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十篇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十篇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37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1

中共国家税务总局XX县税务局党委

按照县委要求,我局党委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书记XXX同志在全省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和我县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结合XX税务工作实际,我局党委班子着重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等三方面查找问题,力争做到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原因剖析深、整改措施实,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学习贯彻讲话文件情况

5月21日下午,我局召开税收征管工作会议,组织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集中学习了省委书记XXX同志在全省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对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民主生活会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4月20日至5月26日,由党委委员带队,带领相关股室、分局负责人,先后深入1个“领导包户”企业、6个“包联帮扶”企业及其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优化营商环境“税务版”。

二、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情况

根据2019年全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结果,XXX营商环境纳税指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纳税时间与全省最优表现存在差距。第三方评价结果显示全州纳税时间为119小时,与XX省最优104.5小时尚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社保费核定未实现网上核定;更新的税种政策培训覆盖不全面;企业会计人员水平较经济发达地区落后。二是总税收和缴费率较高。实际评价的总税收和缴费率为59.3%,主要受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影响。三是未产生增值税退税情况。主要是全X没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有留底退税业务。

5月25日,我局向纳税人发放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问卷,截止5月27日,共收回17份有效问卷,归纳整理4条意见建议:一是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待改进、业务水平都有待加强;二是建议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纳税人及时了解新的税收政策;三是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纳税辅导培训,培训前先收集问题,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建议局领导多下基层下企业指导工作。

对照《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的要求和全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结果、调查问卷收集意见建议情况,以及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负责人之间谈心谈话情况,通过认真分析查找,当前我局领导班子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党委重视不够、指标研究不深。

   从实际工作情况看,我局党委班子没有充分认识到“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没有充分认识到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和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视还停留在表面,对于考核指标研究不深,满足于学习传达文件精神,仅停留在文件传阅上,而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存在面上“打滚”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班子成员平时对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发挥党委政治引领作用不够,责任压得不实,压力传导不够。

(二)内部协调不顺、部门配合乏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全局性、持续性的工作,要提升优化整体营商环境,就必须要举全局之力,让所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但目前工作中一定程度存在纳税服务部门“单打独斗”,“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优化营商环境欠缺整体推动。同时税务部门作为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职能部门之一,既有牵头单位的职责,也有配合单位的职责。在纳税指标上税务局是牵头单位,人社、医保、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是配合单位;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税务局是配合单位,应该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尽管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工作机制,但仍然存在牵头单位与责任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够。

(三)服务意识不足、宣传培训不够。

局党委班子在干部队伍活力激发上欠缺创新,干部职工业务素质与税收管理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由于现在税收政策变化快、更新多,而我局窗口工作人员平时事多人少,虽然已经尽力抽取休息时间进行充电学习,但还是存在极个别人员业务不熟练、服务意识不足、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同时税收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宣传、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面做的不够细。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学习不够、指导实践不力。

对学习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到重要位置,有时候有应付的思想,有时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计划性系统性不够强。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一点差距,没有很好地用理论去指导工作,致使工作推进不够快。

(二)大局意识不够、宗旨观念淡化。

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中没有形成“一盘棋”格局,主要领导侧重于抓全面工作,对部分具体重点工作抓得不细、抓得不够。分管领导一般只关心自己分管的领域,对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主动关心不够,“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工作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工作中有时仍然存在“各吹各的号”的情形,没有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营商环境的各类问题,有时候存在重管理、轻服务。

(三)为民服务意识不够、工作作风有待加强。

到企业调研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局限于看资料、听汇报、开座谈,没有深入了解纳税人、缴费人的需求,在思想和行动上缺乏“钉钉子”精神,研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得心应手的工作抓得多一些、实一些,难度大、难见效的工作抓得虚一些、少一些。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针对调查问卷结果、自我剖析以及会前查摆出来的问题和会上收集的意见,县局党委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州、县一系列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加强部门协作,确保税收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压紧压实各级领导责任。税收营商环境是检验税收工作质效的重要标尺,是应对当前疫情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局党委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牢固树立以“纳税人和缴费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把全力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绩效考核,作为年度履职尽责和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据,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税收工作的重大任务全力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营造良好税收发展环境。采取党委中心组学习、局长办公会、支部主题党日、自主学习等形式,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湖北省30条措施,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担责、人人主动、人人作为的工作格局。加大对营商环境纳税评价指标的研究分析力度,建立完善良性工作机制,确保每项指标能得分、易得分、得高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迎接营商环境评价调查,避免因理解偏差造成指标得分失真。

(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获得感满意度。积极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严格执行办税服务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等制度,积极采取预约办税、错峰办税等方式引导平稳有序办理业务,定期召开征期分析会,为纳税人、缴费人解决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大电子税务局推广应用,加大涉税信息共享、税收共治力度,最大限度减事项、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做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限时办”,让纳税人“多走网路,少跑马路”。强化内部政策培训和外部宣传辅导,精准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以减税降费政策洼地换取经济发展高地。推进纳税信用评价,强化信用环境建设,联合银保监、人行及金融机构加大纳税信用贷款宣传推广力度,破解小微企业、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内部协作,外部沟通配合。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2

[关键词]商业活动 环境伦理 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2-0138-04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关系之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些客观关系都是存在着的。如果意识到某种客观关系的存在并加以研究和合理调节,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没有认识到某种客观关系的存在,或者是调节不当,那么它就会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商业活动也如此,它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而普遍的活动,其中必然有多种客观关系需要人们去认识和调节。人们首先认识到了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并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节准则,于是买卖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先得到调节,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商业机制。但是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与自然界的关系却被忽视了,没有得到合理调节,由此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就迫使人们去深入研究交易双方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各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活动准则,使之向着有利于自然界最终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这正是从环境伦理的视角研究商业活动的目的所在。

一、环境伦理视野下商业活动的基本关系

买卖双方的商品交换构成了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换,还是现代复杂的商务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买卖双方的意图达成一致,交易成功。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涉及两对基本关系,其一就是商品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即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其二就是商品交易双方与整个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第二对基本关系中又包括买方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卖方与自然界的关系。传统商业伦理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第一对基本关系,即交易主体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上不涉及第二对基本关系。买卖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商品能否给自己带来利润,如何带来利润,如何带来最大化的利润。为此就必须生产有用的商品,满足对方的需要,才能将其卖出,使营利的希望变为现实。因此交易成功的过程,就表现为交易双方彼此满足对方需要的过程。至于这种交易给自然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未参与交易的人带来什么影响,他们并没有考虑。商业活动之所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对基本关系存在的结果。这正是商业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要减少并消除商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就必须从调节这一对基本关系人手。可见买卖双方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正是环境伦理视野下商业活动的基本关系。

在商业活动的早期,当环境破坏问题还不突出时,商业活动的伦理关系就应该包括上述两对基本关系,其中第一对基本关系即买卖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较早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交易双方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被忽视,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关系。只不过此时的这种关系不是相互作用的,而是单向作用的,即卖方的行为影响自然界,自然界对卖方的作用不明显,或未被人认识到;同样,买方的行为也影响自然界,而自然界对买方的影响也不明显,或未被人认识到。因此买卖双方谁也不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协调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去理会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界只是被利用、被索取的对象,它没有意志,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会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利益,因此可以对它为所欲为。正是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商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生态危机日益显现,大自然开始越来越严重地报复人类。受到报复的不仅包括交易者,同时也包括非交易者,也就是说被报复的对象是全人类。

二、对交易双方与自然界关系认识的变化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伦理关系较之早期发生了变化。其中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第二对基本关系,即交易双方与自然界的关系。此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于是交易双方与自然界的关系由原来他们分别单向影响自然界的关系,而变成与自然界之间的双向相互影响关系。具体来说,生态危机的加剧,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给人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伤害,自然界已经开始向人类传达信息:如果再不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那么必将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破坏,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整个人类,包括任何参与交易活动的双方都要受到严厉惩罚。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环保中来,他们宁肯多花钱也要购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这是自然界对买方的影响。这些信息反映到市场中就迫使卖方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协调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要想方设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可以说是自然界通过买方对卖方产生的影响。

此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的基本伦理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目光由研究交易双方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转向研究交易双方与自然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交易双方彼此之间因为环境问题而形成的绿色营销和消费关系。这就意味着,环境保护要求人们不仅关注交易双方对自然界的影响・而且还要研究自然界对交易双方行为的影响;不仅研究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还要研究商业活动对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所起的积极作用。于是就形成了现代商业活动中的卖方、买方与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人们对交易双方对自然界的影响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并日益扩展而深刻的,这一变化可以用下图来表达。

当然,上述关系只是现代商业活动中环境伦理的基本关系。事实上,这一伦理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很复杂的,比如交易方与非交易方的关系、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调节商业活动中环境伦理关系的手段和措施也是复杂多样的,可以用环境教育来引导,用环境道德来规范,用环保法律来约束,用环境政策来调节,也可以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体来监督,涉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还可以制定各种国际公约。当然这众多的手段和措施都不过是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

商业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关系,虽然实质上是参与商业活动的交易双方与自然界的关系,但其表现仍然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调节措施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与传统的商业伦理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要认真考虑自然界对于商业活动的影响,确定自然界在商业活动中所处的地位,规定交易双方对自然界所拥有的权利和应负的责任。也就是说,在现代商业体系中,再也不能把自然界仅仅当作被利用和索取的客观对象,而应将其当作一个能够影响交易双方行为、并最终迫使商业模式改变以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动的主体。

三、商业活动破坏环境的原因

富兰克林认为,“贸易或商业是国与国之间,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通过这种交往能够取得,可以被认为或理解为任何种类的效用或享乐,不管是实际的还是想象的。……这种交往的动机或动力是,而且必定永远是营利或希望营利;因为既没公众也没有个人会有意识地从事无利可图的交往或商业。……营利是贸易的原则,所以,贸易的全部秘密存在于经营方法之中,借此可以获得利润和利益。不能把贸易事务想象得如同一样,一方赢,另一方必定输。各方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是均等的。假定a有超过他所能消费的谷物,但是缺少家畜;而B有富余的家畜,却缺少谷物;交换对双方都有利。”此处富兰克林道出了一个道理,他认为人们通过贸易这种交往形式而获得各自的必需品和享乐品,贸易对交换双方都有利,商业活动是买卖双方互通有无,交换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是双方需要的满足。因此他对贸易或商业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十分赞赏“自由放任”的口号,是自由贸易的不遗余力的倡导者,反对法律对贸易的约束,认为人为的法律可能阻碍贸易于一时,最终还是阻挡不住有利可图的贸易潮流。

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自由贸易真的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吗?是否存在对双方都不利的贸易,或只对其中一方有利的贸易呢,是否存在对交易双方有利而对第三方不利的贸易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代全球最大的自由,就是自由贸易可以一味地增长而不顾对环境或社会造成的后果,不顾法律的约束,特别是当不法行为赢得的物质利益远远地超过厂犯法成本时。这就是为什么众多的污染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去治理污染或改进生产技术的原因所在。

富兰克林所说的家畜与谷物贸易是他生存时代的贸易,即18世纪的家畜和谷物贸易。那时环境问题还不突出,买卖双方的交换确实可以互通有无。而当今的家畜和谷物或其他商品则不同于以往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换可能对彼此双方都不利,甚至有害。比如,假如a所多余的谷物中含有过量的农药且又是转基因产品,而B多余的家畜身体内含有过量的抗生素且又携带某种传染性病毒,那么他们双方相互交换的结果会如何呢?如果交换成功,虽然也是互通有无,但却对双方都有害。同时,由于相互交换,危害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受害的人数也增加了。那么,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还会进行这桩交易吗?他们会不会因为意识到了问题的危害性而自觉停止交易,同时又将各自拥有的有害产品销毁呢?在没有外力干涉或监督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要美化自己的产品,甚至掩盖其危害性将之卖出,并且想方设法卖个好价钱。因为贸易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要,而是营利。交易双方的动力是利己心,而不是利他心。不然,商业活动就不会引发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

商业活动之所以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就是因为商家明知对环境有害,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比如森林开发商明知砍伐森林,特别是砍伐热带雨林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环境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砍伐;农药制造商明知过量的农药会对人体、动物、水源、土壤造成污染,但却仍在大量生产和出售各种农药;而化石燃料的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导致气温上升、冰雪融化、酸雨弥漫等问题,但是至今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不见明显减少。原因就在于参与各种商业活动的人的利己心所致。

亚当・斯密曾对商业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个人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动力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自身的利害关系构成他们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可见在商业体系中,人们之所以进行相互交换和相互满足的基础和动力是利己心,是各自“自利”的打算,而不是交易双方彼此之间的恩惠和施舍,也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心。上述利己心正是商业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如果说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必须顾及对方的意见,满足对方的需要的话,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会去关心自然界,不会为了环保而增加自己的成本,相反他们却会想方设法从自然界索取更多更廉价、甚至免费的东西。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3

自我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扶贫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优化营商环境联动监督动员会议以来,我镇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多次与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沟通交流,现将我镇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脱贫工作。我镇辖33个村,共113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5人、涉及5个村,占全镇总人口比例为0.6%,贫困户均为因病致贫。在贫苦户识别工作全程公开透明,做到了公平公正。安排部署两次“回头看”工作,密切关注,动态管理,目前全镇没有新增申请2户。全面落实帮扶责任人制度。并且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脱贫方案。但扶贫脱贫工作仍然存在四个问题:

1、精准施策不到位。目前,我镇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原因明显,帮扶措施中只停留在基本的医疗保障,没能做到一人一策,量身制定医疗帮扶方案。

2、精准帮扶不彻底。部分帮扶责任人仅仅停留在节日走访和慰问上,没能真正地深入贫困户了解贫困户的具体需求和发展意愿,没有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不能做到每月入户常态化,大都停留在单位组织的集中入户,为应付检查而入户,部分选派人员能力不强、作风不实

3、工作进展不平衡。帮扶责任人与帮扶责任人之间、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工作推进的力度和进展不平衡,部分贫苦户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愿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帮扶政策不熟、情况不清,对脱贫形势盲目乐观,缺乏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4、扶贫资金、人员不足。扶贫投入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我镇财政比较紧张,扶贫资金投入有限,与我镇脱贫攻坚实际需求有差距;加之由于人员编制原因,帮扶人员均为其中从各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还承担着单位安排的任务,不能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展工作。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镇同各村签订了《**镇2017年度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责任书》33份,同辖区内重点企业签订了《**镇2017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出动宣传车30次,散发传单800份,悬挂横幅50条。2017年我镇涉及散乱污企业20家,其中19家企业予以取缔拆除,1家整改完成。涉及煤改气独立轧钢企业5家,全部完成改造进行试生产。涉及燃煤锅炉改造任务5台,均经环保局验收合格。我镇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大气污染防治战线是严峻而长久的,在整个工作中我们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乡镇大气污染防治机构建设滞后,今年我区为各乡镇着急解决了车辆、人员编制等问题,但乡镇工作人员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人员没有执法资格,缺乏专业知识,日常巡查只能做表面文章,不能充分明白环保设备的运行原理。对企业是否严格运行环保设施缺少判断依据。与上级职能部门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企业施压和处罚的力度不够,存在“上面热、下面凉”的现象。 

2、网格化管理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负责人和村干部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工作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的意识不够强。开展环保隐患排查不够彻底,仍有个别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致使我镇出现散乱污企业反弹及新增现象。特别是今年环保部督查组在我镇某村发现疑似散乱污企业,充分表明个别村干部存在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不能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

3、大气污染防治形式单一。目前我镇对大气污防治工作还主要停留在企业检查和秸秆禁烧两个方面。缺少其他工作重点,特别是在煤改电、煤改气的工作推广中存在畏难情绪,停留在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的情况,。

三、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我镇把优化营商环境动员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同确保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制约机关服务效能充分发挥的各种障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但在工作过程中但我镇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

1、营商环境要素缺乏竞争力。创业意识淡薄、与先进地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较大,“走出去”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阻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支持企业力度还缺乏实打实举措,一些文件规定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2、服务意识差。个别对群众办事不热情,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赤道原则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赤道原则是目前得到各国银行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金融的行动指南,是一套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指南创建的、由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参与起草、旨在评判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准则。该准则提倡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应对该项目的运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对申请人能够证明项目运行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进行融资。其出现与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密切相关。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行和深人,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意识到,除了企业自身的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会造成环境和社会问题外,给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因为既然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对该企业行为和项目的认可。所以,能够动员起巨额资金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理应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此大背景下,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了一个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持、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银行声誉和利益产生的影响。随后设立的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特别是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创建一套旨在管理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指南。这套指南由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4家国际领先银行起草,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这套指南就是赤道原则。2006年,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并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现今,赤道原则事实上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成为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或“赤道金融机构”,我国的兴业银行也于2008年10月率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的大背景

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可。整个社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而言,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商业银行的实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营理念也曰益成熟和国际化。国内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国际金融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加快“走出去”的进程,在融资过程中接受赤道原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更加多样化,有很多涉外客户。因此,在融资过程中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引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这其中有一些早已是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制度设计可供借鉴。对引入赤道金融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有可能争取到他们对本行在赤道原则实施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对国内各种形势政策的了解

虽然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赤道原则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但相对于在国内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商业银行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更为深刻准确,享有“地利”之便。在对项目融资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时更易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并且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政策支持。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国内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不符合赤道原则的严格审批条件而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或者可能会加大项目的成本以消除或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而言,都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2 地方政府的配合。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对各地方政府而言,工作重点无疑是千方百计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大多也与经济发展有关。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准备引进的项目由于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方面不达标、商业银行拒绝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可能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就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试图通过行政方式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决策,这势必会影响赤道原则规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仍较为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

3 来自外部的监督与压力。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来说,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接受来自银行外部的社会力量的监督。这种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国内也有同样的趋势。这些组织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各种关心劳工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团体,还有专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和机构虽然在理念、机制、政治倾向上存在各种差异,但国外的实践和国内的现实都表明,民间组织的监督和舆论对项目融资的影响巨大。当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之后,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光必将更多地放在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过程上。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力量的监督、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准备接受赤道原则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4 在我国目前众多涉及污染项目的企业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大多数不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其发展中所需资金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资本或自筹资金。因此对这些游离在正规金融以外、很少与商业银行发生融资关系的涉及环保和社会问题的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赤道原则的应用发挥相关的制约作用。

5 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来说,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国内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办事,而且要和借款人共同参照国际

金融公司的两个重要文件进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目前,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标准和指南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具体规定相对滞后,比如在国内广为各界诟病的拆迁问题、劳动安全问题等。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就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时,对已达到我国标准但未达到国际标准的项目融资如何处理,或是第三方在论证和监督时可能会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国内规范而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具体项目的评估和资金运作。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赤道原则的本土化不够。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绿色信贷的原则,但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其与赤道原则的准则相结合制定出适用于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且各行标准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及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项目融资的监管措施,标准不完善。

2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而言,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实施赤道原则的基础。而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西方同行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根据国内相关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指导原则、赤道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人政策等对拟融资项目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对不同风险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加强授信过程中和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程序等等,是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3 国内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成功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些重要经营行为如信贷资金流向、信贷规模控制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调控政策有相当大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给社会公众留下了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整体效益的印象。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界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不够,有些银行和银行高层将其归结为环保部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事情,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无关,或是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慈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界应该认识到,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既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与银行业务、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赤道原则恰恰是世界先进金融机构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各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4 专职与兼职人员的储备缺乏。赤道银行在对项目进行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时,会涉及诸如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专业性很强。所以在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熟悉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及授信审查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专职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社会专业人士如环境与社会问题专家充当兼职人员,指导和辅助银行开展相关工作。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总体上仍处于认知阶段,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银行业内普遍缺乏熟知赤道原则的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培训和储备,信贷人员也缺少环保方面的专门知识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这会严重制约银行对项目的筛选及项目环境社会影响的评估;加上银行内部相关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应用。

5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认识。由于国内缺少赤道原则的实践经验,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利益各方对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认知度有限。而接受赤道原则之后,商业银行势必要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如果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投资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不健全,没有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使借款人和投资者充分意识到接受赤道原则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借款人由于不愿经历繁复严格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而“用脚投票”离开,使得银行客户流失;同时也要面对投资者对银行经营效果的担心。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无疑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而节能减排,也是中国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以来,国家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环保部等多部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绿色信贷”,并进一步将绿色概念推广到了“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领域。在政府层面,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央行、银监会,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11月,银监会吸取“赤道原则”的部分理念,印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高耗能、高污染风险,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1月24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将共同制定一批针对中国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绿色信贷指南。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以及各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有了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商业银行有可能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与赤道原则的结合,提高赤道原则的可操作性,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环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支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2006年12月“人世”过渡期的终止,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来自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这对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经济实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地位和优势,就必须接受国际金融业的共同游戏规则,赤道原则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决策中没有尽到相应的环保和社会职责,将会招致社会各界的不满。相反,我国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并切实做好其本土化的工作,将会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利于国内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有利于国内银行获得或保持良好声誉,保护或增加市场份额,更好更快地融人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唐斌,赵洁,薛成容.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卟新金融,2009(2).33-36

[2]陶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105-109

[3]高山.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华北金融,2009(6).32-35

[4]张长龙接受赤道原则,促进金融和谐[j]特区经济,2006(6)40-41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5

电子商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的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国际税收问题,其中尤以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问题最为引人注目。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

近几年来,在世界商业领域,恐怕没有什么比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更让人感到震惊和欣喜的了。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和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前景无比广阔的电子虚拟市场。在这一市场中,企业和客户双方可以即时获得全球范围的各类商业信息;可以迅速完成订货、缔约、付款过程,甚至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数字化商品(比如软件程序、音乐、影像、游戏、资料等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无形商品),实现瞬间交货。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全球性、即时性和直接性等特点,使得商业活动的效率获得了几何级数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商品流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quot;在9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商业中心并不位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而是存在于逐渐为人所知的电子空间(Cyberspace)之中。

目前,由于相关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以及传统交易方式的习惯作用,

电子商务还处在成形阶段。学术界对其也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但初步的定义还是

可能的。所谓电子商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

术,使得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而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单据的传输,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电子商务自诞生以来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80年代末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文本语言(HtmL)的开发和应用,使得国际互联网成为可能以来,早期以eDi方式实现的电子商务活动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进人了爆炸性的发展时期。根据美国福罗斯特研究公司预测,仅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成交额就将从1997年的78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264亿美元,这还只是电子商务整个成交额的一都分而已。

由于电子商务是在全球统一的电子虚拟市场中进行的,传统的有形国界被打破了,巨大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交易量也就意味着参与企业跨国营业所得的迅速扩大,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税务当局的高度重视。

我们知道,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依据国家原则可以分为属人和属地两种,即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一国税法意义上,如果一个自然人或经济组织被认定为该国居民,将就其全球范围的各类收入、所得对该国负担无限的纳税义务,也就是说,居住国对其居民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当一个自然人或经济组织末达到一国税法的居民认定标准时,则不被视为该国居民,仅应就其来源于该国的各类收入、所得负担有限的纳税义务。从收人来源国的角度来说,就是对非居民行使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国际税收领域,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对跨国纳税人所征税收在各国之间的财权利益分配。长期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断发展,为了避免对同一跨国所得的双重征税,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普遍认为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即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跨国所得,首先由收人来源国行使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源泉征税,再由居住国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终点征税这样,由于两类税收管辖权的行使先后次序不同,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二者进行划分就成为协调有关国家财权利益分配的关键性问题。

关于对跨国所得税收管辖权划分的规则问题,目前国际间的通行做法是将非居民的跨国所得分为营业所得、劳务所得、投资所得、跨国不动产所得和财产收益4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规则。在这4类所得当中,营业所得的数额最大,其相应规则的重要性也最为显著。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情况同样如此,并且由于电子商务的双向选择多元化和信息瞬间即时传递等特点;使得传统交易中大量的中间环节(如批发商、零售商等)趋于消失。可以预见,各种电子交易产生的营业所得将会成倍增长。营业所得住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一般是指纳税人从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林牧业、金融、商业和服务性行业等企业经营性质的活动取得的利润。仍至于是采用电子交易方式还是传统交易方式,并不会影响特定交易所产生的营业所得的,性质。

从税法上看,非居民的跨国营业所得,首先应由收人来源国源泉征税,而收人来源地的认定应采用营业活动发生地标准。实际交易中,一项营业活动往往由多个环节构成,哪一个环节构成营业活动发生地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在国际间形成相对统一的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的规则,常设机构原则被提出并在国际双边税收协定中得到了广泛采用。

二、常设机构原则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常设机构原则的最初形式,"固定定场所"交易(atradewithafixedplaceofbusiness)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用于解决各个城邦之间的双重征税问题。后来,德意志帝国引人了在收人来源国存在固定有形场所(afixedphysicallocation)和可见交易活动(avisibelbusinessactivity)的要求;这两项要求在1899年奥匈帝国和俄国缔结的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税收协定中成为常设机构概念的核心因素。使常设机构原则在全球范围真正获得普遍意义的是1963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1977''''年重新修订)(以下简称oeCD范本)和1979年的《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以下简称联合国范本)。这两个范本都分别在第二章第五条和第三章第七条详细规定了常设机构的概念;范围、例外和应用规则,虽然在具体规定上二者有所不同,但在基本问题上二者是一致的,均较好地解决了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问题。目前各国间的双边税收协定也大多以这两个范本为基础谈判制订。

常设机构原则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税收管辖权是这样划分的:首先,作为居住国的缔约国一方对其居民所取得来启全球范围的收入、所得拥有居民税收管辖权,但对于其居民在缔约国另一方设有常设机构并进行营业活动而取得的那部分营业所得,作为收人来源国的缔约国另一方享有优先征税的权利,即在这里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当然,这种优先权应被限于该部分营业所得可归属于常设机构的情况下才能行使。

常设机构的存在与否可基于某种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加以认定。首先,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营业场所。按照两个范本第五条第一款的定义,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这样,一个营业场所要构成常设机构至少要具备3个要件,其一,有一个受企业支配。的营业场所或设施的存在。其二,这种营业场所或设施应具有固定的性质。其三,企业通过这种固定的场所从事的是营业性质的活动,而不能是非营业性质的活动。两个范本还对构成常设机构的固定

营业场所作了一些非排他性的例举,如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车间(作业场所)以及矿场、油井和气井、采石场或者任何其他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同时,两个范本还规定专为从事辅(auxiliary)和准备性(preparatory)经营活动的固定场所不构成常设机构。其次,因为人的因素构成常设机构的情况主要是两范本第五条第五款关于非独立人的规定。同营业场所一样,人的活动要构成常设机构的存在也必须满足一些要件要求:(1)此人必须是非独立人,即对委托企业有依附性。这就排除了大量独立人、经纪人构成常设机构存在的可能从(2)此人被委托企业授权从事的是特定性质的营业活动,如经常代表委托企业签订合同。当然,其营业活动不能是辅和准备性的。

如果非居民企业在收人来源地国的营业活动已构成常设机构的存在,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哪些收入、所得可以构成归属于该常设机构的营业所得。从两范本和国际双边税收协定对此问题的规定来看,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采用"实际联系原则,即凡是非居民企业通过其设在收人来源屈的常设机构取得以及与该常设机构的活动有关的收入、所得,均归属于该常设机构作为其营业所得由收人来源国源泉征税。另外,在具体核算常设机构的营业所得时,主要采?quot;独立企业原则"和"收入费用分配原则"。以上是常设机构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常设机构原则面临的挑战

在常设机构原则产生100多年以后的今天;曲于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现,这一原则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税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仅就非居民的跨国营业所得来说就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电子商务按其所交易商品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有形商品。这类商品的电子交易只是订货、缔约、付款、单证传输等交易环节通过电子信息传输技术在网上完成,虽然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以提高交易效率,但其有形商品却必须依靠传统运输方式进行交付。也就是说,交货环节一定是有形商品的实体移转。另一类唐肥撬孀畔执缱有畔⒓际醴⒄蛊鹄吹氖只唐贰U饫嗌唐返牡缱咏灰兹潭伎稍谕贤瓿桑⑹迪炙布浯荩灰资奔浼獭t谂访宋被?997年的关于电子商务的绿色文件中,第一类商品的电子交易被称为间接电子商务,第二类商品的电子交易被称为直接电子商务。该文件认为,间接电子商务是有形商品的电子订货,但其必须通过邮递服务或商业信使等传统渠道进行实际交货;而直接电子商务是无形商品和服务的在线订货付款和交货,这些商品和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娱乐商品或全球范围的信息服务。

其次,电子商务虽然在交易实质上与传统交易方式基本一致,即商品流转均从位于一国的卖方到位于另一国的买方,但根据电子商务的特殊技术条件,特别是服务器(Server)的位置和归属问题,电子商务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一国居民企业的卖方在另一国设立服务器,无论该服务器是否系其所有或租用,卖方应对该服务器拥有排他性的支配权利,卖方通过该服务器与该国客户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另一类是服务器的支配权不属于卖方,而属于网络服务供应商(lSp),网络服务供应商向顾客提供intemet进入服务并在其服务器中以网址的形式储存卖方的信息。当然,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设在第三国,仅在收人来源国有一个存在点(pojntofpresence)。

根据以上对电子商务的分类分析,笔者认为,常设机构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凡点:(1)非居民企业在收入来源国设立的服务器或网址是否构成常设机构?(2)在收入来源国的网络服务供应商是否可被视为非居民企业在该国的非独立人,从而构成常设机构的存在?(3)网络服务供应商在其收人来源国活动的常设机构认定问题。(4)传统有形商品交易和数字化商品交易在常设机构的认定问题上是否应有所不同?

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电子虚拟市场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大多数传统的用以认定常设机构的因素都无法寻觅,正如美国财政部文件描述的那样,电子商务好像并未发生于任何实际区域而是发生在电子空间的模糊世界之中,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可以位于世界任何地方,他们的客户忽略或者并不关心他们所处的位置。这种产生营业所得的营业活动和其发生地的"分离",使得常设机构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必须得到重新认识,世界各国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四、我国对电子商务环境中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问题应采取的政策

(一)原则

l、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税收利益原则。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朋确的是,"我国目前还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电子商务领域,这就意味着我国将长期处于净进口国的地位。随着电子商务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涉及的税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既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来说,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的税收利益应是首要原则。

2、税收中性原则。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无疑具有巨大优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大力准迸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广泛运用,体现在税收政策上,即各国不应对电子商务采取与以往传统交易方式不同的税收政策,也就是说任何税收政策的采用都不应阻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应扭曲五常的经济活动。不难看出,+性原则将成为各国对电子商务征税政策的必然选择。

3、尽量运用既有税收规定原则。美国在其财政部文件中认为,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了避免对经济活动的扭曲,税收中性应是最重要的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原则。欧盟部丧理事会也基本持相同看法卢关于申性原则,美国财政部文件进一步指出,运用既有的税收原则来形成对电子商务征税的规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形成国际共识的最好方法。在1997年11月oeCD在芬兰召开的名为"拆除全球电子商务障碍"的圆桌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可税收中性和运用既有税收原则这两项原则。我国对电子商务课税采取的第三项原则也应是尽量运用既有税收原则。

4、灵活性原则。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片异。任何针对它的税收政策都必须

考虑其不断快速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保持税收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所以,灵活性是对电子商务征税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在这方面应遵循的第四项原则。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文件也明确指出了后三项原则在电子商务征税政策申的基础性地位。但由于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技术强国,在电子虚拟市场中,无论是卖方还是网络服务供应商,美国作为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都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从电子商务净出口国的立场出发,大力提倡居民税收管辖权,对美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而作为电子商务的净进口国,大多数国家必须强调电子商务环境中的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表现在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问题上,就是坚持传统常设机构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关于常设机构原则的具体政策

我国对外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基本上是以oeCD范本和联合国范本为蓝本,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制订的,协定申的各项概念、规则和两范本的相应内容基本一致。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为

了保障我国作为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税收利益,在前述四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应继续强调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的问题上,参照两范本的规定继续坚持常设机构原则。当然,也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对相关内容重新认识。

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网址并不构成常设机构。在收人来源国设立的网址往往只是起广告、展示的作用,目的仅在于吸引潜在客户/非居民企业通过它进行的活动应认为属于辅和准备性的。实际上,早在1997年1i月oeCD在芬兰召开的"拆除全球电子商务障碍"的圆桌会议上,与会者就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服务器如果满足关于固定营业场所的3项要件,并且其所从事的营业活动是非辅或准备性的,应认定该非居民企业在我国设有常设机构。这里的非居民企业并不区分是一般企业还是网络服务供应商,对构成固定营业场所的有形实体联系的认定也应采用德国的推理逻辑,凡主要用于非居民企业营业活动的位于我国的服务器都应被认为构成常设机构。

在我国境内经营的网络服务供应商一般不应被认为是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的非独立人,从而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因为从实际情况看,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法律地位独立,业务上并非只为个别客户服务,而且一般不会接受客户委托代其从事特定的营业活动。网络服务供应商甚至并不关心客户网址的运营情况,因为他只按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收取服务费。

网络服务供应商凡直接在我国境内提供。服务均应被认为构成常设机构。与一般企业不同/网络服务供应商所经营的就是网络接,人和信息服务,其直接从所提供的服务中获取营业所得,所以,借用前述德国的推理逻辑,网络服务供应商只要在我国境内通过任何有形的传播媒介、渠道提供服务,均可构成常设机构。

传统有形商品交易和数字化商品交易根据中性原则在税收政策上不应有所区别,在常设机构认定问题上应采取同一标准,以避免经济活动的扭曲。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6

电子商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的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国际税收问题,其中尤以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问题最为引人注目。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

近几年来,在世界商业领域,恐怕没有什么比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更让人感到震惊和欣喜的了。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和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前景无比广阔的电子虚拟市场。在这一市场中,企业和客户双方可以即时获得全球范围的各类商业信息;可以迅速完成订货、缔约、付款过程,甚至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数字化商品(比如软件程序、音乐、影像、游戏、资料等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无形商品),实现瞬间交货。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全球性、即时性和直接性等特点,使得商业活动的效率获得了几何级数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商品流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quot;在9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商业中心并不位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而是存在于逐渐为人所知的电子空间(cyberspace)之中。

目前,由于相关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以及传统交易方式的习惯作用,

电子商务还处在成形阶段。学术界对其也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但初步的定义还是

可能的。所谓电子商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

术,使得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而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单据的传输,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电子商务自诞生以来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80年代末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文本语言(html)的开发和应用,使得国际互联网成为可能以来,早期以edi方式实现的电子商务活动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进人了爆炸性的发展时期。根据美国福罗斯特研究公司预测,仅全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成交额就将从1997年的78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264亿美元,这还只是电子商务整个成交额的一都分而已。

由于电子商务是在全球统一的电子虚拟市场中进行的,传统的有形国界被打破了,巨大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交易量也就意味着参与企业跨国营业所得的迅速扩大,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税务当局的高度重视。

我们知道,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依据国家原则可以分为属人和属地两种,即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一国税法意义上,如果一个自然人或经济组织被认定为该国居民,将就其全球范围的各类收入、所得对该国负担无限的纳税义务,也就是说,居住国对其居民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当一个自然人或经济组织末达到一国税法的居民认定标准时,则不被视为该国居民,仅应就其来源于该国的各类收入、所得负担有限的纳税义务。从收人来源国的角度来说,就是对非居民行使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国际税收领域,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对跨国纳税人所征税收在各国之间的财权利益分配。长期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断发展,为了避免对同一跨国所得的双重征税,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普遍认为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即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跨国所得,首先由收人来源国行使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源泉征税,再由居住国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终点征税这样,由于两类税收管辖权的行使先后次序不同,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二者进行划分就成为协调有关国家财权利益分配的关键性问题。

关于对跨国所得税收管辖权划分的规则问题,目前国际间的通行做法是将非居民的跨国所得分为营业所得、劳务所得、投资所得、跨国不动产所得和财产收益4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规则。在这4类所得当中,营业所得的数额最大,其相应规则的重要性也最为显著。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情况同样如此,并且由于电子商务的双向选择多元化和信息瞬间即时传递等特点;使得传统交易中大量的中间环节(如批发商、零售商等)趋于消失。可以预见,各种电子交易产生的营业所得将会成倍增长。营业所得住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一般是指纳税人从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林牧业、金融、商业和服务性行业等企业经营性质的活动取得的利润。仍至于是采用电子交易方式还是传统交易方式,并不会影响特定交易所产生的营业所得的,性质。

从税法上看,非居民的跨国营业所得,首先应由收人来源国源泉征税,而收人来源地的认定应采用营业活动发生地标准。实际交易中,一项营业活动往往由多个环节构成,哪一个环节构成营业活动发生地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在国际间形成相对统一的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的规则,常设机构原则被提出并在国际双边税收协定中得到了广泛采用。

二、常设机构原则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常设机构原则的最初形式,"固定定场所"交易(atradewithafixedplaceofbusiness)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用于解决各个城邦之间的双重征税问题。后来,德意志帝国引人了在收人来源国存在固定有形场所(afixedphysicallocation)和可见交易活动(avisibelbusinessactivity)的要求;这两项要求在1899年奥匈帝国和俄国缔结的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税收协定中成为常设机构概念的核心因素。使常设机构原则在全球范围真正获得普遍意义的是1963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1977'年重新修订)(以下简称oecd范本)和1979年的《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以下简称联合国范本)。这两个范本都分别在第二章第五条和第三章第七条详细规定了常设机构的概念;范围、例外和应用规则,虽然在具体规定上二者有所不同,但在基本问题上二者是一致的,均较好地解决了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问题。目前各国间的双边税收协定也大多以这两个范本为基础谈判制订。

常设机构原则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税收管辖权是这样划分的:首先,作为居住国的缔约国一方对其居民所取得来启全球范围的收入、所得拥有居民税收管辖权,但对于其居民在缔约国另一方设有常设机构并进行营业活动而取得的那部分营业所得,作为收人来源国的缔约国另一方享有优先征税的权利,即在这里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当然,这种优先权应被限于该部分营业所得可归属于常设机构的情况下才能行使。

常设机构的存在与否可基于某种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加以认定。首先,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营业场所。按照两个范本第五条第一款的定义,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这样,一个营业场所要构成常设机构至少要具备3个要件,其一,有一个受企业支配。的营业场所或设施的存在。其二,这种营业场所或设施应具有固定的性质。其三,企业通过这种固定的场所从事的是营业性质的活动,而不能是非营业性质的活动。两个范本还对构成常设机构的固定

营业场所作了一些非排他性的例举,如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车间(作业场所)以及矿场、油井和气井、采石场或者任何其他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同时,两个范本还规定专为从事辅(auxiliary)和准备性(preparatory)经营活动的固定场所不构成常设机构。其次,因为人的因素构成常设机构的情况主要是两范本第五条第五款关于非独立人的规定。同营业场所一样,人的活动要构成常设机构的存在也必须满足一些要件要求:(1)此人必须是非独立人,即对委托企业有依附性。这就排除了大量独立人、经纪人构成常设机构存在的可能从(2)此人被委托企业授权从事的是特定性质的营业活动,如经常代表委托企业签订合同。当然,其营业活动不能是辅和准备性的。

如果非居民企业在收人来源地国的营业活动已构成常设机构的存在,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哪些收入、所得可以构成归属于该常设机构的营业所得。从两范本和国际双边税收协定对此问题的规定来看,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采用"实际联系原则,即凡是非居民企业通过其设在收人来源屈的常设机构取得以及与该常设机构的活动有关的收入、所得,均归属于该常设机构作为其营业所得由收人来源国源泉征税。另外,在具体核算常设机构的营业所得时,主要采?quot;独立企业原则"和"收入费用分配原则"。以上是常设机构原则的基本内容。三、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常设机构原则面临的挑战

在常设机构原则产生100多年以后的今天;曲于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现,这一原则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税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仅就非居民的跨国营业所得来说就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电子商务按其所交易商品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有形商品。这类商品的电子交易只是订货、缔约、付款、单证传输等交易环节通过电子信息传输技术在网上完成,虽然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以提高交易效率,但其有形商品却必须依靠传统运输方式进行交付。也就是说,交货环节一定是有形商品的实体移转。另一类唐肥撬孀畔执?缱有畔⒓际醴⒄蛊鹄吹氖?只?唐贰u饫嗌唐返牡缱咏灰兹??潭伎稍谕?贤瓿桑?⑹迪炙布浯?荩?灰资奔浼?獭t谂访宋?被?997年的关于电子商务的绿色文件中,第一类商品的电子交易被称为间接电子商务,第二类商品的电子交易被称为直接电子商务。该文件认为,间接电子商务是有形商品的电子订货,但其必须通过邮递服务或商业信使等传统渠道进行实际交货;而直接电子商务是无形商品和服务的在线订货付款和交货,这些商品和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娱乐商品或全球范围的信息服务。

其次,电子商务虽然在交易实质上与传统交易方式基本一致,即商品流转均从位于一国的卖方到位于另一国的买方,但根据电子商务的特殊技术条件,特别是服务器(server)的位置和归属问题,电子商务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一国居民企业的卖方在另一国设立服务器,无论该服务器是否系其所有或租用,卖方应对该服务器拥有排他性的支配权利,卖方通过该服务器与该国客户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另一类是服务器的支配权不属于卖方,而属于网络服务供应商(lsp),网络服务供应商向顾客提供intemet进入服务并在其服务器中以网址的形式储存卖方的信息。当然,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设在第三国,仅在收人来源国有一个存在点(pojntofpresence)。

根据以上对电子商务的分类分析,笔者认为,常设机构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凡点:(1)非居民企业在收入来源国设立的服务器或网址是否构成常设机构?(2)在收入来源国的网络服务供应商是否可被视为非居民企业在该国的非独立人,从而构成常设机构的存在?(3)网络服务供应商在其收人来源国活动的常设机构认定问题。(4)传统有形商品交易和数字化商品交易在常设机构的认定问题上是否应有所不同?

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电子虚拟市场中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大多数传统的用以认定常设机构的因素都无法寻觅,正如美国财政部文件描述的那样,电子商务好像并未发生于任何实际区域而是发生在电子空间的模糊世界之中,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可以位于世界任何地方,他们的客户忽略或者并不关心他们所处的位置。这种产生营业所得的营业活动和其发生地的"分离",使得常设机构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必须得到重新认识,世界各国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四、我国对电子商务环境中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问题应采取的政策

(一)原则

l、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税收利益原则。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朋确的是,"我国目前还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电子商务领域,这就意味着我国将长期处于净进口国的地位。随着电子商务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涉及的税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既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来说,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的税收利益应是首要原则。

2、税收中性原则。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无疑具有巨大优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大力准迸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广泛运用,体现在税收政策上,即各国不应对电子商务采取与以往传统交易方式不同的税收政策,也就是说任何税收政策的采用都不应阻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应扭曲五常的经济活动。不难看出,+性原则将成为各国对电子商务征税政策的必然选择。

3、尽量运用既有税收规定原则。美国在其财政部文件中认为,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了避免对经济活动的扭曲,税收中性应是最重要的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原则。欧盟部丧理事会也基本持相同看法卢关于申性原则,美国财政部文件进一步指出,运用既有的税收原则来形成对电子商务征税的规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形成国际共识的最好方法。在1997年11月oecd在芬兰召开的名为"拆除全球电子商务障碍"的圆桌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可税收中性和运用既有税收原则这两项原则。我国对电子商务课税采取的第三项原则也应是尽量运用既有税收原则。

4、灵活性原则。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片异。任何针对它的税收政策都必须

考虑其不断快速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保持税收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所以,灵活性是对电子商务征税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在这方面应遵循的第四项原则。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文件也明确指出了后三项原则在电子商务征税政策申的基础性地位。但由于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技术强国,在电子虚拟市场中,无论是卖方还是网络服务供应商,美国作为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都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从电子商务净出口国的立场出发,大力提倡居民税收管辖权,对美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而作为电子商务的净进口国,大多数国家必须强调电子商务环境中的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表现在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问题上,就是坚持传统常设机构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关于常设机构原则的具体政策

我国对外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基本上是以oecd范本和联合国范本为蓝本,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制订的,协定申的各项概念、规则和两范本的相应内容基本一致。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为

了保障我国作为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税收利益,在前述四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应继续强调收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对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的问题上,参照两范本的规定继续坚持常设机构原则。当然,也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对相关内容重新认识。

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网址并不构成常设机构。在收人来源国设立的网址往往只是起广告、展示的作用,目的仅在于吸引潜在客户/非居民企业通过它进行的活动应认为属于辅和准备性的。实际上,早在1997年1i月oecd在芬兰召开的"拆除全球电子商务障碍"的圆桌会议上,与会者就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服务器如果满足关于固定营业场所的3项要件,并且其所从事的营业活动是非辅或准备性的,应认定该非居民企业在我国设有常设机构。这里的非居民企业并不区分是一般企业还是网络服务供应商,对构成固定营业场所的有形实体联系的认定也应采用德国的推理逻辑,凡主要用于非居民企业营业活动的位于我国的服务器都应被认为构成常设机构。

在我国境内经营的网络服务供应商一般不应被认为是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的非独立人,从而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因为从实际情况看,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法律地位独立,业务上并非只为个别客户服务,而且一般不会接受客户委托代其从事特定的营业活动。网络服务供应商甚至并不关心客户网址的运营情况,因为他只按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收取服务费。

网络服务供应商凡直接在我国境内提供。服务均应被认为构成常设机构。与一般企业不同/网络服务供应商所经营的就是网络接,人和信息服务,其直接从所提供的服务中获取营业所得,所以,借用前述德国的推理逻辑,网络服务供应商只要在我国境内通过任何有形的传播媒介、渠道提供服务,均可构成常设机构。

传统有形商品交易和数字化商品交易根据中性原则在税收政策上不应有所区别,在常设机构认定问题上应采取同一标准,以避免经济活动的扭曲。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赤道原则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赤道原则是目前得到各国银行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金融的行动指南,是一套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指南创建的、由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参与起草、旨在评判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准则。该准则提倡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应对该项目的运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对申请人能够证明项目运行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进行融资。其出现与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密切相关。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行和深人,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意识到,除了企业自身的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会造成环境和社会问题外,给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因为既然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对该企业行为和项目的认可。所以,能够动员起巨额资金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理应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此大背景下,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了一个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持、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银行声誉和利益产生的影响。随后设立的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特别是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创建一套旨在管理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指南。这套指南由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4家国际领先银行起草,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这套指南就是赤道原则。2006年,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并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现今,赤道原则事实上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成为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或“赤道金融机构”,我国的兴业银行也于2008年10月率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的大背景

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可。整个社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而言,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商业银行的实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营理念也曰益成熟和国际化。国内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国际金融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加快“走出去”的进程,在融资过程中接受赤道原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更加多样化,有很多涉外客户。因此,在融资过程中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引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这其中有一些早已是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制度设计可供借鉴。对引入赤道金融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有可能争取到他们对本行在赤道原则实施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对国内各种形势政策的了解

虽然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赤道原则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但相对于在国内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商业银行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更为深刻准确,享有“地利”之便。在对项目融资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时更易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并且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政策支持。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国内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不符合赤道原则的严格审批条件而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或者可能会加大项目的成本以消除或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而言,都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1] [2] [3] 

地方政府的配合。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对各地方政府而言,工作重点无疑是千方百计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大多也与经济发展有关。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准备引进的项目由于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方面不达标、商业银行拒绝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可能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就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试图通过行政方式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决策,这势必会影响赤道原则规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仍较为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

来自外部的监督与压力。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来说,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接受来自银行外部的社会力量的监督。这种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国内也有同样的趋势。这些组织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各种关心劳工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团体,还有专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和机构虽然在理念、机制、政治倾向上存在各种差异,但国外的实践和国内的现实都表明,民间组织的监督和舆论对项目融资的影响巨大。当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之后,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光必将更多地放在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过程上。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力量的监督、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准备接受赤道原则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众多涉及污染项目的企业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大多数不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其发展中所需资金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资本或自筹资金。因此对这些游离在正规金融以外、很少与商业银行发生融资关系的涉及环保和社会问题的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赤道原则的应用发挥相关的制约作用。

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来说,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国内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办事,而且要和借款人共同参照国际

金融公司的两个重要文件进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目前,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标准和指南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具体规定相对滞后,比如在国内广为各界诟病的拆迁问题、劳动安全问题等。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就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时,对已达到我国标准但未达到国际标准的项目融资如何处理,或是第三方在论证和监督时可能会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国内规范而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具体项目的评估和资金运作。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赤道原则的本土化不够。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绿色信贷的原则,但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其与赤道原则的准则相结合制定出适用于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且各行标准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及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项目融资的监管措施,标准不完善。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而言,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实施赤道原则的基础。而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西方同行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根据国内相关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指导原则、赤道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人政策等对拟融资项目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对不同风险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加强授信过程中和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程序等等,是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国内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成功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些重要经营行为如信贷资金流向、信贷规模控制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调控政策有相当大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给社会公众留下了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整体效益的印象。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界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不够,有些银行和银行高层将其归结为环保部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事情,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无关,或是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慈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界应该认识到,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既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与银行业务、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赤道原则恰恰是世界先进金融机构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各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常设机构认定综述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笔者选择"电子商务"、"常设机构"、"认定"等为题名或管检测,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了相关文献,提出非学术性文献及重复文章后,得到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60余条。

对所载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和业界争议较多的问题集中在"常设机构原则能否使用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服务器或网址是否构成固定营业场所"和"网络提供商是否构成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这些问题上。

二、相关研究焦点梳理

(一)常设机构原则能否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

对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所产生的跨国营业所得,是否可以按照现有的国际税收协定中确定的常设机构原则确定征税权的划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有关国际组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如下:对于国际互联网上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税收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特别是oeCD给予密切关注。oeCD的财政事务委员会(CFa)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活动。1997年11月,oeCD在芬兰的图尔库举行讨论会,最终的阿城一致意见,即:oCeD税收协定范本中有关常设机构的概念同样可以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适用。

综上所述,当前普遍的观点是:对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权划分,仍然适用现行的常设机构原则。

(二)常设机构的认定

虽然大多数学者和国家及国际组织都持继续保留"常设机构"原则的观点,但针对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对现有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修改问题,学界又是中说纷纭。以下是我国学者对"与电子商务有密切联系的服务器、网址和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常设机构"这些具体争议焦点的看法总结:

1、服务器能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通过对所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服务器构成固定营业场所。笔者在此将其中较主流的观点归纳如下:

黄素梅(2006)认为,首先,服务器是硬件且有形,在一般情况下较为固定,不论是直接所有或租赁,频繁更换服务器的成本都很高。因此,即使按照传统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它也具备了构成常设机构的物理条件;其次,服务器及人员的存在并非构成"常设机构"所必需的,即使在传统商务领域,是否有人参与经营也不是构成常设机构营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服务器可以构成固定营业场所。①

2、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朱炎生(2001)认为,经合组织财政事务委员会没有完全排除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其他企业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如果某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向某个企业提供维持网址服务过程中,草畜其营业常规,例如有权以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并经常行使此项权利,那么该网络服务提供商将构成该企业的常设机构。注释第42.10段的第4句话清楚地指出来这种可能性。②苏宁华(1998)认为,我国在签订国际税收协定时,应明确提出一个营运人及时无权为本公司对外签订合约,但只要经常为这个企业包邮库存并交付货物或商品,应视为常设机构。因为该人已具备盈利的作用,不再符合辅、准备性的精神。③

三、简要评述和展望

(一)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

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的认定标准,有的学者主张作较大改革,如预提税、虚拟常设机构及公式利润分配等方案;有的主张小调整,如人的干预、引力原则、取消例外及软件功能例外等方案,这些观点各有优缺点。为了维护我国税收权益,我国可以认定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而网络服务供应商(iSp)以及网址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常设机构。

我国可以借鉴oeCD观点,在税收协定中规定:如果外国销售商通过设在我国的服务器(包括购买和租用)从事了实质性的营业活动,则该服务器应当认定为常设机构。

(二)网络服务供应商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

我国在税收协定中应明确规定,如果网络服务供应商有权代表企业签署契约、经常代表其从事实质性营业活动、或者全部或几乎全部为某个销售商提供网络服务,则构成在我国的常设机构,我国可以从源征税。

当然,以上规则的实行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修改现有对营业利润征税的规则将会比单纯改变国内规则更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其次,许多国家除了必须修改国内法外,还要修改税收条约与协定,如果通过重新谈判方式进行的话,耗时很久。第三,即使修改现行规则,在过渡时期里,新旧规则的并存也将增加双重征税和不征税情形的发生。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当事国予以协商、合作,对此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注释:

①黄素梅: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新发展[J].国际税收.2006(8).

②朱炎生: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经合组织观点述评[J].涉外税务.2001(5)

③苏宁华我国跨国营业所得课税中常设机构的认定及完善〔J〕.涉外税务1998(8).

参考文献:

[1]黄素梅: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新发展[J].国际税收.2006(8).

[2]朱炎生: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经合组织观点述评[J].涉外税务.2001(5)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

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构想

电子商务带给零售业的不仅仅是网络销售,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电子商务对企业业务的再造。电子商务模式下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传统的销售模式,而是要将其与电子商务零售之间形成完美对接。这种最佳模式不仅仅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同样能够增强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零售业和传统销售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商务零售业与传统零售业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将这两种模式融合的原因所在。因此如何能够将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与传统的零售模式彼此结合,就成为解决现代零售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中的难点之一。而这种双渠道的零售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品种多元化及提供通道方面

现代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而传统零售业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崛起的电子商务零售业则能够很方便地为顾客展示多样化的商品,在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商品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顾客选择物品和购买的成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深度化的商品层次模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庞大的物流配送业务的支持。因此,企业要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零售商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同时也要利用企业原有的配送网络系统将顾客所购买商品准确送达顾客手中。

(二)信息提供方面

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为顾客提供商品信息十分方便,但是却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商品信息;传统零售业能够提供实体商品信息,但是如果要将商品信息全面提供给消费者,则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费用。因此在双渠道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加全面的商品信息,同时也可以到实体店对商品的细节信息进行考察,可以说这种双渠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三)消除风险和建立信任方面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结构而进行的,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厂商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使得电子商务零售范围更加广泛。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以及范围的广泛,使得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电子商务零售取得信任,这是目前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企业通过特色经营来取得消费者信任,以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主要出发点,保障消费者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购物的合法权益,是电子商务零售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在利用实体店信誉的同时,建立电子商务购物中的申诉机制,如果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申诉,依此来降低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下购物的风险性。

(四)货物运输和付款方面

传统实体零售商一般拥有属于自己的物流体系,厂商能够利用现有的物流体系,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提升物流配送的功能及效力,从而为电子商务零售模式发展带来有利条件。另外,支付问题是现代电子商务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支付问题通过现代双渠道零售模式的结合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在现代双渠道零售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获取更多信息,然后选择到实体店完成商品的付款交易;亦可以通过网上直接订购,完成商品的购买,然后由企业安排相关的物流方式将货物送达至顾客手上。

现代双渠道零售模式的基础是传统零售模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外有2/3以上的现代电子商务零售都是通过传统的零售转变发展而来的,传统零售商是电子商务零售发展的最原始基础,电子商务零售是传统零售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之后的产物,是零售业发展的较高阶段。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零售的共同发展成为今后零售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零售的出现扩展了零售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而基础零售业则为电子商务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因此可以说,传统零售业和电子商务零售业相结合的双渠道模式是零售业的扩展和创新,两者的结合为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当的商品定位

电子商务零售的出现,使得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价值机会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为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下,企业应该准确定位自身销售的产品,以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最大化。消费者通过对企业商品的价值感知,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与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零售业的前景。因此企业在定位商品时,一定要根据消费者的特点,实事求是,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前提,才能够产生较好的经营效果。

(二)市场渠道的协调

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传统的零售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渠道的拓展势必会对原有的渠道造成一定冲击,打乱原有的经营模式。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协调电子商务零售渠道与原有传统渠道之间的关系。原有渠道可以成为电子商务零售渠道的先驱,而电子商务渠道的拓展应成为原有基础零售业渠道的补充和扩展,这两者之间应该成为一种协调互补的关系。因此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零售渠道的同时,要加强电子商务渠道开拓与原有传统零售渠道之间的协调。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通过互联网发送图文并茂的商品信息,促进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商,在加强原有渠道的同时扩展新的发展途径。

(三)加强信息管理

信息的快速化流通以及管理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向消费者传递公司或者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亦可以通过互联网,很方便地取得企业以及产品的大量信息,可以说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的经营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性。但是企业在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信息的相关内容,企业要向消费者传达的是企业先进的文化、企业宗旨以及企业对消费者积极的态度,因此就需要企业对信息进行密切关注,加强信息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电子商务中获得成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带给企业的巨大商机。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与顾客进行交流,掌握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为企业进一步的营销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具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四)加强产品定价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对产品定价进行管理,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的产品价格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产品价格信息需要同传统模式营销下的产品价格保持一致。标准化的定价策略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区域性的价格冲突,因此企业在定价管理中,应该采取差别化的定价策略,也就要将区域配送的成本与产品价格挂钩,避免区域性价格冲突带给企业的不良反应。

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建议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传统的经营模式将逐渐被网络营销所取代,现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及时沟通搭建了平台。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利用,企业可以在最恰当的时间、地点,通过最恰当的方式将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业态

企业在传统的零售模式下的组织结构与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因此企业要想发展电子商务营销就必须针对性地对传统模式下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建立适应电子商务零售模式的组织机构。

传统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并不能够满足信息快速传递的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建立有利于快速信息交流的组织结构至关重要。在电子商务零售业模式下,横向的信息传递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仅可以快速进行信息传递,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因此企业要大力推行扁平化组织的建设,同时连锁经营业必将成为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经营的主要业态。

(二)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的前提条件,要想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平台,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聘请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建立平台以及对平台进行日常维护。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大多数零售企业在电子平台的选择方面都趋向于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的出现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企业也可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主营业务。

(三)实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重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发展的思路是要让业务流程尽可能符合信息系统的要求,而不是要信息系统去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需求。因此企业要根据现有的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在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准确分析之后,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对其进行重组和再造。

(四)加强企业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现代企业“信息孤岛”的现象十分突出,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信息传递的方便性和低成本性,而“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互联网的作用大大被削弱。要达到信息共享,就必须加强企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中,如何使得供应链之间形成无缝连接是供应链管理的直接目的,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必须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达到企业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的价值最优化。

结论

企业自身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及宏观环境因素都和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有益的宏观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企业完善的自身体制、条件,对于零售企业向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模式的改进愈发有益。本文立足电子商务环境,给出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的改进策略,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改进所面临的问题予以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莹,韩伯棠.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营销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科学管理,2006(8)

2.谢微.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的实证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篇10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共识。然而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都下发了许多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文件,但是无论是从自身机制还是运行操作规程上,都无法适应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融资如火如荼,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途径。本文拟对河北省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环境进行分析,试图解决其融资环境滞后问题。

一、内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商业机会

本文所称的商业机会是指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业务的能力,也即企业业务拓展的内部约束条件。根据与现存组织常规业务相同与否,可以将商业机会分为创新型机会和均衡型机会。创新型机会与现存组织的常规业务和业务范围明显不同。它通过建立新业务,创造或最先进入到别人还没有认识、积极探索的新产品市场领域,以期获得第一行动者优势和一些足以支撑竞争优势的基础。均衡型机会与现存组织的常规业务和业务范围几乎没有不同。它是建立现有市场业务,捕捉机会所用时间较短并且过程更为简单、直接,其目标在于优化市场活动。由创新型机会带来的项目更易引起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兴趣。因为企业抓住创新型商机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拥有高附加值、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样的投资项目能带来明显的收入增长,实现高回报,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者所看中的。

(二)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融资的保障。企业的产权是否明晰、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内控机制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而且,随着河北省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增大,企业制度对融资的影响强度越来越大。

首先,产权是否明晰是私募股权投资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产权关系模糊直接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进行运作,更不可能达到上市要求,而上市退出是私募股权资金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其次,目前河北省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低,投资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现象,这往往都是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企业在融入私募资金的同时会引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原先的治理状况得到很大改变,旧的权利制衡被打破,形成新的治理结构。因为在接受私募股权投资后,投资家在董事会中会占有重要地位,参与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对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有充分的影响力。

第三,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是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组织的集中度不合适,往往会造成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从而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制度化则反映了企业的规范化程度,一般说来,制度化程度越高企业越规范,竞争力也就越强。私募股权投资者感兴趣的就是那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

(三)企业资源

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企业资源对河北省中小民营企业的私募股权融资成败影响很大。首先,管理团队的基本组成、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创业的经历及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均影响企业的融资。对私募股权投资者来讲,他们在考察项目时,最看重的是人,最强调的是团队的作用。其次,拟投资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变现能力、现金流、盈利能力等财务状况也是私募股权投资者十分关心的事情。第三,对私募股权投资者来讲,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管理是一家公司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独特因素,投资项目结果的差异主要归因于管理人员的特征和能力差异。因此,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对私募股权资金的融资能力。第四,私募股权投资家希望投资项目能带来明显的收入增长,实现高回报。这就要求引资企业是一个有追求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创新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私募股权投资与其说是投资一个企业,不如说是在投资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微观领域的企业融资问题离不开对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分析。

(一)经济金融环境

经济金融环境主要指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所面临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它对企业进行私募股权融资具有重大影响。首先,私募股权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方式就是ipo,如果无法通过ipo退出,而是在上市前以协议转让方式退出的话,pe的收益率肯定会大降低。2009年10月23日开板的创业板为中小民营企业中私募股权资金的退出提供了更便捷的ipo场所。其次,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产生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风投市场的一些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面临着断炊的危险,而另一方面,本土机构融资渠道大为拓宽,带动人民币基金强势崛起。第三,私募股权投资者投资策略趋于谨慎,估值保守投资规模下降。受外部环境恶化影响,2008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策略和对企业估值趋向保守,对初创期等早期企业的投资尤为谨慎,平均投资规模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估值的合理和投资成本的下降,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寻求更多投资机遇的动力。

(二)政策法律环境

在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中,政策和法律环境是最基本的方面。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为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的其他外部环境的实施提供保障,而其他外部环境又影响着政府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政策的内容与效果。在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股权融资过程中,政府应着重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服务于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的中介机构,为私募股权投资事业制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信用文化环境

私募股权融资的过程其实就是私募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团队相互信任的过程。从获得融资领域信息的角度,企业和私募投资者是完全不对称的。作为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毫无疑问是高手,但是在融资方面却未必是高手,而私募投资者却是金融方面的高手。只有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企业和投资者才能在私募股权投融资中实现互赢。

(四)科学技术环境

私募股权投资家都希望投资项目能带来明显的收入增长,实现高回报。这就要求企业确保技术的新颖独特,并且产品要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有竞争优势。当引资企业的科研能力跟不上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速度时,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从而导致经营困难,这也就失去了对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吸引力。为了降低投资风险,私募股权投资者的资金都是分次注入引资企业的。引资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就有可能导致私募股权投资者后续资金投入不到位或中途清算撤资。

三、内外环境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小民营企业在成长中,内部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下:

1.商业机会与企业资源

一旦市场商机的核心和抓住商机的战略被明确,并且确实存在抓住商机的可能性,企业就可以开始考察财务需求,从而创造性地识别融资资源、设计筹资计划。构成私募投资者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信息是:资本规模、资产变现能力、行业发展前景、持续盈利能力、投资回报率等,对这些反映企业资源的信息的评判,是企业获取资金的必要条件。同时,商业机会的识别有赖于企业资源状态,特别是人力资源中高管人员的内在素质和企业的社会网络。在商业机会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即使商业机会没有显现,初始资源缺乏,企业的管理团队也能够识别出机会,动员、整合足够的资源获得资金。

2.商业机会与企业制度

明晰的产权、良好的公司治理、有效的内控制度等是实现资金在企业中安全性、效益性的保障。因此拥有良好企业制度的企业在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者资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私募股权资金引入后随着引资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其抓住或创造出新的商机的能力也会提高。

3.企业资源与企业制度

可以从企业资源中的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来阐述企业资源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首先,技术创新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立身之本,制度创新是活力之源。技术创新离不开产权的有效保护。技术创新对改变企业制度安排的利益有普遍的影响:增加了制度安排改变的潜在利益,减少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有技术创新所释放的新的收入流是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公司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不仅在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分割,还要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技术人员,否则易造成企业人力的流失,最终导致股东利益受损。反过来,一个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结构合理、内控机制完善的企业必定拥有较强的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二)外部环境对内部因素的作用

外部环境对内部因素的作用非常巨大。在有利的融资环境下企业能够获得较多的融资机会,反之,企业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融资会很艰难。

1.经济金融环境对内部因素的影响

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产权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可以拓宽私募股权资金的来源渠道,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从而优化治理结构。资本的不断融合影响企业的产权制度尤其是技术产权的变动及由此产生的治理结构的变迁。与金融环境密切相关的中小民营企业可获资本及其流动性、退出机制等都是评价商业机会的标准之一。

2.政策法律环境对内部因素的影响

政府不仅可以通过制定相应产业的扶植政策来增加中小民营企业的商业机会,还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出台法案和强制性政策、审批制度等影响企业制度安排。法律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为中小民营企业进行私募股权融资提供合法范围和法律保障,还有利于企业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及内部组织结构等企业制度的改善,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保护。

3.信用文化环境对内部因素的影响

信用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形成健康、优秀的信用文化,树立正确的融资理念,不断增强自身信用,提高信用管理水平,立足于长远的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形成,对企业的融资产生良好的影响。

4.科学技术环境对内部因素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科技发展的大环境。随着人类对科学和技术的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涌现,新技术不断产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有待于认识和挖掘的商业机会越来越多。

(三)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促进了科技环境的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有助于市场环境的完善。而国家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如财政、税收、融资担保政策等促进了金融环境的改善。政策法律的强制作用也有助于信用文化环境的形成。

四、环境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提取出2类共7个因素,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成长型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整体功能的发挥。

(1)微观因素(3个):①商机(F1);②企业资源(F2);③企业制度(F3)

(2)宏观因素(4个):①经济金融环境(F4);②政策法律环境(F5);③信用文化环境(F6);④科学技术环境(F7)

为应用DemateL方法,首先建立上述7个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Xd:

Xd=F11F12F13F14F15F16F17

F21F22F23F24F25F26F27

F31F32F33F34F35F36F37

F41F42F43F44F45F46F47

F51F52F53F54F55F56F57

F61F62F63F64F65F66F67

F71F72F73F74F75F76F77

(公式1)

其中:Fij为某因素Fi对因素Fj有直接影响,正规化的直接影响矩阵X:

X=1maX(ai)Xd(公式2)

其中:ai=Fi1+Fi2+Fi3+Fi4+Fi5+Fi6+Fi7(i=1,2,……7)

综合影响矩阵t:

t=X(i-X)-1(公式3)

影响度矩阵Y:

Y=t1

t2

t3

t4

t5

t6

t7(公式4)

其中:ti=ti1+ti2+ti3+ti4+ti5+ti6+ti7(i=1,2,……7)

被影响度矩阵B:

B=(t1t2t3t4t5t6t7)(公式5)

其中:ti=t1i+t2i+t3i+t4i+t5i+t6i+t7i(i=1,2,……7)

中心度矩阵Z:

Z=Y+B-1(公式6)

原因度矩阵R:

R=Y-B-1(公式7)

依据相关专家观点,并通过因素之间的两两分析判断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某因素Fi对因素Fj有直接影响,则相应的第i行第j列元素为1;如没有直接影响关系,则相应的元素为0。例如,商机(F1)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F2),而对企业制度(F3)没有影响,所以矩阵的第1行第2列的元素是1,而第3列元素则为0。

Xd=0100000

1010000

0100000

1110000

1111000

0010000

1110000

通过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出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度。并进一步得到每个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利用DemateL方法计算得到的因素间综合影响矩阵及中心度、原因度如表1所示。

表1综合影响矩阵表

[Ht5”,7SS]

F1F2F3F4F5F6F7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

〗F10.071430.285710.0714300000.428752.03571-1.17857

F20.285710.142860.2857100000.714282.89320-1.46464

F30.071430.285710.0714300000.428572.28571-1.42857

F40.357140.428750.3571400001.143031.143031.14303

F50.446430.535710.4464300001.428571.428571.42857

F60.017860.071430.2678600000.357150.357150.35715

F70.357140.428750.3571400001.143031.143031.14303

被影响度1.607142.178921.857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