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28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1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引言

博物馆藏品作为博物馆核心的物质基础,代表着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藏品信息的管理是藏品管理的一种延伸,它担负着藏品来源、属性、历史价值、材质、保护记录、维护信息、研究信息等资料的管理。因此研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收集、整理、研究、保存这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实现博物馆藏品能被迅速查询、定位、维护、完好保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各个博物馆经济因素的不同,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各不相同。总体上来分析,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全手工管理

这种模式就是全部纯人工管理,从实物接收、鉴定、分类、入库、研究等,以及实物信息档案编写、卡片标签、历史查阅记录、研究信息更新等都采用纸质保存。这种纯人工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的共享、查阅,同时容易出现人文误操作、效率低的特点。

(二)互联网络管理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许多博物馆不再完全通过手工进行博物馆藏品种管理,同时出现了类似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通过收录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同时也把民间私人藏品进行收录,在资源上形成了互相补充。但这种脱离实物的管理,只能对进行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而弱化了对于具体实物的精心维护与研究。

(三)网络与传播结合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博物馆管理技术、传播技术三种的综合,通过博物馆管理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研究、维护、保养,然后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珍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与记录,最后采用网络技术与传播技术实现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近几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同博物馆间信息是互相孤立,因而也形成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孤立。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许多藏品标本展出、保管等工作还都是手工操作。因为藏品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传统的手工运作管理必然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显著增加了藏品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除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外,藏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库房条件简陋

部分博物馆没有充分重视藏品的保管工作,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藏品库房管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博物馆部分基础配套设施落伍。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藏品保管空间—文物库房。相对于藏品数量来说,文物库房面积明显不足。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根本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要求。

(二)藏品库设计问题

藏品库设在厢楼还是顶楼,由于受太阳光辐射,每到夏日,致使藏品库内温度偏高,温湿度无法调解。尽管个别库房配置了单体空调,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又缺少其他现代的必须保护设备,这就造成馆藏动植物标本、木制品生虫以及其他藏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保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藏品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本馆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出现脱节现象,不少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加上保管人员又时有变动,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三、改进藏品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

首先,藏品来源管理。在各种账目和出入库凭证中详细记录藏品来源。按照不同的藏品来源,实行不同的藏品账号编码规则。其次,移交入馆管理。藏品来源确认完毕后,保管人员持藏品交接凭证开展藏品入馆交接工作,认证清点移交入馆的藏品,在相关凭证上详细记录藏品的类别、来源、名称等属性,然后将藏品妥善运送到文物库房区。第三,库前整理和入库管理。藏品保管人员在文物库房区进一步检查、确认藏品在相关账目中录入的具体属性数据。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做好定名和鉴定,实测和技术处理,影像资料记录,藏品账目录入等一系列工作。第四,博物馆内清理管理。按照博物馆先行的藏品分类方法将入库藏品进行分类。综合考虑现行的藏品定名方法和每件藏品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进行文物定名。鉴定文物,仔细填写藏品鉴定意见书。开展必要的藏品技术处理工作,例如,简易修复、熏蒸、防锈以及除尘除垢等。对藏品进行必要的实测工作,详细记录藏品的完残情况、成色、重量以及尺寸等。采用绘图、摄像、拍照等方法,记录藏品的图像资料。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博物馆需要及时地将藏品的各项资料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图像档案、文字、卡片、分类账和总登记账等。第五,入库管理。只有上述工作完成后,才能办理正式的入库手续。第六,博物馆库内整理。编制文物分类账,建立完善的藏品档案,设置藏品存放的柜架,收集和文物相关的信息,并编制藏品修复年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藏品修复工作。

(二)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藏品通常只会存放在展厅与库房两个地方,并且很少移动。藏品管理工作较为简单,只要建立了藏品的档案、账目和卡,做好相应的保管与保护就可以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藏品开始频繁的对外展览,部分藏品经常在若干个地区展出,藏品的出库入库频率加大。经常移动的藏品不但增加了藏品遭受损坏的概率,而且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藏品管理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需要。因此,建立藏品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藏品动态化管理,成为了当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纸质类藏品的保管

我认为纸质类藏品的保管,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和保存的方法。要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采取密闭、通风及去湿、增温、吸潮相结合的方法,并配合除湿机、空调和干燥剂等手段,调控好库房的湿度和温度。保管员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拿取纸质文物,要避免经常移动。工作前洗手,操作时要戴棉质白色手套,以防汗、头屑沾污文物,拿取时动作尽量要轻缓,确保轻放。纸质文物的保护贵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只有防做得好了,才是抓住了保护技术的根本,才能减少治的任务。要特别注意防尘防污染、防霉防虫、防火防潮、防强光自射等。

(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静态展品为主体的陈列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形式,藏品说明牌只能承载很少一部分的藏品信息,难以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充分展现,从而使得观众无法全方位了解博物馆的藏品,难以对藏品产生亲近感,进而和博物馆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是,博物馆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后,藏品的展览陈列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大型博物馆运用了交互式、动感式、场景化的藏品展览陈列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目前,对社会的影响和宣教服务等成为了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信息管理促进了博物馆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博物馆肩负着藏品公开展出、整理研究、科学保护等职责。为了充分利用藏品的价值,博物馆就必须解决目前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积极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向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作者单位: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参考文献

[1]海.博物馆物论[J].中国博物馆.2011(01)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2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利用

博物馆之所以花费很多金钱进行对藏品的收藏,根本目的就是在管理保护博物馆藏品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将蕴含在博物馆藏品之中的人文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展现给世人。如果不能够对博物馆藏品加以利用,那么储存再多的博物馆藏品也没有用处。因此,在尽可能的对博物馆藏品进行管理保护的基础上,将博物馆藏品向世人展示,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是进行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和利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进行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文物参观机会的地方,是我国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物馆之中所收藏的文物也是我国社会的宝贵财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而来的就是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为数不少的人民群众正在把自己的目光转向文化休闲事业。为了满足自身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图书馆、博物馆等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休闲场所正成为人民群众新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博物馆内部储存的丰富藏品,采用科学的陈列方法呈献给人民群众,在合理保护博物馆文物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参观文物带来的快乐,是目前博物馆管理人员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让博物馆更好的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在传统的博物馆管理过程之中,博物馆管理机构往往只是重视博物馆内部收藏物品的数量的增加和收藏藏品的珍贵程度,单纯的把保护好这些文物作为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并没有把充分利用这些博物馆藏品的宝贵的文化价值作为收藏目的,这就导致人民群众的诉求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博物馆也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求博物馆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对于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而是要在注重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好博物馆藏品背后珍贵的文化价值。简要的来说,就是要将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以及博物馆藏品的合理利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工作

一般情况下,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利用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用于正常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以供人民群众进行参观;第二种是科学家对博物馆文物进行科学探究;第三种是用于对博物馆文物的影视宣传活动;第四种是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文物复制,以便于博物馆文物可以利用复制品在全国各地进行展出;第五种是文物异地展出,以便于提升博物馆文物的知名度。这些活动都有可能再利用的过程之中给博物馆文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为了有效的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就需要在进行博物馆文物利用的过程之中,在以下两个部分做好对博物馆文物的管理保护工作:第一,在进行博物馆文物的运输的过程之中,注意保护博物馆文物不要因为路途颠簸而产生损害问题;第二,在博物馆文物展示的过程之中注意保护博物馆藏品的安全。

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博物馆藏品异地运输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博物馆藏品可以妥善的包裹在合适的包装材料里面。鉴于博物馆文物的宝贵价值,在选择包装材料的过程之中,也要具体的分析每一种博物馆藏物的具体特性在进行对博物馆藏物的选择。对于那些相对体积比较大的博物馆藏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先使用囊盒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包装,再将这些藏品放置进入柜箱之中,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柜箱之中的空隙都是用泡沫材料填充,防止藏品出现晃动的情况。至于体积比较小的博物馆藏品,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先使用囊匣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包装,囊匣的大小要根据藏品的具体形状和体积进行设计,并使用相应的填充物料进行填装,以便于保护博物馆藏品免受破坏。除此之外,在进行运输的过程之中,每一个集装箱都要合理的配置好装箱卡,以便于运输的工作人员可以清晰的知晓每一个集装箱之中具体装的是什么藏品,运送的过程之中也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对于那些对特定的环境有需求的博物馆藏品,例如对温度和湿度要求比较高的纸类文物和丝绸类文物,就需要在运输的过程之中尽可能的保证藏品处于正常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之内。

在博物馆藏品的使用过程之中,要根据博物馆藏品使用的不同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保护措施。在进行博物馆藏物的展示过程之中,由于参观的人数较多,博物馆藏品所处的位置也比较暴露,这就导致博物馆文物很容易受到破坏。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博物馆藏物的展示过程之中,对于那些比较容易受到破坏的文物,要做到轻拿轻放,双手捧持的要求,尽可能的减少对博物馆文物的接触。与此同时,在进行与博物馆收藏的书画类、金属类文物接触的时候,为了防止手心出汗对文物的破坏,要在接触之前,事先带好相应的手套,防止汗水对博物馆文物造成损害。除此之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书画布置的时候,要严禁使用钉子直接将书画挂在墙面上。在参观博物馆藏品的过程之中,也要规定参观者不能吸烟饮水,防止对博物馆文物造成破坏。当博物馆收藏的藏品出库的时候,都要对出库的情况做好登记,在藏品回库的时候要严格检查是否出现了问题,并及时针对找出的问题予以解决。

三、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的利用工作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博物馆在进行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的过程之中,仍然难以做到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需要。具体的来说,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的展示的过程之中,难以满足参观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进行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的过程之中,又难以让研究人员可以更加便捷的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有效的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自身的观念:首先,博物馆应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博物馆内部的藏品资源整理成数据库,以便于在利用的过程之中可以方便的进行提取;其次,做好对藏品开放的准备工作,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技术也在不断上升,但是距离完善的建立一套快速的博物馆藏品检索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博物馆管理人员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保证博物馆藏品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向公众展示博物馆的藏品;最后,要定期开展博物馆藏品的巡回展览,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利用率,为了满足这一点的需求,就需要博物馆完善内部展厅建设,缩短藏物陈列周期,尽可能的向公众展示博物馆的藏品。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首先就要管理保护好博物馆藏品。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保护过程之中,由于博物馆藏品有很多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并且是易受损害的类型,这就导致进行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工作变得相对比较繁杂。针对这样的情况,博物馆管理者在进行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有效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保护好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庆平,宋亦箫:《武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13日,第7版。

[2]陈燮君:《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载《浙东文化》(2008年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3]续颜:《21世纪博物馆藏品与社会责任》,载《21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4]郭桂香,冯朝晖:《“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25日,第5版。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3

[关键词]美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60-02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博物馆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严密的组织体系、科学的运行机制、高科技的保护手段和有效的保障措施。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我国与之相比差距都很大。特别是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2013年1月16日至2月5日,受国家外专局项目基金资助,笔者有幸作为甘肃博物馆代表团成员之一,赴美参加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培训及相关考察活动。在考察期间,除参加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藏品保护、宣传教育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培训外,还利用学习间隙,拜访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博物馆联盟、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橙县宝尔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另外,参观了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博物馆等,收获颇丰。

由于国情和体制不同,美国博物馆大都是私立的,所以从管理体制、经费渠道等方面与我国目前博物馆情况大不相同,但他们在博物馆教育、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做法,对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涉及博物馆藏品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方面,让笔者感触颇深。目前,我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正处于建设阶段,许多做法尚在尝试中,经验不足,美国博物馆的许多理念和做法对我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有很大借鉴、指导作用。

一、美国博物馆藏品资料数字化管理考察情况

美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起步很早,比如国会图书馆在1900年就开展这项工作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就开始利用计算机处理藏品资料的尝试。80年代中期,艺术博物馆信息系统(aRtiS)、艺术史信息程序(aHip)、藏品信息系统(CiS)等软件相继开发应用。目前,美国大部分博物馆都己建立了规范的藏品档、完善的藏品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博物馆管理的信息化。在数据库中,不仅包括藏品的原始信息,如名称、年代、质地、尺寸、流传经过和来源等,还拥有藏品入馆后的一切后续信息,如其参与了哪些展览及在展览中发挥的作用、修复者对其采用了何种修复方法及使用材料、关于其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数据库内储存了藏品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橙县宝尔博物馆一幅收藏画,要登录作者、背景资料、画面状况、画面人物履历、自传,该画参加的展览及时间、地点等。数据库中不仅包含了详尽的藏品原始档案,而且可以随时增补信息,记录了藏品从诞生之日起的所有信息。

在数据库中,通过查询编号或名称,即可查到每件藏品的所有信息及展示记录,是一个很有作用的工具。实行博物馆数字化管理,通过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公众可以随时查询想要了解的藏品信息,例如名称、种类、级别、数量等。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于各博物馆馆际之间交流合作、相互学习都具极大益处。另外,建立博物馆网站,将藏品、展览信息到网上,可使公众在网络上欣赏藏品,了解展览信息,充分浏览博物馆。尤其是学生、老师,不用亲临博物馆即可观看到展览。同时,网站还可提供公用邮箱,用于观众留言、提问及答复不同见解,邮箱信息收集后提供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解答观众疑问。

数据库的建设对库藏管理、研究人员也很方便、易用。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例,除计算机中心外,亚洲部有专职电脑操作员,该部5万多件文物的档案全部进行了信息化处理,通过电脑可以查询其中任何一件文物的基本数据、级别、图片、评介、收藏库柜编号、流程情况,并可进行动态管理。电脑数据备份数份,绝对安全。而且原先的文物卡片(登录卡、流程卡)仍可同时使用,或作为备案。就库藏管理来说,为方便研究人员,他们每人都配有钥匙(开钥匙库,钥匙库中放有各收藏柜钥匙),可以随时出入库房(电脑有记录)。馆藏人员根据柜号轮流抽查文物存放,并核对电脑记录,如有挪动文物位置情况,随时发现,及时提出,确保安全。

二、美国博物馆藏品资料数字化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在美培训考察期间,通过聆听美国国会图书馆叶娜博士的讲座,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座谈,以及现场参观学习,笔者对前美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如何创建和存储数字化后的藏品文件,包括藏品文件的数字格式、如何数字化、图片的解析度和衍生用途的辅助工具;高科技的服务器管理;文件的复制、备份和转存;文件的用途和多种利用。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首先,规划数字化的具体方法和资源,以此来决定数据库的规模和架构。其次,选择需要数字化的藏品。之后便是考虑数据库的建设和托管的具体执行。除了这些,设备的准备工作也是需要仔细规划的内容。

步骤二:藏品数字化应该采取多种途径。除了照片、全息3D影像外,也可以把视频加入进去。

步骤三:数据库的存放应进行多个备份,而且定期要更新数据,保持数据库的活力。

步骤四:在初次建立数据库的时候,应尽可能把工作做细致。这包括坚持藏品数字化的制作标准、做出详细的清单目录等。

三、考察体会与启示

这次学习考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同时,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虽然总体发展迅速,但具体实施办法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许多博物馆虽然也进行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建立了网站,但藏品采集信息不全面,藏品数字化采取的途径单一。除了照片、全息3D影像不完善,更别说加入视频了。而且不能定期更新数据,保持数据库的活力。网站建立较粗糙,通过网站扩大博物馆藏品利用效果不明显。

从甘肃省博物馆存在的诸多情况查找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缺乏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尤其是许多老同志,早已习惯于传统的藏品保管查找方式,对信息时代缺乏敏感性,甚至是计算机盲,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待提高,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管理缺乏主动性,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很大一部分文博工作者依然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是对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容易忽视对文物的利用。即使研究,也都是各自为阵,不愿共享资料信息,同一研究领域内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博物馆都应具备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想意识,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机遇,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营造出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环境,理顺博物馆藏品所涉及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所以,改变观念、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是关键。

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建档势必会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他们达到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通的文科毕业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软件开发等需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文博队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必然要求。因此,增加一些岗位,如软件设计人员,使其能专注于设计,适应并熟练操作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软件。尤其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不仅要求具体参与者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还要求他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如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不仅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木器、汉简、字画、佛教艺术品等,还有近现代革命文物,动、植物化石标本,这就要求参与人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否则,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描述。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4

一、现代化藏品库房建设与库房监测管理

藏品库房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藏品的安全,关系到藏品社会效益的发挥,现代化的库房建设与设备是科学管理藏品的必要条件。藏品进入库房后,加强对它的保护管理,防止有害物质对它的侵蚀,防止不良环境的影响,使藏品有一个良好的存储条件。《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要求健全、坚固、适用、经济”。“库房应有防水、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房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并禁止烟火”。藏品库房建筑必须为藏品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保证藏品的安全、有利藏品的保护、便于藏品的日常管理和利用,以免人为或自然对藏品的危害,保证藏品不受损害。

由于文物藏品种类繁多,结构成分各异,所需要的保存环境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因物而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了保证文物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得到安全保存,防止人为或自然环境对藏品的破坏。在对文物进行分类管理的同时,对文物结构形成,包括其材质成分、制作工艺等有关专业知识,要全面了解掌握。对文物所需保存环境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气候环境对文物藏品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撑握不同质地结构的文物藏品所需要的气候环境基础上,还要加强做好库房环境的临测。控制环境,加强对文物库房环境的监测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温、湿度、光线、有害气体的监测。藏品库房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库房内一天的温度变化不超过2―5℃,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导致藏品内部结构不稳定,引起物质膨胀或收缩。同温度相比,湿度(相对湿度)对藏品的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有机质藏品,对湿度比较敏感。经常性或定期对库房气候环境进行监测管理,运用有关气候环境调解方法可以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对气候较敏感的文物藏品,因气候的波动变化受到损坏,使文物藏品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应安全稳定的标准环境中得以保存。自然环境对藏品的侵蚀是非常大的。库房的温度、湿度、紫外线辐射、化学、生物学和电的活性同污物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一起形成了一个彼此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活体系。温度过高,会使丝、麻、棉、毛织物和竹、木器等纤维质地的藏品中原有的水分蒸发,造成皮革制品变硬,编织品和纸张变脆,木制品干裂。湿度过大,会使部分文物发霉、生锈、腐烂;真菌和虫害就会繁殖,使金属器皿出现绣斑,漆变形、脱漆,书画生霉点,木质物品腐烂。湿度过低,则某些文物,如纸制品会变得干脆易折断,木制家具会爆裂、翘曲。文物库房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5―65%之间。光线中的紫外线对于博物馆藏品中一切有机物,如棉、毛、丝、染料等都有很大的损害,它能使物体内纤维老化,改变物体的坚固程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也能使文物的色素减退并腐蚀金属和石料。灰尘中的化学微粒能与有机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对其造成损害。灰尘落在文物表面上,不但会改变文物外观色彩,形成污垢层,还会对文物造成机械性损害,同时灰尘中的微生物孢子在温、湿度适宜时亦会繁殖。气候的变化,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虫蛀鼠咬、霉菌繁殖,都会减少文物寿命。因此控制库房温、湿度,消除霉虫能够生存的环境,将库房全部实行密闭,隔绝日光对藏品的直接照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库房条件,使文物库房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光、防震、防虫、防鼠。并设有通讯、防火、报警、闭路电视监视等现代设备,使文物库房收藏环境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使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中,阻止或延缓其自然损坏过程。

二、建立藏品规章制度与藏品的科学化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5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突出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基层县级博物馆藏品质量与数量有了很大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增加,一方面在研究地区历史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起到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但是在藏品管理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技g制约、管理人员水平问题以及管理制度缺乏等问题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问题。为此博物馆管理者根据问题的主要原因,开展了针对性对策研究,为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1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存在突出问题

1.1藏品保护技术依然有待提高

藏品管理不善将会造成文物损坏、遗失等重大问题的出现,继而造成文物管理重大事故的出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造成藏品管理不善的基本原因是其保护技术依然有待提高。这种技术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监控技术盲点问题。博物馆藏品保持环境、安全等问题监控技术的提高,是保证其保存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的监控过程中,部分监控盲点的存在使得藏品保存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这种盲点问题是因为两方面问题造成的。一方面人为设计盲点,既监控设计中因人为设置不善造成的监控盲点,另一方面为技术盲点,既因为设备设计质量问题造成的监控盲点。第二,藏品保存环境控制技术能力不足。文物藏品保存中,对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求较高。但是在研究者对县级博物馆文物展示区与库房实地检测中发现,由于受到技术缺陷影响其藏品保存环境中的控制技术不足,造成了藏品保护质量的下降。

1.2藏品管理人员工作水平较低

在县级博物馆时间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管理者工作水平较多造成的藏品管理问题,对于博物馆日常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对文物藏品造成破坏。文物藏品是博物管理藏品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工作中,因保管人员缺乏文保专业知识或疏忽大意造成,进而对文物造成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二,技术能力缺陷。新型藏品保护技术的应用,是确保藏品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如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无法使用适应新型控制技术,进而影响藏品保护技术优势发挥是当前博物馆藏品保护中遇到的重要难点问题。

1.3藏品管理过程缺乏制度制约

在博物馆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藏品管理质量的降低。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问题出现的。一方面县级博物馆管理者由于长期受到事业管理体制影响,缺乏经济责任制制度管理理念,进而造成管理者制度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博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进而造成其制度建设中缺乏参考依据,影响了制度建设的约束力。正是由于这种制度约束力的降低,造成了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管理力度降低、责任制难以落实等多种问题的出现。如藏品管理实践中,由于现有制度中对部分管理责任为制定明确的责任岗位与人员,进而造成管理事故无法进行有效处理与责任追查的问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管理事故。

2藏品管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

2.1引进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藏品管理技术水平

第一,采用数字化监控技术提高监控质量。数字化监控技术较之传统系统,具有监控视频清晰、灵敏度高以及监控死角小等技术性优势。如红外线监控设备的应用,在藏品夜间与消防监控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第二,利用自动化处理技术提高环境控制精度。数字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人工管理技术比较,其对环境控制的精度、反应效率更加准确高效,进而更好的提高了藏品保护质量。同时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很好地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对藏品的二次伤害。如利用自动控制主机将恒温空调、排风除湿系统进行一体化控制操作,即可很好地提高藏品环境质量。第三,保证整体化控制管理模式的运行。藏品保护不仅是单一的控制过程,而是环境、人员、设备整体控制的过程。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确保了藏品保护中整体管理模式的开展。如数字化一体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类监控设备开展藏品管理监控工作。同时,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数据,监控中央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程序设计流程做好问题分析、预警警报以及对空气质量、消防设备等保护性设备进行控制,确保问题处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2.2开展实践性职业培训,培养合格的藏品保护队伍

对博物馆现有就业人员以及新入职员工开展实践性职业培训,培养出具有藏品保护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藏品保护队伍,是当前县级博物馆人力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队伍培养中,其工作内容包括了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已就业人员的技术培养。对于博物馆已就业工作而言,职业培训的重点应集中在新型文保技术以及相关理论技术的培养中。如加强对已就业人员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培训,进而提高其数字化文保设备的控制质量与效率,就是当前博物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新入职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对于博物馆新入职员工而言,其文保理论与相关技术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文保实践能力的缺乏却是其管理工作中遇到主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可以采用工作经验分享、职业技能培训等不同模式,对新入职员工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如文物修复实操培训、环境控制设备操作培训等),提高其藏品保护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在职业培训中,管理者针对基层博物馆管理经验较少的劣势,可以派遣工作人员管理规范的省、市等大馆开展实践学习,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

2.3以藏品保护质量为目标,建立严格的藏品保护制度

在县级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中,包括了一目标、两核心、三控制的建设内容。一目标就是围绕藏品保护质量提升为目标,开展制度建设工作。这是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必须达成的工作目标,也是管理制度制定中心内容。两核心就是确保以藏品管理责任制度与保护过程全程监控制度为核心,在藏品管理过程中搭建起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者可以确实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而制度管理的内容则包括了对藏品保护环境、工作流程以及展示过程的控制中,保障管理工作落实到文保工作实践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藏品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博物馆实际情况结合开展,提高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与控制质量。如县级博物馆在展示管理制度中,必须结合当地民族与民俗习俗忌讳特点制定制度内容,确保藏品展示中不出现类似问题,影响博物馆展示与整体工作的进行。

3结语

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的开展,是其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为此博物馆管理人员结合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技术不足、管理人员水平问题以及制度缺陷三点主要问题,开展了实践性应对措施研究,利用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实践性工作方法提高藏品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6

关键词:文物藏品博物馆文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94-01

一、文物藏品入库保存的规范操作

(1)博物馆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馆藏藏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文物的入库保管、资料等级、移动展览以及科学研究都要有明确严格的规范。

(2)科学合理地引进收藏管理。收藏入库主要是做好基础的分类以及入库前的各项工作。对于藏品一定要做好登记整理,文物详情记录在案,为后续的科研展览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保护保养

(3)收藏文物的登记分类。历史文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博物馆文物在入库登记上也应该有详细的规范制度。根据文物不同的质地类别分为丝织品、书画、陶器、玉器、印章、铜器、货币、民族文物、考古文物等。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针对其不同条件、级别等分类保存。对研究价值、级别高的文物应当设置专库重点保管。

(4)馆内库存管理。对于馆内已有的藏品,工作人员应分类编制账目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的档案,做到每一个藏品登记在案,制订其存放修复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Y料信息,便于后续对藏品进行研究。

(5)藏品的鉴定。藏品的鉴定是博物馆收藏管理不可或缺的步骤,它是对藏品价值的认定,是为藏品确定相关保管条件的依据。因此,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登记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鉴选。

(6)定名鉴定。每件收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要用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鉴定并填写意见表。

(7)藏品入库管理。前阶段工作应当取得文物相关资料,做好数据库登记、处理以及科学技术实测,有必要地做技术处理,除尘除垢简单修复等。记录文物的尺寸、重量、成色以及拍照绘图,记录图像资料,入库前必须填制入库凭证。

二、藏品管理的工作重点

在我国馆藏博物馆的收藏历史上,早期的藏品管理比较简单,在一般情况下,藏品只存在于库房以及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只要为每一件藏品做好相应的档案编辑,做好相关的保护管理就好。但如今,各地博物馆开始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的展览,举办知识讲座,藏品频繁出入藏库。在移动的过程中,文物极有可能受到损坏,因此现阶段博物馆藏品动态化管理已经成了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博物馆馆藏的管理中,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中重点保证文物提用的安全。对此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提取应当有一套完善的审批手续。馆藏出入博物馆只有一个出入口,每一件馆藏的移动提取交由专人负责。严格管理填写相关馆藏的出入库凭证,清晰登记提借日期原因以及馆藏的名称、藏品的保管情况,经由相关的领导签字之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出入库凭证。

藏品的出入凭证妥善保管,做到每一件馆藏的来源去处都有迹可循,有理有据。进出库的藏品是为了使用,博物馆对动态藏品的登记跟踪要做到位,同时做好统计,分析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以及藏品自身存在的宣传教育意义。

三、利用科学技术保障藏品安全

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科学养护,博物馆各类藏品中如纺织品、书画纸张、毛皮等其他纤维制品保管相对困难,他们对环境的湿度、光照以及空气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延长藏品收藏的寿命,博物馆应当及时做好环境湿度以及各项环境指标的控制。例如丝织品的保管,为了防止藏品退色,藏品保存环境应当在库房阴面,避免自然光的垂直照射。保持环境适宜的自然温度和湿度,以防丝织品的曲卷、脆裂等。还有其他科研、经济与艺术价值较高的玉器、陶器、铜铁器等的考古发掘品,应当配置专门的囊匣,防止震碎损坏。器具的摆放遵循上轻下重、高卧矮立、前大后小的放置顺序,以及垫入海绵软隔防止滚动碰撞等损伤。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发达的科技技术有利于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环境,让科学技术投入到文物保管中来。2008年,我国文物局就已启用“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在未来的博物馆馆藏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统计和查询,及时反馈文物被盗、损坏等信息。在馆藏藏品的安全管理中,也可以慢慢引进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对文物进行修缮保管,在文物动态移动甚至运输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的定位跟踪,防止移动途中遗失损毁等突发状况。

四、结语

博物馆馆藏文物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它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祖国的年轻一代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精神的寄托,是人们精神发展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存与管理,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现代数字化信息管理,推动国家新形势下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保存好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笔珍贵的财产。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7

【摘要】随着民间收藏的方兴未艾,兴建民办博物馆成了收藏界的一种时尚。本文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明确了民办博物馆的概念、地位、作用和意义,列举了其发展的政策背景,分析了当前河北省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几项具体措施。

近年来,民间收藏方兴未艾,很多收藏者强烈希望与社会分享其收藏及研究成果,因此兴建民办博物馆几乎成了收藏界的一种时尚。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民办博物馆的鼓励性政策,但因种种原因细化不足。明确民办博物馆的地位、作用,正确解读相关政策,认真研究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具体措施,对我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博物馆的概念、地位、作用、意义

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民办博物馆的概念和地位作了这样的表述:“民办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社会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民办博物馆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引导和规范民间收藏。河北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河北环京津,环渤海,地理位置独特,海陆空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使我省民间收藏发育较好。创立民办博物馆,可以将个人收藏有效转化为社会馆藏,通过展览开放将藏品由商品转化为文化产品,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民间收藏有了鲜明而正确的发展方向。

2、提供优秀精神食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国有大中型博物馆往往着眼于珍贵文物及高端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对那些虽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但自身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不高的特色展品和藏品往往不够重视或者鞭长莫及。民办博物馆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五花八门的民间收藏将为民办博物馆提供丰富多样的藏品和展品,展示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3、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收藏是有心人的事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办馆开放是智慧收藏家的选择,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将大大有利于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吸引企业家投资文化事业,开辟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另一途径。

4、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观念,以文化参与促进文化感知,以强化公众感知推动文化发展,实现真正的文化繁荣。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服务于百姓,尤其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规模的专题展览趣味性强,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容易在社会上激发人们发现美、收藏美、展示美的冲动,从而形成欣赏、收藏、展示、交流的良性循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化休闲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归属感,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通过税收等相关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捐资捐赠社会事业”。“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从积极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民办博物馆的质量等三个方面,为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出了9条意见,宏观上明确提出了“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提高文化惠民能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针,强调多元投入、扩大覆盖,推进公共文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并且将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措施,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立足河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通过重点扶持能反映燕赵文化特色的民办博物馆来培育催生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是贯彻我省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0年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博物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目前全国各地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500家,加上未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及收藏室,全国民办博物馆总数达1000多家。河北省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有五家:承德热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唐山亚洲古代艺术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沧州厚古博物馆等,另外具备一定的藏品基础,筹备或尝试建立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近40家。我省民办博物馆藏品类别很丰富,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类如民居构件、家具、农具、火花、烟盒、眼镜等,特色艺术品类如根雕、剪纸、砚台、字画、内画鼻烟壶等,其他还有钱币、瓷器、奇石、像章等等。有建馆意向的收藏家大多表现为对某类藏品的独特爱好甚至痴迷,对自己的藏品甚至藏品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研究有一定造诣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民办博物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鲜明的专题性和超强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公立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和内容。

我省民办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与公立博物馆地位不平等,未被真正纳入博物馆管理体系。我省民办博物馆目前基本处于始于自发,任其自流,悄然自灭状态。国有博物馆基本实行免费开放政策,由政府补贴以维持正常运行,而民办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文化事业机构,所收取的一点微薄的门票收入还得缴纳企业经营所得税。也正因为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的实际不平等,造成政府部门对民办博物馆的长期漠视甚至忽视,监督管理也流于形式,疲软无力。

2、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尚无具体扶持措施。目前,从中央和省级政府层面明确了对民办博物馆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但是财政、税收、文化宣传等相关部门都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3、政府部门行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民办博物馆的管理主要是注册登记准入管理,正常开放效益管理,撤销后藏品流向管理等三方面。目前除注册登记有笼统的条文规定外,其他的实质性内容均无明确规定。

4、民办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或集体创办的博物馆在人力资源、经费筹措、馆址馆舍、陈列宣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来讲私人创办的博物馆方方面面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首先,馆址、馆舍问题。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馆舍位置、环境、空间、布局有一定的要求,而目前我省民办博物馆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有的租用写字楼,有的利用废弃的厂房,有的利用空闲的住宅。酒香也怕巷子深,合理的选址和合适的空间对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发展有时候比藏品更重要。其次,藏品研究和展示问题。收藏者的研究和收藏一般基于对某方面藏品的独特兴趣,但往往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民办博物馆的展览也是如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再次,观念和意识问题。收藏家和文物贩子的最大区别是,收藏家往往着意于藏品序列的完整性和藏品的真实性,文物贩子看重的是市场价格和经济利益,博物馆人则是有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博怀的超级收藏家。这样的超级收藏家为了保证自己藏品的完整性和整体社会价值,宁愿将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的博物馆,也不会零打碎敲地将藏品卖给文物贩子。如果每个民办博物馆的创立者都有这样的观念、意识和境界,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难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费问题。利用藏品保持向社会正常开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博物馆,而要维持正常的开放,人工费、水电费、房租费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措施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首先收藏家要有服务社会的美好意愿,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经济扶持,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厚爱。从政府的层面考虑,以下措施当有助于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1、政府栽就梧桐树,招来民间金凤凰。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与收藏家最贴心的做法应该是仿效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工业园区,由政府出资、拨地、建馆,并负责宏观管理,收藏家免费使用展馆,陈列藏品,并负责展馆内部管理。这样,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博物馆整体布局,也便于对博物馆的展示、开放实行有效监管,既解决了民办博物馆馆址馆舍问题、展品安全问题、藏品归属问题,又解决了博物馆的运转维持问题。更多藏家的加入,还可以使博物馆不断更新展示内容,提高展馆的使用效率,并提高社会收藏的社会效益,一举多得。

2、在收藏家与公立博物馆之间建立藏品信托机制。收藏家可以将藏品委托公立博物馆代管,借助博物馆优良的库房保管条件和专业的研究力量,共同整理研究、发掘藏品的内涵,提升藏品的价值,通过成果出版、陈列展出,实现藏品的公益职能,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8

关键词:全球文化;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

一、当前我国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1.缺乏规范性

要想更好地应对全球文化背景之下的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应该对其资源建立起数据库。数据库是对其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前景。数据库这一全新的资源整合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了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有到无,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和发展。由于我国博物馆藏品的种类不同,加上一些私家藏品,必然会造成数据库录入标准的不统一,真正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并不多。这也就会导致我国一些博物馆藏品资源可以实现的共享较少,资源浪费较大。

2.建设的速度较慢,门类较少

这主要考虑到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属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分支,因此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个方面都比较欠缺,真正建设博物馆藏品资源数据库的专业人员就少之又少,同时也就造成建设的速度较慢,真正可以实现全国性的大型博物馆资源数据库寥寥无几,更少有可以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地位的博物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的发展。

3.联网水平较低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可是目前我国许多的博物馆在进行藏品资源建设上,也只是停留在计算机的层面,它仅仅能满足自给自足,满足博物馆自身以及相关部门的建设。真正在一定程度上与部级别乃至世界级别的博物馆实现互联网的联系,却少之又少。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博物馆藏品资源数据库建设中,联网的水平还比较低,这也将会阻碍我国博物馆的发展。

4.更新速度慢、利用率低

造成我国博物馆资源建设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博物馆资源建设数据库更新很慢,并且真正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一些博物馆所建的数据库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真正的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资源共享和建设上都相对匮乏。

二、全球文化背景之下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1.要遵循实用型的原则

作为博物馆,应该明确自身数据库以及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维护和整理,更是为了长期以来的推广,这对推进博物馆的发展以及推动我国地区历史文化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实用性的原则,更好地利用通用的格式,清晰明了地对博物馆藏品资源进行整合。另外还应该定期地对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进行维护和监督,更好保障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要注意体现先进性

先进性一方面是指在进行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平台建设的时候,注重与国际接轨,将一些全新的推广平台、技术手段以及编程模式和操作系统引入到博物馆藏品资源建设当中。另一方面则更应该实现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模式引入,有效地将博物馆自身的文物价值体现出来,对于博物馆藏品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也可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3.注重规范管理

在博物馆藏品的录入中,应该采用国家乃至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严格的把关,这样有利于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藏品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藏品自身的价值。在进行数据整理以及平台资源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只有藏品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才可以更好地推动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实现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4.注重开放性的管理原则

博物馆必须明确自身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广和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就必须注重开放性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实现专业和普及相结合的开发以及管理方法,将博物馆的藏品价值体现出来,推动该博物馆的长久发展。

在当前全球文化逐渐融合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博物馆藏品资源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更为有效地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内涵打入国际,就必须实现藏品资源的建设并对此进行完善,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博物馆行业的良性健康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琪.对藏品及藏品保管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3(01):49―54.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9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档案管理是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档案管理实现方便利用、查询、归档等一系列措施,使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合理地进行。

一、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博物馆,是指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就促使博物馆工作者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而陈列展览正是这一平台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让更多人亲临历史留下的珍贵遗迹,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伴随着陈列展览的进行,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为后人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依据,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基石。同时,博物馆的档案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博物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及组织机构的调整变化等,详细反映博物馆的成长历程。可以说,从建立博物馆开始,档案管理工作就始终围绕着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档案记载着大量的信息,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依据。比如它能为博物馆陈列宣传工作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使文物藏品的宣传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它能为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考查的依据,为社会各有关部门开展多学科理论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第三,它能为藏品的保管、养护和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当文物损毁或消失时,文物档案就成为修复的关键;第四,它还为藏品的安全管理提供备查证据资料。因此,博物馆必须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让其充分发挥在文物保护与利用中的价值。

二、博物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风筝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化,对存档工作缺乏重视性

风筝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主要工作是完善馆内建设,包括展馆的装修工程、展品的征集工作。随着博物馆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和社会教育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博物馆管理者更多的关注,而对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则被淡化了,由于人员编制有限,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完全纳入正轨。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专人负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而有些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者自身对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工作存在缺位现象,导致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交替的进程中遇到障碍。

总体来讲,风筝博物馆馆藏展品来源广泛,有些展品无法追述其准确来源,加之建馆初期的许多客观因素,档案管理仅以保管为主,进馆展品起初都已“豆腐账”的形式管理。风筝展品有其特殊性,一般风筝绘制使用化学颜料,扎制使用矾过的丝绢,导致展品易粉化,不易长时间保存,例如馆藏风筝“百鸟朝凤”。

2.博物馆档案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划

近几年,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诸如达标升级之类的实质性考核,但达标以后,就出现后劲不足,缺少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管理,再加上管理者对博物馆档案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对档案综合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造成了博物馆档案工作有领导,无计划;有任务,无落实;有形式,无效果。博物馆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划。

3.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管理

当前博物馆档案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博物馆档案收集不规范。馆藏展品的档案包括收藏档案、保管档案、展陈档案、修复档案、借展档案等,这些档案分属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按照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记录、收集、整理,藏品的相关档案之间无法进行综合利用。二是藏品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藏品档案信息不仅是文物藏品的身份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物理或是化学性质的变化;三是博物馆档案整理不规范。由于博物馆档案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立卷过程中不按照档案规范立卷;四是档案综合管理力度不够。博物馆藏品档案未及时进行移交或是在移交过程中损坏和丢失,造成档案不完善;五是档案利用不规范。博物馆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借阅内松外紧,手续不完备,造成了借出的档案经常没有按期归还或长时间不归还,甚至遗失。

三、改进风筝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坚持规范建档

增强博物馆管理者的档案意识,只有这样博物馆档案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博物馆档案要全面反映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包括博物馆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资料档案等,通过收集、整理各项资料,详细甄别分类,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博物馆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和利用,因此要增强档案工作与博物馆发展的贴近度,根据发展需要,可编写《组织机构沿革》《陈列展览精品展》《风筝藏品精品汇编》等资料,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档案的服务作用和应尽的职能。

2.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博物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作为专题博物馆的档案工作者,首先不能满足于现状,应主动、积极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理论知识、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知识,做到依法治档,使档案得以安全保管和科学利用。第二,要加学习业务技术和各级档案专业刊物,清楚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时贯彻落实有关档案管理的新规定、新规范,按照新要求去工作。另外,还应密切注意国内外档案工作的发展动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第三,提高档案人员素质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求档案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科学知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以及相当的外语水平。第四,明确博物馆档案管理负责人、档案员的岗位职责,形成覆盖全馆的档案管理机制。

3.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档案管理日趋完善,达到最优化,第一,坚持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的原则,按照完整、准确、翔实的要求,按照规范、标准的原则整理归卷、立卷,把博物馆档案整合为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博物馆档案工作的档次。第二,对馆内展品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普查的同时,根据《藏品档案规范》对原有的总账进行整理,对新征集的展品进行重新认定,把已认定的藏品进行分类,编目、入账,并写明展品信息,把重点的展品进行编号纠正,并做好备注。第三,重新组合相关资料,实现资料规范化。将那些建档过厚、内容混杂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合。在重组资料的过程中还应对那些无页码、无标题或标题不清楚的档案资料要重新加工、编写,以保证馆藏档案资料更加规范。第四,规范}名,保证查找资料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档案的分类号保证了检索的查全率,而题名准确才能保证检索的查准率。

4.尽快完成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搞好博物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做好博物馆档案的研究和利用

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带来新的革命,档案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直接通过电脑网络来进行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输。我们要借助系统本身的局域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博物馆档案工作者不应只停留在保管档案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利用。我们在有计划、按标准加强档案研究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摸索,善于总结经验,使档案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档案的管理范围也从以往的文字、图片档案等发展到电子文件,及其数据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和缩微胶片档案等新型档案。我馆应该根据自身馆藏的特点,尽快建立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以达到快速、安全、准确管理档案的目的。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各类博物馆也进入上档升级,快速发展通道。档案管理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正确分析档案管理工作中不足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抓住当前的大好形式,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管理篇10

关键词:博物馆;人性;管理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文化享受有着迫切的需要。所以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如何高度重视和全力搞好博物馆管理,就成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作用之关键,更是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业务效益是否明显,也作用于是否能为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方面。

一、对于藏品科研保管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对于保管人员要求

1.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

2.明确执行保管法规,履行保管手续,坚持保管原则。

3.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可适应推进博物馆数据化建设。

文物藏品都是经由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征集、发掘、采集等途径获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以资源而论,藏品是不可再生资源,藏品保管员首当其冲要担负起保护此“资源”不被灭绝的责任。国家和地方为发挥文物藏品潜在价值出台了系列文物政策、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藏品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藏品管理人员应遵纪守法,模范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不利用业务之便谋求私利,不参与文物营利活动,不收藏文物。这不仅有利于藏品保管员集中精力工作,也利于提高自己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自身也应当具备识辨真伪的技能,明确职能。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规范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当然这种规章制度产生于实践基础之上,并不断地被完善、被修改、被补充。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整个社会其他产业相比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有法不依。因此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鉴定明确,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二十四字方针,遵从《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日常工作,以达到“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要求。

为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保管员要加强保护技术的学习。保管员应明确藏品的损坏不仅受制作材料的影响,还跟不适宜的温湿度、光辐射、虫霉等客观环境因素有关,要相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藏品的科学保护。

藏品保管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大量的各类账册、卡片、档案、表格都需要人工填写,数据量大且处理时间长,甚至凭个人有限的知识、资料不能解决问题。利用电脑处理藏品保管中的许多工作,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保管人员繁杂的事务,而且也能准确快捷地收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多种途径。要运用电脑管理藏品,逐步实现博物馆业务活动自动化。首先,保管员要规范地做好人力保管藏品的工作。藏品的定名、分类、计量计件、登记账册、填表制卡都要求规范化。运用国家文物局从全国各博物馆、纪念馆筛选出来的科学而适用的方法进行藏品管理,实现数据规范化,这是藏品数据库管理的前提准备工作。其次,保管员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对藏品进行检索、统计、出人库调控、藏品存量、藏品档案贮存的有效管理。这避免了直接核对藏品,动手翻找浩如烟海的资料,可以随机查询有关信息。运用微机进行保管环境的自动调控,使库房成为适于藏品存放的环境。利用电脑报警系统做好库房、陈列室的安全防治工作。藏品管理电脑化对于惯用笔墨工作的保管员是不小的困难。形势的发展,要求藏品保管员要活到老学到老,把握时代脉搏,迈出时代步伐。

三、对于管理工作

1.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

2.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