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体制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48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1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国家、省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全面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改革和转变粮食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进国有粮食企业资产和债务重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粮食流通体制。

二、基本原则

一是先解除职工与企业劳动关系,后企业合并原则。先解除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在册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特殊群体人员除外),对企业资产和债务进行重组,后对粮库进行合并。

二是依法操作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按照改革方案依法按程序平稳操作。

三是确保稳定原则。从职工切身利益着想,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到既要改革到位,又要保持社会稳定。

三、总体目标

(一)彻底转变国有粮食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对市第一粮库以外的21户粮库,按照区域、规模保留4户。

(三)建立地方储备粮制度,落实省、市下达我市的地方储备粮计划,确保粮食安全。

(四)转制后的企业要不断创新经营方式,搞活粮食流通,建立与农民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农、工、科、贸一体化或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建立粮食产销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向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延伸、向社会粮油消费领域延伸。

四、具体政策

(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改革问题

1、保留军供站为国有独资的粮食企业。负责军粮的采购和供应工作,确保军粮的优质供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市第一粮库在农发行清收贷款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革,改革方案另行制定。

3、在妥善处理粮食财务挂帐的基础上,对21户粮库的资产、债务和权益合并到保留的4户粮库,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对被合并的17户粮库、粮油供应公司和粮油贸易公司实物资产实行整体出售。

(二)关于职工安置问题

1、按海政办发〔2005〕49号文件《转发鞍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6部门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破产职工安置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解除现有在册职工与企业劳动关系,按相关部门核定的补偿金标准,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既按2005年全系统在册职工(扣除内养人员)平均工资769元/月,计算职工工龄补偿金;对企业内养人员、工伤、干部等特殊群体人员依据相关政策执行,或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实行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办法。

2、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相关待遇按有关政策执行。

3、离休人员原有政策待遇不变,退休人员按现行政策参加住院统筹定点管理医疗保险。

4、对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转制企业优先安置上岗就业。

5、粮食局组建粮改职工托管办公室,负责内养人员及离退休职工的事务性工作管理。

6、企业内养人员生活费及相关待遇由市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三)关于企业历史财务挂帐问题

1、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2年3月31日之前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帐,已按有关规定消化。对1992年4月1日到1998年5月31日期间发生,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帐,按中央过渡期延长五年的政策,安排财政预算,落实财政应负担的利息。

2、我市粮食企业1998年6月1日到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对经审计认定的政策性财务挂帐,全部从企业剥离,由粮食局集中管理,利息由粮食风险基金列支。对政策性之外的各类挂帐,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妥善落实银行贷款债务和还本付息来源。

(四)关于职工安置资金筹集问题

职工安置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解决,出售国有粮食企业的资产收益全部缴入市财政。

五、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粮食企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市长

副组长:*市长助理

成员:*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

组织部副部长、局局长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市公安局政委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审计局局长

*市工商局局长

*市监察局局长

*市粮食局局长

*市总工会主席

*市农发行行长

下设办公室:

主任:*(兼)

六、具体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粮食局要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案。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严格依法操作,做到积极稳妥、合理合法、公开透明。妥善安置职工,保持稳定。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不足;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1.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尤其是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多样化的经营发展趋势要求会计管理也要具有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会计制度的建设。

2.会计信息的分析需要对会计法规体系进行改革。会计信息涉及的信息比较多,而且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源,这样的复杂性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影响他们的投资者决策的制定,不利于资金的优化流动。

3.投资者对于企业会计的监督需要进行会计管理改革。了解企业是投资者的权利。他们为了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必须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当前了解的途径却具有单一性,它的渠道是固定的。因此,企业的会计管理需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会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及时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体系中,导致现代会计管理缺少许多基本知识,不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尤其是现在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许多的办法与制度,但目前会计管理对于会计核算的规定显得过于单一,最终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缺乏真实性,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目的。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目前,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要求我们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会计管理的社会环境氛围

企业会计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它影响一系列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制度改革的初期阶段,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国家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于深化会计管理体制的认识,只有他们的观念中存在了企业会计进行改革的意识以后才能保证会计管理体制顺利的进行。同时,国家也要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专业的法律规则,细化《会计法》的细则规定,尤其是对于促进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细则化规定。必要的时候对于《会计法》等中的法律责任要加大社会对于它的了解,利用法律惩处责任的威信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于会计管理的规范认识,以此最终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改革。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保护。从约束的角度出发,企业有责任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这是保证会计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提。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控制度,以便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缺点,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最后,要注重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地内部监督。企业财务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者思考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三)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我国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信息技术得到许多优化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层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依托会计电算化,建立高效的会计管理模式,形成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实行普遍的企业财务管理革命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企业基本管理活动,其管理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虚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实行普遍的管理革命。要根据企业变革的实践不断丰富和扩展财务管理的理论内涵,以理论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思维方式,树立现代企业大财务观念,面向未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拓宽管理领域,将企业财务管理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扩展、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保证两者职能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务预测、决策、计划等管理职能,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目标。广泛采用市场预测、网络计划、价值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国外企业某些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大胆吸收、借鉴,并力争不断有所创新,尽快完成企业财务活动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同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正确处理财务活动中的权责关系,落实内部各个层次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责任会计”体系。理顺财务关系,硬化财务活动约束,特别是对企业高层决策者、管理者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自我平衡机制、风险防范机制。

必须根据企业财力、物力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实现筹资与用资、积累与消费两个方面的平衡。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积极清理债务,引导商业信用,广开销路,加强销售和资金收回工作,减少相互拖欠。建立滚动式三年或五年财务计划,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加强企业资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继续推进定额管理、指标控制建立内部银行等一整套管理方法。强化财务活动的考核和督促检查,改进经济核算,堵塞漏洞,结合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虚置的状况。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会计的具体管理模式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管理思想与会计手段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管理体系是对会计综合管理方面的总体改变,它的改变会对会计管理有关的一切联系方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了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作者根据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方面入手,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按照我国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理顺会计档案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出了加强对于会计的时效分析与公布之外,还要加强对于会计记录的保存,也就是会计档案的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制度性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会计档案的法律制度,加大法律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于相关法律的宣传要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对于档案的管理也要规范它的资格,具有档案管理资格的部门才能承担保存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中要建立制度化的案卷目录,重点对于电子介质的档案要注意它的存放安全,不能造成它的数据丢失或者泄密等。

(二)加大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技能

对于会计人员的技能除了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增强他们的处理会计数据的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能力,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管理的第一人,因为会计的档案信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数据作为基础的记录数据资料,因此会计人员要在各方面进行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的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需要企业、社会制度以及会计人员自身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方面的学习以此保证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素质层次的提高,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加大社会各部门对于会计体制的档案管理监督,提高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

档案管理需要会计部门与企业的多个部门之间的互动或者需要企业与有关部门的互动,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信息保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关系企业关键发展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档案进行管理就会造成泄密,其结果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建立监督互动机制,保证会计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会计档案的移交、存档等也要进行监督,规范档案移交等手续的程序,时刻对会计档案管理进行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四、结语

在经济时代的发展中,任何形式的制度建设都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实践检验,对于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我们就要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企业的会计管理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制度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现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缺点,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地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体制改革,总之我们要以创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构建会计管理理论的建设,转变我们的工作思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促进企业的立体式会计管理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靖.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商情,2013(4)

[2]马葵,李化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企业管理,1997(9)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3

一、合理确定改革改制形式,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一)坚持“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原则,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实行以产权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改革。改革改制形式由市国企办(市国资委)审核确认。

(二)对在国有经济中起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的行业和企业,主要包括供水、地方铁路、港口、军工、城市基础设施、粮食储备、垄断性资源开发利用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等,要加大改组、改造力度,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明确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实现产权多元化和职工国有身份转换的同时继续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

(三)对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实行国有资本整体退出的民营化改制。

(四)对生产经营已经停止或已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依法破产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实行全员解除劳动关系、转换国有身份、按政策分类安置,企业所有制性质及法人资格一定时间内维持不变。

(五)对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并购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资产存量。

(六)对经济效益差、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行破产。

二、规范改革改制程序,健全批准报告制度

企业改革改制必须制订方案,实行批准报告制度,具体操作要按照《市市直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操作规程》执行,其主要程序为:

(一)提出改革改制申请。改革改制申请由企业报经其国有产权直接持有单位(以下简称产权持有单位)审查(产权持有单位也可以直接提出对企业改革改制的申请)后,报经市国企办(市国资委)核准;产权持有单位为市国资委的,可由市国资委直接提出改革改制要求。

(二)制订改革改制方案。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由市国资委或由市国资委委托中介机构与企业或其产权持有单位协商后制订。改革改制方案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企业基本情况;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的情况;企业改革改制拟采取的形式及涉及的资产负债范围;企业职工安置办法;企业资产处置和债权债务处理方式;企业改革改制后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三)初审改革改制方案。企业或其产权持有单位上报的改革改制方案经市国资委初审和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市国企办(市国资委)下达同意改革改制《预审通知书》。涉及劳动保障、土地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产权持有单位应将改革改制方案所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土地处置方案、政府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申请分别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或审批。

(四)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改革改制方案。产权持有单位应当将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的企业改革改制方案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改革改制。

(五)批复改革改制方案。产权持有单位将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的改革改制方案报经市国企办(市国资委),由市国企办(市国资委)按审批权限直接审批或由市国企办(市国资委)提出审核意见后转报市政府审批,批复文件下达后,企业改革改制方案正式生效。

(六)实施改革改制方案。改革改制方案批复后,由产权持有单位按照所批复的改革改制方案组织实施。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改革改制企业必须对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工作由市国资委负责。

(二)改革改制企业必须由市国资委从中介机构备选库选聘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

(三)改革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由市国资委负责组织,并按《市市直国有企业资产评估及评估结果核准工作规程》进行核准。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应纳入评估范围。

(四)改革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要进入市国资委确定的市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并按照《市国有产权转让操作规程》的要求,公开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竞价转让,不得指定受让方,严禁暗箱操作。市级国有产权转让收入要进入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专户,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职工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偿还拖欠职工的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五)改革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必须严格遵守《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制订以及与此相关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底价确定、中介机构委托等重大事项应当由市国资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层不得参与;管理层应当与其他拟受让方平等竞买,职工安置费等有关费用不得从净资产中抵扣(国家另有规定除外),不得以各种名义压低国有产权转让价格。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所属从事该大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要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可以探索中小型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

(六)国有企业资产损失的认定与核销工作由市国资委按《市市直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程》进行。企业核销的不良资产要按照《市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核销及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41号)的规定,由市国资委委托有资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统一接收、统一管理、集中处置。对企业的不良金融债务,市国资委要委托有资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行“集中打包处置、公司缩水回购、竞价转让变现”,对集中处置的收益要进入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专户。

(七)对与原改革改制企业一次性计提的职工安置补偿费及相关费用相对应的国有资产实行保全措施,除改革改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兑现协议外,改革改制企业须用不低于职工安置补偿及相关费用总额的土地、房产等流动性强、易变现的不动产向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抵押。今后,改革改制企业不得再采取在转让前将职工安置补偿及相关费用从国有净资产中抵扣、提留的方式。

(八)破产清算组成员由市法院从市国资委、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人员中指定,破产清算组原则上由市国资委牵头组成,组长由市国资委与市法院协商确定。破产清算组接受市法院的领导和市国资委业务监管及指导。具体的运作模式采取清算组委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行托管清算;破产清算终结后,剩余的国有资产由市国资委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

(九)市国资委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改革改制企业的跟踪管理,督促改革改制企业按承诺期限兑现职工的安置补偿费、股票及集资;对改革改制企业带入的金融债务和其它债务缩水而产生的收益要冲减改革改制时的负资产,对冲减负资产有余的收益要收缴;对改制时带入到新设企业的土地资产要进行清理,对工业用地因改变土地性质而产生的级差收入要按规定上缴国库。

四、妥善分流安置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企业无论选择何种改革改制形式与方法,除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外,都必须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转换国有职工身份。职工安置补偿费计算的截止时间:改革改制方案已批复的,以批复的时间为计算截止时间;改革改制方案没有批复的,以年12月31日为统一截止时间。

(二)市直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补偿费标准和计算办法维持原标准和办法不变,继续按市委、市人民政府发〔2000〕12号文件执行。

(三)对职工安置补偿费采取总额计算、据实支付、及时销账的办法进行。

1、职工安置补偿费由企业根据有关政策计算,报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再报市国企办(市国资委)批准后执行。

2、职工安置补偿费,企业能自求平衡的由企业自求平衡,不能自求平衡的以主管部门在行业内自求平衡。

3、职工安置补偿费不在企业净资产中一次性扣除,而是根据企业支付安置补偿费的实际情况逐年在其净资产中扣减国有资产金额,直至职工安置完毕。

4、每年由企业将实际用于职工安置补偿的资金划入市国资委指定的劳动专用账户。职工安置补偿费由主管部门或企业提出申请,市国资委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拨付,由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落实到职工。

5、改革改制企业在职工安置补偿费未兑现付清之前,其全部资产的转让变现和担保抵押,必须经市国资委同意并履行审批手续,否则,工商、土地、房产、金融、交警等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产权过户和财产担保抵押手续。改制企业、破产企业和其它改革形式的企业,专项用于安置职工的有资产,其变现所得资金,必须全部进入市国资委指定的劳动专用账户,专项用于安置职工,此类资产在发生产权变更时,须提交由市国企办(市国资委)出具的劳动专户证明,否则,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五、加强领导和监督,促进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健康有序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在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加快推进市直国有非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确保改革改制任务按期完成。主管部门要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和专班,切实组织实施好所属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市国企办(市国资委)要加大督办、指导的力度,推进企业改革改制依法、规范、有序进行。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市国资委要与监察和检察机关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建立重要事项通报制度和重大案件报告、调查制度,以及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等办法,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中的违纪违法案件,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未与改制后新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产权持有单位必须及时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或一次性安置费。与改制后的新企业签订了新的劳动合同的职工,可以选择领取经济补偿金或一次性安置费,也可选择以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在新企业作价入股和留作新企业对该职工的相应债务,但职工应与新企业签订认股协议书或借款协议书。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4

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要求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从2004年启动调研算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制订历经了8个春秋。近两年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望年底出台”、“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之类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但方案出台时间一次次被推迟,公众的期待也一次次被“延后”,以至方案如今终于出台了,舆论却表现得十分平静,并未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欢呼雀跃。原因很简单,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但改革的博弈、较量才刚刚开始,真正“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

据报道,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之所以如此“难产”,主要是因为方案提出的“限高(限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扩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低(提高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原则受到相关利益群体的抵触和反对。比如,方案提出调整利益结构分配,限制国企高管的收入,将国企上缴利润比例提高到50%,就遭到一些国企和国企主管部门的阻碍。现在公布的《意见》明确了“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改革方向。从中不难想象,在制订改革方案过程中,围绕限制国企高管收入、提高国企上缴利润比例等问题,有关方面发生了何等尖锐的意见分歧、进行了何等激烈的利益博弈。[论文网]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曾刊文指出,以部分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已经成为阻碍收入分配改革的三大“祸首”。相关利益群体的干扰、阻挠,导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一次次“难产”,一方面,说明方案的一些内容的确触及了他们的痛处;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利益群体具有超强的游说能力和博弈能力。能不能排除他们的干扰和阻挠,敢不敢搬动他们的“奶酪”,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在出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其规格不及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没有如媒体呼吁那样提交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可操作且必须执行的刚性法律,而不过是一个原则性、概要性的改革提纲。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5

一、以服务企业为导向, 确立联社的职能定位

联社是集体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机构,服务企业是联社的核心职能。在联社的职能定位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企业的工作导向,体现职能的社会性、公共性和服务性。

1.坚持联社职能定位与机构特性相适应。武汉联社过去长期与市政府的轻工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在工作实践中与成员单位形成了密切的指导服务关系。近年来,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在机构定性上,坚持把联社与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注重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拓展联社的职能,坚持从联社是集体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机构这一特性出发,按“事业单位、行政职能”模式确定联社的定位。

2.坚持联社职能定位与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武汉市已经形成由国资委监督管理集体企业资产、由经信委管理集体企业经济运行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中,联社加强与市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主动,努力有所作为,在对集体经济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联社积极开展调研,组织撰写了《集体企业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调研报告,2008年12月在武汉市委办公厅送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参阅的《情况交流》([增刊]第8期)刊载,市委书记、市长先后在上面作出批示,要求继续高度关注集体企业改革问题,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完善政策。2009年,联社与市国资委联合起草《市国资委、市工业合作联社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市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实施意见》,经市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转发,为推进困难集体企业改制提供了政策支持。

3.坚持联社职能定位与机构改革新趋势新要求相适应。行政体制改革已由过去的简政放权向转换职能转变,这一新趋势新要求对联社的职能定位有深远影响。目前,我们联社在履行“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职能中,主要有三大具体事项:一是审批事项,包括审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任免、审批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审批固定资产处置的具体项目等等。二是核准报批事项,包括核准企业资产评估项目并报市国资委审批、核准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并报市科技局审批、核准企业改制方案并报市国资委审批等等。三是协调办理,包括协调办理企业金融债务处理事项、协调办理扶贫解困专款的入账和拨付、协调办理改制企业产权进场交易事项等等。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转变作风,注重在服务职能方面做实做细做精。联社领导联系企业抓改革促稳定,每个领导成员带领机关副处以上干部,与改制和稳定工作任务较重的企业对口联系。联社领导深入到对口联系的10个企业调研,了解制约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排查不稳定因素,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对策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集中精力破解难题,指导企业推进改革、维护稳定,促进联社提高服务实效。

二、以理顺产权关系为主攻方向,推进企业改革改制

指导和推进企业改革改制,是现阶段联社服务企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特别是总社“七代会”以来,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任务要求,进一步强化指导、服务和协调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改制。

1.深入企业调研,加强政策指导。通过多年努力,联社已有86%的企业通过改革改制,产权关系初步理顺,职工得到合理安置,经营机制明显改善。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存在一些改革改制的制约因素。为了平稳推动这些企业有序启动改制,联社相关部门深入到每一户未改制企业调研,进一步摸清企业资产、债务、人员等基本情况,分析制约改制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推进改制的措施,指导企业把理顺产权关系与合理安置职工作为改制的重点,做到改制的决心不动摇,改制的方向不迷失。2011年,武汉家具公司启动改制后,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通过集体股权挂牌交易、员工自愿入股等方式,产权关系得到理顺,职工身份得以转换,改制工作平衡有序推进。武汉工具公司从企业资产、人员较为分散的实际出发,采取分步实施企业改制的方式,先按《公司法》进行规范,完成新公司工商注册登记,实现公司改制,再逐步理顺企业内部资产关系、转换职工身份。武汉汉江工具厂按职代会通过的方案,以厂房拆迁的补偿资金安置职工。武汉皮革公司积极推进皮鞋材料厂的深化改革,按程序制定了企业改革方案、职工安置与分流方案、资产处置方案,并提交企业全厂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武汉玩具公司面对债务负担过重,社保欠费较大,债务官司复杂等重重困难,不退缩、不畏难,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置职工,认真做好企业改制收尾工作。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6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顶层方案设计审慎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发挥专业化优势和防止部门利益,中央按照业务范围和工作性质,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这提升了对方案设计质量和要有较高共识度的要求,但共识一旦形成,即具备更为扎实的基础。同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央坚持了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等原则,明确了进度服从质量、宁慢勿乱等思路,并且在方案设计进程中及时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研和座谈。频繁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夯实了基础。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已先后出台。

地方积极探索与待令启动。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省市已陆续出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但由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主要方案尚未出台,地方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中,特别是在自行理解和探索一些原则和方向时,一定程度上存在怕踩红线、等待政策现象,实质性改革举措还不多。随着顶层设计方案的陆续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将会得到释放。

企业跃跃欲试与存有顾虑。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思路鼓舞,企业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特别是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兴趣浓厚。由于中央层面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企业也存在一定顾虑:国有企业主要关心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非国有企业主要考虑如何参与及能否保持适当话语权等问题。相关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将会规范企业的改革行为和促进参与程度。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对象已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国有资本及其之后的党政机构。由于政府在国有资本布局和国有企业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国资管理体制在促进国企做大做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越位”和“缺位”并存、行政化管理方式为主、国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国资监管机构需要转变职能和转变管理方式:一方面,需要将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职能移交给其他政府部门,摆脱“婆婆+老板”双重角色于一身的定位,以更为纯粹地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另一方面,需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从偏重于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向以市场化管理方式为主。现在,一些地方已开始通过梳理监管事项、建立国资监管清单等方式,来规范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保障企业经营自、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清理障碍

现存的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一部分是由于过去改革不到位积累的,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仍有大量办社会职能机构和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缓慢等;也有一些是改革后旧体制回潮或国有企业近年来盲目扩张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人员回流和辅业回归。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凝滞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价值,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先行解决的基础。

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关键仍然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对于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问题,可以采取“人资分离”和安排一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应明确划断时限以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这一已不合时宜的做法,逐步改由依照《劳动合同法》、主要通过劳资协商等来解决。对于国有企业办社会问题,应分类解决。能否恰当地消化改革成本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举措,要建立中央、地方和国企的改革成本分摊机制,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结合,探索更市场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夯实基础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国有企业改革效率与活力的关键,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由于一股独大等原因导致不少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等方面仍有较多问题,让国有企业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独立市场主体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新一轮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遵循市场化方向,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深化人事、薪酬和劳动三项制度改革。目前从地方经验来看,主要是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和促进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并切实落实“三项制度”;消除企业内部行政化的思想意识和运行机制,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

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本次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各方对此期望很高。目前来看,将竞争性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地方改革的主流思路之一;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将一些业务或二三级公司拿出来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式。如果顶层方案设计对哪类资产能否混合、如何混合及非国有资本能否控股,员工持股中的“员工”范围界定、持股比例及方式等关键问题,能给出标准或指引,将会有助于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利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实现国有企业丰富生产要素与民营企业灵活经营机制的互补、融合,特别是要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引资”的同时,更要“引制”和“引智”。此外,要防范潜在风险和避免可能的负面效果,《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这一保障性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对此类问题的重视。最后,在划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改革底线后,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用容错机制鼓励改革,用纠错机制降低试错成本。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核心环节

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两类公司”)是本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两类公司”能够直接持有股权、对出资企业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职责,接受国家所有权政策制定机构的公共管理,与出资人是委托关系、与控参企业是股东与公司的关系,运行机制可以参考汇金模式、借鉴淡马锡模式,通过公司治理渠道、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和影响控参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实现国有股东“人格化”,做“积极股东”但不干预控参企业日常经营;基本功能是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体现国有资本的双重属性和实现“双重隔离”:“两类公司”的运行要兼顾国有资本的资本性和公共性,特别是要发挥流动性、突出公益性;以“两类公司”为界面实现政资分开、以“两类公司”董事会为界面实现政企分开。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努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与实力、政企关系、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兴衰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这要求我们摒弃对国有企业的先验判断,明确改革方向、统一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更为务实理性地进一步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提升和协调发展。

(链接)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构不断地进行调整,人员随之被人为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改制前的固定工(在职人员);一类是企业改制后为满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根据实际需要招聘的人员(聘用人员)。由于历史的沿革和政策的延续性就直接导致这两类人员在薪酬分配上有所差异:在职人员是企业的老员工,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改制后,往往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收入水平总体偏高;而公司的聘用人员,多数是企业改制后,按一线生产岗位所需技能面向社会招聘的人员,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收入水平与“身份”呈现强相关,与“业绩”呈现弱相关,这明显存在着不合理因素,优秀者得不到奖励,慵懒者得不到惩罚,严重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工资体系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工资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一)工资改革的宣传工作。在工资改革方案设计之初,一定要做好改革的宣传工作。在许多时候,员工对工资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多数员工并不关心改革的总体方案,而是关心自己的在改革后能有多少变化,是涨了还是降了。通过宣传,让员工能够理解工资方案不是解决员工工资谁多谁少的问题,也不是解决涨不涨工资的问题,而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分配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二)结合工资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公司的实际情况,确立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一步基础工作。1.淡化公司人员“身份”,本着“同工同酬”的原则,建立以岗位价值与工作绩效相结合的薪酬支付体系,以岗定薪,岗变薪变;2.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加大绩效工资所占薪资总额的比重,强化工资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3.基于公司生产经营特点,为充分调动基层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基层单位、一线艰苦、科技、关键岗位的激励力度。

(三)结合确立的基本原则,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做好调研工作,为下一步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但需注意的是对于在职人员及聘用人员应分开了解他们的意见和接受能力,以免因历史的沿革问题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而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四)做好岗位等级评估。以岗定薪是确立的基本原则,岗位等级评估就是将公司范围内的岗位进行大致的划分,对照岗位职责、技术含量、绩效产出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比对、分析并进行等级的划分,确保评估结果与各类别岗位工作实际大致一致,才能确保新方案的公平性。

二、工资改革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可行性分析也就是在工资改革的基本框架确立后,进行反复地测算、比较,一方面对工资总额宏观控制情况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对员工收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避免改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波动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模拟套改。根据工资改革的基本框架,结合员工岗位等级评估结果,确定员工工资所对应的等级,模拟套改员工的工资。

(二)套改结果分析。套改结果分析就是对套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作为企业工资改革决策的依据。

1.工资总额变动情况分析。模拟套改后,对工资总额进行测算,对工资总额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宏观上调控改革方案。工资总额有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及人员状况,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确保工资总额的变动是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是套改结果分析的关键所在。

2.员工工资变动情况分析。在套改过程中,须对员工的工资水平变化值进行密切关注,人员按不同划分标准进行分类,进行比较,重点是群体差异分析,但对个别个体差异度较大的情况也须进行细致分析,尽可能进行修正,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员工接受工资改革方案,平稳过渡。

三、坚持在民主程序的基础上推进工资改革

改革的基本框架在经过反复测算及分析后就可以确立工资改革方案,由于工资分配涉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一定要坚持走民主程序来推进改革,这是确保能否有效推进并平稳过渡的关键所在。

1.充分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的参与作用,广泛吸纳职工建议,使方案能够体现广大职工的意愿。

2.工资改革方案的最终确立是必须经职代会的审议后才能实施。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介绍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主要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人群。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不少地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经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入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但大部分由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则与机关退休养老制度基本一致,退休金由国家统包,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没有基金积累制度,未来退休金以其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办法不同,企业采取的是另一种模式。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发,要求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行以后,建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初步建立起基本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则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相比于逐渐趋于成熟稳定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基本制度不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障完全由国家负担,个人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也无需承担养老责任;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则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二)资金来源方式不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根据实际支出的退休费由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则遵循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的原则。其中,企业按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进行缴费,职工个人按本人平均工资的8%进行缴费,当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则由国家财政资金负责补贴。(三)在养老金待遇计发方式不同。事业单位人员其养老金待遇不与缴费挂钩,而与工作年限挂钩,以退休时工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发。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基数挂钩。缴费年限越长,基数越高,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越高,反之则低。此外两种制度在参保条件和调整机制方面也各有不同。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称谓,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

关于这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事业单位养老的财政负担过重,国家需要减负。目前,全国事业单位人员近4000万人,126万个单位,是国家公务员的4倍还多,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也远远超过千亿元,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认为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太大,待遇不公引起社会不满,根据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梅调研的一组权威数据表明,1990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均退休工资分别为1715元、1771元和1607元,差距并不大;2005年分别为17633元、16147元和8565元,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均退休工资已达到企业的2倍有余,国务院从2005年开始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连续7年平均每年涨10%左右。可这些年公务员的退休工资也在涨,但是从2005年后,就查不到公务员退休金增长情况的同口径数据,现在究竟比例关系如何不得而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三是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某种程度上阻隔了人才流动,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诸多方面完全不同于企业职业养老保险,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员在待遇上存在差别对待,导致很大的经济利益的不平衡,从企业流动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养老保障上存在着双重管理,这些制度都阻碍了劳动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使得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其实,这次改革并不是事业单位的第一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曾施行过类似的改革措施。1992年,原人事部就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改变退休金实行现收现付、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1994年,原人事部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对退休金的计发基数、比例标准做了详细规定。1994年开始,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工作。改革试点曾取得一定的成绩,据原人事部的相关资料,截至1997年,全国28个省(区、市)的1700多个地市、县开展了试点,其中19个省(区、市)政府出台省级方案,全国参保人数超过1000万人,约占机关、事业单位人数的1/3,但是各地试点适用范围差别较大,实施细节也各不相同。最终由于各地试点步调不一致,一直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全面改革方案等原因,改革以失败告终。

三、改革试点的现状

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此次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即单位缴20%,员工缴8%;二是养老金发放办法也基本一致,但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即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三是事业单位养老金也要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四是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最后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消息一出,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竞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少数政府主管部门及其官员,极少数专家学者表示赞成。主要观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增强职工的活力。绝大大部分研究单位、学者和一部分政府官员,都不赞成该项改革方案。其主要观点是:这次的改革试点只针对事业单位的职工,而改革的发起者公务员却不在改革之列,改革后相关人员的福利将会下降,这必定会引起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职工的不满和担心,并且造成社会就业秩序的混乱。另外一些温和的研究学者则持中立态度。理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体制改革不可避免。但在形成正式的方案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否则必将引起巨大的反弹,并有可能因为阻力太大而中途夭折。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

那么,各改革试点地区的进展又是怎样呢,根据记者对相关地区的实地采访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5试点省市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进难”现象,多数省市仍在进行方案的调研、论证。目前尚没有一个没有正式发文件、出台具体方案、进入实施阶段的省市,也没有得到哪个事业单位真正启动“试点”的“正式消息”。其实,各地都在犹豫与观望,看其他地方试点的情况和效果如何,再决定本地区是否“跟进”。结果导致各地“改革试点”都谨小慎微,进展迟缓。广东改革推进情况:具体改革实施方案尚未出台。浙江改革推进状况:目前没有启动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试点,也没有出台任何相关政策或方案,有许多方案仍在研究与论证之中,等待省政府决策。上海改革推进状况:改革方案制定中,目前还没有公布具体的政策文件与实施方案。重庆改革推进状况:目前改革试点还没有启动,有关改革方案正在论证和调研中。山西改革推进状:改革还没见动静,在等待部里的指示,还停留在调研阶段,也在留意其他省市试点的情况.

虽然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改革试点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据了解,目前,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是按照退休前工资的80%或90%领取退休金。而改革之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大幅降低。因此,一些试点地区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为了避免改革后退休金待遇大幅下降而提前退休。

四、基本评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现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再次提上工作议程,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应当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程。但迄今为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在一种零碎和不完整的状态。从长远来看,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而从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社会大众包括事业单位职工本身都并不排斥改革,或者说已经有一定的准备,但就具体的改革方案与步骤,例如改革时机、缴费比例、待遇等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最具争议的是公务员不应该被排斥在改革之外,改革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遗留难题,促进和谐而不是制造矛盾。

就目前的试点情况看,各地尚处于试点准备阶段,相互观望而无实质进展。从各地的实地调研看,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各地的基本措施也不统一存在很大差异。但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应当推行,但应在原有制度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循序渐进、稳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董力.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审视[J].学术界,2010(02).

[2]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J].中国经济周刊,2009(41).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9

一、建章立制,加强领导,有序推进。

**年和**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两年。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和各省属企业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断探索,积极研究,勇于创新。一是加强改制工作的领导。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各省属企业上下逐级都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参加的改革领导小组或工作班子。在具体的改制工作中,从方案的制订起草到职工分流安置,从方案的审核审批到改制的每一实施环节,均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二是规范改制工作程序和制度。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各省属企业纷纷根据本单位特点,在国家、省有关国企改制政策法规的框架内,制订政策,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杭州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国有资产评估核准和备案项目管理办法、重大事项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省交通投资集团一年内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四个文件,为改制后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二、精心组织,优化方案,规范运作。

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部署、决策,确保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杭州市国资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退出、三个收缩、四个集中”的国资改革原则。按这一原则,**-**年,杭州市有37家企业有效地实行了改制或从已改制企业中退出了国有股权。嘉兴市国资委按照“横向跨度收缩,纵向层级收缩,点上股权比例收缩”的要求,将国资营运公司从14家归并优化重组到6家,并基本完成了40家市属国资营运公司下属企业的深化改革。在涉及具体的改革项目时,各地国有企业和省属企业能够立足企业实际,并严格按政策、按规定、按程序操作,做精做细方案。在这两年中,各地改制企业,均能按上级批复的实施方案严密组织、严格审批、规范操作,应经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应上报批复的、应经评估公示的、应进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的,都严格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省建设投资集团为制订集团整体改革思路,从**年起就开始广泛调研,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复酝酿,反复论证,经过36稿的修改和完善,于今年初形成并上报了《**省建设投资集团改革总体方案》。同时,各地还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坚持“公开挂牌、进场交易”,防止国资流失。杭州市国资委组建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公开挂牌,8家改制转让的企业国有资产增值71.52%,16家国有股转让的企业国有资产增值23.93%。嘉兴市结合商业贿赂治理,引入公正机制,制订国有产权转让流程,规范信息,建立健全“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产权交易制度,使**年以来公开挂牌转让的16宗国有产权价值净增44%。

企业体制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国有商贸;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政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从整个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上做出的宏观论述。在目前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非上市国有商贸型企业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挑战与生存压力。这类企业到底面临着哪些主要困难和问题?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内生动力?改革方案如何设计?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要求商业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其中,对于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的着力点及方案设计,有必要对该类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体制、机制僵化

商贸型企业面对的是多变、激烈的市场环境,而非上市国有商贸型企业大多沿用传统的经营思路和延续的经营渠道,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生存法则,尤其是在体制机制方面,无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企业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人才队伍素养较高,但是国有体制下固有的弊端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考核机制上也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化,平均主义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与员工切身利益难以完全趋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境。

(2)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机制创新时,往往也面临着未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来说,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经常会在改和不改、大改和小改之间摇摆不定,这使得企业可能错过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陷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困境。

2、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商贸类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中,有两类风险最为突出:一类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商品价格波动、供需变化等原因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另一类是信用风险,即由于企业的信用政策开展赊销、预付等业务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在面对市场风险时,由于内部决策机制冗长往往导致购销不畅,库存积压。在发生信用风险时,因为缺乏有效地防控手段,过于依赖查封、诉讼等措施进行事后救济,导致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3、资产“固化”严重

一般而言,作为商贸类企业,三项资产(存货、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而支撑上述资产运营的往往是银行授信活动,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较高。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企业资产“固化”严重,库龄或账龄较长,财务风险突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设计

对于非上市国有商贸型企业而言,在产权上多数属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面临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员工持股,发挥各方优势,进行市场化经营模式变革,是破解制度束缚、实现企业变革新生的根本途径。

1、基本原则

(1)规范运作,严防国有资产流失。改革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等文件的要求,严格规范地履行相关程序,维护出资人、债权人、企业和员工等多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改革过程公开透明。改革方案须严格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改革过程中需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开展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定价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须向职工群众公布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2、股权结构设计

由于改革前企业可能面临着资产“固化”严重、财务状况吃紧等诸多问题,而外部战略投资者和参股员工恰恰是盘活存量资产的生力军,能有效弥补原有制度间的缝隙,形成与企业呼吸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在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上,建议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通过增量来盘活原有存量。

首先,在股权比例上,建议国有股东、外部战略投资者、骨干员工持股各占三分之一,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平衡的机制,发挥各方的优势与积极性。

其次,在出资方式上,可考虑国有股东以不低于评估后企业净资产份额来出资,战略投资者、骨干员工以现金方式按比例一次性出资。

最后,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可选择若干家经营理念一致、优势互补的民营企业,数量尽量控制在2-5家,以利于形成高效、简洁的决策机制。

上述股权结构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把引资本与转机制结合起来,把产权多元化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员工持股方案要点

(1)持股形式。员工理论上可以以个人名义持股,也可以通过公司制企业、有限合伙企业、其他员工持股平台等合法方式持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采用设立有限合伙企业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的方式较为普遍,不仅因为有限合伙企业设立简单,表决权集中,而且由于其作为“税收透明体”,享有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有限合伙企业由少量员工作为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其余持股员工作为有限合伙人不负责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的有限合伙企业,经营范围限定为股权投资以及相应的股权管理,不涉及其他任何经营项目。

(2)持股员工范围及出资限额。持股员工范围建议为企业管理层、经理层及骨干员工,避免福利性质的全员持股和平均持股;员工出资入股应向关键岗位倾斜,根据岗位重要性适当拉开差距;个人持股份额可限定为不高于总股本一定比例。

(3)资金和股权来源。员工购买股权的款项来源为员工自身合法薪酬及其他合法方式自筹资金,企业不提供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或融资担保;员工所持股权来源为企业增资扩股部分,从而避免履行国有股权转让交易等流程,能迅速推进改革落地。

(4)股权流转。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由于在短期内企业仍可能属于非上市公司,因而员工所持股权流转便成为实践中的难题。可以考虑持股员工自取得股权之日起,约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得进行转让、捐赠(可约定为3-5年),特殊情形可参照已出台的《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处理。因员工本人提出离职或者个人原因被解聘、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股权应当在半年内全部退回企业,其个人出资部分由企业按上一年度审计后净资产计算退还本人。因公调离本企业的,取得的股权应当在半年内全部退回企业,其个人出资部分由企业按照上一年度审计后净资产计算与实际出资成本孰高的原则返还本人。在职持股员工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企业回购股权。

4、组织实施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重点要关注的内容:一是由于涉及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二是改制过程务必公开通明;三是资产评估与出资作价务必客观公允。主要实施步骤:一是企业内部决策机构制定公司改制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须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讲清楚国家关于国企改革、改制相关方针政策和规定,讲清楚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争取广大职工群众对改制的理解和支持。二是企业内部决策机构在拟定方案时,还应将方案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布。三是法律顾问或聘请的律师事务所对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四是方案报履行出资人职责或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企业批准,审批通过后提请股东(大)会审议。五是选取清产核资基准日,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盘点实物、核实账目,核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六是选取企业改制基准日,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并按相关规定履行出资定价流程。七是各方履行出资义务。由于方案实施将会导致企业注册资本规模、股权结构或者组织形式变动,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三、政策建议

针对非上市国有商贸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改革方案设计中需要匹配的政策支持,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对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国有商贸型企业而言,应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目前国有股权过大的问题,最终通过参股、优先股等方式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要因为担心国有资产流失而因噎废食,也不要设置时间表一拥而上,应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重点把控资产评估定价等关键环节,防止暗箱操作、内部人控制等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第三,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应尽快研究和出台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的相关细则。目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正在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但在短期内经济仍要承担转型升级的阵痛。对于完全竞争或产能过剩的行业来说,实施混合所有者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实现员工持股,通过外部增量来盘活巨大存量,是现实的较优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东琪、臧跃茹、刘立峰、刘泉红、姚淑梅: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改革举措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