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4:02

地区发展前景篇1

今年,地委、行署出台《关于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新型能源、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基地”,并将“实现旅游产业大跨越,形成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列入试验区“十二五”规划。而要真正把中央、省有关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精神落到实处,完成毕节试验区既定的目标任务,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含义及其关系

(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含义

文化产业之说出自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等人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也称文化工业,由于其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国际社会公认“朝阳产业”。我们通常说的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主要内容,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为特征,从事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再生产、交换与传播、流通与经营活动或为此提供服务的行业。当前所称的旅游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毕节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是指以毕节地区境内的文物古迹和景点、民族节日和习俗、民族风情和区域文化的参观、游览、考察服务为核心,带动饮食、住宿、交通、商业、制造业、文娱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群。毕节地区民族文化和旅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联点。

1、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毕节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深石山区,千百年来因袭相传的文化、风情、习俗“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这种“待字闺中”的“纯天然文化”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是“山外”世界探幽访古的首选。因此,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保持其厚重纯朴的秉性,发展民族文化,使其富有时代特质,是推动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抓手。

2、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利用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我们都知道,旅游必须有看点,不管是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或是民风民俗都得独特、与众不同,让游人在“一饱眼福”的同时,还能按其需要购物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而商品的制造、开展文娱活动都是展示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发展壮大旅游业的过程,实际也是对民族文化继承、保护和利用的过程,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民族文化与旅游景点是互相转化为经济优势或生产力的载体。发展壮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就是要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景点必然要相互转化为经济优势或生产力的载体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在自然风景区感受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里游览自然风景区,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推进,最终让经济优势或生产力得以显现。

二、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民族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联姻所产生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更是战略性的产业。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其目的就是加快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这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建设毕节试验区“旅游大区”的现实需要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向“秘境寻踪”、“文化旅行”递进的过程。有人“黄山归来不看山”、“桂林归来不看水”,但从未听人说过对一种文化的探求有穷境,对一种风情习俗守望会倦怠。毕节试验区观音洞、夜郎、钟水、水西及乌撒等历史遗迹文化,撮泰吉、铃铛舞、滚山珠等原生态舞蹈文化,《夜郎史传》、《以那悲歌》、《支嘎阿鲁传》等古籍文化具有“唯一性”和“神奇性”,不可移植。因而要打造“旅游大区”,绝对离不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这是现实需要。

(三)是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毕节试验区居住着彝、苗、回、布依、仡佬、白、满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共17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6.5%,民族乡占全省民族乡总数的30.4%,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较为缓慢。毕节试验区少数民族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多居住在绝美的自然风景区。这是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有全区的跨越发展,毕节试验区提出“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把民族地区的发展列入“当务之急”的中心任务。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建设赏心悦目的景区、挖掘博大精深的文化、制造丰富多彩的商品、烹饪精妙无比的饮食,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能净化心灵,提高修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已雏形初现,具体表现在“精品旅游线”的设计、形象品牌的打造、民族文化遗存的修复、文化演出团队的组建等几个方面。1、“精品旅游线”的设计。目前,毕节试验区主要开发三条“精品旅游线”。一条是,百里杜鹃—百里乌江画廊—黔西县化屋基苗寨—织金洞;另一条是,黔西县支嘎阿鲁湖—大方县奢香博物馆—大方县九洞天;再一条是,威宁草海—威宁百草坪—赫章韭菜坪。以三条旅游线为轴心,开发各类景区54处,其中,部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处。

2、形象品牌的打造。“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是毕节试验区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形象品牌。洞天湖地主要是织金洞、九洞天、支嘎阿鲁湖、乌江源流等;花海鹤乡主要是地球的彩带百里杜鹃花、威宁连片的洋芋花和荞花、中国樱桃之乡赫章野马川满山遍野的樱花、威宁黑颈鹤栖息地高原明珠草海等;避暑天堂主要是指毕节试验区拥有贵州屋脊韭菜坪,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理气候。

3、文化遗存的修复和演出团体的组建。毕节试验区重点打造以古彝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的品牌文化,恢复或重建大方宣慰府、赫章夜郎遗址、毕节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一大批文化遗存,组建了夜郎歌舞团等民族特色浓郁的近10个演出团体,为景区和城市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4、重点行业的发展。住宿和餐饮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支撑行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全区目前有星级酒店30多家,其中,三星、四星酒店从2006年起实现了零的突破,已发展到10余家。此外,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到2010年上半年,全区授牌农家乐、乡村施舍近330家。

(二)特点

毕节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具有鲜明的特点,既有文化与景观的合二为一,又有“十里不同景”的多彩多姿,还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发展潜力大、速度快。

1、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毕节试验区许多少数民族都居住在风景区,每处风景都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如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一的韭菜坪周围是民风古朴的彝寨,民族文化十分厚重。再如百里乌江画廊一侧的化屋基苗寨,水以山为美、山以水为奇,在这亦真亦幻的境地中,苗族同胞原生态的歌舞一亮相,便有山的大气和水的灵动。

2、民族区域文化旅游各有侧重。毕节试验区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旅游亮点,真正的“十里不同景”,能让游客在哪一个地方都能有所看、有所感、有所得。如大屯土司庄园、宣慰府、化屋基苗寨、织金洞、总溪河漂流、草海、韭菜坪、百里杜鹃,等等。

3、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唯一性。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风景名胜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甚至不可复制的。舞蹈撮泰吉、铃铛舞、迁徙舞、滚山珠,景点织金洞、百里杜鹃,文化遗迹宣慰府、夜郎文化遗址,等等。这些文化或风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

四、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主要挑战

1、守旧的思想观念。毕节试验区有的地方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还存在不思发展、不去发展、不愿别人去开发,“守着金山少饭吃”的现象。有的古老文化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几近失传。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守旧的思想观念难以产生“幸福指数”。

2、缺失的拓展能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在一些地方仅是建几个景点、唱几首民歌、跳几支舞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多种行业并没有多少人去“求索”。毫不讳言地说,缺失的拓展能力使得除却一些土特产品、旅馆,其他行业发展几乎为零,比如承载文化或景点的商品制造等等。

3、匮乏的文艺精品。山东高密因了《红高梁》,陕西商州因了《商州三录》,云南因了《五朵金花》、《阿诗玛》等而世人尽知,游人如织。毕节试验区虽然有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有大批可以打造的“本土文化元素”,但“毕节特色”的文艺精品却极其匮乏,难以让人“闻声而动”、“观影而行”。

4、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发展旅游是全国、全省的要求,各地都在千方百计欲将之打造成“支柱产业”,如都城极有可能在毕节地区赫章县可乐的夜郎国,湖南新晃县就拟注资50亿元恢复重建。毕节试验区周边地区都在发展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独特景观为重点旅游产业,市场竞争激烈。

(二)重大机遇

1、“四大优势”保障。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政治优势,、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二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继续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继续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三是国家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毕节地区位于成渝、黔中、滇中“两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好、吸引东部产业转移能力强。四是全国统一战线及国家有关部委帮扶支持的动力优势,目前,全国统一战线和中央17个部委支持、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

2、“交通枢纽”支撑。毕节试验区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的飞雄机场正加速建设,预计2012年通航;“三横三纵”铁路(三横:昭通—威宁—毕节—金沙—遵义、成都—贵阳客运专线、林歹—织金—纳雍—六盘水,三纵:隆昌—黄桶铁路织金—毕节—叙永段、毕节—水城—兴义、已建成的内昆铁路)和“三横三纵”高速公路(三横:杭瑞高速遵义—毕节—威宁、黔西—大方—毕节、清镇—织金—纳雍,三纵:黔西—织金—普定、生机—毕节—六盘水、威宁—六盘水)建设整体推进,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速。按照毕节试验区“十二五”要求,期末,实现多数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路,乡乡通油路,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

五、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旅游产业大跨越,形成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重点景区建设、旅游市场开拓、相关产业配套、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发掘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支持产业的形成,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毕节试验区“强区升位、跨越发展”。

(二)开发原则

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保护”与“开发”相统一。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最大限度地制止和避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开发。其次,“独特”与“多样”相统一。要重点开发“唯我独有”的资源优势,在不同的区域打造不同的文化旅游精品。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游客中推出不同民族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旅游需要。再次,“内涵”与“参与”相统一。要注重民族文化内涵的开发,并作为餐饮、服饰、节庆、歌舞等的载体,满足游客的跨文化的精神需求和物质享受。要开发游客参与度较高的旅游活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民族文化旅游。第四,“融合”与“配套”相统一。要把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开发融合在一起,以自然风光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灵魂,打造“毕节特色”。要通过特色旅游的开发,带动饮食、住宿、交通、商业、制造业、文娱等“配套行业”的发展。

六、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和战略规划

(一)开发重点

一是民族服饰。二是民族歌舞。三是民族饮食。四是民族婚恋。五是民族体育。六是民族节日。七是民族文学。八是民族工艺品。九是民族建筑。十是历史文化遗存。十一是自然景观。

(二)战略规划

毕节试验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旅游产业提出“一城两廊八区”的构想,“一城”是指毕节大方文化旅游城,“两廊”是指百里乌江画廊和高原生态走廊,“八区”是指草海生态湿地旅游区、百里乌江画廊旅游区、百里杜鹃风景旅游区、阿西里西风景旅游区、纳雍乡村旅游区、九洞天风景旅游区、织金洞风景名胜旅游区、三丈水风景旅游区。这种构架是可行的,但还需加强和强化。一是建民族文化旅游城市。除了现在正在建设的毕节主城区文化博物馆外,在大方建宣慰府、在赫章建夜郎城。二是建民族文化风情园、村、景点。在威宁建民族文化风情园,打造各县市区旅游景点,强化民族风情习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文艺展示、文化遗存的保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七、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加强领导

解放思想,就是要不畏首畏足、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能迎难而上、勇于开拓、敢闯敢试、追求卓越,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出主意、想办法、定规划、谋长远,才能在无人涉及的“盲区”看到风景、在错综复杂的“难区”摘到鲜花。要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只有重视、支持、帮助、推进,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做实、做出成效。因此,要成立全区统一的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建立实绩考评机制,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问题。要按照全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总体部署来分级落实责任,以“共赢互利”为出发点,打破县市区之间“领土”观念,使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却又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突出特色、统筹规划

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原生性、唯一性、隐秘性,原生性是因为毕节试验区许多民族世代居住于此,唯一性是因为“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隐秘性是因为文化资源有待于开发。在这些特色文化旅游中,有比较优势强的,也有比较优势弱的,也有潜能大却开发时机不具备的,因此,要按照循序渐进、滚动开发的原则,先开发比较优势强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资源产品。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因大而为之,不因小而不为。只有进行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才能够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也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要按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总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一是要分门别类地列出道路、水电、通讯、景点建设,宾馆酒店提级创星,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制、生产、流通等的规模和层级。一方面,对应规模和层次有针对性地争取国家或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对应规模和层级按照分级负责、分块负责的原则招商引资,拓宽旅游投资渠道。二是在毕节试验区的层面上,制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要按照财政状况安排一定比例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对于一些辅的建设项目或者是能够资源共享的项目,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创新项目整合机制,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目的。

(四)政府主导、企业开发

现在许多地方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落实在“政府买单”上。事实上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政府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即宏观引导和调控,也就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协调各部门,形成统一的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开发。企业则按照政策的规划和引导,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开发经营,并获得经济效益。当然,鉴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之初,在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发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采取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内资和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广泛动员、多方筹资,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培育市场、规范管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行业,而且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业的缺失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在培育市场上做文章,按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壮大旅游运输、旅行社、宾馆酒店、商品研发制造、文化演出、体育运动等等行业。对于每一个行业,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发展到什么水平、达到多大规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一个阶段推出哪一种旅游产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都应了然于胸。在行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必须规范管理,要成立行业协会,以协会去作要求、提规范、强管理,真正实行各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打造品牌、注重营销

品牌是名片、品牌是生产力。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一定要突出品牌效应。品牌的打造要在景点的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的基础上,编排几台上成的舞蹈、写几本“秘境寻踪”的书籍,出几册本土文化元素深厚画集,演几部叫得响的电影电视。总之,要通过各种民族风光片、电视电影、歌曲、摄影作品、文学作品、舞蹈等形式,充分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风景,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七)盘活人才、智力支撑

地区发展前景篇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聚居地域繁多,其中,各民族地区人民对医疗卫生的更高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在广大民族地区体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同时也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本文就康复医学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前景分析作简要阐述。

1民族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的必要性

1.1发展康复医疗是完善医疗民族地区保障体系的需要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本构成。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有限,包括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民族地区的人民仍然很难享受到现代医学进步所带来的益处。

1.2发展康复医疗是改善民族地区人民健康状况的需要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有限,包括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导致许多民族地区呈现“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现象,近年,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寿命延长,并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以及病谱的改变,患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慢性病症却呈现增多,而以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为特色的康复医学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大大提高了残疾人或功能障碍者的生活质量。

1.3发展康复医疗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民族地区更为重要。各民族地区多为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已极大地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稳定。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可以直接或间促进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解决,为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起推动作用。

2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1]

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目标:使残疾者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为他们重返家庭和社会创造基本的条件。两个手段:一是主要应用康复医学中的功能恢复训练、代偿和适应等手段;二是辅之以必要的药物和手术。三大类伤病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神经系统伤病及功能恢复的理论;肌骨系统伤病及功能恢复的理论;心肺系统病症及功能恢复的理论。四大评定:躯体功能、精神功能、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评定。五在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工程处理等。

3民族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在内陆地域,且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之列,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人数却相对增多,医疗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以及近年政府部门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通过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大投入,加之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等等现状。这对于康复医疗的更好发展是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客观前提。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365万人,占新增加残疾人口的75.5%;农村残疾人口6225万人,占75.04%[2]。

4讨论

我国康复医学具有起步晚,发展较快,欠规范的特点,我国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作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前提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病有所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康复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4.2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康复医疗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占有额、群众基础也相对不足,在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将康复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管理。

4.3利用高校、医院、医学研究所等加大康复医学的研究和创新包括大力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规范康复医疗机构人员标准和准入制度、民族地区康复医疗试点与推广等。要利用好高校、医院、医学研究所等有效形式分别加以挖掘和研究,突出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规范康复医学的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参加“支医”计划,做到既能够利用能够好传统康复的特色又能保证现代康复的优势,提高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阚宝华,乔元霞.康复事业发展势在必行[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1):2952.

地区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野生平榛;栽培前景;调查

中图分类号:S664.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432091

1野生平榛栽培现状

野生平榛作为朝阳市主要的经济林树种,面积达100km2,主要分布在北票市、凌源市,其它县区也有分布。“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刺激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国家经济形莸暮米,市场对榛子的需求量增加,这给榛子产业带来了机遇。野笨榛子行业的销售明显回升,供求关系得到改善,行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针下,野生榛子面临巨大的市场投资机遇,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野生平榛效益分析调查

2.1经济效益

按2013―2016年市场价格计算,野生平榛榛果平均市场80元/K,对于榛林管理方式上采取“清林除杂”、“野生平榛密度合理调控”、“野生平榛除萌”、“野生平榛病虫害防治”等抚育措施,平均产量能达到200K/667m2,经济效益达16000元/667m2,传统方式经营平榛平均产量100K/667m2,榛果品质不良,市场价40元/K,经济效益4000元/667m2。野生平榛还有一个更主要的经济价值,那就是榛林在科学管理下,几百年上千年都会繁衍不停,例如1片6667m2的荒地或荒山,一次投资建成667m2榛林所需费用不超过1000元,0.67hm2榛林投入费用最少10000元。投入使用后第1个五年可以和矮秆作物一起套种,5a后进行盛产期,6667m2每年纯收入达50000~80000元。这个收入比养老金还要多,并且榛林还可以留给后代,栽培经营野生平榛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2生命力强

野生平榛可在年平均气温为7~20℃,年降水量为400mm以上的地区栽培,降水量在400mm以下地区,栽植榛树需有灌溉条件,野生榛林可抗-45℃以下的低温,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可正常越冬;榛子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榛子的根系也容易串根长苗,成年榛树1a可以根生,或者通过绿枝压条萌出5~30株新苗;野生榛子可自花授粉,也可以异花授粉,只要榛林间有间隙,空气流通,有微风通过即可完成授粉。

2.3涵养水源

榛树串根能力强,保土能力强,每年秋天落叶可以覆盖榛园,腐烂后增加有机质,多年后榛林会孕育出一片肥沃的土壤,可以有效改良荒地或者荒山,树下还可以培养榛蘑,增加农民收入。

2.4营养丰富

榛果仁香甜甘醉,在古代常作为干果,炒后和瓜子、花生一起被用来招待宾朋,近代有用榛果做酱、罐头、糕点馅等食品,许多名牌巧克力中也含榛子,很受消费者欢迎,榛果仁富含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1、B2,经常食用有明目健脑之功效,有益脾胃,补血气,宽肠明目的作用,可治食欲不振,肌体乏力,体虚眼花等症,还有杀虫、治小儿疳积的作用。

地区发展前景篇4

台湾蜜糖柚是由江西省南昌县小兰葡萄良种场从台湾早熟柚中选育出来的柚类新品种。该品种树势中等,萌芽成枝力强,枝梢较密、较短;果实中等大,单果重750~1000克,最大单果重可达1600克;果实扁圆锥形或扁圆形,果皮较薄,充分成熟时为金黄色,果肉淡黄色、少核。台湾蜜糖柚的突出特点有:(1)成熟早。南昌地区8月中下旬成熟,比g溪蜜柚早熟两个月左右,属极早熟品种。(2)结果早、丰产性好。嫁接苗定植第三年可挂果,第五年后进入丰产期,丰产期每亩产量为3500~5000公斤。(3)品质优。果皮金黄色,香味浓,果肉特细嫩、汁液多,含糖量高、酸度低,品质极佳。(4)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自花结果,不需要授粉树,丰产稳产,无大小年现象,不裂果。凡能种柚的地区均能种植台湾蜜糖柚。(彩图参见封面)

2.砂糖橘换代品种――东方红橘

东方红橘是南昌县小兰葡萄良种场最新选育的柑橘新品种。该品种长势中等偏旺,叶片较小、深绿色、椭圆形,果实扁圆球形,单果重80克左右,11月下旬成熟。其突出特点有:(1)抗病、抗寒性强。该品种高抗溃疡病、黄龙病,比砂糖橘、南丰蜜橘抗寒性强,一般不需要覆膜越冬。(2)品质佳,商品性好。果面鲜红色,油胞极细,果皮光滑,外观漂亮,商品性好。果皮薄、易剥离,果肉脆嫩,浓甜化渣,少核,香气浓郁,含糖量为17%~20%。(3)极耐储运。果实成熟后,可留树至春节期间采摘鲜果上市,售价较高,比南丰蜜橘、砂糖橘耐储运。(4)结果早,丰产稳产。当年定植,第二年即可挂果,丰产期每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以上。(5)经济效益高。该品种适应性强,山地或平原均可种植,是砂糖橘的优良换代品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蜜柚奇品――奇红蜜柚(又名三红蜜柚)

奇红蜜柚是从红肉蜜柚芽变中选育而来的蜜柚奇特品种,除具有红肉蜜柚果个大、皮薄、口感清甜等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营养丰富,外观亮丽,商品性佳。奇红蜜柚果皮淡粉色,亮丽美观;内果皮为粉红色,果肉汁胞为紫红色,内含的蕃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比红肉蜜柚更高,营养保健效果较好。(2)品质优。汁胞脆嫩、果汁多,化渣,口感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5%~12.0%,品质优于红肉蜜柚和g溪蜜柚。(3)丰产性好。自花结果率高,奇红蜜柚定植后第三年可挂果,丰产期每亩产量3000~5000公斤。凡能种植g溪蜜柚的地区均可种植奇红蜜柚,发展潜力巨大。

4.脐橙珍品――红肉脐橙

红肉脐橙是由秘鲁选育出的华盛顿脐橙的芽变优系。为国家“948”项目引进品种,是柑橘类中的珍稀品种。果实近圆球形、闭脐,单果重200克左右,果面光滑,果皮深橙色,皮薄,不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3%,香气浓,坐果率高,投产早,果实11月下旬成熟。其突出特点有:(1)品质优。红肉脐橙果肉呈均匀的红色,内含丰富的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肉质致密脆、,有特殊香味,营养价值高。(2)耐储性好。果实在冬季无霜地区可以留树保鲜至翌年3月,风味更浓。(3)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红肉脐橙内含有的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功能,经常食用,可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类胡萝卜素营养价值高。红肉脐橙是保护视力的优良食疗水果,极具开发价值。

5.橘柚良种――黄金橘柚

黄金橘柚是从日本引进的甜春橘柚的优良变异品种。黄金橘柚树势较旺,枝叶形态接近温州蜜橘,萌芽成枝力强,枝梢顶端优势明显,树冠圆头形。果实扁圆形,顶部平坦,单果重260克左右;果皮金黄色,果面不太光滑,油胞较突出,有橙香味,果肉橙色。其突出特点有:(1)品质好。果个大小均匀,商品性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左右,含酸量0.5%以下;肉质柔软,汁多味甜,无苦味,无籽或少籽,品质风味极佳。(2)早果性、丰产性好。定植后第二年可挂果,丰产期每亩产量3500~4500公斤。(3)抗寒性较强。比橙类、崭炭购性强,冬季不用套袋或覆膜。(4)抗病性强。对炭疽病、疮痂病、溃疡病等抗性强。(5)极耐储藏。果实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成熟采摘后,常温下可储藏到翌年5月,果实不枯水、不变味,货架期长。也可留树至翌年4月采摘,风味更佳。凡能种植橙类、崭痰牡厍均能种植,发展前景广阔。

引种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小兰葡萄良种场

联系人:邓定洪

邮编:330200

地区发展前景篇5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房产经纪逐渐发展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影响着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本文中,研究对象设置为珠海市香洲区,作为经济发展早,速度快的地区,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房产市场影响更为深刻和具体,本文的研究能够从各个方面入手,分析房产市场发展现状,并为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珠海市香洲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行业重要意义

在各国,房地产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因为房地产企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房地产市场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发展特点,从兴起到衰落到再次兴起,房地产行业能够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房地产企业也由于高回报和高盈利性成为政府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经济地位。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属于高度垄断的地区区域性经济,在区域内有行业垄断的特点。

二、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一)多样性

在房地产市场及交易中,由于房产用途的不同,房产交易的种类也是不同,主要为商用和民用,而根据开发商的不同又分为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多种形态,房地产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的发展。而买卖的方式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不仅是买卖,还存在典当、租赁等各种形式的交易。

(二)双重性

房地产行业中,房产作为重要的商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和使用。作为重要的经济产品,房地产产品还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投资,不仅仅作为必需品进行使用。因此,房产商品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三、不平衡性

房产行业作为周期性产业,是具有不平衡性的,供求关系容易被各种原因干扰而打破,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通常来说,房产价值和投入受到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影响,而房产本身出现的波动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下,房产行业随之出现波动性和不平衡性。

(一)珠海市宏观环境概述

1.地理环境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毗邻香港和高门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珠海市的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位于北纬21°48′~22°27′,地理环境和气候发展十分特别,冬无严寒,常年温暖,是我国的南方重要地区。珠海市设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珠澳跨境工业区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由于岛屿众多,被称为“百岛之市”。

2.交通运输

珠海市岛屿众多,水文地质发达,由此带来的海上运输较为发达。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毗邻港澳,珠海市的城际轨道交通也十分发达,南北相连,东西相通,机场到郊区均可直达,广珠铁路主要为货运铁路,联结广东和珠海的货运。珠海市的公路建设较铁路更为发达,由于地貌特别,珠海市的公路四通八达,均可以通过公路交通到达目的地。截止2016年上半年,珠海公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130公里。对于机场的建设为早期建设,在90年代就已建成珠海机场,客运吞吐能力达到日客运输量6000余人次,航空运输为重要的交通运输。

3.珠海市香洲区房地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

香洲区房地产主要的优势有三点:(一)区域优势。香洲区依托珠海市,怀抱澳门,地势独特,有着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景观,发展房地产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帮助香洲区能够成为珠海市的重心地带,享受最先发展的特权。(二)城市优势。香洲区依托珠海市,是国家重点发展城市,有着重要的政治帮扶政策。立足于珠三角的中心地带,香洲区有着重要的城市优势。(三)生态优势。香洲区有着众多岛屿,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了完美的地理环境,宜人宜居,这给该地区的房产市场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依据。

(2)劣势

香洲区房地产发展有着两个主要的劣势。(一)土地面积小,可利用土地较少。香洲区地面面积小,为主城区,发展时间早,这给了城区建设许多困难。另外,旅游城市大量地皮被旅游产物所占有,可开发地区较少,地块较分散。(二)地产开发主要依赖外来资本,本地资本不足。香洲区的经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过多,这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同样无法深入发展。

(3)机会

香洲区发展房地产的机会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一)港澳合作的便利和国际资本的投入。香洲区的土地价格受到港澳临近的便利,水涨船高,发展速度惊人。(二)政治导向的帮助。由于地处特殊,政府对香洲地区的建设和帮助催生了该地区房地产行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4.珠海市香洲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香洲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有一定的问题所在,为了帮助香洲区房地产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香洲区应当积极完善土地交易和出让制度,帮助城市增加可用地规模。

在香洲区,许多房屋事实上处于空置状态,老城区房屋价格上涨,但是增幅较低,这就意味着许多持有房屋属于浪费状态。为了帮助香洲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变快,经济发展有新的增长点,香洲区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帮助城市增加可用地规模,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香洲区应该注重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的税收管理力度。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高利润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这就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税收制度就是一个重要的调控方法。在香洲区的发展中,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宏观调控和税收管理,控制由于市场行为造成的房市危机。

地区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一体化;长吉图地区;产业发展;战略

一、长吉图地区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不高。长吉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相比较可知,产业结构水平非常低,具体表现为: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一产所占比重较大,产值比重比珠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地区要低许多。(2)区域内部产业关联度较低。长吉图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经济关联度不高,联系较弱,经济之间的联动效应严重缺乏,具体的表现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以及工农之间缺乏联系,对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带来直接的影响。(3)内部产业结构有待合理。种植业是长吉图地区主要的第一产业,而为辅的则是畜牧业。长吉图地区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机械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链条较短;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传统重工业方面,长吉两市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特别是2004年吉林省重工业的比重已经远远的超出90%,但是轻工业诸如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发展普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滞后,传统制造业占据着过大的比重;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缺乏,工业结构规模不均衡;由于长吉图地区依然采用的是以往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这便使得该地区竞争力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近些年以来,吉林省长吉图地区在第三产业方面有着迅速的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值越来越大,其中生活业诸如批发零售、餐饮发展较快,而生产业诸如保险、金融发现较为缓慢。

二、一体化背景下长吉图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1)加强产业园集聚。对现代企业区位选择有着较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对集聚经济的追求,未来长吉图地区产业的发展应当将开发区的空间支撑作用和经济聚集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把各个开发区当成是重要的长吉图地区发展生长点,使其能够切实的发挥出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2)处理好产业融合中的利益关系。在长吉图地区的产业融合过程当中,无法避免的会伴随着利益的调整以及企业的流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遵循“双赢多赢、互利互惠”的重要原则,保持发展的积极性及热情,将各地的既得利益加以稳定,制定出联合产业激励政策。就跨区域的大型合作配套项目而言,应当采取利益分享、股份化运作以及联合共建等有效的手段,在税收、规划、管理和建设等诸多方面,对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3)完善产业融合对接的协调机制。省商务厅、发改委、工信厅、经合局等相关部门,应当对产业对接会议定专题、定期的加以召开,对企业及产业融合的进展进行全面的通报,将有关问题协调解决;定期组织机构及企业实地考察长吉图地区的重点项目,对合作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招商信息加以分享,以便于谋取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协作及联合。同时,还应当动态的跟踪长吉图地区合作项目的结构变化情况与发展运行情况。(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错位发展以及优势互补的原则,延边州、吉林和长春在产业方面应当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充分的加以依靠,防止产业同构,构筑地区优势产业。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长春,其未来的发展应当以开发区为依托,发展支柱产业应当是农产品和汽车制造,将龙头企业如皓月集团、大成玉米公司和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将产业链延长,推动配套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雄厚的科研力量对物流、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等主导产业加以发展。此外,要大力发展现代会展及旅游等诸多产业;延边州应当以长吉图地区的产业发展为导向,主动积极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汽车等配套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业和能源矿产业,在一体化背景下的长吉图地区发展中,延边州应当面向周边国家市场,把边境口岸的优势充分的加以发挥,对进出口加工大力的加以发展。

总而言之,长吉图地区是我国图们区域,该地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一体化背景下,长吉图地区应当积极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聚集、产业升级及错位发展,以此推动长吉图地区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娜,马树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业状况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5)

地区发展前景篇7

一、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景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与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景区及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反映了旅游景区的区位特点、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及质量、数量组合关系。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增长,因此,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极具研究价值。

(一)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模式

由于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因素、集聚效益和旅游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上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总结各地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较为典型的模式。

1、点状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呈现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早期,个别旅游业发展条件较好的旅游景区优先发展,逐步成长为区域旅游景区发展的增长极。在极核的辐射下逐渐带动周边及其他地区旅游景区的发展。

2、点轴扩展模式

在增长极与周边旅游景区的交往中,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逐步向沿线景区靠拢。沿交通干线等分布的景区也逐步成长为区域旅游活动的密集区,区域旅游发展的轴线日渐成型。伴随区域旅游景区的发展,增长极与轴线数量渐增,规模渐广,对经济和社会的扩散作用也渐强,在空间范围上表现为新点轴过程纷呈。这些点轴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

3、网络发展模式

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也会进一步加强,于是就需要在点与点之间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落后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旅游的增长中心体系。

(二)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评价指标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可采用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密度、集聚效应和通达度等指标等来进行评价。

1、旅游景区的数量

旅游景区的数量即各地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的总数,它是衡量区域内旅游景区空间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2、旅游景区密度

反映区域内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多度越大,区域内旅游景区的丰富度越高、异质性越强,计算公式:

(1-1)

式中,D为各区域的景区资源密度;n为区域内旅游景区的个体总数(个);SQ为区域总面积。

(3)集聚效应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集聚效应体现空间分布的集中尺度,具有尺度概念。小尺度集聚效应主要是指景点在景区内的集聚;大尺度集聚效应主要指景区在某区域内的富集[]。量化计算主要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其公式为:

(1-2)

式中R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二、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一)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概况

2006年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市华清池景区、延安市黄帝陵景区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截止2012年3月,陕西省共有163家a级景区,其中5a级5家,4a级34家,3a级及3a级以下124家。

(二)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以旅游景区单体赋存地区域为结点,以连接个结点的交通线路为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网络资源系统。旅游景区的密度、集聚效应构建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而空间结构的优劣,则取决与旅游交通网的完善与否。基于此本文对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主要从旅游景区的分布状态和交通网络分析入手。

(1)陕西省5a级景区空间结构

陕西省共拥有5家5a级景区,分别是西安的兵马俑、华清池、延安的黄帝陵、渭南华山,整体呈现单点集聚三地的特点。

(2)陕西省4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

陕西省共拥有34家4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渭南、咸阳、宝鸡、延安和西安。依据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利用公式1-1、1-2、1-3分别计算出拥有4a级景区的渭南、咸阳、宝鸡、延安、和西安的景区资源密度D、集聚效应R和通达度指数a。

从表2.1中可以看出4a级旅游景区资源密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延安。4a级景区集聚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渭南>延安>宝鸡>咸阳>西安。通达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延安。

根据上述,由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延安5大城市共同构成的陕西省4a级景区空间结构是以关中地区为中心,沿交通线路向北延伸至延安,其中西安为中心旅游地中心,咸阳、渭南、宝鸡为次级中心,结合4a级景区的地域分布形态,可以将其提炼为“一线单珠”状的空间结构(图2.1)。

(3)陕西省3a级景区空间结构

陕西省共拥有78家3a级旅游景区,占全省a级景区总量的47.9%,这些景区资源类型多样,能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需求。本文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分别计算出陕西省10市、1区的3a级景区的数量、景区资源密度、通达度指数,如表2.2。

将各地区的景区资源密度由大到小进行排列:杨凌>铜川>西安>咸阳>安康>汉中>宝鸡>渭南>延安>商洛>榆林。

将各地区旅游景区通达度由高到低排列:西安>咸阳>杨凌>渭南>铜川>商洛>宝鸡>安康>延安>汉中>榆林。

根据上述,由西安、咸阳、杨凌、宝鸡、渭南和铜川构成的关中地区处于3a级景区的核心位置,整体呈现放射型空间模式,向南延伸至汉中、安康和商洛,向北延伸至延安、榆林,其中陕北地区的空间网络化及资源丰度比陕南地区要更差一些。结合3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将陕西省3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提炼为“一线三珠”状(图5.7)。

经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陕西省5a、4a、3a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模式与类型均与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阶段相一致,整体结构类型也处于点轴放射向网络化发展的阶段,关中旅游圈的产品类型互补、资源级别较高,是陕西目前最成熟的旅游产品区,陕北、陕南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体系不发达,这已明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三、结论

地区发展前景篇8

关键字:城市;风景区;城市风景区;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提出:城市风景区一般是指同城市毗邻,或接近市区并和市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可供游览观赏的地区[1]。城市风景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内,其除了具有风景区是一般特征外,与城市具有紧密的联系[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风景区与城市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总体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兴义市城市与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的关系研究,确定其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为类似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规划提供参考。

1背景介绍

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和安龙县境内。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以高原岩溶地貌为基本特征,资源类型丰富以峡谷、峰林、湖泊为主要特色,兼有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黔西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黔、桂、滇三省结合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2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城市的关系

兴义市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一轴一带,四心十组团”。其中一轴:城市综合发展轴;一带:马岭河漂流风光带;四心:四个城市级中心;十组团:黄草―木贾―坪东组团、兴泰―下五屯―万峰林组团、桔山组团、丰都组团、洒金组团、马岭组团、顶效组团、郑屯组团、鲁屯组团和万屯组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兴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为北起车榔温泉,南至盘江湾,西起三江口,东至天生桥电站低坝,总面积为450km2[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

图1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市的关系分析图

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中的马岭河峡谷是兴义市的最低点,呈狭长状,在空间上将兴义城市的两个片区分割。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风景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在空间上,土地使用上,存在诸多矛盾。其主要矛盾总结如下:

(1)城市用地和风景区界限的交叉;

(2)城市道路建设对风景区的分割;

(3)城市污染对风景区水质的影响;

(4)风景区限制了城市两个片区的联系;

(5)风景区限制城市的发展方向。

3协调发展要点

3.1城市与风景区界限的对接

城市北部马岭组团和顶效组团与风景区的范围界限不明确(图1),为防止城市向风景区无限延伸发展,调整风景区界限与城市界限平行。兴义城市南部,由于城市的发展受到地形的限制,向南发展的趋势明显,城市范围已有不少与风景区范围重合。考虑西峰林是风景区的核心资源,峰林前的田园如果遭到破坏,将破坏整个西峰林的田园峰林景观,所以城市界限应向上调整,让出西峰林的重要资源的区域,同时风景区将资源价值较低的区域划分到城市用地中(如图2)。

图2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市协调发展图

3.2城市基础设施合理选线

城市交通干线、过境交通、城市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造成城市风景区植被的破坏,影响风景区动物的生长、繁衍;给风景区带来视觉污染和噪音污染;降低风景区景观环境质量和人文价值;应尽可能避免其穿越、分隔、围合风景名胜区[3]。

拟建项目环城高速和黄桶―兴义―河口铁路的选线穿过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峰林景区。考虑风景名胜区资源完整性保护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保护,上述拟建项目的选线应避让风景名胜区,向靠近城市的一侧调整(图2)。

3.3城市用地布局优化

根据《贵州省兴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纲要》的相关内容,兴泰―下午屯――万峰林组团中与靠近风景区或与风景区交叉的城市用地规划为城市发展备用地。由于城市发展用地已向风景名胜区靠近,城市作为风景名胜区的最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考虑今后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将靠近风景区的城市发展备用地规划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图2)。

3.4城市污染治理

马岭河峡谷是兴义市的地势最低点,是兴义市的各类排水的最终汇集地。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生产等产生的城市各类污染物的治理已成为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城市与风景区的环境治理标准有所差异,为保护好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对风景区有较大影响的城市区域应该采用风景区的环境治理标准。特别是水环境污染治理,应结合排水系统规划建设,在中心城区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厂的建设。

3.5城景风貌协调

城市与风景区相邻地段风貌协调,对城市和风景区的风貌建设都有促进作用。兴泰―下午屯――万峰林组团与风景名胜区西峰林景区之间,城市风貌应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相协调,城市建筑形式尊重地方传统形式、建筑尺度与山水尺度;在城景过渡地带保持一定规模的城景协调区,区内应注重控制建筑的密度、体量、形式、色彩等。城景结合部则应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行景观整治,利用景观视觉原理来确定其景观控制范围。

3.6维护城市生态格局

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市联系紧密,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格局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岭河峡谷作为城市的河谷型生态廊道,连接城区内外孤立的生态斑块,把城郊良好的自然环境渗透到城区,促进城区与自然的交流,形成城乡生态一体化。第二,马岭河峡谷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保护了城市的野生生境,促进物种的空间运动和基因交换,有助于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同时缓解了城市污染,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丰富了城市景观,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马岭河峡谷景区本身可作为城市的避灾绿地,对维护城市安全起重要作用[4]。

3.7风景区让位水源工程

由于季节性降水失衡、喀斯特地质保水性差、缺乏工程蓄水等原因,导致了兴义市是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严重的影响了城镇用水的供给、周边农田灌溉及城市工业的发展;马岭河是唯一一条贯穿兴义市域范围,距离兴义市区较近,适宜修建水库,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型河流;所以在马岭河上游(清水河长廊景区)选址修建马岭河水库。

目前马岭水库已通过专题论证,考虑到景区风景资源价值不高,为了更好的保护水源,确保城镇居民饮用水源安全,风景区应将该景区划为生态保育区,停止相应的游览活动,主要以水源涵养、保护、生态恢复为主(如图2)。

3.8风景区划定协调发展区

兴义城市定位为贵州西南部1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和黔桂滇三省交界的物流中心、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加强兴义城市自身建设和对外联系是完成兴义城市发展目标的必然[兴义市发展和规划局,《兴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马岭河峡谷将兴义城市东西片区分隔,限制了兴义城市的发展。为协调风景区和城市的发展,需在马岭河峡谷上划定协调发展区。

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未来兴义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北和向南发展。北部发展主要是顶效片区的发展,必须穿越马岭河峡谷。协调发展区的选址需遵守两个条件:一是与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的关系密切。二是减少对风景资源及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协调发展区的选址应考虑在风景区风景资源较分散以及资源价值不高的区域;同时为了有效的保护资源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环境,协调发展区应避开生态敏感的区域。通过分析,城市协调发展区确定为两个,分别以马岭河1号桥为界,将马岭河水库大坝至马岭河1号桥段和马岭河4号桥至段划为协调发展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兴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分析如下表:

表1各区段选址条件对比表

协调发展区的功能主要是协调好兴义城市发展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在此区域内不开展游赏活动,除部分土地可用于城市发展通道用地,大部分土地仍然保留原有的用地结构,土地利用形式以维持原有土地利用形态和部分资源的传统利用方式为主[5](如图2)。

3.景区发挥综合效益

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具有神奇俊秀的自然景观、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应加大对风景区区资源的利用,丰富西峰林峰林内部及万峰湖水上活动等游赏项目,加强风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风景区游人容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景区旅游,通过游客到风景区光游览的机会及风景区的知名度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搭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平台”,带动地方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风景区的经济效益。

兴义城市发展定位为1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相关内容,兴义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兴义市发展和规划局,《兴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风景区与兴义城市距离近,交通便利,风景区将成为市民节假日出游的首选目的地。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区作为部级风景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发展对外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应发挥风景区的社会效益,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别从兴义城市的角度和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名胜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景协调发展的9条措施。第1条是针对风景区和城市提出的协调措施;第2、3、4、5条是主要针对城市提出的协调措施;第6、7、8、9条主要针对风景区提出的协调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能够掌控的,同时期望我们风景园林工作者与其他专业的工作者能在实践中理解并应用协调发展的理念,在保护城市风景区的同时促进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东方鼎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eB].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7(12):09-14.

[3]邓武功,贾建中.城市风景区研究(二)――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8(1):75-80.

[4]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8(4):15-16

[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地区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低碳舒适型旅游;评价指标;丹霞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0引言

低碳旅游的提出最早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英国的Dti在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说法,而后,“低碳旅游”也逐渐出现,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持有多种观点,但似乎并无定论,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1低碳舒适型景区的理论、概念及特征探讨

“低碳”和“舒适”似乎不可兼容,因为要想舒适旅游,那么,肯定做不到低碳,而要想实现低碳,游客舒适度则会降低。虽然低碳和舒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原由所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8],笔者认为低碳舒适型景区指的是转变原有的景区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不断往低碳、舒适型景区方向发展,在低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内涵具有低碳性、舒适性、协调性三大基本特征。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构想为旅游景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使景区成为低碳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低碳、舒适、经济的协同发展。

2低碳舒适型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低碳旅游也成为认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但在考虑游客舒适度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低碳舒适旅游发展极为缓慢,涉及低碳景区的研究也较少,而关于“低碳舒适”型景区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得出低碳舒m型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3实证分析――以世界遗产丹霞山为例

3.1低碳舒适型景区评价体系研究

考虑到大众游客的主观感受,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在咨询旅游专家学者、景区管理人员、旅游企业负责人及旅游爱好者等的基础上,设计相关评价指标。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为游客对丹霞山景区在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方面进行评价,如丹霞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态度、价格等等。

3.2调查研究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通过游客对丹霞山旅游景区作了简要的调查。根据调查来看,去丹霞山景区的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而大部分的人是自己出游;有接近一半的游客认为丹霞山景区观赏游憩价值较好,而服务态度一般,食宿价格又很高;对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清新度、水源纯净度等)不同的游客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能源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食宿设备)情况、低碳化管理(一次性道具使用、道路及停车场绿化、环保厕所、垃圾处理及分类、安全措施)程度也一般;但是谈及在丹霞山旅游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否愿意自带旅游基本生活物品,是否愿意在景区不乱扔垃圾以及是否愿意不购买或少购买非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等方面时,绝大部分的游客还是愿意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低碳舒适旅游的方式是支持的,只是对低碳旅游的了解还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低碳舒适型旅游的倡导与景区宣传工作不足密切相关。所以,综合来看,丹霞山旅游景区,在知名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规划发展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但景区低碳舒适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各利益相关者应各司其职,做好规划和宣传。

4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发展措施

根据“十三五”期间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的背景下推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大众旅游稳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景区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更好地适应低碳舒适型旅游发展模式,而要想该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4.1政府部门

当地政府要做好丹霞山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基于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游客的需求,转变原有落后的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优化旅游景区建设环境,出台有助于旅游景区向低碳舒适型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监管,给游客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心理,推进丹霞山旅游景区朝着既低碳又舒适的方向迈进。

4.2景区管理部门

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舒适型建设,离不开景区的管理。丹霞山旅游景区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尽可能达到低碳标准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创新景区旅游主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景区生态保护,结合游客心理和“低碳舒适”理念,在景区规划中多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3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虽然这些企业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大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尽可能提供低碳可循环的用品,在“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景区+”的新天地。

4.4旅游者

游客作为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树立低碳观念,积极配合景区低碳建设,转变原有奢侈的旅游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低碳旅游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外出旅游的情况下,用适度的舒适兼容低碳。

5结语

地区发展前景篇10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