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41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论依据;教学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灌入式教学和死记硬背,以学业成绩的高低代替了学生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反复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及做题技能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片面的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造成数学教学中一味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关心过程,更不关心过程中的对或错,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老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分析研究学习过程。旨在提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学习环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学习,通过多途径的教学探索,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活动的思考,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答题过程进行反思,掌握两者的差别,及时学会总结,累计经验,从而训练这种善于总结学习过程的思想方法,逐步掌握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中学会如何创造性的学习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当代心理学认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学习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把已知的知识材料重新组合,通过反向思考重构自己的理解,获得对认知的过程更好理解,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小学数学反思学习过程就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创造性,采用观察、实验、猜测、矫正等合情推理模式,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数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演示、示范、呈现一些具体的形式。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将以上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前,认真做好教学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预想好给予学生帮助的形式和内容;其次,还要预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并预想好在什么时候是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各种条件的最佳时机;此外,还应精心设计好学习的评价的目标和方式,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在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好以上准备工作,老师在教学中才能达到系统化的教学,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儿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作为老师充分的教学准备并预计各种可能发生的学习问题及解决办法,将显著改善教学环境,开展对话式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形成相互平等、信任学生也需要预先知道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目标和任务,也需要预先规划自己的活动方式和过程,也需要预先收集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只有这样,课堂中的质疑才是可信的,表述才是合理的,冲突才是真实的,交流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我潜能发展,才能构成完整人格的发展。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便于形成良好学好数学方法。

四、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中,在交流第三种情况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全部放绿球,但是有两位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放很多绿球,放一个红球。这时,我马上按照那两位学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16个绿球和2个红球,并让那两位学生亲自摸一摸。事实胜于雄辩,最终那两位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上绿球。这种数学思想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亲身探究自己构建起来的,使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

五、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适地进行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虚心倾听同伴的意见。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但是,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采取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充满着严肃的气息。但是,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活泼的,这种严肃、乏味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天性相背离,让小学生常常感觉到自己是在束缚中学习,所以不自觉的就从心底对数学课堂持有抵触的心理。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厌学的态度,影响了学习成绩。所以,根据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学校和教师纷纷开始用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从中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的主角站在讲台上讲课,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教师通常不允许学生随意发言。站在现代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严重扼杀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当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时,要大胆积极的进行提问,因为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有时不是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类学生,可能还有一些学生在同一个地方遇到了困难,所以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防止讲完之后学生感觉到处都是疑惑。当然,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提问的过程,也是其积极思考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二、“幽默式”的教育教学模式

过于严肃的课堂往往会让小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方案,小学教学教师应该用“现代化”的教学思维来考虑问题,多关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其特点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幽默式”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引入有关数学知识的趣味小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头,让小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然后再进行授课。当然,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小学生不认真听讲了,也可以穿插一个小幽默故事,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平易近人的,所以更愿意与老师进行学习上的互动,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教学进程更加顺利,又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小学生不断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在学习数学中受益。

三、让数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感兴趣的事,才会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紧抓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简单化,同时更贴近生活实际。比如说,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备好课,将要授课的重点知识总结出来,然后把实例变成一些为小学生所知道的,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然后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甚至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有意地去发现数学,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会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其不断地留意身边的生活,找出生活中的教学问题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小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和素养。

四、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

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单纯的把教学生数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还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当发现小学生近几天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该学生进行交流,认真倾听该学生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走出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到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有勇气主动与教师探讨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不断的在思考中解决自身的疑惑,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乐趣。

虽然许多小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针对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缺点,有关的教育部门颁发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案,给小学学校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措施,小学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措施逐渐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借鉴新课程改革中有关的教育方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总结出一套既适合自己教育方式,又被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廖延芳.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07(3).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3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枯燥,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树立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观念,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探索科学的自信心和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的形成强大的求知欲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理论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枯燥难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还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觉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3拓展教材内容,开发知识的探究空间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简单,并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原理定律并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数学教材知识讲解给小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充分理解数学教材内容,将死板的教材知识转变生动的生活常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拓展教材知识,努力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原理问题转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学习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拓展为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索、自主学习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探究、质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引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探索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共同提高进步,还可以给学生交换思路、开发新想法的机会,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发现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鼓励猜想,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想正是创新的源泉,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验证猜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逐渐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问学生“可能情况会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猜想,得到的结果理解最深刻,学习最有效。

6设置开放性练习,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猜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路和创新精神。

7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取措施努力引导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浅谈

[2]张继林,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3]邵爱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4]何宝群,陈文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

0前言

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作为教学主线,将教师指导和学生集体探讨作为主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枯燥数学课堂的厌恶感,建立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效果。

1探究式教学研究背景

我国《小学数学教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靠简单模仿与记忆,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操作、探索交流完成。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单纯注重教学内容,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小学教学课改整体较为深入,教育者已经开始对传统死板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式教学实现了对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改革,有效将学生和自主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一教授方法,将死板的课堂生动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调动性。

2探究式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探究式基本教学模式程序进行分析,将创设问题环境、建立教学模型、解决数学模型、知识建构四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和教学环境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抽象数学教学的转化,确保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使用。

2.1确立探究目标,创设探究环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探究目标进行订制,确保建立明确的探究主体,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教学探究方向。教师要依据教学教材对探究目标共性和个性关系进行研究,将探究目标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确保学生通过良好的探究提高自身能力知识。教师要通过创建合理探究目标,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体验中,养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科学道德等素质。

例如教师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有哪些作为探究目标。通过上述探究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活探究环境,确保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自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研究,加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效果。

2.2引导自主探究,激发探究动机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合作探究放在教学探究的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建立专业教学探究小组,由小组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探究任务。教师在该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探究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建立良好的探究氛围,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要鼓励学生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在课堂中交流。

2.3指导合作探究,交流探究成果

完成自主探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总结,对学生教学总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讲解,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要在学生总结后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因数知识讲解,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建立系统的公因数教学知识。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积极性,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进行公因数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公因数总结知识、特点、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对如何求公因数方法进行优化和拓展,开阔学生公因数学习视野,提高公因数知识的教学成果。

2.4开展自我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理念、方法、存在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不足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进行教学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课堂探究式教学效果低下及时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更正。由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学整体进行分析,加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出现的差错进行记录,确保在今后相似的教学中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教师还对平行四边形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思维进行总结,对学生探究式创新之处进行借鉴,及时对探究式教学进行补充、创新和提高。

3总结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小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中倡导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框架的建设,对教学进行完善设计,对学生探究及时进行指导,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确保从本质上加强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能力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2]贾太星.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21):21-22.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6

运用“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课前试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展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思维历程;研学是对新知的重难点及部分学生存在的易错、易混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与练习。

自主学习能力;方法;试学;课前预习;展学;研学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们开展了有关“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如何运用‘试学、展学、研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试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试学:即尝试学习,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学生试着独立学习、思考。在此环节中,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学的基础,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一旦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通过试学,能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方法如下:

(一)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公式等旧知识,做好旧新知识间的迁移

一些与旧知联系紧密的新知识,教师在新授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一下有关的公式、概念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之前,让学生先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实现旧知的顺利迁移。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新知,还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二)巧设“试学”提纲,激起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了,就会主动、积极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试学提纲,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设计如下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的形状都一样吗?能否以实物来说明?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3.谁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求出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设计这样的试学提纲,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步领会新知的内容,并对重点及有疑惑的地方进行标记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水平有限,他们在预习新知时,难免会遇到疑惑,这就要求学生在有疑惑的地方做个记号,同时在重点的地方也标上不同的记号。除此之外,还可把自己有别于课本的解法罗列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从而使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展学,训练学生进行展学的习惯和方法

展学: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思维历程。

展学是对试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一下自主学习的情况。展示的内容包括:1.预习提纲的有关内容。2.试学中的难点、疑惑点及分歧点。3.网上搜集来的有关新知识的补充材料等等。展示的内容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正确的;可以是质疑的,也可以是有独特见解的各种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巡视中搜集资源,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展示,也可以分组交流后,由小组推选人员进行展示。

展示的方式要多样:可以是个人的展示,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的展示;可以是演算讲解法、学具制作展示法、操作演示等。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

展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小组间的展示,也就是把自己在试学中的收获、质疑点、独特见解及一些思维历程在小组中展示出来。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上网搜集一些有关新知的补充材料来展示。因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他们表现的机会很少,现在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不但可以帮助这部分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拓宽其他同学的视野。教师在巡视小组展示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并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关节点”、“知识点”的小矛盾,抛给他们去讨论,去争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一般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如果问题在小组中确实解决不了,再把它移到第二阶段――班级展示中解决。

在班级展示中,教师可让各小组选派的代表进行展示,也可根据在巡视中搜集到的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上台展示,同时也应照顾一下学困生。展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引导语可以是“你的看法是……”、“为什么”等。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乐于展示的好习惯,从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针对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参与展学的热情,教师根据学生在展示时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每两周评出一个优胜小组,并进行奖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认真参与。学生在展学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掌握了新知及学习的方法,印象特别深刻。

只要放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展示结果。如:教学六年级的“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实物圆柱、一张白纸、一副三角板、一瓶红墨水、一把剪刀等。教学时,问:“如何用已备的这些材料来研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然后再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出乎意料,学生交流得出了好几种方案:

第一种:把实物圆柱的侧面斜着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第二种:在圆柱的侧面涂满红墨水,然后让它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此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第三种: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它的高。也因此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探究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我们自己发现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无不荡漾在每个同学的脸上。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正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由听教师讲,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自主合作、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从而激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展后研学,精讲点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学:即教师在学生展示后所进行的进一步的引导和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数学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个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数学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在被思考、被改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要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应该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入手进行研究。

一、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一)开放性

小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不应该只将其教学过程当成是知识的授予与接收的过程。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的知识架构,将基本的逻辑思维引导转变为基础数学思想,在本学科中,重心应该更多的是在探索、交流与构建数学模型及一些数学的应用上。

(二)生活化

对于小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引导而言,小学数学应该更生活化,也即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生活中的众多场景都可以用小学数学的思维去看待,不管是学校小卖铺的收入支出还是一些建筑面积的测量,等等,当小学生转换为学科思维后,会发现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宽泛化

不同于科学数学的是,小学数学具宽泛化的特点。它既不像科学数学一样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形成数学理论,又不是为了揭示一些数量或者空间规律而进行研究,更不需要构建一套庞杂而精密的逻辑体系。小学数学是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推动学生的思维形成与发展,从而总结一些法则和意义。

(四)大众化

所谓大众化的数学,即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能在学科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课堂教导出的数学水平会因人而异,各自搭建的数学体系也不相同,但是都提高了数学能力,并为今后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小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一)开放式授课

如前文所提,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需要我们让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竭尽所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研究及探索数学问题,老师在一旁加以辅导,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思路构建数学模型。

(二)理论联系实际

精研教案,将知识点更多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和场景联系起来,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点。只有做到如此才能真正符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更好地让学生读懂小学数学,将数学思维带到生活中。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求梯形面积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不断做习题十分枯燥,但是联合生活中一些梯形的实物比如堤坝,梯形建筑阴影等,再进行举例求解,学生就会觉得比较有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的梯形,并使用以前的方式如测量等进行求解,会使得知识真正“活”起来。

(三)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方式无论多么先进也是需要通过老师进行传授的,而一个老师的自身素养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该与时俱进。老师在教学生活之余,也应该更多地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人格魅力。学生打心底里敬爱一个老师,就会更容易集中精力听课也会更努力主动学习。

(四)营造探索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老师的教学事半功倍,课后更能让学生自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鼓励、设置奖品或者小组竞争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讲课的趣味性,双管齐下,活跃班级学习氛围。另外,课前问题导入如何吸引学生,课后提出的小思考问题如何启发学生也是需要多多改良和研究的。

(五)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更高效和有趣。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色彩、画面等非常敏感,这样能加强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动探索和学习,现在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都有手机了,搭建网上平台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交流经验。

(六)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转换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采取讲授法,随着教法的不断革新,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产生了很多方法,比如“探究―研讨”法,也即是指老师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探究,然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又比如启示式提问法,演示举例法,自学辅导法,尝试教学法,发现法,等等,不仅要在课程不同的时间段根据不同的课程时间段运用不同的方法,而且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课程需要也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启蒙教学,对于我国未来的人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老师更应该抓住小学数学特点,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相信根据以上方法灵活运用,从而使小学数学教育开出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基础教育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以问题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具备开放式教学环境的教学方式。新出台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已经形成成熟的系统,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看客、听客,而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可以向教师当面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难与困惑,可以充分利用手头的各种工具来进行创造力和探究力的演示,教师在问题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提出更高层面的问题,所有数学问题不仅打破了学科的抽象,且形成了开放的课堂环境,扩充了知识的源头。这一切告诉我们这些小学教育工作者,加快推进探究式教学,还课堂予学生,还时间予探索,还群体予合作,深入挖掘探究式教学的全体性、协作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努力构建适合中国低龄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平台,将是今后基础教育、初级教育的中心命题。

一、熟悉并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程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化,首先要从思想上革除传统的教学程序,形成符合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流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以“复习―导入―新授―练习―作业”为程式,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课下的温故,这种模式将学生牢牢困在座椅上,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要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天性。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打开学生的逻辑思维大门,让他们能够通过变换的数字及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节节相衔的数理思维模式。探究式教学正符合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模型―构建知识体系”为教学流程,从而取代传统教学的僵硬、闭塞。这一新的教学程序核心就是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找到破解的通道,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数学解题模式,在合作、自主、建构的形式上获得知识、深化知识、激发兴趣,真正让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掌握探究式教学程序,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得以体现和具体应用。

二、设计丰富合理的教学场景

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氛围的创设,设计丰富合理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活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势[2]。如在《10的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凑十法”游戏创设情景,教师首先来第一句,“你拍1,我拍9,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手里的木棒为模具往下接,你拍(),我拍(),这样将新知识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10的加法,并通过检验其他学生的凑十来进一步认识和巩固。这样的情景设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解决10加法的兴趣,通过集体间的竞争和比赛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利用1-5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迁移来解决10加减法的运算,也更加熟练的掌握数数和加减的含义,同时通过游戏的加速,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情境的有效设置不是简单的快乐氛围的营造,教师的热情、教学的智慧、模具的选择与应用都在教学场景中有所体现,有所作用。我们既要学生活起来,但又不能让他们乱起来;既要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要他们回顾旧知识。这将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

三、建立教学开放性平台

探究式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开知识的源头,打破课堂才能传授知识的封闭理念。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不能完全在学校获取,我们要教会学生向生活探索,向生命求知。开放性的教学平台就是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预设开放性的结论,提供开放性的题型,设计开放性的交流机制,充分保障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而是给学生提供推导公式的学习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硬纸片,直尺、剪刀等,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逐渐探索出一种种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3]。每完成一种推导,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进一步激起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开放,获得教学的新能量。

参考文献:

[1]洪毅辉.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9

前言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积极性,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到知识学习的参与者角色中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小学数学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原因

一方面来讲,小学之所以进行探究式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是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不能像传统一样只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需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来讲,除了推广素质教育的原因外,随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逐步应用与推广,促使小学数学教师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来,这是为了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标准。新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方面因素的教学培养,因此,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1.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自我发现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平日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自我发现,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加法的例子引出减法的教学内容,将5-2=3写作2+3=5,通过加法引出减法,让学生自己对两个式子进行观察,发现他们的异同,再引出减法的符号、概念和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的教学讲解,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明白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联。

2.通过建立情景模式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情景模式的建立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的认识教学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相似形状的图片展示,借助投影仪为学生进行图形的播放演示。比如,引导学生发现教室的窗户是长方形的形状;学生们玩游戏用的魔方立面是正方形的形状;路上的汽车车轮是圆形的形状等等,通过现实生活中情境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对图形的形状有着较为直观的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内容的扎实掌握。

3.加??教学互动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互动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加强互动教学的引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考虑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低龄性,使得教师往往无法采用较为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互动教学方法无疑补足了这项弱点。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教学的引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同样多”的内容学习时,通过“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引入数学的课后习题问题,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将简单的文字故事转变为生动的图片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解,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运用提问的方式,来邀请学生进行回答,促使学生在一答一问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高效的掌握。

4.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白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进行数学知识的快速、熟练掌握。例如,在进行课堂“做一做”环节的习题时,邀请学生在讲台上根据题目内容的提示,比如在题目“第1行摆4朵红花,要求黄花比红花少一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中,使学生通过投影仪来进行黄花的摆放,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应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良,导致教学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对话教学氛围。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

对话教学是指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对话和交流,强调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有平等、质疑、互动以及创新等。其中要求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要求师生之间必须有言语、情感上的交流;而创新则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创新解题思路。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师生间的对话

师生间的对话首先需要教师摆正位置。教师在此时是学生的长辈,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确保平等关系;教师应当理解和包容学生,因为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在师生间的对话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当设法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此,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打破书本的限制,通过情景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行为习惯类似,他们之间的对话更亲密,容易引发群体讨论。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情感的体现,和谐的交流可以让学生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逐渐学会尊重、理解和欣赏自己的同类人。通过对话,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视野得到开阔,感情得到增进。

3.学生的自我对话

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然后更好地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教师应当适当弥补教材上的空缺,为学生设置有悬念的问题,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自由对话,逐渐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对话教学使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