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十篇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十篇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45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1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在金融危机袭卷全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潮在全国上下奔涌之时,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缺少本源意义上的完整表述,导致对这一概念的诠注与解读至今仍然处在“盲人摸象”、“各取所需”的状态。为了形成对此问题讨论的共同平台与基础,避免学术争论与政策研究中出现“鸡同鸭讲、各唱各调”的混乱现象,更好的推动“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贯彻与实施,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自主创新”这一概念的背景、内涵及外延进行重新讨论和界定。

一、“自主创新”的相关概念:创新、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正确的理解“自主创新”,首先需要明确与之相关的三个概念,即“创新(innovation)”、“技术创新(technologyinnovation)”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简称niS)”。

“创新”一词源于古拉丁语“innovore”(即“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赋予了“创新”以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内涵:即“创新”是指生产函数或者供给函数的变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能和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内在驱动力。熊彼特还曾反复强调:“创新”可以基于“发明”或“试验”,但只要“发明”或“试验”“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创新“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的发明,”如果将创新等同于发明和实验,不仅“是不适当的,并且还可能引起莫大的误解”。

熊彼特之后的“创新”研究,形成了两条相对独立的研究路线:一个是以曼斯菲尔德(edwinmansfield)、卡米恩(modon.i.Kanmlen)、施瓦茨(nancy.L.Schwartz)、门斯(G.mensch)和斯通曼(p.Stoneman)等为代表的,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主体研究内容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另一个是以戴维斯(Lance.eDavis)、诺思(Douglass.C.north)和拉坦(V.w.Ruttan)等为代表的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体研究内容的“制度创新经济学”。2004年,在《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一个概念性框架》一文中,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部研究员奥博特(Jean.ericaubert)综合了上述二派学者的观点,明确的指出:“创新”这一概念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即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在经济领域的扩散;相应地,“创新”还包括“非技术形态的创新”,如“组织创新”。奥博特还对“技术创新”的全球化背景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和关注。他认为,“技术创新”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技术采用”,即创新的方式是针对全球或地方的技术改进及采用;二是“技术改进”,即创新的方式是在对现有技术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参与竞争;三是“技术创造”,即创新的方式是在全球的意义上进行技术的设计和生产。

“国家创新体系”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一个新概念。1985年,丹麦学者郎德沃尔(Bent-akeLundvall)在《产品创新:用户――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书中,融合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熊彼特的创新思想,首次提出了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随后,费里曼(C.Freeman,1987,1988)、艾德奎斯特(C.edquist,1988)、郎德沃尔(1992)、麦凯尔维(m,mcKelvy,1991)、纳尔逊(Rlnelson.1993)、帕特尔和帕维特(patel&pavitt,1994)、波特(m.porter,1995)等人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与学者们的研究相呼应,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成员国内启动和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工作论文和国别以及综合性分析报告,使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进一步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实践。此后,世界银行(wB)、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欧盟(Un)等国际组织在也都相继采用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尽管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及国别特征(nation-spe-cificFactors),因而其至今尚未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内涵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机构网络。其主要目标是启发、引进、发行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取决于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功能定位是否恰当,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否广泛与密切。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植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目标是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

(3)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都是政府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教育与培训,资源禀赋,制度框架,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国家专有因素(nation-specificFactors)”的内生结果,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因而具有独特性和路径依赖性。这些特点及路径依赖将直接影响、制约着国家创新资源整合的方式、产生着国家创新资源整合中的特殊问题。国家不同,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特点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任何国家的经验,对其它国家只有借鉴意义,而无法直接照搬。

(4)国家创新体系在传统上仅由国内参与者构成,但是,随着全球化,特别是研发活动的全球化,开辟了一个可以进行资源流动和学习的新渠道,国家创新体系的界限、构成以及主要参与者的互动作用发生了变化。在一个更大、更复杂的跨国家关系中分析创新过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

上述由“创新”到“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演进,标志着人们对“创新”的行为、过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已经发生了质

的变化。“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科研机构的开发、中试,再由生产部门生产、营销部门营销的线性过程;它是企业内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它企业互相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政府、市场、金融、法律、文化等因素也都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因而,对创新效率的考察,必须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及创新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自主创新”的特殊涵义:重构“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基于上述概念和认识,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讨论和界定“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

首先,“自主创新”中的“创新”二字表明,“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从发明创造到商业应用的经济过程,而且还是多种机构和组织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是一个既包含“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技术创新”在内的经济学概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但又强调非技术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超越技术”(beyondtechnoiogy)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特征。

其次,“自主创新”中的“自主”二字表明,技术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一个国家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且正在加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决不能依靠“他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要赶上世界先进的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调整“知识分配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立振兴经济必备的技术基础,走独立自主,不依赖于“他人”的技术进步道路。

再次,在“新技术实际上把国际化的世界放在你的桌子上,不管你的桌子在哪里”的今天,中国不仅需要有意识的摆脱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制约,保持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体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而且更需要主动的谋求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与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创新体系相连接,并在与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创新体系的重叠和互动中,使中国这一“迟到的工业化国家”迅速的接近世界范围内“海量的知识和技术”,并利用其“后发优势”缩短与先发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强调“自主创新”,也是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国家创新系统效率低下,激励科技发展,引导科技发展方向,使科学技术从经济过程的“外生变量”转变为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促进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安排。

与上述内涵和意义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目前国内对“自主创新”影响力最大、流行最广的定义,是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界定为“自主创新”。这一界定,虽然正确的指出了“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内容,且“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也不是“自己创新”。但是,由于该定义不仅抽掉了“自主创新”中的“自主”二字,将具有特指含义的“自主创新”泛化为一般的“技术创新”,与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部研究员奥博特在《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一个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的“技术创新”的概念完全雷同;而且还将“非技术创新”排除在“自主创新”之外,使“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在“自主创新”中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作用被人为的分解和割裂。其结果,不仅有可能会使“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理论上产生诸多的歧义与纷争,而且还有可能会在政策实践中误导国民:或以为“自主创新”只是科技教育部门的事情,或者将“自主创新”仅作为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技术创新”的政治口号,甚至于还有可能将“自主创新”当成新一轮的“超英赶美”“”运动。事实上,目前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自主创新”运动,已经或正在出现上述问题和征兆。正因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自主创新”的定义进行限制,将其从泛指变为特指,以强调“自主创新”的中国含义和国家意志。即“自主创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有意识的调整“知识分配力”、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的技术路径(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将国家创新体系能力的提高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和政治独立的重要保障的长远筹划和谋略。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虽然源于“创新”,但又不等同于“创新”。“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滥觞于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而“自主创新”则肇始于2005年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国家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的不发达历史阶段,以及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或者说,“自主创新”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提出具有浓烈“发展”色彩的“中国概念”。对“自主创新”概念的理解,我们不仅要从这一概念的源起上正本清源,更最重要的是,要从国家战略上进行阐释,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它远远超过了学术概念本身。正是在上述意义上,“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超越经济学概念之上,具有重大政治和战略意义的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也正因如此,在“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如一的贯彻“自主创新”的国家意愿,坚持不懈的提升“自主创新”的国家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的探索“自主创新”的“国家特色”。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2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y,theinternationalmarketcompetitionisbecomingincreasinglydiversified.onproducts,theirpracticalutilitiesalonecan'tsatisfycustomersanymore.theycarealsomanyotherfactorssuchastheexteriorandthebrand.marketingstrategyanalysisisoneofthesourcesofaproduct'scompetitiveadvantages,whoseimportanceisgainingmoreandmoreattentioninenterprises.onlythroughthevaluingofthebeforehandmarketingstrategyanalysisandcontinuouslyraisingtheinputintoitcanenterprisesestablishandmaintainadvantageinthecompetitionofdiversifiedproductsandrealizethelong-termdevelopmentgoalsofenterpriseseffectively.throughthemarketingstrategyanalysisoftheelectronicproductpatriotmp6,thisessayraisestheproblemsanddrawbacksinitsmarketingprocessandtheninquireswithrelativetheoriestorecommendcorrespondingimprovementmeasures.

关键词:mp6;营销战略;营销措施

Keywords:mp6patriot;marketingstrategy;market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01-07

0引言

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在中国取得了不少成功,帮助很多企业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仍然有部分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与预期情况相去甚远。纽曼mp6就是其中一员,mp6是mp系类的最新产品,以青少年市场为主要销售地,在近几年中,这一系列陆续推出了mp3,mp4,mp5,直至目前的mp6,mp6主要是通过LCoS三色投影仪技术,在传统视频播放器基础上扩大视频视觉,把传统的播放器便携化,娱乐化,让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更加丰富多彩。现在mp6已经日益体现出其便利性与先进性,但在现实的营销中,远未达到其预期销售目标。本项研究以纽曼mp6为例,通过大量资料的调查,针对产品营销所需的各项营销计划评估,营销计划的制定,营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营销效果的评估作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纽曼mp6的具体情况,找到了纽曼mp6营销战略的制定,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借鉴并吸收其他同类品与替代品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纽曼mp6营销战略实施应该采取的对策。

1基于特定市场企业营销战略确定的相关文献回顾

1.1营销战略概述

1.1.1营销战略的内涵。市场营销战是基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必须要关注的“客户需求的确定、市场机会的分析,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团队的培养和提升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出增长型、防御型、扭转型、综合型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指导企业将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

1.1.2营销战略的分类

①创新战略。创新是企业市场营销永恒的主题,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决定了企业必须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创新战略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

②人才战略。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但创新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新。人才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本智源观念。营销者要牢固树立人才本位思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能力是主要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生命载体是人。2)终身学习观念。由于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一个大专毕业生工作5年后,将有50-60%的知识被更新掉。对于个人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对企业来说,要树立全员培训观念。

③文化战略。文化战略包括建立全面的、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管理文化等,一切竞争的根本是文化的竞争,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④形象战略。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广告、销售信息等很难引起消费者注意和识别,更谈不到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在此情形下,企业间竞争必然集中到形象竞争上。大卫·奥格威提出“每一个广告必须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

1.2市场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具体可以分为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它对于企业来说,既不可控制,又不可影响,而它对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并密切影响其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公众以及企业自身等。综合宏观与微观因素,纽曼mp6以及我国的高新科技产品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尤以品牌战略方面不足,从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建立品牌意识,转变到通过战略性的步骤建立起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在中国的国产品牌中,只有那些深谙市场细分之道及针对目标细分市场建设品牌的企业,才能在与老道的国际品牌强者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造成品牌分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品味的差别;二是由于大范围内分销网络的不健全;三是在巩固和加强分销商的忠诚度方面有困难。

1.3营销战略的发展

1.3.1市场营销国际化。全球性的战略联盟加速了市场营销的国际化,特别是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缩短了国际市场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近年西方继航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联盟之后,市场营销战略的全球一体化增强了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3.2市场营销个性化。未来的客户虽然总体上倾向于和大众保持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消费,但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日益个性化的价值理念,因此需要更个性化的服务。根据单个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是新世纪营销个性化的集中体现。mp6市场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多青少年更加偏好于进口的索尼,苹果等品牌,这无疑说明了纽曼mp6当前营销战略组合方面的漏洞。

1.3.3市场营销虚拟化。未来市场营销因素的组合是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与市场营销资源融合在一起,在信息营销虚拟社会发展的催化与影响下,产生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客户身份虚拟化,消费行为网络化;广告、调查、分销和购物结算都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客户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购物空间确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标志着虚拟营销时代的到来。

1.3.4客户主导化。未来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将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量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今天,客户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相关信息,可以辨认产品和服务,还能够在便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购买。

2研究方法及应用

2.1比较国内外同类mp系列产品在营销战略上的不同由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种类众多,为了研究的方便,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mp系列的品牌为研究对象。对于国外的mp系列品牌,选择索尼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为索尼mp6在中国市场是有相当的知名度的,可以作为国外产品在中国的代表品牌。而对于国产mp6,我们将选择纽曼为主要的例子,也是由于其在国产品牌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2.2调查问卷设计结合本研究的目的问卷设计的目的是收集目标消费群体在mp6产品相关问题上的看法,通过分析与整理达到明确当前国内外mp6在产品以及营销战略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通过这些差异的对比,佐证国内mp6营销战略方面的不足,问卷中提出包括为两种品牌的mp6在与其营销效果相关的问题。

2.2.1问卷说明。根据mp6营销战略的分类有人才战略,创新战略,文化战略,形象战略,那么如果以产品实际存在的某种性质来体现这些营销战略,就可以简洁易懂地证明假设的成立。所以将这三种营销战略转换为对顾客的常用名词,转换为产品上各种性质,人才战略由于涉及到公司内部信息难以转换,创新战略在产品上体现为外观和mp6操作系统;文化战略在产品上体现为售后服务,品牌内涵;形象战略在产品上体现为广告宣传,责任承担,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因此本问卷采用了以上几个变量来对国内外的代表性品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归纳。

第一步,先对正在使用mp6,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采用0、1编码,0表示国产mp6(文中代表纽曼mp6),1表示国外mp6(文中代表索尼mp6)。

第二步,对价格、外观、广告宣传、品牌内涵、产品质量、责任承担、售后服务这七个变量则采用1到5的编码,1表示非常不重视,2表示比较不重视,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重视,5表示非常重视。

第三步,对于国外价格、国外外观、国外质量、国外售后服务、国外品牌内涵、国外责任承担、国外广告宣传、国产价格、国产外观、国产质量、国产售后服务、国产品牌内涵、国产广告宣传、国产责任承担这14个变量采用0、1编码,1趋向优秀,0趋向低劣。

2.2.2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已经限定在青少年市场上,所以问卷发放在大学的同学中开展并完成。本次研究总共发出50份问卷,实际回收了36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

2.3分析方法研究中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分析主要包括:①正在使用mp6,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的描述性频率分析。②价格、外观、质量、责任承担、品牌内涵、售后服务、广告宣传这七个重视因素的描述性分析。③国外价格、国外外观、国外质量、国外售后服务、国外品牌内涵、国外责任承担、国外广告宣传的描述性分析。④国产价格、国产外观、国产质量、国产售后服务、国产品牌内涵、国产责任承担、国产广告宣传的描述性分析。⑤对未来可能购买mp6,推荐他人购买mp6与国外得分与国产得分进行回归分析。

3国内外mp6营销战略

3.1索尼mp6营销战略

3.1.1文化战略。2009年4月1日起,依据“Sony全球品牌规范”定调全球统一中文名称为“索尼”,以更接近“Sony”的发音,原先采用“新力”为译名的地区,已经由“新力”更名为“索尼”,令公司的品牌管理更趋完善。

3.1.2创新战略。1967年,索尼发表了由井深大亲自加入开发特丽珑(trinitron)映像管技术,这项技术使得索尼电视在全球热卖,盛田昭夫自日本开发银行借得巨额开发债务也在3年内还清。

3.1.3形象战略。Sony如今已成为横跨数码、生活用品、娱乐领域的世界巨擘,在数码产品普及化的今天,行业竞争也在趋于健康市场化,高品质本身已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因而一则创意十足的广告自然为产品加了不少印象分。从近几年Sony的产品广告中可以看到无论从画面构图还是色彩选择都追求视觉效果的最大化,吸引人们眼球。并且每一个广告都能突出每一款产品的诉求点,更加的使人印象深刻,吸引大众眼球,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

3.2纽曼mp6营销战略

3.2.1文化战略。纽曼原英文名newman已改为newsmy即中文纽曼内涵“新科技、新生活、新自我”。纽曼公司自创立起多年秉承核心企业文化:纽曼目标:(两个目标)成为让用户和同行尊敬的企业,成为让中国人骄傲的国际品牌;纽曼四方神剑理念:(四剑)基于以用户为本,以产品、品牌、渠道、服务为四方神剑的市场经营理念;纽曼八方和谐理念:(八和)基于以人为本,以确保用户、、员工、公司、股东、供方、同行、社会八方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纽曼(人)精神:(十字精神)责任、荣誉、激情、创新和务实;纽曼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两个目标、四剑八和、十字精神”为核心的纽曼企业文化。

3.2.2创新战略。“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是纽曼的如磐坚基。纽曼公司凭借壮大的综合研发实力,投资数千万树立了多个mp3、mp4生产厂,包含电子厂,喷油厂,模具厂,五金厂等。本着“音乐造诣妄想,数码转变生涯”的产品设计理念,纽曼成立了壮大的研发团队。

3.2.3形象战略。纽曼公司通过对售后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推出“阳光售后”的服务概念。保持以“客户为本”的主旨供给最优质的服务。通过网上查询或者电话咨询,纽曼客服人员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效的办法出具全面的解决计划,协助完成自检及修复,直到产品恢复正常应用为止。

4各因素对mp6营销活动的影响分析

4.1现用mp6,推荐mp6,未来购买mp6的描述性频率分析通过对正在使用mp6,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进行描述性频率分析,可以大致得到国产mp6与国外mp6在各种假设提问下的占比情况,并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表2中显示调查对象有43.3%现在使用的是国产mp6,调查对象中有56.7%现在使用的是国外mp,表3中显示33.3%推荐使用国产mp6,66.7%的调查对象推荐使用国外mp6;表4显示调查对象中23.3%未来可能购买国产mp6,76.7%未来可能购买国外mp6。

4.2mp6营销战略各项因素比重分析通过对mp6重视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要得到哪些因素明显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哪些因素不是十分明显地影响着消费者;并结合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以此来对mp6营销战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以上为各项因素的分析表格,重视程度由分数1-5决定,5为非常重视,1为不重视,价格的均值为3.17,外观的均值为3.07,广告宣传的均值为2.5,品牌内涵的均值为2.63,产品质量的均值为4.00,责任承担的均值为3.93,售后服务的均值为3.83,其中广告宣传与品牌内涵的均值小于3,即可以说这两项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小,同理,可看出,产品质量,责任承担与售后服务三项均值都接近或等于4,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大。

4.3国外mp6产品印象通过这一分析来了解国外mp6与国产mp6在中国消费者心里的印象,是质量好,还是价格便宜,还是牌子大;对比两者的不同,揭示国产mp6的弱点;同时结合我国未来的发展,预测部分变量的变化走向。

表6中,除了国外品牌内涵的平均数这一指标为0.4,低于0.50外,国外价格,国外质量售后、国外广告、国外外观、国外责任承担的平均数指标都超过了0.50,国人普遍认为国外的mp6的知名度高,国外mp6价格适中,质量好,售后服务好,广告新颖有创意;认为外观与责任的承担一般。

另外国外得分的平均数是4.03,大于4,总体国外mp6在国人印象中不错。国外品牌内涵只有0.4,小于0.5,说明其品牌中的内涵不够深刻。但是现在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在逐渐加深,国外的品牌内涵一定会随着时代的潮流而逐渐改变,这个方面的变更是较为容易的。

4.4国内mp6产品印象分析国外mp6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后,接下来也对国产的mp6进行一下印象的分析。

表7显示了调查对象对国产mp6的印象,国产价格,国产外观,国产品牌内涵得分都超过了0.5,其中国产的广告宣传甚至达到了0.83,即大家认为国产产品的广告宣传做得很成功,说明了大家不论是否购买了或者将来会购买国产的mp6,总归是有一定的印象的。

国产mp6在国人的印象中,价格便宜,外观独特有个性,但国产质量不太好,售后服务没有跟上,对消费者社会不够负责。尤其是国产质量,仅仅为0.23这个成绩属于低端行列,严重地拖住了国产产品发展进步的脚步。

但是总体来看,国内得分为3.87分,与国外的4.03分差距并不远,说明了国产的mp6与国外的mp6并不是毫无可比性,而是有着一定的竞争力的,在价格等方面,国产的mp6是有着明显的优势的。

5对国内外mp6产品未来市场的统计分析

mp6的多种营销手段影响了消费者对各类mp6的认知,即让消费者对各种mp6产生相应的印象。为了验证mp6营销战略相关因素对消费者消费经历的影响,我们将使用国产得分(国产mp6印象的总得分)、国外得分(国外mp6印象总得分)这两个自变量,分别与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这个因变量做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国产得分、国外得分是如何影响消费者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并说明部分数据显示出的含义。

5.1未来可能购买mp6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8中未来可能购买的mp6为0.77,这说明了77%的人在今后有购买mp6的意愿。国外得分为4.03,国内得分为3.87,这说明了在消费对象的认知中,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依然存在差距,但是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并不大,这同时也表明了消费群体并没有对国内产品失望,表明了国内的mp6产品还是很有可能赶超国外的mp6产品。

表9中的三行数据中,pearson相关性表示了未来可能购买mp6,国内得分,国外得分之间的相互的关系,Sig.表示了三者之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n代表了样本。

表10显示,这个模型达到了0.104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配合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

从表11中自变量为国外得分,国产得分,因变量为未来购买mp6。令Y1表示因变量未来购买mp6,X1表示自变量国外得分,X2表示自变量国产得分,则

Y1=1.035+0.027*X1-0.097*X2;

从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出Y1与X1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国外得分X1的增加,Y1增加,即未来购买国外mp6的机会增加;Y1与X2是负相关关系,随着国产得分X2增加,Y1减小,即未来购买国外mp6的机会减少。

另外从系数的绝对值看,0.027

5.2推荐他人购买mp6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12中推荐他人购买的mp6的均值为0.67,表明了有67%的人会推荐他人购买mp6,而得分则说明了目前在消费对象的心中,国外的mp6在各方面的优势较大,即国内的mp6的营销战略不到位,国内的消费群体对于国内mp6的认可度还是低于国外的mp6。

同理,这三项数据也只是表明了推荐他人购买的mp6与国外得分,国内得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表14显示,这个模型显著性达到了0.081,属于比较显著性水平。说明配合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

表15中自变量为国外得分,国产得分,因变量为推荐mp6。令Y2表示因变量推荐他人购买mp6,X1表示自变量国外得分,X2表示自变量国产得分,则

Y2=0.997+0.028*X1-0.114*X2;

从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出Y2与X1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国外得分的增加,Y2增加,即推荐他人购买国外mp6的机会增加;Y2与X2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国产得分X2增加,Y2减小,即推荐他人购买国产mp6的机会增加。

另外从系数的绝对值看,0.028

5.3因素影响程度的论证

正在使用的mp6的方差分析:

表16的目的旨在说明各项变量对于正在使用的mp6的影响程度,最后一列即是其影响程度大小的数字化表示,数字约接近1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其中广告宣传,品牌内涵的数据为0.074,尤其低,充分说明了目前国内的消费群体对于品牌内涵这一项的认知度还很低,对于mp6产品品牌的内涵理解不足,比较难以影响消费群体正在使用何种mp6。

5.4推荐他人购买mp6的方差分析

表17说明了推荐他人购买mp6与这几项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中价格、外观、售后服务的显著性都低于0.5,说明了在国内消费群体中推荐他人购买mp6时更加关注于其广告宣传,品牌内涵,产品质量,责任承担等,这几个方面也比较能够体现出其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显示意义是为其他人提建议的时候会偏重于实用性,而对于外观,价格和售后服务的重视较小,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现阶段mp6的营销战略应当偏重于效用而不是平衡的价格与效用。

5.5未来可能购买mp6的方差分析

表18说明了未来可能购买mp6时消费群体的考虑方向,其中责任承担达到了0.847,十分接近1,说明了在未来选择mp6时会更加偏重于mp6的生产与销售公司的信用,这也体现了当前社会信息化,信用化的大潮流,大趋势。在这种时期价格的显著性仅仅为0.099说明了大家对于未来自身的收入有比较乐观的估计并且认为电子产品的价格会下降,即电子产品的购买对于自身经济的影

响小。

6总结与讨论

6.1研究结论根据国外mp6与国内mp6营销方式的对比,以及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初步可以得出创新战略,文化战略,形象战略影响着消费者正在使用mp6,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的行为,即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经历。

对于mp6消费者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选择中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内涵。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不仅考虑mp6产品的性能和价格,而且越来越多地关注该品牌mp6是否达到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需求的要求;在对性价比差不多的mp6产品中进行选择时,消费者更着重的是自己对该品牌mp6的印象,如使用这款mp6能否体现自己的身份等。

对于mp6生产厂商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mp6的成本大幅下降,曾经价格昂贵的mp6现在却成为非常普及的消费品。一方面科技进步让我国mp6生产厂商获得了与国外名牌mp6差不多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国产mp6生产厂商失去了明显的价格优势。这逼迫国产mp6厂商要赋予其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

然而,现实中尽管我国mp6企业非常多,但是拥有针对性营销战略的企业却是极少的。这都是由于很多mp6企业在营销战略活动中不注重产品的营销战略。对此,根据上面的分析,借助对纽曼mp6的案例分析,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①创新战略。在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在正在使用mp6,推荐他人购买mp6,未来可能购买mp6这三项中,选择国外mp6的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这代表了我国的mp6在产品的定位上,即营销的理念方面略显不足。因此,类似mp6的生产,销售企业应当改变营销观念,实现营销观念的创新。②文化战略。一个优秀的产品不仅仅需要较高的知名度,更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理念。纽曼,三星等国际巨头都十分注重产品品牌理念的宣传,它们往往通过产品品牌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和理念来吸引人。③形象战略。调研数据显示:国产mp6在产品质量,责任承担,售后服务方面的得分显著地低于国外的mp6,这不仅仅是科技上的差距,而是诚信的缺失!其实诚信是企业道德形象的根本,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6.2研究局限性与展望首先,本文最大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样本。一个是样本数比较少,第二个是样本的代表性不强,只能说明大学生对mp6消费的看法。但是由于本文限定的范围在青少年领域,所以这次样本范围的选择还是适当的。另外这些大学生正是未来mp6的购买者,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其次,在问卷信息进行处理时比较随意。比如,描述消费者对国外名牌mp6的印象的指标国外得分的变量值仅仅是国外价格、国外外观、国外质量、国外售后服务、国外品牌内涵、国外责任承担、国外广告宣传这个七个变量值的和。这其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七个变量值对国外品牌mp6的印象产生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卓炯商品经济思想研究[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欧书阳,袁宏.创新:市场营销的生命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美]菲利普R.凯特奥拉(philipR.Cateora).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宋海宁.基于企业战略选择的市场细分价值研究[J].商业时代,2009(7).

[7]郭延飞.姬雄华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定位问题与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1).

[8]高凯.杨莉基于4V理论的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营销组合探析[J].现代商业,2009(27).

[9]翁建明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基于价值链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10).

[10]徐俊.中小企业营销的优劣势分析及其营销战略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

[11]胡朝举.不同体制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比较研究[J].武汉金融,2010(5).

[12]胡朝举.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变迁及营销运行机理创新[J].上海金融,2010(7).

[13]范钧.高技术产品市场营销风险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1).

[14]张光忠.世界营销比较[m].中信出版社,1996.

[15]赵阳.谈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业,2010(7).

[16]王战.吴超高新技术公司的营销战略及案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4).

[17]胡介埙.论开放式营销:高新技术市场的新营销模式[J].科学学研究,2002(06).

[18]翁建明高新技术企业基于价值链的竞争战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19]陈健平.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

[20]michaelemcGrathproductstrategyforhightechnologcompanies,secondedition,2000.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3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关心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不仅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一段时间以来,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一度出现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造成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这种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4

关键词:广告产业竞争力内涵研究范畴

在中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特定背景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构成的广告产业是否能在际竞争中打造自身的竞争力,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广告产业裨益良多,更具有重大的家战略意义。在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视角下,分析中广告产业与发达家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探究中广告产业的竞争力提升的可行路径,可谓正当其时。而研究广告产业竞争力首先要明确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研究范畴。

一、产业竞争力的界定

(一)产业的概念

在民经济中,“产业”是介于宏观的民经济运行和微观的企业经济活动之间的中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对产业的定义是“产业是指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我经济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提出“产业是由民经济中具有同一性质的经济社会活动单元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或“产业是指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一切领域,而每一个具体产业又是由同类型企业集合而成”。也有学者认为以民经济部门来定义产业会造成“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矛盾,提出将产业定义为“以满足人类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自然物质产品、社会关系产品和人文精神产品的生产为内涵的社会组织的集合。”这个概念从产业的内在本质出发,较为科学地界定了产业范畴和产业归类。

(二)产业竞争力的界定

关于产业际竞争力的概念至今仍处于不断争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际比较生产力说

在际上影响最大的波特教授和内认同度较高的金碚研究员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都属于此类。

波特指出,产业竞争力是在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更高的生产力向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中社科院金碚研究员把产业竞争力归结为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的更高生产力,向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

2、区域竞争力说

浙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提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商学院陈红儿、陈刚也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内市场上的表现和地位。这种表现和地位,通常是由该区域产业所具有的提供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具体显示出来。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

中社科院裴长洪博士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来源出发,提出产业竞争力是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在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4、比较能力和综合能力说

张超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盛世豪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

5、要素资源配置说

郭京福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及转换,稳定持续的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体现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表现在市场上如产品价格、成本、质量、服务、品牌和差异化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差异化能力。

由于基本假设和分析角度不同,上述概念并没有对“产业竞争力”达成统一的界定,但形成了如下共识:

其一,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概念;

其二,产业竞争力是以企业竞争力为微观基础,家竞争力为宏观目标的,同时受到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影响;

其三,产业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双重含义,是产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基于前文对“产业”概念的界定和“产业竞争力”的中观取向,可将“产业竞争力”概括为:一的某一产业比他的同一产业更有效的向市场提业和服务的综合能力。这个概念将产业竞争力的“属”归纳为“更有效的提品和服务的综合能力”,说明了产业竞争力的本质是产业的综合能力。将产业竞争力的“种差”表示为“一的某一产业比他的同一产业”,也显示了产业竞争力中观层面的内涵,明确了其与“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区隔。

二、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研究范畴

(一)广告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前文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界定,可将广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的广告产业比他的广告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业和服务的综合能力。其中,广告产业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广告产业的定义最初见于张金海、程明所提出的“广告产业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以提供广告服务为专门职业,接受客户委托,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设备,专业从事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广告等各种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的专门化行业”。这个概念是对以广告业务为核心的传统广告产业的高度概括,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广告产业的产业形态已经发生了并正在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为此,张金海、程明提出了“大广告产业”的概念,即包括整合营销传播业务在内的整体产业形态。虽然他们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大广告产业”的概念,但其提出的广告产业应该涵盖包括战略咨询、市场调查、公共关系、终端促销、媒体购买、网络营销和事件营销等服务在内的行业,其实是廓清了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产业的范畴。也就是说,广告产业的内涵可表述为:按照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以提供整合营销传播业务为专门职业,接受客户委托,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设备,专业从事战略咨询、市场调查、公共关系、终端促销、媒体购买、网络营销和事件营销等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的专门化行业。

(二)广告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畴

广告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畴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广告产业的产业定位。长期以来,中的广告产业被定位于服务行业。在家统计目录中,广告业作为特种服务业与娱乐、洗浴等行业并列;在《中华人民共和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广告业也属于“服务业”的子目,与业、旅店业、饮食业、旅游业、仓储业、租赁业税率同为5%;在《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中,广告业被定义为用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幻灯、路牌、招贴、橱窗、霓虹灯、灯箱等形式为介绍商品、经营服务项目、文体节目或通告、声明等事项进行宣传和提供相关服务的业务。

而在美,广告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配合家产业结构调整,是作为家战略产业来重点发展的。当时美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迅速向后发达家和地区转移,将包括广告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家战略高度,美的广告业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确立了世界广告中心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的英则将广告产业定位于创意产业。在1998年出台的《英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根据该定义,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等行业为创意产业。广告产业作为智力型产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2009年9月,我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广告产业与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并列为家重点文化产业,广告被列入了第一梯队的重点文化产业。至此,广告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级结构的产业主体的地位得以确认,广告产业以其有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性,被纳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智能经济的范畴。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5

[论文摘要]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割变化的当夸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度其实现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它们作为时代主题的地位未变,井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过程。

时代观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每一步发展,都体现着时代的内容与时代的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认识所处时代的性质,正确把握时展不同阶段的主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风云变幻_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当代世界,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将有助于我们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出发,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台作战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人手,介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主要内容,并着力对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末期以来时代主题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力图以新的视野把握时展的重要课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简单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马克思、思格斯开始就十分关注时代观问题,他们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形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l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程度加深,以及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现实,都支持了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时代的科学论断。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未能完全把握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起来以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新变化。当历史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议进一步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加以思考和分析,对时展主题提出新的判断,完成这一任务的是列宁。

列宁全面分析了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由于垄断的形成,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大主要矛盾.形成了深刻的、全面的和持久的经济政治危机,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历史地位和矛盾运动的全面研究指出,帝国主义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各种危机的时代,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即所谓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趋势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论断舡确的。l9世纪7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殖民地浪潮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问出现的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一切伟大人物都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一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只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这以后世界历史的变化他们无法作出精确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时代基本特征早已不复存在或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这些基本特征定性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也不再符台事实。类历史逐步过渡到—个新的时代。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民主国家的胜利、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结束,战争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从而对当时整个世界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仅仅是时生转折的—个开端,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亦或是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呈现出曲折的历程,从而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也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总休来讲,虽然地区性的冲突连绵不断,国际局势时紧时缓,但世界性的大战始终没有爆发,“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已不再适应国际关系的现实状况。

影响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当代世界各主要力量之间矛盾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矛盾和冲突从未间断,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却从未诉诸战争,保持了相当长的和平时期;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状况,资产阶级除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外闰垛取了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改变阶级结构,这成为战后世界和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世界的倔起极太地改变了战后国际关系埘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冲击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虽然从来停止,但他们之间升级为战争的正面冲突却很少,相互间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都使得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不仅成为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

影响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第二个因素是国际社会出现了许多使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孕育大变动的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列稳定的国际环境的迫切要求日益突出;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有了广泛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与战争观。使得和平与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日益明确与突出。

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对时代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影响全局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舴出了新的战论断:“对于总的国际形势,我的看法是净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避免的叼。l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太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未.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反应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主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它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发展与变化

冷战结束.国际社会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为激烈的变动,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政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对和平与发展是否仍是时代主题,以及这一主题自身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化,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它既是对当今世界基本态势的判断,也是问题的判断和矛盾的判断;它既是主要潮流和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是这一主题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

首先,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就和平而言,与新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和平”的内涵较之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

其一,“和平’所涵盖的领域更为宽泛。一般认为,国家安全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安全发生演变的最主要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具有安全价值的领域及谋求安全的方式,同时也就逐步而深刻地改变了安全的内涵。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产生了一系列需要相互合作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这使得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亦或是文化、科技领域都对一国的安全利害做关。“国家安全不再仅限于单一的、狭窄的领域,而是涉及军事、经济资源、生态等各个方面,产生出一种综合安全的思想。由此,“和平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与传统的军事战争相对,而有了涉及军事妇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更为宽泛的涵义。

其二,与“全球和平”相对的“地区和平更引人关注。前者指全球范围内的和平态势,后者则指与局部冲突和局部战争相对的态势。冷战结束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个突出变化就是全球性的战争危险减少,而地区冲突、地区战争的频率加大。这些一度为冷战所掩盖的民族、宗教、种族冲突纷纷暴露井激化,成为影响当前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日益复杂化。一方面,由超级大国直接发动或操纵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日益增多。这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臆性因素。相对于前者来说,其影响力虽然目前还十分有限,但却是深远而复杂的。

由此可见,追求和平的时代主潮流未变,但和平的内涵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势必对实现和平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发展而言,其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其一,由于南北差距的不断加大,使得发展的紧迫性比之过去更为突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支配下,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日显突出,而科技、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一切.“都在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肌总体上看比过去更严峻了。

其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盲目掠夺自然资源以及肆意污染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保护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其次,和平与发展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实现方式的变化。就和平而言,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各国追求和平的方式也琏之加调整:与和平内涵扩大化相适应,国家为追求和平所采取的安全战略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建立于更宽泛的领域.成为一种综告安全战略;另一方面,国家安全的相互依存使得一国追求安全的手段也应该是安全的。现实主义理论中所谓的“如果休想要和平,那么就要准备战争不再是处理国际关系信条,取而代之的是协词与合作。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由“确保报复’.牟专变为“确保生存”或‘共同生存’。针对“地区和平问题,建立地区性以及国际性的安全对话与磋商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突出。面临隐性因素”对国家安全及世界和平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反对霸权主义的行列,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制约机制也成为包括联合国改革在内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

此外,与和平问题相联系的还涉及和平力量的发展演变,这包括:曾经作为和平主力军的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作用有所减弱,但在反对霸权主义干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多层次的作用;二是大国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大国之间不同内涵、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的建立成为新时期和平潮流的新动力之一;三是中国仍然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之一。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6

[关键词]数字化企业;企业信息化;参考框架;成熟度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22.026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2-0041-04

1数字化企业的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企业集团、产业链层面的竞争;竞争的性质、范围由有形的竞争转向无形的竞争;竞争的方式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全方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数字化企业迈进,以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全球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是最早一批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大型企业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即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以支持公司总部与全球6600多家分店、10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数千家供应商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高效的联通。在经营管理方面,沃尔玛为全集团的所有店铺和配送中心配置了统一的管理系统,全集团每天发生的一切与经营有关的购销调存等详细信息,都通过网络传送到总部数据中心,总部可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门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等实现全部盘点;在商品采购方面,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基于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现了高效协同,供应商可以实时掌握沃尔玛的销售状态和库存动态,按需为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进行补货,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存量水平的最优化;在商品配送方面,沃尔玛建设了高度智能化的配送中心和运输系统,实现85%以上的商品由配送中心供应,保证货品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65%水平。沃尔玛平均补货周期是2天,而竞争对手却至少要5天;沃尔玛的运输成本仅占总成本3%,而竞争对手却高达5%。此外,基于多年累积的海量数据,沃尔玛应用商务智能以小时为单位动态地运行决策模型,形成最佳的商品组合、陈列以及降价促销等策略。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沃尔玛的总资产周转率是同行业企业的数倍,而其经营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几乎是同行业企业的一半[1]。

2数字化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随着沃尔玛、戴尔、思科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企业的逐步涌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发生与发展相继开展了多方位的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并由欧美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即“DigitalFirm”或“Digitalenterprise”。

数字化企业的提法虽然已被广为认可,但关于其定义与内涵却众说纷纭。美国波音公司的wayneesser等学者对数字化企业的理解是:“实现无纸化制造,并且带来高效生产力的企业”[2]。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认为,数字化企业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原动力,遵循数字经济规律的知识型企业[3]。JonhDavies认为,数字化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构建的基础,以便实现下列的基本目标:更有效地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它利用通讯与计算技术的融合来改进业务流程[4]。国内的袁清珂等学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制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5]。

总体而言,数字化企业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多数将其理解为一种企业运营模式,少数将其理解为以集成应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因此,数字化企业的内涵有待进一步阐释,从而为我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指明发展方向。

通过对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代表性企业的共性特征的提炼,我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定义及相关特征给出了新的界定。

数字化企业是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在各项运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各环节数据的适时获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应用,达到优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与量化决策的集成统一,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知识型企业。数字化企业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发展潮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从运行特征看,数字化企业的各类数据实现全面数字化,企业全员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被授权访问的数据,促进了工作效率提升;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充分获取并深入利用各方面信息,强化对业务的掌控能力,能够实现事前预测与事中的有效控制;基于充分共享的信息,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与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一体化运作,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优势,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高效满足客户需求。

从信息技术特征看,数字化企业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撑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拥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形成了集成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运行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能通过相应的辅助分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或预测,形成最优化的方案来指导决策或生产,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效率和灵活性,有效降低成本。

3数字化企业建设的参考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关键举措和成功经验,我们针对数字化企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共性的参考框架,具体包括推进方向、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框架、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建设原则等4方面内容。

3.1数字化企业建设的推进方向

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迈进,应该从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等3个方面加以推进,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各项业务的全面融合,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在构建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充分结合、相互促进,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优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企业数字化运作支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高度融合的业务运作数字化和管理决策数字化。业务运作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采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等。通过实现数字化设计,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制造,显著提升生产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强化生产作业安全;通过实现数字化采购,充分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显著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营销,显著降低营销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客户需求分析与预测能力;通过实现数字化服务,显著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提升客户满意度。在管理决策数字化方面,基于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有效的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

知识管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企业应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让企业的各部门和每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效结合,围绕部门和岗位工作目标来明晰关键知识领域,进而设计知识管理提升手段。在战术层面,企业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机构,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构建崇尚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构建知识库与在线培训平台等知识管理系统,搭建面向知识提炼和分享的专家交流会等实体交流平台,从而为知识管理奠定体制与机制保障。

3.2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架构

现实中的企业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从企业模型分析的角度,可以将企业运营行为划分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行3个层面,在业务运行层面可以将业务链进一步划分为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及客户服务等5个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链可能全部涵盖这5个领域,也可能只是部分涵盖。

如图1所示,企业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运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平台,每个方面的支撑平台服务于特定的业务或管理需求,并基于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整合应用。

决策支持平台:用于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业务运行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并转换成便于分析的信息,使得分析人员能够利用高效的分析手段来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性与效率的提升。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商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解决方案。

经营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办公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需求,为各类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水平的运营管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企业资源计划解决方案和协同办公平台解决方案。

研发设计平台:用来集中管理企业的研发设计数据和相关数据,支持多领域、多专业一体化的研发设计,促进新产品研发或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制造业为例,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生产运行管理平台:用来支持生产计划或生产方案的科学制定、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基础上的生产指挥与调度及生产作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促进生产作业的精细化管理。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具体行业领域的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解决方案。

物资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提升库存与库房管理水平,实现集中采购,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满足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需求。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取前台与后台的模式,前台主要面向采购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后台主要面向企业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库存管理流程的业务支持系统。

销售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销售行为,实时掌握销售数据,实施统一灵活的销售策略,实现物流配送等保障业务的合理安排,整体上降低销售成本。根据销售业务的差异性,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建设模式:一种是搭建企业级的销售管理系统,同时管理多个销售终端,典型的代表是沃尔玛公司;另外一种是搭建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产品销售。

客户服务平台:用来降低服务成本,支持客户自我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主流的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呼叫中心(CallCenter),支持客户通过电话方式来获取供应商服务或实现自助服务;另外一种是建立客户服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

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载体,用来支持企业知识的归集与分享,促进员工在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和创新能力。构建面向显性知识归集与分享的企业知识库是目前主流的建设模式。

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平台以及合作伙伴企业间的相关信息系统,只有实现它们的高效集成应用,才能做到企业内外各类信息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从而支持企业实现高效的运营。关于企业的应用集成,传统的点对点集成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集成需求。为了避免点对点集成的个性化实现和高耦合问题,企业需要采用基于统一的标准实现所有相关系统集成应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模式,该模式简化了集成的实现与后续的维护。

3.3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

笔者借鉴文献[6]等企业it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模型,以供参考。

3.4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必须统筹平衡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知识管理3个方面的有序推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很多企业在推进自身数字化的进程中割裂了三者关系,导致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适应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或者是企业人员不能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2)制订科学合理的企业it战略规划,遵循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原则,稳步扎实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从部门级的分散建设模式转向了企业级的统一建设,并开始重视制订统一的企业it战略规划。但是在it战略规划的实施方面,却普遍缺乏严格规范的it治理,导致it建设与业务需求错位,无法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

(3)必须高度重视并实施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数字化企业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运营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以保障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可用性。

4结语

本文基于对各类数字化企业案例研究所形成的认识,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数字化企业建设参考框架,以后将就不同类型的企业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设模式和评测标准。希望此文能对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关于数字化企业的理解,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的思想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索德奎斯.沃尔玛不败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wayneesser,Rogernanderson.VisualizationoftheadvancedDigitalenterprise[eB/oL].http://leanenergy.ldeo.columbia.edu/docs/otC%20esseranderson%202001.pdf.

[3]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数字化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JohnDavies.迈向数字化企业[J].it经理世界,2005(18).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7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基于此定义,可以设计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地定义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混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等不足,使它不能在国家关于经济安全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混淆三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不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两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对已有定义方式的比较分析

学术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尚未有定论,大致可以分为状态说、能力说等几大类。能力说侧重于动态评价,状态说侧重于静态评价。动态评价优于静态评价之处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今天,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评价现在的能力,还可以评价未来的能力即潜力。缺点是能力只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因为有无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或能力大小,还要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状态来检验,具有强大的能力,只是具备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性,不等于国家经济就安全了。例如,人们曾经认为美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是最强的,但2007年,美国却不能预测和阻止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当然,从静态上说,能力表现为状态;从动态上说,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例如,现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良好状态是实现未来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之一。但未来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良好,仍然不能用手段来证明。

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不仅是物质力,也包括变可能为现实的主观力,因此,评价能力难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客观数据的支持,许多指标只能依靠主观打分。例如,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1]的定义,其中,第二、三个指标就很难主要运用客观数据进行评价。而状态作为结果,大部分可以用客观指标来反映,从而使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容易,更能作出比较精确的判断,而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过程。例如,当我们对若干时间点的国家经济安全状态进行连续测度时,就可以得出某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变化的走势图,从而把握其实现或者受损的规律。但是,过程说依然以状态说为基础,因为每个测度点都是对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的评价。

二、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一级评价指标的再研究

虽然传统的状态说在国家经济安全定义方式上比较科学,但它在定义内涵的选择上却因为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状态说的多数定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2],或者“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内外诸要素的安全”[3],这就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混淆起来了。没有国家经济发展的确没有经济安全,然而仅仅有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就有了国家经济安全。把国家经济安全等同于国家经济发展,其结果是,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换个名称就可以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反之亦然。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国家经济安全也不是国家一般的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而是重大特别是根本经济利益没有受到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赵英认为:“能够提到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来认识,并由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甚至采取强硬手段予以支持的,只能是国家经济利益体系中的重大国家经济利益。”[4]雷家骕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5]因此,如果把一般经济利益受损也列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就会因为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或者因为负担太重而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发挥。

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主要是指那些事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利益,而能够对它们构成严重威胁的莫过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这三个主要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重要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国家属于上层建筑,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生产力领域,而且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郑通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个制度问题”[6]。

西方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把“自由在未来不会遭受侵害”[7](p96)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经济发展属于生产力领域,它涉及经济体制而不涉及经济制度。

2.经济

经济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对内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权、经济活动的管辖权、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控制权等,对外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平等制定权、国际市场的自由利用权等。

首先,经济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又一种一级评价指标。因为当一国经济受到侵害时,该国经济往往仍然在发展甚至因为外资大量涌入而出现一时的繁荣。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史以及西方《剑桥中华民国史》关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主要根据就是这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但这十年恰恰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大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疯狂掠夺中国的十年,中国不仅经济而且政治都受到了严重侵犯,其间先后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盲目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一度取得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却付出了经济受到较大损害的代价。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安全,如果一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不安全,就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把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也有利于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区别开来。因为区域经济作为一国的地方经济,它的安全一般不涉及经济问题;非战略产业安全较少涉及经济问题,战略产业安全涉及经济问题但不能独自维护它。例如,应对国际经济禁运和封锁就非某个具体产业或企业力所能及,它属于国家经济安全甚至国防安全的范畴。再如,粮食和石油在产业安全的视角下,主要是一般商品,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下却主要是公共品甚至是国防公共品。

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因为经济危机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经济危机风险状况指标还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区别开来。国家经济出现不稳定并不等于经济出现危机。从两者产生的原因来看,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一些,但烈度要小;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相对要少,但烈度却要大许多。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治理经济不稳定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法律等措施,而治理经济危机则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行政等措施。在实现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靠宏观经济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除了宏观经济部门之外,还需要有政治、外交乃至国防部门参加。

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在内涵上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这一定义及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使我们能够较好地把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区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区别开来,从而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奠定基础。

三、国家经济安全二级评价指标的再选择

除了定义方式和内涵方面的原因外,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相混淆,还同经济安全状况和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经济安全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经济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发展方针的状态。

(2)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

(3)重要海峡无危险通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程度。

(4)重要资源的外资勘探率和开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重要资源的状态。

(5)战略产业中的外资比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战略产业的程度。

(6)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它们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状态。

上述指标中,有效掌握本国战略产业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垄断程度指标相重合,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反垄断规范的对象不仅是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维护的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而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不是同等的概念。因此,尽管美国先后颁布了《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哈特·斯考特·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等反垄断法,但仍然于1988年通过了修正《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条的《艾克森-弗罗里奥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又通过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再如,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指标相重合,但细分下去仍然是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中的“自由利用国际市场”主要不是从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数额方面来评价,而是通过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等二级评价指标来判别的。而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二级评价指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所没有的,因为从一般的进出口额上分析问题,能否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因素已经被抽象掉了。

也可以考虑将有效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有效掌握自己的战略产业、自由利用国际市场这三个指标合并,设立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作为一国国民在本土内外的所有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外资对该国重要资源、战略产业的控制情况以及该国国民在国际市场遭受歧视的情况,而GDp指标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2.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GDp负增长率。因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GDp负增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

(2)采购经理指数、失业率。这两项指标可以进一步测度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就业的损害程度。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率。这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因此,扩大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为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

(4)财政赤字率。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各种扩大公共开支的措施,势必造成或者加大财政赤字率。相对于前几个指标虽然有时滞性,但财政赤字率提高却是经济危机发生后的普遍现象之一。

(5)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增加、税收减少,一般会促使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一些已无利率可降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的所谓“定量宽松”政策,就是实施通货膨胀的委婉说法。

(6)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后者是前者最为直接的结果。(7)金融资产缩水率。在全球化时代,虚拟经济迅速膨胀,经济危机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资产缩水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现象之一。

(8)贸易收支赤字率、资本收支赤字率。这两项指标对一些加工贸易型的国家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9)外汇资产安全率、外债偿付安全率。这两项指标可以测度经济危机对一些外向型国家的损害程度。

虽然上述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有一些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阈值是不同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阈值是“微起微落”,经济稳定是“小起小落”,那么,经济危机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因此,在指标方向设计上,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正指标,经济稳定以正指标为主,而经济危机则以负指标为主。另外,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除了重合指标外,也有许多经济危机所不具有的评价指标。

四、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经济安全定义和评价指标的再选择,可以将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于表3。在表3的基础上,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完整性指的是面面俱到,全面性指的是涵盖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但不是方方面面。表3中的二级评价指标不能说应有尽有,却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主要方面。未来应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能够提高主要评价方面精确度的指标,但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因为“预警指标过多,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延长预警周期,难以及时预警,而且还会降低预警效率,降低预警的可行性,难以达到预警的目的”。[9]

2.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何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大致有两种确定多指标权重的方法:

第一,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第一级评价体系的指标少,可以采用主观赋值法特别是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权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未开放条件下,内源性风险大于外源性风险;在开放条件下,外源性风险则要大于内源性风险。因此,俄罗斯1996年10月公布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时,由于既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深深陷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中,因此,24个指标中只有6个是外源性风险指标,其余都是内源性风险指标。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8

 

关键词:《现代知识产权管理》 书评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不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为第一要素,而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巫需加强。

一、相关研究背景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论著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在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相对来说并未侧重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分析与阐述;而国内研究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较为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专著有罗国轩的《知识产权管理概论》(2007),蒋坡的《知识产权管理》(2007),柯涛、林葵的《知识产权管理》(2004),马海群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2003)以及商晓帆、毕红秋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2003)等。

   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以传统的法学、经济学研究以及技术视角的研究成果偏多,法学视角侧重法理理论,经济学视角则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方法,而技术视角主要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可见,缺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技术一经济一法律”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此外,从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多数在技术管理学科内开设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从商业化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既跟不上现代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实践发展,又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需求,马海群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与积累,突破以往情报学领域以单一学科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知识产权研究框架,将知识产权研究置于管理、法律和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之下,于2009年7月推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研究。

二、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与企业面临的智力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战略运行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等,正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划,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评价管理意识。因此,在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海群教授紧跟学术前沿,突破了以往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准确的探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马海群教授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界定为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7月17-18日举行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简称wi-po)国际会议中主要讨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尤须如此),并强调必须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建设具有知识产权能力的商业组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意识。这在同类会议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的学术导向性和前瞻性。本书紧跟研究热点,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在各章节中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如第4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中提出,要充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提高加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这一措施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这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7条所提出的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相契合;第10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于企业创新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建立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9

关键词:文字;标志;Vi设计;

品牌是承诺,是一种见解,是存在于每一个顾客头的脑中关于产品或企业的声誉和期望。它是一种强大而又脆弱的资产。品牌是关于建立感情的工程。人们会爱它,相信它并建立起强大的忠诚度,购买它并信赖它。品牌是一种速记符号,它代表着某种东西,在我们的时代,即使最小的企业也在谈论品牌的重要性。品牌为何如此重要?原因就是:好的品牌可以成就优秀的企业,非凡品牌为成功埋下伏笔。随着产品和服务愈发难以分辨,随着竞争创造出无限的选择,随着企业合并成毫无个性的庞然大物,如何与众不同就变得日益紧迫了。尽管品牌设计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记住,但是这一点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一个强大品牌意味着一家企业或者它的产品将在密集而拥挤的市场中鹤立鸡群。企业形象战略,一般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而且,优秀的企业形象战略能够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

在企业形象构成中,Vi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视觉识别系统是通过视觉识别符号传达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展示其独特形象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内在本质的外在体现。通过Vi的开发创造出的形象,会影响企业整体形象。

在一个过度饱和的视觉环境中,设计出一个醒目,难忘而合适的简洁图形不是那么容易的。创意的途径可以是众多设计师忙于同一个创意,也可以采用每个设计师设计一个不同创意,然后将为数不多的设计草图贴在墙上,供团队讨论,每个初步方案都可能是新方案的催化剂,另外,标志还必须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媒介和应用方式。在改良性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仔细研究现有图形的价值,了解它对于企业文化意味着什么,找到一种既可以保留最初标志内涵的艺术,又能将其转变成为更好的创意和更强大,更长久的视觉形式的方法。

视觉识别虽是非语言的信息,但却是影响广泛,效果最直接,传播利于感染力最强的视觉传达形式。从色彩到图形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人的心理乃至生理有直接的影响,不仅因为其品质的优良,也因为具有独特性可信赖的形象,从而引导人们再购买,人们容易注意招牌上的颜色和图形。很多人都承认“可口可乐”的广告牌是引人注目的优秀设计,受众不必阅读上面的文字,只要看到方形的红色招牌上有一条白色的波浪图形就知道是“可口可乐”。

标志是一种视觉图形,但文字标志同时具备语言特征和语音形式。文字是一种约定性的记号,它具有视觉性,具有内涵,目前以汉字或拉丁字母为设计元素的标志屡见不鲜。文字标志就是采用特定字体的词为设计元素之一的标志,字体可以是标准的,带修饰的,也可以完全是重新设计的,文字所构成的标准图形不仅要独特,而且还要持久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文字标识要能做到在不同的范围和媒介中都容易辨认,无论它是用丝网映在圆珠笔上还是用灯光投在大楼的外部装饰上都必须清晰明了,文字标志设计要仔细研究文字艺术,设计师要考虑每个字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字所构成的标志必须能表达出适合企业的个性和定位。就文字及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可将文字标识分为几种具有特别代表性的类型:

一、汉字的设计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从远古时期的岩符契(刻画符号)到宋元明清的宋体印版字体,世界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与之相比。汉字的内部结构千变万化,外部形态呈四方形,虽然有的汉字书写的笔画外形可以有不同的的几何形式,但这些形状均被合理、和谐地规范在一个近似的方形之中。而字形结构主要是研究汉字中笔画、偏旁、部首之间的组成关系,即如何将它们有秩序、按比例地组合在方形空间的位置上。汉字作为标志的基本造型,常常是我们探索标志设计民族化的途径之一,汉字形式的标志也往往因具有浓郁的传统和民族特色而充满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二、拉丁字母的设计

拉丁字母具有几何化的造型特征,拉丁字母造型标志一般分为单字母和连字母两种形式,拉丁字母作为相对通用的文字,在沟通方面可以缩短距离,拉丁字母在设计上表现处言简意赅、形态变化多样的优势。

字母标志在信息量上,强调简洁明了,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在造型上,提倡图形的可视性,要求图形清晰耐看;在构思上,主张从内容及其意蕴出发,使标志与产品、组织的性质、特点相适应;在设计技巧上,一般采取字母组合和象形图形相结合等方式。

三、数字及标点图形的设计

目前使用数字作为标志的情况并不普遍,这种独特的状态令人记忆深刻,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对数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与汉字等形态相比,数字显得极为简洁,便于识别,便于形态的变化。一些经过改造后的数字造型极具魅力和富有现代感。数字标志设计图形一般可分为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标志设计图形。而同时标点符号作为特殊的文字形态具有独特的含义,它具有间接地形态,丰富的内涵,同事也由于使用较少,轻易出奇制胜,令人印象深刻。

四、文字与图形组合的表现形式

将文字和图形邮寄的结合在一起组成标志,是一种常见的图文结合标志类型,称为文字与图形并置。另还有将文字变形为特殊的图形,或将一组文字排列为具有意义的图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标志形式。将文字的某些局部以具有一定含义的图形代替,这种方式往往具有独特的以为,给人以丰富的内涵。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战略意义篇10

一、对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出版的内核与边界,以及数字化的福音与压力都比较复杂。

首先,出版的内核与边界其实是对其功能、作用与业务边界的细化与描述。由于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终端、渠道成为黏连用户的必要方式,同时它们也在突破原有出版的提供方式和产品形态。原有单一性文本在读图时代受到冲击,文本持续性阅读受到多媒体化呈现和新结构方式的影响。原有的二维阅读体验不断被赋予更加多元的层次,甚至包括第三维度的幻觉,这使得交互体验、复合符号运用显得更为迫切。段篇章式的自然文本结构被网络、渠道和终端切割而变得分化,新的阅读选择方式使得出版内容需要按关联意义、增值意义以及复合吸引等角度重新结构化。产业边界融合与模糊带来了其他产业链主体对出版主业的强势渗透,一方面,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斜向扩张加剧了出版业对“出版本质”的疑惑与出版话语权的博弈。出版功能与传播功能的模糊导致出版从业者流失部分权力。在新技术条件下,谁来决定出版内容和如何出版的权力,部分分流给了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的身份正在合一,这对出版功能和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选择成本更高的内容以及整合需求更大的内容,出版从业者仍有较大操作空间,但消费者行为对内容的影响却越来越难以忽视。

其次是数字化带来的福音与压力。技术的更迭与代谢改变了内容的生成与结构方式,进而形成了新型的竞争格局。当下国内出版业对数字化的焦虑,一方面源于产业发展的压力,一方面源于思维层面的不确定性。所有内容是否都适合数字化、版权如何分割、研究性问题和法律性问题等都成为操作层面的困扰。因此,数字化转型需要多维主体的推进以及法律法规环节的健全,才可能减少损耗的不确定性和开发者的疑虑。

二、数字出版概念的动态分析

以往我们遇到一些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包括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期刊、手机出版等。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理解数字出版概念的脉络层次,即技术推演导致的技术标签化、网络化、流程化与目的化。

1.技术标签化

数字出版最初的概念界定离不开其技术核心――计算机技术和二进制。某种程度上说,数字出版是计算机运算技术、操作技术、存储技术与出版领域发生关联的产物,可追溯到应用于印前编辑出版环节。①因此,按照编码发展流程,模拟电子化和数字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关联,进而派生出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概念。艾尤阿米仁认为,数字出版是两个传统概念的结合,即数字化和电子出版。②

2.网络化

数字出版界定的网络化实际上侧重于网络传输以及复制、发行在互联网层面的合流。只不过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范畴宽窄不一的概念体系。

一种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认为数字出版等同于网络出版,二者是同义关系。如,数字出版是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基于网络的出版和发行方式。③这种概念更多侧重于网络传输与应用对出版领域的影响。

另一种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认为数字出版包含网络出版,二者是包含关系。如,随着封装型载体被认定为过渡产品,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内涵外延较为接近,网络出版不包括印前部分,④也不包括封装型电子或数字出版物。

3.流程化

在数字出版界定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从技术、传输重心和成果角度向全流程层面拓展,这反映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纵深态势。以流程化为核心的数字出版概念,强调使用二进制对出版流程产生阶段性或全局性影响,涵盖原创作品数字化、编辑加工数字化、印刷复制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⑤这种概念体系有利于全方位着眼数字化转型。

4.目的化

除了上述界定方式外,还有从技术实现、经济收益、文化效应并存的重复使用诉求等视角出发的界定方式,即以互联网作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重复使用目的。阎晓宏认为,应使用信息网络替代互联网,因为它还可包含局域网。⑥

三、数字出版概念的迷思

虽然上述概念界定均从各维度拓展了对数字出版的认知范畴,但数字化进程本身仍处于发展状态,需要用进化论的视角来审视它。

1.阶段性概念特征

当下的数字出版概念实际上是个阶段性概念,表面上看,其核心在于数字化进程,但其本质是打破原有二维出版时空环境与展现方式,成为三维时空压缩的展现方式。概念界定的重心也从印刷与发表扩展到复制传播与新技术存储层面,专业性编辑的“去中心化”与“重新中心化”现象明显。竞争性优势在产业融合与受众生产的双重作用下,不断稀释、消解或者转移。出版内容范畴也将信息、娱乐、服务、教育、模拟或现实社交融于一身。出版内容本身发生巨大变化,内容的边界和文本的界限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传统,具有半开放性和互文性的内容会获得更大的附加价值。

数字化进程带来的变化涉及整个内容与管理系统的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操作,外部供应链交易管理的数字化关联与印刷、发行机构以及终极用户的交易关系与模式正随着数字化权力的博弈而变化。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数字化的压力来自于功能定位选择和附加价值产生能力的提升要求,数字化机遇在于缩短与内容源和终极用户之间的渠道距离与层差,但这也恰恰容易陷入包括更多参与主体的用户的接近性博弈。因此,数字出版界定方式正在突破出版领域界限、产品形态界限、产业链地位边界界限,强调经营活动效力与效率的深度挖掘,并由原有单一性、封闭性固化内容产品形态,转向复合性、半开放性或全开放性流化内容产品与关系服务形态。由此,其生产与服务者主体必然更加多元,在流畅的产业链流动过程中,阶段性环节控制权力的大小决定了当下的竞争格局。需要注意的是,用户需求的短时吸引、阶段容忍和根本需求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决定了用户习惯的培养周期与企业盈利价值缔造周期的长短。

从近八年的数字出版产业统计以及规范性文件的数字出版物界定中可以发现,电子出版物在统计过程中并没有和数字出版物整合到一起;另一方面,数字出版内容包含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在线音乐、手机彩铃,这打破了原有出版内容的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可能是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涵盖了多维度产品延伸与预期组合设想。其中,互联网广告是延续原有报刊产品呈现和网络化盈利模式的重要组成。在线音乐和手机彩铃则更多强调它们的网络性和终端性特点,有可能成为预期数字出版产品中的嵌入式组成部分,但其关联性确实较弱,并涉及不同著作权利的运营维护。作为未来数字出版产品序列开发的前端产品或后端产品,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则有可能成为版权运营深度开发的产物。

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专业内容生产主体承载较大压力,用户生产内容基数巨大,他们提供原创内容、信息或对原有内容的评价意见施加影响;而技术数据巨头可以利用数据搜索与挖掘技术甚至聚合软件冲击单一专业内容生产主体。

2.边界困惑――内容的再界定与重组

数字出版对原有出版内容的形式创新影响巨大,从而影响数字出版的用户定位与商业模式的选择。目前存在的概念问题是相关技术层出不穷,以介质或载体来描述数字出版永远会处于更新或代谢状态;“泛数字出版”和数字出版“狭窄化”观念同时存在。跨界融合产品的出现也必然会对原有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的权责和数字出版概念的界定提出挑战。

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将内容定位为四个层面,再具体划分为八种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在电子化、数字化技术作用的价值增值能力与速度方面具有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数据、信息、离散成果以及聚合知识是细碎的内容,它们组合成离散的片状数据或文本,能够被聚合成多种形式的集合体,并且在诸如可平衡性、可检索性和互文方面能增加实际价值。叙事体内容具有渐进累积特征,需要延续性时间完成阅读。持续性辩论和教学知识也具有渐进累积特征,但网络环境有途径来增加它们的价值。⑦

3.数字出版概念的两个层面与再认识

笔者对数字出版作出如下界定: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手段重塑传统出版形态并萌生新形态,导致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化,运用计算机存储、运算、网络传输和智能输出呈现等技术手段重组数据、信息、知识和叙事内核的生产方式、形式和盈利方式的活动范畴。由此可派生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内容内核类别细分化与关联化。数字出版内容的细分化源于其内容类别的细分,按其选择性成本从低到高可分化为信息、叙事内核、知识、数据等四个层次。但是,数字出版内容价值的挖掘,不简单表现为单个层次的开发,还包括内容之间的关联开发。内容的范围会跳出单一生产者范畴,与广义的其他文本产生互文性组合增值和捆绑营销价值。

第二个层面是数字出版的前端作业层被压缩,后端作业层却被延伸,二者形成了一个新型开放循环通路。因此,内容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关联后,仍有后续工作需要开展,后端作业层包括更多内容的营销反馈、互动评估与价值重塑,再反向回到前端产品开发层进行新产品开发。虽然,理想模型是要延伸后端链条,但人力、财力如何分配,以及工作成果的反向应用开发程度、经验积累则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述对数字出版概念的再认识是从两个基本问题入手,推导到进化论的思考方式,重新审视内容的边界,认为其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突点设计上,最后必然是多节点占领与合作的结果。这种再认识对数字出版企业的意义在于,数字出版企业需要从内容价值与版权附加值角度进行再挖掘,从屏战略、网战略、终端战略等角度探寻自身数字化利益的最大化节点。

(侯欣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博士后)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4BXw01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J].出版科学,2005,(3).转引自张立.数字出版的若干问题讨论[J].出版发行研究,2005,(7):14.

②④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05,(7):7,8.

③书生之家.数字出版,引发书业革命[J].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4):36.

⑤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2006,(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