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计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9:36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1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

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现状;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就是合理避税。税收筹划专家赵连志认为:“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外在表现就是‘缴税最晚、缴税最少’。”

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税收筹划是合法行为,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促进税收负担减轻的一种活动。

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最直接的方法,它具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高效、优质管理来提高企业发展内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利用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七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场、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潍坊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到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多万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涉及领域为: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虽然农业产业化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自身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粮食、鲜奶、食用植物油、天然气、沼气、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13%的低税率计征增值税,其他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事农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免收营业税。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税种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的方法和基本流程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税基筹划。税基筹划分为缩小税基和递延税基两种。缩小税基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成本费用,如将资产盘亏中的合理部分列为费用。

第二,税率筹划。税率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收13%的增值税,免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较低税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流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税收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管理一步步迈进。具体来说,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详细分析企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是初加工还是深加工、生产规模大小、销售结构等。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二步,财务状况。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因此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第三步,如何看待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节税多,风险大;节税少,风险小。明确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步,财税政策盘点。对财税状况进行盘点之后将各个政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做好税收筹划。

第五步,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以往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进行评估。进行纳税评估后充分了解到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根据前面几步所得到的信息来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下得出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七步,税收筹划涉税纠纷处理。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开展的,但是制定者对某些税收法规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还需要与税务机关人员进行交流,做好涉税纠纷处理,进一步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第八步,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后的跟踪反馈。在税收筹划方案实行后,要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促进税收筹划方案根据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通过制定灵活多变的税收筹划方案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农业科研单位税收筹划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38

1前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消耗都特别大,尤其是水资源。近几年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对农作物来说十分重要。想要提高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我国的农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只有在农田水利工程方面下苦功,才能改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农作物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高度重视资源问题。近几年,水资源的缺少,农田灌溉跟不上水量,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而且绿色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城市建设加速都对农业资产产生了影响。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能够满足水资源的需求,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水资源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水,农作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农作物生长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水量跟上就产,跟不上就降低,非常现实。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就能满足这种要求,在水资源缺乏的现在,不仅能够让水资源循环利用还能满足农田水利灌溉。利用水资源让水循环利用是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特点,这项技术运用的科学技术和科学设施能够将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可以提高植被的种植效率缓解水资源的短缺所带来的压力。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标准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前进,农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容小视。水资源的短缺给农业发展灌溉带来了很大困扰。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所需要的设计就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水资源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不好控制多变,因此农田灌溉会出现,灌溉不均匀,不好控制的问题。需要根据每个时间段的气候和水量作为衡量标准和是是前提,利用科学的手段为灌溉工作打好基础。自然因素是整个规划设计工作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4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4.1安全首位原则

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施工时安全施工是首要问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这关系到整个个工程的安全可行。在布置灌溉渠道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深挖方路段作业,和高填方作业。实际情况,实绩分析。根据地形尽量避免遇到河流,减少塌方和山洪的影响。在沿线干渠的良好地段进行施工。

4.2充分利用地形的原则

农作物生生产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量需求有所改变。农田水利灌溉的合理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施工,制定相应合理的布渠方案。一般情况,农田灌溉的渠道是设置于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分支是设置在比较低的地方,这样可以利用地势之间的高低差距布置好水渠,最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在一些局部地区,面积比较小,比较高的位置可以采取小片提灌的教官方式。在布置水渠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的一方面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尽量灌溉范围最大化,减小人为损坏基础设施的行为出现。在一些丘陵地带灌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水电资源,对与平原地区,就可以充分利用河水和河水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使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4.3满足动态发展的原则

生活状态在变化,经济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根据生活和经济的不断改变具体改变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调节和改变,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优越性和科学性,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效率。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时也应该考虑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的前瞻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5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水资源的缺少,农田灌溉跟不上水量,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近几年绿色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城市建设加速这些情况都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影响。水利渠道有着重要的发展地位,它能够保证农田的基本灌溉和使用发展。要善于归纳总结,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设计方案。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基础。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对农田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进行实例分析,细化设计方案,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中跟进数据完善方案,对需要施工的农田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他的地形,气候,降水情况。通过科学进行分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运用科学知识进行规划设计,减少风险的出现,增加效益。

6结束语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水资源的缺少,r田灌溉跟不上水量,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近几年绿色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城市建设加速这些情况都对农业产生了影响。水利渠道有着重要的发展地位,它能够保证农田的基本灌溉和使用发展。但是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认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进行归纳。讨论研究出真是可行的实施方案,为解决这方面问题作出实质性的改正。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上,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农田水资源短缺存在的问题。脚踏实地根据我国国情,土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帮助国家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谐生活。

参考文献:

[1]韩伟.张家口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2]陈雄.新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J].北京农业,2011(18).

[3]李树新.农田水利工程季节性施工技术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4]何梅.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价值工程,2012(06).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5

    一、wto农业协定与中国入世承诺:概貌与背景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历史性成就之一是诞生了《农业协定》。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是《农业协定》三大支柱,后两大支柱属于农业支持政策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补贴),是《农业协定》的重中之重。根据对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国内支持措施分为“绿箱”、“蓝箱”和“黄箱”支持;其中,“绿箱”和“蓝箱”不受削减承诺约束,而“黄箱”支持受到严格约束。除《农业协定》之外,有关农业支持的wto协定还包括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补贴协定》。

    作为后加入成员,我国除承担wto协定义务外,还在《加入议定书》、《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做出了额外承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平均关税已从基期的54%,削减至2009年的15.2%,关税在保护国内农业上的作用大为削弱。在出口补贴方面,我国承诺自加入wto之时,不对农产品提供任何出口补贴。在国内支持方面,由于我国基期(1996-1998年)的综合支持总量为零,我国将不得超过“微量支持水平”提供“黄箱”国内支持。对我国而言,该“微量支持水平”为特定农产品生产总值或农业生产总值的8.5%,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10%的比例,高于发达成员5%的比例。②然而,在1986-1990年,或1991-1992年基期内提供了农业出口补贴的成员,只承担了削减出口补贴的义务;在基期内提供了国内支持的成员,可继续提供超过“微量支持水平”的“黄箱”支持,只要综合支持总量不超过减让表列明的承诺水平。显然,当前《农业协定》的规则是不平衡的,历史上对农业支持较少的国家(如我国),比历史上长期补贴农业的发达成员(如欧美国家),受到《农业协定》更严格的限制。

    随着我国农业投入逐年增加,wto义务对我国农业政策的约束性影响日显,其他wto成员对我国农业政策的关注和质疑也日渐突出。如何谋求wto义务与农业政策目标的协调一致,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wto涉农争端典型案例及其制度性影响

    wto成立之后的农业争端解决实践非常活跃。鉴于农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几乎每起争端都引起了wto成员政府的激烈辩论。本文以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为目的,选取经典争端,分析主要方面。

    1.wto农业补贴规则的解释与适用:巴西诉美国“陆地棉补贴案”(DS267)

    本案涉及美国对棉农提供的各种国内支持措施和出口信贷担保。争端裁决支持了巴西的指控,在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在农业补贴问题上,《农业协定》与《补贴协定》的适用关系。本案之前的美国、新西兰诉加拿大“奶制品案”,巴西诉欧共体“食糖出口补贴案”均采取了回避态度,本案首次直面这个问题。争端裁决认为,《农业协定》、《补贴协定》等wto协定的义务是“平行”的,《农业协定》仅在协定条款发生“冲突”之时,才优先适用。由此导致,本案争议的国内支持措施(根据美国2002年农业法第1207节(a)提供给国内使用者的使用者销售支付),尽管符合《农业协定》下美国的国内支持削减承诺,仍因具有进口替代效果,被认定为违反《补贴协定》。这是严格解释协定间“冲突”,导致两个协定同时和叠加适用于农业支持的结果。此一裁决强化了对农业补贴的多边规范。尤为重要的是,多重的wto协定义务,为一成员挑战其他成员的农业支持政策提供了多种诉由选择。

    其二,“绿箱”国内支持的认定。本案是wto首个解释“绿箱”国内支持标准的争端。争端裁决认定,美国提供的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和直接支付,因存在种植灵活性限制,不符合《农业协定》附件2第6(b)段“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标准,不属于可豁免的“绿箱”措施。导致该结论的分析,是基于农业经济现实和若干假设,而非基于支付接受者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状况,体现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严格解释附件2,以严格界定“绿箱”的倾向。由于传统上一般认为成员在解释“绿箱”措施规定(《农业协定》附件2)时,拥有很大的裁量权,此一裁决对美国、欧盟、日本、瑞士等,包括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其三,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农业协定》未规定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的具体义务,仅在第10.2条“承诺努力”制定有关的国际纪律。然而,就是在此种情形下,争端裁决借助法律推理,认定美国的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可构成《农业协定》第10.1条所指的“出口补贴”,并借助《补贴协定》判断其构成出口补贴的具体标准。这不仅出乎被诉方美国的意料,上诉机构内部也有异议。此举意味着:在wto各成员制定出口信贷担保的国际纪律之前,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将《补贴协定》下很大一部分出口信贷担保纪律引入到了《农业协定》项下。本案裁决是一块试金石,揭示了在制定专门的国际纪律之前,上诉机构对出口融资支持是否受《农业协定》、《补贴协定》出口补贴规则约束的理解,警醒了wto成员通过使用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等,规避出口补贴承诺的行为。值得关注的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对出口融资支持制定了更详细的规则,基本上采纳了本案对出口信贷担保的裁决。

    2.政府“提供”补贴:美国、新西兰诉加拿大“奶制品案”(DS103,113)

    本案是wto历史上首例涉及《农业协定》出口补贴规则的争端,也是关于国营贸易的典型案例。申诉方美国和新西兰指控加拿大政府的特殊牛奶分类计划违反了《农业协定》出口补贴的规定,并得到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支持。

    本案争端裁决主要澄清了三个问题。其一,关于《农业协定》第9.1条(a)项之“政府或其他机构……提供的直接补贴”。裁决认为,即便政府未直接注入资金,只要政府介入了管理或支持机制的运行,并起到了某种作用,就视为政府或其他机构“提供”了直接补贴。其二,国营贸易企业的市场分割做法。通过对进口设定壁垒,并对国内消费者收取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分割国内和国际市场,将形成“由国内消费者供资的补贴”。其三,国内支持的“溢出效应”和交叉补贴。即国内支持措施的存在,使生产者能够在国内销售中获得额外利润,并用于补贴在国外市场上低于成本价格的销售,这也将构成出口补贴,即“由生产者供资的补贴”。

    该案裁决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各成员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行为。政府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或市场干预行为,即便没有直接为农业提供资金,但只要与私营实体提供资金之间存在关联,就可能被认定构成补贴和违反wto义务。我国对多种农产品的进出口实施国营贸易,一些wto成员对此非常关注。《农业协定》没有特别规范国营贸易,但当前多哈农业谈判产生的《农业协定》草案,已在附件中对农产品国营贸易制定了新规则。③本案问题根源在于《农业协定》的内在结构,即将农业支持划分为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纪律。国内支持提供的经济资源,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引起纷争。

    3.经济资源转移与补贴:巴西诉欧共体“食糖出口补贴案”(DS265、266、283)

    本案涉及欧共体复杂的食糖管理体制。该管理体制包括对原糖和白糖价格实施干预;对生产食糖的原材料甜菜价格实施干预;将食糖分为a、B、C三类,在提供国内价格支持、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和其他管理措施方面,区别a、B类食糖与C类食糖的待遇。巴西指控欧共体食糖管理体制违反了《农业协定》、《补贴协定》和Gatt有关条款,并获得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支持。

    本案涉及《农业协定》第9.1条(c)项之“依靠政府措施供资,对农产品出口提供的支付”。与前述奶制品案相似的是,本案裁决肯定,关于“依靠政府措施供资”的出口补贴,不需要政府直接提供资金。政府措施与(私营实体)支付的供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即可。本案主要问题包括:(1)关于甜菜种植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C类食糖生产者出售甜菜。争端报告认为,欧共体通过控制内部市场食糖的供应与价格,使经济资源从消费者和纳税人手中转移到a、B类食糖生产者,并通过它们转移到用于生产a、B类食糖的甜菜种植者。正由于此,才导致甜菜种植者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用于生产C类食糖的甜菜。故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裁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C类食糖生产者商出售甜菜,构成《农业协定》下的出口补贴。④(2)交叉补贴。a、B、C类食糖的生产者都是相同的公司,而且三类食糖是同一生产线上的产品。争端裁决认为,欧共体食糖管理体制的各种措施,包括对国内消费者索取高价,使a、B类食糖的高额利润足以弥补全部食糖的固定生产成本,从而生产者可以低于总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口C类食糖。财政资源由高利润的a、B类食糖转向用于出口的C类食糖,也构或《农业协定》下出口补贴。

    上述两个问题的裁决均借助经济资源的转移,分析出口补贴的构成,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无论是甜菜种植者低于成本价出售甜菜,还是食糖生产者在内部分配生产三类食糖的经济资源,均是欧共体食糖体制运作的结果,最终使C类食糖可以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种分析方法的可取之处是,避免各成员通过更为隐蔽的做法,规避补贴义务;但值得警惕之处是,干预市场的行政行为大多都会影响到经济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如果不加限定地运用经济资源转移标准,将导致不适当地扩大wto义务。

    4.国内支持的计算:美国和澳大利亚诉韩国“涉及牛肉的各种措施案”(DS161、169)

    本案是wto唯一一起有关国内支持之计算的争端。韩国政府对牛肉等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政策,必要时由政府进行收购,维持特定价格水平。美国和澳大利亚指控1997、1998年度韩国对牛肉提供的国内支持,超过了《农业协定》允许的10%“微量支持水平”;倘若依据《农业协定》规定的方法计算,韩国支持总量将超过其在减让表中列明的承诺水平。除对韩国减让表本身的解释外,如何计算对牛肉的市场价格支持,是双方争论主要焦点。

    有关市场价格支持计算的争论,在于对《农业协定》附件3第8段的解释,即“市场价格支持的计算应使用固定的外部参考价格与适用的管理价格之间的差额乘以有资格接受适用的管理价格的产量。为维持该差额的预算支出,如购进或储存费用等,不得计入综合支持量。”尤其是,“有资格接受适用的管理价格的产量”,应理解为“实际产量”,抑或“有资格”接受利益的产量。韩国主张前一种解释,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均采纳了后一种解释。依两种不同解释方法,计算出的市场价格支持有很大差距,关涉到国内支持是否超出了允许水平。此外,《农业协定》国内支持的通报义务执行不畅,国内支持项目和数据缺乏透明度和可获得性,也使国内支持的计算更具争议性。

    市场价格支持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尤其是针对具体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等)提供的支持。随着我国农业投入的逐步增加,我国向wto通报的市场价格支持计算方法和所用数据已经受到美国、日本等wto成员的关注。

    5.食品安全:我国诉美国“禽肉限制措施案”(DS392)

    本案涉及美国《2009年综合拨款法》第727节,该节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定或执行任何允许向美国进口中国产禽类制品的规则。”2009年4月17日,我国以违反Gatt第1.1条“最惠国待遇”等为由,将727节诉至wto。美国援引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之(b)项进行抗辩,认为第727节是“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在专家组程序中,美国揪住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放,将中外媒体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负面报告作为证据,论证其限制措施的正当性。⑤专家组采纳了中方的意见,将第727节认定为“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简称SpS措施),并以美国未进行风险评估等为由,裁定美国涉案措施违反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有关条款。

    本案裁决从宽认定了SpS措施,并在法律上澄清了《SpS协定》与Gatt第20条(b)项的关系:《SpS协定》只是详细解释了Gatt第20条(b)项,一项措施若违反《SpS协定》,也就不符合Gatt第20条(b)项,不能豁免义务。《SpS协定》包含了风险评估和科学证据等具体要求,较Gatt第20条(b)项之规定更为具体和严格。因而,本案裁决对防止一些成员以食品安全为由,寻求Gatt第20条(b)项例外,行贸易保护之实有着重大意义。

    本案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起农产品贸易争端,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国内支持政策制定影响深远。其一,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有关农业支持政策应包括保障食品安全的内容。其二,该案是在我国禽肉产业的呼吁下启动的,但我国农业总体上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向政府反映问题的能力和机制。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农业和农民的“软实力”,使其能与政府保持有效沟通,协助政府制定科学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其三,在专家组尚未作出裁决之时,美国就修改了第727节。尽管该修改并不彻底⑥,但仍证明我国积极向wto起诉,是正确的策略选择。美国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利用外在的压力,说服国会贸易保护主义者放弃限制措施。

    除上述之外,涉及成员农业支持政策的争端还包括:(1)美国、墨西哥、危地马拉诉我国“赠款、贷款和其他激励案”(DS387、399、390),涉及与我国农产品有关的若干补贴项目,目前已经和解结案;(2)欧共体诉美国“外国销售公司案”(DS108),涉及农业出口补贴承诺的规避问题,已经由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裁决结案;(3)加拿大诉美国“对玉米和其他农产品的补贴和其他国内支持案”(DS357),涉及美国国内支持政策,专家组尚未组成;(4)巴西诉美国“农产品国内支持和出口信贷担保案”(DS365),涉及美国农业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政策,专家组尚未组成。

    三、当前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及相应的wto成员关注

    1.当前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概况

    自2004年起,我国农业投入逐年加大,农业政策进入了对农民提供补贴的时代,并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根据我国向wto的通报,我国入世后未提供农业出口补贴。⑦目前,我国农业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四补贴”,即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利息补贴;市场价格支持,如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支付的一般服务,包括病虫害控制、研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等;不挂钩的收入支持;自然灾害救济支付;环境计划下的支付;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等等。⑧

    关于“黄箱”国内支持,目前主要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提供的价格保护、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价格综合补贴等。自2004年起,我国以粮食最低收购价取代了之前的保护性价格制度。尽管逐年提高最低收购价⑨,但由于实施最低收购价的粮食限于小麦、稻谷,且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实际提供的市场价格支持并不多。譬如,根据发改委、财政部等《201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1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市斤0.93元,而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专家组的2010年9月稻米市场监测信息,当年9月市场收购价为0.98元。然而,其他类别的“黄箱”支持增长迅速。2009年,除其他补贴外,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价格综合补贴总额为1074.5亿。而根据我国向wto的通报,2004年我国提供的上述三类支持大致对应的支出额仅约为33.89亿元。⑩依此速度,8.5%微量水平的空间,很快将构成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外部约束。(11)今后,我国农业投入重点转向“绿箱”支持,不仅是为了遵守wto义务,也是为了避免农业对政府补贴产生依赖,陷入补贴“增长易、减少难”的困境。

    2.其他wto成员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关注点

    近年,一些成员在wto中国贸易政策审议、中国过渡期审议或wto农业委员会例会上,对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是否符合wto协定和入世承诺表示关注,被提及的农业政策包括:对大米、小麦、棉花等的市场价格支持;国营贸易企业的收购行为;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补贴;优惠性税收措施;优惠贷款;投入物支持(除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还涉及通过对化肥生产者提供优惠电价和天然气等方式,降低化肥成本等);农产品出口增值税退税政策;农产品出口配额管理;对猪肉产业的各类国内支持,包括对生猪饲养者和猪肉初加工者的所得税免除、按头给予母猪的补贴、保险计划、对大型养猪场的支付等;(12)政府鼓励农业部门合作的政策。

    2011年10月,我国向wto通报了2005-2008年间实施的国内支持。在wto农业委员会上,欧盟、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对我国提供的“绿箱”和“黄箱”支持提出了大量问题。其中,“绿箱”支持的关注点是一般服务类别的支持在2005-2008年急剧增长350%的原因,尤其是不挂钩的直接支付、自然灾害救济支付、环境支付、用于粮食安全的公共储备、地区援助计划支付等。核心是,此类作为“绿箱”支持通报的措施,是否真正符合《农业协定》附件2之各项条件。譬如,作为不挂钩的收入支持通报的农民直接补贴,获得补贴的具体标准、各省标准是否存在差异、覆盖的产品类别等;自然灾害救济和环境计划支付的具体计划,以及支付的具体标准等。目前突出问题是各类“绿箱”支持缺乏法律依据,主要根据政策性文件。各省、地区做法不一,各种项目庞杂,缺乏梳理和规划。(13)某项农业支持一旦经wto诉讼被裁定为不符合附件2之“绿箱”标准,其支持量将被记入受承诺约束的“黄箱”支持。(14)关于“黄箱”支持,主要涉及国内支持的计算和投入物价格补贴。关于国内支持的计算,多个成员关注中国计算市场价格支持的方法和使用的数据,是否符合《农业协定》附件3第8段。前述美、澳诉韩国“涉及牛肉的各种措施案”裁决的解释,将成为重要依据。

    此外,2008年12月,美国针对我国与“中国世界名牌计划”、“中国出口品牌项目”相关的政策措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提出磋商请求,指控这些措施向中国企业提供了出口补贴,违反了包括《农业协定》在内的wto义务。这是迄今中国在wto被诉的唯一一起涉及农产品的补贴案。2009年12月,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宣布中美达成和解,中方承诺撤销或修正涉案补贴措施。应提及的是,本案涉案措施达107多项,在wto争端解决历史上极为罕见,既有中央部委的政策措施,也包括省、市,甚至县级政府的政策措施。这清楚地表明,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时,必须具有wto规则意识。

    四、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及应对建议

    统计数据表明,2006-2009年农业产值占我国GDp比重大致为10%—11%,但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39%—41%。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其他经济部门的五分之一。农业现状决定了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推行惠农强农政策,在不导致农业对补贴产生依赖的前提下,加大农业投入。wto争端对涉案成员农业支持政策的分析与裁决,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推进农业支持的法制化。我国《农业法》虽规定了“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一章,但非常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是目前我国农业支持措施的主要依据。譬如,关于对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作为“国内立法”通报至wto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然而,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毕竟不能替代立法,加之各省市在实施中又有不同做法,导致农业支持政策纷繁庞杂,容易无意识地违反wto义务。为此,建议借鉴美国《2008年农业法案》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修改《农业法》,建立系统化、内容具体的农业支持与补贴法律体系。

    其二,历经巴西诉美国“陆地棉补贴案”、巴西诉欧共体“食糖出口补贴案”等经典农业争端,wto确立了一项法律原则,即:在农业争端中,《农业协定》、《补贴协定》、Gatt等协定的有关条款,除非存在明显的相互冲突,否则均应同时和叠加适用。由此,在2003年年底“和平条款”终止适用后,农业支持措施除应符合《农业协定》外,只要构成《补贴协定》下的“补贴”,无论属于何种类型,在wto体系下均是可诉讼的。这对各成员的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尽管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也受到wto规则的严格约束,但我国在入世之时,已经就农业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做出了非常严格的承诺。(15)wto裁决强化农业补贴规范的影响虽有,但目前来看不是特别大。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成员在《农业协定》下只承担了削减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的义务;并且通过采用基期选择、削减模式等技术手段,在《农业协定》下获准保留了庞大的农业补贴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欧美等发达成员提供的巨额农业支持,可能会损害我国农业和农民利益,减损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效果。上述法律原则的确立,意味着所有农业支持措施,只要构成补贴并对其他成员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补贴协定》下即是可诉的。这为我国等其他成员必要时挑战欧美等农业支持政策,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法律依据。然而,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在wto起诉其他国家的农业补贴。起诉外国政府补贴的调查难度大,需要充分发挥产业和行业协会的力量。譬如,美国等诉我国“赠款、贷款和其他激励案”的争议措施达107项,中国并未向wto通报这些措施,美国贸易代表署表示,大量措施是在美国产业界参与下调查的。中国产业界也应在贸易投资活动中加强美国农业措施的情报搜集工作。

    其三,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前述陆地棉补贴案、食糖出口补贴案,以及奶制品案等,非常明显地体现了wto严格解释和适用农业出口补贴规则的倾向。尤为重要的是:从严规范《农业协定》未定明确规则的出口融资支持;即便未提供资金,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可能被视为出口补贴;某些国内支持可能基于发生经济资源转移,而被认定为构成出口补贴。

    鉴于我国入世时已承诺不再对农产品提供任何出口补贴,上述裁决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有重要潜在影响。近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信贷和信贷担保、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等,促进本地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出口。这些农业支持政策有利于地方农业的发展,值得肯定。但也有一些省市的政策含有较为明显的禁止性出口补贴,存在wto诉讼风险。例如,沈阳市有关政策规定,对在沈阳注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以当地产农产品为原料在沈阳年出口农产品结汇额达到5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按年出口结汇额比上年度每增加1美元奖励0.15元人民币;对新引进在沈阳注册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按当年农产品出口结汇额的2%给予奖励。这属于非常明显的以出口为条件的补贴。在美国等诉我国“赠款、贷款和其他激励案”中,被诉的诸多措施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加强地方政府的wto规则意识,保障地方农业支持政策与wto义务的相符性,应引起充分重视。

    其四,关于国内支持。我国“黄箱”支持的最高限度是占农业产值8.5%的“微量支持”。如上文所述,近年我国“黄箱”支持增长迅速,美国、日本等均寻求我国计算国内支持方法和数据的进一步信息。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估算各类农业支持金额,避免争议。作为首个涉及国内支持计算问题的wto争端,美国和澳大利亚诉韩国“涉及牛肉的各种措施案”争端裁决在市场价格支持计算方法上提供了参考。

    尽管有限的微量支持构成制约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外部因素,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等领域,“绿箱”支持有广阔的空间。未来,作为“绿箱”通报的某一措施是否符合《农业协定》附件2之“绿箱”标准,将是成员争议的焦点。巴西诉美国“陆地棉补贴案”首次涉及“绿箱”支持的认定问题,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倾向于从严解释。我国在2005-2008年间“绿箱”支持增长350%,作为“绿箱”支持通报的措施,是否确实符合《农业协定》附件2规定的标准,在wto农业委员会会议已备受关注。针对较易发生的“绿箱”标准争议,需在农业立法时应特别注意措施的结构设计。

    注释:

    ①参见wto官方网站的统计: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dispu_agreements_index_e.htm?id=a1#selected_agreement,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2月17日。

    ②参见我国《加入议定书》(wto文件号:wt/aCC/CHn/38/Rev.3)总则第12条及附件8“第152号减让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分第2节;《加入工作组报告书》(wto文件号:wt/aCC/CHn/49)第234段、第235段、第236段、第237段。

    ③2008年7月散发的“农业模式修正草案”附件K,在《农业协定》现有条款之外,对农产品出口国营贸易企业的活动规定了特殊纪律。依据附件K,成员应取消给予农产品出口国营贸易企业的出口补贴,也不允许该等企业提供出口补贴。此外,政府低于市场利率提供融资和担保损失的行为,也属于应予取消之列。农产品出口垄断权也是附件K的重要内容,要求成员保证农产品出口垄断权的使用不会导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规避义务,但是否在2013年前取消该类企业的出口垄断权,尚有保留。(参见:RevisedDraftmodalitiesforagriculture.tn/aG/w/4/Rev.3.10July2008.)

    ④根据欧共体食糖管理体制,C类食糖必须在法定期间内出口,否则面临处罚。

    ⑤2009年11月16日,美方向本案专家组提交了第一次书面陈述,作为证据提供了如下新闻报道:华尔街日报《联合国就食品安全问题批评中国》(2008年10月23日)、中国日报《奶粉在安徽造成婴儿死亡》(2004年4月20日)、《苏丹红染料——引发思考的一种食品》(2005年3月31日)、英国广播公司《中国遭到污染的猪肉造成70人患病》(2009年2月23日)等。

    ⑥美国《2010年农业拨款法案》第743节取代了之前的第727节。与原第727节相比,第743节使用了相似的措辞,均对国会拨款作出了限制,立法说明包括相同内容。第743节的立法过程表明,其是美国国会在“727条款”基础之上所作的折衷和改进。

    ⑦最新一次通报声称,我国未在2009年提供农业出口补贴。(参见:notification-ChinaexportSubsidies.G/aG/n/CHn/20.15april2010.)

    ⑧2011年10月,我国向wto通报了2005-2008年的国内支持信息。通报参见:notification-ChinaDomesticSupport.G/aG/n/CHn/21.13october2010.

    ⑨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关于提高201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每50公斤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

    ⑩我国向wto通报的表格中并无与上述三类农业支持准确对应的数据。本数据以我国wto通报文件(文件号:G/aG/n/CHn/17)之SupportingtableDS:7和DS:9为基础,选取适当项目计算而得,为大约数。

    (1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477亿元。

    (12)美国是猪肉出口大国,觊觎中国猪肉市场,故多次在过渡期审议中质疑我国给予养猪和猪肉产业的支持与补贴。(参见:China'stransitionalReviewmechanism(QuestionsfromtheUnitedStates).G/aG/w/69.25august2008.)

    (13)例如,在wto农业委会上,澳大利亚曾询问在中国环境计划下,取得支付是否以满足具体标准为条件时,我国政府表示,由于各环境计划下标准的实施不同,“不太可能确定这些计划下的支付是否以满足具体标准为条件”。(参见wto文件:G/aG/w/18)然而,根据《农业协定》附件2之12项,获得环境计划下支付的资格,“应确定为明确规定的政府环境或保护计划的一部分,并应取决于对该政府计划下特定条件的满足,……”

    (14)我国未提供不受削减承诺约束的“蓝箱”支持,即《农业协定》第6.5条所指的限产计划下给予的直接支付。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现代农业投资方向,优化财政支农项目,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根据《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延长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管理的办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上级安排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类现代农业项目。

第三条财政支农项目整合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优质产业化升级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重点突破,依据全县“十二五"规划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实施计划。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优势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产业。从县情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把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提高优势产业整体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县农业生产上档次上水平。

坚持科技引领、多元投入的原则。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标准化生产的重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产品生产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在项目建设投资量大而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坚持多元投资、财政补助,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与社会力量积极投资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整合资源、板块推进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做

到整合资金,划定区域,连片开发,板块推进。进一步发挥项目资金的聚合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部门职责

第四条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以下简称项目办)、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在现代农业项目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县项目办主要负责现代农业项目协调工作,汇编全县支农项目年度计划、长远规划,制定项目建设议事规则,协调做好项目组织验收等工作。

(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分乡镇、分部门的项目规划、立项、审查、上报、招标及项目计划报批。负责审核项目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指导、监督、检查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等。

(三)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实施方案(或项目合同书)的编制,组织项目实施,按计划和工程进度申请、使用资金,接受现代农业项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及社会各界对施工项目的检查监督等。

第五条县现代农业项目领导小组要认真审核各乡镇、各部门编报的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项目办根据审核结果,制定《延长县现代农业项目规划》和《延长县现代农业项目分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报经县委、县政府、县现代农业项目领导小组审定后,逐级上报省市财政部门审批。

第六条县项目办根据上级财政部门批复的《延长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方案》和《延长县现代农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将任务进行分解,下达各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企业)项目计划。

第七条项目实施单位或企业根据计划部门或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行政主管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项目。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八条项目实施前,坚持实行政务公开,在项目区推行现代农业项目就地公示制,接受当地人民群众监督。

第九条项目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项目建设中,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质量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监督跟踪制和监督抽查制。

第十条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企业)法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权限和责任。

第十一条项目实施单位(企业)要严格按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县项目办严格按计划审核和拨付资金。

第十二条项目建成后,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县项目办提供建设有关资料,申请对项目进行决算,同时,审计部门要及时对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审计完成后,县项目办及时将完成情况汇报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并申请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复验。

第十三条县项目办对每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项目库管理,作为以后年度申报、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批复的项目计划,进行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实行项目主管、项目实施、资金结算三分离制度。

第十五条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资金文件,下达项目实施单位资金文件。

第十六条县项目办负责设立现代农业项目资金专户,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的“三专”制度。

第十七条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资金拨付按照《延长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由项目实施单位填写《延长县财政农业(扶贫)资金报账申请单》,并附有效凭证,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实施单位做好帐务管理。

第十八条资金实行拨付“直通车”制度,由项目实施单位实施的工程,县项目办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对补助到农户的项目资金,县项目办直接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由财政所向农民直接发放,以减少资金运行中的中转环节,尽快尽早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建设类项目按照工程进度报账,项目开工预拨工程总资金的25%作为启动资金;项目建设期间按照实际完成进度报账,到项目竣工时累计拨付工程总投资的65%;项目完工1年后,经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复验后,工程末出现质量问题,拨付剩余工程总资金的10%。

农民培训、环保等其他项目,按照前中后三个阶段分段验收,同时按30%、40%、30%报账拨付项目资金。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应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县项目办有权立即收回所拨资金,并取消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申请资格。

第二十一条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向县项目办报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其监督。

第二十二条县项目办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不能如期组织项目施工或工程质量不合格的,终止计划执行,并限期整改;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市场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和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使项目失去建设意义或达不到预期效益的,通知停工,资金余额上交县项目办。

第二十三条县项目办负责协调项目主管部门认真做好项目资金的投资评审工作,参与建设项目的概预算审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工作,并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交付使用资产转为国有资产部分的审查验证工作。

第二十四条县审计局要加强对项目资金预算及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7

关键词:农业,农业政策,农产品贸易,三大支柱,贸易政策审议

   美国的农业政策直接影响美国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影响农产品贸易,因此,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包含着农业政策。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从分析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基础上,认识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再从贸易协定的视角看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改变。

   一、美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美国农业政策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1930年,美国农场在美国就业和gdp等方面都占据相当的比重,但农场的人均收益仅仅是全国平均收益水平的1/3。1920年代的农业萧条在1930年代的大危机时变得更加深化。1932年,农产品产量比1929年有所增加,但农产品价格指数却从100降低到44,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也在减少。1929年,农场的平均净收入为962美元,1932年下降到288美元。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政”的一部分,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加上1948年的“商品信贷公司特权法”和1949年的“农业法案”,这三个法律构成了美国永久性的支持农产品价格和支持农民收入的法律框架。之后的美国农业政策都是在这三个法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一般每隔四五年制定一个农业法来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内容有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些政策通过以下措施实施:

   (1)限制生产耕地,实施休耕补贴。美国农场的耕地面积大,一些农产品因为产量过高、供给过多而造成市场价格下跌,农场主收入减少。因此,为了控制农产品供给,保护农产品价格,美国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休耕,由政府对休耕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

   (2)制订目标价格,提高无追索权贷款,对农产品实施差额补贴。无追索权贷款是一种抵押性贷款,即农场主以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作抵押,从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取得贷款。目标价格由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组成。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场主可按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用现款还本付息。如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把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政府按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差给予差额补贴,补贴对象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及乳制品等主要农产品。

   (3)实施农产品储备计划。农产品储备包括联邦储备和农场主储备。政府通过提供储存费以及无追索权贷款,鼓励自愿参加计划的农场主将部分谷物储存起来,使市场保持供需平衡。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储存费保护农场主利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调节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稳定农产品价格。

   2002年5月的“2002年农业法案”,是美国国会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而通过的新法案。美国农业部必须按照新的农业法案实施农业政策。该法案的特点是推翻,了“1996年农业法案”关于停止补贴和将农场主推向市场的方针,再次规定对农业实行补贴。1996年迫于财政负担和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需要,美国制定了被称之为“农业自由化法案”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已经执行了60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这个法案规定:①从2002年开始取消政府对农场主提供的全部直接补贴;②法律制订了一个7年内向农场主提供总额为356.26亿美元的农业市场过渡计划;③取消对作物耕种面积限制的农场主有完全的自由来耕种他们的土地;④仅保留无追索权贷款和农产品销售贷款,但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

   “2002年农业法案”推翻了1996年农业法关于停止农业补贴和将农场主推向市场的既定方针,决定在今后继续向农场主提供各种补贴。该法案决定在继续补贴的前提下,对补贴的方法做了若干修改和补充:①新农业法案继续沿用原来法律实行的直接补贴计划,但以固定的直接补贴代替1996年农业法案的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②新农业法案新增加了反周期收入支持补贴计划,用以代替1998-2001年向农场主提供的销售亏损援助补贴计划。③新农业法案对花生补贴计划进行了重大修改。④推出新的乳品计划。

   二、美国农业政策与美国农产品贸易

   美国农业在法律框架支持下,政府对农民支付了大量的资金。2004

年,美国政府对农民的支付为133亿美元,2005年为200亿美元,2006年估计为210亿美元。这笔支出占美国2005年联邦财政赤字3190亿美元的6%。美国政府对农民的财政支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这导致了市场扭曲。政府的支付往往与生产和价格联系。生产的越多,政府支付得越多;价格越低,政府支付得越多。这样的机制向农民发出的信号是。他们不需要按市场运作的方式从事生产。这种条件下的生产导致市场价格扭曲,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美国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美国农业生产产量提高,生产过剩。在国内市场无法调节过剩的产量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解决。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又压低了世界农产品的价格。引起了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获得外汇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不满。

   美国农产品出口对美国农民和美国经济的意义重大,出口不仅支撑了美国农产品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增加了就业。因为美国农产品产量的1/3用于出口,具体而言,43.5%的小麦、53.3%的大米、43.1%的大豆、20.1%的玉米和45.3%的棉花用于出口。美国是世界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25%的农业总收入来自出口。这就意味着美国农业比工业更依赖国外市场。出口还会产生非农经济活动,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说法,每1美元产生的出口收入,会带来价值1.48美元的附加经济活动。美国农产品出口给美国提供了91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46个非农岗位。这就是说,2005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629亿美元,而由此产生的附加经济活动的价值达930亿美元。从1950年以来,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了8倍。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世界之最,2005年,美国货物贸易出口为8926亿美元,进口为16743亿美元,逆差为7817亿美元。但美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从表1近4年美国农产品贸易统计可以看到这点。农产品贸易顺差为美国经常帐户逆差的减少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样,美国的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联系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主要是大宗产品,诸如小麦、大米、油菜籽、棉花和烟草。原因在于美国的土地优势和资本密集程度高,美国大宗作物的比较优势显着。这也导致了美国农产品出口以大宗产品为主的格局。但在过去10年里,美国向发达国家出口大宗产品的比重下降了,由原来占出口比重的43%,下降为34%。而美国大宗农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加了,比如,中国已超过欧盟成为美国大豆出口最大的市场。不仅如此,美国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稳步上升,这些产品主要是肉类、禽类、粗磨粉、活动物、油、水果、蔬菜和饮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已超过大宗农产品的出口。

   三、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实施情况

   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是wto《农业协定》的“三大支柱”,因此认识美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也从可这三方面入手。

   1.市场准入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004年,美国农产品最惠国平均税率为9.7%,这是非农产品关税税率的2.5倍。有195个税目采用关税配额。2004年超过配额的进口产品被征收平均49%的税率,配额以内的税率为9%。配额之外的税目91%采用从量计征,配额以内的税目28%采用从量计征。关税配额应用于特殊产品,包括牛肉、奶制品、花生和花生油和烟草。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美国采用的关税配额被列入减让表受到约束。美国在与贸易伙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也对部分农产品使用关税配额。

   2.国内支持

   2004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者支付了133亿美元,几乎占农业净收入的16%。美国农业部估计,2005年直接支付为214亿美元。根据美国2004年向wto通知的内容,按当前的“综合支持总量”的计算,2000年美国为168亿美元,2001年为144亿美元。而美国在wto做出的削减“综合支持总量”的承诺规定,美国每年支持的上限可达到191亿美元。2000年和2001年,美国在“绿箱”名义下的支持达到了500亿美元。“绿箱”支持是免于削减的。按“2002年农业法案”的规定,美国国内支持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支付、反周期支付和贷款计划。这三项占政府对农业生产者支付的62%。此外,还有紧急援助和作物保险这两项支付计划。

   3.出口竞争

   出口竞争涉及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保险

、出口担保。根据美国在wto作出的承诺,美国对13类产品组进行出口补贴。2000年以后,美国每年对出口补贴的支付上限为5.94亿美元。根据美国2004年向wto作出的通知,2002年美国的出口补贴为3150万美元。接受出口补贴的产品主要是奶制品。美国实施出口补贴按“出口促进计划”和“奶制品出口刺激计划”执行。按“2002年农业法案”的规定,这两个计划执行到2007年为此。出口补贴以现金支付,以出口量为计算依据。美国有三个主要的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出口信贷担保计划”(gsm102)、“中间出口信贷担保计划”(gsm103)和“供应方信贷担保计划”。美国“商品信贷公司”(commoditycreditcorporation)负责执行“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和“供应方信贷担保计划”。公司并不提供生产融资但对出口产品提供支付担保,符合信贷条件的产品能取得商品信贷公司资金贷款。2004年,美国这种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额达到了37亿美元。

   此外,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中还有一个“食品援助”。根据“1949年农业法案”,美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用于采购美国的食品,或直接向发展中国家捐增食品。“食品援助”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一部分,但是它体现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意图。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食品援助国家,2004年美国的食品援助占全球食品援助的56%。2005年,美国的食品援助金额为21亿美元。

   四、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

   1.关税税率的比较

   世界农产品关税结构基本特点是发达成员的约束税率要普遍高于发展中成员,由表2可知,美国的农产品关税约束税率比其他发达国家低。而中国农产品关税约束税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低的。

   由于乌拉圭回合谈判建立了农产品关税约束机制,因此,目前许多成员对农产品进口管理,既建立了约束关税,也制定了实施关税。关税削减谈判是对成员关税上限水平的约束,削减的对象是约束关税而不是实施关税。约束关税和实施关税之间的差额被称为关税“水分”。若成员关税水分越大,说明成员方实施关税比约束关税更低。从表3可以看到美国的水分并不大。

   2.国内支持的比较

   wto《农业协定》对国内支持分为5种情况并加以区别对待:“黄箱”、“绿箱”、“蓝箱”、微量许可和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其中“黄箱”支持是各成员方要承担削减的主要义务。因为这种国内支持与扭曲贸易有关,被列入“综合支持量”,并规定,以1986年至1988年为基期的“综合支持量”(ams),在1995年至2000年的6年中,发达国家削减基期支持的20%,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到2004年)削减基期支持的13%。各成员方削减的承诺列入减让表第四部分。各成员方按年度计算的ams及削减承诺都要向wto农业委员会通报。由于“绿箱”支持被认为对贸易不扭曲或扭曲很小而被免于削减。“蓝箱”支持也被免于削减承诺,不列入“综合支持量”。

   世界上对农业国内支持投入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欧盟(wto中欧盟为一个成员方)和日本。因此,比较美国的国内支持只需在这三个经济体之间比较就能说明问题。根据成员方对wto的承诺,2000年,美国“综合支持量”的上限为191亿美元,欧盟(15国)为598亿美元,日本为359亿美元。2000年这三个成员方的“综合支持量”上限占整个wto成员方“综合支持量”上限的80%。上限是约束水平的规定,各国在实施时是都会根据本国具体情况进行支付。根据这三个成员方向wto作出的通报,2000年,欧盟的国内支持为389亿美元,占上限的比重为65%。日本的国内支持为64亿美元,占上限的比重为17.8%。美国的国内支持为168亿美元,占上限的比重为87%。因此,从绝对额看,欧盟的国内支持比美国高出许多。

   3.出口补贴的比较

   与国内支持一样,出口补贴也主要是发达国家使用的政策措施,目前在149个wto成员方中只有25个国家使用出口补贴(欧盟为作为一个国家)。从1995-2000年,wto成员方每年平均使用了62亿美元的出口补贴,而其中欧盟出口补贴每年的平均数额为55亿美元,占整个wto成员方出口补贴90%的比重。这一数额美国为8360万美元,名列第4。

   从以上“三大支柱”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农产品贸易政策措施与货物贸易政策

措施相比,美国对农产品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但与欧盟、日本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比较,美国的保护主义并不十分严重,欧盟是世界上农产品保护主义最严重的经济体。从wto角度看,美国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理所当然地要削减自己的保护主义措施。

   五、自由贸易协定促进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

   自由贸易是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念,或者说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美国通过多边贸易体系、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实现贸易自由化战略。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美国积极发起了“多哈议程”的谈判。美国认为通过农产品贸易的谈判,削减或取消农产品贸易堡垒,扩大美国农产品的海外市场,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认为,如果全球取消各种扭曲农产品贸易的政策措施,将使全球农产品价格上升12%,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12%,美国会继续保持农产品的贸易顺差,农业生产的产量还会增加。因此,美国在谈判中确实作出了许多减少壁垒的承诺,由于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僵硬立场,导致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严重,以致“多哈议程”的前景暗淡,预计成果不大。但如果“多哈议程”最终达成了协定,意味着美国在谈判中也肯定作出了削减贸易壁垒的承诺。因此,多边贸易在给美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贸易政策的改变。

   “竞争性自由化”战略就是为了弥补多边贸易体制进展缓慢的缺陷,美国从区域或双边贸易协定中能获得在多边贸易体制中不能得到的利益。美国除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以色列和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外,目前又达成了若干个自由贸易协定。美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条件。2004年1月,美国与智利和新加坡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2005年1月,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新加坡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对所有的美国产品取消关税。美国对新加坡的大部分产品取消关税,其余的部分在3至10年内全部取消。智利在协定的生效后的4年内给予美国3/4的农产品免除关税,12年内分阶段取消对美国农产品的所有关税。美国分阶段取消对智利农产品的关税。两国取消对彼此间农产品贸易的出口补贴。澳大利亚在协定生效后对所有美国农产品的进口立即取消关税。美国对来自澳大利亚20%的农产品立即取消关税。对牛肉、奶制品和糖产品三个敏感产品,美国仍维持配额。@随着美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增加,美国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领域中的收益还会增加。同样,美国在3个贸易协定中,也对这3国作出了承诺。如果多边贸易体制谈判进展不大的话,美国会更加注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8

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乡、镇、镇等乡镇实施,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主要建设任务有:新建水陂5座,维修加固水陂3座,新建灌排水渠33.8公里,田间配套工程1800亩,新建机耕路8.4公里,改良土壤1800亩,修复水毁水陂2座及渠系1公里,购补农机具10台(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00人次,抛秧及免耕技术示范推广1800亩,仪器设备5台(套);新建年产200吨初榨茶油精炼生产线、精炼车间、包装车间、配套辅助设施。

项目计划总投资10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13万元(其中有偿资金75万元,无偿资金438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30.5万元(其中有偿资金34万元,无偿资金196.5万元),市级配套资金26万元,自筹资金306.5万元。

二、资金到位及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实际到位1059.1万元,占计划的98.84%,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13万元,占计划的100%,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23万元,占计划的96.74%,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6.6万元,占计划的63.85%,自筹资金306.5万元,占计划100%。

完成新建水陂5座,维修加固水陂3座,新建灌排水渠34.75公里,田间配套工程1800亩,新建机耕路10.83公里,改良土壤1800亩,修复水毁水陂2座及渠系1.1公里,购补农机具38台(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00人次,抛秧及免耕技术示范推广1800亩,仪器设备5台(套);新建年产200吨初榨茶油精炼生产线、精炼车间、包装车间、配套辅助设施。

三、开发效益情况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各项新技术、新品种得以推广,开发效益较为显著。改善灌溉面积0.8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02万亩,增加机耕面积0.3万亩,预计项目区新增粮食258万公斤,油料19万公斤,土地治理项目区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354万元;产业化项目新增总产值660万元,年新增利税56.13万元,直接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10万元。

四、主要措施及具体工作情况

(一)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县实行分级负责制,县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决策和协调,从宏观到指导、监督、检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开展。各项目乡镇成立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专设办公室,负责做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具体工作。

2、密切协调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所涉及单位财政、水利、农业、审计、监理以及项目乡镇和千家万户群众,我们努力做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统筹兼顾,努力形成部门协调一致,群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3、明确工作责任。县农发办和县财政局是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县农发办是项目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组织项目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组织招投标、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协助办理资金报帐手续、督促落实建后管护等工作;县财政局是资金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县级配套资金的筹集、无偿资金的报帐支付、有偿资金回收和偿还、财务监督、参与项目实施督查、竣工验收等工作。项目乡镇则是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配合勘测设计、负责土地调整和拆迁、调处矛盾纠纷、组织筹资投劳、落实土方工程到位、协助组织招投标、督促检查施工进度和质量、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和落实建后管护措施等工作。

4、强化时间安排。为确保工作如期竣工,项目实施从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即2012年9月底以前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宣传发动、规划设计、制定方案、落实自筹资金,组织招投标等工作选择监理公司;2012年10月至2011年3月10日为全面施工阶段,主要完成组织投劳、工程施工、督促检查、及完成扫尾工作;2011年3月中旬至5月底为竣工验收阶段,主要完成施工单位自验、县级验收办理决算、单项工程审计、整理档案、写好总结、申请上级验收等工作。

5、规范项目管理。继续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管理活动,完善立项申请、计划管理、招标投标、实施督查、项目公示、资金报帐、竣工验收、档案管理、建后管护等九个操作规程,以及项目法人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单项工程审计制、县级报帐制等八个管理制度,并广泛宣传,狠抓落实,严格执行。

(二)具体工作

1、搞好规划设计,制订实施方案。由县农发办组织县水电设计室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区实地测量,并负责工程设计。同时,县农发办制订出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开发任务、组织机构、实施人员、时间安排、工作措施等,并上报市农发办批复。

2、做好组织发动,落实筹资投劳。2012年9月份召开了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干群的开发热情,并动员组织项目村群众完成筹资投劳任务。

3、选择监理公司,签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规定,以及省市农发办关于工程监理的要求,通过全市组织招投标择优选择了具有监理资质和技术力量的萍乡市水利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对财政投资10万元以上的各个单项工程进行监理,并签订了委托监理合同,明确了双方权利与义务。

4、实行招投标,确定施工队伍。根据《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招投标管理细则》、《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管理的补充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全县招标投标市场工作方案》、县招标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县招标投标程序》等文件精神要求,我县成立了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公开招投标操作规程,编制了统一规范的招投标文书及最高控制价,实行阳光操作,合理合法择优确定了工程施工队伍,并签订了施工合同。通过采取了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节约了项目资金19.21万元。

5、组织义务投劳,督促按期开工。在各项目开工前,各项目村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劳力上阵,在实施砌筑工程前按设计标准完成土方任务。并督促各施工建设单位按期开工。

6、拨借项目资金,收集档案资料。各块资金到位后,我们按施工进度拨借了工程预付款,确保了工程的正常施工。同时,我们及时收集了各类档案资料,做到工序与资料同步。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9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3、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班班主任及班委会名单。

4、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

XX乡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3、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班班主任及班委会名单。

4、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

XX乡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篇10

关键词:卓越人才农产品质量检测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ZJC1214034。课题类型: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关于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黑教高函〔2013〕279号)文件中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我省部级现代农村职教改革试验区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培养大批现代农业人才,省教育厅决定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依据学院发展规划、立足于专业建设基础,申报了此项工作。在历时两年的培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

一、建设基础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是依托农垦集团办学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行业重点支持专业,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区“中高衔接、系统培养”试点专业,中韩合作办学专业。学院具有设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和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二、建设思路与工作要点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为指导,秉承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树立“面向农业、服务垦区、校企联合”的农业教育理念,本着科学定位、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大胆改革、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着力做好“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工作。

工作要点如下。一是创立基于校企战略联盟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与企业形成长效双赢合作关系,建立与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二是创新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原“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进,锻炼农业教学团队的专业建设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和稳定由企业高级农艺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四是扩大农业教育的对外开放,适应国际化“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线农业技术人才;五是制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保障

1.建立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制度

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需要出台和完善与其配套的工作制度与文件,如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卓越农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学生遴选办法、分流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卓越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卓越人才培养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办法、企业培养阶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等。

2.日常教学管理

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管理工作由分院负责,教务处负责教学运行与建设的协调管理。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制订培养计划与培养内容,制订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教学阶段管理方案与考评办法。

3.学生的遴选与分流

实行普遍培养与重点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编入各班级。经过半学期的考察,校内双向选择,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选拔,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需建立学生选拔淘汰机制,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在人才引进时,要优先引进具有企业、科研和生产工作经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请进学校,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结构团队。

5.实训条件建设

学校专为“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辟独立办公场地,在校内的综合实训楼设置“卓越人才学习室”,学习室设有学习资料、电子期刊、网络平台等设施,在课余时间开放。校企合作建设具备教学示范、技能训练、行业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途径。

6.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