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抗震检测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7:29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1

关键词:抗震鉴定;钢筋混凝土建筑;密肋升板结构;结构检测

引言

上海某厂房始建于1975年,建筑面积约为2200m2,结构采用双向密肋板柱结构形式,采用升板技术施工,局部为梁板结构,至今已使用30余年。现新业主计划对其进行插层改建和重新装修,建成现代化的办公楼。根据上海市的有关规定,既有建筑进行加层、改造、改变使用功能、增加使用荷载必须委托有专项资质的单位对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提交有关部门审查备案。据此,业主委托上海某检测单位对其进行抗震鉴定。

1.工程概况

该厂房原建于1975年,建筑面积约为2200m2,结构采用双向密肋板柱结构形式,采用升板技术施工,局部为梁板结构。该厂房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局部加层改建,在原有a单元屋面层增加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委托单位现拟对该厂房进行插层综合改造,改建为静安区统战部办公楼。根据上海市的有关规定,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所委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对该厂房进行结构检测和抗震鉴定,提供抗震鉴定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抗震鉴定报告送抗震办审查备案。

2.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标准规范[1][2][3],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历次改建情况调查;建筑结构布置调查;材料强度检测;房屋倾斜、不均匀沉降测量;结构损伤调查;结合原设计图纸、改建方案、检测结果,按照有关规范评估改建后房屋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提出有关抗震加固和整改的建议和措施。

3.现场检测结果

结构柱:采用破损法和游标卡尺、钢筋探测仪抽检了14根结构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结果表明:结构柱主筋采用的是螺纹钢,有25、28两种规格,箍筋采用的是8圆钢,结构柱的截面尺寸约为400×500,单面配筋为325或328,部分结构柱保护层厚度偏厚。

混凝土密肋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采用破损法和游标卡尺、钢筋探测仪抽检了单体a三、四层和单体B三、四、屋面层的密肋梁,被抽检的密肋梁主筋规格一般为16、18和20的螺纹钢,梁的箍筋均为6@200。部分密肋梁保护层厚度偏厚。

混凝土强度检测:回弹法抽样检测并经取芯法修正的单体a、B结构柱混凝土强度在28.1~44.9mpa之间,强度平均值为39.8mpa,混凝土强度达到原设计300#(C28)的要求;单体a、B柱帽混凝土强度在37.5~42.5mpa之间,强度平均值为40.2mpa,混凝土强度达到原设计300#(C28)的要求;单体a、B密肋梁板混凝土强度在28.9~38.4mpa之间,强度平均值为35.9mpa,混凝土强度达到原设计300#(C28)的要求。单体a加层柱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为42.7mpa,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C40;加层梁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为25.3mpa,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C25。混凝土碳化深度除个别构件小于6.0mm外,其余构件均大于6mm。

房屋结构柱倾斜和不均匀沉降检测:采用ZH•et-1型经纬仪测量了房屋底层角柱棱线的垂直度偏差(测量结果包含原有施工误差,累计总体变形和测量误差),据此分析房屋目前的倾斜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房屋单体a、B均向西向南方向倾斜,向南平均倾斜率为3.1‰和2.7‰,向西平均倾斜率分别为6.2‰和5.9‰,向西倾斜率大于规范限值。采用na2型水准仪测量房屋的差异沉降,测点位于二层柱底。在所有16个测点中,不均匀沉降有明显规律,与房屋倾斜规律一致,向西向南方向倾斜。

施工质量和损伤情况调查:房屋总体施工质量较好,混凝土浇捣密实,构件表面光洁,平整度较好,绝大部分构件不存在明显孔洞、蜂窝、麻面、夹渣、露筋、钢筋锈蚀等结构缺陷。结构目前存在的损伤主要房屋墙体与密肋升板连接处及单体a后加层屋面存在渗水现象。

4.抗震验算

依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和荷载规范[1][2][3],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pmCaD及Satwe-8进行。对厂房原结构进行整体抗震验算,密肋板柱结构按等代框架计算内力和位移,楼面实加恒载根据等代框架实际布置进行相应换算、调整。根据相关规定,房屋为丙类建筑,7度抗震烈度设防,抗震等级为二级,此外根据检测结果,原结构梁、柱、板截面尺寸、配筋按原设计取值。结合初步改建方案、原设计图纸和实测数据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由于受当时设计水准的影响,房屋的结构体系、抗震构造措施、抗震变形及抗震承载力均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相关要求。主要表现为:

1)房屋两单体主体结构均采用密肋板柱结构,未设抗震墙或其它抗侧力构件,房屋整体抗震性能较差;

2)房屋的周边和楼、电梯洞口周边未设置有梁框架;

3)房屋附属楼梯间、电梯间及附属用房均为砌体结构体系,仅与主体结构的护墙体连接;

4)房屋单体a和单体B之间的防震缝宽度仅为30mm,小于规范限值;

5)所有结构柱箍筋均无加密区、纵筋间距大于规范限值;

6)地震力作用下房屋单体a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为1/232,Y方向为1/201;单体B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为1/199,Y方向为1/226,均大于板柱-抗震墙规范限值1/800;

7)单体a和B各层柱承载力普遍不能满足计算要求。

5.抗震加固建议

针对房屋单体a和B原结构存在的不足,需进行相应的抗震加固。在进行了多个方案的计算和比较后,采取如下措施对房屋单体a和B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具体加固方案如下所述:

1)将原有主体结构护墙体全部拆除后,在原有护墙体局部区域新增短肢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墙厚为250mm,抗震墙之间新增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将原有密肋升板边肋扩大截面后与新增结构梁形成整体;

2)将单体a和单体B的附属楼梯间、电梯间和附属用房从砌体结构体系改造成框架结构体系并与主体结构形成整体;

3)将单体a和单体B之间的防震缝宽度扩大至100mm;

4)对单体a和单体B所有结构柱扩大截面加固,四边各扩大100mm,加大截面的纵向钢筋植入原有后浇柱帽中,植入深度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5)新增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区域的基底应力较大,采用扩大原基础梁结合增设锚杆静压桩的方法进行加固。

6.结论

基于检测、计算和分析结果,对于该厂房的抗震性能有如下结论:结构体系和抗震构造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不符,存在抗震缺陷;混凝土构件质量较好;基础没有影响使用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因此在对厂房结构进行全面的抗震加固后,同时对不满足要求的构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进行补强,厂房原结构能够继续使用,插层改建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J08-79-99.

[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

[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2

[关键词]苏北地区;中小学学校建筑;结构检测;抗震鉴定

1概述

我国江苏苏北地区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等原因,经济发展较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落后,校舍施工质量普遍较差,抗震能力弱,对中小学学生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大批校舍倒塌及数千师生死亡,这些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因此,对苏北地区的学校建筑进行鉴定、加固已成当务之急。

由于建筑物抗震鉴定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中小学建筑抗震鉴定工程量较大、时间紧迫,且苏北地区学校建筑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特点,对其抗震鉴定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苏北地区学校建筑抗震鉴定效率及准确性。

2中小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鉴定

2.1安全性鉴定的原则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鉴定评级,按构件、子单元和鉴定单元分3个层次,从第一层开始,分层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根据构件各检查项目评定结果,确定单个构件等级(安全性等级au、bu、cu、du),第二层次主要根据子单元各检查项目及各种构件的评定结果,确定子单元等级(安全性等级au、Bu、Cu、Du),第三层次主要根据各子单元的评定结果,确定鉴定单元等级(安全性等级asu、Bsu、Csu、Dsu)[1]。

2.2抗震鉴定的依据及方法

目前,学校建筑主要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6.0.8条规定,中小学校舍用房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2]。另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1.0.3条规定,乙类设防时,6~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3]。

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按房屋的建造年代分类,鉴定方法和内容有所不同:

对于80年代及之前建造的房屋(a类,后继使用年限为30年),鉴定方法可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3]。

对于90年代建造的房屋(B类,后继使用年限为40年),鉴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抗震措施鉴定;第二部分为抗震承载力验算[3]。

对于2001年以后建造的房屋(C类,后继使用年限为50年)的鉴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现有房屋的宏观控制和构造进行鉴定;第二部分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对房屋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3]。

3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鉴定技术

3.1初步调查

检测前首先对各中小学校内各建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包括房屋的基本概况、建筑、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情况、使用历史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如建筑、结构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及施工验收资料,画出各建筑的总平面分布图。

3.2场地及地基基础

3.2.1场地

苏北徐州等地区多山,对中小学校建筑场地位于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丘、边坡等不利地段时,应对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等进行评估。

3.2.2地基基础

已有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与其建成时间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时,其上部结构必然会有明显的反应,苏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大多建成时间较长,无地勘报告,故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检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地基基础有无严重静载缺陷。

3.3建筑物结构受力体系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大开间、大窗洞,抗震墙数量少,平面布置过于空旷,使得承重墙分担荷载很不均匀,部分房屋采用长宽比超限的条型以及L型、Y型或t型等不利于抗震的平面形式。汶川地震中有许多教学楼由于结构形式不合理而发生倒塌的震害情况已给我们警示,因此在苏北地区中小学校舍鉴定中应对房屋的结构体系重点检测。

3.4抗震措施及整体性连接构造

3.4.1砌体-木屋架结构

苏北农村地区有许多中小学校建筑采用此结构形式,该类建筑由于木屋顶整体性差,缺乏足够的刚度,地震力无法沿水平方向传递,致使承重墙、屋架发生坠落、垮塌。故鉴定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木屋架、屋盖的质量和连接、墙体与木屋架的连接情况。

3.4.2多层砖砌体结构

“5.12”四川汶川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上世纪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多次地震震害都表明,砖混结构中抗震措施及连接构造对于结构在地震中保持整体性,避免发生整体倒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多采用砖混结构加预制楼板结构。部分砌体结构未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或构造柱、圈梁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中预制楼板与墙体只是简单的浮搭在一起,并没有按要求将拉结筋焊接起来,预制板上也无配筋混凝土叠合层。对此类建筑鉴定过程中应重点从墙体的平面布置、圈梁、构造柱的设置、截面尺寸及配筋、房屋的楼盖、屋盖与墙体的连接等四个方面进行检查。

3.4.3框架结构

四川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显示,柱端先出现塑性铰、柱端剪切破坏、节点区破坏等现象比较常见,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震损明显,部分结构构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学校建筑中框架结构应着重调查结构型式、截面尺寸、框架柱的轴压比、边角柱的配筋率、箍筋(尤其是加密区及节点处)配置及填充墙、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情况。

3.5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位及其连接

四川汶川地震中,部分房屋主体虽未出现倒塌,但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由于与主体结构连接不稳,出现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事故。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学校内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单面外廊式,悬挑走廊外端多采用砖砌栏杆,部分栏杆内未设置构造柱及砼压顶,两端与主体结构拉结不牢靠;部分房屋女儿墙高厚比超标、拉结缺失、无圈梁与压顶;突出屋面的楼梯间内外墙交接处大多未沿墙高采用钢筋拉结;部分砌体墙段实际的局部尺寸太小;还有部分房屋外廊采用独立砖柱承重,柱顶两方向均无可靠拉结,鉴定过程中应对以上部位进行重点检测。

3.6楼梯间

地震时学校建筑物内楼梯间、走廊等为师生疏散、脱离的逃生通道。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学校内砌体结构房屋往往将楼梯间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部位,扭转效应非常明显,有的教学楼将楼梯作为左右两栋搂之间的连廊使用,但无特殊联结加强措施,楼梯与两侧主体弱连接,整体性很差。

楼梯间因平面开洞后刚度不连续,属于平面薄弱位置,地震中极易受损、破坏,故鉴定过程中应对楼梯间进行重点检测。

3.7房屋的外观质量缺陷及损伤

既有建筑因设计上的原因、混凝土及钢材等材料性能缺陷、施工内在质量低劣、自然环境条件的突变、用户不当使用擅自改变用途或人为损坏结构、地基不均匀沉陷等等所引起的结构的破坏往往反映在主体结构构件的裂缝上。鉴定裂缝的成因、分析裂缝的发展趋势、控制裂缝继续发展,是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内房屋外观质量较差,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承重墙及其交接处出现裂缝,混凝土出现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外露、锈蚀,还有部分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环境潮湿和长期渗漏,导致墙体酥软,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鉴定过程中应对结构及构件的外观质量缺陷及损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8材料强度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建筑施工质量普遍较差,砌体结构主要表现为砌筑砂浆强度不足、离散度较大,墙体砌筑质量较差,抗震构造设施(圈梁、构造柱等)混凝土浇筑质量差,强度较低;框架结构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浇筑质量不高,强度较低,箍筋最小直径、加密区间距与长度、箍筋弯钩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梁柱节点范围甚至没有箍筋,边柱、角柱、边角柱及楼梯间部位框架柱未采取加强措施。鉴定过程中应对上述部分进行重点检测。

4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及总结,还望与各同行共同学习和进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建设委员会.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3

地震死亡人少的原因

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害无论与墨西哥以前的地震还是和其他国家的地震后果相比,都是令人惊奇的,更是值得庆幸的,也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并获得有益的借鉴(1985年墨西哥城发生8.1级地震,导致约10000人死亡,损失40亿美元。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1976年发生7.5级地震,造成22084人死亡,损失11亿美元。1976年中国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69225人死亡,374640人受伤,17939人失踪)。

初步总结此次墨西哥地震死亡人数极少的原因有几点。一是这次地震释放能量较少,破坏力较小。二是受灾地区为山区,人口少,没有高层建筑,房屋较少倒塌。三是有地震预警,发生地震的格雷罗州距离首都墨西哥城有322公里,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从格雷罗州的震中位置传到首都墨西哥城约需45秒钟,墨西哥国家地震局及时地利用这个时间差通过墨西哥的多个电视台和地震报警器公布了地震预警信息。

其实,这次墨西哥地震死亡极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地震预警后有效而迅速的疏散和公众防震避震意识的提升,当然,建筑物的高抗震标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害后,墨西哥政府就要求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后来地震监测机构在墨西哥沿海设立多个观测站,及时地震预警。现在,墨西哥的地震预警既可以通过电视台,也可以通过地震警报发出。如果地震级别超过5级,各个地方安装的地震警报器就会鸣叫报警。同时,墨西哥人也经常演练如何在地震预警发出后有效而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地方。

例如,墨西哥城蒙台梭利儿童中心安装了两个地震报警器,该中心每个月都要演练一次地震报警器报警之后的疏散和撤离,全校的孩子和老师都要参与。22日格雷罗州发生地震后在地震波传到墨西哥城之前约45秒钟,地震警报响了起来。当时蒙台梭利儿童中心的所有人还以为又是地震疏散演练,该中心的教师和56名孩子在几秒钟内就已经撤离到了该中心大厅前面,这里是之前工程师告知大家最为安全的躲避地震的地方。因此,该中心没有一名孩子和教师受伤,更不用说死亡了。

平时墨西哥在学校、医院、办公楼、煤气站和加油站,以及居民住宅等地方,都定期有这样的预警演习,此次墨西哥格雷罗州发生地震后,墨西哥其他地方也收到了预警,从而极大减少了伤害。这也证明,墨西哥公众养成了一种减灾和避灾意识,知道发生地震后该如何应对。

房屋抗震标准提高

当然,这次墨西哥地震也造成格雷罗州约有800座房屋受损,约60座房屋倒塌,瓦哈卡州有约200座房屋受损,但与1985年墨西哥城的8.1级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房屋的倒塌和损害会造成许多人的死亡和受伤。1985年的墨西哥城地震导致400幢建筑毁灭,另有数千座建筑受损,墨西哥城的房屋有30%倒塌和损坏。

自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后,政府就着手修改建筑法规,要求所有新建楼房具有更强的抗震性。为此,政府专门成立了房屋评估小组和规范委员会,这两个机构都由知名的建筑专家组成。房屋评估小组负责对灾区受损房屋进行检测,以决定如何维修或重建已有的房屋。而规范委员会则是帮助制订新的建筑规范。一个总的原则是,把墨西哥易受地震影响地区房屋的抗震能力从过去的抗里氏7.5级地震上调到抗里氏8.5级地震。

此外,房屋评估小组和规范委员会还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建筑标准。例如,对地质较松软地区,需要严格审查建筑许可,并且规定使用何种建筑材料。而在土质松软地基上的新建筑物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空间,以避免地震发生时房屋互相碰撞而倒塌。

建筑物的高抗震标准的作用正如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所说,房屋抗震标准的提高确保了大部分建筑在3月20日强烈地震中没有损坏,成千上万人由此受益。卡尔德龙还特别感谢已故工程师费尔南多・伊里亚特在1985年地震后对改进墨西哥建筑物抗震标准所做出的努力。他说,“如果还是以前的老标准,倒塌的建筑物会非常地多”。

地震预警系统的产生和推广

墨西哥此次地震充分利用了地震预警系统,这是人类在抗击地震灾难中的一大进步。

目前,地震预报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大难题,但无法预报不代表不能预警。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区别在于: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所以也称为震时预警。

地震预警依赖的是地震波传导速度的差异。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但经过短暂时间后人们就会感到地震的波动和看到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当地震发生时,最初发射出来的是纵波(即p波),而破坏性的横波(即S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p波速度快,但破坏性很小,所以有人把它比做“善”的化身,它要赶在S波到达之前,把地震的信息“报告”给地上的人;而地震预警系统则可被视为接纳“善意”的设备。

p波和S波之间的时间差,是地震预警的重要基础。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p波后传给计算机,后者立即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置,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虽然是短暂的几十秒,却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关闭发电站、刹住高速列车、停用电梯、疏散人群,同时人们可尽量远离有可能砸伤人的画框、书架、玻璃窗等,或躲进支撑多杂物少的狭小空间,例如卫生间,由此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此次墨西哥地震后的预警,让墨西哥城有了约45秒钟的疏散和撤离时间,因而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不过,地震预警系统也有局限。例如,越是强烈的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能说明问题。当时,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映秀镇处于预警系统的响应盲区,基本没有可能获得提前预警;而距离震中约1500公里的北京,可获得大约3分钟的提前预警,但又几乎没有意义(因造不成危害)。因此,最早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日本研究人员称,如果人们距离震中太近,地震预警可能帮不上忙,因为预警信息和地震波可能同时到达。

全球地震预警现状

目前,全球仅有罗马尼亚、土耳其、墨西哥、日本和中国台湾省拥有投入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正在开发预警系统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美国加州、冰岛、瑞士、意大利、希腊、埃及和印度。据2004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日本2004年花费9000万美元完成的地震预警系统是迄今最为全面的预警系统。

而地震大国同时也是地震科研实力最为强劲的美国,至今仍没有实际运作的地震预警系统,原因在于,美国一些研究人员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地震预警系统会挤占大量地震学的研究经费,不利于地震学的长期发展。

中国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已经在重视和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福建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别在福建和北京、兰州等地开展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研究,但两个示范网都没有进入正式运转。

不过,中国民间地震预警研究开始显露生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利用汶川大地震余震这一不可复制的资源,致力于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掌握了地震预警核心技术的同时,吸收了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的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自主开发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中,形成了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全套自主知识产权。

2011年12月6日汶川发生3.8级地震。这次地震,触发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汶川余震区域布设的地震预警试验系统,该系统向预警接收终端发出信号,而双河中学的接收终端在收到信息时,自动打开了学校广播,并发出了警报。该校1200余名住校学生听到警报声后,按照应急预案有序疏散。这也是我国首次有学校收到实际地震触发的地震预警警报。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4

【关键词】校安加固工程存在问题建议

一、引言

“5.12”汶川地震后,国家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修订,提高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水平。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宣布将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简称“校安工程”),要求用三年时间,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对出现险情的危房进行集中重建,从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2009年底,校舍加固工程陆续动工,数量逐渐增多,对于行政监管部门有不小的压力。而质量监督机构从技术力量和工程经验来讲,对新建工程的监管手段相对成熟,对加固工程的质量监管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特点

1.重要性和紧迫性

校安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2.量大、面广、单体多

校舍安全工程要在三年时间内对所有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涉及面很广,工程量很大,任务十分艰巨。

3.工期紧张、资金筹措难

由于各地校舍加固、重建工程工作量大,短期内周转安置困难,而且要保证在三年内完成,工程工期相当紧张。同时,工程资金需求量很大,筹措难度高,相当部分地区的校舍加固工程均须垫资施工。

4.原房屋结构现状各异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内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近些年建设的新校舍主要采用框架结构,而老建筑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这些房屋由于当时建造标准低,且使用年限较长,部分材料老化,结构整体性较差。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房屋是分几次建造,新老结构以不规范形式相连,结构体系复杂。

5.加固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建设环境、建设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又要考虑不同结构、不同年代建筑的加固改造需求,房屋采取的加固形式也五花八门;框架结构主要采取粘钢、碳纤维、加大截面等方式加固;砖混结构墙体一般采用双面钢筋网片砂浆面层加固,为增加房屋整体刚度,也可在砖混结构外加构造柱和圈梁。

三、存在的问题

1.未办妥行政审批手续,提前开工

部分工程由于工期紧张,为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在尚未办妥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就提前开工,导致质量监管相对滞后;质量监督机构拿到报监资料时,加固工程早已开工,甚至已完成部分工作量,导致前期加固工作未在有效政府监督下进行,现场施工质量无保障。

2.加固验收规范尚未出台,其他标准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尚未出台,目前加固工程均使用相关设计标准,且不同设计标准间存在差异,在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依据不同,导致质量监管的要求无法统一。

3.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加固措施

由于使用功能要求、施工难度、现场情况或资金紧张等原因,有些工程随意改变加固设计,但未经原加固设计单位认可,且未经原审图机构重新审图,从而减弱加固效果,严重影响加固工程质量。

4.抗震鉴定不到位、检测与实际不符

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场检测漏项,未全面进行材料强度检测,未对结构体系进行全面勘查;二是检测报告中的结构形式、构件类型与实际不符;三是未对房屋进行使用荷载调查,并使用错误的荷载分布工况进行结构抗震验算;四是对结构使用荷载明显增加的房屋未进行地基基础承载力和正常使用验算。这些问题导致检测鉴定错误,无法指导加固设计和施工。

四、质量监督建议

1.提前介入开展质量监管

为支持国家校安工程,保证学校按时投入正常教学,各质量监督机构可在工程未办妥施工许可证、提前开工之前,部署和开展质量监管工作,提前介入,以保证政府监督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从而对施工现场加固工程质量做到全面掌握、全面控制。

2.制定区域内加固工程质量监管办法

在加固工程验收规范正式出台前,制定区域内加固工程质量监管暂行办法,规范加固工程质量监管的形式和程序,明确材料检测项目和数量,并完善质量监管要点和验收流程,以利于加固工程质量监管的操作规范和统一标准实施。

3.实行加固工程开工条件验收制度

在加固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总包单位、加固专业分包单位进行加固工程开工条件验收,工程受监监督机构应监督开工条件验收。开工条件验收应形成书面资料,经各方签字盖章,受监监督机构备案,并留存监督档案。

4.推行加固工程专项设计交底制度

设计单位应在加固工程开工前,对现场施工单位进行专项设计交底,将加固形式、材料选用、施工要求及细部构造、节点处理在设计交底会上告知施工单位,并应有书面记录,作为施工依据。施工单位也应将图纸中未明确的问题向设计提出,在得到设计单位明确答复后进行正式施工。

5.加固样板件各方认可制度

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单位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样板件施工,样板件应经建设、设计、监理单位认可,并应形成书面认可文件。加固施工均应按经各方认可的样板件进行施工。样板件应包含不同部位的所有加固形式,重点突出细部构造和节点处理,有利于现场施工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6.加固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变更管理档案

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建筑加固设计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进行加固设计。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影响加固效果的变更要求应进行重新计算后,出具设计变更修改图,并须报原审图机构重新审查认可。施工单位应对设计单位出具的修改图纸和重新审图情况,进行档案管理,并严格按经审图通过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质量监管机构应按照盖有审图章的施工图纸和设计变更档案的资料进行现场加固质量监督。

7.建立加固工程评优机制

对工程建筑面积、建安工程量满足一定要求的加固工程,可参加优质结构的评选,以促进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积极性。

8.加强业务培训和创优观摩,提高监管水平

目前,质量监管队伍对加固工程的业务技术水平仍须进一步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对施工质量优良、管理体系完善的加固工程,可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观摩活动,从而提高质量监管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云,丁春花,邓雪松;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加固设计理论框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5期

2张建霖;主次结构相互耦合下的楼层反应谱计算[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李尊;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新进展[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作者简介: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5

这场地震的救援阶段在次日即告结束。老城区内,三层楼高的天缘超市以半跪的姿势倒向一边,永胜宾馆和玉锦公司大楼则整层塌陷;农村房屋损坏情况更为严重。在距离县城几公里外的拉勐寨,由于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90%以上严重损坏,以至于救援官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村民拆除危房。

据盈江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数据,截至2011年3月19日,盈江县房屋倒塌损坏27359户136122间,其中倒塌3613户18402间;与财产损失相比,更为惨痛的是25人死亡(其中学生6人)、314人受伤的伤亡数字。

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盈江地震国家救灾三级响应,云南省启动二级响应。虽然过去一年国内共发生5级以上6级以下的地震20多次,但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启动如此高级别的救援机制仍属罕见。

作为地震多发省份,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6个县市(区)处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占90%。按照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盈江县属于建筑7度设防地区。

按照中国防震体系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标准建设。对于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其他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

有着7度设防的盈江县,为何在一个不算太强烈的地震下损失惨重?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劣质建材、不达标工程、微弱的农房抗震保障、缺失的问责机制以及灾后重建困境,既是云南盈江抗震防震之难题,亦或为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困局的一个样本。

“空心砖”杀手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部,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梁河县相连,西面与缅甸为界。在德宏州五县(包括县级市)之中,盈江县国土面积居首,约占全州面积38.4%,人少地多。

由于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云南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云南省地震局防灾所所长张建国对《财经》记者介绍,过去一百年,云南平均每年有三次5级以上地震,每三年有两次6级以上地震,每八年左右有一次7级地震。

不过此次发生地震的盈江县,并非云南省地震高发带,上世纪盈江并无5级以上地震记录。但2008年之后,地震频繁出现,此前最大震级为5.9级。

张建国称,正由于盈江并非地震高发带,政府缺乏经验,有一定程度的疏忽与麻痹,削弱了当地抗震减灾能力,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此有关。

在逐一走访了22名地震遇难者事发现场或其近亲属后,《财经》记者发现,共有11名遇难者因空心砖建筑物倒塌致死。其中分为两类,一类为空心砖建造的附属建筑物倒塌,如围墙、平房屋顶围栏;另一类为空心砖建造的房屋主体倒塌致死。前者有4人,后者有7人。

空心砖是指中间有孔洞的砖块。盈江县的空心砖一般以水泥和粗砂为原料,两者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搅拌后,经机器压制后晾干而成。此次地震中,除附属建筑物外,主体空心砖建筑物倒塌的均为平房,如旧厂房的宿舍、小饭馆、学校的洗澡间、外来人员的临时建筑等。

在拉勐寨,《财经》记者在倒塌房屋的废墟上拾起两块空心砖相互碰击,空心砖顿时断裂。事实上,2008年盈江发生5.9级地震后,就有不少空心砖房屋倒塌。

空心砖是新型墙体材料中的一种,因为价格便宜,在盈江县广受欢迎,政府亦大力推广。1992年,为了节约耕地和保护环境,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并给出时间表。据《云南日报》报道,1992年云南新型墙材的比例仅占墙材总量的2%,2006年底上升至30.5%。

2010年3月,《云南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此前的政府管理规定升格为地方立法。在行政和立法的推动之下,围绕新型建筑材料的产品合格认证、产品推广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2004年颁布并实施的《云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暂行)》赋予了各级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以下简称“墙改办”)对新型墙材合格证的认证职能,同时要求各级“墙改办”积极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推荐使用。

相比之下,本应承担建材监管职责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则因编制、经费等问题而监管不力。盈江县质监局副局长罗强告诉《财经》记者,2002年左右,盈江的空心砖生产曾经消灭不达标的情况,他们为此下过很大力气整顿。只有12人编制的盈江县质监局,一般情况下对于空心砖的监管“一年抽查一两回”,抽检的空心砖还需付费委托德宏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而质监局自身仍经费不足。

据一位盈江县发展和改革局(下称发改局)前官员介绍,盈江县并没有成立“墙改办”,但是为了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他专门引进了几家免烧砖砖厂。而空心砖在盈江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盈江地震发生后,盈江县一位官员曾对媒体称,盈江未来可能禁用空心砖。但此言引起云南省发改委官员不满,“国家推广的新型建材,你们怎么说禁就禁?”云南省发改委“墙改办”副主任任贵明为此专门到盈江调研空心砖问题后认为,空心砖质量并非首要原因,使用方法不当才是主因。

云南人防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张志强称,空心砖不能直接堆砌、简单叠加使用,而是相互之间要有钢筋框、构造柱和圈梁来固定。

由于建设部门的职能范围为建设项目,不包括建材生产。盈江县建设局一名官员说,“进了工地的门,我们就管,外面的我们不管。”

“使用方法不当”涉及建筑设计问题,关于空心砖问题的争执被引向建设部门。

不达标的城镇建筑

建设部门是房屋安全监管的主要机构。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设防要求,建筑设计师应当依据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设计不同抗震强度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云南省建设厅抗震防震处处长韩忠庆以一根竖立着的烟作比喻说:“这根烟好比是房屋的立柱,里面是放四根钢筋,还是八根钢筋,钢筋的强度、密度多少,这就要设计人员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和地震烈度设防要求来确定。”

以空心砖为例,空心砖体积大,使用的黏合砂浆少,发生地震极容易倒塌,因此在地震设防区,应当采取更安全的方法使用。

除空心砖问题,城镇建筑物包括政府办公楼与居民小区在内,亦在震后暴露更多房屋安全问题。震后,损坏最严重的国土局大楼被挖掘机清除完毕,而地税局大楼曾经作为危房刚刚花400多万元完成加固及装修,震后又成危房。

按照建筑物重要性不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将之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别,其中丙类建筑物要求抗震措施应当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甲乙类则需在设防要求上有所提高。

按照上述分类标准,政府办公楼属于丙类建筑,即应当按照盈江地区7度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但是这些建筑大多只使用了十年左右,就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坏。

张建国认为,“如果落实了7度设防,那么这次地震受损情况肯定好很多。”

这次盈江地震,震中附近最高烈度达到8度。按照建筑设防的标准,设防7度的建筑,应该在7度震之后无须修复继续使用;即使经历8度甚至9度的烈度,7度设防的建筑也不应该倒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学校、医院等建筑物的防震质量提高一个等级,相当于提高了抗震设防烈度。然而,2009年竣工、去年才投入使用的盈江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属8度设防,但在5.8级地震面前墙体出现裂缝。

居民小区方面,去年竣工的星星佳园小区,不少业主才刚刚入住新房子,震后不少房屋立柱水泥脱落,钢筋外露,柱梁节点部位损伤,部分单元甚至整个楼体的上六层与底下一层发生整体移位。盈江县建设部门组织的应急评估鉴定报告显示,星星佳园小区多数房屋已经被严重损坏,部分房屋中等破坏。

星星佳园项目由德宏州腾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下称腾达地产)开发,2008年立项,地块面积共5300平方米,系从已破产的一家印刷厂花费755万元购买。腾达地产一位工作人员称,建设部门曾将该楼盘作为县示范项目让其他地产商学习。小区由保山市科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交由云南建工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建造,开发商付出的建筑成本为每平方米1005元。

震后,设计、施工单位均派人现场察看,但未形成结论。该楼盘施工监理方德宏州监理公司展开内部自查,要求对正在进行的监理项目重新排查,但却不包括过往项目。

严重损坏的政府大楼,尚未进行受损原因鉴定,就已经开始了拆除清理;各部门亦已经向盈江县发改局汇报损失金额,以期获得上级政府的救灾资金。

据盈江县发改局截至3月15日的统计,该县政府办公场所(包括办公设施及村委会办公楼)总计损失接近4.4亿元,其中地税局损失4560万元、文体广电局1577万元、人民政府办公室1521万元、林业局1427.6万元。

根据2006年4月起实施的《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第23条,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破坏程度超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允许范围的房屋建筑工程的破坏原因进行调查,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于责任认定,腾达地产的一位已退出的股东说,“我们的楼盘,设计是有资质的单位,审图也通过了,建筑也是有资质的单位,监理也请了,最后建设部门等也签字验收,现在出了问题找谁?你问建设局去。”

此前对建筑物质量进行验收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而今责任认定工作又由其牵头,其中悖论可想而知,一旦被认定建筑质量有问题,则意味着此前验收工作存在瑕疵,这等于要求建设部门自证其责。

《财经》记者走访了德宏州及其所辖的盈江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他们均未对损坏建筑物开展鉴定工作。

按照建设项目运行流程,如若问责,一般从验收单位开始追查,还应包括开发单位、勘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2009年,全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云南省纪委机关党委书记王安来对《财经》记者说,纪委系统还没有介入到震后损坏房屋的调查中,他认为问责行动应由建设部门的纪检室进行。

农村抗震房虚实

与城市建筑的严密防控体系相比,农村房屋的抗震几乎是一片空白,只要有一块宅基地,并取得建房许可,就可以自行建房。

盈江地震灾情统计显示,农村倒塌损坏房屋共计13.6万余间。相比之下,政府推进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下称民居安全工程)房受损较小。

农村民居安全工程自2006年实施,对于符合设防烈度要求的房屋,政府选取部分每户发放1万元补助资金,以鼓励农民建造安全的房屋。

距县城六公里,平原镇屯董村是盈江县40个抗震保安房重点建设的示范村之一。地震发生后,21户统一规划的两层傣族民居,清一色的蓝色彩瓦,不仅屹立未倒,而且损伤轻微。这些房屋统一采用砖混结构,地基深、建材质量好、结构柱和圈梁牢固,因此造价高昂。该示范村全村总投资435.2万元,平均每户约17.3万元。

该工程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农户自筹、银行贷款和政府扶持。其中,政府扶持力度极大,平均每户政府补助五六万元,远超全省统一标准。为了确保示范工程按期完工,政府采取了非常手段,要求住建局和平原镇政府官员对村民“一户对一户”,对口帮扶。

不过,这一“非常”的示范工程也留下些问题,除村民自筹和政府扶持资金外,施工单位先前垫资150多万元,最后只能强行划走该村40亩地作为“抵押”,村民们则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如此尴尬源于民居安全工程的资金缺口。据云南省建设厅抗震防震处数据,2007年至2010年,省级财政共投入22.9亿元,州县财政共投入16.6亿元,总计完成了超过80万户农户的房屋改造,但远远不够。以盈江县为例,民居抗震工程的覆盖率不足10%。

屯董村成为示范村原因之一是该村在全乡规模最小,只有21户。即使如此,揠苗助长式地建造安全房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在非示范村、非示范区,该政策执行已走样。按照《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补助资金重点发放对象为农村特困户和低收入贫困户,但他们难有配套资金盖起安全房屋。因此,实际执行中,一般是新房盖好,建设局和地震局验收合格后才下发补助资金。这在农村加剧了“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据盈江县粗略统计,近年该县得到上级下拨的“民居安全”和“危房改造”两个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共4580余万元,这离数以亿计的资金缺口差异巨大。此外,盈江2010年全年财政收入仅2.8亿元,“狮子大开口”的补助资金要求亦不现实。

地震后,德宏州建设局局长杨晓平对外称,希望农村抗震保安工程补助资金能提高至每户2万元。但实现这一目标太难。2010年,因为全省民居安全工程资金紧张,盈江被排斥在抗震安居工程之外,原因是这笔钱只用于中国地震局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区域。

针对建设系统不下乡镇的情况,云南省建设厅开始在会泽县等地区试点设立村镇建设管理所,并可能在全省推广。但这一机构是增加冗员还是有助于改善农村民居质量,仍有待观察。

另有云南建设系统官员认为,与其花重金打造示范村,不如花更大精力设计更为安全、经济的房屋,并培训农村工匠。

重建之忧

随着应急救援阶段结束,灾后重建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次生地质灾害。

据《盈江县志》,盈江县的冲积型宽谷平原,是以大盈江为中心,两岸宽阔的断陷冲积形成盈江坝,面积达516平方公里。

2008年的两次地震之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专家张加桂曾到盈江调研,并联合盈江县国土局干部在2009年的《地质通报》上发表文章《2008年云南盈江地震震害特点及抗震防灾启示》。文中提到,位于大盈江冲积平原上的油松岭乡江心坡村出现了严重的沙土液化现象,并由此造成烈度异常。

沙土液化现象是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沙土,其性能发生明显变化,致使其表现出具有类似液体的特征。此次地震后,靠近主城区的贺哈、允昌等五个村庄,已出现沙土液化最明显的宏观标志――喷沙、冒水现象。云南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副处长周光全解释,“在地震高强度作用下,地面瞬间承载力的消失,严重时会让地面塌陷,地上建筑物倾斜,沙水会顺着裂缝喷出来。”

云南省地震局防灾所所长张建国认为,通过地形地貌以及钻探等方式,判断这一地质隐患较为容易。即便如此,地质隐患却仍被长期忽视,“这反映出在选址上存在一些前期工作的不到位。”

《盈江县志》记载,盈江县城及12个乡镇的建设总体规划是在1986年完成。当地住建局官员称,当时勘测水平和减灾意识较弱,并未对地质地貌有足够重视。当地居民也习惯在靠近耕地、方便生产的处所定居。因此,大盈江的堤坝两岸,民居成群。

“迄今为止,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让。”张建国说,不过这涉及重新选址和拆迁,政府阻力很大。地震发生后,德宏州州长孟必光在第一时间回应称“盈江暂时不考虑搬迁,还不到这个地步,灾害尚在可控范围内”。

3月17日,盈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媚对《财经》记者说,上述出现喷沙、冒水的五个村庄、共计200多户,已确定搬迁,选址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令张建国担忧的是,目前沙土液化区域及面积仍未能锁定,这项工作作为当务之急应纳入重建规划:“应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对全县进行钻探等方式的勘察,将沙土液化区域划分清楚,否则如果选址不当,房屋建设再好,抗震能力也十分有限,到头来还是重复救灾、重复建设,浪费极大。”

除沙土液化问题外,自2008年地震后排除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98个,其中严重隐患点有52个,至今仍没有解除。这次地震又添防汛压力。大盈江干堤全长82.7公里,截至3月14日,县水利局统计,共有38.4公里受损,其中19.2公里比较严重,最重处达4公里。

盈江县水利局局长闫信泉称:“从长期规划来说,要想让大盈江长治久安,初步评估需要投入资金1.8亿元。”

灾后重建还面临资金难题。盈江县财政局副局长李向宁说,“盈江县财政是靠上级补助的‘吃饭财政’,正常运转可以维持,但建设需求进一步加大,财政压力就会凸显。”

当诸多问题的核心聚焦在资金匮乏,便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微妙的博弈。地震发生后,盈江县及各部门均在想方设法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

3月11日下午,国家减灾委工作组在盈江召开工作会议,云南省、德宏州党政领导相继提出在资金上“国家需大力扶持灾区”的请求,云南省民政厅厅长王树芬直接提出了1亿元的应急救援资金请求,会上得到的承诺是5500万元。

盈江县发改局截至3月15日的灾情损失统计称,该县受损金额高达26.8亿元。

德宏州建设局一位官员对《财经》记者说:“这是中国国情,你报2,人家给你1,你报1,人家就只给你0.5。现在多报是必然的。”

据了解,县级单位建设项目需上报省发改委,由省政府审批;科级单位的建设项目需报州发改局,由州政府审批。但是,发改委批项目,并不一定给予项目的配套资金。一般对于灾后重建款项,上级部门的拨款会“打包”支付,再由县政府协调各单位分配重建资金。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6

我本人就出生在过去日本人撤离后留下的日本军官住的日本房子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的家乡很多房子开裂,个别房屋倒塌,但我家却“毫发无损”。当我长大后,父亲告诉我,这房子是日本人盖的,因为日本属于多地震国家,所以他们造房子第一考虑的就是防震,因此在他们世世代代的房屋设计领域里积累了宝贵的防震设计经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对学校防震系统的设计要高出任何建筑,在此本人将建议介绍如下:

日本校舍:第一避难所

在校舍防震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也是日本总结历次地震灾害教训的结果。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要求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加强房屋抗震性。1995年1月17日大阪、神户地区的7.2级“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

在日本这些年来发生的多次地震灾害中,最后不会倒塌的建筑物中必有学校。日本的学校是防灾的中心,是市民在遭遇灾害时最放心的躲避场所,那里有宽大的操场,有体育馆,一有地震、暴雨等灾害发生,市民就会先到这里来躲避。一些学校还有小仓库,里面储存了淡水、铁锹、燃料以备不测。而日本各社区发出的防灾通知中,总要标出小学、中学、高中所在的位置,告诉住户一旦发生灾害,要去学校躲避。

高层建筑:抗震性一定弱吗?

专家认为,只要建筑达标,高层建筑抗震性能不一定差。以美国洛杉矶地震为例,有些摩天大楼尽管摆动厉害,有时摆幅达两三英尺,但因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抗震性,所以仍安然无恙。

在日本,许多高层公寓开始销售不久即告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高层公寓多半与高层写字楼做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设计。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168根,确保了抗震强度。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0.3米。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建筑物的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6级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新型抗震设计:可以救命

近年来,国外科学家运用现代科技,设计建造了不少新型抗震建筑。美国建造了一种可以防震的“滚珠大楼”,如硅谷最近兴建的一座电子工厂大厦,在建筑物每根柱子或墙体下安装不锈钢滚珠,由滚珠支撑整个建筑,纵横交错的钢梁把建筑物同地基紧紧地固定起来,发生地震时,富有弹性的钢梁会自动伸缩,于是大楼在滚珠上会轻微地前后滑动,可以大大减弱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高发区日本在这方面也特别有经验,他们设计了一种“弹性建筑”,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经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考验,证明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效果显著。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

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近年来,日本一些城市出现兴建“抗震抗灾公寓”热潮,这也是吸取神户地震的教训而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这种公寓抗灾功能强,具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饮用水井和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拥有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

日本神户地震还给建筑师们留下一个重要的思考题: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仅考虑到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它们达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现代“生命线”,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同时,日本正在普及用于公共机构和住宅的独立单元式安全供电、供水等设备。

建筑立法:严把质量关

日本法律在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

在日本,一个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报告书要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比例。普通的一座八九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经过相关部门确认无误后,建筑才能开工。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抗震能力。如果严格依照防震标准设计和施工,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御类似汶川地震这种级别的地震。这次汶川地震中损毁的多是一些老旧建筑和没有达标的建筑。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7

一、2008年抗震防灾工作总结

(一)完成抗震救灾应急救援任务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厅先后派出两批房屋建筑地震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灾区,帮助四川省绵竹市对房屋震损情况进行应急安全评估,为当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随后,我厅又专门组织工程震害调查组赴四川重灾区进行建筑工程震害调查,深入实地了解工程震灾情况,取得房屋建筑破坏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震害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我省抗震防灾工作的对策建议。为省政府代拟《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工程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意见》,并已印发。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继续派出设计人员和鉴定专家,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计指导导则,承担对口支援绵竹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永久住房建设,得到绵竹市政府和灾区群众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防灾先进集体奖。

(二)组织开展各类学校建筑抗震隐患排查

为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省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学校校舍、医院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技术导则》,在组织省、市技术培训,统一排查方法、程序和标准,以及各市开展自查工作、建立学校校舍建筑抗震性能数据库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省学校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拉网式排查。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单位专家及各市县抗震办工作人员,利用8—9月份学校暑假时间,分5个专家队、32个小组,统一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建筑抗震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共排查约1.3万所学校,建筑面积共9800万平方米。为下一步开展未达标学校建筑抗震加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继续修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按照年初制定的2008年全省抗震工作要点,部分市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时做好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工作。严格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4-2007),根据城市规模和所处地区地震烈度、地质情况,确定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和编制深度,把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质量关。其中,南通市、徐州市和苏州市在2008年先后完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

(四)落实农村抗震设防试点工程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农村防震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省财政资金安排抗震加固经费6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抗震设防试点工程建设。首批安排了徐州、南通、连云港和宿迁等市的6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制定实施具体计划。组织有关市抗震办和专家对试点村民居进行调研,如对南通市试点村空斗墙情况进行摸底普查,会同省财政厅赴苏北抗震设防高烈度区农村民居防震安全示范村进行调研指导。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指导,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农村特点,帮助农民设计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要求的农村民居施工图纸。各地注重加强对试点村庄和农户的技术指导,协助落实建设资金和管理措施。

(五)组织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

继续加强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程序,规范审查行为,确保审查质量。2008年全省审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40项,建筑面积241.6万平方米。其中,一次审查通过的24项,占60%,经修改或复审后通过的16项,占40%;按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防的5项,占12.5%,其余均为丙类建筑;建筑高度100米以上超限高层17项,最高为无锡茂业城二期工程,建筑高度为277米。2003年以来,审查各类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共153项,建筑面积1133万平方米。

(六)开展抗震防灾宣传和技术培训

在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对全省抗震工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今后进一步加强抗震工作的建议,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做好全省抗震防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使汶川地震工程震害的经验教训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工程设计人员了解和重视,省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与省勘察设计协会、省审图中心等部门在南京联合举办了两期汶川地震工程震害暨抗震防灾技术研讨会、报告会。各有关市、有关院校、科研设计单位也开展了类似活动,对促进今后抗震教学、科研、设计起到积极作用。

(七)落实抗震加固计划和管理工作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省财政厅多次协调,拟定了《2008年全省抗震加固计划和补助经费指标》,重点加固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需要加层改造和抗震加固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检测和鉴定,并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对检测结果和鉴定报告进行论证,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安排经费用于农村民居抗震示范试点。

2008年全省抗震防灾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全省共有18个单位和33名个人被评为2006-2008年度抗震防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

二、2009年抗震工作要点

汶川地震发生后,抗震防灾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进一步作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目前,我省抗震防灾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2009年,要进一步总结和汲取汶川地震经验教训,依靠法制健全和科技进步,推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和实施,加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检查监督,强化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加强抗震加固和加层改造管理,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抗震工作管理机构,落实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抗震防灾研究,加强抗震防灾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动全省抗震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一)科学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

各地要按照国家《城乡规划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中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化抗震防灾规划内容,合理安排抗震救灾疏散通道、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明确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以及重要建筑、高层建筑和教育、文化、体育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的布局要求。各市、县(市)要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抓紧修编抗震防灾规划。省厅将分别确定一个省辖市和一个县作为试点,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标准修订工作。

(二)不断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力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号)和《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关。加大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力度,2009年审查覆盖率要达到100%,力争审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经过修改复审后,合格率达到100%,不留隐患。各市要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所辖市内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必须要求业主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报送率要达到100%,不得越级审查。

不断研究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设防审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举办一期《江苏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学习研讨班,促进抗震设防审查工作走向规范化轨道。要按原计划编印完成《江苏省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工程指导实例选编》,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引导审查和设计人员全面准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加强各地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开展城乡规划中防灾专项规划和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抗震专项论证工作。今年拟安排南京市、南通市作为全省贯彻实施《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的试点城市。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和工程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质量安全。省建设厅拟在上半年组织全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执法大检查。

(三)认真开展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

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建立城乡抗震防灾数据库,为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和旧城区改造计划、分析震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等提供基础资料。位于郯庐断裂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市要尽快开展现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试点工作。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易燃、易爆、剧毒等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要优先安排抗震鉴定和加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产权单位要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做好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各地要开展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桥隧、市政公用管网、上下水和燃气工程等)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今年安排一个省辖市和县(市)作为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抗震性能普查试点。

医疗卫生系统是抗震救灾工作关键环节,必须确保房屋建筑抗震安全。2009年在全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建筑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在总结2008年中小学校建筑抗震隐患排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排查方案和鉴定技术标准,培训技术人员,为排查作好充分准备。重点排查各级医疗和卫生防疫机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情况,关键要害建筑抗震性能,急需加固和改造房屋情况,摸清底细,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计划,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四)进一步推动农村民居防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防震保安工作会议文件,在搞好第一批6个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试点村(新沂市窑湾镇曹窑村、邳州市港上镇前湖村、启东市汇龙镇东郊村、如东市长沙镇滨海村、东海县青湖镇青新村、宿豫区蔡集镇张油坊村)的基础上,2009年再确定一批农村示范工程。徐州、南通、连云港和宿迁市要保质保量完成第一批试点工作任务。我厅将对建设农村民居防震安全试点工程提供经费补助和技术支持,组织科研和设计单位,研究设计多种类型的农村民居抗震样板房,探索抗震样板房的建造方法和技术,年底组织经验总结交流,进一步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建设。

(五)开展抗震防灾科研、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

“5.12”汶川特大地震产生了大量值得认真总结的工程震害经验教训,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全面、深入地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以此来教育和警示今人和后人,决不能让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惨痛的历史悲剧重演。要加强抗震防灾科学技术和城乡抗震防灾适用技术研究。要针对我省沿江沿海、苏南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地质背景,研究适合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抗震设防标准及抗震技术措施。要总结汶川地震中经受地震考验的抗震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加以推广应用。要总结四川地震灾区工程建设和抗震防灾监督管理经验教训,修订、完善我省抗震防灾法规体系,加强法规建设。要继续开展技术培训,扩大汶川地震工程震害经验教训受教育范围,将其作为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交流抗震防灾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抗震防灾技术水平。我厅拟在今年组织一次赴地震灾区考察学习活动。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8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也起到了较好的抗震效果,而框架结构施工周期长,施工作业条件差,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和环节多,加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结构抗震验收,提高抗震性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一抗震设防目标,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我们施工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强框架结构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各个构件充分发挥承载力,首要的是加强构件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框架节点是框架梁柱构件的公共部分,在地震作用下,若节点强度不够、延性不够、钢筋锚固不足就会使结构丧失整体性而在地震时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加强框架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这也和“节点、强锚固”的抗震设计原理是一致的,“节点、强锚固”也理应成为施工监理的重要质量控制点。

(一)必须保证梁柱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有正确可靠的锚固

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梁式侧移机构,以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但梁正常工作和梁端塑形铰形成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梁纵筋在节点区有可靠的锚固,不造成钢筋的锚固破坏。若强震引起梁断裂后,只要梁端钢筋的锚固未失效,悬索作用也能维持楼面不立即坍塌,以达到人员安全撤离的目的。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加强梁端钢筋锚固质量的检查验收。梁端节点钢筋的锚固一般分为有弯折的锚固和无弯折的锚固。弯折锚固分为水平段和弯折段两部分。试验证明弯折锚固钢筋的主要持力段是水平段,只有到加载后期水平段发生粘结破坏锚固力才转移由弯折段承担。在弯折段较短时,若无足够的箍筋约束或柱侧面混凝土保护层较弱,都会发生锚固破坏。因此施工监理人员必须仔细对照施工图纸,认真审查钢筋下料单,严把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保证纵筋在柱内水平段满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纵筋的锚固安全。

(二)必须加强对框架节点区域箍筋的检查验收

框架节点区域箍筋加密的作用不仅能承担梁柱的剪力,而且能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变形能力,增加其延性的效果,还能为纵向钢筋提供支承,防止纵筋压曲,从而提高框架的抗震性能。框架节点钢筋密集,箍筋设置困难,箍筋加密区长度及根数易被忽视,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节点区域箍筋的检查验收。不仅要检查梁柱节点区域箍筋的直径、间距、加密区长度、数量、箍筋形式和绑扎质量,同时还要注意检查梁的第一个箍筋距支座边50mm的要求。对有抗震要求的箍筋弯折角度应为135°,弯折后平直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且不小于75mm.

(三)框架节点区域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节点区域钢筋密集,混凝土施工困难,混凝土下料和振捣难度大,极易造成不密实现象,影响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节点区域模板接头多,若拼接不严,措施不当,会造成漏浆,影响混凝土质量。故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质量控制;施工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责任,做好施工记录。注意检查柱头、柱根的清理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缝的处理方案进行施工,保证柱刚度的连续性。认真做好模板的检查和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监督工作,同时做好对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的计量和试块的留置检查。保证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框架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中,隔墙和维护墙采用实心砖、空心砖、混凝土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这些刚性的填充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砌体填充墙不同于轻质隔墙,虽然也是非承重构件,但它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应沿房屋竖向连续贯通,保证竖向刚度的均匀,以避免在填充墙中断的楼层出现框架剪力骤然增大,形成薄弱层,对抗震不利。因此业主、施工、监理人员均不能忽视填充墙的作用,而只强调使用功能的要求,随意改变填充墙的布置和材料要求,势必留下质量安全隐患。

在框架体系的房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窗裙墙对框架柱所产生的嵌固作用使其变成短柱。短柱在震害中承担剪力大增,易发生剪切破坏。因此窗裙墙与框架柱之间应采用柔性连接。

墙体与框架之间缺乏有效拉结,在震害中会使墙体发生散落破坏。拉结筋不得与框架柱主筋或箍筋焊接,采用植筋连接的拉结筋应进行拉拔强度试验。应注意检查拉结筋的长度、规格、间距是否符合要求。

三、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施工缝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连续性,若连续性遭到削弱,将影响结构的整体性,降低房屋的抗震性能。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天气、温度、材料供应、人员组织及工程实体等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浇筑方案,保证连续浇筑或运输、浇筑、间歇的全部时间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要严格按规定留置施工缝,严格按施工方案处理施工缝,保证二次浇筑混凝土的紧密结合,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要重视混凝土后浇带的检查,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规定,在后浇带未浇筑混凝土和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时,不得拆除梁板下模板支撑体系,否则会引起支座处混凝土裂缝,甚至可能导致梁在支座处断裂,对结构危害极大,因此质量管理人员应注意加强控制。

四、沉降施工缝的监督检查

要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施工缝并保证其宽度,施工中为防止施工材料、模板、杂物等落入防震缝内,可在沉降缝内设置与沉降缝同宽的“人”字型杂物滑落板或用聚苯板随层填实,防止混凝土、砖、石块、砌块等坚硬物体落入防震缝内,否则应设法及时清理,以保证地震时两独立建筑部分不引起碰撞、挤压,减少地震的破坏程度。对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的房屋,所有的伸缩缝、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五、原材料及其他方面的质量控制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9

关键词:地震,抗震设计,结构

1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五百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财产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如果建筑物具备优良的抗震性能,震害将被极大地减小。同时发生在2003年5月的阿尔及利亚地震(21日)和日本地震(26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阿尔及利亚地震强度为里氏6.2级,造成2274人死亡,11452人受伤,20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高达4000亿第纳尔(约合50亿美元)。日本地震强度为里氏7级,地震仅造成一百多人受伤,没有人员死亡的报告,也没有造成房屋倒塌。

造成上述反差的原因在于: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情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2“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实际建筑结构及其在强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是很复杂的,目前难以对此进行较为精确而可靠的计算。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标准强调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即根据地震灾害调查、科学研究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并确定细部构造。这种设计理念将有助于明确结构抗震思想,不但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且也为有关抗震计算创造有利条件,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今后地震时结构的实际地震反应。

3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3.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场地条件有密切关系。历次地震调查表明,同类型的建筑物,由于建造场地不同,破坏程度会有很大差别。应避免在地质上有断层通过或断层交汇的地带,特别是有活动断层的地段进行建设。

3.2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

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有时会比地震直接造成的社会损失更大。避免地震时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是抗震工作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在地震区的建筑规划上应使房屋不要建得太密,房屋的距离以不小于1~1.5倍房屋高度为宜,以便为地震时人口疏散和营救以及为抗震修筑临时建筑留有余地。要避免房高巷小,以免地震时由于房屋倒塌而通路阻塞;公共建筑物更应考虑地震疏散问题,一般可与防火疏散同时考虑。

3.3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方案

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后确定。所选定的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4非结构构件的处理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等。建筑非结构构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立荷载的构件,如内墙壁、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墙版等。然而,在地震作用下,建筑中的这些构件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工作,从而可能改变整个结构或某些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传力路线,产生出乎意料的抗震效果,或者造成未曾估计到的局部震害。因此,有必要根据以往历次地震中的宏观震害经验,妥善处理这些非结构构件,以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的抗震可靠度。

3.5结构材料的选择

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轻。要减轻建筑物的质量,就要求在满足强度下,尽量采用轻质材料来构建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以使房屋的重心尽量降低,减小地震所承受的地震弯矩。

3.6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将直接影响建筑的实际抗震能力。在设计中,一方面要对材质、强度、施工技术等提出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从设计上为使施工中能保证质量和便于检查创造条件。

3.7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为监测建筑的地震反应特性以供应急决策和工程抗震科研之用,对抗震设防烈度为7、8度和9度,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和80m的高层建筑,应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设计时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安装位置。

4结束语

地震是一种突发式的自然灾害现象,从世界各国减轻地震灾害所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地震预报,力争在地震发生前采取行动以减少损失;二是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提高各类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包括对已建建筑进行抗震能力鉴定及加固;三是加强地震时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总之,从各个环节上重视和把关,把地震灾害尽力降到最小、最轻。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黄存汉.建筑抗震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9-31.

[4]韦定国.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9-71.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篇10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宣传学习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是把好抗震设计关。为了提高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工作的认识,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新规范颁布后,及时组织科室同志学习,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如:一是下发文件以焦建[20*]16号文下发了关于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二是利用报纸,20*年8月17日在*日报刊登答记者问,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提高了认识。三是举办学习班,为帮助各建筑施工单位领导、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更好地正确掌握和应用新抗震设计规范,于20*年10月举办了全市(六县、市)的设计单位、勘察、监理、开发、施工企业主管领导、建筑师、技术人员、管理干部70余人参加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研讨班。通过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习新规范的重要性,为提高我市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对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力度

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质量的重要环节。总理曾多次强调指出:“各项建设工程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在近五年的工作中,重点抓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审查。1999年至今共审查工程项目637项,建筑面积376.97万平方米,提出建议1184条,对在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方面,严把三关,即:图纸审查关;没有地质勘察报告一票否决;勘察报告中地基承载力取值与设计不符时,要进行全面复核,重新修改结构设计。

三、完成了《*市抗震设防区划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制作工作

*市抗震设防区划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数据库,城市地质及工程资料,岩土工程地质参数及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光盘等工作已完成并安装完毕。

四、完成了《减隔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应用》科研项目

积极开展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工学院合作《减隔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应用》项目,获市2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完成了*市抗震学会的成立申报工作

积极筹备抗震学会成立工作,经市民政局同意,于20*年4月5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选出了法人代表,完成了学会注册登记,各项工作已逐步展开。

六、落实了*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部分资金

*市抗震防灾规划是80年代编制的,已不符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需重新编制。按照国家建设部和省建设厅的要求,凡重点抗震设防城市,必须尽快修编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我们积极向市建委、市政府申报项目,落实资金,目前已落实资金9万元,各项工作已全面开展,具体有:(1)全面收集了市区现有的城市基本情况,地震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抗震设防、建(构)筑物普查和生命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面的资料。(2)建筑物震害预测,抗震设防区划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完成,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初稿正在编制中。(3)规划文字部分编制已完成。

七、完成*市《防震减灾指挥部职责分解》农村危房调查

组织召开了市属六县(市)建委、城建局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项工作会议,安排布置了具体事项,全市共抽样调查了6个县(市)22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农村危房26.63万间,建筑面积427.11万平方米。

八、完成*市建委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及普查工作

共普查工程基础设施路灯11339盏,光亮工程4550盏,桥梁24座,道路23条,建筑物占压道线情况35处。修编了建委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九、完成*—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工作

原开发办与抗震办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省建设厅的统一部署,换发了全市开发企业资质证书45家,取消了22家,清理整顿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开发公司,浓缩了队伍,调整了结构,促进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健康发展。

十、完成了*市抗震设防质量检查工作

根据省建设厅和建设部《关于开展全国抗震设防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这次检查了“十五”以来建设的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54项,建筑面积34.739万平方米,市内28项,建筑面积25.88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有9项,长14050米,投资8006万元,桥涵3座,村镇建筑中的公共建筑22项,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