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4:21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1

内隐性。教育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思维活动,是潜意识,其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习惯中,一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发展和完善,有时可以意会,却不可言传,也不以具体固定的形态显现出来。

实践性。教育感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形成一种直觉,再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智慧,这种感觉不是靠理论学习或培训获得的,必须有教师自己的体验,必须在实践的体验中逐渐悟出。没有自己积极主动的实践,不会产生教育感。只有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育感。

即时性。教育教学事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着。这些变化无论有多微小,都实实在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而应变过程也就是教师教育感的展现过程。所以教师的教育感觉是即时性的,那种行动是“未假思索的”,因为教师不可能从此时中退出来细细地思索然后再执行,只能边思考边行动,边行动边思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教育感实际上也是一种机智行动,一个“瞬间反思的行动”,是一种随机应变,一种顿悟式的智慧的体现。

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学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学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的创造力的表现。教育感不是教育经验,也不等同于教育理论,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智慧的体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形成敏锐的教育感呢?

一、爱是形成教育感的基石

教育感与其说是一种经验的积淀、智慧的展示,不如说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这种爱源自于教师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是一种职业的本能体现。教育感的形成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关注,并倾注自己的爱。有了爱,教师便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师生双方生命和生活中,发掘教育价值的行为,进入一种专业状态,滋养专业精神,提升专业品质――对教育现象的感知感悟。因此,爱是形成教育感的基石。爱之深,才能感之切。只有爱,才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才会有敏锐的教育感悟能力。

二、学习交流是拥有教育感的保障

闪动着智慧灵性的教育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以增加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文化底蕴、教育教学灵气和教育教学智慧,促进教育感的生成。因此,我们应勤学习,多读教育经典著作、文学名著,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存,在积累中提升素质。教师的学习首先是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确定学习目标,制订读书计划,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其次积极参加群体活动,群体活动是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教育感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学习他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及充满智慧的做法都能给自己以启迪,有助于激活自己新的思想,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在思想的砥砺中产生新的教育感悟。郭沫若说过,“胸中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习交流,能让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学习,能让我们思想常新,激情常在,心灵智慧,为我们拥有教育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意识是获得教育感的关键

教师的教育感也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积累的结果。勤于研究一定能提高教育感的灵敏性。“教师即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有了研究意识,我们就可以走进教育的生活世界,将研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当然,这是获得教育感的关键。

这种研究意识首先需要教师有极强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就是我们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生活本身的自我观察,能从其所提供的现象或已形成的结果中分析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等,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察觉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样能督促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产生顿悟,增强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的的感悟能力。

其次,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反思能力。教育感必须要用心灵去体悟,用头脑去思考和判断。我们教师应形成一种问题意识,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探究的欲望,通过反思不断唤醒自我的教育责任感,做一个有心人,观照和关注日常的教育教学现象,及时进行梳理、总结、提炼、提升。反思,应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习惯。只有不断反思,我们才会强化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敏感度。

四、写作是生成教育感的催化剂

教育感的生成也需要不断的积淀、内省、总结、提炼。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及时记载、归纳。而教师的写作不仅是一种总结、提升,更能促使我们不断地实践、思考,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及时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激活自己的教育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是教育感生成的催化剂。我们的写作可以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表达方式,抒写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感悟、体会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等等。在写作中,我们能更深刻而又更理性地感悟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智慧,潜移默化地提高教育感悟能力。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陈震.做温暖的教育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2

大纲(修订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对语文的重新定性和定位,告诉我们语文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教化功能和发展功能。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什么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英国学者泰勒语)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一、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意识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可见,文化氛围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多重要。1.创设文化环境大语文教育,是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大语文教育的环境,必须是有充足的图书并保持开放的图书室,使学生有书可读;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洋溢着高品味的文化味,如有时事走廊,有百花园墙报,还有红领巾广播站,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要经常开展演讲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强化文化意识。2.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传统文人的诗琴书画的修养,知书过礼,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科技涵养和开放精神。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举手一投足或廖廖数语,都能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加强文化修养。二、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实践中培养文化意识汉字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汉语的学习规律,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学习文化和培养文化意识。1.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像学习其他语言那样条分缕析,而是要用心去悟,读书切忌在荒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宋陆九渊语)这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心理学上理解的意思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而悟,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在悟的过程中,主体不能明确意识到它的行程,也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悟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形象思维,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悟,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从整体上去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悟。含义深奥的句子要悟得明白,看似浅显内涵十分丰富的词句要悟得深刻。2.在语言积累中培养文化意识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北京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说:我怀疑知识迁移这种说法。唯独语文,很多是不能迁移的。说的还积累。可见,积累有多重要。要通过熟读、背诵、摘抄,大量的阅读,既积累语言,又积累文化,如学习写景的诗文,积累了风景文化,摘抄名言警句,积累了人格文化,处世文化;……随着文化积累不断深厚,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3.在自由习作中强化文化意识大纲(修订版)强调自由习作,这更符合作文的本质。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让学生习作写得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少提要求,多给指导,特别是开拓思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思路可以畅通,放飞想象的翅膀。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内容,通过自由习作,激发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文化意识就能得到强化。三、弘扬学生主体,在价值观上培养文化意识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弘扬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1.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人生的准备阶段,着眼点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心理是否愉快,则在教育者视野之外。以至多数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桎梏下,迷失了童真无邪的本性。现代教学观则把学生学习阶段看成人生的一部分,着眼点是学,教学方法是导,在老师的启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因此,老师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是亦师亦友。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人格文化意识得到增强。2.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弘扬。3.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培养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在写作上,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是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实际上是智;孔子还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开,这实际上说的是美。既辞达,又有文,这是作文智与美的融合,在阅读方面,阅读有一定的见解,这是智,不仅意会了,还能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美,这也是智与美的融合。智与美的融合,能强化生命的体验,迸发创造的火花。英国学者阿诺德说过,文化对美与智的融合有着强烈的爱好,它更爱促进二者的普遍流行。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感悟和自由表达,同时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在智与美的融合中培养文化创新意识。文化的问题是个多元的问题,在培养文化意识时,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成为文化人。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3

关键词:新疆区内初中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87-02

abstract:theauthor’sChineselanguageteachingmethodsofmanyyearsweredescribed,itcouldstimulatestudentinterestinlearning,greatlyimprovetheefficiencyofChineselanguageteachingifweuseavarietyofteachingmethodssynthetically.

Keyword:XingjiangUygurautonomousinnerJuniorClass;Chineselanguage;teachingmethods

为了加快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步伐,让农牧民子女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内高班的生源,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从2004年9月起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昌吉阿克苏库尔勒哈密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

新疆地区的学生到了初中阶段才慢慢的接触系统的汉语学习,而汉语自成体系,主要强调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积累和感知,如果学生缺乏对汉语的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积累,脑海里没有相对丰富的词汇、句式和段式的储备,要做到用词准确,语言生动,表达流畅,会碰到很多困难。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提高班内学生的汉语水平,语文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内初班为民考民、民考汉的学生大多是维吾尔族,要使学生学好汉语言,先要使他们喜欢上汉语言,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审美情感和学习乐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由学生被动消极被学,转变为我要学习,我想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先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短短的十五行诗里,何其芳运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现技法,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比喻,沟通了人们的多种感觉功能,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若举办一次课外活动,让他们亲自走近秋天,亲近自然。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三环节五步骤”教学模式

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是“三环节五步骤”教学模式。三环节是:课前自主预习――目的是自主学习,解决易知(也就是比较容易的知识)。课中互动展示――目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后拓展延伸――目的是巩固内化,感悟深化。五步骤是:读、研、点、练、悟。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主线。研是研究探讨,是读的深化,是深思的表现,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点是“点”是点拨、引导。是老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支撑点。“点”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最终目标是学法指导,难点突破。“练”是反馈、矫正,完善三维目标的手段,是检验学生探究学习的标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包括知识技能训练;能力方法训练;实践应用训练三大方面。悟是学生思维的表现,是触动心灵的感悟,“悟”是过程,更是目标。只有不断“悟”,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生活。读、研、点、练、悟这五个步骤贯穿于三大环节之中,并且有很大的灵活性,在某一环节可结合起来全用,也可突出其中二三个方面。

另外,在作文写作中,可以尝试作文有效教学的五步三法两课型。五步: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三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写作限期限时法;两课:即写作指导课和写作实践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逐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3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语文教学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人们对人类智能本质和认知过程的新一轮思考,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界革命。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先后共提出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新疆区内初中班汉语教学的参考价值,不但可以通过汉语教学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多元智能,还可以利用学生智能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通道来改善汉语教学方式。

4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美国2011年兴起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形式,一时间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种教育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重大转变使得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课改的新曙光。

“翻转课堂”语文教学模式,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1)学生的管理意识得到增强,并且可以按照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2)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困生学习的困境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对其作出有效辅导;(3)课堂上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间得到大大的增加,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4)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等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日益突出。对于这种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视而不见,应作出积极的应对。在教育的剧场里,老师甘做协调者和指导者,真正将舞台让位于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把语文及涉及到的外语、心理、美术、音乐、健美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符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迎合了初中学生好奇、新鲜的心理,调动了内初班学生参与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成绩,同时,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参考文献

[1](美)Howard・Gardner,著.智能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能[m].霍力岩,房阳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88-89.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4

关键词:禅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6-02

一我们的设计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开放的市场的需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十分重视的内容,从逐年增加的设计专业扩招就可见一斑。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创新思维人才,这些人才在步入社会后将主要从事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行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肉体,心灵与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设计专业的培养核心应该是:了解人以及人的生活的心灵,并通过创新思维使人的生活不断进步。

BressleGroup集团首席设计师彼得・布莱斯勒认为,设计就是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解决和给出具体形式上解决方案的过程。从字面上理解这样的设计定义并没有不妥,这也代表着典型的西方设计思想。也正是现在这样的思想体系下,我们设计教育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设计技能展开,认为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可以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三大构成到绘画基础课,从计算机绘图到模型制作……我们发现,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将设计教育的重点放在技术或与技术相关的层面上。学生忙着练习画画,忙着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忙着完成各种作业却唯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于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设计教育弊端渐渐显现出来。我们仍然没有国际级的设计大师,我们仍然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更非设计强国。我们的产品充斥着假冒与仿造(所谓山寨货)。我们制造者大量不负责任的设计,它们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身体(你被尺寸设计有问题的atm取款机磕过额头吧);可能夺走我们的性命(拔掉汽车副驾驶座位安全带卡扣上的代用卡子吧);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视听(且看街道充斥的粗鄙不堪的广告和店招和各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音效);可能会给我们的资源带来压力(全世界消费一次性筷子最多的国度);可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压力(据统计我们的手机平均更换周期是14个月,而每部智能手机所含有的对环境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达几十种之多)。由此看来,我们的设计看似红火,实则是有问题的,是不完美的。柳冠中先生说,设计是拯救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另外两种智慧分别是科学和艺术)。既然设计被奉举到如此高的地位,那么它一定不只是一门技能而已,而设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设计技法的层面。我们培养的设计师应该更加懂得生活,懂得自然,懂得责任,懂得内心的自省。换句话讲,设计师应该具有相当的哲学造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设计的强大力量。

二东方禅文化对设计教育的意义

古老的东方文明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智慧,与西方哲学不同,东方哲学将人于自然万物视如一体,强调人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对自然的索取与控制及改造。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就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别,中国人很久以前发明了火药,但是只是用它来制造焰火,而西方人则拿去做枪弹。同样的原因造成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发起于西方,并在各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百余年过去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真的是人类的福音吗?目前人类面临的种种重大难题有谁能否认不与科技的发展有关呢?甚至西方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关注东方哲学的价值,特别是东方禅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尤甚,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将日本归于西方国家)。禅虽然是佛教的分支,它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价值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禅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很快与中国本土道家及儒家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古老的智慧的生活方式和一种修持方法。禅强调人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明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可见禅能让人真正看清生活,这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禅强调“平常心”,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内心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禅的意义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从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禅认为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这种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一种最为简单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设计。通过对禅的研习,让设计专业学生领悟到设计的真谛并不是简单地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要让这种创造来自内心并回归内心,设计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三将禅学的观念引入设计课堂教学

将禅学思想引入设计专业教学课堂并不是要求学生参禅打坐,面壁修行,也不是简单地开几门国学选修课就能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在设计的思维启发中引导学生洞悉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设计思路在禅学思想的指引下展开。在进行专业课的训练时,我时长会和学生讲,大家的设计创作过程如同呼吸,如果把学习看作呼气,那么设计与创作就是吸气。如果只是不停地吸气,那么人就会窒息,正因为呼出来了,才能吸进去。顺畅的呼吸应该从呼气开始,只有痛快地进行呼气,才能自然而然地去吸气,人一旦有意识地进行呼吸,呼吸也就不能顺畅了。即使你再有创作欲望,仅仅进行设计创作是不行的,设计创作大概都是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开始的。相反,如果总是进行创作,就会感到灵感的匮乏,于是想继续学习了,所以学习和设计创作就如同呼吸一般。禅观呼吸,以细长、和缓为妙,对于气息之进出,只要了了分明的观察即可,能任其“自然”出入便是如法。因此非“风相”:息出入时,如风的鼓荡一样,出入有声,那是太粗了,不是如法的息相。也非“喘相”:这时虽然出入无声,但不通利“艰妗保如刀刮竹一样,一顿一顿的有形可见。也非“气相”:虽然通利了但口鼻仍有气息出入的感觉。须离此风相、喘相、气相,调得微密匀长,古人形容为“悠悠扬扬”,“若存若亡”,才合于“息相”的标准。

禅学中的呼吸本身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同时又能让学生在练习呼吸的同时领悟设计创意与学习的关系,这种“悟”的观念同样是禅学所特有的。设计专业学生的“悟”性同样不是传统技能课可以教授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研习禅的方法过程中自我进行调整与洞悉。

1、顿悟顿修:顿悟如同把乱丝一刀斩断;顿修如同把一团白丝,丢到染缸里去,红即是红,黑即是黑,是瞬间的立竿见影。

2、顿悟渐修:如同婴儿坠地,男女即分,六根四体顿具,这叫顿悟,但是需要慢慢的发育长大,且受教育,成为完人,这叫渐修。故顿悟之后必须渐修。

3、渐修顿悟:这好比砍树,砍了一千斧子,树还没有倒,这就是渐修;到t--千零一斧,树轰然倒地,这叫顿悟。这并非最后一斧之力,乃是那一千斧积渐推动之功,故渐修之后自成顿悟。

4、渐修渐悟:如同摩镜,古时候,镜子为铜制,先由粗糙的铜,慢慢地磨,直至平滑发亮,可以照见人影,整理衣冠。又如射箭,起初百无一中,渐渐百可中十,终于百发百中。

这四种中间,第一种是不用方法的,是自然的形成,或者说是规律或者造化,是人力不可为的,在产品设计中能借鉴的不多。第二种是可能的,天份高的人会有顿悟的感受,譬如说,我们在学画画或者围棋的时候,就是这个过程,你很喜欢画画,而且领悟的很快这是顿悟,在通过后面的勤奋最后终成正果。很多产品设计师有这样的经验,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是头脑风暴进行发散思考,这些头脑中一闪的灵光在最开始都是平等的,都是瞬间的灵感的体现,但是最终,会有一个或几个脱颖而出,走对正确的思维方向,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师进入“渐修”阶段,将这些思路进行细化,整合,取舍,于是这个最初的粗糙的想法渐渐初露端倪,成为最终决定方案的雏形。这就是设计师“顿悟渐修”的过程。第三种“渐修顿悟”便是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的,就像你做产品设计开发,画了上百个方案,突然有一天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方案蹦出来,且非常优秀,都是由于前面你积累的结果带来的。这一点与西方的设计教育方法是雷同的,西方有句谚语说:“发疯就是方法”(madnessismethod),所谓“发疯”其实是量的积累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渐渐向“悟”靠拢。产品设计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渐修顿悟”的过程,通过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断修习产品设计的方式方法,不断研究优秀产品案例的思路,不断体会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和使用心理,不断通过设计实践检验研修成果等,这一切都是在进行研修,是为“顿悟”做准备,根据个人的悟性高低,有些人可能会比较快地“顿悟”产品设计的根本及方法,有些人可能要经过更多的“渐修”,但是这个过程是相通的。第四种“渐修渐悟”则是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进行思想的修复,一旦开始自己的设计生涯,设计实践会是极好的进行渐修和渐悟的方式,通过不断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流,设计师得到第一手反馈,这些反馈在随后的新的设计项目中会得到考虑和重视。从而为下次产品的成功奠定基础。这样的不断实践,不断磨合就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设计本身有不断的新的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渐悟”的过程。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5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我认为,学习能使人快乐。

学习带给我意气的快乐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燃烧起勇往直前的意气,让我重生了改变命运的意气,让我迸发出谁与争风的意气。正是因为学习带给我意气的快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丰富自己,改变自己。正是因为学习带给我意气的快乐,让我在自然科学中感悟宇宙的奇迹,在人文科学中感受艺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真谛。正是因为学习带给我意气的快乐,让我跟孤单,寂寞,怯懦,畏缩大声说“no。”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学习让我真切,让我充实,让我走向成功。

学习带给我智慧的快乐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有智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学习,能让人反省,能让人明智,能让人充满智慧。车胤囊萤夜读,匡衡凿壁偷光,管宁割席分坐,霞客志在天下。许许多多的例子不就是在证明学习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吗?一个人智慧的多少并不是因为他的天分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学以明志,习以致远。一个会学习的人,他一定充满了知识,充满了智慧。我愿意一生与学习为伴,因为它能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在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依然保持对理想,对未来的美好的追求。

学习带给我成熟的快乐

没有什么比学习更能让人成熟的捷径了,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成熟的催化剂,是成熟的必要条件。小时候不学习的我喜欢在泥巴坑里扑腾,喜欢在游戏厅里度过。自从认真学习后,我便感悟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变得沉着,冷静,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渐渐的,我开始远离邋遢,远离幼稚,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向着成功的彼岸扬帆驶去。书本里,有我敏捷的思维在跳舞,师友间,有我欣喜的情感在流动。生活中,有我的精神在呐喊。这无不归功于学习带给我的成熟,让我懂得去奋斗,懂得去珍惜,懂得去感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的学习吧,让快乐伴随着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真正的快乐。谢谢大家!

经济管理学院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6

【关键词】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

护理技能训练教学是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使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的扩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如何培养综合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我们每个护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感悟式教学。

1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内涵

1.1感悟的基本内涵[1~3]“感悟”一词,最早源于东方佛教中禅宗的“顿悟”思想,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到了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准确表达,不同于感性与理性认识。

下面我们看看各类字典辞书对感悟的解释:

《辞海》(新版4547页)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缩印新版622页)解释为:“有所感而觉悟”,《现代汉语词典》(新版410页)解释为:“有所感而领悟”。《说文解字》解释为:“感,动人心也。”“悟,觉也。”综上所述,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一个感知、积累、思考、领悟并不断提高的思维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体验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是知识学习与人生感悟相统一的心理意识活动就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体表现为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就其内部结构的关系来看,感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感”,即是教育心理学所说的感知,属于感性认识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悟”在“感”的基础上引发的思考,理解及创造,体现着学习主体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这是感悟的最高境界,属于理性认识的层面。所以从其内部结构来看感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

1.2“感悟教学”的内涵[1,4]何谓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双方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相互作用,不断成长的过程。

什么是“感悟教学”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感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感悟教学,就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感悟这种认知思维方式,教师提供感悟契机,学生通过感悟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感悟式学,这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第二个方面是感悟式教,这主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

1.3“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的内涵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就是指在技能训练教学中,将感悟教学的方式贯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以优化教学,促进体验,实现护生的整体感悟,来提高护生的整体护理技能操作能力。

从护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感悟学习就是指护生通过教学观摩、亲自操作的方式而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感),从而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思想相照、认知升华的一种过程、一种状态(悟)。也就是说,“感”是感知,是对教学内容即每个操作步骤的认知和把握。“悟”是理解,是明白,是对教学内容即每一项技术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深层内核的理解;技能训练中的“感悟”是护生凭借对技能训练过程中每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的,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调动各种感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收罗信息,才能实现。感悟学习过程,护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每一项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来提高护生的护理操作水平。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技能训练感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护生,在技能训练教学中充分调动护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护生的想象,促使护生通过体味、领悟每一项操作要领,来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2实施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的必要性

2.1传统护理技能训练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1存在问题之一从教学方法来看,我国护理技能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也越来越普及。但上述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片面追求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人文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很多护生能感知、体悟的东西变成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只考虑教会操作程序和步骤方法,至于如何教好、怎样学活,则考虑不多。

2.1.2存在问题之二从护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看,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项细致的实践性教学,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严格按《护理技能操作标准》执行。很多院校为了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一味地追求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过分强调操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护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忽略了训练过程中主体的感受和体验,认为训练次数越多护生操作动作就会越规范、越熟练。殊不知这种单纯的、机械的、频繁的训练,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使规范操作训练流于形式,甚至会挫伤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只要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动精神就会受到局限[5]。

2.1.3存在问题之三从护理技能训练的内容来看,护理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操作技能训练和心智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指进行实际身体活动的训练;心智技能训练指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动作技能过程的训练,但由于它的潜隐性,常常被忽略,在传统护理教学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教学中纯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增无减。诚然,护理技能的确需要进行操作训练,而仅仅依靠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尽管可以通过训练在短期内达到速成的目的,但忽视了对护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所学内容过后很快就会遗忘。而且单调、过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可能破坏护生的心智技能。

2.2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必要性选择“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是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与理解;是一种在训练基础上的“悟性”的生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想象、积累,使自身的知识得到扩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进而完善了自我。感悟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我们将其引入护理技能训练教学中,在训练过程中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联想、想象,让护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进行切身感受,进行分析或推理,仔细品味,深入推敲、揣摩。这样既达到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又达到了培养护生心智技能训练的目的;还能使护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护生的主动性,极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把护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将感悟教学理念引入护理技能训练教学中。

3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自悟营造教学氛围,激发护生对护理技能训练的热情与兴趣,是培养护生自我感悟的前提。积极的兴趣可以促使护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而且兴趣高的护生可对每个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形成更多的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护生积极地去自我感悟。当自我感悟变成护生学习的主流时,护生的自我感悟,就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将技能操作训练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来传授给护生。因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等,显得形象直观;还可利用课间时间播放优美音乐,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护理技能训练毕竟是以训练为主,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护生的亲自练习,应在护生已经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这样可增进护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记忆。

3.2训练思维,注重理解,深层领悟思维是感悟的关键[6],学者陆世仪说过:“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这里指的思维是科学的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因为只有科学的思维才能激发感悟。针对护理技能训练课中的直觉思维是指护生很快对教学内容、每个护理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有了一个直接的觉察。在护理技能训练中,教师应指导护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引导护生“爱思、多思、善思、深思,逐步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从而培养其感悟能力,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理解是“感悟”的基础[7],没有理解的积累就不会凭空产生“感悟”,没有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有真切而深刻的个性化“感悟”,只有理解透了才能更好地感悟。《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通过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护理教师在技能训练课中注重开发护生的“灵性”与“悟性”的同时,不要忘了还要引导学生打好“理解”能力的基础。针对护理技能训练课中的理解是指护生对每一项护理技能的操作方式、操作技巧、操作要领重在理解(理解是护生真正的理解,不是表面上肤浅的认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因为理解了的才是最深刻的。

技能训练不是动作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每个操作要领的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包含着理解、感悟、记忆等环节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应着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启护生的悟性,让护生仔细观察每个操作步骤和深刻理解每个操作要领,调动护生的想象,激活护生的思维,让护生深入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深层内涵,让护生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男病员导尿技术”其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为“阴茎与腹部成60°角”,很多护生在操作时都容易出错,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含义,多问几个为什么,来充分调动护生的思维,再以思维为核心进行深入地领悟,潜心地思索,就能使操作中的出错几率降到最低。“阴茎与腹部成60度角”,究其原因这还得从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说起,男性尿道有3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耻骨前弯。耻骨下弯固定不变,耻骨前弯则随阴茎位置不同而变化,如将阴茎向上提起,耻骨前弯就会消失[8]。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操作时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即达到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又达到了培养护生心智技能训练的目的;还能使护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之,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引入护理技能训练课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悟与训练犹如护理技能训练教学的双翼。离开了“训练”,“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必须同时并举。

参考文献

1周丽梅.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后晓东.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

3孙玉清.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感悟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

4刘云.当代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感悟教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4.

5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1):19-24.

6申国君.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内蒙古教育,2001,(4):17.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7

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心智

心智包含着“心”、“知”、“智”三个要素。“心”指的是心理素质,表现为心思、心向、心态、心灵;“知”指的是个体所占有的知识及其结构体系;“智”指的是智慧,即个体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怀特海认为教育就是心智的教育,就是使学生最终获得有教养的心智。他对心智的教育要素作了进一步的细说: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训练,是心灵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是知识传授,但还有另一个要素就是培育智慧,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他的论述扣住了心智内涵中“心”“知”“智”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指明了现代教育真谛,教育是一个全面的心智工程。这些阐述体现了他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所说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二、心智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怀特海认为心智的三要素“心”、“知”、“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

他说:“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这样,或许某些报纸杂志的编辑需要这样。”这段话旨在说明,“知”与“心”的关系。利用知识来塑造生活,要与人的情感、欲望、希望等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强调知识的习得和使用与人的心理情感的不可分性。确实如此,“心”是动力和向导,因为不论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皆因心而起,因心而变。“知”是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的心思、心态的形成总是以对世界认识为基础,并随着认识的改变而改变,其中正确的认识是建立良好心态的前提,而错误的认识却往往是导致心灵扭曲的原因。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正如《论语》的“格物、至知、而后心正”。

在“知”和“智”的关系上,怀特海论述得更为精妙。他说“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智慧的本质是主体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说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俗话“学知识,长智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经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由此可知,智慧源于知识,但智慧又高于知识。正如他所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古人清楚地认识到――比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智慧高于知识的必要性。”在怀特海看来,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自己却不善思考,不思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真正的智慧之人,是自愿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在做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活跃的思维,从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

可见,止于知识的学习肯定是不够的,智慧需要知识,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自然生成智慧。即使是很博学的人,也不一定是很智慧的人。智慧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教会的,而是个体内在生长的。知识可以传授和记忆,可以教给和转让,而智慧则不能。智慧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等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的。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常识;不是聪明,也不是经验;智慧是我们站在知识、常识、聪明和经验的台阶上,观察这个世界时所能张开的那双充满欣赏和不断有所发现的眼睛,是眼中这个美丽世界融入我们的心灵时绽放的感悟的花朵。

三、心智教育的几个关键词

1.有序在谈到心智发展时,怀特海指出: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在《教育的节奏》一章中也指出:“课程设置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系列科目,所有的科目本质上都应该在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真正重要的顺序是教育过程中应该认定的性质的顺序。”这是强调心智教育的课程内容要讲究顺序性,合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达到循序渐进。正如他的一段精彩的诗意语句表述:“我们要努力在学生的心灵中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从属的循环周期中去。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适合的作物。”

2.自由心智发展重在自由个体的内心感悟,自主建构。怀特海说:“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就教育本身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他反复强调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

心智发展的创造性冲动来自内部,而且完全为个体所特有。心智发展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等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的。他说:“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这里我所说的生活的艺术,是指人的各种活动的最完美的实现,它表现了充满活力的个体在面对现实环境时所具备的潜能。”

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心智发展。他说:“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关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像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他的这段话旨在强调心智发展中知识的获取不在乎一味地大量的灌输,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只能得到一些死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教育对于人实现心智的发展有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功利的和职业的考虑没有联系的”。这种理智或心智陶冶的价值大于具体知识或实用知识掌握的价值。

3.文化人最终是受文化规定的。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给他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哈耶克在《心智、知识与道德》一书提出了“心智―文化进化”论,强调人类在“心智―文化进化”过程中,每个人的心智才得以逐渐发展成熟。叶澜教授也曾说:“教育忘了精神,忘了文化,我真是有点忧虑。”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文化虽然不带来实利,但可以播撒美好和光明,可以引导人们走进真、善的晨门。怀特海说:“这个世界的智慧就在这些文学名作中被保存了下来。”心智发展是从感知到语言能力的获得,再从语言能力的获得到分类思维和更敏锐的感知。这一过程是“在古典文化学习中,通过对语言全面而透彻的学习,来发展我们在逻辑、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心智”。他在第四章《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中说:“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它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文化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为了行动,应该使工人从盲目的辛苦劳顿中解脱出来。艺术的存在使我们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妙,它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光耀千古的文化经典,时至今日,仍仍熠熠生辉,闪耀着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读中悟,悟中感,感而有所用,与学生一同去追溯,追溯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课外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感悟经典,感悟人生的智慧。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8

xxxx年xx月xx日,在xx数据库升级后,做为现场值班的我,在局方发现批量用户开机不成功投诉,通知我到现场处理时,未能及时赶到,造成用户投诉。

古人常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但一开始,我并未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反省。古人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若是找不到根本原因所在,敷衍了事,于事无补,将来还会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悔悟后,归结原因如下:

1、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不踏实。这次犯这样的错误,我自己都觉得太不应该了,这证明了我的思想作风没有端正,岗位责任意识不强。现场服务是公司“脸面”,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无法胜任此工作的。我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岗位责任,明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做好工作的起码要求,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就不能正视问题。不论有多少理由,都应端正服务的态度、严格执行服务规范,确保现场服务工作的良好运行,对客户提出的需求,更应认真对待。同时,更是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切忌工作上的随意性,有一句法的格言说到“魔鬼出于细节”

2、本次的错误在于我的惰性,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凌驾于工作之上,奢望的认为该操作已经做过很多次,应该不会出现问题。而当事故发生后,又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有逃避的心理。因此,一开始,还不能接受领导的“棒喝”法门,把问题东推西推,想牵强附会到别人身上,还强装出一副“此事与己无干”的样子,对事情展开一番“与己无干”的耍赖分析!每每想起当时的嘴脸,心中甚是羞愧。

通过这件事,我重新反思了自己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的态度,感悟到:

1、“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事做人的能力”。做人要专注,做事也要专注。做事不专心,一定无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无法清楚地掌握细节。学习就在做人、做事的点点滴滴中。经典绝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做人、做事的点滴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了那么多的书,假如不融会贯通,不与生活结合,就很难有喜悦,就是古人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9

【关键词】顿悟美术教育体验

20世纪初在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日渐式微,以西方自然科学、实证逻辑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方法占据主流。不可否认,“东学西渐、中西融合”使得我国美术教育飞速发展,但是“传统出新”,发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精华,古为今用,也很重要。“顿悟”教学法作为我国传承下来的一种重要的、普遍的美术教学方法,很多历代大师、名家都受益于此,即使是在今天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其仍具有重要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与运用。

“顿悟”本是佛教用语,本意是佛教徒对“真如”“佛性”的领悟。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我国后,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逐渐产生了佛教禅宗。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思维方式和六祖慧能“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①是“顿悟”这种教学方法的原型。南宋的陆九渊完整地提出了“顿悟”教育理论体系。他认为,“顿悟”教育宗旨在于“发明人之本心”,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强调“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提倡学习要独立思考,要提出疑问。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跟,学人言语”“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我们要寓教于乐,教学上要讲求点悟、简易,以最简单的方式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②

西方一直到20世纪初期,才提出“顿悟”学习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顿悟”学习的心理机制。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取香蕉”实验研究认为:解决成就性问题的学习过程决不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通过“顿悟”这种突发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情境以及对象间整体关系的理解,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派继承了这种学习理论,并补充完善。

笔者总结了西方的“顿悟”学习理论,包括:1.“顿悟”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2.“顿悟”学习不是简单的试误或是无目的的试误。3.“顿悟”的内容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4.“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5.“顿悟”学习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通过经验总结探索了“顿悟”教学法,西方教育家则通过心理学实证研究得出了“顿悟”学习理论,为我们揭示了“顿悟”教学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顿悟”教学的作用价值,所以西方基于心理学研究的“顿悟”学习理论与我国的“顿悟”教学法虽有差异,但可以看到两者是殊途同归的。

我国在很早就把“顿悟”教学法运用到美术教育中,这是与我国的传统艺术思维有关。我国传统艺术思维讲求“天人合一”“宁静平和”,追求自然,去偏执,回归心性本原,感性、体悟、直觉、内省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所以“顿悟”教学法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举例来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进张长吏笔法十二意》中讲述了自己接受“顿悟”书法教育的故事。颜真卿向张旭学习书法,但张旭只写书法,却不说运笔的窍门和笔法的解释。颜真卿问好友裴敬:“足下师敬长吏,有所何得?”裴敬答:“但得书绢素屏数本,亦尝论请笔法,惟言俗加工学临写,书法自当悟。”颜真卿通过刻苦练习,终有所悟,后成一家。张旭所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顿悟”法,传授笔法在次要,关键是要学生多临写并需思考,如此稍加指点就能获得书法的“妙”。

当然,要将传统美术教育的“顿悟”教学法灵活的运用到现代美术教育中,还需要提炼完善。我们认为,在实施“顿悟”教学法时应该按“顿悟”的发展过程对美术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出一些要求。

第一,适当的基础技能训练。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③充分说明美术创作中技能练习是要日积月累的磨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美术家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就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器”。所以,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设计、影视媒体的教育,基础的技能、技法训练都不能太少。教师要布置适当的、合理的作业量,学生也要尽力完成,并对自己提出一定要求,增加练习。

第二,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石涛在长卷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卷末长题曰:“……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辨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鉴赏云乎哉!”④则说明了艺术体验的作用。没有体验何来美术的创作,体验式艺术家对外物界中美的对象的探寻,也是外物界对丰富深邃的审美主体的期待,是艺术家心物交融的过程。艺术体验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采用不同形式的艺术体验,如写生、临摹、下乡实践、实验教学、工厂见习等,关键是一定要让学生深入观察、感受、体验外物界美的对象,学生自身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留心身边点点滴滴的美。

第三,教师传授学生“思”的方法。学生主动去思考训练与体验只是“顿悟”“量”的积累的一方面,再一方面就是“思”,它不仅要求教师不能填鸭式地强行教学,而且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式地训练体验。原因为:一,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已经告诉我们,“顿悟”学习不是简单的“试错”过程,其是已有认知的重组。如何重组?思考就是重组。二,美术虽取材于外物界,但是它其实是美术家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心物交感而产生的,是美术家主体智性的激发和创造的结果。这种“心物交感”“智性激发创造”就是“思”的过程。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就说落墨前要“凝神静思”,才可笔底生花;郑板桥也是日间作画晚间思考,四十年不断。可见,“思”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实施“顿悟”教学法中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要教学生如何去“思”。例如“广思”即对未知领域的思考应该采用什么办法,“深思”即对已知领域的深入思考又采用什么办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把握。而学生也要主动去思考,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自己的思维素养。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拨”要讲求简易直接,学生要设疑自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虽不似禅宗“顿悟”那般“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拈花意旨,一味妙悟”的获取和传承智慧,但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顿悟”也讲究教师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准确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使其的思想得到大幅度飞跃。这种直指关键的“点拨”,依据的就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零散的或是碎片式的想法,只要有外部的触发点就能使原来这些想法立即被联结起来,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思考。另外,这种简易直接的点拨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智力。所以教师点拨得越简易直接、越准确到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越能得到锤炼,智力开发也就越充分。

学生在“顿悟”教学中也要设疑自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一直提倡“闻之始疑”,有疑问才能有进步。现代心理学提出的学习不单单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其实是答疑解错的学习过程。所以,在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当疑问解决了,学问也会长一点,解决的疑问越多,学问长得越多,“顿悟”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第五,教师、学生要不断地巩固“顿悟”的成果,并进行转化、提升。虽然“顿悟”的结果将作为长时记忆被永久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但是教师、学生要不断地巩固“顿悟”的成果,使之成为新的“顿悟”的知识源、思路和想法,不断转化提升,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顿悟”。

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实施“顿悟”教学法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下:

首先,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师多数只能称为美术家,而不能称为美术教育家。他们在美术创作上的成就无可否认,但从事美术教育,还缺少必要的美术教育理论,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也不够。所以在实施“顿悟”教学法时,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可能尚缺火候,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素质需要重视。

其次,近年来,我国美术学院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生源素质却呈下降态势,将美术作为兴趣、事业的学生在日益减少,这对于教师开展“顿悟”教学法挑战不小。因为“顿悟”教学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去做练习、去思考、去探究问题,但是要扭转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再次,实施“顿悟”教学法需要教学辅助机构的配合,如图书馆、实验室、陈列馆、展览馆、实践基地等多方面的配合,来完成学生的练习与体验,协调统筹这些场所,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也是一大任务。

“顿悟”教学法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不仅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即使是以现代视阈看,也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西方的心理实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实践验证了它的可行性。我们更应该研究它,运用它、并把它介绍到世界美术教育领域中去,体现其更大的价值。

注释:

①赖永海.坛经[m].尚荣,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12

②陆九渊.陆九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541

③郑板桥.郑板桥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6

人工智能的学习感悟篇10

关键词:党性教育  

       一、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1)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学到的理论内化成为思想态度,关键是要让党员学会体悟、做好体悟。创造平台,营造环境,呈现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营造体悟环境的做法。现场教学通过让党员身临其境,通过实地、实情、实景的讲解,获得直接的情景体验和在感悟中找到感觉、感受和探索。应该注意的是,现场教学的组织应严谨而富有目标,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目标,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党员边走边学,边听边省,边看边思,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跟进。

        (2)坚持以党员为学习主体,创新方式,激励思考与内省。体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党性理论和党性知识的内化,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思想和智慧。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来增加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党员深入思考,启发思维,启迪心智。

        (3)点拨精讲,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党员学习时间短,对党性认识也有限。在教学中,干部的点拨精讲对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部的点拨精讲,让党员注重掌握精髓,把握核心和关键以及巩固延伸。帮助党员掌握理论,坚定信念,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找到方法,获取力量,从而主动改造自我的精神经验,主动进行党性分析,主动寻找差距、明确目标、促进觉悟、增强党性。经过主体的思辨与渗悟,最后形成或重构与党性原则相符的自我精神经验体系,实现党性教育的内化。

        二、讲党性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落实于做。

        养成是党员把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已接受到的知识外化成为行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在机关的要求和干部的指导下,以党员自我教育为主。通过党员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强化对党性的认识和养成。党性的外化就是作风了,党性教育的养成也就是作风的养成,具体对党员有几个重要方面的要求:

        (1)坚持党性原则,养成良好思想作风。

        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党性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突出解决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不良的思想作风;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抵御“灯红酒绿”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坚持科学的工作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要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端正导向,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解决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要牢记使命,坚持原则的作风,切实解决软弱涣散、不敢碰硬的问题;要严谨细致,坚持敢于攻坚克难的作风,不怕辛苦,不畏艰难,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

 三、党性教育要体悟和养成

       (1

)开创工作新局面,要遵守制度,坚持顾全大局的作风,切实解决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较重的问题;要真心为民,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切实解决腐化堕落的问题。

       (2)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性原则向社会展现的载体,人民群众总是从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认识和评价党。

       (3)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才会给人民群众对党性有一个好的认识,反之,党员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作风,也给人民群众对党性认识有一个负面的印象。

        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注意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养成。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其次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再次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

        四、党性教育中的要有创新和发展

        (1)学习有创新。以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发展培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把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轻松愉悦的体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充实知识、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