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8:39

初中数学感想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类比思想;运用感悟

数学问题浩如烟海,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如何求解?有些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考试遇到新题型或只是稍微变化一下,就不知所措了,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康德曾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解决问题的根本思想在于寻求客观事物的数学关系和结构的样式,从已解决的问题中概括出思维模式,再用模式去处理类似的问题,进而形成新模式,构成相似系列,即各种概念、命题与方法的相似链。

因此,在数学中类比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公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新领域和创造新分支的重要手段。根据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类比方法,不仅能突出问题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思维品质,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概念教学中类比思想的运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同化过程,就决定了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波利亚也说过:“当你不能解决一个问题时,不妨回到定义去”。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往往是在数学概念之上“开枝散叶”的。

在初中代数中“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三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还有“二次函数”等概念都可以通过类比思想去展开教学。

通过对前后概念类比教学,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熟悉的概念类比,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要注意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直到得出正确结果。

二、性质、定理、公式等方面类比思想的运用

欧拉曾说过:“类比就是大胆创造,不过,你应该首先找到双方的相似属性”。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类比就是一种相似。”把两个数学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从而推出这两个数学对象的其它一些属性也有类似的地方,这在性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方程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圆的相交弦定理”和“圆的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扇形的面积=圆面积×n/360”、“扇形的弧长=圆周长×n/360”等都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类比将这些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便以记忆又能正确记忆,为这些性质、定理、公式地准确运用奠定基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不让学生去抄写或默写有关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学生也比较乐于用类比方法去理解、记忆有关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提高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效果较好。

三、寻求解题思路中类比思想的运用

“在求解(求证)一个问题时,如果能成功的发现一个比较简单的类比题,那么这个类比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到达原问题的解答”。这是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的话,以下谈谈类比思想在寻求解题思路中的运用。

1.题目背景的类比

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去研究同一类问题,这在初中数学中是常见的。也就是“换汤不换药”,时髦说就是“重新包装”。

例1如图1在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若Da=10km,CB=15km,DaaB于a,CBaB于B,现要在aB上建一个中转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求点e应建在距离a多远处?

例2如图2有两根直杆隔河相对,一杆高30m,另一杆高20m,两杆相距50m,现两杆上各有一只鱼鹰,它们同时看到两杆之间的河面上浮起一条小鱼,于是以同样的速度同时飞下来夺鱼,结果两只鱼鹰同时到达,叼住小鱼,两杆底部到鱼的距离Be、eC各是多少?

分析:这两个题目都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如图所示的设x,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再利用两条斜边相等,列出方程,求出x,进而解决问题。例1是华师版八年级《导学练》上册87页例3,例2是八年级期中考试的一个考题。

例1解:设ae=xkm,则Be=(25-x)km

在RtaDe中,De2=aD2+ae2=102+x2

在RtBeC中,eC2=BC2+Be2=152+(25-x)2

De=eC

102+x2=152+(25-x)2

解之得:x=15

答:e应建在距a点15km处。

例2的过程和例1是如出一辙的。由于平时类比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在考试中的得分率较高。

2.计算方法的类比

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计算方法可用类比,如因式分解与因数的分解相似;分式的加、减、乘、除与分数的加、减、乘、除类似;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与合并同类项雷同;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教学中,可以类比以前所学的乘法公式m(a+b)=ma+mb。

例:(-2a2)·(3ab2-5ab3)=-2a2·3ab2+(-2a2)·(-5ab3)=-6a3b2+l0a3b3

m·(a+b)=m·a+m·b

通过这样新旧知识来进行类比,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新知识,还能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同时拓宽视野。

3.数与形的类比

中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类比就是数形结合、函数与图像,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二次函数的零点(y=0)、正数值(y>0)、负数值(y

例3函数y=-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B(x2,y2),若0

a.y1y2C.y1=y2D.y1、y2的大小不确定

分析:这类题可以先画出y=-的草图(如图3),然后在图象上找出满足0

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思想脉络,学生的数学才会发展起来,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类比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类比的基础是观察,类比的关健是联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类比思想方法,不断地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与类比[m].科学出版社,2001,7

[2]周海芳.例谈类比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1(4)

初中数学感想篇2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明的繁荣与成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学校尝试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结果大多是成绩与问题并存。

一、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每个学科都具有自身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些特点,那初中数学学科来说,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特点,如抽象的内容、严谨的推理证明以及固定的答案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学科的特点,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学科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讲,素质教育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思想品质,是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维持政治稳定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实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我国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自然而然地萌生爱国主义情感;其次,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既能训练数学思维又能体现爱国思想的题目,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感情。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指在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与相关理论,以便使学生从小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这些理念来阐释所教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可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产生感性的体会和认知。

3.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实践表明,初中数学教育的功能除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目标,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用终身。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主张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智力与潜能,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及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教育的进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成长空间。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素质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初中数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方式

1.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不合时宜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是开展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当然,教师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真正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除了向他们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营造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认真探索,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2.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媒介,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双方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样一来,便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毫无负担地轻松地进行学生活动,得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3.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逐渐使学生学会发现数学美、体会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数学美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圆、三角形、正多边形等数学图形中蕴含的美,数学公式中体现的美,数学定理和性质中的美等。教师在讲课时若能有效利用这些内容,将会使创造出充满数学美的课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教育方法,有效渗透数学美,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总之,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责任,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感想篇3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七、课时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5

2认位数、认数5

3认数5

4认数、认物体4

5~6分与合(国庆节)6

7~9加和减(1)15

10期中考试3

11~12加和减(1)8

13~14统计、认数(2)、认钟表7

15~18加和减(2)17

初中数学感想篇4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会读写20以内的数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4、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五、渗透教育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六、教学措施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七、课时安排周次内容课时1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52认位数、认数53认数54认数、认物体45~6分与合(国庆节)67~9加和减(1)1510期中考试311~12加和减(1)813~14统计、认数(2)、认钟表715~18加和减(2)1719期末复习5

初中数学感想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数学 美育教学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应用教师提供的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材料进行自学,然后将自学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活动,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相应练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的激发有利于推动美育教学的展开,因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当与初中数学美育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一、翻转课堂模式下开展初中数学美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展开学习的前提,开展美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之美,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会预先为学生准备电子资料,以供学生进行自学,这些资料中包含视频资料与音频资料,这些资料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数学教育的真正含义,甚至认为数学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思想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遇到情绪还极有可能对数学产生抵触与厌恶的情绪。而翻转课堂中,教师准备的资料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与知识相关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从而对科学、生命、对自然规律有所感悟。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之美的感悟

数学教育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艺术、文学相似,数学教育同样具有品德教育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是潜在的,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初中生年纪较小,身心发展都尚不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思想的可塑性极强,初中生的这种特点为美育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学之美在于形式上的见解、图形上的对称、结构上的严谨以及布局上的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养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初中数学教育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之美,感受到自然规律的神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对数学之美有更深的领悟,例如在讲解多边形镶嵌知识时,可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瓷砖进行观察,然后为学生展示体现着镶嵌知识的美术作品,利用颜色与图形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甚至可以自己进行相关创作,这一能够更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创作,接着让学生展开对多边形镶嵌问题的探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了解镶嵌中蕴藏的规律与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即通过感知身边的事物,找到其中蕴藏的规律并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数学的形式虽然是理性的、抽象的,但是其中不乏有感性的内容,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美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在进行定理、公式的讲解时,直接的讲述不仅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在美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数字、符号设计不同的造型,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赋予公式或定理新的形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美育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数时,但就0.618这个数字来看,教学是枯燥的,但是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如当人体温度为37摄氏度时,而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体是最为舒适的,而23与37的比值恰好为0.618,当教师引入这一例子后,学生会来时想象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满足这一关系,然后主动去验证。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开展初中数学美育教学的途径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实际情况,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当准备好想要的教学资料,如视频、音频等,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在观看资料的同时能够对知识有着基本的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与数学审美意识。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外,还应当对引入具有数学特点的艺术作品,使其能够带给学生最为直观的审美感受,提高数学美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尺度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适当把握自主学习的尺度。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应当保证材料内容不宜过度,一般来说,视频资料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观看教学材料时做好笔记,将有效的知识与不理解的知识记录下来,便于课堂讨论的展开。同时,教师应当告知学生不应给自己过大的压力,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所了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与数学审美能力,而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难点是很正常的,学生应当正视自主学习。

(三)积极开展课堂交流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后还需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对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美育教学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外,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到交流中,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提高美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自学成果予以评价,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对美育教学的成果予以肯定。

三、结语

美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与想象力,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料、课堂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完成美育教学,提高美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慧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美育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4,(04).

初中数学感想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

新课标的推行,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按照以前的老旧方法进行教学,要想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感受。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首要问题,何为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和方法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讲究的是以数学思想为指导,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教学内容中总结出来的精髓部分,它揭示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换元法,类比法,综合法,等等。数学思想的灌输有效避免了以往知识的生搬硬套,给了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再如,在进行《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的探索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两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1.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把圆心和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种:(1)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2)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3)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2.利用特殊与一般化的思想,把圆心在圆心角的内、外部的情形转化成圆心在一条边上的特殊情形,再把特殊情形的结论运用到一般情形中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二、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学好数学的好方法就是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入数学教学,充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初中数学知识大都和生活实践有实际有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王老师要去打印店印刷一些材料,经了解,直接复印每张0.2元;先制版,再腾印,每张0.08元,另加制版费6元。已知王老师要印刷60张材料,请你帮忙计算一下,应采取哪种方案更合算?师生很快能分析得出两种方案的表达式:y=0.2x和y=0.08x+6,再通过不等式的关系解决问题。事实上,通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例子,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用,并养成自觉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数学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整合

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是数学新课标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密不可分,比如说,大物理学家牛顿潜心研究探索,发明了二项式定理、无穷数的展开、微积分,还进行了光的颜色的一系列研究,并开始把重力问题和天体运行结合起来,产生了万有引力的最初构想。甚至可以说,数学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数学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整合。数学在科学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数学作为一种实践工具,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引入自然科学的知识让数学内容有实践背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到重大作用。

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并不一定是要想前人未想过的想法,在教育中,将重点放在对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理解上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再次发现,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拥有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感想篇7

做好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一些学生在初一、初二的数学成绩不错,等到初三时就厌学了,原因是函数定义不理解,函数图像不会画,一看到函数问题就头疼,而高中数学的第一册第二章就是函数,为了学生能把这章学得明白,在之前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三类函数整体复习一下。对函数图像一定要非常熟练,函数图象熟练后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初中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对于因式分解,立方和公式不做太高要求,而到高中这两个知识点经常用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先把这部分知识练到位。教师还要研究初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初高中的数学知识体系,以便于教学时帮助学生分析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便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发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如初中函数是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下定义的,而高中函数是从集合、映射的角度下定义,使学生感到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推广延伸,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较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上知识增多、难度加大,典型题增多,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出定理、定义,在讲解题型时由简入深,循序渐进,该归类的归类,要教会学生解题步骤及最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成功地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一、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一些学生在初中时靠脑子聪明,不爱下笔,数学成绩也高,原因是初中的知识点少而浅,到高中后还按原来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高中数学需要既动手又动脑,一些题课上老师讲好像会了,而自己做时就不会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了。高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求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要自己学会总结知识点,有时间经常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及题型。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下来要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可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培养了自学能力,也能较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要注意力集中,对于概念、典型题的剖析要学会独立思考,找出解题的规律方法,适当的时候要做好笔记;课下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总结,保持知识的完整性;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点、题型,不但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而且有些问题当时学的时候可能没太理解,等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它,却感到豁然开朗。总之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点浅,题型少,而高中知识多且深,典型题多,不能靠背题提高成绩,要想数学学得好,就必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那教师在授课中就得注意对解题方法的培养。如求函数值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都要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由形反映数,能做到一目了然;再如,集合、解含参数不等式等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数学中的思想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必须以题带方法,反复训练,达到游刃有余。此外,还要提高一些数学能力,如: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在初三时,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缺乏积极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一直在按老师教的方法套用解题,实质就是背题,高中如果还按照此方法,就不能对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花了很多时间,但收效不大。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学会数学思想方法而导致的。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在班级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感想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辨析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辨析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素养的重要构件和表现形式,更是学校学科教学中心能力目标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培养、锻炼、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能力,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和根本宗旨。思维辨析能力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严密性、辨析问题全面性,以及解答问题科学性等良好特性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要义、教学内容、学生主体等条件,抓住学生思维辨析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引导、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辨析能力。

一、思想先导,注重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内在潜能的激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情感是行动的基础。思维辨析能力作为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该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对创新思维的培树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没有完全树立,学习的持久性和深入性品质未能有效建立,而思考辨析问题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情感教学理念贯穿于思维辨析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启示性的教学问题、生动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内心受到激励、受到启发,从而带着情感、带着激情,带着信念,参与数学知识、问题的分析、讨论活动中。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思考辨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数学问题的生动性,设置了如下问题:“星期天,小明在家里做拼接三角形的手工作业,他准备了10厘米、15厘米、25厘米的三个木棒,但他无论怎么拼接都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学生面对此问题案例,探究解答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并主动在稿纸上纷纷操作起来,思考分析问题原因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从而使学生带着积极情感主动进入新知探究过程中。又如在“相似形”问题解答中,教师利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将“已知在上午10时,教学楼的高度及影长的情况,如果现在知道在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那么此时能否测算出旗杆的高度?”实际生活问题进行有效设置,不仅能生动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能对学生学习情感,特别是思维分析的情感,起到促动和激发作用,从而使“主动思辨”成为内在要求。

二、方法为先,强化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方法要领的传授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方法的有效掌握和运用,能够对学习效能的提升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首要任务,结合问题案例,提供实践机会,重视分析过程的引导和指导,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学生在自身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下,思维辨析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和进步。

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教学中,在辨别分析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内容时,教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自身主导作用,将解题方法传授贯穿在问题探析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了问题:“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活动。学生在思考辨析活动中,认识到,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要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在找寻对应边和对应角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内涵,开展分析思考活动,学生发现,该问题可以根据位置元素来找,如果问题案例中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最后,教师在学生思考分析基础上,向学生指明,该问题案例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两种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活动,在初步找寻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向学生指明问题思考辨析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更好地思考分析解答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三、加强训练,重视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思维辨析素养主要是指能够对数学思想策略进行有效运用,它包含了对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方法掌握和运用。同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也无意识地运用了上述的一些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用综合性数学问题案例,让学生借助数学思想进行思考分析活动,从而逐步培养思维辨析的良好素养。

初中数学感想篇9

一、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技能以及经验的有效融合。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初中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智力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如下的要求:

(1)熟悉简单的几何图形,可以根据图形自己进行绘制,可以自己形成构图的简单元素,清楚每个元素的组成与位置,并清楚地分析复杂的图形。

(2)根据一个立体的图形可以想象出实物的原型。

(3)能够根据图形思考出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认真地分析图像,进而丰富表象,还可以进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下面对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做一下介绍。

1.转变观念,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本前提

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的初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更强,而学生的学习则十分地被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教育者,要求学生“听话”,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许多孩子对于教师不仅仅是崇拜,更多的是敬畏,师生关系始终无法亲和起来,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说非常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就更加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心扉无法打开,那么思维则会被禁锢,尤其是在家长的侧面说教下,学生对于教师更是只有疏远,而没有亲近的欲望。再加之一些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教学按部就班,机械死板,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很差。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扎根学生中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将自身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奠定情感基础。

2.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或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4.解决学生入门难的问题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生接触数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以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空间现象能力更多的是与几何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讲授几何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几何概念,这也是逻辑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模型,通过这种感官上的了解,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5.将实物与学生的动手结合起来

感知能力是想象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真正地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感知,才能将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去认识这个客观事物,而这也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活动过程。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利用实物模型并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是提高感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实物模型进行新概念的教授,如对圆柱、圆、圆锥等图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模型,然后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借助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利用数形的结合,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几何学习中,在代数学习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鉴于代数的严谨与规范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数形结合,也就是表达事物特征的语言或者是一个公式与图形、位置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构建,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解“坐标系”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函数的图像,思考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解决问题,可以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7.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数学感想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变化;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72-01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初中生熟练掌握四种几何变换,即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相似,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自由运用变换思想。本文即立足此要求,以几何变换思想为主线,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深入探究初中数学几何变换思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从而运用几何变换思想方法解决初中数学问题。

一、几何变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笔者在分析初中数学几何变换教学的调查结果时,发现初中生对此部分学习内容的理解不深刻,感觉学习较为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几何变换的本质特征理解模糊

初中生对几何变换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当教师在讲解某个例题时,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是学习某种特点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前面所学的知识对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联系,更不知此问题考察什么知识点。所以,当学生在处理几何变换的例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硬套公式,生搬定义。这是因为在变换思想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视变换为方法,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导致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缺乏更为深刻的理解,往往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

2、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学习不自信

在初二学习阶段,由于几何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女生的表现更为明显。另外,加上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为明显,当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不少教师没有清楚认识到此现象,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仍然继续加强教学难度,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课堂内容,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对几何学习越来越不自信。

3、初中生对变换概念理解困难

首先是因为变换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小学虽有所了解,但也仅仅出于解题的目的,加上学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学生对此认识自然不够深刻。初中的几何变换难度加大,题目设置较为灵活,思考角度较多,而学生对此没有充分准备,导致对几何变换的理解出现困难。其次,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几何变化,要求学生将文字、符号、图形三者结合起来,并且能自由转化,而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导致对三种数学语言的理解趋于割裂,自然顺利学会几何变化。

4、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变换思想的机会较少

学生认为数学仅仅是课堂上的数学,在生活中没有多少用处。不少教师也将解题作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淡化了数学来自于生活的背景。学生在生活中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数学越抽象,越是深入学习就感觉离生活越远,自然在生活中运用到变换思想的机会也就越少,所谓的变换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当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变换思维,所以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也就难以解决。

二、完善初中数学几何变换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心理学和历史教育学,对初中几何变换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几何变换的教学要求,具体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对策:

1、加强对初中几何变化本质的理解

初中几何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四种。要想充分理解几何变换思想,就必须强化对几何变换的本质的理解。比如,在理解图形的平移变化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图形作平移变化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轴对称,二是中心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变换和旋转对称变化。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二者,那么就能清楚掌握平移变换的内容。由此可见,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逻辑系统,明确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那么,无论学生在今后遇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还是梯形等都能很好掌握。

2、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变换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知识时往往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如折纸游戏、放风筝、剪纸等等,这些其实都与变换相关。在初中阶段,教师在进行几何变换的教学时,可借助这些手段来引入变换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与生活紧密相关。如在学习轴对称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借助一些建筑或者手工作品,如故宫,剪纸等等,也可安排学生做一些有关轴对称的手工艺品,学生可形成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借助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如万花筒等,通过解释其成像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时,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3、借鉴变换概念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变换概念的理解

自古以来,变换概念都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如今已经蔚为大观。我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周易》中的八八六十四卦的形成,如何从八卦演变而来,至今仍然影响今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再如某些的哲学概念如“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甚至“五行”等都是转换思想的体现,代表了我国古人不拘泥于一隅,整体而灵活地看待问题。变换思想的历史体现变换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变换历史的整体理解,正确认识变换思想的意义,自觉将变换思想运用到数学中去。

4、强化学生对变换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