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24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1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通过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以及“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建立起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来看,我市的农技队伍还存在着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新形势下,以新的理念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各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市县和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充实强化市级、稳定提升镇(街道)级、延伸完善村级农技队伍,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一)培养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在完善我市“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根据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和选聘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即首席农技推广专家。

(二)稳定提升基层农技队伍素质。切实保证农技人员既在编又在岗,在岗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必须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镇(街道)等基层农技人员的换岗、借调、任免等,需征求市农业主管部门意见。

(三)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村农技员为骨干,认定一批有专长、群众认可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由“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村级服务网络。

(四)建立新引进技术人员锻炼和实践机制。凡新招进的市镇(街道)的大中专技术人员,原则上要在基层农业企业、农技服务机构、规模经营大户等进行为期1年的锻炼。

三、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培训。建立完善农技队伍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分期分批选送到省级及部级科研院校进行培训;市本级要组织好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要开展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培训。对现有基层农技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下、未达到农业类大专水平的,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力争在2至3年内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同时选拔优秀农技人员进行农技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深造培养。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类大专以上达80%以上,中级技术职称达50%以上。

(二)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探索与科研院校协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农业生产开展技术研究,促进科技集成和综合运用。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技推广科研经费和科技示范经费。设立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骨干的产业发展专项科研经费。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核心,建立市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团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指导、政策参谋等工作。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2

第一,严以律己,用微笑感染他人。虽然我所在的财务处在学校来讲,是服务型处室,不算是第一线,不用每天接触学生,更多的是服务教师、对接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但某种程度上,更代表了学院的形象。因此在工作上,更需要做到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财务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工作;每一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塌心务实,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因学院工作需要,2012年,我从基础教育部转岗到财务处。受之前所学专业的影响,无论是在教学一线还是到专业性更强的财务处,我深知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塑造内在的素养。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服务好学生、服务好每位教职工。正如吴院长分享的微文《善待你所在的单位》所表达的主旨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善待单位、回报单位。

第三,认真细致,刻苦钻研业务。如前文所提,对于财务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更要在做好各项基本工作的同时,努力增长自身专业知识。我深知要提高业务水平,就必须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第一时间通过了财务人员等级要求考试。具体工作上一丝不苟,务求不出差错,注意收集医疗保险方面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备解决各位老师的不时之需,能够在政策范围内为有需要的教职工争取最优厚待遇。

第四,用心服务,用耐心化解每一位的烦扰。在教学上,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财务处这样的服务型处室,就更需要学习一线教师这种耐心、细致、周到的品格,只有相互尊重了,能够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努力、去付出,才能得到更好的尊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大局。我相信,用爱可以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服务中只有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尽最大努力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原则

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兼结合,形成合力;立足实际,按需建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三、建设目标

到年底,全县除镇外,各乡镇全部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处置快速、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满足本地区及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四、建设形式

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要以乡镇干部和城管中队、巡防队、基层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人员为主,按照15—20人的标准组建,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县应急救援大队负责指导,参照《市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标准》(见附件)购置救援设备,做到有办公场所、有装备、有制度、有经费、有条件的村可设立应急救援站。

五、工作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建立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成立领导机构,进一步细化、量化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㈡注重规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种类、规模、数量和标准,加强规范化建设,以适应本辖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要建立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使用、调用工作机制,建立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协调配合、应急联动和区域间联防联控的运行机制,确保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

㈢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加强培训和演练是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现场处置能力的关键。各乡镇要根据各自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专业素质;通过单项和综合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大学生人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从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历经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等演变进程,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辅导员角色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上意见和规定都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专业化建设,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含义包括:①高校辅导员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要求;②要有高校辅导员教育与培养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必需不断深化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需要辅导员不断增长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并最终使辅导员真正成为一个职业,进而以专业人员身份得到社会的承认。⑴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⑵

2.1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人员来源的多样性,普遍的认识是辅导员岗位的工作都是日常事务性工作,专业方向的要求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做。从目前来看,高校普遍引进硕士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其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是,辅导员的专业多种多样,其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管理技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

2.2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内容众多,事务繁琐,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辅导员普遍感觉工作非常辛苦,却找不到成就感,个人将来的发展不明朗,从级别、职称、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任教师,感觉有差距等等,这些现状影响了辅导员对岗位的认识和热爱。绝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这个岗位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工作上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力度不够。

2.3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不明朗。

目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的有关制度的落实不够。相比专任教师,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习培训等方面处于劣势。在职称评定中,以专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来要求辅导员,而辅导员工作繁琐,在教学、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比不上专任教师。由于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辅导员在行政职务晋升上也相对不利。因此,很多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只能通过其他方法转岗,谋求事业的更好发展,这也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4辅导员的待遇偏低。

当前,辅导员的薪酬主要为工资和岗位津贴,而专任教师除了以上收入以外,还有课时补贴等其他收入;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重要性不亚于专任教师,但获得的薪酬回报却要低一些,这不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5辅导员的职责大,工作多。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战斗员,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任何事务工作都可以由辅导员来做,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辅导员层面,因此,辅导员就承担了诸如学生考试事务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指导宿舍建设,学费催缴,贫困生资助等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引导、学习教育等主要工作,而这些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

3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3.1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教育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就对辅导员本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之所在,是打造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学工队伍的必要措施。

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经验研讨等各种形式,紧跟时展,丰富理论内涵,创新性的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夯实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技巧和能力,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⑶

3.2建立辅导员队伍职责细分机制。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弱化的现状,可将辅导员分工为两类,一类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党团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干部管理、职业规划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等;一类为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奖惩、贫困生资助、一般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容。以上两类辅导员的工作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通过辅导员队伍职责细分,可以将辅导员从忙乱无序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科学、合理的设立辅导员相应的岗位职责,明确职责,强化专业意识,提高工作成效。

3.3严格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

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严格选拔程序,优化选拔标准,从政治、业务、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选拔。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要求辅导员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稳重,组织、协调能力好,沟通表达能力强,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和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各自的工作内容,确定不同的选聘专业要求。把政治上可靠、业务上优秀、学历高、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岗位上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技能深入、持续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则侧重在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和选拔,能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在个人发展方面,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侧重从行政管理方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侧重向专职教师方向发展。

3.4建立辅导员专业化教育体系⑷

结合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立专业化教育体系,组织辅导员开展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素质教育、创业就业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服务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专门技能。指导辅导员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向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和提高,从而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型学生辅导员。

3.5搭建辅导员队伍学术创新平台。

在辅导员论坛的基础上,组建辅导员协会,创新辅导员组织形式,拓展辅导员学术交流渠道。通过辅导员协会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争取校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设立辅导员科研课题奖励基金,扶持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

可把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项目整合,组建新的辅导员教学管理团队,其成员以辅导员为主,根据学生工作内容的不同,团队可划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服务等若干方向,团队成员既可承担相应方向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又可履行具体的学生教育、服务职能,体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精神。

3.6形成辅导员队伍奖励表彰制度。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院系、学校、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多等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奖励表彰机制和制度。通过这些机制和制度,对在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涌现出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业务能力强的优秀辅导员,预以表彰奖励。

这种制度,一方面,使受表彰者继续努力,发扬成绩,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形成一种积级的氛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稳定队伍,增强工作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甫能.试论制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问题[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申文波.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J].学理论.2010(22).

[4]王贵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初探[J].资质文摘(管理版).2009(7).

[5]黄君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验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6).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5

。《意见》确定了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工作要求等。

《意见》,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大和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以促进审计干部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审计能力建设、审计作风建设、文明机关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

的成果最终体现在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上,体现在提高审计队伍素质上,体现在促进审计事业发展上,为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意见》确定了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审计干部队伍,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文明和谐的审计工作氛围,全国审计机关普遍成为文明单位,并涌现出一批省

级文明单位标兵和部级文明单位的总体目标。

同时,为指导审计机关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意见》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四大方面十四条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要加

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等。二是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要树立科学文明的审计理念,提高审计队伍把握和服务大局的能力;要培养查核问题的能手、分

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要不断推广先进的审计方式和技术方法,提高审计队伍的创新能力;要继续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的

综合能力等。三是加强审计作风建设,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严格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要树立和发扬敬业奉献

,廉洁自律的精神。四是加强文明机关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包括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等。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6

关键词:浅谈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5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多次强调要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适应发展需求,遵循管理人员成长规律,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重点,制订并实施学校管理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指导和服务效果,专业化的教师才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因此,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根本,是顺应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1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不稳定

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按其分工,主要由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就业干事、职业指导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组成。虽然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增加,结构质量也明显改善,但队伍稳定性不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大更为突出,有的辅导员工作几年后调换工作岗位,有的辞去辅导员工作,使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辅导员工作没有形成延续性和累积性。同时,在我国职业院校中缺少对创业就业指导方面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系列,职业指导课教师工作积极不高,归属感不强,队伍不稳定。

1.2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职业指导工作内容涵盖面广泛,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层次也较为全面,跨专业交叉式的内在知识储备对从业人员自然是题中之义。[1]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还应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实操性指导。这对职业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职业指导老师中有的缺乏完善的理论知识,有的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经验,职业指导实效性有待提高。

1.3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指导相关学科,缺乏专业性人才,很多教师知识结构没有达到要求,在工作时力不从心,而且,繁重的行政事务,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研究。无法向学生提供系统的、全面的指导。

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人才的个体结构来看,应具备职业指导所必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从人才的群体结构来看,应合理地组织不同层次的人才,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最优化,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2]

2.1建立职业指导教师准入制度

职业指导教师是就业管理和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力量,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选拔工作是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指导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建立职业指导教师选拔、使用制度,选拔有强烈的上进心、爱心、耐心,工作积极,态度端正,热爱就业工作,有终身学习意愿,综合能力素质较强的教师进入职业指导队伍,组建一支专业涵盖面广、文化素养高、能力强、干劲足的职业指导队伍,对推动就业工作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团队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才能较好的完成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采取岗前与在岗期间、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3]选派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就业创业指导专家讲座及培训班,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讲解人才招聘流程,组织教师入厂参观学习,从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发展趋势等多方位提升教师理论及实践指导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创业形势。不断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3注重师资队伍的专兼结合

由于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是系统的工作,涉及到市场开发、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政策等多方面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单独凭借学校内部专职教师很难全面、系统、专业的开展工作,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中引入行业企业专家以及政府官员是大势所趋。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政府就业创业部门官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把最新的政策以及行业发展动态带进学校,专兼教师各有优势和劣势,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实效。

2.4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学公开课,进行观摩学习,开展教学自评与互评活动,在查摆问题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发放职业指导课程学生评教调查表,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以及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建议和意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反馈,查找原因,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水平;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议,有的放矢,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按需施教。

2.5加强考核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工作表现突出或被公认有创造性的教师,要在物质和精神上进行褒奖,同时,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评先选优、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保障。[4]优质优酬,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避免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局面。

总之,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专兼结合的、性别年龄比例合理的、学科专业吻合的、性格特征适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将有助于推动就业工作跨越式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求职就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代梅.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5(1):26-29.

[2]向玲.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7

应急指挥车、东莞市松山湖应急产业园和陕西省应急指挥中心、省级应急平台中心基站、移动应急指挥车等。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开阔了眼界,取得了收获,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我省应急管理工作下步努力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东、陕西两省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一)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省政府应急办人员配备强,工作思路新,资金投入大,多项工作全国领先。二是工作思路清晰,措施配套完善。1、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广东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制订组建方案。2012年1月,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广东省应急志愿者队伍组建方案》,创新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动员方式,着

手打造一支着装统一、训练有素、服务专业、经验丰富、反应迅速、覆盖全省的应急志愿者队伍。明确了应急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形式、招募注册程序、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和工作分工。第二步,出台条例。2012年6月,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志愿者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应急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演练、参与应急救援等活动。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三是资金投入大,救援指挥装备先进。自2008年开始,利用一年半的时间,省财政投入2.3亿元,建成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室、专家会商室;投入2100万元,购置装配应急指挥车3辆,具备了远程指挥、数据传输、现场会商等功能,有力地保障了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目前,广东省正在筹建配备拥有若干架直升机的实战型空中救援队、实用性水下救援队和核应急救援队。

(二)陕西省应急管理工作亮点突出、富有特色。

二是创造性开展工作,多项举措具有示范意义。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了省应急救援总队、11个应急救援支队和医疗救护、森林灭火、矿山抢险、地震救援及战勤保障5支专业救援队伍;依托团省委、省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应急志愿者募集活动,全省组建了2万多人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抢险救灾、事故救

援等工作;省应急委先后聘请了闪淳昌等5位全国著名应急管理专家担任省应急管理高级顾问,指导应急管理工作;聘请49位省内著名教授、专家、学者为省应急管理六大类专家库专家,并制订了《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与省军区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意见》,明确了预备役部队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责任,健全了军地联动机

制,完善了军地联合保障体系。现正与驻军筹建核生化应急救援队伍。2、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2011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秘书长、省发改委分管副主任和省应急办主任任副组长的省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明确了领导小组职责。4批162个省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并对示范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帮助基层完善应急基础设施。连续三年由省政府下发文件,表彰各地各部门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创新思路,研究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我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管理缺乏制度规范。我们打算,借鉴广东、陕西等省经验,结合山东实际,与有关部门加强研究,尽快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我省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

设与管理的办法(或意见),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建设规模和管理规范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摸清底数,健全机制,加强救援装备配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年底前后,通过开展应急物资、救援装备普查,建立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数据库。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8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

1、指导思想

党支部的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全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不断加强民警队伍(请注明本文来自实用文档频道)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精通业务,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干警队伍;不断加强党员队伍,提高交警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2、工作方针

党建工作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抓好党建促管理。做到“四个突出”:突出整体,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党建工作整体思路,力求科学性;突出创新,我队党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力求实效性;突出前瞻性,力求主动性;突出针对性,结合我队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现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1、我队党建工作目标是:把我队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成效显着的“四好”领导班子。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骨干力量。

2、主要任务:抓好思想、政治、作风建设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的党员队伍建设;抓好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公安交警队伍建设。

三、领导班子建设

1、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总要求,把“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作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活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2、坚持学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要带头学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

3、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我队党内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经党支部集体讨论决定。

4、坚持民主管理,涉及我队改革与发展、交警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广泛听取民警代表、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意见。

5、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好每年的民主生活会,结合班子成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一年进行一次。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支部活动和组织生活,无故不得请假或缺席,要认真听取党员意见,接受党员的监督。

四、党员队伍建设

1、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为目的,紧紧围绕我队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全体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党员队伍。以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来带动整个交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和完善党员学习制度。按照有计划、分层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制定年度党员学习教育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要求党员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4、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5、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对党员的考核和监督,使每个党员严格履行党员的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重视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建设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素质较高的积极分子队伍。根据积极分子的不同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7、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员的管理工作。运用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机制的成果,制定完善党内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的制度。关心退休党员的思想和生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五、党风廉政建设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保证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高校辅导员制度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政策文件以及与政策相关的文本反映了政府政策的行为,是记述政策意图和政策过程最为有效的客观凭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是由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反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本质及相关发展趋势是可行的。

一样本的选择情况

在研究的对象上,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获取方法主要是通过对CnKi、读秀输入检索条件为“题名”,检索词“高校辅导员制度并且历史发展”进行模糊检索,对于研究文章中出现的有关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文本进行回溯检索,主要通过查阅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来准确定位。

在查阅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时,首先在附录一中的十类分类检索中选取总类和高等教育两类。在总类中主要检索综合、教育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三类,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检索综合、领导体制与办学体制、思想治教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四类。同时,对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进行逐篇排查的方式进行检索。共选取样本25份作为研究对象。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单位来看: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有5份,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有17份,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如表1: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不同时期看:1949-1965共下发8份;1966-1977共下发0份;1978-现在共下发17份。如表2:

表1:

表2:

表3: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类型看:主要有指示、工作条例、意见、报告、通知、规定、决定七种形式。为了归纳统计的方便,我把国家教委1995年出台的关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归为“其他”。如表3:

三样本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相关文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国外,许多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是由相关的协会或行业组织来颁布实现的。而在中国,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政策的颁布是通过中共中央,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可以从表一看出)。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至上而下的理性建构。

在选取的25个样本中,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有5份,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有17份,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中组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文件有1份(如表一所示)。而且在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中,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中,第五十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校设“政治辅导员”,尤其是“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在199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多次强调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培训进修、待遇提高等问题。在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对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角色与职责等进行了重点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建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设立、培训、待遇、地位与作用、角色与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一是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文件下发的时段看,1949-1965共下发8份;1966-1977共下发0份;1978-现在共下发17份(如表二所示);二是对所发文件作进一步分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1949到1965年的确立阶段。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造,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主要体现在1951年政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和195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以及196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和1965年《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四个文件中。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有准备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规定。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出了“在高等学校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处并配备政治辅导员。”并对辅导员的职责作了规定。在“高教六十条”中,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级的文件提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在《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工作性质、任务、待遇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确立。

第二,1966年到1976年的破坏阶段。十年“”使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十年期间,党和国家不仅没有出台一份有关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方面的文件,而且在、反革命集团的操纵下,执行了极左的路线。大肆批判《高教六十条》,炮制反动的“两个估计”,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政治工作队伍被“工宣队”、“军宣队”所取代,大批高校政工干部包括政治辅导员被诬陷,被下放改造,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尽管后期出现了工农兵上大学,也有政治辅导员,但总体而言,十年之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仅没有发展,而且破坏严重。

第三,1977年到1989年的恢复阶段。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以恢复高校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我国已经确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如:1980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规定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1981年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在第一线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可按一百二十名左右的学生配备一名。”1984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基本要求、来源和发展方向、培训以及待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1986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选拔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试行)》三个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来源,职称评定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1987年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专兼职的组成以及在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

第四,1990年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对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重在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进行专业化与职业化方面的引导。如:1990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规培训的通知》提出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1995年的《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2000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法实际上正式提出了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2005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奠定了组织、制度、政策和条件保证,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丰富、发展和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目标是职业化和专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取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目标是清晰的。

一是从辅导员的角色职能看,经历了从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从政治工作干部到政治工作干部和教师的转变。1952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对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能初步界定为:政治辅导员,其职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工作”。后来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能的规定基本上都是围绕此展开。直到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第一次由“政治辅导员”的称谓改为“辅导员”。同时,文件还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这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确了专职辅导员教师的身份。以后的相关文件也是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完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更是对其角色和职能作了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是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模式看,从专职到专兼职结合再到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的发展模式。如,1951年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1961年“高教六十条”指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指出“政治辅导员都要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要坚持半脱产,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政治辅导员可以适当轮换”。1981年《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200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虽然取向明确,但仅从文本分析而言,仍有诸多不足。一是从下发文件的类型看(如表三),决定、规定、工作条例这类刚性文件只有8份,决定、规定各占2份,工作条例4份,其中,工作条例又有2份是加了试行和草案字样。而意见、通知等柔性文件有17份。二是从目前认为高校辅导员制度最完善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内容看,文件中有许多柔性规定。如:使用了“应当把……”、“应当坚持……”、应结合……”、“应成立……”、“应纳入……”、“应当……”、“应当建立……”等应然性规定,“可以根据……”、“可按……”等建议性政策也有多处。这也充分说明,当前我国的辅导员制度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还有许多改进之处。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变迁与趋势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政策文件进行了解析,无疑对新政策出台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纲等.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976-1990,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规定》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评价指标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是近年来高校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1]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监督检查学生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校加强学生工作的重要措施。

一、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向大众化阶段转变。而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心理的新特点、教育工作的新任务,高校学生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能帮助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院学生工作的状况和水平,使学生工作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促进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对各学院学生工作的宏观指导与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学院对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院加大对学生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推动学院学生工作向系统化、规划化、科学化发展,全面推进学校学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项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和创新思政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辅导员“两化工程”建设的水平,充分调动各学院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和创新思政工作是现实的需要。逐步完善学院学生工作激励机制,树立典型,弘扬先进,营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工作评价考核环境势在必行。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切实提高学院的学生工作水平。

二、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功能分析

(一)功能需求是项目建设的基点

一是教育功能。学生工作考核既是组织机构对学生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工作者对自己进行全面检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考核,学生工作者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察觉出存在问题,如部分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均较高,但学生评价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辅导员工作方法生硬,没能体现以生为本,或者没有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在评价体系的督促下,辅导员会针对这些问题去反省自己的工作,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是识别功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考核体系及其指标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在征求不同群体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辅导员的个人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从而起到从一定程度上识别和评估辅导员的作用。对学生工作考核机制的科学设计,是正确客观评价学生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这种功能,学生工作者也会根据反馈机制提升工作水平。

三是激励功能。运用考核的识别功能,在科学客观评价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对评估表现优秀或较好的学生工作者,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政策倾斜等形式对学生工作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激励,从而激发学生工作者的内在积极性,发挥学生工作者的最大潜能,使学生工作者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激励功能的运用要同时具备奖励和惩罚的内容,要有足够的力度,要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得到实惠,做得不好的学生工作者也要有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激励效果。

(二)实用性是项目建设的保障

考核体系及其指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确定后,如何实事求是地获得对学生工作者的客观评价,这仍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评价信息源的确定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学生工作者考核,从学生工作者本人、二级学院(系)、学生代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等四类群体客观地获取对辅导员的评价信息。个人自评和二级学院(系)都比较容易涵盖个人情绪,所以比例不能过高。学生的评价意见是学生工作者考核的重要参考意见。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与学生工作者有经常的工作往来,他们对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表现是很清楚的,他们对学生工作者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因此,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的评价意见也是辅导员考核的重要参考意见。

(三)效果需求是项目建设的动力

1.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学生工作者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学校稳定,保证办学方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作风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的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而且也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提高学生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抓好队伍的建设,是学校贯彻工作意图,维护校园稳定,保障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2.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工作者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知识水平高,思想活跃,事业心强,在工作的同时,学生工作者自我发展的要求与愿望很强烈。学校对这支队伍的关心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而直接影响学校的工作效果。同时,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有其特点和规律,需要学校尊重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特点,认真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队伍建设,在制度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促进队伍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3.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所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其实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但学生素质的培养仅靠坐在课堂里是不行的,第二课堂的开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工作者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今的学生工作者不仅是管理者,还应是学生成才、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者和咨询师。引导教师用心做好“良心活”,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2]这客观上对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的建设。

三、结语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学校加强学生工作的重要措施。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者素质、推动学生工作者工作,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蒋明军.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