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十篇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十篇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1:41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1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内涵、地位及其同统一战线理论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

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西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兴起于20世纪后期,伴随着学界对美国宪政政治和代议民主的不断反思与批判,在多元文化现实不断挑战既有体制的情况下,对于民主理论的研究明显地走向了协商。

198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毕赛特首先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他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他在把美国宪政当作确保有效公共协商的一系列原则的阐述中,认为美国奠基者的制宪意图是为了“建立协商民主制度”,首次使用了协商民主一词。伴随着西方思想界领军人物约翰?罗尔斯、安东尼?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人的积极倡导,协商民主思想逐渐成为当代西方国家重要的政治发展方向之一。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或政治实践,就是政治主体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然而在西方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侧重点从来没有统一过。罗尔斯就在利益基于基本正义--普遍的自由人性和平等的公民权之上时,倡导公共理性。乔舒亚?科恩侧重从公民参与、合法性与决策等角度探讨协商民主概念的内涵。哈贝马斯则将交往理性视做协商民主真实性的一系列标准,强调公共领域的协商。虽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是基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展开研究和批判的。

中国的协商民主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引进,而是早就孕育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之中,同时更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协商的重要性,并用实践证明了协商、合作性的民主机制在革命建设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努力争取各方力量团结和协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权威主导下展开的。这是同西方协商民主有着巨大差别的,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巨大优势所在。西方协商民主的主体多为需要协商的反抗性或差异性主体,但由于主体的理性不足和缺乏政治能力,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或沦丧等客观原因,往往会丧失协商民主的功能价值。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通过有组织、程序化的开展协商,本着“共存、合作、发展”的共同的价值目标,最终必然实现共赢的结果。

二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中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及其统一战线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造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以此团结了其他有着共同政治目标的党派来实现政治目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扩大协商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精英,不断扩大到社会各界、各行业及人民团体,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

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制度框架上保障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只有从制度设计走向制度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实现途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途径的作用,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渠道,才能使其同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民主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方式。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地位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种重要形式之一,其地位伴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正在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当的十八以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加以完善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实质就是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最初尝试。毛泽东同志当时就主张“我们一定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得以在中国以制度化的形式实现。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的实践越来越显得重要,并更加受到重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运用好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功能,第一次初步探讨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主要方式和规范渠道。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到协商民主,并认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并存视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报告中系统地部署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目标、制度形式、实践平台及具体方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广泛、多层、制度化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上新的高度,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

(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同统一战线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作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出要把政治协商彻底贯穿到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和党派团体中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安排,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未来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而统一战线的发展又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二者在相互支撑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上升的互动关系。统一战线工作在推进、发展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继续拓宽协商民主渠道、创新协商民主形式。

统一战线在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本质上是统战工作者统战行为理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反映包含中国共产党和统战成员在内的统战工作者的主观意向,也反映客观制度、规范和程序的不断趋于合理、完善。因此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越完善,越有利于统一战线的不断壮大。伴随着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协商主体就其关注问题或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商讨、协商、妥协,形成统一观点,达成理性共识,从而不断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扩大的有序参与将切实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广集民智、凝聚人心的政治功能,从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是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功能提升能够有力助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离不开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同样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当今社会因转型期带来社会阶层分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扩大有序民主参与上拥有有力的组织优势,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方面有优秀的智力优势。恰当地处理好五大关系,照顾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可以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发展。

协商民主思想同统一战线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认识到二者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好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统一战线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二、统一战线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政治定位和组织化优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具有凝聚各方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的重要功能优势,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定位仍然是服务“五位一体”、推动科学发展,协调“五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最终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助力、减少阻力、形成合力。

统一战线的组织优势主要表现为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统一战线具有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推动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加强各民主党派建设,巩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前提。

(二)广泛性和包容性

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得到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统一战线历来在反映和集中民情、民意、民智、民力,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化的鲜明特征,统一战线仍将发挥自身联系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少数民族等广大群众的优势。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广泛包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推动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这将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范围,并使其充分表达各自代表利益,实现广泛联合,更好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三)智力优势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能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献计出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强大的智力资源不断转化为建设成果。同样,统一战线的智力优势也将为协商民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遵循公开民主的前提下,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和科学论证,使决策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需求和利益基础上,从而赋予决策以合法性是发挥统一战线智力优势的具体表现。

协商民主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不难发现统一战线的智力支持。在协商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这一过程中,统一战线为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法化提供了前提保证。决策执行过程中,统一战线组织和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供执政党决策参考、修改和补充,使决策更加完善和可行。

三、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思考

就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而言,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特殊的优势和作用”。无论从国家民主建设层面、国家政治制度层面还是社会协调机制层面,统一战线的协商决策、政治协商以及处理民族阶层关系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层面,统一战线主要从扩大协商民主主体、创新社会管理和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发展。

(一)扩大协商主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统一战线上升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的地位,认为统一战线有制度健全、程序规范的特点,可以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覆盖面,增强协商民主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广泛性,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统一战线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物纳入到统战成员中来,使他们加入到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和社会协商中来,成为新的协商主体,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应该认真研究参与对象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合理性、协商的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等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其民主内涵,推进协商的制度化发展。在参与主体实现意见有效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意见的有效管用,发挥统一战线在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这些优势作用,进而推动协商民主的不断完善。

(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统一战线在服务于社会管理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其应有的优势,无论从其促进关系和谐还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对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应不断扩大平台、网络和机制,拓宽参政渠道,健全完善协商程序,不断提高协商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保障各领域各方面成员协商议政的有序开展。一是要搭建建言献策的平台,使统战部门成为社会管理的“凝心聚力器”、“民意处理器”、“舆情调节器”、“减振稳定器”。二是要整合社会力量的载体,以同心思想为精神旗帜,发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整合认同基本功能。三是要成为两新组织的载体,广泛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及时发现化解矛盾。

(三)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越来越广泛的政治参与为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迫切需求。统一战线工作要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基层统战工作,高度关注农村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和代表性人物,关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把政治参与愿望强烈的基层群众具有代表性与威望的代表吸纳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中来,实现统战工作由面向精英开展到面向大众开展的转变。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2

 

近年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被推上新的政治高度,并以其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正在成为中国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厚的实践基础的滋养下,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从政党制度、政协制度和社会领域三个范围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而这其中政党制度层面和社会领域层面统一战线都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利用统一战线功能优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内涵、地位及其同统一战线理论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

 

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西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兴起于20世纪后期,伴随着学界对美国宪政政治和代议民主的不断反思与批判,在多元文化现实不断挑战既有体制的情况下,对于民主理论的研究明显地走向了协商。

 

198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毕赛特首先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他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他在把美国宪政当作确保有效公共协商的一系列原则的阐述中,认为美国奠基者的制宪意图是为了“建立协商民主制度”,首次使用了协商民主一词。伴随着西方思想界领军人物约翰·罗尔斯、安东尼·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人的积极倡导,协商民主思想逐渐成为当代西方国家重要的政治发展方向之一。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论或政治实践,就是政治主体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然而在西方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侧重点从来没有统一过。罗尔斯就在利益基于基本正义——普遍的自由人性和平等的公民权之上时,倡导公共理性。乔舒亚·科恩侧重从公民参与、合法性与决策等角度探讨协商民主概念的内涵。哈贝马斯则将交往理性视做协商民主真实性的一系列标准,强调公共领域的协商。虽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是基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展开研究和批判的。

 

中国的协商民主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引进,而是早就孕育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之中,同时更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协商的重要性,并用实践证明了协商、合作性的民主机制在革命建设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努力争取各方力量团结和协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权威主导下展开的。这是同西方协商民主有着巨大差别的,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巨大优势所在。西方协商民主的主体多为需要协商的反抗性或差异性主体,但由于主体的理性不足和缺乏政治能力,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或沦丧等客观原因,往往会丧失协商民主的功能价值。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通过有组织、程序化的开展协商,本着“共存、合作、发展”的共同的价值目标,最终必然实现共赢的结果。

 

二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中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及其统一战线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造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以此团结了其他有着共同政治目标的党派来实现政治目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扩大协商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精英,不断扩大到社会各界、各行业及人民团体,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

 

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制度框架上保障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只有从制度设计走向制度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实现途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途径的作用,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渠道,才能使其同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民主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方式。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地位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种重要形式之一,其地位伴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正在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当的十八以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加以完善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实质就是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最初尝试。毛泽东同志当时就主张“我们一定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得以在中国以制度化的形式实现。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的实践越来越显得重要,并更加受到重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运用好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功能,第一次初步探讨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主要方式和规范渠道。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到协商民主,并认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并存视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报告中系统地部署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目标、制度形式、实践平台及具体方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广泛、多层、制度化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上新的高度,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

 

(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同统一战线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作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出要把政治协商彻底贯穿到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和党派团体中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安排,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未来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而统一战线的发展又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二者在相互支撑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上升的互动关系。统一战线工作在推进、发展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继续拓宽协商民主渠道、创新协商民主形式。

 

统一战线在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本质上是统战工作者统战行为理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反映包含中国共产党和统战成员在内的统战工作者的主观意向,也反映客观制度、规范和程序的不断趋于合理、完善。因此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越完善,越有利于统一战线的不断壮大。伴随着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协商主体就其关注问题或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商讨、协商、妥协,形成统一观点,达成理性共识,从而不断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扩大的有序参与将切实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广集民智、凝聚人心的政治功能,从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是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功能提升能够有力助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离不开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同样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当今社会因转型期带来社会阶层分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扩大有序民主参与上拥有有力的组织优势,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方面有优秀的智力优势。恰当地处理好五大关系,照顾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可以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发展。

 

协商民主思想同统一战线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认识到二者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好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统一战线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二、统一战线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政治定位和组织化优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具有凝聚各方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的重要功能优势,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定位仍然是服务“五位一体”、推动科学发展,协调“五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最终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助力、减少阻力、形成合力。

 

统一战线的组织优势主要表现为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统一战线具有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推动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加强各民主党派建设,巩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前提。

 

(二)广泛性和包容性

 

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得到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统一战线历来在反映和集中民情、民意、民智、民力,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化的鲜明特征,统一战线仍将发挥自身联系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少数民族等广大群众的优势。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广泛包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推动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这将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范围,并使其充分表达各自代表利益,实现广泛联合,更好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三)智力优势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能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献计出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强大的智力资源不断转化为建设成果。同样,统一战线的智力优势也将为协商民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遵循公开民主的前提下,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和科学论证,使决策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需求和利益基础上,从而赋予决策以合法性是发挥统一战线智力优势的具体表现。

 

协商民主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不难发现统一战线的智力支持。在协商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决策,由人民政府执行实施。这一过程中,统一战线为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法化提供了前提保证。决策执行过程中,统一战线组织和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供执政党决策参考、修改和补充,使决策更加完善和可行。

 

三、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思考

 

就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而言,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特殊的优势和作用”。无论从国家民主建设层面、国家政治制度层面还是社会协调机制层面,统一战线的协商决策、政治协商以及处理民族阶层关系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层面,统一战线主要从扩大协商民主主体、创新社会管理和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发展。

 

(一)扩大协商主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统一战线上升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的地位,认为统一战线有制度健全、程序规范的特点,可以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覆盖面,增强协商民主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广泛性,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统一战线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物纳入到统战成员中来,使他们加入到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和社会协商中来,成为新的协商主体,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应该认真研究参与对象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合理性、协商的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等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其民主内涵,推进协商的制度化发展。在参与主体实现意见有效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意见的有效管用,发挥统一战线在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这些优势作用,进而推动协商民主的不断完善。

 

(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统一战线在服务于社会管理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其应有的优势,无论从其促进关系和谐还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对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应不断扩大平台、网络和机制,拓宽参政渠道,健全完善协商程序,不断提高协商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保障各领域各方面成员协商议政的有序开展。一是要搭建建言献策的平台,使统战部门成为社会管理的“凝心聚力器”、“民意处理器”、“舆情调节器”、“减振稳定器”。二是要整合社会力量的载体,以同心思想为精神旗帜,发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整合认同基本功能。三是要成为两新组织的载体,广泛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及时发现化解矛盾。

 

(三)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越来越广泛的政治参与为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迫切需求。统一战线工作要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基层统战工作,高度关注农村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和代表性人物,关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把政治参与愿望强烈的基层群众具有代表性与威望的代表吸纳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中来,实现统战工作由面向精英开展到面向大众开展的转变。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3

一、充分认识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的重要意义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有利于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资源,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巩固宣传文化阵地,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宣传文化事业的实力。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根本要求,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县信息化的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的原则和要求

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必须坚持“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方针,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借鉴外地经验,积极稳妥推进。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要在全县有线网络达到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免费为规定时间内进行数字电视平移的用户每户配置一台基本型数字电视机顶盒,分区域整体转换。要按照“入网自由、退网自由、同网同价”的要求,严格执行市物价局《关于各县市城区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收费标准的批复》的有关规定,视各类用户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整体平移后,广电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落实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的任务和方法步骤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市广电局的计划安排,结合我县实际,确定这次数字电视平移的主要任务是:对城区内有线电视用户进行“模转数”整体平移。整体平移的时间,从开始,至全部完成。整个平移工作,实施单位要按光接点有计划、分区域、有步骤的集中推进。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4

【关键词】企业;民主管理;群众路线;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企业各级领导与职工共同进行民主管理对于实现企业运行中的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有力推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路线概述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路线,在长期的实践中,群众路线作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途径,对于推进党的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在企业有效管理过程中,发挥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细胞,对于团结企业员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实施群众路线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在企业实施党的群众路线,实施民主管理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主线,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不少企业中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着体制的重要缺陷,脱离群众等不良风气将企业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隔离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群众路线以及民主管理就失去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也就无法实现,并对企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企业中基层党组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比如广泛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违背了党的基本宗旨以及基本原则,成为了损害党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根源。因此,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党的群众路线在企业中的实施就是要能够坚持走职工路线,实现企业的民主管理,使得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广大职工的发展目标一致,使得员工能够将企业的发展转换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企业要能够与职工同舟共济,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

二、民主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基于群众路线的民主管理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能够不断改革管理体制,深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要能够贯彻群众路线,实施民主管理。要能够树立服务意识,以广大基层员工作作为工作的中心,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在企业重大决策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能够以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突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层员工的主体地位。基层党组织群众路线的实施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关注到职工的利益要求,使得员工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对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过程中,管理者要能够廉洁自律,不搞任何特殊化,真正做到为企业的广大职工谋取福利。强化企业的民主管理是一个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需要投入较大精力研究以及实施的重要课题。

2、民主管理是我党群众路线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

在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是党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路线。在企业管理中实现民主管理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政管理和企业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以获取合法的利益作为前提,因此企业必然会受到多重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践行群众路线,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能够正确了解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将党的理论先进成果以及路线传递给广大基层员工,有利于创造和谐、积极健康的企业价值观念,民主管理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升民主管理的实效性

民主管理过程中民主监督占有重要的位置,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是强化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强化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员工的参与以及监督。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少企业在经济建设以及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会受到利益的驱使,企图建立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来达到相应的目的,这样就必然会带来国家的利益以及员工的基本利益受到重大损害。因此,在企业中实施群众路线,推行民主管理就是要在企业决策过程中,保证一定比例的基层员工参与,可以保证基层群体以及国家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企业推进民主管理,同时也是企业践行《工会法》以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推行企业的民主管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实现依法治厂,保障企业以及员工的利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在企业民主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加强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在推进公司管理以及保障员工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群众杂志以及其他媒体对于企业的民主管理进行正面宣传以及监督,对于保证企业的民主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根据企业的性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都具有具体目标,企业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以及努力程度。因此,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企业的民主管理对于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要能够树立政治意识,不断学习党的重要方针、路线政策等,要能够树立为职工利益服务的思想,坚持以职工作为工作的中心,使得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员工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对于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要能够树立问题意识,基层管理者要能够不断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行民主管理要能够不断创新机制,优化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方法,不断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璐.关于企业民主管理深化及创新的探讨[J].工会理论研究,2012.03.

[2]于春英.新形势下供电企业民主管理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2.16.

[3]温涛.树立典型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J].企业管理,2011.08.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华,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5

我们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不仅创造了比其他任何政党都更加辉煌灿烂的实践伟业,而且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今天依然是指引和激励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从历史与现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党的历史及其宝贵经验的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党史资源资政育人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礼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巾心工作服务,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理论保证

结党90年光辉历史,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党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资源,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同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历史阶段全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在广东党史上,我党早期优秀理论家杨匏安最早在南粤大地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汪明,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同共产党,没有中同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别是坚持中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切实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漫长曲折的探索才找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只有神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到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历史,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考验而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更加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结党90年光辉历史,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资源,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为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幸福广东凝聚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坚持不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的历史。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从提出“三个代表”,到提出“以人为本”,诠释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贯宗旨。在广东党史上,涌现了许多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英烈。如广州工人运动领袖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坚贞不屈,写下“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的不朽诗篇后英勇就义。又如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彭湃,带着“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豪迈誓言走向刑场。历史证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只有始终不渝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省委十届八次全会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同样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幸福。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领导人民一步步走向幸福的历史成就,增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关注民生、造福人民的历史经验,加强对建设幸福广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反映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新追求,引导人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共建共享幸福生活。要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联系实际切实加强对“幸福文化”的研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幸福文化,为建设幸福广东营造良好的社会思想氛围。

结党90年光辉历史,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党坚持统一战线、凝聚全民力量的历史资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坚持和运用统一战线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党的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历史。从战争年代两次国共合作到和平时期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积极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到积极倡导建立和谐世界,见证了我们党统一战线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在广东党史上,广东党组织在推动中共三大制定统一战线方针、推动一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根据广东革命斗争的特点,发挥广东人文地缘优势,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团结各种进步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证明,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现在和今后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深化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规律的认识,推动发挥党的这一重要政治优势,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同心同德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充分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加强对粤港澳和粤台合作问题的研究,为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供智力支持。要发挥广东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加强对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推动利用丰富的华侨资源扩大广东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广东在海外的形象,拓展广东在海外的发展空间。要发挥广东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机制比较活跃的实践优势,加强对“两新”组织和各种新的社会阶层的研究,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研究,为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6

推进“村村通”进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面。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积极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并提出了“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的16字目标。为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工程,江苏省2006年安排财政拨款3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今年,江苏省政府又将“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列为农村新五件实事之一,作为江苏省“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江苏省广播电视系统也提出了全省村村通的发展目标:今年要在全省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80万户,其中农村用户360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通过农村有线电视的扩面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事业发展构筑优质的平台。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广播电视传媒的第一任务还是加强政策宣传,把握好舆论导向。为响应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近两年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显著加大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力度,还开辟了专门栏目,推出了典型报道和大型新闻行动,播发了系列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如在《江苏新时空》节目中开设了“新农村、新实践”专栏,紧紧围绕我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大量事实报道;大型新闻行动《扬子江、汉江、富士山――对话新农村》从中、韩、日三地发展的比较这一角度切入,落脚于江苏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领悟。

鼓励精品创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过去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比较强调“送”文化下乡,但“送”下乡的文化从表现形式到内容创意,农民群众的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难以提高。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更应积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广电领域,一方面要加强新农村题材的产品创作,使广播电视真正成为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内容提供者,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挖掘、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江苏卫视频道的情感系列节目今年增加了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内容。这些节目在农民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栏目已经成为农村版块的拳头栏目,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津津乐道。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7

一、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深层次来考察,这些问题都与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对新世纪新阶段,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有清醒的再认识。

第一,贯彻群众路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贯彻好群众路线。首先,贯彻群众路线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贯彻得好,广大群众心齐气顺,就会在生产劳动中迸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贯彻群众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最后,贯彻群众路线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要求。我们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努力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搞改革,都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衡量尺度。这一切,须臾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贯彻群众路线,是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在于是否有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在历史上十分注重这两个基础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客观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特别是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我们党只有进一步密切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系,同时又把新的社会阶层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密切同他们的联系,才能不断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也是从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历史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第三,贯彻群众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的需要。首先,群众路线坚持了唯物历史观中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观点。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无论哪一个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才能解决好这一基本问题。其次,群众路线坚持了唯物历史观中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有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该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再逐步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的富裕才是我国的真正富裕,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要目的。再次,群众路线坚持了唯物历史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一个政党应该贯彻群众路线,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人类的所有理论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能说清楚。所以,我们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按照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的需要去开展工作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为人民群众所拥护。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经过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科学地总结出了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使自身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才能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始终引领时代潮流的中流砥柱。

第四,贯彻群众路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争作实现“两个率先”的先行区,是**市各项工作的总的目标定位,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要靠凝聚起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当前,各项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多种矛盾纷至沓来,引发的一系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纷繁复杂、交织多变,严重影响着全社会的凝聚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两个率先”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的实际体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在凝民心、聚民力、集民智上下功夫。“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利益,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好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营养,充分体现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才能使各项工作和事业得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中,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想状态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案和措施。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党的群众工作根本方针,充分认识面临的新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为“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

二、当前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从总体上看,党群、干群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形势不容乐观。在市直机关的抽样调查中,认为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好或比较好的占42.5%,认为一般的占46.6%,认为差或较差的仅占10.9%,**市在促进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为重点,充分发挥干部制度改革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围绕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许多实践与探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一是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得到普遍运用。特别是2003年6月,市委任用干部实行首提责任制,扩大了推荐提名中的民主,受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国内许多地方组织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二是考察预告、反馈和任前公示等制度已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行;三是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做法逐步规范。在公选对象上大胆尝试,2001年在省内率先公选了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人选;在公选方式上积极创新,形成了“半结构化”面试与无主题讨论相结合的新的公选考试模式。2003年,又实行市县联动、处科并举的方式,采取“四统四分”的办法,面向全国公开选拔76名县处级和科级领导干部,大大降低了公选成本,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四是公推公选工作作为扩大民主的新实践受到广泛关注。2003年11月,在省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市启动公推公选金坛市市长推荐人选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是改革选任制领导干部选拔方式、扩大干部选拔工作中民主的一次新探索、新实践,在全国尚属首次。今年以来,分别在7个辖市(区)和17个市直党政机关公推公选24名市(区)长和部(委、办、局)长(主任)助理,在溧阳市进行公推公选镇长推荐人选试点,在武进区进行公推公选镇党委班子人选试点,在钟楼区进行公推公选街道办事处主任人选试点等,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誉。五是市委讨论干部任用事项实行投票表决使干部工作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2003年11月,市委正式出台了《关于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实行投票表决的实施意见》,规定辖市、区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市委常委会提名,市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拟提拔担任市委管理职务的干部任用,由市委常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推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把充分发扬民主与正确的集中结合起来,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好。

(二)以创建“好班子”活动为动力,有效调动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市1998年底开始实施“好班子”创建活动,主要内容是“五个好”,即理论学习好,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勤政廉政好和工作实绩好,重点考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率。在整个创建活动中,始终把贯彻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在创建内容上,把“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众普遍满意”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在评选方式上,把民主测评的结果作为确定参评单位的前提条件,在组织评估考察中采取群众座谈与查看资料相结合,并征求市人大和政协常委的意见,切实做到群众公认。五年多来,好班子评选活动每年进行一次,既注重年度考评,又注重日常管理,对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实现了经常化,以此为动力,充分调动了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为契机,大力加强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建设

2003年,**市被列为全国保持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单位。所谓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其最根本的体现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基本依据。市委以此为契机,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并建立了32项长效管理制度。

(四)以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为载体,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今年2月以来,**市以75家市直机关单位为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万人评机关”活动。该活动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市级机关为目标,坚持“广泛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组织全市各界党员、干部和群众10000人,重点围绕解放思想、服务经济建设、为群众办实事、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议。评议结果分“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档次,并将结果与评议人员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评议单位,要求其针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市级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改善和优化了投资软环境,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虽然**市在促进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正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并不讳言,目前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情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问题还很突出,其严重性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体现在思想上,有的与群众感情淡薄,不关心群众的疾苦。有的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群众只不过是被领导的对象,感情上疏远群众,不太愿意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有的领导干部不把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放在心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领导干部嫌贫爱富,下基层喜欢看好的典型,不愿意到贫困落后地区调研,热衷于“傍大款”,却不愿意与困难群众交朋友,甚至认为没有脱贫的人都是“没本事”等等。

(二)体现在行动上,有的言行不一,群众信任度降低。有的领导干部只练“唱功”,不练“做功”,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讲“三个代表”,却学而不信、言而不行,实际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谈工作计划、谈未来打算,说得天花乱坠,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具体抓落实时热情不高、办法不多,轻描淡写,得过且过;有的领导干部在作决策、上项目时,嘴上讲为群众着想,为老百姓谋利益,实际上为自己着想,为提拔升迁谋“资本”,甚至夹“私货”,捞好处;有的领导干部对群众路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中即使征求意见和建议,也只是做做样子,与自己的想法吻合的即采纳,不吻合的则丢在一边,甚至于搞愚民政策、欺骗群众;有的领导干部人前、会上讲廉洁,人后、会下搞腐败,群众称之为“两面人”,既损害党的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等等。

(三)体现在作风上,有的作风不实、不正,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的表现主要:高高在上,平时在机关架子很大,下基层也是吆五喝六、官气十足;只当官不做事,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工作多年,面貌依旧,毫无建树;胡乱决策,盲目蛮干,凭想象和主观意志办事,群众形容其为“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不负责任,遇事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官大脾气大,唯我独尊,习惯于强迫命令,甚至滥用权力,欺压群众。形式主义也有多种表现,突出的有:陷于文山会海,简单地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看起来轰轰烈烈,忙忙碌碌,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热衷于哗众取宠,不把精力用在踏踏实实为人民谋利益上,而是喜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实际上是劳民伤财,等等。问卷调查中,对“领导干部决策时是否征求群众意见”的回答:选择经求多数群众意见的占19.8%,选择偶尔征求多数群众意见的占26.1%,选择只征求少数人意见的占32.2%,选择从未征求过群众意见或不清楚的占21.9%;对是否存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回答:认为存在的占37.7%,认为部分存在的占30.8%,认为个别存在的占26.7%,认为不存在或不清楚的只占4.8%。

(四)体现在利益上,有的为群众谋利益落实得不够好,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最严重的五类问题依次是:就业困难,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重占67.1%;干部作风差,、形式主义严重占57.5%;腐败现象严重占47.3%;领导与群众沟通少,矛盾缺乏疏导占46.6%;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得不好占42.5%。对“领导机关关心并解决群众工作、生活困难所做的努力是否满意”的回答:满意的仅占2.7%;比较满意的占43.2%;一般的占43.8%;不太满意的占8.9%;不满意的占1.4%。比如,有些领导机关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的现象,他们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有些规定,以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其中不合理收费最为典型;城镇拆迁中,有的不依法办事、滥用强制手段,补偿安置政策不落实,侵害了居民的利益;在企业改制中,有时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等。据调查,仅2003年劳动保障部门接待处理的5人以上群访,就达数千起。

产生上述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的影响。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变化”,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居功自傲的心理,不愿与平民百姓为伍,感情上疏远了群众。同时,伴随着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对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坚持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的将贯彻群众路线解读为每年到群众中“走动”几次,慰问几名困难群众即可;有的单纯以经济指标代替群众工作,以为只要经济指标上去了,群众工作也就做好了;也有的在具体工作中片面强调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忽视了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等等。

二是社会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包括:(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及儒家理教中的“家长制”思想引伸出长官为尊、官贵民轻的错误认识,使一些领导干部颠倒了与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2)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的碰撞,使一些诸如尊重个人利益、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异化出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市场经济所强调的物质利益和等价交换原则,对人们的奉献精神产生一定的侵蚀,有些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带到党内生活中来,出现了“与民争利”的现象,成为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障碍。

三是体制和制度中的漏洞、弊端的影响。如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民意表达和传输不顺畅,群众监督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问卷调查中,对“群众向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渠道是否通畅”的回答:认为畅通的只占13.7%;认为比较畅通的占44.5%,其余均认为一般或不太通畅或不通畅。对“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一般采取什么方式解决”的回答,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找新闻媒体、托人情找关系和上访的占有较大比重,分别达到56.9%、34.9%、33.6%和26.1%,而找当地党政机关的只有57.5%,找群团组织的只有8.9%。

四是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的影响。比如:随着“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和发展,使社会阶层开始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给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比如,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思维趋于活跃,特别是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提升较快,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新的更高的标准。又比如,干部、群众同步学习,群众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领导干部“领路人”的角色也受到挑战。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目标,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对策建议

指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工作任务不管怎么变化,时代不管怎样发展,离开群众,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这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推动事业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当前,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群众观的再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要通过群众观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水平,从而科学地指导其实践。开展群众观教育,应重点教育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下五个观点:(1)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要做到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不容许掺杂个人的私念。现在各地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很多,不排除其中多数是从党的事业出发,为群众谋利益的,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为个人升迁铺路、往个人脸上贴金、显示个人权威和能力的企图。从这种动机出发的工程大多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浪费民力,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2)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个人的才能与作用,但是绝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把群众的功劳算到自己的头上。工作中,他们总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向群众请教,所做的决策和部署经常脱离实际,在群众中行不通,反而迁怒于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从而导致失误和错误不断。这种以英雄自居的想法和做法,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骄傲自满,而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精英政治”论的表现,必须坚决予以摒弃。(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点。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主人服务,是应尽的本份。目前,人民群众“办事难”,通常是主仆关系严重颠倒所致,公仆趾高气扬,主人点头哈腰,公仆“吃拿卡要”,主人“烧香拜佛”,继而产生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自觉想方设法为党分忧,设身处地为民解难,才能与群众靠得近,站得紧,真正做到取信于民,造福百姓。(4)对群众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向上级负责也是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也是向党负责,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防止和克服那种“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上级不满意”的思想,防止和克服那种对上说一套,对下干一套,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行为;要如实反应民情民意,使上级部门准确掌握群众思想,制定正确的对策和措施,对上级某些不符合实际甚至错误的决策要敢于提出改正意见。(5)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的观点。坚定地相信、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前进,是群众路线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群众客观上总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三种状态,在群众的觉悟程度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对教育、引导群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特别要重视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重视经常向人民群众进行形势、任务、政策的教育,把面临的困难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使人民群众自觉地遵守政策、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任务;重视以平等的态度和民主的方式在群众中开展积极的批评,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和丑恶现象。同时还应大力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以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注重和善于做群众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努力做好群众工作,进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

一要把握群众工作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带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而奋斗。

二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随着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光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努力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比如,要善于用大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传递党的意见主张、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克服抽象空洞式说教和不切实际的“传声筒式”宣讲;服务困难群众,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要注重采取“双向”平等交流的方式与群众沟通等等。

三要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作风。要着眼于有效克服和形式主义,在“两个深入”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了解真情。关键要真正扎下去、沉下去,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特别是不能只凭一两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景点”,就评判一个单位工作的优劣。调研中,不能只听干部的,不能只看“门面”,不能只了解正面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听群众的,是看“后院”和“角落”,是听反面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特别是要了解群众的政治待遇、经济水平和生活工作状况,了解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了解群众广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准确地掌握群众各方面的情况。现实生活中,不体察民情、不重视民智的问题相当严重,滥用民力、挥霍无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要切实解决好珍惜民力的问题,要十分珍惜人民的血汗钱,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滥用民力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四要支持群众组织的工作。党的群众工作不仅要靠党来做,而且要把党所领导的群众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工青妇等政治性群众组织和各种行业协会与各自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联系比较密切,对他们的情况比较熟悉,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前,要加强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注重研究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群众组织把握政治方向,给群众组织提出工作任务,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支持他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教育引导群众,团结联系群众,帮助服务群众。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贯彻群众路线提供可靠的保证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8

【关键词】广西;“一线工作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邓立铳,中共灵山县委党校培训股股长,中文一级教师,广西灵山535400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2-0028-05

为强化干部实践锻炼。广西2014年将在各级机关和干部中推行“一线工作法”。目前,自治区组织部门正着手研究制定推行“一线工作法”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干部走出机关、走向一线,进一步在全区形成领导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推动、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典型在一线涌现、形象在一线树立、导向在一线强化的工作格局。在当前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推行“一线工作法”,是不断深化广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说,在新时期新阶段,广西各级党员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一线工作法”对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推行“一线工作法”。首先必须对它的内涵和意义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一)“一线工作法”的内涵及本质要求

“一线工作法”包含“八个一”。概括地说:一是情况在一线掌握,就是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深入了解现实情况,精细全面掌握作决策、定政策、谋思路的依据;二是决策在一线形成,就是要在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重大政策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和群众所需所盼,使决策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问题在一线解决,就是要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以及影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在矛盾处于萌芽状态时把它解决;四是作风在一线转变,就是要通过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在服务基层一线当中养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吃苦耐劳、攻坚克难,清正廉洁、服务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五是感情在一线培养,就是要通过与群众零障碍的沟通和零距离的接触,培养亲民爱民的鱼水情怀,彰显党与群众血肉的联系,融洽干部群众的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六是能力在一线锤炼,就是要通过向群众学习,在基层中锻炼,不断提高处理突出问题、解决工作困难的综合能力;七是政绩在一线检验,就是对工作、办事的绩效要通过在基层一线的实践来检验,结果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八是形象在一线树立,就是要通过深入基层,在一线现场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获得群众的肯定。从而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从本质上讲,“一线工作法”既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更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二)“一线工作法”在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一线工作法”强调的工作重心是一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反对“”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实现了“无缝”对接。可以说,“一线工作法”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基本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有利于从根本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1.以“一线工作法”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践行党的宗旨,提高服务群众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有的领导干部腐败,党性观念淡薄,缺乏群众观念,他们的直接表现就是对一线工作的轻视冷漠,教训十分深刻。一方面,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可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定政治立场,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的盼望和需求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唯一依据,以人民群众拥护、赞成、答应、高兴作为衡量t作的标准,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谋划工作,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查摆问题,依托人民群众的期待改进措施,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落实任务,根据人民群众评判来衡量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推进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不但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而且也能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成效。

2.以“一线工作法”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破解“”顽症,转变t作作风,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本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出真招、见实效。关键就在于牢牢把握和切实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一线工作法能够促使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方面,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以基层一线为工作重心,以基层第一线为主战场,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带着感情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这可以在根除党员干部中的“”问题、在一线工作中转变作风、树立起好公仆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基层一线到处是课堂,人民群众个个是老师。党员干部能从基层群众反映的意见中发现解决困难的“金点子”,在基层群众的建议里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在一线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行政执行和工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3.以“一线工作法”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近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基层一线逐步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各类矛盾的汇集区。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践行一线工作法,可以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一线工作法”为载体,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可以加强对党员党性的锤炼,优良作风的锻造,还可以把基层党组织建没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让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得到巩固,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二、目前广西推行“一线工作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广西各地不断地尝试和推行一线工作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梧州市蝶山区近五年来创建和深化“一线工作法”,促进辖区党组织和党员全面深入基层,让广大党员、基层党组织在奉献爱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创先争优,帮扶有困难和落后的群体、单位,使基层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又如南宁市邕宁区2011年6月开始推行“六个一线工作法”,同年8月,柳州市柳城县也推行了“基层工作法”;钦州市灵山县于2013年在全县干部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并以灵办发[2013]29号文件下发推行;等等。实践证明,“一线工作法”的践行,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大量问题,提升了干部的执政能力;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缓解和释放了社会压力;畅通了信息的传递渠道,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提升了政府的效能,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广泛获得了群众的好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在推行“一线工作法”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从广西各地近年来推行“一线工作法”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由于之前太多的社会问题的积压,“一线工作法”刚推行的时候,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在具体实施“一线工作法”中出现了本领不过硬的问题。如柳州市柳城县在推行一线工作法中,面对群众诉求期盼的多样化、复杂化,部分党员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党员干部服务一线的各项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解决的问题。

2.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在“一线工作法”推行过程中,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方面取得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但已经推行的地区都没有对好的做法及时形成制度并坚持下去,没有形成一套包括协调干群关系的机制、处理群众利益纠纷的机制、处置的机制、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机制等完善的科学制度体系。

3.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由于推行的时间比较短,相关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没有健全。目前,“一线工作法”推行中主要依赖于临时性的行政命令,部分地区存在重安排部署、轻监督考核现象,缺乏较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如据笔者调查,钦州市灵山县推行一线工作法后,往往只有上级评、同级评、自我评,而没有群众评,结果导致一些不自觉的党员千部出工不出力。不能切实为基层解难帮困,使推行“一线工作法”流于形式。

4.工作执行力不到位。各地在推行“一线工作法”中,明显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淡化,工作不能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即使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了解基层的最新动态。不解决基层实际问题。面对一线工作法的要求,部分领导害怕面对群众,担心群众的指责,害怕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自己的前程;一部分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关进办公室不愿意接触群众:部分党员干部甚至认为推行“一线工作法”是走过场、做做秀,只是一个形式,没什么大不了的,缺乏深刻的认识。

(二)原因分析

“一线工作法”推行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官本位的思想严重。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国家干部,是领导,是高于群众的,不屑于到基层一线,与群众打官腔,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与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群众路线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是服务群众意识缺失。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并没有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群众工作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忽视群众意见和呼声,只为上级“服务”不为群众“服务”、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服务群众的意识越来越差。不知也不愿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还有一些干部丧失群众立场,侵害群众利益,成为群众对立面,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导致矛盾纠纷激化,群众“信上不信下、不信法”。

三是对老百姓缺乏感情。在机关“坐惯”了,部分党员干部不愿下基层、到一线,缺乏与群众交往,嫌弃基层群众不文明、文化低,不愿与群众打招呼、拉家常,对群众的困难疾苦漠不关心,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把群众老百姓看作是“刁民”,与老百姓没有感情。

四是个人工作能力不强。在一线工作中,部分干部依然采用过去的行政手段、强迫命令等粗暴的方式方法,不善于用一些民主公开、耐心说服、示范引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方法,工作没有灵活性,生搬硬套,不知道如何运用政策与法规、运用沟通协商等方式化解问题和矛盾。

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现行的一些制度与“一线工作法”推行要求明显不符合。无法有效地保障党员干部真正深入基层一线、真正体察群众需求、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滞后的制度不利于群众参与、监督和评价,缺乏制度的有效约束,导致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加大了群众的不满情绪。

六是人财物的保障不足。部分地区和一些干部对“一线工作法”推行不到位,动力不足,这与基层单位人财物力保障比例失衡有极大关系。由于过去受“高学历,低年龄”思想的主导,选拔领导干部“空降”的多,使用“一线”本土干部少,这给基层一线的年轻优秀干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是导致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以“一线工作法”为载体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对策建议

以“一线工作法”为载体,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从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综合能力、构建长效机制、破解群众难题、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下功夫,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高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是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前提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一是要提高认识,快速行动。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在进步,群众的需求在提高,要全力做好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把践行“一线工作法”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快速行动,务求实效。二是要转变作风,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眼里要看到群众的所想、心里要惦着群众的所盼、行动要顾着群众的所需,切实转变自身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要体现民主集中制,先民主再集中,自觉践行“一线工作法”,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虚心听取群众的反映,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广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与基层实际相切合、与发展规律相符合、与群众愿望相吻合的科学决策,才能保证我们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在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具体工作中争做深入基层一线的先锋,争做服务群众的模范。争做维护群众利益的排头兵,奠定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坚实群众基础。

(二)练好本领,提高综合能力,是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不断变化,服务群众的困难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练好这项基本功,才能置身于解决问题的一线,与人民群众保持沟通,聆听基层人民群众呼声,了解其祈盼,详尽地掌握和积累老百姓提供的真实原始材料。同时还要学会解剖麻雀,辩证地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信息和意见,在当中找准找实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要提高发动群众的能力。要把基层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依靠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优势,整合群众资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不断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多说群众能懂的话、多办群众认可的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群众依法有序地反映意愿、表达诉求。在沟通中用党的理论、信念教育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明辨是非,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四是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意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掌握好服务群众的本领,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全面掌握群众诉求,认真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合理利益,让群众切切实实共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成果。五是要加强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将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解决,化解不满的情绪,转危为机,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进党群关系和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服务群众,高效破解难题,是践行“一线工作法”的核心

“一线工作法”要有效解决机关干部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问题,其核心要求就是要在第一时间破解难题。在一线服务群众,沉入一线努力帮助群众并及时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使广大群众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方面,要创新践行“一线工作法”的载体。根据实际搭建联系平台,如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一线,进村进户进园区进企业进生产第一线的“五进十问”、“结对共建”、“志愿者服务队”、“一线直通车”、“先锋助困”等多种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一线。又如设立“服务站”,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探索服务群众的形式,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真正做到服务群众,为民众排忧解忧。另一方面,要深入一线解决群众的难题。解决问题是与群众打交道的立身之本,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民生一线,到群众中去,到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逛”农贸市场,进农家小院,听民声、访民情、察民意,详细了解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明确解决的时限,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好办妥。只有这样真心对待和服务群众。才能真真正正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四)明确奖惩,完善评价体系,是践行一线工作法的关键

要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监督作用,明确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一线的次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并将这些工作情况纳入党员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在考核中加大基层群众满意度分量。在具体操作上,首先,组织评。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单位参与,根据实施“一线工作法”的年初目标任务、年中督查情况、年终完成情况等进行系统评分。同时,组建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等人员组成的抽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深入一线为民服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介入指导;对不按照规定开展的。要求立即“补课”,并保存文字和影像等原始资料,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群众评。成效在一线检验,再科学的考核标准、再严苛的考核制度,对广大投身一线的党员干部而言,都不及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考核中要侧重基层一线群众的评定分量,比如,参评的群众要高于总测评人数的80%以上,让群众对各级党员干部落实“一线工作法”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系统测评。再次,社会评。广泛征求各个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让受服务对象对考核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和问卷调查,开展群众满意度专项考评。最后,由组织部门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考核意见形成反馈综合考核报告。再根据考核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这种通过构建集组织评价、群众评价、社会评价为一体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客观、公正和科学,能够让干部心服口服,从而倒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干出让群众满意的实绩,有利于使“一线工作法”实实在在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9

摘要:图书馆一线馆员参与馆际交流有益于阅读推广的创新开展。“图书馆员行走阅读推广联盟”是一种阅读推广的新尝试。文章试图探析阅读推广中这种虚实结合的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09-02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陈洪滨(1965―),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蔡兵(1967―),重庆市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课题“基于学生社团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编号2013L033)和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长效机制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研究与实践”(编号JG1470)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4年4月,笔者参加了“2014年中国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类内刊内报专题座谈会”,并走访了周边的两所大学图书馆,回馆后就会议内容和兄弟馆阅读推广有效做法在全馆作了汇报,引起强烈反响。

为什么一个普通馆员汇报的反响如此激烈?馆员馆际交流意义何在?如何让一线馆员积极投身阅读推广?2014年6月中旬,来自山东、湖南、陕西、河南等省高校图书馆的几位热心阅读推广的女性馆员自发成立了全国“图书馆员行走阅读推广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并在河南郑州宣告正式开启“图书馆员行走阅读推广彩云之旅”(以下简称“彩云之旅”)。旋即,一股彩云风在业内悄悄刮起,高校一线馆员自主联盟走出校门受到图书馆报等媒体及图书馆业界同仁的关注。

笔者试图以“图书馆员行走阅读推广彩云之旅”为例,探讨馆员开展阅读推广的新方法。

1馆员参与馆际交流很有必要

第一线馆员要开展好阅读推广,对馆员本身的要求很高,如积极进取的心态、强烈的主体意识、职业意识和个人知识与经验及能力等等。这取决于馆员的个体素质,也有赖于馆际交流促其迅速成长。

1.1馆际交流有利于馆员积极心态的形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其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即成就需要。成就需要使人有较高的追求目标,愿意去完成较困难的任务。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1]目前尚处实践探索中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正是一项有一定难度且具开创性的工作。一线馆员如果没有力求成功的动机,工作就少有主动和创新。而一些能参与馆际交流的馆员,则会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下主动修正自己的成就动机,从而形成积极心态。

1.2馆际交流有益于馆员职业意识的觉悟

对于高校图书馆,不论是流通、阅览,还是采编、网络、信息咨询等岗位上的馆员,只要具备图书馆主人翁意识,都可不同程度地加入阅读推广之列,“化整为零”地将阅读推广渗透到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反,一线馆员如果常年与业界缺乏交流,便很容易封闭在狭隘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除了日常的借还服务还可以为读者做更多的服务,或者是有此意识但不知从何入手。走出去参与馆际交流,有助于唤醒馆员主体意识,促其积极思考“我应为图书馆做什么”、“我能为图书馆做什么”之类问题,从而立足岗位不卑不亢地演绎自己的职业人生。

2馆员参与馆际交流的作用

2.1聚集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时,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属于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堪称“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正因为符合社会对阅读推广大势所趋,“联盟”很快得到业界有识专家的认可,这表明“联盟”的组建在业界已成共识。

2.2团队自助式凸显主体性

“联盟”是一支来自于图书馆一线基层的女性馆员自发组成的、自助式的阅读推广团队,其中大部分馆员没有寻求所在单位资金和时间方面的帮助,而是以个人时间、精力、资金的投入代替了单位较大的投入。她们力图通过馆际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进取,在进取中奉献,凸显了馆员自身在图书馆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团队自助、主体凸显的阅读推广交流方式,实际效果并不一定亚于单位公派非一线馆员外出“学习”、“参观”带回的收获。

2.3团队草根性更具感染力

应该说,迄今为止我国的阅读推广影响力更多地还只是在业界专家层面,各地一线馆员的阅读推广都是凭着专家的理论各自在岗位实践,横向之间缺乏实践交流和探讨。“联盟”的形成,“彩云之旅”的开展,正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尝试。尽管这还只是属于草根团队的草创阶段,但这种横向交流与探讨使成员们从平时只埋头做事、少有时间总结的状态中力,重新审视自己并获得新的能量,从而提升到新的高度。

3“彩云之旅”开展阅读推广的初步实践

3.1本土行动推广

立足本土进行馆际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近于“零花销”的推广方式。为此,“联盟”建立了“馆员彩云之旅阅读推广”QQ群,两个多月来,QQ群队伍迅速壮大,群里人数已发展到140余人,遍及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各类图书馆,一些相关媒体报社的记者编辑也如约而至。同时,“彩云之旅”主力成员通过博客、微博、微信,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各自本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3.1.1利用博客传播推介。两个多月来,“彩云之旅”主力成员纷纷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一些成员还开通了微博、微信。成员们一改平时低调行事的作风,着力宣传,利用休闲时间,认真总结,勤奋写作,累计在博客上撰写发表相关文章近百篇。这些文章以多种体裁、多种风格展示了她们在各自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经历、经验和感悟,特别是对“彩云之旅”之中原行作了大量的回顾和总结,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有效地向全国同行进行了传播推介。人们看到,成员们笔耕不辍,纷纷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有关阅读推广彩云之旅的各种文章。到目前为止,成员们已发表和拟将在《图书馆报》《中原书廊》《新世纪图书馆》等报刊上的相关诗、文约30篇。

陈洪滨1,蔡兵2:高校图书馆一线馆员的行走阅读推广*

陈洪滨1,蔡兵2:高校图书馆一线馆员的行走阅读推广*

3.1.2利用QQ在线开展笔谈。在彩云Q群里,“彩云之旅”主力成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休闲时光特别是暑假时期开展了大量与阅读推广相关的讨论与交流。如,大家在Q群里开展了微推广方略与案例、书目推荐、图书馆生活与学习的主题笔谈、分享精彩图书馆学专业课件、畅谈图书馆文学及专业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交流学习资料及各种相关“头脑风暴”等等有意义的讨论。在“诗人学者”张怀涛馆长的影响下,学写诗歌一时在群里蔚然成风,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大家感受了诗歌的魅力,也有效地推动了成员们进一步的阅读体验。很多云友感到置身于此,轻松中有巧收获,有的比喻这是学诗的速成教室,有的形容这是头脑风暴的金点子库,还有的称赞这是图书馆题材论文的素材宝源。

3.1.3在QQ群实行值班制。为进一个步开展好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彩云Q群自7月中旬始开始了群值班制度:每天有一位“彩云之旅”主力成员值日并整理当天记录。一个多月来,成员们轮流在群值日,围绕阅读推广主题,或发起主题谈话,或随意畅谈,每天的聊天原始记录字数常常超1万,有时甚至突破了2万。而值日生们每天对于这些记录的整理,不亚于一次回读中的再创作。以笔者7月29日所值日的情况为例,当日群会话主题为“我与图书馆的故事”,全天聊天时间长达15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20人参加了当日的系列讨论。笔者对全天报道2万余字的原始记录通过“简讯”和“深度报道”等形式的加工后,整理成6千余字的《彩云群值班简报(7.29)》[3],基本保持了当日聊天原貌,先后被40余人阅读和转载。一个多月以来,这些凝聚了成员们汗水和智慧的值班记录已有40多份,不仅给人带来现场实感的记忆,为日后进一步的阅读推广工作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整理记录中不乏好评如潮的美文佳作,多被业内人士转载收藏。

3.2外地行走推广

6月中旬的中原之行宣告了“图书馆员行走阅读推广彩云之旅”的成功开启,也是外地行走推广的首次尝试。在此期间,“彩云之旅”主力成员就各自平时工作中的推广实例和经验与郑州高校同仁作了交流,在中原工学院、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在分享与互动中开阔了阅读推广的眼界,也收获了这些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她们还走读了黄河、河南博物院、清明上河园等文化地标,感受了我国古老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原之行,成功地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给所在馆带回许多启发,对其阅读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以上初步尝试,正如张怀涛馆长在彩云之旅开启仪式上谈到的“彩云之旅”特点的“五个一”亮点之说,是一种方法上的虚实结合,是利用虚拟的新媒体方式创新“彩云之旅阅读推广”理念的有效尝试。[4]

4结语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深知“彩云之旅”刚刚起步,还有太多的不成熟与不完善,一切尽在摸石过河的探索中。但是,基于两个多月来的成功尝试,我们有理由期待,“彩云之旅”的彩云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图书馆一线馆员通过馆际交流开展阅读推广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62.

[2]田园.2014上半年图书馆界关键词[n].图书馆报,2014-07-11(a09).

[3][5]张怀涛.一道阅读推广的流动风景线[n].图书馆报,2014-07-11(a13).

线下推广的作用和意义篇10

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各项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工作就能够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具有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中都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必须不断反对教条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90年来的经验表明,要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立足国情,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艰辛探索中开拓前进。

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指引、评价、检验我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党的事业才有动力、方向和价值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党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引领时代潮流的关键所在

党的各项事业才有不竭的动力。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吸取营养,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途径。离开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实践和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党的各项事业才有前进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向,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活力所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要求,推动时代进步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群众,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等就会脱离实际,实践和理论创新就不可能跟上时代步伐。

党的各项事业才有追求的价值。始终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动因,也是党追求实践和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党所奋斗的一切就会失去价值,实践和理论创新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努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反映人民的意志、利益和愿望

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当前。必须毫不动摇地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反映人民的意志、利益和愿望。

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反映人民的意志、利益和愿望的基本前提。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存在和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就不可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想到群众的疾苦,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必然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挫伤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