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42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1

为全面贯彻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赣市办字[**]23号)精神,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实施“金农工程”,突出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四个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期间,通过“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方配合、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全县建成一个系统完备、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年,达到以下目标:

1、配合省委农工部和省电信公司“千村百镇”网站建设工程,南安镇、新城镇、池江镇、青龙镇等4个示范乡镇要建立起一个镇政府链接到**农网或江西农村综合信息网的网站、一个信息服务站,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当地政府信息、农业特色信息上网。示范乡镇的信息化行政村要达3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15%,宽带普及率达1%。

2、全县信息化行政村达32个以上,其中以下17个示范村要求有一个信息服务点、一所“阳光网”试点学校,实现当地农业特色信息上网。示范村的电话普及率要达到16%,宽带普及率达到0.6%。

17个示范村为:南安镇新民村、新安村、新珠村、新余村;黄龙镇黄龙村、大合村、叶墩村;青龙镇青龙村、赤江村、二塘村;池江镇池江村、新江村、同心村、庄下村;新城镇新城村、水南村、周屋村。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6月15日前)。广泛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6月16日—7月10日)。乡镇、村、县直挂点单位和当地电信所人员要深入17个示范村的农户家中,开展家庭收入、产业发展、通讯、互联网建设和农民对信息需求等情况的调查。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7月11日—12月10日)。按照先报、先批、先实施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思路,在17个示范村中以自然村为单位,有6户以上自愿购电脑入网的即可申报。经批复后,在县委农工部、新村办和电信分公司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待年底核实确认后,享受政府补贴。今年全县补贴购机入网农户的名额为100个。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12月11日—12月31日)。由县委农工部、新村办、信息中心等单位组成考核验收组,就有关乡镇(村)的网站、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电话、宽带普及率等分别考核检查验收。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信息化作为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和责任感。县成立**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农工部、发改委、信息中心、财政局、广电局、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人口计生委、水务局、扶贫办、供销社、果业局、气象局、农机局、电信分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为成员,负责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由梅卓运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电信分公司经理彭庶忠同志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机构,承担起当地的农业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

2、坚持政府主导。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扶持与推动是关键。各地尤其是示范乡镇、示范村要强化措施,形成整体合力。要做好统筹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抓好示范引导。

3、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扶持。**年,从县新农村建设经费中设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化专项经费,由县农工部、新村办具体组织实施,主要用于:①被列为17个信息化示范村100户农民购置电脑、宽带上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每户、每站补助1000元;②被列为信息化示范的4个乡镇,建成网站每个补助2000元,建成信息服务站每个补助1000元。

4、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增收的“金钥匙”。同时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让他们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5、强化网站建设。全县4个信息化示范乡镇在年内全部建立起乡镇政府网站,通过网站对外展示当地风貌、本地人文特色、政务公开、农产品特色、专业市场、龙头企业等各方面信息。网站建设可由县电信公司、县信息中心按优惠价承建,各乡镇负责提供相关图片和资料。网站建设采取“一站多窗”式的建站办法,将涉及的各项审批服务、农业政务、技术服务等信息在网上统一。

6、注重资源整合。将全县乡镇政府网站、涉农网站信息整合,规划到政府门户网站这个统一网络平台上来,开辟“为农服务”栏目,为农民提供一个技术交流、病虫情报、产品供销等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该栏目由各乡镇和各涉农部门及时提供最新资料上报至政府门户网站,确保该栏目内容的最新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申请一个可视聊天室,通过该室实现农业技术培训,降低培训成本。

7、抓好信息延伸。推进农业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关键是要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问题。因此,要把抓好信息延伸当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一要积极推动“信息入户”工程建设。要努力扩大计算机、网络在乡镇、村的覆盖面,并逐渐探索一条便捷、廉价、实用的信息进村入户途径;电信分公司对在农村安装宽带和宽带业务资费要给予一定的优惠,使农村信息服务能够低成本运行。二要着力抓好乡(镇)、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有条件的村庄要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可以依托村两委建立,也可以设在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家中。信息化服务站必须配备相应的设备(电话、传真机、电脑、宽带上网),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发给本村其他农民,并帮助和指导村民使用信息工具。可以采取设立“信息超市”的方式,帮助农民收集、信息。在无法上网的村庄,要通过广播、寻呼、板报等形式,把农户需要的科技、市场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覆盖面。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实施要求,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委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根据《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农村实际情况,现就加快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目标,依照区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的3-5年再造一个新目标要求,以信息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信息化技术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目标要求

1、建设目标

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鼓励特色农村信息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构筑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让农民快速、高效、便捷地获取致富信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实施网络教育,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实施电子农务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实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内容

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按照《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农村的现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完善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政务网络为中心,横向连接区政府各部门,通过网通网络向下连接乡镇、村及农业服务组织的三维网络集群。大力实施光缆进村、电话普及、“村村通宽带”、有线电视进村、电台广播进村等信息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年全面完成全区30个行政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规划建设工作,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实施新农村电子农务建设

建设以政务网络和网通网络为依托的农村电子农务管理平台,以方便、高效、实用为目的,面向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信息化管理的产品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以农业科技专家远程顾问系统、农作物市场发展预测系统等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3)实施新农村电子政务建设

依托政务网络电子政务系统,通过网通网络延伸各行政村,建立农村基层政务管理系统、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村本级直接处理包括农业人口数据、农村经济数据、计划生育等系统的在线办理、查询等功能,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直接贯彻传达到最基层,农村基层政务信息直接回馈到区政府决策部门,并根据《市区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的要求,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村务公开,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村政务处理的透明度。

(4)实施新农村电子商务建设

面向涉农企业和农民宣传电子商务知识,构建以涉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展以农产品产地安全、物流、安全溯源等信息应用系统,拓宽涉农产品供求市场,让农民快速、高效、便捷安全地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适时掌握涉农产品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涉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产销对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5)实施新农村电子水务建设

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建立水务资源调配信息平台,提供面向政府的水务信息及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农村地区取用水规范管理,加强三级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农村安全饮用水监督管理、节水宣传监督管理等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取用水及节约用水管理水平。

(6)实施新农村数字信息服务建设

建立涉农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整合涉农服务信息,根据区域特色开发利用数据资源为农村提供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标准、实用技术、市场、劳务、培训及相关的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及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涉农信息化培训,积极鼓励特色涉农信息产业发展,培养现代农民意识。

(7)实施数字农村建设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建立数字农村信息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对外公开土地资源使用情况,建立一个透明、高效、便捷的农村土地管理、使用平台。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规划

年4月30日前完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年底前完成农村信息化电子农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水务、涉农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数字农村等应用平台建设可行性报告,并通过专家组论证。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广电有线网络建设:针对农传输距离长、用户分散的现状,采用有线网络覆盖和mmDS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广电覆盖。年12月底完成原有镇网络覆盖的楼区用户并网改造任务;年6月底完成、、、北、、、、村等近郊农村网络的升级改造任务;年12月完成底、、、、、、、、、、、、、无线数字机顶盒覆盖任务。

2、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基础设施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接入能力。年完成全区30个行政村光缆铺设,25个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0%,宽带入户率达到30%。

年6月底,完成4个城中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年9月底,完成14个近郊村(东、、、、、、、、、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年12月底,完成7个远郊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完成5个扶贫搬迁村(、、、、)新址的通信规划建设工作。

(三)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年,以村、村为试点,逐步完成农村信息化电子农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水务、涉农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数字农村等应用平台建设。

年,根据试点村推广经验,在其他村全面完成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区政府成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组织实施、监督等工作,成员单位为镇、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网通公司。农信办整体工作与区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协调对接,并将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工作指标体系,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每月召开例会并上报进度情况,由政府办督察通报。

2、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鼓励多元化投资的原则,镇、办、村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的农村信息化投资体系。

3、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重点培养农村基层信息化工作队伍,发展壮大特色农村信息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信息化培训,实现村村都有信息化专兼职队伍。

4、发展特色农村信息化产业模式

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带动效应,积极发展特色农村信息化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及时总结农村信息产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大力推广具有共性规律和指导价值的样板事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5、规范农村信息化发展

大力营造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软环境,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诚信管理,严厉打击坑农、骗农虚假信息,保护知识产权,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运行。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3

各有关单位团委: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共青团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开发利用整合全市团的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全市团的信息资源的互联和共享。特制定《x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具体如下:

一、工作原则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加强信息化网络阵地建设,推动共青团组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优化、整合团内外工作资源,促进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延长工作手臂,探索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和青少年成长成才,推动我市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青少年网站为龙头,健全完善的全市共青团工作网络体系,通过与全市各级团组织网站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共青团系统政务电子化。建立高效、迅捷、通畅、广泛覆盖的信息系统,帮助各级共青团组织准确掌握信息,科学决策,促进团的工作活跃发展,全面实现团的信息化联通工程,

三、工作措施

1、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把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配齐信息化建设相应设备。

2、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级团组织要大()力开发共青团的信息资源,组织好共青团信息资源开发和上网;建立一批与共青团工作、青少年事务相关的工作软件和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认真收集团内的信息资料,把各类有特色的活动,可推广的经验及时整理,上报上传;各单位团委必须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上报、与上级团组织的工作联络、协调。

3、推进共青团信息化服务。各单位团委要以开发面向基层团组织的数据库为支撑,为广大团组织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陆续开拓网上教育、网上培训、职业介绍、调查研究等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服务内容。

4、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组织各级团的干部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纳入团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

四、表彰奖励

在全市共青团工作年度考评中,团市委将把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每年度列“x青少年”网站信息上传榜前列的,授予“x市共青团信息工作先进团委、先进个人”称号。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争取支持。各级团组织要从团的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团的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主动向党政领导汇报,加快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2、认真落实,统筹规划。各级团组织要根据加快团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方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配置、网页设计、人员培训及使用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

3、精心组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配齐配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加快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要把设备配置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配齐配好计算机和相关设备,达到上网条件,为建设网页、实现网上互联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5

一、建设目标

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要求,根据鄂劳社发[]55号《全省县级金保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精神,我市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单独建中心数据库,将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全部集中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统一存放,建成集中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中心;对县级原有的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各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用全市统一开发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以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为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和异地离退休人员业务经办和管理服务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和统计类信息的“网络扫描”,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实现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的有关服务要求,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横向信息交换。

二、建设内容

(一)网络系统建设。扩充、升级市级数据中心主机系统,确保其对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及业务处理的支撑能力;建立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中心,配备必要的网络和安全设备,并以此作为县级网络的中心节点,纵向与市数据中心联接,横向与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经办机构和地税、财政、银行、定点医院药店、乡镇、社区、街道办事处等实现网络联接。

(二)数据库系统建设。对县级现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清理比对,使县级数据库中数据项齐全,数据完整、准确、一致;在此基础上,对县本级各社保险种数据、劳动力资源数据进行规范、整合,进而实施县级数据与市级数据的整合,最终建立起全市集中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

(三)应用软件系统实施。做好统一应用软件在县级实施工作。在市级业务需求基础上,充分做好县级业务需求差异分析,对其中政策性差异,符合省、市规定的给予保留,对不符合省、市规定的予以规范调整;对县级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尽最大可能争取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政策标准、规范业务流程,达到县级与市级基本统一,减少应用软件本地化修改工作量,保证统一开发实施的效果,并为实现全省信息系统互连互通奠定基础。

(四)公共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全市统一建设社会保障卡系统、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基层信息平台系统等。建立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并做好与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的链接。

(五)安全系统建设。按照全国统一建设要求,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具体包括建设多级的安全访问控制、重要信息的传输加密保护、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数字证书系统、病毒防范体系、主机系统冗余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等。

三、有关事项

(一)组织领导。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的统一指导。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分别成立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配备五至七名专职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靠前指挥,设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在市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协同做好各项工作。

(二)工作职责。市级和县级工作职责分别如下:

市级职责:一要做好将各县市区业务数据纳入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管理的建设方案;二要落实好数据中心主机系统扩容、升级工作,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三要组织好劳动力市场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两大应用软件在县级实施工作,做好县级需求差异的引导和梳理,减少因经办流程、经办习惯差异造成的过需求;四要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网络中心,做好市—县业务专网的管理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畅通;五要加强市级技术力量配备,满足全市信息系统维护的需要。六要加强对县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6

一、进一步明确推进郊区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郊区信息化工作要围绕城乡一体化k快农村城市化、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郊区发展总体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大力推进郊区信息化建设,努力增强郊区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郊区信息化工作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主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在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确定分阶段的推进目标;坚持体现水平和注重实效相结合,在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的同时,从郊区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出发,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三)工作目标

按照**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郊区信息化要用两个3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年至**年是基础先行、重点突破阶段。要通过推进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使网络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完善和优化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环境,初步建立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框架,为全面推进郊区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年至**年是全面推进、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城镇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的郊区发展新格局;做到郊区信息化与中心城区信息化同步发展,为**年**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二、大力推进郊区城镇信息化建设,提高郊区城镇化建设水平

(一)高起点地制定城镇信息化规划。城镇信息化建设要与郊区城镇和各类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编制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既要做好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还要从建设地理、经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好体现城镇功能的信息化规划。

(二)加强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精神,加快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整合现有各种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加强互联互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加强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共同推进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服务网络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到“十五”期末,郊区城镇宽带接入覆盖率达到90%;新城和中心镇实现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主线数80线;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三)推进城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要以城镇管理信息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信息资源采集、交换、整合、共享机制,加快乡镇政务公开上网和办公业务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城镇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机制。要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发挥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等各类网络资源,实现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提高城镇信息化服务功能。在试点城镇中,要做好城镇信息化的选点、布点和试点工作,以积累经验,逐步覆盖到22个中心镇和一般集镇,推动郊区城镇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开展。

(四)推进3S技术在郊区的应用。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气象、水利、土地、森林、环保、交通以及商业、农业等各类社会与经济信息资源。要特别重视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等各类规划信息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对郊区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郊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及时、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加快推进郊区产业信息化建设,增强郊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以信息化提升郊区的工业水平。郊区是体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区域,要把加快信息化发展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郊区产业层次。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重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支持力度,在企业推行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引导企业技改经费重点向信息化应用项目倾斜,原则上每年不少于30%的技改经费投入。

(二)以信息化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产业。利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郊区各类企业、营销组织提供地理、交通、产品交易等信息,实现商家和客户互动交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郊区商贸物流企业,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促进郊区尽快发展成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重要基地。

(三)以信息化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档案农业信息体系,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和安全监控。按照**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对本市养猪场、园艺场、养鸡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场、瓜果生产基地以及市境道口外来生猪管理等全面建立档案信息系统,不断推进农产品档案数字化,实行农产品质量追踪制度,为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要加强农业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业网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开发网上农业服务功能,建立起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抓紧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向乡镇、村的延伸,通过郊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营销组织等建立区域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站,不断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

四、加快郊区社会信息化建设,促进郊区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实施郊区教育领域信息化工程。抓紧建立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十五”期间建成连接各乡镇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开发适合郊区农民特点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一批课程软件,加强对郊区农民的继续教育。到“十五”期末,郊区乡镇都要建成远程培训教室。每年完成远程培训教育不低于1万课时,培训人数不少于3o万人次。同时,加强郊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加紧实施中小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实现学校电脑配置比例高中为8:1,初中为10:1,小学为15:1,基本做到中小学校宽带联网。

(二)实施郊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工程。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库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建设。通过试点探索,逐步扩大推进。有条件的区(县)要探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郊区农民的就医创造良好条件。

(三)实施郊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从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着手,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数据项目,注重数据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开展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卡的申领发放工作,建立适合郊区特点的社会保障卡应用和服务管理模式。到**年底,基本完成郊区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卡的制卡、发卡工作,形成全市城乡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信息体系。

五、全力推进郊区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推进郊区公务网建设。根据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年内基本建成区县公务网,并以公务网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全面建成郊区各级政府部门及乡镇内部工作局域网。到**年底,郊区各区、县政府以及22个中心镇政府全面建成内部工作局域网,实现各级政府办公自动化和行政业务网络化。

(二)推进政务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公务网平台积极推进内部办公、信息、会议、督察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开发郊区综合经济、城镇建设、农民收入分析等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对政务流程的再造,增强政务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

(三)推进政府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加强区、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年内全面实现政务公开信息上网,扩大政府网上为民办事范围,深化在线服务功能,到“十五”期末,所有政府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要通过政府网上办事系统的开发,促进政府内部业务流程的整合与优化,提高政府的办事透明度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确保郊区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郊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农委作为郊区信息化的综合协调部门,要加强对郊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市信息办作为全市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郊区信息化的规划和指导。郊区各区(县)、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把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郊区各区(县)信息委(办)要对本区域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确保郊区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对郊区信息化的投入保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郊区信息化投入机制,实行政府投入和市场融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筹集郊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用于郊区的信息化建设。要不断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本市和外地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人投资郊区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7

一建立和完善12315信息化网络

要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扩大功能、优化流程、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从省局工商所到四级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12315信息化网络系统,形成快捷、畅通的电子数据信息传输通道。依托计算机网络,形成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在省局、设区市局二级形成12315数据库和省局12315数据分析中心建立设区市局、县(区、市)局、工商所三级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数据采集点,为实现咨询、申诉举报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传输、数据查询、汇总分析提供网路通道和技术手段。

二实行统一的数据标准标准和技术方案

国家工商总局对各省12315信息化网络建设进行总体把关。为了确保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各地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工商总局制定下发的全国12315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实施方案。各地12315软件开发要留有扩展接口,以便12315信息化系统动态升级的需要。同事,12315信息化网络要逐步与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商标查询、广告监测等其他业务系统互通互联,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与行业、经营者自律维权体系和社会监督维权体系信息系统的联通和对接。

三扩大信息化网络功能

要在现有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基础上,扩大功能,综合利用,逐步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通过12315信息化网络进行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查办、网上调度指挥、网上应急处置、网上动态监控、网上信息。进一步完善、分流、督办和反馈等功能,增加以食品为重点的商品安全信息监控、商品质量检测、查办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案件、消费安全预警、应急信息处置和工作绩效考核等功能;特别是要研究开发对数据的自动汇总、任意查询、综合分析等功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方便快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提高思想认识

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是工商机关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市场监管体系改革的重大任务,对于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认识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吧思想统一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上来,统一到总局的总体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五、发挥消费者组织职能作用

消委会作为代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组织,在调解消费纠纷、宣传消费维权法律法规、提供消费信息咨询、参与监督检查等各项消费维权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支持市消委会加强组织建设,努力为消委会履行职能创造便利条件;工商部门要积极实现与消委会信息互通、工作互动、优势互补,共同促进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在开展维权网络服务点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发放宣传品、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公益广告、演出文艺节目等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开展维权网络服务点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的重要作用,为消费维权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要广泛宣传消费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消费维权典型案例以及消费维权知识,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三是要总结推广12315消费维权优质服务站、点及其先进事迹,引导消费者通过12315消费维权网络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加强工作督查,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完成省委、省政府和宁德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

七强组织领导

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工作牵头机构和相关部门职责。省工商局设立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指导协调、信息技术保障组、“一会两站”建设组;综合指导协调组依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处,负责综合协调全省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知道各地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信息技术保障组依托在信息分局,负责12315信息化网络建设方面的统一规划,技术保障和工作指导与检查;“一会两站”建设组依托在省消委会秘书处,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一会两站”建设工作。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8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发展网络平台

中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社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已经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对行业现代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还引入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因此,对河南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摆在官员面前的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中国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村,中国国情和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农业体系不健全,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有限,农村的基础设施情况不理想,农业生产规模不大等等现状,加上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当中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一、河南农村信息化的概况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基本建成了从省到市、县、乡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18个省辖市和142个县级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达162个;2971个行政村实现了计算机上网;4500多个农民经纪人拥有终端。此外,全省18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都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利用大学生下乡活动向农民普及计算机知识,初步形成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成了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可以直接向农民提供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7000余人,促进了信息的进村入户。

我省虽然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了许多问题。对河南信息化的建设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二、河南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成本问题。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彻底的农业大省。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农村信息化成本问题就是所面临的一个严重危机。面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2.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河南有7000万农村人口,占人口数量的70%,相当一部分人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许多行政村中,只有一个人懂电脑,也就是从大学生中招聘的村干部助理。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知识也是影响着信息化发展的要素。

3.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因此,信息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成本问题过高。这些基本得到了解决。中央和河南省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款,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专款专用。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金。严格控制成本。防止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建设。争取做到村村通网络,家家有电脑。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再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因此,要将乡镇学校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联系起来,以乡镇学校为依托建设当地农村信息中心,将乡镇学校建设成当地信息中心,作为农村信息化的突破口。另外,要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创新研究机制。只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9

1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重点不够突出

地区之间、层级之间、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对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以后,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力度不够大,使用率偏低,用于处理底稿的时候多,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较少。

2人才队伍薄弱,应用效率偏低

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讲,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应用水平低、操作流程生、资源使用率低以及设备维护能力差。对技术人员来说,既要掌握软件支撑环境,又要娴熟掌握操作技巧和流程,还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作为基层单位来说,专业出身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相当匮乏,而既懂计算机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属凤毛麟角,而且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当快,基层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再充电”的机会也不多,基层信息工作相当被动。

3系统软件功能模块未得到全面应用,资源利用率偏低

随着“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竣工验收,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都通过加强考核,狠抓应用等方式,强力推进“金审一期”两大系统。但是一味地规范操作,围绕着《审计管理系统》进行机关事务的处理,围绕着《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开展审计项目的实施,容易造成审计人员思维的禁锢,流程的僵化,造成软件功能模块不能全面应用,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思想上高度重视。面对目前的形势,各级审计机关要理清思路,进一步统一认识,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的根本。事关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事关审计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事关审计机关能力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判断趋势,作出决策。其次是岗位人员要从思想根源上统一认识,主动加强应用,重视操作质量,提高数据利用分析能力,逐步形成全员应用、全面应用、全程应用的氛围,以应用促管理。

(2)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又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业务骨干,使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首先要领导带头,作出表率。领导干部迎难而上,极易带动其他审计人员。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分类培训、分层培训和目标考核的办法,将审计业务学习与操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指导操作、操作落实规范的目的,不断提高岗位应用水平和能力。最后是后续教育要有保障,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后续教育,并加大计算机审计培训的内容和力度。

信息化建设意见篇1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1993年以来,国家、部门、地方信息化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2002年国信办通过“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软课题研究,组成强大的起草小组,形成《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思路和框架,其间经历数次调研,十几次修改和完善,直到2004年12月12日才获得通过。由于当时其中一些内容的超前性,有一些提出来还没有做完,理论创新比较多,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这个文件在当时仅作为一个内部重要文件发至县团级,直到2007年4月,历时3年才解禁向社会颁布。

《意见》凝聚了全国相关单位20多位专家的心血和智慧,集中了全社会相关领域最主流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针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而制定的重要指导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文件指明了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重点任务,对加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贯彻实施34号文件标志着

我国信息化建设事业的战略转型

我国自1993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各地各行业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意见》是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由中办、国办颁布的加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政策性、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担负起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责任,措辞具有指令性,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说明在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提升到国家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和取得实效的关键的高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意见》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信息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经济转型;有利于激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活力、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建立一种基本摆脱过分依赖于

自然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政府文件都有一个特定的精神思想,阐述一个鲜明的主题。全球物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已经显露出对人类今后生存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它是社会财富不允许独占,一定要共享,而且是可重复使用,又是能源、材料资源不可替代的。这在全世界来讲是一个理论创新,是全球下一个竞争重点,所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行业、所有领域都必须高度重视和重点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手段。

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只有通过网络才能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之间的数字鸿沟,创造无穷的价值。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物质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对物质与能源的置换作用,建立一种基本摆脱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少。韩国数字内容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汽车工业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和能源的消耗,转变为依托信息和知识的推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加速传统产业的提升,迅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走或少走弯路,在新的起点上,用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实现现代工业化。和交通、能源等产业一样,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先行性的基础产业,但是,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的是,信息资源本身就是智力成果,因此,从能源和环境的代价上来说,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相比传统产业要小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步入了

有法可依的时代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公益信息服务和商业信息服务三种。信息理论界有句反复引用的名言,即“政府占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如果这一判断正确的话,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应该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以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带动全社会信息共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环境下,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的正确选择。

在《意见》中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六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几乎在《意见》解禁的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正式颁布,是《意见》实施的一个具体结果。《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目前信息公开领域效力层级最高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法律的权威性。《条例》的出台是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体现了《意见》作为国家重要文件的指导作用,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几千年来自上而下的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方式实现到自下而上的由公民权利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转变。从此,中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浩大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地理、标准、档案、社会保障和宣传等公益性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是多少代人才能完成的浩瀚工程,对每一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都可以说是宏篇巨著,本文没能力面面俱到,而是对最受人们关注和享用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简单的剖析,抛砖引玉以点代面地说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几年来,共建50余个媒体资源库,累计加工资源5000多GB,开辟出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这些数字化的文化信息资源,正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等方式,源源不断地进入社区、校园、农村、企业、军营,尤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但是,图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文物、影视等文化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将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浩大,大力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将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列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施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区域发展战略中,应该把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其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工作,尽快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继续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坚持两条腿走路,制定优惠政策,广辟渠道,投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加强网络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政策问题的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努力使更多的文化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鼓励和推动商业信息服务的

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商业信息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战略性资源,与政务信息、公益信息一样,是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对促进商业信息服务市场的繁荣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使我们看到商业信息服务市场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