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具体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0:38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1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村经济;改革作用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动措施

1.1明确土地产权,完善法律制度

农村土地产权是农民从事农务劳动的根本,相关领域人员应针对产权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对产权关系进行合理细化,对产权范围进行严格界定。制定明确的土地产权制度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法律制度能够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在经济市场中不受侵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备受重视。法律部门应严格规范农村经营模式,鼓励开展合法的规模化经营,完善合法有偿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做到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使土地改革在完整的法律体系下运转,而且还能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保障[2]。

1.2转移土地承包权

农村土地承包权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权是农村土地改革中工作的主体,将承包权真正交给农民,能够保障土地的合理使用,着实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在农村地区的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权在农民手中可以促进集中统一化管理,节约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经济和人力投入;三是农村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承包权交还的方式,能够保证农村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强化了土地管理,优化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前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推动作用

2.1形成生产规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土地为基础的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逐渐增多,呈现区域规模化经营。坚持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结合发展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仅使农民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收入,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

2.2规范土地流转形式

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多,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在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中,相关制度与法律规范不够健全,土地制度改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够规范土地流转形式,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土地制度改革减少了农村土地纠纷,稳定农村地区社会治安,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3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深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可以使农民灵活管理土地、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来增加多渠道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的多元化全方位发展,而且能够改善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地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2.4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在当前的农村,不少农民选择打零工、做小生意等多种形式来增加经济来源、扩大收入,导致农村土地闲置,无人耕作,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解决土地不能按照比例分配的问题。不仅能够增加农村生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从长远发展来看能促进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提升。

2.5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随着我国惠农政策的全面普及,农村经济已经得到了增长,但是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问题。贯彻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才能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城市乡村经济一体化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2

一、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

土地出让收入是土地财政最重要的载体。2011年至2014年,全国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在30%以上或接近30%,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0%以上,发挥着一般公共财政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地方政府通过大量供应土地,一次性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吸引外来投资,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就业水平,带动当地群众收入水平提升,加快本地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2010年和2011年,地方政府直接安排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当年土地出让净收益支出的比例最大,分别是26.92%和16.78%。三是加快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民生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教育资金,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向“三农”倾斜,统筹城乡发展。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推动“三农”建设步伐,征地拆迁等成本性支出也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土地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根本方针。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使得可供应土地日趋减少,带来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二)经济发展周期影响土地财政的持续性

土地的供需关系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明显,经济下行很可能导致土地价格的下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进而使得地方政府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

(三)土地融资带来的政府性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抵押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形成了大量政府性债务,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债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长期看,在债务风险临界点不好把握的情况下,此举具有一定的隐性风险。

(四)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的审计结果显示,市、县级政府在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未完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虚增财政收入、调节财政收入进度、平衡预算、超范围使用等。

三、全面深化改革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土地财政的成因涉及土地制度、财税体制、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多项改革措施,将对土地财政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上市交易、不能抵押。《决定》的一个亮点,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土地的权能,不仅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而且赋予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可以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一样享有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待遇。这一举措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了保障,迈出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步。

2.改革征地制度。《决定》明确了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通过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逐步减少强制征地数量,减少征地纠纷,使被征地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真正实现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3.改革完善土地市场。《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还要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使市场在国有建设用地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财税体制改革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决定》提出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其规模和比例,同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这些举措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避免习惯于向土地财政“伸手”的现象。

2.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及风险预警机制,《决定》对政府债务管理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地方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行地方债,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土地融资,以防范和化解土地融资带来的债务风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中,对地方债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债规模后,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债券,这是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新突破。

3.完善税收制度。《决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完善地方收入体系,相应减少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地方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将得到缓解。

4.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决定》提出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改革方向,通过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明确事权划分,提高中央支出责任、减少地方支出责任,缓解地方的财力困难。

(三)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决定》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突出科学发展导向,综合评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全面成效,不再仅仅把GDp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体现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绩考核工作的鲜明导向,“以GDp论英雄”将成为历史,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将得到缓解。这些措施有助于促使地方政府官员“看淡”土地财政,不再过分追求土地财政。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3

 

―、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

 

苏联时期,农业一直是该国的一个薄弱环节。以致苏联解体后,农业仍成为困扰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为了实现所谓的超高速工业化发展,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一直忽视农业的发展。但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当时政府部门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超越其社会发展现实阶段,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苏联时期主要实行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两种公有制形式。这两种所有制形式下的生产和经营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中进行的,未真正认可和利用市场规律,压抑了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大,但是仍然不能生产出满足整个国家需求的农产品。1988年,随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苏共中央也开始从两个方面对苏联农业经济进行改革:一方面就是在保持“全民土地所有”的制度前提下推行租赁生产责任制改革;二是对农工综合管理体制进行微调。但是,由于农业经济改革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加上农村干部长期受到苏联体制的官僚主义作风束缚和其自身利益的驱动,导致整个苏共中央的农业经济改革政策没有很好地得以落实,苏联仍然无法摆脱农业经济发展困境。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寻求摆脱现实的改革者就致力于督促政府改变政策,鼓励农业私有化,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増长。

 

二、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及主要措施

 

苏联解体后,作为其继承者的俄罗斯执政者对于农业经济改革的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俄罗斯政府欲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实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非集体化”,期望扭转俄罗斯的农业经济发展困境,为农业经济生产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业生产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着手调整农业经济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一系列举措促使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图1所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生产下滑之后,2000年以来,俄罗斯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除2010年干旱造成种植业产品大幅减产之外,其他年份农产品的产量均大幅増加。具体而言,从俄罗斯农业改革、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调整的过程看,俄罗斯的农业经济改革基本历程如下。

 

1.农业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阶段(20世纪90年代)苏联时

 

期一直实行单一的土地国有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俄罗斯开始私有化国有企业,深化农业改革,推进农业市场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土地私有化,二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非集体化改组问题从表面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经济改革进行得比较顺利,改革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农业经济改革不仅没使农业私有化,也没有取得市场化改革的预期成效,反而削弱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导致俄罗斯农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历了一场持续、严重的衰退过程。

 

经过20世纪90年代将近10年的农业经济改革,俄罗斯农业经济连续出现负増长,农业总产值持续下降。据统计,俄罗斯1800万hm2农田荒芜(与法国面积相当,宰杀牲口无数。到了2000年时,整个俄罗斯亏损的农业企业达到51°%,其中12°%的农业企业己经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2.农业政策战略性调整和不断强化扶持阶段(2000年以后)

 

进入21世纪之后,俄罗斯政府开始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让俄罗斯的农业生产逐渐走出困境。2001年,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政府部门颁布《农业土地改革法》,为解决土地的所有权等各种问题奠定了法制基础。2004年,俄罗斯政府还通过《统一农业税法》,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各项税率。2005年,俄罗斯政府将农业列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规定在政策、税收、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2005—2007年,俄罗斯政府的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増加至57亿美元,増长率为87%。俄罗斯政府各项支持农业经济的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俄罗斯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减少对国外肉类的进口依赖。

 

2006年颁布、2007年1月11日开始实施的《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法》,也就是俄罗斯的新农业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并将农业的各项经济政策统一纳入国家的各项社会经济政策当中。《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法》重新定义了俄罗斯的农业发展方向,明确了整个俄罗斯农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和方向。根据该法规,联邦政府制定了自苏联解体以来颁布的第一个农业发展5年规划。5年规划提出,在2008—2012年内,农业经济生产年均増长率保持在4%左右。这个5年发展规划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是提高俄罗斯农业生产的竞争力;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农业经济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方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土壤的保护。

 

2009年3月,俄罗斯成立俄罗斯联合粮食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使命是増强俄罗斯国内市场粮食购销及出口等能力。俄罗斯联合粮食公司控制了俄罗斯粮食市场的一半江山,下辖31个粮食企业,其粮食储存能力达到了300万t。

 

3.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俄罗斯主要采取信贷与税收优惠、农村发展专项规划、农产品市场调节及贸易保护等措施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1)通过信贷优惠改善农业融资条件。2000年俄罗斯政府专门成立了为农工综合体企业融资的俄罗斯农业银行。2006年,俄罗斯成立了国家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主要方式是为设施投资提供低利率信贷。

 

(2)提供农业税收优惠。根据2004年1月1日生效的《统一农业税法》,俄罗斯引入统一农业税。农业企业可选择采用统一农业税,也可保持原来税制。采用统一农业税的农业企业可获得免征所得税、财产税、増值税等优惠。

 

(3)实施农村社会发展专项规划。自2003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开始实施农村社会发展专项规划,以解决农村家庭住房问题。据统计,2011年,俄罗斯联邦拨款77.2亿卢布(100卢布约合20.24元人民币,2012实施专项规划。

 

(4)完善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为了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调控。2006年12月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法》规定,政府采取“国家采购干预”和“国家商品干预”的方式来调节国内农产品市场。

 

(5)鼓励农产品出口。2008年之后,俄罗斯开始实施刺激农产品出口政策(2010年因干旱,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主要政策措施:一是成立国有联合粮食公司,使其成为政府支持粮食出口的重要工具;二是降低粮食的铁路运费和港口倒装费用;三是提供出口补贴,简化粮食出口増值税的退税程序,为俄罗斯粮食和面粉进口商提供进口信贷等。

 

(6)设置农产品贸易壁垒。为降低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本国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俄罗斯政府通过规定特殊进口关税,采用专门的保护措施和反倾销措施等来对农产品进口进行调控。

 

近年来,俄罗斯的农业经济政策对其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把农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而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政策及法律体系,促进了俄罗斯农业经济的复苏。

 

三、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农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俄罗斯,影响其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政府不断总结20世纪90年代农业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大力发展农业与工业并重的综合体经济形式,并不断寻找着符合俄罗斯本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农业经济体制和改革发展道路。同时,俄罗斯政府妥善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以此维持住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促使俄罗斯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5]。

 

中国和俄罗斯的农业经济改革都有数十年的历史,虽然中俄两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条件差异很大,两国农业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也完全不同,但其农业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气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也应该和工业及第三产业一样拥有同等的地位。国家不能只为工业的发展输送血液,还应为促进农业的健康飞速发展,让农业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取得的进展中分享到好处,不断加大对于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保证政策、资金、科技力量也向农业生产倾斜,以此来实现农业发展的五、日本韩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鉴于日韩两国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工业化与产业现代化进程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日韩两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农业政策的指定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可以从日韩两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历程及其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得出一定的启示。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粮食自给关系一国政治经济自主性,尤其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战略意义,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2为了有效地提高农业竞争力,在采取农业补贴措施时应

 

该慎重考虑,多种机制协同作用。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是切实可行而又不会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有效途径。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困境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组织还能有效地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业补贴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卫生防疫制度和动植物检疫制度等措施是在wto框架下保护本国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同时中国农产品生产也应适应相关的卫生防疫标准与动植物检疫标准,以増强国际竞争力。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4

关键词:结构力学;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1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7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列为未来10年内中国全日制工科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1]。土木工程是工科中的传统专业与基础专业,其内容涵盖建筑、桥梁、地下空间等方向,构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行业。如何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未来10年内成功实施土木工程行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批高质量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目前土木工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结构力学课程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是联系基础力学课程与工程设计课程的纽带,是从力学基本理论过渡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2]。在各个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将结构力学视为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大部分高校招收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时重点考试和考察的课程。

传统的结构力学课程强调结构的定量计算和求解能力,这在计算机数值分析技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值得肯定。但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工程实际中复杂结构的定量分析大多借助于专用的分析软件和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在此背景下,精确的定量计算和求解能力并不是衡量一名优秀土木工程师的最重要依据[2]。实际工程中需要的更应是力学概念清楚、工程思维

性强、结构创新意识浓厚的优秀技术人员。换言之,能够将力学概念与实际工程进行紧密联系、有效融合,进而在概念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结构创新的卓越土木工程师。这恰好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点和要求高度吻合。

为适应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需求,应在传统结构力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适度弱化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突出概念分析与工程思维能力培养,并探索出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形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工程性和思维性于一体的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结构力学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应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围绕力学基本概念及其科学运用这条主线,以工程实践为背景,工程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为此,在经典结构力学教材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了如下改革举措。

(一)引入趣味性结构力学内容

针对经典结构力学教材内容中的主要概念,融入了相关的一些趣味性知识内容(如表1),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分析工程背景及典型案例

结合各章知识点和基本力学概念,在导入新知识内容前,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动态元素,创设实际工程情境,从而引出本部分教学内容对应的工程任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相关理论知识点讲解完毕,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进行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工程思维渗透到结构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各教学章节部分相关工程背景举例如表2。

(三)开展结构力学课外知识讲座

邀请学校名师开展了“怎样学好结构力学”的学习方法讲座;邀请外校名师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概念分析能力的培养”的课外研学讲座;邀请课程组教师开展了“结构力学与工程结构抗震减灾”的前沿知识讲座。通过知识讲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对结构力学与工程实际的联系进行深入思考。

(四)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

为提高学生对结构力学概念的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外教学中引入了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首先,针对结构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要求学生根据命题要求,利用有机玻璃设计和制作桥梁结构,并通过手拉小车施加移动荷载。此外,针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地震频发所导致的大量工程结构事故,要求学生利用木材制作一个多层房屋结构,在各层通过铁块施加附加质量,并通过实验室振动台施加汶川地震荷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地震对于结构的破坏作用,初步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力学知识设计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工程结构。

三、结构力学教学改革措施和效果的实证分析

在初步实施上述教学改革思路后,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改革措施和效果的反应(表3)。82.5%的学生认为结构力学很有趣,但同时66.25%的学生认为结构力学难懂,这

充分体现了结构力学趣味性较强但同时对思维性亦要求较高的特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各项改革举措都有必要,其中对趣味知识、工程背景和模型实践的需求最为突出;82.5%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有助提高学习兴趣,75%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对学习有帮助,同时对于教学的总体满意率为97.5%,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改革设想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由表3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于结构力学的趣味和工程知识有较大需求,但目前的结构力学教学课时较为有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如何优化经典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使之与趣味性和工程性补充知识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力学概念的基础上,充分增加学习兴趣,锻炼工程思维能力,也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5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作个总结。

一、基本做法

(一)突出部门特色,及早谋划部署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省委2008年9月27日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后,厅党组于次日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赵洪祝书记在全省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的《实施意见》以及斯鑫良部长前期赴我厅指导调研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指示精神,专题研究部署我厅学习实践活动,并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和工作部署,把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厅机关成立了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精心谋划,制定实施方案。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论证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阶段工作安排,注重平台、载体、抓手和成果设计,注重广泛参与和互动交流,注重学习与推进工作相结合,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三是动员部署,明确活动要求。2008年10月10日,我厅在省级机关中率先召开动员大会,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十一指导检查组组长方士荣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厅如何搞好学习实践活动了明确要求。我代表厅党组作动员报告,全面部署我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四是搞好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厅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浙江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浙江卫视、浙江电台等主流新闻媒体,对我厅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多次报道。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简报多次刊发我厅学习实践活动经验做法,我厅2篇文章入选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汇编。《浙江国土资源》杂志共刊发学习实践活动新闻报道、评论和优秀体会文章35篇;厅学习实践活动办共编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37期,专报9期,制作宣传展板2个,举办专题书画展1次,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突出求真务实,扎实开展解放思想“三大行动”

一是组织学习,开展科学发展理论传播行动。认真制定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了“领导干部带头学、突出重点全面学、集中分散结合学、联系实际促进学”等“四个学”措施。开展了“举办专题报告会、浙江国土资源论坛、党风党纪教育和撰写学习心得、办好宣传专栏”等“五个一”活动,来推动我厅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讨论交流,开展科学发展理念扎根行动。围绕“现在怎么样、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建立节约资源创新发展新格局”为主题,按照“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权、勇于去部门的利、勇于破陈旧的规”的要求,分“支部、片组、集中”三个层次和“土地、矿政、综合、党群”四大板块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辨是非、查摆问题、研究对策。三是深入调研,开展科学发展举措调研行动。重点围绕影响和制约保障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基层单位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中的疑难问题,确定了27个重点调研课题,由厅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如何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服务和监管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目前,各项调研课题均已完成,并已形成调研报告,下一步将着重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加快推进政策规定和有关制度的“立、改、废”,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三)突出实践特色,积极推进资源要素保障工作

我厅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和当前经济形势,突出实践特色,积极服务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保稳促调,取得了一定实效。一是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服务月”行动。由厅领导带领6个工作组,深入杭甬客运专线、杭宁铁路等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进行专题调研,主动上门服务,着力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2008年12月18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在我厅上报的《关于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服务月”活动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批示:“省国土厅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服务月活动的思路、方式和效果都比较好,望及时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活动。由厅领导带队,对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理清了思路。三是开展“365”节约集约用地推进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机制、进度报告和监督检查机制,先后2次召开由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联席会议,交流进展与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四是开展“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部署。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要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以及为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提供用地保障和矿产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措施。2008年11月28日,省委书记赵洪祝肯定了我厅的做法,并在省政府办公厅、省应急办值班信息快报《省国土资源厅采取有力措施为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提供用地保障》上批示:“要尽最大努力,为扩大内需加大投资项目的落地提供用地的保障”。

(四)突出群众路线,扎实开展分析检查工作

一是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围绕国土资源领域热点、难点问题,采取问卷调查、民主恳谈、实地走访、开设专栏、设立征询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基层有关单位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经归纳梳理后,作为厅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集中对照检查的问题,作为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二是深入查找问题,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厅领导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会前开展了谈心活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事先撰写好发言材料。民主生活会上,厅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查找自身和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剖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常务副省长、方士荣组长等领导到会指导,对我厅和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厅切实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国土资源工作了明确要求。三是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撰写厅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厅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和群众评议工作。分析检查报告深刻分析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及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了“保发展、保资源、保权益”和“抓节约、抓改革、抓队伍”的下一步努力方向和对策措施。

(五)突出立说立改,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一是做好意见建议分解落实。对收集到的223条意见建议,11个市国土资源部门的8类46条专题意见建议,以及自身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分门别类,并按照职能分工分解到机关各处室、直属各事业单位,逐条研究整改落实措施。并且坚持立说立改、近期整改和留待研究整改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项目内容、完成时限、具体措施、牵头领导和责任处室(单位)。二是开展“服务重点项目、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和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下发了专门的文件,及时抽调厅机关干部组成8个工作组,由厅领导带队,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重点建设项目了解情况,分赴全省11个市,深入甬台温铁路、杭甬客运专线、三门核电项目等有关重点建设项目现场,了解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积极开展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规划、计划、占补、审批、服务、矿产”六大保障措施,主动提供“一对一”服务,力促我省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快报批、早启动。开展调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工作、农村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工作和农村扶贫帮困工作,积极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实事,维护农民权益。三是围绕突出问题,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对查摆的问题,我厅研究制订了55条整改措施,条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明确整改措施,狠抓整改落实,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主要成效

(一)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确立。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实现了思想上的新解放,夯实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大家认为,国土资源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大局中来思考,放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来安排,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推动改革创新、落实监管责任。必须竭尽全力服务和保障发展,千方百计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真心实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处理好服务与监管、依法与创新、开源与节流以及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使科学发展理念在国土资源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服务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保护保障、节约集约、维权维稳、依法依规、有责有方”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到执行大政方针决不动摇,促进经济发展决不推诿,维护群众利益决不马虎,加强队伍建设决不放松。广大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干部提高了谋划全局的能力,能自觉做到谋全局、想大事、出主意、提建议,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了统筹协调的能力,能较好地处理好保护与保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高了创新发展的能力,能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努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探索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高了行政执行力,全厅上下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三)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破解影响和制约国土资源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针对土地要素保障压力不断增大的问题,我们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规划局部修改试点方面积极加以推进,从空间上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二是针对我省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突出问题,通过调研,启动了全省“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全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三是加强矿产资源规划,提高管理水平,从具体的工作部署都有新的提高。四是针对土地违法和土地较为突出的问题,研究了对违法用地比例较高的政府领导进行约谈的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用地的发生。同时,着手开始考虑建设大格局的有关方面工作。五是针对审批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积极地思考,勇于削自己手中的权,了有关审批制度的意见,了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建设用地报批分级审查负责制度,了矿产资源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六是针对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强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订,配合省人大、省政府做好《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土地登记办法(修订)》等工作。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广大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撰写出一大批调研文章。二是服务意识和宗旨观念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沉下身子”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切实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各有关处室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和多项专项行动,直接下基层到企业、到重点工程做好服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社会各阶层的好评。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我们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监督工作,建立了巡视督察工作制度,去年对2个市局、1个直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巡视,效果非常好。厅党组健全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组织领导上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项任务在厅机关和国土资源系统的贯彻落实。

(五)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框架开始形成。一是着力构建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节机制,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和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评价制度,完善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节政策体系,积极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二是着力构建节约集约机制,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利用资源紧缺的倒逼机制,认真落实“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健全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三是着力构建市场配置机制,特别是通过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制度,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四是着力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完善对地方政府保护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责任考核制度,特别是共同责任机制做得非常好。五是着力构建统筹配置城乡土地资源机制,着手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调研,积极支持嘉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特别是“两分两换”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措施。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复垦进程,与省农办一起开展全省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了下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意见。参与调研并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政策意见,为省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打下基础。

三、几点体会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主要体会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思想为先导,形成国土资源工作新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认识不到位,思想很难清晰,只有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有行动的实践,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实践证明,要有效解决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提高干部思想认识,把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厅党组的工作安排和要求上来,使发展的好思路变成发展的好决策,变成工作的有力部署。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国土资源工作新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统筹好保护与保障的关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把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放在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土资源要素保障上,既积极主动服务,又严格规范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为国土资源工作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注重以实践创新形成科学发展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全面深入地总结、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土资源工作规律,深化改革,强化服务,为国土资源工作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提升干部队伍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国土资源工作上新台阶。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矛盾凸显的阶段中,多元利益关系的冲突,使我们面临着艰巨和繁重的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要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积极、有效应对。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

(二)下步打算

1、深化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共识。要继续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着力从思想上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扩大共识。要把科学发展观学习放在理论学习的首要位置,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长期主题,不断完善厅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党员轮训、个人自学、理论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使之长期化、经常化、制度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全方位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我省国土资源事业的科学发展。

2、狠抓落实,进一步把整改方案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整改落实工作,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通力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组织有关处(室、局)认真研究所承担的整改落实任务,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整改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处(室、局)要积极协助、主动配合,认真负责地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整改任务。要根据整改任务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对于已经具备条件或条件成熟,当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和可以出台的政策,要不等不拖,按时完成;对于难度较大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和制定的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加强沟通协调,逐步加以解决。

3、完善制度,进一步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民主和科学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要健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领导责任、督办检查、跟踪问效、行政问责等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评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广大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方法,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深入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群众欢迎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并长期坚持下去。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6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投资;失衡;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7701

0前言

(1)研究背景。

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取消了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住房改革拉开大幕。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蓝皮书》报告,1998年至2003年我国商品房的价格增加了343元/平方米,2004年后,全面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后,到2005年房价比2003年涨了740元/平方米,进入2006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政策。到2007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房价走势表现为一种非理性上涨。

(2)相关理论。

同其它商品一样房产具有价格,适应供求决定论、价值决定论、效用决定论和收益决定论四种理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房价的形成。而我国的房价主要受到土地供应、房屋需求、利率、租金、城市化进程、拆迁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房产政策失衡原因。

(3)政策失衡分析。

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各地房价连续攀升,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调节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比例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土地投放数量,进而影响调控房产数量和房产预期价格;征收住房交易税和住房增值税,间接影响购房需求,特别是投机性需求。但这些政策在实际实施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原因如下:

1供给数量的影响

由于土地供应数量受到严格控制,所以房产市场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信号自动调节数量。土地是稀缺且不可再生资源,加上严格保护耕地,使产品市场化与要素非市场化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房产放开而土地不放开,是导致目前我国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国家为控制房产的过热现象,先后实施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这些政策在规范房产市场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房产的供给,无疑会导致房产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了大量的中小开发商,形成“寡头垄断”的现象,通过各种人为手段造成房源紧张,哄抬价格。

2供给结构的影响

由于土地成本的增加,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纷纷把资金投入了建设高档住宅,导致房产供给结构不合理,大量住宅闲置,房屋供应紧张的局面。

为优化供给结构,国家实行了经济适用房政策,初步建立了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然而随着经济适用房的推出,一些政策弊端显露出来。

经济适用房只适用于低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中大部分为外来人口,外来人口却无权购买经济适用房,这样导致了经济适用房不能面向真正需要的人,不能达到缓解住房压力的目的。经济适用房是国家对开发商进行补贴,由开发商按政府指导价格销售给低收入群体,间接使低收入者受益,但是这种政策手段的干预,缺乏监控机制,很难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完成。

3房产的需求

由于房价连续攀升,带动了房产市场的投资过热,具有强劲的需求,导致价格一路上涨,严重偏离房产的实际价值。

为抑制短期投资炒房,国家采取了抑制需求的政策。央行两次加息。但最终结果对短期投资炒房影响甚微,反而抑制了个人住房和长期投资购房的热度,导致市场购买力下降。而房产长期投资者,追求的是租金收益,加息提高了购房成本,加上租赁市场的不景气,租金收益的下降,使许多房产长期投资者失去信心。对于短期投资者,决定房产市场上投机需求的主要因素在于成本收入比,利率上升幅度低于收益率,并且投机者往往将增加的利息成本转移至下家,造成房价的进一步上升。

控制房价措施建议:

措施一:改变土地供给方式,增加土地供给。

将土地供给和开发商相脱离,土地由政府按区域评估划价,出售给房产最终用户,开发商只负责土地上的建安及销售,增加透明度,可以有力削弱开发商囤积土地、炒买妙卖。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土地供应总量。土地供应过量,宏观经济疲软时,减少土地供应总量,土地供不应求,宏观经济坚挺时,增加土地供应总量。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以计划弥补市场不足,实现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科学规划房产用地布局和比例。

措施二:取消经济实用房,调整供应结构。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种倾向性的政策,具有很大的腐败诱惑性,带来一系列的腐败问题,国有补贴流失,不能使真正需要的人收益,应从供应结构上进行调整,减少高档住宅开发,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低收入群体可以根据措施一,划分特定区域免除土地费,建设廉价房,由开发商出售给低收入者,减少了监督成本。

措施三:采用多种经济手段调节。

银行利率的调整对稳定房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不能单单依靠调整利息的经济手段来控制房价,应采取多种措施,特别是税收调节,对房产投机者制定更为细致的税收政策,提高房产投机成本,减少投机性需求。

措施四:改变消费观念,发展租赁市场。

发展和完善房屋租赁市场,建立梯级消费观念,不仅减轻低收入家庭消费压力,而且解决当前房价居高不下和高空置率的矛盾。

4结论

讨论了以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为抑制房价出台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调控失衡的原因,给出了调控房价四项建议,改变土地供给方式;采用多种经济手段调节;取消经济实用房政策,调整供应结构;改变消费观念,发展租赁市场。

参考文献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7

论文关键词黔东南农村产权配套措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大量的土地、房屋、林木等“死资产”如何变为“活财富”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推动农村产权改革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平等交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产权是法律经济学中核心的概念,产权是市场主体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是激发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动力。农村产权制度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性制度,意义重大。因此,课题组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切实掌握黔东南州农村农村产权改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建议。

一、黔东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

近年来,我州按照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从林权制度改革入手,逐步深入到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等领域改革,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取得很大成效。

(一)我州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目标。确权是产权流转的前提,关系到农村产权规范、顺畅流转的是否安全的大事,只有产权界定清晰、归属明确才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全州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已经完成。黔东南州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也是全国7个杉木中心产区之一,有“宜林山国”之称。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8个在黔东南。全州现有林地面积3305.7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2.7%。其中,集体林地3203.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6.9%;国有林地101.9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1%。全州森林面积2857万亩,活立木蓄积达1.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3.44%。截止2014年5月31日,全州共完成确权勘界面积3033.7万亩,完成发证面积2938.30万亩,面积发证率达96.9%,发证户数78.76万户,发证本数83.31万本。全州农村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认真开展“回头看”和查漏补缺整顿,抓好林改档案规范建设及移交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圆满完成确权发证扫尾工作。

2.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目前,全州共有承包农户89.49万户,面积266.36万亩,分别占当年总农户数和总耕地面积的99.11%、99.80%。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8.76万本,发放到户率为99.18%。2013年,我州出台的《2013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权属合法、数据准确、界址清楚基础上依法逐户登记,深入做好数据符合、公示、建档造册等工作。”“建立州、县(市)、乡(镇)完整的基础信息平台,为流转奠定基础。”

3.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后向全州推广。雷山县作为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2012年9月率先在该县朗德镇上郎德村和大塘乡掌坳村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野外实地测量5398宗2700亩。二是完成了农村宅基地丈量及现状调查3170户253600平方米。三是完成了503户房屋80480平方米的测绘工作。四是完成了9个村的林改核实工作,并对出现问题的18户进行核实更正,对漏山的32户进行补登,对需重新勾图的150户220宗地进行了重新勾图认定。五是集体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对使用人合法取得的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蓄水工程、农村渠道灌溉工程及小型池、塘工程等农村集体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登记造册,完成了11条水沟、1口山塘、39个饮水工程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

(二)积极引导全州农村产权流转

全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2.5万亩,其中:转包9.8万亩、出租10万亩、互换1.2万亩、转让1.1万亩、入股0.43万亩,分别占全州农村土地经营流转面积的43.64%、44.45%、5.36%、4.71%、1.84%。我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做法来进行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方式。以转包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占43.64%、以出租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占44.45%、以转让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占4.71%、以互换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占5.36%、以入股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只占1.84%。

(三)逐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配套措施

一是逐步建立州、县(市)、乡(镇)农村产权管理交易平台。已经组建州农村产权管理与交易中心,16各县(市)均已成立农村产权管理和交易中心机构,人员、场地、资金已经陆续到位,初步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的管理服务平台。二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森林、林木、林地交易活跃。2008年成立了黔东南州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开通黔东南州林业要素市场网站,积极为林农、企业提供林业信息、木材拍卖等服务。2009年全州各县市均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等临时机构开展木材拍卖交易工作。截止目前,全州已有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有11个。三是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2009-2010年,州林业局制定了《关于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东南州林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黔东南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目前,全州林权抵押森林面积7.05万亩,抵押贷款金额13042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772万元。四是建立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2010年成立贵州省首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黔东南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五是政策性森林保险覆盖全州。2013年政策性森林保险全州铺开。截止2014年6月,全州完成森林投保面积1397.58万亩,面积覆盖率达50%。其中,公益林投保面积1386.83万亩,面积覆盖率100%;商品林投保面积11.75万亩。并采取“保险跟着林权抵押贷款走”措施确保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黔东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州在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很多有待完善,许多领域还需进一步深入推进。

(一)我州林权配套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

虽然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经完成,但林权改革配套政策措施工作推进缓慢。一是抵押贷款后林权的变现处置难,贷款使用、偿还存在“道德风险”,没有担保公司愿意为林权抵押担保。二是县级评估机构缺失,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不规范。三是林权抵押贷款因政策、资金支持不力,贷款担保、贴息政策很难落实工作推进难度大。四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很难满足当前林农的贷款需求。国家林权抵押贷款期限政策因林业周期长放宽到8-10年,但各银行现有贷款期限过短,一般只有1-3年,且多为流动资金放贷,满足不了林业生产需求(流动资金不能享受国家林业贷款贴息优惠政策)。五是林农参与林业的积极性不高,原动力不足。六是农民自主经营与林业规模经营的矛盾等。

(二)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有的乡镇、村干部对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了解,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承包地流转不规范,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影响交易安全和稳定。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小、短期化。受流转期限短的影响,农业经营主体更多采取“短期行为”,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虽然州、县(市)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与交易中心,但实际在岗人员仅有81人,人员、经费不足,特别是专业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工作。同时,职责不明确、职能重复交叉问题。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贯彻力度不够。

(三)制度瓶颈制约,农村产权流转受到限制

按照《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明文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均不得直接出让,转让或出租;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也仅限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担保法》和《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不能进行抵押担保贷款等。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后,如果不能进行实质性流转和突破,将资源变为资本,直接会影响改革,难以实现城乡之间资源互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三、黔东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农村产权流转奠定坚实基础

州、县(市)级政府要切实加大财政支出,将用于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2013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紧制定完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措施办法,狠抓落实,争取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农房等产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加快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管理交易的平台

农村产权管理与交易中心是为我州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产权鉴证、政策咨询、组织交易等服务的机构。州、各县(市)要加快落实人员编制,通过调动、招考、遴选等方式补充岗位人员,在人员、场地、资金及时到位,制定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服务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如浙江温州2013年出台的《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产权交易的受理范围、产权交易的方法和程序、交易行为规范以及争议解决程序等制度措施。

(三)健全要素市场,推动我州农村产权流转规范有序展开

1.完善林权要素市场,健全我州森林、林木、林地交易的市场体系,为林业经营者提供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融资和林权证管理与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建设和扎实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

2.大力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中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政策。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当前要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存量调查,准确掌握我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情况,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四)整合部门力量,合力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8

一、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细化分类,笔者认为土木工程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关配套的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应相比一本和二本有所区别和侧重点。具体建议如下:1.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良好的育人平台。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2.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将不同类型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结合多式样的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室内实习来获取经验、实践能力。3.加大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扩充师资队伍,通过组建教学团队,采取观摩课,讲课比赛、教学改革立项等措施,提升教学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更新、精简并活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4.增设专门的思维创新课程,发挥学生能动性,分散实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5.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依靠建筑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企业、上岗位实习,提高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的专业定位,一般土木工程专业下分设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顶目管理能力的髙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以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原位测试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

二、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就在应用而言是高层次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改革的创新点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各国教学方法实践性改革的思路与土木工程应用本科的培养模式与目标相结合,提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性这一改革措施。第二,提出这一教学模式转变的主体———教师,应当改革先行的思路,不管是从自身的思想意识,还是从实践性能力与素质。第三,通过国外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对比分析,提出这一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

作者:陈宜虎孙凌云陈慕杰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必修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促进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同时促使我国建筑市场朝着国际化靠拢。面对新世纪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急需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一线人才。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企业单位无法直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因此,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就需要一个独立的培养阶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充满实践操作技术要求。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之中,其教学内容、知识系统复杂、而且实用性较强,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因此,调整人才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各种问题还较为明显,主要的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相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而言,教学内容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知识的覆盖面,都有了一定的增加删减,与以往古板的教学内容方式相比而言,技术含量有所增加。同时伴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现象,但是就目前的内容而言,滞后性还较为严重。

1.2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环境呆板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出现“满堂灌”和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另外该课程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就很难把涉及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及施工关键点等具体问题讲清楚,同学们也难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问题。

2教学改革和完善措施

2.1完善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相应的管理方法日趋成熟。课程内容应跟上施工技术发展水平,选择重点应放在那些先进和适用的应用技术(建设部推广的十大新技术)上,并且要兼顾传统的成熟施工技术。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各专业就业形势的具体情况,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课堂讲授应重视基本概念、施工工艺方法及新技术,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精选不同的教材内容。

2.2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现行教学中重视分析推理缺乏综合应用;采用课堂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讲得多,缺乏讨论、实践。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授为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改革后应多采用下述教学方法:(1)本质内容教学法:土木施工技术部分主要围绕工艺流程、关键工序、质保措施、安全技术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土木施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施工方法。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弄清这个问题,教学思路就十分清晰,教学内容就很明确,这也是教师驾驭这门学科能力的反映。(2)学科联系教学法:《土木工程施工》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例如:大跨度薄腹式屋架梁的钢筋下料时,从《工程力学》角度考虑,接头位置应避开剪力和弯矩较大的截面;从《结构学》角度考虑,应避免发生吊装时的平面外弯曲破坏;从《材料学》角度考虑,砼所用的石子粒径要特别注意满足薄腹最小厚度要求。如此授课,学生便能温故而知新,真正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得日后的施工实践有理有据。

2.3注重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是紧密围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开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建设实习基地。近年来由于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等原因,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而实习经费又捉襟见肘,加之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所以实习基地较为紧张。对此,应在充分利用学院的基建工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校外可靠的实习基地。每年应联系五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工地,学生定期轮换以确保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施工企业的不同管理方法都有所了解。

其次,改进并完善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是:(1)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2)改革课程设计的选题,使选题既能体现施工技术的发展又切合教学要求,且大大加强由学生独立思考、自选方案的设计内容,给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好的选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2.4教学与实践并重,提高教师素质

讲授《土木工程施工》这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除了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对于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除提高学历层次与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应加强工程实践锻炼。授课前,施工教师必须去工地实习、锻炼1—2个学期,还应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机会,去工地了解新的施工工艺。另外,要求施工老师每隔2—3年外出学习、深造3—6个月,充实、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建设一支“双师(教师、工程师)型”的师资队伍。

土地改革具体措施篇10

关键词: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国土资源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形势,从而使得国土资源的保护、开发等任务变得异常的艰巨。因此,为了及时的改变当前这种局面,我国就应对我国国土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做到发展与资源保护共存。

1.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土资源方面,我国已经做出过了多次改革,并且都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这些问题做如下分析。

1.1缺少风险预警和防范办法

我国国土资源普遍存在安全隐患较差、抵抗力较低,因此,就会出现普遍性的资源短缺、产能过剩,以及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等现象。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中,还沒有出现一个部门是能够对资源项目的使用结构、投资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负责的。往往只是在风险马上要来临之前,或者是风险来临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补救。

1.2缺少公平的惩罚措施

目前我国有关国土资源法律沒有得到合理的落实,主要是与我国在相应的制度中缺少公平的惩罚措施,这样就会造成资源违反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虽然一些人民群众也通过举报的方式揭发了一些违法行为,但这些行为最终的处理结果几乎未对人们起到任何的警示作用。此外,国家有些执法人员通常执法力度不够,有时甚至,共同参与一些违法行为,对这些违法行为不但不严加惩罚,反而对其纵容,这样长期下去,这些违法行为不但不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还会由于执法人员的纵容变得更加的严重。由此可见,公平、合理的惩罚措施,以及严格的执法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1.3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我国出现一些资源保护积极性较差,管理的创造性比较难开发,以及管理上的混乱等与我国管理制度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绩效考核能够对资源管理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评价,同时对接下来的资源管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我国目前相关的管理机制中,却缺少比较明确、全面和综合的量化标准,很多考核方式通常也只是流于形式,而沒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在资源管理上缺少预警方面的管理,这就会造成资源方面的政策、制度往往很难融入宏观方面的调控,很难对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向和力度等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把握。

2.对我国国土资源进行创新的措施和方法

2.1加强和提高对国土资源管理的认识

通过上述对我国国土资源现状的分析,发现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如上几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就应加强和提高管理人员对国土资源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国土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2.2对国土资源的管理进行完善和改进

在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土资源利用情况的实际考察,从而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确保能够对资源合理、高效和有序的开发。此外,还应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认真贯彻我国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建立完整的征地制度,充分调动农民对土地资源管理和合理使用的积极性。

2.3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督、管理

在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上,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做到认真执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督。而如果要把农村专门的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也要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通过这些审核后才可以采取行动。

2.4构建公平、合理的惩罚机制

合理、公平的惩罚机制不但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也是确保资源政策能够参与到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法律虽然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力度往往不够,沒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应构建一套合理、公平的惩罚机制,做到对违法行为追责到具体的人,根据相应的惩罚制度对其进行应得的惩罚、惩戒。

2.5构建合理的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我国国土资源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就应在建立和谐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国土资源部门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此外,还应做到考核的定期化和制度化,坚持一季度,或者是以年度进行考核,如果在考核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从而把考核真正的落实到实际。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同时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一个部门,其管理机制是否合理对我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以及国土资源进行创新的措施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叙述,希望可以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绍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J].2008年1月30日在伞国国上资源管理上作会议上的报告.

[2]丁炜.为新疆科学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访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马敖?赛依提哈木扎[J].今日新疆,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