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0:03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1

   目前,初审通过的几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没有设立专节或专目论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而是通过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有所反映。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总结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不少实验区的教师反映:“自己归纳的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特点是否正确、是否全面连自己都没把握,怎么能给学生讲呢?”

   作为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之一,笔者想探究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所帮助。

   特点要通过比较去发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要通过与古代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商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然后才能发现。经过比较,笔者认为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都是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它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工业和农业的桥梁。在今天看来,没有商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将受到巨大影响。然而,商业却不是与人类并生的。人类诞生了300多万年,而商业出现才几千年,在远古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社会没有商业。

   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社会分工以后,在不同产品所有者之间发生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初始形态,是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才有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要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得从物与物的交换谈起。

   1930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山顶洞里,考古工作者发现有作为装饰品的带孔海蚶壳和撒在尸骨上的赤铁矿粉粒。这两种东西都不是龙骨山所产。海蚶壳产于渤海湾,当时距周口店约四百里。离周口店最近的赤铁矿产地也有二三百里。这两种东西,如果不是山顶洞人从别处人类手里抢来的,就是与别处人类“以物易物”,交换来的。

   从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产品偶然出现剩余时,才有氏族之间发生交换的可能,但这只是偶然的个别的行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普遍发展起来,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交换就由偶然、个别的行为,转变成经常、普遍的行为。《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场的出现,说明交换已经是经常、普遍的行为了。即便这样,神农氏时代还不能算是有商业,只能算是有商业萌芽。因为它是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没有一般等价物充当交换的媒介,也不是以牟利为目的。

   到父系氏族社会,从古代典籍记载看,交换关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性质也在变化。《大戴礼记·五帝德》中记载孔子说:黄帝“设五量”。这就是说,黄帝时代创造了度、量、衡、亩和数。这些创造保证了交换的公平与合理。所以,孔子评价说:它起到了“抚万民、度四方”的作用。《淮南子·览冥训》也说:黄帝之时,“市不预贾”。意思是说,黄帝时代,在市场上交易,没有欺诈的行为。《尸子》上说:尧时,“宫中三市”。在尧所居住的邑内有三个常设的市场,显然,当时交换是很平常的事情。《史记·五帝纪》说:舜“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寿邱”和“负夏”,都是古地名;前者在鲁都曲阜东门之北,后者在鲁都曲阜西面。“就时”即乘时逐利。舜将手工制品从寿邱贩运到负夏去卖,目的是乘时牟利。《尸子》记载舜的交换活动,说:“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顿丘缺少某种物品,所以“买贵”,而那种物品在传虚盛产。这样,舜就利用两地的差价,通过交换牟利。舜的交换活动很有商业味道。《史记·平淮书》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司马迁认为,虞舜夏禹时有货币,而且货币种类很多。但是,至今没有考古证据让人相信虞舜时代存在货币,所以,舜的交换活动是否使用了货币?这还是个疑问。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买卖(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按照考古学分期,二里头类型早中期文化的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历史时期。1965年第5期《考古》刊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撰写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简报”说:二里头遗址出土有一定数量的海贝,而且还发现了仿海贝制作的骨贝和石贝。后来,河南陕县七里铺、郑州上街等夏代文化遗址内也发现有仿贝。1986年第4期《考古》刊登的《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一文说:墓9出土海贝70枚,墓11出土海贝58枚,皆置于墓底中部。这两座墓葬年代约当夏代晚期或商代早期。几十枚海贝集中起来埋葬于墓底,这说明海贝已取得货币的资格。《盐铁论·错币篇》说:“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玄贝”是黑色的贝。过去人们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但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海贝确实有染黑的,这证实《盐铁论》的说法可靠。夏代尚黑,贝的颜色不一,天然玄贝珍贵,不是玄色的贝,就把它染黑,这是夏代社会时尚心态的反映。夏代不仅出现了货币,而且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工作的商人。商、原本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传说商的远祖名契,契佐禹治水,因功始封于商(今河南商洛县)。商部落畜牧业比较发达,常以畜牧跟其他部落交换。契的六世孙王亥发明服牛(仆牛)技术,开始驾牛车到黄河北岸扩大贸易。在一次贸易中,狄人有易氏杀死王亥,夺走牛车和其他财物。王亥之子上甲微起兵灭掉有易氏,报仇雪恨。这件事情在先秦典籍《易》卦辞和系辞、《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吕览》和《山海经》中都有记载。王国维先生发现在殷墟卜辞中称王亥为高祖,祭祀王亥礼仪最隆重,有一次用牛竟达三百头。王亥生活在夏代,“商人”和“商业”之名起源不与夏部落相联系,而与商部落相联系,足见商部落是以专门从事交换闻名的。那么,夏代已出现商人是可信的。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中国的信史从夏禹治水开始,那是公元前21世纪的事情,最早记录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青铜器长篇铭文中。希腊的信史从“荷马史诗”开始。“荷马史诗”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许多民间行吟歌手集体的口头创作,到公元前6世纪才正式写成文字。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描写:

   “从兰诺斯岛来了一大批

   载着酒的船队……

   其他的希腊人急忙前去购买

   有的用黄铜,有的用发光的铁,

   有的用兽皮、牲畜或奴隶。……”

   这些描写反映出希腊在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2世纪)时期还处于物与物交换阶段,货币还没出现。在荷马史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用牛作价值尺度的描写,如讲一套盔甲值九头牛,一名女奴值四头牛。当时希腊可能是用牛作货币的。总之,荷马史诗时代希腊的交换关系不如中国夏代的交换关系发达。

   或许有人会问:古代中国以玄贝为货币,古代希腊以牛为货币,它们都属于实物货币,以玄贝为货币难道就比以牛为货币先进吗?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商务服务业产业内蒙古产业结构内涵现状方法

一、商务服务业的起源、内涵

(一)商务服务业的起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逐渐明确,在这个背景下商务服务业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依靠外部的资源对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的经营方式,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出现了企业外包的概念。企业外包主要包括服务外包和制造业外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行业越来越受欢迎,由之前的服务外包行业渐渐变成商务服务产业。

(二)商务服务业的内涵

商务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商务服务业的进步,目前许多研究者加入了对商务服务业的研究行列,根据研究者的探究,目前商务服务业的内涵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商务服务业。此外,商务服务业还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的各种服务业集于一体。商务服务业是以网络为主要平台,此外还利用电视、手机、各种广播站等媒体实现服务电子化。

二、商务服务业的组成结构以及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一)商务服务业组成结构

商务服务业产业主要由电商交易平台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和代运营服务业组成。它主要由支撑服务层、核心服务层、社会服务层和衍生服务层四个结构模型构成。首先,核心服务层以网络交易为基础,商务服务业的根本是这些网络交易平台,而核心服务层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服务层通过在被服务者与服务者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将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发放者联系起来。第二个重要服务层是支撑服务层,它支撑了物流企业以及各种金融机构。它是实现各种交易的重要保障,还促进了交易平台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一体化。第三个组成是社会服务层,社会服务层与社会的一切相联系,它很好地控制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最后一个服务层是衍生服务层,它通过为商务服务业提供技术指导、保障商务服务业的安全、提供营销的计划等方式,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它针对企业的特点对企业进行计划和指导,形成个性化服务模式。

(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商务服务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也促进了生活服务和生产越来越被人们需要,从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产业结构不断地向高层次过渡,而制造业发展是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对生产业有巨大的需求,生产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制造型企业培养了专业人才以及优秀设备,从而提高商品的质量。其次,第三产业结构的改变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部分,生活业越来越被人们需要,基于这一点,提高了生活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因此,发展生活业对于促进第三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三、内蒙古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

虽然目前内蒙古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提升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十分必要。首先,内蒙古商务服务业占GDp比重太小。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低收入国家还要低6.5%,这也说明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比例迫在眉睫。其次,内蒙古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小。据调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和影响程度比第二产业小很多,这表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尽管服务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需要继续努力。此外,内蒙古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这致使内蒙古在发展的过程中太依靠资源投入与资本投入,从而导致人们对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大大减少。现代服务业仍然没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高,目前内蒙古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现代物流业、旅游服务业和医疗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主要是由于现代服务业的企业规模不够大,缺少有实力的大公司的支持。并且人们对于服务业的概念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性。

四、加快内蒙古商务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虽然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内蒙古产业结构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而且产业结构单一,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因此,加快内蒙古结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蒙古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工业化率,城乡收入差距大、人口分散不均匀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快城市化进程。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传统的服务理念仍然制约了内蒙古服务业的发展,要想发展就要培养大量的服务性人才,给人们灌输新的服务理念同时重视服务教育,从而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内蒙古的发展还是要注重传统产业的要素升级来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的优势,提升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内蒙古的产业竞争力。内蒙古的发展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对此,内蒙古必须完善产业体系,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产业的转变,提升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构建全新的产业转变体系。与此同时,还要调整产业所占的比重关系,将三大产业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在调整过程中要发挥第三产业的主导作用,调整各产业间的比例,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所以,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夯实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加大力度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从而完善内蒙古产业结构的根本方法。

五、结语

我们要针对目前内蒙古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以内蒙古各产业的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商务服务业不断发展。为此,内蒙古要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并更新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到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内蒙古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为阿拉善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随机规划及系统动力学组合方法[D].天津大学,2010.

[2]王凯,刘红羽.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孙莹丽.基于内蒙古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J].知识经济,2015

(22).

[4]宋芳,马军.内蒙古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分析[J].内蒙古r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3

奴隶制工商经济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史学界一般认为金石并用时代的开始,是手工业行业产生的标志。埃及是最早拥有手工业行业的国家。据文献记载,埃及的巴达里文化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巴达里居民能够烧出一种质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具有特色的黑顶陶,同时,织布、缝衣、编篮等也都达到相当水平。”[1](p.52)约开始于公元前3500-3100年的埃及格尔塞文化,也表明埃及已逐渐脱离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在生产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冶金术的发明。这时已不再利用天然铜,而是用经过冶炼的铜来制造刀、钻、斧、锛及匕首等工具和武器,并初步掌握了金银的加工和制作”。[1](p.53)

在埃及手工业出现的同时,两河流域也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后期,苏美尔出现了铜制工具。公元前3100-2700年,苏美尔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反映出两河流域手工业发展的概况,“手工业以冶金(金银铜)和制陶较为发达。这时期开始使用轮车、木船等运输工具,并且应用了十进位与六十进位的计算制度。”[1](p.95)

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要比埃及和两河流域晚些。不少古代传说都提到夏代铸造铜器的事,“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2](p.121)“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3](p.135)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国从夏代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

古希腊稍晚于中国进入铜器时代。古希腊的青铜文化主要见于盛传着的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等等。约在克里特文明时期,古希腊的“青铜器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也已分离。考古发现的青铜双面斧、短剑、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碗等工艺品,都很精美。用陶轮制造的彩绘陶器尤为著名,所谓卡玛瑞斯式的瓶(以发现地命名)是其代表。瓶薄如蛋壳,瓶面绘有鲜丽的动植物图案,生动逼真。”[1](p.196)

金石并用是氏族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代。青铜器、陶器和纺织手工业的出现,起到了加速私有制程度和促进奴隶制形成的作用。虽然东西方各国手工业产生的时间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发展趋势是完全相同的。商业的产生比手工业早。商业是随着农牧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原始交换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的交换关系只限于各部落、部族、村社之间,由首领或头人主持的物物交换。东西方古代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生产力程度和环境不同而又有所区别。

埃及的格尔塞文化(约公元前3500-3100年)反映了古埃及的商业和贸易的一般情况。据文献记载了当时“商业贸易不但在国内进行,而且同国外,特别是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也有了交往。”[1](p.53)两河流域的商业不够发达,但“商业交换已经发生,商人已经出现。”[1](p.95)

中国早在传说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关系。“北用禺民之玉,南贵江海之珠。”“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4](p.215)舜在充当部落首领之前,也曾亲自“贩于顿丘”。这些记载说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交换关系。

古希腊商业贸易产生于克里特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1200年)。据文献记载,“克里特在这时也有繁盛的商业。贸易往返使它接触到埃及和西亚的古老文化。从王宫的高处,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诺萨斯城北的港口,那里舟蚁如织,和爱琴海诸岛、希腊大陆、埃及、西亚、塞浦路斯岛以及西地中海进行繁忙的交易”。[5](p.5)

原始交换关系的出现和手工业产品的日益增加、贸易范围的扩大,使氏族社会经济走向瓦解。恩格斯指出,由于商品生产和普通化,“于是商品形式和货币就侵入那些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内部经济生活中,它们逐一破坏这个社会组织的各种纽带,而把它分解为一群群私有制生产者。”[6](p.661)这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奴隶制确立后,手工业、商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形成一支产业行业,出现了许多官营、私营的手工作坊和工场,也出现了家庭手工业。商业活动已不限于职业商人,手工业生产者和农牧业生产者也直接经营和出卖自己的剩余产品。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是奴隶制工商经济和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奴隶制国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经历了奴隶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但各自有不同的发展经历和特点。公元前2686年,埃及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专制王朝。上下埃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埃及工商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约当公元前2686年,在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手工业主要有石材、木材、金属(主要是铜器)纸草等材料加工业,纺织业也发展到相当水平。当时,造船业开始兴起,法老多从黎巴嫩运来上等松木,建造许多船只。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除上下埃及建立了商业贸易关系外,法老属下的官商还直接经营对外贸易,并时常派出武装的商业远征队去掠夺努比斯的黄金、塞浦路斯的铜、黎巴嫩的木材等等。这时用作交换物的等价物还未统一,有时是某种实物,有时是铜块。手工业、商业被严格地控制在法老和权贵之下。法老和权贵的农庄,“设有制陶、锻冶、木作、织布、珠宝等作坊,亦各有不同工匠。”[1](p.60)

当古埃及进入中王国时期,手工业有较明显的发展。其特点是铜器制造业和纺织业发达。这时的冶金、锻造已掌握了铜的熔点和质地技术,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制造工具。同时,还出现了纺织用的平式亚麻织布机和烧制玻璃行业。在商业方面,城乡交换日益频繁。造船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水上运输条件,贸易的最远点已达巴比伦。

当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又有了相当的发展。冶金工艺采用了改革后的皮革制脚踏风箱,提高了工效。金属制器除青铜器外,已从赫梯输入了铁。铸造作坊也有明确分工,“某一铸造作坊有十二名工匠,制出斧、锯、锄、小刀、锤、剑、短刀、战斧、矛、箭以及其他祭神用的器皿,并发现了‘六合金’的字样”。[1](p.72)并且有些手工业作坊的规模,也得到了明显地扩大。此外,埃及的纺织业出现了立式织布机,比此前的平式织布机又有改进。烧制玻璃的作坊能造出彩色玻璃器皿,造船业出现了帆船。装饰品工艺也相当精致。从法老吐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那些精美的装饰品,如金线编成的项链,镶有各种宝石的金耳环等,都说明这一时期的工艺技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的商业在新王国时期也出现了高涨。尼罗河上下城市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商业贸易活动远达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从克里特的诺萨斯和南希腊的迈锡尼,都发现新王国的手工业品。包括黄金、象牙制品和陶器等。同时,在埃及也出土了当时爱琴海诸岛的产品”。[1](p73)对外贸易的扩大和交换种类的增加,是这一时期商业的主要特点。“努比亚和彭特(红海西岸沿岸一带)的金银、象牙、香料,叙利亚的木材,两河流域的织物、油类、马匹以及奴隶,都是埃及人从事交换的对象。”“埃及输出的物品还包括粮食、布匹和衣服。”[1](p.73)不过,商业的发达,并没有使埃及的货币发展起来,交换常以金属块充作等价物。新王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掌握在国家手里,对外贸易常伴之军事掠夺。

公元前1085年,古埃及进入后期埃及时期,手工业、商业仍然十分兴旺。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铁器在埃及普遍使用,青铜锻造工艺和技巧也有明显提高。商业活动又有扩大,“埃及的纺织品、陶瓷以及金银装饰品等,大宗输往西亚各地和爱琴海一带。希腊和腓尼基商人争着到埃及做生意。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公元前600年左右,法老尼科曾下令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开凿一条运河(未竣工)。据说还建造大船,环绕非洲航行。由于商品交换需要,从第二十二王朝开始用银条充作等价物,并带有‘铸造’‘精炼’之类的印记,这是铸币的萌芽。国内外商业的兴盛,促进了高利贷的发展。农民失去土地,穷人沦为债务奴隶的,大有增加”。[1](p.82)

埃及是东方奴隶制专制的国家。专制特点在工商经济中也有所体现,即它的工商经济不是由平民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职业商人组成,而是法老属下的官营工商业和阿蒙神庙控制下的僧侣工商业占优势。这是古埃及工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

两河流域奴隶制工商经济的发展比埃及较为复杂。这主要是由于两河流域国家的发展历史纵横交错,便造成奴隶制工商经济的复杂性。只是到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才有所发展,白银已成为商品价值公认的尺度。工商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国王所有,国家对粮油、羊毛等重要商品规定价格。这种情况在早期奴隶制时期是比较少见的。这表明当时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强化的程度。

当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它的工商业经济比较发达。据《汉穆拉比法典》记载,当时的手工业已经有制陶、织布、木作、皮革、造船、制砖、建筑等等。手工业作坊主要由国王和神庙开设。“商业贸易对外对内都很发达,神庙、甚至国王本人亲自洽谈大规模的交易。”由于国内外商业的发展,银和铜越来越成为一般交换的媒介物,但铸币仍未出现。[1](p.109)到公元前605年,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手工业、商业掌握在十分强大的祭司、商人高利贷者集团手中。他们“从事工商活动,如开设店铺和和高利贷代办所,组织商队贸易。”并在工商业中实行了一些新的经营和剥削方式,如允许有技能的奴隶独立经营手工业作坊及小店铺,这些奴隶可单独与自由民订立契约。但“他们每年必须向主人缴纳一般为奴隶身价五分之一的年贡,名曰‘曼达图(mandattu)’。另外还要缴纳一部分收入,作为主人贷款的利息”,[1](p.121-122)这种剥削奴隶的方式,较以前有一定进步意义。新巴比伦的手工业和商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京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人口多达十万余众。

中国与埃及、两河流域奴隶制工商经济的发展过程比较相似。中国在夏代进入奴隶制社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起步。据文献资料记载,夏代除青铜冶炼、锻造行业外,陶制行业也比较发达,黑陶多是轮制、种类比较多,工艺也相当精细。纺织行业也开始使用骨梭和陶制纺轮,工效亦相当显著。在进入奴隶制的商代,手工业种类很多,而且分工颇细。殷墟曾发现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场所,可以制造各种兵器、礼器、骨器和其他艺术品。此外,“如皮革、酿酒、舟车、土木营造、饲蚕、织帛、制裘、缝纫等,均见于甲骨文。”[7](p.45)青铜铸造是商代手工业行业中的主要行业。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拥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如安阳出土的司毋戊方鼎,重达400多公斤,铸造这样的大器,若没有丰富的冶铸经验是不能设想的[8](p.22)。由此可见商代青铜制造业是相当发达的。商代的贸易关系以物物交换为主。在部分地区已流行货币。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石贝、骨贝、海贝,可以认为“贝”在交换中起到了商品交换价值的作用。殷虚后冈出土的一个商代铜鼎嗣子鼎,就有“丙午,王商(赏)戍嗣子贝甘朋”的铭文,即赏赐二百枚贝。由于海贝数量少,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骨贝、铜贝。1958年在殷墟大司空村发掘中,就发现仿照海贝铸成的铜贝。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商代铜贝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到了西周,工商经济在夏、商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当时不仅青铜器已普遍应用,而且制造的也更精美,造型朴实。西周后期,青铜器的铸造,不论在数量上、品种上、铭文字数上,都超出了西周前期。在制器技术方面也有显著变化,一付陶范可以连铸数器。张家坡出土的釉陶残片,烧成温度达摄氏1200度,吸水性很弱,已接近瓷器。屯溪出土的釉陶器,也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车的广泛应用,反映了西周木工、金工、漆工、皮革工等组合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西周的商业,仍处于物物交换和贝币交换的阶段,主要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宝。西周手工业、商业的经营特点是官营占支配地位。自周天子以下,大小诸侯,以至当权的大家族,都拥有各自的手工业作坊,并设分门别类的专官。在号称“百工”的组织下,进行专业管理,驱使手工业奴隶按规定生产成品,无偿地剥夺劳动果实。

中国奴隶制工商经济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工商经济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手工艺产品和种类比较少,商业贸易的范围也较小,国际间的贸易极其少见。剩余产品销路狭窄,加之官营商业的垄断,商品贸易的作用始终未能使中国奴隶制手工业、商业和农牧业经济振作起来。转贴于三

古希腊工商经济的发展过程与东方的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至4世纪之间,形成了奴隶制工商经济鼎盛的时代。

古希腊奴隶制工商经济主要表现为城邦经济。城邦形成于荷马时代,是城市和原始村落的结合体。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全境约有200多个城邦。城邦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雅典、米利都、科林斯等城邦是古希腊工商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中尤其以雅典为最著。据记载,在公元前7-6世纪,雅典的手工业和商业就有了显著的发展。其精美的陶器,远销尼罗河口、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此外,酿酒业和榨油业,也很兴盛。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造船业也有了进步。这些经济上的连销似的变化,使雅典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5](p.53)雅典工商经济的发达,证明了这一时期的奴隶制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新的富有工商阶层。城邦工商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奴隶制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度。

古希腊雅典城邦工商经济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商奴隶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经济发展的政令。梭伦出任执政官。梭伦经商起家,曾以“财货唯吾愿”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他鼓励外邦手艺工匠移入雅典,规定做父亲的必须教儿子学会一种手工艺。为了保证雅典的粮食供应,梭伦还颁布法令,限制谷物出口。不仅如此,为了使雅典城邦工商经济得以发展,他又颁布了培植林木和改善灌溉的法令。从而,一方面有利于橄榄和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另一方面也为榨油、酿酒等手工业提供了加工原料。与此同时,梭伦还积极进行政治改革,以巩固工商阶层的利益。梭伦改革,打击了世袭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为非贵族出身的新兴富有阶层开辟了取得政治上统治地位的途径。继梭伦改革之后,公元前541年,庇昔特拉图执政。庇昔特拉图大体上沿袭了梭伦改革的方向,坚持实施农贷制度,资助贫苦农民发展橄榄和葡萄种植。与此同时,庇昔特拉图还积极发展海外商业,建立海军舰队,控制海上通道,以此来推进海外贸易。这样,雅典的手工业品既可顺利无阻地远销到黑海沿岸,又可以把黑海地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雅典。所以庇昔特拉图“当政时代也就成为雅典工商业向上昂扬的时代。”克利斯梯尼他执政后,试图以立法的方式巩固自梭伦以来工商阶层所取得的政治、经济利益,并把从梭伦改革以来的雅典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归结于奴隶制民主国家的稳固形成,归结于残余氏族制度的彻底消灭。从这时起,雅典奴隶制国家跨上一个新的阶段,使拥有大量生产奴隶的工商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雅典工商经济发展与海外扩张密切相关。雅典与波斯围绕爱琴海商路所有权问题产生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希波战争。雅典战胜波斯后,控制了黑海咽喉,垄断了爱琴海上的商务活动,并征服了雄踞东北航线中心的塞勒斯岛,解放了卡里亚和利西亚一带的希腊城邦。雅典海上实力的增强,为工商经济的发展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户。

希腊波斯战争之后,希腊的工商业城邦进入了繁荣时期。雅典的手工业发展成二十几种行业,并且各行业内部分工细致。从而,雅典的制陶业,建筑业、冶金业以及造船业,都很发达。科林斯城邦的纺织品和毛毯;米利都的纺织品和家具是十分畅销的手工业产品。此外,古希腊采掘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等,也都有发展。古希腊的商业呈现十分昌盛的景象。每个城市都有集市场地,海外贸易更为发达,雅典的皮里优斯已成为爱琴海上的著名商港。由于商业的发展,金属汇兑业随之出现。因各城邦间钱币不同,因而市场上产生了银钱交换摊。后来,发展为金融业,经营借贷、抵押和汇兑等业务。抵押借款利息为12%,商业借款利息为16-18%,海上贸易借款利息为30%。在雅典、科林斯等工商业发达的城邦,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当发达。但是,奴隶制经济本质上还“保持着一个自然经济的要素。”[9](p.171)

古希腊奴隶制工商经济与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奴隶制工商经济的发展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古希腊奴隶制工商经济虽然本质上具有传统自然经济的要素,但形式上已处于十分活跃的经济地位。土地的买卖也已兴起,并且产生了经营地产的商人。这是自然经济受到商品交换关系冲击后的一个规律性的变化。这种情况在东方的奴隶制国家中比较少见。东方奴隶制国家在主导方面,工商经济的发展程度,还远未从根本上冲破土地‘王有’的格局限制,土地的买卖关系只是在奴隶制行将解体时期才出现,而且数量不多,交换形式也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经营地产的行业和阶级。因此,东方奴隶制经济的本质和形式都是自然经济要素,工商经济只是农业经济的附着物。

其次,古希腊的商业已发展成为带有国际性的商务活动。古希腊拥有发达的国际商港和商路,手工业和一部分农业产品主要用于交换,商品的输出和输入活动远达欧、亚、非三大洲。埃及、两河流域的商务活动,虽然也达到海外,但就是其规模、数量和发达状况来说,都不可与古希腊相提并论。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商务特点是陆路型的,缺乏通往海外的良港和商路。

第三,古希腊工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工商阶层并且建立了民主制度。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和农牧业基础之上的。当然,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但是,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工商行业的兴起,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所作为的工商奴隶主阶级。他们使雅典从原始的传统、世袭贵族政治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古典的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与此不同,东方奴隶制度是建立在不够发达的农牧业经济,和十分微弱的工商经济基础之上。工商行业多属官办。工商奴隶主贵族虽然有机会参与国家政事,但是由于工商业不发达,工商奴隶主很难形成一支可与专制政治力量抗衡的政治势力。因此,东方的工商奴隶主只能服从于专制帝王的需要,而不能根据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改弦易辙。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4

一是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它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的保证。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笔者通过整合教材,把目标明确为: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政策等方面的表现;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样,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比较明确,重心也很清楚——通过商业经济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感悟传统的商业文化。这个教学目标的确定比教材更有条理性,实践中也容易操作。

二是设计顺畅的教学流程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流程包括本课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什么活动,解决什么任务,达到何种意图,各环节间有何内在联系等。教师要特别注意各环节间的逻辑。清晰流畅的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设计了两条线索。从历史内在逻辑来看,第一部分介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主要是商业现象;第二部分着眼于商业现象背后的政策,探究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第三部分透过商业看商人,力图发掘传统商业文化的精华。这条线可归纳为从商业现象到商业政策再到商业文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学习过程来看,第一部分由于教科书的表述琐碎,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探究春秋、唐朝、宋朝和明清的商业发展状况,梳理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概括其特点,为学生的建构提供知识基础。第二部分通过聚焦个案,探究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因素,以达到体验探究、反思历史的意图,为学生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力图从枯燥的商业史中发掘出人性与人文,还原商人的真实形象,达到清晰认识、传承文化的意图,为学生的建构提供情感基础。本课通过内外双线的安排,层次清晰,意图明确,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不易理解古代的商业,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化解历史与现实的隔膜,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导入时,笔者出示了一副学校周边示意简图。可以看出,以景山学校为中心,有米市大街、灯草胡同、油坊胡同、大豆腐巷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地名,它们都是古代的商业市场。同时笔者提问,学校周边这些老街巷曾经是做什么的?看到这些街巷的名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些熟悉的地名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新课中,笔者设置了几个历史情境:到春秋跑买卖、到唐朝做外贸、到宋朝开饭店、到清朝办票号,让学生通过四种商业活动,体验历史,感受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情境体验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清代蒙古 经济立法 旅蒙商 互市贸易

一、研究意义

清代,随着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蒙古与周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商业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蒙古民族内外贸易活动频繁,二是蒙古地区大量“旅蒙商”出现,三是带动了蒙俄贸易互市。

清政府根据塞外的自然条件和牧区形势环境,封疆划界,确定边地官牧业的范围,严格规定各类牧场的界限,不得逾越,违者重罚,这对维持畜牧业生产、稳定畜牧业秩序非常有利。另外,为适应官牧业生产的需要,尽快繁殖或孳生牲畜,请政府还指令统一配备各牧群的公畜和母畜的数目比例,不论中央牧场还是地方牧场都按公母1:5的比例执行,对今天的经济法鏖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立法

(一)清朝对蒙古立法的进程

清朝对蒙古立法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成熟四个阶段。关外时期因军事联盟需要而对归附清朝的蒙古各部陆续颁布了称为《盛京定例》的法规,可以认为这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萌芽阶段。崇德八年(1643年),理藩院对皇太极时期颁布的“蒙古例”进行整理和汇编,颁布了《蒙古律书》,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创立阶段。清朝入关后,理藩院修订《蒙古律书》,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律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进行大规模的纂修,于乾隆六年(1741年)制定适用于整个蒙古法规1102卷的《蒙古律例》,这标志着清朝对蒙古立法进入了发展阶段。18世纪,清朝完成对全国统一后,开始考虑制定一部适用于治理北部、西部边疆民族的综合性法规。嘉庆二十年(1815年)着手制定《外藩蒙古理藩院则例》,后经嘉庆、道光、光绪三朝屡次增删、修改、增纂,《理藩院则例》正式颁布,在蒙古、回疆、青海、等边疆地区颁布实施,这可以看成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成熟阶段。

(二)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立法

为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关系,清政府制定了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律,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苗律》等。而针对蒙古地区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蒙古律例》有关经济立法。《蒙古律例》共12卷,209条,制定最早,内容比较详细。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散见户口(卷二)、差役(卷三)、朝贡(卷六)、盗贼(卷十一)、喇嘛例等方面。《蒙古律例》在清初主要以蒙古文刊刻和颁行,乾隆、嘉庆年间在蒙古地方设了很多将军、大臣、都统等兼理蒙古事务,各地官府也需要有汉文本《蒙古律例》,从而不得不将其译为满文、汉文。史籍记载,乾隆五十四年校订本就是满、蒙、汉3种文字的版本。

2,《理藩院则例》有关经济立法。嘉庆年间在《蒙古律例》的基础上扩展内容编制成《理藩院则例》,是清朝治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增加了地亩、仓储、俸缎俸银、宴赉等新规定,体例划分更加详细,内容更加完备。它是清朝制定的民族法规中体系最为庞大、内容最为丰富、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部。它把行政法规、军事法规、民事法规等部门法规的内容囊括一体,成为蒙古地区一部容量巨大的混合法规,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三)清代蒙古地方经济立法

清朝对蒙古地区一方面实行封禁政策,以巩固其统治;另一方面对蒙古王公贵族给予一定的特权和优厚待遇即一定的自,允许他们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自行制定地方法规条例。清朝蒙古地区的地方立法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喀尔喀法典》,是清代蒙古地方法的一个代表作,在蒙古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木龙年春三月初七法典》(1724年)是关于追索债务的规定;(1726年夏四月十八日法典》是关于贸易买卖的规定;(1745年春三月十七日法典》是关于债务的规定。《1770年夏七月十七日关于策旺疫畜传染疾病案》是一则案例,有关传染疾病的法律条文,凡把有疫病之畜赶至别人的牲畜附近,使之得疾病,损失多少赔偿多少。此法体现了经济赔偿。

2,《阿拉善蒙古律例》。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蒙古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亲王,于道光元年(1821)作为定例立档留存在蒙文档案中的律例,今称为《阿拉善蒙古律例》,是蒙古地区盟旗自行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其中第4、5件是关于经商交易方面的规定;第8件是关于买卖牲畜定价之规定。

3,《查干乌拉庙庙规》。蒙古贵族皈依黄教以后,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目前保存较完备的有察哈尔正镶白旗的馇干乌拉庙庙规》。这是一部独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寺庙法规,含有庙仓畜银账目除大家共同看外,不许拿到自己家里;禁忌达喇嘛等首领拿庙仓之银自己使用不归还,或虽归还本金不给利息,或以不足价的财物、牲畜顶账目等财政制度。

三、清代蒙古地区经济制度及政策

清朝政府仅通过立法,还以各种制度和政策加以控制。对蒙古地区的控制起初是封禁政策――不许蒙汉之间直接经济往来,禁止蒙古人随意进人长城内贸易互市,禁止汉民到蒙古地区开垦、贸易,不许蒙古各旗越界放牧等等。后来在经济上采取了比较重视和扶持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扩大边疆贸易和允许内地商人到蒙古牧区经商的政策,这十分有利于蒙古牧区市场的形成。

(一)旅蒙商推动了蒙古地区的商品贸易

旅蒙商是泛指清代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的内地商人。它是适应蒙古地区与中原内地互通有无、发展经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推动蒙古草原丝路贸易再度繁荣的一度最为活跃的力量。旅蒙商原为清朝政府服务的一种随军贸易,即为清朝远征军队贩运粮食、军需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从中牟利的一种交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商人们也与沿途的蒙古人进行交易,用日常生活用品换取牲畜及畜产品。由于与蒙古人的易物贸易利润很大,旅蒙商贸易很快发展起来。这种方式也改变了塞外延续近千年的茶马贸易。

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同时,在经济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秩序为着眼点,在支持旅蒙商业的同时,也对旅蒙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条规,对内地旅蒙商出塞贸易人数、时问、携带物品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凡赴蒙贸易的旅蒙商人向主管蒙古事务的理藩院或设在归化、察哈尔、多伦诺尔、库伦等地的将军、都统、参赞领取“部票”,上面写有商人的名字、经营商品名称、数量、经商地点、起讫时间;不准携带家眷、娶妻立户、建筑房屋;严禁输入除铁锅、小铁器以外的金属物品;严禁放贷白银等;须在指定的蒙旗境内经商贸易,由当

地盟旗札萨克衙门监督下进行。此外,还课征各种税赋,对违反规定的要处以罚金、没收财物、驱逐出蒙古、取消经商权,甚至依法治罪。清政府还派重兵驻守在长城沿边各关隘道口,限制蒙汉商民互市贸易往来联系。旅蒙商贸易成为农牧两种生产方式互相补充的桥梁。在清末西方资本冲击之前,旅蒙商一直是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角,并带动了当地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二)北部边疆的互市、集镇贸易

自清代以后,往来于内地与蒙古草原地区的内地商人逐渐增多,形成了典型的交易方式即互市贸易。互市主要有京师互市和边口互市。

京师互市是指来京朝觐的蒙古王公携带一定规模的商队经由指定的关口入京贸易。清朝规定,蒙古台吉每年进贡一次。由地方查明人数贡物,一般商队人数为二三百人。清政府在北京御河西岸的南部设立里馆,在安定门内外设立外馆,专供来京贸易的蒙古王公及商队居住。限定进京的人数,限额以外的商队人员留在指定的关口互市。例如:186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严格限定各部贡使人数,只准200人,其余在张家口、归化城贸易。张家口和归化城是清初指定的新疆厄鲁特和漠北蒙古各部商队边口互市贸易的地方。

边口互市也是清廷颁令设立的,“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外,照常贸易,勿得阻抑。其喀尔喀部落来马者令驻于口外,申报户部。”蒙古各部把边口作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场所。主要边口除了张家口、归化城,还有古北口、定边、花马池、西宁外、杀虎口、八沟、塔子沟、三座塔、乌兰哈达、东科尔、肃州等。当时蒙古商人多以马、牛、羊、骆驼、皮张、药材等进行交易,以换取日常生活必需品。

内蒙古地区还有另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集镇和集市贸易,即以寺庙和兵营为中心进行的定期交易活动。初期的集镇贸易点有归化城、多伦诺尔、库伦、乌里雅苏台,后来这些集镇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比较有名的集市、庙会有:甘珠尔庙、大阪、贝子庙、准噶尔庙、百灵庙、南寺等。

这种经营贸易方式从清初起步到遍布漠南漠北,甚至涉足国际市场,垄断了蒙古民族贸易,足足经历了300多年的旅蒙商兴衰史。

(三)畜牧业经济的管理

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实行盟旗制度。以旗为单位固定牧场,规定不得随意“越自己所分地界,肆意游牧”。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蒙古各部封建主之间为争夺牧地发生战争,减少了蒙古各部移牧迁徙的不安定状况,使蒙古获得了一定的和平安定环境和生计养息的时间,蒙古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遇到自然灾害或战争侵袭,清政府对受灾的旗县拨放粮食、银两、牲畜等,在康熙二十年至六十年(1681-1772)间,赈济就达40多次。另外允许受灾严重的牧民“越境游牧”,如:康熙三十年曾晓谕各扎萨克王公:“嗣后具择好水草游牧,轻役减税,务求永远营生之道”。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6

一、职校历史教材章节子目结构的解读

以人教版职校历史教材为例,首先谈谈对教材章节子目结构的解读。教材必修一政治史部分,有9章(教材称之为专题,其中5个专题是中国史内容,4个是世界史的内容)、28节(课本前言上称之为学习内容)、98个子目;必修二经济史有8个专题(其中中国史、世界史各占4个)、26个学习内容、82个学习子目;教材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有8个专题(其中中国史5个、世界史3个)、28个学习内容、101个学习子目。教材编排先中国史后世界史,无论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学习内容又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安排教学,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科技史之间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体现了编者对教材整体性、专题性、时序性的考虑。围绕教材的每个专题,编者又精心选排了子目的内容,力图以点代线,以线连面。教师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指导思想,通过章节子目形成知识框架,就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教材的布局轮廓,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思维,从而建构起对人类文明史发展脉络的认识。

二、职校历史教材章节子目的标题例读

高明的教学者、学习者往往在关注教材编排体系的同时,还要仔细推敲、理解章节子目标题的内涵,因为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精华,是文章的眼睛。

下面以教材专题一为例,谈谈对教材章节子目标题的解读。

专题一标题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下面几节的标题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每个标题含义丰富,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在学习这一专题前,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专题的标题,可以把它分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三个组成部分,先界定出“古代”的时间范围,再通过让学生阅读目录和导语了解“经济的基本结构”,进而初步得出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

1.本专题的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本专题的知识结构

(1)古代中国的农业。①农业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的地位)。②比较成熟和相对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农业的特征)。③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技术闻名于世,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农业发展的影响)。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为自给自足的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⑤农业发明和技术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发展的关键)。⑥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压力,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政策和土地制度,统治者大多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控制,保证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和土地制度)。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为主,历朝手工业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

(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增强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活力,但由于传统重农轻商的偏见,商人的收入低,长期受到鄙视和抑制。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7

如今的古玩市场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玩,作为玩赏的古董器物,则是集文史性、观赏性,可供研究和收藏之用于一身。

古玩业由来已久,而鉴定、经营古玩成为一种行业具体始于何时却是无从稽考。民国时期的古玩市场非常活跃、繁荣,在中国艺术市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艺术品市场再次繁荣,“古玩”开始与“文物”一起使用。比起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所谓的“古玩”,当今所指范围更加广泛,还包括古家具,甚至涉及时人字画。

在民国时期,新旧交换,社会动荡。战争引起的人口流动、文物聚散等构成了古玩市场兴衰的重要原因。清皇室珍宝抵押在外国银行;贵胄世家靠变卖祖宗留下的古董文物维持生计;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外国人对中国古物的大肆收购等等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古玩市场迅速发展,而在追逐财富过程中也引发了诸多珍贵文物流入市场,并最终散落于异国他乡。时至今日,文物回流依然是不断被关注的话题。

古玩市场的交易场所、经营方式及货物来源等所组成的市场形态,而所有市场活动都是由买卖双方的交易派生出来。活跃其间的古玩商人便成为了古玩聚散中心的主体,其实力与水平是影响整个行业的重要因素。

复杂的古玩商

洪玉琳:江苏吴县人,民国上海古玩市场古玩商。民国三十一年(1942)投资法币200万元于广东路227号开设古玩商号“珊瑚林古物流通处”,雇佣伙计2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洪玉琳出任上海市古玩业同业公会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始涉足古玩业。次年1月自设珊瑚林古物流通处,并经雪畊斋经理张雪庚、福源斋经理戴福保介绍加入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以经营历代官窑瓷珍品为主,兼营书画等其他古玩。1956年因于建国后走私包括南宋《卤簿玉辂图》等珍贵文物近百件出境案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没收全部遗存文物。

叶叔重(1904—1960):江苏人,绰号“叶三”。青少年时在法国巴黎读书,1928年回国做古玩生意。叶叔重原为卢吴公司(出口中国古代艺术品最大的私人公司)驻北平负责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叶以500万法币资本(1946年登记)独资开设禹贡古玩号于交通路(今昭通路)70号,雇佣伙计8人。在沪自设禹贡古玩号后,以经营商周、秦汉青铜器、古雕造像和宋元名窑瓷为主。尤以精于青铜、陶瓷鉴赏闻名沪上古玩界,为40年代中期以后直至50年代初期卢吴公司在沪搜罗珍贵文物出口的主要商之一。叶同北平古玩业中彬记、清记、雅文斋、保粹斋和上海古玩业中艺林、艾少记、集古室、珊瑚林古物流通处等古玩字号来往密切。1951年6月至1954年10月,禹贡在经营活动中,曾被上海博物馆收购商代晚期四羊首瓿、西周晚期龙纹大钟等珍贵文物11件。1956年因于建国后走私文物近百件出境案发,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查封。

金从怡(1904——?):上海人,其父金才宝,于光绪末年在上海为古玩商掮做、合扒,民国初年在上海五马路开设金才记古玩店。1921年,金才记由金从怡经营,买卖新出土文物青铜器、石器、瓦器、明器、唐三彩、浮雕、宋元名窑瓷器。与外国古玩商、收藏鉴赏家做生意,成为上海第一家最大的古玩商号,闻名海内外。金从怡于1950年移居香港,在港去世。

陈中孚(1896-1961),名德英,北京通县西集镇寨府辛庄人。1910年由常惠川引荐在大观斋学徒,受业于赵佩斋门下。1917年帮姚栋臣开办古欢阁古玩铺,1919年在博韫斋当伙计,1928年协助萧书农经营雅文斋。1940年,由岳彬出资开设文古斋,主营明、清官窑瓷器。因常卖后挂彩或赝品瓷器,上海、北京同行人都称之为“小窑瓷器”。

古玩铺如何养成

古玩商业与一般性商业不同,主要有三点:1、古玩进货渠道多样;2、各种古玩做工精粗、质料优劣无法类同,商品对于价格方面无法像其他商品定价;3、要求古玩商人除具备一般商人素质外,还须有古玩经营的经验和阅历及鉴定特长。又因民国上海的特殊性,所以其古玩市场的交易场所、经营方式、货源等独具特色。

按时期前后发展,古玩交易场所经历了地摊、茶楼、独立店铺和室内交易市场四种形式,从流动走向固定。(此处以民国时期上海的古玩市场为例)

1.地摊19世纪60年代,古玩商们由于资金有限在老城隍庙以及西侧的侯家浜(今侯家路)一带设地摊营业。地摊的货源往往是走街串巷收购而来。进入20世纪,古玩摊商更多聚集在几大古玩活跃区域,从流动性质趋于基本固定。地摊形式伴随交易场所演变的全部过程,当怡园茶社已挤不下更多古玩商时,由李文庆、马长生等人带头,在怡园茶社两旁路边设摊买卖,一度出现100多个古玩摊位。直至中国古物商场(老市场)、上海古玩市场(新市场)成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古玩摊商在内经营。

2.?茶楼几乎与地摊同时存在的形式是茶楼集市。清末,豫园“四美轩”茶楼和五马路江西路口的怡园茶社都是洽谈古玩生意的场所,名曰“茶会”。茶楼为什么成为一种古玩交易场所?进茶楼之人一般三五成群,略有文化,懂得品茗休闲,符合古玩消费人群特性。一开始,茶客只是将佩件等小件杂项进行相互鉴赏、交流,后来有的古玩商介入与茶客看货议价,便逐步形成市场。古玩摊商如果本钱雄厚即可进入茶馆做生意,一方面放出货物,另一方面也可从茶客那里收进字画、瓷器、牙雕、竹刻等。“茶会”发展至一定程度,其周边逐渐出现古玩地摊,常吸引外国人来此选购。“茶会”与地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此外,四美轩与怡园作为古玩交易场所的崛起还与它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清道光年间,豫园一带成立萍花书画会、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清同治年间的飞丹阁,清宣统元年的豫园书画善会等等都为“茶会”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怡园等茶社也是因为宝善街上戏园、娱乐场所的繁荣而成为当时英租界的古玩交易场所。据《上海美术志》载,民国七年(1918)5月2日徐道壶在宝善街棋盘街口怡珍茶楼上,开设一古玩书画流通处,“海内外藏家、好古之士纷至,生意日盛”。据《上海文物博物馆志》,1921年有着最大古玩交易规模的怡园茶楼不敷应用,遂有古玩市场建立,大部分摊商、座商搬进市场营业。故推测20年代初,茶楼的“茶会”交易形式开始式微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独立店铺19世纪60年代始有店铺,汇集于老城厢与法租界相邻新、老北门一带及英租界五马路一带。其中,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街在当时全国古玩业久负盛名。至20世纪20年代,这里古玩店有18家,古玩地摊100余家;30年代中期时古玩店铺达210家左右。五马路成为全市最热闹的古玩市集,是上海古玩市场的缩影,与北京琉璃厂形成一南一北两大古玩名街。古玩店铺在五马路汇集,除了秉承怡园茶社历史原因外,北邻一街之隔的福州路,东靠河南路棋盘街及洋行林立的外滩,北望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东路,浓郁的文化、商业气息直接带动了它的繁荣。

南京东路与广东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棋盘街等所构成的文化、商业网络堪称当时上海租界也是整个上海的文化、商业中心。这一带集行政机构、报馆书局、笔墨笺扇、文具仪器、茶楼戏院、中西菜馆、旅馆百货及妓院烟馆于一体,政府官僚、进步人士、文人墨客、金融财阀等等都是它们服务的对象。古玩市场既便于军阀官宦、富贾豪绅携妓选购珠宝玉器,又便于洋人搜寻中国古老的奇珍异宝。古玩市场的文化氛围还吸引了文人群体,而他们的文化活动又培育了广东路古玩市场的发展、繁荣。

4.?室内交易市场1921年,因怡园茶楼不敷应用,由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长马长生等人发起,募集资金筹建二层楼面的中国古物商场,分别位于广东路191号、江西路67号,这是上海古玩商业系统中最早的一家室内交易场所,同行可在此交易,顾客也可自由选购或出售古玩。至1932年,商场摊位拥挤,且房屋又年久失修,为拓展业务,经部分古玩同业倡议自行在广东路218—226号增设上海古玩市场,俗称“新市场”,而原来的中国古物商场则叫“老市场”。上海古玩市场内中均分店、摊两种经管形式,百商汇集,一度汇集了100多家商号,约占全市古玩商号总数的三分之二强。

当今古玩业的交易场所也囊括了以前的四种场所,在市场经济与科技网络的推动下呈现出网络店铺等多种新兴的交易场所。

在具体的市场活动中,古玩商的角色常随经营方式的改变而转换,但总体来说,从业人员可分三类:行商、摊商和坐商。行商指外地来的流动商人,也指没有固定店铺、货摊的人;摊商即摆摊出售古玩的商贩,他们或是从其他城市进货,或是穿街走巷、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各种古董玩器;坐商则为拥有一定数额的资本,具有一定的字号,在固定场所经营古玩的商人,他们是古玩市场最为核心的古玩商。三类人的角色常常交融、转化,比如有的“抱筒子”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开设店铺成为坐商,坐商离开店铺在市场活动就成为行商,他们都可以当掮客做“搬砖头”、“掮做”、“合扒”。但总体上说,古玩商的成长往往是经由行商或者摊商向坐商发展而来,他们成为联系货源方和买者的桥梁。

除了他们之外,古玩行里还有两类人,一类是做相关后续服务的,如裱画、定制锦盒、各类装饰丝线等等手工业者。还有一类是作伪者,作伪是历史悠久的职业,由手工精湛的人承担。

古玩行修习术

在古玩业内,古玩商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商必须具备三点要素:

一是会鉴定,懂得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能对所售之物品讲出“来龙去脉”,激发购买者的兴趣;

二是交际面广、消息灵通,这样的人总是最先知道哪里有好古玩,交际面广的才有好销路,用老古玩商的话说是“有路子”。

具备上述两点,古玩商才可能在行业中有名望,名望越大,生意也会越大;

三是必须要有财力,充裕的金钱是做古玩生意的先决条件。

在没有学校开设鉴定专业甚至考古学刚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一名卓有鉴定眼力的古玩商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源自哪里呢?在当时的社会,学习鉴定大致三种途径:一是生活在非富即贵的显赫家族,受到家藏艺术品的熏陶,耳濡目染学习鉴定知识。这种途径的人往往可能成为收藏家,很少走上古玩经商的道路。二是出身古玩世家,接受过正规教育,经家人引荐在大古玩商手下学习成材。例如著名玉器和陶瓷鉴定家张永昌,他1922年出生在上海文玩世家,年轻时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1941年拜跨国文物公司——卢吴公司的经理叶叔重为师,学习瓷、铜、玉器、杂件等古玩业务;1944年,担任苏州市平江区古玩珠宝业的行商组组长,建国后,在苏州文物商店从事文物鉴定与征集工作。三是从古玩店的学徒起步,待经验、时机成熟独立经营古玩,成为古玩商。

旧社会毕竟有钱的世家不多,中国传统古玩商的最大来源就是从学徒发展而来。从古玩店走出来的学徒以后成为知名古玩商的不乏其人,如仇焱记的仇焱之,薛贵记的薛贵笙等等。

古玩商开设店铺的资本组织形式则以独资占绝对比例,合资相对较少。

1)合伙人意见难以统一。古玩作为艺术商品具有自身特殊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供求关系及人们的喜好程度等等都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价格。古玩商对古玩本身以及市场的了解决定了他如何发现古玩、确定价值直至确立价格。若是独资的古玩铺,那么古玩商可以一人做主,但是合伙的情况下合伙人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分歧导致合作难以继续,因为不同的人对古玩的看法、对市场的判断都不相同。因此,这是独资占据绝对比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利润独享。古玩店铺卖的都是金石、陶瓷、书画、杂件等,今人仿制的工艺品一般百姓尚且可以接受,若是传世珍品或者出土文物,那么对常人来说都是奢侈品,只有古玩收藏家、官僚、贵族、财阀等才能消费得起。经营有方的古玩铺收入是非常可观的,这是古玩行业特点所决定的。古玩非一般消费品,它的价格随本身的稀有程度、买主的喜好以及古玩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变。只要有收藏者喜欢,愿意出高价购买,它就从收破烂的手里转至卖旧货的地摊上,又移到古玩号的柜台里,再经手一个或几个更大的古玩商,最后到达国内或者国外的收藏家或博物馆。经过若干年,这件古玩或许因故又流入市场,重见天日,身价则今非昔比,一路攀升更高峰。因此,古玩店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既然,进货靠的是古玩商个人的眼力,而且所得的盈利可观,所以他们尽量独资使得利润独享。即使采取合伙方式,也是把力量集中于少数几位核心成员。

如果把国内外古玩市场环境变化因素考虑在内的话,合股投资古玩商号或贸易公司大致出于三种考虑。

1)创立古玩铺的启动资金不够,需要合伙。这种类型出现在刚刚立足市场的古玩商号中,数量较少,一般古玩商采用独资。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文化;特色;古村

1古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留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不可被模拟和超越的。千百年的流传和继承,全国各地均保有从古代遗留的特色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中的古村,便是以往社会文化的缩影。每每身处古村的怀抱,好似真的就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年摸样。

2我国古村现在面临的现状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双生,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也是政府的关心之重,但越来越普及的新农村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农村地区的古村古建筑面临被破坏甚至是销毁的厄运。古村在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后,面临了不少问题,下文将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2.1直接被破坏替代

因为是古村,大多远离城区,更多的甚至在农村,由于监管力度不强、群众意识过低,那么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当地政府对于古村保护意识的忽略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济能力也得到不断地提升,各家各户纷纷盖起小洋楼,向往城市的高楼林立,充斥着“破旧”气息的古村不能得到村民的青睐,所以有些村民在不明状况或者是在对现代建设的追求下,改造住所旧时摸样,翻新盖洋楼。还有一些商家看中古村古建筑的利益,对其地皮进行非法占有、拍卖,对古建筑进行非法改造甚至破坏,以谋取私人利益。那么政府对于古村保护意识的缺乏、农村对于现代化居所的追求、和部分商户的利益心,都是导致古村被改造、被破坏的原因,这也是我国大多古村逐渐消失的原因。

2.2过于商业化,失去原有特色

一些古镇古村,由于保留得比较完善有自己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热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当然,和不可计数看中其商业价值的商户。以凤凰古城为例,古香古色的小城,有古楼、有河流、有青石老板街,入夜之后小城更灯光四起浪漫无比,像极神秘又风情的美人,是情侣和闺蜜旅游的上佳选择。而观望现在的凤凰古城,遍地的酒吧清吧、特色小店、商业酒店,城市有的应有尽有,倒是失了小城特色,商业气息颇重。很多游客反映,游玩一圈回来,感受不了过多的古城氛围,被坑倒是经常。

3保留古村的相关对策

有问题就要对症下药去解决,针对我国现代社会中古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也需要着手从各方面找到对策。

3.1国家方面

作为整个国家系统有效运行的领导者和监督者,政府在古村的保护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目前我国关于保护古村镇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要充分体现法律的有效性,使其在古村保护方面发挥质地作用,国家首要的任务是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可鼓励各地村民根据当地风俗人情、发展状况指定合约协议等,只有正式地、统一地对相关一切进行强制性地规范,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古村保护行为的有效进行。一旦正式的法律法规上线,当地恶意拆迁、商业性拍卖等行为才能被打压,新农村建设与古村的保护活动才能更有效进行。

(2)应该关注当地的居民生活状况和文化特色,各级官员对所辖范围中的古村有系统广泛的普查,虽然全国已有很多的古村上报,但是正规的、统一的古村普查还是缺少,而很多古村也是由于根本没被留意和上报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所以,对于全国性的普查、结果公告都是必要的程序。全国各地的古村镇特色不同,文化各异,国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风土人情,对其安排不同的、适宜的保护措施,只有全面了解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对策,对症下药。

(3)国家文物局已经颁发相关文件,对于农村建设中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但这项措施是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分工协作来实现的。首先在维护古村目标方面,国家负责部门应该提供完整详细的方案,再根据地域不同,下达到各地使其详细设计规划;其次技术方面,国家对于古村古建筑的保护方面,应派出高质量的专业队伍,最大可能地保留古村的特色。各个部门都明确自己的目标,互相配合,这都是需要国家有效组织、监督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3.2当地政府方面

(1)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宣传要到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代表着历史的古村古建筑自然也应该被保护。可以在村镇中定期举办讲座、提供相关书籍的发送、举办一些相关的文艺演出等,跟村民互动,达到知识上的普及,各家各户对于古村的保护都有个认知。只有深入到群众,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这项活动的意识,才能结合集体的力量,使大家互相监督、共同保护古村古建筑,在带领人民群众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保留我们的古香古色,换句话就是在追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留历史魁宝,使中华传统源远流长。

(2)对于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投入更多精力,当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保护古村活动也不例外。有思想、有号召力、有能力的人才在宣传保护古村思想方面也能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引领人民群众从自我做起,细节做起,真正地投入到保护古村古建筑的公益事业中去。

(3)对于保护古村活动,政府应该投入更人性化的资金支持,群众中的宣传活动,各种材料的准备发放、活动的举行、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的建立等,都不应该受资金问题而阻扰,而另一方面,保证技术人员在维修时,也不会不因为资金问题,“点到即止”,没有从根本上给予古村古建筑最大的保护,落实到根本。政府要保障的就是,不论是哪方面,都应该做到最全面彻底、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保护古村活动的有效率进行。

(4)对于古村保护的另一方面,其周边环境生活状态,要有切实的保护监督效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适当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是无可厚非的,但也需平衡商业化与当地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过度的开发与商业改造只会使古村镇失去特色,不仅破坏对于古村的保护初衷,也只会使当地旅游业昙花一现。所以政府方面要适当控制其周边商业旅游业的发展,确保古香古色不被湮没在茫茫商业化中。

4总结

尚且有人喜欢城市的高楼林立灯火阑珊,也有人偏爱乡村的宁静悠然,古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心灵的洗涤之处,而古村在提供人们这样一美好去处的同时,也是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保留。时间的长河永远都在波涛汹涌,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需要被铭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古村古建筑,使其不被淹没在现代化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4)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绿色产品;B2B;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64-02

1对绿色产品B2B区域化电子商务的认识

首先,对于绿色产品,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它是指绿色天然、无污染的产品。它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领域,更指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其他产品。例如,绿色家居,绿色由原来的只是食品的绿色转变为各种清洁无污染的环保产品。所以我们要对绿色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对绿色产品的认识来促进新兴经济的发展,这也将改善我国网络交流的环境。

其次,B2B是指由商业到商业的经济交流方式,是指企业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平台;它的第二种解释也可以认为是作为第三方交流平台,为产品交易的双方提供便捷的服务,或者说起到一个产品中介的作用。但是它却是一种新兴方式,必定会蕴含无限商机,只要能很好的把握和充分的利用一定会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要把更长远的目光投入到新兴电子商务上。

最后,电子商务就是运用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通过网络的作用,在网上进行商品的交流和交换。例如,淘宝、绿维网等都是新兴的电子商务的代表。他们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相应产品的信息和价格,同时也刊登出买家的一些信息,让双方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各自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比起原始的商品交换要有很大的优势。它也代表了未来经济交换的一种主体化趋势。哲学上讲: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2内蒙古地区绿色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内蒙古地区绿色产品电子商务种类单一

在我国地形区中,内蒙古地区属于高原地区,由于地形和气候的限制,内蒙古地区牧草丰富,地形平坦,畜牧业发达。所以主要发展以畜牧产品为主的绿色电子商务,通过对绿色畜牧产品的宣传,使得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产品大规模外销,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内蒙古地区仅仅主打畜牧产品,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当这方面的利益越来越明显化时,就会形成更大的竞争,到那时可获取的经济效益就会寥寥无几。所以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生产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更大范围的利用周边的资源,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2内蒙古地区绿色产品电子商务缺乏规模化经营

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之所以说是自给自足,是因为中国的企业经营大部分都是自家经营,很少实现规模化效益。以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电子商务为例,大部分都是自家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就会形成相互竞争,容易导致恶性循环,更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效益和集约化经营。首先是当地观念落后,没有一种先进的理念进行指导,这就不易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与国家的政策有关。

新兴产业力量弱小,需要国家在财政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内蒙古地区形成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规模化效益。正所谓,有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化经济的大力发展。

23内蒙古地区绿色产品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不发达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内蒙古地区的网络技术不发达。首先要想进行电子商务,在产品方面达到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这样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现状是,缺乏一定的技术设备,而且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这就大大地限制了绿色电子商务区域化的发展。内蒙古地区处于我国内陆地区,交通和信息都不便利,这就限制了人才的输入,相反,内蒙古地区还面临着大部分人才外流的现象,这就更加限制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不用说实现新型电子商务的拓展了,因此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内蒙古地区绿色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31内蒙古地区拓展新型绿色电子商务

面对内蒙古地区的单一化经济,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紧紧依靠单一的经济形式,就如内蒙古地区不能仅仅依靠畜牧业来发展经济,要综合地区的所有经济优势来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对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才能赚取更高的额外收益,例如,可以把一些奶产品进行深加工,做成成品进行外销。同时还要树立企业的品牌效益,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周边其他可开发产品,例如:一些野生的药材和一些工业原料,都可以用来进行深加工和再创造。只有企业善于发现新的商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内蒙古地区实现电子商务规模化经营

作为中小型企业,要注意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化效益,实现双赢。例如,内蒙古地区的绿色产品,以农牧产品为例,如果不实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那么一些机械化的大型设备就无法使用,同时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所以企业间要想实现大的发展,加强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投入资金,技术和高科技人才来共同打造新时代的电子商务。

33国家加大财政和政策的支持

在我国,类似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状况还有很多,所以国家必须要进行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国家可以对新型电子商务采取免税或者少缴纳税款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大财政对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和扶持,使其快速发展,来带动我国新型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可以输入大批技术型人才,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性问题,来推动网络电子商务的同步进行。

34企业注重相关网络人才的培养

目前,像内蒙古地区各大商务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缺乏大量技术型人才,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依靠网络进行销售。如果没有相关技术人才,那么企业的网络销售问题得不到解决,企业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必须解决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高薪聘请相关技术人才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人才的引进,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免费的培训服务,来提高自身员工的网络技术和专业素质,从整体上来促进企业文化的提高。而作为企业员工本身,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来满足企业对新型员工的需要。这样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电子商务的意义

41促进我国新兴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绿色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新兴经济体,它不仅可以带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革,还可以促进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经济体系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促进了新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强国的建立。我国传统的经济,就是运用传统的方式来实现物物交换,但是电子商务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商品交换,这样就解决了原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商品交换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新经济的诞生。

42有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越来越注重环保型企业的发展,所以说新型环保企业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新型的电子商务就是这个时代下的产物,它不仅促进了能源的节约,同时也促进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我国经济腾飞的一个新起点。由于我国一直倡导科学发展观,而电子商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科学发展观政策的指引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环保节约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新型社会的建立。

43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电子商务区域化发展,将会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外销,这样就会带动当地文化的传播,在文化理念传播的同时,就会形成一系列的经济效应,这样就会带动地区发展,缩小了与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这样就会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当各地区的经济差异缩小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5结论

新型绿色产品电子商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来解决电子商务交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实现经济的飞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希勒数学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商业的发展篇10

内容摘要:我国古镇旅游方兴未艾,商业古镇如何在保护色发展成为市场中的热点。文章指出,当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时,应对作为历史遗产文化承载体的古镇进行合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将休闲作为古镇旅游发展的新动力,探索商业古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新路径。

关键词:商业古镇休闲旅游发展路径

研究背景

商业古镇作为遗产文化的载体,综合反映了历史城镇旅游地各个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和文化品味。每年有300万左右的旅游者被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环境风貌所透出的文化底蕴、温情的人性关怀、水乡居民浓郁的文化风情所吸引,年旅游收入达8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富裕了水乡古镇的人民,走出了一条“旅游兴镇,强镇富民”的新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加大,休闲正成为工薪阶层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外有关方面预测,未来15年中,发达国家将陆续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和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在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假日经济现象反映了国民对休闲生活的渴望。

商业古镇作为历史的见证,经历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见,其中的精品是少之又少,所以首先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在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历史古镇来发展旅游,使历史遗产区成为人们向往的集自然与文化生态为一体的优秀环境之地。其次,历史古镇的保护应该在其原真性地位不被动摇的前提下,符合古镇文化生态环境的实际。再者,历史与现代相和谐,从建筑风格、整体环境、景观视觉等体现从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同质性,以及通过这种同质性所表达的历史与现代秩序。最后,历史古镇反映和表达了地域个性与特质,是“城市文化资本”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经营的新生长点。

古镇旅游与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一)古镇旅游的特点

古镇成为旅游发展的吸引物,关键是其历史文化内涵的特异性。古镇是由整个历史城镇和街道所组成的历史空间单元,区别于一些政府或宗教建筑,或富人宅第,许多民居和商业建筑由于质量不佳随岁月流逝而逐渐消失或被新的城镇建筑代替了。保存较完整的历史上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用有趣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出来,能使人们对历史有全面的认识。

古镇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一方面,古镇发展旅游,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开发中,不尊重历史,不尊重环境,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扩大遗产原貌,甚至拆古做新、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某些古镇失去了它的整体环境保护,完全没有了历史原貌。有些地方为了便于管理和经济利益增值,将古镇内居民全部搬迁,使历史街区成为“空壳博物馆”,丧失了真实性,也就缺乏了吸引旅游者的地方风味和风土人情。

古镇游览组织在历史遗产文化内涵和空间环境特色协调,与规划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符合当地用地条件、经济状况及设施水平,组织新、奇、特、优的游赏项目,保护历史遗产资源永续利用。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阶段特征

度假旅游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休闲、度假观念在我国开始兴起,城市周边、自然山水、农家乐园和休闲文化主题公园成为人们的徜徉之地,消费程度加深,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出行方式中散客、家庭自助式、自驾游的比例大大增加,开始超过团队方式。未来5-10年,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多样化,目的地选择更在乎环境的优雅和设施的品位,逗留时间大大增加,异地滞留型和第二家园式的休闲度假日渐成为有消费能力者的爱好。

休闲成为人们的需要。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节奏加快,职场压力增大,竞争激烈,人们需要通过接触、感受、体验旅游活动,不断得到精神上的调整放松和心理上的舒缓慰藉,从而改善身心状况,补充信息,了解历史,扩展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文化旅游时兴。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的一种风尚。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

(三)古镇发展休闲旅游的现实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出台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进程,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古镇发展休闲旅游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业经营范围,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历史古镇的文化内涵及其特质吸引游客及市民前来,让他们实际体验那些与过去的生活十分相似的东西,人们可以漫步于青石板路看市井街巷,与街头巷尾的居民聊天打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古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案例研究

山东淄博市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1775年,乾隆南巡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正式被清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成为辐射鲁中、跨江越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周村是我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典型代表和古商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特色旅游资源

周村古镇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专家阮仪三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以传统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资源特色,作为真实的文物建筑群落,是我国北方唯一保存的古城镇集群,也是鲁商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旅游资源的文化稀缺性明显。至今许多老字号如泉祥、德生堂等金字招牌仍高高悬挂在古镇的街面上,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达50000余平方米,古迹众多、店铺林立、街区纵横,建筑风格迥异,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

作为鲁中重镇,虽有很多风俗与山东省乃至全国相似,但厚实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百货俱陈、五花八门、商贾云集的周村集市,走街串巷用喊叫声或通过敲击某些响器招揽顾客的小商贩,周村花灯、民间扮玩、五音戏等民俗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周村独有的古老珍惜的民间传统杂耍―芯子,下河滩上打铁花……周村古镇以其独特的商埠文化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二)存在的问题

周村古镇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旅游商品类型单一,综合开发水平低。旅游市场局限于观光旅游,对旅游延伸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对古镇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

周村古镇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如停车场地、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古镇居民社区参与不够。周村古镇是在旧城住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商业化趋向将大街自然的居家生活和为本地百姓服务的商业形态逐步改成旅游商品经营,与古镇居民的生活正在脱离,弱化了古镇富于人情趣味的世俗生活,古镇原住民大量外流,历史上的商贾云集、五行八作已难见其踪,现存的活着的商业街之誉名存实亡。

内容与主题在现实中脱节。周村古镇是古商业重镇,在明清时期、近代曾经辉煌发展,但是现在遗留下来的百年老字号、丝绸之乡等重要店面已经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仅成为游客观赏的“历史遗迹”。

(三)古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1.挖掘古镇历史人文内涵,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发展周村古镇旅游,要深刻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内涵,保持古镇的历史原貌和当地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民间艺术,如开发和完善百年老字号(如闻名天下的“祥”、丝绸业老字号、医药老字号、工商业老字号、金融老字号、解放前周村两大烟草公司等)、周村独特民风民俗游(如赏花灯、看芯子、听周姑子戏等)等。同时,不断创新深化主题产品,为游客提供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增强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带有浓厚周村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精心设计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民俗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打造休闲之镇。

2.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旅游环境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是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的合力。软竞争力主要指要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并深化其内涵,它是提升城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硬竞争力则指古镇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等,它是形成旅游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物质条件。周村古镇经过历史的沧桑,积累了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主题形象,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它们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古镇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等会影响景区的效率,也会影响到游客对主题旅游城镇的形象评价,最终影响本地旅游业与其他地区旅游业之间的竞争结果。所以要注意旅游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来提升旅游竞争力。

3.提高古镇居民旅游服务意识,全面落实社区参与。周村古镇内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礼仪等都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因而社区内的居民友好待客以及对旅游业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和认识是十分关键的。当地居民的好客程度越高,游客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由于各种因素,社区不能真正参与旅游决策、旅游规划,但在制定旅游发展决策或进行旅游规划时,至少应该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意见。其次,建立健全社区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各种形式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业,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

4.市场定位准确,增强反应速度与能力。古镇的旅游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追求的是地域、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周村古镇虽拥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比较单一,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除有鲜明的个性外,还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做到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为个性增添新的形式和内涵,使游客建立消费偏好,并坚信该品牌所提供的最终利益是独特的和最佳的,才能长久吸引游客的注意力,维持旅游竞争力。

5.开展合作,谋求共赢。周村古镇旅游起步较晚,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发挥政府管理能力,传播主题品牌和主题文化,引导和鼓励旅游投资者携手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与其他的旅游景区、旅行社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严国泰.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肯•罗伯茨,李昕译.休闲产业.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edwardinskeep,张凌云译.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4.郭济生.大街―活着的千年古商城[Z].周村:淄博市周村区,2002

5.黄玉理,何方永.社区参与与洛带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6.刘婷.云南民俗旅游的休闲化特征研究.学术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