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50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煤体;动画设计;动漫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39-01

一、数字媒体的概述

数字媒体是以2进制的形式来记录、处理和传播信息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通常有实物媒体、逻辑媒体和感觉煤体等。狭义的数字媒体是指感觉煤体,其中包含数字化的声音、图像、动画等。数字媒体一般分为五大类:

1、感觉媒体,是指直接与人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使人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一系列感觉的媒体。例如:图像、音乐、文本等。

2、表示媒体,这类媒体以传送感觉媒体为目的,它能够储存感觉媒体,并能把感觉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例如:语言编码、图像编码、文本编码、条形编码等等。

3、存储媒体,是指能够存储感觉媒体数字化后的代码煤体,常见的有U盘、光盘、纸张等等。

4、传输媒体,是指能够传输信号的载体,例如:双绞线、电磁波、同轴电缆等。

5、显示媒体,是显示感觉媒体的设备,分两种:(1)输入性显示媒体:话筒、键盘、摄像机、录音笔等;(2)输出型显示媒体:显示器、扬声器、打印机等。它是将感觉媒体与电信号转换的工具。

二、什么是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是数字科技和现在传媒技术的结合,体现了人们的艺术思维和理想思维。它除了具有艺术魅力之外,还具有良好的表现手法和应用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今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成分。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是以电脑数字技术实现绘画艺术。主要使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创造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利用数字科技来创造和表现艺术。

三、动画起源

动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魔术幻灯时期,魔术幻灯是指在铁箱里放盏灯,在箱子的一侧开个小孔,并装上透镜,将带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利用灯光的照射使图案映射到墙上,形成了所谓的“动画”。因为人的视网膜是有反应时间的,一旦被分开的形象按照一定的速度连续出现,视网膜就会对这些信号产生重叠的效果,使人看上去像是连贯起来的,这便是动画的原理。依据这个理论,法国的普拉图创造了纸板诡盘,其实就是外侧画着连续图案的圆盘,当它旋转起来的时候,画面之间会形成叠加的效果,而观看者看到的图像就像是连贯的。到19世纪末的时候,爱迪生发明了可以记录并播放动画的仪器,紧接着在在20世纪30年代,迪斯尼创作出了较为成熟的动画作品,把动画行业的影响推至巅峰。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动画设计不在像以前那样麻烦,手绘动画制作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质量也不好。而数字媒体技术使动画的制作更容易,质量更高。

四、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的影响和作用

虽然说迪斯尼公司引领全球动画产业发展多年,但最终手绘动画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走向低谷。然而,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出现,对全球动画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将动画设计进行了质的提升。现在动画设计已离不了数字媒体艺术,因为它日益的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今日的迪斯尼公司也在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动画创作,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了动画人物的形态。三维画面使人物看起来更真实自然,表情更丰富,可以说只要是人们能够想象出来的场景,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几乎都能生动的显视出来。这赋予动画设计和创作的空间无限扩大。比如现在国产3D动画中的优秀作品《秦时明月》,在这部动画中,我们就能真切的体会到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的设计的融合,该片中所有的人物造型和动作都是通过电脑建模来完成的,人物和场景逼真程度相当高,这些都是传统手绘动画无法达到的,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却能轻松的实现。

总而言之,数字信息是将来社会发展的主流,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人们也已渐渐习惯了信息化的生活。当然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传统的动画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眼球的欣赏需求,所以我国应该把握好时机,在动画设计和创作的产业上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争取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风的优秀国产作品。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其不仅融合了新媒体的文化特色,而且对创意产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数字媒体对于创意产业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媒体;创意产业;发展;地位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创意产业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崛起,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其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发展,与数字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创意产业是前进的航船,那么数字媒体就是其前进的动力。近年来,it技术以及CG技术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概况

1、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现状目前,数字媒体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企业都以创意为基础,将艺术、文化以及娱乐产业进行相互融合,使得企业经济与企业文化相互交融,促使其发展逐渐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是部分企业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并未将数字媒体放在主导地位。也没有意识到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其常常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其必然使得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总体来看,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数字媒体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的应用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因此,我国的创意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2、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意义数字媒体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数字媒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的信息化,科学化。这样就给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新媒体的改革发展让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营销品牌借助网络来进行销售,数字媒体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使传统的营销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信息量也逐渐扩大。其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也有着集中的体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财富价值大约在220亿左右,并且每个季度呈现5%的速率进行递增。而创意产业进步的核心基础就在于数字媒体全球化的营销方式以及被关注的热度。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内容

1、数字电影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数字电影是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包含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制作、发行以及放映。在数字电影中,其数字的特效十分重要。因为很多商业影视需要依靠数字的创意赢得观众的好评。而且创意产业也能与数字媒体相辅相成,无论是在数字特效上,还是在情节创新上,都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价值。例如,《星球大战》中数字媒体对太空的虚拟以及《泰坦尼克号》对数字的处理,都为数字电影增添了个性化的色彩,从而使得影片的商业卖点以及艺术特点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动漫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动漫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集中的体现。因为动漫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艺术特色,这样动漫就能与创意产业进行有效地融合。但是在现代的很多动漫制作中,其创意性依旧有待提高,尤其是国产动漫,其不仅拍摄成本较高,而且也无法起到提高收视率的效率。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与创意产业相互结合。所以,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发展,数字媒体也逐渐运用到动漫的制作之中,尤其是在动漫的设计方面有着很强的牵引作用,所以动漫也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电子游戏在创意产业的进步电子游戏也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数字媒体出现以后,电子游戏从传统的二维空间逐渐过渡到三维视觉。这对于电子游戏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创新。现在在创意产业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电子游戏当以“英雄联盟”为首。其利用数字媒体进行多种方式的营销,让创意成为利润,让创意实现价值。在电子游戏中,创意产业抓住了创新的基础,为游戏者带来了新的游戏模式和游戏环境,然后结合数字媒体的多种变化形式,从而极大的丰富了电子游戏在创意产业的具体内容。

三、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方向

1、深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体系近几年以来,数字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总微观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较好的同步。其在发展体系方面依旧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所以,想要深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体系,就要加强战略营销手段。数字媒体的发展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战略、策划、媒体组合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产品的宣传手段,其最终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所以数字媒体应当以创意产业为基础,让网络信息的传递逐渐规范化,一体化。这样就能让创意内容得到全面的传输,为人们获取文化创意产品信息提供了捷径。

2、创意产业前景展望在这个网络迅速崛起的时代,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快。其主要表现在创新的范围比较广、传播的成本相对比较低、而且还能及时更新和宣传产品的信息,对于未来的创意产业而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然而,新媒体的未来前景也不可忽视。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平台差异性的不断变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够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三维造型以及一些影响事业的传播也会因为创意产业的进步而不断与时俱进。从而形成高效的服务群体,而且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也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极大的空间。所以创意产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只要将其与数字媒体同步发展,其所回馈的创意价值必然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郎立永.市场经济背景下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发展策略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9)15-22

[2]龚静子.论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4(10)161-182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3

关键词数字媒介时代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受众体验

中图分类号:J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1

CouplingofadvertisingDesignVisualCommunicationandaudience

emotionalpainpointsinDigitalmediaera

DenGXinying

(DepartmentofartandDesign,ShaoyangUniversity,Shaoyang,Hu'nan422000)

abstractVisualCommunicationofartandDesignisoneofthemostrepresentativeadvertisingtechniquesindigitalmediaage.Digitalmediaeraofadvertisingartanddesignhighlightstheuniqueconceptofitsvisualrepresentationlevel,moreinlinewiththemajorityoftheaudience'semotionalappeal.wechosethedigitalmediaageaestheticimplicationadvertisingartanddesignasacase,thesystemisdesignedtoanalyzethedigitalmediaeraadvertisingvisualcommunicationtechniques,andexplorethepossiblesignificanceofemotioncoupledwiththeaudience.

Keywordsdigitalmediaera;artanddesign;visualcommunication;audienceexperience

0引言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为一种利用媒体形式公众服务信息,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形式,通过传播诸多公益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行为的形成,促成了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电视作为我国最大的主流媒体,在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制作上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艺术性。

1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

1.1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

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1.2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

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1.3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2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与受众的美学耦合

2.1情感透视的现代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完整清晰意向与艺术设计的使用,恰恰处于大时代的现代性转型的断层期。众所周知,现代审美思想跟视觉认知分析并行不悖,受众是视觉与知觉理论在设计层面的表现,这是我们探讨中国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需要申明的一点。在我们看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审美思想具有极强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从图像的视觉表征来看,尽管古典知识型所谓的定点透视的理念与之呈现出的完整的、清晰图像仍然大量存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对于视知觉的解构,其意义不是对我们日常看得见的现实状况的简单复制、转录、还原,它是在借助技术重构了一个自主化的世界形式。基于上述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对于观者而言也创作了新颖的、碎片化的视觉样式,让人类的注意力从质感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成为时间的流动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传统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完整性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且其也与连续性一道不断地成为欣赏者考察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内容与主体经验特质必然考量的因素。

2.2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符号的意味更彰显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特征,成为自我识别标志。现代知觉形式逐渐放弃了用单一的结构来构图叙事的尝试,通过对于知觉形式形成过程的探索,来固化视觉所及的形象与想象。我们感受到知觉已经不单纯是记录,它必须正视并明确知觉自身的不稳定性。现代知觉形式把握自身对于知觉断层的敏感认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论。这种情形下有意关注某个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内在的直接性。毋宁说,现代知觉设计是在指出知觉的分解和形式的丧失,倘若认为注意力是连续体的动态形式,试图在知觉空间中建构自身的离心特性,以便让创作者的视觉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2.3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化了体验性的特质,形成了让受众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创作者已经掌握了艺术设计组合与搭配的基本规律,他们在艺术设计对称与调和中获得了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进而让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注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本身。第二,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反映了其关照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前者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象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景摄入对于画面内容与含量的限制,重新组织并取舍了场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视点方式入画,在二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上扬弃了传统的远近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观者要从意识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视作品展现出来的对于视知觉的冲击,及其布局与格法上体验美学的基本脉络。

总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迎合并满足欣赏者读图偏好的同时,也在主客体之间创造了相互解读需求,使得艺术设计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理解观者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之间的认知变化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路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美]金・莱文(KimLevin).后现代的转型.常宁生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6.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4

关键词数字鸿沟;媒介素养教育;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webl.0到web2.0再到如今的web3.0,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话语平台和广阔的讨论空间,聚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移动新媒体,进行综合多元化传播的融合大媒介格局已经形成。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新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为公民自我表达、参与政治的意愿提供了全新路径。与此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差异而产生的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也对公民的公共表达、公共事务参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研究数字鸿沟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由此理清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公共领域搭建、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身份的彰显,为构建公民社会提供保障。

一、概念界定

(一)公民社会与公民

公民社会是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民社会(civilsociety)最早可上溯至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使用了政治社会或政治共同体的概念。随后,西塞罗、葛兰两、哈贝马斯都阐释过公民社会理论。自亚里上多德阐释“城邦”概念,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定义“市民社会”,再到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纵观历史,公民社会概念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1.公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相对应,以商业化、政治化的城邦国家的出现为标志,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近代契约论哲学家的思想中。2.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始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黑格尔、马克思等的思想中。3.公民社会指向文化系统,始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葛兰西、哈贝马斯等的思想中。

本文所指的公民社会采用我国学者俞可平的定义,他认为“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之总和,它是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所以,要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就要建构当下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建立国家和社会、国家和个人各自相对独立而又共为一体的功能界限。

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民作为独立白主的人而存在,对自我的独立人格有着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又因其身处公民社会网络中,也必然承担着社会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公民身份的定义是相符的:公民是一种“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

(二)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概念与我们熟知的“知识沟”概念相类似,是指凶为信息、资源拥有不均衡而产生的鸿沟。1995年美国政府“Fallingthroughthenet”研究报告,“数字鸿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日渐流行。其主要体现在因特网的接人与使用上存在差距、信息的富有者和信息的贫穷者之间存在差距以及是否使用数字技术参与公共生活方面存在差距。

传播学者阿特维尔(attewell)将数字鸿沟分为两个层面,即“第一道数字鸿沟”和“第二道数字鸿沟”。他将电脑和因特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一道数字鸿沟”,将电脑和因特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怛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仅仅将数字鸿沟的关注点放在电脑和因特网上是远远不够的,数字电视、手机、ipad等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接入和使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由此,如果我们从信息的传播路径出发进行探究,数字鸿沟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终端和网络的接人差距;二是信息终端和网络的使用差距。

二、全媒体时代的数字鸿沟与公民社会构建

全媒体时代各类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对现实社会产牛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公众能更好地监督政治和社会,更好地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和舆论营造,更好地表达自身合理诉求。但同时,新的媒体格局下产生的数字鸿沟,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数字鸿沟――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的主要要素之一。公共领域概念由哈贝马斯在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他认为,整个社会结构包括两大部分,.是以政治国家的形式存在的公共权力领域,二是与公共权力相分离,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私人一治领域。公共领域通过公共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国家公共权力机关,与之展开直接讨论、谈判乃至批判,从而扮演维护市民社会利益的重要角色。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做出评判,在这里分享个人体验、传递和创造文化价值,并通过合理交往形成公共意志和公共观点(公共舆论)。自由的、理性的、开放的和批判性的讨沦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终端和网络的接入和使用差距,导致公共领域尢法覆盖全体公民群体,成为他们的意见表达场所。一旦公共领域被少数信息终端和网络接入使用优先者把控,其提供公共议程设置和舆论营造的功能将大大减弱,公共辩论的自由空问和民主氛围遭到破坏,我们所期待的公共领域为民代言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二)数字鸿沟――公民意识

建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需要重构新的政治文化体系,培养个体的尊严与自主意识,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和社会的法治精神,弘扬社会公共道德准则。而这些精神与准则就是当代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所在。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社会成员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不再是非理性的狂热抑或极端冷淡,而是伴随着理性的约束和规范的热情。这种政治文化有利于熏陶出自律性强、追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社会公民。

即使我们假设信息终端和网络接人无明显差别,数字鸿沟仍然可以隔裂出全媒体时代两种完全不司的媒介使用者:一种能够系统地将高级数字技术用于工作和教育,并从中受益;一种只能使用基本的数字技术和简单的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沉湎于浅层次感官娱乐的受众很少会自觉关注人权问题、生态问题、妇女权利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裁军问题、反核问题、黑人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公民意识缺乏,也就无从谈起公民社会构建。

(三)数字鸿沟――公民身份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公民身份不是由他的住所来决定,而是由他享有的权利决定的,其中,首要的是政治权利,“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在现代公民社会,公民一方面对自我的独立人格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义承担着社会所赋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公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公民在“第一道数字鸿沟”上,无法接入媒介,就容易陷入愚民状态,不仅无从享有自己应有的权利,还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而当公民卡在“第二道数字鸿沟”上,接入了媒介网络却因技术或者意识原因无法好好利用,也会出现上述现象。相反,处于领先位置的媒介使用者却容易利用自已的优势逃避一些社会责任,侵害他人权利。只有当全体公民自身的权利和责任都得到保障时,公民身份才能得到捍卫。

三、跨越鸿沟:媒介素养教育与公民社会构建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7的《巴黎宣言》中指出,一个全面的媒介教育概念应该包括三个主要目标:一是人人都有接触各种媒介的机会,这些媒介可能是人们理解社会和参与民主生活的工具;二是培养公民对媒介信息(不管是新闻还是娱乐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加强个人的自主能力和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三是鼓励人体参与各种媒介制作、利用媒介表达意愿和参与媒介互动。在聚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移动新媒体进行综合多元化传播的全媒体格局中,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跨越数字鸿沟、构建现代公民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接触媒介:网络新公共领域的形成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接触所需要的知以储备比传统媒介时代要多、要精深,这也是媒介素养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接触只需要识字,有时甚至不识字也可以完成媒介接触。但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鸿沟逐渐产生并不断扩大,原因在于:缺乏接触途径、技术、兴趣、经验等。

在18世纪,公共领域主要集中于各种可供公众自由交流、讨论的场所和媒介,如报纸、杂志、沙龙、咖啡馆等,利用这些场所和媒介,公民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等等。在全媒介时代,公共领域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虚拟平台,各种论坛、微博、贴吧、QQ群以及其他SnS社交网站等,都在扮演着网络新公共领域的角色,这样的媒介更具社会性一近年来,各种网络平台发起的社会性讨论不胜枚举,无法有效进行媒介接触的人也就自然被公共领域排除在外。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任务之一是提供媒介接触的基本知识信息,帮助受众丰富媒介接触知识技能储备,尽可能消除受众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抵触和焦虑,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这是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形成的保障,也是公民参与公共领域话题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的前提。

(二)审视媒介:公民意识的觉醒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如此定义媒介素养: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定义的核心在于让受众超脱于媒介之外,以审视的眼光打量媒介。

全媒体时代,传播者的泛化和网络监管的乏力,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虚假新闻、网络暴力、谣言泛滥和泛娱乐化现象屡见不鲜,网络越权、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公民社会的有序发展。但是,政府也通过网络政务公开、网络听证等形式,加强了与公民的沟通,公民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其公民意识也在加强。

媒介素养教育带领公民以审视的眼光观察媒介,使其自觉抵御负面信息的侵蚀,学会质疑所谓的权威,从而摆脱各种形态的的权力控制。这将极大地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利益表达诉求,发展公民的自治、自主能力,锻造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

(三)参与媒介:公民身份的彰显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四次范式转移:免疫、甄别、批判、赋权。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接触的便捷,传者与受众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今的媒介素养教肓大都开始进行“参与式”的教育实践,赋权给一般公民,使其不再被动、消极地看待和使用大众媒介。

公民社会中,人既是受约束的(以法律为最大边界),又是充分自由、个性解放的(在自我世界中拥有全权)。与市场内在性相契合的公民社会文化主要包括独立个性意识、公平竞争观念、契约伦理与法律约束、开放与宽容精神、首创与革新冲动、尊重知识与人才等。所有这些文化诉求,都与全媒体时代的媒介文化不谋而合。

媒介素养教育给予公民参与媒介的相关知识,让公民在网络新公共领域中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利用媒介为自身的合法权益斗争,同时又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认知,承担其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从而使公民身份得到彰显。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5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集成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创作过程部分或全部依靠数字科技手段的新艺术形式,称为计算机生成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简称为CG(ComputerGenaratedarts或ComputerGraphicarts)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受控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传播形态上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走进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发展,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普及和繁荣,以其数学化技术特征和交互性传播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可实现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沟通的优点,已全方面渗透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动画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包括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和工业设计、旅游业、咨询业、计算机游戏及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媒介系统。作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兴艺术形式,归属于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作品呈现多样性、表现题材广泛性和艺术传播大众化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定居地,为体验不同文化和经历,本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选择去这个地方旅游,以实现认识这个地方的目的。旅游过程中,除了对旅游地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和历史遗迹等观光外,对旅游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追求。正是这种新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同步产生,但被得到关注和重视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旅游文化被晏亚仙先生在《旅游文化管见》中被完整定义:是基于区域规划和建设思路,以山水景等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为框架,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展览和科研等多种途径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综合性活动。如果说旅游的灵魂是文化,那保证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文化、水景观文化、生物景观文化和特异景观文化等自然景观文化传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社会景观文化传播及企业文化传播等。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旅游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和旅游地职能部门等旅游中介。其中旅游者既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向旅游地居民和来自其他旅游居住地旅游者传播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接受者,可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和其他游客的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业已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旅游文化呈现出视觉化传播和媒介化传播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生动形象的视觉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且以旅游者角度出发,提供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不同地域间景观、人文、社会和民族文化等文化信息的流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旅游者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渗透至旅游文化传播的各个角落,在传授关系、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等方面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一)传授关系

依托于电视媒介和平面印刷媒介的传统旅游文化信息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媒体,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单一关系,旅游者仅可以被动接受信息。基于主动化传播是传播的重要属性这一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以其强大接受力和传达效果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主动传播。旅游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从灌输式传输的消极接受过程到互动双选的主动参与过程,通过双向沟通、合作、互动和反馈过程,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文化接受者角色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的传播大使。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高容量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采用数字化形式和数字设备完成,利用计算机将实拍素材和图像合成实现非线性自由编辑,经数字保存、压缩和传输技术完成高质量影像作品至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地图、旅游电子杂志、网路虚拟旅游等数字终端设备上,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

(二)传播形式

无形的旅游文化经数字媒体艺术视觉听觉综合处理后,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实现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好传播。基于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增强旅游文化的视觉感知,加之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响等新型形式组合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视听感官效果,而且会以全面化和立体化,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吸引旅游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开阔旅游文化传播新视野和高效互动性。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集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响、文本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维性的创意设计语言集中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三)在传播媒体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传播和新旧媒体的延续与共融

基于计算机虚拟完成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结构上,通过调研各媒体的优劣,优化组合,借助统一的数字形式整合众多单一的传统媒体为一个多元媒体组成的扩媒体传播平台,即数字传播媒体。在功能上,数字媒体集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构建了高效、高容、多元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旧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在新的数字环境下继续适应和演进。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群体对新媒体的尚未充分适应,另一个方面,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传统媒体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四)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数字媒体艺术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旅游者的注意。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设计帮助旅游者选择性理解,充分挖掘和彰显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方式帮助旅游者顺利读懂人文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多种手段加深旅游者选择性记忆,帮助旅游者多记住有意义的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不友好的旅游文化信息。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综合考量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像、本文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五)传播意义

旅游本身是综合文化需求、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可以实现追求文化差异,领略不同区域人文差异,寻求文化认同,探索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交流。数字媒体不仅有利于信息高度沟通,加大对话时空密度,丰富沟通内容,更能保证文化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直观性,尽最大可能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作为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旅游文化传播,基于视觉形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行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每时每刻均有经济和消费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促进旅游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是基于数字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新的旅游消费咨询、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改变了破坏环境,破坏地方特色的粗犷式旅游模式。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由传统单向、静态、被动的传播方式到动态、交互主动的传播方式的过渡,旅游者可通过网路自主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和沟通分享旅游文化。数字技术可通过扫描、拍摄、模拟等重塑传统传媒手段无法还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即将消失或业已消失的旅游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配合文献解译、现场解说和文书解释为旅游者提供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一睹历史,实现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四、结语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6

1.1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1.2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1.3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2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与受众的美学耦合

2.1情感透视的现代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完整清晰意向与艺术设计的使用,恰恰处于大时代的现代性转型的断层期。众所周知,现代审美思想跟视觉认知分析并行不悖,受众是视觉与知觉理论在设计层面的表现,这是我们探讨中国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需要申明的一点。在我们看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审美思想具有极强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从图像的视觉表征来看,尽管古典知识型所谓的定点透视的理念与之呈现出的完整的、清晰图像仍然大量存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对于视知觉的解构,其意义不是对我们日常看得见的现实状况的简单复制、转录、还原,它是在借助技术重构了一个自主化的世界形式。基于上述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对于观者而言也创作了新颖的、碎片化的视觉样式,让人类的注意力从质感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成为时间的流动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传统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完整性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且其也与连续性一道不断地成为欣赏者考察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内容与主体经验特质必然考量的因素。

2.2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符号的意味更彰显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特征,成为自我识别标志。现代知觉形式逐渐放弃了用单一的结构来构图叙事的尝试,通过对于知觉形式形成过程的探索,来固化视觉所及的形象与想象。我们感受到知觉已经不单纯是记录,它必须正视并明确知觉自身的不稳定性。现代知觉形式把握自身对于知觉断层的敏感认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论。这种情形下有意关注某个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内在的直接性。毋宁说,现代知觉设计是在指出知觉的分解和形式的丧失,倘若认为注意力是连续体的动态形式,试图在知觉空间中建构自身的离心特性,以便让创作者的视觉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2.3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化了体验性的特质,形成了让受众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创作者已经掌握了艺术设计组合与搭配的基本规律,他们在艺术设计对称与调和中获得了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进而让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注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本身。第二,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反映了其关照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前者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象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景摄入对于画面内容与含量的限制,重新组织并取舍了场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视点方式入画,在二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上扬弃了传统的远近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观者要从意识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视作品展现出来的对于视知觉的冲击,及其布局与格法上体验美学的基本脉络。

3结语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256-01

如今社会中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开始使用数字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之所以会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这种“新媒体”将传统的一对多的广播传播模式转变为多点互动的多播、点播和组播等多种传播模式。要想对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进行深入了解,还应该首先对数字媒体的相关概念进行认识。

1数字媒体相关概念及其本质

1.1数字媒体中媒体、媒介和传媒的概念

如今在各种传播领域,媒体、媒介和传媒常常被混淆使用,其实这三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媒体、媒介和传媒都是用来传播信息的,但是它们所传播信息的范围有所不同,媒介作为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中介,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体或者机构,一般是指储存信息的物质手段,其中典型的媒介有录音带、电视机和卫星等。而媒体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实体,另一种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信息载体。传媒实质上就是为广大群众传播信息的组织,如电视台、报社等。

1.2模拟和数字的概念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必须依靠稳定的信号,依照信号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其中模拟信号是指一种连续的物理量,这种物理量用函数表示就是一个在时间与振幅上的连续,最典型的模拟信号就是不断变化的电磁波。数字信号指的是一种数字量,用函数表示就是一种离散函数,最典型的数字信号就是连续变化着的电压脉冲。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3数字媒体的具体内涵

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就对数字媒体进行了定义:数字媒体作为数字化的内容作品,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主体的,并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整个过程。也有专家对数字媒体的涵义进行了简述:数字媒体就是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媒体就是将传播的各种媒介进行了数字化,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数字媒体代表了所有信息与传播的形式。

1.4数字媒体的本质

数字媒体的本质就是将传统的传播媒体进行了数字化,使媒体以数字的形式得以存在。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字电视,就是将传统的电视信号通过数字信号对数据进行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进行代替,最后通过数字电视机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数字化处理转换成人类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图像和声音。

2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

数字媒体的传播主要是指数字媒体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整个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字媒体传播的特点有互动性、整合型和多样性,真是因为数字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使得信息接收者拥有更多的自,信息行业、电信业和大众传媒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叉,实现了跨领域企业之间的整合,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获取更多的信息。

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模式而言,其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进行信息传播,也发展和创新了更多点互动的多播、电波和组播等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用于传播不同的内容和信息就形成了不同的传播模式。

按照传播要素的关系来分析,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F2F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为是面对面模式,它是人类出现最早的传播模式,也是被社会各领域应用最为频繁的传播模式,它被所有媒体追求。面对面模式也可分为几类:第一种是p2p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与信息的接收者面对面进行交流;第二种是e2e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受传者与信息的受传者面对面进行交流;第三种是p2p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与信息的传播者面对面进行交流。(2)R2m模式。主要是指受传者要想获取想要的信息,可以通过媒体进行,例如用户可以利用阅读器为自己订阅喜欢的新闻。(3)m2R模式。这种数字传播模式主要是媒体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向受众推送一些相关的信息。其中典型的m2R模式就是用户在登陆QQ过程中,界面会自动弹出各种新闻列表。

按照传播要素的多少来分析,数字传媒的传播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o2o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受传者是一对一进行交流的,例如现今网络上流行的email网络聊天就是o2o模式。(2)o2a模式。这一模式与o2o模式形成了对应关系,主要是指传播者与信息的受传者是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交流的模式,例如,Ftp服务和博客。(3)a2o模式。这种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是指多个传播者对应一个传授者,也就是简单的多对一型的信息传播模式。(4)a2a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与信息的受传者都不是单一的,两者都包含多个个体,也就是所谓的多对多型信息传播模式。例如,人们常使用的BBS。

3结语

总之,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参照物,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其传播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几种模式外,还有更多的传播模式,并且每一种传播模式都直接去研究和探索。而无论对哪一种数字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了解和研究都必须熟悉数字媒体中的相关概念和本质,然后根据实际生活中所使用到的数字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了解,从而对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进行合理分类。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8).

[2]刁永锋.数字化学习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8

【关键词】传统影视艺术;全新数字媒体;冲突与交融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40-01

一、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区别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艺术和技术的高级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先进科技和技术的吸收与借鉴。而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利用影视艺术进行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影视艺术的实践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全新数字媒体。无论是审美接受范围的转变,还是影视艺术理论的转变,全新数字媒体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过,虽然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较为紧密,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影视艺术的基础是物质,根据这些物质建立真实的世界。传统影视艺术的理念是在创作中,还原现实中的物质和场景。而全新数字媒体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数字技术进行组合,从而产生虚拟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感受虚拟的同时,又会觉得是真实的[1]。而正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应用了这一技术,才使其能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影视艺术中,全新数字媒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有些时候,会出现过度运用的情况。这样会使传统影视作品中的叙事特性被忽略,从而使传统影视作品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审美的意义。

(一)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

在当前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由于全新数字媒体的应用过度,很多作品中从而使出现了相对肤浅、不够深刻、局限于表面的情况。同时,越来越多的影视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尽可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大众消费为前提的快速化、通俗化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影视作品的内涵不够深刻、内容过于肤浅,也使得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审美也呈现出表面化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传统影视艺术面临失落的情况[2]。

(二)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传统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遭到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全新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利用虚拟的特技和任务来替代真人演员及其表演。不过,如果影视艺术只注重虚拟的特技和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造成影视艺术作品的空洞和肤浅,仅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这就会使得影视艺术中的另一项功能遭到弱化,也就是给人们带来的感动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传统影视艺术中的道德功能弱化

在传统影视艺术中,道德和价值观的导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起着具有社会性的劝解和教育意义,能够给予困惑中或迷茫中的人们正确的帮助和引导。然而,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应用,使得影视艺术作品大多带有色情、犯罪、暴力等刺激的场面,以此来满足人们的欲望。但其却会对人们的道德和文明造成不良的影响[3]。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一)人文内涵的交融

在传统影视艺术中,最具有魅力的就是其身后的人文内涵,也是影视艺术的核心内容。而采用更加完善的技术作为支持,能够在影视艺术中更进一步地表现出人文内涵。因此,可将全新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交融,以先进的技术为媒介,对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表达。

(二)本质和审美意义的交融

传统影视艺术中,对于非现实内容的表现力较弱,因此,传统影视艺术很难拍摄科幻类的影视作品。而将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交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全新数字媒体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字内容进行相应的组合,产生虚拟的视觉效果,让人们体会到十分真实的感觉。因此,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能够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四、结语

传统影视艺术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全新数字媒体是我国当前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虽然二者看似没什么联系,本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某些程度上,二者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采用正确的方式促进二者的交融,能够使影视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使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中,从而带来更加优秀、深刻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雨晴.谈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161.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广告招贴;关系

1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艺术是一个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专业,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通过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去实现设计师的想法和方案。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艺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由以前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2平面设计的定义

平面设计是把“视觉”艺术当做设计师和大众们重要的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通过结把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再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传达出设计师的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一般是指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完成品。

第一,经过软件处理一些已经是数字化的图片的过程。

第二,它是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综合设计。

平面设计目前最为常见的设计项目可以可归为这十大类: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刊物设计、Vi设计。

3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

以前传统的平面设计就只要是平面的一个载体,在有了各自的设计理念之后,不断的发展和延伸,由此出现了更多新的载体,也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数字媒体艺术。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时代潮流设计而生的,同时也是为培养设计人才而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在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加注重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怎样,这两门都使属于艺术设计的延伸学科。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联,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各行各业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特别是当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而来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不断地促进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变化。平面设计是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恰恰是不谋而合,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融、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3.1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让观众参与进来,激发了我们的各个器官感受。让他们真正参与、享受和体会艺术,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当然平面设计也不例外。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来传统的设计模式,是设计中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3.2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媒体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传统的设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达到了传统平面设计所达不到的冲击力和效果,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3.3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3.4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

由于在早期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太高,个人或团体对社会成员的宣传方式多是以张贴海报的形式进行,为了达到既可以传达设计师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吸引人们目光,还可以有效传达信息的功能,招贴设计则应运而生。招贴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分支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达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加的明显,数字媒体作为平面设计新的载体和延展,对平面设计的各个设计项目种类也有深厚的影响。

笔者觉得广告不仅体现了宣传商品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当前年轻人的时尚心理,进一步促进商品销售。带给受众一定的迷惑性和趣味性,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总之,招贴的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而且还随着时代与科技、经济等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广告与新的营销方式。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现在,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交融贯通,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数字媒体的意义篇10

2006年底,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成为全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首批成员之一,集团旗下的主力子报――《辽沈晚报》在2007年成为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实施“数字化战略转移”的核心单位。

从2007年6月15日全面升级改版的辽沈北国网开始,《辽沈晚报》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迅速确立了数字化战略大纲――充分发挥《辽沈晚报》作为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中心的功能,确立并巩固《辽沈晚报》作为信息权威者的主导地位,以报纸品牌影响力和搭建数字技术平台为核心,研究和开发多媒体信息及产品,构建以信息营销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价值链的全新的报业经营发展模式,实现从区域主流平面媒体向区域权威公共资讯运营商转变,打造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的传播方式。

这个战略的核心理念,《辽沈晚报》将之定义为“数字化服务”,我们认为:“‘服务’是一切形态的传媒产品的成长途径与工作外衣,只有为受众(包括读者群体与广告客户群体)提供高端优质的服务,报业媒体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上游地位,从而达成收获效益的目标。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端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服务至上”

为了突出“服务至上”这一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辽沈晚报》制定了一项名为“eS工程”的诠释框架。“eS工程”的精髓是指“媒体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这其中“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

媒体同其他行业一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效益”二字,“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所有媒体都不可能回避的责任与目标。

收获“效益”的过程(或者说是手段),看起来有千种万种,但归纳起来,这千万种手段、千万条道路的本质都可以概括为“服务”。“eS”的偕音是“-S”,这样的解读是想进一步强调,《辽沈晚报》在探索数字报业的路途中,将始终把“S”(服务)置于第一位――如果不能提供令受众满意的“服务”,那么再精彩的多元形式、再高明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实现“收获效益”的结果。

因此,《辽沈晚报》从提纯的角度重新定位了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轴心,将“服务”锁定为第一位的价值标准。这一价值标准的具体指导意义在于,《辽沈晚报》将在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传播、多元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时时处处奉守受众立场,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终极方向。

服务第一将始终是eS(-S)工程的精华所在,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在对eS工程进行第一次细分时,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种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

“3e法则”

《辽沈晚报》制定的“3e法则”是指everymedia(全媒体)、everyplatform(全平台)、everytime(全天候)这3种传播方式,全力打造3e正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个阶段里要实现的目标。

一个报业实体的本质内涵是“内容提供商”,《辽沈晚报》的“3e”法则,嵌入在内容的采集、生成、、售后这一整套流程中,并对其中的所有环节产生指导意义。

every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media”;

every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样介质,简称“e-platform”;

every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time”。

3e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里全力打造的传播方式,代表着《辽沈晚报》这一阶段的战略格局。

全媒体:打造多元化阅读体验《辽沈晚报》为了打造内容采集与生成环节中的全媒体效果,进行了社内资源链条的积极调整,目前报社已为所有一线记者配备了高规格的数码相机和DV拍摄机、为大批后台编辑安装了可以处理音视频文件的软件。

大量“双栖型”采编人员的出现,使得《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拥有了一支精锐的先锋队伍,也推动《辽沈晚报》在“内容采集及内容生成”两大环节的多元化特征,令受众获得的新闻与资讯开始带有越来越强的“多元化阅读体验”。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与静态图表等形态以外,音频、视频、flash、流媒体图表等新式报道形态纷纷强势加入。全媒体所带来的多位一体的模式,使《辽沈晚报》的内容供应商角色更加突出,成为牢固扼守产业链上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平台:实现密级覆盖的途径“全平台”是《辽沈晚报》目前布局比较完整的一个层面。内容的呈现介质实现多样性,成为《辽沈晚报》在数字化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面旗帜。纸质报、官方网站、手机报、电子e报、户外公共新闻视屏是《辽沈晚报》全平台的五大载体。

《辽沈晚报》的官方网站辽沈北国网正在朝着区域性、服务性、娱乐性、快捷性这几大主流方向进发,目前已成为对纸质主报最具补充力的一个延伸平台,与纸质主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

辽宁手机报收费用户突破20万,成为即时信息的一个巨大窗口;

《辽沈晚报》e报成为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互动功能于一身的数字报纸。不同于以往的报纸“pDF网络版”,《辽沈晚报》e报在完全再现报纸原样的同时,不但能随时点击版面上的新闻进行详细阅读,还可以根据读者自己的阅读习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目录”自行选择。

2007年8月20日,《辽沈晚报》在东北地区首家推出户外公共新闻视屏,这种显示平台以巨型LeD屏的方式呈现,在传统的户外视频广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植入了新闻资讯,使其升级为户外传媒。《辽沈晚报》新闻视屏的开播,成为业界影响广泛的大动作。它进一步贴近民计民生,不仅能把最有价值的本地服务资讯在第一时间送达至广大市民手中、更突破了报业及网站的一些先天瓶颈,具备了优质动态影像的功能。下一步,《辽沈晚报》准备筹建东北地区最大的户外新闻视屏联播网,覆盖本地主要商业、金融等核心地段,形成新闻联播效应。

全平台搭建到位后,《辽沈晚报》在数字化道路上便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次、多元”。而电子e报、网站、手机报和新闻视屏也通过细分受众群体与广布地理点位,在宏观和微观两大物理层面同步实现了密级覆盖的效果。

全天候:信息及资讯的24小时无间断采集与《辽沈晚报》数字报业战略下的各个项目,已在“内容采集”、“内容生成”、“内容”三大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辽沈晚报》的一线记者,通过最优配置方案,正在实现对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的24小时无断点采集、。

moJo团队(moBiLJoURnaLiSt动态记者)是《辽沈晚报》重点打造的一支新闻特种部队,首批moJo团队精选了24名一线记者,通过培训建立了“现场采集、现场播报、滚动发稿”的新式媒体工作思维。24名moJo平均每人每天发稿5条,发稿时间段完整覆盖每一个24小时周期。

《辽沈晚报》传统编辑部、《辽沈晚报》数字新闻部、辽沈北国网这三大编辑团队,组成了24小时持续工作链,三大编辑团队分别在一定的工作时间段内负责对各条战线记者发回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并到相应的平台上去。

辽沈北国网上开设五个24小时即时更新的专区、辽宁手机报每天至少向20万订户发送3轮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辽沈晚报》LeDn示屏每日15小时不间断滚动资讯,三大终端平台的互补弥合,使得《辽沈晚报》的“内容”具备了全天候特征。

“增值链条”

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传播方式的逐步建成,标志着《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在这些“巨内容”指引出了宏观发展方向之后,大量“微内容”紧随其上,数字报业将因此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辽沈晚报》以锻造“增值链条”作为“微内容”发展阶段的主要竞争手段,将一切围绕信息与资讯所产生的增值价值,都放置在越来越微观、越来越具像的工作中去实现。

延伸3e法则,成就增值链条主体部位 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第4e”和“第5e”。第4e是指every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辽沈晚报》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第5e则是指everyDemand(全搜索),具体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潺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

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辽沈晚报》制作发送不同的内容套餐,其中辽沈北国网上的不同社区、辽宁手机报的不同产品包以及户外新闻视屏的不同时段,都因为“细分人群”而达到了“覆盖人群”的效果。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看,《辽沈晚报》主报的撒网式发行、辽沈北国网的社区化网络辐射、辽宁手机报的针对性细分用户以及户外新闻视屏正在建成的全城联播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毫无缝隙的笼罩力场。这个力场将《辽沈晚报》的目标区域悉数覆盖。在地理层面实现区域无死角,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细分经营,两者相互结合之后,一举实现了《辽沈晚报》的产品“无所不在”的效果,这些从细微关怀的角度体现了“追加服务”的意义。

全搜索所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将此前通过各种平台给受众的所有碎片式信息,重新归类编组、集纳成辑,加工成可以多次使用的专业信息,然后遵循受众提出的“搜索”请求,完成第二个轮次的精准发送。这不但是对内容产品的二次营销,更直观展现了“售后服务”的魅力。

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巩固增值成果2007年8月,《辽沈晚报》从广告经营中心内部精选出一批骨干,正式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该部门职能专一,主要负责数字化战略下的各项新媒体的广告经营,同时配合数字新闻部展开各条战线的电子商务开发。

数字化新媒体的形态与市场都与传统媒体有显著的不同,《辽沈晚报》数字媒介广告部的成立,可以为《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的销售环节提供强有力保障,更能凭借“点对点”式的专业服务实现可观的销售增值体系,从而塑造出《辽沈晚报》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生命力。

“奥运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既是一次百年难逢的契机,更是巨大的挑战。《辽沈晚报》在制定数字化战略时,把“奥运契机”作为巩固既得成果的第一大本营,力求在本土奥运会的东风下,夯实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全部成果,并实现拔高。

2007年7月4日,《辽沈晚报》在沈阳的奥体首秀中推出了15小时全媒体直播,引起业界强烈反响。这次直播为《辽沈晚报》提供了经营e时代下的大型体育盛会的经验,也奠定了《辽沈晚报》在整个东北传媒界的奥运战略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