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25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空冷;噪声;试验;方案

aircoolingsystemnoisecontrolfeaturemufflerdesignverificationtestanalysisreport

jishuai

(chinaenergyconstructiongroupbuildingfourshanxielectricpowercompanytaiyuanshanxi030012)

【abstract】directaircoolingsystemfortheplant,duetothefansystemisbasicallyinaltitude,thepreventionofgreatdifficultyfannoise,noisenotonlyneedtoconsidertheimpactoftheconstruction,theneedtoconsidertheoperationalrunninglate,thereisnospecializedresearchinthisregard,sonoisecontrolisparticularlyimportanttest,theprogramisinthissituationanalysisandresearchfromacousticperformanceandaerodynamicperformanceintwoways.

【keywords】air-cooled;noise;trial;program

1.背景

空冷系统风机机组是其辐射噪声的主要源强,对风机机组噪声进行控制是空冷系统降噪的关键。针对风机机组噪声及其特性,在前期小型试验台测试基础上进行了大型试验台测试,针对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消声装置及变径管道,从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试验数据及经验公式,评估实际实施后消声装置的两大性能。

2.测试依据

《声学消声器现场测量》gb/t19512-2004。

3.测试方案

3.1测试时间。

2013年7月20日~25日昼夜测试。

3.2测试仪器。

(1)声级计。

bswa801噪声与振动频谱分析仪,精度等级1级。该仪器符合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6.1测量仪器”的规定。

(2)校准器。

swa101i型校准器。该仪器符合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6.1测量仪器”的规定。

(3)微压计。

testo5126微压计,量程为2hpa,精度为0.5%。

(4)其他设备。

15米数据延长线;l型毕托管;插线板。

3.3测试工况。

3.3.1测试样件:

中型样件-1:片式消声器(带变径管)

中型样件-2:环式消声器(带变径管)

中型样件-3:流线型消声器(带变径管)

具体结构参数见附件。

3.3.2空管试验:

(1)带变径管空管试验。

(2)纯空管试验。

3.4测试设置。

(1)噪声测试:

频率计权:1/3倍频程频谱(100~5000hz)

a/c/lin计权;时间计权:快档。

(2)压力测试:

全压、静压测试

流速测试。

3.5测点布设方案。

(1)噪声测点:

在消声器进风口外布置噪声测点5个。

(2)压力测点:

排风管道内径向布置5个测点;

其它测试具体条件见《大型试验台消声器测试大纲》。

4.测试结果与分析

4.1压力损失和阻力系数。

消声器的压力损失大小,既同消声器的结构形式有关,也同通过消声器的气流速度有关(见表1)。

表1测试结果表明,片式消声器阻力系数小于环式消声器和流线型消声器,在流量为578m3/s的工况下,其阻力为9.2pa。

鉴于太原地区平均空气密度低于北京地区,约在1.05~1.1kg/m3,片式消声装置实施后其阻力要小于本测试结果约0.6~1.2pa。

4.2消声量(见表2)。

(1)表2消声量测试结果表明:流线型消声器消声量最高,在13.9~16.5db(a);片式消声器降噪效果好于环式消声器,消声量为13.2~15db(a)。

(2)图1消声量频谱特性表明:片式消声器在100~5000hz其消声量不同程度高于环式消声器,而低于流线型消声器;片式消声的高频失效频率在2500hz,环式消声器的高频失效频率约在1600hz,流线型消声器的高频失效频率约在800hz。

片式消声器消声量

的频谱曲线表明,该结构消声器在315~2500hz消声量都高于14db,低频降噪效果较好,符合风机的中低频噪声降噪特性要求。

4.3小结。

从图2可以看出:

(1)片式消声器的消声量在13.2~15db(a),高于环式消声器消声量2db(a)以上,低于流线型消声器消声量。

(2)在空冷系统风机风量为578m3/s的情况下,片式消声器的压力损失为9.2pa,低于环式消声器压力损失约3.7pa,低于流线型消声器压力损失约9pa。

5.结论

结合降噪目标和阻力限值,空冷系统进风降噪装置方案拟选用片式消声器+圆型导流筒组合结构(样件1),其中片式消声器结构为外方内圆框架,内部设置宽度渐变的阻性消声片。该方案降噪装置的阻力损失小于9.2pa,消声量大于13db(a)。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嵌入式;自动测试系统;系统软件设计;实现探索

中图分类号:tm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36(2015)23-0116-03

作者简介:季玉香(1981—),女,河北保定人,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规模和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规模性,正是由于其运行环境的特殊性,对其系统的应用和开发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只有稳定、可靠的系统,才能保证在嵌入时,不会影响原始系统运行。开发和研究嵌入式自动测试系统,成为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软件质量对整个产品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继续我们进一步提升嵌入式领域的自动测试技术水平,以保证产品检测质量,并提升软件的可靠性,缩短整个系统的开发周期。

1传统软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单位采用传统的单片机系统进行自动测试和控制操作,其运算能力低下,主要采用传统的现场数据处理技术。随着现代作业的不断变化,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其主要存在问题包括:

1.1开发平台不同数据类型结构不统一

网络程序具有多样性,开发的平台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windows、Linux等,两者的平台不同就会导致处理器存在很大的差异,数据库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平台的差异,数据库安装的差异都会导致类型和结构的不统一,比如说windows可以直接对一个网络程序进行访问,但是Linux需要安装所访问程序的相关软件;其次处理器的不同使字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不同的处理器所支持的体系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子长不同,形成结构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控制台和测试台在开发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开发环境,使用了不通的编程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数据类型结构的不同。

1.2数据库备份及恢复不及时

首先要解决数据源的配制问题,数据源是数据库信息的主要来源,而自动测试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是通过控制台进行,所以控制台要合理的配制这些数据源,通过特定的网络程序实现数据源的有效配置但,但是很多的控制系统都没有及时的对这些数据源进行配制,实践的延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备份,有些控制系统在进行数据源配制时没要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导致数据源配制不合理;由于数据库的储存量较大,储存的信息较多,一直到测试结束再对数据库进行配制很有可能丢失部分数据,尤其是在测试项目较多的时候,没有在每一个项目测试结束后进行配置很有可能导致项目数据的遗漏,从而影响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库的恢复。以上问题都是数据库备不及时,没有定期定时备份所导致的。

1.3测试报告的设计和生成

测试报告是对测试过程的概述,测试结果的说明和分析,为了真实的反映测试的情况,我们在对测试报告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这些问题,包括测试的方法,测试的问题,测试的结果以及最后的分析都要在测试报告中体现。但是目前很多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报告都不够全面,往往只关注了测试的结果,没有反映测试的问题,也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测试报告的种类较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报告大多基于一定的网络平台,比如说woRD、eXCeL等,这些网络模板的应用虽然有利于测试报告的生成,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测试的项目和模块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生成报告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差异,更多的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报告设计和生成。这些报告设计和生成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测试效果的反映状况,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了很大障碍。

2系统升级与优化设计

该单位为了实现对对象的静态几何参数的测试,采用监测系统,使用现代便携式轨道检测仪器,极大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其系统设计的优化方案如下:在SoC的设计理念上融合aRm系列的微处理技术,应该嵌入式系统更好的升级系统。aRm核以高性能、低能耗的特点,在系统中配制iC制造厂生产的大量片上外设,进一步提升aRm系列处理器拥有良好的嵌入式功能。系统设计采用aRm7tDmi核处理器S3C44Bo,完成自动测试。其主要的核心构成系统包括通信核数据两个模块,具体分析如下:

2.1软件网络通信设计

通信是网络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嵌入式模块自动测试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通信功能主要是通过一种网络编程的接口和网络中不同的应用程序进行通信,然而这中网络编程的接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依靠tCp/ip的数据进行套接字的连接,所谓的套接字也就是两个程序进行通讯连接的一个端点,要想保证网络通信的正常,我们就需要确保套接字的功能。这种软件网络通信的设计使各网络程序很好的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有利于对这些网络程序进行统一的控制,形成一个良好的控制系统,还对嵌入式模块测试系统有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的发挥测试作用[1-2]。由于网络通信具有及时性和全面型的特点,自动测试系统需要通过这样的软件网络通信来更好的接收和传输信息,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网络通信的设计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自动测试系统不能直接的进行通信,需要依靠数据包来达到通讯的需求,这也就给网络通信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际的设计和开发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空间的缓冲区,为通讯的全面性和稳定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循通信的原则和协议,比如说tCp/ip的协议就是我们在开发时必须遵守的,要坚持这些原则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和开发,使各网络程序的功能和性能能够有效发挥,推动嵌入式模块自动测试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2.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自动测试系统实现控制和管理职能的主要场所和依据,通过网络通信,自动测试系统对各网络程序形成了一个整体控制,整体控制的来源就是这些数据库的信息,通过数据库反应的网络信息可以清楚的了解网络程序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地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4]。其次数据的管理和储存也是要依靠数据库来进行的,要想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自动测试控制系统需要对数据库直接的操作,比如说我们经常用到的aDo、Dao等,这些就是直接操作数据库的方式,由于开发的平台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进行操纵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平台选择不同的方法。自动测试所设计的项目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所有的项目测试的数据都集中在一张数据表上,不仅会给数据分析和查找带了麻烦,还会影响整个自动测试系统的功能,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数据库进行设计时要重点考虑这一问题,尽可能的把每一个项目的数据用独立的数据表来记录,是表格反映的信息清楚明了;由于嵌入模式不是单一不变的,针对不同的自动测试系统有不同的类型选择,如果每一种类型的嵌入模式都记录在同一张表格上,不能很好的将各类型的模式进行分类,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影响了自动测试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在对数据库进行设计时要给不同类型的嵌入模式用不同的表格记录,更全面的反映信息;同时还要对测试的时间、测试的项目、测试的模式以及测试的人员进行总体记录,在出现问题是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快速的采取解决措施。

3系统嵌入式自动测试优化体会与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笔者总结提出,要保证嵌入式系统自动测试的质量核效率,应该在结构设计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改善结构的统一性

造成结构不统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控制台和测试台不同环境和编程语言的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更好的发挥网络通信功能,双方在制定通信协议时要根据数据包的数据形式和储存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小数据库之间的差异,改善结构的统一性。

3.2及时的备份和恢复数据库

数据库的备份是为了更好的储存信息,一旦数据受到损坏,就可以利用备份将损坏的数据恢复,但是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为了更好的保证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功能,我们应该对备份和恢复的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说在测试大型项目或者多个项目时,要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进行备份,不能再全部结束后备份,从而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全面性,在数据库受到损害时也能够全面的恢复[10-11]。

3.3严格控制测试报告的设计和生成

上述中提高设计报告存在不全面问题,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测试报告时包含的内容要全面,包括测试时间、地点、人员,测试方法、步骤、问题以及结果分析,不能只有结果的显示而没有过程的探讨;其次要根据测试模块的不同和项目的不同生成不同的测试报告,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合理的选择报告的平台和生成方式,更好的反映测试效果。通过本次系统的优化设计,该系统能顺利完成控制和运算操作,具有12位高性能aD转换器的maX197设备,能顺利完成传感器信号的转换,并成功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由原来的65%,提升到现在的89%,取得非常理想的实践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嵌入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随着产业生产实践活动的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测试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在软件开发的单元阶段、集成阶段以及系统阶段等对嵌入式系统软件进行实时的在线跟踪式测试与分析,从而全面提高整体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针对一种嵌入式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构成、模块框架以及实践应用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分析,证明嵌入式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于文龙,应朝龙,王岩,等.嵌入式自动测试系统模块优化配置方法研究[J].宇航计测技术,2008,28(3):48-51.

[2]宋秦,翟正军.嵌入式模块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测控技术,2010,29(4):67-69.

[3]晏良俊,周茂华.基于pmaC嵌入式多轴控制卡的旋转变压器测试系统[J].机床与液压,2010,38(3):78-80.

[4]陈翔,夏应龙.一种基于嵌入式internet的自动测试系统[J].福建电脑,2004,(2):53-54,50.

[5]吴福盛.基于虚拟仪器的直放站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D].镇江:江苏大学,2007.

[6]余攀峰,周天文.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自动售货机测试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24(1):43-44,46.

[7]张会影.一种嵌入式核心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0,23(11):37-39.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3

第三方测评的目的和意义

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理论,在系统上线之前,企业首先要求系统开发商进行内部测试,提交相对稳定的版本,然后企业自身将安排进行用户测试,以保证系统满足客户需要。但这两种测试都存在缺点和不足。系统开发商在进行内部测试过程中,除了个别利益驱使造成的问题外,思维定势也局限了测试人员的工作,容易造成问题的漏测与误判,这一问题在涉及业务流程、安全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充性和用户文档等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另外,用户在自测过程中,虽然对系统功能较为了解,但一般用户对于计算机领域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在测试过程中无法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用户自测过程中,在系统性能测试、网络测试、硬件测试方面根本无法进行专业的测试,存在较大缺憾。

鉴于开发商内部测试和用户测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引入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进行测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引入第三方测试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信息系统质量、降低运营风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保障软件工程质量。第三方测评的意义在于:保证测试工作的客观性。

专业的第三方测试机构按照与业主签订的合同约定,不会刻意维护开发方的利益,这保证了测试工作在一开始就具有客观性。第三方一般属于权威的专业测试机构,因此能够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以软件工程的标准要求开发方与业主方进行配合,从而较好地体现软件工程的理念。

保证测试工作的权威性

第三方测试机构丰富的行业测试经验有利于从用户角度及专业角度看待系统,更好的进行测试工作。此外,由于系统的规模较大,开发商很难投入足够的人力与物力进行测试工作,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测试工具(一般价格较昂贵)及丰富的工具使用经验,而专业的第三方测试机构拥有长时间经验积累,能够参照以往行业信息化项目的测试案例,更好的完成验收测试工作。保证测试工作的公证性

第三方没有参与业主方的需求定义以及开发方的需求分析、设计与编码工作,因此只能通过对需求定义、需求分析、设计、使用文档等的分析来深入理解系统,有利于公正的评价系统出现的问题。引入第三方测试后,由于测试方的权威性与相对客观的位置,便于调解业主方与开发方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系统中问题的解决。

第三方测评的内容

第三方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度、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兼容性、可扩充性、用户文档等方面的测试,能够发现系统功能、性能及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照需求分析报告、设计说明书及用户手册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不同环节引入的缺陷:

需求分析阶段的问题

对用户需求不合理的简化,造成系统功能及性能方面出现重大缺陷;将用户需求复杂化,造成系统冗余程度过高,降低系统运行效率,提高项目开发成本与使用成本。

设计阶段的问题

未能反映需求中的用户要求,造成系统功能的遗漏;对需求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系统功能实现的错误;设计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导致运行效率降低和稳定性下降。

开发阶段的问题

未按照设计进行编码或编码错误,造成系统功能错误、性能不满足要求、业务流程产生断点。

用户手册的问题

对系统功能模块描述不完整;与系统实际功能不一致;缺乏必要的操作实例。

通过对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后,第三方测评机构将提交问题报告,问题报告在对问题现象描述的基础上,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修改建议。被测评单位可参照问题报告,向开发商提出系统修改的要求。

在问题修改完成后,将进行回归测试,一方面检查问题的修改情况,另一方面测试相关模块是否产生新的问题。回归测试工作实现了对系统缺陷的全过程跟踪,从而有效保证缺陷的及时解决。

在回归测试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的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对系统的功能、性能、流程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系统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令面把握系统总体质量情况,为系统的后续开发、推广和运行打下基础。

第三方测评的效益分析

以某单位信息系统的测评为例,在引入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之前,该项目的开发商和用户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内部测试和用户测试,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测试报告,同时系统在功能、性能方面依旧存在缺点和不足,在易用性和资源占用情况等方面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提高业务执行效率和系统稳定性,该单位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从功能度、性能、安全性和易用性四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专业的测评。

在功能度方面,主要围绕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块功能点以及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测试;在性能方面,主要针对该系统的十几个关键业务点进行负载压力测试,同时监控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包括CpU占用率、硬盘使用状况以及事务处理平均响应时间等相关参数,考察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在安全可靠性方面,结合功能考察软件的用户权限限制、用户和密码封闭性、留痕功能、屏蔽用户错误操作、错误提示的准确性、数据备份恢复手段等方面;在易用性方面,考察了软件的用户界面友好性、易学习性和易操作性等等。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4

在比赛中出现任何技术故障,不仅会给运动员带来无尽的懊恼和愤怒,还会影响赛事的精彩程度。因此,信息系统是关系到比赛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奥运会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来说,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更加不可估量,这就为奥运会筹备人员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压力,白晓颖作为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一员,从2002年进入奥组会到2008年8月24日奥运会闭幕,切切实实地感受了6年多的时间。直到奥运会圆满结束,她才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真正松了一口气。

白晓颖,清华大学副教授、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研究方向包括软件测试、分布式系统、服务计算等。童年时父亲从国外为她带回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机,为她打开了通向计算机的一扇门。长大以后,她真正走入了这扇门中的那个计算机的世界,并且不断攀登前行,走到了如今的辽阔天地。199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计算机系之后,她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三年后硕士毕业,远赴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01年底,她学成回国,进入清华大学任教。

2001年7月,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国欢腾。2001年12月,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正式成立,虽然当时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6年多的时间,但是大量的准备工作都要开始着手进行。从2002年1月份开始,奥组委开始着手成立各个领域的相关部门。技术部是最早筹建的部门之一,负责奥运会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及场馆技术系统的相关工作,年轻的白晓颖参与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与奥组委技术部的科技攻关合作,成为技术部的一员,白晓颖笑称自己是北京奥运会最早的“技术志愿者”之一。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奥运会信息系统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项目实施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也是奥运科技系统中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的主要部分之一。奥运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分析是充分了解系统特点,有效控制系统质量、进度、预算的前提和保证。奥运会信息系统包括运动会管理系统、计时记分系统、现场成绩处理系统及成绩系统四个主要部分。各子系统及相关模块分别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机构承担,包括国际奥委会指定的顶级合作伙伴、顶级合作伙伴的分包商、以及主办城市组委会所签署的赞助商、提供商、开发商等,是典型的大型国际化外包项目,项目组织管理复杂。时限严格、大型遗产系统的继承及再工程,以及包括技术、管理、操作各层面在内的系统体系结构复杂,是该项目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奥运会的所有赛事都是“一次性艺术”,甚至是“一瞬间艺术”,任何人为失误或技术漏洞,都会成为白玉瑕疵,无可补救。一次性的艺术异常精彩,但有时也会带点残酷。白晓颖和她的同事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奥运会信息系统筹备工作。

面对奥运会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挑战,白晓颖和周立柱老师在2003~2005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总体方案及集成测试管理平台的预研》。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实施做好前期的预研、规划和准备工作,降低风险;加强对测试的管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地集成测试系统、有计划、有组织、高效地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最终达到提高奥运会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目的;加强测试队伍的建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实施培养骨干力量。带动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的测试技术的发展,逐步探讨软件集成测试规范,为我国自己高水平的软件集成测试标准的建立探讨依据。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历届奥运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测试的调研,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总体方案的研究,以及测试管理平台的预研。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计划,课题组完成了要求的研究工作:收集、整理、总结和分析了悉尼、盐湖城和雅典三届奥运会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资料,形成了两份调研报告《技术体系架构》和《集成测试分析》;立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实际情况,参照往届奥运会的最佳实践,在软件测试及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总体规划报告;研究开发了基于web的、可应用于分布式开发环境的测试管理系统。

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白晓颖还亲自前往200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雅典进行实战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项目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研究加上实地“取经”,课题组交出了最后的答卷,完成了技术体系架构分析集成测试分析两份调研报告,从应用系统的功能、运行环境、接口、数据流等角度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信息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从项目管理、测试环境、以及测试用例等几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往届奥运会中系统集成测试的实施方式、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19万字的总体规划报告,结合北京奥运会的技术战略,从人员组织、测试过程、进度计划、质量保证、策略选择及风险分析、实验室建设、测试工具选择、标准与规范、经费预算等九个方面,全面讨论了北京奥运会集成测试的总体规划方案,为奥运会信息系统的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报告提交以后,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认为调研报告详细、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奥运会信息系统在测试目标、内容、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并评价课题组制定的集成测试总体方案系统、全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课题组的工作成果被直接应用于奥组委技术战略,为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成为伦敦总结会中北京奥运会技术传承的一个重要经验,得到国际奥委会会的高度评价。

经过不断学习和历练,白晓颖在迅速成长,如今她已经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先后承担了10余项包括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863计划及973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软件工程重要会议上70余篇,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服务化软件研究方面,是国际上最早开展服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到面向服务,软件形态与其开发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服务化已经成为互联网软件的主要形态。服务化软件具有代码不可见、服务动态组合、在线演化的特点,使得传统的以人工为主或是以程序分析为基础的测试技术难以适用。针对这种新型的软件范型的质量问题,课题组从协同测试、自动化测试、在线测试三个方面,研究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以机载软件为背景,研究嵌入式软件中模型驱动测试自动化技术。机载嵌入式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成指数级增长,机载软件质量控制实际上已成为世界航空业的一个挑战性问题。课题组针对机载国产操作系统标准符合性测试的需要,实现了基于模型的测试自动化工具。

2001年8月,世界军人锦标赛在圣彼得堡举行,俄罗斯选手斯卢德诺夫以27秒25的成绩打破了50米蛙泳的世界记录。但遗憾的是,由于赛场内的电子计时器出现故障,没有记录到斯卢德诺夫的成绩。短暂休息后,斯卢德诺夫又以27秒25的成绩再次打破世界记录。谁料,他的这次成绩仍旧不能作数,原因是裁判忘了重新启动电子计时器……“就因为这样,我所有的努力,以及数月来的训练和准备工作全都白费了,真是让人恼怒!”这位游泳健将绝望透顶地说。

在比赛中出现任何技术故障,不仅会给运动员带来无尽的懊恼和愤怒,还会影响赛事的精彩程度。因此,信息系统是关系到比赛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奥运会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来说,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更加不可估量,这就为奥运会筹备人员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压力,白晓颖作为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一员,从2002年进入奥组会到2008年8月24日奥运会闭幕,切切实实地感受了6年多的时间。直到奥运会圆满结束,她才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真正松了一口气。

白晓颖,清华大学副教授、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研究方向包括软件测试、分布式系统、服务计算等。童年时父亲从国外为她带回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机,为她打开了通向计算机的一扇门。长大以后,她真正走入了这扇门中的那个计算机的世界,并且不断攀登前行,走到了如今的辽阔天地。199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计算机系之后,她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三年后硕士毕业,远赴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01年底,她学成回国,进入清华大学任教。

2001年7月,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国欢腾。2001年12月,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正式成立,虽然当时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6年多的时间,但是大量的准备工作都要开始着手进行。从2002年1月份开始,奥组委开始着手成立各个领域的相关部门。技术部是最早筹建的部门之一,负责奥运会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及场馆技术系统的相关工作,年轻的白晓颖参与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与奥组委技术部的科技攻关合作,成为技术部的一员,白晓颖笑称自己是北京奥运会最早的“技术志愿者”之一。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奥运会信息系统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项目实施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也是奥运科技系统中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的主要部分之一。奥运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分析是充分了解系统特点,有效控制系统质量、进度、预算的前提和保证。奥运会信息系统包括运动会管理系统、计时记分系统、现场成绩处理系统及成绩系统四个主要部分。各子系统及相关模块分别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机构承担,包括国际奥委会指定的顶级合作伙伴、顶级合作伙伴的分包商、以及主办城市组委会所签署的赞助商、提供商、开发商等,是典型的大型国际化外包项目,项目组织管理复杂。时限严格、大型遗产系统的继承及再工程,以及包括技术、管理、操作各层面在内的系统体系结构复杂,是该项目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奥运会的所有赛事都是“一次性艺术”,甚至是“一瞬间艺术”,任何人为失误或技术漏洞,都会成为白玉瑕疵,无可补救。一次性的艺术异常精彩,但有时也会带点残酷。白晓颖和她的同事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奥运会信息系统筹备工作。

面对奥运会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挑战,白晓颖和周立柱老师在2003~2005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总体方案及集成测试管理平台的预研》。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实施做好前期的预研、规划和准备工作,降低风险;加强对测试的管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地集成测试系统、有计划、有组织、高效地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最终达到提高奥运会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目的;加强测试队伍的建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实施培养骨干力量。带动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的测试技术的发展,逐步探讨软件集成测试规范,为我国自己高水平的软件集成测试标准的建立探讨依据。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历届奥运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测试的调研,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总体方案的研究,以及测试管理平台的预研。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计划,课题组完成了要求的研究工作:收集、整理、总结和分析了悉尼、盐湖城和雅典三届奥运会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资料,形成了两份调研报告《技术体系架构》和《集成测试分析》;立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实际情况,参照往届奥运会的最佳实践,在软件测试及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集成测试的总体规划报告;研究开发了基于web的、可应用于分布式开发环境的测试管理系统。

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白晓颖还亲自前往2004年奥运会举办城市雅典进行实战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项目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研究加上实地“取经”,课题组交出了最后的答卷,完成了技术体系架构分析集成测试分析两份调研报告,从应用系统的功能、运行环境、接口、数据流等角度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信息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从项目管理、测试环境、以及测试用例等几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往届奥运会中系统集成测试的实施方式、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19万字的总体规划报告,结合北京奥运会的技术战略,从人员组织、测试过程、进度计划、质量保证、策略选择及风险分析、实验室建设、测试工具选择、标准与规范、经费预算等九个方面,全面讨论了北京奥运会集成测试的总体规划方案,为奥运会信息系统的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报告提交以后,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认为调研报告详细、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奥运会信息系统在测试目标、内容、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并评价课题组制定的集成测试总体方案系统、全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课题组的工作成果被直接应用于奥组委技术战略,为北京奥运会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成为伦敦总结会中北京奥运会技术传承的一个重要经验,得到国际奥委会会的高度评价。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CpS 无线网络监测手段 2/3G网络协同优化 端到端性能优化

1 引言

3G时代,随着全球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业务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网络Kpi已不能完全反映终端用户的感受。如何及时有效地对终端用户感知(Qoe)进行语音质量、数据业务相关的参数、信令分析,然后对网络进行高效的优化和维护,是3G网络优化、运维面临的一个难题。

传统的无线网络监测手段主要包括专用的路测设备、车载自动测试仪和手持式专用测试终端等,测试方法主要是定点和定线路测试。传统方法虽能够从终端侧获得网络质量数据,但是存在如下不足:

(1)测试范围有限,只能获取道路沿线或固定地点的数据,一些重点区域(如大客户区域)测试车辆和测试设备很难随时进行测试;

(2)需要专业的测试工程师人工干预,影响测试结果的普遍性;

(3)效率低,无法为实时网络优化提供及时、大量的数据输入;

(4)约80%的业务在室内发生,传统优化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人员、车辆资源占用较多,对资源造成浪费。

而2/3G网络的协同优化对优化工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用户使用网络的感知除了网络本身外,还与终端、使用环境和业务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多变的无线环境要求网优人员能够采集大量的数据,捕获每一次网络异常事件;

(2)3G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业务和应用,客观上使得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问题更为敏感。测试工具只有贴近用户的感知,才能了解到用户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便对网络进行更好的优化;

(3)运营商为了提高网络的质量,每天都派出大量的人员对网络进行多种形式的测试,除了定期的Dt测试、CQt测试,还有日常的各种优化测试等等,这无形之中提高了网络维护的成本。因此,降低成本成为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克服传统无线网络监测手段的不足,国人通信推出了无线网络用户感知系统(CpS,CustomerperceptionSystem)。

2 CpS系统的技术要点

CpS系统是由普通手机商用终端、中央控制服务器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构成的端到端集中式管理的无线网络性能监测系统,其架构图见图1:

2.1系统特点

(1)只需在普通手机上植入一款软件即可实现对网络的监控和测试,无需终端用户进行任何操作就能获取终端侧的完整测量数据,包括无线参数、信令、事件、业务Kpi和GpS信息等;

(2)测量方法灵活,数据覆盖面广,大大提高了终端测量数据的采集及分析结果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3)为终端和网络数据的综合端到端分析提供了途径;

(4)为运营商提供了能真实反映用户感知的测试手段,并建立以真实用户感知数据为基础的评估和优化平台。

2.2 系统应用

(1)CQt测试:远程控制终端用户获取网络覆盖等无线性能参数,发现网络问题;

(2)Dt路测:通过后台服务器对大量终端测试数据进行联合统计、显示和分析,比传统路测覆盖面广;

(3)定点监测:对室内分布楼宇、重要建筑物、特殊区域的网络性能进行监测,对重大活动进行保障;

(4)快速处理投诉:远程控制投诉地点附近的终端以提供必要测量数据,快速定位网络或用户终端问题;

(5)网络优化:及时准确获知不同区域的网络性能和业务质量,随时优化网络,保证服务等级;

(6)自动报告:通过自定义报告功能,定期为决策层和监管者提供网络关键性能和业务指标报表。

3 CpS系统的技术实现

3.1 系统功能

(1)注册测量终端管理和测量任务分组;

(2)通过空口发送终端执行的各种测量任务,如覆盖、用户监测、事件监测、自动语音,数据/短信测试等;

(3)自动采集终端侧的无线参数、事件、信令、业务Kpi和GpS信息等测量数据;

(4)终端测量数据的压缩、加密和无线上传到服务器;

(5)各终端测量数据的集中自动汇聚、处理和存储;

(6)测量数据的地理化处理和分析、关联性的统计和图形化呈现;

(7)覆盖、干扰、导频污染、单边小区、孤立小区以及掉话、掉线、切换失败等异常事件分析;

(8)测量数据的统计和测量报告的输出;

(9)自动基站信息采集和基站信息表构建;

(10)支持第三方工具综合分析终端与网络测量数据。

3.2 产品性能

(1)终端性能

支持GSm/wCDma/tD-SCDma/CDma20001X/eV-Do等多种网络终端;

可保存45小时的测量数据;

测试时间大于3小时(语音通话状态下)。

(2)中央控制服务器性能

最多可管理3万个注册的测量终端,能够组建大型的网络监测平台;

每分钟可发送5万个测量任务;

每小时可收集2万个测量终端的测量数据。

3.3 典型系统配置

CpS典型系统配置如表1:

4 CpS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CpS系统主要由测量单元、测量控制中心服务器、客户端软件组成,典型结构见图2:

4.1 测量单元

测试终端,主要功能:现场数据采集。

4.2 测量控制中心服务器

(1)系统管理

1)用户管理:用户的增加、删除、权限设置等;

2)日志管理:记录控制台、任务执行、用户操作等关键行为日志;

3)系统连接设置管理:提供数据库及服务器连接设置管理功能:

4)网络信息管理:基站信息的导入、导出、增加、删除及修改;

5)电子地图管理功能;

6)终端管理:测试终端的增加、删除、分组等管理。

(2)数据收集、汇聚和存储

1)任务执行设置:目标任务执行需求(立即执行、固定时间执行、周期性执行);任务类型(无线覆盖参数采集、用户事件监测、用户语音业务监测、自动语音拨打);任务分组;

2)测量触发条件设置:基于时间/事件/参数触发;

3)测量参数设置:覆盖参数、通话参数、空口信令等随意组合采集。

(3)数据分析

1)测量数据由终端通过Ftp方式上传到控制中心;

2)控制中心把测量数据解压、解析并存储到数据库中;

3)测量数据源可以按任务选择,也可以按终端选择;

4)数据过滤;

按时间过滤

按参数过滤(女11Rxpower、ec/10等)

按区域过滤(女iBtSiD、SectoriD)

按事件过滤(掉话、切换等)

5)无线网络覆盖分析;

指标参数:Rxpower、txpower、ec/io、FFeR等

基站关联

地理化显示

参数对比

6)无线信号质量分析;

弱覆盖分析

越区覆盖分析

导频污染分析

干扰分析

7)无线网络邻区分析;

8)基于事件的问题分析;

掉话

切换失败

呼叫建立失败

9)Kpi统计(如表2);

10)参数统计(如图3)。

4.3 客户端

主要完成:测量计划管理、报表呈现、报告生威等。

(1)信息联动多窗口显示

参数曲线窗口;

地图窗口;

数据表窗口;

信令窗口;

事件窗口。

(2)报告生成:以word文档方式输出,同时附带excel格式数据文件

覆盖报告:网络覆盖统计、弱覆盖与越区覆盖点数据及地理化显示;

导频污染报告:导频污染点数据及地理化显示;

干扰报告:干扰点数据及地理化显示;

邻区报告:单边邻区及孤立小区数据显示;

Kpi报告:Kpi指标统计、异常事件定位数据及地理化显示。

5 结束语

3G时代,通过用户感知系统专业工具对无线网络进行检测、评估、优化,持续提高网络指标,提升用户满意度和感知度,成为运营商提升用户aRpU值的有效手段。后续有待完善之处如下:

(1)完善面向用户感知的网络,业务质量评估体系,通过综合分析,客观地反映用户对网络的感知;

(2)基于多样化业务的网络优化。由于3G数据业务类型众多,需针对具体网络参数、配置优化,以保证用户体验;

(3)基于多样化终端的网络优化。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等不同终端的最大发射功率、终端能力的差异给用户体验和网络服务质量带来很大的差异,需要更深层次地提升用户体验和端到端的服务,找到合适的方式继续深入优化;

(4)增加端到端网络质量监控手段。随着3G网络建设的逐渐深入,端到端性能优化是提高网络业务质量及用户感知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魏晖搭建提升用户感知的基石[J],通信产业报,2010(36)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软件测试;生命周期;BSS系统;it系统

1引言

通信行业通常有三个相对独立的it系统:oSS运营支撑系统、BSS业务支撑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其中,BSS是通信行业对外向客户直接服务的系统,管理着企业的各类客户资料,为各类客户提供业务受理和计费服务。BSS系统做得好坏,直接牵涉到最终用户对通信业务的使用。要保证BSS系统的质量,就需要在BSS系统的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

本文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软件测试环节提高BSS系统软件的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使业务支撑部门对业务部门进行强有力的支撑。

2软件测试研究基础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软件测试贯穿整个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为保证服务质量,软件测试要经过开发过程中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软件交付后的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还有软件使用后的回归测试。如图所示:

2.1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的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在单元测试活动中,软件的独立单元将在与程序的其他部分相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单元测试不仅仅是作为无错编码一种辅助手段在一次性的开发过程中使用,单元测试必须是可重复的,无论是在软件修改,或是移植到新的运行环境的过程中。

2.2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是单元测试的逻辑扩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集成测试。实践表明,一些模块虽然能够单独地工作,但并不能保证连接起来也能正常的工作。

2.3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又称有效性测试。有效性测试是在模拟的环境下,运用黑盒测试的方法,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列出的需求。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

2.4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将已经确认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系统的各种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其目的是通过与系统的需求相比较,发现所开发的系统与用户需求不符或矛盾的地方。

2.5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论的一个阶段,这时相关的用户和独立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结果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接收。它让系统用户决定是否接收系统。验收测试是部署软件之前的最后一个测试操作。验收测试的目的是确保软件准备就绪,并且可以让最终用户将其用于执行软件的既定功能和任务。

2.6回归测试

伴随着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测试环节是回归测试。只要软件发生了改变,就可能给该软件带来问题。软件的改变可能是源于发现了错误并做了修改,也有可能是因为在集成或维护阶段加入了新的模块。

3案例分析及研究

3.1验收测试在通信行业BSS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本案中,软件上线前,要经过初验和终验,初验是对软件的初次验收,根据合同要求,初验时一般要满足的条件是,软件程序在一定的范围内上线试运行,并在试运行过程中故障率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初验过程中,使用人员对软件进行充分的使用,尽量多的遍历所有的分支点,对软件开发商提出更详细的需求改造要求,软件厂家在此阶段都会尽可能快地做出修改,并提交给使用人员。这样重复多次,直到达到初验要求,项目会继续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大范围使用后,使用人员会随之增多,必将会碰到更大更多的问题,在经过软件厂家的修改优化,达到软件程序稳定运行的效果,此时,项目才满足终验条件。终验后,软件厂家会维护一段时间,签订长期的维护合同。

根据这种情况,验收测试是在软件程序的初验和终验都要涉及到的。测试目的都是尽量查找软件的漏洞以便得以修改,测试的方法是功能测试涉及较多一点。BSS系统验收测试的目的是确认系统是否满足产品需求规格说明和技术合同的相关规定,继而能否满足企业应用需求。一般需要通过实施预定的测试计划和测试执行活动,确认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文档需求。BSS系统是较复杂的大规模系统,其验收测试具体包括:安装测试、功能测试、界面测试、性能测试、文档测试、负载压力测试、恢复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等。

BSS系统的验收测试一般由使用人员来做,且必须做到对每个细节和关键指标的反复测试。它的测试技术方法不仅有上述提到的几种测试,还需要一些白盒测试,避免实现当前功能的情况下影响到其他模块。它的测试用例,需要反复推算,寻找到最佳用例,以尽多的遍历各测试节点,对程序、数据、文档都要做到细致的测试。

根据以上分析,验收测试涉及BSS系统的各环节内容。其中,最主要要审核的内容就是根据软件的需求分析,检验要交付的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分析中的内容。具体来说,根据验收测试方法和它所属的状态及重要性,在BSS系统中,验收测试的审核内容,可以用以下文档验收来体现。

软件开放商应向企业项目组成员提供以下文档:《软件需求分析书》、《验收测试计划》和《项目验收准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标准》、《测试报告》、《测试结果分析》、《缺陷报告》、《验收测试报告》、《使用说明》或《操作文档》、《试运行报告》。另外,使用人员根据软件厂家提供的上述文档,挑选重要的测试项,组织使用人员重新编写测试用例并进行测试,编写客户方自己的《验收测试计划》、《验收测试报告》、《验收测试结果及分析》。根据《验收测试结果及分析》组织项目成员讨论是否验收此项目。

验收测试流程图:

根据上述要求,在本案例中,验收测试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验收测试计划》和《项目验收准则》没有专门的文档。如果我们能在需求分析书完成后能够定制独立的《验收测试计划》和《项目验收准则》,则更有利于我们做好验收测试工作,做好终验工作。第二、没有《缺陷报告》,程序的开发总要伴随着缺陷的产生,虽然开放人员在逐渐的解决这些缺陷问题,但总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第三、甲方对验收测试重视不足,没有独立的《验收测试计划》、《验收测试报告》、《验收测试结果及分析》,没有独立的验收文档,对结果也没有做分析。第四、在验收测试整个过程中,甲方过于依赖乙方。整个流程以乙方提供验收文档为主,甲方虽验收了文档等资料,但并没有根据资料编制验收测试方案,也没有做验收测试报告及分析,只是在乙方提供验收测试文档中根据验收测试用例进行了测试。

在实际运用中,首先要重视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另外不能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商,要建立企业自己的it人员测试组,对软件进行详尽的各方面的测试。

3.2回归测试在通信行业BSS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实际工作中,回归测试需要反复进行,当测试者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相同的测试时,这些回归测试将变得非常令人厌烦,为了支持多种回归测试策略,可以运用自动测试工具,以便满足达到不同回归测试目标的要求。

通信行业BSS系统的回归测试特别频繁,每月的应用变更几十例,有新增的功能,也有变更的功能,还有修复的功能。这些变更都需要回归测试来验证功能是否达到需求的要求。根据软件特性,进行的回归测试大都需要结合软件模块自身的功能,手工完成验证,并且不同的模块的回归测试方法也可能不同。进行回归测试时,不但检验新增模块的功能是否实现,还要验证是否影响了周边其他模块的功能,同时检查整个大的模块的功能是否正常,也就是考察软件自身的功能和兼容性。

4总结与展望

实践证明:将软件测试的方法引入通信行业的BSS系统中,在软件测试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详细和规范的记录测试相关信息,使管理层能够方便的掌握到整个软件的问题、配置、变更、等环节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达到了软件使用的目的。大幅提高了系统的软件维护效率和整个BSS系统的准确性,使BSS系统对企业的业务能够快速高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美)马瑟著.王峰,郭长国,陈振华等译.软件测试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陈能技.软件测试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7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检测系统也在不断更新,逐渐走向了自动化发展,这对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准确率,保证检验质量,在仪器使用前,必须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

医学检验;性能评价;分析;检测系统

社会在不断进步,髙新技术在迅速发展,医学检验部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般情况下,医学检验部门每隔五到十年就会更新仪器,为了使新仪器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准确率,把误差控制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在使用前,必须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条件,用实验去评价检测系统的基本分析性能。下面就对此作一些简单介绍。

1对实验内容的评价

1.1检测系统的特性主要包括两点:(1)患者结果可报吿范围:这是评估的前提;(2)分析灵敏度:这是整个可报告范围的起点,也是检测系统的可报吿定量结果的最低限。

1.2需证实的基本性能主要有三方面:(1)准确度:进行方法学比较实验,同时计算系统误差;(2)精密度:分批间、批内和天间的重复检测,以天间的标准差计算该均值下的随机误差;(3)总误差:总误差水平由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来估计,从而判断检测系统的可接受性。

1.3检测系统整个分析性能的其他内容主要包括:参考范围的建立,分析特异性和其他必要的性能。美国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修正法规对检测系统性能评估的最低要求的定义是:精密度,精确度,可报告范围和临床参考区间。

2对实验目标的评价

为了明确判断评价试验的成功与否,需要在评价之前先确立目标或者标准,一般有三种可能的性能和目标类型:医学目标:指临床医生可接受的性能;管理目标:指保证医学检验部门的本身可接受的性能;厂商声明:指由制造商声明的产品性能,通常可以在试剂说明书中获得。工作人员应注意每种类型的目标都有其优点缺点,在进行检验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一系列的定量目标以评估评价实验的结果。当定量目标评估结果一直不理想时,医学检验部门不可使用仪器得出的每个分析。

3对实验类型的评价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建议指南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性能评价:建立:一般由制造商进行,在产品研发阶段用来描述其性能、特征;证实:一般由制造商进行,是为了确保其产品设备性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确认:一般由制造商进行,显示特殊的性能规格和一系列满足的规格;验证:由医学检验部门进行,验证系统获得预期性能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类型不同,评价实验的方案也不同。

4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4.1准确度即检测均值与真值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差异称为“偏倚”,又叫做系统误差,它是总误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系统误差,医学检验部门必须通过代表性的患者样本进行一个方法比较试验来确认,而非配套系统还应该进行方法学比较实验以评估系统误差。

4.2精密度指重复检测值间的一致性,表示系统的随机误差。常用的精密度测量包括:批内、批间和总分析精密度的估计。CLia最终法规中强调了要进行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验证,但是对具体方案没有做明确的要求。如果仪器的误差在可控制范围内则可以使用,如果不在可控制范围内就需要查找原因解决问题,重新进行验证试验。

4.3总误差它反映了检验部门对检测性能的估计,是判断检测系统可接受性中最重要的一环,检验结果内具有的总误差,常以95%或更高可能性出现的最大总误差量表示。如果低于临床允许误差,则认为该系统可以进行检测患者样本。总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所以通过对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进行评估就可以得到对总误差的评估。

4.4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患者样本未经任何预处理,由检验方法得到可靠的结果范围就是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的建立是医学检验部门基于方法学定的医学判断。CLia最终法规中提出:必须验证检测系统的可报告范围,同时也要求检测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同于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对它进行了扩展,允许对样本进行稀释、浓缩或者预处理。检验方法的线性限就是可报告范围的高、低值,所以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可以看成是对系统线性范围的验证。

4.5参考范围只有为检验项目提供可靠的参考区间,才能使临床对检验结果作出判断,发挥检验报告的真正作用。根据所有参考值的分布特性以及临床使用要求,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后再确定一部分为参考区间,参考区间的限值就是区间的两端,分别为低参考限和高参考限。通常情况下,选择95%分布范围的大小表示参考值区间。

4.6交叉污染样本的交叉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使用仪器和保养维护后,一定要认真检查,杜绝交叉污染的可能性,确保仪器的使用安全。

4.7分析灵敏度医学检验部门对新仪器也应评价其分析灵敏度,分析灵敏度也是可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它可以通过阴性或空白样本的分析来检测,并计算分析信号响应。如果使用质控溶液,则必须选择一个基质合适的样本,因为不同的基质样本会得出不同的检验结果。通常情况下,分析灵敏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阴性样本的5次或者10次重复测试的2到10倍的标准差。

4.8分析特异性即潜在的分析干扰,作为医学检验部门要特别警惕。当安装新仪器时,应该注意普遍的干扰,包括脂血、溶血和黄疸,另外,其他潜在的干扰还有药物和其代谢产物。

总之,随着检测分析系统的不断更新,分析仪器的种类和分析的项目也随之增多,描述分析的性能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成功安装仪器的关键是组织和协调资源。医学检验部门要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分析仪器的替换,精确地进行仪器的验证,从而使得到的检验结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蒙泽彬,杨剑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测定电解质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9):10-12.

[2]甄杨.基于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逃逸氨检测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22-23.

[3]孙健武,王培昌,李秀玉.实验室信息系统功能特点及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1(08):24-25.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8

检化验信息管理系统涉及的使用部门包括检查站、检化验中心和品质部。其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该系统始于样品接收,终止于管材质保书生成并提交。首先,钢管检查站接收来自轧钢部送检的产品样本,并从三级系统L3获取管材批次信息(或人工录入),生成检验委托单,将检化验任务提交至检化验中心,中心将根据委托单所需检测项目进一步分解至各相应检化验设备,各项检测结束后,经校核、签发后生成检测报告单,各分项检测报告按批次汇总后,保存并上传至检查站,检查站根据品质部提供的质量标准对样品进行质量判定,最终形成质保书保存打印并上传至三级(meS)的质量管理系统。

2检化验系统的主要内容

2.1检验委托

2.1.1检验委托单的。检查站接受上级系统发送的检化验请求,自动接收管材批次信息,包括:批号、材质、规格、熔炼号、委托单位等信息。按照取样规则产生代表样号,保存至检化验任务池中,上述过程也可通过人工录入完成。2.1.2送检委托管理。检查站从任务池中选取检化验任务,提取试样信息,选择执行的质量标准及相关规则,确定委托检验的项目,编制试样标号,生成“管材性能检验委托单”,保存后提交至检化验中心,上述过程支持符合权限的人员采用人工操作模式实现。2.1.3接样管理。钢管检化验中心收到检化验任务委托单后对委托单进行检查,以确定该委托单是否正确、可否执行。如果经检查拒绝接受委托的,将委托单返回检查站,如果确认并接收后:①检查站不得对该委托单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任何操作;②生成接收记录,亦即对该接受委托单记录于数据库中备案待查;③将委托单下发到终端计算机上。2.1.4任务分发。系统通过委托主页面信息,实现自动按照检验项目类型不同,分解检化验任务,并分发至不同的实验室科室,如:机械性能实验室、工艺性能实验室、金相组织实验室等。各检测项目完成后,检化验结果自动或人工保存至中心试验数据库,并按批次生成检测报告单,检查员确认后,经校核提交至待签发任务表中,当一个批次的所有检化验报告生成后,签发人员予以汇总并签发,签发后的报告单自动提交至检查站并保存至中心数据库。

2.2样品检验

各实验室根据检验任务完成各种检化验操作,记录检化验的结果数据,同时提供从各种自动化检验仪器中自动获取各种质检信息的功能。系统对检化验的结果数据进行包括:录入、修改、作废等处理后形成检测原始记录,并对原始记录进行有效管理。系统在生成的检化验数据结果和原始记录的基础上生成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经核准发于检查站。

2.3报告反馈

检测报告生成并经核准后发于检查站,发送流程为:①检测报告在签发人确认签字后,报告单自动发送于检查站;②如果签发人发现报告单有错,则将报告单返回于检测人处,依照问题情况进行处理或者重新进行实验(同样校审人发现问题后有权作类似处理);③检查站接受检测报告,并对报告数据进行整合以便于管理。

2.4样品重测

在检测原始记录或生成检测报告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实验数据有误,经核准后确认要重新进行检测的样品,系统提供重测功能。系统在保持原有委托信息不变的同时,重新从实验机上获取新的实验数据;在生成新的生成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单时,用新的实验数据覆盖旧有数据并保存。

2.5系统管理

人员管理:系统提供人员、班别、班次、岗位管理功能,可以任意增加人员或调配其班别、岗位。班别按甲、乙、丙、丁、常白5个班进行管理,班次分白、中、夜,岗位分收样、制样、机械性能分析、光谱分析、工艺性能分析、技术员、系统管理员等。权限管理:系统提供分级授权管理功能,针对不同岗位人员,设置不同权限,其中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进行权限的动态分配和其他一切管理。数据管理:系统针对检化验业整个流程中生成的委托单接收记录、检测委托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单等数据信息建立高效便捷的数据库进行有效管理。数据查询与报表管理:系统针对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提供报表管理功能,针对生成的数据信息提供数据导入、导出、打印等信息统计分析的相关管理功能。通讯管理:系统提供与全厂meS系统(L3)的通讯功能,预留通讯接口,采用tCp/ip通讯协议,以数据报文的方式传递。

3结论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虚拟仪器软测量广域应用性电力工程测试

1概述

虚拟仪器(Visualinstructions)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系统和仪器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计算机辅助测试(Cat)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推动着传统仪器朝着智能化、模块化、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电子测试仪器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四代:模拟仪器、数7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第一代是模拟仪器,如指针式万用表、晶体管电压表等。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电磁机械式的,借助指针来显示最终结果。第二代是数字化仪器,这类仪器目前相当普及,如数字电压表、数字频率计等。这类仪器将模拟信号的测量转化为数字信号测量,并以数字方式输出最终结果,适用于快速响应和较高准确度的测量。第三代是智能仪器,这类仪器内置微处理器,既能进行自动测试又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可取代部分脑力劳动,习惯上称为智能仪器。它的功能块全部都是以硬件(或固化的软件)的形式存在,无论是开发还是应用,都缺乏灵活性。第四代就是虚拟仪器,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测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仪器观念的一次巨大变革,是将来仪器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方向。虚拟仪器的概念,是美同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instrumentsCorp.简称ni)于1986年提出的。虚拟仪器是由计算机硬件资源、模块化仪器硬件和用于数据分析、过程通讯及图形用户界面的软件组成的测控系统,是一种由计算机操纵的模块化仪器系统。与传统仪器一样,虚拟仪器也由三大功能块构成:信号的采集与控制、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结果的表达与输出。

总之,工业标准计算机平台(pC、macintosh、workstation等)与趋于模块化的硬件结构及丰富的软件相结合,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传统仪器仪表和测试系统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虚拟仪器的新概念,出现了“软件就是仪器”、“测试设备的未来属于软件”的新思想。近年来,虚拟仪器技术在电子测量领域、过程控制领域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其它许多领域被推广应用。

软测量技术是依据工业生产过程中过程变量间的关联,通过一些能够检测的过程变量和相应的数字模型,来计算、估计过程中难以用仪表检测的另一些变量的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和软测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硬件平台上,根据所运行的应用软件,将该硬件平台虚拟成能满足现场需要的不同测试分析仪器,从而柔性地构造出电力工业现场所需的各种特性测试分析仪器。

2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发电机组的各种控制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发电机组的各种电气参数的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测量信号全面、准确、可靠、实时,并且要求能实时记录控制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轨迹,以获得最佳的控制参数。但是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组特性试验、变压器特性试验、励磁系统特性试验、调速系统特性试验、电力系统稳定器特性试验、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绝缘状态检测、电能质量分析等方面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由各类独立仪器构造的测试分析系统。目前进行上述设备特性试验的手段和技术方法有两种:(1)采用多种类的独立电磁式表计(如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无功表、频率计等)进行测量,人工记录测量数据,然后将记录结果进行人工绘图并整理报告或用计算机绘图整理报告。(2)采用专用数字式智能测试仪器进行测量,自动记录测量数据,自动进行绘图和报告整理。

采用第一种技术方案进行上述设备特性试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进行每项试验时的测量表计种类很多、接线复杂、工作量大。

(2)由于是人工记录各类表计的测量数据,所以需要多人同时工作,造成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差,且人工读数误差很大,无法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度要求。

(3)对测试记录结果,无论是人工绘图并整理报告还是将记录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绘图及报告整理,都将使测试结果分析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

采用第二项技术方案进行上述设备特性试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则为:

(1)进行每项试验时采用不同的专用数字测试分析仪器。每一种专用仪器只针对特定的试验项目使用,造成用户的仪器投资大,且仪器利用率不高。各专用仪器使用操作方法区别很大,造成使用操作复杂。

(2)由于普通数字测试分析仪器采用前置单片机先进行数据采集,试验过程结束后,再将由前置单片机记录下来的数据传送到后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录波曲波再现的系统构成方案。所以这类数字测试分析仪器数据显示和曲线还原无实时性,试验人员要等到试验结束后才能看到试验的过程曲线。同时,由于受前置单片机的硬件限制,这类数字测试分析仪器的数据记录容量都不可能很大。

(3)这类专用数字测试分析仪器的功能扩展不易,升级困难,无法很好地满足现场使用中用户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为广大的电力系统用户提供一种全开放、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电力虚拟测试分析仪器,改变目前在发电机组特性试验、变压器特性试验、励磁系统特性试验、调速系统特性试验、电力系统稳定器特性试验、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绝缘状态检测、电能质量分析、变送器校验、同期装置校验等方面仍然采用一机一用的技术现状,通过一机多用的技术方法,减低用户在测试分析仪器方面的投资成本,提高用户测试分析仪器的利用率,提高电力系统发供电设备的故障检测及实时电量测控领域的技术水平。

3 基本设计原理

在电力系统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大量不同的电力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进行各种测试分析工作。这些测试分析工作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多路试验信号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以及图形显示和报告处理等。第二类是产生并输出试验过程所需求的电气信号,为试验设备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信号源。第三类是产生并输出一种电气信号作用于被测设备,在被测设备上测量另一些相关变量的信号,对输出信号和测量信号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图形显示、报告处理等。第四类是将计算机与外部被测设备共同构成一个实时模拟数字混合仿真系统,由计算机对被测设备的控制对象进行数字仿真,并对被测设备进行特性指标分析等。

构造具有广域适应性的新型电力工程测试分析仪器,其基本的设计原理是,在理论上应用软测量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方法,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上采用标准通用模件和图形化软件编程平台以及面向测量对象的软件体系结构。其特征是将公知的计算机硬件资源与设置的输入接口、输出接口、信号转换、通讯接口、打印接口和人机接口模块以及根据若干被测对象电量工作机理编制的应用软件包共同构成一个由计算机操纵的模块化仪器虚拟测试系统,通过运行不同的应用软件包,在同一硬件支持下,完成不同被测电量的测试分析。

首先,按照有关的电力试验规范,根据被测对象其内部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不易于用常规仪表或方法进行测量的变量进行估算,并且其估计值应具有实际过程所允许的精度,设计能满足不同的电力设备试验及测试要求的多个测试分析软件组件。其次,采用基于pC机的直接由专用插入式数据采集(DaQ)和数据输出板卡建立统一的硬件支持平台的系统构成方案,并深入到win-DowS的内核中编写一系列的属于系统级的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可完成对操作系统的各项底层操作,以满足本测试分析系统的各项测试分析功能软件对数据采集、仿真计算、信号输出的快速性和实时性的要求。最后,对每一项测试分析仪器功能均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oop),使本测试分析系统具有各种符合实际操作习惯的3D图形仿真仪器界面,并将这些组件在一个能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的测试分析系统管理软件中集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软件包,使其具有能根据不同用户实际使用要求进行多种操作设定的灵活性和柔软性。

整套系统在一个统一的硬件支持平台上运行,将多项电力系统设备的测试分析仪器通过测试功能软件进行虚拟化,使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场用户的实际需要,并且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进而构造出具有广域适应性的新型电力工程测试分析仪器。

4研究现状

根据前述构造具有广域适应性的新型电力工程测试分析仪器的基本设计原理,我们开发设计了pVi多功能综合电力虚拟测试分析仪。该测试分析仪经过江苏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测试,表明各测量通道精度优于±0.2%,达到了0.2级表计精度,并取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和江苏省信息产业厅颁发的计算机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该测试分析仪与传统的智能型测试仪器相比,具有功能完善、应用面广、性能稳定、实时性强、延扩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能完成如发电机特性试验、励磁系统特性试验、调速器特性试验、变压器特性试验等十多种试验的测试分析任务,可广泛应用在电力工业现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高低压电气测试的场合。

pVi多功能综合电力虚拟测试分析仪,已开始在电力工业现场投入使用。实际使用结果表明,该分析仪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已满足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使用的需要,其主要功能及技术特点有:

(1)基于同一计算机硬件平台的十大软件功能模块,用户运行不同的软件模块,可完成不同的电量测试与分析任务(发电机特性测试分析仪、变压器特性测试分析仪、励磁系统特性测试分析仪、低频记忆示波器、信号校验仪、低频逻辑分析仪);

(2)基于windows9x/nt/2000操作平台的全中文仿真仪表3D图形界面,人机交互接口友好,直观清晰操作简易,无需培训即可上岗操作;

(3)软件功能完备,具有实时采集、动态显示、记录保存、追忆回放、逻辑分析、多种优化算法、报告整理、输出打印、网络传输等功能;

(4)连续实时存储信息量大,每次试验最多16通道可连续记录5min:

(5)可提供简捷的软件操作向导wizard;

(6)各通道具有动态标度变换与非线性补偿功能;

(7)模拟量信号和数字量信号输入/输出通道均具有完善的隔离与保护措施:

(8)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pVi虚拟测试分析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示意如图1、2)所示。

5应用前景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油田通信;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tn9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79-01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可及时监测光缆此刻的状态,并对光缆进行监测,如发现油田通信存在问题,便会及时向工作人员报告,从而提高我国油田通信的质量。同时,该系统也与卫星定位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提供的资料及时定位障碍所处位置。故而,该系统成为各个企业应用的主要系统之一,成为提高油田通信质量的主要技术。

一、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特点及其功能

(一)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特点

该系统主要作用是自动测试油田光缆线路的传输是否稳定,并适时确定光缆运行状态,如监测过程中发现光缆处于非正常状态,该系统便会借助otD测试技术与以及GiS技术,自行测试光缆,并确定故障发生位置,判定此时光缆通信是否处于通、断的异常状态,并适时将可以处理的故障以及隐患消除。若系统无法对故障进行处理,则会向有关工作人员发出警报。该系统的存在既可以缩减故障发生时间,同时也可降低光缆发生故障的概率,从而大幅提高油田通信质量。加之该系统适用范围较广,所以可有效提高油田通信效率。

(二)系统功能

一旦监测系统确认光缆出现问题,系统便会向工作人员发出警告,同时自行判定光缆所处运行状态,并向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关于故障的所有数据,以便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分析与处理。该系统工具有以下几种功能:第一,点名测试。系统可利用远程特定有待测试的光纤进行测试工作,并获取测试结果,借此确认光纤传输特点。第二,定期测定。工作人员可为系统设定监测周期,系统便会在工作人员指定的时间点完成测试工作,并将所测得的有关数据以及分析结果存储于数据库当中,按照所测得的结果执行对应的工作,了解线路的变化状态。第三,故障报警能力。系统借助光功率收集或是其他报警信息收集技术,获取光缆线路发出的报警信息。收到信息之后,系统便会自行对光缆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告知相关工作人员。第四,光功率警告。系统可及时监测油田通信过程中,线路的损耗情况。借此了解线路当中存在的隐患,以免线路之后出故障。

二、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具体运用

(一)监控中心

油田监控中心的工作是收集系统测试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该工作环节主要依赖ethemet以及Lan等网络技术完成。该中心同mC监控中心以及mS监测站相连接,使得油田通信变为可能。监控中心内含有如下多种设备组成:控制设备、大面积显示屏、网络适配器以及GiS服务器等。其中,控制设备指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监控中心主要工作是对各个监测站进行控制。

除对监测站进行控制之外,监控中心还需构建、管理以及维护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内所存储的信息以光缆管理信息以及其余监测站信息为主,同时还要储存之前全部的历史数据,便于有关工作人员对光纤质量的分析与评估。施工人员需注意,应结合油田通信的实际需求为监控中心设立多个通信结构,以便监测站以及上级与下级监测中心之间可以在网络结构存在差异的状态下交流自身所获取的数据。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需建立一个适用于监控中心同监测站之间以及各个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协议,从而使数据得到增强。如监控中心为油田通信工作人员供应某一个图形用户接口。工作人员利用这一接口,便可对光纤进行测验、对远程设备进行控制、浏览数据库以及分析所获取的曲线数据。不仅如此,监控中心也能确定光纤或是光缆发生故障的地理位置,并在第一时间内将所确定的位置向工作人员报告,使得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前往故障发生位置维修光纤以及光缆。监控中心的服务器与地区局内的客户端向连接,不仅可以令监控中心具备极为强大的功能,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对油田通信工作实施管理以及操控,成为油田监控中心较为理想的设计方案。除此以外,企业在应用光缆监测系统过程中,需按照共用原则分布纤芯,不得占有其余纤芯的资源。

(二)监测站

监测站是光缆监测工作的执行部分,是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设备主要对光缆线路进行远程自动监测工作,时刻监测光纤以及光缆的损耗情况。监测站共由以下几类设备组成:网络适配器、otDR模块、路由器、程控光开关设备、波分复用设备、moDem、含有otDR的方针应用报警监测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监控系统当中,线路的监测工作可分为以下两种:在线监测状态以及离线监测状态。针对干线与传输系统的监测工作而言,应使用在线监测进行管理。而针对干线备纤,应使用离线监测践行管理。如此一来,便可令各个监测站及时按照远程监控中心或是本地下达的命令进行工作。此外,企业需定期对监测站本身进行监测与维护,确保监测站处于对电路以及光纤正常监控的状态,以免监测站发生误报或是发现异常数据而未提前预报的现象,进而影响油田通信质量,也令油田企业承受一定经济损失。

结束语:

随着油田行业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油田通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油田通信更为稳定、安全。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光缆光纤中发生的故障,并定位故障位置,向工作人员发出警告,使得工作人员维修工作的开展更为便捷,也提高了油田通信的整体质量。为此,各企业应熟练应用这一技术,以保证自身油田通信的质量,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盛昀瑶,吴红亚,邓亨建等.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在油田通信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