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13

土地流转知识篇1

关键词:感知风险;土地流转;农户意愿;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实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土地流转政策,为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但同时,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农户在面临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这一行为所感知到的担心与风险常常被忽视。因此,了解掌握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实施的意愿和感知风险,探究风险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对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施、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设计

1.1调研设计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旨在从感知风险视角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识别,调研的是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感知结果。调研对象从土地流转农户总体中进行抽样,从抽样样本中进行资料收集。

1.2正式调研与样本回收情况

实地问卷调研时间在2012年9月11日至2012年9月15日。调研地点选择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实际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首先与农户进行沟通,表明来意,并保证在不影响农户利益的前提下完成问卷,所有问项皆清晰、明确、回答简便。因而,获得了较多农户的支持。

本研究调研共发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3份。问卷回收率为96.5%。经一致性检验,所回收问卷中剔除6份填写随意或不完整的问卷。最终,保留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5%。问卷回收率处于60%至80%之间最为合理。因而,本研究问卷的回收结果是较为理想的。187名农户代表中,支持土地流转的7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2.24%;不支持土地流转的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1.02%;没有意见的5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6.74%。为了更好的识别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程度,进一步将支持者分为稍微支持、支持、非常支持三个级别,分别占总人数的26.74%,11.76%,3.74%。将不支持者分为稍微不支持、不支持、非常不支持三个级别,分别占总人数的12.30%,13.37%,5.35%。

1.3软件选择与统计分析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本研究运用SpSS18.0对调研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其构成唯独、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

2.分析结果摘要表

从表中可以发现:因素一包含FS1、FS2、FS3、FS4、FS5、FS6、FS7、FS8、FS9FS10、FS11、FS12、FS13、FS14十四题,命名为满意程度;因素二包含pKR1、pKR2、pKR3、opR1、opR2、opR3、opR4七题,命名为感知政策风险;因素三包含ptR1、ptR2、ptR3、pFR1、pFR2五题,命名为感知经济损失风险;因素四包含ppR1、ppR2、ppR3三题,命名为感知心里风险;因素五包含ti1、ti2、ti3三题,命名为流转意愿。

分析结果摘要表

3.结论

通过前期的实证调研,对调研收集的187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检验,最终可知感知风险的驱动因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感知政策风险,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61,信度指标值甚佳;第二,感知经济损失风险,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21,信度指标值甚佳;第三,感知心理风险,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8,信度指标值甚佳。

土地流转补偿政策对土地流转起着关键性作用,它的好坏是农户决定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因而对于补偿政策的完善至关重要。

经济损失包含农户金钱的损失和时间损失,它是决定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直接原因,因而相关部门应通过不同的合法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经济损失。

心理风险是农户自身的一种行为,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风险,主要是因为农户从来没有接触过土地流转相关知识,不了解国家现行土地政策,不确定土地流转对自己今后生活的影响。

4.对策建议

4.1充分做好土地流转宣传工作

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了解稳定的土地流转工作对农村社会秩序和经济的重要作用,尊重农户选择土地流转的自愿和有偿原则。通过政策和法律宣传教育,提高镇、村干部提高对土地流转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

4.2制定地方土地流转的实施办法和补偿

按照土地契约和其他政策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的地方土地流转政策,使镇、村两级干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流转方式有章可循,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土地流转制度和政策精神。

土地流转知识篇2

一、研究背景

(一)苏北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为此,土地经营权流转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实践,在我国广大农村相应而生。但由于各地发展状况的不同,土地流转又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使之难以有序、顺利地开展,这也成了当前继续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对于江苏省来说,苏南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笔者通过调取徐州市丰县和连云港市灌南县的数据信息,大致可以看出,苏北地区户均劳动力人口为2.5人,从事非农产业人口为0.9人,拥有承包地5.2亩,劳动力人均承包地2.1亩,家庭平均年龄43岁,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也不高。

(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流程

党中央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决定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政策,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下发政策解答,指导工作,各村镇工作委员会也积极行动,印发文件,向广大村民宣传介绍这一政策。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了解到,这一政策的工作步骤总共分为六大步。前期准备工作有五个分步:一是要成立组织机构,由有能力的人领导、指挥基层,做好有关工作;二是制定一个有效的政策方案,做出具体的安排部署;三是确定测绘单位;四是开展业务培训;五是广泛宣传动员,村镇通过张贴公告、发放公开信和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确保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接下来便是调查摸底这一阶段,进行资料收集、入户调查以及核查公示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而后是实测确认,即勘测成图,公示草图,最终签订合同。然后是公示确认,由农户签字确认草图,进行二榜公示,然后依据矛盾纠纷调处制度,进行修正公示。再后来是登记颁证,完善合同后,进行信息化录入,申请登记之后,核准登记,颁发证书,然后进行三榜公示。最后是建立档案,县、镇、村逐级建立档案,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上便是这一政策的整个实施流程。此次政策部署中,对于个别特殊情况也有具体的规定,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要登记该户二轮承包中参加承包、分得土地的成员,严格按照二轮承包原有人员来进行确定;而关于公职人员、现役军人、大学生等人员户口已经迁出者,是否继续列为承包家庭成员的问题,则由承包户家庭自行决定;迁入城镇居住但户口仍在农村的农户,仍然是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户,应当如实进行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最后,承包土地调查结果由承包农户代表亲自签字确认。本着依法规范、保持稳定、农民为主、确地为主、因地制宜、地方负责六项原则,地方委员会工作人员制定各项方案,通过了解承包合同、基本信息登记表、申请书、经营权证书等一系列正式文件,可以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逐步走上正轨,使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苏北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了活跃期,并且有加速向前推进的趋势。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户对于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并不了解,对于国家所的政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大,使农民对土地流转一知半解,由此引发了许多确权矛盾,再加上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本来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土地为一家之根本,不可转予他人,这就导致散户种粮行为较多,生产效率偏低,效益低下,无法真正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上升。从另一个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十分健全,目前只有几部基本的法律,而大法出台后,又缺乏相关的法律解释以及基层实施办法,导致法律的宣传滞后,严重拖延了政策的执行,相应地,关于调节纠纷的法律也相对缺失,导致土地承包的纠纷难以处理,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与扩大。

(二)流转土地承包行为不够规范,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调查发现,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大多为自行流转,对于批准、备案、申请变更登记等一系列程序几乎不知,当然也就不会去进行正规登记,而且他们大多采取口头约定的形式,少数会采取不规范的书面形式,极少会采用法律的形式,流转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这就为土地流转工作埋下了隐患,流转过程中矛盾纠纷不断,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户的权益也容易受到损害。另外,为了避免麻烦,合作商也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长此以往,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比例不断下降,政策的执行便会陷入僵局。由于管理上的松懈,基层干部工作不到位、有关部门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监管机制也不健全,所以有时为了减少与分散农户进行交易时的较高成本,基层政府直接介入土地流转,这样虽可提高工作效率,但难免会有经办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方法不得当的问题,有时会擅自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甚至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动,违背部分农民的意愿,侵害农民利益,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

走访中,大多数村民表示,土地发包方并未依照承包合同的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而且在走访中笔者也发现,很多农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管理人才也相对缺失,多数还是靠经验来进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因此在许多基础环节中,还需要依靠雇佣劳动力,但是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可雇佣劳动力越来越少,可想而知,土地转入者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对于土地流转也是极其不利的。

(四)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金融信贷措施不给力

近年来,国家虽然对农村给予了很多社会保障措施,但是一方面,保障力度并不到位,另一方面,有很多地区在实施过程中有失公平公正,也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犹豫不决,农民习惯性地把土地视为唯一的养家法宝,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村的金融信贷政策也严重制约着土地流转和承包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金融信贷制度远远不能够满足土地流转所需要的借贷,资金的缺少使得土地流转相对滞后。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关、理顺产权、流转经营权,同时也要发挥农村新生力量的作用,即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因为大学生村官具有一般村干部所没有的理论优势、角色优势和知识优势。所以,大学生村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发挥自己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独特作用。

(一)以自己的理论优势,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是2005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然后基本上每年都出台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为了让村民了解这些政策,并消除他们对政策的疑虑,大学生村官要以自己的理论优势,先学习、先行动,通过认真研读,领会政策要旨,并将政策细化,然后通过会议文件、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方式,将党的政策通俗化地传达给当地农户,帮助村民更加准确地理解党和政府制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及时纠正村民对土地流转方面的认识误区,并及时听取农民的反馈意见,耐心为农民答疑解惑。大学生村官接受过多年的文化教育,其理论水平、思想境界、思维层次比一般村干部要高,他们能够准确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发展方向和经济形势也能有一定的判断,如果再经过一定的培训,会很快熟悉和掌握比较系统的农村土地政策。而本地农村干部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再加上长年忙于农村的具体事务,他们对各项政策不一定能透彻了解,因此,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论优势,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工作。

(二)以自己的角色优势,发挥在土地流转中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大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由于大学生村官是上级党组织选聘来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先进思想观念和较强民主法制意识的优秀青年,再加上他们大多数是外乡人,既没有原村干部和村民的固化矛盾,也与本地的村干部和村民没有什么人脉渊源和恩怨瓜葛,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亲疏远近关系,这样特殊的角色身份,使得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同和信任,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具有一般村干部所不具有的优势。大学生村官虽然年轻,但他们有理想、有追求,给农村带来了活力和生气,也给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他们凭借自己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依托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探索新型的经营模式,闯市场、树品牌、定标准,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示范园,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引领更多农户一起致富,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三)以自己的知识优势,为土地流转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当前苏北农村土地流转呈现的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流转户的知识层次低、技术能力落后,大多数农民没有太多文化知识,更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以种地为主要职业,他们虽然能将周边不愿意种地的乡邻土地流转过来,但因为没有好的项目支撑,也舍不得更多投入,所以经营的主体虽然改变了,但效率并没有得到提升。大学生都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他们凭借着这些专业知识,可以评判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这为大学生村官带动一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村官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流转大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相关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咨询,而且还可以自己先学习和实践相应的农用技术和项目,尔后再去引导和示范其他村民,以减少村民对土地流转的疑虑和风险,或者利用自己计算机网络技术娴熟、社会关系较广的优势,为村民的农用技术指导提供信息、资料方面的便利,搭建专家和村民相互联系的桥梁;还可以在村级经济开发和村民致富的项目选择上,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广大村民出谋划策。此外,由于规模化经营意味着面临规模化的风险,一旦出现生产结构调整不合理、资金链断裂或者生产中出现意外自然灾害,均会对经营主体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充当本村农业技术员的助手,负责了解、汇总本村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实施和推广技术员提出的改革措施,同时担当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员,让广大农民真正从好产品、好技术中受益。

(四)以自己的能力优势,普及法制意识,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涉及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主要有《宪法》《民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等。从接受问卷调查的留守老人和妇女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农村土地承包法》,但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内容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法律知之甚少;有些村民虽然通过一些教育活动,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对党和政府的法律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一些认识的偏见和习惯,多数村民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按传统、按习惯处理权益纠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生村官虽然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是多样的,但他们基本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同时,他们每天和村民接触,也知道农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所以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普法工作,并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座谈、发放宣传手册和系列讲座等途径,组织村民学习包括土地流转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以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作者:周桂芹景文辉曹俊媛陈玥郭丹萍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春.农民的政治文化观现状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重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14-117.

[2]孙勤,秦磊.苏北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情况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14(S2):139-142.

[3]韩自波,徐建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13-116.

土地流转知识篇3

关键字:农村土地流转;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的经营和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粗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探究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关键障碍

(一)观念和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这一问题的意识十分薄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在一些村级干部的观念里,认为土地流转就是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所管辖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从根本上加大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知,土地流转问题矛盾尖锐,监管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另外,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特征与“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还相当严重,一些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也不支持,他们担心国家对土地的政策不稳定,认为土地一旦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会丧失,现在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再加上农业税的取消,国家根据农民每年的承包面积,给予相应的粮食补贴,如果现在土地流转,农民担心国家的土地政策不稳定,因此,就不肯实行土地流转政策。

(二)机制不健全

国家对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土地仍是农民的主要生活依靠和经济来源,在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或是其他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根本不愿意将土地出让,他们仍需要依靠土地带来的经济收入,来解决衣食住行,子女教育以及医疗等问题,如果国家相关机制健全并逐渐完善,就可以有效为农民解除这些后顾之忧。尽管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比例不断上升,农民的经济来源增多了,收入相对增加,但因为这些农民外出打工往往会受到季节性和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种地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最可靠、最稳定的。因此,存在着就算土地闲置,农民也不愿意将其租赁给别人经营。

(三)农村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性管理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完善,流转程序的设置缺乏规范性,现在存在很多私下流转、口头协议等不良状况,还有的采用转包出租代耕的方法,这些都是极其不规范的行为。不能通过有效的俄市场机制来管理和规范土地流转。另外,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口头协议或是不签订规范的协议,这会造成日后严重的纠纷,也导致了承包关系的混乱不堪。这些阻碍为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四)规模化土地流转难推进

农村经营承包是采取将成片的土地分割成小块给农民,但在土地流转中,土地都相对集中,需要与每一户农民协商,这就为规模化土地流转的推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经济成本。国家现在的粮食补贴等会优惠政策,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更强。综合多方障碍,有实力的企业也认为参与土地规模经营风险比较大,因此,整个规模化土地流转的进程很难推进。

二、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问题的措施

(一)增强土地流转意识

积极、广泛地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以及方法,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全面普及相关知识和政策,加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让农民从思想上转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增强土地流转意识,才是最根本的,更新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理念。运用创新方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那些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积极进行表彰和奖励,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土地流转中,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好收益的有效途径,可以推进农民致富,抓住重点,改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不支持态度。要应多普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让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增强土地流转意识,才会加快土地规模流转的进程。

(二)建立健全各项机制

首先,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各个市、区县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中心,任用专职土地流转信息员,搜集、记录农民土地流转的相关资料。运用科技手段,传播土地流转信息,做好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价格评估指导机制。将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在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标准上,以此为指导,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必须要符合市场准入制度的标准,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资信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查完善风险保障金制度,将最大努力将土地流转风险降到最小。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力度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实施政策的条例。对规模化土地流转,双方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和规范标准,签订统一的合同,否则,流转不能生效。对流转合同要做好全面、准确的登记和鉴证,通过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手续,才能有效降低流转双方的纠纷隐患对各种流转方式的土地流转都要做好相关的备案登记,加强管理力度。

结语: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土地流转观念和意识薄弱、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性管理、规模化土地流转难以推进等障碍,我们必须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增强土地流转意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力度等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38-47.

[2]蒋满元.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7,(3):23-25.

[3]周克任.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0):4-7.[4]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等.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54-60.

土地流转知识篇4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调查户人口状况

(二)调查户人均耕地拥有量

二、土地流转现状

(一)土地流转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出租、转包、转让是我省土地流转的三种主要方式。

2、转包。转包指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在全部调查户中,采用转包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90户,占63.1%。

3、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在全部调查户中,采用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55户,占18.3%。

(三)土地流转的组织--主要依靠农民自发组织

农民自发组织、政府组织和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是农民土地流转的三种重要组织形式。

2、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是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政府组织流转的土地大多连片,每次组织流转的规模往往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5年以上,在补偿标准上也较为统一。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政府组织土地流转的农户有43户,占14.3%。

3、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专业性中介机构组织是指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经由专门从事土地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如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信托报务站等)进行流转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性中介机构为农民流转土地牵线搭桥,农民通过专业性中介机构流转土地,手续齐全,合同规范,有利于土地纠纷的减少。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专业性中介机构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1户,占3.7%。

(四)土地流转关系的确定--半数以上采用口头协议

农民确定土地流转关系,主要采用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第三者证明三种方法。

1、口头协议。口头协议是指土地流转双方就流转的权利与义务达成的口头承诺。采用口头协议的双方,都讲究诚信,或是邻居,或是亲朋好友。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口头协议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68户,占55.8%。

2、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是指土地流转双方用书面合同来确定流转的权利与义务。签订合同的双方或单方,一般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合同的内容也比较规范,有利于减少土地流转纠纷。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08户,占35.9%。

3、第三者证明。第三者证明是指土地流转的双方,邀请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对土地流转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作证。当土地流转双方产生纠纷时,第三者一方面能证明协议的内容,另一方面,对调解纠纷也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全部调查户中,通过第三者证明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4户,占4.7%。

(五)土地流转的满意程度--绝大多数很满意或基本满意。

由于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土地流转工作,认真贯彻土地流转政策,农民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满意程度较高。

三、土地流转的动因

土地流出户和流入户情况不同,其流出和接收土地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别。

(一)土地流出户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64户土地流出户流出土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能在非农领域找到就业岗位、土地流出前无农业劳动力、来自流转土地的收入比重低、服从乡村统一规划、土地流转收益高于自已耕种收益。

(二)土地流入户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137户土地流入户流入土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亲朋好友委托耕种。

四、土地流转的成效

土地流转在优化我省土地、劳力资源,推进农业结构快速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流出土地的调查户,由于经营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由农业就业领域转向非农就业领域,外出打工人数增加。相反,流入土地的调查户,由于经营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少数劳动力由非农就业领域返回农业就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雇工经营,弥补自身劳动力的不足。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后,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作物的农户比例下降了27.9个百分点,而用于种植收益水平相对较高的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等的农户比例分别上升了2个和15个百分点;流转土地作为非种植业农用地的农户比例增加6.9个百分点。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使土地流出方和流入方家庭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37户土地流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比流出前增加了1070元,增长了43.6%。

(四)提高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五、主要存在问题

我省土地流转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流转合同有待进一步规范

土地流转合同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合同化程度不高。全部调查户中,采用书面合同确定土地流转关系的农户只有108户,占35.9%。

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在全部调查户中,有6户发生土地流转纠纷,其中,有2户是因为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当事人违约而产生纠纷的;有3户纠纷是因为土地流转协议或合同的条款不全、不明确或内容不符法律规定造成的。

(二)土地流出户直接从流转土地获得的收益偏低

农户流出土地后,尽管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收入中来自流转土地的比例偏低,只占2.5%。全部土地流出户中,有87户只要求土地接受方按流转面积完成各项上交任务,占53%;有58户要求土地接受方按流转面积完成各项上交任务的同时,每年支付固定的使用费,占35.4%,这部分农户每年获得的土地流转收益平均只有155元/亩。

土地流转收益低,主要是由于流出的土地大多数仍种植收益水平相对较低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土地流转收益过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少有条件流出土地的农户流出土地的积极性。

(三)服从乡村统一规划流出土地的农户劳动力转移相对较慢。

(四)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呈上升趋势

(五)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质量不够关注

由于农户从流出土地获得的收益较低,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质量的关注程度不够。在调查的108份土地流转合同中,未注明流转土地质量等级的合同有70份,占64.8%。土地流出后,在全部调查户中,有43户不清楚土地的质量是否下降,占14.3%;有11户认为由于改变了流出土地的用途,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占3.6%。

农民对流出土地质量不够关注也是土地流转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发生土地纠纷的6户调查户中,有3户在土地流转后改变了土地用途,有1户认为流转土地的质量下降。

(六)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在全部调查户中,有262户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占87%,但通读过该法全文的农户却不多,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主要是由于缺少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在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调查户中,只有124户是在通过乡村干部面对面的宣传后才知道有该法的,占47.3%。

六、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农户间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管理。

土地流转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不仅政策性强,而且时间跨度也较长,管理部门应主动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一是确保管理者职责明确,有专人负责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手续完备。三是加强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搞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在基层。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的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这些法律政策是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处理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使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他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自觉按法律规范操作,提高土地流转的合同化程度。

(三)提高流转土地效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只有流转土地的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双方才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没有经济效益的土地流转关系是不牢靠的。政府部门要在提高流转土地的产出率上下功夫,帮助土地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和区域内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体系,让更多的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户,将土地流入到产出水平较高的土地经营者手中。二是要利用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以规模收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四)遵循自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土地流转知识篇5

国家对农村土地种植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农民对于土地种植的热情增加。农村土地种植直接关系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土地纠纷问题对于农村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妥善的处理土地纠纷问题。

1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的类型

1.1家庭式承包经营产生的纠纷

在土地改革之前很多农民认为种地难以谋生,将土地承包给村里或是其他承包人,但是一些惠农政策推广后一些农民想要要回土地重新种植,少部分的农民擅自将土地荒弃,村干部将土地安排给其他人耕种,当土地增值后弃地者又想要回土地,关于此类的问题纠纷非常普遍。很多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政策问题理解有偏差,往往重视自身的利益,在改革之前不重视土地的耕种,土地改革后看到利益了又强烈的想要承包土地,一些家庭由于分家等原因造成了土地承包权的变更问题等。

1.2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产生的纠纷

从信访纠纷的问题类型汇总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纠纷类型。一是一些村集体没有按照土地政策规定进行发包,引发群众不满;二是土地改革后,土地耕种增值,发包方在合同到期之后想要提升承包费用重新发包,而承包人则要求原价继续承包;三是村干部单方面的制定承包费用,发包方想要提升承包标准;四是承包合同未到期,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方想要终止合同而产生的纠纷。

1.3土地流转纠纷

土地流转造成的纠纷主要来自于承包合同的问题,流转合同内容中有不完善、不规范、执行双方对合同内容理解有误等引发的流转纠纷;流转方单方提出增加承包费用或是其他终止流转合同引发的纠纷;以村集体的名义对外承包土地,当合同到期时农民无法收回土地,承包方要继续承包却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导致的流转纠纷。

2导致土地纠纷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经济利益

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农村土地种植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种植土地的热情高涨,由此而来的土地纠纷便会增加,信访成为了农民解决纠纷问题的首选方法,很多信访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农民不考虑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仅仅按照自身利益而引发纠纷,使得土地纠纷问题偏多。

2.2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村干部和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种植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法治观念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处理土地问题时会侵犯农民的利益,引发农民的不满,或是调解人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及时的调解纠纷。一些农民越级上访,农民对于相关的法律了解过少,存在着无理纠纷或是由于自身错误造成纠纷问题等。

3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的对策

农村土地纠纷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农村土地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农村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面对农村土地纠纷问题,需要按照本村的特点,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公平、公正的处理,从而有效的化解纠纷,解决问题。

3.1依法解决

在面对土地纠纷时,一是要按照法律政策原则进行积极调节,要认真执行《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保护农民和承包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减少问题纠纷带来的后果,在稳定现有承包合同的前提下调节纠纷,避免引发新的土地纠纷,在完善土地承包时要明确承包责任和合同细则,避免再次出现合同纠纷;三是要坚持民主的调节办法,在出现纠纷时,需要尊重双方的意愿,保障双方的合法知情权、参与权等,争取在基层处理问题。

3.2妥善处理各类纠纷

针对纠纷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调解办法,将纠纷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依法签订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的要依法保护承包人的权益,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情节进行解决,比如遇到了增人不增地的情况,可以通过依法开垦的方法或是预留地进行土地增加;当遇到机动田管理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对发包承包的情况进行一次性的清理,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机动田的发放,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承包期限不能超过三年,对于违规承包的合同要及时废止,及时返还给种植农户。

3.3提升法律意识

在对土地进行流转和承包时,要让双方对合同细则进行准确理解,将合同中的每一项细则严格的落实;普及相关的法律政策,让农户对法律知识有更多的了解,避免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出现纠纷;加强村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让村干部在纠纷调解中更加顺利、更加有原则。

土地流转知识篇6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收益

中图分类号:[Z—0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35—1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状况

1.1农用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调查,当前农用地的流转形式不断创新,主要流转形式有:一是转包,是农民之间经过口头协商达成协议,将土地经营权转包给另一方进行经营,一般是一年一结算承包费。二是租赁,农民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在一定的年限里租赁给他人或单位,由他人或单位行使土地使用权进行生产。并向出租人支付租金。三是互换,是农户与农户之间为了方便耕作,互相经过协商进行等价值的交换地块的经营权,不改变承包关系。四是入股,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交给农业经营合作社进行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经营的一种托管的形式,由农民支付经营费用,这样农民就空出时间外出打工搞创收,年终分红,收益大大增加。这种形式一般也是一年一签协议。但采取这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很少。

1.2流转规模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使流转速度不断加快。减少了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3流转政策不断完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政府部门为了农民利益的需要出台了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减少了风险,提高了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信心,提升土地流转的服务水平,推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平稳发展。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流转的规模尚小

在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单户经营,分散性大。土地都是零散经营,一般都是一户一小块,很难进行大面积调整。农业结构制约规划成片耕种,规模经营难以实现,阻碍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使种植效率降低。

2.2土地流转形式单一

当前土地流转形式只局限于转包,和一少部分出租,至于转让、入股和其他形式很少,所以单一的流转形式影响土地的规模经营进程。

2.3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虽然相关政府出台了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但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没有相关的交易场所,没有相关的服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有的合同不健全或没有书面合同等都存在很大隐患。

2.4流转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

由于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把土地看做命根子,存在有土地就有粮食吃的观念,不想脱离土地,又想外出打工的矛盾思想,使土地流转的速度变慢。

2.5进行土地流转的宣传不到位

由于土地流转的宣传知识不到位或不全面,使一大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理解不够透彻,只限于转包的形式。致使农民积极性不高,存在后顾之忧,造成土地流转滞下。

3促使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许多相关的弊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仅供参考:

3.1加强加大土地流转知识的宣传,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

通过广泛进行土地流转知识宣传,让农民深入理解土地流转的利益所在,提高农民的信心,让农民放心,促进土地大规模的流转,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3.2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利益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政府相关部门应成立相关的土地流转部门,对土地流转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收益。一是完善运作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土地流转的合同文本档案,保证土地流转自愿、公平、公正。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制定相关规划,使流转的土地高效、合理利用和生产,严防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三是成立服务体系,做到有服务地点,有服务信息,有咨询政策的接待与解答服务。加强土地服务的综合效率,促进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自愿性,加快农村土地的规模流转与经营。

3.3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其他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

发挥农村土地的作用,探求多种土地流转形式,突破单一的流转,可以实行入股或合作社,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托管,使农民空出时间外出打工,进行其他经营活动,增强农民的经济收入。

3.4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土地流转

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扶持农民创业,建立农业生产保险机制,使其避开风险,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数量,维护农民工的权益,解决农民工的因风险存在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就业,从而提高了土地流转面积,加快土地的流转速度,为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保障。

3.5建立土地流转的监督机制

土地流转知识篇7

一、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河南省新乡市各县区的调研,从整体上看,农村的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四方面的缺失

经营主体缺失。土地收益相对于工业,投入大、收益小、周期长、见效慢。没有好项目,或者是拿不准没把握,一般的农民或是农村能人,经济富户、大户甚至大企业,不敢冒险涉足。一是资金困难,或投不起资,或赔了付不起农民土地使用费;二是没技术、缺项目,不敢规模经营;三是担心市场风险大,搞了不赚钱;四是企业尤其是非农企业不愿涉足,招商引资也很困难。

社会服务组织(或中介组织)缺失。农村土地流转毕竟是新兴的,组织制度各方面都不健全,尤其是缺乏连接转让方(农民)与受让方(企业或个人、单位)的中介、桥梁。想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找不到受让方,只好把地转让给亲戚朋友耕种,廉价甚至无偿。需要经营土地的受让方又往往找不到土地,一没信息,二是直接面对一家一户协商土地费事费力,效果也不好。中间链条严重缺失,不能够有效组织土地流转。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交易设立良好平台,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商品,较其他商品交易运作程序相对复杂,成本也高的多,涉及到的经济利益主体也非常多;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对土地流转复杂程序难以把握。个人或社会组织很难成功介入。其三,缺乏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土地投资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也只是探索起步阶段的一种尝试。其资金的短缺,地域的限制等因素会影响到流转的规模和效果。

心理期望值缺失。当农民看到土地管理越来越严格,土地补偿费用越来越高,用地单位(个人)越来越多的大好形势,对所转让土地所得回报的期望值急剧增高。而用地成本越来越高直接导致受让方心理期望值严重失衡,对所要付出高额交易费用承受力不足。转让方的“高”与受让方的“低”之间差距过大,不容易寻求合理平衡点,也是影响土地成功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政策缺失。我国虽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价格、管理、组织等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导致很多经营户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内容和条款不明晰,流转双方缺乏在责、权、利关系上明确规定,为以后合同纠纷留下了许多隐患。

(二)三方面不到位

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一是缺“声音”缺“引导”。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的很少,缺乏深层次报道及解读土地流转的政策、好处、方式、方法、模式。没有政策引导。二是缺“会”缺“课”。在执行层面缺乏系统培训。干部培训不够,对农民没有培训。造成干部和农民都不知道,也不会流转土地。三是缺“方法”缺“形式”。没有农民喜闻乐见的土地流转方面的文艺作品和农村墙体板报、标语宣传画等有效的宣传方式(不如过去对计划生育国策的宣传)。四是缺“典型”缺“范例”。没有让农民、干部看到希望,很少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没有激起农民的热情。

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政策不知道不知情,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1.“两权”不清。联产承包责任制永久性不变的政策深入人心,农民一味地把土地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混淆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固守自己的承包地,生怕一流转就会被别人抢走,丢了土地,失去产业。2.安于现状,乐于农道。认为农民种地才是务正业,天经地义。况且,现在的耕种,尤其是“一麦一秋(玉米)”的种植模式,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各方面生产前、中、后服务也相当方便。农民机耕、机种、机收,就地卖粮,投入到种地上的精力和时间极大减少,即便外出打工,农忙时回来,一两个月即可收种完毕,或者是年轻人外出务工根本不用回来,家里老人、妇女就能完成收种,顶多请两个亲戚朋友帮忙。甚至是举家到城里工作生活,也还要回老家种种地,只是为了吃粮食不用买,图个方便自在。3.怕字当头。千百年来,农民以地为生的生存信条,根深蒂固。加上现在有部分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下降,无保障带来的影响,农民确实害怕丢地,难以适应。4.不算经济账。“不管种啥,是我自己的地;收多收少,是我自己的事”。从来不算经济账,小农意识比较强,得过且过,悠闲自在,没压力,没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自得其乐。或者是退耕还林,树一栽即可,年年还能享受每人几十块钱的国家补贴。5.缺乏法律意识。大多数农民在流转土地过程中往往进行的是口头协议,流转双方容易发生争执和纠纷,流转过程中也往往出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6.维权意识不强。只关注自己的承包地,而对山地、荒地等集体土地处置漠不关心。

部分干部工作落实不到位。畏为:怕违法,怕麻烦,怕淌浑水。因为土地流转涉及转让方、受让方等多个利益主体,协调起来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非常大,干部不愿涉足。妄为:个别干部认识错位,违背“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借土地流转谋私利,捞政绩,强迫农民出让(而不是转让)土地(甚至非常廉价)给个别经营者(或单位),搞“千亩方”“万亩规划”之类的形象工程。或改变土地用途建设经营性项目甚至建企业搞房产,“非农化”现象严重。不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办事,不坚持“三分之二”通过原则。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党支部和村委会越位,直接处置农民或集体的财产。比如出让山地,开发旅游。不为:有些干部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没有红头文件要求必须完成的事不干,没有完不成就问责的事不干,没有主要领导强令的事不干。

二、政策建议

现行的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按人口实行“均分”,导致一家一户承包的土地小而分散,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要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势在必行。

(一)加强政策宣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实则为全国又一项土地政策改革。没有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农民不知道,干部不热情,不去做有效尝试和积极大胆探索,务必会影响到流转的效果与进程。作为政府一定要从政策层面、思想层面做好工作,以市场为手段,促进土地流转。政府抓与不抓不一样,要帮助农民算好帐,算好种地帐,算好打工帐。自己种地能收入多少。流转后,租赁费、入股分红、务工报酬等能收入多少,让农民看到实惠,看到流转与不流转的差距,用增收的希望激励农民自觉自愿积极流转土地。辉县市冀屯乡在发展食用菌种植过程中的土地流转就是很好的例证。起初种植规模较小,虽有效益但成本高、销售难。大棚成规模,种植相对集中的种植户卖价就高,客户就多,就乐于来,而分散的、边远的卖价就低(能差2—5毛钱/斤),客户就不愿去。政府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引导群众,采用土地对调,租赁承包等形式,甚至是村集体调整规划,把食用菌,用地相对集中在村庄周围,沿路等地块,成方连片发展。不仅流转土地的农民大幅增收,在2003年每亩光承包费就突破1000元(当时土地承包费水平只有200—300元),而且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河南省单品种种植平菇最大的基地,无公害食用菌基地,辉县市也因此成为全国食用菌先进基地县(市)。到目前,没有引发一起土地流转纠纷。

(二)培育投资主体(或叫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

资金保障是土地流转的根本保障。没有投资主体,没有项目带动,一味以行政干预强行流转,只能是拔苗助长。所以,一方面要政策鼓励涉农企业,甚至是工业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凭借其雄厚的财力流转农民的土地或实现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要培植新的农业大户、技术能人、专业合作社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集中规模发展,吸收农民土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流转土地。

(三)开发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

有了好的产业支撑,尽管农村土地使用权还分散在每家每户,但土地收益大幅增长,完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也可以算作土地流转的形式之一。辉县市吴村镇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卫辉市唐庄镇的“万亩桃园”,政府统一规划,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了当地极富特色的高效农业,彰显了其在“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的活力。

(四)大力培养社会服务组织,加快土地有效流转

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推手,要加强自身的服务功能,不能越位、缺位,,以行政命令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当好监督员、裁判员,服务员。积极引导、组织农民流转土地。要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公司等经济实体,以市场手段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加大对社会组织资金扶持,提高他们在土地流转前的参与度,收集土地信息,储备土地资源。把农民撂荒的土地、因误工而没时间种的土地、有了稳定职业或其他生计门路不用种地的农民手里的土地、失去劳动能力不能种地的农民手里的土地、农民愿意流转而暂时没有受让方的土地等采用承包、租赁等方式储备起来。要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细化分工,组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种的服务队、互助组。让广大农民从自己分散经营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投身大农业,从而转让自己的土地,以求土地规模经营。要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扶持和监管服务工作。

(五)立法建制,规范土地流转

为了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划分,让土地既能流的出又能退的回,建议尽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法》,规范各地方《土地流转办法》,对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建立各级甚至全国统一的土地交易场所和网络交易中心,为农民和受让方进行土地流转提供平台,建立科学的农村土地价格评估体系,科学的评估土地价格,保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合同文书等。在土地流转程序中,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签订书面协议。要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同的格式和内容,明确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流转交易有序进行,减少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发生。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凡事必有人担责的原则,对违反土地流转规程的干部或当事人、政府机构等追究相应责任。净化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土地政策改革顺利实施。

土地流转知识篇8

关键词:城镇一体化;土地流转;问题;立法完善

前言:明确农村土地权的分配和管理,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核心。广大农村地区的务农人并不了解土地权的归属问题。在城市里,建设用地的区分以及使用被了解,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整体很难被触动。因而农民在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绑定在土地上。如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流动的市民,这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不便,“城市复杂化”也就成为必然。对农村土地的不合理流转的研究,使人对城镇化的内涵更加了解。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阶段,客观地分析城镇化的运行机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有赖于相关立法的健全,为其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土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小城镇的扩建占用耕地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原本是将居民集中,使土地利用最大化。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不断拔地而起的大楼存在,老旧的农舍依然存在。实质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城乡一体化使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致使农村土地大面积无人愿意耕作,留守的老人又无耕作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为土地的集体管理提供便利。

2、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

1982年宪法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引起了学者议潮。2004年之后农地流转的合法化为农村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规制,但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也使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流转纠纷、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法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具体。相对来讲,更多的是禁止性规定,而不具有切实性。并且在土地权上的法律规定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农人员的认识不清。

3、务农者对土地的管理权的不明确

土地属于国有,可是很多务农人员并不知道。据调查,在农村,部分人认为分得的土地属于自己家所有,可以随意买卖。非法占有土地修建房屋的现象也存在。包括房屋占有的土地在内,人们所拥有的只是使用权,并且使用权有时间的限制。

二、国内外对土地流转的研究分析

1.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流转的内涵,学者们观点不同,笔者赞同土地流转则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国内学者从土地流转机制的选择、土地流转的模式、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上作了大量分析探讨,为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外国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在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方面,有学者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建国初期的农地流转市场进行比较,指出土地流转是增加农民受益,减少劳力支出的方式。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大规模的耕作,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能够解放农村过剩劳动力,促进农地流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信贷支持和完善流转中介。

在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把我国非农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结合分析,指出农村土地中介市场主要受家庭特征、非农就业、制度和农村特征影响。并且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促进农地租赁市场发展的首要选择。

三、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对策:

1、合理盘活存量土地

(1)针对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要加快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专门负责统一收储和调配使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以及有开发潜力的增量土地,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缓解用地矛盾。

(2)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坚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规范、有序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2、明确外部发展环境

(1)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和趋势的,结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城镇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环境。

(2)促使政府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完善和对其践行的监督力度,加强法律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深刻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杜绝土地私有观念,防止随意再转让或自行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维权意识,确保其物质利益和民利。

3、立法建议

(1)将相关法律具体化和深入化

在法律上对农户土地流转给经营者之后的权利保障上要细致化。在法律许可条件下开发经营的,其经营自、产品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另外,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土地使用权作具体的分配和限定,集中土地来实现农场规模的扩大化。

(2)增强相关部门的执法意识

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管理的核心部门,其职能中最重要的是监管土地的合法转让和使用,禁止非法买卖土地。增强其执法意识是必要的。此外,从法律的另一个方面保障农民的权益,可以引导农民签订转让合同,在合同中分清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政府监管流转程序,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做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探讨新的流转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结语:提高社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关注度,发现并解决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力求为有关制度的制定以及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合理性建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城镇化的健康稳定运行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动我国城乡建设的美好未来。(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吴半农译.资本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2][英]罗杰.e.巴克豪斯著.莫竹芩译.西方经济学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

[3][英]斯密著.谢祖钧译.国富论[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

土地流转知识篇9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职业农民;法律;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吴晓(1991-),男,西南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民商法;(重庆400715)廖雯栅(1991-),女,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江西南昌330013)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见,中央从宏观层次方面业已经认为农民职业化势在必行。

一、传统农民与职业农民的界定

农民,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指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农民的涵义却远不止于此,“农民”一词更多的情况下指的是一种身份,与城市居民(以下简称“市民”)相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与市民相比,农民的经济、教育、医疗和住房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并且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民处于禁止向城市流动的状态之下,承受着诸多不平等的待遇。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农民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等级,在以前,把下放当农民、到农村劳动,把户口从城市转到农村,作为政治处罚的重要手段。[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腾飞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然而在中国的部分地区,这种改革开放的成果似乎并未被全民共享,很多农村地区仍存在农民解决不了口粮问题,发愁着子女的读书和家庭医疗问题等等。因此,如何在当前发展形势一片明朗的情况下,让成果共享,全民共富,是我们必须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农民,在过去乃至现在,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身份标识为人们所印象,伴随着这种身份,其天然地依赖着土地,依附于农村。然而,国家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倾斜发展时,对农村的建设显然不够,尤其表现在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使得农村人人有田可种,将个人的付出与个人的收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决了旧体制的“大锅饭”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由于农户分配承包土地有限和家庭的分散经营的模式,难以形成土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制度在过去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的经济和温饱问题,但现今已经远远比不上城市居民的收入获取途径。随着经济收入的逐渐拉大,伴随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农村青年劳动力无心耕种,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只剩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使得大量土地不能得到有效耕种,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荒废。

本文所指的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农民职业化是指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的过程。相较于传统农民,职业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选择更加主动,而不再是一种被动不得已的选择;农业经营服务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绝不再是仅仅为了生计;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采用先进的科学耕种方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而不是再是靠遵循先辈的经验法则、不再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与此相伴随的是农民收入的极大提高、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且合理的利用。本文所指的职业农民,与出身和身份无关,是以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耕种方式,遵循和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完全从职业的角度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民。

必须清醒认识的是,农民职业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必须经过长时间摸索、长时间规划和长时间引导的过程。农民职业化一般存在两个过程,一是农村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二是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扶持过程。[2]首先,农民职业化必然伴随着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由于我国农民天然对土地的依赖性,如何有效地使他们“让”出土地,实现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是应当首要面对的问题;其次,农民职业化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过渡问题,由于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程度相对较低,所掌握的社会生存技能相对较为缺乏,如何正确引导和帮扶他们转型、获取相较以往更多的经济收入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最后,在实现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之后,由“谁”来耕种、采用“何种”方式耕种以及实现“怎样”的耕种目标,也是我们应当处理的又一难题。诚然,农民职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也是一个社会综合互动的过程,离不开政治、农业、经济和法律等综合引导和规划,本文拟从以上所提出的三大问题入手,结合各方的解决方案,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农民职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顺利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

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农民职业化必然伴随着土地集中化和规模化,虽然2007年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以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的市场意识较低、风险预测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明确且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和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导致许多并无务农意愿的农民不能及时地将土地流转、盘活资金,从而导致土地的荒废。此外,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尚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推进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过程中,要切实防控农民流转土地受骗、交易不公等情形,同时也要切实打击农村土地流转的投机行为和农地流转的“非农化”行为。

(一)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我国的权利体系中,属于他物权的一种,其明确的公示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前,农民对于自身承包的农村土地,即使发生了承包地的确权纠纷,由于农村的风俗和自治传统,也会在农村经济集体内部得到解决。然而,要构建一个良好、有序的农村土地市场,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机制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此时的农村土地不再只是面向农村经济集体内部,同时也欢迎有热情、有能力、有技术的非集体成员发展现代农业。面对未来即将出现的复杂多元的土地市场,我们应当事先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切实有效地保障未来农民顺利的流转手中闲置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欣慰的是,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将“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登记。我们应当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管理规则,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数据库。

(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要实现农村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关键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依据我国《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流转办法》)的规定,农民可以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然而《流转办法》规定,承包方要想以转让的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事先应当向发包方提出转让申请,在得到发包方的同意后,方可转让。笔者认为,此种方式的法律规制欠缺考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正是为了顺应和遵循市场规则,吸引对务农有热情的、有能力的人发展现代农业,倘若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也须经发包方的同意,此项制度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市场主体,只要是遵循自愿、等价、有偿等原则所达成的交易意向,都应当被赋予自由和尊重,而不是再人为地添加一道行政审批程序。在城市土地权利转让交易中,需要经发包方(即国家)的审批同意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审批是为了防止农村土地的“外流”和“非农化”,《物权法》和《流转办法》同时规定,本集体组织成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同时,在完善农村土地权利流转制度的同时,我们应当切实加强建立土地流转的后续监控制度(本文后述),也是将使得农村土地“非农化”的担心显得无必要。

(三)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后续监控制度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是为了追求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之后,国家应当加强对再承包方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回访调查,切实保证再承包方并非为了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投机行为”和“非农化”行为,防止农村土地市场的泡沫经济。农村土地不同于城市土地,其流转的经济性质应当仅仅限于为农民的城镇化过渡提供经济基础,其更多地应当体现农业耕种价值。因此,其流转不应当像城市土地一般,完全遵循市场逐利规则,肆意放纵土地权利的转让和哄炒行为,国家应当加强行政干预和后续监控,保证农村用地转让后的持续耕种,而非短暂投机,对于再承包方受让后不耕种投机再转让行为,应当严厉查处。同时,应当严格禁止农村土地的“农用转非农用”,切实保障农民在转让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及时权利流转交易信息,防止农民因为市场知识和价格情报的缺失而受骗等不公允情形。

三、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公平合理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职业化伴随着农村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在推进农民职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对现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职业化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出生决定了地位,农村出生就是农民,城市出生就是工人,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3]过去,农民进城就业,由于户籍身份的限制,在用工、技能培训和居住等方面会遭受到阻碍,特别是《暂住证》等管理制度,体现了农民应非农业户口在城市管理中的被动地位。要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首要的就是要推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当然本文所指的户籍制度改革并非单纯地全面放开户籍管理制度,因为这样做很可能超过城市的接受容纳能力,例如郑州市2003年的宽松户籍制度引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并因城市不堪重负而在次年被部分叫停。[4]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必然是宏观统筹和因地制宜的,各省市区根据其自身的农村人口和城市接纳能力,合理设定落户标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值得欣喜的是,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同时,对各大城镇的户口迁移政策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以及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等等。但这些仍旧只是在宏观方面的规定,尤其是对于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等等仍有待各个省市出台细则,而且由于通常积分制度会优先考虑学历高、专业强等高精尖人才,如何使农民应对积分制度的要求和其他城市居民的竞争,增强他们的落户竞争能力,仍旧需要探讨和规划。

(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扶持农民城镇就业

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还带来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化,农民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社会生存环境和条件等方面,都处于较大的弱势地位,由此也导致农民的社会素养相对较差,在城市就业方面竞争力相对不足和对市场经济的把控和风险预测能力相对匮乏。因此,在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在同一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将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人和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纳入社保体系,从根本上给予农民“国民待遇”。[5]一方面由国家政策扶持,一方面主动吸纳有能力的农民城市就业,主动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双向互动。

此外,应当帮扶提高农民城市化竞争力,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合理引导农民城市就业,对城市用工缺口较大的岗位加强用工宣传,吸引农民的城市就业。应当号召城市企业用工均等化,不应当在用工方面进行歧视,对有潜质、有能力的农民应当吸纳就业,提供培训机会,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帮扶农民进城创业,多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经过笔者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在城市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和交通运输等行业都有足够的热情和较大的竞争力,当地政府应当出台政策,积极帮扶有能力的农民进城创业,提供资金信贷支持和创业扶持。上文提到,没有务农兴趣的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而获取资金,但是农民天生地对土地有着依赖感,在市场意识尚未普遍形成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能较少。笔者认为,应当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制度,因为这样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抵押获取创业资金,另一方面又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我国《物权法》、《担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都规定,耕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无效。从理论上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具备很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功能,以这类耕地的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在抵押实现时,将有可能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丧失这项极为重要的权利,沦为失地农民,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既然法律同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就意味着我们在推动农民职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摒弃农民应当人人有田可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生活唯一保障的理念,应当在加快整合农村土地的同时,多渠道地盘活农民手上的土地资源,为他们的城市化提供资金,而不应当仍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因此,应当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监管,为农民职业化提供多种渠道的融资途径。

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主体,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

农民职业化,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职业农民的出现,由于职业农民所追求的是土地规模经济效益,所面对的是规模化土地,其必须具备科学的耕种知识和专业技术、敏锐的市场察觉力和完备的风险意识。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我国当前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事实,完善相应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同时,为了应对发展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应逐步推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把关。

(一)分层次培育农民,建立阶梯式农民职业培训体系

纵观国外农业强国,无一不具备完备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各层次教育培养目标鲜明,特色突出,而且相互衔接紧密,学生毕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证书,就可以就业。[6]例如,法国的农业教育体系由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3个部分组成,三类教育分别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全面全方位地对国内的农民进行农业职业培训。[7]因此,我国也应逐步建立阶梯式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尤其是针对成年农民,他们的务农技术大多靠口传心授,农业专业知识也因此相对薄弱,要加大培训投资力度。此外,针对国家通常会对农民和农业进行专项资金补贴,可以试行依据农业培训成绩进行考核,将农业补贴与职业培训向挂钩,提高农民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农业生产知识。

农业职业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民分化越来越精细,而不再同于以往的兼业农民,事无巨细的都要操心。随着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技术服务型农民的出现也是必然,这类农民往往集中掌握某些农业技术、拥有一技之长,主要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劳务工作,获取收入。而这类技术服务型农民一般来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农业高等教育是比较完备和全面的,国家应积极引导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成为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份子。

(二)推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农业就业门槛

千百年来,农民以身份择业,出生在农村的人大部分的情况下均以务农为生,这种身份主义的农民职业观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就是农民都是最普通的工作,不仅不用选择甚至不会去选择从业。然而,随着农民职业化的推进和职业农民的出现,我们未来对于农民的要求将大幅提高,无论是从知识素养、专业技术还是资金背景,都将会有很高的要求。其实在国外,农业资格准入制度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同司法考试、会计师考试一般为人们所理解和熟知,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农民就是拥有专业技术、在专门领域的从业者,理当拥有从业资格准入门槛。例如,在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只有在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经营农业、享受国家农业补贴和优惠贷款的资格。[8]

由于我国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习农业知识的热情普遍不高,推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一方面迫使想要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们去主动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未来农业从业者队伍的基本素养,一举两得。我们应当摒弃,农民本身就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知识缺乏群体,要求他们要通过专门的考核才能从业无疑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的观念,开始树立起农民是一个专业的职业的理念,是一个应当拥有专业知识、经营现代科学农业的理念,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鲍忠杰.职业农民与农民职业化研究[J].当代经济,2012,(6).

[2]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3]杨钧.农民职业化的实现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2,(12).

[4]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1).

[5]郝丽霞,委玉奇.农民职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

[6]朱识义.户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联动改革机理研究[J].求实,2014,(12).

土地流转知识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大,土地的流转也有不同的方式,当然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城郊的土地所有主要是所有权的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合理控制资本下乡,防止资本注入过多对农民的土地兼并过多导致农民失业破产,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对农民权益的侵害。目前,虽然吴国农村土地流转这一现象比较普遍,也诶有个别地区出现了成功的范例,但是总体来说土地流转普遍还处在探索阶段。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土地纠纷,生成严重的后果。目前国内的土地流转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土地流转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针对土地转移的意识不足

土地是农民的财富直接来源和生存之本,对农民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因此有些农民不愿意转让自己的土地,这是农民对于土地转让的性质错误理解。首先,土地流转就是转变土地的经营权,转变方式可以是出租、转让或者其他各种方式;其次当转让的双方确定要将土地进行转让时,要签订相应的合同,合同上要表明,除了土地的经营权之外,其他土地权益仍为农民所有。上述两个误区导致了有些农民对于土地转让有很大的意见。除此之外,大多数农民对于土地转让的真实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不清楚。一方面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大多是从土地转让引起的法律纠纷中得知的,对于土地转让市场的真实行情并不清楚;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土地流转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法律程序不了解,对于土地流转的申报,申报所需的材料和受益的分配等多方面问题都不太了解,因此他们对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维权方法非常不信任,导致他们对于土地流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1.2土地流转方式陈旧

农村的土地流转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是有偿的,因此土地在转让之后农民依然享有对土地的经营支配的权利。同时我国也有许多转让者对于土地转让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导致土地转让的形式非常单一,本来不同土质,不同地形的土地可以用作不同的规划、种植甚至不同的使用途径,但是过于单一的转让形式不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农民对于土地流转就会失去兴趣。同时土地转让的价格单一、没有标准也使土地转出者失去了土地转让的公平性。

1.3土地的流转的收益需要提高

目前,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土地出租资金较低,虽然租用时间较长但是从长远来看,农民并没有从土地的租用中取到较大的利益。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是农民的全部经济来源,如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不到利益,那么他们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土地转让工作的难度就会增加许多,土地转让既然已经是一项关于农民的经济活动,那土地的租金或者是转让费用就应该随着市场变化,让农民能够从中得到较为丰厚的利润,这样才会增加他们加入土地流转的动力。

2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加强宣传工作

政府和村委会应当加强对于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相关法律有明确的了解,明确土地转让的好处,提高他们对于土地流转的参与积极性。这方面需要政府、村委会以及当地的媒体一起努力,提高农民的认识,让他们清楚了解土地流转是国家的发展方向,对于解决三民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农民清清楚楚的了解土地流转的全过程,让他们对于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于土地流转的信心。

2.2建立土地流转的平台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随意,没有一个公共的平台供农民朋友交流土地流转中的问题以及发放土地流转信息。如果建立起这样的平台,或者已经建立起土地流转平台的农村应当加强对平台的建设,让农民的土地流转都在平台上进行,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利用管理;另一方面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组织对土地流转进行管理也可以增强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信心,让他们对土地流转更加有积极性。而对于土地流转平台的建设,政府和村委会应当给予鼓励,不管是政府出面建立还是村民个人出面建立,政府和村委会都应给予支持,保证该平台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3结束语

土地流转工作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经济问题,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强对于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化和稳定性的把握。对于不了解土地流转的农民要加强给他们对于土地流转有利点的认识,顺利解决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

参考文献:

[1]韩昆.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