“心和”。宋明时期,学者们兼收并蓄,把儒道佛各家学说融为一体,强调人和、天和、心和的有机统一。清代以后,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强调“和合”。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文化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2)传统“和”文化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演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西方各种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挑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和”文化得到了新的诠释。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而“统一战线”正是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新诠释。邓小平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主张:加强民族团结,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传统“和”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和”文化已成为目前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热门课题。在哲学领域,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阐述了“和”文化的深刻哲理和现代价值;在伦理学领域,唐凯麟在《思路》一书中,对“和善”伦理观作了深刻的阐释;[3]在美学领域,黎玉冰的《和而不同的审美观》一文,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世界的和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及其现代价值。如何把“和”文化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和”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出现了不少,但把“和”文化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学术论文却很少。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形成了“和谐化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谐化艺术设计”新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境,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它应当成为21世纪我国艺术设计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3艺术设计视阈下开展“和”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从一个“和”字可以揭示出中国汉字的深厚文化底蕴。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收集了古代汉字9353字,清代《康熙字典》收集汉字则达40000多字。中国汉字特色,使中国文字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和”字为切入点,阐释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和睦、和谐、和气、和平、和善、和合、中和等现代流行概念,都发源于一个“和”字。因此,研究传统“和”文化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和”字为切入点,首先,诠释“和”字的丰富含义;接着,阐述“和”文化的基本精神;然后论述中国传统“和”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和谐化设计”新理念。

(2)基本方法。在艺术设计背景下开展传统“和”文化研究,应当采取下列方法:首先,对“和”字进行历史探源,论述“和”字的历史演变;其次,对“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而不同”“和为贵”以及和谐、中和、和善、和合等思想进行学理分析;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阐释“和”文化的现代价值。二是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和”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诠释,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发以“和”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历代以“和”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设计品的研究,阐释这些艺术作品所寓含的“和”文化精神。三是理论探讨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重点阐释“和谐化设计”新理念,为实现“和”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然后,根据“和谐化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平面设计的实践,使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特色。参考文献:

[1]李瑞怀.学哲学,用哲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74.

[2]罗素(美).中国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