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1:56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1

关键词: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特征;途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即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托,以电视、电脑及手机作为终端,以此来向用户提供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各类数据服务。新媒体技术多以网络和移动载体为主,这不仅有效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而且有效的推动了档案文化的传播,为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的传播特征

1.1以用户为中心

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对传播活动的参与与反馈更为重视,这有效的转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被动接收的模式,充分的体现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对档案文化传播中传播对象主动化和个性化的重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视研究对象需求,并以此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

1.2大众化

一直以来档案文化传播主体都是以专门的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为主,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档案利用,还是档案文化传播都开始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网络、手机等,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且人人都能够接受档案文化信息,并进一步充当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不仅实现了档案文化传播成本的降低,而且有效的激发了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公众对信息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而且还是信息生产者,有效推动了档案文化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发展。

1.3交互性与即时性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经由新媒介将档案文化传送给用户,用户又通过新媒介将传播效果反馈给传播者,同时用户也可借助新媒体将自身的需求传送给传播者,传播者针对用户需求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新媒体环境下,移动载体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使用户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吸收和传播档案文化。

1.4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新媒体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间的界限,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依托,有效的将文本、音频和图像信息融合为一体,实现了内容即时性和无限性的扩展。而且新媒体在档案中广泛应用,使各种新媒体档案应用形式不断涌现出来,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产品服务,增强了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档案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生动和富有创意,获得了传统媒体环境下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

2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途径分析

2.1增强传播意识,提高利用新媒体传播档案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档案部门要培养传播意识,主动寻找发挥档案文化价值作用的领域和渠道。档案的凭证性是各国共识,不因意识形态而遭置疑,档案文化可信、朴实、真实、经得住考验。因此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档案文化传播对改变片面的甚至曲解的一国历史、引导正确的国际舆论、探索民族性格与心理、改善国际关系都起着积极作用。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大众性特点,需要档案工作者要加快转变观念,能够与时展要求相适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知识水平,在档案文化传播工作中用好新媒体,并将利用新媒体传播档案文化转变为自觉行为。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对档案原生信息进行加工,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档案文化的传播,更好的发挥出档案文化的重要价值。

2.2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广泛传播档案文化

档案部门需要加强与媒体和网络之间合作,为档案编研产品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有效的促进档案文化产品的。如一些具有特色的档案网络,不仅功能更具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较强观赏性,不仅有效的挖掘了档案文化价值,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上网终端、网络及电视等媒体平台,选择不同渠道、扩大受众范围和及时关注反馈信息,为档案文化产品选择适宜的传播方式,并借鉴微信信息推送功能,将档案文化信息推送到手机用户,加快档案文化信息在公众生产生活中的渗透,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实现档案文化信息的双向传播,使用户能够从档案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中受益。

2.3提升档案文化传播工作者素质,熟悉并掌握新媒体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业绩关键在于档案工作管理者的自身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媒体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的任务刻不容缓。现阶段档案工作者思想比较保守,对新媒体的认识还保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没有深入的了解,就不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档案文化传播的方式最大化的利用。所以针对此现象,应当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培训,首先,要对档案工作者进行新媒体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其次,要接受国际社会先进思想的洗礼,取长补短,主动进步,促进档案文化传播取得质的飞跃。

2.4重视与用户的互动沟通,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所以,档案管理者应该及时的了解人们的兴趣,并积极的与其沟通、互动。借助新媒体的渠道搜集人们不同的意见,并积极整理和反馈,新媒体的交互性营造了一个开放式、共享性的交流氛围,让档案管理者与人们交流的同时,轻松开展了档案文化的传播工作,提高了档案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准确性。

2.5搭建档案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形态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等,大批的新兴媒体开始涌现出来,为档案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如网站、微博等。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这种便捷的方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档案工作者可以建立档案网站,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视屏等将档案内容切实的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交流学习,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促进档案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在我国档案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档案文化传播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文化传播能够有效的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充分的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档案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打造新媒体档案文化精品,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档案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菲,李灵风.大众化: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利用的发展路向[J].山西档案,2011(1).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2

档案文化的传统宣传方式如举办档案展览、档案讲座、举办档案文化节、文化日等,坚持这种叫喊式的推广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受众从新鲜到乏味,到反感。显而易见,这种传统语境下的推广、传播方式由于缺乏时代元素和个性化,已经逐渐被广大受众所摒弃。面对信息化时代的传播特点,档案文化传播应该采用将档案与流行的传播渠道即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档案文化有了很多新传播方式,如SnS网站、微博、博客等,可以预见,智能手机、用户终端小型化等技术的发展,将对其传播带来更为巨大的发展。面对目前档案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为了消除档案文化传播障碍,档案工作者可以尝试用营销方式来进行传播。档案文化营销的目的就是洞悉档案文化需求市场,在适当的时间、条件下,以受众喜欢的方式传递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角度满足社会需求,塑造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提高档案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从而使受众更加了解档案工作及档案文化。

二、通过新媒体进行档案文化营销的优越性

1.新媒体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使其成为档案文化最有效、最有影响的营销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涉及的领域已涉足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远远超越了传播领域的范畴。因而,新媒体的高覆盖率使其成为档案文化营销的最有效传播渠道。同时,新媒体可以传播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实现受众即时获得任何想要的档案文化信息。新媒体具有超越以往任何传统媒体的速度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将使档案文化营销更易于被受众接受。

2.新媒体的交互性利于开发满足受众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档案文化营销是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新营销形式,强调服务性、互动性。以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希望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体验新的创意。而新媒体自身的开放式交互特性,有利于公众进行双向对等沟通,吸引公众的不断参与和互动,寻求满足受众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当前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形式,极大地吸引青年人的参与,有利于档案文化产品的传播。

3.新媒体的低门槛降低档案文化营销成本。新媒体是草根媒体,它真正实现了公众传播。它提供每一个人自己思想的平台。这样当利用新媒体进行档案文化营销时,成本相当低廉。它可以利用微博、社交网站等已存在的公众交流平台,举办档案文化营销活动,使整个传播更具性价比。同时,新媒体营销可以直接反映活动的效果,便于档案工作者及时调整营销方向及策略,从而节省时间成本。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档案文化营销策略

1.树立正确的档案文化营销理念。(1)树立用户至上服务观。相比传统营销战略,新媒体营销方式更重视顾客满意度,因为用户的情感满意度是信息化营销的生命。而要改善档案文化工作的现状,就需要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观念,不仅要秉承传统的顾客至上的营销方式,还必须树立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新媒体营销服务意识。一方面,档案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深度挖掘受众的档案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方案,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更广大群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善于运用新媒体了解受众个性化需求、兴趣偏好、知识结构,为特定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受众对档案文化的理解度和忠诚度。(2)引入先进营销理念。新时代受众对档案文化有更多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往往被忽略,这样的结果是档案工作者全力以赴,往往受众却不满意。实际上,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文化信息的选择、收集应该借鉴“软”营销观的理念,要更注重目标市场的需求,更精确、有效地传送各种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尽可能以受众为中心,提供其所需要的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除此以外,档案文化营销还应该借鉴一些整合营销的思想,特别是营销职能的协调。档案文化需求分析、档案文化编研等多部门均以服务受众为目的进行彼此协调。档案文化营销不应该是档案部门内哪一个人的工作任务,而是全体人员的工作任务。所有档案机构的工作人员,每个部门都必须树立这种一心一意为广大受众提供服务的新意识,认真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工作作风,才能彼此协调、互相合作,把档案文化营销工作做到最好。

2.整合最优化的新媒体平台,注重热点营销及名人效应。根据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和受众的群体特性,选择目标受众所在的新媒体平台来进行营销。只有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新媒体平台的市场地位一致,才能给档案文化营销产生叠加性的效果。比如,同是社交网站,人人网定位侧重点是学生群体,而开心网的客户群则以白领群体居多;微博平台亦各有特性,新浪微博平台具有丰富的明星资源,腾讯平台则和巨大的QQ用户群体绑定等。通过研究档案文化营销目标受众使用最多的新媒体平台特性,精确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或几种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策划,有的放矢,提高档案文化营销的效率和影响力。另外,在新媒体平台上,如微博、社交网站,热门事件的传播极为迅速、覆盖面广,可以通过关注、转发以及及时开发与热门事件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进行营销活动,来吸引眼球,宣传档案工作。还可以通过关注各类新媒体的明星用户、活跃分子等,来吸引受众目光,扩大档案文化的知名度。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3

【关键词】档案宣传;传统媒体;新媒体;比较

一、传统的档案宣传手段介绍

传统的档案宣传手段主要与媒体发展技术条件相关,一般认为传统的档案宣传媒体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广播电视媒体、报刊媒体、户外媒体、主动宣传以及通过与第三方的机构合作进行宣传。在这5种宣传手段中,广播电视以及报刊相对而言传播的广度与影响力是最大的,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是人们最为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广播电视节目,另一方面报刊的巨大发行量,尤其是在一些权威的报刊上进行档案宣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相对而言,诸如广告牌、街头标语形式的户外媒体以及通过宣传手册等方式的主动宣传形式的影响力以及传播效果都有较大的区域限制,这种档案宣传手段对于特定的档案知识普及或者区域性的档案宣传能够获得较好效果,其成本相对较低。当然还存在借助于第三方的机构进行档案宣传,根据宣传平台的不同、宣传广度和范围的不同会有不同宣传成本。总之,传统的档案宣传媒体主要是依托于传统的媒体技术进行档案的宣传。

二、新媒体条件下档案宣传方式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档案宣传方式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目前最为流行的新媒体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其中,互联网技术是最为成熟的新媒体技术,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搭建起来的资源共享以及信息通信的一个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极其方便地获取到世界上任意角落的联网信息,这是传统媒体平台所不能比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将互联网技术移动化处理的一个过程,利用当前先进的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进行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过程,而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感器+设备”这样的组合进行设备智能化控制的过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则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技术手段。从上文的简述可以看出,新媒体条件下的档案宣传的核心在于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同时结合档案宣传内容进行展开,从而实现高度智能化、便捷化控制。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

(一)档案宣传内容展现方式的比较。传统媒体对于档案宣传内容的展现方面相对单一,除了电视媒体可以有效地结合影、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外,其他档案宣传手段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文字介绍。宣传内容的展现方式主要由媒体传播的介质决定的,很难想象可以让报刊传播声音内容。而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宣传内容极其丰富地展现,既可以是简单的文字类型介绍、还可以是声音、文字以及图像的综合内容的展现,因此在档案宣传内容展现的丰富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但是受限于新媒体的普及程度没有传统媒体覆盖范围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媒体仍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档案宣传便捷性以及影响力的比较。传统媒体在档案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是具有广泛的号召力的,以广播电视为例,央视新闻类宣传节目对人们影响力是新媒体技术暂时难以撼动的,但是就宣传的便捷性而言,新媒体又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档案宣传内容的获取,再加之网络媒体平台的推广,人们收到相关档案内容是极其方便的,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内容的多元化,其宣传的影响力往往较之于传统的报刊和电视平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总之,当前新媒体技术在便捷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影响力方面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性优势,也同样不容小觑。

(三)档案宣传的持久性与发展趋势比较。传统媒体多以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广播电视媒体除外),这种宣传方式往往能更加有效地将宣传内容进行持久化的保存,相对而言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类似,往往具有一定的瞬时性,一旦宣传期过去,档案宣传的持久性则容易受到破坏,这是新媒体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数据内容进行重复性的保存成为重要档案宣传内容可以采取的重要手段,有效地解决了档案宣传的持久性问题。总之,档案宣传就发展趋势而言,当然新媒体技术有着较大的优势,这是技术发展与媒体创新的必然结果,但是在新媒体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之前,传统媒体仍然在新媒体技术的弱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互补角色,这是在今后档案宣传媒体选择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别介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档案宣传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两种技术手段的比较,发现在宣传的便捷性、内容展现的丰富程度以及发展潜力方面,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在影响力方面、持久性方面传统媒体还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必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在目前条件下,应有效地利用好新旧媒体做好档案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尹志洁.新媒体背景下档案宣传工作策略探究[J].新闻战线,2015(12):54-55.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4

关键词:全媒体;“档案”栏目;档案宣传;新思路

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兴起,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推进,广电行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尽管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却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复一日丰富发展着其内涵。所谓“全媒体”,是指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该传播形态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成果,在一个平台(如网站平台或3G移动终端内容平台)向受众集中展示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内容,如文、图、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等,并能实现实时多向互动,满足各种传输渠道与载体的传播。[1]“全媒体”的“全”,不仅“全”在其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网络等各类传播工具,以及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BtV及时推出了“档案”栏目,成功走出了提升档案宣传能力的“全媒体”新路径。“档案”栏目通过对众多档案资料的深度挖掘整理,采取案件和事件深度回放的形式,结合百姓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旨在告诉观众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和传奇背后的真实故事。“档案”栏目采用全媒体的宣传手法,综合运用幻灯机、16毫米放映机、录音播放机等多种器械,将众多档案信息以文、图、视频、音频、历史器物等多种方式加以展现,并在栏目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其全媒体的传播形式及内含的悬念与疑问成为整个节目最大的卖点。

BtV“档案”栏目自2009年开播以来,收视率持续上升,居同类栏目前列,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关注档案、揭秘事件真相的狂热之风,为“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工作树立了典范。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与启示,必将使档案宣传工作受益无穷。

1利用多种媒体互组,实现档案立体化宣传

BtV“档案”栏目不仅将档案宣讲拉进演播室,更重要的是其实现了与其他传媒形式的互组融合,走出了“全媒体”传播之路。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观看跌宕起伏的栏目直播,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实现实时留言互动,还可以事后阅读相关报纸、杂志,登录网站观看重播,以及收听相应的广播,等等。栏目的演播也是别出心裁,主持人石凉不是像历史讲述类节目主持人那样正襟危坐,静静地讲述,而是在1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内走来走去、边走边讲。不仅如此,查文献、翻档案、放录音、操纵老旧放映机等“活儿”也全包了。

笔者认为,BtV“档案”栏目这一全新有效的传播形式可以为档案宣传工作所借鉴,走出档案宣传工作的“全媒体”立体化宣传之路。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档案内容愈来愈丰富,档案种类亦愈来愈繁杂。“按照记录信息方式的不同,可将档案分为文字档案、图示档案、声像档案、数字档案等不同形式。”[2]在档案宣传工作中,要注意对这些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加以立体化利用,使受众对所宣传的档案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注意多种媒体形式的互组。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灵活化宣传。要注意针对不同的用户需要选择最佳的宣传形式。例如,针对盲人用户群体应采用广播宣传为主,针对广大青少年网民应主要采取网络宣传形式。“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工作应当提供超细分的灵活化、综合化宣传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宣传效果。

2紧密结合当下时事,充分利用“余光策略”

“余光策略”指通过举办借助社会公共事件影响力的活动,进而达到借其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联性吸引公众眼角的余光,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3]BtV“档案”栏目虽然并未将“余光策略”付诸实践,但其每档栏目都与当下时事紧密结合的举措却与“余光策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BtV“档案”栏目将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其节目选题的目光指向,更融合了国外最新传奇探索节目和国内栏目形式,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和“新、奇、特”角度探索世界,找寻那曾经的真实所在和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4]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这一宗旨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例如,针对“‘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一社会热点,“档案”栏目及时推出了“‘辛亥革命’之风起云涌”、“‘辛亥革命’之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直至“孙中山最后的岁月揭秘”等8档“辛亥革命”系列节目,均引起了观众的重大反响;再比如,针对“卡扎菲下台”这一国际热点问题,该栏目及时推出了一档“沙漠狂人卡扎菲落幕”的节目,结合卡扎菲的一些私人档案,解密了卡扎菲这一传奇人物不同寻常的一生。可见,及时结合时事热点是“档案”栏目取得如此成功的一大宝贵经验。

“全媒体”时代,人们对社会热点信息更加敏感,档案宣传工作大可利用BtV“档案”栏目的这一成功经验,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并充分利用“余光策略”,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档案工作者要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开动脑筋积极寻找可以借之宣传档案的有利契机。例如,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市档案局(馆)借助这一社会热点,举办了一系列有关历届“世博”档案实物、图片、图标等的陈列与展览,进行相应的宣讲教育活动,收到很好的社会成效。此外,档案工作者还应当注意加强对宣传效果的强化。档案宣传借助社会热点就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倘若再能对效果加以强化,那更是“锦上添花”。档案工作者应当进一步采取“全媒体”的宣传方法对之前的宣传活动加以报道宣传,增加档案宣传活动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曝光率,从而取得更佳的宣传效果。

3灵活借用“视链技术”,推动档案宣传新发展

“视链”功能是由奇艺网最近首先推出的,据奇艺网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视链”功能,是通过对影视剧中人物的注释,并链接至有关的信息介绍页面,为用户提供更立体化的观看体验。“视链技术”不应仅局限于对人物的注视及链接,各种商品、信息、广告等的注释及链接都应当算作这一技术。笔者认为,“视链技术”就相当于附带超链接的植入性广告,其宣传作用十分显著。可以想象,当我们正饶有兴趣地看着视频或网页上某一产品时,其相关的信息或链接应时而现,我们很容易情不自禁地点击进入,就在这不经意间,其宣传意图就很好地奏效了。

档案工作者应当灵活借鉴“视链技术”,并灵活加以运用,以推动档案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全媒体”时代,网民数量急剧增加。2010年3月,根据CR-nielsen网络流量测评系统CR-netratings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中国互联网访问者的网站总访问次数累计超过3970亿次,总停留时间则超过3476亿小时。如果按中国网民3.84亿的数量核算(CnniC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在2009年花在top1000网站上的时间为人均124小时。[5]档案工作者如能灵活运用“视链技术”,在广大网民上网时,有效地植入几次档案宣传广告再附带上其链接,相信其宣传效果定能彰显。全媒体时代,档案部门应当更加注重及时建立档案网站、档案信息与其他媒体信息的超链接,在受众上网遇到某些信息不明确或不了解时,可以及时调出相关档案信息为其解惑,相信定能增强大家的档案意识。

4挖掘档案宣传潜力,保障档案内容高质量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复杂,容易造成宣传内容的有形无实,因此,切实保障宣传信息高质量与多形式并举就显得尤为重要。BtV“档案”栏目不仅重视采用“全媒体式”的传播手法,更加注重保障其宣传内容的高质量。其通过对众多档案资料的综合整理、有机重组,将相关人物、相关事件有机串联,形成一个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小故事,并在其中加入大量疑问与悬念,深度挖掘出了档案的宣传报道潜力,对广大观众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宣传效果十分显著。

“全媒体”时代的档案宣传工作在注重宣传形式的同时,更应当重视档案宣传的内容,做到宣传内容的“真”、“独”、“全”、“新”。档案内容所反映的信息与历史真实并不一定完全相符,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档案宣传时,要注重对档案内容的鉴辨,不可盲目宣传,更不可夸张造假,此即宣传内容的“真”。档案工作者还应当注意运用独特的视角,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敢于寻找不同事件、人物之间的联系,注重挖掘档案资料深藏的隐秘信息,从而获得独家的宣传内容,此即宣传内容的“独”。在采取独特视角审视档案资料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视角的全面。不可为求内容的独特而断章取义,以偏赅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注意对档案资料宏观整体把握,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此即档案宣传内容的“全”。待宣传内容确定后,可对内容的结构等进行新的排版,例如,可采取“倒叙”、“插叙”等新颖的宣传结构,以达到增强吸引力的效果,此即宣传内容的“新”。做到了宣传内容的“真”、“独”、“全”、“新”,也就做到了档案宣传内容的高质量。新颖高质量的档案宣传内容,配合“全媒体化”的档案宣传途径,以及紧密结合时事热点的档案宣传背景,必将形成良好的档案宣传效果。

随着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BtV“档案”栏目则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宣传技术的革新,挖掘档案宣传的舆论潜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总结其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新公式(即宣传新思路):“‘真’、‘独’、‘全’、‘新’的档案宣传内容+‘全媒体化’的档案宣传途径(包括视链技术的应用)+以社会热点时事为依托的档案宣传背景=良好的档案宣传效果。”

注:本文为山东大学重点教改项目“档案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捷.提升报业传播能力的全媒体路径[J].传媒,2011(12):54~57.

[2]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9~21.

[3]王婷婷.略谈“余光策略”在档案宣传工作中的应用[J].档案与建设,2011(05):7~9.

[4]北京电视台官方网[eB/oL].[2011-12-31].space.省略/article/aRti1262095256967326.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5

关键词:现代传媒环境;声像档案;发掘利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03-02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国传媒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以声音、影像资料为主要特征的传媒信息资料正以其方兴未艾的生命力和包罗万象、丰富翔实的信息功能为社会所瞩目。这些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的变迁,它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可靠见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剧增,声像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知识普及等诸多方面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因此,在计算机与传播融合的现代传媒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声像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现代传媒环境下声像档案开发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按照传播媒介的变迁,可以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口头传播时期、书面/印刷传播时期与电子传播时期三个时期。毋庸置疑,我们已然置身于电子传播时期。随着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我们的档案工作也逐步进入了电子文化时期,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影像信息作为电子传播有力的一支力量,正在重构着人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式。

1.声像档案发展的新契机。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声像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渠道。随着新传媒时代的来临,声像档案作为新时期人类活动记忆的重要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声像档案资源,中国在积极地借助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进行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所以,在新时期声像档案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同时,在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档案记录历史的方式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声像档案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听觉、视觉世界,它能够以一种更吸引人、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实施表现出来,它还能广泛的用于广播、电视、网络,向社会重现历史事件。声像档案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均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渠道。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存储、检索以及自动处理功能,使繁杂的声像档案管理和检索工作变得方便、快捷、科学高效,为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提供有利条件。

2.声像档案面临新的问题。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声像新技术、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出,但在实际工作中,声像技术人员忽视档案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而档案技术人员对声像新技术的学习、掌握不够深入,档案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传媒环境下,中国的声像档案的管理必须突破技术问题,赶上现代传媒的发展。此外,通过现在传媒手段进行声像档案信息的发掘利用时,档案的安全和保密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进行声像档案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到它的服务范围问题,如何既能够使声像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利用价值,又不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对声像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二、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现代传媒业的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声像资料的数量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原始的手工管理和利用既费工又费时,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更无法充分发挥声像信息资源再创新利用的优势。近几年,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发利用声像档案信息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部门所重视。然而,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声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远远落后于传媒事业的发展。

1.开发利用服务的手段落后,提供利用的层次较低。档案馆作为传递声像档案信息的主渠道,但大多数档案馆提供声像档案信息的方式单一,“你来我查”是声像档案在馆内阅览服务的主要形式。声像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基础工作,如编目、归档等虽然做得不少,但还没有很好的与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检索工具种类少,标引质量差,且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利用者上门使用,没有通过一定形式在较大范围内予以分布交流,因而使用范围较窄,功能较差。除此之外,档案部门所能提供的声像档案信息仍然存在分散、凌乱、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渠道较窄,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等传媒工具,声像档案信息还不能较多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社会主动地输出和传递。

2.开发利用人才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滞后。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属于档案馆/室高层次的业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水平、素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各馆/室的开发利用人才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大多应付日常基础工作,造成了开发层次不够深,开发项目单一等问题的出现,已不能满足现代传媒环境下高效发掘利用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另外,随着开发利用实践的不断开展,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开发利用实际,声像档案资源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

3.相关法规不完善,声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法律保障。声像档案由于种类繁多等特点,在利用中还会牵涉到版权、著作权等涉法问题,但现行的档案法规未对档案工作人员对于声像档案利用中可能出现的涉法问题做较为全面的规定,这样遇到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时缺乏法律的指导与保障。同时,现行的声像档案管理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传媒环境下声像档案开发利用的要求。各类档案馆的管理标准不统一、馆际间没有形成一个档案信息交流与服务中心,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际间业务工作的协调开展,尤其不利于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利用现代传媒环境来营造良好的声像档案信息资源发掘利用环境,使中国的声像档案信息资源能更好服务社会。

三、新时期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

声像档案数量极为丰富,其内容设计到中国政治、经济、科技、艺术、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声像档案来源于社会,还要服务于社会,现代传媒环境下加强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有力于实现声像档案为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1.依靠科技,实现声像档案管理现代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的声像档案载体相应产生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档案部门的设备经费投入,引进和应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要在声像档案管理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输入信息、检索管理和建立档案资源网络,创造条件使档案信息资源走上internet。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及计算机的巨大储存能力和快捷的处理能力,通过举办网上展览、网上声像档案编研成果展示等形式,利用网络媒体开辟新的宣传天地。此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各级档案馆/室、库房的保护建设,以保证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发挥档案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2.利用大众传媒,拓展信息公布形式。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作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它们可以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大众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所以,声像档案部门可以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提供多方面的声像档案信息,向社会公布,从而扩大声像档案信息的辐射面,进而提高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档案部门可以与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进行合作,定期进行相关声像档案信息的公布。同时,配合以相关的学者进行档案信息的解读,以节目的形式使得声像档案信息得以大范围的传播,使声像档案真正成为人类知识财富的一部分。如果听众或观众需要进一步对相关声像档案进行了解,则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进行声像档案的传输,即在办理过审批手续和收取一定费用之后,通过互联网等发送装置将声像档案传递到远处,并利用终端接收装置接收,输入用户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利用声像档案影像资料。

3.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声像档案信息的传播。网络媒体,既可以指因特网本身,因为它就是信息交流的媒体和工具,也可以特指基于因特网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单位。网络媒体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传播空间无限广阔,这就使传播者和接受传播者随时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声像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信息流量大的宣传优势,把需要让外界了解的信息放在互联网上,让人们通过浏览网页来了解情况。声像档案部门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分布的动态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在网上公布馆藏指南和检索目录、定期进行声像档案信息,在互联网上开辟一个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新渠道。网络媒体的及时交互性特点使得传播者和利用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所以声像档案利用者只需要打开计算机接通互联网,进入相关网站就可以直接浏览所需信息。对于已经公布的声像档案信息,利用者可以对自己所需的信息内容和时间进行自主选择,而不必受档案部门工作时间的限制。

4.面向社会,开辟各种利用渠道。利用电视、广告、报刊等大众传媒,深入宣传声像档案价值和利用成果,引导社会对声像档案的利用。同时,采用举办展览、知识讲座、设点咨询、开展网上相片、音像展览等各种方法让社会了解声像档案,促进社会利用。通过健全检索体系、简化利用手段、强化档案编研、建立信息服务中心等手段,采取主动提供利用的服务模式。此外,要在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以对外公布、出国展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的对外交流,面向世界,交流资源,提供利用。

参考文献:

[1]尹敬媛.论现代传媒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J].档案学通讯,2007,(4):51-53.

[2]王向军.电视声像档案信息资料自动化管理系统[J].现代电视技术,2005,(2).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6

在我院,传播学是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所使用的是部级重点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教材共有十五章,需要教师对这十五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第一章为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此六章均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可以按部就班地讲授。第五章为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微观层面的两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为中观层面的两种类型——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七章和第十三章为宏观层面上的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这些传播类型可按照定义、特点、功能、发生机制来讲授。需要整合的是第八章至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分论部分,可以按照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把这些章节分别划入五大板块中,即第八章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化入控制研究;第三章的符号与意义属于内容研究,可不再续述;第八章第一节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可划入到媒介研究;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属于受众研究;第十一、十二章属于效果研究。经过整合后,全书的逻辑框架变得清晰明了,学生易于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是重点

针对传播学课程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应用性不足的课程特点,案例教学法是最为实用的可操作性方法。教师应当重视案例研究,建立传播学教学的案例库,在选择案例时,应当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新性。例如,“魔弹论”的经典案例: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使成千上万的听众误以为真实的事件正在发生,造成极度的恐慌,显示了媒介强大的效果,而现今的电视对于世界杯直播所造成的万人空巷的媒介事件亦可以成为“魔弹论”的一个时新的注解。又如:非典时期广州抢购板蓝根和白醋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可用来讲授群体传播中的集合行为及第三人效果理论,韩国影星崔真实等人的自杀事件、满文军吸毒事件、窦唯烧车事件可用来分析流言的负面影响及存在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流言的存在;孙志刚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舆论对民主政治的推动;美国《时代》周刊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可以用来理解“拟态环境”,《猫和老鼠》、韩剧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对“培养”理论作一注解;《大话西游》特殊的流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基模”理论。另一方面,大千世界瞬息万变,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教师可结合当下的传媒现象和新闻热点问题讲授理论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形象的新闻事例或传媒现象来学习理论,应该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形成专业思维习惯,促进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今,新闻传播学的案例教学理念已被大部分高校承认,并进入到实践阶段。在《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这篇论文中,作者论述了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必要性,考察了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这一起建于2007年的最为完备、专业,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并提出借鉴日、德等发达国家以案例为主的新闻传播课程授课方式。人大新闻学院也开发了国内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其成果见之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6本案例教材。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辅助案例教学

问题教学法则是引导学生发问或由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提出方式看,一种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而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针对性。另一种是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与探究热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两种方式各有裨益,可依据讲授内容交替使用。问题教学法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鉴于传播学知识理论的抽象性,教师不能就知识论知识地为学生讲授,可以将知识、概念、理论等巧妙地寓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设问的目的。要让每一个问题都能服务于整体教学的某一点。其次,问题在精不在多。课堂时间有限,过多过杂的问题会挤压教师总结指导及学生理解接受的时间。因而,教师课堂设问的次数要适度,做到少而精。这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7

   新闻传播是新闻媒体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新闻信息进行推广传播,从而实现广而告之的目的。新闻传播在新闻学中体现的是能够将有效价值的信息通过媒体或者是媒介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新闻传播的力量,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其出现异化现象的时候,新闻传播的力量与价值。此外,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公众利益的价值实现也完全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得以实现。

   1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分析

   传统的新闻媒体一般是通过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台等。这些传统媒体实际上在一段时间内,完全垄断了媒体的传播的途径,从而导致一个时期内,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些媒体的属性特征,受到这些属性的感染,从而了解外界的世界。那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媒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网络传媒的传播形式更加便捷、快速,并且中国的互联网覆盖率非常之大,从而让新闻传播的途径更加快捷、广泛。因此,对于目前的新闻媒体而言,其表现形式依然有以下几种:

   1)网络新闻传媒。新闻信息借助互联网和网页以及网站,将信息进行归类处理,从而增强了网友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网络新闻传播的范围较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进行传递,从而有选择和有目的性的进行新闻的获取;

   2)纸媒新闻。纸媒目前依然以报纸的形式存在,当然也出现了许多杂志,通过杂志能将一类新闻进行归类处理,从而实现垂直性较强的传媒方式。纸媒的传播效率一般,与网络传媒的效率无法比,但是也有其优势所在,能通过纸媒的呈现形式,让新闻更具有可视化性质;

   3)电视传媒。电视传媒是电子传媒方式的最早表现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们而言,依然习惯于通过电视进行新闻的获取,并且习惯了这一传统的电子媒介方式。但是,目前电视新闻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传媒的影响,从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2新闻传播力量产生的异化现象分析

   新闻传播是具备一定的媒体价值以及舆论力量的,这种力量虽然存在于无形,但是却影响巨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新闻的内容和趋向往往会因为传播的异化而形成不一样的影响力,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异化产生的新闻传播力量。下文以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福建南平砍杀小学生案”。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一名男子在一所小学校门附近砍杀多名小学生,最终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由于部分媒体在对该案件的报道中,过度披露渲染作案细节,引导广大受众多关注于刺激而残忍的作案手段,从而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后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全国各地接连发生数起恶性袭击幼小学生的案件,给受害人及其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种新闻传播异化带给人们的教训和伤害是十分沉痛而深刻的。

   又如,“富士康职工连续跳楼事件”。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集团一名员工跳楼自杀,到2010年11月5日至,富士康已接连发生14起职工跳楼事件,这一异常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富士康职工跳楼固然与员工工作压力过大、企业内部管理缺失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大众媒体在对该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部分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并没有对受众以及社会舆论进行正面的引导,没有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事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以及体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更缺乏对“潜在自杀者”的安慰和制止。相反,某些媒体在新闻报道传播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作的繁重、生存的艰辛以及社会的不公等负面因子,最终导致传播异化,进一步刺激了某些“潜在的自杀者”,间接诱发了后来的一系列自杀事件。这种新闻传播的异化现象带来的社会伤害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因此,对于新闻传播的力量而言,往往其经过异化传播,产生的力量会更大。

   3公众利益诉求的价值实现

   公众利益的实现在传统观念中,都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发达,造成了新闻信息的停滞性。但是随着现代化网络媒体的普及,公众的利益也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得以解决。公众话题随着网络的来临越来越多,原来难以揭发的事情,有了新闻传播的力量,就完全可以实现。因此,对于公众的利益诉求而言,新闻传播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公众可以将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新闻传播从一种形式发展成为一个平台。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力量与价值。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公众的利益诉求一定要是正确和合理的,应该能够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行判断,从而保证公众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但是,也不能让新闻传播成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公众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维护,但是也要掌握自身的准确性,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保护。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8

论文摘要:无论是档案馆的整体形象定位还是某一次特定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都可融入整合传播的思想。具体方法包括档案新闻传播、档案公共关系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以及标识系统传播等。

整合传播主要研究如何从受众需求出发,将多种传播手段整合运用,以实现最优的信息传播效果。笔者借用整合传播的概念,宏观上可以将其作为档案馆组织传播的发展策略,微观上也可使之成为某次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具体运作方法。

从总体上看,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可以从三个层次着手:

宏观上,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正确地为档案信息传播作角色定位。这种整体的定位在整合传播中非常关键,所谓“用一个声音”说话,无论是传播者还是传播内容,都要符合统一的形象定位,即服从统一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合适的定位将使社会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态度和认同度有所改观。

中观上,借助阶段性的社会热点来确定传播主题,即针对一些已经呈现或预测会出现的社会需求,将有关的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形成多元化、系列的档案信息产品,并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引起社会关注。

微观上,着眼于具体问题,即根据一些具体的档案需求实施传播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特定的受众提供档案凭证、咨询服务或是信息加工等。

从实际操作方法上看,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系统性地进行。主要包括:

1档案新闻传播

适时地将档案信息制成新闻,借助各种大众媒介让档案信息走入千家万户,能使档案信息的影响力增强,而且档案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即为档案宣传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社会对档案的认知度,提高全民档案意识有积极作用。以往,档案宣传只注重档案馆机构及其各项职能介绍,殊不知馆藏档案信息内容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宣传。“从来自国外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外国媒体涉及档案的报道多是解密或揭密档案内容的,他们对档案宣传的角度大多定位在档案本身,常常使让档案以一个真实可信的形象,作为毋庸置疑的证据出现,以此来印证史实,再现历史……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揭示档案内容恰恰是新闻媒体热衷、百姓好奇的新闻宣传的合适的契合点。”

将档案信息内容制成新闻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背景新闻、揭密新闻、追溯新闻。

常见的档案背景新闻如在电视新闻中于右上角标明的“资料”,英文译作“file”,实际上就是指档案,一般来说,选择与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相关的档案信息作为背景新闻出现。有时档案背景新闻穿插于现场新闻之间,有时则以单独成篇的形式,更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形成的历史分析,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有些事件由于种种原因在发生时期没有公之于众而是作为档案保存下来,但是其中包含的不为人知的、长期被掩盖的信息仍然是新的,一旦公布即成炙手可热的“揭密新闻”。相当多的情况下,因为这些信息能够揭示历史真相,透露鲜为人知的内情,各大媒体往往趋之若鹜,竞相转载,反响热烈。

有些作为新闻传播的档案信息,与当前发生的新闻没有直接联系,也不一定是所谓的“秘闻”,而是为了满足回忆和追溯历史的社会心理需求来重温档案中的故人往事,故可谓之“回溯新闻”。典型的例子是纪念性新闻,最常见的如历史事件的“周年报道”。此外,还有根据社会信息需求将过去人们不甚关注的档案的相关内容予以公布,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某些历史事件及历史细节。

为了使档案新闻传播获得理想的效果,首先需要档案人员树立新闻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有文章指出,目前档案界“缺少的是档案的新闻意识,这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我们所缺少的是从史料中挖掘新闻素材,用档案去补充新闻事件的意识……为何不能由我们来制造新闻由头,用我们自己目光发现的史料去吸引媒体的关注呢?”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还要与社会媒体合作,善于利用社会上的专业性的人力资源。不可否认,专业媒体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使之对传播信息的选择独具眼光和敏锐的感觉,更能准确地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借助专业媒体人员的力量合作开发有利于挖掘档案信息的新闻传播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醒受众对新闻传播中档案信息的认知,达到档案宣传的效果,无论是独立作品还是合作,都应当注明档案信息的来源和出处。

2档案公共关系传播

即使在档案馆努力树立开放形象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档案的利用知之甚少抑或抱有成见。“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各级档案馆仍然以所谓‘国家机密’的理由拒绝对个人开放,查阅者必须出示‘介绍信’和确认政治身份后才能阅读少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旧卷宗都被封存起来,仿佛是一些不可告人的阴谋。”诸如此类的言论无疑造成了档案馆负面的社会形象。这与档案馆自身不太理想的公共关系运作有关。arleneSchmuland在其文中引用了lohnGrabowski的一个观点,他提到使新的档案馆形象深入人心的一个途径就是,“开拓更广大的受众群以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档案人员是什么以及做什么工作,向外延伸服务,开展公共活动以便触及到潜在的受众群并使其知晓档案的重要性和价值。当档案人员提高其曝光率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和一直存有的笼统的刻板印象之间的差距将日渐清晰。”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沟通和协调传播者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采取的形式和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发传单、贴海报,举办展览等,而大众媒介更是因其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公关传播的有效工具。在档案信息传播中,除了档案信息内容本身作为新闻传播的事实基础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公共关系操作,围绕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精心策划、安排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事件,产生新闻事实,吸引大众传媒予以报道。如:开办以档案信息内容为主题的座谈会、组织撰写相关的书评文章、对档案信息内容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争鸣、策划组织档案信息知识竞赛、邀请名人参观档案馆或某次档案展览、举办档案开放或档案信息产品发行的新闻会等,都是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档案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更大范围地宣传档案馆及相关的档案信息产品。以央视《新闻会客厅》的一次专题访谈为例。该栏目邀请威海市档案局局长张建国作为嘉宾,制作播出了名为《威海——追回三十余年遗忘的记忆》的专题节目。在节目中,主要介绍了威海历史记忆缺失的情况、张建国历时6年4次远赴英国查找档案的起因和经过、某些档案的内容以及档案的价值和意义等。该节目通过对威海市档案馆档案征集活动的详细报道,对档案和档案馆的作用、档案人员高度责任感的形象都是一次极好的宣传。

3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的优势已无需赘言。前面提到的诸如档案新闻传播、公共关系传播等各类传播活动几乎都可以同时放到网上进行,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促进传播效果。除了直接通过网络档案信息内容外,还可以对其他形式的档案信息传播进行网络推介,扩大影响面。对于一些档案编研成果,可以将其封面设计、扉页或封底上的“内容简介”、“目录”等放到网上,通过档案馆网站本身公布、链接知名的网上商城、联办网上书展、在重点门户网站设置按钮、在通向目标读者的专业网站挂置广告、组织开辟网上书评专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网上推介。此外,在举办档案实体展览的同时,亦可同步进行网上展览,相互促进关注度。

网络传播可以以档案网站为主,也可与其他网站,尤其是知名网站合作。例如,《档案大观》报与新浪网联合制作“Sina文化生活”中的“视觉”栏目,分期“清皇宫秘密档案”、“清末服饰大秀场”、“唐山地震27周年”等多个主题的档案信息。

4广告传播

广告是以付费方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最有针对性与传播力的大面积宣传活动,由于广告一般是在新闻媒介的频道或版面反复播放或刊载,并持续一段时间,因而有较高的重复率,可以加深受众印象。档案部门的广告传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商业广告,如公益广告、公告等。这类广告的侧重点在于与公众进行感情交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它的知名度。例如,上海市档案馆通过在上海电视台做广告,不仅引起了市民关注,同时也塑造了崭新的形象。一般来说,广告中应有醒目易记的宣传语和富有冲击力的图片,给受众以深刻印象。

5标识系统传播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9

关键词:危机传播政府责任

危机传播的概念,是顺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改革开放日益触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家庭在内的社会制度系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应对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即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等人所说的“风险社会”(risksociety)。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利在不同主体间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些诱因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激增,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危机事件的常态化决定了危机信息传播的经常化。在此背景下,“危机传播”的概念已经逐渐为学界和业界所熟悉,它是指“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①。也有学者这样定义:“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如何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②从危机传播的环节构成看,行政体制中的各级政府是其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或者称为“高位主体”,具体表现在:政府是政策、法律(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行使着社会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各种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参与者,体现在危机传播中,便是它的双重角色,即作为信息传播者,因其法定的社会管理者的角色,使政府拥有其他任何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获取、储存和对外第一手信息的权力;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又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大众传媒及其他信息传播者进行管理和监督,行使把关职能。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地位至关重要,既是危机传播的实施者,更是危机传播的“导航者”,它从根本上控制和决定着危机传播的实施过程和整体走向。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其法定职能担当起危机传播所赋予的重大责任。

快速启动新闻应急预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通常情况下,政府是危机传播的一级(前端)信源,它是所有正规信息的唯一出口,具有其他任何信源所不具备的正式性与权威性。但是,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与其因缺位而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进入其角色,快速启动新闻应急预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在民主体制下,行政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而知情权就是行政相对人(公民)的重要权利。尤其是在各种紧急状态下,知情权更是公众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权利。而在危机传播中,“及时”则是公众知情权的价值所在和实现的先决条件。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关于危机处理的著名的“3t”原则:“tellyou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显然,这三条原则都涉及危机传播。虽然危机信息的亦有准确、适度、有利等原则要求,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既有及潜在的破坏性,决定了“及时”(tellitfast)应是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信息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特质,受众由于心理和社会经验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往往对第一时间获取的第一手资讯有较大的接纳度和准入度,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在危机事件刚刚爆发的时候,往往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最大的时候,如果这时政府动作迟缓或是刻意隐瞒,保持“无知的镇静”,那么,各式流言和谣言就会成为官方权威消息的替代品,通过非正式的传播渠道,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迅速扩散,一旦不当言论“先发制人”形成舆论热点,正面信息往往会被淹没其中,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难度,政府的危机传播往往会演变成事后手忙脚乱的危机公关,“无为坐等―证实新闻―解释新闻―澄清事实―四处辟谣”,成为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事件最常见的一般流程和模式。如2009年10月20日到11月7日不到20天的时间里,深圳市接连发生三起儿童绑架案,其中两名小学生惨遭“撕票”。虽然这三起案件均在案发后一周多的时间内告破,但由于警方迟迟不予公布相关信息,致使全市流言肆虐,盛传深圳已发生20多起绑架案,且均由一个境外犯罪团伙作案,一时间全城都笼罩在绑架儿童的恐慌之中,许多豪宅业主开始卖房卖车以藏富避祸,而香港媒体的率先曝光更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气氛。直至12月8日,深圳警方才以简单的新闻通稿方式,证实了10月份以来发生的这三起绑架案,并对诸多传言进行辟谣。而此时距离首起案件发生已一月有余。??危机传播最大的“噪音”并非危机本身,而是伴生的各种流言与谣言。而以政府为唯一“端口”的权威信息的及时出现,则会从根本上“封杀”各种“小道消息”。例如,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这一突发事件立即成为媒体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案发后仅数小时,伦敦市政厅新闻办即在当地召开新闻会,宣布伦敦发生了地铁爆炸案,初步说明了事件性质、现场调查情况、伦敦市政厅采取的措施和市长及市政厅对此事件的态度。权威信息的快速介入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了各种传言,消除了市民及其他各大城市民众的恐慌心理,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誉。??

快捷高效做好媒体应对,掌握舆论主导权。政府的媒体应对,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对媒体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做法。在现代社会,媒体应对是各级政府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功课。做好媒体应对的前提,是对媒体采访权的必要尊重与保障。媒体是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政府用来营造舆论、引导公众应对危机的强有力工具;同时还是危机事件中公众获取危机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媒体的采访权无法保障,记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并向外传递信息,那么保障公众知情权则是一句空话。无数事例证明,当媒体集体“被失语”之时,也是公众最为惶恐而流言与谣言又最为活跃的时期。危机事件中,政府需要应对的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本级媒体。本级媒体因为在地方政府的管控范围内,往往受到较多的约束而在危机事件中难施手脚。因此,对本级媒体地方政府应做到“放得开,管得住”。“放得开”,就是在危机传播中应充分尊重和保障媒体的采访权,不以“正面宣传为主”或其他条规绑缚甚至打压媒体,支持其在本区域内环境监测功能的充分实现。因为地域上的便利,本级媒体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赶赴危机现场,通过本级媒体,政府可以及时、准确、透明地传达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及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态度和应对措施,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也把公众的需求和呼声传递给政府以利于其科学决策,形成有利于应对危机事件的社会舆论环境。“管得住”,就是对本级媒体不放任自流,应充分利用“党管媒体”的优势,依靠新闻议程设置来引领媒体的报道方向,从而形成正面的主流舆论,为化解危机助推加力。另一类是管控外媒体。这类媒体又分境内和境外两类。管控外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又不为地方政府所领导,既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危机,也可能给工作造成极大被动。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类媒体的应对工作。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迅速主动与本区域外的各主流媒体取得联系,邀请其参加新闻会或进行采访报道,利用各个媒体的主渠道功能传递并放大自己的声音。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对各媒体做到实事求是、开放透明、坦诚自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危机处理进度,消除公众疑虑,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取信于民,政府才能发挥对各媒体的“聚拢效应”和对社会公众的“向心效应”,才能赢得主动,有效将舆论主导权抓在手中,让各媒体成为自己的舆论阵地和展现危机应对能力、树立政府形象的平台。再以伦敦地铁爆炸案为例。事件发生后,伦敦市政厅新闻办快速拿出新闻和舆论应对方案,打破常规,以多频次、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活动,向各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及时提供大量的信息,形成大面积的信息覆盖,满足社会对爆炸案的信息需求。在整个爆炸案的处置过程中,伦敦市政厅新闻办以快速、高效、公开、透明的姿态确立了自己在事件中新闻的主渠道地位,始终控制着新闻的主导权。⑤

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平台。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供选择的信息接收与平台。互联网作为媒介革命的代表,具有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危机传播中,这些优势既可以为负面舆论所利用,也可以成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助推剂。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其他主流网站,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报道手段,及时、准确、动态地向公众和媒体传递有关危机事件的各种信息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汇聚的特点,密切关注网络社区、论坛、贴吧、聊天群的舆情动态,针对一些歪曲事实、煽动矛盾、不利于危机事件解决的有害言论,应组织专门的网评人员及时在互联网上、张贴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对事件的处置进行实事求是的网上评论,以抵制错误言论,疏导公众情绪和心理,正向引导社会舆论。

建立危机传播机制。任何事物,只有将其归于机制的范畴,才能保证有章可循。健全的机制是现代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危机传播机制包括:建立相应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机构和信息系统,制订公共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共危机时期的信息传播提供保障;确立政府新闻和媒体规范报道双层平台制度,实现危机信息立体传播等。危机传播机制的建立无疑是政府着眼长远的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危机传播趋利避害、顺利运行的保障。以新闻制度为例: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我国新闻制度从无到有;从中央直属部门初试到地方各级政府普遍采用;从形式单一的新闻会到各种吹风会、安排集体采访、个别采访,受理记者问询、发表白皮书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从初期的政府主体“单打一”到逐渐尝试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的新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深化和成熟,在应对三聚氰胺事件、南方冰冻雪灾、汶川及玉树大地震、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各级政府通过不同类型的新闻会和新闻手段,以及时、准确、丰富的新闻资讯满足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信息需求,对稳定社会秩序、平稳解决危机事件、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核心内涵。在危机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政府理应担当起较之以往更为重大、更为复杂的责任。在危机传播中,政府的责任自然不止于上文所列,但这些无疑是政府在危机传播特殊语境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职责内容。只有对自身职责清醒认识并且勇于担当,政府才能不辜负“风险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

注释:

①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②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传播对策》,《公关世界》,2003(10)。

③《深圳儿童绑架恐慌》,《南都周刊》,2009年12月18日。

④⑤张长春、王小明:《英法在突发事件时如何管控新闻宣传》,《新闻与写作》,2006(3)。

新媒体传播方案篇10

关键词:危机传播 政府 责任

危机传播的概念,是顺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改革开放日益触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家庭在内的社会制度系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应对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即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等人所说的“风险社会”(risksociety)。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利在不同主体间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些诱因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激增,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危机事件的常态化决定了危机信息传播的经常化。在此背景下,“危机传播”的概念已经逐渐为学界和业界所熟悉,它是指“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①。也有学者这样定义:“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如何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②从危机传播的环节构成看,行政体制中的各级政府是其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或者称为“高位主体”,具体表现在:政府是政策、法律(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行使着社会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各种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参与者,体现在危机传播中,便是它的双重角色,即作为信息传播者,因其法定的社会管理者的角色,使政府拥有其他任何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获取、储存和对外第一手信息的权力;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又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大众传媒及其他信息传播者进行管理和监督,行使把关职能。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地位至关重要,既是危机传播的实施者,更是危机传播的“导航者”,它从根本上控制和决定着危机传播的实施过程和整体走向。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其法定职能担当起危机传播所赋予的重大责任。

快速启动新闻应急预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通常情况下,政府是危机传播的一级(前端)信源,它是所有正规信息的唯一出口,具有其他任何信源所不具备的正式性与权威性。但是,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与其因缺位而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进入其角色,快速启动新闻应急预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在民主宪政体制下,行政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而知情权就是行政相对人(公民)的重要权利。尤其是在各种紧急状态下,知情权更是公众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权利。而在危机传播中,“及时”则是公众知情权的价值所在和实现的先决条件。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关于危机处理的著名的“3t”原则:“tellyou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显然,这三条原则都涉及危机传播。虽然危机信息的亦有准确、适度、有利等原则要求,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既有及潜在的破坏性,决定了“及时”(tellitfast)应是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信息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特质,受众由于心理和社会经验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往往对第一时间获取的第一手资讯有较大的接纳度和准入度,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在危机事件刚刚爆发的时候,往往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最大的时候,如果这时政府动作迟缓或是刻意隐瞒,保持“无知的镇静”,那么,各式流言和谣言就会成为官方权威消息的替代品,通过非正式的传播渠道,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迅速扩散,一旦不当言论“先发制人”形成舆论热点,正面信息往往会被淹没其中,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难度,政府的危机传播往往会演变成事后手忙脚乱的危机公关,“无为坐等—证实新闻—解释新闻—澄清事实—四处辟谣”,成为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事件最常见的一般流程和模式。如2009年10月20日到11月7日不到20天的时间里,深圳市接连发生三起儿童绑架案,其中两名小学生惨遭“撕票”。虽然这三起案件均在案发后一周多的时间内告破,但由于警方迟迟不予公布相关信息,致使全市流言肆虐,盛传深圳已发生20多起绑架案,且均由一个境外犯罪团伙作案,一时间全城都笼罩在绑架儿童的恐慌之中,许多豪宅业主开始卖房卖车以藏富避祸,而香港媒体的率先曝光更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气氛。直至12月8日,深圳警方才以简单的新闻通稿方式,证实了10月份以来发生的这三起绑架案,并对诸多传言进行辟谣。而此时距离首起案件发生已一月有余。?譻?訛危机传播最大的“噪音”并非危机本身,而是伴生的各种流言与谣言。而以政府为唯一“端口”的权威信息的及时出现,则会从根本上“封杀”各种“小道消息”。例如,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这一突发事件立即成为媒体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案发后仅数小时,伦敦市政厅新闻办即在当地召开新闻会,宣布伦敦发生了地铁爆炸案,初步说明了事件性质、现场调查情况、伦敦市政厅采取的措施和市长及市政厅对此事件的态度。权威信息的快速介入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了各种传言,消除了市民及其他各大城市民众的恐慌心理,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誉。

快捷高效做好媒体应对,掌握舆论主导权。政府的媒体应对,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对媒体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做法。在现代社会,媒体应对是各级政府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功课。做好媒体应对的前提,是对媒体采访权的必要尊重与保障。媒体是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政府用来营造舆论、引导公众应对危机的强有力工具;同时还是危机事件中公众获取危机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媒体的采访权无法保障,记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并向外传递信息,那么保障公众知情权则是一句空话。无数事例证明,当媒体集体“被失语”之时,也是公众最为惶恐而流言与谣言又最为活跃的时期。危机事件中,政府需要应对的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本级媒体。本级媒体因为在地方政府的管控范围内,往往受到较多的约束而在危机事件中难施手脚。因此,对本级媒体地方政府应做到“放得开,管得住”。“放得开”,就是在危机传播中应充分尊重和保障媒体的采访权,不以“正面宣传为主”或其他条规绑缚甚至打压媒体,支持其在本区域内环境监测功能的充分实现。因为地域上的便利,本级媒体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赶赴危机现场,通过本级媒体,政府可以及时、准确、透明地传达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及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态度和应对措施,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也把公众的需求和呼声传递给政府以利于其科学决策,形成有利于应对危机事件的社会舆论环境。“管得住”,就是对本级媒体不放任自流,应充分利用“党管媒体”的优势,依靠新闻议程设置来引领媒体的报道方向,从而形成正面的主流舆论,为化解危机助推加力。另一类是管控外媒体。这类媒体又分境内和境外两类。管控外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又不为地方政府所领导,既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危机,也可能给工作造成极大被动。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类媒体的应对工作。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迅速主动与本区域外的各主流媒体取得联系,邀请其参加新闻会或进行采访报道,利用各个媒体的主渠道功能传递并放大自己的声音。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对各媒体做到实事求是、开放透明、坦诚自信,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危机处理进度,消除公众疑虑,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取信于民,政府才能发挥对各媒体的“聚拢效应”和对社会公众的“向心效应”,才能赢得主动,有效将舆论主导权抓在手中,让各媒体成为自己的舆论阵地和展现危机应对能力、树立政府形象的平台。再以伦敦地铁爆炸案为例。事件发生后,伦敦市政厅新闻办快速拿出新闻和舆论应对方案,打破常规,以多频次、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活动,向各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及时提供大量的信息,形成大面积的信息覆盖,满足社会对爆炸案的信息需求。在整个爆炸案的处置过程中,伦敦市政厅新闻办以快速、高效、公开、透明的姿态确立了自己在事件中新闻的主渠道地位,始终控制着新闻的主导权。⑤

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平台。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供选择的信息接收与平台。互联网作为媒介革命的代表,具有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危机传播中,这些优势既可以为负面舆论所利用,也可以成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助推剂。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其他主流网站,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报道手段,及时、准确、动态地向公众和媒体传递有关危机事件的各种信息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汇聚的特点,密切关注网络社区、论坛、贴吧、聊天群的舆情动态,针对一些歪曲事实、煽动矛盾、不利于危机事件解决的有害言论,应组织专门的网评人员及时在互联网上、张贴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对事件的处置进行实事求是的网上评论,以抵制错误言论,疏导公众情绪和心理,正向引导社会舆论。

建立危机传播机制。任何事物,只有将其归于机制的范畴,才能保证有章可循。健全的机制是现代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危机传播机制包括:建立相应的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机构和信息系统,制订公共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共危机时期的信息传播提供保障;确立政府新闻和媒体规范报道双层平台制度,实现危机信息立体传播等。危机传播机制的建立无疑是政府着眼长远的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危机传播趋利避害、顺利运行的保障。以新闻制度为例: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我国新闻制度从无到有;从中央直属部门初试到地方各级政府普遍采用;从形式单一的新闻会到各种吹风会、安排集体采访、个别采访,受理记者问询、发表白皮书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从初期的政府主体“单打一”到逐渐尝试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的新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深化和成熟,在应对三聚氰胺事件、南方冰冻雪灾、汶川及玉树大地震、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各级政府通过不同类型的新闻会和新闻手段,以及时、准确、丰富的新闻资讯满足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信息需求,对稳定社会秩序、平稳解决危机事件、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核心内涵。在危机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政府理应担当起较之以往更为重大、更为复杂的责任。在危机传播中,政府的责任自然不止于上文所列,但这些无疑是政府在危机传播特殊语境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职责内容。只有对自身职责清醒认识并且勇于担当,政府才能不辜负“风险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

注释:

①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②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传播对策》,《公关世界》,2003 (10)。

③《深圳儿童绑架恐慌》,《南都周刊》,2009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