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格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8:58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材;品格;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最易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更是个体健康人格养成的奠基时期。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之前就能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只要加以巩固就行了。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品格关键在于在幼儿期是否接受过良好的品格教育。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他们出现任性、偏激、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品格教育非常有必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国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品格教育实质上是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只有实施品格教育,培养出能体现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保证国家安定,民族昌盛,社会和谐。〔1〕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和文化素质应体现中华民族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经验缺乏,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必须及早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的学习内容分成了健康、科学、社会、语言以及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的内容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形态是专门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设置的。然而,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接受显性德育的课程影响,也深受隐性课程的影响。〔2〕对于幼儿的品格教育而言,除了社会领域之外,其他四个领域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都是通过隐含的方式来体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同时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呈现。因此,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缘由,我们从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入手,试图探讨目前幼儿语言教材集中体现了哪些品格教育内容,是否反映出中华民族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存在某些缺失。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关注幼儿的品格教育。

二、品格、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Karacter,《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品性、品行”。随着品格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对品格进行全面的分析。美国品格教育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3〕一般而言,西方学者更趋向于从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对品格进行分析。学术界对于“品格”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品格教育,因此将其与教育联系起来,即对品格教育中的“品格”进行定义。我们认为,品格教育中的“品格”,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并反映一定价值取向的道德品性。

关于“品格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马丁・布贝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品格教育。〔4〕丁锦宏认为,品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行品质的过程。〔5〕品格教育运动领导者之一托马斯・里克纳则认为,品格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是道德教育活动价值(目的)取向。由此可见,品格教育不仅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视向受教育者传递核心价值观并促使受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从而形成道德品性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我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的语言教材作为分析样本。之所以以该教材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我们认为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时,我们根据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一书中对品格所作的六维度划分法来确定品格维度,同时在每个品格维度中分列具体的品格内容(见下表)。

根据上表所作的分类,我们对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所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一一加以量化分析,并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品格教育内容作进一步的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维度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中涉及“人与他人”品格维度的内容最多,占53.97%;其次是“人与自己”品格维度,占22.22%;“人与生态”品格维度位居第三,占17.46%;“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品格维度各占3.17%,并列第四;“人与世界”品格维度没有体现。

“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团结友爱、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尊重关怀、谦虚宽容等,这些内容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主动的交往态度、良好的社会往行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人与自己”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以及勤俭节约、坚毅勇敢、惜时守信、聪明智慧等,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幼儿自身的成长与完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该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位居第二,说明该语言教材还是比较重视幼儿独立精神的培养的。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不容我们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启蒙必须从小就开始。该语言教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社会是幼儿长大以后必须面对的生活环境,而国家却是一个人的归属所在,所以教材应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但在该语言教材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这两个品格维度的内容较少出现。是语言教材难以体现这两方面内容,还是认为幼儿年龄尚小接受不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该语言教材中“人与世界”内容的缺失,可说是一个遗憾。今天的孩子只接受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有必要把世界展现给幼儿,把世界文化带进幼儿的生活当中。让幼儿从小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熏染,目的是为了能让幼儿初步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进而形成全球意识。

(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具体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1.“人与自己”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自己”具体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意在培养幼儿独立精神的内容,共出现了6次,占42.86%;其次是勤俭节约,共出现了3次,占21.43%;惜时守信与聪明智慧各出现了2次,各占14.29%;坚毅勇敢只出现了1次,占7.1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偏重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克服娇气、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然而,坚毅勇敢是一个人敢于面对困难或邪恶所必备的品格,但该语言教材对这一品格内容的体现比较少。

2.“人与他人”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他人”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是团结友爱,一共出现了12次,占35.29%;其次是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和孝敬父母爱父母,各出现了5次,各占14.71%;再次是合作分享,出现了3次,占8.82%;有爱心懂礼貌出现了2次,占5.88%;出现最少的是谦虚宽容与诚实善良,各出现了1次,各占2.9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团结友爱这一品格的培养。同时,注重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注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往。然而,诚实善良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只出现了1次,似乎不足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品格。

3.“人与社会”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社会”品格内容中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规则两个内容出现的频数为1次,各占50.00%,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没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在引导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帮助他们形成集体主义精神这方面的教育价值追求有所体现,但频次较少,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尚未涉及。

4.“人与国家”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国家”品格内容中热爱祖国出现了2次,占100%,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重视对幼儿爱国主义教育。

5.“人与世界”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人与世界”这一品格维度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

6.“人与生态”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生态”品格内容中,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出现的次数最多,有9次,占81.82%;保护环境这一内容出现了2次,占18.18%。该语言教材这方面内容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

(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内容的量化分析

我们在对该语言教材所有品格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时发现,团结友爱这一品格内容在所有品格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为19.05%;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这一品格内容则以14.29%位居第二;第三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品格内容,占9.52%。另外,该语言教材也比较重视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爱父母、勤俭节约以及合作分享等品格内容。相对而言,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内容则体现较少。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条结论。

第一,幼儿语言教材中隐含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语言教材所隐含的品格教育资源颇为丰富,我们要善于发掘,充分利用,以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如何使用语言,而且应该注重幼儿品格的培养。幼儿语言教材不同于社会领域教材,其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更具隐含性,能否被有效利用,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挖掘。

第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品格内容比例有失衡现象。就该语言教材看,非常重视幼儿有关“人与社会”品格的培养,而对于有关“人与世界”品格的培养基本忽略了。另外,有关“人与国家”“人与社会”这两方面的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也很少体现。这种不够平衡的品格教育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所含品格内容有缺失现象。各品格维度的品格内容中,团结友爱占的比例最高,而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等这些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另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格内容虽有所体现,但似乎不足以帮助幼儿养成这些优良品格。

第四,幼儿语言教材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该语言教材对这些内容均有所体现。我国传统的文化非常强调爱国、人际和谐等理念,该语言教材较好地传承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第五,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现代性不明显。虽然该语言教材隐含了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但某些品格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爱好和平”这一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我们认为,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一些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品格教育内容可以渗入幼儿语言教材之中。

六、教育建议

马丁・路德・金恩曾经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讲授,更多地应引导幼儿开展体验性学习。为了充分利用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品格发展,我们谨提以下五项建议。

第一,规范幼儿语言教材的开发和评审工作,建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我国的幼儿园教材没有全国学大纲和审定委员会。市面上面向幼儿的教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常常令选择能力并不强的幼儿园教师犯难。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相关机构制定幼儿园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以利于提高幼儿园教材的编写质量,从而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借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教材市场的作用,鼓励优秀教材脱颖而出。

第二,要注意更新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幼儿语言教材需要对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平等、公平、法制观念等有所体现,要注意拓宽幼儿的多元文化视野,以培养幼儿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第三,充分发掘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注重品格教育的渗透性。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内容通常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把这些隐含的品格教育内容发掘出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教育,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熏陶、明白事理。

第四,重视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平衡。建议以六大品格维度为基准建构涵盖全面、内容平衡的幼儿语言教材。

第五,“家―园―社区”合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幼儿的品格形成最主要的是受所处生活场景的影响。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的内容只是给幼儿良好品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可能,要真正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三方面共同努力。因此,教材编写中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王阳安.论品格与品格教育〔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8,(4):30.

〔2〕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3〕〔5〕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8,54-55.

〔4〕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15.

ananalyticalStudyofCharactereducationinChildren’s

textbookofLanguage

LanJiaru,Yuanailing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Huanan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就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我园地处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操作和可借鉴的材料。剪纸又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现独特的民俗文化风貌,而且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还能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剪纸引入装饰画教学中,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艺术,又将我园刚刚结题的《剪纸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同时又充实了我园的园本课程。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幼儿使用一把剪刀,剪一朵美丽的荷花、剪一只漂亮的青蛙、一幅窗花,可以装饰玻璃、花盆、花瓶、幼儿园走廊等等,处处彰显我国剪纸文化的魅力。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装饰画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它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它是一种非常讲究与环境协调和美化的效果的艺术。

剪纸装饰画就是利用幼儿的一些简洁明快、表现夸张,随意性强的剪纸作品对园内的走廊、窗户、吊饰等一切可以被装饰的物品进行装饰并达到审美情趣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全班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指导等多种手段,积极探索一些创造性的装饰技能和方法的活动。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注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独到之处。重视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突出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从幼儿作品可以看出幼儿用他们的表达水平、表达方式,表达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他们更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幼儿美术教育在发展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探索过程中所要借鉴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中国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作用,上海、珠海、苏州等城市的许多幼儿美术教育者和幼儿教师都在发掘幼儿创造潜能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促进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派别,幼儿开始敢想了,敢画了,开始从作品中看到幼儿自己了。随着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引入和幼儿心理学、创造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国内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必将给幼儿艺术教育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这一切都说明未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在顺应幼儿自然发展的前提下,以幼儿审美创造力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剪纸装饰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更注重的是幼儿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等。

四、研究价值

1.将剪纸装饰画纳入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可以扩大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适应了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当今课改思想的验证与实践。

2.以剪纸装饰画为切入点,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某些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3.开展剪纸装饰画的实践与应用,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园的园本课程,形成并巩固我园的办园特色,使老师获取更多的民间艺术理论知识;使幼儿了解了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

4.在创造心理学理论和幼儿美术创造规律的基础上,认真领会《纲要》精神,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探索,在教育行为中调整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新观念指导下,让老师重新认识剪纸装饰画活动时的幼儿,达到既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又提高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同时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形成的目的,建构一种方便可行的、新型的幼儿美术教育优化机制,即创造型美术教育。

5.研究过程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幼儿则在一次次的自我创造中,实现想法,张扬个性,发展技能,体会成功,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6.将创造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美术创造的规律、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爱玩的“游戏”,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成为启迪幼儿创造力思维的摇篮,成为懂得欣赏、自信的小“艺术家”,更好地发挥美术即剪纸装饰画活动独特的内在价值。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活动能给儿童愉快的情绪体验,让儿童感受和体验“创造安全感”和“创造成就感”;重视幼儿这一学习主体的自我成长,关注幼儿的学习策略和操作态度,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建构美术技能,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开放而丰富的环境条件下,在师生双方积极探究、积极实践、积极思考和大胆表现中,实现师生双方“自我价值”,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充分相信孩子,为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调动各种资源优势,提供和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实现想法,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认知性和情意性的儿童,如:自信心、合作、创造性思维等,奠定未来做人、求知的基础。让剪纸装饰画活动成为幼儿娱乐和游戏的玩伴,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成为启迪幼儿创造力思维的摇篮,从小让幼儿学会懂得欣赏、懂得创造的小小“艺术家”。

(二)具体研究内容

1.制定剪纸装饰画活动中的幼儿不同层次发展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2.探讨剪纸装饰画教学活动的艺术环境营造、美术材料提供、作品表现内容、个性表现方式、多元组织形式、有效指导方式和作品展览赏析等。

3.探讨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区的建立,为幼儿个性化的自主艺术创造提供空间和条件。

4.研究不同类型剪纸装饰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策略、表现策略,探索有效指导策略。

5.剪纸装饰画活动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系。

(三)研究重点

1.研究不同类型剪纸装饰画中幼儿的学习策略、表现策略,探索有效地指导策略。

2.剪纸装饰画中幼儿有效评价策略与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实践到应用,基本上延续了我园剪纸教学的再深入,形成了我园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园本课程体系。我们在原有的剪纸基础上,以剪纸为出发点,以装饰画为最终目的,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在各种自主的、愉快的、富有创新和挑战的多种形式活动中,引发幼儿探究、创作、表达、体验、想象和吸收等行为,鼓励幼儿在剪中乐、乐中剪、在装饰中创新、发展,从而促使幼儿在情感、认知、道德、审美等各方面得到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按行动、实地调查、原材料收集、整理汇编、教学试验、反馈改进等步骤逐一开展研究。

2.创设环境:学校设立剪纸装饰画专门教室、作品陈列展览室。

3.课外活动:举办剪纸装饰画展览,开展幼儿、教师、家长剪纸装饰画竞赛,编印园本教材,给幼儿提供更多认识、提高、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4.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研究、教学手段,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实用性。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将分三年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宣传发动期;调查园内剪纸教育现状,了解装饰画知识,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儿童创造性心理学和创造性美术教育的理论)、各班在剪纸方面确定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有关前期调查报告、经验论文以及教学案例等。

第二阶段:拟定创造性美术教育(剪纸装饰画)下的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及幼儿作品评价表;对小、中、大班在剪纸装饰画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性研究及成果验证性研究。

第三阶段:通过多种活动展示幼儿剪纸装饰画成果,并编印“探究活动方案集”“研究论文集”“教育随笔集”、及幼儿作品集。

主要观点:把“体验为本、生活为源、整合为系、自主为魂、需要为动力”作为课题的主要观点来研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前期调查报告。

2.经验论文、随笔、观察记录。

3.《剪纸装饰画方案集》、中期报告。

4.幼儿作品集、图片或光盘。

5.结题报告、编印《探究活动方案集》、《论文集》、《作品集》大、中、小班剪纸装饰画教材。

七、人员组成及分工

根据课题计划,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按工作需要将对人员分工进行分工,参与课题研究人员,都要目标统一,并随时相互沟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八、开展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责任到人,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定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2.重视本课题研究工作,园领导将课题研究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实,设立本课题研究的专项经费,保障活动场地、设备、材料和时间的落实到位,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3.定期选派课题组核心成员外出学习,并有计划的聘请专家来园作课题研究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科学有序的进行。

4.在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环境创设、课外活动、实验法为辅助方法,时刻关注幼儿在剪纸装饰画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并对这些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的给予幼儿支持性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总结出一些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

5.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作,将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九、开展研究的保证措施

课题是由县教研室与乡镇幼儿园联合开展研究,既有县教研的支持与管理,又有基层园所的实践保障。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96

新疆地大物博,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2012年我有幸参与到军队()学前教育“十二五”课题“新疆民风民俗与幼儿爱家乡情感的培养”的研究。三年来,我园经历了制定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调整研究内容等过程,构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实现协调发展

新疆突出的特点是多元文化并存,这里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各族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民族饮食、民族文艺、民族建筑和民族影视等。新疆各民族的幼儿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着不同文化的风情。但是各少数民族因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对来自主流文化背景的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认同。如果不考虑民族文化的因素,就会阻碍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顺利实施。

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豪放开朗等特点,但是他们在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上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仍然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容为主,排斥或不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或者在接触主流文化时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甚至瞧不起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改变这两种倾向,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幼儿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其民族特征形成的同时,具有传承、发展、创新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既能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融人现代主流社会,最终达到宣传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启发多元智慧、培养完整人格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整合教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脉相承,它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于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的特定环境中,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显著特征。因此构建新疆本土化的幼儿教育,首先要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把新疆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而且适宜于幼儿学习探究的内容列人课程体系。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依据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技艺、舞蹈、歌谣传说、游艺竞技”等方面的风土人情,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适合学龄前幼儿学习、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能突出民族特征的内容,将之整合为“民族竞技课程”“民族艺术课程”“民族风情课程”三大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教学。

具体来说,我们选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爱国教育。以“56个民族是一家”为核心主题的爱同主义教育。二是服饰文化教育。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我们选取了幼儿熟悉的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为主要内容,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美,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三是饮食文化教育。以民族特色小吃和土特名产为载体,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以至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学道理。四是民族艺术、体育竞技教育。我们力图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游戏对幼儿实施美育和健康教育,让幼儿在学习民族歌舞、器乐、童谣、民族民间游戏、竞技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新疆民族艺术和体育竞技游戏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五是建筑文化教育。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各民族建筑的精美和实用,及其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与多变性,培养幼儿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与能力。六是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资源教育。通过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风情和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与居住环境的密切联系,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慎重选择课程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强调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幼儿学习理论实施课程,探索并尝试了多种有效的实施途径,如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少数民族民间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活动、民族风情探访活动等。

三、研究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和发扬。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种类,并清楚哪些题材需要收集,这些题材又分布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访问,探寻其发源地和文化内涵。每个故事都值得教师去探个究竟,了解其历史渊源。教师深深体会到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传统的民族食品、美丽的服饰、可弹拨的乐器、激烈紧张的赛马场景,教师高兴地发现:这些不正是孩子们也渴望探究的东西吗。民族文化的探源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和灵感,她们以少数民族用品为素材,与现代儿童实验画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绘画中把少数民族喜爱的艳丽色彩大胆应用到作品中去,让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画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世界,从而改变了以往幼儿在绘画中只会模仿教师作品,不会创作,甚至没有范画就无从下笔的现象。幼儿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下创造了大量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得到了老师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素材只是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哪些内容、哪种实施途径最适合本地各民族幼儿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主动探索,获取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要认真阅读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并进行大量的整理和创编工作。如为了设计教学活动“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甫”,教师多次到维吾尔族人弹奏“热瓦甫”乐器的地方探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演奏热瓦甫乐器的老人,了解他们的演奏方法和乐器来历,拍摄维吾尔族老人演奏的步骤等,让幼儿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了解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甫是维吾尔族唯一的指弹弦乐器,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独奏,以及热瓦甫乐器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又如艺术手工课“维吾尔族香香馕”就是以维吾尔族的馕(做法:和好面,把面团擀成一个圆形,印上漂亮的图案,撒些芝麻,放进馕炕烤熟。)为主题创编的。教师从书本上查阅了“香香馕”的做法,邀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香香馕”,让幼儿品尝并进行语言交流。此外,教师结合本土、本园各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让幼儿在动手制作民族食物、用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研究,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逐步提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在研究中,创编了不同民族文化教材、幼儿民族舞以及民族趣味浓郁的幼儿活动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新疆民族文化来自于各民族大众,能激发幼儿的情感,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像,引发幼儿用纯洁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优秀传说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民族文化的浓郁色彩和其中包含的生活智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周围真实生活的体验,扩展了幼儿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健康的体魄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把新疆维吾尔族酷爱的传统竞技活动改编成“我是勇敢的小骑手”、“叼羊”等幼儿喜欢的健康活动,实现了健康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是一个各民族幼儿聚集的小社会,培养孩子使用汉语交流的习惯,提高各民族幼儿汉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创编了大量的故事、儿歌、游戏、歌舞,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和语言使用的机会。

同时,教师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关系,创设了具有浓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乐器等,并分阶段、分层次地悬挂、张贴或陈设在三维空间中,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在民族饮食文化、维吾尔风味小吃、民族服饰、民间体育活动、美丽的建筑等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商量小吃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民族服饰。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可互相学习,也可以与教师交流,与家长交流,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受到少数民族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建筑的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

本课程建设促进了幼儿园园本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好学、进取、敬业、自立、创新已经成为我园教师的自觉追求,“科研兴园”也初见成效,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与探索,幼儿同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课程目标更贴近幼儿发展的实际,课程内容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而富有创意,环境创设更加体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和幼儿的参与性、操作性,同时也促使我园更好地发挥了示范幼儿园应有的示范作用。园内老师们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4

艺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具备未来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能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以及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出现了“技能化”倾向,即将完整的注重内在体验的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创造,以及和幼儿有关的艺术引导能力。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就能应对未来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忽视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将会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一)目标定位偏重艺术人才,忽视学前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专业教师。艺术教育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了解幼儿艺术的实质,掌握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艺术教育能力。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幼儿以游戏的心态参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幼儿对美的敏锐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和直觉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最终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却使得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成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学生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对幼儿艺术特点及学习规律的认知。这种“技能化”倾向的目标定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及技能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事实上,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合幼儿的教育实践智慧。学前学生学习一定的艺术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单纯学习艺术技能就混淆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区别,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就业后尽管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最终也只能发展成为工匠型教师,很难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内容偏重艺术技能,忽视艺术情感体验

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也是按照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强调艺术的学科体系,将艺术分为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学科,每门学科再进一步细分,如音乐分为声乐、钢琴、视唱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割裂了艺术的整体性,只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技能的习得,忽视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培养学生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的学生经过学前教育专业三到四年的刻苦学习,在钢琴、绘画或者舞蹈等技能方面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能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当,但是不会创设艺术情境、不懂分析幼儿艺术作品,不能引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等现象却十分普遍。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在于学生能达到的技能水平的程度,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当前这种只重视艺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从而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方式偏重模仿训练,忽视幼儿教育实践

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误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对艺术知识内容的记忆、对艺术技能的被动模仿和强化训练,缺乏对幼儿园艺术实践的深入了解。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艺术作品,如钢琴曲目、舞蹈动作、绘画等,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忽视了对儿童艺术经验的关照。《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关注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重视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培养。衡量一个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标准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艺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灵活机智处理各种问题的实践智慧。这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艺术技能,却不能形成内在的艺术素养,更不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艺术能力,如创设丰富艺术环境的能力、引导艺术欣赏的能力和鼓励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等。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只强调幼儿的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幼儿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创造等本体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蜕变成了艺术训练,幼儿也就变成“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四)评价体系过于机械片面,忽视综合艺术素质

幼儿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应如此,然而艺术教育“技能化”使得艺术评价以艺术技能为核心,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作品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忽视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多关注横向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如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的创造性、独特性等;在评价标准上只重视艺术作品的技能水平,忽视了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合理的评价导致高校学前专业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以在各种艺术技能大赛中获奖为最高荣誉,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演出,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念;在幼儿园实习只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内容如幼儿情感思想、智慧和独特表现却毫无察觉。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异化,抑制了学前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过于宏观、概括和模糊等特点,难以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学前艺术教育首先是培养未来的幼教人才,然后才是艺术才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更重要是获得未来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教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艺术技能却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提高。由于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再加上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直接将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直接借用过来,把艺术教育当成了艺术技能的训练。还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直接将“吹、拉、弹、唱、画”等技能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目标定位难以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更无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的合格的师资。

(二)缺少科研成果支撑

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既要从认识层面理解和认同理论的基本理念,又要在操作层面具有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策略和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及时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又要具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当前有关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多是宏观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艺术教师多是对于理论的套用,少有对艺术教育实践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探索研究。这种科研现状制约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当前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课题:学前学生的艺术素养包含那些层面,和艺术专业有何不同?哪些课程能支撑艺术素养的获得?当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否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还有哪些差距?以上种种课题的解决依赖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由于当前我国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科研成果较少,无法为艺术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导致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技能化”倾向。

(三)师资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资没有专门的职前培养模式,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艺术专业的专业人员,他们普遍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能,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技巧。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他们便采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施教,即注重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恰恰是未来的教育对象—幼儿,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懂得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技能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技能为中心,艺术技能只是她们进行教育的工具而并非教育的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水平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能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引导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和创造。

(四)盲目迎合社会需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对学前教育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如唱歌、绘画和舞蹈等,忽视了艺术创造的过程,如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艺术思维、想象过程等。家长也常常把这些艺术技能作为衡量幼儿园水平高低的标准,孩子学习的技能越多,幼儿园越好。久而久之,艺术技能的提高仿佛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重要条件。有些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面试环节完全成了艺术技能大赛,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技能高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幼儿园的需求,也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在艺术教育中也就越来越偏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一)立足专业标准,明确专业定位

艺术教育行为实施的关键要看其专业定位,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又要遵循行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要充分领会目标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培养幼儿师资的高等院校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师资必须符合《专业标准》的要求,才能适应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艺术教育也要在《专业标准》的框架内明晰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既有专业理念、高尚师德,又具有较高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学前艺术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学前教育高校科研人员要注重结合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一线幼儿教师共同合作,探索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广大的幼儿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做一名研究性教师,不断地进行着艺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严谨扎实的科学研究,才会为学前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逐步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前专业艺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她们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具备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能力,而幼儿教师的艺术能力应以现实的工作需要为基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艺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未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因此,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艺术技能,更要使她们具备将来引导幼儿艺术发展的专业素养。这就对艺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师要学习学前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及时把握幼教实际对师资艺术素养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学前专业艺术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备学前教育理念的学前艺术师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在岗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

(四)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办园行为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特色教育幼儿语言表达

清晨,当你跨入我园大门时,你会被朗朗上口、婉转流利的儿歌童谣所吸引;教学活动时,你会被孩子们丰富有趣的提问、振振有词的辩解所折服;餐后散步时,和孩子们一起,你会因为走廊壁画上神奇变幻、引人入胜的中外童话故事而驻足……

“让幼儿表达灵动而流畅”,这是我们开展语言特色教育的初衷和理想。我们希望语言特色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能说会道,而且是聪明爱探索,礼貌又互助,高尚而纯净,诚实而勇敢。

一、契准语言特色教育价值

我们一直坚信:语言是幼儿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必需工具。抓好幼儿语言教育的关键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只有较好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才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才有利于培养活泼开朗、大胆自信的性格,有助于全面发展。

在不断对话先哲,不断思考之后,我们给出了对语言特色教育内涵的理性解读。

本质:是指教师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关注幼儿多项能力的发展,变封闭为开放,变单调为多元,变机械记背、答问为充盈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体验、探索、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等。

意义:让幼儿学会流畅而灵动地表达。

价值:促进幼儿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这回答了语言教育对人类社会和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建立在对我园教育文化的认同和对优秀的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实践融合的基础上的。

二、坚持科研润泽特色教育

2009年9月,我园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以能力为取向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开发的研究》,为我园的语言特色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倡导以问题为基础,针对教师在开展语言特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先后通过这些活动来实现有效教研。

1.问题会诊。开展“头脑风暴研讨系列”活动,让教师将自己最近在开展特色活动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加以罗列,然后提出探讨的问题,全体教师以头脑风暴形式进行研讨,共同提高研究能力。

2.专业引领。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不定期地聘请省市区专家参加研讨,教师将自己平时不能解决的困惑向专家讨教,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3.“三课”活动。听课、评课、说课,把三课活动贯穿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

4.教学反思。以具有典型意义的特色活动为主题,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群策群力,在第二次设计中加以改进,进而及时理清思路,把握好活动主旨和方向。

5.课例三研。针对同一语言特色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多位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以比较各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尝试新方法,以求把握好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达到最佳效果。

6.多元展示。创设多种平台,展示各班特色教育研究阶段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带动教师群体参与,直接指向自身的行为改善,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为契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重塑幼儿园文化,使人文性和创新性和谐统一,使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在科研中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实践中升华。

三、悉心规划语言特色活动

我们一直致力于拓展特色的外延,丰富特色的内涵,提炼了一系列能彰显园所品牌的特色做法,其中以“四小”和“五一”活动最为典型。

1.开展“四小”(即小导游、小主持、小记者、小广播)系列活动,旨在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事物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为幼儿搭建了大胆表述、展现自我的平台。

特写:魅力小导游

在幼儿园对外开放的日子里,“小导游”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班多名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以一对一的形式带领各位成人进行参观。“叔叔好,我是花园小导游,我叫丁睿浩,今天由我来带您参观我们美丽的花园幼儿园,我们先到生态园去吧……”幼儿带着成人根据拟定路线参观了生态园、晴雨操场等,还应答了参观者的一些简单问题。

2.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即每学年一次童话节,每学期一次语言报、每月一次故事大王竞赛、每周一次语言特色活动、每日餐前小广播)。

特写:餐前小广播

班级里“每日餐前小广播”就要开始了,幼儿甲和乙一起作为播音员来到了“电视机”(用废旧大纸箱制作)后,播音员甲首先播报了当日的天气情况,播音员乙又播报了今天的班级大事――参观花园小学。随后,两人又简单谈了自己今天参观小学后的一些感想:“看到小学生哥哥姐姐在上课让我很羡慕,我想快点长,戴红领巾看升旗。”“哥哥姐姐们上课很认真,不随便讲话,和我们幼儿园做游戏不太一样,以后我们都要向他们那样上课……”活动结束后,大家挑选出首席播音员参加下周一幼儿园操场上的“国旗下的讲话”……

这些特色活动是园所特色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晶,是园所在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鲜明的办园风格的一种呈现。我们依托丰富的特色活动,使幼儿能学以致用,获得真实的享受、愉快的情绪。

四、积极营造特色教育环境

我们在因地制宜、营造特色教育环境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和探索着。

走廊内,错落有致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经典童话和推荐绘本长廊,透过幼儿的眼睛传递经典语言的文学魅力;教室里,“小导游之旅”、“访谈明星教师”、“今日我主播”、皮影剧场、指偶剧场等语言特色区,为幼儿提供了敢讲会说争做主角的舞台;游戏区,“我的小小世博会”、“建筑家”、“跳房子”、“安静阅读”等儿歌与各类游戏巧妙结合,为幼儿提供多元表达的空间……

这些丰富的语言特色环境,以营造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主题性的环境为目的,凸显了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真正成为了环境的主人。我们还利用新教学大楼的外走廊,展现中国的古典文学,有春晓、悯农、三个和尚、西游记、夸父追日等多个题材,我们以童趣而典雅的风格阐释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让幼儿畅游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故事里的提问”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问意识。而新教学大楼的内走廊,以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为展现主题――丑小鸭、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龟兔赛跑、雪孩子等多个经典童话题材,以连环画的图画形式或立柱形式加以展示,并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通过每天的点滴的观看和阅读,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

五、初见语言特色教育成效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园的语言特色研究初见成效。

1.幼儿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良好的培育。

2.教师基于语言教育行为的有效策略初步形成。

3.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合作研究能力得到了空前增强。

4.和谐创新与人文性的幼儿园特色文化在逐渐孕育。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设计;实施研究

区域活动指是根据幼儿的年龄,在一定的区域内投放一些活动材料,从而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周围的世界。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的活动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材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完成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学习,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设计教案

(一)活动目的

大班的孩子语言能力和身体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所以活动的范围比小班的孩子更广,他们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为了帮助大班幼儿在认知、情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活动区域设计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大班幼儿的生理和身体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大班幼儿的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名称和内容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设置了一个区域――《小不点超市》,在区域内提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模拟一个超市场景,比如超市里有废旧饮料瓶、包装盒、包装袋、纸巾、文具等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然后让孩子学习这些物品的名称、性质和用途。然后让孩子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游戏,并使用货币去购买相应的物品,让孩子获得一定的社交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投放的材料

废旧饮料空瓶、包装盒、包装纸袋、柜台、文具、自制钱币等。

(四)活动步骤

第一步:根据角色,让小朋友自主选择扮演角色。扮演超市售货员的小朋友则让他们把饮料瓶、食品包装盒、文具、糖果等摆放在货架上,老师引导学生按照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并根据商品原本的价格填写价格。扮演顾客的小朋友,老师指挥他们去自动取款机取款,让他们到超市自主选择食品、饮料、文具等,购买的物品不能超过小朋友拿到的钱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钱币以及他们本身的价格,让学生对钱币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购物。

第二步:安排好角色以后,老师让小朋友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始正式演练。

第三步:小朋友进入企鹅超市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如果遇到不了解的物品,售货员要主动为顾客解答问题。告诉顾客产品的质量、产品的生产日期、产品的用途等等。

第四步:小朋友选购好物品,然后到收银台结账买单。

第五步:购买活动结束以后,让小朋友分享自己购买的物品,用了多少钱?可以看看谁选择的物品多,但是使用的钱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生活常识,而且让孩子们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五)活动注意事项:

1.在活动前,老师鼓励幼儿在家里收集各种废旧纸箱、牛奶盒、饮料喝,还有各种仿真蔬菜和水果,以及文具用品。

2.其次在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

二、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实施

(一)研究目的

幼儿园的大班小朋友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孩子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小朋友天天一个人在家里玩,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而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得很多小朋友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害怕陌生的环境,上幼儿园不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针对这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幼儿园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表演,让孩子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适应集体环境。

(二)研究对象

以某幼儿园大班的20名性格比较内向幼儿

(三)研究方法

这一次活动以观察法、训练法、调查法、比较法、情感熏陶法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音乐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调查法:从班级任意抽取50%的幼儿进行抽样调查,用统一的音乐对孩子们进行测试,测试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了解孩子的兴趣、身体协调性。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试验打下基础。

观察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并充分收集与研究相关的内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试验过程中,老师要记录每一个参与试验的小朋友的表现。

情感熏陶法:音乐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人的情感,使得学生获得体育、情感上一体发展。在试验过程中,要为幼儿创造一个优美的音乐氛围,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

(四)研究内容

根据幼儿园大班的年龄特点和音乐水平,从各个层面音乐对性格内向幼儿的积极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唱歌、打击乐器对幼儿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在区域活动内开展唱歌、打击乐教育活动,并从孩子实际水平出发,观察每一个幼儿在不同乐曲上的表现,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歌舞表演对性格塑造的影响。歌舞表演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比较高。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一些有规律、富有美感的动作,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从而让幼儿学会欣赏美、感受美。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它能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满足幼儿多元化的需求。教师在活动中只要做一个引导者、观察者,让孩子在一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满足孩子个体化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工作条例》为准绳,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南,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动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

二、工作目标:

在实践新《纲要》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行为,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挖掘自身潜力,强化内涵建设。在课程改革、创特色教育、树自身品牌上下工夫,树立经营学校的新理念,加强校园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办园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主要工作:

(一)园务管理:科学管理,提高效益

1、办园思想:依法治园,严格按标准收费;依法治教,注重行风建设。幼儿园一切工作以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幼儿园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

2、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刚柔并重,以开放而弹性的管理、灵活而务实的作风激发教职工工作内驱力。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领导参与实践教育教学第一线。

3、班子建设:注重学习反思、倡导批评监督,内省与外力共同推动班子队伍的建设。班子人员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体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一支“开明、团结、廉洁、高效”的好班子,使幼儿园整体工作快速发展。

4、师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多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主要方法有: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搭建舞台,施压锻炼;三是园本培训有的放矢,促进成功;四是加强对话与交流,鼓励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5、家长工作:宣传与沟通并举,引导与合作并重。召开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继续做好家教讲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提高社会的信誉度。

6、工会与党团工作: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满足青年人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与党团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使幼儿园成为每个教工的精神家园。同时,要积极发挥团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活动,形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工集体。

(二)教改科研:立足实际,大力提升园部工作重点:各层次团队围绕目标加强协作,酝酿较高组织智慧,大力提升个体教育能力,把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思想上:教研合一,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师一要咀嚼消化有关理论,二要厚实实践基础。教师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地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

实践中:在“存精、吸纳、创新”的总原则下,教师要提高教育艺术、积累教育智慧、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不任务意识。

1、教研工作:本学期着力细化管理,分层提高,注重两头教师的培养提高,进行更合理更有效的分层管理。园部“成长组”教师着力课堂集体教学的研究,分科、分类入门过关;“研究组”教师着力于“研究、创新”,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培养骨干教师。继续进行理论引进、专题讲座,内化研讨,检查落实,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师培养,运用表彰、鞭策、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成长,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我定位,向着各级骨干教师的目标奋进。

2、科研工作:本学期科研工作的总思路是研究要深、操作要实,成果意识要强。认真做好镇江市级课题的揭题工作和刚立项的镇江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园部小课题研究要进一步精简整理,做到课题有实效。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择优积累。

(三)后勤管理:优质服务,提高素质

1、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中依据依法办园的思想,收好用好经费,处理好节约开支与幼儿发展的矛盾,加强班级、幼儿园物品的管理工作,以实效为原则合理添置物品。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8

一、我们的认识

(一)教育科研是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实现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位已成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幼儿园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办园理念和办园思想,必须要遵循和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多年的教科研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教育科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发展新的生长点,可以帮助幼儿园从一种稳定状态向高层次发展;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审视、不断质疑、不断思辨、不断构建和生成办园理念及教育品牌。多年的教科研实践,也使我们形成一个共识:要使幼儿园长盛不衰,必须要以科研为先导,对幼儿园的办园传统、经验不断发掘、提炼、创新,从而推动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经

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发展与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是事业、是科学、是艺术,需要教师的奉献、探索、创新,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不光要有高尚的品德、工作的热情、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那么,如何加速对教师的培养,使她们尽早成长,其中十分重要的途经是发挥教科研的功能与作用,每周一为我们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带着研究的课题,边学习、边实践、边成长。“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当今教师发展的方向,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内涵。多年来,我们一直走园本专业发展之路,由骨干教师对全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教师参与教科研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功能,能使教师从繁重的操作型走向智慧型的幸福之路,我园《快乐教学法》、《快速阅读的教学与研究》、《珠脑速算的教学研究》等课题,被县教研室确定为幼儿教育实验课题,两个已结题,每年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国家一、二等奖十余篇、获市级奖的有二十余篇。

(三)教育科研是创建办园特色的必然选择

办园特色是指一所幼儿园在办园个性、办园优势、办园风格上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且得到社会公认的传统和特长性,近年来的实践,使我园明确了幼儿园办园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教科研的参与做支撑,否则,办园特色即使形成也难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岁月里,我园努力创办美术特色园,经过多次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步将美术特色引入课堂,注重培养幼儿绘画能力,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还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基础。我园多次参加全国幼儿绘画优秀作品赛,获奖率占45%,指导教师均获得了金、银、铜奖项。

二、我们的实践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1、管理为本、质量为魂、科研立园

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发展的保证。要适应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幼教工作需要,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民办园在这点上更为重要,稳定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园一如既往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质量,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一个幼儿园的成败,质量是根本。我们的认识教育科研是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教育科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发展新的生长点。特别是新教师、青年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教育教学环境,掌握教育方法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品德教育,采取一是每会必讲,个别谈话,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等方式。二是坚持全园大会制度,利用会议集中学习和分组学习的方法,不断总结、反省、提出批评和改进;三是加强各级组织建设,发挥各级组织及成员的模范表率作用,工会组织通过生日慰问,送温暖等活动,培养教职工荣辱观、荣誉感和集体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目的。

2、管理理念、人性化、专业化、制度化

在培养团队精神上,我们始终提倡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决策上聚集群众的智慧,在行动上聚集体的力量.本学期我园举办的"五一"幼儿体能测试暨幼儿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演出、“七一”教职工歌咏比赛等,参加人数多,活动非常成功。活动前夕,我们虚心听取教师意见,集思广益,确定活动内容后,在安排上又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特长,尽可能做到能力互补,由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而且团结合作,组织有序,效果甚佳,受到家长、各界人士的好评。在日常的管理中,经常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发挥团小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以园内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共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幼儿园管理,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敬业精神,增强“园荣我荣、园劣我耻“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了很大的凝聚力,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大家都愿意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培养了一支博学挚爱、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性的教师队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利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每周三下午业务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有师德教育、业务学习、技能培训、演讲比赛、业务考核、专题研究等。每月中旬进行案头工作抽查,规范教案书写和设计,并利用假期派多名教师到外地学习,进行短期培训,回园后进行学习汇报,仅一学期就外派37人次,到西安、延安等地参加培训,特请专家来园进行业务培训,只有专业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幼儿园的水平,专业化是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所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培训放首位。通过学习,让每位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大大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使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很快。

管理是发展的灵魂,是一切工作的保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实行量化管理。加强对每位教职工的德、勤、技能的学期评估,制订细致、周密、完备的教职工考勤细则,对全园各项工作提出严格详细的质量要求。考核中严格按标准打分,考核结果及时公布,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起到了弘扬正气,带动后进的作用。二是实行约束管理。建立健全园务公开制度,科研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及安全卫生制度等66项287条,为幼教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提供的制度保障;加强师德教育,除日常的会议学习和随机教育外,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师德演讲”以增强每个教师德责任感和责任心,变制度为自觉行动。

(二)注重家园联系,促进和谐教育。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9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幼儿品格教育研究篇10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幼儿健康人格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关心、同情、合作、帮助、友爱、分享、谦让、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等行为表现。

我国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性格、能力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缺陷,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无不表明,幼儿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一生中的许多行为习惯与心理素质都是在这个时期所确立的。因此,幼儿教育是关系到个人的适应能力和成就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必然加以重视。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幼儿健康人格: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对于3~6岁的幼儿,成人的言行往往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对他们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

1、成人要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成人首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自身修养和素质,时时注意自身形象,才能体现榜样的力量,从而成为孩子的楷模。

2、创设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合乎理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从小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并学会为他人着想,为日后成长打下一个扎实的人格基础。

(二)加强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幼儿要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情感联系。让孩子经常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能力来做身边的各种事情,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自觉性。但是由于目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受所处的环境的束缚,如父母过多的呵护、替代,往往会剥夺孩子自立、独立的活动机会,也扼制了其创造力的发展,结果导致独生子女在性格上缺乏自立意识、独立能力,丧失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2、多为孩子提供同伴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6岁十分希望有自己的儿童伙伴,如果这一时间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就容易变得孤僻、不合群。同伴间的交往不仅有利于幼儿摆脱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家庭角色,而且也有利于幼儿进入“社会角色”的训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避免或减少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的各种角色错位现象,从而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

(三)挫折教育是一项值得倡导的教育策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他们生活照顾也越来越细致周到,对他们的爱也更加集中。但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即过分的爱反而使他们不懂得爱,过分的照顾反而使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过分地依从反而使他们缺乏自立的奋斗精神,而过高的期望值又使这整个过程越演越烈。因此,以爱孩子和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并把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对策。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孩子自身发展及教育的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创设某种情景,让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精神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特征会影响,乃至决定人格的形成。对幼儿来说,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健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其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比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幼儿日后的发展,乃至一生的人格发展。为了确保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必须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与重视。对有心理疾患的幼儿,在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实施科学的矫治工作,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移情训练和幼儿游戏,提高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1、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

所谓移情亦称情感转移,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研究后提出,移情是幼儿健康人格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幼儿的助人、分享、谦让等良好品德都有了显著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