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09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1

关键词:新数字媒体技术;游戏;发展与创新

数字媒体技术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各种各样的设计技术就能够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在游戏的发展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无疑能够促进游戏的发展与创新。如今,根据我国游戏的发展情况,需要对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发展与提高,运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来促进游戏的发展与创新。通过采取这项途径,就能够为我国游戏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让我国游戏的发展水平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匹敌,不断满足人们对游戏的需求,发挥游戏在缓解人们压力、丰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讲,我国游戏的发展还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

1中国游戏发展现状

1.1需求广泛

我国人口众多,有许多人对游戏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国,青少年中接触游戏的人数比例非常高,即使是在成人中,其接触游戏的人数比例也不在少数。这足以见得游戏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游戏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丰富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游戏中发现乐趣,不断提高自身对游戏的正确认识。基于我国众多的人口以及广大人民对游戏的需求,我国非常重视对游戏产业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一项能够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产业,而且还能够在广大人民的生活中扮演好调剂者的角色。游戏具备诸多优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

1.2不断进步

我国科技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进步。游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游戏产业的飞速进步。从游戏的内容、结构、数量等方面来讲,与以前相比,我国游戏的发展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游戏的视觉方面来讲,总体趋势是更加直观鲜明、生动形象,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让广大的游戏体验者享受到了丰富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增加了游戏的吸引力。我国游戏正朝着更加光明、长远的方向发展,科学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实现游戏发展的巨大变革。

1.3利弊共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游戏的发展也不例外,它在发展中也是利弊共存的。游戏在满足广大人民生活与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都会接触到游戏,从有利的方面来讲,这促进了青少年智力的开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游戏的弊端。游戏使得众多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是不利于青少年的长远健康发展的。游戏的存在是利弊共存的,必须弱化其中的弊端,才能够促进游戏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1.4亟待改进

我国游戏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虽然还不及先进国家,但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迎来了游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游戏在发展中会遭遇各种不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是游戏发展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与方法。从整体来讲,我国游戏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此进行纠正,减少游戏发展中存在的阻碍性因素,让我国游戏的发展处于更加优良的状态。通过调整与改进,我国的游戏发展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我国游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技术不足

我国游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大大提高了游戏发展的效率。正是由于媒体技术与游戏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使得媒体技术成为了影响游戏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媒体技术的发展还远不及国外的先进国家,在游戏的发展方面也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与改善。技术方面的不足是阻碍我国游戏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游戏发展方面的不足。如果要改善我国游戏的发展面貌,就必须首先解决技术上的难题。[2]

2.2缺乏管理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保持产业发展的平衡与合理性。游戏的发展也是如此,由于游戏的特殊性质,导致它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我国虽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游戏产业的管理,但是在效果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既是管理不当所导致的,也是未进一步严格管理所产生的结果。管理上的缺失是游戏产业恶性循环发展的导火线,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认识,才能够较好地解决游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缺乏正确的引导

我国游戏的发展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巨大,从积极的一面来讲,游戏促进了青少年的发展进步。从消极的一面来讲,游戏也存在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但是,不管游戏的存在是否具备科学性,鉴于它的合理性,都应该在广大人民当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但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大多只是一味地对青少年接触游戏的行为持反对态度,并没有认识到游戏对于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导上的缺失导致了游戏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影响了游戏正常的发展道路。

2.4人才的缺乏

在制作游戏的过程中,高科技的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游戏未来的发展道路,影响着游戏发展的未来前景。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我国游戏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难以促进我国游戏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匹敌,导致了我国游戏产业实力的落后。顶尖级技术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我国游戏在发展中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通过游戏这项工具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新数字媒体技术对游戏发展的作用

3.1优化游戏的质量

技术在各项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促进作用,在游戏的发展中,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游戏能否达到质量要求的关键所在。新数字媒体技术在游戏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与以前相比,我国游戏在质量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以往游戏的种类少、设计科学性比较缺乏,但是在新媒体技术之下,我国的游戏种类不断增加,科学性有了大大的提高,游戏级别不断上升,种类丰富的游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特殊需求的游戏方面,如提高智力的游戏上,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要的人们的需求。

3.2改善游戏的视觉效果

游戏的视觉效果是否优良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游戏体验,也会影响到该游戏的受欢迎度,进而影响到游戏的整体发展。在媒体技术发展薄弱的时期,我国的游戏在视觉方面难以得到提高,不能够保证游戏界面的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让众多的游戏爱好者产生了不满。但是,通过运用新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其中虚拟技术的应用,让我国游戏在视觉、听觉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善,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新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意义。新数字媒体技术之下,我国游戏的发展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取得更高的突破。

3.3促进游戏产业的发展

游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工具,并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将会继续保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的游戏产业不断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新数字媒体技术得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促进我国游戏产业的进步与提高。新数字媒体技术引领着游戏发展的总体方向,左右着游戏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通过科学利用这项技术,能够不断发挥它在游戏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够间接带动游戏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来讲,具备深远持久的积极意义。[3]

3.4促进游戏新时代的到来

游戏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磨时间的手段与工具,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国家之间实力较量的基准之一。目前深受人们热爱的大型游戏英雄联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有关英雄联盟的各种国际竞赛的举行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的较量。由此可以看出,游戏实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实力较量的基准之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领着重要的位置。通过游戏的不断改装与升级,能够促进游戏发展质的改变,帮助人们迎来游戏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新数字媒体技术下游戏发展与创新的措施

4.1紧抓教育

我国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需要从教育入手,才能够促进我国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为了发挥新数字媒体技术在我国游戏发展中的作用,必须紧抓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环节指导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从具体方面来讲,在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要在师资力量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壮大,这样才能够为我国新媒以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思想,在科学正确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才能够促进新媒体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4.2培养人才

我国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为我国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各个高校中,新媒体艺术专业与新媒体技术关系紧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我国高校教育中对新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媒体技术能否拥有更加充足、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这就会间接影响到我国游戏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游戏的发展与创新,就必须在教育中促进新媒体艺术专业生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为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这样就能够促进我国游戏的发展与创新。[4]

4.3注重反思与总结

游戏制作的过程通常是充满挫折的,通过解决难题、不断改进,才能够促进游戏制作质量的提高与进程的加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明确了解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就要进行归纳,并进行反思与总结,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游戏制作工作中减少问题的出现。游戏制作过程中的反思应该侧重于对技术更加科学的利用以及对游戏制作步骤的进一步科学化。在总结的过程中,应该找出游戏与游戏之间的共性,分门别类地进行游戏制作经验的归纳,这样才能够促进游戏的发展与创新。

4.4加强游戏管理

我国游戏的发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游戏市场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游戏市场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游戏秩序,不利于我国游戏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从长远来讲,这会对我国的游戏产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难以保证我国游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因此,为了优化游戏环境,必须加强对游戏的管理,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游戏权益。游戏市场的管理需要政府的科学引导,更加需要我国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游戏产业回归正确的发展轨道,促进游戏的发展与创新。

5总结

我国游戏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我国不仅要在技术上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且还要在后期游戏的管理中做好各项工作,从游戏诞生、发展、创新的各个环节改善其发展情况,才能够为我国游戏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促进我国游戏发展的根本性创新与进步。

作者:余云灿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志广.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制作发展中的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5(3):100-101.

[2]孙宇宁.试论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制作发展中的技术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143.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2

【关键词】动漫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不断革新,动漫设计行业在不断发展进步,倘若能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可能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动漫设计行业应该勇于打破现状,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途径,丰富动漫设计产业,创新动漫设计形式,使动漫设计行业焕发无限生机。

一、动漫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重要性

(一)增加动漫作品立体感在以往的动漫设计中,动漫作品的立体感是动漫设计人员孜孜不倦追求但又无法彻底实现的目标。过去,计算机还没有叩响动漫设计的大门,很多场景都必须靠人力物力,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动漫设计流程才能呈现出来,但是其呈现的立体感效果依然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二。在这种情况下,动漫设计人员逐渐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探索出了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使用数字媒体艺术,动漫设计人员脑海中那或奇异、或瑰丽、或梦幻、或热血的场面都能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完全有可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动漫效果往往更能让观众满意。以比较经典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阿凡达》为例,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导演以及动漫设计人员就大胆使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构建了庞大的动漫场景,突出了动漫角色形象,让动漫角色的每一个表情都如此生动逼真,立体感效果绝佳,所以这部影片才能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

(二)提高动漫设计效率在传统形式的动漫设计中,每一帧动漫可能都需要动漫设计人员来手工作画,这种模式下不仅动漫作品创作效率低下,而且最终的动漫产品效果可能也与预期存在偏差。在现阶段的动漫设计中,计算机技术代替了人力,动漫设计人员的工作由台前转到了幕后,只需行使好自己的监督、审查职能,就可以等待一部新鲜作品的出炉。通过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动漫设计人员的动漫创作时间大幅度减,他们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作品的完善中,或者投入到新作品的创作中,为人们带来更优秀的动漫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创新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7-0119-02

在21世纪,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展示设计中重要的手段,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新颖的展示方式将传统展示设计渲染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传统展示设计所采用静态实物、图片等已很难再吸引大众的眼球,只有顺应时展趋势,把数字媒体艺术的和展示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促进展示行业与展示设计的发展。

1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最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数字媒体艺术是现阶段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它是一种从平面设计到三维设计、从界面到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其实质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组构融合。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展示设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就是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让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与展示设计的结合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1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打破了以往设计的空间形式及思想,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进行展示设计的最基本条件是具有所要展示的事物及参观场地,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缺少了空间,一切无从谈起。故在展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的效果。通常而言,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科技时代,4D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此类展示空间内,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再辅之以动感座椅,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让观展者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同时,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把空间的虚拟和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尽情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扩展了空间艺术,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2.2二维展示

二维展示在整体展示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促使二维展示就传统表现形式产生了明显变化:1)静态形式多样化;2)从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使用静态的文字与图像等,而在数字媒体出现的早期,就可以实现电脑刻绘、喷绘等,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凸显了展示艺术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趋势,巧妙运用投影秀,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受众。该图将中国传统艺术、现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展开遐想,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的生活情境。

合理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将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完美体现展示对象的各类细节,并且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受众。数字影像艺术的加入改变了展示设计的被动状态,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当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把动态与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3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即将受众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一个主动参与体验、思考的过程。受众观展不仅展示互动的结果,同样也是和社会客观条件、展示环境一起互动的结果。受众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如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专题:实时新加坡,在该展览中展示了新加坡的智慧城市系统,主要内容涵盖实时地图、雨天打车、城市热岛、实时通讯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信息都能达到随时变化的要求,同时,所有的视觉元素不再需要同时全部呈现,用户或设计师可以设定信息过滤参数,只突出让人们动态查看的信息界面。用户可以本地浏览放大的部分空间,而仍保持系统的连续性,并且放大时能突出其他的点,以聚焦所需的有限空间的各类情况(见图1)。

在观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与此类似的“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将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到白色书页模型中,当受众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带给受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在拜耳150周年庆典中,多媒体互动巡展是拜耳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巡展会将拜耳的创新信息带到世界各地,比如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25个地区,希望借由一场又一场的展览,彰显公司的实力。整个展览聚焦医药保健、农业以及高性能材料等核心话题,极具创造力地诠释了公司的使命宣言:“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该展览展示了品牌旗下的各类产品,动态化的设计手法使产品信息的呈现更加突出和明确,通过简单操作与引导,受众就可以参与进入整个交互式的展示过程中(见图2)。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联合使人们能够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

体验化的展示为观展者带来了身心的全新体验。同时把“互动”的理念引入展示设计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是平面展示向着“立体互动”方面转变的开始,在现代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的时代,尽管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方式的展览,但将互动过程中体现的艺术引进展示设计中是一个必然趋势。

2.4网络展示

网络展示主要指将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相结合后形成的新型展示艺术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于是网络艺术顺应时势而诞生,和其它种类的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艺术完全改变了展示设计的面貌,最初的网络展示只局限于运用网站来展示商品,如:网页设计、个人网站展示或者博客等,而随着网络艺术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网络展示运用到展示设计中。如俄罗斯虚拟博物馆,依靠谷歌艺术项目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游览5座俄罗斯博物馆,帮助不同地方的人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进行交流沟通(见图3)。当今社会各种展示设计多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具体内容利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法的方式展现在互联网中,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可以进行供公众进行网络体验、充分互动的网络平台。实际上它是对实体展会的引导、延伸,让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浏览器、以及wed浏览器进行参观,而针对参观者而言,只需要利用鼠标与键盘的简单组合,或者利用手机与便携电子设备就能够快速地浏览网上展示项目,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为网络会展服务的可能性,其受众范围更广、传播手段也更多元化。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把会展展品布局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中,重新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崭新的方式推动展示设计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3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的展示设计发展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参与到展示设计的过程中可谓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综合性等艺术特点,可以为展示设计带来新颖的艺术设计方式,不管是从360°环形影像、声光电技术,还是从体验化展示空间等各个角度都和传统的展示设计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现代“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并且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网络展示。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的有机融合,将推动着展示设计向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正在从静态转变成动态,从实体转化成虚拟。以往传统的展示传达出的信息只限于简单的视觉感受,观展人员在看后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让展示设计可以以一种流动的互动方式进行,让观展人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产品,在观看过程中充分地参与,主动选择需要接受的信息,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现场观感,拥有一场完美的参观体验。最后,在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展示设计向着虚拟展示方向发展,展示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突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展示信息进行压缩处理,构建新的虚拟展示空间,吸引观展人员的注意力、进行个性化展示。同时,虚拟展示也可以让观展人员和环境、展览产品之间进行互动,观展人员可以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选择参观主题,为其提供便捷参观的方式。

4结论

总而言之,在21世纪初的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不单单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体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等现代思想理念,进而创造出更具思想性、人性化的艺术。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信息产业,它的发展应不断吸纳新的传播方式与表现手段,只有有效地将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融入展示设计中,才会在信息社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突出其自身的优势。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这种交互、动态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各种元素能够清晰的展示、分析、被接受,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的静态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同时也改变了展示艺术的内涵与形式,将更丰富、更多元的展示效果呈现到了观众的面前,让观众在展示的环境空间中获得会展信息与情感体验的美妙交融,这将会极大地推动展示设计的数字化发展,对展示设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相信在未来展示设计发展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独特的运用,并带来所未有的创新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2]王萍编,严格译,展览与展示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3]刘东峰,展示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

[4]耿志宏,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对原有事物的研究,不断突破常规,经过改进、重组、整合和提升,逐渐发现新事物或新理论的过程。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性和技能性专门人才的摇篮,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具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数字媒体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数字媒体类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1知识更新快

数字媒体专业既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能将知识能力转化为产业相关的创新能力,要将这种创新能力素质具体对于数字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上。

1.2知识综合性与实践性

数字媒体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融合。因此,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而牢固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新信息环境下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各种新媒体理论研究开发能力、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数字媒体行业前瞻能力等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重视学生的潜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开发,实现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举措。

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需要主动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改革,务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目前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表征

2.1观念滞后,对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认识模糊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受到各高校领导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于像数字媒体专业这样的新专业而言更是如此。然而,什么是创新人才?数字媒体专业究竟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意创业创新人才,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却很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认识不清,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突破常规研究很不够。不少学校依然沉醉于传统教育方式。围绕教材,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所谓的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结果便是学生只会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创新就只能是空谈。

2.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学科融合

创新必须建构在对已有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上,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平台。尤其是作为新兴专业的数字媒体,学科交叉融合是其特有的本质特征。推进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主动推行探究型教学,情景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将传统的填鸭式、验证式的课堂知识讲授方法与讨论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课后验证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数字媒体专业科研这些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仍比较缺乏。

2.3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如何从构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体系?如何建立传授知识与研究探索为一体、师生双向互动、学校与社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多有相关撰文提及,然则这些仍是摆在各高校管理层面前的难题。同时,教职员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人文课程的开设等还未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观念。其三,对于学生评价体系还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掌握课堂知识考核为主,对学生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关注较少。第四,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少激励机制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给更多的学生以信任、激励。第五,学校在实训设备、图书馆建设方面更不上时展需求。数字媒体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让部分领导“望而生畏”。

3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个性特质三个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智力是核心,个性是保障。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应该按照相关的教学教学规律,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则和相关理论基础;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努力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跳一跳,摘桃子”。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强化人本管理,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赋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

3.2实践性原则

实践也是创新之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加大产学研结合,改革实验实习内容和评价方法,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实习基地、实训工厂等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创新活动舞台。努力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协会大比拼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张扬学生独特个性。

3.3教研结合原刚

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要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在基础性、实践性、研究性、交叉性、人文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设人文课程、前沿交叉课程和企业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科国际前沿,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逐步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针对问题教授,实现双向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体验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并有所创新和发明。

3.4激励性原则

调动学生积极的创新动杌、激发其创新兴趣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挥。同时激励措施要选择得当,因为它在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开放性原则

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科技发展动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内容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6环境育人原则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建设和服务,加强教学手段硬件条件的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品质的养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其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想象,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坚持独立思考,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善于使用适合自己的观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作业的能力。

4.2鼓励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交叉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引领学生从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中汲取营养,多读些中外文学名著、哲学、电影理论、美学等方面的书,把丰富的想像力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种开放性思维,鼓励和尊重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质,以富有个性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3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

以默许的眼光,赞扬的心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丰富教学教法,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新教法、创新手段,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有创新的自信力。

4.4教学模式的创新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强化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与产业相结合,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技术”为中心,强化与社会的联结,密切和企业联系,引入企业工作场景。保持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动态更新。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以数字媒体现代化大型企业为试点,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的“三进式”的教学培养新模式。把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校级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计划。

创新思路,改革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践行以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4.4.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以传媒工作室、影视制作与合成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数字媒体专业教师为主导,以产业园媒体项目为依托,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进入工作室,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互相渗透,既有作品的制作,也有作品的点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4.2项目化教学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为导向”作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实际锻炼和提升。加强教学项目设计,如校园网建设、微视频编辑、常用广告牌设计与制作等,在任务驱动下,学生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创新能力在项目中得到良好的展现。

4.4.3引入专业技能大赛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参加大赛为手段和途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全体学生提高专业创新技能,历练专业本领,提高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5教学方法的创新

运用e-learning,拓展学习渠道,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和媒体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可以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在线交流与互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转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指导者、合作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施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6教学团队理念的创新

引入协作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通过同伴间的依赖、互动,达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交流沟通能力,以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的实施,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可以使学生在项目开发、整体设计与思维、质量与品牌意识、组织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7教学师资队伍能力的创新

根据数字媒体项目的实施阶段,探究和建立长效的师资轮训及教师兼/挂职锻炼机制,注重“理实一体”型教师的培养,由校本教师、外校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资深人士等共同组成教学小组,通过去合作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提高和培养行业实践技能,提高师资队伍的先进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增强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实践性强、结构合理、校企合作特色突出的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提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相关流程的创作与开发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将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鼓励教师减少教学科研项目的纯理论性研究,与传媒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开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成生产力。

4.8重视实践环节,树立正确创新观

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验实训氛围,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个性特点提出问题发展方向和解决途径。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消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培养他们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创新的习惯,这也是媒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双华,郭荣朝.城乡规划类专业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1年5月(150-152).

[2]张艺.创新能力培养与校企结合[J].职业,2012年4月(18-19).

[3]赵灿.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68-70)

[4]孙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7-78).

[5]王章豹,石芳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6-101).

[6]李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与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教育,2011.20(219)

[7]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5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3把好学生人口关,选拔符合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在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要把好学生入口关,选拔符合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就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作为合格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一般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与感悟能力,具备较好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自我,具备较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6

[关键词]目标实践;项目实践;数字媒体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2?0050?0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经过论证和申报审批设置了多种综合性、交叉性、多样性的新专业或新的学科,这是高校把外部社会需求与内部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1]。这些新专业的特色建设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试图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用“目标实践体系”实现培养目标的设计思路探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不仅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我国北京、上海、长沙、成都已经形成部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未来几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05年12月,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在北京正式推出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共同谋划国家“十一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战略,说明数字媒体技术这一信息产业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缺失更成为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短缺,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全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专家预计同期人才缺口将达60万之多;二是对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许多高等院校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包括数字媒体表示技术、数字媒体创建技术、数字媒体存储技术、数字媒体传输技术、数字媒体利用技术、数字媒体管理技术等,融合了数字处理艺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

目前,开办该专业的本科院校有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包括南广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浙江大学开办最早,于2005年开设;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生。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各大院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各不相同。我校通过分析办学特点,制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办学特色。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影视传媒、信息传播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开发、创新能力,在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高等院校、影视传媒领域和广告游戏制作公司等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资产管理系统设计、特效制作以及其他互动媒体软件应用与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适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培养原则

本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了解广播电视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广播电视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前沿。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学科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影视合成、非线性编辑系统、互动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采用数字影视制作技术、互动媒体技术手段制作数字视音频节目和互动媒体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三、用“目标实践体系”实现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和个体。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能够证明,目前的和长远的社会需求对教育提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的需求,而目标实践、项目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能够探求新事物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创新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实践、发现、创新、开拓,使学生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培养学生自信心,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驱动学生内动力,开发个体创新资源。

项目实践,是指与创新相联系的课题或问题,是为确定创新目的而归纳出的相对完整的方案或策划案。项目可以是教师在学校环境中确定的创新课题,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完成创新方案;也可以直接引入社会经济发展推出的实践问题。

目标实践,是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教学实践的具体目标。一年级学习了基础课,学生到传媒业界获得对行业的感性认识,命名为“认识实习”;二年级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实践为“转段实践”,实践目标是在接触社会过程中联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毕业设计实践是高年级学生联系专业知识获得课题或项目,进行设计实践。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如下体系(见表1)。

为保证实践,学院设有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学院有一个演播馆、转播车,还有电台、电视台等;与广播电视系统和相关公司合作建设了一批实习基地,寒暑假前后或期间可分期分批安排优秀学生实习。为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开设选修课,如数字艺术概论、摄影构图、CG作品赏析等。鼓励学生根据能力和发展方向在校期间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如CCat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认证、emDa(上海数字媒体紧缺人才培训认证项目)、游戏开发设计师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认证等,着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认识社会、了解媒介、熟悉技术、素质过硬的优质人才。

四、总结与展望

从学生的实结和答辩可以看到这些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一年级学生在新闻采集、后期制作、搭建传输网络等项目实践中认识传媒行业,了解需求发现问题,产生学习动力。二、三年级的转段实践由对专业的面上到专业方向的深入了解,定向性加强,在软件或硬件的数字媒体表示技术、创建技术、存储技术、传输技术、利用技术、管理技术等多角度学科技术方面得到发展,有效支持了体系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克服了单纯从自我发展考虑问题的意识,转为传媒的服务功能、导向功能等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7

数字媒体艺术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趋势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和艺术创新领域,是将人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近年恚数字媒体艺术日渐成熟化,逐渐渗透并深入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它不仅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更是涉及艺术设计、图像处理、计算机语言、信息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既受益于技术进步的催生,又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丰富、拓展了媒介传播的形式和途径,让传媒和艺术设计都得到了新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一方面可以根据当今时代背景分析其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探寻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李四达编著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就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入手,深入结合了近年来的相关科技成果,以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完整的理论架构分析、阐明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及其社会应用。综合而言,该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路清晰,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该书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脉络展开论述,涵盖媒介进化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图像拼贴与教学艺术、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简史、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信息化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未来八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每章的最后一节都设有相应的思考练习题,不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也留给了读者消化吸收和反思总结的空间。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可以说几乎无处不在,虚拟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现实社会;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设计性、技术性也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创新性发展。而作为媒体设计专业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该书作者长期以来从事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媒体动画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另著有《新媒体动画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史》等多部艺术设计类著作,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该书作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该书作者看来,现代科学对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正是由于摄像机的发明,才诞生了摄影、摄像这一类的视觉艺术,让人们可以发现并定格生活中的美,并可以将其应用到广告设计、动画制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等。当今的艺术设计不仅作为审美诠释而存在,而且更多地关注人类情感意识和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由此可见,该书作者无论是在研究思路还是研究视角上均具有新颖独特之处。该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也值得相关领域研究者以及设计爱好者们深入挖掘和体会。

二、学以致用,社会应用价值高。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作品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使之既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意愿,又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才算得上成功的艺术作品。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应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是创作者最为看重的地方。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夯实自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作出既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又利于社会发展的数字媒体作品。该书非常凸显这个方面,它把发展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化为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例如,在对图像拼贴与数字艺术这一章进行论述时,作者便将图像拼贴和现代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阐述拼贴摄影艺术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在作者看来,数字拼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当代摄影拼贴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和杰瑞・尤斯曼所创作的拼贴艺术作品那样,既是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又远远超越了单个图像中所蕴含艺术魅力的叠加,且随之而来的拼贴动画更是开创了后现代电影发展的新时代。现如今,无论是拼贴摄影还是拼贴动画在广告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拼贴艺术的魅力和社会价值之深远。此外,光能渲染、光线跟踪、数字绘画等电影特效技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更是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末以来电影业的发展。该书运用图文并茂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新颖且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案例来佐证其理论观点,尤其在创意产业和数字媒体信息化设计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不仅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彰显了该书极强的可读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我们只有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才能让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深入人心,走上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之路。综上所述,该书既可以作为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教材,又可以助力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理论建设,也有利于相关行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部兼具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优秀著作。

(作者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讲师)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8

文章主要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笔者通过对于多维化的概念的了解,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多维化的含义,并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了解其传达出的具体含义。期待通过笔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平面设计当中的感觉,从而使平面设计的意境能够更加顺利的传递。

关键词:

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视觉效果

摘要: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平面设计的视觉信息载体,媒体科技的革新正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及创作的现状、前景,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发掘新的发展空间,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关键词:平面设计;媒体科技;融合;创作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在图像泛滥的年代,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平面设计需要借助新技术突破自己的边界,增加作品的深度以获得信息的有效传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的传播媒介范围相当广泛,具有良好的媒体适应性。在传统印刷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基本成熟。平面设计通过组织文本、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形式与结构,使情感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平面设计是典型的边缘学科,作为设计艺术,以不同形式的媒介为载体,可以进行跨界组合。在传播技术层面,平面设计需要信息载体。现代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平面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还会继续拓宽。当前数字媒体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艺术设计正在经历“数字化生存”,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也会面临变革。“人人都会平面设计”的这样一种说法,体现了平面设计的大众性和广泛性,其实平面设计应有的“深度”更需要研究和探讨,当前也最缺乏具有深度的作品。

一、媒体科技发展与媒体特性

从铅活字印刷,到摄影的诞生和照相排版技术革命,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科技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新技术给平面设计造就了新的可能性,平面设计也参与了人类视觉传达史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度。传统媒体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前的平面设计媒介,主要涉及书籍和招贴设计等印刷出版物,由于以传统印刷媒介为载体,平面设计也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数字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数字媒体又被称为新媒体(newmedia)。新媒体同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计算机媒体、互联网、在线游戏、电脑光盘、交互式网站、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均属于数字新媒体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动态”的特征,信息传播时效性更强,而传统媒体具有线性和静态的特点,传播的时效性有一定局限。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把图像、文字、声音进行二进制编码(0和1),这是一种计算机数字语言。所有的素材文件资料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和输出,形成所谓大数据(Bigdate),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和生产生活。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传播形式。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任何特性的媒体都具有可以利用的优势。在媒体科技与艺术设计不断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变革和创新,当今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形式,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

二、平面设计艺术、新媒体科技的融合与创作

现代平面设计是一部不断革新的历史。媒体自身也不断在进行变换、革新,新媒体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相互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媒体空间系统,对平面设计而言,媒体信息资源不可或缺。新媒体的演变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步,计算机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从第一台电脑在平面设计工作室中出现,到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空前发达,数字化革命为平面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如互动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运动图形、实验设计,平面设计师需要学习和认识这些边缘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产生了新的创作方向,对于描述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而言,“新媒体平面设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概念,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网络设计、动态图像设计、印刷品设计等。新媒体平面设计师使用数据库进行创作,有广泛的艺术、人文资源可加以借鉴,自由度和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数字媒体科技介入艺术设计行业,首先引发设计工具、方法的变革,设计作品的形态也变成了一种非物质的数字与信息。因此,设计师需要加深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新媒体平面设计作品会包含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科技和创意含量也会增加,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在融合新媒体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平面设计师应发挥媒体特性的优势,探索新的法则,创建具有个性化的、且具有唯一性的艺术设计语言,来彰显自己的设计文化和设计哲学,增加平面设计的深度。媒体技术革命为平面设计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平面设计更需要多元化的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把不同的媒体资源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意过程中,努力保持技术技巧与艺术技巧的平衡。平面设计与媒体科技的融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两者互为创新的动力和途径,李政道先生常说:“科学界所有重大难题的解决,都是由艺术想象所突破。”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平面设计还会继续融合各类新媒体资源,艺术设计各领域之间也会打破边界,跨学科、跨媒体设计将是未来平面设计创作的方向。

三、结语

当今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要能赶上科技的进步。平面设计师需要进行跨媒介设计创作,迅速掌握新工具,去学习新的领域,这是设计创新的前提。没有新事物、新鲜血液的注入,当前的设计就会僵化,新媒体科技正在变革艺术设计行业,这一改变要把我们引向何处?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还在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与新媒体融合有益于平面设计创新。平面设计既然与媒体科技已经发生了联系,就不会再与之分离。

作者:高志国单位: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2]胡显章、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9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自此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发展阶段。数字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从传播途径上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角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艺术创作自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和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首先从载体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品创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手绘和其他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以电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传播过程也由原来的口耳相传转变成为具有时效性的网络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数字媒体不但成为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宠儿,同样成为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数字媒体的性质来区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的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早起产物;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一般的文字图像,只是作为一般的信息载体出现的,并不具有美学角度来讲的美感;网络媒体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观赏性,比如类型动画产品就是比较简单的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宽带交换式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品,这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如可以进行全方位互动的网络视频游戏等。这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通过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在文化产品输出上,艺术品将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更加良好的融合,从数字图书到多媒体互动性报纸再到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网络视频游戏等等;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再传播,同时在文化企业管理层面上也将出现更加深层次的改变,创新性技术将和媒体和艺术进行进一步融合以实现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经营。

(三)数字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创作形态,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提高了创作效率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媒体发展将会具有更多的层面,同时更加国际化。在充分结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求的发展,同时结合各种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各种新型的载体,从而设计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艺术创意产品。专业方向主要面向CG行业。大家通常能够联想到的是类型动画、影视、视频类游戏创作和广告设计这几个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数字化媒体市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媒体只是出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蕴的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品。

三、结束语

数字媒体的创新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水彩艺术;媒介

一、媒介变革——数字时代下的绘画艺术

“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1]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促进了艺术媒介从由原子构成的天然媒介逐渐发展成由“比特”构成的人工媒介。有学者指出:“艺术的数字化将构成21世纪美术变革的主流发展趋势。”[2]在数字时代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文字、图像等信息数据可以转换为数字模型,再保存到电脑中加以集中处理。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领域带来了冲击,并推动了新的绘画艺术形式——数字绘画的产生。不同于传统绘画,数字绘画艺术依据计算机等的图像处理器表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从本质上说,其是基于一系列信息编码组成的虚拟的数字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数字绘画艺术的出现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突破传统——水彩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艺术表现

1.数字化模拟我国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简单绘制的彩陶画和岩画,后来出现了壁画、帛画、纸本画等形式。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文化、数字艺术等研究已经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数字媒体成为艺术创作的媒介。数字水彩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水彩画的形式语言数字化再现得到的“拟像”。在媒介材料上,传统的水彩画创作需要笔、纸、水、颜料等物质材料。而数字水彩画在实现了无纸化创作模式的同时,继承了传统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数字水彩画主要依靠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如photoShop、painter等。创作者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的外置设备如压感笔、数位板等,实现在软件中绘制作品。这些图像处理软件中还配有功能强大的内置笔刷,可以模拟再现水彩画的视觉效果。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滤镜、蒙版、图层等快捷功能,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创作者了解传统水彩画的创作过程,另一方面又可提高绘画的创作效率。数字水彩画从商业应用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被广泛应用到产品包装、服装设计、广告、动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新媒体艺术的数字化和模拟性拓展了水彩画艺术的表现空间,使水彩画的创作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互动性传播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体验,而且改变了人们“观看”艺术的态度和方式。首先,数字媒体语境为人们构建了具有交互性、个性化的艺术传播交流平台。数字化平台突破了以往线性结构的限制,形成了多渠道互动的新模式,通过信息针对化,以点对面,覆盖更多的艺术受众群体,使艺术受众由被动接收信息转化为主动获取信息。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艺术自媒体的兴起等,都使人们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艺术信息,通过平台留言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参与交流互动。其次,数字水彩画突破了传统水彩艺术画框的物理限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水彩艺术的立体、动态、有声、可触摸等虚拟显示。受众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互动,进入“可居可游”的画中世界,而且可以获得多维度、沉浸式的审美体验。最后,数字水彩画还有利于传统水彩画的推广和传播。数字水彩画将艺术图像转换成数字信息存储在计算机内,通过互联网等形式随时传播和展示。传统水彩艺术对于创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对造型能力的把握、对水的控制等。传统水彩艺术的专业性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彩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水彩艺术爱好者加入水彩艺术创作的队伍,利用数字水彩画易传播的特性,将水彩艺术的学术流延伸到更广阔的虚拟现实情境中。

三、转变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对水彩艺术创作的影响

1.创作模式灵活自由数字绘画从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束缚中跳脱出来,其虚拟性、开放性的创作模式使艺术创作更加鲜活、自由。其一,数字绘画的操作手法更为便捷、高效,可省去传统水彩画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流程,并实现任意修改和复制。传统绘画艺术创作往往受制于画布、画纸等承载物,创作者一般尽量避免反复修改画面。水彩艺术由于媒介质地的特性,对于创作者的技法要求更加严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创作会在计算机系统中自动保存绘制时的全部信息,每一步都可以撤销重来,这减少了创作者的心理负担,释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同时,创作者还可以对绘画过程中的元素进行移动、复制、变形等操作,这提高了创作效率。其二,创作模式程序数字化。传统水彩艺术经过历代艺术家孜孜不倦的钻研,已形成成熟规范的绘画技法程序。数字技术可以将这些传统绘画的范式模拟再现并汇编成信息数据库,供创作者使用。在计算机数据的支持下,创作者通过调整色相、色阶、明度等,对画面光影颜色的校准变得更加精准。这不仅节省了创作的时间成本,而且数字化技术在图像视觉效果处理上更具灵活性。其三,绘画创作即时即地。大卫·霍克尼在数字绘画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尝试ipad绘画。“你想让ipad是什么,它就能变成什么。能自由自在地画画,不用担心颜料不够,也不用提前准备好一堆绘画工具,我可以随时随刻刷新我的灵感。”[3]这是霍克尼对于数字绘画的看法。对他来说,媒介数字化源于内心对于外界物象表达的冲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不受物质材料、时间地点的制约,使创作者随时记录偶然迸发的灵感,刺激创作欲望。2.创作对象多元化拓展“绘画是自然界的孙女儿。”[4]这是达·芬奇对于绘画的定义。绘画的对象是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是对客观物象自发的、有选择性的情感表达下修饰而成的生活。在数字技术发展之前,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来源主要是写生。创作通过现场观察的方式,将心中所见所感转换成画面的形式语言。科技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绘画媒介材料上的发展,而且让艺术创作者获取灵感的来源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当前,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图像信息和虚拟符号。当代水彩画创作的灵感不仅来自自然写生,而且来自虚拟图像。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水彩画艺术家创作时重要的辅助手段。创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借助照相机、互联网等更快速、有效地获得素材信息,而且可借助数字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感悟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引发创作者对素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对数字媒体图像的运用,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对象,也给予了艺术创作者更多元的选择。3.审美观念下的艺术再创作审美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需求。审美主体在面对客观物象时,利用自身的审美素质对其进行鉴赏和分析,从而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审美愉悦。审美活动不仅存在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而且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主体的身体感官对于外界物象的审美冲动。创作者在审美情感的刺激下,拥有了艺术创作的欲望和热情。在当今时代,数字媒体的介入使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交互性,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变化。在开放、交互的环境中,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过程去中心化,传统艺术中强调观赏的“距离感”被削弱,审美距离被拉近。越来越多的视觉经验,使人们不满足于以往静态化的视觉体验,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数字水彩画突破了传统媒介的范式,使艺术创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依靠数字化技术,创作者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融合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构建开放互动的艺术空间,使水彩画艺术的审美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反思审视——水彩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5]虽然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人们不能直接将艺术和技术之间画上等号,而要辩证地对待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有些人沉浸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捷中,甚至片面地认为数字媒体图像艺术已取代传统绘画。笔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引发人们对于传统绘画艺术在创作意义、表达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审视、反思。技术是艺术的载体,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创作机遇,数字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也给艺术创作者和受众带来了新的体验。媒体艺术下的数字图像是计算机技术语言的产物,不论是数字图像对于传统绘画理念与形式的依赖性和模拟化,还是其商业化、流水线式的统一审美表现,都证明数字图像难以完全脱离传统绘画而独立存在。同时,创作者也不能墨守成规,否认科学技术为水彩画艺术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创作者应该敢于突破传统水彩画创作的范式,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谋求新语境下水彩画艺术的创新表现。这样才能在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实现当代水彩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数字水彩画和传统水彩画交融发展,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数字媒体技术拓展了水彩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又不断拓展数字水彩艺术的审美内涵。水彩艺术创作者应突破传统媒介的范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反思科学技术的双面性,在营造形式美的同时关注水彩语言与当下时代的结合,让水彩艺术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艺术领域历久弥新,在时代的变化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

[2]张耕云.数字绘画创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美)劳伦斯·韦施勒.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m].夏存,方怡菁,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223.

[4]尚辉.重建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形象[J].美术,20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