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0:00

卫生应急管理篇1

近年来,我省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卫生监督人员面临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加之全省卫生监督机构不断调整,执法业务范围不断变化,卫生监督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迫切需要依法、科学、有效的卫生监督应急工作规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流程[1]。

2研究方法和内容

2.1研究方法。首先收集整理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与卫生监督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梳理各个法律法规中卫生监督的职责,对卫生监督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的权限进行划分,充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对卫生监督相关专业的业务要求。对卫生监督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进行充分的讨论,形成共识[2]。2.2理论依据。目前,有关卫生应急的法律法规已经自成体系,其中多数法律法规对卫生监督应急工作的职能和作用都有了十分清晰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河南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河南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试行)》等。2.3现实依据。近几年来,我省发生或参与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都成了不可或缺的力量。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地震,卫生监督机构迅速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联合组成的救援队伍,参加了河南省抗震救灾防疫大队,承担了四川安县某乡的食品卫生监督、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外部环境监管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卫生防疫中卫生监督任务。2010年,我省永城市出现丙肝感染事件,省卫生监督局迅速出动,冒着风雪奔赴现场,成为首支到达的省级卫生专业队伍。前几年全国手足口、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病房、学校、幼儿园等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重点环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及时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2012年原河南省卫生厅成立了12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其中有一支专门的卫生监督应急队伍,参与了在河南举办的全国卫生应急演练工作。2016年,全国出现疫苗问题事件,河南省卫生监督机构及时地对全省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排查出了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正确应对事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3]。2.4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充分了解目前卫生监督应急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卫生监督应急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卫生监督应急的业务范畴、组织机构、应急队伍及管理工作制度、应急保障、应急演练、应急宣传等。2.5行动研究。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应急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卫生监督应急培训、卫生监督应急演练工作,及时地参加H7n9传染病防控应急督导等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卫生监督应急管理模式。

3卫生监督应急规范的编写过程

3.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确保课题研究有序进行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作为“河南省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工作规范”起草单位之一,成立了以孙磊副局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吸收了省局传染病监督管理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科、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科专业人员以及郑州市卫生监督局、洛阳市卫生监督局、新乡市卫生监督局突出专业人员。制定出了《河南省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工作规范编写方案》,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的,即为明确我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规范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流程,确保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工作依法、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确定了卫生监督应急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突发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4]、放射诊疗事故[5]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监督机构应急准备、处置、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3.2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梳理,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根据《实施方案》的安排,省卫生监督局召开了有课题领导组(原省卫生厅应急办)和编写成员参加的课题开题报告会。课题组又先后多次组织编写成员对《实施方案》进行两次集中学习,让成员深刻理解出台规范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卫生监督应急应用的范围、应急的准备、应急的启动、应急的处置、应急的评估等编写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根据规范的内容,课题组又对编写任务进行了细致的布置和安排,按照专业的不同,分别成立了卫生监督应急规范公共部分编写组、传染病编写组、公共场所编写组、放射卫生编写组、生活饮用水编写组。各编写组按照分工的不同分别编写本专业的卫生监督应急处置要点。3.3统一格式、集中审查,确保规范依法、有序地实施为了确保卫生监督应急规范依法可行,在各专业组完成各自的卫生监督应急编写任务后,课题组又在新乡辉县召开了“卫生监督应急规范编写审定会议”,邀请了河南省部分地市从事卫生监督应急的领导及专家20多名,对“河南省卫生监督应急规范初稿”进行了集中的审定,确保该规范格式统一、依法依规、切实可行。3.4加强实践研究,将规范应用于日常卫生监督应急工作中去2013年河南省卫生厅举办了“原河南省卫生应急大比武”活动,卫生监督应急作为卫生应急的一部分参加了此次大比武活动。《河南省卫生监督应急规范》是卫生监督应急比武的重要法规依据。原省卫生厅依据该法规对全省卫生监督员进行了卫生监督应急的法律法规培训,并对卫生应急比武监督部分进行了命题和考核。

4成果和意义

4.1明确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应急处置中的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应急处理工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履行公共卫生监督职责,对相关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卫生监督机构在预防和处置职责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依照职责和本工作规范的规定,依法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放射诊疗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督导检查、查处违法行为、采取控制措施,指导下级卫生监督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4.2对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应急工作提出了监督应急准备的要求。明确《规范》要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日常办事机构,建立本单位应急队伍,健全应急工作制度。同时还要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根据工作实际,专项列支应急经费,配备应急所需设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4.3对应急处置及应急评估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了规定。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包括调查取证及现场处置、处置意见及应急响应终止;应急评估要包括初步调查报告、依法查处、终结报告及评估。4.4制定了不同专业的卫生监督应急规范课题。组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共制定了4个专业的卫生监督应急处置规范。

5问题和建议

5.1问题。由于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所限,课题组所编写的《河南省卫生监督应急规范》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规范》开展卫生监督应急工作的可行性及实效性也有待检验。5.2建议。5.2.1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配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现场监督所需的应急仪器设备、采样设备及取证器材较少,不能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快速检测能力建设,购进必须的快速检测设备。5.2.2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培训工作,提高各级卫生监督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亮,陈国亮.浙江省建立卫生监督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6,23(2):95.

[2]王邵鑫,周艳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应急处置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3,23(2):120.

[3]国家卫生计生委.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S].国卫监督发〔2014〕44号.

[4]李智彬.论卫生监督在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J].中国法制报,2013,21(3):34.

卫生应急管理篇2

1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部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们,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城市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基于上述情况,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延续项目“中小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技术集成”的支持下,通过调查和分析广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建设基于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如图1)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如图3)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卫生应急管理篇3

关键词:应急管理;在线培训;效果评价

当今社会,危机如影随行,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环节中,卫生应急人员必须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急处置技术和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将最先进、最有效的技术知识进行传播和应用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而传统的培训形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基层卫生应急人员的需求。在线培训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已成功应用于众多领域,但在我国卫生领域应用相对较少〔1〕。为此,笔者卫生应急人员在线培训和面对面培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哈尔滨市疾控系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0名,年龄22~45岁。

1.2方法

将选取的280名培训对象按照年龄和专业平均分为两个组。一组进行面授培训,另一组依托卫生公益项目研发的“卫生应急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的应急能力在线培训与演练信息平台”(简称云平台)进行在线培训。周期为5个月,学时数不少于100个;培训内容为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键技术;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有280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及考试,回收试卷280份。面授培训组62人及格,及格率44.29%;在线培训组83人及格,及格率59.29%。在线培训组及格率高于面授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在线培训形式新颖

传统的面对面培训是集中授课,需要场地、组织人员、师资、印制讲义和教材,安排就餐等,筹备复杂。以课程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枯燥,往往是短期、一次性培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多,受训者数量有限还无法跟踪培训效果。在线培训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是可重复性的持续教育培训方式。受训者只需简单注册就可随时随地参与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既节省费用、又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既丰富了学习资源,使资源利用率高,又可有效跟踪培训效果〔2-3〕。

3.2在线培训内容实用

传统突击性的培训方式及大量自上而下开展的知识更新和培训活动,不能根据受训者的培训需求设计课程,缺乏互动和参与性,导致很多培训成为形式化和走过场,无法切实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和水平,与文献报道相似〔4〕。本文在线培训应用的云平台,是科技部、财政部、卫生部支持的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建立在文献研究、专家论证及来自于疾控机构1000份在线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习和掌握卫生应急关键技术必需的相关基础知识系统整合集成为知识平台,作为培训学习的重要资源,它知识涵盖多,覆盖面广,模块设置合理,检索快速,使用便捷,可根据受训者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既不影响正常工作,又能使卫生应急的宝贵知识、经验、技能得到有效、及时、快速的总结、传承和推广,弥补了传统培训方式的不足。

3.3在线培训平台功能齐全

卫生应急管理篇4

关键词: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8-01

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指在应急反应过程中,各组织之间及组织中部门之间的指挥、服从、协作关系。便于对疫情进行日常监测、专门管理,为应急反应过程的决策统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部门间协调配合,以及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运作机制高效运转,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一、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

相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政府管理领域固有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各组织、部门之间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农村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以及农村基层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管理混乱、协调困难等原因,使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难以有效发挥整体效应。

二、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失效的原因

(一)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两个:

1、缺乏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中心。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全面负责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救援协调工作;制订应急救援法律规章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疫情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对外应急处理信息等。

但是,农村基层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常表现出管理方式僵化欠灵活,应急反应滞后,应对失措、进退无据、无人负责或多头领导等现象,导致盲目决策,或反复讨论却迟迟无决策结果,无法发挥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合力,延误应急反应时机。

2、缺少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对于农村公共卫生的日常监测、疾病信息、基本医疗保健和应急医疗救助提供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农村社会普遍缺乏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和和承担卫生应急职责的专职人员,仅仅借助现有政府管理组织执行其某项职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也主要依靠基层政府领导,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应急反应缺乏前瞻性、主动性。

(二)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运行不畅

由于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中缺少某些重要组成部分,使整个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运行时出现断裂,各项应急工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对各类有关疫情的信息或应急处理决策及处理结果的信息,对各方人员,对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都无法有效整合,无法发挥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整体效应。

三、健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一)构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首先追求时效性,因此,需要构建决策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按照这样的目标,打破固有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参与的管理格局

1、公共卫生管理常设机构。如,卫生处。在常规状态下,是要职责是对疫情实施日常监测,向公众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提供基本卫生信息。在紧急状态下,其主要职责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通报疫情信息,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服务准备,向应急决策部门提供有关卫生方面的专业建议;在突发事件发生中,参与现场救援,为灾区民众和参与救援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服务;进行灾区人员的分散隔离、负责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灾区民众宣传传自救、急救知识。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继续收治伤者。并在此过程中,持续通报最新疫情信息。

2、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全面负责应急救援决策、指挥、协调工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管理部门。有设以下几个部门:

(1)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应急决策指挥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到受灾现场指挥、协调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工作;发动本地区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3)信息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信息;

(4)协调中心。主要负责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救援物资以及救援队伍。

3、专家组。包括卫生专家,应急专家等。为了使应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要求专家全程参与决策。

以上各部门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期间,提供24小时服务。

4、其他支援部门。主要包括:水、电、气等能源供给部门;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部门;公安、消防等部门;药物、医疗器械、救援物资的生产部门;毗邻地区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理部门等。支援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期间,要求时刻保持援助状态。

(二)增进农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协作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处)在监测到疫情信息后,应首先对信息内容进行调查核实,确认后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由疫情所在地农村基层政府、卫生处,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评估,并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决定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同时,疫情所在地农村基层政府、卫生处,应当将已经发生或者有可能引起突发事公共卫生事件的详细信息,及时向毗邻地区政农村基层政府、卫生处通报疫情信息。后者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险情超出所在地农村基层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时,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局)报告,请求援助。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所列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结束。当灾区民众全部救出,疫情受到控制,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恢复正常,经专家评估,认为疫情隐患已经消除,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各方救援力量形如撤离。由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

参考文献:

[1]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2

卫生应急管理篇5

关键词:地震灾害;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通过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可以得知,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目前,我国地震灾害中的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对建设科学完善的地震灾害中的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地震灾害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地震灾害的发生在顷刻之间,但是地震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却是巨大的。在地震灾害中做好医疗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及时的挽救人民的生命,对降低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对减少地震对人们带来的精神伤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之后,如果不适时地的进行处理很有可能爆发疫情,所以做好地震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对控制疫情的产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地震灾害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2.1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地震灾害中,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①各医护人员的行动缺乏有序的安排。由于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发生过这么大的灾难,导致在医疗应急管理方面的准备不足。②因为地震中很多医疗应急小组都是由医疗志愿者临时组成的,这些医疗志愿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分属不同的单位,在应急救援中又没有接受正规的管理和训练,导致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人员扎推或者人员不足等问题。③信息传递的速度慢。在地震中,网络系统受到破坏,各医疗救援小组的信息传递效率低,导致很多伤患都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间失去了生命。所以,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对提高地震中医疗救援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

2.2应急救援的设备配备不合理在地震灾害中,在应急救援的设备方面存在着落后的现象。比如在汶川地震的都江堰救援中,医疗队伍到达之后却发现当地没有电,而在配置的医疗救援设备中也没有带临时的发电机,导致所带的医疗设备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丝毫的作用,导致伤患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3应急救援人员缺乏应急救援的相关知识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地矿医院等用于矿难急救的医生和护士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好的能动性,在救援的时候自备担架、发电机等医疗设施。而省市级大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因为平时习惯了分诊的存在,导致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则表现出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经常忘记带一些救援设施,同时没有全面的应急救援知识。这种情况表明在地震中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中的应急救援人员缺乏统一的训练,导致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2]。

3地震灾害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3.1地震灾害中构建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原则

3.1.1开放性原则地震灾害中的医疗卫生应急管理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它的建立①需要信息公开,②需要增强公众参与,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外沟通和合作。

3.1.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②增强政府组织的科学性;③体改救援手段的科学性。

3.1.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设要系统完整;②保证资源保障过程的系统和完整;③保证应急救援队伍的系统完整[3]。

3.2地震灾害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的对策

3.2.1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①要加强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案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地震带的具体分布分布情况,根据地震常发区的具体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制定出不同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系统的应急方案。②政府要设置专门的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部门,赋予这个部门相应的职责和权利,保证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尽快的组建一支高效的、专业的救援队伍,保证在救援过程中各个单位的医疗志愿者能够被统一的调度,保证医疗志愿者的工作效率。③要建立科学的地震灾害预警体系,完善信息化建设。地震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对降低地震损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积极的研发和引进先进的地震灾害预警机制;除此之外,在地震中医疗应急管理中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先进的通讯设备,保证在地震医疗救援的过程中前线情况和后方情况的通达性。④要建立阶梯式的应急救援网络。地震中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相较于平时的应急治疗来说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为了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效性,要建立国家--省--市--县的阶梯式的医疗应急管理体系,在救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阶梯式应急救援的效用,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4]。

3.2.2完善医疗卫生器械的配置在地震中的应急医疗救援中,经常出现忘记携带救援设备的情况,尤其是在当地的电力系统遭受损坏的时候,医疗应急救援中忘记携带发电设备,导致整个医疗救援器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造成的损失不可计数。所以在建立地震中医疗卫生救援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完善医疗卫生器械的配置,保证在救援过程中医疗卫生器械的完整性,包括发电设备、担架设备、简易手术台、简易手术的相关工具、氧气等等[5]。

3.2.3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性①要建立专业的地震中医疗救援团队,这些团队的骨干可以是省市级医院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医生和护士,也可以是具有丰富矿难救援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在平时,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但是要进行定期的救援培训,保证在地震中应急救援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骨干作用,带领应急救援队伍有序、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保证地震中医疗应急救援的高效性。②在医护学院的课程中要加入地震中应急救援相关知识的教学,提高医学生对地震中医疗应急救援的认识,丰富医学生的医疗应急救援知识系统,提高医学生在医疗志愿工作中的专业性。③在组建地震中医疗救援队伍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对医疗志愿者的构成进行合理的控制,尽量的增加男性医疗志愿者的比例,适当的增强青年(30岁左右)医疗志愿者的比例,因为这类群体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能够很好地维持自己的精神状态。除此之外,在纳入西医志愿者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中医志愿者,这些中医志愿者在治疗简单的扭伤和骨折方面能够发挥自己很好的作用[6]。

4结论

地震灾害是一种波及范围广、造成的损失非常大的一种自然灾害。目前,我国地震中医疗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应急救援设备配备不合理、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等。所以加强地震中医疗应急管理要在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救援设备配备、增强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来进行。完善地震中医疗应急管理对提高救援效率,挽救人们生命、控制灾后疫情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宁科.地震灾害中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0,(15):116.

[2]张欢,陆奇斌.应急管理医疗拣选:汶川地震的教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9.

[3]张光雄.近年来国内应急管理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6):131-133.

[4]谷波,胡秀英,成翼娟,等.汶川地震灾区灾后5年医疗卫生机构急救与应急管理的改进[J].中国护理管理,2015,(1):89-91.

卫生应急管理篇6

    〔论文摘要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特征以及理性决策的特点,描述了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普遥适用性,论证了卫生应急管理决策的动态系统和决策内涵的层级变化以及动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适用性,构造了卫生应急动态决策系统,提出了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关健环节,对目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已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关注。一般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闭。因为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很可能同时也对当事人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同时也可能是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就是决策”,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决策。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也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因素,认为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具有局限性,不应作为核心的决策方法,本文即从理性决策和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倾向性分析出发,来论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的普遍适用性以及优化。

1理性决策

    最早关于理性的论述应该说是隐藏在哲学理念中。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自然真理“隐藏”在事物之中,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觉”才能获得它。赫拉克利特所指的“思想”其实就是“理性”。

    18世纪的哲学家们将“理性”从认识论引申到其他领域,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后来的经济管理学者们认为个体人的决策行为应该是合乎理性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可以获得完全的信息支持,个体根据完全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在既定方案集中选择决策方案,获得最优结果。这种完全理性假设是传统管理科学的逻辑起点,但超越现实的完全理性假设显然是绝对和理想化的。于是,有限理性、过程理性、渐进理性、适应性理性等理论紧随而出,其中以赫伯特·西蒙等为代表的有限理性最具影响力。享有“决策之父”之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取决于理性,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决策就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较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比较其他各种“理性”流派,论述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理性的实质就是基于某种原因的逻辑性分析。

    有限理性为人们决策提供了一个更契合实际的参考点和新的思维框架,同时也为管理决策指出了一条通途,有限理性与决策的藕合机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者乐此不疲探讨的领域。根据对“理性”概念的历史分析,可以认为理性决策是一种有明确的决策目的,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对决策对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理性决策实现的要素有:明确的目的性,信息的完整性,推理的逻辑性,决策的客观性。同时分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理性决策依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的主要决策方式。

2理性决策在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具有内在特殊属性,适用于理性决策,现分析如下:

    (1)决策者身份的特殊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公共决策者、政府,这和私人决策是不同的,应该更加重视强调程序性、合法性、合规性、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虽然也受到普遍意义上的个性气质、心理特征、偏好习惯的影响,但是理性客观依然是公共决策者的核心要求。

    (2)卫生事件特定的目的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牵涉到人们的健康,而健康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要有更高的成功概率。而理性决策在众多的决策方法中,由于其逻辑的推理性具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3)执行决策的约束性。决策的执行力往往取决于决策的可操作性。应急处理中的约束因素,如人力,财力,地理方位,信息管理、技术等都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而不是主观臆断。

    (4)决策者知识和认识的限制性。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可以说纷繁复杂,有毒物质的威胁、传染病的快速传播、水和空气的污染、工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或者故意制造的卫生安全事件、环境灾难等,作为安全管理者很难对每一种情况都很熟悉,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客观危害的分析和评估,经验和直觉往往和现实会有偏差。

    (5)决策目标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决策目标系统各要素的权重分配,而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性很确定和统一。人民的健康总是第一位的。这也符合理性决策的一个必备条件。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新异性。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疾病的发生已经不再是稳定的和容易预见的。人口的激增、工业化的普及、迅速的城市化、恶化的环境、药物的滥用、生物世界平衡的破坏等,特别是微生物世界的平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者多种的速度被发现。现今有近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些都对决策者提出了挑战,决定了决策不能是随意的、主观的,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理性推理、参考咨询、统筹择优。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点符合理性决策的适用条件和需要,理性决策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水平,进而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水平。

3动态理性决策框架设计

    决策大师西蒙在指出“决策即是理性”的时候,同时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应该在理性决策前加一个限定词。作为卫生应急理性决策,决策过程绝不是静态和一劳永逸的,根据卫生应急事件的特点,动态理性决策方法就是对理性决策的补充和优化。

    卫生应急决策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是阶段性处置结果和突发事件发展趋势的动态博弈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态作用机理有利于提高决策准确性和事件处理效率,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3.1基于决策目标变动性的框架设计

    “应急动态决策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程序非常规化、目标动态化以及信息稀缺性等特征”。由于时间、资源的限制,卫生应急管理决策者们往往可能需要在决策的程序和步骤方面有所调整,虽然决策的核心方法依然是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但在决策的具体方式就要有所优化和完善,强调动态性和调整性。

    在卫生应急管理系统中,目标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关键,综合智囊系统,管理者作出决策,然后付诸实施,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丰富认识,根据实施过程和结果,把信息反馈到信息系统,管理者根据信息的变化调整决策目标,再次综合智囊系统,进一步作出决策调整,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动态循环系统。

 

3. 2基于决策内涵层次性的框架设计

    “突发事件本身的随机变化与动态性质决定了应急决策的资源调度是一个动态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在卫生应急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转危为安、化解危机的良好契机,使管理陷人被动。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的不同时段和阶段,决策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决策内涵的变化,决策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非常注重及时性和即时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突发事件初期,无法尽快确定一个比较明晰的决策目标,决策者总是尽快控制局势,及时救助,防止事态的恶化,决策强调要“快,’;到了“事件处理层”,随着信息的增加和深人了解,进人事件的实质处理阶段,这时的决策要求就强调“优”,决策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到了应急事件处理的后期的“改进提升阶段”和“追本溯源阶段”,工作要求就要强调“实”和“真”,工作重心也相应调整。如图2所示,应急管理决策在不同层次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决策要求也是不同的,它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

4完善卫生应急动态理性决策系统的途径

    虽然动态理性决策是卫生应急决策的必然选择,然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也影响理性决策;而且无处不在的媒体效应使恐慌疑惑情绪的传播比卫生事件本身传播还要快,决策者有时也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信息并难免不受舆论情绪的影响。因此,实现科学合理的对应急事件的理性决策,还必须优化整个决策系统。从各个环节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图3是卫生应急管理的动态理性决策系统分析图。如图所示,明确决策目标系统,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完善决策支持系统,强化决策保障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重要环节,其中,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是保证理性决策成功的关键。

4. 1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

    中国的管理学专家这样来给决策下定义:“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国外关于决策的权威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从两种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或领导者,同时也是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决策的水平,应急决策的非程序化和时间的紧迫性,未来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决策的专业化倾向。

    决策者的心理倾向、经验气质、人格魅力、知识智慧总会影响到决策过程,作为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要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不仅要通晓卫生知识,还应懂得管理学的理论,学习教育、经济、传播、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决策。这些都决定了卫生应急管理的专业化倾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科学及时地处理卫生应急事件有待于专业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的设立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和负责人,负责以各种形式集中处理疫情信息,突发卫生事件信息的获取、诊断、病例管理、控制、风险评估、舆论沟通、组织分析、评定、检测以及,同时协调已经发生或者潜在的卫生事件的应对事宜。

4. 2完善决策支持系统

    理性决策的前提就是信息准备。现在所有流动的要素中,信息应该是最快的,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提高群体性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决策者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能够成功实现理性决策的关键环节就是及时、客观地获取信息。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有信息系统和智囊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既要强调信息的搜集提供,也应该根据管理科学,设置相应的参数和处理程序,在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智能决策结果。实现通讯指挥调度、医疗救治资源管理、医疗救治情况分析、健康随访分析、公共防治分析、物质保障分析、防治隔离分析、政府文件管理、疫情动态分析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采集、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展现等功能。进而在完善数据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全国疫情、化学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环境相关卫生事件、群体卫生事件预普及反应系统等。此外,理性决策的时间要掌握合理,理性决策并不是充分考虑后的决策,而是及时科学的决策,因此,智囊团的作用也很重要。卫生专业人员,决策者,安全官员要科学沟通,智囊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的作用,为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4. 3融合辅助决策方法

    动态理性决策过程并不排斥其他决策方式方法,其中直觉决策就是动态理性决策的一个可选补充。虽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直觉思维不是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但直觉思维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盲目决策,而相反,直觉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下,未经逻辑推论而突然跃出所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它不仅是基于现实观察的结果,更是人脑在既往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判断。“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在充分肯定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获取最优化决策结果的合理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卫生危机中的一些微观决策或者即时决策是纯理性的方法所较难解决的。事实上,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利用超理性和反理性决策方法的次数,远较用纯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为多”。这种理性决策的优化模式—“超理性和反理性”的思想基础就是直觉。直觉在理性决策中的补充应用就是决策者基于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或灵感来对头脑中即存的理性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是理性决策水平得以飞跃的重要条件。

5小结

卫生应急管理篇7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卫生应急管理篇8

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

规,按照省政府应急办2009年工作安排(鄂应急办函[2009]2号)和*市长在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队伍、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上做文章、在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

再上新台阶。

一、*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一)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体系建设

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统筹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下设*应

急管理办公室,形成上下对应、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应急预备队。成员由*系统相关单位

的专家组成应急预备队,由*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执法人员协同参加。加强和规范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办

公室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值班应急纪律,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信息分析研判应急工作水平。

(二)完善*品质量安全工作

我市*部门一直将*品质量安全当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省、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增强*品质量安全控

制措施,努力保障*品质量安全。将应急管理工作与*品质量监管机制有机联合,对突发的*品质量安全时间要确保信息共享、快速

反应、共同应对,落实好*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各级*主管部门要与当地政府签订《*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明确*品质量安全责

任,严厉打击滥用和违法使用违禁药品的行为,杜绝各类*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

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促进全市*养殖生产健康发展,建立全市水生动物防控体系和专业化的水生动物检疫

执法队伍,使重大水生动物疾病在我市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控制、减少以至消失,降低水生动物疾病造成的损失,为社会提供安全的

、无疾病的水生动物产品,保障消费安全。

(四)继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的总体要求,明确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落实责任人员,逐步完善应急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应

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明确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解决。积极探索应急管理新

路子,大力推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五)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人事部门的支持。

针对国家对*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之际,争取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成立*品科研监测机构,相应解决公益性人员编

制和工作经费。保障*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效开展。

(六)注重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抓好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题的应急管理宣传,特别是要做好针对*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普及*品质量安全,做好

*科技入户工作,普及*健康养殖,定期举办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科技培训班,聘请应急管理工作专家、*专家重点培训与*安全生

产相关的应急管理知识。

二、*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一)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市级及县、市、区及跨界湖库*部门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

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二)完善渔业水上安全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咸宁市*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认真确定*业船舶水上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注意吸取其他地方在处置此类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

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信息汇总上报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

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根据国家、省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要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

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四)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应急培训工作。对全市*业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应急管理骨干开展应急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战

线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

工作队伍。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业执法队伍建设,配备*业执法车辆、执法船和通信工具,努力建设成为一支覆盖全市、技

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的应急队伍。

3、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

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业执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农业部和省*局的政策、项目支持。我市*、*于20*年通过项目分别向国家*指挥中心申请配备了*政执法快艇和检

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2009年,我们将继续向国家*指挥中心申报*业执法装备建设项目,争取其它县、区和跨界湖库管理机构的

装备建设有所改善。

2、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借以国家加大农业资金倾斜的契机,争取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继续保持现有

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禁渔项目经费的投入。

(六)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结合长江禁渔和专项整治工作,制订具体的宣传教育方案,有计划、有

卫生应急管理篇9

一、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工作制度、职责和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卫生应急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细化卫生应急工作的职责、制度、标准、规范等,明确应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编发《应急工作文件汇编》,为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直医疗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

二、围绕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健全协调机构

明确职责,密切各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各地卫生应急信息和工作交流;指导各地,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协调机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协调和各地区联防互动机制,协调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尽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国家和省卫生应急有关预案,结合实际,制订、补充、修订本地应急预案,完善辖区预案体系,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类重大传染病的单种病预案,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专项卫生应急预案,同时参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分预案。医疗卫生单位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内部相应的应急工作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制定并完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规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预案演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至少组织1次针对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的演练;健全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明确应急救援程序和工作职责,提高卫生应急工作能力。

四、不断完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应急管理

认真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推进各级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机制。制订《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处理标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做到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建立多部门间合作机制,加强联防联控

加强协调,建立和完善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互动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与财政、发改委的联系协调,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安排必要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工作经费和应急处置经费;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协调,建立与农业部门专家的联络机制;加强与铁路、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民航等部门的协调,建立防控联动机制,完善疫情通报制度;加强地区之间交流和协作,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六、完善预警监测和指挥系统,协调统一指挥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和部署,力争在20*年底建立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多部门协作的防范体系和协调配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有力、协调良好、控制有效。

七、开展应急工作督导调研,推进体系建设

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综合调研,检查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情况,了解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现状,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机制。

八、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应急工作形势制定卫生应急健康教育方案,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意义,宣传卫生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急处置规程,宣传和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卫生应急管理、救灾防病和自救知识等,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卫生应急管理篇10

按照事件划分和职能划分的比例分别为26.4%、23.0%。从地区分布来看,a、B、C类城市均以抽调骨干为主要方式组建队伍,其构成比分别为47.1%、44.7、53.3%;另外,a类城市以事件划分为原则组建队伍的比例也较高,占38.2%,B类及C类城市也有较多的机构以承担职能为应急队伍划分原则,构成比分别为28.9%、33.3%,2.3卫生应急队伍的组织管理各地普遍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各区县CDC均成立了卫生应急领导小组,74.7%的区县CDC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管理日常卫生应急工作,其形式有“办公室专设”和“办公室挂靠”两种,分别占23.1%、76.9%,挂靠科室包括疾控中心办公室、流行病科、传染病防控科等。地区间比较,C类城市建立应急办公室的比例高于a、B类城市,且应急办公室专设的比例也较高,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制度有74.7%的区县CDC制定了“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对应急队员的入选资格、职能、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进行规定,但具体内容存在差异。其中,规定队员入选资格、岗位职责要求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7.7%、98.5%;分地区来看,B类城市对“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各项内容做出相应规定的比例均高于a类、C类城市。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调查显示,54.0%的区县CDC制定了队伍建设方案;94.3%和89.7%的区县CDC建立了应急培训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为提高队伍的应急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建立了应急培训制度的机构内,培训考核制度的制定比例较低,为56.1%。从地区分布来看,C类城市在“建立应急队伍培训”及“建立演练制度”等方面情况较好,见表4。2.6卫生应急队伍运行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突发性的特点,使得卫生应急队伍遵循着“平战结合”的工作原则,即应急队员平时在各科室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则通过紧急动员,组成应急分队,负责事件处置。应急分队的形成方式可分为2种:“团队形式”与“非团队形式”。前者是指应急队员在平时即以团队形式存在,参与日常培训演练,突发事件发生时,以团队形式开展应急处置,团队成员及职能相对固定;后者则指应急团队平时并不存在,所有在册队员均参加日常培训演练,事件发生时临时组建。调查显示,92.0%的应急分队是以“非团队形式”组建的,只有7支应急队伍是以“团队形式”组建;其中,a类、B类、C类城市中以“非团队形式”组建的比例分别为97.1%,92.1%,80.0%。

充分认识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基层卫生应急能力本次调查的8个城市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些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尽管各区县均建立了专业化的卫生应急队伍,但在队伍的人员数量、组建方式、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规划和措施、运作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说明部分地区的卫生应急队伍的功能、管理水平和事件处置的综合能力存在不足,反映出各地对区县卫生应急队伍的重视程度和管理能力不一。国内外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以及基层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应对SaRS、H1n1等突发事件中,基层卫生组织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创造了“关口前移”、“网格管理”等切实有效的应急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3]。美国突发事件应急当局在总结以往应急工作的经验后,于1998年进行了应急管理的战略性转变,将过去以联邦专业队伍为主的应急策略,向基层转移,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以及社区的应急功能[4];世界卫生组织也重视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策略、方法和工具,为世界各国开展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5]。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卫生队伍的建设,国务院专门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强化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部也开展了全国卫生应急示范区建设,将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作为“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区县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并开展培训演练[6]。

各级政府要调动一切可调动力量,通过对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区县级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7],使国家政策落到实处。明确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原则,兼顾地区差异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对的原则[8],部级、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分别承担应对一级、二级、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而区县主要针对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协助上级卫生应急队伍处置四级以上的事件。目前,针对部级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目标、人员数量、组建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相关规定,山东、山西、安徽等省也对省、地市卫生应急管理的建设与管理做出具体要求,而对于区县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目前还没有原则的规定,使各地的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基本无章可循,这也是各地队伍建设与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队伍组建应以事件性质为依据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和部分省级卫生应急队伍,主要是以突发事件性质为依据组建的,一般分为传染病、急性中毒、核和辐射、医学救援等四类队伍[9]。这种组建方式是事先确定相关业务科室的人员为应急分队成员,例如来自流病科及检验、消杀等科室的队员共同组成传染病应急分队,这种组织方式使队伍针对性强、有利于日常培训和演练、动员迅速、效果较好;按职能组建的应急队伍,是以专业科室为基础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方便、效率较高,不足在于专业科室往往独立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相关科室配合时的协调成本较高;临时组建方式是根据具体事件的性质与特点,从在册队员中临时选择,组建应急队伍,这种方式是目前多数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的组建方式,其方便、灵活、针对性强,不足在于缺乏平时的配合与演练,现场处置效率相对较低。各区县应结合当地实际来开展应急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区县可逐步过渡到按应急事件类别组建卫生应急队伍。

队伍人数应满足实现应急功能的最少人数目前区县卫生应急队伍人数差异较大,这与国家缺乏对区县级队伍人员数量没有明确规定有关。宁芳等[10]在对国内外卫生应急队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最小功能单元”为基础组建应急队伍,即应急队伍,由1个或多个“基本功能单位”构成,这种基本单元是能够独立处置事件的最少人员的集合。理论上应存在一个数量、质量、结构最合理的队伍,要确认此队伍的组成,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建立统一的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原则及管理规范在卫生应急实践中,各地不断探索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理念和思路,在队伍组建方式、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应急队伍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但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危险因素和隐患最多的地方[11]。卫生应急工作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建设全国统一的模式是不可取的;但同时,各区县级CDC的卫生应急职能是相同的,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这就要求对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及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因此,应在对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职能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以及各地的先进经验,提出应急队伍建设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要求,并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各地区可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提出队伍建设及管理的具体方案。

作者:崔娜李香蕊刘燕燕王亚东孙静赵君丁璐梁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