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33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信心准备活动新颖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77-01

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学生初学体育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身体负荷的增大,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跑步不能坚持、上课不认真、请假学生增加等,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体育成绩也随之降低。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学会动脑,传授可自觉的锻炼方法,避免学生过渡疲劳而产生体育恐惧心理。同时,采用新奇而“刺激”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情意领域里,我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学会欣赏体育魅力,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一、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促进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加强,使体温升高,使血液中的氧气向组织细胞释放保证氧气的供应,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应运动的需要。准备活动是体育课、训练课、以及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人在相对安静状态,如果没有通过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如动作不协调、力量和速度等素质无法充分发挥,运动成绩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等等。这种现象在延续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消除,这种延续现象叫惰性作用。?做准备活动不但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而且也带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大大提高兴奋性和灵活性。如心脏中血液输出、输入量的增强,肺对气体交换量的提高,这些都促使新陈代谢的加强,保证了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废物的排除,从而提高整个机体的运动能力,并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养兴趣

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和同学对一个学生进步的认同是对其后继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一次良好的运动表现,一次出色的示范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十分单纯,他们往往认为:我体育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我还得保持下去,要好好学习。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新教育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以及能否提供给学生的创新机会,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并有意识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的准备部分结束后,我用“大森林”这个游戏勾起了同学们浓厚的运动兴趣,这个游戏主要是在森林中猎人追赶野兽的游戏,在猎人追赶野兽的同时森林里的大树也充满了灵气处处帮助猎人追赶野兽,同学们互相追赶的同时也增加了团队的精神,更加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协调配合的能力。

我对这节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加工和创造,精心创设了一个完整新异,更适合高中学生口味的情境,掀起这节课的高潮,首先引导学生们“入戏”,让学生进入“猎人”这个角色,从“猎人”“野兽”,“大树”到“追赶”,接着“猎人”为了追赶野兽,森林里的大树积极配合齐心协力追赶野兽,直至最后大家“庆祝猎人的胜利”,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宽松民主的氛围,愉悦欢快的情景,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保护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良好环境,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促使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创新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浇灌、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痴如狂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要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让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更积极地参与运动,提高运动水平,健康地成长;建议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堂要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教育

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地学懂生物,需要付出比其他学科更多的努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生物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能够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师的教学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它是学校以及教师教学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本文指出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就会出现精神疲惫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投入课堂中去,也就不能专心听课;(2)教师备课还不是特别的完善。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备课不够完善,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会磨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3)教师授课的方式不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大多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在整个课堂上,都只有教师在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生物做好创新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物要想做到创新教育有很多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三种:(1)教师应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必须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成为学生创新发展的领路人;(2)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搭建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意见,最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教师应做好授课前的准备。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为学生设计授课环节,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不断了解生物、认识生物这门学科。 

三、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断提出创新,创新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它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就教师而言,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创造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不断转变为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生物学科的发展不仅关乎人民生活,还影响国家安全以及科技发展等方方面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生物的创新教育。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可谓是瞬息万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认为生物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生物的创新教育。

一言以蔽之,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做好相关的创新教育,它是目前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3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人类社会现象和分析人类思想的惟一科学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点即在于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

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对一切情况不能等同视之、等同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坚持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清晰认识高中生思想形成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能够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工作,又能针对个性问题做好工作,杜绝唯心主义倾向和主观主义错误的发生。这是开展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导向性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阐明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性,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思想教育要把握这一规律,能够立足于高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从高中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思想意识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他们的思想需求,因势利导;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3.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说明,意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激起人们实践的热情、干劲、信心和毅力。从中亦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情绪上的共鸣,进而统一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法

原则性方法来源于理论依据,又抽象于具体方法,原则性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定性式的、规定性的方法,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具体方法中提炼出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具体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而且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个体的领悟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毫无疑问,高中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来检验。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一事乃至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劲性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约束的修养能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的灵活性

规定性即满足于学校的计划和规定,这是前提性条件。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体现着德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多元的价值取向混淆着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期,必定会受其影响,那么,规定性的反映着学校计划性的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规定性原则。但是不同思想基础和受不同客观环境影响高中学生必定会有着不同的个性问题,这就需求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客观环境在变化,阶段性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之适应,这也需要灵活性的掌握。

3.坚持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接纳性

灌输式教育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灌输式教育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专题教育、专项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任何德育教育,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上构建接受容纳的基础,才能是入耳入脑的,能够被接受的,否则只能是单纯的说教流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起点和动力,要善于启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依赖于原则方法。原则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则可因事而异的选择,是关于将原则方法运用于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真遁形、生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方法包括灌输式、说教式、协商对话式、系统分析式、情感熏陶法林林总总,例举这样几种方法用来说明:

1.载体教育法

将教育内容寓于有形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应、情趣感染来实现教育效果。如开展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一本书、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一次座谈会、听一场专题讲座、上一次党课、听一场主题报告、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有形有色的载体式活动,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情感熏陶的教育,将抽象的理论教育活化起来、生动起来。

2.典型教育法

榜样的作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因为在榜样的升上体现出抽象的教育道理是怎样在人的个性品质中通过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教育既包括正面的典型,也包括反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为辅。正面典型如一面催人进取的旗帜,对大学生能够发挥激励、感召、引导、效法的作用。可大力开展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亦可在学生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正面典型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效仿和学习。反面典型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起到震撼和警醒学生的作用。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高中生;人格品质;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33-02

少年人格品质的优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中学阶段又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尤其是男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教育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很少有一线老师对男生教育做专门的理论研究和一线实践,而男生行为品质的现状堪忧。对男生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引导男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便成为必要。

首先,一名优秀高中男生应具备哪些品质?

一、一名优秀高中男生应具备的品质

1.健康、野性、阳刚、血性、力量、勇敢。男,田与力也,顾名思义,田间的劳力,农田的耕夫也。设想一下,他们的肤色应该是黝黑的,肌肉应该是坚实的,体格应该是硬朗的,动作应该是充满力量的。一句话,男,原始的意义应该是力量、野性、血性的象征。所以阳刚与野性是男性独具的精神形态,是民族的灵魂。培养男性的阳刚与血性,当民族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才会有挺身而出的男子汉,才会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没有野性,男人便没有了脊梁,整个民族会变得羸弱和底气不足。

2.自律、理性、原则、不妄动、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孟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非正之事,剑走偏锋之事,不可为则不为,正道直行,不逾规矩,敢闯敢拼却又克制、理性,不触碰、红线。如同河道的水流,既浩浩汤汤,推波p浪;又不漫溢河道,危害农田。

3.负责任、有担当、不推诿、不塞责。从“男”字原始的意义看,农田的耕夫,是一家之主,全家生计的依靠、来源,首先负有养家的责任;农耕时代,又是兵役徭役征调的对象,又负有卫国的责任。从男人的生理特点看,男人生来比女人高大威猛、强壮有力,他们与生俱来地肩负着保护弱者的义务和责任。当一个人定性为男人,就必须明白他已与“责任”结下不解之缘,不管有多么瘦削的两肩,也要担得住假如会塌下来的天。高中阶段的男生虽然肩膀还稚嫩,衣食住行还不独立,但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缺失,小到家庭组织,大到国家社稷,要有家国的担当。有了责任意识,才会不懈怠、不消极、不颓废,才有可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4.阳光心态、乐观坚强、进取向上、博大包容。生命需要阳光,心态也需要阳光,阳光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具有阳光心态的人乐观开朗,自信坚强,懂得感恩,关爱他人,善于交往;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具备阳光心态可以帮助我们缔造自我内心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团队和谐。

但是,中学男生行为品质的现状是怎样呢?

二、中学男生行为品质的现状

1.女性化倾向:说话朗读演讲娘娘腔、无骨无钙。笔者所在学校,广播站播音、大型集会、活动,课堂发言,传播出来的男声本应该是铿锵有力的,但传入耳鼓的声音多半是拖着长音、带着女声的音色和绵软。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也是细声细语,缺乏力量感。

2.做事畏缩不前,斤斤计较,挑肥拣瘦。班级活动、学校大型活动,男生应该往前冲,承担女生不能胜任的或勉强才能胜任的任务,但男生的表现往往被动,即使点将,也多半选择推脱,或者与女生攀比,缺乏男生应有的担当和大丈夫情怀。

3.待人接物扭扭捏捏,胆小怕事。与老师同学交往放不开,张口就脸红,说话嗫嗫嚅嚅、不利索,文静腼腆,沟通时不敢迎向老师的眼光,从不触碰纪律红线,也不敢主动大声回答问题。

4.情感品质呈现为耐挫力弱,意志力薄弱,自我表现欲与女孩相比也相对弱势。抗打击能力差,脆弱,经不起失败,禁不起批评。军训时有一男生,教官训练的动作总做不到位,还一脸的桀骜不驯。良马都是有脾气的,我一向这样想。于是找他沟通,结果三句话没说完,他就流起眼泪,一副受了极大委屈的样子,典型的外男内女的类型。

5.学业方面,上游学生中男生比例落后于女生。教育部网站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该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在校生中,女生占比为51.74%,比男生多857672人。这是高校女生数量连续第5年超过男生。中国男人的阳刚之气正在退化,一度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如今已成为记忆中的美好影像。

三、造成男孩危机的原因

1.家长溺爱。80后、90后、00后多独身子女,几代人呵护宠爱,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放学专人接送,户外活动千叮咛万嘱咐。家长这种过度的保护必然导致孩子的胆小、怯懦和优柔寡断,失去了男孩应有的诸如勇敢、刚毅、负责、自制、沉着、当机立断、豁达大度等特征。

2.父教缺失。家庭教育中,由于很多家庭受到传统分工的限制,父亲承担着养家的责任,对孩子疏于陪伴、管教,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教的缺位压缩了男孩子发展冒险、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空间。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收入偏低,教师职业风光不再,不少男生为了养家糊口,放弃教育专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学校几乎成为“娘子军”。男教师的缺位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等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导向错误。教师对学生的性格导向是呈女性化的,学校和老师要求的好学生大都是听话、顺从、文静、仪表端庄、举止规范、遵守纪律、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形象,这样的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学校管理上,一些学校严禁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追逐打闹和高声喧哗,课堂上不许有小动作,男孩子的野性、阳刚性格在种种规范限制下逐渐被纳入女性化的性格模式中。

4.社会上流行的病态审美观。社会媒体包括电影、书刊、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途径,而现代的电影杂志等媒体中却弥漫着中性的味道。一帮大老爷们,涂脂抹粉,翘起兰花指,掐着嗓子冲击着国人的神经,而这样的伪娘居然大受追捧。当一种现象被社会接受并认为是一种美时,人们的性别角色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变化。

如何化解男孩危机,帮助男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四、化解男孩危机的对策与矫正方法

1.了解男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中学阶段,学生求异思维活跃。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提高,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常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常对师长甚至书本知识持批判态度,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也容易出现怀疑一切、不听劝告和教育的偏激行为。所以高中阶段的男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老师不能一刀切地进行打压,要因势利导,既助燃他求真与创造的火焰,又能C正他偏激的行为。男孩都有英雄情结和冒险精神,可以给他们讲军事题材、英雄传奇等故事,培养男生勇敢、自信、有魄力的男性性格;可以多参加室外活动,打篮球,踢足球、拔河、拳击、摔跤、爬山、游泳等,培养男生敢打敢拼的进取精神和阳刚个性。

2.家长要学会放手,不可过分溺爱娇宠。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男孩要有责任感”的观念,不百依百顺,不大包大揽,培养男孩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统得过死,给男孩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时间,舞枪弄棒、摔跤习武、爬墙上树应该给予鼓励;加强挫折教育,让男孩学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3.强化父教角色,增加生活环境中的男性角色。家庭中,父亲不能缺席男孩子的教育,要多陪伴、多介入,和孩子一起游戏、运动、探险,用自己的男性形象为男孩做榜样;学校教育中,增加男教师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加强男教师的比例,并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硬性规定纳入学校管理中,防止生活环境女性化。

4.树立人格榜样,用榜样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受教育者健康、理想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古圣先贤、英雄人物、影视或文学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可以借助修养课、班会课视频呈现给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健康人格就会植入学生血液中。榜样人格形成后,才会有男子汉的责任与担当,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冷静稳健地应对。

5.媒体、影视正确引领风尚,多输入钙质。影视剧诸如《亮剑》、《士兵突击》,塑造的李云龙、许三多形象,阳刚、血性、执着、毅力、不甘服输,对男生阳刚个性的形成无疑有正确的引领作用。综艺类诸如《真正男子汉》(第一季)、《最强大脑》等真人秀节目,名人或凡人对体能、智能极限的挑战会鼓起男生征服困难的冲动,增强男生挑战困难的勇气。流行歌曲少一些娘娘腔、靡靡之音,多一些含骨有钙的声音,可以鼓荡起男生沉睡的激情。另外诸如专门针对男生的拓展训练、冬令营、夏令营及男生课堂,都是值得一试的好方法。

男孩教育关系民族千秋伟业,家庭、学校、社会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男孩勇敢强悍的个性,让男孩成为无所畏惧的人,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体育中考;体育成绩;分组教学

前言:

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考体育已逐渐被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和接受,学校的体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学校体育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中考体育也对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初三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进入初三后都不大爱上体育课,为此,从学生自身的视角来反映中考体育究竟对他们有何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问题。

一、影响初三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因素

(一)体育课内容单调,枯燥无味

教学内容方法滞后,项目设置倾向于竞技体育,学生目前的能力适应不了竞技体育项目的要求。教材体系的问题是,很多项目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是统一的,只不过是要求上略有不同而己。教学方法上更是雷同于一个模式的机制,小学时候就做过的一些练习、一些游戏初中也做。尤其突出的是准备操,小学中学多少年几乎是一模一样,加上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学生何来的兴趣?另外,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过去所形成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特别是有些教师缺少创新意识,教学理念落后于教改发展,所以更缺少创新的行为体现,就出现了教学组织与方法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使教法脱离学生的实际,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如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直沿用多年如一日,这样“死板”的教学过程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二)升学压力、课业负担重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教育体制还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步入正轨,口号虽然喊得非常响亮,但是下面执行起来还是我行我素。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现象,形成学校压老师要成绩,老师只好挤时间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

二、运用分组教学提高初三学生体育中考成绩的对策

(一)体能素质的分组

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把学生分成:熟练组即已熟练掌握所学运动技能学生,可以对他们做内容或要求上的拓宽与发展。提高组,即对基本掌握所学动作技术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提高以至熟练掌握,向熟练组目标靠近,基础组,即难掌握所学技术动作,他们着重学习正确技术动作。

(二)教学目标的分组

教师可以根据运动差别把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注重主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别作为立足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各自计划。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一目标经过相应努力能够实现,同时体会成功乐趣、学习乐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的分组

在以班级授课前提下,分组教学组织形式应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讲授最基本教学内容完成最基本教学目标,教师结合不同组别的学生采用异步教学法,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顺利达标。结合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练习手段、方法,在师生共同帮助下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良好层学生教学上,有效加强及格学生的基本技术掌握。对于优秀这一层次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在跟学基础上加强自学。

(四)辅导方法的分组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辅导很重要。在侧重全体学生的同时,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各环节。让优秀层次学生独立练习,目标是技术全面,质量更高,可以让他们进行比赛练习。对于良好层次学生及时指导,并改进技术动作,共同完成;对于及格层次学生采用个别指导,降低适当难度,采用分解练习法完成动作,形成完整技术。

(五)测试评定的分组

优秀层学生要严格要求,使他们更加谦虚。对于良好组别学生,在肯定成绩基础上指出不足,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优秀行列;对于及格组别学生,采用常鼓励多表扬方法激励他们进步,逐步接近良好组别。对于同一项目测试在学生组别不同的基础上,制定出不同的成绩测定标准,使他们等于站在同一起跑线,从而使心理上获得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分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三体育中考成绩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分组教学的效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分组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分段,分组有快有慢的教学情景,一节课由上课的准备活动起就开始分组,激发出了不同组别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特长,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分组教学有利于教师全面提高,全面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全程处理了全体与部分的差距,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三,分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既解决了吃不饱的优等生,又解决了吃不了的及格生现象,使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学能爱练、学有所成,使全班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气氛,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总之,要提高学生成绩首先要分析学生,从其本身出发,体育意识的培养贯穿课堂,注重基本技术的强化,循环训练,稳步提高,重视分层教学和科学评价,使学生发现自我,借鉴他人,最终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大学生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更是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殊时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再加上多元化的冲击,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根据以往教育部的调查及学者的研究显示,三成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65%,在一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疑似症状检出率在13.20%~22.40%之间,学生心理困扰的倾向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问题、敌意及焦虑五个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完善,工作体系还不健全。

二、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目前,我国较多高校采用的是“三级心理防护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一级网络: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组成;二级网络:由各院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成;三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第一级具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实施方案,督导二、三级网络开展相应工作的职能;第二级具有组织、指导、协调各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防护工作的作用;第三级具有早期防范、心理问题反馈、动态跟踪辅导的作用。其中,辅导员队伍处于“三级防护网”的最前沿,是三级网络的基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部份高校把家长也纳到心理防护网中,构成心理防护网的第四级。

2.辅导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他们与学生接触较多,能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辅导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及时发现和甄别问题,防患于未然。辅导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方面是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活动的组织,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普查及为学生建立心理建档等。在个体咨询方面,只有少数辅导员初步具备咨询和辅导的专业背景,大多数还只停留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纯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方面,有时运用类似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技术,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真正意义的心理辅导作用有限。

三、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心理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素质教育在我国提了多年,一些中小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可是很多高校依然没有转变知识教育的思维模式,在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只重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重视思想工作而轻视心理工作。一些高校长期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心理咨询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新方法。这一误区的存在,造成了高校只重视思想政治素质而轻视心理素质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3.重视心理治疗而轻视心理发展,缺少心理健康防范意识。不少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甄别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实际上存在心理疾患或疾患倾向的学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身心健康的学生则值得我们关注。如何做好对健康学生的心理疾患的预防,营造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做到防患于未然,则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应发挥的作用及工作方法

1.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机构、专业人员普遍匮乏,力量还比较薄弱,按较多高校1:3000~4000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配置比例,仅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力量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况。因此,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就显得为尤为重要,就必须像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那样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教育、辅导技能作为辅导员必备知识及能力扩充的方向,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①研究书面材料法。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前,往往就已把新生的相关资料发至辅导员手中,这是辅导员初步了解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需仔细研读。但学生的很多本性是在课后反映出来的,要想更多地了解这类学生,还可通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设立辅导员电子邮箱或参与班级聊天群等方法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②观察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辅导员要善于在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及行为表现。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最能真实的体现自己的兴趣跟特长,这就要求辅导员做好记录,一些重要事项还可记入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从纵向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动态。③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关键就是谈话。事先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可促进师生互相了解,帮助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解疑答惑,可以缓解或解决学生初期的心理困惑。为了保证谈话的效果,在开始会谈前,辅导员应根据谈话的对象及特点认真考虑谈话的内容,采取的方式,及选择的时间、场合等。在谈话中,对学生要态度和蔼,亲切自然,避免学生感到紧张拘束;要讲究方法技巧,引导学生讲真话;要克服不耐烦的情绪,听学生说完。要边听边思考,联系学生一贯的言行和平时观察的印象,对与学生言行、感受不一致的地方要重点分析,不能轻率地得出结论。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疏导的方法,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④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要保证调查的效果和真实性,除了向学生本人及科任老师作调查外。最重要的是要亲近学生,全面地去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与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用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3.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基础前提,是集体内每个成员出于对集体的关心,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实现集体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心理状态。因此,辅导员可运用团队建设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加强集体目标建设,增加集体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感和亲切感,并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②注意心理换位,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世界,身同体受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正遇到的问题,并教会学生用他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世界。③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教育者,才能认同、信服教育内容。④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因此,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强化心理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十分重要。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时机:第一、新学期开始之时,是班级良好氛围建设的一个最佳契机。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进取,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环境,使学生从悠闲、放松的假期个人生活回到紧张、有序,松弛有度的集体学习生活中,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心理准备。第二、评优选干之际。评优选干是很多辅导员较为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在班级掀起风波。评优选干可通过学生自荐演讲,自评、他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的良好氛围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自觉参与,认识自我价值,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第三、考试前后及就业过程的心理疏导。考前焦虑,考后兴奋,是多数学生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疑惑,特别是面试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团体辅导知识,在考试前后为班级同学提供相应的咨询、压力缓解服务,或是邀请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活动,在平时就要加强学生当众演讲、自荐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社交恐惧心理。第四、典型的人物及事迹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榜样成长的历程,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在班级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从思想上、实际行动上向英模学习,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的途径。第五、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在大学生中,有些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近几年各高校开展的心理普查报告提示:在症状的分布上,女性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男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普遍高于汉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为贫困学生得分普遍较高;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普遍高于城市和城镇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家庭结构为寄养和父母再婚抚养学生得分普遍较高。这一症状分布的特点提示:女性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贫困、农村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及寄养和父母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校辅导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何心展,张林,尤海燕,刁娟.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12):81.

[2]杨杰.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22):122.

[3]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2010,2(1):54.

[4]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一、深入思考,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职业教育是终身性教育

职业教育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将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职教与普教、高教、成教等相互衔接、沟通、补充,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大到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

2.职业教育是开放性教育

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教育潮流。开放、灵活、发达的职教体系,是学习化社会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职业教育是包括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也是包括学校、企业和社区教育在内的开放性教育。

3.职业教育是普及性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其发展也是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分析教学方法特点,改变教学方法现状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变异性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中专长期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能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传统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4.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

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5.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中职的培养目标已不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三、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专门性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2.运用仿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模拟(仿真)教学法,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生产过程,改用现代化的仿真设备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

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特种装备等课程,可以先仿真、模拟再进行实操训练。

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训练,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学校可在“法律”课程中,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法庭等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当法官、律师或案例当事人等方法,从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通过透彻分析、发散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并引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以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法为牵引,全面提升学生方法能力

目标教学法对人的认识目标按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制定出教学目标并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达标教育为核心,以教学评估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手段。这种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导向法,是指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为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计划、学会决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学会自我分析判断检查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会评估这六个步骤,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办法;多样化

新课改将高中体育课程列入高中阶段必修课程。课程的规划目标以提升高中生体能、锻炼身体素质为基本要求,实现学生体魄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要想充分发挥教学价值,教师就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钻研,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一、教师依照新的指导思想,提升课堂创新意识

高中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应遵循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指导政策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参与教学改革,让高中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获取知识及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科教学特点及学生现有接受水平,结合综合因素制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方法,开启体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创新改革之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核心内容定位于全面掌握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培养终身学习及终身运动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认识到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以健康体魄为基础,面对各种学习压力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高中体育教学应通过探究分析运动项目的战术及技能,增强高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知,教师提升创新意识,学习新的指导政策方针,能够激发高中生体育兴趣,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实施

开展。

二、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德育教学优势,体育课堂中引入趣味性、竞技性、自由开放式的运动项目,在学生产生兴趣活动过程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团队参与、互帮互助、竞赛斗志等体育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教学,发挥体育特有的德育功能,采取讲述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中的艰辛事例,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拓高中生视野,塑造体育运动精神,进而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多元化教学方法。

三、如何实现高中体育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要追随时代特性,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团队协作教学方法,树立团队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以组织学生增强体能素质及教授体育相关知识活动为主,团体教学单位面向班集体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步重视高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实施团结协作教学的两大优势在于:(1)团队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踊跃性;(2)团队协作教学从体育活动中增强合作及团队互助意识。

2.竞技体育教学方式,提升高中生竞技能力

将比赛形式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竞赛技能比拼,激发学生体育课程w习的斗志。这样课堂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目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竞技意识。当学生树立起竞技意识时,体育课堂氛围充满热情和挑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融入游戏教学方法,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环节适宜的游戏规则,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兴趣,体味体育课堂的轻松自由感,是对身心的一次放松,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自身体育素质。

4.锻炼意志教学法,培养高中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堂设置教学项目时,凸显出培养意志品质及耐力的课堂任务。开展意志体育教学,锻炼高中生意志品质,不仅能够对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这种体育精神能够受益于终身。

高中体育教学教法应是适应于学校实际体育设备设施,考虑高中生身体素质及接受能力综合因素,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认识,学生增强体魄,塑造体育精神,这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中掌握多种教学方法,针对课堂活动内容及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努力发挥体育课堂特有优势,创新改革,针对学生特点及需求,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环节,促进我校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礼承.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4(1).

[2]吴卫东.如何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学周刊,2014(11).

[3]张晓海.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4(11).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9

一、选择和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因素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方法的选择受教育观、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教师教育观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育观是对高职语文教育本质、目标与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看法。高职语文教育观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是学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态,教授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教育的活动。这决定了该课程既是一门通识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也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来源于这种教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制约

结合高职语文教育实际,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可加以改造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反过来再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高职语文教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师总结教育规律,经过调查分析、反复验证,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为己所用,有所创新。

二、高职语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应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教育整体性原则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各学科教育方法均应遵循教育整体性原则,为现代高职教育目的服务。

(二)学科特殊性原则

高职语文学科目的,决定了其学科特殊性。在选择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时,应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和教化育人的双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因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学生语文基础、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适当调整,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紧贴就业需求。

三、高职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是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统一,首先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受个人兴趣、成长环境和任课教师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极大的调动作用。

1.在高职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是人们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综合大学,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好语文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以案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模拟与高职专业相关的职场工作情境和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象牙塔外的社会现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有“师爱”,学生才“爱师”,才能欣然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和任务。师生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理论基础,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

1.“涵泳历练,久当自得”的传统教学方法。热闹多彩的高职生活,往往使学生难以静心读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继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阅读,让学生在大量广泛阅读积累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质的提升。

2.常规的语言传递信息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传递语言信息,使学生较为直接地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0-02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由普通教育院校改制而来,教学组织形式仍是普通教育的模式,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仍旧是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的单纯灌输教学方法。

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同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2.2缺乏健全的教学结构体系

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行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在教学方法的分类方面,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并且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一是沿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从国外引进的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

2.3教学方法改革未得到充分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缓慢,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投入。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更多的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尚待提高

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普通本科和专科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认识还不到位,观念陈旧,依然注重理论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未能达到要求;日常教学工作中,理论课教师技能水平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以上这些弱点都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

2.5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普通本科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仍是辅助的,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这种套用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实施。

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探讨

3.1加强教学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符合各个科目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将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模仿者,转变成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既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研究教学的规律;教师要重“教法”又重“学法”,给予学生巨大的思考空间,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室授课”向“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转变,重理论更要重实践。教学手段由“单一口头讲授”向“多媒体课件、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目的除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最终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3.2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目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任务艰巨,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要对现有教学方法体系中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普通教育教学中的先进教学方法、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及时借鉴、引进和推广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构建适合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同时,必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要深入到课堂第一线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先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通过讲座、交流研讨、示范观摩、个案研究等形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宣传、讨论与实践,逐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3.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同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学方法是否富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体的,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专业理论扎实、技能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培训、交流、学习,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工作中,除了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还需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组织讲座,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另外,改革教师的选拔机制,提高新进教师的入校门槛。选拔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聘用企业技术专家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化,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5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需要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翠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艺术科技,2013,(02).

[2]方成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朱娟娟.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4]宋孝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5]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