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0:03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1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分析;措施

1、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布局日趋合理,技术状况逐年改善,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2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75万公里,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72%。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五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75%;三级以上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18.9%;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7.2%,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此外,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简易公路约154万公里,这部分公路技术和路面状况相对较差,等外公路约占55%,未铺装路面里程约占68%。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低、路况差,通畅问题远未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日益加大。具体表现在:

1.1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偏低,整体规模仍显不足。

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除东部的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其它省(区、市)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越来越高的出行要求。

1.2通达深度不够,建设任务依旧艰巨。

十一五末,全国仍然有128个乡(镇)、4566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其中包括不具备通公路条件的乡镇、建制村),不通公路乡(镇)、建制村的比重分别为0.3%和6.2%。目前不通公路的乡(镇)大多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山区,工程艰巨、造价高,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在完成“通达工程”和“通常工程”任务的同时,还面临着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的压力。

1.3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通畅问题还未解决。

1.3.1等级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我国县乡农村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约1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7%;三级公路38万公里,占19%;四级公路77万公里,占44.4%;等外路里程约22.4万多公里,占19.8%,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77%。

1.3.2路面状况。农村公路的路面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基本上集中在农村公路上,十一五末达到86.6万公里,约占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总量的89%,占农村公路里程的61%;简易铺装路面26.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19%;两者合计113.2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80%。

1.3.3乡、村通油状况。到十一五末,全国仍有大量乡(镇)、建制村未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全国乡(镇)、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比重仅为81%、55%,还有7562个乡(镇)、21.3万建制村未实现路面硬化,晴通雨阻现象在农村公路中时有发生。

2、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1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出行条件差致使城乡间人员、物资交流不通畅,农民行路难、生活质量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关乎党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关乎农村稳定的大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又是启动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较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通过投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当地建筑材料修筑农村公路,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村市场的消费潜能,为建立城乡有机关联的市场体系、构筑大流通方式、扩大全国市场规模创造条件,进而拉动内需,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2.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农村公路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从交通体系看,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占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道路质量差,晴天扬尘,雨天泥泞,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干线和农村公路互为依托,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网起着重要的支撑和集散作用,需协调均衡发展,以发挥公路网的整体效益。

3、农村公路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1世纪前20年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通达”、“通畅”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总体目标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二是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分阶段分地区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如下:

3.1“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东部地区:继续安排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村”。中部地区:继续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乡”基本实现“油路到村”。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通乡公路,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确保以上目标得以实现,“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实施了千亿元建设工程,即中央投资1000亿元,改建沥青(水泥)路50余万公里;实施通达工程,投资400亿元,确保了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公路目标。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约81万公里,其中:东部地区约20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3.22011-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90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70万公里。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政策措施

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作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4.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和义务,分工协调,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省(区、市)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

4.2确保国家和省(区、市)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等多渠道的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

4.2.1国家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在200亿元以上。

4.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

4.2.3继续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资金,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继续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4.2.4积极探索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有效渠道:统筹考虑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推行“以路养路”政策,将建设干线公路缴纳的重点公路工程营业税及收费公路营业税等用于农村公路发展;利用冠名权、绿化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路;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等。

4.3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推进国家、省、市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建设部级危险品事故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国家、省、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构建覆盖全国干线公路和重点水域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5、结语

总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确保建设有序、协调地开展,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有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因此,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牙祖荣.公路建设养护经济化的必要性探讨[J].广东科技,2009年14期.

[2]杨帆.农村道路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期.

[3]过秀成,胡斌,陈凤军.农村公路网规划布局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2,(2)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2

一、正确把握通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1、必须深刻认识通村公路在农村基础设施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通村公路是公路网络的基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构建便捷、安全、通畅的农村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的重要基础。

2、必须深刻认识通村公路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通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通村公路建好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带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推动农村资源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

3、必须优先发展通村公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近,我们组织人员深入乡村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60以上的农民群众把修路作为他们的第一愿望,这充分表明,修好路是建设好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期盼。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优先建设好农村公路,力争农村水泥路通村达组到户。同时更要管理好、养护好,实现农村交通人便其行、货便其流的目的,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

二、正确把握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原则和建设标准

建设好通村公路目的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抓好通村公路建设,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通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要求、原则和标准。

1、必须把握的原则。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交通部部颁原则、新农村建设原则和“三不修”原则。一是交通部部颁原则。其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落实建设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二是新农村建设原则。其总体要求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自主建设”的方式进行建设。三是农村公路“三不修”原则:既农民不需要的路不修;农民没有积极性的路不修;没有经过农民群众“一事一议”确定的路不修。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既阐明了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讲明了要尊重群众意愿;既要求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也要充分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为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通村公路的建设中,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掀起通村公路建设热潮,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不强行摊派、集资,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不乱采不乱挖。

2、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标准。一是路线标准。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原则上利用老路加宽,利用地形修建,从各个行政村和各个项目实际出发,力争减少工程量,节省成本,尽量避免占用耕地,拆迁房屋。路基工程由村里组织实施,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路基宽度不少于5.0米,路面压实、铺砂、搞好过渡路面,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错车道,所修公路要求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二是水沟、涵洞标准。路基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公路排水、农田排灌的需要适当设置水沟、涵洞,每公里涵洞不少于5道,涵洞要用浆砌;水沟的深度不少于30厘米,保证排水畅通。三是防护设施标准。必须完善防护工程,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采取浆砌施工工艺,保证路基稳定,急弯、陡坡等险径要段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四是路面工程标准。在路基宽5.0米以上的行政村公路上铺设高级、次高级路面的工程,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不少于3.5米宽,厚度不少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C30号。五是到组到户道路标准。建议到组路路基宽不少于3米,路面宽度不少于2.5米,厚度不少于15厘米;到户路采用0.8米宽、10厘米厚的水泥路。

三、全力建好通村公路,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计划建设通村公路通畅工程(即水泥路)1234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通达,80以上的行政村通畅。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求建设成为新农村示范村的行政村,必须将通组公路建设成为水泥路,任务重,时间紧迫。根据我局调查,在全市616个行政村中(不含居委会),还有454个行政村未通水泥路、油路,普遍存在路基窄、等级低的现象,相当部分行政村处于通与不通的状态,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何确保“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关键在于全市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行政村是否切实履行好各自应尽的责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公路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而规划,做到通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小城镇和山水林田发展规划、行政村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

1、切实担负起通村公路建设应尽的职责。通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是以县(市区)政府为主;项目业主是由各县(市区)交通部门县乡公路管理所承担,县乡公路管理所的主要责任是完成通村公路的施工图设计、测量工作,并加强对公路建设的督促、指导和管理,有关乡镇、行政村要主动配合,负责征地拆迁和矛盾协调,积极筹集配套资金,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按规定完成路基工程,为路面工程奠定基础,为农村公路建设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3

根据我市交通总体规划。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特点,立足将农村公路延伸至规划的集中居住点(规划村)初步编制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总体设想是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主要县乡道路的改造任务,消除断头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16公里,其中县道17公里、乡道45公里、村至村公路153公里,通至规划集中居住点301公里,路通桥通。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同步完成规划集中居住点的道路和桥梁建设,实现真正的村村通公路”

二、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研究。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的要求。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结合中心镇村调整和农村“三集中”推进,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民群众出行需要、山水林田治理需要、小城镇建设需要等要素,完善“”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使之更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居住集中点规划。建设一条通达公路,使全市每个规划居民集中点达到通达要求。同时坚持路桥同步改造,期末基本完成农村公路桥梁改造任务,消灭断头路。

(三)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主体、落实建设责任。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以镇为主的原则。

(四)认真落实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并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监管。

(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努力探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使农村公路管养正常化、规范化。

三、实施要求

(一)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一般应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建设。完善防护和排水设施。危桥、险涵改造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严格控制造价。

(二)通达农村规划集中居住点道路的技术等级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上标准。有效长度不小于20米。

(三)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水泥砼路面。路面基层采用二灰碎石,厚度不小于20厘米。

(四)桥涵荷载标准按公路等级确定。

(五)通达工程建设应当设置必要的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六)建设项目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应当依法进行招标。辖市(区)交通主管部门应对招投标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同一镇区域内的多个项目可以打包一并招标。招标结果应当在当地进行公示。

(七)参与投标的单位应是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专业队伍。依据合同实施管理,严禁转包和违规分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计量及时支付进度款,严禁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具体分管领导,并落实责任。同时,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林、审计、地税等部门的配合,围绕市政府的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把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安排,有序建设。坚决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农村公路建设水平,最大程度地完善农村路网,改善农民交通条件,实现农村公路的科学发展。

(三)坚持政府投入。关键是落实好筹资政策。要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根据《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为:对省审定的老区计划里程按省市规定补助,市审定的老区计划里程按12万元/公里补助,其他按10万元/公里补助。

(四)坚持质量第一。改进和研究加强质量管理的新办法,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切实落实质量责任,使农村公路建设各项程序和规定制度化、规范化。市交通局将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组织不定期检查,对竣工项目按100%标准验收,并将检查验收结果与市补资金拨付挂钩。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4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我国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从小范围来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比如北方有些省份总体经济收入不佳,导致该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南方有些省份,就开始大肆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省政府财政收入好的省份就会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反之则投入较少,而农村公路建设落后就会使得当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对省份财政收入形成阻碍效果,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不平衡应该尽快进行解决,否则我国范围内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滞后

我国中央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公路资金投入比例,但是由于各个省份的情况不同,所以很多地区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缺乏总体规划,使得中央政府投入资金使用很不彻底,对当地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没有很好的改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滞后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公路建设工期比较紧张,任务较重,使得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没有进行总工程规划,随意性相当大,部分地区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对公路建设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后期公路投入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对当地农村的公路网络系统规划以及通达性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混乱

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比较困难,导致很多地区在对农村公路建设中资金落实不彻底,在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混乱。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大部分都是采用低价中标法,所以很多施工单位的工程价格相当低,项目不大,所以很多施工单位都不会投入很多的管理力量,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或者是不按照规划施工的情况频繁发生,大多数的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都是沿用之前的规划方案,并且按照之前的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导致公路质量存在严重的漏洞,加剧了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化施工工序很不到位,部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出现重视进度而轻视质量的情况,对公路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公路养护不足

很多地区只是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而对于后期的养护工作很不重视,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公路桥梁正式运营的经验中,很多公路建设单位对于养护工作相当重视,但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缺乏必要的养护措施,使得农村公路在运营过程中质量问题出现很频繁,没有进行相关规定对公路进行掩护,突击养护的现象严重存在。

二、完善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合理分布

虽然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个地区经济能力不一致,但是从总体范围来看,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布局的。比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北方,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对于经济落后的乡镇应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当地农村公路建设能力,对于经济相对好的乡镇应该通过民间募捐的方式筹措公路建设资金,避免由省政府财政收入的投入力度,由此可以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提升,对于经济较好的地区进行经济制约,有利于对省份经济资源平衡分布。对于南方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也实行这一方针,能够对整体经济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力度

农村公路上运行车辆不多,交通比较松散,所以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期,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规划力度,对当地交通雪球、农民出行方向进行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对农村公路建设目的、长度以及路线进行整体规划,将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初意愿全面发挥。

(三)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措施

农村公路管理措施是否健全对于农村公路运营情况改善以及质量保证起到了很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在管理组织、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管理,建立全面的规章制度,对于损坏公路建设的人员或者组织应该极大惩罚力度,一旦发现,立即处罚,情节严重者应该进行刑事处罚,有的时候一味的进行经济处罚,对于管理规定的法律效果全面发挥只能产生阻碍作用,而施工单位更应该对公路建设材料进行全面管理,避免偷工减料的情况屡次发生,对公路建设质量更是一种有效保障。

(四)制定后期养护工作,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重视建设进度,忽视后期养护的这一现象,必须进行遏制。应该建立由农村公路建设部门领导作为养护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向外招聘专业的养护工作人员,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能力,树立科学的养护观念,将建设和养护进行双重管理,从实际层面上提升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能力,响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结论

农村公路建设是否科学完善,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分布不平衡、缺乏规划、管理工作换乱、养护机构缺乏等,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连累了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进度。基于此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整改力度,合理分布、加大规划力度、健全管理以及制定后期养护工作,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提升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整体水平,以发挥农村公路建设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武威.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理论界,2006,09:240+211.

[2]韦永杰.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1.

[3]张惠晴.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4.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5

20__年12月31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必将对某市的农村公路建设产生影响深远的推动作用。

作为某市公路网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三年建设,全市农村公路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发展迅速,但是从农村公路整体建设和管理的角度看,确实还需要在各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现在进行新农村、新郊区村镇公路规划与建设研讨,非常有必要。

某某地区区根据某市市市政局、公路处的总体部署,也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开展了三年农村公路建设。在某市市市政局、某市市公路处的关心和领导下,某某地区对公路建设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连续出台了《某某地区区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危桥改造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全区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大幅增加,三年中,农村公路总里程迅速增长,三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10.9公里,桥梁改建20座,累计投资额达到4.3亿元,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在管理方面,我们逐步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农村公路工作政绩考核,建立养护工作队伍,养护管理逐步规范,乡镇公路路政队伍也得到了建立,使某某地区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出行条件大有改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下面,结合某某地区农村公路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就本次会议的讨论内容浅谈一些思路,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规划理念

1、农村公路的概念需要明确。

农村公路、乡镇公路、乡村公路、村镇公路、乡村道路,这些工作概念在各级各类文件中均有频繁出现,使用混杂。概念的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管理工作范畴的界定。例如,大量的开发区、工业区新建道路都在农村地区,原本都是村级道路或者没有路,建成以后的技术等级可能并不低,这些道路很难说是解决农村出行问题的,从使用功能和所处环境上,是否还是农村公路。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建设的农村公路可能比区管甚至某些市管公路情况还要好,也不像是农村公路。我们感觉到,这么多的农村公路的概念,需要一个准确而清晰的定义,需要一个规范而具体的划分。多少等级、什么指标可称之为农村公路,其他概念和农村公路是什么样的从属关系,应该予以明确。对于一些技术等级高,路况和环境好的道路,应该制定一个全市基本规范的接管标准,建成后接管到区管和市管公路范畴中去。

2、从通达到提升的理念转换。

经过三年建设,某市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的增加,已经解决了农民出行的基本需要。三年建设中,主要是增加和改建了等级公路,大多数新改建农村公路都是3.5米宽度的,7米以上的比例还不高,农村公路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建设新农村的村镇公路,不仅要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农村地区到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不够快捷畅通的问题,这就需要建设更多技术等级高,环境面貌好的村镇公路。

3、通达的深度和广度需要从农民生产生活出发,进一步深化。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在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扩展到自然村“村村通公路”的层面。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并不等于所有的农村居民交通条件都得到了根本改善。在从基本通达到提升等级的规划理念转变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搞纯理念的规划,农民是否实际得益,是根本的出发点,只要还有自然村没有通等级公路,规划就不能割舍掉这一块,还是要考虑进去,并且在政策上要继续支持,要力争达到自然村可以通达公交的规划目标。

4、农村公路规划要融入到整体路网结构的布局体系中。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将村镇主要公路纳入市区级公路网,以“1966”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畅通”。要规划界定出从村公路到区级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的车程目标。对于农村地区,如何改善外环线周边的农村交通,加强环内环外的交通联系,使农村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衔接更加紧凑,尤其重要。

5、农村公路环境建设应该提上规划议程。

以往的农村公路建设,重在解决基本出行困难,对公路建设的综合环境因素没有更多地考虑。某某地区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制定了鼓励种植绿化和安置路灯的政策,对附属设施的设立也给予数额不低的补贴,很受当地村镇政府和农民的欢迎,对改善农村公路环境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感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也要建设生态公路,要使建设好的农村公路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种植绿化和安置路灯,路名牌等附属设施的设置率也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比例。

二、投融资思路

1、三级出资,重点建设的投资思路。

现在的建设投资结构以是村镇为投资主体,区县适当补贴,市少量补贴。目前,某某地区区已经开始了新一轮为期三年的农村公路建设,并且提高了补贴的力度,对于财力薄弱的村镇,区级财政补贴接近了投资的40。由于新农村建设期间的村镇公路提高等级等更多目标已经形成共识,因此仅仅靠村镇本身,力量肯能仍显薄弱。我们在工作中看到,有的地方主要是靠村里出资建路,家底薄的乡镇也没有能力解决全部各村的道路建设问题,而村里的财力实在是有限的很。我们虽然制定了补贴政策,补贴比例也不低,但是要开展更大规模、更高标准、更好环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困难还是很大,需要市区两级拿出更大的决心,帮助农村地区实现新农村村镇公路建设的目标。

2、“工业反哺”应该成为投资核心。

以往的农村公路补贴,是从养路费中划拨的。按照中央的有关精神,应该从“工业收入”中拿出足够的经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以后我们研究的课题,可能是这个“反哺”比例多少合适的问题,就目前政策而言,还没有进入“工业反哺”的阶段。某某地区现在也是这个情况,我们的补贴占到了养路费的8,但是除了养路费之外,区财政其他方面就一分也不出了。因此从总量上看,高质量的搞好新农村村镇公路建设,还存在很大的投资缺口,市里面是否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把“工业反哺”的思想真正的落实下去。我想市里面有了政策,有了动作,各区的动作也就跟上了,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3、修路不忘建桥,消灭和控制危桥的任务不可放松。

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不少地方出现了宽路窄桥的现象,而且部分地区消灭危桥的任务也还存在。与此同时,随着桥梁使用寿命的临近,每年还有新的危桥产生。希望在实施规划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农民出行的安全因素,把危桥改建和公路建设结合起来。

三、建设和管理模式

1、村镇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机构急

需完善。

目前的管理模式一般是市、区县、镇三级管理。

先说基层,具体实施建设和管理的单位是村镇,而村镇在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机构上还很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专职的管理人员,新农村村镇公路建设一定存在管理难度。

再看区县,我们前几年也按照市政局、公路处的要求设立了农村公路改造办公室,至今还没有落实人员的编制。而且从养护的角度看,农村公路改造办公室的职能设施也不完善。现在的情况是,目标提出来了,规划也要制定了,新一轮的大建设要开展了,但是机构还很落后,这就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门进行协调,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问题。

实际上,公路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开展新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现在是由设施科在兼任这块工作,职能确实不是很顺。只有从机构上予以健全,从编制上予以保证,真正设立三级管理部门,才能促使农村公路建设的基础管理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

2、“重建轻养”的状况急需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根本改善。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也要制度化。

以往农村公路的养护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的村镇或许从来就没有还要养护的概念,重建轻养的情况相当普遍。目前,大量的农村公路因为乡镇资金、人力、物力的匮乏,有的区还有重型车辆密集等因素,缺乏有效养护,出现路况快速下降甚至严重损坏等问题。必须要要在乡镇建立养护管理专业队,制定年度养护计划,落实养护责任,才能使农村公路养护有制度、有步骤、有保障。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规范。我们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各镇制定了养护管理的制度,明确了各镇养护经费的保障,明确了养护人员的数量,也在着手研究养护补贴的办法。但是这些规定和要求都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在农村公路的掘路修复工作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今年制定了《某某地区区农村公路掘路修复办法》,由于没有势力的具体政策依据,显得底气不足,工作开展也有一定的阻力。

我们觉得,很需要市政局、公路处为我们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养护管理标准和管理办法,使各区县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市区两级也要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投入。

农村公路也应该是养路费的使用范围,但是目前只有文件要求各区将不少于一定百分比的养路费支出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而养护则尚未顾及到。针对农村地区养护资金匮乏,养护管理薄弱的局面,这个投入结构需要改善。从实际情况看,“十一五”计划的前三年,建设任务还不少,但是后两年,基本上就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养护方面来了,我们希望市级财政也能制定一个关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补贴办法,支持各区县农村公路的长效管理和道路养护工作。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科学规划建设标准资金筹措西部地区

一、引言

西部多山,交通不便,农村公路成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民走出高山大川,融入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修建农村公路,不仅与农民群众的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高度相关,也影响到西部农村能否走向小康,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一重大议题。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加强工程施工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西部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2003年开始,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西部地区和全国一样开始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公路的通车里程、技术等级和路面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地区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西部农村公路建设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欠妥,出行困难犹存

一是定位基准的选择不科学。通常,在规划设计中确定位置时选择的定位基准往往是行政村所在的办公室或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但这些建筑往往就位于原有的道路附近,以致出现工程尚未动工公路已经建成的现象。而数量更为庞大、人口更多、交通条件更为困难的许多自然村,由于远离这些规划基点,道路无法延伸至村落附近,村民们自然难以使用这些公路。二是规划设计不科学。一些路段在做规划设计时主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方便群众出行,而是更多地考虑使新建公路尽量接近原有的各种道路以降低建造成本。这种出发点的结果就是公路变短了,群众出行的难度却提高了。此外,连接村与村之间的公路还未形成有机的路网,普遍存在“断头路”现象。

(二)建设标准偏低,工程质量堪忧

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使得西部地区农村的交通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到西部自然环境差和筹资能力弱等因素的制约,在规划时提出的建设标准一般普遍偏低,导致路网密度低、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弱、路面狭窄、危险路段多等问题凸显。与此同时,由于建设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或者根本缺乏专项资金的有力支持,当出现公路损坏现象时,常常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维修维护。另外,由于西部农村公路修建时普遍没有建造和安装防护及排水设施,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农村公路防洪抗灾能力不足,每逢遇到洪涝灾害,时常出现水毁及塌方现象,造成农村公路通而不畅。

(三)筹资渠道不畅,建设资金缺乏

一是来自上级的补助标准偏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三大来源分别为中央下拨资金、各级地方配套资金以及乡村自筹资金。由于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公路平均建设成本要远高于平原地区,10万/公里的补助标准明显偏低;二是当地缺乏配套资金。西部山区多为贫困地区,政府财力不足,群众生产和生活困难,无力自筹配套资金;三是下拨兑付缓慢。由于项目计划下达较晚加上办事手续繁杂,导致上级资金兑付的时间往往要推迟半年以上,严重迟滞工程进程。四是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近年来,一方面建材价格和工人工资大幅上涨,另一方面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受双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缺乏的矛盾。

三、完善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考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路网布局是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核心,规划农村公路网布局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安排。农村公路分为干道、次干道、组道三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优化路网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为目标,保证重点道路优先建设。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实现先通后畅,先解决出行难的问题,然后再考虑提高公路等级的问题。同时注意,在不降低标准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拆迁数量。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根据西部农村公路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出行的“断头路”、“分支路”现象,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政策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公路体系专项规划的科学性,重点解决农村公路中因规划不妥而形成的突出问题。

(二)严守制度,强化监督,保证质量

公路质量是左右农村公路使用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要保证西部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就必须充分重视施工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标准。西部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农村公路建设直接面对农民出行,具有项目分布广、规模小、投资少的特点。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一是需要制定必要的质量管理措施和施工监督规则,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制度;二是制定规范的施工合同质量条款,建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保证遇到问题可以追溯到人;三是严格管理在施工现场,要组织有能力的村民代表参与现场施工监督,让他们和专业监理人员共同发挥作用,对施工材料、施工管理、施工方法和施工人员严格监督,确保道路工程质量合乎标准。

(三)加大投入,简化程序,拓宽渠道

长期以来资金不足是困扰西部农村公路建设的首要问题。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和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机制和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对西部贫困山区公路建设的扶持政策,尽最大可能调高国家补助资金比例,对特别困难的地区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倾斜。二是针对上级资金拨付不及时的现象,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使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对于办事过程中存在的审批程序繁杂和计划下达拖拉现象,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彻底梳理和坚决废止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必须审批的要制定制定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资金拨付速度。三是想方设法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管理部门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当地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经营沿路两侧的土地;同时努力拓宽捐助修路的渠道,采取多种途径努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款,为建设西部农村公路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克非.探究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

[2]张晓晶.农村公路公路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J].科技展望,2014(08)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7

一、明确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通村公路建设任务

全市通村公路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行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通村公路网络化、等级化、规范化、舒适化,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

当前,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今明两年完成中部地区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省下达我市2009年通村公路计划共1824.5公里,初步确定2010年建设计划为92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在县级人民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帮助下,做好本村村道建设和日常养护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抓住这次通村公路建设的难得机遇,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荆门崛起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打好通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路网,实现“村村通”目标。

二、科学调整规划,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网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路网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为总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调整完善全市通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把通村公路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与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统筹安排,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按照“外连干线、内通环线”的要求,适度调整发展规划,在农村形成畅通的区域路网和内部环线;要统筹考虑通村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通农业板块基地和养殖小区道路纳入建设规划;要将农、林、渔场道路建设纳入通村公路建设范畴,调整规划满足要求;要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村级道路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旅游乡镇公路向村延伸。

三、积极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通村公路建设筹资体制,确保通村公路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各地要按照“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一)市、县两级交通部门要在积极向上争取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确保国家补助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通村公路的主体作用,依法组织和引导农民自愿捐资投劳。严格按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各项规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措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促进通村公路建设。

(三)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等征地补偿资金村集体使用部分,要优先用于通村公路建设。

(四)各县(市、区)要加大支农资金对通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对贫困村应适当提高资金补助标准。同时,对通村公路建设中的施工企业营业税实行即征即返,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

(五)有效整合土地平整、移民后扶、水利建设、贫困帮扶、迁村腾地等涉农项目资金,与通村公路补助资金捆绑使用。

(六)积极动员社会捐资,进一步发动各方人士、受益工矿企业等对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赞助。

(七)将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市直和县(市、区)直单位驻点包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行部门帮扶,建设通村公路。

要严格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加强质量监管,进一步提高通村公路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全市通村公路的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通村公路建设标准、建设规模,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质量监管,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推行挂牌施工,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建立完善“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建设项目的施工、设计、监理等各方主体的行为,严格落实质量责任,保证工程质量。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监督、监理覆盖面要达到100%。工程竣工后,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要严格组织验收和评定,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任务

今明两年通村公路建设里程长,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通村公路建设这项惠及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办实办好。要建立健全“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8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村村通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73-02

1引言

2005年以来,陕西省交通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多方投资约27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万多公里。全省农村公路已达11.9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0.8%。2009年陕西省新改建农村公路2.8万公里,其中通村水泥(油)路1.5万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全省80%建制村通油路目标,使2.4万个建制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解决了千万农民出行难的问题。2010年陕西省将投资4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实现100%乡镇通油(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公路。陕西省农村公路在响应国家政策和满足农民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大力建设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

2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自然条件恶劣,修筑成本较高

陕西省处于西部地区,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密集度低,陕南为山区,陕北为高原,整个陕西地形多为山区、高原、丘陵,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且石灰岩、砂岩等硬质地貌分布广泛,增加了修路难度,加大了修筑的成本。另由于经济及地形地貌问题,修筑的农村公路通常技术等级较低,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及应用。

2.2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公路建设资金筹措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地方自筹资金的投入和农村居民“民工建勤”的投入,这两项投入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总量的80%以上。其次还有少量来自省级交通部门投入的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地方自筹资金”主要包含县(市)交通部门征收的各种交通规费收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及社会集资、捐助资金等。“民工建勤”制度的确立和执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农村费改税后此制度似乎将难以施行。由于陕西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各项资金投入较为困难。

2.3相关建设未考虑后续发展需求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使规划思想在实际建设中无法得到应有体现。农村公路的主要功能是解决农民出行和生产便捷问题。但受自然条件制约,村民和田土很难集中分布,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户一般都是散居在各个山弯僻处,土地大部分分布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也很少集结在某一区段内,公路的服务功能难以得到体现。而地方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时,很少经过相关公路交通科研部门科学规划,建设的农村公路往往不能考虑后续未来发展需求。

2.4建设质量不容乐观

多数农村公路未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水平不高,个体户承包施工的现象普遍;施工队伍不专业,不熟悉施工程序和技术规范,操作简单,不能按照规范施工。监理责任心不强或无现场监管,施工随意性强,影响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竣工验收工作草率,达不到公路建设验收的要求,乡、村公路建成以后,一般是镇政府或村委会邀请上级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粗略地查看现场,对工程实体质量很少进行检测,也很少查阅和收集施工资料。使得部分已建成的农村公路路基宽度窄,缺桥少涵,晴通雨阻,抗灾能力弱,普遍缺乏交通标志、标线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3农村公路建设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快村级公路的发展步伐

农村公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公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是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因此,在公路交通建设中,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扶贫开发的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相结合,提高领导服务质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注重科技进步,注重生态环境,确保公路网,建设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建设。

3.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展多渠道筹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缩小东西部差距,出路在政策的调控,通过东部向西部的横向转移支付和中央向西部的纵向转移支付,平衡地区差异。由于陕西处于西部,各市、县地方财力薄弱,农村公路又缺乏市场融资能力,因此,解决资金的办法应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且投入要占到西部农村公路投入的大部分。同时,也要拓展多种渠道筹资,依靠省、市、县适当配套解决一部分,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一部分,社会捐助解决一部分,还可以通过拍卖公路、桥梁、车站等命名权,吸引社会贤达人士积极对农村公路建设捐款捐物。

3.3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扶贫和旅游资源开发等要素,重点应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以及连接国省干线的“出口路”建设,抓好资源利用、贫困地区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通往交通闭塞乡镇、行政村的“通达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要与村镇整体发展规划结合,与合乡并镇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结合,最大限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从单纯的总量计划控制到工程项目、公路网络布局合理规划的转变,达到优化路网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确保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协调发展。

3.4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高,但质量要求绝不能降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扎扎实实地抓好工程建设的质量,建设“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实施工程建设时,做到“一个坚持,三个绝不能”。“一个坚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绝不能”:一是绝不能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二是绝不能搞经不起考验的劣质工程;三是绝不能搞权钱交易的腐败工程。

4总结

农村公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公路建设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顺利进行,事关广大农村人口能否快捷方便出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十分必要,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我们进一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我们不懈的努力。所以把握现阶段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问题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07,(4).

[2]任玉岭.农村道路建设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要务[J].中国经济周刊,2006,(30).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9

【关键词】村庄整理;适度集聚;节约用地;集约配置;城乡统筹

1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着力点[1]。通过村庄整理整治建设,后续的土地整理,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间的高效流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格局[2],确保村庄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全面开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村庄建设之路。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2项目概况

双柳街位于武汉市东、新州区南,距新洲城区驻地20多公里,南临长江与鄂州相望,北滨张渡湖区,东接黄冈市团风县,西临阳逻开发区,境内水系有一江(长江)二河(倒水、举水)三湖(张渡湖、七仙湖、桃花湖)环绕。双柳街地处湖区与长江之间的带形冲积平原,沃野平川,绿树葱茏,地质条件优良,地势平坦.双柳街的规划范围是双柳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107.34平方公里,辖镇区和42个行政村,总人口5.42万人。

3问题与对策

3.1现状问题

行政村数量较多,各行政村人口规模基本在1500人以下,自然村规模多在300人以下,各村的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又分散,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村民对基础设施的享用,虽然建筑质量较好,但整体居住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特别是农村用水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基础强,但还需要推进规模化。

3.2现有的优势

以阳大公路为轴向的村镇布局基本形成。阳大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是全街对外交通联络的重要通道,全街大部分的村庄沿这条路分布,沿线的村庄基本上也都以蔬菜种植为主,蔬菜产业优势明显,水产养殖有一定规模。

3.3思路和对策

根据乡镇的特点,发挥蔬菜和水产的产业优势,打造品牌农业;根据村庄的实际,综合考虑其社会宗族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村民意愿以及村民生产出行要求,科学的进行村庄合并,控制村庄为合理规模[3]。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使用土地。增强镇区的发展极核和辐射作用,综合考虑城镇与农村建设的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4]。

4规划镇域层次体系

规划对村庄进行撤并,将现有散乱布局的村民居住点整合为紧凑分布,进一步归并土地,实现农村的集约化发展。共合为中心村为32个,人口规模一般在600以上。基层村15个,人口规模一般在300以上。

按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配置双柳街村镇层次体系。

中心集镇:刘镇街区,它是全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带动全街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集镇,集中发展工商业和服务业。中心村32个:是以农业为主,适当发展为生产或生活服务的三产服务业,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中心村。基层村15个:是一般的农村聚集点。

5控制用地规模

镇域总用地面积为107.34平方公里,现状建设总用地972.63公顷,其中镇区26.6公顷,农村建设用地946.0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79.6平方米。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双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第二级控制为80~100平方米,规划镇区按人均90~100平方米控制,村级居民点按人均80~100平方米控制,确定镇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08公顷,农村建设用地403公顷,总建设用地511公顷。平均每个行政村建设用地11.2公顷,中心村建设用地规模平均约5-9公顷/村,一般村级建设用地规模平均约2-5公顷/村,通过村庄规模的整理,适度集聚,复垦节约土地达到461公顷。

6实施措施

6.1近期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扩建刘大公路和新大公路达到镇二级道路标准,同时建设镇区内的长途车站等道路交通设施。

给水:改造完善现有双柳水厂,使其达到设计规模达到0.6万m3/d,提高供水压力。配套道路建设布设输水干管,解决刘镇及附近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排水:近期对现有明渠进行疏通整治,同时配合近期道路建设修建该地区排水管道。

电力:以镇区变电站35kv电源为支撑,近期新建35kv大埠变电站,沿主要公路架设10KV主线电缆,清理高压走廊,支线沿至各村庄的道路南侧或东侧架设,解决双柳供电不足的矛盾,提高村湾主变电容量。

环卫设施:对每个村庄结合设施的服务半径要求,对垃圾收集箱等均按规划要求合理进行配置,对每个村湾的杂物间、牲畜圈、私厕进行拆除,对公厕、牲畜圈等进行新建;每个镇区设一个垃圾转运站。

水体整治与绿地景观建设:根据村湾整治规划的要求,每村至少有一口当家塘。通过招投标形式,对村湾现状水体砌坎、围护及步行道建设,河道两侧种树植草。清理荒地,拆除乱搭乱盖的棚户,对房前屋后及宅旁的空地进行绿化。

6.2近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每个村庄设一个文化站(室),可兼作村民活动室,建议文化站(室)与村民委员会设在一起。每个村庄设卫生所、计生站一个。设多功能活动场一个,布设一定规模的健身器材。

6.3建设引导

建议要严格控制非保留村庄新建住宅,凡申请在非保留村庄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因道路、交通、水利、招商引资建设拆迁的农民一律安排到镇区和规划的村庄居住;利用基础设施配置的调控手段,新建和改善规划和保留村庄的基础设施,非保留自然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再配套和完善。要限制村办企业的发展,凡村组新办工业一律到镇区工业小区建设。

6.4空间清理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废弃老住宅、电力架空电缆以及其他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凡通往非保留村庄的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在非保留村庄完成撤并后,均应及时清理拆除;在规划村庄内新建住宅后,原老住宅应及时清理拆除。

7结论

从双柳现实状况的实际出发,遵循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的整合[5],实现新农村村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衍毓,刘彦随,王业侨等.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9,(11):977-983

[2]栗滢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2):5-7

[3]余小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村庄建设.[J]农业经济.2008,(7).9-11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篇10

2003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重大战略举措。西安市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市交通局随即开始实施“农村油路建设工程”规划,计划从2005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建设和改造辖区内所有县乡和通村公路。2006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出台,省交通厅出台了关于加快通村油路(水泥路)的决定,市交通局又争取到交通部连续3年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扶持政策。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形成共识。要求要把农村公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为群众要办的实事,做出了从2006年开始,举全县之力,奋斗三至五年,实现全县平原地区县乡公路油路化、行政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决定。

为了全力组织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级20个部门参加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协调指导和检查考核。二是县政府每年组织召开有县、乡、村三级人员参加的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与县交通部门和各乡镇签订了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并明确规定了奖惩办法。三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群众办理的实事大事之一,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定期检查,常抓不懈。四是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督查制度,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县级领导深系乡镇督促督查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通知》,由县级领导带领相关部门,深系乡镇,督促检查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协调和促进乡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五是加强了指挥调度,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工程进度,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召开公路建设调度会,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强势推进。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农村公路建设实施细则》、《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通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注重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倾斜和支持力度,明确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工作措施、把握的原则和要求。从而加强了公路建设的管理力度,扩大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透明度。这一系列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了强大的政策效应。各乡镇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研究制定本区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具体政策,各村纷纷召开村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小组会,启动了村级“一事一议”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展开。

二、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群众参与、各方支持的新机制,形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县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要在3-5年内实现确定的奋斗目标,平均每年要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300多公里,这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坚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九五、十五期间全民义务修路、捐资修路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农村公路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把科学的决策付诸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农村公路建设中,实现农村公路建设质的突破。我们把修路的决策权交给群众,修不修,何时修,修多少,投工、投劳、投料、捐资都由群众说了算,政府绝不勉强,也不大包大揽,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各村争先恐后申请技术计划,竞相投劳捐资,迅速在全县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潮。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好经验、好观点、好思路。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认清了农村公路是农村连接城市的通道,是壮大农村经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农村公路建设出力,形成了发展农村公路的良好氛围和巨大合力。

三、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制定标准,实现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针对**地理条件复杂,交通基础底子簿的现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一带五基地”布局,提出了“统筹规划,确保质量,整体推进,提高功能”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围绕农村公路“三横十六纵”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依托国、省公路建设,大路带小路,实施二级公路改造工程,通乡公路、县乡超龄油路、通村油路(水泥路)、通达工程、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在规划指导下,我们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地形和不同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争取投资效益的最大发挥,降低建设成本,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三个重点”、做到“三个结合”、做好“四个衔接”、坚持“五个统筹”。即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以及连接国省干线的“出口路”建设;抓好资源利用、贫困地区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通往闭塞乡镇,行政村的“通达路”建设。做到农村路网建设与村镇整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好县道与国省道的衔接;乡村公路与县道的衔接,县城道路与县乡公路的衔接,公路规划与土地利用的衔接。坚持统筹县、乡、村各层次路网建设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促进公路网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整体水平提高;统筹农村公路建设速度、质量和效益,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避免盲目提高标准;统筹农村公路建、养、管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统筹农村公路建设和客运网络协调发展,提高通达深度,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统筹农村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重视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建成一条路,繁荣一片经济,美化一片乡村环境。

同时,我们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争取工作,使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由以前的省、市投资项目,发展到国家、省、市三级项目库体系,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构成也由以前单一的养路费补助,发展到中央国债资金、中央车购费专项资金、财政资金、市交通局补助资金等多元投资体系。

四、坚持严格标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一是出台《**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县农村公路建设施工市场准入管理规定》,从管理与职责、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建设资金管理、建设程序管理、计划管理、设计审批管理、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工程交竣工验收管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9个方面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完善了“政府监督、建设单位负责、工程监理、企业自检”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规范了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二是县交通局成立了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组织,履行政府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的职能,加大了对施工现场重点工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督。投资50万元,组建了中心实验室,配备检测设备,加公路质量检测频率,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在县乡公路施工招标中严格推行强制性最低标准,明确路基、路面要求的施工机械,使我县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县乡公路建设全过程机械化施工,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经市公路局中心实验室检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进度也名列全市第一。四是严把工程建设六道关口,规范过程管理,即:把好项目设计审批关、施工中间交验关、原材料进场关、质量监督关、施工队伍准入关和验收关,提高工程质量。五是开展质量巡查,强化质量考核,县交通局抽调技术骨干坚持每半月对全县在建路段进行一次质量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建设质量进行通报。六是建立质量信誉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黑名单”制度,对那些不能保证质量、履约情况差、造成质量事故的施工单位坚决予以清退,严禁非专业队伍或自行组织施工。七是制定下发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手册》、《施工程序》、《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保证了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八是坚持每年春季举办乡村两级农村公路建设施工管理人员培训班,为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从而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五、坚持资金筹集多元化,加大农村公路筹资力度。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普遍难题。面对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资金筹措方面,除了用好中央、省、市的补助资金外,我们还千方百计多渠道筹资,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一是采取捆绑式建设的方法,把农村公路建设同小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重点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二是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发动村民自愿捐资,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青化乡何家庄自然村人口不足300人,建设1公里通村水泥路,人均捐资200元。竹峪乡解家沟村结合村内街道建设,个人自愿捐资从5元到5万元不等,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充分发挥在外工作人员的社会关系,争取项目支援家乡建设。骆峪乡向阳村地处秦岭山区,交通不便,在外企业家丁伟光先生投资300多万元,建设通村油路6公里。四是利用县域内河流众多、砂石料丰富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建设资金。五是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推行公开招标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合理低价中标,降低工程造价。六是按照标准适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尽量利用旧路,随坡就弯,就地取材,减少消耗,降低造价,减轻配套资金的压力。

同时,我县出台加快农村公路扶持政策,对纳入通村水泥路建设计划的项目,由县交通局与水泥厂统一签定混凝土路面所需水泥采购协议,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用量申请领取,以减轻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金周转压力,加快建设进度。

六、坚持建、养、管、运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内涵。

建设是基础,养护是保障,运输是目的。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我县坚持体现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向,在搞好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发展农村运输,方便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实现路站运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后,一是按照“统一领导、县管为主、分级负责、各方支持”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养护体制,落实县政府、交通局、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理站、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将1981公里的农村公路全部纳入日常养护范畴,将原来三级管理养护模式转变为二级模式,即:将400公里县乡公路统一纳入县级管理范围,村道由乡、村负责养护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失管失养的问题,确保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二是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规范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将原**县公路管理站更名为**县农村公路管理站,在全县22个成立了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完善了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三是按照“养管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对县农村公路管理站进行了改革,组建了养护公司和路桥工程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县乡公路的养护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竞争,实现了管养分离、事企分开。四是落实各项政策性资金和经费,保障了农村养护的财政公共投入。

“路通车通”是农村公路建设最根本的目的,2005年以来,我县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把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先后新建二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5个和招呼站88个,开通17条农村客运班线上有客车104辆,全县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70%以上,形成了以县城区域为中心、以乡镇为接点、辐射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实现了“物畅其流、人畅其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