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治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3:22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1

[关键词]水库;环境治理;保护措施

1工程概况

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由青山水库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青山水库坝址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北头道河子村上游,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650km2,占六股河流域的54%。青山水库工程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和输水洞;青山水库输水工程线路总长为71.032km。水库总库容6.67亿m3,为大(2)型水库,Ⅱ等工程,最大输水能力为21.05万t/d。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向葫芦岛市市区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改善流域下游农业供水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青山水库解决葫芦岛市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不足问题,同时提高六股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

2工程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

2.1对受水区的水质及水资源的影响

本工程运行后,将关闭辽宁渤海造船厂的稻池乡老水源,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292万m3;关闭高塔沿海平原区自来水公司的11眼井,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为296万m3,并关闭部分城区自备水源井,减缓并能够逐步改善海水入侵危害。本工程将促进葫芦岛市范围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对下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青山水库枢纽位于六股河中游,调水水量占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3%。然而,青山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8%,坝址下游区间汇入水量达到了2.78亿m3,距坝址约10km处的支流黑水河多年平均汇入水量可达0.91亿m3,同时青山水库为多年调节,在枯水期仍可以保证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因此,从水量上看,调水将使得河流上游回水河段和下游河段水位流量发生变化,下游河段的水位会降低,水量将减少,但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是局部的,主要体现在枯水期。

2.3对项目建设区域景观的影响

由于林地多分布在坡地,水库淹没的主要类型为农田。水库蓄水后林地的景观优势度仍最高。同时水库蓄水增加了水域面积,水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在工程正常运行后,区域景观仍具有较高的干扰阻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2.4对六股河鱼类的影响

由于六股河没有珍稀、濒危种类以及洄游性鱼类,大坝的阻隔作用不会对鱼类产生影响。水库蓄水后,动水生境转化为静水生境,库区内适应静水环境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所增加。由于淹没区上游还有上百公里的河段,坝址下游有黑水河和王宝河两条较大的支流,河道内适应动水环境的鱼类仍可以找到适合的栖息地,因此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水库的建设对项目建设区域的原生沙质海岸带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相对轻微,但对六股河部分河段水环境、水生态、河口生态与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库区八家子河流域等矿区污染存在供水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措施,以确保青山水库的水质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3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3.1青山水库水质保护措施

(1)为了确保青山水库的六股河优质水源不受污染,市政府已划定了青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排放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废水。(2)按照《青山水库工程上游八家子矿区污染风险控制方案》要求,在水库初期蓄水前,现已完成八家子铅锌矿尾矿库大坝防渗加固、截洪导流和污染治理废水回用工程,重点企业治理与关闭工程,受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清理工程以及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对六股河河源建昌雹神庙锰矿采取停产整顿治理措施,以达到废水零排放。(3)为了确保青山水库上游易受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八家子河河水入库,根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09]572号)的文件要求,需要在八家子河中游修建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将八家河河水引到其下游绥中二台子河内。该环保工程包括导流坝和导流隧洞及部分附属工程。截至目前,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已施工近半,其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预计2017年底完工。

3.2青山水库生态下泄流量保护措施

为确保水库下泄不低于0.79m3/s的生态流量,保证下游河道水环境、河道景观用水和生态用水量的要求,水库建立了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水库在初期蓄水和运行期的不同来水保证率条件下,从56m蓄水至输水洞底板高程62.7m期间的生态下泄流量的排放随时有监控记录备查。

3.3青山水库鱼类保护措施

为了对项目建设区域鱼类进行保护,在青山水库管理区内投资建设了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站,开展鲢鱼、鳙鱼、香鱼和黄颡鱼等鱼类野生亲本捕捞、运输、驯养和人工繁殖放流。该工程投资879.74万元,预计2017年6月完工。

3.4青山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青山水库工程移民涉及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三个县(市),移民总人口17349人,故移民安置的环保问题尤为重要。移民安置工作由以各县(市)为主负责,青山水库管理局为辅配合完成。目前,三期移民安置区已全部建完,除第三期移民要在2016年11月末迁入外,其余已全部入住。安置区和集镇的水土流失防治、水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置等问题已全部解决。兴城市大部分移民已入住兴城市临海产业园区附近的集中安置楼内,靠在周边企业打工、打渔、经商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3.5库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1)为了加强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青山水库在库区、库区上游周边、移民后靠安置点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在2015年春,水库周边栽植了大蒙古栎、大五角枫、银杏、云杉、西府海棠等树木、花灌木、花卉共计64种植物,还有经济林、景观树及苹果、梨、枣等果树,绿化总面积64hm2。同时,在库区上游周边的兴城市三道沟区、建昌县八家子区和绥中宽邦区三个区域建设水保林、经济林、护路林、修建排水沟和作业路等。在移民后靠安置点建浆砌石挡墙、浆砌石排水沟及绿化工程等。(2)为了避免在库区周边有放牧、打渔、采砂等违禁行为的发生,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下一步要在整个库区周边预埋混凝土桩1500个,用铁丝围栏3000m将整个库区围禁起来,以防止外来人员及牲畜的入侵,便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结语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水土流失及水源污染已经成为城镇一体化、农村环境改善、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阻滞因素。据人民网2020年8月16日消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71.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8.73%。虽然相对于上一年度而言我国重点生态保护及修复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但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特征,水土流失治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需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目标,遵循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要点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目标,按照农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现展基本内容等对小流域农、林、水、草、田等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紧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地构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实施要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防线

生态修复防线建立在农村地区坡度超过25°,或土层厚度低于25cm的区域。通过在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周边设置禁止出入警示牌、防护栏等,对该区域目的树种进行补种等方式避免该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以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为核心保持水土、减少污染。

2.2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防线建立在农业种植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人类活动对周边生态及水环境造成干扰,导致此类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多,加之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环境十分脆弱。此类区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质特征种植栽培适应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果树,既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防线,又能扩大经济效益;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治理理念为导向,保证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及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活等相协调,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源调度、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解决用水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建设,采用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以科学灌溉、田间管理强化农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御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2]。

2.3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防线

在水库周边、河道两岸、主要沟道等区域进行护岸护坡、河道清理并建设绿色景观,形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防线,可以解决湿地萎缩问题、减少水体污染。

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农村宜居空间

打造宜居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保目标之一。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导向,从生态环保角度审视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致力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饮水质量偏低、生活垃圾难处理等问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采取多元化及有效性措施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针时注重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农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等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依存的水土资源、水土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3]。

3.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农村水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筹规划与细致安排,其治理范围包括农村的林、田、湖、草及相关产业,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采取造地适树、植树种草、因害设防等治理措施,实行“山顶戴帽,果树缠山腰,山下养殖,护坡种草”等政策方针,在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治用并举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其利用结构,将宝贵的水土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低成本高回报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之中,通过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增收”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若想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整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宏观战略、小流域综合治理需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水土治理之间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治理效益与村民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实现统一治理、综合规划、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实况科学确定新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牧用、林用、农用土地的比例与位置,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优产高产目标,加大陡坡退耕力度,为林草种植提供有力条件。为了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助推新农村经济建设需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同治沟措施、治坡措施、农耕等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展前需考虑人畜饮水、粮食高产等实际问题,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性为导向合理规设治理方案,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能事半功倍。

4.2从实际出发推行技术措施,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一是农业耕作措施;二是林草措施;三是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修建梯田、涝池、水窖、山坡截沟、拦沙坝、泥石流排导等工程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山丘区水土保持需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为了使技术措施可以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需专职部门立足农村当地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小流域组成要素及经济系统,将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视为时空分布探究的着力点,同时调查分析农村当地的生产资料、人口、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明确小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以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为主合理规划治理方案,从宏观上讲,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使小流域生态能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微观上讲,根据农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技术措施,规设详尽的实施计划,使小流域治理能高效展开。不同地区所采取的规划治理手段存在差异,以黄土高原为例,在治理初期采用了多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经验规划法、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得以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基本单元为小流域,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建成具有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上述技术措施的同时需明确治理目标,以农业措施为例,需加强土壤抗蚀力、追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改良土壤、保肥、保土、保水的目的,继而充分发挥多种技术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

4.3注重监督反馈,持续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相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注重监督反馈,定期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新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利用数字技术亦可提高治理效果监督反馈质量。例如,在推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可引用Bim技术,立足坡面蓄水、泥石流排导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规设5D模型,增强相关工程监督反馈的可视性,同时各部门要基于Bim系统进行高效协调联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再如,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大数据具有持续膨胀的特点,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数据搜集等作用,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邢梦雅,刘娅莉,杨小妹,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小流域生态保护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20-123+140.

[2]焦爱玲.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6):8+11.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3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措施方法

引言

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新宾县境内的苏子河、太子河、富尔江三大流域每年向下游城市输送15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担负着沈阳、鞍山、大连等七个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保护好新宾这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于保障辽宁中部重要城市供水安全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我县对河道上游的水源地进行了涵养、封山育林、植

树造林、种植水草,河道两侧进行生物护岸,种树,种植水生植物,插柳压柳,实行生物护岸累计为400公里。

1.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山顶和阔叶林实行封山育林,营造水保林,植物串带;沟谷里建方塘、谷坊等措施。采取以生态保护为主的防治措施,主要对坡耕地采取新修梯田、保土耕作、退耕还果还林等措施,对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果树等。沟道治理主要进行修建塘坝、蓄水池、谷坊、疏溪固堤等措施。对于疏林地和残次林植被较差地块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封禁治理措施主要以围栏、管护、宣传为主。

水源地保护采取的主要措施:在水库上游流域进行监测、封禁,建造围栏,舍饲圈养,建设四位一体沼气池,禁止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库区。

中小河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中小河道采取疏溪固堤两岸堤前压柳,前坡种植刺槐、油条,堤后种植白杨、乔木、枫叶等植物。

我县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开展预防监督工作,对全县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三区划分,在全县设水土保持监察员,其中专职人员7人,兼职人员265人,对各乡镇的厂矿、采石厂定点定时检查,并对已建成的水利水保工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人为破坏。

2.生物护岸治理措施

发生在我县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洪水给全县人民群众带来了惨痛教训,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生物护岸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因此将生物护岸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列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土层薄,土壤胶结能力差,降雨量集中,加之近年来人工针叶林不断蚕食着天然次生林,致使山体水源涵养能力剧降,因此一遇降雨,降水汇流时间短且强度大,对下游无工程沙土堤造成严重破坏。经过总结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洪灾经验,我们发现容易被洪水破坏的堤段绝大部分都是中小河道内的无工程沙土堤,破坏过程多数是由于水力的侵蚀及冲刷,使沙土堤的防洪能力下降致使堤防被冲毁。因此,我们在提高中小河道沙土堤防的抗冲刷能力上下大力气,采取生态治河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沙土堤的防洪能力。

我县在中小河道上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合的治理模式,即在中小河道河堤上,堤前采用工程措施及堤前压柳、堤坡植矮灌木对河堤进行保护,堤后采用种植矮灌木与矮乔木以提高堤身的抗水蚀及风蚀能力,并在重点地段进行防风林带的布设,从而达到河堤在设计防洪标准下运营。与此同时,还对全县的中小河道进行清滩疏浚,对原有土堤进行加高加厚处理,并采取生物护岸措施,即:堤前布设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好且耐涝的树种,以达到提高沙土堤的抗冲刷能力;堤后采用种植矮灌木与矮乔木以提高沙土堤的抗风蚀能力。经过几年的科学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中河道河堤的防洪能力始终控制在设计标准之内,而小河道河堤也从之前的年年冲、年年修,到现在的种一年、管两年、保五年(第一年春季栽树、秋季压柳,管护二到三年,可以保护河堤五年以上)。

二、生态工程建设情况

1.生态治河建设

全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753条,河道总长63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流域面积在20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条。2008和2009年,县委、县政府对境内的苏子河、永陵二道河、太子河、刘家河、富尔江、巨流河6条河流进行生态治理,投入河道生态整治资金221万元,压柳6.8公里,栽植杨柳树57900棵,油条苗107.5万株,火炬树21000棵。2009年,按照新宾满族自治县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可研报告所列项目,我县城防工程生态建设长度为1780米,投资1247万元。永陵镇、平顶山镇、北四平乡3个乡镇进行生态治河的长度为9.1公里,投入资金325万元。

2.水土保持建设

⑴贯彻推行已有小流域治理模式,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我县的治理模式是以蓄水工程为龙头,封禁治理一片山川、治理一条沟道、开发一条流域、造福一方百姓。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以工程措施为点,以生物措施为面,以中小河道治理为线,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突出拦蓄工程建设、生物工程建设和封禁治理措施建设。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预防治理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d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theimportanceofhumanlife,howtopreventandcontrolsoilerosion.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三大类。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内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

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2水土保持的预防和治理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

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是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如禁止毁林开荒等。

(2)是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

(3)是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等,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害设防,综合整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

水土保持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但是我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治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碰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熟悉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治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治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

所以必须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凡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假如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5

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效应研究

福州市域城镇用地扩展有序性研究

花岗片麻岩低山丘陵区不同植物径流小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和田市近30年来气温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强度侵蚀山地不同治理措施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

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从日韩考察看水土生态保持的普遍意义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经济学分析

苏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措施及探讨

沙页岩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试论旅游观光型小流域

东安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成效

浅析贵州省“珠治”试点工程成效及经验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的雏形

浅析水土保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竹林地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

台湾相思生态学特性及其在黄歧半岛的应用

关于毕节地区贫困山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闽侯县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工程弃土土壤侵蚀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垦殖方式对侵蚀果园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重庆地区近57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闽侯县虎杖分布及繁殖技术研究

土壤侵蚀实时监测仪研制介绍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新进展

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利用聚丙烯酰胺防治华南花岗岩风化壳水土流失的建议

惠安县黄塘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初探

泉州市山地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主要防治措施

沙棘水土保持功能及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生态格网生物护岸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光泽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问题与建议

浅谈提高绿竹种植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信息电气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集体合作林场伐区生产工艺方案的比选

小水电建设中水土流失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

稀土废矿区的快速绿化治理技术探讨

紫金县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小流域森林植被冠层对降雨侵蚀力减缓研究

金沙江攀枝花河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

建设项目对农业土壤资源的影响形态分析

睢宁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问题研究

鼓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种群动态研究

花岗岩风化壳的层次特性对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措施的影响

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对策初探

福建赛江洪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南平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成因与治理措施探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土保持大有可为

地质灾害、暴雨与水土保持

亚湖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探讨

加强“闽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的几点建议

浅谈福建省水库库区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莆田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

改建公路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及存在问题

闽北山区矿山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6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过芸溪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传统的河流整治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繁荣,但负面影响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只关注对河流的人为控制,往往看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意义[1];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城市洪涝灾害愈加频繁以及河流沿岸景观退化问题突出,造成了对河流生态无法估计的破坏[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对城市河流生态与景观更加重视,河道治理已从单一的水安全与经济的规划模式发展为防洪安全、河流生态、景观环境与经济繁荣的综合考虑[3][4]。

1.基于生态水利的河道综合治理

1.1生态水利概念

生态水利[5]是一种综合性的指导理念,同时考虑了生态学、环境学、河流动力学、水文学以及治河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最终目的是通过生态的水利工程措施维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让河流造福于人类。生态水利主要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1.2基于生态水利的河道综合治理原则

工程措施应满足防洪、灌溉、供水等的需求,确保河道可以承受洪水、冰冻以及干旱等自然抗力,使得工程满足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得到最优的工程效果;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的自我修复规律,力求河道治理工程项目风险最小、效益最大[6]。

2.基于生态水利对过芸溪流域的综合治理

2.1工程概况

过芸溪发源于天柱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两二水库和溪头水库,至溪头水库后折向东南,流经漳厦泉高速公路、324国道、鹰厦铁路和北溪引水箱涵,在北溪引水箱涵下游注入马銮湾,是马銮湾的一级支流。流域位于厦门市海沧区境内,介于东经117°53′~117°59′和北纬24°31′~24°38′之间,干流全长15.12km,总流域面积43.46km2。背山面海,西北与长泰县交界,东北与集美区毗邻,西南与漳州龙海市接壤,东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过芸溪流域上游人烟稀少,山体植被保存良好,自然风景优美,是厦门市的“绿核”之一;流域中下游是一片低丘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农业较发达,但由于地势较低,河道淤积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且损失严重。

2.2基地现状分析

2.2.1洪灾事件频发。

目前,过芸溪中下游河道断面较小,过流能力明显不足,现状防洪能力约5~1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而海沧区规划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过芸溪现状防洪能力已不能适应海沧区整体防洪能力建设要求,更不能满足该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防洪保安的要求。

2.2.2生态环境恶化

过芸溪干支流局部河段淤积严重、污染物较多,桥涵过水断面几乎被淤泥和生活垃圾堵死,沿河两岸的低洼地区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且局部溪水受“三废”污染;与此同时,过芸溪流域年降水较小,水量匮乏严重,生态环境状况亟需改善。

2.2.3城市环境品质要求提升

过芸溪下游马銮片区规划发展大型文化娱乐项目,并重点开发滨水居住、商业金融及行政办公;在中游下段东孚片区开发建设行政中心、温泉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区和综合生活区;在中游上段开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休闲胜地。上述规划对土地开发品质要求高,对过芸溪进行综合整治迫在眉睫。

2.3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规划要求,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定位为:防洪和生态景观建设并重,兼顾交通、排涝和灌溉要求,打造可持续的生态流域。

2.4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根据现有规划,依据生态水利的理念,针对不用河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包括保留或整改现有河道和局部滩地、河道断面及尺寸变更、堤防护岸工程和注重河道健康发展的生态景观工程(如图1)。

图1过芸溪综合整治示意图

2.4.1河道形态、断面尺寸变更以及提防护岸工程

为配合规划要求,根据河流的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有关分区规划对沿岸土地利用的分类的考量。针对干流高速公路以上河段河槽坡降较大、淤积较严重的问题,对河道采取适当拓宽河床,清淤疏浚的措施;干流高速公路至过坂支流汇口河段属于人口密集区,河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河道散布生活和建筑垃圾随意,河道淤塞严重,在清淤疏浚的前提下,采取适度拓宽河床修堤的措施以保护生态。

2.4.2生态景观工程

橡胶坝洪水期不阻碍行洪,又能方便河道换水(水质恶化时)和清淤,可实现流域恒常丰水,以及河道淤积控制。技术难度不大,在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案例中成功实践经验较多,是适合本流域城区河段理想的营造水景设施。

2.4.3过芸溪流域植物护坡模式

根据过芸溪流域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段的自然特征、主要生态防护功能,将绿化和景观美化相结合,建立优质、高效的植物护坡技术。

3.体现生态水利理念的过芸溪综合治理措施

3.1河道岸线、断面形态与尺寸整治

通过对现有河道实际情况的分析,为首先满足防洪要求,该项目制定了等规整河道总体流向、改造河道河槽坡降以及断面形态的的工程措施;河道断面的形态以及尺寸因地而不同,设计考虑周边地形,并与规划开发要求以及设计洪水洪峰流量相适应,充分体现了生态水利首先以安全为首要考虑的要求,从而使项目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3.2过滤渗水林带与人工湿地

过滤渗水林带与人工湿地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使用过滤渗水林带与人工湿地代替传统的植被覆盖,可以起到较好的生态效果。首先,这两种生态措施可以再暴雨条件下储存一定的雨水,在缓解其他设施的防洪压力的同时,储存的雨水可在旱季保证工农业生产稳定的水源供给,缓解降雨在时间上的不均匀问题,实现雨洪资源化[10]。

4结束语:

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将生态水利的理念运用到工程设计中去,通过对河道岸线、断面尺寸的优化设计以及运用橡胶坝、跌水等措施、并建设过滤渗水林以及人工湿地的生态水利的工程措施,集河道堤防整治、沿河生态建设与河道水质提升为一体,不仅可以改善流域防洪能力,对于保护流域水环境、加快区域生态建设、促进过芸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杜红伟,王付洲,苏学锐.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探讨[J].人民长江,2008,39(16):27-30.

黄燕,黄民生,徐亚同,等.上海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简介[J],环境工程,2007,25(2):85-88.

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2:6-8.

陈肃利.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几点认识[J].人民长江,34(7):1-3.

孙宗凤.国外生态水利研究状况分析与点评[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21-24.

董哲仁.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水利学报,2004,10:1-7.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7

关键字:城区河道;水质修复;生态护坡;全民参与;生态水利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流不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等生态环境效应[1]。然而在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河流水域遭人为侵占、河流水质污染恶化、自然生态环境受损等,导致城市河流功能退化的状况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人们对昔日城市水环境的观念已经转变,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已经代替了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2]。因此,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河道整治已经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传统的河道整治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尽管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割裂了水陆系统的联系,同时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没有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污染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3]。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整治理念,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定西城区河道主要由祖厉河水系关川河及其一级支流西河和东河组成,城区内河道总长17.4公里,其中东河河道长6公里、西河河道长7公里。西河、东河在城区西北气象桥北侧汇入关川河,至王家窝窝河道长4.4公里,其河道主要用于城区供水及城边农业灌溉。由于定西市为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所以水资源对该地区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加快,人们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河道生态建设,花草树木急剧减少,沙漠化严重,旱涝频繁,河道冲刷破坏严重,部分河堤受损,河道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沿岸旱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直接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和整治措施,但效果不显著。因此结合本地区河道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河道整治情况的发展,采取适于定西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措施迫在眉睫。

1国内外河道整治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道整治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国内外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据有关资料显示[1],1899年河川港湾法(美国)的制定,使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成为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此后基于密西西比河洪灾的再次发生,1928年美国颁布了防洪法提出了河流改善工程、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防洪堤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开始了更为广泛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将城市河流作为公众舒适性的一部分,并在开展河流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主要以获取水源、灌溉、防洪及水土保持等作为河流利用与整治的重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历史教训,1999年河道整治开始倾向于从利用并结合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河流管理,关注河流环境条件和状态,并结合生态条件评价溪流状况,此时的河流环境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河岸带的植被再植、河流的结构调整、河流自然弯曲形态的重新恢复、河道内生境的恢复等。直至20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城市河道整治目标仍是减少洪涝灾害,而从未考虑河流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美学景观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实施“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中国在河道生态整治的起步更晚,20世纪80年代进入工程治河阶段,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开展大规模以工程措施为主、防洪排涝为目的的河道整治。自20世纪末国内开始认识到传统的防洪、水资源开发等活动使河流的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此后,人们开始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在河流管理中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和恢复,河道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国内外发展现状见表1。

表1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发展历程的比较

阶段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

初级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1851s--1930s,以航运、防洪以及水土保持等为主二次大战前,水源、航运以及防洪工程的兴起1950s--1970s,以供水、航运、防洪等基础工程建设为主

工程阶段1930s--1960s,以防洪工程、水污染控制为主1930s--1980s,以供水、防洪等控制工程为主1940s―1970s,以防洪为主,实施了大坝建设、河道渠化等工程措施1980s--1990s,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主,利用工程措施控制污染并改善水质

环境阶段1970s--至今,实行可持续的河流管理理念1980s--至今,结合生态保护,关注河流环境条件和状态1980s--至今,恢复河流的环境特性,多自然型河流治理20世纪末--至今,以防洪、改善环境为主,结合景观、生态的河流综合治理

由此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城市河道整治理念和措施较为滞后,尤其是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基本局限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传统水利与栖息地修复、景观营造等的有机结合相对较为缺乏。

2城镇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在遵循安全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原则的前提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以下介绍河道整治的几种措施[3]。

2.1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技术是综合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一体的,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建立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体系,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我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动植物生存环境,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其主要护坡方法包括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和土壤固化剂等(见图1),这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整治改造的主要源泉。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共同生长的完整生态系统。

图1几种典型的生态护坡

2.2水污染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

2.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平面与空间、横向与纵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河道平面恢复、河道断面恢复、生态河堤工程和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

3建立适于定西城区的河道整治措施

根据定西城区目前的河道生态环境、河道整治情况,结合本地区河道坡度较陡、多山地、河道比降较大;洪水峰大流急;河流含沙量高等特点,我们应采取更新理念,全面规划、重点治理,严格控制和全民参与等措施。河道治理的核心是理念更新,关键是全面规划、重点治理,河道治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的掌握一个地区的河道污染和破坏情况,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但解决问题时要着手解决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治理,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要在非主要问题花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该城区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水体污染严重和河道的破坏严重、滨河绿化带较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1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前提是寻找污染源,该城区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沿岸旱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根据各地工程实际,目前污水处理措施有三种:截污纳管处理,就地集中处理和生态处理。结合本地区河道特点,以经济节约为基础,我们采取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等为主,生态处理为辅的处理方法。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滨河植被缓冲带工程力度。生态处理主要有种植漂浮植物方法[4],我们通过种植水葫芦、大漂和聚草等,漂浮植物讲解CoD、tp、tn、nH4-n净化水质,经试验表明,漂浮植物对各种有机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水葫芦对tp的降解效果最好,大漂对tn、nH4-n的降解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89.4%和99.0%。污水经漂浮物塘降解20天后水质明显改善,CoD、tp、tn、nH4-n的含量都达到了《城市污水再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3.2生态护坡工程

该城区在河道护坡治理方面做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涉及面较窄,效果不明显。借鉴国内外生态护坡技术,结合该城区河道特点,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从经济型出发,采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这是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植被和多孔混凝土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以达到净化水质,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3]。

图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结构

3.3全民共同参与

河流的生态恢复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而且还会带来水质改善、洪水控制等社会效益,河道的整治应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保障规划者、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自愿保护者以及普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当前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为主的河道整治项目反映出较强的工程倾向,建议科研院校、城规、环保、园林等部门共同参与河道整治项目及河流管理过程,从而可以更为全面和综合的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此外,科学家、管理者以及公众对河流保护和管理的感知与理解是形成适应性管理的基础,高度的公众参与可以促进适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

4结语

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阿娜,车越,张宏伟,杨凯.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13-18

[2]季永兴,刘水芹,张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25-28

[3]陈松,闭祖良,国洪梅,张展羽.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34(3):34-36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8

摘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黑臭成因、污染程度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本文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分为外源减排技术、内源控制技术、水质净化技术、补水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五大类,分析了不同技术措施的特点、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技术选择和疗案制定原则。根据不同治理阶段的目标和特点,分析了技术实施要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及水质长效保持的成功案例,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臭水体;治理措施;长效保持;技术集成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这些目标体现了国家治理黑臭水体的决心,然而在黑臭水体治理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黑臭水体治理有哪些适宜技术?这些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如何?如何优选和集成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如何防止治理后黑臭反弹,保持水体水质良好、稳定?这些问题对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并进行综合集成和科学实施,短时间内就能消除黑臭现象,但其难点在于治理后的水质长效改善和保持,保证黑臭不反弹。目前,许多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重治理轻保持、重短期轻长效而导致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黑臭水体的治理应从长远考虑,明确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规范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长期稳定。

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按照“外源减排、内源控制、水质净化、补水活水、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外源减排和内源控制是基础与前提,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水体黑臭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水质净化是阶段性措施,采取工程手段,借鉴污水处理技术,对已污染水体进行处理,在水体水质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应定位为长期措施;补水活水和生态恢复是长效保障措施,可以调节水体水力停留时间、改善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是水质长效改善和保持不可缺少的措施。

依据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可将治理技术措施分为外源减排技术、内源控制技术、水质净化技术、补水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五大类。各技术措施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性如表1所示。

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技术选择原则

黑臭水体的治理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措施、技术集成、统筹管理、长效运行”的基本原则。根据水体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污染阶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技术、制定治理措施。根据不同的水文水质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标、不同阶段,综合采用不同技术,并进行组合与集成,实现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水质长效改善和保持。

在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选择时,要遵循“适用性、全面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原则。

适用性——不同治理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没有“万能型”的技术,需要根据水体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治理阶段的不同,优先选择适用技术,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新”技术。

全面性——在选择治理技术时,不能仅仅从单一方面或依靠单一技术实现水质的改善,而是需要综合、全面考虑各种不同技术的组合,实现对黑臭水体的治理。

经济性——在选择治理技术时,应开展不同治理技术方案的综合比选,从中选择经济性可行的技术。

长效性——既考虑技术方案实施后的短期效果,更应关注长期水质改善效果和水质稳定性。

安全性——要考虑技术实施后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例如,要慎重考虑和谨慎实施向水体中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的技术,以避免造成生态风险;曝气增氧要防范微生物气溶胶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噪声引起的扰民等问题。

黑臭水体治理与长效改善技术实施要点

根据污染程度与治理目标的不同,黑臭水体治理可分为应急治理、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治理目标不同,技术实施要点也不同。

应急治理阶段。对于黑臭现象严重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快速缓解和消除黑臭现象。通过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通过絮凝剂、除藻剂等药剂快速去除污染物,通过底泥清淤将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水体,通过地表水或再生水补充,使污染物质快速迁移、稀释,以短期内消除黑臭。

水质改善阶段。经过应急处理措施,黑臭缓解之后,需进一步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景观功能。人工曝气充氧可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防止厌氧分解,提高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速度。对于滞流型水体、封闭和半封闭型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或氮磷控制剂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通过植物塘、生态浮岛等,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改善水质。

长效保持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后,可能会面临污染负荷再度升高等问题,使得水体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因此需要保证水质有效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消除黑臭后的水体,仍然是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容易暴发,最终导致黑臭,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华。

在水体管理维护过程中,加强水体周边的生活垃圾控制管理,严禁生活垃圾直接入水体。同时,要定期清淤疏浚,防止底泥上浮加重水体污染,造成水体再度黑臭。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保持案例

昆山市同心河治理

昆山市同心河在治理前是一条典型的城市黑臭水体,存在补水水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等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截污清淤(沿河截污/底泥清淤)、中水回用(再生水景观利用)、自净强化(原位充氧、生态修复)”的水体水质修复与长效保持基本技术路线。通过综合治理,系统集成污水截流、水体清淤、曝气复氧、植物栽培、驳岸整治、再生水景观回用、生态修复等措施,削减了污染负荷,消除了黑臭现象,改善了水体质量,恢复了水体的景观功能。在治理工程中,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与景观回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水质长效保持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是利用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的人工水景,由于再生水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即使符合景观利用水质标准,用于景观水系后,因氮磷物质积累、水体流动性差、光照条件好等原因,仍存在水华暴发的风险。因此,再生水补水的再次深度处理和水质稳定化是景观水体长效保持的前提。

“龙形水系”景观水体的水质维护主要通过加强水力循环和以水生植物净化技术为主的生态净化系统两个方面实现。基于湿生/水生植物的“水质生态净化与保持技术”,主要包括生态脱氮水质净化技术、高效除磷技术、植物化感抑藻技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质生态净化与保持技术将水处理生态技术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利用水生植物对无机营养盐的吸收、转化和积累,并经过人工定期打捞回收,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对补给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向公园主湖提供了高质量补给水,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景观效果。

结语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9

1、龙井河小流域概况

龙井河小流域位于霍山县城东北部下符桥镇三尖铺、桃园及但家庙镇观音岩三个行政村境内,属淮河支流淠河水系,流域面积69.71Km2,目前水土流水面积41.1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9%。该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东亚季风较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391.1mm,其中汛期898.65mm占64.6%。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在5-25度之间。土壤主要类型有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受地形地貌、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内辖98个村民组,总人口11174人,其中农业人口11092人,农业劳动力6270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61人/k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95元。

2、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到治理结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0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

宜林宜草荒山荒坡全面绿化,基本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林草立体防护体系,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7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62.83%以上,基本达到“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冲刷,大雨不成灾”,全面提高流域蓄水保土能力,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土地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农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流域总产值、总收入年增长30%以上。建设规模为:水平梯田216hm2,封禁治理3279hm2;水蚀坡林地改造125hm2,山塘维修加固5口,D30U型渠26600m,沉沙池938个,蓄水池12个,等高埂17750m,砌筑树盘12140个,生产道路5.9km,坡面台阶2000m。

3、治理措施

3.1.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改造措施对周家庄等4处面积为216hm2,坡耕地河荒坡地改为为水平梯田,营造经济林,梯面栽植经济作物,梯面栽植经济作物油茶,梯埂植物保护栽植黄花菜,并完善沉沙池、蓄水池、排水沟等坡面径流调控体系。

水蚀坡林地改造措施主要是对朱家洼、陈家行2处面积为125hm2茶叶、板栗林混栽水蚀坡林地进行改造,布设等高埂、树盘及截(排)水沟、沉沙池等措施。通过坡面工程防治措施治理,做到坡面径流被层层拦蓄在梯面和截(排)水沟、沉砂池,逐渐下渗,有序排泄,削弱产生坡面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成为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第二道防线。

山塘维修加固措施对流域内大包墩、沈家庄、小周冲、万家洼、小龙井等5处淤积严重,堤坝单薄渗漏,无放水设施的山塘进行清淤加固,坝体加固培厚、并完善混凝土防渗护坡,梯级放水、等配套设施。

3.2.生物措施

封禁治理措施主要2479hm2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疏林、幼林、残林、灌丛地块等进行封禁治理,设置防护栏杆,树立标牌。其中重点对俞家院、沈家冲、黄大塘、大山尖4片疏林、残林、幼林进行疏林补密800hm2,因为这部分林地郁闭度和盖度较低,易产生水土流失,紧靠封禁短时间难以有效恢复,因此必须进行补植。

4、治理成效

4.1.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3279公顷林地实施封禁,水蚀坡林地改造125公顷,水平梯田21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0km2,综合治理程度为80%以上,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2%以上,郁闭度得到提高,各项措施年新增涵蓄水量245.14万m3,蓄水效益为70%,减少土壤侵蚀量13.15万t,保土效益为7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4.2.社会效益

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其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一是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其示范作用将十分突出,必将影响和促进全县水保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项目建成后,流域内初步建立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将大大减轻河道、塘、库泥沙淤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的同时,增强了流域抗灾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为项目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实施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土地利用,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

4.3.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水土保持产生实数后增加的农、林各类产品的直接经济收入。

4.3.1.增产定额

根据对本县内已有同类治理措施的产出定额进行调查核算,综合确定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增产定额,结果如下:经济林200kg/hm2,封育治理1.2m3/hm2,果品100kg/hm2,枝条100kg/hm2。

4.3.2价格

对梯地产出的粮食,经济林中的干果类,水保林及封禁治理、薪柴分别依据当地2012年综合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农林产品价格如下:油茶60元/kg,木材480元/m3,果品3.0元/kg,枝条1.0元/kg。

水生态治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新时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引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的话题。比如:水流失,土流失,水土流失等头号环境问题;水旱灾,风沙害,水沙灾害等一系列的灾害。这就是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动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我省的水土保持事业逐步走上了依法防治的轨道,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人类的家园

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顺利,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责任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减少江河泥沙,减轻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减轻风沙危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

2水土保持工作的转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近年来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水土保持工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逐步实现了五个转变:从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掠夺自然资源,向恢复优化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农业转变;从注重治理下游,向上下游标本兼治转变;从注重单一措施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转变;从单纯追求防护性治理,向防护与开发相结合转变;从单纯采取行政手段组织治理,向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相结合手段转变。其基本经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贯彻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主体的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技三大措施优化配置实施综合治理,在加强植被建设的同时依靠大自然自身修复能力支持保障大面积植被恢复;强化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多种方式治理水土流失,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治理水平。

水土保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水土保持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3我省目前的水土保持状况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每年仅流入黄河的泥沙就有5亿多吨,约占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三分之一。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短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期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逃避水土保持法律责任,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公路铁路、城镇建设、露天煤矿、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都很严重。大量的群众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也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荒山、荒坡开发强度很大,不少新开垦的山地远远超过了严禁开垦的25度。这都造成了大量的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坚持把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先后实施了多项水土保持生态项目。特别是近10年来,由中央和省地安排水土保持项目投资增多,长治工程、黄土高原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国债水保工程等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促进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59%。现有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拦蓄径流23亿立方米,拦蓄泥沙2.8亿吨。通过综合治理,改变了基础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走出了“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明为根本、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纽带、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我省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根据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继续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目标。届时,治理面积将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积的23.17%。重点流失区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域经济建设将得到大力发展。同时,适宜修建梯田的县全面实现梯田化,并结合水保工程和坡面径流调控体系建设,使三分之一的梯田和部分生态工程配套建设集雨补灌设施。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一些区域实现山川秀美。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使我国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制定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新时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总的思路应该是:努力不欠新账,加快清还老债。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经形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要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进程。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实行分区防治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及要求

近几年来,根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地貌特点,充分利用沟道水土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大力倡导和发展坝地农业,开展了以淤地坝为重点的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淤地坝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了山区交通条件,为农村发展高效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为新时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根据新时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工作的重点及要求是: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原则,主抓三个结合,实现四项突破。

5.1围绕一个目标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水利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加快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径流调控体系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

5.2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水土保持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树立全局的、系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生态建设为主,通过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增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分区防治战略,注重优势,特色发展,统筹规划,对位配置各项措施,通过综合治理,建立科学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为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流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5.3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调控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保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地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谷坊、塘坝等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5.4实现四项突破

首先是加强预防监督,在巩固治理成果上有突破。大力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不断完善和规范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在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发建设区等区域进行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和对要案的查处工作,保护资源,巩固治理成果,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强化管理,促进全省监督执法与预防保护工作有一个新发展。

其次是开展淤地坝建设,在发展流域经济上有突破。加强淤地坝建设,不但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通过淤地种粮,促进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巩固,建立和完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通过基础条件的改变,促进治理与开发双赢。

再次是加快大示范区建设,在整合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上有突破。近年来,我省河东地区相继开展了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通过整合和集中连片,开创了大范围治理与开发的新局面。应加大推广力度,以建设大示范区为模式,抓点带面,全面实施,并通过整合创新,高效开发,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最后是抓好国家重点项目,在精品工程建设上有突破。要以国家重点水保项目为龙头,齐心协力,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深化认识,开拓进取,在思路、机制、科技上勇于创新,建设精品小流域,创建样板工程,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