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十篇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十篇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06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1

一、橱窗宣传法的依据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发挥着不同的影响,而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幼儿期,父母的启蒙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进入学龄期,父母的这种影响就会逐渐削弱。因而,提高幼儿家长的教育能力(包括科学教育能力)是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另外,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教育能力,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提高。

一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育能力,其中,通过橱窗这个家园联系的平台向家长宣传科学知识、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指导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橱窗宣传法的实施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可以说是一种渗透性学习方法,你看了一样东西不太懂,但多看几次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吸引进去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一年来,我们利用橱窗宣传法,经常性地向家长进行科学教育,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被“不知不觉地吸引进去了”。

(1)对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教育意识。我们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相关内容,粘贴于橱窗,内容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关系,讲到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使家长深深地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高素质家长所必须提负的教育责任,从而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实验开始不久,一位家长就深有体会地说:“虽然这项活动搞的时间不长,但对我们家长来说,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和体会”。”

家长们逐渐形成了“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意识,增强了家长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感。

(2)使家长明白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实验班幼儿家长学历普遍高。据我们调查,专科以上学历者多达19人,占总人数的83%(总人数23人),其中教师身份家长所占比例最高,他们对幼儿科技教育的意识很强烈,需求很迫切,从认识上能很快接受。有些家长还给孩子订有这方面的图书。不少家长迫切地说:“希望老师能定期给我们开办讲座或张贴有关科学内容,使我们能对幼儿科学教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此,我们在橱窗内张贴了《幼儿科学素质概念》、《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等文章,使家长对幼儿科技教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全面的认识。一位家长对老师说:“对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好奇好问、积极探索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今后我们做家长的也知道往哪方面引导孩子了。”在看了《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后,一位家长若有所思地说:“大都是自然科学,身边科学。”

又一位家长说:“橱窗给我们家长汇集了幼儿科学教育全方位的信息,方便了家长学习、提高科学素养,尤其像我们这类工作较忙的家长,平时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来专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个科学橱窗真是太好了。

(3)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的方法。如何对学前的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呢?一位家长曾担心地说:“虽然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但对其可行性却心存疑虑,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是否为时过早?孩子能接受吗?”为了使家长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操作都能尽快得到提高,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在橱窗上张贴有关文章,如《浅谈幼儿家庭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现代科技》、《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做中学》《玩出来的科学》等,向家长介绍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及时配合开展科学教育开放活动,给家长提供实地学习的机会。开放日,一改往日老师教,幼儿学,家长看的传统模式,活动前把活动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及家长怎样配合、参与活动张贴在橱窗,让家长了解感受科学活动的真正目的从中体会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活动中,家长能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抓住生活中的科学因素,帮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感知生活中的科学,提高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参与活动家长们也惊喜地发现孩子提出了许多不同问题是家长未料到的,作为家长一时也难以准确回答,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合格家长远远的不够。家长们还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参加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有条不紊,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潜力巨大。

一位家长感触地说:“……‘幼儿科学教育’这一新课题在家长们疑惑的目光中款款走来,开课伊始就令人惊喜,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老师加以引导,从而揭开自然的奥秘……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而且对家长自身的科学素质也是一种提高。”可以看出,家长已从内心接受了幼儿科学教育这一新事物。我们对家长科学教育后期情感测试结果(情感的增长率最高)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给家长提供多样的科学教育形式。在橱窗里我们为家长提示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多种形式,如观察活动、种植与饲养、科学游戏、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学童话与儿歌、书刊介绍等,向家长具体介绍活动的方法步骤,既使家长从中学习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育技能,又开阔了家长视野,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的家长把每期张贴的信息都抄下来或者用手机照相机摄下来,有的拿去复印,还有的向老师索要参考书,打听书是从哪儿买的。

(5)向家长展示科学教育的成果。为了进一步调动家长和孩子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强化家长对开展科学教育的信心,我们定期在橱窗内进行科学教育成果的展示。成果展的内容和形式有:科技制作作品展、童言童趣、心得集、照片集等,既有幼儿的作品,也有教师和家长的作品。童言童趣由教师观察孩子在园表现所写和由家长观察孩子在家表现所写;心得集由部分家长提供,畅谈作为家长在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经验和体会;照片集展示幼儿在园或在家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精彩镜头。通过成果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的热情,促进了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如在看了我们用废旧饮料瓶制作的陀螺、纸板制作的飞盘后,不少家长感慨地说,饮料瓶这类废品随处可见,可我们就没想到用这些东西和孩子一起搞点制作来提高孩子动手能力。我们在橱窗里开辟了“想想看,饮料瓶还能做什么?”的小栏目,不久就陆续收到以下作品:小哑铃、拉力器、手榴弹、小茶杯、小腰鼓、小喷泉、摇头娃、火箭、蝴蝶飞、花篮、公鸡等有科技含量的玩具,展现出家长和孩子的创造能力和热情。一位家长在心得中这样写到:“我的孩子以前特闹人,我们一烦就骂他、打他,现在我们知道怎样引导孩子了,经常和孩子一起搞些小制作,和孩子一起玩,并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相关的科学原理知识,以前可没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意识,孩子非常喜欢,特别投入,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一块磁铁孩子这样玩那样玩,孩子从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有趣现象,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简直就像变了人似的。”另一个家长说“孩子最近对家里的玻璃茶杯着了迷,把杯子里装上水,筷子放在杯子里观察,从杯子口往里看、从杯子侧面、底面反复观察,说发现筷子变粗了,变断了,变细了。孩子比以前会玩了,专注了。”

三、橱窗宣传法的特点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橱窗宣传法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在提高家长科学教育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

(1)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通过文字宣传、图片宣传和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经验、信息等,使家长既提高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又掌握了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还学习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经验。

(2)教育的方式具有可行性。橱窗设在幼儿活动室门口,位置固定不变,是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必经之地,每一位忙于工作的家长都可以利用接送孩子时逗留的片刻时间受到影响,接受指导,不影响家长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加重家长负担。

(3)教育的方法具有开放性。橱窗宣传法的内容不单纯由老师设计和安排,而且还动员家长和幼儿积极提供信息、经验和图片,家长和幼儿既是教育的对象,又充当教育的主体。另外,科学活动的内容由老师在橱窗内公布,但不作统一要求,家长可根据自身条件从中选择活动内容,自主指导孩子开展科学活动。如:有实验条件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有科技童话藏书的可给孩子讲讲童话故事等。更重要的是,使科学教育意识深入我们家长骨髓,把科学教育自然参透在孩子日常的吃喝玩乐生活中,从幼儿开始,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2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 科学素质教育

一、引论及文献研究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2.25%,18~2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也仅占3.5%,可见,科学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对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既有如《关于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科学素质教育刍议》等的泛泛研究,也有如《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浅谈》、《浅谈科学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等立足学科教学的探索,仅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类似文献就达226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二、观点及方法

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教学理念或微观教学技巧,其重点或在于警醒对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或立足于对科学知识的灌输方法,而在全面把握“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性方面略显不足。

仔细分析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其实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三是“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缺一不可。

学习知识一树立思想一综合运用,其实质是心理学的过程,是心理发展首尾相接的必由路径。心理学本身就是个实证科学,而心理学实验不仅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启迪我们开展教学,特别是科学素质教育的绝佳手段。

三、分析与运用

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由原来的哲学领域,单纯依靠推断和思辨转变为一门实证科学。自此之后,心理学实验层出不穷,其中堪称经典的也有不少,甚至有人归纳“十大”等。

笔者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择取其中确实有启发的案例予以分析并运用于实践研究,以期取得实效。

1 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经典案例:被测对象为60个6~11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其后的问题更具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大多数孩子开始的答案“地球是圆的”,但最终结果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当问及若不停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这些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见表1)。

分析运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孩子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成人灌输的知识却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这使他们在两个概念之中自我发挥。这个实验启发我们,对孩子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记忆,否则就会被孩子发展成一种介于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四不像”。我们教育孩子获得科学技术的知识,首先在于让其感知与理解,使其与错误的先验相分离。

2 有关科学思想与精神的树立

经典案例: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个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反应如表2所示。

分析运用:孩子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强化,其对社会的意识和思维、思想、精神的树立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与学生的年龄、心理成长相关,且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和逐步树立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和考试就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3 有关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经典案例:明尼苏达儿童发展研究所的mil-dredpatten仔细观察2~5岁的孩子,把他们的游戏分成了6种类型。前四种游戏并不需要很多和他人的互动,但是后两种却需要。parten注意到孩子年龄越大,他们会越来越少玩前四种游戏,而更多进行后面两种――也就是互动更多的那两种。

分析运用: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更是他们认知社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习场”。要使小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活动的运用必不可少。学龄期儿童(6~12岁)的特点是,要求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继发性和合作性,单纯的认图片、“开火车”等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因此,开发具有合作和互动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实践科学知识,培养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四、结论

以上分析。仅是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冰山一角”,部分分析也并非原实验所要证明的内容。笔者之所以借鉴和引用,基于以下考虑:

1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科教学,本身需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或实验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国幼教改革经验成果的集中反映,其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

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引导,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提出“创造的教育”,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首先,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盲目地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

如果带班时,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下雪了,下雪了”,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时候,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甚至拼拼拆拆。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还可以用什么来擦?”“可以用纸。”“还可以用吸管吸。”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第二天,我准备许多材料,有棉布、海绵、手纸,还有针筒、吸管,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孩子们非常开心,试了所有材料,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为什么它们吸水呢?”孩子们说不清楚了,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上网下载图片,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

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

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因为本园地处郊区,周围农田较多,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

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期开始,有了“科学的小孩子”,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课程内容应全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因此,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1).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4

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途径与方法

abstract:thesetbackeducationisnotonlythenewsituationneed,isalsosociety’sonekindofneed.Howdidthisarticlesummarizehasimplementedthewaywhichandthemethodtothebabythesetbackeducated,solongasweunderthecorrectidea’sinstruction,theutilizationappropriate,thereasonablemethodcarriedonthesetbacktothebabytoeducate,decidedcanachievetheanticipatedeffect.

Keywords:baby;setbackeducation;wayandmethod

近些年来,“挫折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大量事实证明,少年儿童的挫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教育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观点,经过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希望能为幼儿挫折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对幼儿挫折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幼儿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1.1幼儿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些情境条件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独自去面对,让其经受磨炼,摆脱困境,超越障碍,启发和促进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1.2幼儿挫折教育的意义

近些年来,少年儿童中心理失常,离家出走、轻生等一些不适应社会的行为时常见诸报端。问题少年的出现说明缺乏坚强意志、经受不了挫折是当今独生子女独有的现象,他们从小受长辈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加上新旧教育观念冲突调整阶段下教育方法的试验摸索的弊端,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做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轻易地放弃努力或放弃生命。

2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

就幼儿驾驭挫折能力的形成规律方面看,将挫折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以下3方面内容:

2.1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

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苗。有些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认为孩子生活经验少,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替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可能有对挫折充分感受和深刻体验。结果,长期生活在“特别幸福”的空间里的孩子,不但对幸福的感觉明显地降低,而且变得特别害怕困难,使幼儿形成畏难和依赖的心理。所以,现在我们提倡接纳幼儿的挫折与失败,让幼儿有感受挫折的权利。

2.2使幼儿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

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知的发展。幼儿阶段,孩子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挫折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挫折的理解,需要成人的启发,伴随着反复体验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甚至危机相伴,而我们总是在遭遇这些挫折之后才成长起来。并让幼儿逐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培养和提高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可以说是提高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关键。

2.3帮助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给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归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目的在于行为的引导。可以通过挫折教育,使幼儿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方法,并通过强化,形成条件反射,当幼儿再遇到相似的挫折情境时,便会不自觉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困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方式,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3幼儿挫折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3.1幼儿挫折教育实施的途径

3.1.1利用现实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进行教育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于挫折的思考和把握会比较成熟,因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掌握。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在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生存能力,学习走路时,很少由父母牵着手走,走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要分担家务,父母便要求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他们便进一步地独立和成熟起来。

3.1.2主动创设一些挫折情境进行教育

主动创设挫折情境进行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日本进行了大量尝试。平时,日本学校常有目的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如经常让学生赤脚在布满碎石瓦块的地上走,冬天让学生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锻炼等。日本有关方面还建立森林之家、自然教室,实行“山村留学制度”等,定期让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2幼儿挫折教育实施的方法

3.2.1直面现实——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地克服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如,孩子走路摔了跤,有的家长会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还对孩子说:“这地面真不好,让宝宝摔跤,我们打地面。”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摔跤归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孩子生病打针时,有的家长总是哄孩子说,打针一点也不疼。事后孩子觉得受了骗,下次就无法面对同样的现实。正确的方法是帮助孩子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比如“走路眼睛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打针有一点疼,但打了针病才会好”等等。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机会是很多的。

3.2.2培养意志——增强幼儿耐挫折的信念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5

一、创设可操作情境,培养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好奇好动,对身边及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并把它作为科学小实验内容纳入教学活动。首先,要营创民主教学氛围。从幼儿入园时教师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鼓励,孩子们的探索、发现得到支持,孩子们的错误、失败得到宽容和理解,孩子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品格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其次,要遵循幼儿认识规律。由于科学小实验内容知识性很强,幼儿年龄又较小,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单刀直入直接进入实验内容,这样会让幼儿一时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孩子身边的环境入手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的一条良好的途径。为此,在组织孩子科学小实验时,我们可通过日常感知、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实地参观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萌发出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沉”与“浮”》实验活动中,我先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木棍、石头、玻璃珠、树叶、棉花、皮球、鸡蛋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玩水是孩子最乐意的事,他们在自由气氛中尽情地玩沉浮游戏,尽情地交流彼此的发现。同时,在孩子边玩的过程中教师边适时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就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不仅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获得了很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俗话说:“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纲要》多处提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幼儿科学小实验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动一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在做的过程中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如何整合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1.实验内容选择要“生活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幼儿生活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科学的变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将身边的点点滴滴化成有趣的探索活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妙,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如,科学小实验《溶解》,我准备了塑料杯、小勺、凉开水、面粉、米、糖、沙子、味精、绿豆、奶粉、咖啡粉、盐、土,并贴上材料名称标签,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幼儿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中溶解得快,有的东西溶解得慢,还有的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我让幼儿品尝糖水、盐水、绿豆水的味道,知道盐、糖到哪里去了,感知盐、糖的存在。很多幼儿通过此次小实验都能自己制作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越做兴趣越浓,主动参与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溶解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实验过程组织“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是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备受幼儿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如,有一次,在组织幼儿玩一个益鸟(虫)和害鸟(虫)的迷宫游戏时,说到了蚯蚓,我问小朋友:“谁知道蚯蚓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的答案很多,“蚯蚓能钻土。”“蚯蚓在下雨天才出来。”“蚯蚓是益虫。”“蚯蚓切成两截,不会死!”这时,有个小朋友突然站了起来:“老师,如果把蚯蚓切成了三截,它还能活吗?”我一时愣住,孩子们也一片哗然。考虑了片刻,我对他们说:“这样吧,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和我一起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证实:蚯蚓切成两截,会变成两条蚯蚓;切成三截,中间的一截不能存活。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不仅是他们的问题,同样,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而通过和孩子们共同去找寻答案,使我和孩子们共同明白了一些“为什么”。又如,“磁铁钓鱼”(在纸做的鱼背上别一根回形针或铜针、木制竹针等,用一块小磁铁代替钓钩,让孩子进行钓鱼竞赛,熟悉磁的特征)“会变的颜色”“什么东西容易倒”“什么东西不见了”等科学小实验,我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有趣的实验材料,把科学小实验活动有机地贯穿融合于游戏之中,边游戏边实验。实践表明,把科学小实验和幼儿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一些物体的属性,也明白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

3.实验课程“综合化”

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单个学科或单方面的调整、补充上,应充分挖掘一切幼儿科技教育课程资源,把幼儿科学小实验活动贯穿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之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幼儿认识长、短”的活动中,可给幼儿毛线、彩色纸条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去丈量、去比较、去理解物体的长短;在体育活动中,可通过滚球、玩滑梯、荡秋千等活动去学习快和慢的概念;在音乐活动中,可让幼儿拨动或轻叩几种乐器的声弦,使之产生振动,然后让他们去触摸琴弦,体验琴弦的振动,倾听琴弦的声音,从而懂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想法及做法,积极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习,切忌空谈。幼儿科学的探索过程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也必然会经历挫折,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给幼儿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探索、去思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并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再次尝试的机会,切不可打消幼儿的积极性。

1.把握契机,恰当引导

幼儿因为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实验操作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问题,也会常常发生因遇到无法独立解决困难而放弃探索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科学区中,两个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有个小朋友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后来,两个人一起研究忙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就开始泄气了,放下了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我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孩子们一听又开始来了兴趣,都围了上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初步理解了磁铁的属性,也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2.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实验中,幼儿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鼓励幼儿在失败里总结经验,进行更大胆的操作与探索。如“小灯泡亮了”小实验,我尝试让幼儿接亮小灯泡,一个小朋友把电珠的一端接触电池,而另一端悬空,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于是,她就放弃了。她跑来跟我说,这一点都不好玩。此时,我抓住时机适时给予鼓励。说:“你前几个步骤做对了,而且完成得很好,但离成功还差一点点,注意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的做法,你还差哪一个环节没做好。”后来她借助导线把灯接亮了,还用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提高电压,使灯更亮了。由于我的点拨、支持和鼓励,孩子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发展了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扬肯定,激励评价

创新是激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培养幼儿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激励幼儿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幼儿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如在“风车”小实验中,我提出问题:怎样产生风?幼儿开始只会用嘴吹,用手扇,玩了一会觉得没什么意思,这时我对孩子的表现加以肯定,再指着桌子上的纸、书、小盒子等物品说:“小朋友可以试试桌子上的这些东西能产生风吗?不用嘴,不用东西帮助能产生风吗?”幼儿马上进入第二轮的探索,他们不但用老师准备的物品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还拿着风车围着教室跑起来,风车果然被吹动了。及时鼓励幼儿从各个方面去探索解决途径,拓宽了思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6

我养育孩子的时候,重点教育之一就是体验。我让孩子们到博物馆体会历史和文化,也带他们见识各种不同的职业,并协助他们间接体验到不同职业的特性。此外,我也通过书籍和电影等来扩充不同生活的间接体验。

我的体验教育并不只是这些。我让女儿南希在夏季到菠萝果园打工,而让当时正准备大学联考的彼得清晨去送报纸等,这都是为了让他们提前拥有社会经验。当然,我并没有强迫南希和彼得,是孩子们主动要求做的选择。而我只是用信任的态度去观察孩子们的选择,并在一旁担任助理的角色而已。

我如此重视体验学习,是因为孩子们可以累积多元化的经验,大则人生,小则生活,并以那些经验为基础找到启动人生的动机。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我骄傲,但是我确实为我的体验教育成功而引以为荣。孩子们主动选择了自己的方向,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努力奋斗的人生态度,就足以证明我的体验教育是成功的。

除了体验教育,也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引导孩子们产生兴趣,让孩子拥有动机。对孩子所需的给予详细的说明,为了拥有启动动机,也要让孩子理解如何做准备,又如何下工夫。凭着这些,孩子们就足以产生动机。

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否则只会变成像是养了一只背上扛了书的驴子罢了。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做母亲,只要引导孩子主动对功课产生兴趣,并主动地去做就足够了。如果做母亲的不替孩子想,只顾着填满自己的期望,孩子会像读书机器一样丧失主动性。

南希长大后,她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儿子――亨特。

无论多忙,为了儿子亨特,南希一定会将周末的时间空出来。她说,再也没有什么教育方式比用眼睛看并亲身去经历更好的,因此,她常利用周末时间与亨特一起去旅行。

在旅行出发前,南希会事先对目的地的各种常识做功课,并对亨特讲述有关目的地的典故传说等。等到亨特长大了一些后,南希就要他自己去读相关的书籍,不足的部分就一起做笔记,这样正式开始了体验学习。以南希的立场,这只是为了儿子的教育,不过对亨特而言,学习本身已经成为有趣的日常经验。

而那样的做法变成习惯之后,亨特不管到哪个地区,都会对当地的地名、由来,甚至历史变迁以及和那地方有关联的所有一切都感到好奇。如果无法立即得到答案,回来后也会通过网络或者图书寻求答案。

从小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读书也具有极大兴趣的亨特,他曾告诉我,他觉得历史课最有意思,也最简单。因为对历史情有独钟,他很容易就学好了这门功课,这就是对学习有兴趣的关系。通常会读书的孩子总是会说“自然而然就会读书”这句话,但世上并没有“自然而然”形成的事。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7

[关键词]幼儿数学学习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笔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感觉到自身责任重大。笔者认为,幼儿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笔者谈一谈幼儿对数学的学习。

卢梭有一句教育格言:走在孩子的后面。乍看之后,似乎有些不合情理:走在孩子的后面,还需不需要我们教师?走在孩子的后面,如何引领孩子前行?殊不知,走在孩子的后面,其实是为了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朝自己兴趣所趋、能力所致的方向发展,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畅达于探索、敏感于发现,也能自然表达自己反复尝试或思考后的困惑。幼儿数学教育尤其需要“走在孩子的后面”的教学艺术。实现教育效果和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一、倾听: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经验

由问题呈现而自然引导幼儿展开自己的经验思考,由思考后的表述展开丰富多样的个体经验交流。解决的虽是同一个问题,但因为方法的差异,自然产生了新的学习理解的教育资源:孩子之间的互相倾听和补充,教师对孩子的进一步理解等。

比如,大班课文《比较轻重》。

师:如果由两袋米让你比较,你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轻重来呢?

幼儿分别说出好几种方法,最后,通过生活经验幼儿说出了拿碗或杯子量。师随后就比较一下。

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急于给出既定预设的比较轻重的方法,而是让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表面上看,好多方法都被“否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但是方法表述的过程就已经是对幼儿生活中已有经验的梳理,同时梳理得出的经验又在及时的同伴回应中得到完善。在这种师幼、幼幼互相倾听的习惯滋养中,参与式的分享将会带来渐入佳境的集体共赴――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之中。

二、观察:同样的答案,不同的探索过程

“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然而,习惯于以“对”、“错”对孩子的数学作业作出判断,常常让我们厌烦于单调的批阅,更无从体验到数学活动中体察孩子、发现孩子、理解孩子的幸福。幸福在哪里?就在孩子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操作过程的观察中!而当我们有了对孩子操作过程中的细心观察作基础,简单的答案也会在我们的眼中丰富多彩起来:透过作业速度与作业结果,我们发现孩子的经验、习惯、兴趣、发展水平等,都潜藏在他所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的细枝末节中。

例如,中班课文《第几个》要求幼儿每人取10个小插片,然后开始操作。

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而每个人的操作也恰恰体现了他的数的发展水平、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性别差异性格特征。有的孩子还准确的找到了规律。

从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差异,联系孩子平时的习惯,揣测到了孩子差异的缘由。回到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差异,理解孩子的差异,从而帮助孩子学习。长此以往,这种观察成就的还有教师自己在学科领域教育活动中对孩子发展水平的洞察力、体谅孩子差异的同理心以及对教材的把握和调控能力。

三、创造:同样的领会,不同的设计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有这样的困惑:教材中有些内容(尤其以数量的学习)许多孩子已经掌握,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到孩子对内容掌握的情况(即“原有水平”),如何才能让孩子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以具体的内容为载体,设法让孩子运用相关经验进行表达、创造,而在这种表达和创造的过程中,孩子的经验当然就一览无余了!

例如,大班:幼儿自主设计――二十几怎么数?

谈话动员。师:你们能不能数到20?每人出一道关于数数的题目给你旁边的小伙伴,看看他能不能正确的数出来,数量不能超过30。

作业展示。有的画星星,有的数小花,有的数点子,有几个画在一起的,有分着的,数到20的孩子很多,数量多的数的也可以。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要听清要求注意观察,排列整齐的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排列不整齐的注意不要漏掉并且不能重复等,孩子从对量的把握横跨到对质(数的能力)的要求中,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理解、感悟都在考验同伴的过程中表达了出来,同时又实现了集体中的经验共享。这是教师尽一己之力也难以达到和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创造一种让孩子自主运用和表现数学经验的机会。当自主的运用和表现成为习惯,分享、提炼和共同的提高就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哪个孩子不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提高呢?

四、评价: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分辩

在惯常的数学活动中,错误在所难免。但孩子们自身对于同伴“错误”的观察和理解常常比老师来得更加直白和透彻。因此对于数学作业的评价,教师更应该让孩子们在对错误的互相评价中,相互提醒,共同提升。例如,中班:10以内的数的感知――作业要求是“看数字涂上相同数量的小方块”。

随着孩子们互相间的揣测、推理、、补充,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错误”的理解和建议:即使数到涂色的地方确实已经是有了“几个”,但是只涂“那一个”,就成“第几个”,还是只有“一个”不是“几个”。孩子们用彼此熟悉且互相间听得懂的语言和动作表述了本题。这种碰撞带来的思考也丰富完善了教师在评价时的思考和总结。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8

家园共育始终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家长们也更加重视早期教育,并且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奉若神灵,而是有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认识。因此,家园共育十分有必要。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因为父母比老师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以及兴趣爱好,而且在个性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肯定优于老师,这些应该对幼儿教师顺利展开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这些都应该通过交流来实现,也就是要依靠家园共育。教师沟通交流中,绝不能以为是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而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沟通的同时,多了一次向家长学习的机会。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密切互补的家园关系。幼儿教师在沟通交流时,和家长展开育儿的经验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家的平常表现,也可以使教师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适时调整教育中偏激的方式。所以,家园共育有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家园共育,有助于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家长溺爱放纵孩子,对孩子是言听计从,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变成了一个个的“小皇帝”“小公主”。其次,大部分家长只是重视孩子身体、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孩子品德、行为的培养,使孩子缺乏自立、行为偏激而变成“小阿斗”“小怪孩”。再者,不少家长认为上学后才是教育的正式开始,而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针对这些,家园共育可首先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形成家园共识,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家园共育向家长宣传的科学育儿知识,能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和方法,提高科学育儿水平。鉴于此,我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针对有些家长或粗暴打骂,或连哄带骗的极端方式,成立家长学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层次的小型讲座,分别授课,并将讲课与讨论相结合。(2)针对部分家长在育儿方面的成功经验,采用“家长教家长”的方式: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请教育有方的家长谈经验,让家长相互交谈、取得共识。(3)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QQ、邮箱、微信等方式,积极宣传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更新了家长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三、家园共育,有助于孩子展示自我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9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00-00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在陶行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完善,挖掘内涵,化理论为行动指南,提供真正适宜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让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寻找快乐

陶行知先生在如何以生活为教育中,为我们指明了“用生活来教育”的方向。现在人们吃什么都是有现成的,只要一到超市什么都有,需要我们自己动手的也就越来越少了,随之一些传统文化也在悄悄的离开我们,当然我们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独特的习俗,在端午来临之际,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定开展一次“粽叶飘香”活动。

陶行知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为此,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形状、各种馅的粽子,闻着这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孩子们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这美味粽子用哪些材料、又是如何做成的呢?通过观看短片,我们知道了它是通过折粽叶、填糯米、裹叶子、扎线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了解了步骤后,再出示出每一个步骤需要的材料,我们就开始动手了。孩子们是第一次包粽子,所以我们选用的是粽子叶,芦苇叶比较窄,要用好几片才能包住一个粽子,粽子叶面宽大,只要一片就可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粽子叶、糯米、枣子等一板一眼地包起“真家伙”来,那副认真劲儿真赛得上点心师了。虽然过程是有点手忙脚乱,但孩子们的小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幼儿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这种“生活”式的教育是我们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并不等于教会技能,更不是帮幼儿去完成,如果是为了教而教,那我们就走进了误区,多元的感受、情感的引导、行为的养成正是幼儿期我们所要引导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给了我们幼儿教育者更为广阔的天空。

二、以“兴趣”为老师,让幼儿在发现中感受乐趣

“我要多玩玩,我要亲近万物,大自然,大社会。”这是陶行知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孩子们提倡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童年的快乐就是拥有阳光、蓝天和大地,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投身其中。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回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我们在春暖花开之际,幼儿通过“踏春”、“郊游”,生成了一次对小草的探索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小草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一个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从家长、同伴、书本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有关小草的种类、生长的特点、食物链的作用及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等知识,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小草的丰富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观察、集体交流、亲子论坛等活动中,尝试多项科学活动内容。整个活动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快乐的学习。

我们知道只有孩子们自己对事物感兴趣时,他们的才能会得到充分展现。我们要尽量营造氛围,尽力提供一些活动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去领悟、去总结。多样的活动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

三、以“疑问”为切入,让幼儿在探索中快乐翱翔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活动中,充满着种种神奇的疑问,那么我们老师要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要过早地把“谜底”告诉幼儿。我们老师要在幼儿经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后,再进行小结,便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生活中的“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呢?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们种子发芽需要的是:水分、空气、土壤、阳光与养料,甚至是种子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发芽,那我相信这些抽象的理论,孩子们是不感兴趣的,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有趣的实验吧。我们将相同植物的种子分别放入杯子里,有的杯子里是没有水的,有的是有土壤的,有的是被一个大玻璃杯盖住的,通过两周的观察,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比较,展开探索,再经过老师的小结,孩子们对“种子是如何发芽的”理解的更快、更为感兴趣。我们教师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陶行知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改进探索活动的方法,就是将新观念渗透到幼儿活动中去,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作为老师,我们要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认知,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推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知识中翱翔。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主张,对幼儿教育有直接指导意义。在幼儿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挖掘“生活教育”的功能,不断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其理论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篇10

1.1日常带班中孩子们透露的信息

到了五月份,天气就逐渐开始变热了,在户外活动的前后,老师们总是要提醒和帮助孩子们喝水、擦汗,做好防暑降温的护理工作。有一次户外活动中,有些女孩子主动坐到旁边石凳的树荫下休息,我见状便问:“怎么啦?不去玩吗?”元元一边用手扇着风一边说:“我们玩儿得太热了,休息一下。”旁边的聪聪干脆用群摆扇起风凉,旁边的小女生都叫起来:“好凉快!好凉快!”活动结束后,刚进教室王晨宏就大叫:“哎呀!快开电风扇,要热死啦。”“就是啊,现在要是有很多冰淇淋吃就好了。”“我想吃冰西瓜”……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1.2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教育价值的思考

《纲要》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教育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在随时随地的生活中。教师生成的活动应该是以幼儿自身经验、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并且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思路、归纳和提升经验、发展相关能力,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如何使自己凉快下来?”这看上去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它确实存在我们身边。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再现;而大家共同讨论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能让幼儿感受到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通过记录“如何凉快”,让幼儿学习到收集、交流、积累经验的方法,并且记录行为本身也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于是,在一边儿组织幼儿喝水、休息的同时,我一边儿开始思考生成一个“找凉快”的综合活动。

2案例与分析:

2.1找凉快中的教育:

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幼儿玩了5分多钟的“扭扭车”。因为平时玩的比较少,幼儿们都很兴奋,等活动开始的时候,都有点出汗了。场内暂时先不开电扇。

教师:依依,你干吗用手扇风啊?哇!看你满脸通红的。

依依:老师,我很热啊。刚刚那个扭扭车玩的。

教师:噢,对哦。刚才玩了一会儿扭扭车了,大家都很热了吧。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凉快下来呢?

袁超仪:用手这样扇扇就有风了。就不热了。

李晨影:喝冰的水,还有饮料。还可以吃冰淇淋。

倪雨晴:可以吃西瓜。

陈石:把空调啊、电风扇啊都打开么就不热了咯。

教师:呵呵,对哦。请旁边的老师帮忙开一下吧。(开了电扇)

幼儿:哇!好凉快。(有些抬头看看电扇)

教师:那还有哪些办法让自己凉快下来?看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王晨宏:把上面那个灯关掉。

教师:噢?为什么呢?

王晨宏:因为那个灯光黄黄的,看上去就很热啊。

教师:哦,是的是的。关掉了看上去心里觉得舒服一点对吧?

李哲浩:心静自然凉嘛!

教师:哇!连这也知道,真了不起!是的,有时候心静下来确实会觉得好受些。

戴思韵:哎呀,穿得少一点不就凉快了嘛。

教师:是哦,周老师看到好多女孩子都穿裙子了,男孩也穿短裤了。

聪聪:周老师你也穿短袖了呀!

分析:在讲述生活经验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回答的思路非常开阔,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吃、穿、用,居然还包括心理调节的。说明我班幼儿的独创思维、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同时已经开始具有初步的积累经验的意识了。

2.2记录“凉快”中的教育:

教师:哇,我们有这么多好方法让自己凉快下来,那我们把它用画画的方式都记录下来告诉别人,让他们也过个凉快的夏天吧。可是刚才有人说“心静自然凉”,像这个该怎么表示呢?

熊予知:画一颗心,边上再长上翅膀。代表这颗心很舒服。

教师:嗯,真不错。把心情都表达出来了。那还有不一样的表示方法吗?

陈石:画一颗心睡在床上。代表它在休息,休息的时候要静下来的。

教师:这样也很好。表扬刚才两位小朋友,非常动脑筋,同样是一种凉快,记录的方法就有不一样。那现在请你们讲讲你找到的凉快可以怎么表示?看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聪聪:我画一个人在游泳,游泳也可以很凉快的。

袁超仪:用手和扇子扇都有风的。我画一个小朋友拿着扇子在扇。

刘悦:我要画一个冰箱,里面有酷儿和可乐。

……

教师:现在请你把自己找到的凉快记录下来,看看谁画的既跟跟别人不一样,又让人一看就明白。

幼儿开始做画,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画完的,教师纪录其“说明语”,贴到展板上,拿张纸继续画。教师重点观察有新意,有亮点的作品。

在观察、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又发现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方艾蕾画了一个小姑娘站在大树下乘凉,元元画了小朋友在洗澡,陈石还画了自己和爸爸妈妈曾经到避暑山庄的情景,章庭威画了一个人睡在席子上,还吹着空调。空调的冷气是用短曲折线表示的,王晨宏在表现他那盏“关掉的灯”时,把灯泡全涂黑来代表。……

分析:幼儿需要通过“说”来使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具体化、清晰化,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而把所想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形象化,又需要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同时教师又不断的要求他们不管是所想还是所画都要“不一样”,对幼儿的思维提出了“独创性”的要求,使得幼儿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同时教师不断的肯定有新意、有亮点的想法和作品。营造一种积极竞争的氛围。以至于许多孩子都不止画了2、3张。

2.3交流、积累经验中的教育:

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都回到半圆上来,已经有小朋友急着介绍他的凉快了。谁愿意来说说看?

方艾蕾:我画的是我站在树底下乘凉,树荫把太阳光都挡住了。

张杨:我画了妈妈披着太阳披,我带着帽子,这样太阳就晒不着啦!

熊予知:我就画了刚才的有翅膀的心,不过旁边还添了小小的波浪线,代表这颗心飞的很平稳。

依依:我画了我一边喝冰饮料一边扇扇子。

……

教师:老师也看到有个凉快的纪录很特别,你们猜猜看着代表什么意思?

(出示王晨宏和元元的图画。)你觉得特别在哪里?

李晨影:元元的凉快是别的小朋友没有说过的。

戴思韵:王晨宏把灯泡涂黑了代表关掉,我觉得很特别的,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

王晨宏插嘴:哇!我们画了这么多哎!

教师:是啊,我们把它装订起来,变成我们中三班的“凉快秘籍”。那我们去把这些好方法介绍给隔壁小班的弟弟妹妹吧,让他们过个凉快的夏天。

延伸:幼儿自愿结对介绍经验。

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上。新《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给孩子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在上述环节中,幼儿通过经验交流不仅满足了自我展示的欲望,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大好机会。通过展板的呈现方式,让幼儿获得一种资源共享的直接感受,并且书面的记录比思维的记忆保留的时间更长久,这也使得大家的创造成果得以妥善的保存和记录。这也是一种积累经验、资料的方法。幼儿如果能获得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在今后其他学习中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3反思:

3.1共同的话题引发孩子的讲述,用语言主动表达自己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中指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热”其实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一种感受。正因为如此,这种平常生活的教育内容很容易被忽略。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主动发现这些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且引导幼儿关注、感受、探究。这样的教育才是鲜活的,幼儿真正需要的。同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科学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和成功的乐趣。并且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为什么“凉快”这样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孩子们都有话说呢?因为这个话题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经验,所以当教师创设了一个“热”的情境,并提供这样一个集体表述的环境,让幼儿能在真实的感受中调动自身的经验,同时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说,有机会说,并在这样的表述中进行知识的碰撞。在这样一个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在集体面前纷纷大胆的表达自己。同时也倾听、分享别人的经验。

3.2记录也是孩子的“语言”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表达自己的方式。并且孩子们所表现的内容也都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亲身经历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感性经验和思维方式也有差别。记录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方法。中班幼儿的学习和认知特点还是具体形象化的,美术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载体。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所思所想,不仅形象直接,而且绘画本身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记录本身也是发挥创造性的过程。

科学领域目标中还包括“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而通过呈现纪录的结果,既可交流又便于检验。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态度。

3.3教师该如何阅读孩子的“语言”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表达中的个别差异,善于接受差异。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自我表达。同时也是给幼儿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在谈话环节,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方面。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发言都给予目光的肯定,不否定任何一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