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9:54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1

移动慢病管理是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新兴细分领域。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慢病市场也在随之发展成熟。

巨大的市场潜力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医改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医改的主要议题有大病医保、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业内专家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重“医”轻“防”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要强调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5.2%,患病人数约2.5亿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约为1亿人。去掉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因素,这两部分人群就接近3亿人,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知晓率和就医率并不高,治疗达标的更是只有很一小部分。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50%没有意识到自身患病,其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有一半人不能坚持治疗,而坚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可以达标。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惊人,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攀升、医疗资源消耗、患病人群年轻化等问题越加显现,引发市场寻求更完备、更高效、更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现状的进一步恶化。药厂、医疗器械厂,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各路英豪纷纷磨拳擦掌,都试图以“互联网+”的手段和速度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5年阿里健康携手卫宁软件、腾讯注资挂号网、益佰制药携手掌上药店、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受资本市场热捧,互联网的战火在医疗健康领域愈演愈烈。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切入点有两个,主要都是围绕慢病的自我管理,一方面有管理工具型app,另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

在慢病管理app方面,糖尿病作为人数众多,并且需要时常通过饮食、健身等方式调节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切入口,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以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为例,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中指出,目前糖医生已经形成主要以“服务立体化+服务流程化+监测仪器智能化+患患沟通趣味化”的立体化医学服务体系,具体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实现立体化服务,通过对健康到患病状态的多元化用户预防与控制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流程化;通过“糖+”与主流医疗器械的结合,在为用户节省重新购买智能血糖仪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监测仪器的智能化;通过低糖美食分享、公益活动等患者与患者沟通方式,加强患者与患者间联系,增加患者抗糖意志,实现患患沟通的趣味化。

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是一个长期的生意,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和健身人群很相似,从吃住行购物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慢病管理的生态基本围绕慢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包括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药物、知识获取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慢病管理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协作,包括医院、社保体系、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企业甚至保险企业等等,从患者的生活状态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

对于健康管理或者慢病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健康档案,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一步。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轻松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化验信息、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以及各种智能硬件采集上来的健康数据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够很轻易的将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可延续、可转移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而让慢病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慢病管理需要医院或者医生资源的协作。姜昕蔚认为,中国慢病患者目前的构成是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获取能力低,所以完全自我管理难度大,在这种环境下连接医生,让医生指导自我管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徐峰认为,慢病管理无疑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但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基层缺医少药,这些都需要移动医疗来解决。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帮助患者辅助决策,通过医药电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等等。

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认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处在探索期,互联网医疗沉陷领域细分化趋势,资本大量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来说,前期的盈利是一大问题,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服务需要o2o,而o2o又是行业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慢病管理才刚刚起步,仍处在用户培育过程中,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果说要盈利的话,一个比较快的赢利点就是药物,如果获得了药物社保通路,慢病管理的盈利速度会大大提升,但难度相对较大。”

问题与机会并存

慢病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是在市场启动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数量。如何教育和影响用户的行为,并保持用户的长期参与度,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年龄偏大,对新兴技术接受度相对较低,需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使用的简易和方便性。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2

前天,腾讯研究院报告《互联网+:医疗篇》,亮出推进“互联网+”医疗的七大武器。

1、武器一: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当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

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力,让医院、医生和患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医疗数据,若能打破横亘在数据联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实现定制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生产力,进而重构整个医疗体系。

一方面,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应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另外,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通;此外,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腾讯近期与贵州百灵达成“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

2、武器二:鼓励医生、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解决。

国外面向医院、医生、零售药房、制药企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加速涌现和迭代,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扩展服务时空性、最大化医疗资产利用率、加快新药研发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3、武器三:线上线下连接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目前,超过7000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

4、武器四: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场

“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60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年初推出的血糖仪“糖大夫”正是这样一款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5、武器五:瞄准细分领域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45.5亿元。但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150款,但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ScrippsHealth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iD并解锁设设备等。

6、武器六:用资本驱动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66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34亿元。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项目多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社区、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些项目普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粘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反观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融资项目,除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健康it项目外,还有很多以医生为核心的创业项目,涵盖辅助诊断工具、管理患者、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会诊、与患者沟通、医学研究等功能。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应用的积极性高,进而导入C端用户,从而双向增强医生和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粘性,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价值。

7、最终武器:推动政策同步突破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3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哮喘病患者;自我监护;移动数据

1分析哮喘病以及相关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护情况

哮喘病是十大慢性病的一种,2014年全球已有3亿哮喘患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并以每10年20%~50%的比率上升。其中,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介于0.5%~3.34%,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虽然我国哮喘的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但死亡率却高达36.7/100000,位居全球第一。

哮喘病患者日常有效控制哮喘发作的关键是在发作之前进行预防。生活上一些重要的改变,就可能避开使哮喘加剧的诱发因素。外界天气环境方面,关注天气变化对哮喘症状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记录哮喘发作当日的温度、风速、大气压强和湿度,坚持写一本“哮喘日记”。了解什么样的天气会引起哮喘发作有助于防止出现哮喘症状。例如,哮喘患者应尽量待在屋子里,因为寒冷的空气会导致支气管痉挛或者是带来花粉。饮食上,哮喘患者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低蛋白、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钙的食物为主。不吸烟,不喝酒,香烟烟雾作为一种刺激物,可能直接诱发哮喘。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呼吸增快、出汗等极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支气管,故应多饮水。用药方面,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用气雾剂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应用药物,需随身携带,但不能长期、规律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为哮喘治疗的首选药物,应长期规律应用,避免自行停用。心理上,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防止哮喘发作时惊慌失措,从减少与哮喘抗争时的胆怯。激励自己保持良好心情,养成乐观的心态。另外,每天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最好是相同的时间)来放松,这样会大有帮助。

2分析互联网移动医疗与哮喘病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根据aBiResearch(美国一家研究公司)的数据,2011年应用到医疗领域的无线可穿戴健康传感器只有2077万台;2012年,这个数量冲破了3000万台;在未来5年内,这类设备将会增长到1.7亿台。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比例超过50%)。

在互联网医疗的新型模式下,可穿戴传感器的设计现在成为了医疗机构、医生、保险公司、医学研究机构采集和搜集患者数据的必备交互设备,它帮助医生获得以前想获得却很难获得的患者连续跟踪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它能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监测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率,它也能为患者的居家康复和慢性病管理提供远程监控,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此外,它还能满足医疗结构和保险公司的研究和评估需求。

3分析在互联网移动医疗模式下协助哮喘病患者病情监护的设计

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当今这样的移动医疗模式成为了产业热点。“tD-Lte”高清、移动、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不错过治疗的“黄金半小时”;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大医生进行远程会诊;社区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彩信、wap、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等服务。

为了帮助哮喘病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得知准确数据,propellerHealth哮喘病数字医护器在美国有超过5000万人受到影响。专家建议跟踪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症状、吸入器和药物的使用。然而,要产生这样的患者记录会很困难,一般的记录都是断续及不完整的。propellerHealth传感器可以跟踪患者的药物使用,并记录患者使用吸入器的时间和地点。propellerHealth传感器是个小型设备,可以套在患者吸入器的外端,不影响患者的使用,它可以用分别跟踪患者症状和依从性。propellerHealth在收集数据之后对结果进行反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同时,propellerHealth也提供app程序,可以使propellerHealth传感器与智能手机通过蓝牙同步信息。患者可以查看自身采集的信息,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教育,来提高患者的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状态控制。

这样的互联网医疗app应用同时能够收集、处理、分析病患使用吸入器的频率、地点、时间,形成直观的反馈报告供医生参考,让医患双方更好地掌握病情的细节和走向。有效帮助患者轻松简单的了解自身状况,进行有效准确的自我日常监护,同时也协助医生了解病患病情,控制状态。

哮喘病患者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预防措施就是战胜天气,空气质量下降一次次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对哮喘心脏病等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现在空气污染问题在各国普遍存在,充斥着pm2.5等污染物的空气导致我们患上了各种各样的呼吸道疾病,哮喘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很遗憾的是,短时间内对这一问题无能为力,想要迅速净化空气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患者需要自己注意天气状况,为了避免外界过敏源等,口罩就成了哮喘病患者和部分人群必不可少的出门物件。

处于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的环境中,口罩销量不断创出新高,智能口罩的设计也逐渐成为社会趋势。国际设计企业青蛙公司看准了这一时机,将当前社会问题与可穿戴式技术相结合,将稀松平常的口罩改造成为可用蓝牙控制的智能设备,能够瞬间收集和分享空气质量信息。该公司设计的口罩不再是一件纯粹的卫生产品,而且是一件能够连接网络、提供数据的现代化设备。对于哮喘病患者以及相关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来说,这样的互联网智能设备无疑是对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帮助。智能口罩不仅可以防止外部污染源进入身体,同时也避免患者将疾病传染他人。针对患者来说,保证舒适感之外,最重要的是智能口罩可以连接网络,传输数据,同样可以让患者查看自身信息,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教育,来提高患者的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状态控制。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4

关键词:云媒体;慢性病;远程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而慢性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可以让患者自己检测慢病相关的指标,并从系统中得到有益的健康指导,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慢病治疗的代价。

1项目说明

基于物联网、分布式服务技术为基础而实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通过机顶盒前端定制的嵌入式数据采集终端连接各种体征检测设备,可以远程监控慢病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生的远程诊疗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让慢病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期及时获得医生的远程医学指导。由于使用了服务组件架构技术,系统各组件都可以独立运行并提供电视weB服务,而各组件间通过服务组件架构技术进行组装,从而可以让各组件独立演化而不会互相影响,同时可以方便的进行功能扩展;另外通过电视节目可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健康节目点播、预约就诊、康复指导等服务,提高了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功能。

2系统简介

2.1功能简介

慢性病的疾病特点和国内医疗资源的紧缺决定了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三网融合下基于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正是基于此,开通慢性病数据管理、医学建议及专业频道播出等服务,如图l所示。依托广电强有力的网络覆盖,患者足不出户进行健康数据的自我监测,并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至社区、医院等健康机构,健康机构对健康数据结合患者以往情况,进行即时识别、分析、判断并将建议反馈患者。异常数据实时提醒医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实时情况对患者进行远程指导和建议,通过实时互动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满意度。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还能在医疗机构和患者、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即时的通信关系,支持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互动参与,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医院社区不同级别响应管理。健康机构通过此平台,可以积累大量的患者健康数据、互动调研资料,作为宝贵的诊疗资料。

2.2技术描述

三网融合下基于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患者依托广电强有力的网络覆盖,能够足不出户完成自我健康指标的监测和控制,并能获得医生的指导建议,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健康生活。

每个患者的嵌入式采集终端设备在开机的时候都会将此设备的maC地址(或ip地址)同步到广电内网服务器上进行注册并与机顶盒相关信息捆绑,患者通过将手中的血糖仪与嵌入式采集终端相连,将数据通过机顶盒后的网口传入广电网中,内网服务器根据收到的带有嵌入式采集终端标识的数据后进行分类保存,并根据用户的请求将数据反馈给机顶盒并呈现在电视上;同时此数据会根据患者所属医院的情况通过广电网络上传至医院服务器,医院专职医生会通过医疗平台来浏览患者的实施数据并给予健康性的指导。

2.3功能描述

2.3.1用户信息

每个患者的嵌入式采集终端设备在开机的时候都会将此设备的maC地址(或ip地址)同步到广电内网服务器上进行注册并与机顶盒相关信息捆绑;用户通过注册管理系统与后台健康档案实现对接。

2.3.2数据采集

患者通过将手中的血糖仪与嵌入式采集终端相连,将数据通过机顶盒后的网口传入广电网中,内网服务器根据收到的带有嵌入式采集终端标识的数据后进行分类保存至个人健康管理档案中。

2.3.3页面展示

根据用户的请求可实现:(1)将统计数据反馈给机顶盒并呈现在电视weB界面上。(2)医生后台医学建议提醒信息。(3)健康专题电视节目点播列表呈现,并实现用户点播节目播出。(4)电视预约功能:通过与“卫生12320”后台对接实现就诊预约功能。

2.3.4后台服务

患者数据会根据患者所属医院的情况通过广电网络上传至医院服务器,医院专职医生会通过医疗平台来浏览患者的实施数据并给予健康性的指导。

2.4平台架构

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平台架构不仅要结合云媒体电视平台架构通用性建设要求,同时要考虑慢病管理的专业性要求。慢性病具有多样性,不可能存在通用的管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法也可能改变。因此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软件架构必须考虑其修改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目前,由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实现了系统各组件间的松散耦合而被广泛采用,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将采用s0a架构在云媒体电视平台上来实现不同组件间的松散耦合,让各组件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分别演化而不会彼此受到影响。

整个系统架构各组件间通过云媒体电视后台web服务(wS)进行交互,从而实现松散耦合。个人健康档案、慢病管理服务、体征传感集成服务是系统特有的组件,需要自行开发:而企业服务总线、事件流处理、服务组件架构、业务流程管理、诊疗决策服务是通用组件,有相应的软件实现,只需选择现成的软件并将其为服务即可。

三网融合下基于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的特有组件包括健康视频资源库、循证医学、个人健康档案、慢病管理服务、体征传感与数据采集服务5个组件。慢病管理系统应用界面是所有服务的集成展示组件,通过云媒体电视集成后台提供的组件服务,由用户通过电视web界面、手机应用或其他手段来进行慢性病管理。

三网融合下基于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的通用组件包括了企业服务总线、事件流处理、服务组件架构、业务流程管理、诊疗决策服务,这5个组件都有相应的软件实现,慢病管理系统只是将其进行了整合,以实现s0a架构。其中企业服务总线、事件流处理、服务组件架构是Soa架构的基础。企业服务总线用于集成不同的应用,它所提供的服务适配器可以让慢病系统和其他服务系统(如用户注册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电子病历等)进行集成,从而解决了与其他医疗信息系统如何进行数据交互的问题。事件流处理用于监测系统中发生的所有事件,并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用于数据的实时分析、统计,可以用于审计工作。服务组件架构则用于将各种web服务整合,重新封装为合适的组件服务,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容易将系统扩展为分布式服务。同时,对于服务使用者而言,这种扩展是完全透明的,可实现“服务云”的功能,而该技术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花大量的资金来创建“云计算”基础架构就可以提供相似的功能。业务流程管理、诊疗决策服务用于可视化的创建慢病管理流程和诊疗决策,并将创建结果即时应用于系统中。由于系统开发人员往往无法真正了解医疗方面的内容,使用这两个组件便让医生参与到系统的设计中来,真正满足医生的健康指导需求,从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3项目建设意义

3.1结合医疗服务功能,系统实现技术创新

基于云媒体电视平台,运用物联通讯技术,结合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发建立的家庭远程慢性病管理系统,将用户和医院紧密联系起来,协助教育、预防、保健、监护、诊断、康复的综合治疗,开创慢性病管理未来模式。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5

>>“知未病,治未病”是强身壮体、延年益寿的根本出路爱情不再是传说“分”,何时不再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饮食习惯是关键开源盈利不再是传说何时调控不再是浮云治未病养生治未病导引“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浅谈“治未病”“爱情体操”,让欢乐不再是传说黄渤让丝逆袭不再是传说欢迎迷恋哥。哥已不再是传说“农地入市”何时不再是海市蜃楼“分”,何时不再是学生的“命根儿”养老何时不再是沉重话题行长的贷款权何时不再是点金石?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医学>“治未病”何时不再是传说“治未病”何时不再是传说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罗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量化自我可穿戴设备,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让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

德国青年菲利普・卡尔维斯从3年前开始热衷“量化自我”。他某一天量得,自己走路7361步,头一天夜里只睡4个小时,其中一个多小时是深睡眠。

卡尔维斯花99美元购得一条装感应器的束发带和一个苹果应用程序,戴着这个束发带睡觉就可以获得与睡眠相关的数据并把数据传送到苹果装置中。而他的体重计则具备无线传输功能,可把体重和脂肪等数据即时传进电脑或手机。

在全世界,和卡尔维斯一样,坚信“测量方可改善”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的最初涌现,源自一项“量化自我运动”。

2007年,美国人加里・沃尔夫、凯文・凯利(《失控》一书作者)在旧金山创办“量化自我”网站,倡导“通过数字了解自身”。如今“量化自我”已从美国的民间活动,发展到全世界有500个群组的交流组织,其倡导的是让普通百姓通过可穿戴设备感知自我并分享心得。

通过卡尔维斯以及他众多“量化自我”同好者的故事,可以看到可穿戴设备如何从一个民间爱好的小众应用,慢慢进入医疗级应用的过程――几千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识自己。每个人的生命都将被数字化:基因、健康、用药、生活习惯,等等。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技术的革新。一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信息管理专家、《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涂子沛所说:“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医疗、健康工作和服务。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数据将成为未来医疗的决策依据、发展基石和创新平台。”

可以说,在互联网的席卷性力量下,医疗理念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

可穿戴设备:“顺人性+刚需”

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尖端技术――可穿戴设备,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让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

医疗可穿戴设备大体可分为运动健康类和病患监测类。运动健康类,主要功能是用来监测运动量、消耗热量、心率、睡眠等;病患监测类,主要功能是用来帮助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脑电等。

然而,据德国消费调研公司(GFK)在2014年10月份的一份有关可穿戴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有1/3的可穿戴设备用户在买到产品后6个月内就将其“丢弃”了。美国《连线》杂志也撰文指出:超过半数的美国健身跟踪设备客户已经不再使用可穿戴健身设备,1/3的客户使用不到六个月,就把这些设备扔进抽屉,或者送给朋友。

可穿戴设备为何用户黏性差?在智能行业媒体智东西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张国仁看来,用于医疗的可穿戴智能产品如要被用户接受并长时间使用,必须是真正的刚需,同时在使用上更人性化。

何为刚需?

“一款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产品,这需求一定是用户提出来的,而非创业者或大公司臆想出来。同时在刚需产品里,也分为‘有需知所求’和‘有需不知所求’两类。”而所谓“有需不知所求”,在张国仁看来,正是很多产品创新的源头。他以针对婴幼儿的体温监测智能产品为例。“年轻的父母一定对监测婴儿体温变化有需求,只是他们不知道更为便捷可靠的方式是什么。而在2015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一款名为temptraq的体温贴,采用了安全的材质和一次性设计,有效时间为24小时,能够与智能手机连接,只需贴在宝宝的皮肤上,即可跟踪体温并反馈数据。另一家名为pacif-i的公司则选择在婴儿的安抚奶嘴中加入体温传感器,让体温数据在婴儿玩耍时自动反馈到手机里。”

至于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机会,在《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中张国仁表示,其产生的需求基于三个社会发展趋势和现状。其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其二,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其三,慢性病的治疗需求。

而在智能穿戴产业专家,科技、财经作家陈根看来,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空间正是尚未被真正重视的慢性病患者群体所带来的刚需市场。

与陈根说法形成呼应的是这样一些数据――据2015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癌症、心肺疾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全球最主要死因;目前,中国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了2.6亿人并呈“年轻化”趋势。有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这些数据或都表明,慢性疾病管理将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庞大的潜力市场。陈根在其文章《慢性病人群:可穿戴设备的刚需市场》中,还另外提到一组慢病数据:以糖尿病为例,据2012年1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联合的一项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导致的直接医疗开支占全国医疗总开支的13%,达到1734亿美元(250亿美元)。糖尿病患者医疗服务的使用是非糖尿病者的3-4倍(包括住院和门诊次数都大大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的医疗支出是同年龄同性别无糖尿病者的9倍。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医疗开支较病程1-2年的患者高460%。病程超过10年的人家庭收入的22%用于糖尿病治疗。

陈根之所以特别提出这组数据,原因是,在他看来慢病治疗需要频繁的复查、长期的诊疗和药物的支持。这需要患者保持持续稳定的就医习惯,包括时间和金钱上的巨额成本。而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医疗领域内产生的一大价值,就是可以降低医疗成本。

张国仁同样认为,通过可穿戴智能产品进行慢性病远程监控等,可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同样以糖尿病为例,张国仁表示,“对美国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远程监控可以使医疗费用降低40%以上”。

张国仁甚至认为,在可穿戴设备推出后,国内外糖尿病管理模式会发生重大变革。他以国内提供糖尿病管理的“糖护科技”产品为例进行分析。张国仁将“糖护科技”解读为“智能血糖仪+医生端app+患者端app+远程服务”。“该糖尿病服务模式以‘智能仪器+app+医疗服务’为核心,定位于辅助治疗和自我管理,医生端app做辅助治疗,患者端app实现自我管理,智能血糖仪硬件设备提供检测,形成o2o闭环。医生版app,在医生进行诊断开具处方时起辅助作用,为医生提供更为详细的患者健康数据,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管理患者,降低患者迁徙率,同时为医生导入区域内的患者构建地区化医患沟通,缓解医患关系。以患者为中心的糖护用户版app,利用娱乐、互动以及游戏等手段改变患者行为习惯,提醒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提供运动和饮食干预、普及糖尿病管理知识等服务。”

虽然诸如“糖护科技”这样的慢病管理产品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张国仁认为,移动互联网和慢性病管理的结合为慢性病的管理提供了新方向。“目前来看,未来慢性病管理的发展方向可能会由院内转向院外,由单纯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

至于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方向,在陈根看来,一种可穿戴设备最好只专注于一个功能进行研发,比如只针对患慢性疾病人群的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测量。张国仁则表示,可穿戴医疗产品将朝两个大的方向发展,一是如何解决更多细分领域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在产品本身,让可穿戴设备无穿戴感。“只有让可穿戴设备无感地存在于我们身上,佩戴才不会成为累赘,我们才会坚持使用,进而所有关于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逻辑才会成立。”

如何去掉可穿戴设备的存在感?其实科学家们早有动作。

在2015年全球科技大会上,GoogleX实验室生命科学小组负责人安德鲁・康拉德称,Google正在开发一种纳米磁性粒子,这种粒子可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进行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Google在2014年初了血糖监测隐形眼镜,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则研发出一种比头发更细的可植入计算机纤维皮肤网络,能够从里到外监测人的身体状况……

类似以上这些愈加小型化、无感化的可穿戴产品仍有很多在不断发明测试完善中,正如张国仁所说,“伴随传感器、植入式设备等发展,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医疗物联网的时代。但不管是高深的植入体内的GoogleX实验室机器人,还是简单的能测量心率的智能手环、手表,其真正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

当基因检测遭遇“物联网+”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更像是现代人所提到的健康管理,而与健康管理密切相关的现代手段,除了可穿戴设备或许还有基因检测。

在奇云诺德Ceo罗奇斌看来,“治未病”是健康管理的第一道“关卡”,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未病先防,一个是已病防变。而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是人的行为数据,基因检测收集的则是人的遗传信息。“从这点来看,这两部分需要整合在一起,同时通过传感器收集周围生活的环境数据,通过体检和医疗机构收集医疗记录数据,这些数据就构成了互联网医疗的整体数据集。”

关于基因检测,国内最为熟知的故事就是关于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医疗选择”。朱莉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带遗传缺陷基因BRCa1,医生估测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颇高,分别为87%和50%,她因此选择双侧乳腺切除术保留,降低患癌风险。

朱莉的故事并非特例,欧美国家其实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健康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大众自我健康管理教育。美国在1994年率先在医疗机构中开展肠癌基因筛检,一年以后英国也制定了全面的基因筛检制度。2002年欧盟超过70万人进行了基因检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基因检测的国际标准。2005年,美国已有近500万人次接受了基因检测,通过预知和医学干预,使大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了70%。

如今在美国,一个叫“BabySeqproject”(新生儿测序计划)的活动正在进行,通过基因检测让基因数据陪伴婴儿的一生,成为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

可以说,基因检测不仅能准确检测出人体的基因信息,还能在此基础上依靠生物信息技术计算出人体罹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从而进行早期预防与精准治疗。在罗奇斌看来,正是基因数据的加入,医疗和健康之间的界限会被打破,未来的医疗将是针对个体进行伴随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的监控和预防。

当互联网拥抱基因科学,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6

【关键词】网络医院辐射型探索

去年底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今年初广东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卫生强省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开创广东医疗卫生工作新局面。朱小丹指出,要突出补齐短板,强化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突出重点引领,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立足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着力构建区域医疗卫生高地。

我院作为一家高校附属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具有突出的科研、教学和医疗技术优势,在今后的医疗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医院影响力和地域关联性优势并不明显,在今后分级诊疗体系中如何定位很难明确,需要提早做好规划准备。本次分析正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医疗建设跳出传统医疗发展模式,探索出适合医院的一种依托于实体医院的辐射型网络医院模式。

1当前网络医院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互联网+”的提出,各地无论是医院、医药公司,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在探索新型网络医院构建的模式,但目前为止,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以省内某网络医院为例,虽然其依托大型医院医疗资源,借助第三方网络移动平台,与就诊点(连锁药店、社区医院等)合作,患者在就诊点通过视频接受大医院医生问诊,医生开具处方,患者可自主选择取药点,并以此为核心,逐渐延伸检查预约、慢病随访等附属业务。这种模式借助互联网及政府资源为患者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医院扩张,仍受制于医院医疗资源紧缺以及网络直接问诊的可靠性问题。

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一批网络问诊软件的推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就医模式,从第三方角度对医疗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利用线上问诊、分诊,线下就诊的模式,为解决患者看病难、医疗资源闲置、优质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受制约因素确实比较多,尤其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这种模式的盈利模式一直是其发展瓶颈,时刻受制于资金链的制约。

2构建依托实体医院辐射型网络医院的意义和必要性

作为一家老牌三甲医院,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和医疗技术实力,且有比较稳定的患者基础,目前来看,整体发展比较稳定、稳步向好。但是,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逐步推进,以及大型医院利用医联体抢占医疗资源的威胁,作为一个不具备区域优势和影响力的普通三甲医院,将面临很严峻的患者来源问题,医院的生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发掘内在潜能,并与协作医院开展深入合作,从而在未来医疗资源大洗牌中脱颖而出,是目前非常紧迫的问题。借着国家推进“互联网+”的契机,整合医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并借助互联网从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能护理、延续性护理等不同维度,将医院医疗资源不断向外延伸,以帮扶推动医疗联动合作,以优质服务保障病源稳定,以宣传吸引更多患者,以科研协作提升自身品质,是医院当前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3构建依托实体医院辐射型网络医院的发展思路

在战略层面,我们提出以实体医院为依托,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借助互联网跨越实体医院服务边界,打造无边界医疗服务,构建辐射型网络医院的整体服务理念。在应用层面,计划构建医联体,利用医联体医疗资源整合优势,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搭建网络医院服务平台,实现远程医疗、远程病历质控、远程教育培训、网络问诊、网络接诊、慢病随访、健康咨询、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拓展移动医疗服务范围及功能,挖掘平台数据价值,开展数据分析及科研应用,最终探索出一套合理的辐射型网络医院模式。

3.1完善基于远程医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

构建连接省县乡的“三位一体”医疗服务体系。利用远程医疗网络与县(区)合作,逐步完善基于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检验中心、远程病例讨论、远程病历质控、远程网络门诊、远程专科/全科培训等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

3.2完善移动医疗平台建设

建立基于移动医疗平台的统一对外服务。基于移动平台,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逐步开展院内导诊、技诊预约、按金支付、清单查询、用餐预约、医患互动、健康档案、医保信息、诊疗项目等服务。

3.3完善病区综合交互平台建设

构建病区综合交互平台。实现医患在线交流,开设医护学习园地,开展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优化护理(护工)工作管理,探索基础信息(体征等)采集分析功能。

3.4探索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利用社区托管优势,探索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健康社区建设。发展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社区服务,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借助便携式监测、紧急呼叫等健康设备,提升养老、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全国首家云医院启动运营[J].中国医院院长,2015(06).

[2]胡轶然.全国首家网络医院日开处方已达200张远程医疗“破冰”[J].吉林医学信息,2015(02).

作者简介

陈义良(1987-),男,江苏省泰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7

摘要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国家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模式,而医疗资源的匮乏和不均衡性制约了医养结合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结合现阶段养老模式和医疗服务的现状,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医养结合中的远程监控、远程诊疗、远程健康管理和生命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在规范互联网形势下医养结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远程处理突发事件的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6-0003-03

Conceptionanddiscussiononestablishmentofinternet+medical-pensionnewmode

maLongfei,LeJiayi,YUminjie,SonGRui,weiwei,SHenShifeng

(Ruijinerlu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HuangpuDistrict,Shanghai200020,China)

aBStRaCttheelderlypeople’sneedsofpensionandhealthserviceareincreasinglystrong,sothestatevigorouslypromotesthemedical-pensioncombinedmode.thelackandimbalanceofmedicalresourcesrestrictthedevelopmentofmedicalpensionmode.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technologyprovidesthetechnicalsupporttosolvetheaboveproblems.thispaperexploresthefeasibilityandscientificityofinternettechnologyinremotemonitoring,remotediagnosis,remotehealthmanagementandlifesafetymanagementinthemedical-pensionmodebycombiningthepresentmodeofpensionandthestatusofmedicalservicesandputsforwardproposalsinregulating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themedical-pensionserviceplatformandmakingprocessofremotebursttreatmentandotheraspectsunderthestandardinternetsituation.

KeYwoRDSinternet+;medical-pensionmode;innovativemode

我老龄化程度愈发严重,老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医疗需求强烈。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以下称“医养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了应对养老过程中日趋严峻的医疗需求问题,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1],意见中明确提出需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因此各地政府陆续推出了各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但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2]。如何合理、高效地促进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推行在新形势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成为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着眼于现阶段老年人养老困境,基于“互联网+”在卫生医疗行业的广泛应用,就“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索,并提出如何推进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医养结合,希望为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开展提供思路。

1现行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及局限性

目前,各地推广比较成功的医养结合模式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医养结合进社区和进家庭”等4种模式[3],前3种养老模式均由专门机构承办,配置相对固定的服务和医务人员,床位有限,周转较慢,且老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圈,生活满意度及幸福度有所下降[4];而最后1种模式,即“居家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在不改变老人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情况下,由医疗机构向老人提供家庭医疗服务,解决了绝大多数老人的医疗需求,是政府目前大力推广的养老模式之一。

如今,医养结合模式已在上海市数个社区进行了试点。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家庭医生责任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与有居家养老需求医疗的老人签订医疗服务协议,采用全科团队提供定期巡诊和建立家庭病床等方式,为之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广大老年患者的一致好评,目前已在整个街道社区全面推广。但是,随着需要参加医养结合的老年人人数迅速上升,医疗需求量急剧增加,有限的社区医疗资源显得捉襟见肘;而且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存在医疗监控盲点,不能实施连续性医疗监控,存在生命安全风险。

2“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

由于传统的医养结合模式中,机构内的医养结合床位有限,需专门为此配置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日趋成熟[5],互联网思维下的移动医疗模式应运而生,即“互联网+医养结合”。

2.1“互联网+医养结合”含义

“互联网+医养结合”是指整合现有的4种医养结合模式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起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平台,编织起一张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并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资源的养老网络,利用物联网、云技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使居家老年人足不出户、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不下床就能尽享移动医疗带来的服务。

2.2“互联网+医养结合”涵盖内容

“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涵盖了“资源网”、“医疗网”和“组织网”3个层面的内容。

“资源网”属于该模式的线下部分,是引入并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资源的网络(包括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慈善机构、志愿组织、居委组织及家庭个人等),为实体网络,有了这些为老服务供给主体在后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医疗网”属于该模式的医疗服务硬件部分,指借助目前可穿戴的医疗和远程视频监控等智能信息化手段形成的网络(例如远程网络摄像头、智能手表、远程血压计、远程血糖仪和远程心电监护等),可促进双方无缝对接,增加医疗服务的人性化和即时性。

“组织网”是通过互联网连接资源网和医疗网的网络平台,通常是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医养对象需求建立起区域性的24h值守的“医养结合网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医养平台”)。该医养平台同时连接线下的医养对象、各个医疗机构、邻里社区及家庭子女。一方面,可以保证医养平台能及时了解医养对象的生理功能、生命体征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可确保各种为老服务资源信息顺利到达老年人身边,发挥居委及家庭在活动组织方面和供给方面的优势,完成对上述资源和信息的整合、调配,成为连接各个环节的关键性枢纽和节点。

3“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具w操作

“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组织网”通过“医疗网”了解医养对象的需求和生命体征,由“资源网”为医养对象提供方便、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3.1组织网

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app登陆医养平台,该平台负责管理所有的医养结合对象,工作人员24h进行平台值守,查询相应医养对象的电子健康档案,了解医疗网络传输的医养对象生命体征,通过远程视频监护系统监控医养对象的即时生活画面。如医养对象处传来报警提示,可通过交互式视频监测系统做到即时沟通,并采取远程或专人上门的形式进行适当处理。该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各级人员能够相互检索、调阅所需信息,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掌握医养结合人群健康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及健康管理效率,体现管理的优越性。

3.2医疗网

主要由交互式视频监测系统和智能手表两部分组成。

3.2.1交互式视频监测系统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将音、视频信息即时传输到医养平台和医养对象子女手机上,通过摄像头的交互系统实现双方即时视频通话,可随时通过互联网远程调阅联网监控图像,并支持调阅录像,实现24h监控居家老人的人身安全。

3.2.2智能手表

通过佩戴智能手表将医养对象的心率、体温、呼吸、运动和睡眠情况通过互联网上传到医养平台,有专门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无创连续监测。如生命体征呈现异常状况,医养平台会发出预警提示,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此外,智能手表还具有一键呼叫、定位功能及提醒服用药物等功能。

3.2.3其他相关功能

此外,可以预留远程血压计、远程血糖仪、网络电视及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接口,根据医养对象的身体及罹患疾病状况,按需进行其余功能的配置。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技术即时上传到医养平台,同步到医养对象的电子监控档案内,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掌握医养结合人群健康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对象从“发病管理”向“发现管理”转变,为医养结合及其家属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6-7]。

3.3资源网

资源网是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政府主导,整合能利用的一切医疗服务资源,是平台执行操作的主力军。每个工作人员的手机或电脑均安装了相应权限的平台系统,按照平台调度员的要求和医疗网传输的信息,为需要服务的医养对象提供即时在线的医疗服务,必要时安排就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如患者情况比较严重,由平台根据病情联系相应医院就诊或进行住院治疗,保证医养对象不会因为就诊延误或时空阻隔而发生意外。

4“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

“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是向医养对象提供生活、疾病和安全等方面的服务[8],下面分别就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和生命安全管理3方面的设计路线作简要阐述。

4.1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饮食,运动和精神慰藉为医养平台服务的核心。

饮食方面:医养平台不仅可以通过远程电视以视频方式为医养对象提供丰富全面的健康饮食知识,还能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有特定需求的用户。如对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提供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同食物所具有的功效以及食物如何搭配和如何更好烹任等知识。

运动方面:通过智能手表设置个体化的运动目标,及时将运动情况上传至医养平台,通过跟踪记录、提醒反馈等方式促进医养对象形成科学的健身习惯,由健康管理师制定个体化的健康饮食运动计划,定时定量地加强锻炼,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持续性地实施体重管理,逐渐将身体状况控制在良好状态上。

精神慰藉方面:多狄窖对象是空巢老人,常有失落感、衰老感、孤独感及抑郁等,通过交互式视频系统,可与子女、朋友、工作人员实施实时语音、视频互动,工作人员可及时发现医养对象细微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给予更多关爱,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4.2疾病管理

医养对象常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病,因此,慢性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传统情况下,患病老人需要了解自身病情症状时,需要到医院就诊,而在“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下,在医养平台上,每位医养对象都拥有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医生和工作人员在患者的健康档案中能及时录入历次诊疗过程、病情复查结果、阶段性保健计划及用户的实施反馈。医养对象的生命体征通过医疗网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自动上传到医养平台,平台设有自动预警功能,便于医生进行疾病信息追踪和适当的疾病干预。

4.3生命安全管理

医养对象90%以上为孤老、失能、半失能和智障老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他们在生活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生意外情况,引起严重伤害,因此生命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结合医养对象自身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特殊身体状况,评估出可能发生的风险种类,通过医疗网的智能手表一键呼救功能和交互式视频监测系统,对重点用户的日常活动进行主动、实时的监控。一旦医养对象发生意外,可第一时间按动智能手表的一键呼叫按钮,系统自动将报警信息发送到医养平台和医养对象子女的手机上,同时自动启动交互式视频监测系统,平台和子女可以即时调阅录像,做到及时报警、快速反应、迅速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医养对象的人身安全。这一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上门、电话通知等方式,减化了工作流程,让医养对象的子女可及时介入,提高了处理意外情况的效率。

5结语

我国对于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医养结合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配套资金不足、基础建设不完善及法律政策不明确等,“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医疗和养老机构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新模式的实践和探索[9-10],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逐步完善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政策环境,应用互联网技术将可穿戴医疗设备、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和优质的医疗服务等应用到建立养老信息化平台中去。逐步探索出适合在新形势下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打造一个数字化、智能化、全方位及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模式,做到养老和医疗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民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09-13)[2017-01-16].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310/20131000534003.shtml.

[2]肖洪松.解养老难题的基本策略―“五元共构”医养融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6):669-672.

[3]王霞,冯泽永,李秀明,等.医疗服务融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5,36(2):56-58.

[4]谢小萍,陈龙妹,彭映姝,等.成都市空巢老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9):1660-1662.

[5]潘铮,廖瑾.智能健康服务的模式和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20(5):11-15.

[6]钟宁,陆军,廉启国,等.远程心电图诊断系统的社区应用及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2145-2146.

[7]丁芸,戚德清.远程血压监控结合被动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病血压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250-1254.

[8]张涵,吴炳义,董惠玲.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786-1790.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8

但多次被传出将于2015年初出台的“正式版”,如今仍不见踪影。很多人疑惑,国外很多国家都允许网上销售处方药,但中国为什么迟迟不放开这项禁令?

安全问题是最大障碍

这主要是和处方药的性质有关。处方药是需要在专业人士监督下使用的,一般情况下是医生诊断开处方,药师调配。即便如此,还有很多由于用药不当导致的人身伤害。

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披露的数据,“中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全体用药者的11%~26%,每年5000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有近20万人。”

处方药的使用关乎病人的生命安全,多出一个渠道就意味着多出一份责任。

影响处方药安全的环节很多,包括医生的诊疗与处方、药师的调配、药品质量以及患者自身的适应程度,等等。

而中国药品市场大部分是仿制药,而批准的药品文号中,80%以上的仿制药都没有经过质量一致性评价,很多是安全无效的,但也有一些不仅没有疗效,还会对人体带来伤害。

在讨论网上销售处方药会不会带来假药泛滥的时候,支持处方药放开网购的观点认为网络更能追溯流向,及时发现问题。甚至有一家网购平台收购了做药品安全码的公司,声称所有在这个平台销售的药品都有安全码扫描,不可能出现假药。

事实上,很多有安全码的药品不是假药,但属于安全无疗效药品,同样会出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处方药放开网购的最大障碍。

网购处方药未必便宜

影响互联网放开处方药政策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患者的利益究竟有多大?网购处方药是否真的价低而方便?

首先,处方药很多是报销的。对于患者来说,最实惠的是去医院,因为医院的报销比例高。

其次,同一个仿制药有许多厂家生产,价格可能相差10倍,疗效也存在很大差异,对患者来说,便宜相对生命健康微不足道。

另外,大部分老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和管理,会比药品费用负担带来更多的节约。

美国连锁药店协会的研究显示,一个坚持用药和血糖检测的糖尿病人,10年用药和检测费用,是不坚持用药和检测血糖者的2倍,但是后者的医疗总费用(包括各种并发症的手术费用)是前者的7倍。

至于方便,中国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服药的遵从度(按医嘱服药)很低。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最关键的不是及时获得药品,而是坚持服药。

放开处方药网购还有一个障碍是处方来源。如果处方药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处方从何而来,怎样判断真假?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

目前中国的处方均由医院垄断,药品销售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就存在一个疑问,医院为什么要把处方传到网络上去呢?

美国处方药网购为什么成熟

支持放开处方药网购的一方总喜欢以美国为例――处方药网购份额占到药品市场份额的30%。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如果放开处方药网购,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其实是一个错误认识。

首先,美国的处方药非实体店销售,是邮购,而不是网购;另外,美国邮购的处方药份额也不到30%,并且呈不断下降趋势。相比之下,美国实体药店的份额近几年不降反升。2015年6月24日,郑州一家医院的药师正在药房整理药品

处方药邮购是美国的独特业态。虽然接受邮购服务的患者,其行为方式接近网购,但是它产生的背景和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于网购。

该行业源自为保险公司和医保基金提供控费服务,基本目标有三个:一是降低用药低遵从度导致的浪费。美国2011年因为低遵从度导致的药品浪费高达3174亿美元,主要因为患者没有按照处方服药,导致不必要的住院、可避免的急诊、额外的看诊、多余的检查以及其他治疗费用。

二是控制渠道浪费。如果目前所有使用零售渠道购药的慢病药品使用者都转到邮购渠道,如果急病用药可以通过指定药店网络分发,如果特药可以最佳渠道配送,2011年就可以节约937亿美元。

三是通过专业服务提高治疗质量。它们提供的服务包括处方审核、险种设计、药店会员卡计划,以及各种针对慢病患者的专业服务,例如:初期临床评估和持续临床干预、患者教育与咨询、与医师合作安排药品配送、月度提醒安排下一次配送事宜、24小时执业药师用药服务、协调护理服务上门注射、临床结构测量和报告,等等。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9

我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医疗面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监管政策缺失、费用报销不能与医保接口、数据挖掘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尚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1.行业发展建议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卫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2.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百度知道、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远程诊断、近处治疗相结合。有实力的医药厂商完全可以整合社会化的医院资源、医生资源,用户可以远程咨询用药,线下由被整合的医院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同时可以推进医生p2p、移动用纸o2p等新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篇10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定义移动医疗(mHealth),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因此,移动医疗是一个涵盖极其宽泛的领域。如果以互联网这个概念来划分移动医疗应用领域的话,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医院这个组织为范围,由组织本身主导使用的移动医疗类应用;另外一类则是突破医院等组织边界的移动互联网医疗。

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就有医院开始使用pDa等移动计算终端,辅助医生护士开展移动临床作业,实现床旁医嘱条码扫描执行、床旁信息采集录入、床旁查房信息查询支持等。

而正在引爆移动医疗这个概念的,把移动医疗推到风口的,其实是移动互联网医疗。从2014年至今,移动互联网医疗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钱和热情,已有2000余款app上线,从健康管理到在线咨询、从上门送药到线上挂号、从比价团购到智能硬件无所不包。更有甚者说,2014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元年。

本文拟就应用形态、政策、商业故事等几个角度,对国内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几个主流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对比分析。

移动互联网医疗连接的各种关系

互联网本质是互联。在这一轮“互联网+医疗”浪潮到来之际,移动互联网医疗到底在连接着那些关系呢?透过形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其背后不外乎连接着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连接,除了信息的连接,还有服务的连接。

连接医患关系的轻问诊

连接医患关系是所有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最容易找到的关系,因为医生和患者是看病过程两个最为重要的主体。于是移动互联网医疗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开始了很多的探索。

该类产品是医患之间线上或移动端的问诊与沟通。其为陌生人拜访陌生医生的模式,因为用户与回答问题的医生之间都是素不相识的,所以他们的提问与回答主要遵循的是一种“轻问诊”的模式,比较适合体检报告阅读、健康养生、日常感冒、怀孕和育儿的一般性问题,妇科、皮肤、美容、性病类的简单咨询。在进入“重科室”或“重患者”问答环节,医生无论如何也不敢做有担当的干预建议,一定是回答“请去正规医院就诊”之类的话,以避免医疗风险。

“轻问诊从源头上就不成立。”中日友好医院的一位主任医生认为,没有病例、数据,仅通过线上简单的咨询或检查资料上传,就开始给患者诊断甚至开药并不靠谱。他认为,这种模式必然很难持续。另外,轻问诊只适合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的人群,但这类人群并不是移动医疗用户的众多对象。

网络问诊的收费比较困难。因为看病是一个低频的场景,用户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才会打开app应用,所以几率很低,另外医保和网络问诊还无法相互配合,所以向用户收费比较困难。

其实,有一个很严重的法律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中国医生目前只允许多点执业,所以医生是不能以个人身份给患者提供任何诊疗服务的。

连接医生关系的线上医生集团

线上的医生集团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来构建医生和医生的关系,是互联网思维在医疗领域的积极尝试,其核心内容在于弱化医院的角色,搭建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随时为全国的患者提供服务;医生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集团则通过管理收取费用。

在线医生集团模式中,集团担任的角色是一个信息的整合平台。医生在平台上信息,患者在平台上寻找资源,尽可能地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促使资源合理分配。应用互联网o2o模式,提供挂号、加号以及转诊服务。对于患者,可就近就医,减少异地就医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于医生,借助平台对多学科的整合,有效的分诊,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

不过,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连接医生和医生的关系,无非两种,同专科和不同专科的。同专科的目前好像还没有,因为各个同专科大佬之间是互相不服的,很难在一起合作,所以估计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不同专科的专家构成的医生集团就是一个综合性医院的技术班底,只要配上地产、低级医生、护士(这些社会上很多)就是一家医院了。理论上,会有很好的市场空间,比如同一些小医院长期合作等等,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医疗互联网+医生的这种模式前所未有,双方能不能联姻、未来能不能成功,只有拭目以待了。

连接院患关系的掌上医院

掌上医院做的是典型的院患关系,患者通过app,开展医院相关业务。

三种业务深度的掌上医院

按业务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三大类:

(1)预约类

这类app应用相对而言最为普遍,渠道众多。通过app应用,对医院专家进行提前预约,可以避免半夜在医院排队抢号的悲惨场面,并且通过实名预约、分时段预约等技术手段,可避免黄牛倒号的同时,也极大地缩短老百姓的就医时间。通过app预约只要携带身份证和预约成功短信等即可在窗口或医院的自助机上取号。

(2)深度接入型

深度接入型的移动应用,通常和医院的业务系统,有较大、较为深入的关联。除了能完成预约功能之外,还可以支付费用,从而实现手机挂号。利用手机还可以查看每个医生当前排队的患者数量,从而实现居家候诊。另外检查化验报告,也可以通过手机查询。

如果接入了住院系统,则还可以实现住院押金缴纳、每日住院费用查询、住院报告查询等各种丰富功能,全面覆盖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就医过程。

(3)远程诊疗类

该类应用,也常常被称作“网络医院”。这种互联网医院通常以某个实体医院为依托,由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患者可以在网点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医生在线交流,完成问诊,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后,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即可直接拿药。已经有不少省份,希望通过建立网络医院,以远程医疗的模式,提升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破解基层医院“有病不能医”的困境。

据国家卫计委的定义,所谓远程医疗,是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同时,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也属于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等等。

2015年8月底,国家卫计委在在《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三种掌上医院实现形态

按实现形态分类:

(1)单独实现类app

单独实现类app是指由医院发起,独立开发app应用,对接医院业务系统,从而实现医院向移动互联网的延伸。这类app通常能实现一些医院的定制化需求,完成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覆盖。不便之处,便是患者每换一个医院就医,就要重新下载医院app,个人诊疗信息也不能完整保存在一个账户体系之下。

(2)平台寄宿类

以支付宝未来医院服务窗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平台寄宿类移动互联网医疗形态,也成为互联网巨头Bat这些重量级玩家们开始参与互联网医疗的一种形态。用户通过已有的支付宝或者微信app,通过查找或者扫描关注,即可开展对应医院的相关业务。对新用户而言,不需要下载和安装相关的app软件,开始使用业务比较便捷。

(3)独立平台类

这种形态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是由专门从事该类app开发运营的厂商,搭建一个统一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由该平台与各医院的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完成各类医院业务,如趣医网。

这种形态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通过单个app,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所有医院开展业务,而且统一形态,统一维护,保持系统可用性,功能可实现持续升级,患者在多个医院就诊记录,统一在个人账户下维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不足之处在于前期投入多,每个医院的服务器都要实现稳定互联,系统技术要求高。

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和导向

(1)宏观层面支持移动互联网医疗业务发展

宏观层面来看,较为明确的指导,当属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2)分级诊疗政策促进移动互联网医疗业务开展

2015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会议指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会议确定,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移动互联网医疗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机会?

首先,分级诊疗制度是要突破地域限制,拉近医患关系。移动医疗可以为医院的医生和患者建立更方便的双向联系,不少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这类app还能满足慢性病护理的需要。

其次,平台类的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方便实现分级诊疗。分级诊疗最重要的是患者信息共享,患者无论在哪个机构就诊,医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合服务。在这个环节,互联网恰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它能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最后,通过移动互联网医疗手段,可以方便基层医生学习沟通。远程医疗、医生社区、医生集团等方式,拉近了医生与医生之间的距离,低年资医生可以便捷地向高年资医生学习、取经,共同探讨病例。

商业模式的变化

(1)线下引流

“轻问诊最终需要靠线下执行,线上只是导流。”艾瑞移动医疗互联网分析师认为。因此,一些轻问诊平台如春雨医生等开始转向服务型医药电商,即健康咨询服务,针对用户推荐药品或健康产品。

此外,包括好大夫、快速问医生等轻问诊平台在百度医生的冲击下也开始涌向问诊的后端,包括康复、慢性管理等。

(2)商保支付

商业保险公司正在日益成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支付方之一,众多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通过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使得企业及整个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控制成本是进入移动医疗的主要考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