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5:11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个要素和多个环节,要保证思想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还必须遵循的一定的原则,并坚持把这些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个过程,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开发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活动,就必然要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符合。

1、计划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通过计划手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供给与使用的筹划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计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定一个行动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计划,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构成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体系。其中基层单位和管理者的工作计划则为近期的具体计划,职能计划与部门工作计划则是中层的操作性较强的计划,而决策性的战略计划是最高层次的和总的长远计划。

2、组织手段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组织,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精干的人员,并为该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通过组织手段的运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各种人财物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配置,降低具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指挥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运用指挥手段,可以优化工作系统,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良性运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指挥手段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它可以有效地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使组织内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二,它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努力;第三,可以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动组织所有成员与资源配合去适应环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4、协调手段

协调是指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将分工负责实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有序整合,使之统一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体系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然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分配给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承担后,相互间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配合得好,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效,配合不好则可能使总体效率下降。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个过程,并且指导和约束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管理工作的准则与规范。

1、民主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权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平等沟通,在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人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实践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决不会消极地接受教育,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平等的原则,必须平等地对待主体的能动性。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立足点与归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把管理与人们的正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正当利益,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增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使人们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3、实效性原则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原则,就是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以便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情况。要求管理者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决策方案和教育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对教育活动进行监督与调控,科学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使管理者获得准确的信息,便于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是否具有实效性是检测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主体、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多个基本因素,还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等一系列基本环节。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手段和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保证管理决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而且能够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协调发展,从而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运诗,罗志峰等.新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与管理创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2

关键词: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原则

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资本利用率,降低成本等等。而在会计中有许多会计学分支,比如税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等。虽然他们有很多融通的地方,但在各自的领域起着不一样却又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他们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成本会计在企业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成本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有着很多与管理会计相同的地方,大有混淆之势,需要我们清楚的区分。

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资金耗费,即产品成本是从古到今的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管理方面,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本管理更显得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对哪些关于成本的问题属于成本会计的范畴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管理会计,由此成本会计的职能便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大致可分为反映和监督两大类,形成了庞大的成本会计体系和内容,这样就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重复。因此有许多学者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并为一门学说。因为现代会计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类,管理会计就包含了成本会计。但是成本会计实际上和管理会计是有所不同的,这从成本会计的职能上便可看出。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耗费,以及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成本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情况有着清楚的认识。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的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对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财务会计的对象则是其他五个要素。并且现代对成本的会计约束也日渐增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我国正在准备制定的成本会计准则,因此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可视为一种趋势。

二、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异同

1.会计目标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即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会计假设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假设上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原则不同

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传统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础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现行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的现行成本原则。

三、成本会计的运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成本会计的工作必须遵守会计的原则。其中财务会计中的十二项原则大部分适用于成本会计,并且通过与成本会计的结合产生了新的一些特点。如客观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并且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也有一定的原则,比如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职工群众基础之上。

现代成本会计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成本会计工作的好坏可以决定企业的命运,成本会计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四、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

成本会计的任务是成本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人们期望成本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成本会计任务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制度等因素联系起来的,要与他们相适应,否则就不会顺应历史的潮流,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成本会计任务是由其职能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职能就有什么样的任务,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因此成本会计的任务就要围绕反映和监督而制定,并且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要以职能为方向。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成本的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分析。

1.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的三个任务

这三个任务分别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这三个任务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期工作,为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一个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在奉公守法和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成本的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是其他成本工作的前提,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合理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的成本可以根据成本计划等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将实际的成本数据和计划的成本指标进行比较,检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便于对生产经营工作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检验成本计划的制定的合理性,是否与实际相结合。因此企业应该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未来,详细周详对自己的各项经济活动实行计划管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的参与经济决策上。成本会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涉及面很广的管理工作,需要在企业各部门的配合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会计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为经济决策做出依据,也就是参与经济决策。成本会计的这三个任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基层生产单位。

首先,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之一,而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成本费用。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了解各产品的生产耗费金额及其结构计划,从中检测各项改造措施、专有技术与专利权的应用效果,为企业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是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成本计划合理的组织生产,使成本的实际耗费与计划相差不会太大,即实现有计划的生产。最后,是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工段、班组是产品生产的最基层单位,是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的发生地,是最基本的责任成本中心,也是企业的成本计划的执行的最基层单位,直接关系到成本计划的执行。

2.为企业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任务

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控制任务。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会计在这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控制职能。成本会计依据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以及企业的有关计划、预算、规定、定额等为依据,也就是成本的计划,严格审核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严格按照计划、预算和规定办事。同时成本会计还肩负着寻找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方法重任。成本控制从全企业的利益出发,间接服务与全企业的所有部门,而不是特定的服务于哪一个部门,或哪些部门

3.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任务

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任务。进行成本核算主要是依赖于会计部门进行成本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从而形成对企业管理部门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正确地进行存货计价、正确地确定利润和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任务服务的是管理部门,也就是行政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利用成本核算一方面考核各项降低成本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的升降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为实施工作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掌握期间费用的支出情况,尤其是管理费用的支出金额及其结构,了解其发展趋势,为加强人员管理、节约经费开支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包装费等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关心的重要内容。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处于产品生产的具体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第一线,对产品生产的耗费内容、耗费方式最为了解并对产品的制造成本具有控制能力,是企业最高层的责任成本中心。因此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的耗费最为关心。成本会计向企业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制造成本的详细信息。

4.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开展成本分析

也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任务。企业按照成本计划的要求对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找出漏洞,及时弥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因此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对成本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达到对以后的借鉴作用。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主要面向的还是企业的管理层,为他们分析年度的经营情况提供依据。

五、结语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总之,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我们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的实践需求,不断地总结,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在现代企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和推广,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健民胡海坤:论新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的职能【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邢启亮: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郑凤旺:成本会计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王德礼杜建菊著:产权视角下的会计理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6).

[5]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m】,第1版.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12).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3

1前言

工程成本大致由两种费用组成:其一是直接费用,即直接用于施工的各项材料,人工、机械及其它项费用(包括调整费用);其二是按所发生直接费用一定百分比计取的综合间接费(包括行政管理费、利润及虚纳税金)。所请成本运营,就是通过加强管理和运作,将这两大类费用的支出控制住,降下来。本文就谈谈如何控制施工成本。

2施工成本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任务包括: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合同管理、施工信息管理、与施工有关的组织与协调。笔者认为施工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是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管理就是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拓展企业经济效益空间,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成本计划、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考核方面的管理。

施工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编制施工图预算是成本计划的一种形式。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基础是社会平均水平,按预算控制成本,企业是微利,只有通过加强管理,使企业达到社会先进水平,追求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施工成本,才能给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施工项目从开始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施工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全部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为创造经济效益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的有源之水。

(1)成本最优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科学合理的限度内,通过对工程项目中各种相关因素的成本管理,达到目标成本最低的要求。要实现成本最低化,必须挖掘所有能降低成本的潜力,在项目的各个环节上,落实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合理降低成本。

(2)全面管理成本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为达到成本最低化目标,除了应注重实际成本的计算分析,注重施工成本的计算分析和注重对财会人员的管理外,还应充分注重对施工项目管理中所有会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工艺和质量等因素的成本进行控制,对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所有员工进行严格管理,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

(3)成本责任制。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必然要对施工项目的成本做层层分解,进行分工负责。项目经理对企业下达的成本指标负责,项目部各负责人对项目经理下达的成本目标负责,以此层层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划清责任,确保整体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4)成本管理有效化原则。有效化原则即指: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以最少的人力完成成本管理工作。这一原则的实施,需要采取行动。

(5)成本管理科学化原则。项目管理讲究的是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进行管理,成本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可控责任成本控制的方法,就体现了上述各个原则。

4加强项目计划成本控制

4.1加强材料费的控制

分项工程开始前,由项目部、预算部预算员以分项工程作为成本控制对象,根据项目施工计划及事先制定的计划成本,在合理的内部成本降低率标准的基础上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预算中凡是施工用的所有材料都要列出定额数量,不得漏列。材料工程的材料采购、工长领科、库房发料、财务付款均以此为依据。在此项费用的控制中,尤其要加强对材料消耗量的控制,其中工长严格按施工预算提出分时段材料采购计划;材设部严格按照依据施工预算编制的材料采购计划进行采购,不得超预算采购;工长严格按照分项施工预算签发限额领料单;库房保管员根据蛋工长签发的限额领料单,对材料发放实行限额发放材料,材料超出定额的,要按照超耗材料的实际成本,扣除分包方人工费;财务部依据以施工预算为基础的材料采购计划安排付款。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应及时获得甲方签证,根据工程变更及调整的工程量调整相应分项预算,同时向材设部补报调整的材料需用计划。同时,要对价格进行控制。转贴于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4

【关键词】管理十性合格管理者

践行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企业管理,然而实践中的企业管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事务繁杂,如何统筹好整体和局部、重点和一般、当前和长远,落实“科学、常态、高效”的管理要求,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是每个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重要问题。探求管理规律,总结管理经验,把握管理原则,是合格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在日常工作中,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管理特性需要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系统性

企业必须要求每一位管理者建立系统全面的思维习惯,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基本思维方式。世间事物广泛联系,管理的系统性源于管理的复杂性。剖开管理工作,可以发现,构成矛盾的内因涉及到不同的管理系统。比如,项目成本控制的问题就涉及商务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甚至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如果仅抓住一点,而不从全盘进行控制,就无法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在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形势下,管理系统性更显重要。面对日益扩张的经营、生产规模,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贯彻系统管理的思想,兼顾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抓经营规模的扩张,也要追求经营质量的提升;抓项目进度控制,同时也确保质量、安全、成本目标的实现;抓市场开拓,更要注重从源头控制风险。工作目标要具备系统性,企业管理更讲求系统性。解决一个管理问题,必须要协调各系统、各部门的力量,从剖析矛盾、研究对策、理清职责、制定日程、检查监督等各方面入手,分阶段、分重点进行推进,根除隐患,提升效能。可以说,系统论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计划性

法约尔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五项职能,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计划是贯穿管理活动的主线,计划越科学、细致、周全,管理工作就越清晰,纠正与控制就越明确,执行效率就越高。每项工作一旦启动,就如同运转中的机器,每个齿轮相互结合,按自身节奏转动。计划就是设计机器的蓝图,离开了计划,或者计划水平低下,就容易引起混乱。

加强管理计划性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工作在各行各业广泛推行的过程中仍存在计划不严、落实不实、执行不力等问题,必须花大力尽快解决,从而使目标更明确、标准更明确、措施更具体、考核更科学。计划精细性直接决定了管理精细化程度,项目策划更是指导项目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工作。

三、组织性

组织是构成企业的肌体,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严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执行效率,决定了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之一是“扁平化”,既要保证管理职能的实现,又要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成本、发挥企业效能。组织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遵循组织秩序,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处理事务,以减少摩擦,保证方向一致。

四、规律性

正确的认识指导正确的行动,管理者必须掌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推动企业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运行。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必然选择。离开规律的指导,企业管理工作就容易出现经验主义错误,产生盲目性倾向,经营发展就会受阻碍。在知识经济时代,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体来讲,要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实现分析形势、把握大局、科学决策的目的。要探求行业发展规律,推进工厂化施工,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要掌握企业运营规律,结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推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提高企业运行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程度。要运用专业管理和项目管理规律,使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物流采购管理等方面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五、原则性

发现原则、提炼原则、落实原则,是管理者处理事务的核心要求。原则是指导工作开展的方针和准绳,只有掌握了原则,处理事务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从而提高效率、完善结果。合格的管理者必须不断的学习知识、丰富经验,提升驾驭管理原则的能力。同时,必须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缺乏灵活性的原则是教条的原则,会在实践面前举步维艰。

企业管理工作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原则,管理覆盖企业经营、生产乃至文化、党群活动的一切领域,必须时时讲、处处讲。二是持续原则,管理必须实现持久,讲求传承,并保持持续改进,不可进行掠夺式管理。三是匹配原则,市场无疆,管理有限,管理必须与企业掌控资源相匹配。四是制度原则,企业管理注重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度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五是简单原则,要化繁为简、以简驭繁,重执行,找规律、求实效。六是有效原则,以结果检验过程,追求结果至上。七是“四从原则”,从快、从细、从严、从实,追求高效、科学、精细、务实的管理。

六、预见性

预见性是指管理者对尚未发生的管理活动进行预先判断,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预见性强调见微知著,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倾向和征兆,管理者必须尽早察觉,发现问题,引正纠编,使管理的整个过程保持正确方向。深入开展项目策划管理是提高管理预见性的具体要求。通过制定科学的项目施工、商务、安全、环保等管理策划,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可以极大地化解管理风险,提高执行效率。增强管理预见性离不开长期的实践,特别是管理意识的提升、管理知识的丰富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同时,管理预见性也来自高度的责任感,做管理的“有心人”,才能厚积薄发,于细微处明察秋毫,于刹那间洞穿变易。

在实践中,缺乏预见性制约着管理者能力的发挥,由于对变化情况缺乏或者判断不全,导致管理陷入被动局面。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二是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三是警惕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四是应急机制不健全。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通过提高管理预见性,强化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水平。

七、针对性

管理针对性强调员工具体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日常工作在按部就班中开展,却时刻瞄准发展的方向,关注阶段性的重点。每个管理人员头脑中必须对自己工作有着清晰的方向和概念,这源自于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认识,源自于对企业方针的内化和具化。公司各部门管理人员一定要时刻注重部门工作的进展情况,以责任状为管理总纲,以目标方针展开图为指导,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各系统管理工作。

坚持管理的针对性,尤其要做到抓住重点工作和工作的重点内容。解决好重点问题和问题的重点方面,一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管理效率就能得到提升。骨干员工还要突出亮点工作,把管理的一般性要求与部门的针对性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自身特色。抓重点、盯热点、补弱点、破难点、推亮点,是抓好管理的五点基本要求。

八、及时性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海尔的管理法则对管理及时性作了好的诠释。及时性源自商业竞争的需要,商机转瞬即逝,容不得半点拖延,快人一步,胜人一筹。及时性源自流程控制的需要,流程管理具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丧失及时性的流程是失败的流程。及时性源自管理条件的需要,管理必须“趁势而为”,方可事半功倍,缺少“东风”相助,唯有空留遗憾。及时性源自提升效率的需要,运行快速、节奏良好的管理系统,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

九、确定性

确定性就是强调管理要明确,对工作落实到位、交接细致、考虑周全,不可含糊不清。举例而言,施工技术交底是最能够体现确定性要求的基础管理工作,对施工部位、时间要求、质量标准、操作流程、材料消耗等,必须明确而具体。管理指示明晰是管理者对工作负责、对同事负责的表现。管理者要善于将简单的指令复杂化,就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对执行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对执行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效果。

管理的确定性是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要求。然而,国内企业在精确管理方面仍有较长道路要走。管理目标不具体、工作标准缺乏量化、考核监督随意性大等问题显而易见。很多公司提出开展管理量化活动的要求,就是要系统的推进企业管理确定性。通过管理量化,实现目标更具体、流程更清晰、职责更明确的目的。

十、成果导向性

管理重在实践,“结果至上”是检验管理有效性的根本法则,达不成结果的管理行为,对于追求卓越的过程存在遗憾。追求成果导向性,既要设定明显的目标,更要规定详细的路径;既要开展全面细致的策划,更要时刻掌握管理的全部过程;既要掌控管理大局的进展,更要关注每一个管理细节。唯有管理成果最终实现,管理循环方可闭合。

强调成果导向性,需要关注过程,并且用成果来检验过程;强调成果导向性,要提倡“敢于成功、善于成功”,坚持用比较高而实际的标准对待各项工作,追求“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强调成果导向性,要坚持“守正出奇、自强不息”,不畏惧过程的艰难,采取灵活的方式;强调成果的导向性,要反对不择手段、反对歪门邪道,追求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管理十性从内容上讲,既是所有追求卓越的管理者应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功能上,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又各有侧重。掌握规律、把握原则、推高管理预见性是决策者引导企业沿正确方向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中层管理人员需着重在计划性、系统性和组织性原则上下功夫。基层管理者要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重点在于不断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确定性。各层次管理者必须在坚持基本准则的条件下着重提升在某些方面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要自觉树立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标准、加强管理训练。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锻炼,必将极大促进管理技能的提升,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5

   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资金耗费,即产品成本是从古到今的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管理方面,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本管理更显得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对哪些关于成本的问题属于成本会计的范畴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管理会计,由此成本会计的职能便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大致可分为反映和监督两大类,形成了庞大的成本会计体系和内容,这样就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重复。因此有许多学者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并为一门学说。因为现代会计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类,管理会计就包含了成本会计。但是成本会计实际上和管理会计是有所不同的,这从成本会计的职能上便可看出。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耗费,以及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成本方面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情况有着清楚的认识。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的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对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财务会计的对象则是其他五个要素。并且现代对成本的会计约束也日渐增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我国正在准备制定的成本会计准则,因此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可视为一种趋势。

   二、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异同

   1.会计目标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即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会计假设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假设上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原则不同

   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传统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础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现行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的现行成本原则。

   三、成本会计的运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成本会计的工作必须遵守会计的原则。其中财务会计中的十二项原则大部分适用于成本会计,并且通过与成本会计的结合产生了新的一些特点。如客观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并且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也有一定的原则,比如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职工群众基础之上。

   现代成本会计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成本会计工作的好坏可以决定企业的命运,成本会计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四、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

   成本会计的任务是成本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人们期望成本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成本会计任务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制度等因素联系起来的,要与他们相适应,否则就不会顺应历史的潮流,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成本会计任务是由其职能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职能就有什么样的任务,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因此成本会计的任务就要围绕反映和监督而制定,并且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要以职能为方向。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成本的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分析。

   1.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的三个任务

   这三个任务分别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这三个任务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期工作,为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一个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在奉公守法和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成本的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是其他成本工作的前提,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合理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的成本可以根据成本计划等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将实际的成本数据和计划的成本指标进行比较,检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便于对生产经营工作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检验成本计划的制定的合理性,是否与实际相结合。因此企业应该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未来,详细周详对自己的各项经济活动实行计划管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的参与经济决策上。成本会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涉及面很广的管理工作,需要在企业各部门的配合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会计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为经济决策做出依据,也就是参与经济决策。成本会计的这三个任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基层生产单位。

   首先,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之一,而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成本费用。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了解各产品的生产耗费金额及其结构计划,从中检测各项改造措施、专有技术与专利权的应用效果,为企业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是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成本计划合理的组织生产,使成本的实际耗费与计划相差不会太大,即实现有计划的生产。最后,是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工段、班组是产品生产的最基层单位,是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的发生地,是最基本的责任成本中心,也是企业的成本计划的执行的最基层单位,直接关系到成本计划的执行。

   2.为企业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任务

   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控制任务。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会计在这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控制职能。成本会计依据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以及企业的有关计划、预算、规定、定额等为依据,也就是成本的计划,严格审核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严格按照计划、预算和规定办事。同时成本会计还肩负着寻找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方法重任。成本控制从全企业的利益出发,间接服务与全企业的所有部门,而不是特定的服务于哪一个部门,或哪些部门。

   3.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任务

   这主要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任务。进行成本核算主要是依赖于会计部门进行成本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从而形成对企业管理部门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正确地进行存货计价、正确地确定利润和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本会计的成本核算任务服务的是管理部门,也就是行政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利用成本核算一方面考核各项降低成本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的升降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为实施工作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掌握期间费用的支出情况,尤其是管理费用的支出金额及其结构,了解其发展趋势,为加强人员管理、节约经费开支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包装费等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关心的重要内容。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处于产品生产的具体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第一线,对产品生产的耗费内容、耗费方式最为了解并对产品的制造成本具有控制能力,是企业最高层的责任成本中心。因此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的耗费最为关心。成本会计向企业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制造成本的详细信息。

   4.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开展成本分析

   也就是成本会计的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任务。企业按照成本计划的要求对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找出漏洞,及时弥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因此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对成本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达到对以后的借鉴作用。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主要面向的还是企业的管理层,为他们分析年度的经营情况提供依据。

   五、结语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6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网;当前的现状;设计的基本原则;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生产需求日益增多。而伴随着城市居民日益增多的物质需求,其生活以及生产用水也不断增多。因而,如何提高市政排水管网对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的排放效率,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所要切实研究并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当前的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建设是否能够适应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呢?

对于当前市政排水管网的建设而言,往往因其排水设施不完善或者设计、建设不当,而使得市政排水管网无法在最大程度上高效、便捷地进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与工业生产废水的排放工作。所以,在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过程的当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继而在遵循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工作。这对于解决城市居民生活污水与工业生产废水的排放问题、以及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进行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工作,能有效降低建设工程造价,充分发挥排水管网的最大效益,使城市排水事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一、市政排水管网的现状及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主要指的是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调整、道路的修建、以及旧城区的改造,而对日益普及的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与改造工作。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各类生活、生产污水排放的问题,并且在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利用。因此,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工作对于当前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异常重要的。

(一)市政排水管网的现状

从当前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情况来看,一般存在着规划设计以及排水体制的问题。不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市政排水管网所能提供的作用极其有限,很容易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且,由于当前现存的排水体制因各个地域修建情况的不同,而使得在扩大城市排水系统时无法很好地进行改建工作。因此,需要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域、不同的修建情况,进行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工作。

(二)市政排水管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市政排水管网在设计过程当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缺乏合理的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偏低、雨水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排水管网细节设计不合理等等。因而,对于市政排水管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的过程当中研究并且解决。以下将对市政排水管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地下排水系统对于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的当中,需要进行仔细的规划工作。但是往往由于政府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当中,对地下排水系统重视度不够,而使得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不够合理。并且各个区、县、甚至各条道路普遍存在着孤立设计地下排水系统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政排水管网分布零散,从而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具体作用。

2、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的标准都比较低,同时随着土地利用速率的提升,而使得原有的雨水排放系统在暴雨时经常出现侵浸道路的现象,这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甚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市政排水管网管径的大小、管道坡度的控制等具体问题都会对市政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过程当中,需要精确勘测地形资料、选择适合的参数来进行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工作,以避免在市政排水管网施工过程中、以及投入使用时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市政排水管网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过程当中,常常需要遵循科学统筹的原则、前瞻性的原则、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一)科学统筹的原则

坚持科学统筹的原则,能够在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明确排水体制、规范截留倍数。同时采取预测法科学地进行中心城区用水量的估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

(二)前瞻性的原则

当市政排水管网投入设计与使用时,往往会直接制约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因而在设计的前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对市政排水管网的布局与设计进行仔细规划,继而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市政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地质结构与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因而在进行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与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市政排水管网系统。

在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下凹式绿地、城市化进程中保留的鱼塘及景观湖泊收集、储存雨水,必要时要建设雨水调蓄池削减洪峰流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减小下游排水管的口径,从而有效降低排水管网工程造价。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积极兴建雨水利用设施,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设计排水系统,可实现生态排水,使雨水排水减量化、减污化和资源化。

三、提高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水平的对策

(一)在当前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合流制排水体制、分流制排水体制、以及混合制排水体制。因而,在市政排水管网的布局与设计过程中,需要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城市、地域的不同地质结构与自然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适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排水体制进行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

(二)进行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工作,需要对地下排水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布局与设计。并且需要在遵循前瞻性原则的条件下,以发展的眼光、在结合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的同时,设计出使用效能大、使用期限长、排水能力大的市政排水管网系统。

(三)从通常情况下来讲,建立健全市政排水管网建设的管理制度,能够在保证排水设施运行性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排水作用。同时,在进行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工作时,需要进行污水排放量、人口密度等资料的收集工作。并且依据人口密度等各个影响因素,对市政排水管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而在遵循科学统筹的原则下,优化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珂,朱磊.市政排水管网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信息,390.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原则应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国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有了新的原则和要求,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更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做好企业的投资、融资和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整个开发过程,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企业不断地发展,现在企业越来越需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这个重要任务,尤其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让企业发展和企业财务管理这一职位密不可分。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应该最大化发挥它的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税收筹划的含义与特征

首先,税收筹划是一项财务行为,税收筹划界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内容。众所周知,我们对传统财务管理的理解是主要集中在对现金流收入的层面上。比如,一般在税后测量的基础上计算投资收益。在项目研究和开发阶段,结合税收减免的相关政策,有效减少税收支出,从而增量现金流,提高项目的收益。在如今的经济活动中,企业的所得税是企业应缴纳的税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税收筹划通过研究企业的税务活动,这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相关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考虑税收的影响,正确进行税收筹划,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其次,税收筹划是一个具有预先规划的行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政府通过税收的来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针对不同的税收对象,确定税目税率,依据相关的税收法规,来进行经济引导。由于不同行业的投资情况、管理现状和会计活动是多方面的,纳税人的性质也是不同,所以选择的税收筹划也是不同的,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将税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三、财务管理中的筹划原则与应用

(一)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阶段,税收优惠是对纳税人有利的,然而在实施这个计划方案过程中,纳税人将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是否实施该计划方案。因此财务管理中的筹划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当项目的收益大于其成本,说明这个方案有实施的可能性。反之,当计算收益小于成本,那么这个方案就有待完善。一个成功的税收筹划是优化多个税收计划,充分考虑其收益和成本,从而确定最优方案进行实施。

一个优秀的税收筹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降低企业税收必须着眼于整体的税收负担,不能只关注于局部的税收负担。因为所有的税收都是互动的,税务具有整体性,不可以点带面;其次,企业的税收筹划不单纯是企业税收负担的的比较,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税收计划的税收负担以及可能增加的税收负担。最后,纳税评估方案要符合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结合财务管理原则综合充分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的经营目标。

(二)具有合法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开展的税收筹划只能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必须根据各种税收计划进行方案的制定。其次,企业税收筹划不能违背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在法律的允许下进行税收筹划。最后,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要时刻注意国家相关法律的修改,根据最新的法律要求进行税收筹划,不能墨守成规,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税收筹划符合新的法律法规。

(三)与财务管理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使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使企业的税后利润最大化。首先,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资本回收率。其次,充分利用免息贷款进行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最后,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税收筹划应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为主要筹划目的。最后,正确认识,减轻税收负担并不一定会降低整体成本。一些时候,减免税收的过程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不可一味的以减少税收为目的,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运营现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适应,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四、结束语

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然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尤其是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和收益情况,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实施与否。企业应该聘用分析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让他们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趋势,充分掌握税收筹划相关原则,制定合理的方案,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税务管理人员也必须加强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为企业做好信息分析,推动企业走好又快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系统,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制定符合企业运营实际的税收筹划方案,使企业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百芳,刘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原则及其应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24(12).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8

关键词山地城市道路竖向标高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高低起伏,山地城市在道路竖向设计中,除了遵循一般城市建设的共同原则规律外,还应结合用地竖向、土方工程、管线规划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如何使山地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是一件值得好好研究的事情。本人从事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多年,在这方面深有感触,详述如下:

1一般原则

(1)纵坡拟定原则:从汽车行驶方面来考虑,为确保道路行车安全、舒适,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道路纵坡度i的取值宜符合如下条件:0.3%≤i≤2.5%。i=0.3%是保证路面雨水能顺利排出的最小排水坡度,在雨水多且雨季长的地区,道路竖向设计要特别考虑到下暴雨时的路面水能顺利流出,此时应选取适当的i值以减少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i=2.5%是自行车的最大爬坡度,一般城市道路上自行车较多,其爬坡能力不如机动车辆强,在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时,宜考虑按自行车的爬坡能力控制道路最大纵坡度。但在山地城市道路设计设计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可采取较大的纵坡。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线位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临街建筑物出入口的纵坡平缓和建筑物向路面的横向排水通畅。线位标高是指道路中线的路面设计标高,一般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如果高差相差太大,将导致临街建筑物出入困难。道路标高不可随意确定,宜比原地面高程略高或略低,避免大填大挖。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竖向设计,才能大大减少路基土石方和路基防护工程的数量,和尽可能地做到全线土石方平衡,降低道路工程造价,才能使道路更易于与原有临街建筑的立面布置保持协调[1]。

2道路竖向与用地竖向相结合

道路竖向是确定城市其它用地竖向规划最重要控制依据之一,也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控制依据之一。基于它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道路竖向规划,既包含自身技术要求,又强调与其它用地竖向上的协调。具体之,道路竖向规划与平面布局紧密相联,相互影响,平面线型变化往往取决竖向高程变化,在控规中通常可采用调整平面布局来解决竖向中矛盾关系。特别是山地城市道路竖向规划,应与平面规划相互反馈、交叉进行这是优化方案必由之路;城市中已确定控制高程如现状道路、铁路、对外公路、主要景观点以及防洪(潮)堤高程等都将成为道路竖向规划基础;城市道路服务于各地块,只有竖向规划结合才能满足用地交通需要,对于山地城市来讲,道路的断面可设计在不同标高上,直接为地块功能服务,同时也为景观视线通廊创造条件。除外还必须为无障碍交通提供条件。

3道路竖向与土石方工程相结合

土方合理平衡是竖向设计的一个原则。所谓合理是指竖向规划设计在满足建筑物布置、排水、交通等要求情况下,填挖方量达到最小,土方运距最短。一般在地势平缓区在考虑道路竖向设计标高时尽可能与原地形相适应即可,而在山区地势高低起伏的地区,在考虑道路竖向设计标高时必须结合土石方工程进行设计,正确处理好挖、填关系,在考虑挖、填关系时,应立足少填少挖,填挖接近就地平衡。如果自然地形、变化较大,必须进行较大的挖、填方才能满足道路竖向布置要求时,应在保证挖、填方总量最小且达到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多挖少填。由于填方不易稳定,且往往导致道路路基处理工程量增多。而挖方区则可降低路基工程造价,如果弃土方便,可考虑多挖少填。

(2)重挖轻填。就是把重型建、构筑物放在挖方地段,而把轻型道路、铁路等放在填方地段。

(3)上挖下填。这有利于创造下坡运土的条件。

(4)避免重复填挖。

4道路竖向与防洪排涝相结合

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同性质的用地,其防洪要求并非只有单一的标准。如规划中的生态湿地,其位于河道沿岸的滩涂地,属于行洪区,其用地性质定位必然是与水体紧密相连,而且在受淹后无明显损失,因此这类用地在发生洪水时可以受淹(用于生态循环湿地处理系统的湿地则为不可受洪水冲击的地区),换个角度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地块受淹也可以是一种自然景观。又如一些重要的居住区、商业区及工厂企业,其用地定位较高,各种建筑设施受淹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行竖向设计时必须满足20年一遇的标准。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规划时必须对规划用地的不可受淹地区作出划分,把地块范围内规划为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储备用地及重要的节点景观区作为不可受淹地区;一般的生态湿地、绿化用地、水景湖泊等用地作为可受淹地区。

对于不可受淹区域,进行道路竖向标高设计时,其周边的路网标高将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地坪标高满足规划要求;对于可受淹的区域,区域的路网需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当然一般来讲山地丘陵地带的地势较高,又地处河涌的上游,一般不易受洪涝威胁,因此,对山地城市道路竖向标高的控制主要把握以下原则:①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坡度,减少土石方工程量;②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使道路的通过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③道路的通过要与当地的景观相协调,尽量保持通视走廊的完整性,同时可以考虑形成新的通视走廊,美化城市景观。

5道路竖向与管线规划相结合

按照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小直径的管道须避让大直径的管道;可弯的管道须避让不能弯的管道;新设的管道须避让已建的管道;临时性的管道须避让永久性的管道;有压力的管道须避让自流的管道。根据这些原则,道路下管线的埋设顺序一般较浅为给水、煤气、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管线,较深的为雨水管,最深的为污水管。而城市的污水管网为统一的排放系统,即从城市上游一直敷设到下游,直到进入污水处理厂中,最后处理排放,而在山区由于地势高低起伏,道路竖向标高如果太过于迁就现状地形将造成管线埋深过高或者无法利用重力流排放等问题。另外,如果道路竖向设计标高没有结合管线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也可能使一些可以浅埋的管线处于地下水位以下,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保护性工程措施。基于这些原因,在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兼顾到管线规划的因素,道路和地坪的竖向标高在设计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结论

山地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是一项复杂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合理、经济与否,不仅是竖向设计本身的问题,也影响山地城市的面貌,相邻用地的建筑布置以及建筑艺术等。特别是山地城市竖向设计做多方案比较,充分和合理地利用自然地形,使竖向设计获得优美、安全的效果,满足建筑物布置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建设费用等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旭娟.城市道路竖向标高设计的经验体会[J].湖南交通科技,2001,(9):6-7.

[2]徐玉莲.丘陵地形城镇竖向工程规划的思考[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23-25.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9

关键词:化学剂管理使用计划管理效能监察

化学剂的管理使用在物资管理中十分重要,结合钻井生产实际和物资管理流程数次变化的状况,笔者围绕加强化学剂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简要探讨。

一、结合实际,健全制度

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化学剂的使用与管理,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物资供应管理规定》《总公司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入库物资质量检验管理制度》《质量回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尤其是针对钻井液制定了《钻井液处理剂计划、采购、使用、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这个规定更全面、更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化措施,加强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油田及供应处针对化学剂的各项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渤海钻井生产特点,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供应管理体制

一方面按照集中采购、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好各类化学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和完善钻井用化学剂使用管理体制。我们结合泥浆方面专家及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在严格执行油田相关规定的大框架内,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保证和满足钻井生产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钻井液处理剂计划、采购、使用、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对进入渤海钻井生产领域的化学剂,首次从产品性能、种类、质量、新产品使用及供应商选择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详细的供应商及产品质量档案,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做到计划有依据、使用有规定、结算有程序,从而为化学剂日常使用实施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2.严格计划管理

(1)通过效能监察,我们发现以往化学剂原始计划依据随意性比较大,不能真实反映单井用料计划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化学剂产品计划上报实施细则,即每个井队根据每口井单井预算成本制订合理用料计划,并于每月26日前上报各分公司泥浆站审批通过,再由各分公司泥浆站上报总公司技术科审核批准后转配送中心执行。配送中心依据上报化学剂品种、数量并结合实际库存及时汇总编制下月度物资使用采购计划,并经中心计划汇签通过后上报供应处,从而确保上报的物资采购计划科学、合理、准确、公正。

(2)由于目前化工产品供应商数量较多,并且鱼龙混杂,物资配送中心针对这一情况对所有的供应商进行梳理,挑选出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同类产品的供货商控制在两家以内。

(3)为了保障钻井生产,并且将化学剂的库存量控制在储备定额以下,配送中心业务员随时了解库存动态,并要求化学剂入库必须经过两人以上把关,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库存结构。

3.强化配送管理

按照油田统一配送原则,去年初,我们成立了配送专业队伍,主要负责渤海钻井内部生产用物资的二级配送。我们所使用的化学剂产品首先通过供应处一级配送至渤海库,由配送中心根据井队上报的需求计划,二级配送至使用现场,所有配送物资均实施跟班作业,专人负责,务必做到准确、及时、高效,全面保障前线的正常生产。

4.加强质量及库存管理

对配送至渤海库的各类化学剂产品,我们严格执行各项外观检测,并建立库检台账,对没有检验合格的产品决不入库。同时,我们每季度对井队进行一次全面质量回访,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调整,对上级质检部门抽查出现的不合格产品立即封存、退货,对已造成损失的进行索赔。我们还会同总公司质检部门定期对化学剂产品质量情况进行用户调查,按照末位淘汰制原则,对不合格厂家及其产品及时清理出渤海钻井市场。

5.细化使用管理

在化学剂产品使用方面,我们遵循质优价廉、信誉度高、售后服务完善的企业和产品,对内部改制企业好的产品重点优先考虑的原则。同时严格控制和杜绝直达料使用,除井队遇突发事件如堵漏材料统一由供应处化工科开具“直达料卸到货通知单”,并由专业配送人员配送至现场,否则一律按违规违纪处罚相关责任单位及个人。为进一步细化管理,夯实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资料管理台账,包括《化学剂产品月度入库台账》《化学剂产品月度结算台账》《化学剂产品月度使用统计表》《内部改制企业泥浆材料对比分析表》等。

6.严控财务结算管理

管理学计划的原则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措施

一、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概述

所谓工程进度控制,指的是建设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审批过的工程进度计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工程的实际进度进行定期的跟踪和检查,结合原定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合理找出原定计划和实际进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和评估致使差异存在的各个因素,对于不可避免的因素适当增加施工工期,对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进行合理规避,然后指导和协调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所谓工程进度管理,指的是项目施工人员通过工期要求来编制相应的进度计划,并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检查和控制计划的执行程度,分析偏差所产生的原因,并不断调整计划,直到工程竣工交付之后。经过分析进度影响因子,然后协调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控制在工期范围之内,并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是工程进度管理的首要任务。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合理的进度控制原理必须遵循动态原则、系统原则、弹性原则和网络原则。①动态原则:毋庸置疑,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需要不断的更改和完善,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进度控制必然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②系统原则:一项工程的进度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工程计划系统、工程进度实施系统以及项目进度控制系统等,从整体上将进度计划进行分解,并从细节上完成细化后的计划目标,所以进度控制不许遵循系统原则。③弹性原则:毫无疑问,建筑工程施工工期非常长,而影响进度的因素非常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多因素逐步能被人为控制,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经验来估算影响进度的某些因素,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能够留有余地,所以必须遵循弹性原则。④网络原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进度的控制常常利用网络计划相关原理来编制进度计划,然后根据实际工程施工中的进行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对比,再利用网络计划来合理优化和调整进度计划,所以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必须遵循网络原则。

二、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策略分析研究

1、应用施工进度来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其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材料资源和机械设备资源三个方面。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之后,可以根据进度计划,来绘制各个进度使其的资源需求图,通过进度计划来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必须明晰进度时间内的各个施工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各个施工工序的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的关系,使得施工工序和资源的配置有着明确的先后次序关系。其次,必须使进度和资源的配置达到有机统一。尽可能做到人力资源、材料资源以及机械设备资源在进度计划范围内达到均衡。再者,合理确定同期施工时间内的工程量。也就是说,在同一施工时间内,施工项目不宜过多,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过于分散,造成资源配置不协调。施工进度控制和资源配置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施工进度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配置资源来缩短施工工期。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优化措施。毫无疑问,真正控制进度的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加强数据的收集,积极预测建筑施工进度的趋势,实施动态控制进度。并且做到施工进度控制的周期必须根据进度计划的内容和任务来确定。②必须及时了解和明晰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更改以及设计变更所引起的施工量的增加,根据实际条件准确评估施工进度,并及时调整,采取合理的措施。③加强控制施工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并做好调度和管理的准备。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减轻劳动监督,提高施工效率,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加强技术方案的指导和培训。对于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使得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尽量规避这些因素。并通过合理调度和管理施工工序以及相关资源,来缩短施工周期。在工程实施阶段,必须按照甲方的工期安排,来合理编制进度计划,在编制计划前必须对工程结构进行详细地分析,将工期安排进行合理的划分。通过项目分解作到将项目分解到相对独立的、内容单一的、易于成本核算与检查的项目单元,作到明确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工作关系,作到每个单元具体地落实到责任者,并能进行各部门、各专业的协调。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目标范围、工期的要求、项目特点、项目的内外部条件、项目结构分解单元、项目对各项工作的时间估计、项目的资源供应状况等。进度计划编制要与费用、质量、安全等目标相协调,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风险预计,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合理编制进度计划,并以网络计划为代表,绘制网络计划图,确定重点影响工期和进度计划的关键施工工序,并在关键工序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完成进度目标。根据总的进度目标,来制定各个分项目的进度目标,在确定各个工序的进度目标,并按时间进行进化目标的评定工作。如果未能完成进度目标,必须合理分析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惩罚。必须充分分析各个工序阶段影响进度的因素,采用有力措施来避免这些因素的出现,尽可能优化配置资源来地缩短施工周期,控制施工进度。编制计划的对象由大到小,计划从粗到细,形成了项目计划系统;控制是随着项目的过程不断进行的,是个动态过程;由计划编制到计划实施、调整再到计划编制这么一个不断循环过程,直到目标实现;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反馈,也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同时,计划编制实施到各种风险的存在,使进度留有余地,具有一定的弹度控制时,可利用这些弹性,缩短工作持续时间。或作之间的搭接关系,确保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以项目副经理为常务副组长,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单元工作负责人、各班组长等为组员的控制管理小组长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清哳;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对策、执行、反馈的工作制度。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科学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然而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人们常常过于重视施工成本、质量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进度的控制不够重视,使得许多建筑工程未能在规定的工期内竣工,导致工程投资成本的增加、设备和材料的闲置以及资源的浪费。所以说,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意义十分重大。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是质量控制、造价控制、安全控制的前提,必须充分认识进度控制的内涵,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加强在施工过程中进度优化控制措施,才能有效保障建筑过程施工处于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本文以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1]廖素华.浅谈加强施工项目进度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