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53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1

一、本体论概述

本体(ontology)属于哲学方面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注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1993年,Gruber对此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Borst在此基础上对本体理论进行了完善,认为它是指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Studer对此进行研究与总结后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共享”是这一概念中的4大特征,它们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有知识表达的意思。我们将本体理论运用到数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对档案资源进行描述,并统一数据采集模式,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提取。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借阅管理、档案录入、档案检索、档案备份与恢复等。

二、数字档案系统利用本体建模流程

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本体是档案范畴内的专有概念,用于表示某个专门领域范围内的全部知识。领域本体是专业性范畴,可详细描述出某个学科内的关键词条与这些词条间的关系。有时描述的内容还涉及到该学科内颇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具体来说,档案领域本体就是针对查询功能的档案领域建模的结果。通过充分挖掘将与档案有关的所有查询操作均抽象为同一组概念。档案本体对现实活动中档案的解释,是基于概念结构与抽象空间两个方面的,属于一种系统化过程。创建本体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能保证本体构建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本体构建流程包括四步:确定需求分析、创建共享词库、表示本体、客观评价本体。

本体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类,定义本体中的类实际上就是明确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并明确类的属性以及类之间的约束关系。对于概念层次的分析主要有3种方式:分别是自顶向下法、自底向上法、综合法。自顶向下法是指在某一领域中从最大的概念开始,逐步添加子类,从而将概念细化。自底向上法则相反,是从最小的类定义开始,逐步向上将这些相似的类组织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概念。综合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是从定义类开始。比如,以档案本体为例,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类有档案与档案信息两个。在检索档案信息时,用户可将题目、档案号、分类号、责任者、关键词等作为检索条件。因此,顶层概念就是owLthmg,中间层概念包括档案与档案信息,底层概念中档案对应的是档案类别,包括文学档案、历史档案、科技档案等;档案信息对应的是卷宗号、案卷编号、题名、文号、文种、密级、保管期限等信息。

三、利用protege构建档案领域本体

根据目标客户的具体需求来建设档案管理信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protege是基于面向对象的JaVa的一种开发工具,支持类、元类及属性的oKBC兼容。在利用该工具构建本体时共有4个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确定类与所属层次、明确属性,添加实例。在设计档案检索领域中的本体时,借助该工具生成owL文件,达到检索目的。

当需要输入实例时,必须先确定类与属性的结构。比如,要将一个有序的子类插入到已排好序的父类中,可选用数据结构算法描述其中的任何一种插入算法,包括直接插入、两路顺序插入、表插入等。若要添加实例,还需利用individuals标签内的5个面板,涉及到的属性内容主要有类的思想、实例名称、性能复杂性等。下面,我们以直接插入为例进行阐述:individual:直接插入排序算法。转化为具体文字描述:某个有序序列[1...,i-1],共有i-1个元素,若要插入r[i],那么,序列的元素个数就变为i个,新序列为r[...i]。在插入时必须注意存放序列的数组不准越界,可采用顺序查找算法,在r[0]的地方设立一个“监视哨”,任何插入操作均是从“i-1”向前挨个搜索,记录能在查找过程中顺序往后移动一个位置。简而言之,排序的过程需完成的插入操作有(n-1)次。将序列中的首个元素作为最简单的有序序列,并从第二个记录开始依次添加到该序列中,直到全部记录均被插入到序列当中。这里的序列是采用关键字进行排序的。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2

【关键词】信息构建;数字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对数字图书馆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将“数字图书馆”理解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而另一个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服务机构,该机构应该包括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所有类型的图书馆资料。基于这种理解,对“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宽泛的描述是:“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满足了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检索需要。”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据信息系统,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储存,以网络化形式相联结,提供给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五大主要特点:

(1)、信息资源数字化;

(2)、信息传递网络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

(4)、信息提供知识化;

(5)、信息实体虚拟化。

三、信息构建的概念及特点

1.信息构建的概念。信息构建最先由建筑师提出,并经过图书情报界的传播才得到全球的重视。信息构建领域非常重视信息组织、信息技术、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信息检索和知识管理的研究,这几方面无不是对原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客体的延伸和扩展。国外目前较为公认的ia定义是由L.Rosenfeld和p.morville提出的:信息构建是一门组织信息和界面的艺术和科学,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检索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网络和web环境中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国内的周晓英教授将信息构建定义为“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种艺术和科学。”自2002年周晓英教授将ia译为信息构建后,国内对信息构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ia概念、ia特点、信息建筑师等相关概念的探讨上。不少学者认为,ia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建筑师,客体是数据、信息、内容、结构和系统,服务对象是用户。

2.信息构建的特点。(1)突出以人为本。信息构建强调如何令信息可理解,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信息需求都在发生变化。而la关注这些变化,关注人的要求,无论是针对信息空间环境的结构化设计,还是针对信息内容的设计,ia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便于用户获取、接受和使用信息。(2)注重信息表达。信息表达是信息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决定信息集合能够被用户理解的关键因素。这样才能找到各种的全新组织模式,并且激发出新的思想和理解力。信息构建强调对信息本身的重视,正如信息构建的创始人沃尔曼将信息构建的实施者称为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s)一样,他认为,“信息建筑师是一个把信息的内在模式加以组织,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清晰的人,他们构建信息的结构或信息地图,让别人找到通往知识的途径。”

3.信息构建的目的。信息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在可操作层面上,la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化复杂为明晰,即通过提供访问路径,使信息可访问;二是使信息可理解,也就是用户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内容之间的匹配。

四、信息构建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随着信息构建不断发展,知识构建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知识构建(Knowledgearchitecture,Ka)是信息构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广泛兴起以后出现概念。一般而言,知识构建是基于ia基础之上的信息构建形式,它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要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相关联,就必须提及信息资源的开发链,即从“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创新”的发展过程,从信息资源开发链来看,Ka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开发链较高端的部分。

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在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管理。而在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对知识本身的揭示,实现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高层次的管理。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相应的基于的本体论服务工具,可以使这一构建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这种本体论方法与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有显著的不同,它捕捉的是分布的而不是集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直接在它的初始位置被查找(如HtmL网页),而不是被分别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才能查找。这种方法允许对知识进行推断,知识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根据一般性的知识进行推导。

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下,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分布在网页中,可以在网页中添加本体论的标识语句,如在HtmL中对被描述的信息客体添加本体论的onto语句。在标准的web浏览器如netscape或explorer中,onto语句的添加并不影响HtmL文件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只是使得主题事物知识的智能web查找可视化。同时,这可以直接使用(再利用)语句体中的文本知识,避免了知识标注者重复表示相同的信息。

使用者在标注和查询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本体论标识语句,本体论元数据表示的是概念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至少容易满足用户的两种需求:(1)浏览某一类的周围类目,以便寻找最合适的形成某一提问的类;(2)浏览全部等级,以便快捷地完成由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导航。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用基于本体论的服务ontobroker,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网络爬虫(ontobroker)、推理引擎及查询界面。首先,ontocrawler通过标识的网页进行查找并收集标注的知识片断。其次,将知识片断转化为以ontocrawler所使用的表述语言规范成的事实。不论是推理引擎还是查询用户都不需要了解因特网上事实表述的句法,只有标注者必须使用标注语言。推理引擎收到用户的提问后,利用两个信息源来推导答案,即主题事物的本体论和ontocrawler中的事实。推理引擎的基本推理机制类似于知识库中的智能推导系统。

由于信息资源组织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开发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体论的构建弥补了现有手段描述信息客体功能上的不足,它既从宏观上为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从微观上构成了描述信息客体的标准和技术。

【参考文献】

[1]鞠延玲.近五年我国信息构建研究述略[J].图书馆学刊.2008.(4)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3

生活中,当我们要把出厂设备(如复印机、电脑)发给用户的时候,我们通常将主机、附件、软件、说明书、合格证等装箱发运。用户开箱后,通过核对装箱单即可以确认设备的完整性,通过查验合格证即可以确认设备的品质,通过安装软件、阅读说明书等即可掌握操作。同样,当我们通过邮局寄一件物品给朋友时,我们要将物品打包,并写上收件人的姓名、地址。

类似的,在it领域,“装箱”和“打包”也是常见的对物理对象和数字对象的管理策略。这一策略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封装(encapsulation)。以下是封装策略的具体应用实例:

1.人们在芯片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封装技术。方法是将集成电路用绝缘的塑料或陶瓷材料打包,使芯片与外界隔离,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腐蚀芯片电路而造成电气性能下降,同时,通过封装外壳上的引脚使芯片与其他器件建立连接。封装后的芯片可以方便地安装和运输。

2.在程序编制过程中,人们用封装的方法将抽象得到的数据和行为/功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将数据同操作数据的源代码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类”。“类”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增强安全性和简化编程,通过对外公开接口,使用者不必了解具体的实现细节,就可以通过特定的访问权限来使用类的成员。

3.在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的7层参考模型中,人们通过数据封装,将协议数据单元(pDU)打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每层在与其他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时,通过协议数据单元实现,每层的pDU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封装数据构成。

4.人们把数据量很大的多个电子文件(如电子照片)通过网络发给朋友的时候,常常会通过winRaR软件,把多个文件打包成单个.rar或者.zip后缀的文件,实际上,这一过程也称得上是将文件压缩和封装。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封装有很多好处,如:能最有效地维护对象内部实体之间的联系;能实现对象的自包含、自说明、自证明;便于数据的交换和管理等。实际上,封装策略的优点还不止这些,但仅就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封装策略会引入到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了。

封装策略辨析

电子文件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元数据和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因此,在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我们要规定数据格式和元数据规范,这是保障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的关键。从长期保存的角度分析,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维护电子文件元数据与数据的可靠联系。

iSo15489指出“元数据与文件的关系可以是嵌入式(embeddedin),也可以是隶属式(attachedto),还可以是关联式(associatedwith)”的。关联式和嵌入式是我们熟知的两种形式,在关联方式中,电子文件的二进制流(如一个扩展名为.doc的计算机文件)通常被存储在文件系统中,其元数据被存储在结构化数据库中,并带有一个指针指向该二进制流文件。关联方式维系着文件与其元数据间“脆弱”的联系,这种“脆弱”的表现特征是:电子文件依赖于特定系统,一旦系统出现紊乱或者发生崩溃,两者关联便会瞬间错乱或者消失。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单位在更换/升级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时,都因为关联方式的“脆弱”性导致电子文件管理出现混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采用关联方式维系着文件与其元数据间脆弱的联系,这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风险。所谓嵌入式就是元数据内嵌在电子文件中。我们熟知的tiff文件也好,word文档也好、pdf文档也好,在文件二进制流中均以不同的方式内嵌有元数据。同关联方式相比,嵌入方式维系着文件与其元数据间紧密的联系,但嵌入方式存在着四个明显的缺陷。嵌入方式的第一个缺陷是缺乏普遍遵从的“嵌入”标准,几乎每一种格式的电子文件,其格式开发商都自定义有独特的嵌入规则。tiff文件通常把元数据放在文件头位置;微软的word文档包含一些属性页,用来记录文件的标题、作者、创建日期和其他一些元数据;exif(exchangeableimageFile,可交换图像文件)在文件头信息中增加了包括摄影时的光圈、快门、iSo、日期时间、相机品牌型号,色彩编码等有关信息和索引图;iptC(internationalpresstelecommunicationsCouncil,国际出版电讯委员会)规定的格式,可以将以下元数据加入照片信息中,如作者,版权,字幕,细节描述等;pdf文件遵从adobe公司定义的Xmp(扩展元数据平台),其元数据可以用专门的查看器扫描和解析。adobe公司除了自己的产品外,还向其他开发商推荐Xmp,希望能将Xmp嵌入到JpeG、tiFF、GiF、epS、pnG、XmL和HtmL文件中。不过,我们尚不能断定这一行动会取得成功。嵌入方式的第二个缺陷是不利于元数据的个性化。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数字资源,由于产生的领域不同,其元数据元素也不同,内嵌形式难以兑现元数据的个性化。嵌入方式的第三个缺陷是不利于电子文件的动态管理,元数据管理是“永远的进行时”,如果将不断变化的元数据嵌入在数据之中,元数据一旦变化,数据会跟着变化,而数据一旦变化,元数据接着变化,这种无限递归会使电子文件管理陷入死循环。嵌入方式的第四个缺陷是,嵌入方式的元数据一般需要专门的查看器扫描和解析后才能提供利用,从而使得电子文件管理变得不经济。隶属式的最佳实践是封装,也就是将电子文件的数据和元数据打包在一个结构规范的信息包中。在封装信息包中,数据和元数据在逻辑上既是结合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元数据可以记录这些变化,同时元数据本身也可以变化管理。数字资源的封装一般基于XmL,这不仅因为XmL在国际范围内有广泛认同和丰富实践,还因为XmL格式作为国际标准与特定软硬件无关,XmL在表达“数据是什么”方面具备卓越能力,XmL对电子文件及元数据层次结构的表现具备超强能力。封装策略既保障了文件与其元数据间紧密的联系,同时又保证了数据和元数据各自独立性,利于元数据的个性化、动态管理和利用。

由上分析可知,封装不是元数据管理的唯一方式,但封装方式较之元数据的嵌入和关联有其明显的优势。正因为如此,iSo23081在定义电子文件元数据的时候,描述了封装策略:与文件对象有关的元数据要在文件管理关键点上写入文件自身。以此寻求建立由文件和其元数据组成的自包含的实体。一旦与其元数据结合,文件就可以生存于任何载体和环境中(定义封装协议,应包括为文件及其元数据的存贮和再现定义一个技术标准,以及能维护真实性的技术机制)。

oaiS档案信息包模型

封装机制是实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利用的有效机制,但封装不是无规则的行为。当我们将数字资源及其元数据打包在一起的时候,信息的组织不能杂乱无章,必须规范有序,否则,人们会很难理解,甚至无法解读封装的信息。那么,怎样才能规范封装行为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封装包结构进行预定义,而预定义的最佳手段是建模。

国际上最先为档案/图书/科技数据信息资源封装包建模的是oaiS(openarchivalinformationSystem,开放档案信息系统)的信息包模型。oaiS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和CCSDS(美国太空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联合制定的标准,旨在对资源的存取和长期保存规定概念和参考框架。oaiS草案于1997年、1999年两次,2000年被批准为iSo标准草案,经征求意见和修改后,于2002年作为CCSDS推荐性规范(蓝皮书),2003年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编号iSo14721。

oaiS参考模型为建立长期保存和利用数字资源的档案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概念性框架。它描述了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存在的环境、系统的功能以及信息基础结构。oaiS参考模型同时支持数字化和传统载体存档信息,又对数字化信息给予了更多关注。oaiS在系统功能模型中定义了6个功能实体。其系统信息模型定义了3种信息包,即递交信息包(Sip)、档案信息包(archivalinformationpackage,aip)和信息包(Dip)。其中档案信息包是设计用来长期保存数字资源的,aip模型(见图1)是数字资源封装公认的基础。

在aip模型中,包的核是“数据对象”,其他部分都是元数据。“表征信息”是第一层元数据,由“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组成,用于解释“数据对象”,通常表现为数字资源内嵌的元数据。“数据对象”和“表征信息”共同构成“内容信息”。“内容信息”被“保存描述信息”进一步描述。“保存描述信息”是第二层元数据,由“标识信息”、“来源信息”、“背景信息”、“固化信息”组成。“内容信息”和“保存描述信息”共同构成信息包――被封装对象。aip模型中的“打包信息”是第三层元数据,用于记录封装背景和aip自描述。

在CCSDS和iSo的推动下,oaiS参考模型已成为图书馆、档案馆、科学数据中心和其他文化传承领域数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普遍遵从的标准规范,aip概念模型已经成为数字资源封装的经典模型。

电子文件和相关数字资源封装路由

由于oaiS定义的“档案”可以是任意种类的需要长期保存和利用的资源,所以,aip模型是不与资源类型挂钩的高度抽象的概念层次的模型。aip模型只描述基础概念和含义,不设计任何细节。各领域认识到,把aip模型应用到具体的资源类型上,必须结合资源类型的特点定义相应的逻辑模型,否则aip模型无法实现。逻辑模型是概念模型的延伸,它用特定的技术规范表示概念之间的逻辑次序,与概念模型相比,它具有可操作性。国际上,基于oaiS概念模型的元数据技术规范项目包括:CeDaRS(CURLexemplarsinDigitalarchives,英国大学研究图书馆联合体数字存档计划)、neDLiB(networkedeuropeanDepositLibrary,网络化欧洲保存图书馆)、panDoRa(preservingandaccessingnetworkedDocumentaryResourceofaustralia,澳大利亚网上文献保存与访问)等。

上述项目同样遵从oaiS的aip模型,但各自在数字图书馆、数字网上文献与数字档案保存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尤其在元数据的细化设计方面更是如此。于是,各领域的专家尝试以oaiS概念模型为基础,探索“保存元数据”共建共享的机会,共同定义一个在数字化保存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可实现的核心保存元数据元素集,并致力于制定在数字化保存系统中编码、存储和管理,以及系统间交换的可选策略。这一动议,催生了一个新的国际性合作研究项目――pRemiS(preservationmetadata:implementationStrategies,保存元数据实施战略)。pRemiS由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和RLG(theResearchLibraryGroup,美国研究图书馆集团)联合资助,它选择了CeDaRS、nLa(nationalLibraryofaustralia,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eDLiB和oCLC4个保存元数据方案作为实现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细化和扩展,构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保存元数据框架。保存元数据框架可以看成是对oaiS概念模型的细化。为了进行元数据集的逻辑组织,pRemiS定义了在数字保存活动中涉及的5种实体:数字对象(objects)、知识实体(intellectualentities)、事件(events)、行为者(agents)和权利(Rights),并为知识实体以外的每个实体定义了一套可实现的数据字典中的语义单元(pRemiS数据字典中唯独没有定义知识实体的语义单元,是因为pRemiS认为,现存的多种描述性元数据,如DC、maRC等已经能够对知识实体进行很好的描述)。pRemiS最新的语法规则参见pRemiSXmLschema2.0版本。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4

〔关键词〕语义网格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

〔分类号〕G250.76tp393

StudyontheConstructionofKnowledgeorganizationmodelunderSemanticGridenviroment

HanYiHuangweiCuiChun

managementSchoolof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proposesaconceptualmodelofdigitallibraryundersemanticgridenvironmentbycombiningtheresearchresultsofgridcomputingwiththeresearchofthedigitalresource'ssemanticcooperationindigitallibrary,anddiscussesthekeytechnologiesandservicesofdigitallibraryknowledgeorganizationundersemanticgridenvironment.thenbasedonthoseitbuildsupadigitallibraryknowledgeorganizationmodelundersemanticgridenvironmentinaccordancewiththeoGSagridprinciplesandthesemanticwebprinciples.Lastly,itanalyzesthismodalfromknowledgeorganizationandknowledgeserviceandservicesintegration.

〔Keywords〕semanticgriddigitallibraryknowledgeorganization

1 语义网格及其概念模型

语义网格是将网格和语义web技术组合在一起,以期提高集成和数据计算的能力。语义网格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规范组织,提出资源空间模型和资源的规范化组织和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使各种无序资源(信息、知识和服务)规范组织,使用户和服务能够有效、正确地根据语义操作各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②语义互联,通过多层语义互联和单一语义映像,使分布的各种资源在语义层上互联,消除资源孤岛;③智能聚合,解决如何使资源能够互相理解,根据用户的需求有效、动态、智能地聚合各种资源[1]。

可以将语义网格模型划分为4层:计算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信息服务层和知识服务层[2],如图1所示。

计算服务层:计算服务层源于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池,该层提供的服务包括源发现和分配、资源监控、用户认证、任务调度或合作调度、容错处理等。

数据服务层:在计算服务层之上就是数据服务层,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分布式资源对共享的海量的数据进行集中的计算和分析。该层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存储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回复和传递管理等。

信息服务层:信息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接口,使各种异构数据资源能够相互访问。对资源的统一访问则依赖于描述信息和整合异构信息的元数据。该层提供的服务的粒度是变化的,其服务可以是子程序或方法调用,也可以是完整的应用程序。

知识服务层:在数据服务层的基础上使用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知识发现,或与信息服务层整合去发现服务的语义。知识服务层是面向领域的,并使用了领域本体中的领域知识。

2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模型

笔者认为,应用语义网格技术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构建一个中间的环境,一方面能够形式化地描述知识,使其负载的语义能够为机器所解析和认识;另一方面使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实现负载平衡与松散耦合,从而将知识、服务和用户有效地整合起来,这也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梦寐以求的目标[3]。因此,如图2所示,基于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模型主要包括:资源、用户和服务,它们融合了语义web功能与网格结构体系。

图2所示的概念模型由四层组成,即分布式资源层,网格服务层、知识语义层和知识服务层。最底层为数字图书馆的分布式数字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网格服务层虚拟地整合在一起,网格服务层由下到上包含计算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负责资源的整合、管理、调度和计算,并为上层提供应用接口。知识语义层对这些虚拟整合的资源进行语义层面的整合,并通过知识服务层为用户提供服务。语义web与网格基础架构的融合,既有利于分布式数字资源和用户的松散耦合、共享资源的管理控制、系统负载的平衡,也有利于用户基于语义的资源利用,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图2中,笔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语义空间。语义空间定义为:数字资源的语义元数据,遵循某种规范的集合。语义空间包括传递空间和表达空间的物理和逻辑定位,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座标体系以及座标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数据交换和互操作实现用户和资源的互动[4]。当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其需求也通过一定的语义描述模型进行解析,最终形成具有语义的表达式,与语义空间内的数字资源进行匹配,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应用,也通过面向服务的方式,封装为web服务,为用户提供使用。

3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关键技术与服务

3.1 主要技术

3.1.1 遵循oGSa规范 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平台提供分布式数字资源松散耦合与集中管理,能推动用户之间的协作和数据共享,能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某些复杂的和计算密集型的服务,能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复杂的负载平衡策略,能促进共享资源的控制管理等,因而能进一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而oGSa(openGridServicesarchitecture:开放网格服务结构)规范的出现,进一步在网格中导入了面向服务的概念[5]。

oGSa只是一个框架,网格服务的具体实现是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openGridServicesinfrastructure:oGSi)标准,它是定义在网格环境中各种服务之间使用的接口和协议的标准。oGSi规范定义了一系列标准接口,并规定了服务继承实现这些端口的规则,从而实现并规范了具体Grid服务的功能和内容,这些标准接口是oGSi的核心[6]。

oGSa框架由4个主要的层构成:物理和逻辑资源层、web服务层、基于oGSa架构的网格服务层和网格应用程序层,如图3所示。oGSa架构中所有的服务都是用Globustoolkit构建的。所以,oGSa的基本思想等于网格结构加web服务再加工具箱(toolkit)。oGSa中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即标准服务接口的定义和协议的识别。

oGSa基于web服务架构,这就使oGSa具有两方面的优势[7] :一方面通过注册和发现接口定义和终端,实现描述以及动态产生特定接口绑定的,在异构环境中能够支持服务的动态发现与合成;另一方面,由于web服务机制在应用领域广泛被采用,oGSa采用web服务框架,使人们能够利用许多现有的开发工具和扩展服务,如产生语言绑定的wSDL处理器。oGSa从web服务的标准接口定义了多协议绑定、多个实现、本地/远程透明机制。oGSa网格服务模型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持久服务和许多潜在的短暂服务,所有服务遵循特定的网格服务接口和行为。

oGSa框架代表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网格之间的界限[8],其发展代表了web服务的自然进化。通过将瞬时、静态的服务实例支持与存在的web服务技术整合,oGSa极大地扩展了web服务框架的力量,而仅仅需要对现存的技术进行最小的扩展。在不远的未来,oGSa能充分地整合网格和web技术,合并这两种典型的分布式计算范例,能够在两方面得到改善:即更好地构建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可以被开放网格服务模型支持。

3.1.2 基于本体的语义注释技术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数字资源和其所提供的服务。在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资源和服务都要求具有语义性来适应数字图书馆上层的应用。语义web技术用来自领域本体的语义信息注释数字资源和服务,最终产生具有机器互操作标记的资源。考虑到互操作,一个具有良好定义的语义的数据和服务是确保使用者确实能够共享(同时理解)并使用资源的前提。

内容注释。语义web注释远远不止我们所熟悉的关于资源内容的文本注释,语义注释正式地确定了概念以及资源中概念的关系,为机器提供使用。比如,一个语义注释可能将一个文本中的“吉林”和一个将其与抽象概念“城市”关联起来的本体联系起来,并且将其与抽象概念“中国”下的“吉林省”链接起来,这样,就去除了任何关于“吉林”所指的不确定性。

语义web注释带来了两个优点,即改善了信息检索和互操作的能力,改善了信息检索是由于其执行检索的能力,即可以利用本体使来自异构资源的数据互为参照;互操作对于拥有遗留数据库的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数据库的格式通常不同,交互起来不是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基于一个通用本体的注释就能为来自异构资源的信息整合提供一个通用框架。

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智能注释过程如图4所示,这些知识组织的工作流程需要新型的知识管理工具对其支持。语义检索工具需要连接和利用注释中的信息以及资源。本体维护工具必须能够通过维护和改善知识模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来支持用户。最后,需要用工具来完成对资源的注释,并且可以探测到本体和现有注释关联的变化。注释工具本身,反过来,也应在需要的时候给本体维护流程一个反馈。这些系统之间需要强有力的匹配来解决文档的再版和再利用问题,本体的进化是用于描述它们和一定范围的不同用户,这些用户可以要求关于数据的不同观点或者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服务注释。wSDL是数字图书馆现有web服务描述的标准语言,它定义了如何用XmL语法来描述web服务。wSDL描述了4种关键的数据:①所有公共函数的接口信息;②所有消息请求和消息响应的数据类型信息;③所使用的传输协议的绑定信息;④用来定位指定服务的地址信息。但是它仅仅从功能和语法层面来描述web服务。owL-S是一种定义和实例化“web本体”的语言,它也是一种具有显式语义的无歧义的机器可理解的标记语言(markuplanguage),用来描述webService的属性和功能。owL-S用一个上层本体来描述服务,把对一个服务的全面本体划分成三部分:对服务的描述―Serviceprofile,对服务与wSDL的绑定说明―ServiceGrounding,服务内部过程的描述―Servicemodel。

目前数字图书馆一般的web服务都提供wSDL描述,但并未提供owL-S描述。原因是wSDL描述可以方便地从web服务的实现程序中自动生成,而owL-S由于是语义描述,需要人工生成。因此提取wSDL中的语义信息,并进行语义标注,是自动生成owL-S描述的关键步骤。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一般标注过程如下:利用wSDL文件中的XmLschema数据类型与本体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wSDL文件的XmLschema中抽取语义信息;然后利用实体的名称相似度和结构相似度对抽取信息进行语义标注;最后依据wSDL到owL-S的转换规则,生成web服务的owL-S描述文件。

3.1.3 基于语义的服务自动发现和组合技术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要求能够自动发现语义网格中所包含的服务,并对其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组合。目前数字图书馆中主流的web服务描述语言和查询手段是wSDL和UDDi。它们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自动化和互操作的目标,不能表达服务的用途和能力等语义内容[9],因此其发现和组合的服务可能不能满足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请求者的需求。

运用语义web服务来实现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发现和组合的一个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在于它能够在现有的web服务标准的基础上为web服务扩展语义信息[10],以一种机器可解释的形式来标识用于服务发现的信息[11],在可接受的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下,自动操作和推理,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参与。web服务的owL-S标记用以方便web服务任务的自治操作,包括自动化web服务发现、执行、互操作、合成以及执行监控。

自动服务发现。自动服务发现实现服务的自动定位。通过owL-S的服务标识,用于web服务发现的信息能够以计算机可解释的语义标签的形式给出一个服务注册处或者基于ontology的搜索引擎能够被用于自动定位的服务。所以,owL-S必须提供服务属性和能力的广告来自动完成服务发现。

自动服务调用。自动服务调用需要通过程序或者实体自动执行一个经过语义标识的web服务。对web服务的执行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函数调用的集合。owL-S提供了计算机可解释的api来调用这些函数。

自动服务组装和互操作。自动服务组装和互操作主要是指给出了一个高层的目标描述后,对于某个任务而言,对所需的服务进行自动选择、组装和互操作。通过owL-S,用于选择和组合服务的信息将在服务器上被编码。owL-S必须提供单个服务作为选择的先决条件和组合顺序[12]。

3.2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关键服务

在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关键服务能够从存储在网格中的资源提取知识,形成网格知识库,从而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我们能用这些服务构建高层次的知识应用,并增强已存的基础网格服务。

3.2.1 知识管理和基于本体的服务 这些服务用来构建、处理和互操作同构或异构的网格知识库。所谓网格知识库,即网格存储、维护并修改所有的数据资源,为用户、应用和操作服务。它包括,例如GlobusmonitoringandDiscoveryService所拥有的数据和元数据,网格服务使用数据及应用所需的数据资源和结果。当前的网格中间件或网格应用维护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所以下一代网格的关键挑战是他们的无缝整合和使用。

数据整合包括在数据库水平进行整合和通过构建分布式服务进行虚拟整合。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在网格数据库中对构建、操作和论证有用的技术是本体、逻辑设计、工作流管理和约束设计。在这种情景下,一个或多个本体将网格中的每个“对象”(如在语义web中那样)归类到知识库中。

3.2.2 知识发现服务 语义网格必须能够产生、使用和配置知识,为其高级应用服务,因此语义网格系统能够提供基于网格的知识发现服务[13]。这些服务可以让专家和学者创建和管理复杂的知识发现应用,这些应用由工作流组合而成,工作流整合了数据集、挖掘工具和计算和存储资源,被当作一个网格的分布式服务而提供。语义网格可以让用户组合、存储、共享和执行这些知识发现工作流,并将其作为新的组件和服务在网格上。

4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模型

4.1 模型描述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模型的构建要求遵循oGSa规范的网格标准和语义web标准;要求将网格计算的资源管理能力应用到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语义分析领域;要求保持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模型的开放性、重用性和互操作性。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模块:知识组织、知识服务和服务整合,如图5所示。

4.2 主要模块功能描述

4.2.1 知识组织模块 知识组织模块能够将位于节点的数字资源,包括数据库、文档、网页等,通过网格平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资源空间。虚拟资源空间的各种数字资源,根据相关的领域本体,分别进行语义注释,形成语义元数据,将其整合后,形成一个统一的语义空间。

知识组织模块主要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与提交所使用。网格资源发现服务通过语义注释工具,提供具有语义特性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最终使用RDF格式进行编码,最终的RDF结构将伴随着组成知识的资源,提交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模型中,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

首先,网格资源发现服务发现资源,向知识组织系统发出请求,知识组织系统与资源发现服务进行交互。然后知识组织流程确认取得数据的有效性(也就是元数据+数据资源),并联系网格信息服务(GiS:GridinformationService),检查必要的存储设备是否可行。随后知识组织系统调用负责访问系统二级存储的服务,这个服务负责将要保存数据的存储空间,这个服务依赖于GridFtp来传输数据资源。最后知识组织系统连接到注册中心并添加一条新记录,记录的相应的值包含背景细节元数据以及各种应用细节元数据;同时,注册中心与语义空间进行交互与更新操作。

4.2.2 知识服务模块 知识服务模块在用户提出需求后,对用户需求通过自然语言解析器进行语义解析,并在统一语义空间内进行匹配,并将结果返回用户提供利用。为了查找用户所需的相关知识,需要调用知识服务模块。知识服务模块有多种不同的组件组成(如图7所示)。具体地来说,查询处理器服务通过查询表单操作从用户接口接收检索标准,分析其包含的语义,并将其作为一个查询提交语义空间进行匹配操作,如果匹配,则转到网格中包含索引的节点。索引定位服务查找包含所需索引的节点。这个服务查询网格信息索引服务器中的层级结构,查找适当的网格信息服务器。GiS提供索引的位置(如:索引a位于节点B)和内容信息。

介入知识服务模块处理的这些节点,维护由索引管理服务构成的分布式索引。索引管理服务得到每个资源的语境属性元数据,并更新整个分布式索引集,这个过程是事件驱动的。此外,索引查询服务提供了能够查询其所包含索引的接口。每个索引中匹配的记录被发送到查询处理器服务,查询处理器服务包含一个合并操作,能够将从数字图书馆各个不同节点中得到的记录合并为单个的XmL结构的记录,从而形成一个检索结果列表。

4.2.3 基于语义的服务组合模块 位于节点的各种数字图书馆应用,包括各种应用系统的功能,通过oGSa的面向服务的特性,以web服务的形式,将其封装起来;当用户提出需求时,根据用户需求,通过web服务本体进行动态发现和自动组合,为用户提供服务。

服务组合模块由两部分组成:推理引擎和服务组合引擎。推理引擎存储服务语义描述信息并提供匹配服务的能力;服务组合引擎处理组合服务的解析,执行和管理,如图8所示。

服务匹配引擎由owL-S/UDDi的转换器和owL-S匹配引擎组成。当web服务请求者发出请求(包括服务功能描述和可以提供的输入以及期望的输出),则web服务组合应用接口将该请求转换成Serviceprofile形式,再将其交给匹配引擎。然后匹配引擎利用owL推理机对功能描述进行基于owL-Sontology库和web服务描述库的灵活匹配,得到一组满足条件的web组合服务。这种匹配不是简单的基于关键字方式,而是基于语义约束的模糊匹配。接着再使用匹配引擎逐个检查找到的web服务的输入是否是请求者所提供的输入的子集,和其输出是否包含请求者所期望的输出;这样匹配率最高的服务就是web服务发现的目标。

合成服务执行引擎。组合web服务执行引擎负责组合web服务执行中的运行控制,为组合web服务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包括对组合web服务定义进行解释,创建组合服务实例,并控制实例的激活、挂起、恢复、终止等状态,对实例中的活动进行引导,并负责激活外部服务等。为了实现组合web服务的动态组合机制,引擎还提供动态访问服务注册库的功能。

5 结 语

基于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语义网格的概念和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语义网格技术将全面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根据timBerners-Lee有关语义web的观点,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尝试整合网格基础架构与语义web技术。

今后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具有相容性的、具有正确语义层级结构的领域本体;二是多个领域本体在本体知识地图中的映射,以确保数字图书馆多领域知识的语义互联;三是网格基础架构与语义web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1]ZhugeH.Semanticgrid:scientificissues,infrastructure,andmethodology.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5,48(4):117-119.

[2]Lim,vanSantenp,walkerDw,etal.SGrid:aservice-orientedmodelforthesemanticgrid.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2004,20(1):7-18.

[3]毕 强,牟冬梅,刘 昆.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论纲.图书情报工作,2006(6):28-33.

[4]钟家瑞.知识发现本体论.情报学报,2004(6):649-650.

[5]Fosteri,KesselmanC,nickJ,etal.thephysiologyofthegrid:anopengridservicesarchitecturefordistributedsystemsintegration.[2007-03-20]..

[8]taliaD.theopengridservicesarchitecture:wherethegridmeetstheweb.ieeeinternetComputing,2002,6(11-12):67-71.

[9]LiLei,Horrocksi.asoftwareframeworkformatchmakingbasedonsemanticwebtechnology.[2007-03-25].cs.man.ac.uk/~lil/papers/ijec.pdf.

[10]史忠植,蒋运承,张海俊.基于描述逻辑的主体服务匹配.计算机学报,2004,27(5):625-635.

[11]owL-S1.1specificationwhitepaper.[2007-03-07].省略.

[12]刘云生,刘 昕.基于语义web的动态服务组合技术研究.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7):44-46.

[13]Cannatarom,Congiustaa,taliaD,etal.adataminingtoolsetfordistributedhigh-performanceplatforms.proc.3rdintConf.Datamining2002,2002:41-50.

[14]GobleCa,DeRoureD.thegrid:anapplicationofthesemanticweb.[2006-12-29].省略/documents/sigmod/ami9.pdf.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5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2)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a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2m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a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网络结构

2.2网元配置

2.3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6

由洪文杰、归伟夏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技术》一书主要围绕新媒体中涉及的技术基础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展开,致力于梳理出与新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脉络,促进用户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特征。该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的相关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的处理与编辑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新媒体信息显示、与检索技术;新媒体信息管理与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该书既可以作为大学、中专院校新闻与信息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为相关媒体专业从业人员和广大爱好者提供理论参考。

《新媒体技术》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新媒体技术引论,主要介绍技术与媒体、新媒体技术对传媒业的变革和与新媒体有关的关键技术;第二章为新媒体信息处理及编辑技术,主要介绍新媒信息的种类和特点、新媒体文字信息的处理和编辑、新媒体图片的处理与编辑、计算机图形与动画技术、数字音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数字视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新媒体信息的组织;第三章为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主要介绍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基础;第四章为移动新媒体技术基础———移动互联网,这一章节包括四个小节,具体分为移动新媒体技术概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新媒体终端设备及系统平台、移动新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为新媒体信息显示、与搜索技术,主要介绍新媒体信息显示技术、新媒体信息技术、新媒体信息搜索技术及电子纸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可以了解新媒体显示技术的发展脉络;第六章为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这一章节让读者了解到了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概述、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身份认证技术、pKi安全技术和元数据与数字对象标识码;第七章为应用中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读者可以了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及LBS等新兴概念,从而更有效地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变迁。通读全书,概括了该书的以下几个特点: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新媒体的基础元素,在文中都有所介绍。新媒体信息的基础元素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书中对这些元素的处理与编辑逐一进行了阐述。文字作为最基础的元素,在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的今天,仍然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基本元素崛起,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内涵。

该书通过对这些基本信息的处理和编辑技术的阐述,为民办高校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该书在介绍新媒体技术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介绍比较基本的新媒体信息,再介绍基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随后介绍显示技术———电子纸,最后介绍比较高端的加密技术、安全技术、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这样的编辑方式有利于读者加深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也有利于读者掌握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参考该书,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现代化民办高校管理系统。该书对于民办高校管理最大的借鉴点在于针对性强。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相当复杂,如果不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在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差错。而该书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应用,如云计算的应用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减少管理工作的失误;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加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安全等。传统管理手段使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其管理手段的局限性也使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失误。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领域本体 用户兴趣模型

[分类号]G253

目前,数字图书馆正在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个性化服务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图书推荐技术、检索技术。因此建立用户兴趣模型,是整个个性化服务系统建设的关键。建立用户兴趣模型的实质是将潜在的用户需求用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借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由系统对用户服务进行维护、管理。

基于本体的用户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借助领域本体,通过自动保存用户查询历史记录文件,运用所构建的用户兴趣模型对本体构建用户需求和服务资源内容进行匹配的机制。

1 本体及其构建的相关理论基础

本体概念来源自哲学学科,主要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本体不仅能够准确描述某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内在联系,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语义表达。作为能在语义和知识层面上进行概念描述的工具,本体在知识工程以及图书情报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实践和应用。

本体作为知识的一种组织方式,既定义了组成该领域词汇表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又定义了这些关系外延的规则,能够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质。具体而言,本体就是由一个词汇术语和推理规则所组成的规范组合。

1.1 本体的定义

本体从形式上定义了领域内相关概念间的关系,通过对概念、术语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显现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将概念层次结构和逻辑推理融为一体。

本体是由六元组集合0{C,ac,R,aR,H,X}组成,其中c是概念集合,ac是属性集,R是关系集,aR是关系属性集,H是概念层次,x是公理集。其中,cj表示某一领域内相同类型对象的集合,可以由a。(ci)的属性集来进行描述;r;(cp,cq)则表达概念cp和cq之间的相互关系,rj的属性由a“(ri)来表达;H是从集合c中抽取的概念结构,属于c中概念的超类/子类关系集合。

1.2 确定本体的领域与范围

构建领域本体,首先要明确其覆盖的领域和范围,并且,本体的目标、作用和其系统开发、维护以及应用的对象,这些元素对领域本体的建立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应当在构建领域本体前引起注意。此外,能力问题是由基于该本体的知识系统可以回答的一系列问题所组成,通常被用来检验该本体是否满足领域需求,包括:该本体能否拥有足够的信息来回答这些能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需要特定的领域表示?在领域本体创建的开始阶段,需要我们尽可能列举出该系统的所有概念。

1.3 建立领域本体库

领域本体库是用于描述指定领域知识体系的一种专业性本体,它包括:该领域本体概念及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领域行为以及所属特性和发生规律的一种显性化描述。领域本体确定了该领域内普遍认同的确切概念,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语义描述,使用户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法层次,又可以使用语义层次进行。因此,将领域本体应用到信息过滤的程序中,可以弥补传统信息过滤技术的缺陷。

领域本体库是一个在某领域内的概念层次结构集合,这些概念既可以自己创新,也可以借用已有的主题或词义库。就数字图书馆领域来讲,目前的一些图书馆网站提供了自助创建的在线层次主题,每个主题对应着一系列相关的页面供个性化用户浏览,这种形式为本文构建数字图书馆动态用户兴趣模型提供了借鉴。

2 构建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个性化服务

2.1 建立本体框架

基于领域本体所产生的概念集,需要按照特定的逻辑规则对这些词汇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各自不同的领域,而对于同一领域的词汇概念而言,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应该较大。

另外,还需要对各个领域中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进行科学评估,遴选出关键术语,剔除掉那些不必要的或相关性较低的概念,用准确而精简的概念词汇来表达该领域的知识体系结构。至此,则形成了该领域知识的概念框架体系,也就是领域本体的框架结构。

根据这一原理和要求,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框架包括:用户、资源库、查询处理、检索等。

2.2 设计元本体

为了描述领域本体的框架结构中的各个概念,需要运用术语对各个概念进行一一标识,并对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确切定义。因此,本文设计元本体来定义概念。对于某个概念,我们既可以选择使用元本体中定义的元概念来定义,也可以选择在本体中已经有定义的概念进行再定义,还可以重新使用已有的本体。

元本体是本体的本体,是用于定义本体的概念,例如:实物、关系、角色、行为等。元本体可以理解为更高层次的本体,是领域本体内概念的抽象表达。

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可以使用的本体词汇资源库。使用已有的本体,既可以减少开发的成本,又能增强与其他系统的交互能力。目前来讲,对于数字图书馆,有许多本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除了定义概念,还要定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这些逻辑关系不仅要涉及同一工作领域的概念,还可以表达相关工作领域的概念,而所有这些关系都隶属于同一个工作领域。

而在自行创建的概念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类,目前来讲,对于类层次的定义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①自上向下法:即先定义领域中那些综合的、概括性强的概念,然后再逐步分解细化说明;②自下向上法:先定义具体的、例外的概念,从定义最底层、最细微类的定义开始,然后再利用这些定义对综合性的概念进行解释;③混合法:即自上向下法与自下向上法混合使用,先建立那些常见的、普遍的概念,然后分别向上泛化与向下细化。

以下,本文将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建立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动态服务模型。

2.3 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个性化服务框架

对于数字图书馆这个本体领域来讲,提供基于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个性化检索服务,需要综合利用搜索技术、查询技术以及用户兴趣调查,寻求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最佳结果。建立动态用户兴趣模型在个性化检索中的作用是:在用户发出检索要求时,这些信息被采集用来创建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基础数据,当动态用户兴趣模型和查询要求一起传输到服务器的时候,向搜索引擎提交查询请求,搜索引擎经过对本体集合的匹配,返回相应的检索结果。检索结果是依据用户的搜索要求内容与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相似度进行匹配,匹配处理的结果就是返回给用户的选项。基于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个性化检索服务模型如图1所示:

在基于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个性化检索服务框架中,个性化搜索推荐的原理是利用用户兴趣模型寻找与之匹配的资源,或寻找具有相近要求的用户群,互相推荐浏览信息。服务器通过动态收集用户的信息要

求和兴趣,自动应用用户兴趣模型,向用户推荐合适的信息资源,并能根据用户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推荐。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正是依据本体表达的用户兴趣概念,发现与用户要求相关的资源信息,作为结果推荐给用户以及具有相似要求的用户。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服务的推荐框架如图2所示:

其中,信息发现是通过运用元搜索引擎技术,根据用户兴趣模型本体库所表达的用户要求信息,从资源信息库中检索出与用户要求相匹配的资料;信息过滤则是通过用户兴趣模型,在领域本体库的范围内,对检索结果进行过滤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就可以通过智能推送给用户,同时通过发现相似用户,把这一检索结果推送给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实现协同推荐;最后,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修正用户模型本体库。

3 基于领域本体的动态用户兴趣模型构建

完整构建一个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环节:获取用户兴趣和检索要求信息、分类用户兴趣和检索要求信息、匹配用户兴趣模型、发送检索结果和动态更新用户兴趣模型等任务。其中,获取用户兴趣和检索要求信息的过程为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资源;用户兴趣信息分类则是将用户兴趣信息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得出用户的主题兴趣;匹配用户兴趣模型是将用户兴趣信息与已有的领域本体库进行匹配,以获得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用户兴趣模型的动态修正就是根据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新用户的兴趣数据库。

3.1 用户兴趣信息的获取与分类

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中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用户浏览网页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用户的主题兴趣信息,即通过收集查看用户的浏览行为来确定用户的兴趣主题。常见的用户兴趣主题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显式方法和隐式方法。显示方法是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的网页上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信息,可以确切地反映用户需求所在。隐式方法是指整个用户兴趣发现的过程都不直接由用户提供,而是通过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动获取用户的兴趣信息资料,经过专业工具分析处理后,输出到用户的动态兴趣模型。由于用户兴趣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动态性,本文采用隐式方法来获取用户兴趣信息资料。

通过隐性方法获取用户兴趣信息数据的途径很多,包括计算机日志信息、用户访问行为数据、访问页面的链接信息、访问内容、访问时间、下载行为、书签标记情况等。这些用户活动信息资料存储在用户缓存文件夹中,包括用户在检索查阅时间内的所有兴趣数据。然后将这些内容通过归一化、特征向量提取和特征权值计算等过程,用内容向量空间表示其内容分类。

3.2 基于领域本体的用户兴趣信息匹配

用户兴趣信息匹配过程就是通过计算信息内容的向量,计算该结果与领域本体库中概念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向量间的相似度计算公式常用内积运算,但是由于领域本体的用户信息兴趣内容文档的长度不一,尤其是长文档具有高词频特点,所以在进行匹配的过程中,需要对长文档进行规范化处理,排除长文档比短文档具有的优势。余弦规范化是同时针对长文档的两个特点进行归一化处理,这也是向量空间模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

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访问时间和页面长度。如果用户在一个页面上停留了较长时间,则对这个页面的兴趣值应增加。然而,如果页面长度很长,则时间因素的影响效果应降低。

3.3 用户兴趣模型的构建

根据计算出来的文档向量与领域本体库概念向量的相似度大小,页面被分类到相似度最大的概念下。初始状态下,领域本体库下的所有概念的权重都是0,随着访问的页面不断被分类到领域本体库中相应的概念下,概念权重得以标注和不断累积,产生一个最初的用户兴趣模型。概念的权重代表用户的兴趣分数,权重越高表明用户对该概念的兴趣越大。

3.4 用户兴趣模型的动态更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动态、个性化服务需求,需要对用户兴趣模型进行及时更新修正。一般来讲,最初的用户兴趣模型需要根据用户行为的变化而进行更新和维护。随着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匹配,用户不断选择新的文档,新的文档又不断被分到相应的类概念下,这时就可以通过扩展激活模块来更新动态用户兴趣模型中的概念兴趣分值。兴趣分值根据激活值进行更新。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踢掉兴趣分值低的概念,添加用户兴趣分值高的概念。由此,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图书馆动态用户兴趣模型框架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本文所提出的动态用户兴趣模型实质上是一个带有概念权重的领域本体实例,是领域本体库的子部分,其构建综合运用了本体和向量空间模型的原理。因此动态用户兴趣模型的描述是基于本体的表示方法和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表示方法的综合应用。利用本体概念表示用户的兴趣节点,利用概念分数表示用户对此概念的兴趣度。由此动态用户兴趣模型可以由一个三元组来表示:{c,,c:,…,c,}={(c1,w1,t1),(c2,w2,t2),…,(ci,wi,Li)}。

其中,c;为用户的第i个情景概念,(Ci,wi,ti)为第一个概念的描述,w;为第i个概念的兴趣权重,ti为第i个概念权重最近一次更新时间。动态用户兴趣模型构建完成之后,其所蕴含的用户兴趣信息就可以用于一系列的信息检索活动中,包括个性化的搜索、浏览、过滤等。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8

"数字博物馆"是一个没有先例的新领域,涉及多种理论、技术、方法和学科,比传统展陈的博物馆更为复杂。既定的"施工组织"条文尚无法支撑数字博物馆的全部工作组织。不赘述理论知识和现行条例,依据实践经验总结出"边界"、"资源"和"方法"三大要素,由宽泛概念至具体操作,逐层深入,总结和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以南京博物院数字博物馆为例。

一、边界

有一种拼图游戏叫"纯白地狱",一般的拼图都有图案,它只是纯白,而且可以多达2000片……

没有先例的"数字博物馆"包含网络虚拟和实体空间,有数字影像和互动程序及其硬件,比一般展陈复杂许多。在数字馆的建设开始时,各类繁杂的信息就像上千片的拼图碎片散落在我们面前,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拼图,我们首先须要找到带有整齐侧边的拼图随便并且连接起来,这就是整副拼图的"边界"。

数字博物馆的边界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上文是博物馆的定义,数字博物馆的定义应该是在这基础上增加更明确的专业界定。

"数字"和"博物馆"两个概念框定了"数字博物馆"的基本边界。虽然国内外的各类人士已经完成了众多"数字博物馆"的探索,但至今尚无一个比较成熟的界定。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类"数字化"手段和表现形式:展现博物馆空间全景照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文物或空间、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归档等等。概括起来无非三个方面――

1、数字化采集,三维扫描文物、古建、遗址遗迹形成空间点云;扫描或者拍摄善本或画卷形成高清数字文档(但还是比不上原档);

2、数字化归档,建立数据库录入文物和遗存的各类信息;

3、数字化表现,基于上述采集素材,用影片和多媒体等各类手段进行解读和分析。

数字博物馆的真正立意在于上述传统数字化之后的"应用",即,我们用这些数据做什么――通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通过数字化表现与观众的结合,创造真正面向观众并让其参与的应用。

基于这个立意,数字博物馆的"概念设定边界"逐渐清晰。它须要包括网络虚拟馆和实体展馆,这一实一虚还要能够让观众互动;须要有前台和后台,前台包括网页、实体馆当中的显示屏、触摸屏和体感硬件等等,都是面向观众进行展示和参与的平台;后台即业主进行内容管理的页面和数据库,以及机房等维护空间等等。

基本情况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基本情况:2013年5月招标完成,11月6日正式开馆;近2000平方,实体展馆分为两处(数字馆和博爱馆),另有网络虚拟馆;网络虚拟馆和实体展馆可以互相联通;没有数字馆、博爱馆的先例。

二、资源

我们把与项目相关的一切均视为"资源",并分类为――时间、人员和物资,这就是我们将要挑战的一块块拼图碎片。

时间

在项目管理的体系中,"时间"即"工时"和"工期"。我们并不在此讨论书本知识,因为绝大多数实际的项目,工期都是不够的,工时都是要超出的。所以我们从实际角度将"时间"归纳为"刚性时间"和"弹性时间"。整个项目就是不断调整"弹性时间"以满足"刚性时间"。

从项目确立开始至完成,唯一不变的就是"完工时间"(DeadLine),这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预估的量化值,当然也有的项目是为了赶上某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设定出"完工时间"。除了完工时间,项目的重大节点即里程碑也是"刚性时间",但其通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刚性时间就是自然的"24小时"。确定了这些刚性时间之后,所有的一切以此倒推。

除了"刚性时间"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弹性时间",因为这才是我们唯一可以协调的时间资源。项目进行中会有不断出现的"扰波",比如:一个货品无法就位,造成某个里程碑需要提前或滞后,这也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就是"弹性时间"。既不可能限制它不许变动,也不能让它无限制扰动造成干扰范围太大。其实还是协调其它资源的问题,比如增加人力进行三班倒作业,比如重新推敲设计方案以节省工时,比如更换不容易就位的材料等等。

人员岗位

在项目管理中提到"人力资源",通常考虑的是人的岗位,比如:业主代表、项目经理、设计师、资料员等岗位。从理论上来说,某个岗位更换成具有同样资质的人,项目依然能稳定运行。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项目与"人"的粘附性比我们以为的强的多。比如项目正在赶工时有电工请假,与其找一个不熟悉情况的电工来慢慢熟悉或者乱接一气,不如等熟悉情况的电工回来。类似的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资源,资源与个体的粘附性非常强。我们可以换人不换岗,但资源与人的关联性就会被切断并且很难延续。

团队

项目实施团队是以专业为核心组织成的,数字馆的团队分为――设计;装饰,包含强弱电;多媒体硬件及系统集成,包含不间断电源等;声学,建筑声学和电子声学;网络及存储;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包括网络媒体;雕塑造型、微缩模型和文物仿制。

这些团队的专业千差万别,如果管理者须要熟知每个工种才能管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管理者不理会人情世故只认工期和造价,也行不通。各专业已经有成熟的施工作业标准以及项目管理的成熟机制。融合这些团队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其实就是协调资源,资源又把握在人的手中,所以说团队的管理就是协调"人"。某些人须要强压才能出成果,而某些人须要表扬才行。出现了施工界面的矛盾,是热处理还是冷处理,甚至是无视矛盾强制通过。这些都是"人"的协调。

管理者

"管理者"是一个相对名词,大到总项目负责人,小到包工头都是管理者。项目立项之后就有各种成熟的规矩和管理规定参照执行,各位管理者理论上只要各司其职照章办事。但实际上远非如此,如上文所述,管理团队实际上是协调资源,资源把握在各个人的手上,所以管理团队实际上是管理"人情"。

我们不妨从另外的角度描述"管理者"和他们的作用――人际沟通导向型,他或者他们并不需要知道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只须处理高层次人际关系,为项目执行理清思路和人际关系,关注"人情"更多一些;任务导向型,处于项目执行层面,更加关注团队的绩效和任务的达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一级目标,分解并启动下一级任务。关注"物质的量化指标"更多一些。这就是我们同常说的项目经理。

物质

物质资源就是通常的定义,在本项目中包括――已有的现场条件(基建交付的空间环境、消防、施工水电等等);已有的软硬件条件(行业最高端、最低端的限制);已有的团队条件(专业水平、人数等);根据方案文件确定的施工图及软硬件型号、配置等等。这些将成为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和准绳,尤其是设计阶段,与已有物质条件有冲突的方案都要排除。

三、方法

就算是找到了边界并对拼图碎片进行分类,还是须要合适的方法才能解决"纯白地狱"。

推理设计

在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阶段,我们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先例。这就像没有图案的纯白拼图,找到方法是首要问题。虽然我们有各种设计理论和方法,但归根结底无论设计过程还是评判的标准都非常主观,其实并没有多少套路。所以我们先找到了可以因循的"边界",再逐渐向内完善,通过"推理设计法"逐渐靠近完成品。这很像破译密码用到的"穷举法"――或称"暴力破解法",将密码进行逐个推算直到找出真正的密码为止。

大家都以为创意是一件很难很感性的事情,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而且还要找灵感等机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靠细致的调查和缜密的推理完成绝大多数创意工作。前提是我们要有足够发散的"想法",即"拼图碎片"。然后用各种限制条件去衡量这些想法并删除不合的部分。无论是概念的分解还是内容或空间的设计,我们都不做预先的评判,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方案,然后用各种"标尺"去衡量和决断。当我们拥有足够的碎片和足够细致的条件之后,最佳的创意方案会被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来。

例如数字博物馆的空间流线设计,我们先确定所有的出入口,并将其附近划定为不可侵占的空白区域。剩下的空间就是我们的规划范围。再将设定好的若干展区内容放入空间平面,不考虑单个空间大小先排顺序。得到十几个流线方案之后,再以"空间体量"、"观展节奏"、"综合布线标准"、"观众舒适度"等等为衡量标准逐个删除。找到越多的标准,删除的越多,也就越接近合理方案。整个数字馆的设计从概念到内容,从空间到多媒体都是以"推理设计"的手段进行。

项目实施

在数字博物馆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标准的施工组织以外,我们还借鉴了一些成熟的管理方法。

GtD(GetthingsDone),这一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在数字博物馆的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硬件施工通常要等装修节点完成(比如墙面龙骨搭建完毕,封面板之前,挂设屏幕挂架、走线管等等),这就意味着硬件通常在下午或晚上施工作业。所以我们的管理团队在每天上午例行巡馆检查并将问题集中,中午前后沟通多媒体硬件问题,下午让团队作业。数字影片和互动多媒体都在场外制作,现场调试须要等硬件基本完成之后。我们一般将调试时间安排在下午下班前后或晚上,先完成单个展项再进行联合调试。这样安排就能将现场问题压缩在中午前后协调,从而尽量保证施工团队在其它时间能够不受干扰的作业。

"蕃茄时间"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工作法――定一个20分钟的闹钟,强制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高效工作,然后强制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我们借鉴这个方法处理现场遇到的紧急问题,强制压缩应急决策时间,以保证突发状况尽量少的干扰到正常工作。例如:数字博物馆现场的多媒体软硬件很多,经常会有货品不及时到位的情况,这就影响到了装修进度。等货到还是让装修团队转移工作面?如果集中各团队负责人和骨干开会研究各种方案,一则集中人员找会议室很浪费时间;二则这样的会议通常会变成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最严重的是这样的状态会像一个坏疮,在团队最紧张的时候激发负面影响――大家会觉得到处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现场强制压缩决策时间,把小问题干脆解决掉。

依据GaS理论,人们面对压力将会产生三个阶段――警报、抵抗消极、衰退。适当的压力会使人保持"警报"状态,从而保持高效率,由个体组成的团队也是一样道理。在数字博物馆的实施中,虽然有多种类型的专业团队同时作业,但我们将大家统一视为具有喜怒哀乐的"自然人",通过适当施加另外的良性压力(eustress)或者疏导"苦恼"(distress),尽力将团队心理状态保持在警报这一级别。

结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各种经典的时髦的工作组织方法都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设计和管理领域一样适用。通过漫长曲折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在此提出来与各位分享并期望获得指点与意见。

参考

《人月神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9)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汪颖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01)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冯克利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9

一、概述

配电工程,即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送电、变电、配电网络安装工程。它包括10KV高压的输送,外线分支的接引,电力设备的安装(如开闭站、箱式变电站、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等),电杆组立和电力线路的架设,电缆沟井开挖和高低压电缆的敷设,高低压电缆头的制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建施工。

二、编制要点

1.首要的要把图纸看明白。当你拿到设计图纸准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时要对设计图纸中的设计说明、总体设计、分部分项设计以及材料表等每页每个细节进行认真阅审、核对,把设计图纸弄懂弄通,把设计意图吃透。

2.现场踏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前还应携带设计图纸对工程现场进行祥细的踏勘。对工程概况、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现场状况、施工障碍等有所了解,以获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必要的资料信息。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时要先把工程概况交待清楚,让阅读者和使用者对工程总的概况有一个清晰的总的了解和印象,一看工程概况便知工程的全貌,描述时要言简意赅。

4.制定施工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工期进度要力求详细具体,落实到具体人、具体天、具体工序。描述时既要用文字说明,也要用图表表述,使之直观清晰。

5.施工方案,技术质量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要详细具体,方法步骤要合理,目标指标要分解细化量化,操作性强,易贯彻掌握。

三、基本步骤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可分为下列步骤。

1.工程概况

这一步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开篇,是对整个工程的概述。其内容:一是基本情况,即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设单位、建设规模等,这些内容应是全称,并与图纸标注一致。二是工程概况,即要投标或施工的工程项目的概况。用简洁的文字把本工程电源取电地方、路径走向、安装设备数量及位置、设备供电范围及回路、使用电缆的规格型号等写明就可以了。

2.现场施工组织及人员安排

这部分可用文字叙述和网络图表述。机构和人员安排可根据工程规模大小酌情安排,但一些基本内容必须具备。

(1)工程项目经理:应写明其任职资格、学历、职称、专业年限及相关业绩。

(2)工程技术人员:也应写明职称、学历、专业年限和相关业绩。

(3)施工队伍:包括从事本工程的施工队伍及工种的个数、人数或班组数。

(4)现场质检员:各工种质检员和项目质检员。

(5)现场安全员:各工种安全员和项目安全员。

(6)现场材料员:根据工程规模而定。

3.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重点部分,它表述的是整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按施工顺序每个步骤要做的事,采取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具体怎么做。它分整个工程的总体安排和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施工安排。以10KV住宅小区配电网络工程为例,其施工步骤的顺序应为:开挖、砌筑或浇注设备基础作接地网开挖高压和低压电缆沟电缆井敷设电缆保护管砌筑电缆井设备(开闭站、箱变、变压器)吊运安装高低压电缆敷设作外线接引作高低压电缆头电缆压接设备调试设备打压试验电缆井板井具安装验收回填现场清理送电。

4.工期和施工进度

这部分也是方案的重点。它分为施工工期和进度计划两个方面。施工工期应是整个工程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工到某年某月某日完工共计需要的天数。施工进度计划则是从开工到完工每个步骤的具体时间安排,它需要用文字叙述和进度计划图表(即常说的横道图)两种方式来表述。

5.主要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计划

这部分分两个方面,应以文字和表格两种方式同时表述。一是为完成施工任务必备的机械设备,方案中要写清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以及在本工程的用途。二是用于本工程的材料及供应计划。这部分应参考施工图的材料表,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编制,与工程报价保持一致。

6.质量保证措施

一是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又分为总的质量目标和具体质量目标。总的质量目标是本工程应达到的质量目标,是必保合格,还是创优质,或是更高的质量目标。具体质量目标是把本工程确定的总的目标的细化、具体化。

二是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组织管理和检验程序。它包括从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施工队(班组),各层次的质量管理组织,各层次的职责分工,所采取的措施,解决质量问题的办法,达到的目标等。

三是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采取的技术措施。制定这部分的措施,应明确工程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针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质量措施。

7.安全管理措施

(1)安全管理目标。它包括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的指标及安全教育检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项目安全交底等。

(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基本安全制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可用文字也可用网络图表述。其人员包括公司分管安全生产的经理、专职安全员;项目经理、项目安全员;施工队及班组的兼职安全员。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项目安全制度以及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时可列出制度目录。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这部分是从建立项目安全管理体制,贯彻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到项目的现场管理,分部分项工程,各工序及重点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4)安全检查和考核。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

8.文明施工管理

数字化管理概述篇10

关键词:面向对象设计UmL用例图数据字典

中图分类号:tp39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引言

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对外应用系统,从最初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和系统的部署、上线及培训,在这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开发中,贯穿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思想。本文以贵阳市风险管理系统为例,概述一下整个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2风险管理系统开发过程

风险管理系统是于09年10月份正式开始启动的,客户方派出了10名左右的业务人员与我们做需求分析的讨论。在一开始,双方主要是学习《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试点)(“二・五・一”系统工程)》指导文件的精神,评估项目的规模和拟定开发的大体框架。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初步规划出了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图,如图2.1所示。

图2.1贵阳市风险管理系统顶层功能结构图

2.1需求分析阶段

在一开始的时候,对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根据“二・五・一”文件整体划分为2大类,执法风险管理和尊从风险管理。将文件中的94条遵从风险和200条执法风险一一梳理,提取能够用计算机在现有的征管系统和税收管理员平台中抓取的风险点并根据业务需求划分为申报征收、登记发票类、税收减免类、计会统票类、稽查法制类、5大类。最后经双方讨论,在原有的业务需求上增加一些功能点,包括纳税户风险评估、遵从风险的事前风险、风险特征库的信息查询和执法案例库的查询形成了最终的一个风险管理的顶层用例图和最终的需求文档,图2.2为顶层用例图。

图2.2风险管理系统顶层用例图

在需求文档中,以用例为驱动,描述了该风险管理系统的大体功能实现。此时已经是经过了2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和讨论。系统的大体结构模型已经出来,接下来就是设计阶段。

2.2概要设计阶段

在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就是数据库层的设计,确定系统框架,划分功能模块。概要设计阶段的进度主要取决于需求阶段对系统设计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在更深入的设计中也会暴露出在需求分析阶段的盲点和不足,需要返回到需求设计阶段再讨论再分析,可以说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里以绩效考核这个小功能模块为例来看一下概要设计的内容。

在概要设计之初,根据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划分功能模块,在接下来的每一个设计阶段都以功能模块为单位形成对应的设计文档,最后整合成整体的设计文档。绩效考核的概要设计文档包括六个方面:模块结构图、模块功能描述、模块用例图、模块类图、数据字典和收集到的原始表单。其中收集到的原始表单不一定每一个功能模块的概要设计文档中都必须有,只有在业务需求中提供了表单的才将原始表单的表样附加在概要设计文档中。原始表样对我们后台数据库的表结构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概要设计文档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例图及用例说明和类图设计及数据字典:用例图是系统功能的一种图形化的模拟,通过用例图及辅助的用例说明,可以确定系统的主要实现功能和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权限的划分,这些都必须在用例图中体现出来;类图设计和数据字典主要是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在实际的数据库中需要哪些表或视图,基本上类图中的每一个实体类对应的就是数据库中的表或者视图,数据字典是对数据库中将要使用的表结构的分析,包括表的字段名(字段的中文名和英文名)、字段的长度、字段的属性等都有定义,方便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表结构。同时在类图中也体现了表之间的关系,主、外键关系,关联关系,对我们下面的建表也有指导作用。

图2.3绩效考核用例图

图2.3描述的是绩效考核用例图的,绩效考核模块一共有两个用例,每个用例有前置条件,表示该用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用例的描述,主要是介绍该用例实现的业务功能,用例的行为者是指使用这个用例的用户和角色,行为者是为了系统部署以后对用户权限的划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系统的安全使用,后置条件描述的是该用例发生以后系统会产生的数据流向以及系统的下一个状态。

图2.4是绩效考核类图,用例图从业务角度描述的是系统的功能,而类图是从数据结构的角度描述系统的内部数据结构,用例图和类图都是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图2.4绩效考核类图

绩效考核类数据字典

序号字段中文名字段英文名属性字段长度方式备注说明

1考核iDKHiDVarchar213自动生成序列系统调度时生成

2市局iDSwJBmVarchar26自动写入

3区县局iDQXJBmVarchar210自动写入

4税务所iDSwSBmVarchar211自动写入

5风险点数量FXDSLnumber9系统统计系统调度时生成

6税务登记户数SwDJHSnumber10系统统计系统调度时生成

…………

30严重级风险未处理数YZwCLSnumber系统统计系统调度时生成

2.3详细设计

在经过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阶段以后,系统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的,进入详细设计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建表和界面设计。建表需要统一,一般有1―2个人协作完成,这样数据表及表间的关系比较清晰明了,建表完成以后,将表的表名和建表语句分发给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小组;其次就是界面设计,界面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采用的是在woRD文档中用表格和颜色来设计界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界面的控件和按钮,这里还是以绩效考核模块为例来说明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详细设计文档包括功能模块设计的相关数据集,该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相互调用,如果有相互的调用关系,模块小组之间还必须对界面上的功能以及表结构统一规划,相互沟通;详细设计文档中最主要的就是用户界面的详细设计,这一部分又包括:界面结果或菜单结果,这个主要是为了最终系统整合时的系统菜单栏的设计服务;其次是用户界面图,用户界面图不但有每一个页面的设计图还对应有该页面的界面处理流程和界面约束描述;最后就是用户界面和模块关系表,这个关系表体现的就是页面之间的跳转关系,图2.5是绩效考核菜单结构图。

图2.5绩效考核菜单结果

图2.6县(市、区)局绩效考核成绩查询页面设计

图2.6是一个页面效果图,描述的是县(市、区)局绩效考核成绩查询页面设计图。

在详细设计文档中以页面为单位,对每一个页面的设计风格、页面上使用控件的名称以及点击控件后的触发事件都有详细的描述设计,包括数据控件使用的哪一个数据集的哪一个方法,方法的SQL语句在这个文档里都体现出来了,这样在后面的编码阶段就只需要根据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就可以了。

2.4编码和单元测试

编码和单元测试是整个系统设计中相对简单的环节,当然这个前提是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已经做得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前面的三个环节有一个没有分析全面,那么编码阶段就可能出现表设计不合理,某些功能的实现与设计有出入,需要重新回到设计阶段,甚至回到需求分析阶段,这些都会导致项目进度的滞后,使软件系统不能如期的交付用户验收使用。在做编码的同时,程序开发人员也充当了测试人员的角色,此时的单元测试与编码是在一起完成实现的。

2.5综合测试

一个高质量的软件必须有充分的测试,整个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将各个功能模块整合还一起形成一个最初的测试版本,这是就需要测试人员经行大量的测试,在风险管理项目中主要是进行白盒测试,测试一般包括:单元测试(这个测试我们需在编码阶段完成)、集成测试;在综合测试阶段主要就是集成测试,大概要经行3―5轮的反复测试,最初的测试主要是功能测试,然后是用户级的测试,包括测试界面的友好性和界面风格的统一等等。最后是压力测试,压力测试一般是用作系统的性能测试,测试系统的性能瓶颈和系统部署的硬件设备的最低配置要求,这些都可以用压力测试来实现。

2.6系统的部署上线和培训

系统开发出来,经过综合测试合格以后,就需要将整个系统从开发环境移植到实际使用环境中进行用户使用测试,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暴露出系统的各种问题,需要开发设计人员及时对系统进行修改调整,当然这个调整时小规模的调整,系统在真实环境中运行一段时间,需要观察系统的稳定程度,其中也可以穿插有客户的用户测试,压力测试以及系统的操作使用的培训,如果运行稳定无误,客户验收合格,整个项目开发才宣告结束。

3结语

在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个开发设计流程中,从需求分析阶段开始直到最后的综合测试,都体现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需求分析阶段,采用了面向对象分析中UmL建模的思想,以用例为驱动进行需求分析;在详细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对象编程,选用VisualC#进行B/S模式的开发,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与编码实现能有效的保证软件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极大的提高了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