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12

市场环境特征篇1

一、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特征

电力市场营销,由于受到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客观性、差异性、相关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客观性特征。电力市场的所有营销手段,全部围绕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拟定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换句话说,电力市场营销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竞争市场,必须围绕市场为营销场所选址,并配合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

(2)差异性特征。在不同市场营销环境中,电力企业必须做出差异性的营销战略部署,市场营销环境,可以说是全部营销活动的基础,而由于环境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一旦环境因素发生变化,需要对战略部署进行重新调整,而不能够脱离市场环境开展营销工作,否则可能丧失市场机会。

(3)相关性特征。市场营销环境中,各个因素处于相互依存、作用和制约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决定了营销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电力企业结合客观环境,对于内外部要素进行因地制宜地调整与控制,而不能消极和被动的去适应环境,以便为企业创造有利的营销空间。

二、电力市场营销组合方法

基于电力市场的营销环境特征,我们需要从产品、价格、渠道几个方面,采用市场营销组合的方法,优化搭配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并创造出更多的营销效益。

(一)营销产品策略

任何企业的营销活动,无不想方设法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优质的产品。电力市场营销,所开发的产品包括电能、计量设备、负荷控制设备、用电设备、用电咨询服务、电费查询服务等,在制定市场营销产品策略的时候,需从三方面的层次考虑产品的类别,首先是核心产品,属于电力企业最为基本的产品,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服务于利益,即“能源”型的产品;其次是有形产品,属于市场实体服务,以电能质量水平、到户电价水平等为衡量标准;最后是附加产品,即用户在购买有形产品之后,所获得的附加服务与利益,譬如产品保证、服务承诺、咨询服务、电费清单送达等。根据笔者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在正视用户整体消费层次的基础上,从附加产品的层次入手,为产品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譬如为大型生产企业承诺供电的正常和电能的质量,如果未能达到承诺标准,可给予企业适当赔偿。

(二)营销价格策略

价格的定位,直接关系到电力营销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水平。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以及产品的市场需求、成本可确定产品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并根据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的差值,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力营销市场,同等费用对于不同用户群来说,明显已经难以适从,电力企业用弹性费用策略,尝试性满足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所遵循的价格制定原则,包括“用量越大单价越低”、“承诺越多单价越低”、“定价模式体现成本”三个方面,因为用量越大的产品,说明在用户心目中具有越大的体验价值,同时具有更好的口碑,而在对用户承诺后,应该以更高的优惠,争取用户的好感。在这种定价原则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应该通过细分市场,针对性地实行差异化降价策略,以免影响存量用户和非目标用户,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自身的条件,为低端用户实施更多的“低价格”业务,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消费门槛的降低,能够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刺激更多的低端用户。在定价的时候,价格标准应该浅显易懂,便于用户理解和传播,否则不仅不利于推广,而且容易造成用户的误解。

(三)营销渠道策略

电力企业在开发出新产品,并进行合理定价之前,只有以合适的营销渠道,方有可能将产品全面推广出去。就目前电力市场的营销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幅度减少二级经销和无门头店的营销数量,控制商的规模,而朝着扁平化的发展方向,减少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市场调查,笔者建议将电力企业的基础业务营销渠道,划分为实体渠道、电子渠道、直销渠道、商家联盟渠道,其中实体渠道又分为自办营业厅、合作营业厅、品牌店、特许营业厅、指定直营店;电子渠道分为网上营业厅等;直销渠道分为客户经理、直销人员;商家联盟渠道分为核心卖场、业务合作商、电能设备厂商。在划分渠道的基础上,分销渠道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提高商积极性和帮助用户减少用电资费,因此需要在原有营业厅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并实施制销售渠道和实行一对一产品。至于渠道的管理,应该在确定渠道总目标、各渠道作用、渠道成员目标的基础上,基于评价制度确定评价指标和优化评价指标,进而对自有营业厅、社会代办点、客户经理、合作经理等渠道的行为进行规划,以便了解各个渠道的目标和现状,以此掌握目标差距,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差距弥补。

市场环境特征篇2

1.环境保护市场化内涵

西方民营化理论大师萨瓦斯认为市场化就是民营化,即“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公众需求。它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财产的拥有方面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关于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内涵,有学者提出,环境保护市场化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引导企业进人环境保护市场,培育发展起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的体系,借助这个产业市场的力量来更有效地实现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p]。结合我国市场化改革目的与历程,本研究中认为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由政府和公共部门提供的环境保护服务和产品部分或全部交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提高市场对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公平等,提高市场自身的规范化程度等。这样,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和各种法律、标准,扩大环境保护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规范环境保护市场,使企业愿意并且可能投人环境保护产业,扩大环保市场的有效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2.推进经验与制约瓶颈分析

结合第四次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统计调査和环境统计年报数据(2011年)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率19.15%(按照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营收人占该领域全部运行投人费用的比例计算),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气处理设施运营市场化率分别为90.10%、11.31%、1.48%。除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工业废水处理和工业废气处理的市场化程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充分借鉴国内外环保领域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制约瓶颈,对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1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经验借鉴

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推动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新的《水法》,将现存的区域水务局经私有化改造改制成为供排水公司并任命这些公司为地区供排水业务的“承担者”,并通过让水务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来筹集资本。1991年又颁布了《水工业法》重新确定了供排水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及水务服务总监的权力,《水资源法》明确了国家河流管理局的职能,《法定水公司法》专门适用于先前的法定水务公司,《土地排水法》将先前设定的地方当局内部排水权转移至国家河流管理局,后续的《竞争与服务(设施)法》、《环境法》、《竞争法》、《水工业法》(1999年修改)、《水法》(2003年修改)继续完善了英国水业的法律框架,包括有限竞争机制的引入,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权责划定,取水许可证制度的框架修补等。

为治理日益严重的伦敦城市水污染,70年代伦敦成立了泰晤士河管理局,它是一个自主权较大的水污染防治机构。为筹措水污染的治理资金,管理局实行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引人公共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沿河旅游业和娱乐产业,解决了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1987~1988年度泰晤士河管理局的总收入达5.97亿英镑,市场化、产业化既解决了城市水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环境监测、河道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积极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新模式新机制是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重要途径。山东省采取环境质量“上收一级”管理,污染源“下放一级”管理,对全省17市144个空气站全部实行“转让-经营”(to)模式,实行“监测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宁波市开展基于效果付费的内河治理模式探索,按照“一次招标、三年维护,第三方监测”的方式,要求在3年的合同期内,河道的各项污染物指标考核基准值要求逐年至少消减15%,并在考核制度中,以月为单位对水质维护单位进行考核161。在工业园区、钢铁等行业以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污染治理。河北沧州市肃宁县皮毛硝染园区采用Rot^式,根据排污企业污水排放量征收污水处理费,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提供从人园企理厂改造与运营服务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服务。

2.2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制约瓶颈分析

2.2.1政策制度不完善政府采购环保服务范围不明晰,规章制度、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2003年实施的《政府采购法》,虽然范围涵盖了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在采购范围中,对于服务的理解仅限于政府自身运作的后勤服务,而范围更广泛、更重要的环保服务等尚未被列人采购范围,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至于政府采购哪些类型的环保服务、采购范围以及采购数量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3〕8号)虽把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原则之一,但对于政府采购中具体如何操作,尚未明确。

资金使用方式固化,环保服务采购模式受限。现行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制度对政府性引导资金投人环境保护市场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根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其部门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或经批准使用的专项经费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未列人财政预算;尚未构建政府采购环保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政府在某些领域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难以用于采购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合理支出.

  2.2.2监管力度不够环境监管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未得到根本改观,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的外部压力不足地方政府环保监管能力还有待提高,个案执法力度虽大,但打击面不够广’部分违法企业仍存在烧幸心理’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企业污染治理的外部压力不够。随着新环保法生效实施,要做到“有法必依、雛必严、违法必究”,根本上扭转环境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局面,充分释放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

2.2.3责任界定不清“谁排放,谁负责”的责任界定机制未能从法规制度上加以明确1'“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造成污染治理市场化动力不足。企业污染自治仍然是目前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以往排污、治污二合一的经营方式下环保责任主体单一,责任易于界定;委托第三方治污产生了两个责任主体,出现问题须要排污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转移机制不明确,新环保法规定的法律和行政处罚的责任主体仍然是排污企业,严重影响了排污企业放开污染治理市场的积极性。

2.2.4缺乏稳定的盈利机制环境保护公益性较强,大部分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当前污水处理收费规模不足以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部分地区尚未开征垃圾处理费,政府补贴有限,微利或无利运行影响社会资本进人的积极性。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说明》,全国各省污水处理费平均值仅为0_91元/m3。根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成本测算结果,如果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的成本需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需增加到1.23元/t;如果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的成本需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需增加到1_35元/t。乡镇及农村排污费征收尚未展开,而且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源强小、分布广、不连片等特征,集中处理面临转运成本过高、收集效率低的问题,但小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利润低,影响了市场化进程。

3.重点领域与推进模式

3.1重点领域划分

“公共物品”理论中将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奥斯特罗姆提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来供给,但是供给并等于不直接生产,生产可以交给私人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来完成[111。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特征,使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性。为了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方式与措施,本文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将环境保护产品/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保护领域和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3类,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的显著特征是产品或服务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难界定具体的受益人和受益程度,难以收取针对性的费用,这类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部门。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环境规划、标准制定、信息与宣传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区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咨询服务等。

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可以较为清晰地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可以通过“谁污染谁付费”或者“谁受益谁交税”等方式确定消费者和消费量,从而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配置方式提供服务,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为社会群众。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市政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

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竞争性和排他性较为显著,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易于直接收取费用,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为污染企业。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以及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

3.2不同领域推进模式与机制分析

3.2.1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政府职能社会化领域

在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一般缺乏付费机制,应着力构建政府采购服务机制,推进公益性领域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该领域主要采用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组合开发等方式推进市场化,建立政府付费机制或与收益项目捆绑开发机制,并以服务绩效作为或项目收益作为环境服务商获取利润的依据。同时,还要建立纠纷仲裁机制和第三方考核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责任要求。建立各方问责机制,保证绩效考核和各方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充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2.2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在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一般具备一定的收费基础,重点以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于城镇污水、垃圾等环境公共事业领域,可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具体方式包括Bot、tot、Rot等多种方式。对于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鼓励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采取打捆方式引人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开展综合环境服务。

3.2.3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在私人特征显著的领域,要通过逐步推进第三方治理、重点领域开展行政代执行等方式,推进工业治污领域的市场化。该类环境保护服务市场化以鼓励引导、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行政代执行等制度和措施予以推进。在电力、钢铁等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推行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选择有条件地区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对因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要求,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业,列出企业清单向社会公布,探索开展以行政代执行方式将其治污设施交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

4.推进措施与建议

4.1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创造市场需求

以环境保护重要规划、重点区域流域、饮用水源,农村面源和行业,重灯程、重点公胃以及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为核心,对环境保护相关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大力发展环境监理和环境监督执法,把环境保护设施的连续、稳定、有效、达标运行纳人环境监管范畴。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继续加强与公安部门在环境执法工作中的衔接配合,联合公安部督查和指导地方建立健全深人开展执法联动和协作,进一步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强劲合力持续加大监督检査力度,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倒逼排污企业提高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水平,增强委托第三方的内生动力,培育有利于推行第三方治理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2建立政府采购环保服务清单,突破资金使用机制

明确政府购买环保服务主体,合理确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范围与内容,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突破政府采购环保服务的资金瓶颈,将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所需资金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列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试点采用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排污收费等资金用于采购环保服务。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管理办法》、《环保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规范有序雜鑛购买膽服务。培育与扶持聰服务业发展,强采购麵艮务的保障机制。

4.3完善价格机制和补贴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完善环境公共服务定价机制,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征收标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费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流域污染状况予以调整,建立健全价格听证制度,为企业盈利提供资金来源保障。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增加企业盈利空间,即对政府提供环境服务的收入免除营业税,对为企业提供环境服务的收入所征收的营业税可抵消其购买环保服务的营业税。探索研究金融机构向环保企业和环保项目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措施,鼓励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设立联合担保基金,对污染治理项目、环保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试点并推广排污权、收费权质押贷款,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等,“双向”解决企业贷款难题问题。

4.4加强环保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争和环保工程的全过程监管,保证环保投资效益的发挥。科学制定经营准入条件,将第三方企业技术和人才储备、运营管理经验、诚信等列为评价标准,尤其对参与政府采购和公共私营合作的企业进行严格准入遴选。逐步建立环境服务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环境服务质量的评估考核办法,保证绩效考核和各方信息的公开、透明。将环境服务商的基本信息、提供环境服务的案例、用户满意度情職信用等级着清况予以公开。引导和m社会么i媒体对w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K014000R证、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删等驗资格制度。逐步建立膽服务公司诚信档案,建立黑雜制度,整顿规范市场辦,汰劣扶优。

市场环境特征篇3

关键词:文化广场娱乐休闲空间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6](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市场环境特征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公允价值会计理论

一、公允价值的特征与确认方式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包含市场特征、公平特征和非实际交易特征这三个方面。其中市场特征是指公允价值一般从市场中获取资产或负债计量的信息,而非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产或负债计量的信息,因此具有市场特征;公平特征是指公允价值是在双方进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资产或负债计量的信息,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双方均是自愿从事交易,也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交易,并无外部迫使的压力,并在交易双方获取自身的利益。非实际交易特征中是指公允价值是指缺乏实际交易的基础上获取资产或负债计量的信息,一般通过以往市场交易的实际情况和模型进行估计未实际发生交易的资产或负债计量的信息。

(二)公允价值的确认方式

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的方式分为成本法和市场法两种。成本法一般采用重置成本的方式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采用重置成本的方式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需具备如下条件,第一,资产的用途不发生改变,在未来资产仍按照原方式进行使用和生产效益;第二,在选用资产进行重置成本时,选用的资产应与被衡量的资产在使用效益、资产特征等方面具有相同性,这样重置资产成本才有实际意义;第三,部分资产由于自身特征特殊,不能采用重置成本的方式进行,例如具有贬值调整的资产,具有文物、古董调整的资产,一般不能采用重置成本的方式来进行公允价值衡量,具有资源调整的资产一般也不能采用重置成本的方式来进行公允价值衡量。应用重置成本法的前提条件,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即此方法适用于单项和整体资产价值的确定,最适用于无收益且市场上又无参照物的资产。当以上条件具备时,某项资产或整体资产的重置成本和成新率根据公式可求得,以重置成本来计量的公允价值就可以实现了。市场法是指通过在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中获取资产或负债的信息,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依据。通过在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中获取资产或负债的信息,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依据需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必须具有活跃、公平市场环境;第二,市场中需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发生,可以有参照物来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依据。如果具备了以上条件,则被计量的资产就能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差异用参数进行调整就可获得现行市价的公允价值。

二、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的意义

(一)标志会计理论的转变

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从原收益表观向资产负责表观进行转变。在会计理论学中,一般会存在资产负责表观和收益观两种,以往大家往往更关注企业的收益,多数支持收益观。在这样的基础上,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会计应正确的衡量每个企业的价值,而每个企业的价值需考虑企业未来的收益和支出,公允价值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概念的提出,表面上看是对历史成本局限性的批评,本质上则是对会计理论的变革。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不仅标志着会计计量的变革,而且标志着我国的会计理论由收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

(二)标志中国会计国际化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已明确的规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和核算,并对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我国会计进一步国际化。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计量和核算模式从传统单一的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多元化的计量模式进行转变,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往我国会计未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主要因素在于我国只使用历史成本来对经济事宜进行计量和核算,未使用其他的模式来对经济事宜进行计量和核算。

(三)侧面反映市场环境日益完善

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对事项进行计量和核算的前提是存在活跃的市场环境。若市场交易部活跃,无法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对事项进行计量和核算。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已对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市场环境日益完善,拥有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因此才可以对部分事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核算。

三、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正确运用

(一)正确的评估公允价值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视角出发,公允价值是在未发生交易的情况下,根据现市场价格,估计欲完成交易的双方采用的价格。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评估公允价值的步奏如下,第一,若活跃的市场中有关于资产或负责的价值时,可直接采用活跃市场中资产或负责的价值,这样公允价值可直接从活跃市场中获取;第二,若活跃的市场中没有关于资产或负责的价值时,可直接采用活跃市场中与资产或负责类似的价值,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呢过,这样公允价值可直接从活跃市场中调整后获取;第三,若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环境,可采用成本法和收益法来估计公允价值,成本法是指在考虑资产或负债目前成本或重置成本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后,估计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收益法是指采用对资产未来的收益来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

在确保能够获取正确的公允价值金额时,才能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对事项进行计量和核算。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对事项进行计量和核算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公允价值来操作企业利润。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时,我国在使用公允价值方面比较谨慎,在会计准则中专门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只有在房地产处于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中,且企业可以很容易的从房地产市场交易环境获取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值,这样才能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和核算。

参考文献:

[1]姚昌恬,《浅谈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博览,2010.20

[2]田国启,《浅谈运营公允价值对财务会计的意义》,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周惠荣,《浅谈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方向》,辽宁经济,2010.02

[4]雷玲,《现代财务理论研究》,财会通讯,2010.04

市场环境特征篇5

【关键词】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环境设计

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式与发展历史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城市独特的魅力与文化气质。其文化气质主要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环境的物质形态符号,向外界传递并让外界感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当下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笔者认为,科学、系统地利用常德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是常德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必然途径。

一、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

(一)地域文化与文化符号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的各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其价值。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文化以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以物质形态为载体,同时又游离在物质之外的人的意识与社会中。文化包含不同地域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性,地域文化同时具有传统与时代特征,并以动态的方式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不同的符号形式与物质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发挥其作用。文化信息以显性与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多样性的符号中,符号可理解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则是指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信息的各类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

(二)环境符号

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与人造的空间场所。城市环境由建筑、城市广场、街道、花园、河流湖泊、绿地等物质形态构成,物质形态同时也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向外界传递文化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环境构成的各种形态与元素都是承载文化信息的文化符号。环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本地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以人为活动主体的城市,通过环境系统这一巨大的载体传播,以可见、可触摸、可感知的形态,向人们充分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气质并影响人的活动与认知。

(三)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生活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思想意识、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集中显性表达与体现。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环境设计的结果,环境设计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满足的创造活动。在创造过程中,物质功能的满足是人类生活的必需的最低要求,精神功能的满足则是人类生活的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的范畴是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空间的各物质形态的创造与改造,具体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中的建筑、文化、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融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的丰富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于物质功能的需求,精神功能的满足已成为人类一切活动追求的目标。城市的魅力与文化气质则主要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环境的物质实体向外界传递并让外界感知,地域文化的体现对现代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常德地域文化特征

常德位于湖南北部,古称“武陵”,是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常德地处五溪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的交汇处,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常德地域文化特征基本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有多样性的传统文化符号、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有城头山农耕文化、善德文化、桃花源文化、常德饮食文化等;文化符号有常德民居建筑的形制,以及常德汉戏、丝弦、皮影、沅州石雕、木雕、刺绣、擂茶、陶艺等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同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常德历史上名人辈出,创造了丰富的社会人文文化,既有屈原、陶渊明、杨嗣昌等历史名人,又有林伯渠、宋教仁、丁玲、蒋翊武、翦伯赞等近现代名人,还有“刘海砍樵”“车胤囊萤”“孟姜女”等美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涵盖了治世修身,对美好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弘扬勤俭好学之美德等。

(三)多样性的自然文化资源

常德的地理位置特点使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桃源石门的茶叶、湖区的芦苇等。这些常德特有的自然资源为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

三、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

文化符号的构建,是对常德地域文化的符号化过程。笔者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层面进行收集整理,从符号学角度对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设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常德地域文化系统中各种可以在环境设计中应用与表达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精神。笔者认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学、系统地分析常德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建立起常德地域文化的结构体系,以此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构建的基础。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突出个性与艺术创新。第二,从环境的物质形态入手,使地域文化转化为可识别与感知的物质形态。将常德地域文化中提取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造型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城市环境的各个层面,让城市环境在隐形和显性两个方面都能表达出常德地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气质。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城市环境中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并形成新的适应时展的地域文化符号。第三,把握好地域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地域文化随社会发展而革新变化,地域文化具有传统与时代双重特征。日本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在《设计未来考古学》书中提到:“进入21世纪之际,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须构建出具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因此,对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要分析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时代特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保持创新观念,肯定传统地域文化的动态性和进步性,把常德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常德地域文化资源在常德环境建设中发挥其价值。

四、常德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符号的应用思路

城市环境设计是个很大的设计范畴,城市环境构成的建筑形态、建筑的外部空间、组成环境系统的各种物质等,都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环境构成元素与构成形态物质存在多样性的特征,常德地域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形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与文化的表达。

(一)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直接利用

在常德的城市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根据具体环境对象功能性质的特点与要求,针对性地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例如,常德传统木质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形制、建筑构件等,可用于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设计中;景观设计中可采用反映传统生活形态的雕塑;室内环境设计中则可以将桃源木雕的艺术形式予以应用,桃源木雕具有图案夸张拙朴、题材广泛多样的艺术特征,设计中则可利用其艺术特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同样,在环境设计中,可应用具有常德典型农耕文化特征的各农具形态,以借用、置换、夸张等艺术手法运用于城市广场的景观、室内陈设装饰等,使具有常德地域性的、民俗性的器物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表达。

(二)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的利用

环境设计中,材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具有地域特征的材料,为地域文化的表达与审美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语汇。常德具有丰富的竹、木、石材、芦苇资源,这些特有的自然资源为构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提供了广泛的物质条件。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尊重材料的本质,利用材料自身的审美气质与文化信息指代,并结合具体环境的需求,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形态。

(三)对常德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演绎与表达

精神文化在环境设计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不同属性的环境空间个体,是对该环境空间场所精神与场所气质的营造。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环境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点,也是设计要突破的难点。常德的“善德文化”“隐逸文化”“茶文化”,以及传统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体现出的常德人对于美好生活、社会道德的价值追求,可以作为地域文化表达的元素。环境设计中应充分利各种技术手段、材料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认知,营造具有常德文化精神的环境空间。

结语

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与融合,环境设计中对文化的应用应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师应以追求更好生活的态度,积极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富有文化意味、审美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符号。只有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会对本地域文化继承和弘扬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2013(8).

[2]赵江洪.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2012(1).

[3]黑川雅之.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刘谊,邵静.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J].北京农业,2014(12).

市场环境特征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产业财税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环境保护任务非常艰巨。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可以为防治污染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动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一系列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等政策措施。利用国债资金集中安排了一批环境建设、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项目。上述举措有力地拉动了环保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保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

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数量多、规摸小

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中内资企业17367个,占单位总数的96%;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规模经济单位15536个,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86%;固定资产在1500-5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418个,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8%;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大型规模经济单位1190个,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因而我国环保产业单位存在着数量虽多,但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且乡镇企业所占比例较大的问题。环保产业规模小、数量大,必然造成产业综合供给能力、供给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也说明我国环境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

环保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环保产业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环保产品领域主要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药剂和材料等其它环保产品的生产经营。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承包、设备成套、环境污染处理设施运营以及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三大领域中环境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相适应的环境服务体系。2000年的年收入近108亿元仅占环境产业总收入的0.6%。特别是环境信息服务、环境金融两个行业还仅仅是开展一些零星业务。

环境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环境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还不多,环保企业的环境技术综合供给能力普遍较弱,环境技术和产品与先进国家竞争的能力很弱,出口额很小,2000年不到10亿元。其原因是,环保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环境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环保市场监督不力,不正常竞争导致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挫伤了企业的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环境技术监督制度不健全,环境技术标准化和环境工程技术队伍还跟不上环境产业发展的要求。显然,目前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总体供给水平与环保市场的技术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外企业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wto,环保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环保产品市场、环境服务市场和投融资市场,将在扩大环境投资、技术转让和贸易服务方面更加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有助于我国环保产业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增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将以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凭借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进入我国环保市场,并进一步谋求扩大市场份额。这将使我国基础薄弱的环保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环保管理体制不完善遏制了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环境保护的法律不健全,环保管理体制不完善,污染排放源和环境资源开发多、面广、分散,带来政府财政难以承受的执法成本。其结果非但导致环境投资效益的降低,也遏制了潜在的环境产业市场向有效需求转化。我国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还在不断加重,而环保产业产品又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许多企业应该使用环保产品而没有使用,有需求,而这种需求却没有体现出来。

政府干预环保产业的理论基础

环保产业的特殊性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发展环保产业,一靠政策,二靠市场,其中政策是主要的,原因是:

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特征

负外部效应说明的是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负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比如处在河流上游的造纸厂向河流排放污水,造成河水污染,而居住在河流下游的居民,由于污染受到的损失,却不能得到补偿。当出现外部负效应时,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关停或限期治理;也可以采取财政税收手段,征税或提供补贴。

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

正外部效应是指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了利益,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却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补偿。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劳务,它往往被集体加以消费,它基本上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具有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

环境保护涉及未来,而未来又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确定性是指不知道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经济行为的风险。不确定性有两种:一是决策者不能控制因素,例如天气的突然变化而引起的不确定性;二是信息不对称,不能提供价格信息而引起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对环境保护部门影响非常大,因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易精确确定,而且受外部非常规因素的影响大,投资的期限也较长。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环保的投资和开发比较保守,所以需要政府部门出面进行干预。

环境保护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不能靠市场来提供,需要政府介入。而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从当前环保产业的状况考虑,政府应加大财政税收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环保技术装备支持。

支持环保产业的财税政策的具体构想

开征环境保护税,拉动环保市场的需求

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征收排污费和规定排污标准。从1982年开始我国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征收排污费。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征收排污费存在以下问题:排污费征收制度缺乏刚性。排污收费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立法基础薄弱,权威性差,调控力度不强,加之征收工作乏力,征收制度缺乏刚性,受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征收阻力大,拖欠、拒缴现象严重。收费标准偏低,征收范围狭窄,征收对象针对性不强且收费项目多而杂。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排污费的作用非常有限,难以限制企业排污,企业缺乏更多地利用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压力,减少了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制性的环保市场培育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要用严格的法律和经济制裁手段,强行推广,培育环保市场。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征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具有法律的权威性税收的强制性解决了排污费拖欠、拒缴的现象;税务部门成为唯一的征收管理部门,既有利于解决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的现象,又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

环境保护税有利于调节环境污染行为,减少环境污染量

环境保护税可以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迫使企业负担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企业的利润不仅是价格、产量的函数,同时也是污染水平的函数。随着企业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环境保护税也随之增加,从而使企业的总成本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相对减少。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减少环境污染,用更先进的减少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可逐步开征以下环境保护税

大气污染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为税基。水污染税,根据废水排入量和其污染浓度征收。固体废物税,可将工业废弃物、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种包装物纳入征税范围,在废物废弃前的生产和使用环节按产量和使用量予以征税。噪音税,按噪音强度征收。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环保产业政策基本上属于空白,需要税收给予优惠与扶持。虽然过去已实施了一些环保优惠政策,但仍需加大力度。

增值税方面

应当将环保产业的增值税由现行的生产型改革为消费型。实现高科技产业增值税类型的转变,可以分为两步。第一,先允许高科技企业新增用于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厂房、实验室等生产用建筑的投资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税,以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加大科技投入。第二、对于企业购入的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允许按合同的一定比例进入当期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的力度。

另外,对企业治理污染所需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所用建筑的投资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税,以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加大环保投入,拉动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

所得税方面

先行企业所得税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应当扩大环保产业的优惠范围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且减免期限可由当前的3-5年增至5-10年,以利于起步阶段的环境保护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形成规模。

加大政府支出力度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最直接手段,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运用,对环保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保证技改项目的环保投资力

国家规定技术改造资金的70%应用于环保投资。然而实际执行结果并不理想,大约只有2%-3%技术改造资金用于环保项目。其次,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的方式促进我国大型环保设备的生产。我国大型环保设备以进口为主,需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具有自主产权的大型设备和装备,加快有关设备国产化的步伐。同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开展共同研究,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支撑能力。

加速折旧

提高设备的折旧率以加速企业收回投资,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与推动产业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并实行环保投资退税。

加强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工作

政府采购是可以影响创新方向和速度的一种政策工具,通过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可以体现政策导向,影响和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政府应通过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方式,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参考资料:

1.周宏春,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2.6

市场环境特征篇7

关键词:乡土性;城市特色;自然特性;人文特性;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61-03

引言

走过不少城市(镇),常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些城市尽管从地域上来说相距千里之遥,但缺乏各自的地域或文化特性。毫无特色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问题,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因为它们缺乏其特有的个性和意义象征,因此也就缺乏可识别性[1]。这种个性和意义应来自于城市从所处地域中所汲取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性,城市的建设背离了自身所在地的乡土特征,是当今中国城市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必须走一条乡土之路。

一、城市特色的乡土之根

(一)乡土释义

“乡土”所涵盖的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概念。其基本释义有二:一指本乡本土、故乡,意指一个人出生的地方,先秦《列子天瑞》中的“友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我国最早提出“乡土”一词的文字记载;二是泛指地方,《晋书・乐志下》有云:“乡土不同,河朔隆寒。”[2]从其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乡土的范围可以从部落到村、市、县、地方,甚至国家,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人们认同故土、辨别他乡,是因为每个地方有着有别于他方的区域特性,即其乡土性。乡土性不仅存在于乡村,同时也存在于城市和野外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它不仅仅属于物质或视觉范畴,而且涵盖了一个地区所具有的地域自然特性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人文特性,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地说,它是当时、当地人们整个生活方式的反映,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3]。

(二)乡土性与城市特色的形成

城市依托于某一地域而存在,与区域其他组成部分密切关联,它脱离不开自然赋予的物质特性,又不仅限于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处自然地域所孕育的人的创造使得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出基于自然特性的人文特性。

城市的乡土性除了其自然特性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建成物质环境特性,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其历史及现存的形态特征、建筑特点及街区特征等;城市的文化环境特性,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城市的社会环境特性,包括经济、生活方式、民俗民风、交往等;同时,还包括其动态发展。正是城市所具有的乡土特性,使城市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和意义,也使它具有了可识别性及特色。从这一角度而言,乡土性的保持,是城市特色的基本策略之一。

中国城市环境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断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城市网络系统中社会文化的交互影响越来越强,市场主导背景下利益的驱动使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特性、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性逐渐转化,一些快速而短期性的建设模式忽略了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特性的因素及根植于特定环境的社会文化因素,其结果使城市与所在地域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有机联系被割断[3]。利益驱动下的市场开发和建设往往着眼于眼前的个体物质利益,而不可能兼顾城市及其所在地域的整体利益,极易忽视该地域的自然承载能力和文化传承[4]。城市的绿地系统、历史街区等对于城市特色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恰恰难以从经济角度激发市场,吸引投资,因此常成为经济利益的牺牲品,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发展[5]。作为城市象征意义及其社会生活的载体,城市的空间特征一旦由大量的外来因素所占据,并且在众多城市中同时出现,必会同时引起历史文化的延续被割断,各城市自身的个性特征极易消失。

二、城市特色建设的乡土之路

大量中国城市中,在漫长岁月中积淀出的城市形态和传统文化等乡土特征正在逐步消失,必然城市个性消亡,城市特色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同时,短期行为的快速建设极易形成城乡间的对立,割裂城乡及所处地域其他组成元素的联系,使城市的个性发展失去立足点,有违“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

城市的特色丧失因乡土性的缺失而起,脱离了原有乡土之根的城市建设,其特色无从谈起。重新认识和传承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挖掘其乡土根源,是一条值得思考的途径。

(一)基于乡土性广义理解的城市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应从广义角度深层理解乡土的内涵,将城市与其所处的区域视为一个有机体,遵循复合系统原则进行研究和规划,深入挖掘城市特色营造的根本依据,保证城市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基础,立足于其乡土性进行研究、规划设计与建设。

(二)城市乡土环境的要素评价与应用

城市特色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由于对具体城市处在区域乡土特性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其物质及文化上各项组成要素的量化研究,使得乡土性的传承在规划设计与建设中无所依据,只能局限于功能性的规范指导或表面的视觉效果,城市的建设无法成为高效运作和区域自然肌理及文化传承的结合。与理论研究相对应,城市乡土性的缺失还在于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的继承和更新问题。一方面由于观念局限可能导致规划与设计中对传统元素和技术的忽视;另一方面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客观因素也对此有所制约。

谈论城市特色的丧失时日并不为短,然而问题日益严重,泛泛而谈或大声疾呼并不能成为城市特色丧失问题的解决途径。对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而言,如何使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角色链中得以发挥真正作用的要素。因此,切实可行的研究与应用势在必行。必须针对具体城市处在区域物质及文化上各项组成要素进行量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规划策略及设计导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环境特征评价体系并切实贯彻运用十分重要。根据对城市乡土性的基本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城市环境特征要素的量化研究应包括城乡环境的生态状况、空间体系评价、城市社会生活和人文环境几个部分。

1.城乡环境的生态状况评价。如地理特征、植被及其他生物的多样性等。乡土性离不开生态基础,应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纽带,保持两者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性,形成渗透交融、具有地域内原有自然特性的生态网络[6];在城市中应以原有自然环境中的物种特色和配置模式为基础,结合自然基质,组织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廊道和物种联系,建立城市区域自然环境斑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7]。同时,分析研究城市及区域在发展中的可承载能力,寻求城乡之间在空间资源上的快速整合,以使城市建设可持续。

2.城乡环境的空间体系评价。包括城乡间的空间联系、城市肌理、城市公共空间特性、城市街道及建筑物形式特点、城市标志物的个性等。具体应用中,应基于原有区域景观格局使建成与自然区域成交织渐变形态,形成良好过渡;以原有城市肌理的分析研究为基础,进行城市空间体系的组织,渐进发展,形成有机的空间格局,保持原有区域空间特征;人工物的建造活动应顺应自然,符合环境特点和历史传统。一方面,研究城市的起源和历史文物及街区等物质财富的特性,继承和发扬城市在物质形态上的传统和地方特色。城市中的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和绿化环境,以及某些传统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定自然环境影响下长期形成的风格,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成为城市的识别物,应加以继承和发展[5]。另一方面,在新的规划与设计中可提取相关元素进行创新,走“新乡土”之路,更为真实地表达新的建成环境与原有城市肌理之间的关联[8]。使城市在物质形态上的乡土性得以延续,加强城市的可识别性。此外,还应注意从传统的建造技术中汲取有用经验并加以发展,作为城市乡土性建设的技术支撑。

3.城市社会生活评价。包括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及民俗活动等。通过这些乡土性要素指标的衡量与运用,权衡市场利益与城市总体利益,保持城市社会生活氛围的乡土性,体现不同城市的传统,形成显著差异从而构成独特的城市个性形象[9]。

4.城市人文环境评价。指长期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特性,包括其历史沿革、文化脉络与艺术类别与特征等,正是这些文化特性构成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情谊,使居留各其情依依,离去者有故土之思。

(三)基于乡土性研究的政策与建设管理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作为城市建设的的主导者,政府的政策及其管理措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规划设计人员与公众组成的三角形角色链中,专业理论和技术在衡量各项因素和制定政策的过程所起的作用仍然可有很大改善空间。

在政策管理层面,应对乡土性问题密切关注,中国的城市发展应立足于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需要时刻关注脚下的这片土地[10]。首先,应基于城市乡土环境评价,对城乡的整体形态及文化建设进行长远战略性部署,健全各种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城市的建设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传承地域特征;其次,对城市特色建设的研究、保护与建设资金给予全面支持和保障;第三,在各方利益和作用的权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重视公众对于属地感的需求以及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撑作用,以使各方力量在保持乡土性和城市特色营造的过程中起到最大效用。

结语

城市的特色及其生命力在于多样化与个性化,其根本保证在于其乡土性的保持。城市的加速发展、全球化等因素固然带来一系列冲击,然而客观因素最终因主观因素而起作用,因此,建设城市特色,必须将城市的乡土性问题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和研究,并付诸实践,走自己的乡土之路,使城市的发展从容应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才能营造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7.

[2]夏征农.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5.

[3]肖达,张捷.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演变与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8,(5):63-78.

[4]Lichfieldn.economicsinUrbanConservation[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1-5.

[5]阮仪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上海城市规划,2004,(6):11-14.

[6]刘滨谊,温全平.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7,(1):84-89.

[7]郑醉文,沈清基.基于用地多样性评析的城市生态建设及规划调整[J].城市规划学刊,2008,(5):7-60.

[8]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新建筑,2006,(6):6-82.

[9]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182.

[10]孙施文.中国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17.

DiscussiononCity’sVernacularwayandCreationofitsDistinguishingFeature

GUoCong

(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市场环境特征篇8

关键词:象征性;校园雕塑;重要性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雕和塑的手段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新的审美实体,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1]。在中国无论是北方的校园还是南方的校园,都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它随着大学校园历史文化的不同,在注重的研究方向与所开设的特色专业的不同,以及带领人的观念各异,不同的大学校园洋溢着不同的传统与现代气息。例如在长沙市的大学校园里,不同角落、不同功能区域都有属于它们的一些装饰性的景观小品,这里面就包括了那些小型的、大型的雕塑,以及部分浮雕。而实际上,在这些校园的众多雕塑成品中,独具特色的象征性雕塑作品却罕见。

一目前长沙市大学校园雕塑的现状

一个具有本校特色雕塑的大学,它在无形中承载着此校园的历史深度。目前通过对长沙市校园雕塑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处于河西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还是位于东站附近的湖南农业大学,又或者是处于汽车南站附近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每个校园在整体上都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了合适的休息场所,例如绿草坪,水泥广场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功能区域划分以及景观规划并不明确,尤其是在部分空旷区域中,许多校园都未加装饰性雕塑予以点缀,象征性雕塑更少见。因此设计一座属于大学校园独有的象征性雕塑是极其重要的,如湖南农业大学修业广场雕塑等。校园雕塑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表现运动、交流、趣味性等,花草树木每个校园都拥有,除此之外的就是这些校园里的主建筑物,在建筑物的外观形式上,没有任何人会将校园的教学楼,又或是图书馆设计成那种独具魅力且夸张的创意大楼。学校是严肃庄重的教育场所,在此意义上的不允许。

校园雕塑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圆雕还是浮雕,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是大学文化的载体。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校园雕塑的概念、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现代大学环境中演绎这古老的艺术形式,设计独特的校园雕塑,成为当代设计者研究的新课题。[2]

每个来到湖南长沙旅游的游客,都会去看看岳麓山,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经过湖南大学的东方红广场,广场中心就屹立着雕像,尽管是一座极具纪念性意义的雕塑,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却记住了岳麓山,同时也记住了湖南大学。同时,校园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种无形的校园文化,在提升校园人文意识和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也给读了四年大学或是更多年限的同学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许他们曾在它旁边早读过,取过各种快递,接待过许多老同学、老朋友等等。这一幕幕都是给人深刻印象的场景。

二长沙市大学校园雕塑整体分类

2.1按形式可以划分为:抽象与具象雕塑

具象雕塑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寓意更为深刻[3],例如等人物雕塑与其他概括性的抽象形态的雕塑,在视觉上都有一定的冲击力。

2.2按照功能作用划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象征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即以雕塑形式纪念一些伟大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一般情况下,这些雕塑都不会随便被更改或转换安置的地方。它具有永久与固定的性质,在校园氛围中,主要是起到激励学生学习与纪念的作用,让学生时刻怀着感恩与努力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所处环境中起到视觉焦点与协调某些景观的作用。例如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全身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科楼旁李凤荪教授的头像雕塑,湖南农业大学老校区红楼李毅之教授和官春云教授的头像雕塑。

主题性雕塑,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表达某一特定主题而设置的雕塑[4]。在长沙市大学校园中,几乎很多学校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忽略校园雕塑存在的重大价值与意义,往往先考虑到的是大型的建筑物与交通,而轻视了大学校园中,学生空闲时间的环境。而大家均有了解到大学生涯,学生基本上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外自学,那学习场所,自然而然的就延伸到了供学生休憩的场所。因此,有时候合格设计出一座小型的主题性雕塑是极其重要的。如湖南农业大学老校区的“生命之源”,以及中南大学本院升华楼前的“升华”和铁道学院的“春华秋实”(图1)。

装饰性雕塑,是在校园环境中,为了装饰校园园林规划的各种雕塑,主要是在起到装饰与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园林雕塑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类型,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游览观赏。但在校园雕塑中也不是很常见,毕竟校园不是供人游览观赏的地方。而是为学生提供美好环境学习的区域。

象征性雕塑,个人观点认为它是一座能美化校园环境,象征学校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且综合性寓意强烈的校园雕塑,例如湖南农业大学修业广场雕塑等。

2.3校园雕塑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划分为:圆雕、浮雕与透雕,如湖南农业大学修业广场雕塑与图书馆内人物浮雕的对比,又如中南大学铁道学院纪念碑雕塑。

2.4校园雕塑按材料又可分为石材、金属、水泥等雕塑。

三长沙市大学校园象征性雕塑特例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修业广场五牛雕塑为例

顾名思义,“象征”二字寓意为借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暗示着特定的人物或者某种事理,来表达出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那么象征性雕塑其实类似其他类型雕塑一样,也是雕塑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借雕塑来象征某种特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历史文化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等等,更可以在一些人心目中作为某个特定区域的代表。这种方式暂时只在城市雕塑中用的比较常见。在长沙市大学校园环境中,除了一些名人的纪念性雕塑以及小型的装饰性与主题性雕塑以外,研究一座符合校园氛围与校园文化的象征性雕塑,对校园今后校内与校外人士的观念,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更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与文化水准,雕塑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于雕塑本身就必须遵循美的原则。最后,雕塑作为校园环境设施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传递着大学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与大学人文环境协调一致。[5]

经考察,研究校园雕塑文化的学者相对较少,鉴于对长沙市大学校园雕塑的调查,第二次去到了湖南农业大学,变化很大,在08年的时候,新校园还未曾得到很好的规划。大片的黄土地以及菜园,如今却成了校园的活动广场、运动场以及其他功能区,修业广场与芙蓉广场此时此刻成了学生们空闲时间休憩的首选场所之一。

湖南农业大学修业广场雕塑,“五牛雕塑”(图2)的寓意深厚。首先,它可以代表该校求真务实,奋勇前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面貌;五象征着五福临门,五谷丰登,代表着全校师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其次,在一个群众的角度去揣测,就是脚踏实地的干活,因为“牛”在中国是勤劳朴实人的象征,每个普通的农民人眼神中都传递着一种质朴的内心,在词语“牛气冲天”中同样是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在学校,它可以象征着学习的态度,

勤奋以及务实,但是不能单靠脑力的蛮干劲,未来的中国不是单靠双手做事儿就能一步步发展更好的,而是体力与脑力的结合。因此,在这五头牛的眼神中,尽管是一座座雕塑,尽管有外表刚强的体魄,但仔细阅读它们的眼神,充满着睿智,这是基于劳动表面而富有内涵的态度。而每一头牛向前倾斜的角度里却蕴含了无形的节奏韵律与动感美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修业广场中。它同样也象征着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前,成功之前,都是要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干起。最后,无论是“老黄牛”的脚踏实地、“拓荒牛”的勤劳、“爬坡牛”的坚持不懈、“孺子牛”的虚心,还是“崛起牛”的奋勇前行,它们始终都可以象征着学校学生以及教师未来的成功都是一步步踏踏实实积累而成的,并不是刚出社会,就能一跃千里,而是“成功始于足下”。在师生心目中也可竖立着摒弃一些投机取巧的学习方法与工作态度的思想。

寓意深刻的五牛雕塑,其实它在整个广场规划设计中也有些许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装饰校园环境这点中,即雕塑本身与人的互动不足,以及雕塑周围植物搭配的美观程度不够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师法自然”四个字,在林木繁茂、郁郁葱葱的校园内,如果设计师能别出心裁的以一种“师法自然”的方式,就能成就一项极具艺术张力与视觉冲击力的生态艺术雕塑[6]。

四结语

鉴于长沙市大学校园象征性雕塑的缺少,同时在已有的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居多的校园基础上,设计师能单独设计一座占校园主要地位的象征性雕塑,同样以“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设计,以装饰校园环境、烘托校园学习氛围、传承校园历史文化、象征校园精神这四个方面为前提,来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性雕塑。这将给长沙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全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展现新的校园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陈辉.环境雕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汀.大学校园雕塑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邱裕.雕塑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02):136.

[4]陈杰.现代园林景观小品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市场环境特征篇9

正文:

当前,我国进人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与环境资源有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环境资源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的速度,给环境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有的地方甚至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直接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防控污染、调节资源配置的社会控制机制已经难以适应环境保护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觅需打破过去“政府包办环保”的传统思维,需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通过利益机制的导人,加强法律机制的引导性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整合与互补。

近年来,在环保领域引人市场机制,通过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以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环境及资源配置的呼声愈来愈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十七大报告的重要论述为环境税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立环境税收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环境政府管制手段中,行政手段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统一的环境管制标准;如政府的环境禁令,即通过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某种利用资源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又比如行政许可制度,通过颁发生产经营许可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方式规制企业的生产行为。行政手段的实施是以政府的行政强制力为后盾的,一旦不遵守,就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法律后果,行政命令一旦作出,就能产生令行禁止的效果,因此在环境问题产生的初期政府管制机制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政府行政权介人环境资源使用及分配,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行为,是一种事后性质的补救措施,因此在实施过程更多的表现为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和制裁。在规范和制约市场主体行为的同时,也刺激了市场主体的投机心理,促使了市场主体想方设法的钻法律和执法的漏洞,规避法律的制裁。环境行政管制往往只注重对生产环节末端的结果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排污指标来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却忽视了对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和要素的全过程控制,政府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制定了相应严格的管制标准,企业基于白身利益的考虑,一般只会被动地去迎合政府管制的需要,只要达到了政府的规定,很少会有企业再努力去治理污染,行政手段缺乏对生产主体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加之行政权的行使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权力“寻租”的现象在我国还大量存在,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通过行政手段管制环境污染的实效。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政府管制机制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凸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能有效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通过市场制度下平等竞争所形成的价格机制,调节整个经济运行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市场行为,从而引导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资源要素市场的建立以及围绕环境资源的多元利益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环境资源保护领域所长期沿用的以“命令+控制”为基本特征的单一行政介入模式已经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性,兼容行政手段与多种经济手段并用的“混合调整机制”已经成为当今环境资源法主要的法律运行和实现手段。

混合调整机制的建立,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法律手段对环境资源社会关系进行系统性调整,改变过去以救济和修复为主的消极被动的调整方式.强化调整机制对市场主体和环境参与者的引导和激励,通过综合运用强制、指导、经济刺激等多种价值判断与取向各不相同的法律手段,充分发挥多种法律手段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在政府参与下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环境资源的供给与消费模式。环境税收制度将政府征税行为的公共财政职能与税收对环境资源的市场调节配置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倡导的“混

合调整机制”的主要方式。

二、环境税收制度实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矫正“市场失灵”,促进保护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依靠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市场竞争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失灵”使得市场机制的运行无法自觉实现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需要政府对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进行矫正。环境税收制度的建立,使得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价格不断提高,并能够以可靠的预期来干预市场价格,调节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数量,从而引导资源向更有利于高效合理配置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对污染行为征税,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加大污染治理投资,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排污量,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环保资金投人的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由于资金紧缺,我国环保产业始终存在发展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缺乏对环保产业应有的激励效应。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投人作为国家环保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开征环境税,可以为污染治理、环境资源的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为环境产业、环保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持续激励机制。

(三)有利于贯彻公平原则,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通过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用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能够促使这些企业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合理化;同时通过对环保企业采取一系列的减免税措施和财政补贴,减小外部不经济性给这些产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激励企业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从而在企业之间更好的实现公平原则,体现公平竞争。

(四)有利于应对国际贾易发展中存在的“绿色贾易壁垒”和“污染转移”问题,保证生态安全

随着我国人世,在世贸组织规则下的贸易发展将更加趋于自由化,伴随而来的将是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如何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充分发挥国内法律政策机制的调节作用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是我国在人世后觅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在环境质量标准上所存在的差异,一方面导致我国产品在进人国际市场时所遇到不少环境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在对外贸易吸引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寻租”问题。据资料显示,日本污染行业在外国投资中有三分之二在东南亚和拉美,欧盟在我国的投资行业中20%属于污染密集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发达国家将污染行业和污染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法律机制上的差距,使得许多已经在国外难以生存或者生存成本太高的高耗低效以及污染严重的产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税收制度的建立,将会增加污染行业的投资成本,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境外污染物向我国的转移。与此同时,建立环境税收体系,通过征税提高国民特别是企业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同时通过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环保产品及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因此,引人市场机制,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客观要求,符合国际环境立法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的改革措施

(一)对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行调整,在我国推动“费改枕”的进程,针时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建立完整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

通过开征水污染税,对水污染严重的区域和严重破坏水质、治理成本高的水污染物课以重税,以抑制我国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针对当前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开征碳税,以所消耗燃料的含碳和含硫量作为计税标准,对含硫、碳的燃料征税,以减少各种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通过开征垃圾税,根据每个家庭人口多少以及产生垃圾的数量来征收,引导市民自觉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活方式。

(二)应当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的开发成本、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成本、生态补偿的价值等因素,对我国现有的资源税制进行调整,强化其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生态功能

通过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性收费,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首先将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存量有限的资源以及再生能力已经受到严重损害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等,纳人资源税征税的范围。同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占用严重、土地存量急剧下降的现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将现有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以及耕地占用税并人到资源税中,开征统一的土地资源税。此外,对因资源开采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资源开采区后续生态恢复的成本开征专门的资源开采税,为资源开采枯竭后对资源开采区进行地表复垦、生态恢复“买单”。

(三)开征环境消费枕,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寓禁于征的调节功能适当提高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的税率,如一次性产品、高档装饰材料、产品豪华包装等。通过征收环境消费税的方式,增加其产品成本,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抑制这类产品的消费水平,鼓励和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

市场环境特征篇10

关键词:景观雕塑;场所性;自发性与被动性;由表及里;由里而表;表里之间

abstract:thisarticleisbasedonthe“placeness”oflandscapesculpture,anddistinguishesthetwokindsofdifferentfeaturesofplaceness.accordingtothedifferences,thisarticlealsoincludestwoapproachesabouttheexpressionofplacenessoflandscapesculptureinrelationto“fromtheoutsidetotheinside”and“fromtheinsidetotheoutside”,anditincludesthespecificinterpretationaboutthemwhichcombinedwiththepracticeofmodernwesternlandscapesculpture.

Keywords:LandscapeSculpture,placeness,Spontaneousandpassivity,Fromtheoutsidetotheinside,Fromtheinsidetotheoutside;Betweenoutsideandinside

“场所性”多以文化为背景,涵盖新兴的环境设计理论和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复杂适应性理论”。景观雕塑以场所性为前提表达设计的精神性,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同样的地点,解释作品意识的形成和过程。在西方,现代城市设计在战后几十年中的核心主张就是“场所理论”,若把场所理论看作是X射线来透视场所需要参与的客体要素形象,透过“以意识为中心”(主体意识)感受环境的内在结构和表层特征来研究“场所”范围内的作品形式,出发策略便可选择以“由表及里”或“由里而表”两种策略作为方法论。基于场所理论所产生的景观雕塑主体形象的两种生成途径,最终的结果需以契合环境为目标,而避免客体因素对场所的入侵。

自发性与被动性

从景观雕塑对环境的参与反推其固有的精神本质,以此定义场所性发生的两种模式,一种为客体固有存在的文化本质与主体文化意识的契合;一种为客体外在作用的文化塑形对主体文化意识的引领。然而,实质环境固有的身份特征一般不易改变,而非身份特征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如:阳光、湿度、风向、植物群落等。因此本文尝试把作为具有不变性和变异性特点的场所做如下解释:

1.不变性,即“自发性”场所:指场所环境具有鲜明的空间结构、时光氛围突出,固有特征不易改变。诸如繁华商业街区、历史遗迹或大学校区等。

2.变异性,即“被动性”场所:指场所总体空间环境特征模糊、内部结构混乱,外部条件自由松散等。诸如城市组团的边缘交合区、商业与居住混合区或高速公路分割区等。

相应地,对于以上两种不同场所,景观雕塑的生成设计就可以采用不同的介入策略。“自发性”的场所特性因为空间特征明确、意义突出,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生成设计途径:即通过与意义载体的对话、对场地记忆的尊重、对已有肌理的延续等对其做出应答式回应,体现场所的本来特征,生成自然的设计表达。对于“被动性”的场所特性而言,则可以采取逆向的“由里而表”的生成设计途径:即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环境性、文化性、艺术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环境周边斑块因子定位的手段来对作品形式进行试验性的解读,将“隐蔽”的场所特性内化于生成设计本源的概念之中,并借由这一概念的展开将场所特性显现出来,以便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对设计主体进行塑形。“由表及里”倾向于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由里而表”则倾向于注重以景观雕塑自身意义的引导来生成设计。

由表及里

以洛杉矶伯欣广场景观雕塑的改建项目为例,则集中体现了“由表及里”的生成设计途径。伯欣广场基址位于洛杉矶第五、六街之间,该地段具有典型的“自发性”场所特性:1866年伯欣广场曾经是城市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建成地下停车场,70、80年代逐渐破败,沦为无家可归者和毒贩的聚集地。原广场的城市肌理包括两种图底关系,一种为景观雕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图底关系,一种为广场上及广场周边单调无变化的树缘线和街边建筑立面为“背景”的图底关系。“自发性”场所特征在历史经历和环境变迁中已经有所显现,伯欣广场景观雕塑的改建工程运用“由表及里”的设计策略,从逝去的历史记忆中重新寻找孕育城市地标的办法,借由与“自发性”要素“应答式”的对话,将概念设计从无形走向有形。景观雕塑塔采用与广场周围公共建筑相同的方整轮廓进行设计,以城市环境特征赋予其厚重、严肃、神秘的形象,通过与公众的对话,转移场地原有印象。作品以重紫色进行饰面,体现其作为“主”的地位,这种针对实体环境所采用的“嵌入式”的、“移转观念”的生成设计策略,结合当代设计多变的手段,实现了自发性景观雕塑与人的和谐对话。作品移转了之前衰落的广场印象,塑造了全新的城市理想,契合了政府对伯欣广场改造的期望。作品通过“形”与“意”的表达,解释了“由表及里”设计策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改建后的景观雕塑作为广场观赏的“主景”存在,标识性鲜明,与公众产生极大共鸣。

德国20世纪中期的矿区,在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中曾营建了一系列的以“大地”为主题的景观雕塑,是“由表及里”生成设计的典型案例。德国柯布斯附近方圆4,000km2的土地下生产褐煤,100多年来褐煤的开采为当地带来了电力工业、热力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荒芜的、失去自然生机的环境和数十座60-100m深的露天矿坑。1970年代开始,矿区逐渐减少煤炭开采,种植树木,医治地区环境创伤,使地区成为旅游、休闲的圣地。1990年代,矿区不断邀请各国艺术家以巨大的矿坑为背景,创造景观雕塑作品。艺术家从个人对场所的体验和专业经验中去寻找解决基地环境重塑的办法,而不去模仿已经存在的某种形式,其结果是设计体现出了连贯性的情感关照,很好的体现了景观雕塑的场所特征。“由表及里”的环境规划指导理念,使废弃设备、矿坑、和艺术作品交融在一起,形成荒野的、浪漫的景观雕塑,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人,也为地区带来了人气。

“由表及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层面上的,在“自发性”场所特性有历史承载的环境下,生成设计往往是从外部精神入手,以外在精神引导内在环境。“由表及里”强调景观雕塑生成设计不应过多的干涉场地固有的精神实质,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准确的契合环境的景观作品。

由里而表

以栖居学为理论基础,观察受众对于场所的关注,发现大多数群体很难发现场所的“被动性”特征,而对于某些特定场所的理解或许只针对设计师的思考感悟而言。杰里科(GeofferyJellicoe1900-1996)的作品《肯尼迪纪念碑》则是“由里而表”的生成设计策略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其景观所处的环境来看,原地段为“被动性”场所:用地处于两山之间,周边为原野,虽临近泰晤士河,但人流罕至,周边无承载历史意义的构筑物。杰里科采用一条小石块铺砌的小路蜿蜒穿过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引导参观者到山腰的长方形纪念碑处,白色大理石的纪念碑主体,以每年11月份叶色绯红的美国橡树作为背景,而11月正是肯尼迪遇难的季节,场所氛围厚重。纪念碑与环境和谐相处,安静平和,引人凝思遐想。在一片开敞的草地上踏着一条规整的小路到达杰里科特意设计的冥想石凳处,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场所从厚重过渡为开敞。“被动性”的场所特点通过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参与很好地将作品性格衬托出来,通过潜意识的作品心理导向来解释场所特性,记叙了一个人的生、死和灵魂,抑或感受到物质世界中看不到的某种生活含义。

艺术家是野口勇(1904-1988)的查斯・曼哈顿银行下沉庭院景观雕塑也是“由里而表”生成设计策略的一件作品。1964年,野口勇为查斯・曼哈顿银行(ChasemanhaattanBank)设计了一个圆形的下沉庭院,这个庭院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新版本。从日本专门精心挑选来的黑色石头隆起一个个小圆丘,配合以花岗岩铺装成的环状花纹和波浪线,好像耙过的沙地。夏天时,喷泉喷出细细的水柱,使庭院里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散布的石峰仿佛是大海中的几座孤岛。作品利用日本园林文化“禅”的概念,以石组布置来均衡场地构图,将广场划分为动静两个空间,作品解脱了规则式广场的束缚,在情感较弱的场所中触摸景观及雕塑的精神实质,通过概念移植的方式使场所有了灵性,打破了以往广场景观雕塑的教条式设计,作品很好的协调了场所生硬的特征并联系了受众希望感受“新奇”的普遍心态。

“由里而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作品内在结构和外在层面形象之间的对话,在“被动性”场所特性无历史承载的环境下,生成设计往往是从作品精神本质入手,以内在精神引导外在环境,通过艺术表现来引导作品形式。

表里之间

“由表及里”“由里而表”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关系,“由表及里”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周围环境进行解读回应的“由里而表”。在场所意义密集的区域中往往需要将两种策略凝结为一种设计手段,在此过程中,两种策略强调配合而无所谓哪一种策略消极避让另外一种。无论“自发性”、“被动性”还是“由表及里”“由里而表”,对于景观雕塑而言,在理解并运用两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定位场所特性,配合环境设计作品而避免作品入侵环境。正如西蒙兹所说:“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无论是时髦的材料也好,高超的设计手法也好,景观雕塑设计都需保有质朴的心态,明确的场所意识,才可从“自发性”“被动性”的场所中发现设计的突破点,并有效运用“表里之间”策略探索出景观雕塑生成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王冬冬、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詹姆士・科纳.吴琨,韩晓晔译.论当代景观雕塑建筑学的复兴[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