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十篇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十篇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02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1

论文摘要:会计工作沙及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经济与社会事业越发展,财会工作就越重要,作为“反映、监督与拉制”财务运行的主体—会计人员责任重大,因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还只是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说明,开展这项工作非常必要,是整领会计工作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4.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2

(一)访谈1.学生就业对口企业访谈。含生产型企业天津富奥电装空调有限公司和服务型企业天津红星美凯龙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状况,为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和制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参考,找准职业素质培养方向,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2.毕业生访谈。对本校制冷专业毕业生访谈,目的是为了解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轨迹与现状,通过企业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对比,找出差距,帮助德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了解学情、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问卷调查对制冷专业在校生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级在校生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遵守法律规章观念以及团队意识方面的差距,衡量《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发现德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企业访谈结果显示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及精神状态一般,就业优势不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领悟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法制意识比较好,中职生应进一步提高悟性、遵守规章制度、工作踏实,提高自己的协作精神。

(二)毕业生访谈共涉及10名毕业生,访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0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认为自己获得的提升与重视与在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为相关;70%的学生认为目前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处于理解并会遵守的状态;对于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的途径,70%的同学是通过课堂或教学讲座,30%通过父母长辈的教导;对于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法律活动,80%的同学不会参加。第二部分工作状态的调研,除一名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关注了解企业理念和要求,不会经常检讨工作,提出改进方法以外,其余9名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工作状态是完美的,这与企业调研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两家企业对学生工作状态的评价都一般,这表明学生对良好工作状态的认知度不够,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学生目前职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其中有50%以上的学生工作后跳槽两次以上;仅有20%的学生在工作半年后就小有提升;30%的学生认为现在对工作满意,70%的学生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无同事关系紧张和矛盾现象;10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认为和单位同事发生矛盾会先协商后求助法律。综合三部分调查结果,得出如下分析结论:1.学生目前了解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获取来自课堂,但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不大,因此相关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法律活动的动机不强。2.学生目前对于自身工作状态的认知度不高,且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水准表现往往比他们的自我认知要低很多。3.用人单位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提升,但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证明学生对企业的职业归属感不强,未能做到爱岗敬业。4.学生的法律意识强,侧重于运用法律途径而不会在道德层面考虑、解决问题。

(三)在校生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校一年级、二年级制冷专业共计5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25名,二年级25名。问卷共发放50份,共收回46份,其中一年级21份,二年级25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00%。通过数据比较,两个年级的学生在是非认知上基本一致,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积极的。这说明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减少对错好坏的阐述;二年级的同学相较于一年级思维方式更趋于成熟,他们对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更趋于辩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更为多样化,而在用道德知识以及道德所蕴含的礼仪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道德知识外化成道德行为的知识运用的加强。

三、课程改革途径

通过调研,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材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文件中强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依据文件精神,挖掘德育素材和德育资源,补充到教材中。1.补充历史文化知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蕴含了无数礼仪与道德的闪光点,取博大的中华礼仪与道德精华补充到教材中,可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历史与当代的对比,将礼仪、道德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2.补充学生身边的故事或案例。从道德情感方面,使《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更加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爱生活、爱职业的热情。

(二)教法、学法改革在教法上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即加强道德知识外化成道德行为的知识运用;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是完美工作状态,以及其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学法上,通过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会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浸入式学习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浸入到任务的模拟情景中,让自己在任务的进行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成果;掌握团队协同学习法,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并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掌握分析归纳法,能从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活动蕴含的相关道德知识、法律知识,提升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能力。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3

关键词:中国梦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

1.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量增加,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从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幼儿园教师的负面新闻呈上升趋势,存在教师殴打儿童、辱骂儿童、虐待儿童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甚至违法违纪。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学校要意识到加强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前瞻性与创新性。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在展览现场,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对于幼儿师范生,她们的中国梦就是教师梦,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如何加强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

2.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笔者对某高校幼儿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0份,剔除无效问卷60份,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和对50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2.1幼儿师范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表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情况

从调查数据和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很重要,但对职业道德认识比较缺失。目前培养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主力军大部分是中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有的学生入学条件低,学习生活习惯不好;有的学生对幼师行业不感兴趣,就读完全是听从父母和亲戚;有的学生认为幼师地位低,工资待遇不高等造成幼儿师范生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够。

2.2学校对幼儿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情况。

表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情况

从调查数据和访谈发现学生觉得学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对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够、职业道德教育落实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文化氛围不浓等方面直接影响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

3.中国梦论域下加强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1宣传“中国梦”主题,引领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国梦”对于幼儿师范生来说就是“教师梦”,“中国梦”的实现与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息息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是幼儿师范生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任务,“中国梦”又是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进程中的重要航标。“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职业道德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职业道德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梦”的引领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学校要加强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大力宣传中国梦主题,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梦,勇于追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引领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

3.2开设道德讲堂课程,提高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

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单一,针对性不强。学校可根据幼儿师范生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将教材与活动相结合,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师范教育过程中。

开设道德讲堂课程,以加强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幼儿师范生“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培育“懂幼教,爱幼教”的良好职业道德。学校要组建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传播践行的宣讲员(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辅导员及班主任等)队伍。将职业道德课程分成两大板块、三个层面开展,一大板块是教师开展“师德讲堂”课,另一板块是学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第一个层面是由学校组织安排讲授,第二个层面是由院、系组织安排讲授,第三个层面是由各班组织安排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面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在当前大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增设一些高尚品质的名人雕塑、道德宣传标语、身边先进人物和事迹展板等帮助幼儿师范生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学校还要结合幼儿师范生特点将“中国梦”主题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幼儿师范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如举办“魅力幼师”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演讲、朗诵、手抄报、手工作品、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的比赛,通过比赛让幼儿师范生表达自己对幼教行业的热爱和追求,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

3.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保障幼儿师范生实现“中国梦”。

社会实践是幼儿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催化剂”。《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要在各地各高校扎实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除做好教育见习、实习外,可以组织幼儿师范生三下乡、进社区、义务支教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地等参观学习;还可以组织幼儿师范生经常下到幼儿园进行调研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丽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3,(24).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4

一、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集训素材

学校高度重视暑期的集训工作,成立了集训工作专班,由校长和分管校长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全面策划、落实教师集训工作,假期准备了教育法规,教学规范,教学技能,校外、校内师德先进事迹等学习材料,并制订了《石溪小学教师集训工作方案》,为扎实开展集训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组织,扎实开展集体活动

对应于中心校的要求,我校集训方案制定了三个方面的集训内容,为使集训落到实处,23日上午,学校召开了教师集训动员大会,明确了集训的意义和集训内容,提出了集训的具体要求,严明了集训工作纪律,为集训工作的扎实开展辅平了道路,从集训的参与度来看,全体教师的集训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能严格执行学校集训工作方案。

1.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采取自学、集中学习和自查发、以及听报告的方式进行。首先是要求每位教师上网自学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规范全文抄录在学习笔记上,然后组织全校教师由校长组织学习,并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分析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的不足之处及其成因,肯定师德规范执行较好的方面和个人,明确执行师德规范的意义和要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自己的师德规范执行情况进行了反思自查,并做出了自评,从自评结果看,教师的自我评价客观真实,同时要求教师上网学习了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

2.认真组织开展教师业务学习。**月**—**日的集训中,学校没有安排教师的业务培训。但按照中心校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新课程教师的通识性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工作。

3.切实做好师德考评工作。依照《规范》要求,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实施细则的考核标准,在教师总结师德表现和自我量化评分的基础上,学校集训工作小组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表现进行了民意考评,考核结果较为理想。

三、内容生动,有效促进整体素养

1、师德工作谈得“有声有色”

8月26日上午,木港中心校开展了“首届师德”经验交流活动,会后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几位班主任老师轮流上台作经验介绍,他们或谈师德集训的体会和收获,或谈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或谈处理偶发事件的灵活应便,或谈与困难学生的交心谈心,或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整个交流时长两小时,每位教师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谈吐心声,活动中涌现了一批特色班主任,如:尹金果、蔡克祥、胡慧君等,他们从班级管理的小事谈起,从教育学生的细微之处谈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正如陈前通校长在会后总结时所感:“师德树新风,师魂铸校风,新时期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于你不仅是慈母,你还是公仆,你不仅是学生的知己,还应永远是学生的学生!”哲理而有诗意的感言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赢得了全体老师的热烈掌声,使得本次暑期集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学科教学话得“精彩无限”

“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注重的不只是直接的面授科学,而是注重实践的体验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乏味的课堂只会让学生疲惫”;“老师就要用有度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无边的爱包围学生”;“‘挚爱教育,就要爱舔着鼻涕,吮着小指的学生。”“石本无光,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这是暑期校外培训的教师和我校骨干教师的学后所得和理念的升华。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在老师们心中掀起了阵阵狂澜。老师们带着反思来,满载收获去。

3、自我提升训得“锦上添花”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问题分析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各地纷纷加大力度发展学前教育。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人口基数达到14亿,“按目前的平均人口出生率计算,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以上的新生儿出生,0~6岁的儿童将近占了1亿多。”伴随着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幼儿园、早教机构加大了关注力度,幼儿教师也就成为幼儿家长关注的焦点。但不断爆出的各地幼儿园教师虐待幼儿、体罚幼儿的事件,使人们更加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省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根据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员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的两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30份,剔除无效问卷80份,对75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以及对10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以上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作了如下了解:学生们对“如何看待虐童事件”的认识:95%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行为是错误的,让人难以接受,49%的学生对“虐童事件”表示愤怒。对于“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职业道德”的问题,学生们大多认为:照顾好幼儿,教育好幼儿;不打骂幼儿,不虐待幼儿;尊重家长,不收取家长钱财等。通过调查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职业理想,综合素质影响职业道德状况。问卷调查中对“你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问题的回答中,回答“老师或父母建议”的同学占68%,回答“就业形势好”的学生占20%,回答“对幼儿教师感兴趣”的学生占11%。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职业的认同度并不高,缺乏职业理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本专业和热爱本行业的内在动力。调查中有41%的学生表示不会“终身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她们对幼师工作并不感觉满意,认为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收入较低,工作繁琐,只是把这份工作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跳板,缺乏职业情感。

(2)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教育效果不佳。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情。高职高专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来看,学生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在课程设置中,设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或为选修课,或为公共基础课,且课时数量较少,职业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与学生发展要求不符。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往往由思想政治课老师来担任,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则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讲统一不变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家庭原因。被家人溺爱长大的学生,养成自私自利、好高骛远、好逸恶劳的坏习惯,缺乏自我约束力和道德辨别能力,不会辨别分析职业道德的冲突与矛盾。

(3)学校原因。学校重视专业课的设置而忽视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对于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建设,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局限于共同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常识。授课教师缺少幼教行业背景,教学过程缺乏体验和互动,职业道德教育课堂常常以口头说教为主,教师照本宣科,缺少思考与实践的过程,教学效果不佳。

四、建议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方法与途径,如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等,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幸.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J].科教导刊,2012(13).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6

一、基本情况

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始建于1980年9月,位于乡,1997年9月学校正式入迁县城。学校占地面积425亩,其中校园占地65亩,实训基地360亩,校舍建筑面积13142.8平方米;教职员工106人(含特聘教师2人)。全校共有32个教学班(含联办学校10个班、农场种植班1个、短期培训班2个),在校生2035人。学校被认定为云南省合格职中,被认定为“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1月被认定为云南省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办学等级层次得到全面提升。

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个整体系统,县职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网络,以党务办和德育处为依托,扎实有效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党总支统领全局,党务办、德育处、工会、团委、保卫组、值日组等职能部门和组织互相沟通协调的德育工作网络,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1.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8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11号)精神和云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意见》及其《任务分解方案》(云教〔〕7号)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职业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勤政廉政,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素质提升,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制定了党总支书记、校长、副校长、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工作职责,实行责任到人;二是制定了各处室岗位职责并上墙,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三是制定了《师生结对辅导制度》、《学生德育操行评定实施办法》、《班主任管理制度》、《教师值日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纪律、卫生、两操评比制度》等,使学校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是完善《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工作职责》,对认真执行道德规范,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在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与此同时,加强了保卫人员及值日教师对学生督促和检查力度,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评估工作,使全校师生思想上重视,行为上体现,评估中见效,逐步形成了自觉的文明行为规范。

3.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拔、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班主任每天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仪表、语言行为的规范进行检查,及时公布结果,并将评比纳入班级量化考核管理,每周一评比,每月一考核,每学期末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及时总结,奖励先进。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新老班主任结队等活动。在对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对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奖励幅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教育制度化。推选学校学生会成员每天做好常规检查评比,重点对学生服饰礼仪、文明卫生等习惯的督察,并做好记录,作为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重要依据。

5.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工作联动机制。密切家校联系,共商教育大计,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开展,共同推动现代化人才培养。

三、狠抓常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县职中狠抓学校常规管理,印发《师生结对辅导制度》、《学生德育操行评定实施办法》、《班主任管理制度》、《教师值日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纪律、卫生、两操评比制度》等,每天检查教室、宿舍、实训室的清洁卫生,检查督促学生早操、课间操的纪律情况,学校德育处坚持周五总结,下周一及时公布,成绩结果纳入班主任每月考核之中。值日领导和值日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解决问题。学校以各种规章制度来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1.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在冉冉升起的国旗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值日组和值日学生会成员对各班随时进行督促检查,结果纳入到班级量化周考核中。值日领导和值日教师指出不足,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并公布文明班级的评选结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冬季田径运动会、各种重大节日的专题文艺展演、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3.实行结对辅导制度,每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强的教师结对帮扶一名问题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督促问题学生得到转化。

4.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全体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人每学年出资500元结对帮扶一名家庭贫困学生,并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橱窗、宣传牌匾、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宣传阵地传播正确的思想,对师生进行党团基本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利用校会、每周升降旗、每天两操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禁毒大队、消防大队等单位领导和干警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禁毒防艾知识讲座、消防知识讲座、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教育学生做学法、知法、守法公民;

7.制定和改进班级德育工作的要求

(1)组织引导学生读优秀书刊和文章,增加知识和思想营养,秋季学校组织了经典诗文《三字经》诵读活动,引起学生较大反响,唤起学生对不良书刊的警惕,增强学生思想上的抗腐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开好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演讲会、座谈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各种见解,畅谈学习体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效果明显,让学生深受教育。

(3)组织学生开展禁毒、法制、消防、地震、交通、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触动、教育和感化,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爱护他人和环境、珍惜时间和生命的社会公民。

(4)抓好舆论宣传,创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①搞好教室环境布置,使教室具有庄重、文明、催人奋进的教育氛围;②办好教室内的黑板报,使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统一;③加强好人好事的宣传,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指导学生把同学身上的优点和先进事迹写成小报道、表扬稿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对不正之风、不良习性加以批评指正。

(5)搞好与学生的谈话、谈心工作。对学生的优点及时公开表扬,对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则通过谈话、谈心的方式进行教育,把谈话分为鼓励性谈话、告诫性谈话和指导性谈话。同时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二是经常性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结合“问题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提高转化率。

7.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认真搞好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家长会,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充分调动各界因素,发挥整体优势。

8.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站经常性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及时传达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表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净化育人氛围,深受全校师生的好评。堵疏结合,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举办“文明上网、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就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增强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

9.伸出关爱之手,济贫解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我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我县乡东油小学王茂才同学不幸被变压器烧伤,需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学校党总支和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号召师生伸出关爱之手,向灾区捐款捐物,本学期学校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为干旱和地震灾区捐款4.5万元,向王茂发同学捐款2845.9元。

四、德育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7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剂。

作为班主任,我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有空,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我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我谈。记得有一次,我在"心之声"信箱收到一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诉说了他因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妈妈打骂的苦恼,要求老师给予帮助,我及时找该生谈话,对症下药,指出他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掘他的闪光点,并通过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该生慢慢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家长面前找加了自信。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隽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培养;谈话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

高校谈话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成长。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其人格魅力对谈话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任何规章制度,无论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替代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在谈话中科学地运用其人格魅力,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定义为“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和倾向等”。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指其的威望、信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人品具有较大吸引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它是催化剂,可以提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和敬仰,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从辅导员的职责和高校谈话工作性质来看,其内涵有:

1.1高尚的道德品格。品格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核心部分,具体是指高贵,不低俗,不卑鄙,不利己,不排他,乐于奉献,被广大的人们崇尚、认可、敬仰的内在品质,它能够直接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尚与卑微。所以,道德品质高尚的辅导员能够让学生钦佩、敬仰。

1.2开朗豁达的性格。性格是每个人内在的特质,对于辅导员做好谈话工作要求其开朗豁达的性格,主要有优点为:开朗豁达的性格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容易被学生接纳,建立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从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

1.3灵活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作为辅导员具有灵活应变力,就能够而要灵活地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迅速做出新的判断,灵活机智地选择出新的适应新情况的新应变方法,使自己始终保持应变的主动。

1.4知识丰富专业。身为一名辅导员,如果具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艺,具有过硬管理能力、辨别能力、沟通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就更能使学生敬佩感,被学生所信服。

2人格魅力在谈话中的作用

2.1榜样作用。在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那么辅导员的榜样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思考着、效仿着。

2.2激励作用。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论中曾说过,人有被别人赞赏和认可的需求,尊重和热爱学生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如果辅导员有着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在谈话时干练有序、井井有条,那么无形中给学生从心灵上产生共振,激发向上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魅力可以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2.3熏陶作用。中国有句古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在校的日常事务,与学生朝夕相处,作为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作为辅导员就是要通过培养自身的优良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创造量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3在谈话中积极运用人格魅力

3.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当好“领路人”。高尚的品德是人格力量产生的源泉,辅导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生活在广大学生中间,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其教育功能多半是靠自身的美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实现的。所以就要求辅导员要先正己身,决不可夸夸其谈,在学生中说一套、做一套,在生活中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

3.2丰富专业技术知识,做好“偶像者”。知识的专、精、博,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和知识结构,是时代的要求,使命的召唤,更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项现实任务。学习好本岗位的专业知识,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做好谈话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除学习好专业知识和进行专业学习方法引导外,辅导员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艺,多才多艺是形成辅导员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3.3真情投入工作,做好“灵魂工程师”。人是“感情动物”,只情真意切,才能消除隔阂、沟通心灵。要形成人格魅力,就要求辅导员始终怀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所以说,辅导员的职责不只是单纯做好学生管理丁作,而是要把管理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当辅导员和做学生的贴心人联系起来,真情投入工作,关心和爱护学生,充分了解、理解和尊重他们,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关爱学生是辅导员形成人格魅力的必要条件。只有辅导员带着关爱的心,去开展谈话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学生亲近你,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只有辅导员的真情投人,才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3.4注重谈话技巧,做好“艺术师”。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谈心当中,必须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要区分对象,因人而异。谈心要从学生的个人性格出发:与文艺气质高的学生谈,不妨增加点文艺色彩;与思想单纯的学生谈,道理要通俗简单;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谈心,要主动热情,点到为止;与性格开朗的学生谈心,要真挚诚恳。二是幽默风趣,活跃气氛。应视情灵活地使用一些幽默语言,不要让气氛过于沉闷。但使用幽默不能过度,更不能偏离谈心的主题和目的。

总之,谈话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需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培养学生。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必须从品德、学识、爱心等各个方面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对大学生人格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海龙.谈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

[2].李晓明.浅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及其德育价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9

军队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含在社会的总体发展过程中。因此,科学发展观也就包含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出社会总体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背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短视和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军队作为国防建设的主体,它的现代化首先要以军人为本,激发军人的创造力,让军人具有正确的军人价值观、军人道德观和职业归属感。

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我国军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千千万万名现役和曾经为军队做过贡献的每一个军人息息相关。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军人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完成过去尚未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但仅仅靠传统的政治教育和爱国、爱军教育是远远不能激发军人的潜力和创造性的,必须重新定位军人的价值,重新审视军人的道德,从军人出发,以军人为本,才能保证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总在强调军人应该奉献,但军人首先是人,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军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维护了人民的安全,那么军人是脱离人民之外的特殊人吗?我们不能因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而抹杀军人作为人的普通性,军人也是人民,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维护军人的根本利益。要让军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军队自己认识到军人的价值,而要求上到国家高层,下到黎民百姓认识到军人的价值,才有可能使军人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军人是人,因此军人有正常人的任何需求,而且军人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军人产生比普通人更强、更多的需求,但中国军人却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合理供给,这也就是产生了军人需求与供给极不均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我们且撇开生理的需求,只谈生存。毫无疑问,军人是国家供给制,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那生存的质量呢?我们在谈小康社会,在谈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好象这一切把军人刨除在外,只谈军人应该随时随地奉献,但光让军人吃饱肚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中国军人知道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所以中国军人可以忍耐,可以奉献,但不代表中国军人只能忍耐,只能奉献。军人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是国家巨大的隐患。我们的中国军人是人民的儿女,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份子的孩子,我们的军人更加了解父辈的艰辛,我们的军人更加希望全国的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但让军人忍耐、奉献是不能让全国普通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的,也不能让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因此,不能让军人一味的忍耐和奉献,军人的价值虽然用货币无法衡量,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要让军人体现价值,全社会要尊重军人,首先要从人性的角度认可军人,承认和满足军人的客观需求,才能让军人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谈到的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在和谐社会中建立和谐发展的军队,才能让军营的绿色成为社会的和谐色。

道德是一种意识的事物。脱离军人本身,而空谈军人的道德,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军人的道德是建立在承认其价值和体现其价值的基础之上,如果军人得不到其付出相对等的补偿,那么军人的道德对军人没有任何约束力和说服力。过去,我们总在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军人应该怎么样,但现在看来,这些教育对军人的激励作用很小,反而造成了很多军人的抵触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军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能提倡军人的道德。但仅仅是生存还解决不了军人的道德问题。军队不是真空,军人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在经济学中,通常以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系数大,说明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比例大,生活水平低,而现阶段我国军人的主要支出还是生活必须品,生活支出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较大,恩格尔系数很大,可以说生活水平和质量很低。甚至,很多军人整天在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可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军人怎能爱岗敬业,怎能有正确的军人职业道德观。古语讲重赏之下有勇夫,现代新军事革命更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合情的精神激励相配套才能让军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军队是执行国家特殊任务的职能部门,也可以说是国家所有的一个大集体。要让这个大集体产生较好的效益,必须让集体里的成员热爱这个集体,让他们身在这个集体里有强烈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这个集体,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能和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因此,军队本身必须合理的配置军事人力资源。目前,我军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即使一些留在部队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么多军队优秀人才离开军队这个大集体,除了军队的待遇低这个原因外,军队自身不能很好的使用配置这些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让军队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职业归属感,必须根据每一个军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他们的报酬、奖励、晋升等。要充分了解军队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给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创造其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使各类军队人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部队的发展前途,以增强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尽心尽力的动力。

谈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10

1在血缘地缘中建构的伦理关系

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而社会性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脱离它所处的环境而独立存在的。H区地处华北大平原北部,燕山山脉南部,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区。目前,该区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25个民族。当然,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这个地区民族构成较多,但占人口95%左右的汉民族在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汉民族的文化习俗、血缘观念和伦理道德深深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并成为主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在崇山峻岭、长城内外、丘陵平原散落着292个行政村,而为这里的村民进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村医同时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他们与本村和周围村落中的村民有着因血缘地缘乡情亲情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特殊人际关系和道德关系。台湾学者黄建中先生在《比较伦理学》中认为伦和伦理就是“伦谓人群相待相倚之生活关系”,“伦理者,群道也”。[1]因此,可以说一个村医的生活场景,实际上使他置身于家庭婚姻道德、公共场所道德和医务职场道德三种道德关系之中。

1.1家庭婚姻道德关系中的村医

在本次观察和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村落中深入人心,一些村子组织宣讲传统道德礼仪;H区人口32万,2009年区里仅《弟子规》就印刷发放了16万册。尽管H区的村落形成因为地处长城南北而有其特殊性,但农耕生活仍然是这里的生活写照,村民们安土重迁,一个村子一般由一两个或三四个姓氏(被称之为大姓)组成,人们交往的局限使得村中或附近村中不同姓氏间结成婚姻关系,从而也形成了一个相互间或亲或戚的亲缘网,形成了人们深厚的宗族血缘观念和家庭婚姻观念。由血缘地缘关系而派生的亲缘关系网,也决定着在村落生活中彼此的远近亲疏关系。

1.1.1村医本人就是村落家庭婚姻纽带上的一员。本研究观察和访谈的42位村医全部已婚,其中有32人是所在村中的大姓,另外10人虽然不是村中的大姓,但有8位村医配偶的姓氏都是村中的大姓。可以说,村医和村民之间或亲或戚,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1.1.2村医本人也在村落中享受着亲情乡情带来的温暖。本研究观察和访谈中在被问及“谁是温暖人生的人”时,无论村医和村民绝大多数都选择家人和亲戚,由于村民与村医多为亲戚关系,所以,这种相互间密切而广泛的亲缘关系也使村医在村落中会感受到亲情给予的温暖。

1.3.3村医能够成为村医也是基于血缘亲缘对他们的选择和认可。本研究观察和访谈的村医基本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大队推荐的赤脚医生,而他们之所以被推荐为医,除了出身好、政治可靠、聪明好学外,也和村中同宗大姓的支持与选择分不开。

1.2公共道德关系中的村医

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村医和村民生活活动的范围基本上是在本村,其次是乡镇或者区,而距离最远的北京市区是他们最不常去的地方(见表1)。这种情况村医亦然。在访谈中有的村医甚至讲有一二十年没有去过北京城了,就是区里一般也不去。交往空间的相对狭小,使村医和村民在世世代代生活的村落中,彼此非常的熟悉熟知。也可以说在村落中生活,公共场所和家庭场所分的并不像城市那样泾渭分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边界并不明确,在C乡Q村观察时我们发现,这个村真的达到“夜不闭户”的程度,邻里之间生活上可以互通有无,“不见外”是相互关系密切的表现。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村医的行为举止可以说基本都在村民的视线之下,不仅村医公共道德的言行村民一清二楚,就是村医的个人及家庭隐私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为人所知。

1.3医务职场道德关系中的村医

我们知道,在村落中生活,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多种交往形式,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使村医置身在一个基于地缘而成基于血脉流延而就的血缘地缘藤蔓网中。使村医与村民相互间在家庭婚姻生活领域和公共场所之中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和关系。而在这种熟人村落中行医所发生的职场道德关系就必然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1.3.1村医亦医亦农的身份。村医在村落中生活实际上有两种身份,亦医亦农。因此,一个村医与村民所发生的联系是多渠道的。本研究的两次观察和访谈,分别是盛夏和严冬。我们发现村医与村民有着相同的作息和劳作时间,夏天,村医通常早上5点左右起床,先去干农活及家务,7点左右用早餐。然后7:30左右到卫生室上班;下午16:30至17:00下班;冬天通常8点才起床吃饭,9点左右上班,中午11:00至14:00之间午休,下午15:00至16:00开诊,下午16:00之后停诊,所以在与农民过着相同的饮食起居生活中,作为医生,他的职业生活是通过行医等活动与村民发生医患关系;作为农民,他又通过种菜、种庄稼、养殖等与村民产生各种交往。

1.3.2村医无边界的行医场所。在观察中我们看到,村卫生室设在村子中,有的卫生室有围墙,有的设在村委会或者路边且没有围墙。而且,村卫生室并不像城市的医院那样有严格的上下班制度;另外,村医因为就在村子中居住,所以其行医场所有时会在自己的家中。比如,夜里村民病了,离村医家近离卫生室远,病人会到村医家中诊治;或者村民在家有病卧床不起,村医就会到村民家中去治疗。

1.3.3村医的多重身份使其对职业品行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具体道德要求是由其所承担的职业责任、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方法以及服务达到的效果决定的。村医身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肩负着村落中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2]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与他有着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村民,服务方式和服务方法因村民的需求而必须一专多能、方式灵活,等等,这些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让村医的职业形象与村民的就医选择紧密相联。

2在亲情乡情中展示的伦理现状

村医的职场道德要求也由于他在村落中的多重角色身份而使道德关系处于一种多维关系之中,村落文化的滋溉使他在道德抉择上不可避免地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即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有着基于血缘联系的世世代代彼此熟悉的环境中,就形成了村医与村民间的彼此信任,这也是一个村医能够几十年坚持为村民服务的道德根基。也可以说,村落的熟人社会以及熟人社会的各种组织都实际上构成了对村医不道德行为的一种下意识的约束。而且村医们也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人和安身立命的环境产生一种切身的责任感。

2.1医德情感以血缘地缘为基础

在村落中生活的村医,他与每天遇到的村民之间有着血缘亲情关系,他与村民的道德情感不是学医从医以后才培养起来的,而是从出生到步入职场就在相对封闭的村落中慢慢产生并逐步加深的,同时又由于血缘亲情纽带的联系而稳固。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村医还是村民,每年都有一笔为村中的人际关系所出的必不可少的份子钱,大家会在村子里婚丧嫁娶的仪式中相聚共叙并且加强互相间的亲情。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村医的言行举止无需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学者们去规范。在观察中我们很少或几乎没有看到村医在村卫生室穿着白大褂工作以显示其身份,他们穿着家常的便装,使用村民熟悉的乡语村言、肢体动作,在默契融洽的环境中为村民看病,缩短了医患的情感距离。可以说,在村落中的医患之间是一种基于“血浓于水”的关系,他们彼此亲近、感情基础深厚。在观察和访谈中,在问到村民是否愿意与村医聊家常时,有45.3%的村民表示愿意和村医聊天;有53.8%的人表示因为村医比较忙,自己家距村医家比较远,没有机会聊天;只有一位村民表示不愿意与村医聊天(见表2)。实际上,在观察中我们看到,医患之间的聊天,不仅仅是家长里短,有的村医针对村民的心理问题,在村卫生室的墙上张贴道德箴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劝和心理疏导;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村民会端着一碗菜或拎着一些水果来找村医聊天,围绕着“今儿中午吃什么”的话题,村医也会就饮食和健康与村民进行沟通。另外,村医与村民之间这种深厚的情感关系使医患关系成为一种人际平等关系,这种人际的平等体现在村落中盘根错节的血缘宗亲关系,深深影响着村医的行医行为,使他们在村落中相对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不会因村民的社会地位而区别对待(见表3)。在这样血缘情感交融、人际关系平等的环境中,村医与村民因情而生义。当然,村民对村医,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对年老体衰的村医,为了让他能够拿到国家给村医每月800元的补助,以养家糊口,容许他年过六十继续为医,因为“那是我兄弟”;对家中缺少劳动力的村医,村民们会帮他耕作;盖房子时,村民们会出工出力,因为“都是当家子,分那么清干什么!”

2.2医德义务与责任以血缘地缘为背景

我们知道,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义务存在。义务是一个人对社会、国家、家庭和他人应履行的职责。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履行三种最基本的义务:法律义务、职业义务和道德义务。三种义务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前两种义务与权利密切相关,后一种义务则与基于人的道德情感、观念所做出的奉献相关。对服务于村落村民的村医来说,法律义务和职业义务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文件及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就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第二次实地访谈中,我们对33个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作为一名村医他所承载的法律义务和职业义务并不轻松,因为一个村落一般就一个村医,大的村落也就是两到三个村医。面对如此繁多的服务内容,仅靠村医履行法律义务和职业义务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其中履行更多的道德义务。虽然说一个熟人社会以及熟人社会的各种组织都实际上构成了对人们不道德行为的一种下意识的约束。但是对一个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负有多种义务、医学知识又不对称的村医来说,履行道德义务更凸显其重要性。在观察和访谈中我们看到,有的村医几十年服务乡里,风里来、雨里去,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做到了“凡为医者,遇有请召,远近必赴”;村医对有病求救者,可以做到随叫随到,不分寒暑昼夜。这方面仅仅是从履行村医的职业义务来说,每个月800元的乡医补助和他要承担的职责来说,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从职业义务是要求义务和权利对等出发,那村医就不可能这样尽职尽责的为村民服务。在观察中我们看到有些村医住着高大的瓦房生活富裕,但基本上是他除了做村医还有做别的营生的收入;虽然大多村医在亦医亦农的生活中保持村里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准,但仍有村医的生活简单甚至贫穷。但是,村医们对自己熟悉的且有着血缘宗亲关系的村民和自己安身立命的村落环境有一种切身的义务责任感,这不能不说明道德义务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村医履职中发挥作用,也正是这种道德义务感贯穿于大多数村医的执业行为之中,在城市中大医院因医患关系紧张而使医患纠纷频发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农村的医患关系和谐和互信不能不令人深思。

2.2.1医德关系中的相互尊重。

在村落中,由于农耕文明的长期流延,使村民对“家”有深深的依恋,它是一个人努力奋斗、辛勤劳作的动力和源泉。也正因为此,村民比较喜欢拟家庭化的求医问诊方式,喜欢家人陪伴自己在熟悉的环境中就医。于是,村医作为能够满足村民这种就医倾向而结成的医德关系是放松但又彼此尊重的关系。放松是因为血缘地缘产生的亲情人情、世交世故使彼此准确无误的了解对方及对方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深知的基础上,尊重体现在一旦村民选择了村医,医患之间就会共同信守一个规范,这就是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共同参与。在访谈中,有67.9%的村民认为村医通常是与村民共同商量确定治疗方案的(见表4)。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诊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基本上是相互尊重、共同参与的。

2.2.2医德关系中的相互信任。

在村落中共同生活的村医与村民,由于他们同根同源,使他们用彼此熟悉的方言和口语进行无障碍沟通,用彼此接受的方法进行诊断治疗。同时,在村落中的医疗场所或是卫生室、或是村医家中,“生活空间”和“医疗空间”没有形成对峙,因此能让病人产生安全感,[3]所以,村落中的医患关系是彼此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在村落文化的特殊环境中有着它特别的内容。

首先,村民看病可以赊账打折。[4]在村卫生室的观察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村民看病赊账打折是时有发生的,赊账最多的卫生室已经达到1万多元,当然,一般到每年秋收后村民在卖了粮食和果品等有了收入后会主动去还账,但也有特别困难的村民多年还不起账,有的人都去世了,钱也永远收不回来了。对此,村医说,“都是本乡本土的,哪能见死不救呢?”另外,遇到经济困难的村民,看病医疗打折就不可避免,针灸一次10元,只收5元;入户输液15元,只收10元等等,这种灵活的收费方式的确帮助了困难村民的就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医疗的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