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2:36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1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与新化学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教育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今日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2]。我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做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2.2化学课程含有大量食品安全教育素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3]。物理性因素主要是指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杂物。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食源性致病菌、毒素等。如禾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如植物的除草剂、杀虫剂,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调节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等。英国学者Fisher对当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包括了11项饮食风险,六大类问题(见表1)[4]。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我国新的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含有18个二级主题,其中“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就是针对食品安全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具体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见表2。当然,中学化学新课标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内容标准远不只这些。很多食品安全的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标准之中。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饮用水”“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常见的化合物食盐、纯碱、小苏打”等都涉及食品安全知识。另外,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如“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建议

3.1充分利用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且从表2可以看出,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六大类饮食风险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意义非常大。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为教师提供5条学习情景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相应的辅助资料如人教网为初中化学课程提供的大量相应的素材,其中科学・技术・社会主题(省略/czhx/kxjsh/)包括“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四个专题,“化学与健康”专题中介绍了很多化学与食品健康的知识,如铝、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等等。另外网上有大量可供食品安全教育的素材,如中国食品安全资源网(省略.cn/)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食品安全事件集和最新食品安全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网站。

3.2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到亚硝酸盐时,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使血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胺。学生学完该知识后,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食色泽异常的肉制品,变质陈腐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联系生活实际还包括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事件背后的化学知识,但可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都是有益的。

4结束语

食品安全知识是国民知识结构中的最适用、应用最广泛的科学知识之一。对它的掌握、重视的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生活质量以及平均寿命。且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素养对食品行业具有导向和督促作用,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的发展。因此加强国民食品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备的今天,在基础化学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现实意义很大,这应该引起我们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彭海兰,刘伟.食品安全教育的中外比较[J].世界农业,2006,(11):56-5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2

关键词:信息安全文本零翻译直译意译引申翻译

当前互联网已深入涉及各个行业、领域,为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带来便利和快捷。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带来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安全关乎各单位的文件、数据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开发用于检测信息安全的漏洞评估、渗透测试软件较受欢迎,但这些软件生成的英文报告会给国内部分企事业员工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需要译员对这些英文报告进行翻译。信息安全文本专业性强,专业词汇多,笔者通过结合自己在翻译具体文本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处理方式,提出信息安全文本中术语翻译最常见的几种方法,希望为该行业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零翻译

罗国青在《零翻译研究》一书中从严格意义上定义了“零翻译①”这一概念。“零翻译”侧重于读者在源语中理解译文。笔者在翻译信息安全文本过程中发现“零翻译”这一翻译方法非常可取,尤其是对于缩略语的翻译非常有帮助。

网络安全领域出现了很多英文缩略语,例如大家所熟知的ip(internetprotocol),中文翻译是“网际协议”,而ip简单、方便记忆和理解,接受度较“网络协议”更高。因此,在处理网络安全术语的时候可以借鉴零翻译的策略。笔者在翻译信息安全文本的过程中遇到的例子如下:Sp(serviceprovider)对应的中文表达为服务提供商;SmB(servermessageblock)服务器消息块;iCS(internetConnectionSharing)因特网连接共享;SSH(secureshell)安全外壳协议;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监控和数据采集;iSmS(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system)咨询安全管理系统;SSL(securesocketlayer)安全套接字层;DnS(domainnamesystem)域名系统;pin(personalidentificationnumber)个人身份识别号码;nFS(networkfilesystem)网络文件系统;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以上这些缩略语虽然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但中文翻译较长,本着方便交际的原则,均采取了“零翻译”的策略,保留了英文缩略语。

二、直译

直译应用范围广泛,也同样适用于信息安全文本。例如“accesspoint”,“access”为“入口、通道、接入”等含义;而“point”为“点、观点、要点”,因此“accesspoint”可直译为“接入点”。再如,“vulnerabilitydiscovery”,“vulnerability”含义为“脆弱性、弱点、漏洞”而“discovery”为“发现、发觉”,因此可将“vulnerabilitydiscovery”直译为“漏洞挖掘”。“directobjectreferences”中“direct”为“直接的、亲自的”,“object”一词为“目标、物体、目的”,“reference”一词为“参考、编号、查询”,因此可以把“directobjectreferences”直译为“直接对象引用”。“codesnippet”中,“code”为“代码、密码”,“snippet”为“一小条(消息);一小段(谈话、音乐等)”,因此采用直译的方法将“codesnippet”译为“代码片段”。以上均是直译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直译的术语必须符合行业要求,能被专业人士认可,一味“望文生译”做出的翻译可能会让人贻笑大方。

三、意译

意译也是信息类文本术语翻译的常用方法,跟直译并行存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该方法的例子比比皆是:“internetofthings”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事物的互联网”,但根据笔者所查资料,“internetofthings”有其行业的专业表达,应翻译为“物联网”。“console”这个词常用作动词,含义为“安慰、抚慰、慰藉”,很显然在“managementconsole”中“console”为名词,通过查询可知,“console”也可作名词讲,其含义为“(机器、电子设备等的)控制台、操纵台”,因此应将其译为“管理控制台”。“exploitkits”中,“exploit”意为“利用”,“kits”为“工具”的意思。但是“exploitkits”的行业固定表达是“攻击软件套件”。“databreaches”中,“data”有“数据、资料、材料”的意思,“breaches”为“突破口;破坏;缺口”,直译为“数据缺口或数据破坏”,在汉语中无相应表述,因此应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将其译为“数据泄露”。

四、引申翻译②

信息安全文本中有很多普通日常词汇,但是它们在该类型文本中往往有一层新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按照语境去理解原文,不按照网络安全行业的惯用语去翻译文本,译出的文本就会产生歧义,让人难以理解。例如,“mount”作为普通词汇是“攀登”的意思,但是,在信息安全文本“mountanattack”这个短语中译为“攀登一次攻击”不具备任何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语境做出调整,相应地,应译为“发动一次攻击”。网络安全文本中常出现的“action”一词,其普通含义为“行为、行动”,但是在网络安全文本中常常被译为“操作”,如此更加贴切、生动,在“mitigationaction”中若译为“缓解行动”既不符合原义,也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笔者根据具体语境,将其译为“缓解措施”。“remote”常见的词义为“偏远的”,但是在“remotewebserver”中译为“远程服务器”。将“remote”的本意“偏远的、偏僻的”进一步引申为“远程的”,更符合该行业的专业表述。“clear”的常见词义为“清楚的、明白的”,但是在网络安文本中出现的“cleartext”一词,译为“明文”更符合该行业的专业表达。“impact”一词的常见含义为“影响、作用”,然而同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businessimpactanalysis”以及“possiblebusinessimpact”两个短语中,将“impact”一词翻译为“冲击”更达意,相应地将两个短语译为“业务冲击分析”及“潜在的业务冲击”。“scraper”常见含义为“刮刀、刮削器、铲子”,但是翻译时,不应译为“屏幕刮板”或者“屏幕刮削器”,而应通过阅读上下文,明白其所指,将其译为“屏幕截图”。“patch”常用的词义为“补丁、补块”,因此在网络安全文本的翻译中将其引申为“修补程序”,有时也译为“补丁”。“detection”一词的常见表达为“探测、发现”的意思,在翻译“unsupportedwebserverdetection”这个短语时,“detection”一词应引申翻译为“检测”。“vector”一词的常见含义为“矢量、向量”,但是在翻译“infectionvector”这个短语时翻译为“感染向量”很难为读者接受,因此我们将其引申含义翻译出来,译为“感染途径”。“privatekey”短语中的“private”和“key”都是常见的普通词汇,不经过查询可能会直接翻译为“私有的钥匙”或者“私人的钥匙”。但是“privatekey”在信息安全领域有其独特的意思。私钥(privateKey)是通过一种算法得到的一个密钥对(即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公钥(publickey)是密钥对中公开的部分,私钥则是非公开的部分。

信息安全文本有其专门行业术语,遇到专业术语时应该多补充专业知识和背景资料,采用地道的行业术语,不可望文生义;除此之外,普通词汇需酌情进行引申翻译。对待此类文本的翻译,应积极采用多种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注释

①零翻译是逆向式翻译,在译入语中采用源语语言文字符号,读者进入源语语言文化去理解译文,这种翻译形式就是移植(transference).

②一般而论,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引申法可归于意译之列,但在信息安全文本翻译中,这种方法运用较多,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故在本文中专门列出并进行阐释.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3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安全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可以设计出11个教学案例,其知识点的对应关系见表2。案例1、2是与恶意软件有关的两个典型案例。案例3是经典密码案例。因为现代密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借助经典密码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密码的有关概念。案例4、5应用非常广泛,是了解公钥密码技术非常好的案例。案例6比较常见,不过学生通常并不知道它的作用及背后的工作机制。案例7、8、9都是比较典型的安全事件,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案例10中的工具是学生容易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安全工具。这些工具所涉及众多的信息安全知识也是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案例11与学生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另外,除了知识单元①⑧没有专门设计教学案例外,其他知识单元都有相应的教学案例。不过,知识单元⑧实际上与大多数案例都有关系,其知识点可以放在其他案例中讲授。知识单元①是对信息安全基本概念的介绍,受学时的限制,不建议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策略设计

总体上来说,信息安全的教学主要围绕表1的知识单元顺序进行。各知识单元的教学策略如下。知识单元①。以图例的方式简单描述信息安全事件的一些发展趋势,比如近几年恶意软件的发展趋势图、网络攻击变化趋势图等,然后给出信息安全的含义、目标、需求和意义。知识单元①大约需要10分钟讲授完毕。

知识单元②。引入案例1,因为很多学生都遇到过U盘病毒,所以教师可以指出U盘病毒是一种蠕虫病毒,然后给出蠕虫病毒的特征、危害。之后以一个感染了蠕虫病毒的U盘为例,演示手工清除U盘蠕虫病毒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防范U盘感染病毒的方法。对于案例2,以生活中发生的手机恶意软件(大多是木马程序)事件为例,比如“超级手机病毒”事件,手机扫描二维码中毒事件等。然后指出木马的特征,与蠕虫的区别。指出手机恶意软件传播的途径及危害。告知学生防范恶意软件的方法。比如,下载软件的时候注意来源是否可靠,别人的评价如何;为手机安装软件的时候,注意软件所请求的权限是否超出了它的功能;安装安全软件等。之后,指出传统病毒与蠕虫、木马的区别,并简单介绍其他类型的恶意软件及流氓/间谍软件。最后,提醒制作恶意软件是计算机犯罪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并给出计算机犯罪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说明。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0分钟完成。知识单元③。首先说明加密的目的,然后给出密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明文、密文、密钥等。然后引入案例3,通过一个4×4阶的矩阵,演示整个“矩阵换位加密”过程,加密一个包含正好16个字符的明文。然后指出哪些是明文、密文和密钥。说明消息超过16个字符时的处理方法。然后指出“矩阵换位加密”中的密文字符仅仅是明文字符改变位置的结果,这叫置换;指出某些经典加密算法中的密文字符是不同于明文字符的另一类字符,这叫替代。之后,给出现代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即现代对称加密算法本质上是置换和替代的多次重复。此时可以给出DeS算法的框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最后,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3DeS、aeS等。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

引入案例4,打开显示有下载软件的SHa1或mD5值的网页。提问学生是否知道SHa1或mD5的作用。然后指出SHa1或mD5是哈希算法,其作用是生成数据的指纹,可用来检测对原始数据的更改。接下来引入案例5,打开带有数字签名文件的属性对话框。比如QQ安装程序,查看数字签名的详细信息,指出数字签名的含义和作用,并说明QQ安装程序是经过腾讯公司签名的,如果显示“该数字签名正常”,则该程序是原始程序,否则被修改过,不要安装。接下来继续查看数字签名对应的数字证书,查看数字证书中的哈希算法(通常是SHa1)和签名算法(通常是SHa1RSa)。此时,就可以讲授公钥密码的一些概念了。和对称密码对比,指出公钥密码的特点。告诉学生RSa是流行的公钥密码算法。当学生记住这些概念之后,就可以指出数字证书的作用了:保证公钥的真实性。然后告诉学生证书对话框中的公钥。接着,进一步说明数字签名及验证签名的大致过程,并以QQ安装程序为例进行说明。到此,公钥密码、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的概念已经讲授完毕。建议进一步向学生说明,他们所看到的数字证书,实际上是由权威机构签名并颁发的,在证书路径上可以看到签名的权威机构,并让学生看一看计算机上已安装的“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列表。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④。引入案例6,打开启用了安全连接的网页,比如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网银登录”,提问学生该网页与普通网页有什么不同?然后,单击浏览器上的小锁,让学生看到“连接是加密的”字样;单击“查看证书”,告诉学生这个证书如果是被信任的,则说明所访问的网站是官方网站。接下来,打开铁路12306网站,单击“购票”,指出证书不被信任时电脑的表现。单击“继续浏览网站(不推荐)”,单击浏览器上方的“证书错误”,提醒学生注意显示的信息。进一步“查看证书”,解释不被信任的原因。接下来,说明如果所访问的网站的确是官方网站,如何让计算机信任它。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说明“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的作用。到这里,就可以指出https与SSL的关系,以及SSL的作用了。之后,简单介绍一下Set的作用,并指出SSL和Set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引入案例7,如果有现成的钓鱼网站,直接打开它。如果没有,则找一个以往钓鱼网站的图片示例。比较真实网站和钓鱼网站的差别,指出钓鱼网站的危害性,并给出被钓鱼网站欺骗的实际案例。然后,指出识别和防范钓鱼网站的方法,比如通过网址识别、启用浏览器的假冒网站检测功能等。告诉学生不要轻信邮件、QQ、微信、微博等上面的链接,特别是要求给出敏感信息的链接。同时提醒这种网络欺诈行为也是一种计算机犯罪。案例6、7所涉及的知识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知识单元⑤。引入案例8,给出典型的示例,比如2014年1月21日的国内大量网站无法访问这个事件。然后指出拒绝服务攻击的含义,并说明拒绝服务攻击只是网络攻击的一种形式。然后指出其他攻击形式,比如传播恶意软件、钓鱼网站、邮件欺骗、社会工程、网络窃听、网络扫描攻击等。给出网络攻击的目的、一般过程,以及防范技术和方法,比如防火墙及iDS。同时提醒学生,网络攻击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引入案例9,指出从2011年年末开始,因特网用户资料不断遭到大规模泄露。打开与此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提问学生是否资料遭到泄漏。

然后给出用户资料遭到泄漏的两种原因:用户资料库泄漏和撞库。告诉学生目前第一种情况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提醒学生不要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同样的账号和密码,特别是密码,否则会遭遇撞库攻击而影响到其他账户的安全。另外密码不能太简单,不要用生日、电话、QQ号码、亲朋好友宠物的名字等作为密码。案例8、9所涉及的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知识单元⑥。引入案例10,首先说明windows系统已经提供了许多保障系统安全的工具。然后逐个演示windows系统更新、windows防火墙、windowsDefender、mRt和eFS的基本操作。同时说明系统更新的作用及漏洞的含义,说明防火墙的作用,说明windowsDefender与mRt的作用和它们的区别,说明eFS与对称及公钥密码的关系,并指出使用eFS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演示windows账户设置及访问权限设置,指出它们的含义、作用,通过创建新的账户,并设置某个文件夹或文件的ntFS访问权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windows账户和ntFS相结合的强大之处,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0分钟完成。知识单元⑦。引入案例11,给出典型的示例。比如在公共的免费wi-Fi环境中对信用卡信息进行操作,导致信用卡里的钱款被盗的新闻事件,使用公共wi-Fi导致手机感染病毒的新闻事件,指出示例中的计算机犯罪行为。然后指出公共wi-Fi可能带来的两类威胁:个人敏感信息的泄漏,和伪装wi-Fi攻击。给出防范措施:不登录邮箱、微博,不操作网银等。另外,移动设备wi-Fi连接仅在需要时打开;开启安全软件的网络保护和隐私保护功能。然后,指出移动设备的其他安全威胁,比如恶意软件、设备丢失等。提醒学生除了采用前面第②单元提到的安全措施,还应该经常备份手机中的重要数据,开启手机锁码功能。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知识单元⑧。本知识单元的知识点已经分散到他知识单元的案例中了,不需要专门的教学说明。至此,信息安全的全部知识点都已讲授完毕。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并再次给出信息安全的含义和目标,促进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实践及效果

在两个2014级新生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按照上面的教学策略,我们进行了信息安全的教学尝试。时间安排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结束之后的两周内,共3个下午,每次2学时,实际使用学时不到6个。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束之后(三周后),我们再次使用原来的调查问卷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120份),并和上一次对2013级学生(当时也是新生)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见表3、表4、表5。顺便说一下,上一次的调查问卷是基于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信息安全学习而设计的,其中有不少题目选项并不适合本次调查,所以表3、表4、表5中的题目选项要比文献[5]中对应的表少一些。很明显,和2013级学生相比,2014级学生对信息安全术语的了解比例大幅度提升。结合上一次的调查结果及分析[5],表4中2014级学生对a、B、C三项的选择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说明他们的确比较了解加密等安全技术。选项D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一点。很明显,2014级学生比2013级的学生有更强的信息安全意识。总之,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尽管只使用了不到6个学时,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信息安全意识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4结语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4

关键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05-02

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决定了煤矿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煤炭开采的主力军,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状况有着多重的潜在意义。而思想意识是行为实践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煤矿工人的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加强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变革煤矿工人内心深处的传统意识观念。当前,煤矿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与应急意识。

一、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

从系统学上讲,“煤矿工人的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关涉多个子系统,煤矿工人的安全因而也就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内涵。首先,煤矿工人的安全关系着煤矿工人切身权益。在中国,煤矿工人的主体来源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煤矿工人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的精英群体,在农村家庭中担负“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一旦煤矿工人的“安全”失去保障,那么受损主体的对象将迅速从矿工本身扩展到矿工的整个家庭。其次,煤矿工人的安全关切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煤矿工人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个不注重煤矿工人安全的煤矿企业必然会遭遇“矿难频发”的困境,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煤矿工人的安全关切着党的执政地位。“近年来矿难频发,矿工的生命没有安全保障。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党在这个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来制止矿难发生”[1]。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煤矿工人的安全是一个关系着党的群众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由此可见,培养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十分重要。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是对安全生产的反映,是煤矿工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形成的一种理念。煤矿工人需要把这种理念内化于心灵深处,贯穿于整个煤矿开采的实践中。这就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在生产中遇到安全问题时能及时向上级部门反应,并制止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开采”[2]。矿工自我“安全意识”的增强为减少矿难比例、保障矿工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内在规范作用。

二、煤矿工人的“技能意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彰显,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发展战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型客观上要求相关企业能够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与科技素质高的员工是分不开的。员工是科学技术的直接载体,员工的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当前,从事煤矿生产的员工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矿山,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80%~90%是农民工;在建筑业,全国现有从业人员4000多万,其中有农民工3000多万,占到75%;在制造业方面,农民工占到60%,在餐饮服务、环卫等行业,农民占到90%以上”[3]。而从整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低,技能意识淡薄,往往是以出卖原始的体力作为赢取生活资本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煤矿产品科技含量低的境遇。提高矿工的“技能意识”,能使矿工相关专业技术变得更为熟练,进而大大提高煤矿生产力水平,从深层次上赋予煤矿产品科技含量,从而增强煤矿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力,最终为实现煤矿工人与煤矿企业的双赢奠定基础。

三、煤矿工人的“节约意识”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时刻都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维系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什么是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4]。上述“资源”概念中的“一定时间、地点”实际上揭示了资源在一定时空内总是存在量的规定性,即资源具有“稀缺性”。那么什么是“稀缺”呢?“所谓稀缺,就是稀少、短缺之义,包含两种意义:其一,资源的有限性,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任何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非再生资源用去一点便减少一点,再生资源能否维持、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再生的速度和规模,需要量入为出,否则就会发生资源赤字。其二,获取资源成本的提高。非再生资源因消耗而减少,同一品位矿产资源价格有上涨趋势;再生资源的恢复往往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本。所以,在总体上资源是有限的,再生要以一定的成本为代价,因而是稀缺的”。[5]显然,“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这就是说在一定时空内,煤炭资源同样存在“量”的属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煤炭企业的发展从深层次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受制于自然界煤炭资源储量的制约。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是在不断地膨胀,使得煤炭资源的竞争变得日趋紧张,人们不得不遭遇煤炭资源危机的威胁。而要应对煤炭资源危机,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无非是“开源”与“节流”。当前,“开源”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注重开源的同时,更加注重“节流”。而这种“节流”的工作最终落实在煤矿工人身上。这就是意味着煤矿工人是否具有潜在的“节约意识”将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煤矿工人只是对煤矿企业负责,缺少对煤炭资源本身的伦理关怀,所以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需要培养和提高煤矿工人的“节约意识”,是煤矿工人从内心深处对煤炭资源产生敬畏之情,把自己的伦理关怀的范围从人际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煤炭资源的价值体系。

四、煤矿工人的“生态意识”

人类的持续发展和健康生存需要优美的环境。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人类遭遇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滥伐和植被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扩展;垃圾泛滥;生物灭绝加剧;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源短缺;酸雨污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地球增温;臭氧层破坏”[6]。特别是近几年来,自然气候变得异常,人类不断遭遇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环境的恶化与炭化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炭化能源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反思,促进了“生态意识”的生成。生态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生态意识是人类意识在自然生态中的表现形式,是对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关系的反映;从狭义上说,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实际问题所产生的反映”[7]。从现实来看,人们对煤炭能源的超强度追求,不断挑战着自然界能够承受的最低底线,使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相对紧张起来。同时,由于煤炭能源的大幅度使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地球温室”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煤矿工人是否具有“生态意识”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煤矿工人如果能够增强其生态意识,在煤炭开采的实践中,把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充分承担起其应有的生态责任,必将为相关环境问题的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这里需要来自煤炭企业领导层的认可与认同,在制定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时,尽可能把“人与自然关系”考虑在内,从而制定出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规划,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一个企业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五、煤矿工人的“应急意识”

“应急”原本是生物学上的概念范畴,是指生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应急主要是“突发事件”而言。在我国,“突发事件一般是指已经或可能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社会动荡,并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紧急事件和情况,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和更加具体的灾种”[8]。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从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拿煤矿企业来说,这种突发事件最多呈现的是矿难的突发。一旦煤矿发生较大矿难,不仅严重损害矿工的生命财产,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在经济上,矿难给企业、矿工带来损失;在社会上,矿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容易引发重大公共事件;在政治上,冲击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党群关系;在生态上,产生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矿难并非存在地域国家之间的区别,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矿难的情况,只不过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矿难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这就是说尽管矿难具有突发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众多的矿难中探析矿难的根源,对矿难进行分类别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在井下从事直接煤炭开采的矿工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也就是说,应该积极培养和提高煤炭工人的“应急意识”,使煤炭工人能够对各种类型的煤炭矿难有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积极主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有序地应对矿难事件的发生,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矿工损失、降低矿难的破坏范围与程度。

综上所述,当前对煤矿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和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和应急意识”对实现人与煤矿企业的共同发展,对实现煤矿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全喜,党胜利.对我国转型时期矿难频发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20.

[2]历向黔.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5):168.

[3]李广胜.从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看农民工的重要地位[J].中州学刊,2004,(5):15.

[4]田雪原.人口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526-527,533.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7.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挖掘教材;情感教育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情感教育作为一大教学目标,本身承载着德育的功能,成功渗透情感教育,才能达到德智并举的教学目的。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知识的生活

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该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

一、初中生物教学充满情感教育契机

初中生物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蕴含环保、生命意识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初中生的心理水平、人生观等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教师给予关心,并通过情感教育加以引导。初中生物知识生活化、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正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易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是一门充满情感教育契机的学科。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内容

1.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钻研教材,挖掘情感教育素材,初中生物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普里斯特利实验、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等知识蕴含科学精神的教育;我国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等内容蕴含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等内容蕴含对国情、环保、社会责任感、爱国的教育;人体的营养蕴含对饮食安全的教育;安全输血和无偿献血蕴含奉献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的影响等内容蕴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爱护生命意识、生态意识的教育;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蕴含科学精神、唯物主义的教育;不要对着人打喷嚏等蕴含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的教育;了解自己,增进健康蕴含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物圈ii号、南极出现没有在南极用过的DDt、全球变暖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栖息地被破坏、沙尘暴等现象蕴含环保、生态意识保护的教育。

2.实验等活动课中的情感内容

实验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中的情感内容能直接让学生体验并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实验要求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并如实记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团队活动,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这要求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实验要求合理摆放药品,正确使用、处理药品,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生物实验有很多实验对象是动植物,如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保护蚯蚓,并在实验后将其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生物在实验中奉献了生命,这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生物心存感激,没有实验生物的牺牲就没有科学的进步,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生命意识教育。实验中总有学生因为失败而丧气甚至出现畏难情绪,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培养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

除了实验课,其他活动课也蕴含丰富的情感内容。如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学生设计方案、分工协作,调查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观察的每一种生物,这些都可以进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集体精神教育。要求不损伤动植物、不破坏环境,也培养了学生爱护生命和环保意识。教师要求学生不到偏僻的地方、不攀爬高处、不下水、注意交通安全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生物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丰富的情感内容需要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育人效果,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陶冶法、生活指导法、实践体验法等方法。

1.情境陶冶法

设置情境是将知识形象化、情感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直观形象地创设情境,也可通过科学数据、丰富的语言讲述科学故事等形式实

现。如,讲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现状,用数据展示生物种类灭绝的数量和速

度,在震撼心灵的效果中渗透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再如结合图

片,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讲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艰难历程,

用数据展示杂交水稻带来的社会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生活指导法

初中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将其引到教学中。例如,讲呼吸系统时,引入雾霾天气,学生更能感受环保的重要性。讲解人的胚胎发育和分娩过程,让学生体会母亲对自己辛苦的付出,让学生回家分担家务活等,进行孝敬父母的情感教育。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如讲科学家的研究、我国丰富的资源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课,如课外调查、参观访问献血站等,指导学生开展关于“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生活和社会,将情感教育与生活有效地融合。

情感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情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6

[关键词]梦;留别;离别;诀别

对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时至今日,研究者们依然是岐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于诗题中“别”字的理解却是高度一致、鲜有异义。不过,细味之下,感觉“留别”之“别”字,寓含多重意义。今试解之。

一、留别

“留别”乃诗题中固有之意,亦即古往今来皆无异议的“留别东鲁诸公”。殷璠《河岳英灵集》该诗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还有不少版本的《李翰林集》题为《别东鲁诸公》。不管何种版本,“别”即“留别”,对象是“东鲁诸公”,意为以此诗作为纪念,留赠即将分别的东鲁诸公。作为一首留别诗,上述“别”意诗中几无显现,直至临近结尾,方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别君去”,也可谓切题了。综观全诗,窃以为“留别”之意为该诗“别”字的第一义,也是最表层的含义。李白以这样一首特殊的留别诗赠别东鲁诸公,其意一为与诸公道别,二为向诸公倾诉心曲。作者通过梦游的方式,将自己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长久以来郁结于心中的愤懑,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二、离别

依然围绕“别君去兮何时还”一句讨论。“君”,亦可理解为君王。“还”者,归也,归返之意。故该句之意自然就是:已经离别君王了,何时才能重返他的身边。据此,“还”的自然就不是东鲁,而是京城了。诗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功业理想未就,用世之情未泯,虽被赐金放还,但并没有因一时的挫折而心灰意冷,而是“未尝一日忘君”(《唐宋诗醇》),“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迫切渴望再回到君王身边,再展雄才大略,实现其宏图伟业。作如是理解,还可以通过“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二句得到佐证:暂且将白鹿散放于青崖之间,待到须行之时,再骑上它访诸名山。“且放”正说明作者无意毅然决然的求仙采药、山水逍遥,其间隐隐包含了期待和希望;而“须行”也说明现在还不是行走的时候,还须等待。所以,这几句表现了诗人满怀希望,期待君王再征入朝,重新委以重用的迫切心情,隐晦的表达了对功名事业的执着追求。因此,“离别”可谓“别”字的第二义。

三、诀别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烟草行业逐渐拉开了跨区域联合与重组的帷幕,以烟草品牌为基本依托,以构建烟草行业中的企业、品牌机市场作为发展原则。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愈来愈严格,促使了企业文化在烟草企业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愈发明显,烟草企业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与竞争主要以企业文化为中心,而责任文化作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本文就责任文化的基本含义与其对烟草企业的作用,对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作出具体的分析,最后再对烟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以责任文化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责任文化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性具体措施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整体形象及名片,与企业的成功失败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企业战略管理之上,并且使企业文化处在企业发展最为核心的地位。烟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企业之一,其企业文化建设关系与烟草行业的具体发展方向密切相联,而责任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则要求烟草企业要构建并不断完善好以责任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使烟草企业能够在责任文化的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

一、责任文化的基本含义与其对烟草企业的作用

责任文化主要指强调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落实的一种企业文化,要求企业本身必须成为一个责任承担者,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也要成为一个责任承担者。责任文化的构建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自身与内部员工一定的责任意识,促使该企业正确并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逃避、不推脱社会责任,从而在社会市场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内心中留下良好的信誉及形象。

责任文化对于烟草企业的作用主要有:第一,烟草制品作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消费品之一,首要面对的是人民群众,建设责任文化能够帮助烟草企业在广大的人民群众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社会信誉,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不断认可与接受烟草企业的文化品牌。第二,烟草企业作为我国纳税的有效保障,烟草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后盾,故决定了我国烟草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与意识,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并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因烟草行业与烟草产业自身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而大多数的社会人士对于烟草行业与烟草企业都带有不同程度的误会与偏见,则烟草企业可以利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措施,来降低社会大众对于烟草的成见与误解,促使其正视看待烟草行业,极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烟草企业与烟草行业的发展。

二、以责任文化为基础下对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责任文化作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占据基础性地地位,其他方面的文化必须紧紧依靠责任文化来建立。以责任文化为基础对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责任文化为基础可以有效提升烟草企业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烟草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才会积极并主动承担社会上的各种责任,故责任文化建设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责任文化中关于责任的含义与内容有很多,如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企业内部责任、企业外部责任、经济责任、安全责任与工作岗位责任等,责任文化建设能够将这些责任深入到烟草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并逐步形成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积极并主动引导烟草企业与企业内部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以责任文化为基础能够形成烟草企业的文化品牌。责任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对烟草企业内部产生一定的效力,而且能够对企业外部产生作用。责任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使烟草企业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增强其在社会市场上的信誉感。另一方面文化品牌的创建比任何商业广告的宣传力度要强,并且能够进一步取得社会大众与烟草消费者的信赖,促进烟草企业在市场上树立形象。

第三,以责任文化为基础能够帮助烟草企业构成一个更为全面的文化战略,还可以适当引入其他类型的文化元素。如,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范围广,包括了民主文化、参与文化、发展文化及团队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建设过程可以以责任文化作为支撑,并以责任文化为构建的基础。

三、以责任文化为基础的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

安全生产作为现代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开展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的主要方式有:第一,烟草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最大限度上减少并消除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风险。第二,烟草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对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开展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活动,使其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与法规。除此之外,在烟草企业内部积极营造责任文化的氛围,将企业内部机构进行明确划分,并不断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不断强化企业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与安全生产技术的相关培训。第三,构建一套合理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烟草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观察落实在烟草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以此可以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二)明确划分烟草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

以责任文化为基础还必须要求烟草企业明确划分好烟草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并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责任明确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任何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核心,则人事管理的中心便是责任管理。要想更好更快地推动烟草企业的发展,则必须全面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将岗位责任不断细分。最后,烟草企业还可以制定出一套详细、规范的岗位责任规范方案,并仔细检查与严格考核烟草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发展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责任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前提与基础,烟草企业通过以责任文化为前提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本文就责任文化的基本含义与其对烟草企业的作用,对以责任文化为基础下对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作出具体的阐述,最后对以责任文化为基础的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详细的策略,即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与明确划分烟草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促使烟草企业全面承担社会责任,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厦门市委党校课题组,彭心安.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国有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06.

[2]解昌盛.对依托重庆烟草行动者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11.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8

关键词:green;みどり(あおい);英日色彩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在英语中green一词除了表示色彩“绿色”以外,在其他的短语中体现了许多不同的寓意。首先,绿色是植物的生命色,因此常常象征着青春,希望,生机盎然,活力,如greenoldage(精力充沛的晚年,老当益壮),inthegreen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greenfromschool(刚迈出校门),greenshoots(茁壮的幼苗),evergreen(长青),inthegreen(血气方刚),agreenwound(新伤;未痊愈的伤口)。因为绿色还给人以平安,宁静,安全的感觉,所以成了国际性的信号标志,如greenlight(绿灯,放行)。绿还可以比喻为为事物顺利发展提供便利,如greencard(绿卡),greenchannel(绿色通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还具有了无污染,新鲜,环保的含义,如greenmarketing(绿色营销),greentourism(绿色旅游),greenissues(绿色问题),greenpolicies(绿色政策),green-minded(有环保意识的),greenmeat(鲜肉),greencheese(新鲜乳酪),greenolympic(绿色奥运),greenfood(绿色食品),greenagriculture(绿色农业)。在英语中green还被进一步引申为幼稚,没有经验的,未成熟的,如greenfruit(未成熟的果实),greenyouth(幼稚青涩的青年),agreenhand(生手,没有经验的人),greenhorn(初学者,容易上当的糊涂虫),freshgreenmemory(清晰而栩栩如生的回忆),inthegreen(在青春期),Heisstillgreenathisjob(他对这工作还很生疏),greenasgrass(无生活经验的),greentest(试运转)。众所周知,在汉语中我们常用“红”表示嫉妒,如“红眼病”,而英语中则用green,如be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green-eyed(嫉妒的),莎士比亚的《奥瑟罗》把green-eyedmonster(绿眼妖魔)比作“妒忌”的人。由于美元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还在美国还与“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相关,如greenback(美钞),greenpower(财团)。

日语中表示绿色既用“みどり”也使用“青い”,可想而知其原因是绿色与蓝色比较接近,如:“青”(绿叶),“青梅”(绿色的梅子),“青菜”(绿叶蔬菜)。绿在日语里与英语大体相同,有“不成熟”的含义,如“青二才”(经验尚浅的年轻人),“”(三岁以下的男孩),“女”(三岁以下的女孩),“青いことを言う”(说话不成熟),“青臭い”(乳臭未干)。

日语中绿也是和平,安全,幸福,平安,通行的象征,如“色平和”(绿色和平组织),“のおばさん”(在学生上学或放学通过路口指挥交通的女交通疏导员),青い(幸福鸟),青い花(现实中难以到达的理想彼岸)。与英语用法不同的是,绿在日语里有时也给人病弱的感觉,如“色が青い”(面无血色),或“青くなる”(由于恐惧或担心而脸色难看)。另外,日语中“みどり”最初不是指颜色,而是形容嫩芽刚刚萌生时生机勃勃,包含水分的状态,因此日语常用“みどり”形容头发,如“”、“の”、“の”中的“”都相当于“つやのある美しさ”,即“头发茂密乌黑油亮”。此外,由于日本古代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官位低下者身穿绿服,所以古代日本绿也有“低微”,“低贱”的含义,如“青女房”(身份低微的宫女),“青人草”(庶民)。

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色彩以外,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研究不同国家的颜色词无论是对文化差异研究还是对跨文化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姬晓莉.英语颜色词green语义范畴理论与扩展[J].考试周刊,2008(38).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9

关键词:博弈;斯密悖论;制度;群体行为

一、问题的引入

2008年的“三聚氰胺”风波,几乎令中国乳制品企业一蹶不振。余惊未平,余痛未了之际,又出现了2009年特仑苏事件、2011年小学生饮用纯牛奶导致集体中毒事件,这些接连不断的乳制品安全问题更是令“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显得颇具讽刺意味。乳制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牵扯消费者神经的重要问题,关系到政府和国家形象的重大问题。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使得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产生质疑。这背后既有企业的失德,也有监管的漏洞,乳制品安全监管问题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监管的成本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探讨乳制品安全究竟是什么问题?将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出现?这些问题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现本文尝试从制度建设和群体行为两方面进行研究。

二、“斯密悖论”不悖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密的两部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译名《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形成了认识的冲撞,在与斯密同时代、广出哲学家的德国,掀起了关于“斯密问题”(也叫斯密悖论)的研究和辩论的热潮,并在全世界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货币大师密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阿马蒂亚・森说,“斯密问题”是英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是过去的问题,还是将来的问题。的确,三百多年来,斯密问题的辩论从未停止。现在,它是我们中国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乳制品安全问题频发向我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在逐利和守德两方面企业如何做到两全。

亚当・斯密的利他心和利己心的理论(或者说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约从1860年开始,尤其是在《国富论》出版大约一百周年前后,以德国(尤其是德国的历史学派及边际效用学派)为首的其他国家的后世学者围绕上述问题长年论战不休。亚当・斯密问题所争论的焦点是斯密既撰《道德情操论》,又著《国富论》,前者旨在论德,后者则全力言富,二者似乎缺乏一贯性,即在立场、观点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事实上,在理论上,“亚当・斯密问题”是并不存在的,温奇认为,《道德情操论》包含着斯密关于道德或者说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从研究对象看,在一般的理论层次上,它高于《国富论》,但是它的经验性、现实性主义的程度低。因而可以说《国富论》是将《道德情操论》关于社会行为(含经济行为)的一般理论专门而详细地运用于经济活动领域。然而事实上的“亚当・斯密问题”是追求解决近代化乃至现代化的任何一个落后国家的一般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对乳业个体行为的分析

(一)对“纳什均衡挑战斯密‘看不见手’的原理”的分析

有人认为牛奶掺假是竞争过度的恶果。然而,在完善的市场制度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增进全社会福祉并不矛盾。

一些学者认为,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了挑战。从纳什均衡我们可以得出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截然相反的一个悖论,即“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损了人也没有达到利己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纳什均衡提出的行为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即个人理性并未导致集体理性。实际经济生活中,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注重企业的发展和前途,以谋取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必然会为市场所淘汰。在消费者货币选票的仲裁下,损人利己的无德者必然在市场经济中失去生存地位。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一般概念,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用在这里,旨在说明:若要实现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去调节企业追求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繁荣,必须有健全的市场制度。

“理性经济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经济人假设反映了人的行为的固有属性。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指引和驱使社会的整体繁荣。事实上,市场具有净化、过滤的伦理机制。弗莱夏克总结道:“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提高道德水准(virtue-enchancingsystem)的机制,它的本质就是训练我们创造并且平等地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只有在市场社会里,私恶才能转化为公益。“我们知道,市场机制的基本特性是企业、家庭等各个经济主体皆出于利己心而自由地追求自身的利润极大或效用极大。尽管如此,却能增进社会全体的福祉。单一经济主体的个别意图和其社会结果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彼此相克、相悖,但随市场社会的形成,二者之间确乎并行不悖,彼此协调一致。”

(二)合理的制度引导合理的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既然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特征,认为人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那么机会主义行为的行为主体会借助各种不正当手段追求自身利益,不惜损人利己。而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约束行为主体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制度可以通过它提供的刺激来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不合理的制度,会导致基于经济人假设的行为主体理性地选择“不合理行为”,而合理的制度引导人们更加合理地去行动。可以这样说,制度可以通过激励影响行为主体的选择行为。制度类似于博弈规则,规则不同,处于制度中的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就不同。改变博弈规则,在纳什均衡中加入信用规则――背信弃义、损害他人将受严厉惩罚,那么博弈的结果就会发生改变,囚徒困境则得以解决。斯密说:“商人本来最怕失信用,正是丧失顾客光顾的恐惧,才使他不敢造假,不敢疏忽大意。”从市场交换的经济意义看,正是由于要使交换成立,才必须在满足利己心的同时,也必须满足对方的利己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利己与利他得到统一。

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或是非效率,经济政策就很难实现基本目标,即使实现了,成本也很大。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来冒充蛋白质,是利用了国家标准的漏洞。根据国家标准,在测定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时采用的是凯氏定氮法,这种方法通过灼烧样品释放其中的氮元素,测出氮的含量,再换算成蛋白质含量(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食物的主要成分中只有蛋白质含有氮)。三聚氰胺分子式为(nH2),含有66.6%的氮,如果把它偷加到牛奶中,在用凯式定氮法检测牛奶蛋白质含量时,就会把三聚氰胺中的氮含量也换算成了蛋白质含量,这样就虚报了蛋白质含量(参见《环球科学》2007年第9期《蛋白测量的“作弊”风波》)。没有鉴别混入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的简单办法,要鉴别它,需要用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等高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发现,若要发现造假行为,必须增加成本,这只会让具体制度的制定部门的成本不断加大、疲于应付。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往往比博弈本身更重要。什么样的制度能使企业在面对囚徒困境时做出合理选择?唯有完善的市场制度。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框架下,企业对失去顾客、破产产生恐惧,自然会使其萌生道德之心。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最为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手段就是自由竞争。对消费者而言,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私人独占,或者是公共垄断…通过竞争而保护消费者并非依靠企业经营者比政府官员慈祥、慷慨和富有爱心,而是保护消费者恰好是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

黑龙江飞鹤乳业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检查中,未查出添加三聚氰胺。消息传到美国,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飞鹤乳业的股票一开盘就逆市大涨,并一路飙升,收盘暴涨29.89%。而另外一家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奶粉企业―圣元则因被查出含三聚氰胺而暴跌54%,可谓是悲喜两重天。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社会繁荣所做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是完全市场经济的运作,无德的商家最终成为昨日黄花。因而,完善的市场制度才是杜绝个体为逐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一剂良方。

四、对乳业的群体行为分析

22家乳品企业的曝光,我们看到在乳制品中掺三聚氰胺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无非是多少而已。无论检查出多少批次,含量多少,其行为的性质是相同的。以下应用群体行为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用“斯密悖论”解释企业如何能在逐利和守德方面两全。

制度经济学是群体行为分析方法的坚持者和发展者,但又坚持了最大化行为的基本假定。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谢林提出“关键多数(Criticalmass)”理论。他认为在社会决策过程中,有许多强制能力能让决策行为达成共识。这些强制力包括文化、习惯等因素。一旦社会形成诸如风俗等一些特定的惯例,就难以改变,即使每个人都知道选择的惯例不是最好的,但是也无力改变这个局面。谢林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对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进行了阐述,表明个体的决定最终导致出乎意料的集体行为的现象。在这本书中,他描述了很多社会现象,每个参与者的行为取决于在他的预期中,其他人如何对他的行为做出反应。并且其他每个人对该人将如何应对他们行为的预期也同样地影响到其他每个人的行为。这样,人们在不断对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然而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一道将产生何种后果,这些后果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

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则在于收益之成本的差异,在同样的制度下,此差异主要来源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习惯、规则的影响。人类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人们总是看到大多数人的行为,大多数人总是会模仿和跟风,个体很难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制度变迁》中,用很常见的实例来描绘意识形态对行为的影响。在他看来,“好的意识形态可以降低社会支持费用,减少其他制度的安排成本。”

生存在竞争环境中的个人和企业,其行为必然受到其他竞争者的影响。乳制品安全事件提醒我们净化企业生存环境、形成良好竞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在斯密看来,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人还有另外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维持、保持和谐的秘密。

乳制品安全事件又一次对我们警示:完善市场经济,健全企业信用制度、净化企业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8.

2.孙绍荣,宗利永,鲁虹.理与非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李非.富与德[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刘继云,孙绍荣.制度影响行为的机理分析[J].科技创业周刊,2005(5).

5.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郝云宏.经济学研究中的行为分析方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2).

7.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安全意识的含义篇10

【关键词】体育观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17-02

1.问题的缘起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本质、特点、规律的理解、认识和看法。长期以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成为体育最直接最明显的特征,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体育就是身体活动。增强体质的观念也在一定时期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练习、身体活动、运动动作便是这种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认为体育学习只是纯粹的运动技术学习,其功能也仅限于生物学层面。纵观我国的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我们并未使接受系统学校体育培养的学生都明白身体锻炼的规律,清楚运动动作的效用以及运动强化的利弊,懂得身体锻炼的安全知识、运动量的控制和锻炼时效等等问题。一些学生除了知道打球、跑步和一些简单的器械使用外,对于如何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条件去设计锻炼计划和方案、控制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运动损伤、解决自身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等根本性问题却知之甚少。令人堪忧的是这些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较为普遍。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虽各阶段任务目标和要求上存在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自主体育和安全体育的意识与能力。如果不是这样,又何谈对学生的身体教育呢?此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人们得以享受文明生活的舒适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身体和运动能力,减少了人们体力劳动的机会,降低了人们适应自然、应变灾变的能力。教师转变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培养他们体育安全意识变得尤为重要,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体育的含义

在我国,l977年《辞海》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体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表明了体育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环境里已经变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大体育”。随着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体育的含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体育正酝酿着观念的大变革,面临着向教育的回归。具有特定含义的“体育”这个词原本是一外来语,从英语(physicaleducation)字面直译过来就是身体教育。援引《世界体育宣言》国际公认的定义“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按照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这一定义明确肯定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手段是按照一定规律系统组合的人体运动和自然力,目的是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体育就是要促进和优化人在各生命阶段上身体系统和功能的健康状态,这既是体育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又是体育的落脚点。这从教育目的上同各种运动职业的专门技能、技术训练以及个人喜好的身体技术、技能训练区别开来。尽管肢体运动是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就其机能而言它包含着教育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其方法是教育学的,其身体练习本身来说属生理学范畴,效果既有生物学的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这个过程既是生理效用的获得又是个人感受的实现,既是理性的创新发展也是感性的抒发表现。.

3.关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

体育所围绕的中心是人,是以身体领域为基础,是把重点放在身体、身体活动和身体发展上的教育活动,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是体育区别于其他偶然学习的显著特点,它包含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两个方面,即通过教育而学习运动,又将身体活动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和手段去学习更多的活动技能,这种独特的双重学习过程将体育与其他形式的身体活动区分开来。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性,而不是以运动为中心的纯粹的动作技术的学习。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观念,必然会引发体育教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体育教师应更新思想,树立主体体育观和科学体育观,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人而异,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倡殊途同归,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基本运动技术,适当的身体素质水平以及参加体育活动获得愉悦感的坚实基础,使他们理解在学校生活结束后自身的发展仍会继续下去即终身发展的过程。

体育的载体是教育环境下的身体运动,是把重点放在身体、身体活动和身体发展上的教育活动。那么在对待动作技术问题上,不在于是否将它们作为学习内容,而在于如何理解它们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和怎样表现它们。动作技术的学习应寻求以往在将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过程中存在的哪些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不一致地方的改进办法。应当明确

的是动作技术学习的功能不仅仅是促进身体健康与发展身体的能力,还包含体育素养与身体锻炼终身化意识的培养、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因素。动作练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在实施体育课过程中,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对广大学生的生长、发展是必需的,教师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身心特点,既考虑到动作技术学习对健身和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实效性,更考虑到动作技术学习的安全性和陶冶性。否则将适得其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发展。体育与竞技运动虽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码事,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应适当有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量力而行、科学锻炼的原则,将运动负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此外,身体运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和对抗性,学生的体育安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教会学生在体育的过程中逐渐懂得身体运动的规律,清楚运动动作的效用以及运动强化的利弊获得身体锻炼的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却是更应当加强的方面。只有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条件,去设计锻炼计划和方案,控制锻炼的强度,调节锻炼时间和运动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对运动危险的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运动损伤,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变的能力,解决自身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结语

健康的生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于快乐的幸福生活,是新世纪体育的重要责任。新世纪呼唤新体育,这个新体育当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围绕核心就是全体学生,保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全过程的完善和健康,这是世界体育的潮流。要使每个学习者在体育的环境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帮助和指导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以及全面发展身体,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着眼于人的生命过程的优化发展,这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扩大视野、转变观念,从体育的历史与发展,体育运动的规律、体育锻炼的作用与方式方法,体质强化与能力提高,身心调理与生命养护,体育与人的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树立体育新观念,还应具备身体的、心理的、道德的、语言的、医学的、营养的、教育的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一定的熟练技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科学素养、自主体育和安全体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2]李明.现代社会与健康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韩丹.体育就是身体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5(5)

[4]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季三刘.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