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十篇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十篇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46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1

数字报遍地开花

综观近两三年来中国数字报业的发展,有两种形态遍地开花,一是手机报,一是多媒体数字报。目前开通“两报”的报社数量相当可观,呈现出报业整体(包括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地市级报社)争先恐后进军的态势。这里,我专门说一下多媒体数字报(以下简称“数字报”)。 8月10日上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数字报正式上线,集团所属的《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农村新报》、《体育周报》、《三峡晚报》6份数字报每天早上7点在荆楚网(省略)上更新。或许是应了无独有偶这句话,《南方都市报》数字报(省略)也在8月10日正式上线。它不仅结束了《南方都市报》缺乏“官方网站”的历史,而且其数字报提供的三大产品形态――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和南都随时报,为目前的数字报注入了创新的要素。

8月31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数字报在苏州新闻网(省略)平台上开通,包括《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和《城市商报》三张报纸。

以上所举不过是数字报大潮中不断涌来的几朵新浪花。

9月4日,我专程采访了新数通公司总经理夏鸿。以下是他告诉我的截止到8月底的两个数据:

全国39家报业集团,就数字报事宜与新数通公司合作的已有25家;在其Xplux平台(magazine.省略)上发行的数字报共有261家,全部为Flash版(即多媒体版)。

据我在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的数字报刊平台“爱读爱看”网站(省略)上查询,其发行的全国各地的数字报已达到142家。

数字报的形态

一个新事物出现后,有不同的称谓是不奇怪的。由于学界和业界并未在概念上严格界定,因此,目前有关在互联网上报纸形态的称谓主要有三种:“电子报”、“网络报”、“数字报”,当然在不同技术阶段其具体形态有所不同。

从底层技术的角度看,不论其称谓,目前大多数字报的形态是基于pDF版的Flash形态。

pDF(postDocumentFile)系页面语言文档格式。pDF如同其他文件格式一样,可以在不同介质上保存或传播。如既可以存放在磁盘中,也可以刻录在光盘上,更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送和在网站中展现。pDF格式为书报刊在印前生成的最终数字文件格式,其最主要特点是,能够呈现印刷版的原版原式。国内报纸媒体网站推出pDF版的时间大约在1999年,2001年以后出现较快发展,当时也算是报纸在网络传播中的一个新形态,有的称其为“宽带报纸”。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原来静止、单调的pDF版显然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融入多媒体信息,以更加丰富的表现形态来展现成为可能。在这一形态中,pDF版仍然是基础,因为报纸版面的形成是报纸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版面语言含有相当丰富的信息和明确的诉求,是网页格式不能代替的。尽管在网上,仍然有相当多的网民读者希望看到一张“原汁原味”的报纸。因此,大多数报社上线的多媒体数字报依然保持了pDF版的格式。

多媒体数字报的形态实际上是紧随多媒体网络杂志(或称数字杂志、电子杂志)而发展来的。

2005年,国内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它与一系列新的技术和应用紧密相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新型网络杂志。我对新型网络杂志定名为: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这一称谓集中反映了它的特性一是以文字、图片、flash、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二是实现了阅读者通过界面与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三是以互联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读者可在线阅读、下载阅读,服务平台则提供阅读器软件并以p2p方式定期发送)。最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新闻网站,是南方网于2005年8月创刊的《物志》。也就是说,网站完全可以借助新型网络杂志的形态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原创。今天一些数字报的形式,可不以pDF版的版式为基础,而是以网络杂志的表现形态来制作,只不过是以天为出版周期,选择原报的重点内容重新编排,其表现特点是更加注重视觉传播效果。这类数字报的代表,如2006年8月1日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网站)开通的《播报》,在形式上并非以纸报pDF版呈现,而在内容编排上更注重和突出多媒体展现。再如《南方都市报》数字报精华版,也更注重运用大幅精彩照片,讲究视觉传播效果。今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于6月29日出版了48个版的纪念特刊“《色・界》――对一座城市的影像解读”。与此同时,也策划制作了网络杂志形式的专题。这一成功的报网互动,尤其是数字报展现的独特魅力,给广大网民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经济收益的局面并未很快到来。有些项目技术手段固然可以实现,但内容增值的效果一时并不明显。这其中当然受很多因素制约。

新的技术不断开辟新的业务市场和新的经营市场。但新技术带来的新应用,能否形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并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这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不断摸索。夏鸿在和我谈到数字报的经营时,说技术提供商与合作报社已有以下几种思路和摸索实践:

1、采取订阅收费。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开通的数字报(包括《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读者可选单份报纸,也可选任意组合成两份、三份、四份订阅。根据温州在外经商人员多、海外侨胞多的特点。通过一些营销推广手段,把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人和海外侨胞作为重点订阅用户来发展。 2、降低纸报发行费。目前,不少报纸在向边远地区发行时困难较大,如《舟山日报》向周围众多岛屿发行不仅费时,而且成本很高。如今有了数字报,便不再向交通不便的小岛发行纸报,数字报不仅发行及时,且有数字报的订阅费,最重要的是每年可实实在在节省下大笔的发行费。一个

今天,数字报的制作、发行在技术上已不是难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营和效益。

由于数字报大多是免费在互联网上传播,而且时间几乎与纸报同步,报业人士难免都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出版和发行数字报是否会影响纸报的发行;二是当作为“老”媒体的纸报的发行量和广告萎缩时,如何从数字报获得补偿,即取得在新媒体市场上应有的收

益。

应该说,传统报业向数字新媒体领域拓展,目前最大的困惑是,原来期待思路是,今后在发行通畅的城市仍然要保住纸报的市场,而向周边特别是交通困难的地区则以数字报为主。

3、与增值广告挂钩。在数字报的pDF版面上,有原封不动的静态广告,点击这些广告并不产生链接,因为广告商仅仅提供了纸报的广告费。如果广告商再向数字报交纳一定数额的广告费,在技术上便可嵌入链接,链接的内容不仅更加丰富,而且可以以多媒体来表现,甚至直接链接到该企业的呼叫中心(CallCenter,又称“客户服务中心”),实现读者与企业的即时互动。

4、与刊发新闻挂钩。报纸每天要大量新闻,但一受版面限制,二受新闻报道规则限制,故不能长篇大论也不能做广告新闻。如报道同仁堂开医院的新闻顶多也就是百八十字。但如果上了数字报,点击这条新闻便可出现大量相关的信息,如医院坐堂大夫的专长、医院的地址地图、同仁堂品牌药品介绍等等。也就是说,涉及到新闻的企事业机构及各类组织交纳一定费用后,数字报便可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形成“硬新闻软营销”的局面。这当然需要后台相关数据库的支持。

5、与网上拍卖挂钩。目前报社在日常运营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不少企业不交纳广告现金,而是以实物来相抵。结果造成报社不少无用物品的堆存。目前网上拍卖是很热门的应用,通过数字报的形态可以较容易地实现拍卖,从而盘活报社的无用资产。总之,随着数字报技术的发展和报社在实践应用中的摸索,新的赢利手段会不断出现。

数字报与新媒体

全球报业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便是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介质和新的传播终端,积极努力地转变营运模式,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及边际效益,在新的“泛媒体’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现在,报界经常使用两个词:“报业数字化”和“数字报业”。我是这样看二者的关系:

报业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本身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二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通常将后一方面,即报纸内容通过新的介质(如磁盘、光盘、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和新的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阅读器、显示屏等)进行传播的形态。称之为“数字报业”。

目前,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报在技术上应该说已经基本成熟。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在制定自己的数字报业战略时,都将数字报明确纳入其中,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4“i”战略,包括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纸)、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的4个产品为:手机报、电子纸报、互动多媒体报,户外电子屏报。数字报目前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今后与电子纸阅读器结合,便可以实现随身随时随地阅读。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2

数字报如何融合报网优势

记者:请问梁总,数字报纸对于报社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对报社的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会有很多不符合或者不适应的地方存在,广州日报在建设数字报纸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难题并如何解决的?

梁泉: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推出数字报纸的报社,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难题,但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都逐步得到了解决。

首先是观念转变的问题。在传统报纸长期通过扩大发行及阅读覆盖等手段获取注意力、进而进行二次销售获取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下,免费的原汁原味数字报纸的推出,使传统媒体对数字报纸有疑虑,担心影响纸报的发行,进而影响收入。所以,我们在数字报纸推出的初期,通过细致的规划,限制数字报纸上线时间,规定报纸上摊一段时间后才上线数字报纸,逐步消除了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顾虑。事实证明,数字报纸不仅不会削弱传统报纸的发行,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最近两年,广州日报的日均发行量已经从160万份增长到185万份。因而,我们目前对数字报纸已经逐步取消了上线的时间限制。

同时,数字报纸与传统报纸相比,还有其网络媒体特性。报纸只卖一天,而数字报纸是永久保留在网页上的,并且其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因此,在信息把关等方面对我们也提出了挑战。数字报纸必须更多考虑到信息如何把关、违规信息如何清除的问题。这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也增加了工作量。

数字报纸的推出,还涉及出报流程的改造,组版人员从原来只需要负责完成组版工作变为组版后还要针对数字报纸出版要求进行标注和解版,同时还涉及技术部门与网站的数据对接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很好地进行协调。因此,在数字报纸推出的初期,我们对组版人员进行了培训。目前数字报纸的出版在流程上已经非常顺畅。

记者:请问梁总,如何将报业优势与网络优势融合?

梁泉:报纸具有成型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内容原创能力,并且多年来积累了强大的线下发行、物流、经营等方面的资源。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跨地域、易于互动、多种媒体形态等特性。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要充分结合好二者的不同优势、优势互补。

广州日报与大洋网近年来不断围绕这些方面开展探索,在国内率先成立滚动新闻部。它是广州日报社的采编部门,同时与大洋网一体化运作,负责推动报网互动与融合,先后开设了报网直播室、即时新闻、无线平台互动、读者点题、大洋民意通等互动栏目,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手段提升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新媒体也借助报纸的影响力来提升访问量。

为确保报网互动深入开展,广州日报还从机制上进行保障与激励,如在广州日报社的采编部门制定颁布了采编人员新媒体发稿激励机制、新媒体协调主任机制等,从管理体制上实现了报纸与新媒体的有效互动和融合。

记者:贵社推出的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在外在功能以及内在理念上更加强调什么,体现了报社在新时期怎样的发展战略?

梁泉: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在保持报纸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入了视频、音频、互动等多种互联网表现形式,具有多媒体呈现、超大版面图、下载速度快和导航便捷等特点,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既要给读者形成视觉冲击,又要增强读者在阅读体验方面的便利性,即实现网络阅读的乐趣。

在理念上,必须把数字报纸与传统报纸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努力扩大广州日报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传播效果。通过数字报纸与传统报纸形成合力,一方面拉回那些已经放弃纸媒阅读、但仍然看重广州日报品牌的读者(网民),另一方面给纸质广州日报的读者提供了网络阅读的新形式。

数字报纸刚推出的一段时间,就收到大量读者(网民)的电邮,其中一位是广州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他远赴美国探亲,我记得他在电邮中写道:“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太好了!我虽然远隔万里,但每天看到数字报纸实在是感觉太亲切了,丝毫没有了和广州的距离感。”

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在为读者提供大量及时有用资讯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广告经营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广州日报数字报纸的商业价值,使数字报纸、读者、广告主多方共赢。事实上,广州日报广告部门已经开始了广州日报和数字报纸的整合营销。数字报纸不仅是报纸内容在网络上的新呈现,更成为报纸内容、整合的平台,体现了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发展的战略。

记者:集“图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广州日报数字报纸,比传统的仅以生产文字、图片新闻产品为主的报纸有着更高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梁泉: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容的自动化生产能力。目前我们的图文内容、语音读报等都是后台自动处理的。

再者,就是不断增强我们的资源整合能力,目前我们的数字报纸上有大量的视频新闻内容,其中有很多是通过外部资源整合获得的。

同时,需要增强我们的多媒体内容原创能力,使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逐步向全媒体采编人员发展,这是我们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记者都是全媒体采访,外出采访时除了携带笔记本电脑外,还要携带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录音笔等设备,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滚动报道。同时,广州日报社也制定了《新媒体供稿激励机制》,从管理机制上鼓励报社记者向新媒体提供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体内容并有适当的稿费激励,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记者也逐步开始用全媒体来采访了。

新媒体事业部的职能

记者:请问梁总,新媒体事业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梁泉:广州日报在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之前,集团新媒体方面的主阵地是大洋网。大洋网作为集团新媒体发展运作的部门,一方面要自负盈亏、面向市场,是独立的市场化公司;同时,新媒体发展项目需要进行投入,大洋网难以承担。

再比如对集团新媒体的发展规划、投融资以及并购,还有技术研发的问题等,这些工作都应该上升到集团层面进行,而且大洋网作为集团下属单位,难以有效协调集团资源来发展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团新媒体业务的战略布局和发展,需要在集团层面成立新媒体管理机构统筹新媒体事业的发展。

对于报业新媒体的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一方面报业网站不可能学技术型公司的技术推动之路,也不可能学商业门户网站的资本上市发展之路,而是要走一条资源整合的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有一个能整合集团资源来发展新媒体的部门。

正好近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曾经做过一次战略咨询,咨询公司当时曾建议,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管理组织架构中,成立独立的新媒体事业部,全面负责新媒体业务的运营和业务拓展,包括实施必要的投资并购合作。这就与我们的分析和设想不谋而合。因此,在考虑咨询公司建议以及集团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基础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经过充分论证后决定在集团层面成立新媒体事业部,而且,新媒体事业部的工作由集团一把手直接分管。我认为,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中的战略地位。

记者:在新媒体事业部有多少员工?他们每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梁泉:新媒体事业部成立初期有7名员工,部分专职、部分兼职,以后根据新媒体业务发展的需要再逐步扩充。

作为集团新成立的一个内设部门,广州日报新媒体事业部将把新媒体作为集团的主营业务来发展,下面分发展规划部、技术研发部、项目投资部、综合管理部等。具体负责集团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协调,每周召开集团新媒体业务协调会;分析新媒体的最新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集团新媒体业务的发展规划建议,并上报集团管理层;跟踪新媒体新的业务形态及技术的最新发展,研发新的业务和产品,条件成熟时进行市场化的项目运作;分析、搜寻、评估、筛选有发展潜力的新媒体项目,及时提出投资并购的建议等。

目前,各项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在逐步探索总结过程中。2009年,新媒体事业部将全面整合新老媒体的采编资源、广告资源,并将大力发展新媒体的生活资讯内容。

投入越早越有可能成功

记者:数字报纸至今尚无明确赢利模式,而且投入较大,请问您对“赢利”这一问题怎么看?尝试了哪些有创新的做法,效果如何?

梁泉:这个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数字报纸切实地增强了广州日报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对发行产生了促进,这是我们通过数字报纸获得的收益之一。同时,也许数字报纸目前自身赢利并不是很大,但对网站整体来说,数字报纸为首页和其他频道带来了大量流量,这相当于间接地为首页和其他频道带来了广告价值。并且,我们还不断通过内容授权、数字报纸页面广告、用户阅读付费等多种手段开拓数字报纸的收入。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不应该只从数字报纸的直接赢利这一单一的指标来对数字报纸的投入回报进行判断。因此,尽管数字报纸尚无明确的赢利模式,但国内很多报社都认识到了数字报纸建设的重要性,纷纷投入资源开展数字报纸项目的建设。

广州日报非常重视新媒体和报纸的整合营销,将新媒体的运营纳入到报社的主营业务范畴,在2008年推出了“报网联营”的重大举措,为广告主提供报纸、数字报纸、网络、手机整合营销的全方位服务,并有诸多整合营销的成功案例。目前,“报网联营”整合营销的模式还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下一步还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记者:新媒体离不开新技术,虽然目前有很多报社开发了一些新媒体产品,但收效不大,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似乎还没有形成相当的市场规模,很多报社在这一点上都比较困惑,不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还是错,而且新媒体也投入较大,对于这样的情况您怎么看?

梁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媒体产品开发方面切入较早,目前区域网站、数字报纸、手机媒体、移动阅读终端等多个领域均已涉及,并且在区域内亦形成了较大影响力。这些尝试,有的投入了比较多的资源,有的投入不大,有赢利的,也有仍在探索的。其实,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在前面也有提及,这些尝试,要么对集团的品牌有所促进,能够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保持并增强报业的竞争力,我们目前所作的尝试都达到了这个要求;要么长远来说能形成报业新的赢利增长点,我们目前有些新媒体产品已经赢利了,但规模还不够大,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数字报业最终能发展成集团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同时,就外部环境看:中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且仍在高速增长,互联网年广告额已经突破180亿元,手机报纸不断普及,移动终端技术不断发展,3G已经发牌。在受众、市场、技术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报业已经没有退路。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必须大力投入,投入越早效果越显著,越有可能成功。投入越迟成本越高,成功机会越小。鼓励探索、允许失败,这是我们发展数字报业应有的心态。

大洋网的新目标不是新闻网站

记者:大洋网成立于1999年,去年奥运会前进行了近10年来第一次全新改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次转型都是一种变革。转型后,在网站上更加突出什么功能?大洋网的定位是怎样的?是新闻类网站,还是服务类网站?

梁泉:改版后,大洋网将由新闻网站朝广州甚至珠三角区域综合性门户网站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大洋网有传统强势媒体广州日报的有力支持。事实上,随着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成立和传统媒体记者给网络供稿等机制的建立,大洋网和广州日报在内容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大洋网新版中,加强和突出了广州日报滚动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量,在首页显要位置设立了“即时新闻”等板块,让本地读者得到最新、最快、最全的新闻。

大洋网在改版后,除了和广州日报联手给网友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本地新闻外,还推出了“广州民意通”、“大洋消费曝光台”、“读者点题”、“网友报料”等具有网络特色的独家栏目,更加突出大洋网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的功能,增强了大洋网在本地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大洋网仅有新鲜及时权威的新闻对于网友来说还不够,网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一定要抢占区域门户网站的制高点。只有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当地做得最好,才能满足本地网民的需要,大洋网也才能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网站。因此,改版后的大洋网增加了“今日广州”、“求医问药”、“打折信息”、“影视快报”等一系列与本地网友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栏目。

可以说,大洋网的新目标已经不是新闻网站了(尽管区域新闻仍是它的强项),而是努力打造一个“新闻+城市生活资讯+电子交易(商务)服务+互动”的区域综合性门户网站。

据我们技术部门统计,改版后大洋网注册用户激增,日均页面访问量与同期相比增长了30%,这说明我们的改版从目前来看方向是对的,要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我们接下来继续努力。2009年,我们将继续深化资讯的内容和发展电子交易服务。

手机增值业务是见效最快的新媒体项目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手机这一媒介对于报业发展的价值的?它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梁泉:中国手机用户数非常巨大,据说已达到了6.9亿。事实上,手机已成为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媒介。

广州日报一直都非常重视手机业务的开展,在2004年初大洋网就成立了无线新闻/运营中心,专门负责手机增值业务的开展,初期主要以短信业务为主。2005年开始推出手机报业务,先后推出了短信版、彩信版、wap版、iVR语音版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手机报,实现了报纸内容在手机平台的再次和增值运营,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2007年又推出了“广州日报3G门户”wap网站,日均访问量已超过了600万pV。2008年又和广东移动联合推出了手机富媒体业务,支持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体内容,对用户完全免费(免信息费和GpRS流量费)。手机平台已成为广州日报内容以及和读者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广州日报手机平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7年的“6・15”九江大桥事故中,广州日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将事故最新消息滚动给读者,让身在国外的受众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最新的消息。在2008年初的雪灾报道中,广州日报联合广东移动,以广州日报彩信手机报的方式对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的旅客发送最新的春运消息,先后发送了1200多万条彩信,让难以获取外界消息的旅客通过手机第一时间知道了最新的情况。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又及时推出免费手机报地震特刊,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发送地震救援方面的最新消息。

我个人认为,发展手机增值业务是报社发展新媒体见效最快的项目,投入不大,但非常有效,营收的增长会很快。事实上,大洋网有1/3以上的营收来自手机增值业务。

3G牌照的发放,启动了无线运营者新一轮的竞赛,同时是新的机遇。3G从技术上支持高速的网络带宽,从内容形式看,将突破报纸传统的图片、文字表现形式,会出现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媒体表现形式。这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未来基于多媒体的3G应用会越来越多,也会带来无穷的商机。我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网络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降低新媒体的应用门槛,将会极大地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商业价值;同时,伴随手机广告政策的出台,会开启一个广告营销的新时代,这样会对报业媒体的广告形成冲击,尤其会对报纸上的招聘、分类等广告形成毁灭性的冲击。

记者:在您开展的手机业务中,用户数最多的是哪项业务,平均各业务的用户数是多少?

梁泉:目前开展的手机业务中,用户数最多的是wap业务,用户数已超过100万。其次是彩信手机报业务,用户数也突破了60万。

当前手机报业务发展成熟、赢利模式清晰,采用向用户收取包月信息费的前向收费模式,和运营商合作分成。目前手机报收入也是广州日报手机增值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还有wap手机广告业务、无线技术项目合作等收入。下一步,我们也将大力拓展面向广告主的后向收费模式,如2008年广州日报和广东移动合作推出手机富媒体业务,支持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体内容,对用户完全免费(免信息费和GpRS流量费),待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将尝试拓展面向广告主的后向收费模式。

“传统媒体拿存量,新媒体争增量”

记者:以广州日报的经验和探索为例,您认为地方党报怎样才能发展好新媒体?特别是在体制机制上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梁泉:首先要处理好报业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要领导对此作过多次阐述,要求“传统媒体拿存量,新媒体争增量”。我觉得报业必须把主业发展好,巩固好主业的经济基础。广州日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广告收入连续多年居国内报业第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存量”,广州日报主报在区域内有了绝对的领先优势,我们才可以放开脚步,大力发展新媒体,寻求新媒体经营上的“增量”。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3

6月9日下午,中国期刊协会“首期技术服务平台沙龙”正式开始,数家专门做杂志app和手机应用开发的技术平台公司与品牌刊社首次面对面交流:刊社需要什么?平台能提供什么?

本次沙龙邀请的平台方代表有:曾开发ipad应用“中文报刊”的“app梦工厂”(北京爱普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国家地理》、《南方人物周刊》等刊开发ipad应用的“维C阅读网”(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男人装》《新周刊》等100多种杂志合作的“掌媒科技”(掌媒科技有限公司)。意林传媒集团(旗下包括《意林》、《人物画报》等九刊一网)、中国新闻周刊、海丰传媒(旗下包括《Vista看天下》等三刊一网)等3家刊社则作为刊社代表应邀出席。

“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好,如果早一点组织,我们找平台就不会这么辛苦了”,意林传媒集团数字出版部主编田晶晶在沙龙开始表示。爱普之星(app梦工厂)商务拓展总监张帆则表示,共同面对面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同行业交流:“都说同行是冤家,我觉得不是,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沙龙上,中国期刊协会数字期刊分会秘书长谭海燕表示,该分会也将随本次沙龙发起成立“中国数字期刊技术服务联盟”,倾力打造数字内容(杂志、报纸、图书)制作外包技术公司数据库,聚集中国最领先的数字媒体app应用开发平台。此联盟目的意在为处于数字化转型期的众多刊社等出版单位,提供可供检索、可以信赖的制作外包公司参考,为其节约时间、人力、财力成本,高效完成数字化。有感兴趣的技术服务公司,欢迎与我们联络。

外包?自己做?

摆在刊社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做还是找技术公司外包?当越来越多大期刊集团开始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时,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做就是合适的?这也许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不妨听听过来者的想法。

“刊社的长项不是技术开发,即使培养了技术团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做出来的产品,总是落在人家屁股后面。但外包公司不同,会保持每天在跑步的状态。”海丰传媒新媒体部高级产品经理刘进洋表示“术业有专攻”,自己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关键问题――“速度和效率都跟不上趟儿”。

据他介绍,海丰传媒与众多平台有过合作,包括与会的天智通达,也做过自行研发。成本方面,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自己做比外包要贵。掌媒科技副总裁贺世铭也表示,养一个技术开发人员,好的公司需要2-3万,而且这些人老跳槽。

中国新闻周刊的新媒体运营部总监王嘉伟讲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我们曾掏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培训一个技术人员,等到开发产品时,合作技术公司以三到五倍的工资直接把我们的人挖走了。”

刊社的环境难以留住好的产品人才。“去年我们的技术走的时候就曾说了一句话:‘没有技术氛围’”,意林传媒集团数字出版部主编田晶晶表示,“现在做新媒体我们肯定会选技术外包公司”。

正如所见,这些期刊集团最初的想法是,我们有资金、有实力,就去培养一两个技术人员。但真正要独立做新媒体产品开发还是会遭遇多重困境,包括人才管理、技术创新等多方面难题。

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如要外包,该如何选合作伙伴?海丰传媒新媒体部高级产品经理刘进洋在沙龙现场分享了他们考量的一些因素:1.基本情况:资质、公司规模(人数)、远近、沟通难易程度;2.成功案例等。

在他看来,最高决策层与新媒体业务具体负责人对外包公司考虑层面不一样,比如老总很看重预算,也会从用户感受角度首选Ui设计漂亮的。若应用收费,会关心平台的支付渠道;若不收费,会关心告方面的问题,比如是否能做360度播的告旋转等。而他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则会更多考虑跨平台开发能力等技术能力及细节。

与海丰传媒不同,中国新闻周刊的Ui是自己做,“我们更关注应用层面的东西,包括沟通成本、预算、工期、报价、对产品的认知和理解。最关键的还是考虑技术实力。”据其新媒体运营部总监王嘉伟介绍,他们介入新媒体时间较早,曾找过三四家平台公司,“可谓与技术平台开发商一道成长起来的”。

意林传媒集团数字出版部主编田晶晶希望一家平台能集成开发所有应用,不过现实状况是刊社往往需与多家平台合作不同应用开发。技术平台越来越细分,各自擅长领域不同,有的擅长ipad应用,有的擅长andriod应用……掌媒科技副总裁贺世铭则表示,当下刊社通过多平台布局自己的业务,可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接触率,是务实之选。

当然,不是所有刊社都必须借助技术平台数字化,但所有刊社都有必要先了解技术平台之格局和深浅。在决定是否选择外包公司之前,至少应做出如下衡量:全部选择、部分选择、或不选择有何差别;在决定外包之后,能掌握不同平台效率、资源置换方法、开发效果分析等。

技术平台:爱理想 不爱尴尬

技术服务平台聚合这样一群人:爱移动互联网,爱理想;爱代码,爱升级;爱苹果,爱andriod;我是技术服务平台,我和你一样,我是数字内容业者。

但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角色并不总这么有趣,有些时候还颇有几分尴尬。许多刊社对技术公司颇有微词或者有误解:产品升级不予配合,沟通不畅甚至态度恶劣,收取高额费用,还可能有版权保护等问题。

一竿子打死外包技术平台肯定不对。好的技术平台有,而且不少。同时,能否挖掘技术平台的实力,能否做好平台对接和平台外包业务的管理,对刊社而言是更重要的课题。刊社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可控性”,但这也许不能将所有的责任推到外包公司身上。

数字内容技术服务平台不仅在推进着数字内容行业的发展,本身也在跟着数字内容平台不断演进。从第一波电子杂志兴起的时候,该类平台就火爆过一阵。此次参加沙龙的掌媒科技成立于2006年,是第一波成长起来并硕果仅存的技术平台之一。

掌媒科技副总裁贺世铭表示,从2006年就开始在运营手机杂志的掌媒科技,2010年开始转型。从以内容合作、分成模式为主的手机杂志技术平台向平台解决方案商过渡。其目标是给刊社提供最低成本的无线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寻求告领域及无线增值领域的新突破。

而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机遇爆发,ipad等终端市场的成熟带给期刊业新生的机遇,同时也催生了大量基于移动终端app应用开发的技术公司品牌。比如此次参加沙龙的“app梦工厂”、“维C阅读网”。那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

2009年天智通达开始正式公司化运作,2010年5月份“维C阅读网”上线。其首席运营官赵刚介绍,他们的目标是要给刊社提供统一平台化的服务,助其快速实现数字化。同时它们给刊社提供一整套的制作工具和后台功能,立志于要把数字媒体的

运营主导权还给媒体,鼓励刊社自主DiY,培训刊社制作并管理自己的数字媒体产品。

而爱普之星商务拓展总监张帆则介绍,app梦工厂“以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目标是每天推出一个应用,我们的定位是各类app应用的开发和整合营销。至于哪种合作根据媒体的需求而定,我们和报刊的合作模式之所以主要定位在告分成模式上,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平台和客户基础,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告收入。”

去年六月,app梦工厂第一款应用是ipad应用“中文报刊”,其关联公司艾德思奇做了告联盟平台mobiSage,将Cpm、CpC、Cpa等互联网告体系移植到移动终端的app应用中。据张帆介绍,目前其品牌类告目前较多,随着设备更普及,效果类告将会增多。

对于平台方而言,他们也有自己“心仪”的合作对象。掌媒科技副总裁贺世铭表示,他们也会有所挑选,挑选的原则是品牌好的杂志。天智通达首席运营官赵刚也赞同这样的原则,他表示除了品牌度的考量之外,他们也会考虑杂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北大出版社这样内容比较阳春白雪的合作方,他们不会仅考虑商业上的回报,会因其品牌独特性和社会效益而更加重视。以下为沙龙部分内容实录――

谭海燕:作为技术平台,你们开发过的哪个应用比较突出?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期刊app应用是好应用?

张帆:下载量达30余万的ipad应用“中文报刊”是我们开发的首款新闻类最佳应用。上个月正式有告进来,虽开始的量不特别大,但值得欣喜的是六月份我们的告位都排满了。“天气预报”应用下载量51万,不久前iphone版“天气”。排行榜类应用的告也不错,比如appl23也是将近30万下载量,其他非我们开发的app应用,如:读览天下、极阅、zaker、京华时报、奇艺高清等,均通过在梦工厂开发的这些强势app应用上的mobisage告投放带来了很不错的下载量。

为什么好?在“中文报刊”软件中,用户可以看到各种报纸,30多万ipad应用“中文报刊”用户作为传统报纸的忠实体验者,通过我们获得了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同时我们给刊社“量体裁衣”的应用制作和营销,合作范围宽而且灵活。

赵刚:《中国国家地理》是我们下载量最大的应用,app累计下载量达到70万。

什么是好的app?我认为有几个要点:目前阶段,媒体自身的品牌吸引力最大,品牌认可度高的更易被用户接受;从长远来看,不是我们判断好与不好,是根据用户去判断,需考虑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原版的、互动的);满足用户需求需要技术方与媒体方全力配合(比如选题、素材组织需要内容方多配合)。

不同刊社可能适应不同形式,很多东西现在没有定论,我们希望与刊社一起去尝试。尝试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我们发现《中国国家地理》ipad版本上得晚,但其效果更好;而《南方人物周刊》相比较下则在手机阅读方面更显优势。

谭海燕:内容策划方面,刊社讲讲各自的做法。大家认为针对移动终端的杂志内容,到底是重排,还是原版原貌好?

刘进洋:除开一些涉及版权问题的图片外,《看天下》杂志pad版本采用pdf原貌形式。我们侧重重排,进行内容优化去粗取精。诺基亚手机平台上的都是重排的。有趣的小应用非常能增加用户粘性,比如《看天下》杂志的填字游戏,我们在考虑以后加入ipad端的可能性。

田晶晶:我们有同感,我们也有数独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目前我们只有《人物画报》pad版是原版,其它都是保持原刊风格的前提下重新编辑的,栏目内容也是重新设计过的。客户端每天更新2―3篇文章,只有小部分采用纸刊内容,大部分都是新的。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人物画报》客户端上及时报道的内容也可以为随后杂志的深度报道做预热。

王嘉伟:《中国新闻周刊》原版内容作为部分内容,未来我们将从网站抓取内容保持适时更新,还结合采访花絮、签互换稿件将杂志内容放大。去年我们做过一期2.99美元的“高校排行榜”ipad应用程序,利用第三方调研公司选出入围高校并附简介,尝试把单独的选题做成客户端。基于单独栏目的iphone版“浮世绘”栏目准备也会做些改版开发到pad上。

《中国新闻周刊》ipad2.0版本增加了很多互动功能,产品出来后,我们又感觉老版本那个更像《中国新闻周刊》,所以有些矛盾。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4

在网民数量日益壮大的今天,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网民希望在获取更及时、更权威和有深度内容的同时,也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更便捷、更直观地被浏览和下载。人所共知,报刊媒体是新闻信息最大的原创者。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挑战下,报刊也加快了纸媒数字化的步伐。

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在这之后几年内,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网站纷纷登录互联网,由于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报纸媒体建网站(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纸媒的电子页面)有了先天的优势。他们仅仅是靠功能单一的内容管理软件,将文字或者图片复制、粘贴到静态页面中,网民就可以登录网站点击相关标题阅读文章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传统媒体电子版的雏形。这种以图片和文字标题充斥整个网页的形式,几乎成为当时各家新闻类网站的通用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内各新闻网站纷纷推出了纸媒pDF电子报,这是一种在电脑屏幕上显示报刊原样版面图形,并通过缩小、放大的浏览方式阅读的电子报。由于这种电子报直观、图文并茂,可以进行整页打印的优点,逐渐在以报社为背景的新闻网站中流行开来。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很快发现,这种pDF电子报需要下载并安装专用阅读软件才能浏览,对于电脑应用水平相对较低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只拦路虎。同时,在对其浏览时只能对报纸版样放大缩小观看,不能进行方便的粘贴、拷贝等操作。所以,pDF电子版虽然在视觉上趋近于现实中的报纸,但在浏览的便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方面就大打折扣,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还有一种以报纸版面图片兼新闻标题于一体的“图文电子报”,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是,由于版面过于简单且功能单一,也不能满足网民的要求。

2007年1月,中原网《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数字报正式面世,这在省会众多媒体中是第一家,在全省也位居前列。《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每天的版面都在网页上清晰显示,原汁原味。网民只需用鼠标在报纸图样上点击你想阅读的稿件,新闻原文立即呈现在你的眼前,标题、图片文字一应俱全。既保留了pDF电子报的直观特性,又能使人们对稿件进行方便的操作,同时可以查询浏览往期报纸。

目前国内的电子报,很少有把广告上网的,与以往采用pDF文件表现版面信息不同,在数字报刊系统中,采用高压缩比的JpG版面图的呈现,达到打开页面就能看到版面的效果,“版面图”成为界面的视觉中心。同时,还可以在JpG版面图实现文章、图片、广告区域的自动定位,自动生成对应内容的网页链接。

在文件格式上,系统根据需要分别提供HtmL、JpG、pDF和CeB等四种类型文件,其中CeB格式支持数字图书的标准。

在布局上,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左侧是本版导航区,中间是整报导航区,右侧为检索功能区和链接区。在本版导航区,按次序排列本版的全部文章标题;在整报导航区,按次序排列报纸全部版面的版次和版面名称。

目前,《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的数字报刊系统,在人机交互环境的设计上,又力图延续并超越传统报纸的阅读习惯,显示了现代网络传媒的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

首先,在技术平台的!择上,采用当前最流行的B/S结构,采用通用的网页浏览器,不需要安装任何专用软件,读者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或插件,以静态页面作为主要的形式,较高的反应速度,让浏览者轻松翻阅本期报纸各个版的内容。

在导航设计方面,我们尽可能防止访问者“迷路”。该系统的导航分为四个层次,三个模块。第一个层次是每期报纸间的导航,第二个层次是同期报纸不同版面间的导航,第三个层次是同一版面不同稿件间的导航,第四个层次是各种功能键的导航。三个模块为日期导航模块、版面图导航模块和文字链导航模块。整体上讲,做到了简洁明了。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版面层直接点击观看文章内容,避免过于繁琐的操作。

我们的数字报刊系统提供了三种内容阅读方式:通过点击版面图的区域来阅读文章,通过点击文章标题来阅读文章,还可以打开版面的pDF文件来阅读报纸。

同时,我们的数字报刊系统集成了网页浏览的多种功能,如文章内容及图片的放大、缩小,上下篇、上下版、上下期的方便跳转,还提供了日历跳转、指定日期查看等功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视音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数字报的一大亮点。版面中,不仅可以保留原报纸新闻或广告图片,还可将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文件嵌套在版面中,如:体育版中显示一幅足球比赛图片,读者点击这张图片就可以看到有关这场比赛的相关视频;点击某品牌汽车图片就会播放出视频广告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数字报的内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电子报纸。在这方面,我们中原网的采编技术人员,正在和有关方面协同攻关,力争早日投入使用,更加方便省会人民的精神需求。

当然,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电子报刊将不仅仅被限制于在电脑上阅读。由于近年来手机的极大普及,人们通过阅读“手机报”的习惯,已经开始出现并迅速蔓延。但是,手机本身的局限决定了它还不能进行大容量大批次的新闻传输,只是个暂时的借用载体,纸质媒体的数字化尚需更新的载体来完成。在先进国家,清晰度、弹性甚至手感都与纸非常相似的电子油墨(e―ink)技术业已成型。这种电子屏幕可以像报纸一样折叠起来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各类数字报刊及多媒体信息。

总之,随着互联网、数字版权技术(DRm)和显示技术等三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数字报刊将突破传播介质的阻碍,走向更人性化、更方便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的时代。传媒技术革命已是风满郑州,让我们展开双臂,欢迎她的到来吧。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跨媒体媒介融合媒介集团

跨媒体发展已成为战略课题

当今,金融风暴横扫全球,报业生存举步维艰,全球报业面临历史性阵痛。在西方,包括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内的数家百年大报被迫停止出售纸质报纸,并以网络版全面取代,几十家报业也向政府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在我国,报业虽无生死之忧,但生存之境已陷危机。来自《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去年一年增长1.2亿。较高学历者读报时间明显缩短、中高收入者和高学历者的比例在网民中迅速上升、报业广告和网络广告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报业集团面临从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的战略课题。报业集团如何实现转型,积极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缓解危机、参与竞争的必要路径。

跨媒体发展早就存在,国外的许多媒体集团建立初始,就尝试投资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出现媒体兼并与重组的热潮,国际大型新闻集团都是跨媒体、跨区域的多元媒体集团。2008年12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回答媒体关于新闻出版改革下一步怎么走时强调,要在未来几年,允许其经营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业务,打造强大的跨媒介集团。到2010年,形成5-10个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报业集团。

跨媒介集团在国内报业发达的地区已风生水起,目前杭报集团已初步建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出版、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1+6”的现代跨媒体产业格局。通过与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战略合作,投资数字电视,共同运营移动电视频道,投资交通经济广播电台,共同出资组建数字出版社、杭州网络传媒公司、杭州演出公司;与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创办省市县三级手机报;与中国手机阅读基地合作开发数字阅读产品;与浙江文艺出版社合作组建图书工作室。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发展户外阅报栏和“LeD”,完成了跨媒体发展的构建工作,去年收入已达到9亿多元。

从去年开始,尚在筹办中的合肥晚报集团通过整合合肥在线网站和合晚传媒资源,组建新媒体事业部,积极筹建网络视频直播间。同时把多元发展延伸传媒产业链列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避免集团的发展过分依赖报纸,从而降低市场风险,给非报产业提供强大的基础。今年以来,对Sp、便民服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商务印刷、代购代销新闻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目前正在谋划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如教育广告参与社会力量办学、汽车广告参与汽车经销,平面广告向户外、楼宇、风景区广告、高架广告以及Dm杂志延伸等。推出系列美食、旅游、文艺、经贸活动,积极谋划在集团框架内承担非报产业拓展工作的报业投资发展公司的上市等。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变革

何为“全媒体”?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在我国,全媒体实验是从报业(传媒)集团开始的,报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也因此得以重构,视频报道业务逐步从传统业务结构中独立出来,全媒体记者逐渐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2008年7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宣布国内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运营,“报业集团各媒体发稿取消‘日报记者’、‘晚报记者’等称谓,一律称为‘YmG’记者(YmG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YmG记者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体供稿,而是由集团统一调配。YmG记者的稿件也向多个全媒体终端――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这就意味着报社将逐步从“报纸社”转型为“报道社”。国内其他媒体也尝试在部分领域内资源整合,比如浙江《嘉兴日报》及其子报《南湖晚报》,成立统一的视觉新闻中心;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建立集团层面的视觉中心,向集团内各媒体提供图片。2007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首次设置视频记者岗位,鼓励记者采访音视频新闻;2008年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全媒体记者”队伍;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他们以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以视频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标志着视频记者的专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媒体时代,记者采访的新闻文字、图片、录像等在第一时间先到达受众,随后在报业网站上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全媒体探索首先触及的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那就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其复杂程度显然要超出任何传统媒体,对于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

这种思路没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业界有关专家认为:“全媒体的训练,也许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总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更多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作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报道,到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的报道,合报集团充分调动麾下的“四报一网”,实现多媒体协同作战。回视过去,可以看到,举凡重大题材的报道,并不能依赖一两个所谓的“全能”记者,而仍然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这种分工与合作甚至可能会比传统媒体时代更细。“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和编辑像是在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个人竞技项目,他们的个人能力是制胜的惟一要素,那么,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与编辑,则更多的是在参加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竞技项目,每一个人既要有个人的角色定位和与此角色相适应的精深技艺,又要有集体配合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在每一次进攻中所扮演的角色。”

媒介融合,报业集团未来发展方向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李建国社长在《拥抱全媒体时代――2010年中国城市报业传媒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认为:“坚持‘内容为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发挥内容生产的强大优势,我们可以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供应商。但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是‘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时代,拥有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介质更为重要。不能拥有多元的媒体格局,报业集团就可能会‘被融合’。坐失媒介融合时代,进行传统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报业集团没有跨媒体的发展,就没有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其实是信息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一种传媒产业的升级和重组。对合肥报业传媒集团这些在全媒体时代“出生”的报业集团来说,在保持报纸主业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如何推进内容产业战略转型,构建起现代传媒产业格局乃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播渠道及介质的再造问题,而是要引发采编、、管理、架构、技术、运营等一系列的变革。

对未来的合报集团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创新传播理念。从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向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转变。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集团拥有的多种传播渠道和介质,发挥各媒介的优势,实现即时报道、滚动报道、互动报道、深度报道的立体化、多元化、全天候。

其次是创新组织架构。建设全媒体编辑部和数字记者队伍。在各子报组建网络中心、即时新闻中心、滚动报道部,部分记者、编辑24小时在线值班。为一线优秀记者配备笔记本电脑、录音笔、小型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时采集图文、视频、音频信息。

有了全新的传播理念和组织架构,创新内容产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那时的多媒体,将不再是报纸内容向互联网和手机的简移,而是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和介质的技术特点、形态、受众需求,制作成新的内容产品。

最后,还需创新信息技术。这就要求集团信息技术中心从技术引进与服务向研发机构转型,加强与技术供应商、通讯运营商的技术合作,打造适应多媒体、立体化的平台。加大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对采编人员全面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驱动下的跨媒体的重组,是技术进步引发的传媒产业革命。从平面媒体到报业传媒集团,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对传媒集团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彭兰,《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传媒》,2005年第12期

②郜书锴,《视频新闻:数字报业竞争的新趋向》,《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艺术作用发展应用

1概述

媒体广告的作用是介绍给大众媒体产品的新款式,新变化,新价格或新的服务,并且帮助他们在众多的市场同类型产品中选择某项特别的产品或者服务。它在宣传别人的商标、产品、服务、构想时,其实也是在宣传自己的品牌。换言之,它是一把双刃剑,广告可能成为一种提高产品竞争力、强有力的销售推广工具,也可能只是在浪费资源,所以,我们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有目标和周详的计划。一个好的媒体广告,不仅能宣传自己的形象,也能让投放广告的单位增加利润和财富,从而壮大公司和销售网络。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广告客户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一般都会要求媒体广告能快速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那么何为信息技术呢?一门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的高新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广义的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对各种信息所进行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包括数据、文字、语言、声音、图画、影像等,特点是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传统的媒体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社会需求了。尤其是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许多的艺术家在绘画作品的时候开始使用计算机,表达创意的时候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

2媒体艺术研究发展

多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也是多媒体电视、电影、音乐、广告等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它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多媒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推进,计算机技术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让传统艺术有了新突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多媒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更具交互性、虚拟性、大众性等特点。多媒体艺术的网络传播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多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创造多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多媒体艺术的大众化。

现在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多媒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对媒体,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一个好的多媒体作品可以是各种内容组合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声音、动画、计算机图形等,但都并不是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因其自身涵盖的多种媒体优势,成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新媒体。交互性是它的最大特点。顾名思义交互,就是用户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通过操作,改变某些元素的特征,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用户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就是交互性,从某种方面来说,多媒体就是用户、硬件、软件和设计师的参与这四项来共同实现的高技术艺术作品。

3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与传统的动画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目的是培养一些复合型的应用设计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懂得技术也要懂得艺术,能在进行设计或者创作的时候自如的使用新的媒体设计工具。新一代的传播媒体已经产生,它们是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传统的广播数字媒体艺术、电视、电影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媒体艺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新媒体艺术(外教授课)、电视画面编辑、电视艺术美学、视听语言、造型艺术基础、动画运动规律、雕塑与三维造型、数字音视频制作、三维动画、数字摄影与摄像、计算机图形学、数字高清原理与应用、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电视制作新技术、电视频道与栏目包装、数字影视特技、数字影视合成技术、数字影视作品创作等。该专业通过教学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比如具有很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设计能力,能使用新的数字媒体工具从事平面设计、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3的媒体正在使用数字策略,在硬件方面开发了移动端app应用程序,在软件方面制定了数字新闻政策,如果数字化趋势持续加速发展,那么我们至少会看到以下两方面的变革。首先,移动设备上的触屏界面让媒体和传播行业不得不思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例如对图片、大数据和文字重新编排,让他们更具有交互性,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其次,新闻生产将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在移动屏幕上的“短快频”和转发,确保实时消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通过传统的新闻渠道,例如纸媒、电视和门户网站进行深入报道。

数字媒体的优势是只要消费者需要获取信息,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满足要求。新媒体的特性是能植入消费者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广告行业必然要以其作为经营理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随之改变的也有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模式。

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信息需求应该是广告公司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广告公司也随着该理念的产生而变得多元化。UGa(UserGeneratedads)凭借传播样式多样、渗透性强的特点,成为未来广告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在新媒介环境下,随着SnS网站的兴起,社群好友间的病毒式传播、媒体口碑传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增加了用户的互动度和参与度,拉近了品牌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以视频网站为例,虽然业界不看好它当下的盈利模式,但是它一定会成为最具发展性的广告空间,专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五年内,视频网站的盈利的量一定会超过目前所有的数字化媒体,它的传播价值会被完全的开发出来。视频网站是一种具备媒介终端的逆向生产功能的媒体,它创造出来的内容能够聚集注意力,使投放广告的新空间,受到许多广告客户的欢迎。此类视频上传网络充分调动了融合终端的内容逆向生产能力,广告公司凭借独到的内容资源,自身优秀广告作品的获取渠道得到开发,坚持广告产品创作和的模式优化转型,得到竞争优势。

5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传播

新媒体艺术――当前的动画数字化主要指动画制作数字化,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化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动画这个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领域中。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动画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让艺术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新媒体艺术在目前来说主要指动画制作数字化,即指的是计算机技术对包括前期创作、实际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在内的完整的工艺过程的全面介入。新媒体技术正在给影视动画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正在目睹视听奇观。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受到了以往任何技术都难以企及的深刻影响,产生了深刻变革,并且该影响仍在深入和加快。艺术家的想象力被实现的可能性会随着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的加大。

参考文献:

[1]丁江.浅谈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

[2]王彦富.浅谈多媒体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

[3]朱建群.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管理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

[4]罗红华.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硅谷,2011(19).

[5]李锐.屏面中新媒体技术对信息传达的品质提升[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黎映川.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导视系统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7]郑良斌,程明智,刘华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探讨[a].第一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张梦晓.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3).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7

核心提示二: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已经使“跨媒体”面临并实现了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传播的形态,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话语权的争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部战争”升级为“跨媒体”时代的“世界大战”。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政治性问题,是文化的争夺,政治的斗争。

传统媒体会不会消亡的讨论已经没有意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为报纸的未来买单

“广播没有把报纸打倒,电视没有把报纸打倒,互联网也不可能把报纸打倒”,十年前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报纸曾经这样给自己打气。但冬天的来临总是猝不及防,2005年,传统媒体广告颓势开始显现,跌入寒冬,而新浪、搜狐、网易则增势强劲。有专家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特征: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一是报纸市场出现了过剩。特别是网络发达地区,让利售报也无法刺激销量。曾有报道说,竟有记者现场目击,某报整捆整捆从印刷厂直接运到废品收购站,又整车整车被农民买去卷制烟花。二是报纸之间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变小。报纸从前些年的暴利产业转入微利时代。至于广告的竞相降价暗打折扣,在都市报中成为普遍现象,甚至一些名牌报纸也卷入其中。三是一批报纸已经迫不得已退出市场。有人称,近几年倒下的体育类报纸几乎能组成一支足球队。《南方体育》、《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体坛导报》等等都已销声匿迹。城市综合类报纸如《巷报》、《新周报》、《蜀报》、《商务早报》、《四川青年报》等也已停刊”。①

而在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报纸赖以生存的蛋糕也在被新媒体蚕食。《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已经缩版,《华尔街日报》将于明年缩版,《纽约时报》也宣布将于2008年缩版减员,并关闭一家印刷厂。

200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今后10年纸张将失去原来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届时,人类将全天24小时接入互联网。

与传统媒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媒体的成长一日千里。世界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日前报告指出,网络广告锋芒显露,并且具备强劲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规模效益,并且这两项指标均处于中国媒体行业的最高水平。研究数据显示,网络广告在中国广告总支出中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上升到2005年的3%,其中网络广告销售收入(包括网络品牌广告和付费搜索广告)在2005年增长45%,而同期国内报纸广告销售收入下跌了1%。摩根士丹利全球副总裁季卫东预计,中国2006年~2008年网络广告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约35%,而2004年~200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0%~4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付费搜索广告的销售在2005年获得91%的增长,其中领先者百度2005年年收入增长1.8倍,增长幅度超过所有其他网络广告运营商。②

由此来看,传统媒体会不会消亡的讨论已没有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互用,取长补短,发展壮大。这是在为报纸的未来买单。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发挥双方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造和推进“跨媒体”时代

新技术为新媒体带来的优势有目共睹。

最新消息表明,中国的网络用户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的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达到1.23亿人。网络传输快捷、无时空限制、海量储存、互动以及搜索的功能,加上它多媒体交互的优势,使我们对互联网的前景充满期待,所以,比尔・盖茨曾多次提醒人们,千万不要“低估网络的未来”。

更令人吃惊的数字是,中国的手机用户超过了3.7亿,其短信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方式令人瞠目。据信息产业部统计,6年中,我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2000年的发送总量为10亿余条;2001年,手机短信发送量为189亿条;2002年达到900亿条;2003年超过1371亿条,2004年达到2177亿条;到2005年为3046亿条。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八天时间里,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126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超过30条。由于手机每天24小时随身携带的特点,手机媒体堪称是“挎在腰里的媒体”,是媒体的终端。

令人期待的远不止这些。眼下,更多的人在热盼着3G时代的到来。所谓3G,即“第三代数字通信”,它在传输的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大大提升,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互联网也在迎来新的时代,以ipv6为核心的第二代互联网已落户漳州。2005年4月,第三届“中国全球ipv6高峰论坛”在京举行,盛况空前,中国已下定决心在下一代互联网络核心技术领域抢占先机。ipv6将给人类带来什么还难以准确描述,但有人据此设想:当你打开冰箱要拿食物时,冰箱也许会这样提醒你,你已经吃了足够多的食物,再吃就超了。这将是真正的数字生活。美国人对此的描述是:世界上的每一粒尘埃都可以有它自己唯一的ip地址。果真如此,数字媒体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也就意味着其他传播媒介的终结。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关注和清醒认识。

这一系列新兴媒体文图兼备,音频、视频兼有,文件处理和储存方便,而且其即时,海量储存,互动性强,张扬个性,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由于传统报纸和新型媒体传播形态不同,我们每发行一份报纸,直接带来的都是纸张、印刷和发行费率的增加,而数字化媒体在初始化成本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实现“零成本”状态的无限复制和无限生产。

传统媒体更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因为在信息时代,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报业来说,其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掘、选择、创造能力,对于内容的整合、管理、分发能力,对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绝非其他媒体所能比拟。

内容的权威性,观点的高端化,更是党报最大的优势,其他媒体根本无法复制。作为权威媒体,政经大报,我们河南日报在2004年改版时,就明确提出了“时代高度,中原向导”的办报宗旨,明确提出了“权威、高端、民生、有用”的理念。同样一个新闻,党报报道以后,就会成为读者和业内同行衡量其他媒体对错、高低、深浅的标尺;党报所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的深度分析,前瞻性和引导作用,造就了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

对于传播来说,内容才是核心,其他都是手段。网络媒体的技术再先进,其传播的仍然只能是内容、只能是思想和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电子报纸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手段,加强两种媒体的互补和融合,创造性地推进“跨媒体”时代。

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测想:当信息技术再前进一点,当手机屏幕再大一点,当笔记本电脑再轻薄一点,当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一张“纸”,仅仅是一张“纸”,这一张“纸”就可以是有图文的“报纸”,可以是有视频的“电视”,可以是有音频的“收音机”,可以是信息海量、没有疆界的、互动性强的“电脑”,可以是随心所欲通话的“手机”,可以是储存大量文件的“公文包”。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张“纸”:e纸――“跨媒体”时代的媒体。信息时代,e纸必将风行天下,每个人只需携带着这一张纸,就可以掌握“世界”。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所创造的这种“跨媒体”,恰似一个天使,她脱去纸张的泥胎,得到了涅和升华,尽可在天空自由飞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使“跨媒体”面临国际化传播,并将使全球性的媒体竞争和话语权争夺由“局部战争”升级为“世界大战”

我们所处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张建星在一个研讨会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强加给传统媒体的硬干扰和硬参与是不可抗拒的,一是数字的意志不可抗拒,二是资本意志不可抗拒,三是全球化意志不可抗拒。

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已经使“跨媒体”面临并实现了国际化的传播。国际化传播的形态,已经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话语权的争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部战争”升级为“跨媒体”时代的“世界大战”。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业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政治性的问题,是文化的争夺,政治的斗争。

全球性的媒体传播,全球性的媒体竞争,全球性的话语权争夺,需要我们全球性的视野及政治责任和国家意识。

目前,美国的传统报纸正从提供报纸向提供信息转变,以期争夺第一时间,以期弥补报纸的地域、时间限制;哥伦比亚报纸,也已经通过传媒显示器提供全球300多家报纸的阅读和下载服务。

好在,在海外媒体通过新兴媒体对我们进行渗透的同时,我们也已开始了行动,不仅大量传统媒体借用互联网实现了全球传播,而且也开始了借助海外媒体进行全球传播。2006年8月,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荷兰卫星报纸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实施了卫星报纸计划,9月7日,天津日报成为我国首份进入“卫星报”销售系统的中文报纸,从当天起,将会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可以在当地通过自动售报机即时购买到当日出版的天津日报。除天津日报外,目前我国报纸进入“卫星报”销售系统的还有《ChinaDaily》(英文版《中国日报》)、《ShanghaiDaily》(英文版《上海日报》)以及《ChinaBusinessweekly》(英文版《中国商业周刊》)。

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化传播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是篇大文章,重文章,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且时不我待。

传统媒体进入“跨媒体时代”的路线图及其实践

传统媒体对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和新媒体融合的探索是丰富的。而作为国家新闻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对新媒体的战略性转型也是高度关注的。2004年,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就着手对数字、网络、多媒体对我国报业的影响进行调研和评估;2005年8月,报刊司在中国报业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电子报纸的主张;2006年6月,总署在全国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确定了数字报业的发展战略;8月,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正式启动。

报业的各项流程实际上早已进入并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报业大多已经建立了集新闻采编、组版、报纸发行、广告销售、企业管理以及公众信息服务的全过程一体化的工作及信息服务平台。

但传统媒体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多媒体的融合。特别是在网络通信技术取得巨大发展的前提下,正在兴起的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电子报纸等新兴媒体推动着传媒业和电信业走向融合,为传统媒体进入“跨媒体时代”设置了清晰而值得期待的路线图。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许多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开全国党报报网互动、手机短信互动先河的《焦点网谈》栏目,融报纸、网络、手机短信三种媒体于一体,优势互补,交融互动,取得显著成效。开办当年,便受到、国务院新闻办、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十余次重要批示和高度评价。在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焦点网谈》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这不仅是河南报刊史上的第一个一等奖新闻名专栏,而且是中国互联网界目前的第一个和唯一一个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

《焦点网谈》的子栏目《短信民声》充分利用手机短信优势,通过短信平台,使河南数千万手机用户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随时随地向党报反映各种意见、建议和投诉。一年多来,《短信民声》栏目共收到读者短信6万余条,为读者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新闻局2005年第22期《内部通信》认为,《短信民声》栏目已成为“各地政府了解民情民声,知晓百姓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途径”。

《焦点网谈》的另一个子栏目《总编在线》,邀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九报二刊的总编在网上与读者互动,有效地拉近了编者和读者的距离,对报刊的品牌宣传起到了促进作用。

更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8月份,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南移动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第五媒体河南手机报。短短数月,河南手机报体验用户已突破百万。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为第一时间报道安阳殷墟申遗结果,大河网、河南手机报和河南日报前方记者精心合作,北京时间7月13日15时16分,河南安阳殷墟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河网、河南手机报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家、境内第一家该新闻的媒体。

由原河南报业网、大河网整合的新大河网更是主动接触传统媒体,积极开展跨媒体运作。大河网的《记者连线》栏目,通过传统媒体记者与网民的在线沟通,实现了新闻更广泛的传播和延伸;大河网在大河论坛上为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等开设的互动栏目已达十余个。大河网打造的网络电视台,也为下一步和广播、电视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在经营方面,大河网和大河报尝试推出“报网广告套餐”,由大河网与大河报共同成立传媒运营部,具体负责运作。这种形式,一方面为集团的广告客户提供了便利和增值服务,同时也发挥了大河报和大河网各自的媒体优势,增强了彼此广告的竞争力,目前已初步得到了市场的响应和认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信息技术进入“跨媒体时代”的探索没有穷期,这是在为报纸的未来买单。这张单买得越早,成本就越低,路子就越宽,未来的发展前途就愈加光明。

注释:

①《报纸e化的演进》,《网络传播》,2006(11)。

②据2006年6月《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报纸融合新媒体报纸消亡论

一、

另外,在传统的广告传播过程中,销售渠道商为产品作的广告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电话购物,产品可以从厂家直接通过物流传输系统到达消费者,销售渠道商的地位降低,分销商进行的广告宣传的作用也跟着减弱。

(8)广告传播过程“再中介化”。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还出现“再中介化”的现象和特征。这也能用搜索引擎影响受众的广告信息接受这一现象来解释和说明。人们通过搜索引擎对从其他渠道接收到的广告信息进行再次检索,并基于检索结果制定购买决策,几乎成为了人们购买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或其他金额大风险高的产品时的必经步骤。

三、报纸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优势

社会结构的演变、媒体技术的革新、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型等因素,加速着传统报业必须创新,只有在传播手段上取长补短,实现数字化转型,才能融入新的媒介环境,争取到新的发展机遇,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是我国报业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报业开辟了新的增长领域。报业要全面开展跨媒体传播途径的创新,实施多渠道的集团化的新媒体战略。报纸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探析:

1.可以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

传统报纸媒体具有新兴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极强的公信力,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及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与传传统报纸相比缺少公信力,传统报纸可以坚持自身优势,保持公信力,打造高质量的、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品,是报纸媒介继续发展的基本对策,这种对策的最终结果就是网络和报纸的高度融合,形成新的结构,具有新的功能和状态。www.133229.Com在报网互动的推动下,纸媒不仅能在信源方面得到更多更广的题材,在传播方面得到更实时、丰富的再现方式,而且能在信息利用方面提供广泛的延伸阅读,在反馈方面得到更为多样化的意见建议等等。报网互动将传媒资源有机整合,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是传媒数字化时代,传统纸媒与网络新媒体抗衡,实现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实现受众读者的市场细分

广告界有句名言:“企业所投放的广告费总有一半是浪费掉的,但是却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部分。”报纸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创造了一种可能性,使企业有可能知道投入的广告费浪费在哪里,广告主更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细分数据库,实现精准营销,希望利用有限的广告资金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广告主更希望通过精准的数据库,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按照消费者需要的方式,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信息内容,提供不同形式的媒体服务,这就需要报业体制加快改革,整合报业及新媒体资源,使报纸从体制上贴近市场,改变报纸单纯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特长,开拓更多的经营方式及目标受众。

3.全方位复合式传播

在数字化时代,传播渠道比以往更家丰富、更加多样,而且新的传播渠道还在不断涌现而且出现日益明显的复合化趋势和,在日前已经衍生出多种形态:报纸的网络版,即报纸的网站,街头打印的报纸,有些国家已经可以在街头设立的专门机器上刷卡打印出自己所需要的报纸,电子报、目前已经设计出课本大小的便携式电子接收器,视觉上像纸张,有浏览报刊、电子书,批复文件等多种功能,甚至有可能取代电脑的某些功能,手机报,现在国内许多报业集团都在开发.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进一步突显,多渠道叠加产生的复合效应使媒体变得越来越复.新媒体于传统媒体的融合对接,使新媒体对原有媒体的不足进行了全面侧补偿,这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过程,也深刻影响着传统媒体在新的技术和时代语境中的前途和命运,报纸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向网络、手机、电子报等多媒体转化、延伸,形成平面报纸、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和电子报纸多元发展格局,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9

关键词:数字报纸;媒体;竞争优势;冲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55-02

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有人会拿着一沓报纸,一张接着一张的翻阅报纸,还得忍受大量广告版面的轰炸,所以便捷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起网络电子版的报纸,手机报纸等。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两大传播平台的高速发展,电子报纸的可移植性相比传统纸质报纸而言,就显得优越太多。成本方面也相对较低,信息传递更快速,传播效率也更高,信息量更大更多,更丰富。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逐年增加。数字报纸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开始得到体现,加上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持,配合传统报纸所无法实现的动态信息、多种媒体信息,使得数字报纸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1 数字报纸目前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将纸质报纸电子化,形成在计算机上能点击阅览的内容,甚至有人认为它应该就是普通报纸的扫描版、缩印版。实际上,数字报纸不仅在基于纸质报纸的内容和新闻,在适当地进行编排,添加了其他媒体形式的内容,如可自动切换的新闻图片、相关报道的视频内容或音频采访。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字报纸也被称之为“多媒体数字报纸”的原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以鼠标点击新闻导航链接的方式,代替了平常翻阅一大叠纸质报纸的过程,在增添读者更多的阅读趣味的同时,也方便了读者阅览。读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浏览新闻的格式,如Flash版、HtmL版本,还有pdf版本;当然还可以直接下载离线浏览版本,在个人电脑上慢慢品读。所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势,传播方式和载体,使得当前数字报纸的发展极为迅速。

在数字报纸迅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各个报业集团如何丰富自身的数字报纸的内容、导航方式、发行手段等,由此也出现了数字报纸之间的不良竞争,如何收回成本,如何增加广告收入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任何行业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问题亟待解决,这样才会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牵头研究之下,行业内部进行了多方的商讨,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针,比如说,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倡导发起下,成立了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这至少给数字报纸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总体方向,可以说,在国家和行业机构的支持下,集中多家报业集团的力量,创建有效的良性发展办法,已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2 对数字报纸研究的具体分析

(1)竞争的优势:

数字报纸是传统报纸在互联网上的电子化再现,它既传播了纸质报纸的基本内容。又融合了互联网多样化互动和多媒体等特点,以便捷的版面导航、丰富的阅读方式、快速的和低成本的运营方式,赢得了业内人士的青睐,在短短的时间里,大量的报纸都采用这种形式。并且在数字式的新闻报道中的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可任意被引用,例如南方都市报的摄影图片因为经典,大都被转载于各大互联网媒体中。

另外数字报纸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特性,挖掘数字报纸的内在价值,是数字报纸探索价值体现和创新盈利模式的有效途径。比如说,传统报纸在读者阅读之后,通常很难得到大众的相关反馈信息,不管是评论还是建议,都不能有效而快速得体现。利用数字报纸的电子特性,通过阅读率的统计分析和在线的阅读评论上传,后台建立点击数据库。统计新闻报道的阅读量和广告的点击率,大大地增加了对读者需求的分析,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报纸的编辑质量和竞争力。

数字报纸它的可移动性,随时随地,只要联网,都能进行在线或下载的方式阅读,如果是手机GpRS上网。而且3G技术正逐步推广。坐在公交车上。也能随意地浏览报纸。数字报纸加载的本身纸质报纸的广告,还可以附加后期制作的动态广告,这点上,是传统报纸所不能体现的。

(2)存在的问题:

目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业集团中,数字报纸的管理部门一般会是内部的技术部门,他们的工作,仅仅是负责数字化电子报纸的日常管理维护。换言之,他们只需确保每天以纸媒体形式出版的报纸内容,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挂到互联网上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全部工作。这样,缺乏相应的数字报纸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目标,也就产生了数字报纸难以进步的消极因素。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绝大多数数字化电子报纸只是传统纸媒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过去的数字化电子报纸并没有给报社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效益,绝大多数报社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经营模式。

另外我国现有网民一亿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20岁左右的年青人,这些人5~10年后将成为广告商眼中的黄金读者,但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失去了阅读报纸的习惯,不论是传统报纸还是数字报纸,对他们来说,不如去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去查看即时新闻。那么如何吸引和引导这些年轻人的新闻阅读方式,也是数字报纸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发展的机会:

数字媒体技术开题报告篇10

关键词:纸媒数字化;战略转型;云报纸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47-02

一、引言

报纸乃至整个纸质媒介会走向消亡吗?自从互联网的兴起、电子书的流行、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开始,这就成为了人们日益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从众多的相关论文来看,一部分观点是集中在了信息载体的变迁上,因为纸媒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其信息的载体为印刷品,一旦其信息可以能够以更为先进和方便的载体表现出来,纸媒就必将面临时效性降低、销量下降等危机。不过从手机报到微博再到互联网技术下的内容app化,我们可以发现,长期而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还是最重要的。而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所要做的就是,顺应潮流、做好内容,以不变应万变[1]。

新传播时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纸媒也必须转型。因此,除了内容和形式的编排之外,纸媒还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于计算机、随后又用于广电发展的“云”概念,也出现在了纸媒中。

二、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及困惑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产物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等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传统纸媒面临着重大冲击。在数字出版被认定为21世纪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之际,报业纷纷面临数字化转型考验。

大势所趋之下,数字化报纸网站大行其道,但其实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目的、盈利模式、前景预测等各个方面大多准备不足,大多数报社属于被动转型,没有将数字化同报业的核心利益相挂钩,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国内大部分报业的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多,收益少。只是将报纸数字化的网站,想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一份蛋糕,比在传统报业中竞争还要难得多[2]。

总体来说,国内报纸的网站建设除了强大的宣传功能外,盈利模式依然不够明确和完善,仅仅是报纸的同步数字化远远不足以在信息繁杂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当然,数字化转型为报业所提供的巨大机遇和动力是不容忽视的。

数字化转型初期,“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产生了对立,对数字出版认知上不健全。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的报社认为信息载体只是末端,自身内容做好了,纸媒影响力大了,转型之后必然可以吸引到大批忠实读者。但事与愿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品牌排名中几乎没有重合,从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两种媒体品牌的价值体系不同,评判标准不同,产生过程不同,因此难以延伸,忽略了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行为特点和消费习惯,导致无法有效地吸引到受众。另一方面,看重网络渠道的报社可能会盲目跟进,去模仿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形式和内容,反而丧失了自身的内容优势,得不偿失。

对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的还有渐渐有进展的三网融合。如果说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和广电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那么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却使广电行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而进一步压缩了纸媒的生存空间。尽管目前对于“三网融合”应以内容为主还是以渠道为主,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融合方案,但对报纸而言,面临的却同“邮发合一”时代一样的尴尬:基本丧失对发行渠道的主导权[3]。三网融合带来的是受众需求的大变化,不太会像以往那样对报纸进行精读。要知道,连博客也是为了受众需求变为微博,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至关重要。

报业想要在数字化转型中突围,首先要坚持的便是新闻性。也就是说,虽然报纸受到区域性限制,但正因如此,更要回归自身,打造新闻特色和地方特色,为进一步的技术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整合方面,首先要发挥信息的过滤和整合功能,使手中能够获得非同寻常的信息;另外,当前报业的数字化过于依赖云出版平台,例如方正阿帕比和中国知网,报社自身对信息的数字化整合较差,独立数字化营销能力不足,如此看来,云报纸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数字化浪潮下《京华时报》的第一个十年

在第一个十年面对数字化浪潮和“报纸消亡论”时,《京华日报》的战略转型还是集中在了纸媒载体本身。首先其强调了相对于网络媒体纸媒在内容创新上可发挥的优势,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内容整合;而在拓展市场份额方面,虽然当时中国报业的实际收入呈现负增长趋势,但是《京华时报》依然采取进攻策略以扩大声场份额;另外,其在售价、广告、文化推广、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也是全面创新,使其影响力和公信力既在读者群体中得到认可,又在广告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虽说如此,发展数字媒体确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像大部分纸媒那样,其采取基本的“一报一网”模式。而在数字化战略转型方面,《京华日报》社长吴海民表示,要着重培养在网络时代的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是《京华时报》第二个十年乃至更长远发展的人才资源积累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京华时报》云报纸的开拓

2012年5月17日,京华云报纸全球首发,标志着京华时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云报纸”简而言之,就是京华时报将有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云”上,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4]。

这是纸媒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初步实现了纸媒同数字识别技术的结合。而除了新闻内容外,京华时报云报纸同时也可以实现电子交易、网络游戏的下载等功能。只要装上特定的客户端,用手机一拍,经过后端平台的编辑和整合,便可以看到相关信息、链接和视频等。京华日报的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统一的良好尝试。

与此同时,云报纸的开拓也必将带来生产方式、整合方式、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型。首先,在自身定位方面,京华时报将不再是“一报一网”的简单组合,而会成为一份平台型的报纸,深度报道不会再成为报纸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详尽而全面的咨询讯息成为关键,因为只需一拍,相关信息就会尽收眼底;其次,内容的生产与整合方式发生转变,前后两个终端各司其职,更为关键的便是进一步探求如何很好的实现两个终端的无缝连接;再次,商业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如何处理好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同云报纸内容生产的关系,成为京华日报短期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很显然,在面对第二个十年伊始,《京华时报》坚定地采取了技术转型。当然,这也是由于在第一个十年中,《京华时报》坚持实行了进攻战略,成功夺取了大片市场份额,并在读者心中树立了权威性和好印象,为其进一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技术转型同时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持,《京华时报》便选择了和联通的相关合作。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如果读者真的可以完全通过京华时报云报纸实现商业互动,那么无疑这将是一种引领未来的商业模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拍摄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流量,而且软件的系统要求也提醒着我们,云报纸的商业模式不能急功近利,需静待良机。

在2012年的首届京交会上,《京华日报》参展5天,至少发出去15000份报纸,在公众开放日更是两小时内5000份变一扫而光。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云报纸的发展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的,如何根据合理的预测来构建市场成为主题。技术的增长和传播是飞速的,《京华时报》作为先驱无疑在云出版市场占得先机。但现阶段技术的深化和模式的思索还是重点,毕竟《京华时报》目前所提供的云搜索范围不广,应用版以推荐和介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软件、游戏及服务为主要内容。要想保持长久竞争力,当前品牌建设仍是重点。

五、云报纸的探析及思索

很显然,云报纸并不等同于纸媒的数字出版,而更像是数字出版的一种趋向,其本身具有极大的变革意义。前车之鉴,报网融合并不能挽救报纸的颓势。报纸在最初拥抱网络媒体时,趋之若鹜地想借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然而最终发现,互联网已经消灭了所有报纸的品牌[4]。无疑,单纯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简单的报纸网络复制是片面的。

业界对于云报纸的前景也是一致看好,因为云报纸以原报纸为依托,同时将互联网带入,通过终端和云计算,为原报纸实现巨大的增值,且其所需的增值代价较低。的确,技术的介入扰乱了平静的媒介环境,改变了技术人员一直处在辅助地位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从业人员的边缘化,这需要我们去遵循技术这个规则,并发挥平台中专业素养的巨大优势。

随着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会在未来引领这种云阅读的潮流吗?传统媒介的确在探讨自身出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将成为主流。当然,云报纸的发展依然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做终端软件下载的,接下来如何把传统纸媒的广告商导入进来?如何跟其他门户网站的客户端竞争?“云报纸”虽然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商业模式上也创意性地和电商平台、付费下载结合,但读者体验受制于纸质报纸发行量,没有报纸你如何拍照[5]?另外,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虽然当前有政府的政策保护,但是却不能去完全依赖这些政策,否则一但失去保护,没有改变的行业就会被技术的浪潮摧毁。传统媒体的技术改革必须一直向前推进。

数字化浪潮和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纸媒无法避免同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完成华丽的翻身迫在眉睫。此时的纸媒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读者需求、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然而当前的纸媒数字化大多流于形式,数字化转型不但没有成为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反而成为报社的一个额外开支负担,内容生产上也出现被渠道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却提供了一条纸媒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云报纸的技术完善和商业模式依然是重点,终端的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无论如何,云报纸是纸媒拓展的重大尝试,是数字化时代纸媒十字路口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吕择.平面媒体的十字路口[J].今日科苑,2012(4).

[2]徐伟.数字化:如何给报业一个未来[J].青年记者,2008(24).

[3]沈天舒.“三网融合”下的报业突围[J].编辑之友,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