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9:50

德育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德育;德育方法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其一,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德育教育新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每年需要就业的应届学生人数使得就业率掺杂了“水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匹配等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而应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其二,高校改革过程中德育教育萌生新问题。虽然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但是也不能只顾数量而不保质量,所以,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的学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各高校均加大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例如,学校的德育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者的环境、德育工作受教育的主题及德育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使得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二)高校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导致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在世界范围内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再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发展,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日用品到高科技,西方各种无形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国,致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的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已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上来,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进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条件。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违反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这些无疑对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高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党风及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因为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对学校小环境中的德育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理论灌输法的运用。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些思想不可能在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里自发产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需要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法,让青少年学生去认知、学习并接受新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疏导教育法的运用。疏导教育法主要是指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既不堵塞言路,又善于疏通和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开内心的疑问,主动向德育教师寻求解决方法。剖析自己出现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第三,典型教育法的运用。典型选择准确与否关乎典型作用的推广和发挥效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找到时代需求与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宣传典型,引导大学生学先进、当先进,最终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四,激励教育法的运用。激励教育法的目的是发挥青年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并通过内化的方法让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表扬、奖励、评比、示范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激励教育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五,自我教育法的运用。自我教育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客观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该方法是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完善自己。当学生能从自己的内心真正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吸收时,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变成持久的习惯,并转化成良好的品质。

三、结语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本身的功能,很多学校忽略了教育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所以,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秦正修.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困惑及新思路[J].焦作大学学报,2006(4):92-94.

[3]徐金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44-47.

德育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保障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如在喝水、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秩序性,让幼儿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和意识;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借助现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使幼儿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同时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故事情节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

二、积极实施引导,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1.加强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在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我认可,不断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等,对幼儿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红花等奖励形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激励。

三、加强家园联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带给幼儿更直接的现实引导。

1.加强家园联系,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儿获得经验认知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诱导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向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比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为举动。这就说明,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德育行为产生了影响,而家庭没有与幼儿园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说,家庭给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如过于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等。因此,加强家园衔接,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近期表现,以便及时引导。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帮助。家长在掌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有效策略。

2.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幼儿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借助社区的丰富资源,幼儿园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和认知。比如,开展幼儿园情感关爱的活动,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在与敬老院老人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关爱他人,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认知;举办“变废为宝――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将纸盒、瓶罐等废弃品转化为点缀品,感知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说教或形式化上,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努力挖掘各种资源。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言行示范,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及配合。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佳.幼儿园开展德育的有效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付媛媛.谈幼儿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

[3]刘晓华.在幼儿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J].才智,2014(16).

德育研究方法篇3

中职院校是培养一线操作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德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职业品质。基于此,文章从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教学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一、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其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培养有很大影响。中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首先,能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中职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促进中职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其次,中职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通过班主任德育教育,可以让中职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健康地成长。

二、当前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不足

近年来,中职班主任逐渐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这个年龄段的班主任对中职生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同时缺少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及德育工作经验。很多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凭借自身的热情,在教学活动及班级管理的双重压力下,班主任无法拥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在德育教学中,如果采用的方法不合理,容易使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德育教育疲于应付

在实际工作中,中职班主任工作时间长,班级管理难度大,加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使得班主任要处理的事务很多。此外,班主任还需要面临各种评比、检查、考核等任务,经常会出现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的情况,使班主任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思想负担较大。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必然会疲于应对德育教育工作,难以获得好的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三)德育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初中毕业生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很多毕业生会选择进入中职院校学习技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招收到的学生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欠缺,并没有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只能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法,也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三、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强化中职班主任德育思想基础,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为了全面提高中职班主任的德育教学质量,在实际德育教学中,班主任需要不断强化德育思想基础。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征,制定相对应的德育教学目标,并有计划地分步实施。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要比其他教师多得多,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最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

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理念会对其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班主任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德育教育理念,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并对自身的德育工作进行反思,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与技能教学相同的位置,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中职班主任应从多方面提升德育效果

在新形势下,中职班主任需要特别注重德育工作方法的优化,以此促进中职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想要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应多利用QQ、微信、微博等现代交流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促进德育目标的有序实现。此外,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取学生的信任。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对自身有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关键内容,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学校工作的良好开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必须加强对中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管理,引导中职班主任树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理念,并优化德育教育方法,以此全面促进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者:曾凯杰单位: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苏志强.新形势下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2015,12(2):254.

德育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中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形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带给他们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的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性等也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业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暴力游戏等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规范,并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量大,更新快,网络强大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正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苍白和脆弱,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班主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当代中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现在的中学生自主意识、个人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能够处理一切事情。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跟家长、老师不说,与同龄朋友说”或者“当面不说,背后去说”等现象,这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当代的中学生,是完全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主流是健康乐观、蓬勃向上的。但不同的成长背景,也造就了他们与上一代的不同特点,就是不愿意听成人的“谆谆教导”,难以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凡事有自己的认识和主见,更期望着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中学班主任,必须努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创新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班主任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勇敢面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走人新时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与他们共同成长,是当前中学班主任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德为先,从小做起

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接受教育和教养才获得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俗的。坏的习惯一旦形成,长大了就很难改掉。中学生将来要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从小做起”。这里的“小”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指年龄小,具体到中学班主任,就是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带领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爱祖国的精神,养成正确的的道德观念;另一个是指事情小,要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用品等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亲自动手参加劳动等良好品质;要从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以情感人,爱生如子

要有效促进中学生道德观地形成,必须抓住他们感情丰富、易动真感情这一特点,在关爱、尊重中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真正的好班主任,更应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既要在校内耐心教育、热情帮助学生,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以发自内心的爱和责任来尊重他们、时刻关注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也应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动之以情,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于师长的教育。

(三)以理服人,贴近实际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现代中学生懂得多,思想灵活,但很难接受大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么他懂得比你还多,反驳起来头头是道;要么就嫌你絮叨,说你的道理大而空、苍白无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中学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强,不愿意听大人的教导;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有思想、个性强,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贴近实际,以实实在在的道理让他们从心里信服。譬如有一个班级,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屡屡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有时搞得任课老师兴致全无。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不能简单规定“你们必须怎样……”。要先给他们算一笔帐,以一节课为例,从老师钻研教法教材、搜集资料、设计习题、作业题,到写出教案,再到修改教案,一直到上完课,还有作业批改、反馈、订正。这期间需要花费老师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同学们一算就明白,有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话,那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地不尊重,最终还会影响到大家的学习效果。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道理,学生能够顺利接受,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人为本,铸就合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要多从关怀、理解的角度出发,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即使出现叛逆等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叛逆期过后,他们往往能把那种特有的冲力,发挥到学问或事业上,而在未来有杰出的成就。关键在于出现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勇于校正,这样就能使其不断进步成长。落实以人为本,给学生以宽容、尊重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写的具有完善、高尚道德观的人。班主任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环境,齐心协力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德育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现状;德育资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必将更为复杂多变,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德育的现状,将作为学校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深刻的内涵贯串于学校建设的各个层面,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服务,这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寻找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职院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所谓德育,就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要强调政治素质,加强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的教育,要使大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三个代表思想,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唯一正确道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败现象的侵蚀。

改革开放带来了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以不注意德育教育,忽视了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忽视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政治理论知识贫乏,整天埋头于事务性学习工作,很少考虑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纪律问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就会失去正确的是非界限。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今后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未来我们国家建设的主体--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状况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积极、爱国、创新、务实,但变革的时代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

1、矛盾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存在反差,在思想意识中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在实践上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既认同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但在现实中又讲求实惠和实际。如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就业时更愿意到大城市大公司,而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

校园内外存在反差,即实际存在的道德双轨现象。学校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长年累月苦口婆心教育的成果,常常被某些错误舆论误导,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丑闻抵消;网络给学生的求知带来方便,但暴力游戏、色情写真等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经常不请自来,侵蚀着学生的心灵。

2、弱化的道德理念

诚信缺失:一些大学生认为,良心已失去了昔日荣光的风采。山盟海誓只是"冲动",助学贷款仅是"利用",考试舞弊算作"传统"。大学生贷款并不都是因为贫穷,不主动还款催生"道德银行";研究生考题、四、六级考题泄露封而不死。更有极个别的大学生利用同学、亲戚朋友的同情心及利用网络诈骗、行窃,然后尽情挥霍。

理想空乏: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彻大悟",理想是空的,信仰是假的,钞票是真的,什么理想、信仰,均置之脑后。有些学生坦言:"想自个儿平安幸福"、"找个赚钱的工作"就行了。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对"两课"缺乏兴趣,只注重自我享受和眼前利益,对文凭、证件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3、不良的道德行为

逃避责任:一个人只要生活在世界上就必须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别人、对集体、对社会都要负责。承担责任是需要毅力、拼搏乃至做出牺牲。而一些大学生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别人缺乏爱心、对集体缺乏关心、对社会麻木不仁;有的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更有个别学生不能正视现实,逃避应负的责任而走极端。

奢侈浪费: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大学里任意挥霍。"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目前出现在南京某高校里的顺口溜。大学生高消费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爱情投资、穿衣打扮、饮食住宿。一些穷学生硬性摆阔,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是怎么挣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格的扭曲。

4、紧张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经济的许多观念如效率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自由观念、注重物质利益观念等在大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中逐步确立。很多大学生都同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利益"来评价。同学之间讲利益,缺少了人本关爱,互助精神淡化;恋人之间讲利益,变更了爱情意蕴,行为失控增多;师生之间讲利益,疏远了师生亲情。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不和谐,从而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道德是人为的,是人在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为满足自己需要而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去主动选择创造的,是人的活动成果;道德是为人的,创造道德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需要,为了人更好的生存。道德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精神价值需要,在客观上还能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功利性价值,是人进行自我认识、发展、完善的一种特殊形式,作用和存在价值体现在能使人性更加丰富完善。

因此在我们的实践中采取了多种适应的方法和途径:

1、改良传统的"说教",以"爱"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德育原则--灌输原则,但我们不能将灌输理解为不分内容不分场合的"填鸭式"的、"命令式"的教育,而应该通过教育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系统的、循序渐近的从外部输入学生心灵之中。它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大学生们各有各自的特性,也各有各的选择,在教育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个人选择。

在比较复杂的学校德育环境中,面对道德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学校、教师如果只鼓励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灌输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和积极引导,而保持价值中立,无异于放任自流,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从而陷入道德困境。因此我们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应该向他们渗透正确道德价值观,帮助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分析和判断选择的道德能力。

德育的核心是爱,要把严格要求与热爱学生相结合,要把严格要求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据,严而明确,教师要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赞美学生。实行成功教育,使其尝试成功、感受成功、重塑自信;实行希望教育,培养学生稳定而自信的心理,能独立制定切实、积极的目标;进行激励教育,激发其主动性,满足其积极心理需求,尊重主体价值,唤醒主体意识,尊重个性,发挥潜能。

2、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人的社会性就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了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应具备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情感、思维、知识、技能,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对社会或他人的信任从而产生信仰,而学生群体的信仰趋同则可能产生一种精神,成功的德育应将这种信仰和精神与民族、国家、世界文化的先进形态融合。

我们要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引向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现实的社会实践,对现实的社会进行体验,也可以组织各种模拟的体验活动,比如模拟法庭、模拟股市,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某种技能,更重要在活动中获得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社团等"同伴群体"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吸取大量优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净化大学生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注重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不仅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它还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改造活动、以及价值取向活动等的侧面、环节和因素。它不仅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范畴,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而师生的交往为德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情感、智力、审美的环境,通过交往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德育成为一种民主教育,而不是"训"与"被训"的关系。面对面的交流能更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和巨大力量。

4、注意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心是核心素质",是基础素质,是第一素质。在当代大学生里,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加上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同学形成了孤僻、猜疑、封闭、内向的性格,长此下去必将导致心理疾病。而且健康的心理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中就包含有个性心理素质,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本身就是个性心理倾向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因此德育应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问题,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品质。

5、适应学生特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信息时代,德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走上网络,广泛的深入到每个学生。举行各种网上学习活动,如贯彻团中央的"网上祭英烈",三个代表思想网页的建立,学生工作论坛的创立,公布e-mail。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途径,也针对很多比较内向的同学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宽.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现代阅读,2011,(12).

[2]高占祥.论校园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德育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德国;比较研究;启示

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理论指导教育法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各个高校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这些课程的教材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各级相关教育部门及高校负责具体实施。这些课程主要内容是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想理论灌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可以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对其进行思想改造教育。

2、思想疏导教育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在学习、生活当中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因此,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对此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重视。所以,通过采取思想疏导的方法组织开展主题讨论活动,让大学生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观点互相启迪。不仅可以充分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可以适时加以引导,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3、社会实践教育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外,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4、心理咨询教育法

现代社会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因素日渐增多,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日益加剧,心理疾病逐渐在大学生中成了高发病和常见病。因此,这引起了我国教育部门各高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咨询在帮助学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咨询已成为我国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思政教育宗教化教育法

德国是一个多教派并存的国家,为确保宗教教育的便利,德国国立学校通常都是根据不同教派设立的。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国非常注重宗教教育与德育的结合,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教育相融合,使公民的逐步转化为对政府的认同。因此,宗教课程的开设至今依然是德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2、思政教育大众传媒化教育法

德国的大众传媒业发展极其迅速,尤其是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非常发达。因此,利用先进的大众传媒业是德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特别是高校十分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刻通过网络向学生灌输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宗教信条等内容。当前大众传媒已成为德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3、思政教育社会化教育法

德国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应的教育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溶合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他们还利用社会团体、公共机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这些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国民进行民主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三、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1、理论教育形式不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同。在师资队伍的构成方面,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构成,体现出“专兼职结合”的特点;而在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专门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构成,体现出“专职”的特点。

第二、理论课程设置不同。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而在德国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德育工作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学、神学等课程或其它专业学科进行的。

第三、主导方法不同。当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的是显性教育的方法,其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注重直接的、正面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德国则采用的是隐性教育的方法,就是将德育的内容融合在其它课程当中,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在实践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德育社会环境不同

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在国情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在德育的社会环境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德育养成”。不仅设立了许多养成教育机构和相关的社会团体,而且通过政府的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逐步形成—个由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教育网络系统。而我国除了主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并没有充分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渠道的优势,同时也未能协调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以及新闻媒体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力不足。

四、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加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去教育途径比较单一、方式落后。尽管我国高校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 但是力度依然不够,部分活动还存在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采用融合的方式,通过多种大学生喜闻乐道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直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2、加强信仰教育

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原则和准则不断内化大学生的思想, 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中德两国尽管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却是一致的。在我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客观全面地对德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将其应用在我国高校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宗田,傅安洲.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4.

[2]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3]高峰.世界一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透视[J].理论观察,2000.04.

[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德育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桑恩道德模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诚信教育,从属于传统的德育范畴,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让受教育者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并促进诚信人格及世界观的塑造。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队伍后备力量,毕业后大部分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对他们今后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

桑恩(thome,L,1998)提出了一个包括品行等道德理论方面的四个因素组成的道德决策综合模型。这四个内部因素(心理活动过程)一起构成了可视的行为模式。现将其简述如下:

(1)道德反映灵敏度。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充分考虑采取的各种行为将对有关各方的影响程度以及意识到业已存在的现实道德问题。(2)道德判断。根据自己的道德意识,判断哪一种行为是最公正的。(3)道德动机。采取道德行为的方式,自己的责任程度,采用道德价值形式对其它价值形式的估价,以及个人对道德后果所承担的责任。(4)道德品格。悟守职业道德,勇于坚持原则,克服麻痹思想,抵制诱惑,履行约定,认真贯彻执行为道德目标而设立的详细的日常工作程序。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的两个基本分类是道德发展和品行,这些因素组成了品行道德理论,从而衍生出完整的组合模型,列示如下:

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图表明道德发展和道德品行共同作用于道德行为。

二、关于道德发展

(一)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增强道德灵敏度,是道德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在采取道德行为之前,他就会意识到道德问题已经是客观存在了。实验研究表明,在特定的专业环境(比如,注册会计师在职业行为规则面前已经暴露出大量的道德问题)下,已经领会到或感知到会计专业的道德问题出现的概率要大大超过其他经济类专业,其性质也更加严重。对本校会计专业192名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21%的学生表示在老板许诺优厚报酬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做出违反职业诚信的事(表1),有61.46%的同学认为造假的主要动机是保住自己的职位或为了企业的利益(表2),有30.73%的同学认为会计造假很正常(表3)。

表1假如参加工作后,老板让帮忙办一件违反职业诚信的事,承诺之后给优厚的报酬,结果调查表

表2对会计人员造假主要动机的调查

表3对会计造假行为的看法调查

新闻媒体曝光会计丑闻中的道德问题是必要的,但仅仅如

此尚远远不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我们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目前我国许多院校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只有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课《职业道德教育》。陈祺等人(2005)的调查结果是,80.1%的在校学生没有学习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83.4%的学生不了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根据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比较了解的只占41.15%(表4),有83.3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表5)。

表4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了解程度调查

表5在会计学历教育中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

课程是否赞成的调查

建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与会计专业课同步开设。这样,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和课后作业练习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研究专业工作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水平,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增强其道德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认知能力。

(二)加强道德规范教育,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是道德发展的关键

通过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可以从伦理学的原理出发,结合各种具体的会计行为规范和会计案例,揭示会计中的伦理原则和培养学生解决会计道德困境的道德推理能力,最终让学生知道在从业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好。

根据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7.08%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专业课程是获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知识的主要途径(表6),有63.54%的学生认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最缺乏的是会计法律、道德等规范教育(表7),有31.77%的学生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应以“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35.94%学生认为要以具体的“真实案例”为载体来体现这些内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会计道德困境的道德推理能力(表8)。

表6对人们是如何了解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知识的途径调查

表7调查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最缺乏的方面

表8高校《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主要应讲授的内容调查

三、关于道德品行

(一)大力宣传会计英雄、树立道德榜样,是行之有效的道德价值培育方法

德育研究方法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做到因文而异,因课制宜,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现行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文,几乎篇篇都蕴藏着不同方面、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如《小英雄雨来》、《詹天佑》、《可爱的中国》、《长城赞》等名篇佳作。因此,教师授课前必须认真分析课文内容和特点,挖掘其中深层次的教育因素,思考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切入点。授课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既要回顾历史,又要讲清国情;既要让学生懂得清末年政府的腐败无能,国人深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压迫,又要使学生明白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重重。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詹天佑那“受命于民族危难之时,肩负着强国兴邦之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教学《可爱的中国》、《长城赞》等课文时,则侧重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使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激扬文字的感染和爱国主义的熏陶。

2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行动指南,也是小学生学会规范做人的基本要求。恪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的是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文明礼貌、生活、劳动及卫生习惯,敦促其从小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学校两千六百多名学生不但人人会背诵《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还能把规范要求落实在日常实际行动之中。同学们在家里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是老师的好学生;在社会,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做社会的好公民。“爱国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在学生的行动中闪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每个学生都在为争做合格的健康成长的小学生做出自己的努力。实验校园到处充溢着“珍爱生命,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创建文明”的良好氛围。

3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3.1通过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机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争做文明好少年》为主题的中队会。队会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板面,自己组织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实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陶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各班的中队会召开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均收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3.2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按照《国旗法》规定:“每周一和重大节日都要升国旗。”通过规范的升旗仪式训练,同学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国家的尊严;仰望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心中油然而生对革命前辈的崇高敬意;再加上国旗下慷慨激昂的诗朗诵,使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验到和平的幸福,祖国的富强。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小立下宏伟的志向,发奋学习,锐意进取,学好本领,长大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3.3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上街搞宣传,对学生进行“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对学生进行“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利用“五一劳动节”大扫除,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教育;利用“七一”党的生日,召开“铭记党恩,奉献社会”为主题的中队会,歌颂党的诗歌朗诵会,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利用教师节,采用“和老师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利用国庆节写征文,并召开“祖国在我心中”主题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以上活动,学校处处呈现出乐学、向上、文明、守纪的大好局面。雷锋精神时时闪现,文明有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参与公益、当好人做好事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3.4征集班歌,对学生进行自我组织、引导创造教育

学校开展征集班歌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纷纷出谋献计,自己作词,请人作曲。一曲曲班歌充分体现了班级的独特风格,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同学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1组织参观游览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中,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工业园、铝材厂、五药厂、消防大队,听法官做专题报告,还成立了4个校外辅导活动站。利用节假日开展“一日夏令营”、“中国梦,我践行”等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在实践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4.2大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读书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充分发挥图书的教育辐射作用,坚持图书馆对学生全天候开放的原则,实施每周一次的读书竞赛活动。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然后结合读书情况,安排教师指导学生记写读书心得,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在读书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4.3开展“三小”创新活动

德育研究方法篇9

1上好思想品德课。

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很多学校,都存在重视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潮泛滥,再加上各种评比很少涉及思想品德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就形同虚设。要么干脆成为语数外的机动课,要么成为老弱病残的休整课或者自习。就这样将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丢失,实在值得惋惜!其实,思想品德课之所以成为一门课程,是有其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的。在一定程度上,要重于智育。因为一个人,就是在没有智慧,但是只要思想好,他仍然是个有用的人,可以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但是如果思想不健康,甚至于反动,那么他智慧越高,不是越糟糕吗?所以,我们要重视德育工作,首先按大纲要求、教材编排,上好思想品德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态度,通过潜移默化,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给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性格。

2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始终

如果将德育工作仅仅寄希望于德育课程,起作用是苍白的,我们应该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比如语文教学,就最容易体现德育内容。比如《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英雄雨来》、《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课文,在教给学生字词和写作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如果我们上到位、引导到位,他们必然会被熏陶而产生为国为民的热望。就是数学、外语,也并非不能渗透德育内容,例如讲到圆周率,如果你能点出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发明及其意义,难道不能给学生自豪感并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果这样,我们就将德育工作贯穿进了平时的教学,就其他课程而言,好像是浪费了一点时间,其实不然,恰恰会帮其它课程的忙,因为这些正是能给学生动力的所在。

3开展关于德育工作的活动

德育工作,和其它课程的学习一样,需要寓教于乐。如果仅仅靠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者念课文,是教不好的。如果我们结合各种活动,比如英烈纪念活动、朗诵会、演唱会、征文比赛和寻找身边的美丽形象等活动,必然会效果倍增。因为这些活动,会无形地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感化。比如一次我带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当给学生讲到革命先烈的事迹时,许多学生神情严肃,双眼垂泪。当我讲到我们家乡曾经出现的一些英烈时,尤其是游击大队队长台万山烈士,被敌人抓住,百折不挠,敌人对其严刑拷打,并用烙铁烫他,要交代出同伙,但直到把他的牙一个个拔下来,身上的骨头已经被打断了几块,他不仅没有说出一个同志,而且骂不绝口。最后敌人气急败坏的将其碎尸弃于荒野……此时,有几个孩子哭着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多讲一些他们的故事,当我们听到是,眼前好像有一种亮光在闪耀。从这些朴素的语言里,我们会领悟到这些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4开好每周的班会,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班会课,实际上应该是班主任针对本班情况而安排的德育工作课,它不仅仅是为了处理一些事务和安排近期工作,而应该讲德育放在首位。对于管理班级,如果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了,你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会事倍功半,甚至于徒劳无功。在班会课上,除了常规工作外,我们可以引进名人故事、或者关于德育的诗文,借助他们的灵光来照亮孩子们的双眼。这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激励孩子一生。

5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做人第一,知识第二

对于小学生,虽然他们年龄小,但是不能忽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据研究表明,小学阶段至关重要,孩子有怎样的前途,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念,做人第一,知识第二。首先要思想好,然后在考虑学好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做人与求知并不矛盾,反而会互相促进。因为思想端正,往往会因胸怀祖国和人民而树立雄心壮志,任重而道远,促进其文化知识学习。

德育研究方法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研究问题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