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48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1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艺术形态、传播环境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无疑是传统艺术的一种升华,新媒体艺术区分其他艺术门类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虚拟性、数字性、交互性。其中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与传统艺术门类比较中最具有优势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模式的一种升华,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水平进步的体现。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们从传统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过度,新媒体艺术成为现代人们的宠儿,新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升华,新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从而更全面的挖掘了时代艺术优点,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对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审美取向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20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拉开了最早“新媒体艺术”的帷幕。传统的艺术评价标准无非是某位作家无可复制的作品,独一无二的作品特点宣示的它的价值,20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了人类这一艺术观念,摄影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的开端,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时代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传统的四大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艺术区分于传统艺术的最大特点使其具有交互性,现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影视制作、房地产领域、建筑规划、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等,计算机的出现是推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具体体现

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新型艺术表达手段,新媒体艺术与其传统艺术相比较具有传播范围广、互交性、时效性、立体性等特点,现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影视制作、房地产领域、建筑规划、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等领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先进手段相结合,为需求者提供了一场完真立体的视觉盛宴。针对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画面真实、立体感强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利用这一特点虚拟现实影像,让人感觉画面更加立体真实,具有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在商品信息的传播上,可以借助高端的互联网科技,将产品信息,商家资料,声色并茂的呈现给需求者,充分发挥出新媒体艺术的优势性,传统艺术时常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时性,比如电视广告的播报,需求者一旦错过了广告播放时间,就没有办法再获得广告信息,而新媒体艺术需求者可以随时观看,因此,新媒体艺术又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数字电影的出现更加凸显了新媒体艺术的立体效果,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逼真,从而提高了人与作品的交互性。

2.2新媒体艺术作品交互性强

针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作品,需求者可以通过虚拟环境及反馈的其内容,进行人与作品间的互动,另一方面,需求者通过设计者所构造的人物、环境、声音切身的感受虚拟世界人物质量、声音、语言上的互动,进而实现行为交互。

2.3新媒体艺术互动性强

新媒体艺术有效的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灵活性,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分实现设计者与顾客的互动,可以是局部区域亦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互动交流,新媒体艺术在互动中了解自己产品的不足及优点,在交流互动中需求者可以真实立体有效的与设计者进行沟通,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没有距离感,进而了解需求者的反馈建议,用户的反馈意见对企业的发展很有价值意义,企业可以通过用户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详细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趋向,设计者及时有效的掌握需求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和评价等等,从而实现及时有效的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做到知己知彼,进而进行方案的讨论与调整,最终达到完善设计的目的,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广告设计营销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的营销效率,新媒体艺术可以让需求者立体真实的了解自身的设计作品,不但在提升设计者的同时也提高了需求者的满意度。

2.4虚拟传播,拓宽市场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立体性、交互性的特点,正是借助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特点,让新媒体艺术在娱乐游戏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成就,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传播立体真实,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其在娱乐游戏中迅速发展起来,仔细观察我们都会发现,每一款电脑游戏,设计者都会精心设计人物形象,游戏场景画面,吸引人的交互模式,如发出声音,游戏人物的肢体语言进而实现互动,新媒体艺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没有地域的束缚,可以将每一个人都变成消费者资源,同时也免去了现实生活中,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2.5广告营销互动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营销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常常被用在广告的设计中,互动广告逐渐成为企业宣传模式中的宠儿,互动广告抓住了人自然沟通双向沟通的特质,为广告赋予了灵魂,设计者借助新媒体艺术以及计算机营销的特点实现企业互动广告的有效传播,新型互动广告的本质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广告形式利用这一特点,将企业信息,产品资料,及时有效的将信息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企业可自行设计产品的详细资料,顾客只要点击产品的一个链接,企业信息,商品资料便声色并茂映入眼帘,互动广告交互性强的特点,不但方便顾客间的互相交流、传播,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营销效率。

三、结论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审美取向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媒体艺术是媒体艺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雪雯.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探究[J].艺海,2013,12:130-131.

[2]李琪.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时空特质[J].艺术品鉴,2016,03:154.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2

0前言

随着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中各个领域,新媒体艺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它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一个崭新的数字世界,由于其形式的新颖备受人们关注。新媒体艺术是一项虚拟的艺术,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让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设计的真实感,是一种交互性的体验。

1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互动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所谓的交互媒体就是将用户和媒体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相连,是协同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交互媒体设计,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真实的语言、场景、动作、表情数字化,用虚拟的世界表现真实的世界。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设计在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较为突出,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展现形式,使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

新媒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网络系统出现了更多的搜索引擎和连接,人们搜索信息更加的方便自由,不需要有特定的形式,既扩大了浏览的范围,又实现了浏览的自由性;(2)交互性。交互性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主要是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之间相互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们通过新媒体艺术得到的信息反馈的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展现交互性:视觉上的交互性指的是人们在视觉上与数字化信息产生互相交互的作用;触觉上的交互性指的是通过虚拟世界感受其物体的质量、手感和行动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3)虚拟性。虽然新媒体艺术可以将虚拟的世界真实化,但其实际上还是虚拟的世界;(4)局限性。新媒体技术是一项崭新的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媒体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的过程中,其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处于滞后的阶段,这就使得新媒体技术了解的人群还较少,没有实现大众化。

2界面的动画设计

界面的动画设计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可表现为具有绘画的画面、表演、声音、情节等形式的界面,比如动画游戏界面、移动通讯产品使用的动画交互式电子书以及网页上的flash动画banner等。此类界面的动画设计关注用户,注重交互体验,它的界面表现形式以动画手法展现,设计的宗旨是让作品更加适合受众者,这与“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如出一辙。

3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声音、图像和造型等方面来展现艺术作品,主要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现阶段的欣赏者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是通过数字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来实现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互设计技术将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交互设计的手段,艺术作品也将会以更加完美的方式呈现在欣赏者面前,虚拟世界也会更加的真实化。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设计就是以艺术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手段,建立一个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让欣赏者能够充分的欣赏艺术作品。而新媒体艺术中的交互设计与艺术密不可分,交互设计融入艺术理念和艺术构思,从艺术的角度来思考交互设计下的新媒体艺术。

4界面动画设计的人机交互原理

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interaction)本质上就是人与计算机技术设备相交互,计算机系统接受和处理信息,然后其界面进行显示,将信息传递给人,人经过信息选择或者输入指令,在显示界面上操作传递给计算机,对于我们研究用户界面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人机交互中的计算机部分包括大量的程序的编辑,最初的交互和程序都是由程序员来完成,程序人员擅长编辑程序,往往在功能性方面很全面,但是不清楚用户是否能很好的操作这些功能,交互设计上做的很粗糙,不方便使用,后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把交互设计部分专门列为一个学科,其目的为了用户能更好的操作,简单易用。随着人机交互设计学科的逐渐发展,交换信息完成中人的因素,也就是关注用户作为核心开始得到重视。

交互设计是对产品强有力的支持和完善,在新媒体艺术中,用户界面一个可用性的设计环节就是有着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手段。人机交互的研究整个框架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其方法学,以认知科学为其理论基础,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从艺术角度来说,人机交互是以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艺术表达。所以说,人机交互是艺术、科技、文化、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它能够使得用户更好的体验界面设计中的新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标志,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体验方式,所以说,人机交互在信息化交流的先进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界面动画设计与交互设计的相互发展

计算机技术自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利用跳动的字符、字母式程序创造性的将世界联系起来,从符号发展到图形图像,再至社交网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互概念产生了,人与界面的交互也朝着人性化、体验化和友好化方向发展,为用户而设计成为界面设计的核心观念,在设计中把用户的心理、生理各项特征加入其中,让界面设计友好能与人分享,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对未来界面动画设计的期望。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媒体行业得到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就在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数字媒体所提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媒体行业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的朝向网络化、信息化、交互化以及虚拟化的方向所发展。基于此,针对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之路着手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相关概念

1.1数字媒体语境

简单一些解释,数字媒体所指的即为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所进行记录、处理、传播以及获取过程的一种信息载体,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包括视频、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数字媒体语境是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于一体的,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信息多元化等特点。数字时代中,在数字媒体的影响之下,媒体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传播内容更加完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除此之外,正是因为数字媒体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我国信息服务水平、信息研究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如今,数字媒体已经充分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体化的发展方案。

1.2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

全民艺术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视觉艺术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在无形当中拉近了媒介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媒介的真正价值即为将新媒体中的艺术理念提取出来,并将其应用到能够促进新媒体稳定发展的艺术实践当中。在数字媒体语境中,视觉艺术所指的就是将设计师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到一起,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形成崭新的艺术表现。更加直白一些解释,视觉艺术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发展方式出现了悄然的改变,设计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想法与设计需求来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创造,从而产生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而交互虚拟视觉艺术则是在数字媒体语境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受众可以在此平台中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艺术作品信息,并完成相应的互动与交流活动。

2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特点

2.1交互性

交互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的三个方面:第一,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的输入功能、输出功能以及使用用户来完成交流互动;第二,现实空间。利用传感设备与激发设备所共同构成计算机系统,而后再针对人体的空间位置、触感、声音等信息进行检测;第三,信息传播与信息扩散。在互联网环境中,计算机与其他移动设备通过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功能来实现信息传播。事实上,在数字媒体语境中,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效率变得更加高效,不仅达到了丰富信息含量的目的,而且还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出了良好的空间体验。

2.2现实虚拟

现实虚拟所指的即为通过计算机设备来对现实环境进行模拟,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触觉、视觉、听觉感受的三维立体空间,体验者在现实虚拟环境中会有同真实世界无异的感受。现实虚拟事实上就是对真实世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同真实世界之间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并且也存在着相互交叉的重叠部分。现实虚拟的最大优势即为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感官体验需求与参与需求。

3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策略

3.1进一步加强对视觉艺术观念的创新

在数字媒体语境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对视觉艺术观念的创新,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虚拟媒体与现实媒体的相互结合成为了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大众对于视觉艺术的需求标准也会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不甘于只从视觉上来欣赏屏幕上的奇观,而是想要亲身融入到奇观之中。基于此,视觉艺术创新的第一步即为观念上的创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让用户的体验感上升到新的层次之中。以游戏为例,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很多人的认识中都对游戏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游戏不应该被划分到视觉艺术的领域中,而通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创新引导,大众将在交互式虚拟视觉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在此过程中推动视觉艺术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2进一步加强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

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的新兴媒体,诸如3D电影、智能人工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等。这些新媒体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从时空层面上扩大了媒体传播的覆盖范围。然而,在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对传统媒体的创新工作,只有将新旧媒体的发展模式合二为一,才能够更好的迎合大众的真实需求,从而在充分发挥出视觉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让数字媒体的结构表现的更加多元化。3D电影事实上就是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最好代表,这种电影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视觉艺术的快速创新,而且还能够实现视觉艺术的稳定发展。此外,新媒体的加入可以为传统媒体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传统媒体的进步则能够为新媒体提供十分宝贵的参考经验。基于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要严格按照多元化的路线而不断前行,只有迎合时代变化将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够在创新视觉艺术的同时保留经典艺术,从而为大众带来更加优质的视听享受。

3.3将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载体

自从视觉艺术正式诞生以来,它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比较坎坷的。在不同时期的背景下,视觉艺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不仅让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创造了诸多的便利。尤其是处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它对人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更加的巨大,例如互联网行业、电影行业、游戏行业以及电视行业等均成为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让用户在欣赏精美画面的同时,真实的触摸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艺术创新。高科技的应用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它能够同时代一起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大众创造出更多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

3.4积极促进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

在数字媒体语境中,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工作主要针对的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的视觉艺术需求,设计师一方面要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整体风格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对艺术语言的核心内涵与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灵感的最大来源,设计师必须要根据大众需求的整体变化方向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创新模式,才能够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朝向多维创新的角度所发展。除此之外,设计师还要将高科技与人脑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以此来保证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分别从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等多个角度入手,让社会大众可以充分享受到由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所带来的创新体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笔者对数字媒体语境中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形式所展开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视觉艺术与高科技技术手段之间的密切联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视觉艺术产业势必会遇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果想要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的创新并应用先进技术,牢牢把握住数字媒体语境中的诸多优势,从而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2]高楠.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J].设计,2016(5):136-137.

[3]季小艺.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5(3):189.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4

关键词: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化;审美内涵;美学营建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175-005

美学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永恒的,美学的位置是投射而非反射的、复杂有力的而非简单静止的。美和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而人类对美学的认知是基于感知和情感的。传统美学关注事物的表象,新媒体艺术由形式引感从而产生交互,通过艺术中互动与回馈所提供的美感经验,将受众心智与环境的隔阂消除,提供新的美感、经验与观点。新媒体艺术家通过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萃取传统人文艺术的文化元素,利用新技术整合互动数字艺术的内涵和想象力,破除传统媒体的疆域,瓦解线性叙事结构的框架,运用可复制、可更改、未完成的交互形式,提升艺术创意表现与文化深度,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多向度的感性体验。新的美学逻辑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与审美标准,呈现出由“物境”向“情境”转变的审美观念。

一、情感为美学的根源

审美是人的情感由自然状态进入自觉状态的重要路径,情感为美学的根源。情感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辉煌的精神世界,在创造明晰的理性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混沌的感性世界。追溯美学起源,西方较早,如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有相关美学的理论,但多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推演出关于美学的原理。[1]关于美与情感的讨论始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2]。将美学有别于理性科学而提出了感性之学,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3];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不仅只是直觉认知,其实是借由感官意识再经由理性思维所产生的情绪表征;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的观点,提出物体学说和灵魂学说,物体学说研究的是物理的自然世界,灵魂学说研究的是思维的精神世界。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品味判断,表述的其实是个人主观臆断,称之为主观的普遍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从存有学的观点提出有关于艺术与美感的看法,指出美感经验并不是人在主观上对事物的好坏感觉,而是真理来临,油然而生之情,认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真理临现,美感经验得以凸显。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为美学的核心,是情感世界的表达与反射,通过艺术审美理清情感世界。艺术家总是在寻找抒感的精彩瞬间和情感表现的最佳介质与形式,把艺术凝结为情感通道、情感媒介和情感导火索,构成人类精神的外化景观。由意识和情感构成的精神世界,是艺术世界的本体界,其中情感是艺术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一)情感美学下的新媒体交互艺术

新媒体交互艺术是由速度、时间、空间和互动而建构的,却因沉浸式的关系而产生回馈变化,其美学是以互动为研究核心的美,通过身体的知觉体验经验凝结,进而建立系统性和整体性,再进一步反观和反省这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共同一致的部分,然后发展出准则和规则。新科技的多样性瓦解了美学领域的灵光,让艺术变成功能性的,瓦解了一种对于世界的“迷思”或“着迷”的观点,并因此将世界转换成可被人类使用与掌控的事物。美学不再是传统所强调的灵光,渐渐地被当成一个不断衍生的过程,不断地将某些元素从它们先前的脉络中解放出来,并重新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4]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艺术家抛弃自言自语的个人观点,邀请受众进入艺术中,享受具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交互过程。强调艺术表现必须具有连接性与互动性,传达艺术的非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美学观,跳脱传统形式美学的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消弭了受众与艺术的隔阂,达到传统艺术所不能达到的境界。[5]新媒体交互艺术用“物质”来形构“媒介”,通过情感传达时空信息,提供互动的可能性,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象征手法,传达和表现意境、气氛及情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并于此产生交互,充分调动受众在艺术审美时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的移情作用

艺术中的审美是受众感知与需求、艺术状态与反应、受众内在的情感体验,而移情是引起审美的中介,是促使知觉表现与情感融合的过程。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常常会发生内心情感与艺术交流互动,这种审美经验可以归纳为审美的移情。表现在将自己的情感、感觉、意志和情绪等映射到艺术中,使艺术也同时具有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1873年)中提出,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6]王世德把移情解释为,“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移情,是指审美主体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把人的生命和情感倾注到对象里去,使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其表达的象征和内涵,触动受众内心,引起联想、感知和情感波澜,再由美感经验造成感官错觉,在交互中把自己的情感映射到艺术中,赋予艺术新的思想和内涵,最后产生共鸣。[7]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

受众在欣赏艺术时的美感经验,是建立在艺术表达的形式和内涵上所引发的美感想象。由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经验并非由独立形式所能完成,必须通过与受众的理解来显现它的意涵价值,因此“理解”是新媒体交互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核心问题,理解的条件与限制是其艺术内涵意义所能显现的范围。若审美主体缺乏文化素B和审美能力,就不能通过其艺术表层形式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仅仅是从表象到直觉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理解、想象和情感等知觉环节。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情绪和情感是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感受是融合情绪与情感因素的自我理解所获得的,受众本身的素质如知识、经验、偏好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内涵、方向和结果。

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如图1所示,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时,通过审美与经验对艺术进行自我理解,而受众的心境与情绪是影响对艺术理解的因素,通过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融合,达到艺术呈现物我同一的美学关系。其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由三个构面层组成:状态层、角色层和因素层。在状态层上,因为受众理解的目的和情境不同,对于理解的内容就会不一样;在角色层上,因为受众自身的素质、新媒体交互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使得与艺术在互动时相互的作用力也会不同;在因素层上,欣赏艺术时的心境、情绪不同,其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不同。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

新媒w交互艺术的美是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美,颠覆传统艺术静态之美,提供人类亲身体验如梦似幻的虚拟场景或游戏般忘情投入,以达到身心的触动,通过非理性、弃传统,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传达情感。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范畴包含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感官层次强调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的多向度美感经验;生理层次着重于媒介的功能性、操作的流畅性与使用的简易性;心灵层次旨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涵,提升受众的满足感和体验性。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来自于艺术能带来操作的愉悦性与互动乐趣,产生不同层次的愉悦情感,通过欢乐引起好奇的欲望,好奇中引起探索的欲望,美感存在于乐趣和愉悦之中。其传达的情感美学内涵包括跨领域概念、去疆域化、情境体验、互动模拟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观。

(一)跨领域概念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表现源于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同领域的合作,艺术形式脱离既定的陈规限制。在艺术内容中大胆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及结合艺术学以外的知识,如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在创作中呈现复合性多元的艺术特质,形成多领域融合的艺术形态,创作需要各种学科类型专业人才,如生物学家、程序设计员、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等,这种合作结盟的关系使他们因创作而关系更加密切,体现交互主体性的美学样态。

(二)去疆域化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将艺术、科学和哲学作为沉思的三种形态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任务,艺术创造了感觉,科学创造了函数,哲学创造了概念。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异质同体的,相互交织产生动态的流变与异质体的结合,既产生科学性的实验,也创造了新的美学观。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多种媒介来捕获力量,破除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快速、放射的连接、跳跃的姿态,解放和瓦解了传统线性时间结构的框架,从最初的静态平面到3D、4D甚至到5D的表现形态,从一种空间跳跃到另一种空间,去疆域化的局限,以串联作有机碰撞产生新的艺术创作。

(三)情境体验

艺术家放弃预知、决定的逻辑,将艺术的观念与内涵传达给受众体验,引发专注、刺激和满足感等。通过观摩互动的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与对话,感受艺术家创作的用意,无形中进入了艺术家所预先设定好的氛围中,其艺术呈现将随着受众的行为而产生情境变化,艺术家、作品、受众三者的关系完整连接,艺术表达逐渐趋于完整。艺术的创意趣味产生在受众和作品的互动关系中,当将自身融入艺术以及个人意识产生变化时,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带来新的发现或出奇不意的回馈,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不可预知成为其美学的关键。[8]

(四)互动模拟

艺术家通过创作素材和媒介,表达自我情感或叙述思想,通过输入或输出载体,将欲传达的信息用模拟的方式转移到目标事物上。用装置或软件表现与控制,迅速传递信息,放大感官优势与功能,发挥及时互动的功能,达到人机交互的状态。通过强大的类比性语言模式与网络功能,迅速且可靠地回馈和交换信息,互动模拟揣摹人类熟悉的经验与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情绪表达,从而弥补沟通上的缺点。

(五)自下而上

艺术本应是自由意识的产物,“自由”为新媒体交互艺术新的美学价值[9],就是将艺术的控制权还于受众,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美学观,通过参与和艺术家一起完成作品。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时间在互动过程中是不被强制安排的,而是在非特定的互动形式中,每一次的回馈会因为受众个体的差异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艺术中的时间是非线性的,通过互动可以随意调整时间序列,任意切割、前进与倒退,在不同时间与空间耦合中发现艺术的新意。打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通过互动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媒介以不受限的、跨疆域或集体创作等方式呈现,体现自由变化的内涵。

四、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营建

受众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时候,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都会有情感反应。情感是主导决策的过程,控制注意力的过程,强化与淡化某些记忆的过程。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并非是仔细权衡利弊后才慎重作出的决定,而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感受,非理性地作出决定,再理性地评判这些决定,并触发行为;情感索求注意力,影响记忆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决定了哪些感受会真正进入意识,哪些不会。[10]在情感事件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记忆的强度和清晰度与情感体验强度有着一定的联系,情感就能够进入人们的记忆,令人产生共鸣,愿意采取行动。艺术基于人的潜意识和心理联想,通过艺术形式激感和个性,以吸引受众关注,创造令人满意式惊奇的回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结合审美体验,萃取其美学脉络,营建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模式,分为情境营造阶段和情感唤醒阶段,其中情境营造阶段包括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感唤醒阶段包括交互设计和受众的互动过程,如图2所示。

(一)情境营造阶段

情境氛围的渲染是情感美学表达的关键,是在情境中获得的情感审美体验,这一阶段对于情感审美体验起到了引导性的暗示作用。情境营造阶段包含了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境设计是由主题、角色、情节和声、色、味等环境氛围的营造。主题上选择能引起受众共鸣和产生兴趣的主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普宣传等涉及当代人生活的题材或热点话题;角色的代入要能够增强受众体验,引发思考;情节设计要能起到很好的情感引导效果,在作品中加入过渡、转折、反转等情节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变化,激起情感化的审美体验,一些反常的情节设计,能带来惊奇、恐惧或是幽默的感觉,不可预见的情节往往能够起到另类的审美体验效果;通过声音、色彩和气味能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吸引注意,并引导与其产生交互。美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受众对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体验首先是通过视觉传达,然后才是其他感官体验。美感设计包含了造型、材质和媒介等,艺术中的造型、形态或者抽象的符号,体现人们长期的生活经历或美感经验。创作更具沉浸感的艺术,需要逼真的图像设计和更具虚拟现实效果的媒介,通过视觉美感的设计引发注意,释怀其情感。

(二)情感唤醒阶段

情感唤醒阶段中主要是通过感官介入和艺术介质连结,充分调动受众的“六欲”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欲,将艺术中的情感通过互动形式回馈到知觉层面。自然的互动行为和情感流露更能够在互动中激发审美情感,经过情感需求分析、交互形式o计和反馈行为处理三个过程,再通过“六欲”感官,结合实时交互技术,如人体运动捕获技术、眼动跟踪技术、手势识别技术、三维实境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通常是通过遥控器、触摸屏、数字摄像头、传感器等多种采集工具将受众的语言、视线、姿势等进行扫描、跟踪和捕获,再经过数据的运算、处理,转变为传播媒介符号来完成与新媒体交互艺术之间的互动交流。交互过程是以最自然的方式触感,使观赏与互动连为一体,自然而然融入到艺术的情境之中,触动知觉促使其发生动作并收到反馈,最后将受众的认知与情感移情到新媒交互艺术中,赋予其艺术表达新的内涵。

五、结语

新媒体艺术家通过科技探索人们内心欲呈现的魔幻,其表达的艺术形式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形式是多元的,其价值不在于科技的前卫与否,而是在于能否达到创作初衷以及感动人心,在传达的内容上回归文化层面,进行美学内涵、思维与表达模式的探讨,通过互动过程产生情感,为艺术带来新的空间、形态和境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著.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九版)[m].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47.

[2]刘长庚.感性:从初级的认知机能到真实的生命存在[J].江淮论坛,2003,6,(5):105-109.

[3]李宪锋.艺术意志与形式主义的自律性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6):93-96.

[4]陈传康.情感美学和科学美学[J].哲学研究,1983,(7):36-40.

[5]林大维,吴佩桦.互动艺术脉络与其美学之研究[J].艺术学报(台湾),2010,(10):31-54

[6]孙丽丽.费肖尔的移情理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0):493,495.

[7]李功伟.移情――美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1):30-36.

[8]多益.情绪的内在经验与情境重构――基于心灵哲学的视角[J].哲学研究,2013,(11):110-117.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5

关键词:互动新媒体艺术;定义;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67-01

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属于新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机互动强、美学价值高等特点。中国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的更新和合适价格的出现,更多人开始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中新媒体艺术在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促使我国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领域更深入地设计与发展。

目前,有部分的国内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初探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并且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艺术家基于装置艺术的概念,运用一种新的媒体互动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表现方式众多,表现理念各有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文中就该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定义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虽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展出,但其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国外的资料中还未看到,国内关于互动媒体装置的印刷或书籍更是少有,因此,笔者在此对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尝试下界定。

互动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multi是“多重的”,media是“媒体”,指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与形式,从字面上解释是多种媒体集合。互动装置也被称为交互装置,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

二、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特征

(一)20世纪50年代:单纯而原始的指令性操作

无论在何种设计中,计算机的引入都为其增加了新的生命力。此后,计算机图形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中分离出来。1968年在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上,计算机图形艺术最早出现。与此同时,不同表现形式的电子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如: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70年代,“多媒体”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只是单一而原始的指令操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在其中隐约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互动装置艺术的雏形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上的人机交互。

(二)20世纪90年代:交互方式开始呈现艺术化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为今天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承载进行互动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很多院校艺术以及艺术机构开始发展新媒体艺术,它们是艺术活动的先锋,在欧洲以德国卡斯鲁尔的ZKm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奥地利的aeC及亚洲日本东京的iCC;美洲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代表,澳洲的新南维尔斯大学美术学院等。

(三)21世纪至今:多元素、跨领域学科融合

2001年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李政道所言,即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同时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学科相互融合这个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新时期两种互动方式:“沉浸式”交互,即需要观众以肢体语言与装置进行感应互动;“界面式”交互,即观众去对某一界面进行实时操作。在这两种方式中,“沉浸式”交互的空间占用无疑是最大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于能与空间更好融合,将空间融入到展示作品中。这也将融合到展示设计学科中,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形式感本身已经具有,因为其形式感已经够强,加上媒体技术这种媒介的表现力,能够将形式感与表现力融合的很好。

三、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2003年,上海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其中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人在投影屏幕前转动,红外线传感器将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信息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于一个智能机器人,这就好似一件科技作品。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6

关键字:数字艺术;交互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媒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如今,数字邮件让纸质信件成为过去,不仅缩短了传递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传递的安全性;电子商务给生意增添了新的活力,使买东西、买东西都变得简单,其产生的数据对国家的经济状况的研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享受交水电费、送礼金等一系列生活服务;更甚至,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和自己厮守终生。我们正在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也不例外。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被数字化的同时,艺术、设计也逐渐被数字化。我们不仅通过数字设备创作艺术、设计作品,而且,部分作品还通过数字设备进行传播、展示。数字艺术设计主要包括四大类: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设计、虚拟现实设计和新媒体艺术。

交互媒体设计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页界面设计、软件界面设计等。当蒂姆・约翰・伯纳斯一李(timBerners-Lee)建立第一个weB页面时,页面上只是单纯的文字展示,用户只能使用眼睛浏览黑白的文字页面。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HtmL、CSS等语言制作可互动性的网站,还可以使用富媒体技术丰富网站,如使用FLaSH、SLiVeRLiGHt等技术就可以使网站富有动感。

迅雷7和weBQQ便是采用这种技术实现,当鼠标触发内容时,它不像以前那样呆板的弹出,而是具有强烈的动态效果,当鼠标离开内容时,同样具有不一样的效果。这种弹出之类的动态效果,让用户使用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体验,更有情感性的触动。

数字影像设计则是包括影视后期、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数字动画等设计。无论是在电视技术还是信号处理技术都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电视是黑白的,还有雪花点,之后看到的彩色电视是不清晰的。当前的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已经从硬件的角度很好的提高了清晰度,并且信号处理技术增强了图像显示效果,更为主要的是,以前的影视、广告都是胶片形式存在,这种形式的影片已经被数字化的影像技术所取代:给欣赏人视觉上良好的体验。

像《变形金刚3》《加勒比海盗4》这类影片,之所以都受到广大人群的欢迎,不仅仅因为其内容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宣传的好,更多的是因为这类影片极大限度地使用了数字影像技术,使得画面、音效吸引入。欣赏者不仅仅是欣赏其故事情节,更是体验故事情节、体验故事情节所伴随的画面、音效效果体验。《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本能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形象和印象。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各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据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虚拟现实设计就是对这种环境、交互的设计,包括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

上海天文博物馆内的一个球幕投影空间――星空之旅体验厅,体验厅的空间中心有一个大型的半圆天空球体,半圆球体的表面有互动触摸功能。观众触碰到空间中心的大型半圆球体,即开始虚拟星空之旅。在圆顶空间影像播放的内容闪闪烁烁的变化过程中,可让观众触摸的灯光图形也一步一步根据项目内容的进展变化。半圆球体的表面有互动触摸功能。观众观看动态画面的同时,如果用手触摸半球上的知识亮点,圆形投影屏幕上即投射出动态知识介绍。这种体验空间内的新奇的交互形式,不仅增加了其体验性,更加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来探索这一领域的知识。

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互动性是其主要特点。以前,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只能够通过内心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不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作品。如今的新媒体艺术不仅注重与欣赏者之间内心的交流,也注重与欣赏者行为的交流,更是通过用户的行为可以改变艺术作品的呈现效果。

新媒体艺术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说还不够发达,我们在一些专业的展览中才会体验到新媒体艺术带来的震撼。像北京新媒体艺术展作品中,《北京天通苑北一区从西往东第2根柱子影像装置》《译象组》等作品便是其典型。

无论是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设计、虚拟现实设计,还是新媒体艺术,作为数字时代下的艺术形式产物,数字技术是其作品形成的支撑,数字媒介是其作品传播的首要载体。这类新形势下的作品,都强调了其互动性。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强调的互动性体现在用户在完成目标时的交互形式,这些形式是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正是数字艺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互动性在某一程度上促进了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贯穿时空,从人开始有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时候,它就存在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古人用打制的石器捕杀猎物时,不仅和石器交互,还和猎物进行交互;古人在制作青花瓷器时,需要和工具进行交互。只是在当时功能需求、审美需求的环境下,并没有强调交互的作用,然而正是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其才被比尔・莫格里奇(Billmoggridge)提出,而后慢慢发展。随着交互设计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更是决定了其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

总结

数字艺术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性成为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已经很长时间,其逐渐成为作品的基本因素,然而,如今,交互性也成为了衡量其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交互设计受到重视的程度空前。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丰富,数字艺术设计的交互性特征将更加全面、丰富。交互设计也必然出现新的特征,交互形式更加自然化、交互过程更加情感化。

参考文献:

[1]方兴.杨雪松.蔡新元.桂宇晖著《数字化艺术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杜.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7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拟像;合成;互动

人类科技的发展把我们推人今天这样―个数字化的生存状态,数字化电子产品(如摄影机、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等)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体,媒体之间的交互合作已经将视觉艺术带人了多媒体时代。一般将用数字化媒介创作和传播的艺术作品,统称“新媒体艺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艺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很多国际大展上都有这类艺术家的身影出现,为此有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对此展开讨论。实际上,“新媒体艺术”这个说法是一个宽泛而且开放的概念,它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风格或流派,而是从艺术媒介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一个借助数码技术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它反映了一些艺术家关注当代生活,并试图运用现代科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艺术创作的愿望。

美学怍为哲学的分支,研究人如何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并发现生存的确切意义。当美学观照艺术实践时,它同时观照艺术生产和消费双方,新媒体展现的感官摄取情景,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新类型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新形式,美学研究理应予以关注。

一、虚拟实景的体验

在新媒体艺术中,数码影像、视频、电脑生成、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艺术创作成为完全数字化的图像符号系统,这使得这类影像处理技术变得更加便捷、强大和大众化,达到了一种更为自由地进行人工拟像和影像合成的状态。它使得图像的生成、挪用和混杂变得更加轻而易举。艺术创作过程成为图像的重复、拼贴、集合、排列、抽取和传输过程。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交换大大加速,这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和展示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艺术家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杜撰出一些非现实的生命体或者虚拟社会,而艺术家和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这些事物并能够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这里艺术沦为数码技术下,“虚拟实景”的增殖复次元影像的体验过程。正如雅克‘德里达在《鬼魂舞》中所说“当对一个映象的最初感知跟再现之结构发生关系时,我们就开始进入充满幻影的王国”。

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实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艺术空间和时间观念。形象地说,数字艺术中时空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世界时空的存在,非线性状态使我们可以在分秒之间从幼年到暮年。人工拟像和影像合成将现实经验肢解得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的数字裂片在这里发生超现实形式的碰撞,促使我们对既有的真实概念以及形而上学观念作出重新思考,与既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告别。“虚拟实景”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与定意识形态结构相关联的技术符码,它唤醒了美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重新审视,它所蕴涵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从本体上解构了以往对存在的理解和解释,打破了关于主体客体的原有认识,重新组合了存在、真实、虚拟。

二、多元语义的异类合成

快速蔓延的网络文化,不但强化了一个失去真迹的虚拟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多元文化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界面上交融。多元背景的语言意念构成了新媒体艺术“异类合成”的新美学。

异类合成的美学,其实是以多种异质美学的杂交为其表征、形式、构成、结果的。然而,多种异质美学的杂交关系未必是水融的,仍不免出现各种矛盾、对立、相侵的状态。所以,数字时代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多元、并置、拼贴、片面、转喻化的倾向在所难免,而多种艺术语言的混合、综合书写(包括图文结合的形式)也十分普遍。网络上的交流模式和产生语言意念层次的杂交现象,使得意见表达的身份紊乱,形成彼此间既是主体也是观众甚至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矛盾场域。

另外,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普遍应用的数字科技,势必将艺术家的才能广泛应用的各领域范畴,从广告到业务报告、从电影到mtV、从平面设计到舞台布景等,致使纯艺术创作与应用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不但数字科技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媒介,更何况在互联网的世界观里,连时空的先后远近次序都被打破,任何封闭的体系或单向的轨道都只是众多轨迹或脉络进行式的一小部分,难以孤立独存。各民族、族群、国家均倾向于开放性的全球世界观,甚至宇宙观,以互动的模式对照彼此的存在。

三、互动流的共谋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结合,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行动美学。新媒体艺术的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网络技术背景上,呈现为一种特有的形态:超媒体操作的角色扮演。超媒体操作的角色扮演是人机互动的最常见形态,即利用特定的应用软件,以信息转换、信息融合和信息交互为目标,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结合起来,组成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复合体,由静态到动态、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创造一个人机互动、声色和谐的美妙世界。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8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及边界

要回答什么是新媒体艺术,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媒体”。“媒体”一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那么换句话说,一切能够承载文化、思想、情感等信息的物质形态都可以称之为“媒体”。回到“新媒体”上,顾名思义,一切与传统的、旧的媒体相异的媒体,或者以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和时空形态,重新组合起来的媒体就是新媒体。而新媒体艺术则是建立在新的媒体之上的,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就目前来说,新媒体艺术包括了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综合材料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它的表现形式虽然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新媒体同时下普遍认可的数字媒体是存在区别的,它不以艺术是否“数字化”为其评判标准,在概念上它具有宽泛和模糊的特点,具有边沿的可扩充性和内涵的无限丰富性,它能够充分地满足现代人们艺术表达的需要。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它不仅带来了设计过程的变化,同时也正在极大地影响设计风格和设计思维发生日益深刻的带有根本性转移的变化。

(1)协同性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媒介的传播效果,如声音、文本、图本、视频、动画以及通信融为一体,形成视听结合、传授结合的设计图像。

(2)综合性新媒体艺术不仅涉及大量图形设计手法和传统动画、影视表现手段,而且大量使用电脑图形、电脑音频、网络通信技术和表现手法。由于设计手法和技术运用的复杂性,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需要设计师、工程师、音乐师等多人合作,动用大量的设计、制作力量和信息资源。

(3)互动性是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沟通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是艺术同一性的极至体现。

以网络艺术而言,互动性的数字平台,使任何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他进入数字网络系统,他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他所感兴趣的艺术创作,对作品进行补充、修改和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作,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理性与情感元素。

(4)高技术性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媒介涉及电脑硬件、软件、数字通信网络、数字视频与声频设备、光盘存储器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在种类、技术、性能等方面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导致了新媒体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多变和不断发展的状态。

三、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基础

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新的美学基础上,今天的艺术家,重新引入了具有原始人类学功能的美学――作为一个符号和行为系统的美学――促使一种新型的交流美学的新生,这就是交流美学。这种新的美学媒体经常是“非物质”的――它的基质来自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交流美学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将人们在环境和设计的进化中感知到的原理变化为艺术的本身。它是一种发生在真实时间中的事件美学,并通过远程控制技术的手段带来使视觉结合物理上的不同空间的可能。在这类事件中,不是交换的物质内容,而是被创设的网络和交换的功能状况。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传统的只关心物体外观和某些具体价值的“外形”美学被新的“出现”美学或“形成”美学所取代,新的美学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现在许多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正体现了这种注重交流与过程的美学观念。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9

一、新媒体是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媒介,至少包含如下含义:新型的文本体验(由超文本、电子游戏和电影特效而产生的“惊诧的体验”)、对现实与世界新的呈现方式(虚拟现实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主体(在线用户、“新媒体”的受众)与新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新的传承与互动以及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新的感受所获得的新的启示等。这些新的媒体体验方式为我们概括了这种新媒体的新特点,即它的数字化、交互性、超链接(Hyperlink,多层次的文本链接)、分布式结构(dispersal)、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与赛伯空间(Cyberspace)化的生存模式,新媒体的这些特质跟动漫结合在一起,对动漫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动漫艺术深刻的变化和全面的革新。新媒体动漫艺术是指结合于新媒体如移动通讯、互联网、网络电视、p2p(pointtopoint,点对点下载)、iptV等区别于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而言而诞生的一种新的动漫形式:如网络卡通(flash)、移动通讯(手机彩信)、新漫画(四格、绘本)和QQ卡通等动漫。它既有传统动漫艺术的某些特点,又有巨大的差别,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动漫的艺术新质。新媒体动漫艺术从开始的静态传输,到现在的动态显示方式,从被动地要求观众观看到互动参与,从鼠标、键盘的输入到通过自身肢体行为的艺术呈现,既是艺术创意的突破,也是技术的合理应用。互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观众由一个完全的被动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极大地凸显了观众的参与性、沉浸感与娱乐性。新媒体动漫艺术的带来的艺术“新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漫艺术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边界模糊消融。从动画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新媒体动漫艺术赋予了其新的自由。传统动画必须要由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来完成的创作,此时已完全消解。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进行动漫创作和传播。接受者既可以是动漫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动漫的创作者和传播者。2.动漫生产的技术化。是指新媒体动漫的生产更多的受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约束。新媒体动漫的生产者应熟练掌握艺术与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像古希腊时代曾经有过的那样成为具有“技艺”的艺术家。从艺术角度来定位,技术是对艺术思维的呈现方式,也可以说新媒体动漫艺术对艺术家与技术掌握者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的知识技术背景与技艺协作精神也是对新媒体动漫艺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动漫艺术是直接利用新型的数字媒体作为艺术承载的介质、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相互融合与互动的产物。它所跨越的是技术要素与艺术思维的双向交集,是科学与艺术的合集。3.动漫传播的互动性。新媒体动漫的互动性是其有别于其它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它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是一种强势的大众媒体,但它所传播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反馈的路径和条件。互联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信息流动的方向,不但可以是双向的,还可以延展为多向的。如新媒体动漫作品《我的转折点》这个作品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由许多的小故事组成,浏览者既可以解读别人的故事,也可以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具有充分参与的自由。创作者设置了两个搜索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供方式,对网站采取不同的访问方式。4.图像与意义分离特点。新媒体动漫追求卡通画的形象上是对传统动漫艺术的延续。“卡通是一种通过简化以使效果得到强化的艺术形式。”创作者通过卡通手法把形象抽象化,把焦点放在某些特定的细节上,通过对形象的简化,得到一个形象的核心意义,达到现实主义无法达到的效果。一般来说,卡通化的人物形象形态简练概括、结构明了;表情夸张、人物性格化、神态生动活泼,惹人喜爱。但是新媒体动漫的图像化追求具有新的表征——图像与意义分离。最主要的就是只追求图像本身的夸张、搞笑、有趣,追求图像当下的审美而不在于图像所传递的意义。比如,用于网络交流的QQ动画,往往只在于图像本身的夸张、搞笑、有趣,而不关注其它的方面。还比如韩国的流氓兔的系列,流浪狗系列都是以画风细腻、细节动作非常到位见长,画面效果非常漂亮,深受人们喜爱。从本质上讲,新媒体动漫不同于现存的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它也不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亚群体”。多媒体技术平台的普及与技术开发本身蕴含的可操作性、互动性与大众化因素真正地把艺术从天堂拉到了人间,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之一。我们看到,熟练运用数码相机、低成本拍摄和非线性技术制作DV(DigitalVideo,即数字视频)、操作动画制图软件创作Flas、利用RSS技术创建“博客”(blog)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教育的普及,新技术和多媒体工具将会被更多人掌握,因而新媒体动漫艺术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艺术”;它们必然会以新的认知结构,全方位地呈现人类新的生活状态与生存实践方式,故而,它在内容上所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也不容置疑。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动画制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渠道传播,打开了动漫的新时空。新媒体动漫的横空出世,不仅仅意味着动漫内容到形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放与革命,意味着整个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的,我们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呼唤,做出一些战略性的部署。#p#分页标题#e#一是应该针对新媒体动漫大潮的趋势,对整个动漫设计做出前瞻性的研究,梳理出动漫设计艺术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制作技能来应对动漫的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制作技能主要为传统动漫服务,那么它有哪些好的成分我们应该保留下,比如原有的针对动漫设计艺术人才综合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它们哪些方面值得保留,哪些方面应该改进,哪些方面能够使我们较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还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制作技能是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培养的动漫人才主要应对工业化、机械化流水作业动漫生产线的人才要求,一个动漫人才只是一个单一的角色,要求完成的工作也相对单一,主要着重于技术含量的做工,比如,专注于上色的动漫制作工人,所以这种背景下单位时间量中动漫技能操作熟练工人很受欢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动漫人才往往热销。但是在新媒体动漫中,一个动漫人才要兼具多种角色,他既要懂得编剧,要求有文学的知识,要求有绘画的功底,音乐的知识,乃至于服装的知识,运动的知识,还要求有动画的理论,等等;又要懂得制作,并且是全方位的制作,比如各种动画制作软件的应用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发行,如何吸引更多的眼球,等等。这样一来,对动漫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就要加以改造,要按照新媒体动漫的发展趋势来建构动漫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按照新媒体动漫的制作技能来培养动漫人才。第二,针对新媒体动漫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每一种知识体系中的结构,尤其要解决动漫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问题。这种动漫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与建构最终要落实到动漫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所以新媒体动漫设计人才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课程的增删和归并,而是使学生在自身设计能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的同时,全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当在学科建立、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增强其互融性、交叉性、应用性等功能。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互融性,是指动漫设计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任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成果,都可以融合到动漫设计学科中,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交叉性,是指设计学科内部各门类的相互交融和贯通。学科专业方向划分要相对合理,打破专业方向之间的屏障,加强其共同点和交叉性,拓宽专业面。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和筛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及时不断地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漫设计人才全面健康快速地成长。第三,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事动漫设计教学的教师的职责将不仅是向学生的头脑填塞过去的文化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是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艺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于把人的思想提升到较高的境界。这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从事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如果没有哲学家对认识世界的思索,没有艺术家对审美意识的敏感,没有自然科学家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就很难做好动漫教育工作。只有采取切入学生心智,唤起学生探究欲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是一个互联网交织的世纪,更是一个新媒体崛起的世纪,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异常迅疾,传播方式异常多样,传播效果更为有效的世纪,这也意味着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将教师当作知识“仓库”观点的终结和将教师教学只是当作可以复制粘贴的“拷贝式”方法的休止。这种背景更要求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彰显“创新精神”,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限度地“钻探”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潜能,采用更为开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型课程,尝试运用“适当讲课+公开讨论+研究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学得主动,重在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升的机会。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应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注重设计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建立新的设计作品评价体系。支持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做法,创造宽松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篇10

关键词:交互艺术设计;岗位需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概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传媒行业和it企业,包括广播电视媒体、出版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数字媒体制作中心以及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主要职业岗位为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岗位,包括平面设计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动画设计制作员、三维设计制作员、数字影视制作员等。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开发的目的

(一)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新岗位对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依托数字化平台,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其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广已经不仅限于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还包括一些数字产品,数字媒体的使用和传播环境等。在这些传播环境中人机交互设计与界面艺术设计作为提高产品效力与吸引力、强化品牌印象、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涉及人机交互的行业基于交互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包括产品策略师、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这4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专业选取上也有不同。而这4个岗位中视觉设计师(交互艺术设计师)符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发展要求。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与新岗位对应的相关课程。

(二)教学理论和方法需要与市场对接

由于交互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稀缺,并且目前全国交互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仍然是沿用了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上简单地加上数字媒体技术。而交互艺术设计并不仅限于平面设计的图形图像、版式、色彩、文字的二维构成表现等;它是以数字媒体为媒介,版式相对平面印刷而言带有互动性,更侧重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与市场对接有针对性的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有益补充,开设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目标与定位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交互艺术设计师。其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有较高的艺术创意与设计理论素养,掌握互动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收集和分析各种相关软件用户群的需求,提出构思新颖、有高度吸引力的创意设计;能对页面进行优化,使用户操作更趋于人性化。并能熟练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和互动技术完成软件界面和图标的美术设计、创意工作和制作工作。

因此本门课程必须开设在设计构成、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制作、Flas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制作等课程之后才能更好的使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结合前导课程所学的技能设计并制作出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作品。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新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思路

多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这门课程内容开发时基于交互艺术设计师德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列举出信息图标,数字媒体界面的设计这两种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力图从信息传达、用户体验、视觉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配合各项设计软件,从简单的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概念与制作入手,分析了交互艺术设计的要素、原则规范、设计流程,并对数字媒体界面和信息图标的分类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详细介绍了信息图标,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开发流程和具体设计的把握,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交互艺术设计思路和过程。

五、结论

为了适应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的行业发展,了解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高职高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数字媒体交互艺术设计行业的岗位需求将教学理论和方法与交互艺术设计工作流程对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交互艺术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波,吕曦著.数字媒体界面艺术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四达著.交互设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