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十篇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十篇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0:47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科价值初中信息技术

在中小学课程中,将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取名为信息技术课。不得不承认将这门学科定位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过大的话题,而我们所教授的顶多是信息技术中冰山一角。那么,对于这门课程,我们到底要教授学生什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关于课程核心价值的思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

统一的价值追求忽略了尊重人和社会差异,最终会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温床。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价值,语文、数学、英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果说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是推理和逻辑,语文学科也有。英语的核心价值是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计算机则更是一门技术。

作为帮助学生形成人生价值体系的各个学科必然有自身特有的教育核心价值,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样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描述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是,“信息素养”这个概念非常笼统。笔者认为:要说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倒不如把它具体成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学生哪些信息素养?二是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可以细化为下几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即如何使用技术、交流工具和网络去获取信息。对于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即体现为: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例如: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这就涉及到如何根据自己需要获取的信息来确定关键字等问题。

(2)计算思维。信息素养需要具备对于获取到的信息要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即能对信息的有效性、可用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等进行分析。同样还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管理。在初中信息课堂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信息繁杂,需要学生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能迅速灵活加工利用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w现着完成综合实践任务上。例如: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多名学生组队完成,这就需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利用信息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4)信息社会责任。从课程定位的角度来看,信息伦理道德己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带给人类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伦理道德危机,例如:计算机犯罪、网络沉迷等。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价值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要教授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就必须去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功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的培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鉴于此,笔者将信息素养细化,以促成实践教学的实现。

(1)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平等。教育应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与“学”为主体。这不仅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还对培养学生的人格理念有很大作用。可是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呢?这种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占有和使用上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及建构方式上。我们知道:分阶段,多目标,尊重差异,尊重多元价值观,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是信息技术和所有学科应当遵守的准则。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例子。

(2)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论做什么事,兴趣是关键,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有很多老师可能会说:不用教师引导,这门课程已经足以吸引学生了。这就是典型的将学生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误解成对课程的兴趣。那么如何抓住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多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结合游戏在玩中学。举个例子:学生喜欢玩游戏,那就在课堂中结合游戏教学。初一信息技术有一节课是熟悉键盘,笔者给出了一个键盘练习游戏,学生很喜欢,玩的过程中也熟悉了键盘的使用。

(3)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即便是传统学科,无一例外,工具性也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我们所看到的有关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探讨,总感觉有所夸大,动辄就被教授们上升到社会、全球视野角度,最终虚幻化。而中小学教师所提倡的工具论、方法论好像不值得一提。虽然,完全定位于工具论和方法论确实容易导致在学科里转圈,不符合新课改和课标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更加容易落实在日常课堂中,更是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的具体表现。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素养,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的素养。可是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呢?首先,要多阅读。闫学老师说,“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修养是需要靠不断的读书才能积累的。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其它的具体措施,我想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位老师必须在实践中进行的。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2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据构建学习者中心环境。初中语文教学为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构建符合课程需求的数字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教师所期望的数字资料。考虑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数字环境构建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能全部覆盖,每个学生均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搜集并获取资源,应用、思考、反馈、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学生丰富课堂所需的影像、图像、文字等资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大都为支持教师而设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课程大纲来运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如借助“互联网+学科”的战略思维,完成初中语文学科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设计、应用。这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以技术打通语文学习巨大信息源通道的辅助条件。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初中化学

深度学习,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具有高阶思维的学习。化学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多,都需要深度学习才能实现,教师要抓住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化学中宏观的东西相对比较容易辨识,如物质形态、化学反应结果等,难的是要求学生观察和辨识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并能从微观角度预测物质的结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化学反应中的微观现象,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时,关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仅凭教材中的论述显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将某一种物质进行不断放大。例如,先展示食盐,并将其放大到氯离子和钠离子的构成状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进而促进其对氯化钠的宏观和微观的认知,提高这方面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注重实验设计,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学生要从量变和质变等角度了解物质的变化条件,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存在的守恒定理。教师要想在深度学习中融入这项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实验来落实。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关于“燃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项实验,尝试探究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这项实验分别要在密闭容器和开放容器中进行。当测定完镁条燃烧之前的质量m1与燃烧之后的质量m2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密闭容器中m1=m2,而开放容器中m1<m2。以此为基础,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燃烧的反应式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密闭的容器里的质量没有变化?开放容器中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变化?教师通过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与平衡现象。

三、通过问题引领,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学生要具备大胆假设并寻找证据开展推理的意识和能力,以此得出推理的正确与否,还要对化学模型的特点和意义展开探索。化学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提高设计问题,让问题成为无形的领航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以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关于“制取氧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播放“加热氯酸钾以制取氧气”的实验视频,并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氧气应该怎么收集?只要加热氯酸钾,氧气就会生成吗?生成的氧气量与加热时间和温度是否有关系?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开展深度学习,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大胆推测收集的方法,与同学一起验证推理是否正确,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进行资料查找、实验设计,构建实验模型,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手段,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四、鼓励小组合作,培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小组合作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合作,群策群力,设计实验、明确分工,遇到问题不是向老师求教,而是首先在本小组中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并让学生猜测哪一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学生会在猜测后产生积极开展实验进行探究的欲望,教师再因势利导,将学生按照不同的猜想进行分组,展开实验进行验证,然后总结自己小组的观点和创新设计。

五、采用生活导入,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一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价值

初中一年的语文是学生之后学习的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热情,语文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汉语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应当能够善加利用,要让信息技术不断有效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成绩,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取得高分,很多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就成为非常机械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乐趣,很多的文章都采用总分结构,学生学习时教师强调总的部分,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学生也渐渐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被消磨。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生动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拓宽知识面。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很多的课程内容上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在课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知识延伸的机会,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这些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取决于教师的视野范围,教师本身对很多知识都感兴趣,就能做到更多的引导,让学生看见多的求知空间,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那么可能也无法进行延伸,学生能收获的内容就很少了[1]。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化,学生想要了解课堂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和课堂,完全可以自己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对于自己好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无疑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地更加顺利。

3.提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框架往往需要很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提前设置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进行习题练习的投放,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2]。

二.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1.网络课堂。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中有很多尚未被开发的资源,比如网络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自己班级的网络课堂,在上面定时公布一些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设立一些检测的小测试,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测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的资料中还应当做出一些指导性建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课上主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吸收重难点知识。还要在网络课堂上设立学生反馈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进行考量并积极改正,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2.专题讨论。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除非他加以驳斥。”可以看出,ξ侍饨行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而初一语文的学习过程正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组织语言,对自己的论点收集论证的依据,并发表出出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有效提升。在每节课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学过课文中的某一个论点,或是某种表达技巧进行深思和讨论,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提出支持意见,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自己的整个文章,整篇文章要求有理有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外阅读。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业水平并不太繁重的阶段,学生应当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里面设置一些推荐阅读的电子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的的读后感,对于大家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要在班级里面进行推荐,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对初一的学生语文素养地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功能强大,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进,并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5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从教师自身看。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厚,首要检讨的应该是教师,说明我们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没有完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其次,从学生方面看。升入初中后,学生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其它学科上面,再加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参加任何规模的考试或者考核,最多也就是到了期末由学科教师进行简单的考查,所以会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心态而当成纯粹让他们放松的“娱乐”课。第三,从家长和社会方面看,社会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存在着偏见,虽然家长已经能够懂得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与其它科目相比较家长们还是更加重视升学科目,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家长和社会的态度必然会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人认为,要改变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低效”现象,就应该立足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自觉地学好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吸收知识养分,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素养,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的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具备了一定程度信息能力的,但是由于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师站在教育的最前端更应该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一种特殊的敏锐性。如果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就会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所以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关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更应该努力成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的人。

第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从学生的认识出发,端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思想,让他们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广泛,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我们要从思想上加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放弃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玩耍课”的思想,充分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第三,利用“玩”的思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了一定的信息能力之后,就要在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充分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充分利用“趣味性”来指引学生。例如初中二年级的文字处理单元要求学生用word制作介绍九寨沟的板报。由于本人执教的学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机会或经历,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发挥想象力,制作出有个性特征的板报,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一一详细的去讲,而是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让他们先浏览关于一些人文景观的网站,欣赏美丽动人的风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这样可以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然后在讲解了word的基础操作之后,不限定内容,不限定对象,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理,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实际的板报创作,最后评比出优秀的板报,这样既能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美的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互相取长补短,在“玩”当中学以致用,有效的完成了word文档操作的教学任务。

第四,采取多种手段,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其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要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课堂所用。多媒体手段被喻为“教育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当中,我针对初中学生比较好动,比较活跃的特点,会选择性的利用好已有的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第五,安装益智游戏,引导正确的网络意识。初中学生对于游戏和上网的喜爱程度很深,如果教师在上机操作课上强行的禁止,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另外,正确使用网络和玩益智游戏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入门钥匙,一些益智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关键是要有选择地玩,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沉迷其中。游戏可以由教师去选择,度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去把握,在教学过程当中我的要求是学生只要完成当堂的任务后,就可以玩游戏。对于上网,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树立网络道德观念,正确的使用好网络,为学习服务。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6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所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由四个方面所构成,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先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性作用。 

(一)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首先是信息意识,具备这一意识的学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同时还具备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判断出所拥有的信息是否符合需要,从而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是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机思维的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思维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具备这一方面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的优势和局限之处,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理念。其次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是以信息发展为主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遵守信息法律规范,不仅需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且也要积极地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后,这一章节对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有效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有利于在教学目标的作用之下促使教师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又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予以兼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从而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到“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确立这一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理解这一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驟,而技能目标就是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程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从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入手,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和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项目情境的设计、方案的交流、项目实施与评价这几个环节,其中情境的设计是第一个环节,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最后在进行评价环节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通过约1分钟电视剧《汉刘邦》片段来引入课程内容,再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所给予的问题,比如说“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整除13余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写出算法,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如今的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单向的授课方式,而是转而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个性化的培养无疑是符合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的。以下将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试从何为创新性、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性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创新能力及创新教育的意义

教育界已然将创新纳入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以推动,而全面科学地理解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特定的时代特征,有学者曾明确指出:“一切源于人对自然生产和社会的新的思想的产生、技术的变革、模式的改变等都是创新。”而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过程,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促使国家经济建设获得尽快发展,社会文明取得更大的进步”。基于对创新、创新教育的认识,结合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可以将初中生创新能力理解为在学习实践中,以创造性的个性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加工、总结及应用,从而生成具有某种价值的成果,并加以反思和提升,促使学习活动的再发现与再生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特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而细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内容,可发现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如:基础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他学习活动打下技术基础。综合性:信息技术体现了学科的全面性,它涉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审美、基础学科、艺术、人文、软硬件开发等很多方面,信息技术教育可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开放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以其开放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了创新的广阔空间。

三、多样化创新教育的策略

1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它对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都是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验证。首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假设。同时要结合学生最近学习的知识及接触范围,通过启发性、提示性、渗透性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同时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并能感到学习的“意犹未尽”,使其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被激发出来。

2通过丰富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源于实际生活的基础中纳入新鲜的话题,将一些生活的例子、有趣的现象等与看似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融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对学生更是大有裨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思维、协作探讨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和研究工具,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创新学习的平台。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必要性。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在对小学内容的衔接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内容学习层次的深入和系统性。初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有小学教材的一些“影子”,如初中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是小学的“认识计算机”内容的加深;初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是对小学的“windows初步使用”的系统性学习;初中的“网络基础及应用”是对小学的“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的深入延伸;初中的“ppt”内容,在小学同样有类似的内容多媒体作品。当然,作为初中生而言,其思维更活跃、求知欲更强烈,自主意识日渐浓厚,如何增加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每一位从教人员需要格外关注的课题之一。

2.增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2.1积极培养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因素,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以应试考试作为考核的指标,这种情况下,兴趣和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清楚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信息化时代,没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技能,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将面临诸多的阻碍,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能够如何优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社会价值,使学生产生应用信息技术的需要,树立远大理想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动机,把该门学科的学习与自身的前途、理想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习动机,把自己的志向和学习目标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力。

2.2加强学习中的合作和交流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一言堂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在初中信息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和谈论。学生之间要经常和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这里的互助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可以在临近座位的同学之间展开,也可以在网络上的便于联系的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同学之间,没有固定的孰强孰弱,帮助是互相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必需的,也是自发的,是稳固和高效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学习,各个小组分别讨论解决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创设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完全照搬书上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让学生灵活操作。比如讲到文件扩展名时说到扩展名就是你的姓,如班级介绍.doc,doc就是它的姓,主文件名才是它的名“班级介绍”,然后说到扩展名相同的文件属于同一类型的文件,它们是一家人。再比如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有一部分内容是向学生介绍自选图形的使用及设置,在学习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选图形去组拼出更多的有趣图形,象奥运五环标志、一束彩色气球等等。线条色、填充色、叠放次序、组合等知识点都可以练到。在讲用Frontpage制作网页时,可以将做好的个人主页展示给学生看,调动学生自己做网页的热情,便于教学过程的开展。过六一儿童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们准备礼物,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大家兴致会很高,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快乐的学习过程中。

2.4加强教学考核与反馈机制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要加强考核,不能因为信息技术不是主科、信息技术成绩对学生年级排名没有影响就只是走个形式随便考考。考核一定要能够达到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目的,要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多的以让学生动手发挥其创造性的方式来考核,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考试是轻松而愉快的。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地改进教学。其次,积极进行教学反馈,教师应该更多的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让学生能够诚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了解学生的心声和看法,反馈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聊天工具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这样既方便教师整理和回顾信息,在不需要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更从容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

3.结语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中学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动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长乐.当代教育功能观嬗变:从有用到有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如今的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单向的授课方式,而是转而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个性化的培养无疑是符合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的。以下将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试从何为创新性、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性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创新能力及创新教育的意义

教育界已然将创新纳入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以推动,而全面科学地理解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特定的时代特征,有学者曾明确指出:“一切源于人对自然生产和社会的新的思想的产生、技术的变革、模式的改变等都是创新。”而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过程,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促使国家经济建设获得尽快发展,社会文明取得更大的进步”。基于对创新、创新教育的认识,结合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可以将初中生创新能力理解为在学习实践中,以创造性的个性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加工、总结及应用,从而生成具有某种价值的成果,并加以反思和提升,促使学习活动的再发现与再生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特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而细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内容,可发现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如:基础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他学习活动打下技术基础。综合性:信息技术体现了学科的全面性,它涉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审美、基础学科、艺术、人文、软硬件开发等很多方面,信息技术教育可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开放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以其开放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了创新的广阔空间。

三、多样化创新教育的策略

1、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它对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都是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验证。首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假设。同时要结合学生最近学习的知识及接触范围,通过启发性、提示性、渗透性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同时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并能感到学习的“意犹未尽”,使其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被激发出来。

2、通过丰富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源于实际生活的基础中纳入新鲜的话题,将一些生活的例子、有趣的现象等与看似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融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

3、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体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网络媒体的信息力量。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安排要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爱好,强化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信息技术学习的现实意义。

4、结合其他课程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已然与其他学科关系愈加紧密,例如其他课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如文字处理工具可用于写日记、作文等,运用ppt进行课件展示,运用表格工具进行数字演算,或进行数据统计等等。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创新思维和能力。

结束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在客观论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多样化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尝试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篇10

认识概念,明确教育技术工作的使命

“教育技术”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而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63年至今对教育技术共有5个版本的定义。其中2005年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指创设、使用与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利于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教育技术的含义。

第一,教育技术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和内容的不断创新而改变。教育技术工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特色,其使命呈现历史的、动态的和发展的特征。

第二,教育技术概念呈现全方位、全过程、人性化、标准化和绩效导向的发展趋势。结合工作实际,教育技术工作应该包含应用信息技术、科学实验技术等进行教育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各种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因此,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等与教育技术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第三,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和解释现实,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现代教学理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情境化教学活动变得十分重要。因而,计算机、网络化和多媒体等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以通过技术展现客观场景,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可以通过展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揭示复杂的原理;可以彰显事物关键的特征,加深学生的知觉印象;也可以化静为动,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念。

第四,根据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技术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教育技术应该从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教育技术应该从验证结果为主走向探究、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技术装备应该从单一的器物性装备走向教学情景设计与教学案例设计为主的创设、管理和使用技术的过程和资源。

系统筹划,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

一、从当前基础教育的任务出发,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

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投入保障机制的普遍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们的重要战略任务。着力解决基础教育“均衡、素质、公平、质量和协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而教育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

首先,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内容,科学及技术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和崭新的课程内容;其次,技术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超越时空界限,可以实现远程教育或教学互动等;再次,技术更可以支持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因此,从当前基础教育的需要出发,浙江省目前正在打造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创建信息化的学生成长记录方式,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二、从新课程目标出发,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

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如图1、2)中有8个学习领域,其中普通高中有16个学科,初中与小学有13个学科。

分析这些科目,从教育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来看,中小学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高中占课程总量的43.8%、初中和小学占23.1%);另一类为其他课程。这两类学科的价值目标各有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面两类课程与教育技术的主要关系不同。前者把技术本身当做一个学习领域,其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素养,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用技术课追求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技术素养都具有四个维度,即情感、知识、技能和伦理。而其他学科,比如语文与教育技术的主要关系为更多地将教育技术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工具实现教学变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营造情景、增强感受等。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主要由科学、技术和综合活动实践学科来呈现。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必须明确装备一个通用技术教室与装备一个班级多媒体两者的要求具有本质的不同。班级多媒体更多地是应该思考如何提供恰当的显示设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操作上的便利、持久耐用。而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设立一个技术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装备时必须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情景创设;必须注意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必须充分认识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认识这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同时也要注意到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三、从新技术新装备出发,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

远程网络可以支撑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多媒体设备可以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数码显微镜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微观世界、数字传感器可以无比精确地延伸学生的感观、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3D制作可以虚拟现实与特定教学情景匹配,为学生创设全新的感观环境。学生对自然的感观具有超文化特征,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与特定的情景与案例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从借鉴国外经验出发,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

国外有很多开发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成功经验。2009年,笔者曾经赴英国考察,英国国王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举三个例子。

例一:英国国王学校法拉利实验室中的能量转换实验。

电热水器通过传感器连接电脑,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电能转化为热能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例二:教学楼主钢梁上安装了一个受力传感器,压力信息通过电脑处理在教学楼走廊显示,学生可以实时观察教学楼的主钢梁承受的压力是多少,进而可以比较出下雪天、下雨天、晴天钢梁承受的压力有什么不同。

例三:国王学校在学校周围安装了噪声和空气质量传感器,通过网络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项目学校进行联网,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对各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当天,参观者在国王学校电脑上就看到了香港中环地区实时的超声和空气质量与国王学校的情况对比,感受非常深切。

参观结束后,笔者对国内学校与英国国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差距进行了反思。近几年,浙江省很多学校也装备了很多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大都存放在实验里面,由于没有创设具体的实验环境,一般比较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出发,去思考教育技术如何在实践中彰显核心价值的问题,不能只是把设备当做器物简单地装配起来,而要积极地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创设、管理和应用中找到有效的实现方式。目前我们的政府招投标过程中,企业往往通过最低价中标,原因在于大家只是注重了装备的器物性,没有注意到技术与教学的结合,缺乏情景设计与案例开发。

五、从教育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出发,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

2004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由政府出资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图书。最初,我们只是把这项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图书配备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发现,图书采购需要组织专家、学生代表选书、编制图书推荐目录,需要由2800多所农村学校自主选择适合学校需要的图书,而这些工作靠传统的工作方法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们组织技术人员编制选书软件实现了图书选择的信息化管理。图书配备好后,还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读书活动,需要推广优秀的阅读指导课扩大工程效益,我们又组织学校拍摄优秀课例,上传到浙江教育资源网,供各地教师共享。与此同时,为使广大学生真正乐读书、读好书,我们还倡导学生通过教育博客自己的读书笔记,并在广大中小学校逐步推广建立数字图书馆。

书香校园工程的开展,从最初的“配书”这样一个简单的物理性工作,逐步开拓、发展到了信息化工作,涉及到了现行的装备管理、电化教育和信息化管理体制等问题。而现行体制把教育技术的装备与使用工作严格地定位给几个部门或几批人去做,往往容易背离教育技术“创设、管理和应用”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还应该从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出发,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