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7:39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特点;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1-0298-01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参考作用

2.2.1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126.67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1999年2.67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参考文献

[1]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3]司啸宏,刘紫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237-238.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2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推广要以人为本。在分析农民接受科技成果时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推介策略,以扩大科技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是其现代化的动力,而农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是桥梁。但农技推广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来说,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其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对农民这一群体在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1农技推广中农民的心理特点

1.1趋避冲突心理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1j。趋避冲突在农技推广中表现主要有2种:一种表现是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求,他们知道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他们是愿意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养成小农心理,跳不出旧框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待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内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现实表现往往却是消极的、被动的,在权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他们是既讲实惠,又墨守陈规,这种心理影响了新成果的推广。

1.2感染从众心理

从众是发生群体行为的心理原因。从众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是安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从众圜。农民相对与其他群体来说,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善于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正确信息和排拒不符合自己心理倾向的错误信息。他们在对待农业新科技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有答案,他们也极易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暗示,且这种暗示相互影响.这样其原有的心理就瓦解了而受到感染,从而对农业科技容易采取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他们意见的一致性很高,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所以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很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3求稳求实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现状,渴求知识、寻求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收集和购买技术资料,目的是想得到先进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更多的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变化,但多数农民仍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牢固的求稳心理,农民害怕在花了财力物力之后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他们对一项新技术进行决策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怕失败后影响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农民更注重现实的效果,总会精打细算,从成本、劳动力投入到产出、产值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人微,他们要看到推广的技术真正有实效才愿意采纳。增产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他们的兴趣不大;增产效果显著但风险比较高,他们更不会感兴趣的。这种心理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4直观守旧心理

还有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的判断比较简单和直观。他们重视结论经验,喜欢按常规经验办事,根据经验和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采用某种技术而获得成功后,他们会坚定地继续采用这种技术,并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经验中没有的、没见过的就不相信,即使是听过也很难下决心。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推广人员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不相信书本知识,当看见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试用成功了,才能相信,次年效仿。甚至有一些农民,对一些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现在适宜不适宜都不愿放弃。改变这类农民的心理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尽管他们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农村中的元老级人物,影响力比较大。

2解决对策

2.1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首先强化农村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吸引广大农民学科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农民科技进步的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从封闭自守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对科技文化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他们应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并且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不是在新技术面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是对新技术充满信心,削弱并逐渐消除其矛盾复杂的心理。

2.2增强透明度.抓好农田科技示范

由于农民有着易受感染和从众的心理,农民向其他农民学习的东西多于推广人员所教给的东西。因此,应充分发挥生产典型的模范作用,让各类农业生产典型登上培训讲台,以农民培训农民,增强透明度。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人员应放下架子,虚心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护和激励农民的学习兴趣。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介绍农技新知识和技术要领,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县、乡、村、组要做好示范工作,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要多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推广,尤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和收获季节,要及时组织农民对生产典型进行观摩,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使农民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去对比,去判断,去转变。

2.3搞好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根据农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点,农技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要将该项技术需要的成本、劳动力投入及产出效益算给农民听,使农民了解该项技术的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宣讲技术要领,农民就会愿意接受,推广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两者双向选择,风险、责任两者共同承担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民怕受损失而不愿接受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做好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在产前,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jjl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使农民从农业科技应用中得到实惠。

2.4全面解放思想.实现方法灵活多样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目标;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4-04

Discussiono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yofChongqingCity

YeZhi-qiang1,HeChun-yuan2,piJing1,maQiang1

(1.Chongqi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Chongqing401329,China;

2.ChongqingmunicipalCommitteepartySchool,Chongqing40004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isthemainpowerofagricultural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naturalconditionsdeterminethatChongqingcitymusttaketheroadofwithitsownpeculiarcharacteristicsmodernizationagriculture.themainachievementsandexistingmajorproblemsinChongqing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wereanalyzed,andtheorientationofChongqing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yandgoalunderthenewsituationwereputforwardclearly.Underthenewsituation,Chongqingcity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ytargetwasproposed,andresearchonpromotingthe6strategicsuggestionsforpromotingChongqing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wereresearched.theabovecontenthasimportantvalueforacceleratingChongqing′stypical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ystem.

Keywords: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ypositioning;goals;suggestions;Chongqingcity

农业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第一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1]。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应对市场竞争,缓解资源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重庆市是一座“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的大城市,虽然工业现代化突飞猛进,但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仍受限于自然条件的约束[3]。重庆市90%以上农村是丘陵、山地,其中山地面积占76%,因而自然条件决定了重庆市农业要立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4,5],即特色效益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重庆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6]。当前重庆市正按照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314”总体部署指引方向,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整体谋划,科学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为支撑,努力推进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整体跃升。在深入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与目标,研究探讨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对加快推进重庆市特色效益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1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主要成效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并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基本构建,已基本形成“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大板块,即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形成前后相继而又相互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引领特色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储备了较好基础。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类大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40余个,主要有已建成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中国畜牧科技城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柑橘城、重庆农科城等。三是全市农业科技优势学科与优势领域影响力正稳步提升,如在家蚕基因组、荣昌猪、淡水鱼、长采收期柑橘、耐热粳稻、糯玉米、加工型蔬菜、甘蓝型黄子油菜、杂交小麦、高淀粉甘薯等动植物良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拥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得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舞台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突出。据近十年来相关资料,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十分突出,已获得了各类科技奖励150多项,科技对农业增效增收贡献日益显著,其中2012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

1.2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通过创新活动而形成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加工业等相关联的良种、技术、方法、产品及其他技术形式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虽然目前重庆市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总量似乎已经不少,但相对于几十种作物、几十类畜禽水产品种及近百个农业小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所占比例还是过低。从2006~201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来看,其中涉农获奖科技成果39项,占全市科技进步奖总数(808项)4.4%。然而,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50%,这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70%~80%增产增效来自于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60%,虽然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转化率。这表明重庆市农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弱,重大突破性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6]。

1.2.2农业科技研究结构不合理,产业适用性较差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极为广泛,从生产到加工,从产前到产后,从田间到餐桌,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均与农业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影响和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僵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往往目标单一,农业科技人员要么只重视理论研究而不够关心科技产业应用价值,要么只重视拿来就推广应用而不重视基础研究,从而导致农业科研结构不合理。重庆市农业科技独立研究起步较晚,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相对其他兄弟省(市)还不够高,不合理的科研结构表现更为明显具体如下: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基础性原创研究较少,存在重科研轻中试、重研究轻转化,重产中轻产(前)后研究,致使农业科技成果呈现出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提高产量技术多,提高品质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少;组装配套技术多,创新突破性技术少;产中技术多,产前产后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物化硬件产品技术少等特点。这些短板均表明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还不足,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适应性还仍然比较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现实需求。

1.2.3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发展条件差农业科技发展源头是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投入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7]。由于农业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基础性产业,因而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仍然是公共财政。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农业生产总值的0.25%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1.00%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政策保护措施逐渐失效,政府又不断强化民生基础保障的农产品价格调控,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十年如一日似的微幅上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很难取得生存空间。这对于受制于山地、丘陵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的重庆市而言,传统农业已不能更好地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更应该依靠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但是,由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完全具备科技投资能力或投资积极性不够高,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所占比例仅为0.1%,低于全国2.0%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国家50%水平[8,9]。同时,由于重庆市定位于工业化城市,农业生产总值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导致重庆市农业科研研发平台条件日益落后,科技研发团队实力逐年减弱,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已形成越来越困难。

1.2.4农业科技产业化滞后,企业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重庆市农业现代化之路受自然条件和规模化程度低的严重约束。重庆市山区面积76%,其中中低产田70%、15度以上坡耕地50%,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均耕地仅为573m2(刚过国际警戒线566m2),比全国人均耕地(933m2)和世界人均耕地(1920m2)都少。户均经营耕地2000m2,规模仅为全国平均的1/2、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都难以适应生产规模化、品种专用化、经营产业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8]。人多、地少、地差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十分滞后,至今全市只有极少数农业企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科技研发体系。绝大数农业企业还仍然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来维持运转,缺少具有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和技术独占性或服务独占性的产品,更缺少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市场开拓营销人才及高水平信息资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因而目前重庆市农业企业还难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2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2.1战略定位

根据重庆市农业自身特点和产业需求新形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应定位于“两个增强”。一是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成果孵化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以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时有效地为全市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提供科技支撑、攻克关键科技瓶颈和破解产业发展关键科技难题,并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成果示范推广。二是着眼于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种类及其质量安全的需求,按照“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思路,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夯实农业农村经济的行业科技基础。

2.2战略目标

重点推进以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目标,提高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达到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现代农业高技术应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科技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抓住我国拟建设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这一机遇[10],以建设长江上游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基本目标,争取多角度进入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的区试、试验、示范基地成为部级试验站,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在农业关键产业科技创新上,重点在农作物良种、优质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主导产业上,争取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

3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

3.1实施“三个带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目标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带动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深化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领域研究,增强区域农业特色资源研发能力,着力推动种质资源创新、生物特色育种、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农药、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二是强化优势产业,带动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重点以柑橘、生猪、粮油、草食牲畜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搞好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落实试验、示范、推广、研发项目,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全市传统农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合作机制。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机会,深化与国内外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内外交融、合作共进的科研队伍,以带动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农业科技发展格局。

3.2构筑符合重庆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一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核心。重庆市农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涉农院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以及区属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涪陵农业科学研究所、万州水产研究所等,这些机构主要承担基础性、关键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各个农业科研机构还应该在自己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独树一帜,同时培育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建成全市农业科技研发的核心。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农业相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毫无竞争优势,加上重庆市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对推广难度大、费用高、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政府应继续起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使之成为科研机构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等研发成果的中试基地,才能不断向企业输送高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逐步形成重庆市农业企业特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3.3构建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进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2008年起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重庆市已有1名首席科学家、19名岗位科学家、12个综合试验站进入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设立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根据重庆市的特点,相关部门已组建了相应创新团队,对粮油、生猪、蔬菜、柑橘、蚕桑、茶叶等主导产业和对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分别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4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建立农业科研基础性科研投入机制,以科研机构编制人数为基数,预算基础科研工作经费;依靠政府设立的“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通过市政府及区县理论的政策引导,逐步使农业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农业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上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农业科技。重点加强资本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向农业科技投入,努力拓宽吸引外资、个人等多元农业科技资金投融资渠道,也可加强农业研发机构与农业担保公司等经济组织有机衔接,多渠道融资,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少的瓶颈问题。四是加大对科技资金投入的引导。鼓励引导资金向重点农业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投入,特别是向被列入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任务中重点发展领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一是在搞好人才体系布局。从全国层面来看,在国家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重庆市优势学科尽可能争取列为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综合试验站,其科技人员进入科学家岗位。从重庆市层面来看,高层次科技人员分布不均,科技平台分布不均,区域性差距大。全市4.9万名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中,90%集中在主城区,其余10%分布在万州、涪陵和永川。虽然全市有4万余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在各区县和乡镇,但普遍学历不高。科技机构的90%分布在“一圈”经济区,80%的科技机构集中在主城区。因此,在人才结构布局上,要建一支基础实力雄厚、研发工作过硬、能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也要建立一支推广转化成果能力强、能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单位要有计划地培养、引进和交流国内外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综合交叉学科人才。到2015年,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应提高,避免人才断层和知识结构单一。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

3.6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引领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是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对科技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或科研部门,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对科技成果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生产销售,形成科研(育种)、生产、经营、示范推广、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也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实施产业化经营,主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生产经营体系优势,科技成果以出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转化科技成果,重点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展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增强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重庆市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成长需要优良的孵化环境,尤其是对初创阶段的中小农业科技企业,需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增强创新能力,并制订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马晓燕.统筹推进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n].重庆日报,2012-05-17.

[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3]唐园结,何兰生,邓俐,等.探析重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之路[n].农民日报,2012-11-05.

[4]陈钧,刘小磊.重庆立足“四化”发展现代农业[n].重庆日报,2013-07-18.

[5]王泽农.重庆“四化”并举主攻特色效益农业[n].农民日报,2012-11-13.

[6]柏振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39-41.

[7]郭文宝,马青.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0-20192.

[8]谭华玲.重庆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4

一、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

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生产第一线,驻村蹲点面对面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以县确定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为重点,通过指导农业高产高效示范片(点)或示范户,直接把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为生产力,辐射带动周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农业科技特派员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技能和水平。

二、主要考评内容

一是方案制订。根据所服务农户的科技需求,制订具体的科技服务方案,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明确详细的服务内容。各农业科技特派员都要建有科技服务卡,具体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及

服务效果等,分季开展工作和生产技术小结,年终有工作总结,并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和各类典型材料。

二是指导规模。农业科技特派员要根据驻地农业示范建设要求,采取逐人联片(点)、联户,开展独立技术指导,要求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每人指导示范片100亩以上或联系种养大户不少于5户,

乡镇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的规模要相应大些,但不应与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重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个村民组选择1个示范户。

三是服务效果。以全县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的覆盖率和应用水平为依据,以增产与增收效果为重点,以农业科技特派员联系指导的生产示范水平与同类常规生产相比,与过去相比,新品种、新

技术普及率明显扩大,增产增收幅度较大,农民科技意识明显提高。

四是驻村时间。根据农事生产需求,驻村蹲点开展科技服务,关键生产季节乡镇农业科技特派员每月不少于20天,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每月不少于10天。

五是农民满意程度。由县农业科技特派员考评工作领导组统一制定有关指标,通过走访农业科技特派员直接服务的农户,进行定性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量化折分。

二、考核方法

根据考核内容,农业科技示范片(点)按不同的示范内容分段考核,指导示范户半年考评一次,年终总评,量化打分。考核采取个人自评和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以现场考察为主,种植业按区

域组成考核小组,在每季作物收获前,对同类型的示范片或示范户进行现场测评,每小组推荐2-3个先进现场,由县集中对先进现场进行再评。水产、农机、畜牧等其他专业按本专业系统考核,然后综合

评选。农业科技特派员实行县、乡镇共同管理,由乡镇负责督促。

三、奖惩办法

年终根据考评结果,按得分顺序,全县评选十佳农业科技特派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因科技服务不到位造成损失的,予以通报批评。

中共*县委组织部

*县人事局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5

一、目的和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繁重任务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为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科技支撑。

2、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3、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为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5、为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富民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围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农村社区、城镇化等重点,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优化农村科技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促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村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民整体科学素质,为提高农村生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生态环境等提供有效引领和有力支撑。

2、具体目标:

——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一批成熟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培育农村科技型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和星火学校,以及农村信息化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强化科技综合示范。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使之成为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三、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举措

围绕我县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推动以下六项举措。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搭建农业技术创新和服务的平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建设一批农业科学重点实验室,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农业技术工程化、产业化能力。

——支持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产值在1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其建立和健全研发机构;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力。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为依托,开发现代农业关键技术,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研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2个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民营体制、专业特色、技术示范、辐射推广的原则,帮助其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科技水平和整体效益,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示范场。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集成应用,培育农村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与推广,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星火计划。星火计划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以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优选一批具有相对特色、处在发展期和有一定发展前景及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持其开展产前、前中、产后全程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带动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的发育和发展。重点支持*麻鸡产业发展,进行品种和品质改良,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提高*麻鸡科技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品牌。

——打造绿色农业科技品牌。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对优势特色产业有针对性技术的提升,着力扶持4个绿色农业品牌,并以品牌为基础,在高起点上开展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唱响我县绿色农业科技品牌。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转化,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机构,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推动农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乡村社区科技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应用示范一批城镇建设的先进技术,推进农村社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示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农村环境治理等技术的转化示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展农村社区和城镇建设技术应用。大力开发应用农村社区、集镇规划与建设技术、农村住宅建筑与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

——加强农业生态技术示范。组织开展农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等技术示范,着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问题。同时,加强现代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研究开发,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养保相结合。

4、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进一步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和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制为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科技人员创办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一批农业专家大院,培育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加大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和推广力度。重点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融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转化活动,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创新与服务中的作用。

——发展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模式。加强资源集成和共享,促进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传呼、手机短信、专家现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融合,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

5、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和科普活动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把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作为重点,以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平台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土科技人才和农村劳动者。

——推进星火科技培训网络建设。以县有星火学校、乡有星火课堂、村有星火带头人为目标,建设2~3所星火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和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以及适应农村需要的信息员、经纪人等一大批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农民企业家、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造就一批乡土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鼓励运用多种传播手段,面向农民开展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6、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选择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民俗背景等各具代表性的农村,有针对性地筛选先进成熟技术,开展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支持一批乡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结合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小城镇建设,选择一批有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镇开展技术示范。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乡镇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高乡镇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

——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因地制宜,集成优势,选择一批村开展技术示范。重点加强对村建规划、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农村社区建设以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引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营造环境。全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局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做好我县科技创新的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对在农业农村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6

论文摘要:“十五”期间,江苏省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系统总结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具体探讨如何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好”气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十五”以来,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实施星火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等系列工程,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全省现已建立了各类部级专业技术协会、星火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星火专家大院、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化基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犯个,部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42所,县级以上农业科技信息网站70个,培育省级以上星火龙头企业76家,初步搭建起了一个覆盖全省、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1.1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

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与“只农”的对接难题。“十五”以来,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根据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有关涉农科教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对于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最佳的培训方式不是“讲给农民听”,而是“做给农民看”,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是农民最欢迎、效果最实在的农村科技推广的新模式。这样做,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像、用得上。常熟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组织实施专家大院计划.着力搭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构建了“专家+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水产专家大院等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示范带动园区内农户1507户。

1.2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

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基地生产和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以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依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通过转化一个新成果发展一个企业,通过一个新企业带动一方农民,使科技通过企业这一“桥梁”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部级星火龙头企业4家,省级星火龙头企业72家,建成江苏省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解决了100多项影响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以农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

培育行业专业技术经济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重要手段。“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重点支柱产业的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积极组织农村种养殖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大力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专业行业技术协会40余家,引导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如:江苏东台蚕农合作社,是合作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利益联接的成功典型。它们以技术、资金、桑园等要素为纽带,以合作社方式组织蚕农对接龙头企业,按照“桑园人股、合同销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形成茧丝绸一条龙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带动了近4.8万户蚕农增收,占当地养蚕户的95%。

1.4以科技部将江苏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第二批试点区域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依托国家重点星火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项目的实施,现已启动建设了分布式、虚拟集成的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主网站,重点建设了省、市、县三级14个示范子网,并建立了”中国杨树科技信息网”等18个专业技术网站,初步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全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以农业科技110等形式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如宝应“农业科技110”示范点已接到线上咨询5467次,咨询解答4946次;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63次,组织下乡指导1840次,累计印发资料44233份。

1.5以国家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载体,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

星火科技培训是星火计划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科技兴“三农”的重要举措。“十五”以来,启动建设了连云港电大东

海分校等42所部级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大力实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围绕我省具有资源特色优势的意杨、地道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集成科教单位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牵头单位,组织常熟市等巧个县(市)共同实施“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据统计,全省各级星火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万期,培训人员近200万人次,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星火企业家和农村科技管理人员,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1.6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大力实施传统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造工程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我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长期以来从事指令性和计划性推广服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已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遍运转较为困难,为此,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全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比重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但职能却呈加强的趋势。在这种改革中涌现了多种独特的新模式,如傈水模式,把乡站的政府监督合理职能上放到县局,乡站是县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泰兴模式,农技人员全面实行“三三制”;姜堰模式,强调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政府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和公益性服务的作为事业单位。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的主要经验

2.1政府扶持

我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加上农业和农村的弱势地位及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的现实,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此,我们从计划、税收、人才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首先省科技厅在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于民营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享受民营科技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强化了对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园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2.2市场引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依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才能生存,才有生命力。为此,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领办、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进各类政府所属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改革,加快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环境建设,并将部分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市场职能转移到农村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其运转机制,逐步建成了“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市场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3合理布局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也是集成推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此,我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自身特点,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七个一”的建设,即围绕每个产业都要建设一个专业技术协会、一个信息网站、一个专家库、一个专利库、一个技术库、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和一个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合理化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2.4人才支撑

农村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智力产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现代科技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转移为目的,大力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选择宝应等十个县(市)做重点示范,组建了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主要负责当地资源、产品、企业信息、农户需求等信息采集,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组织农产品的供求及交易。

3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虽然,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省在农村科技服务建设体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个方面:一是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走向市场的能力还不强;二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人力度还不够;三是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和服务手段还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为此,下一步我们将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抓紧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证。对于从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的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技术交易合同经登记后,免征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农村各行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形成多元化投人机制,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证。(l)积极争取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经费的支持;(2)在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中每年确保不低于50%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3)县(市)将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列人地方本级科技经费的财政预算,确保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鼓励企业等其他相关社会资金参与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社会融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人机制。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7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成效;建议;青海循化

自2006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以来,循化县县委、县政府和省、地科技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现已形成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农民群众积极欢迎的良好局面。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行,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在新形势下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员潜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

(1)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是解决循化县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科技、财政、人事、农、林、牧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学习借鉴外地实行科技特派员做法的基础上,调研报请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循化县实行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循化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循化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2)选派好科技特派员,是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效果。首先根据循化县农业、畜牧、林业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下派人选,让他们与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www.133229.Com几年来,从农、林、牧等部门中先后选定了20名科技特派员。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听取科技特派员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汇报,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同时,要求每个科技特派员每年有详细的项目工作计划、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并签定协议书和服务合同,使特派员工作从一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全年跟踪督查、指导服务工作,年底对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根据项目实施和收益户的评价情况兑现项目经费,形成了以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机制,调动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确保了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

2基本成效

(1)通过实行“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协会+科技特派员+农户”、“示范园区+科技特派员+农户”等模式,创建了科技示范基地,并利用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示范园区等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了服务。科技特派员按照项目的要求引进先进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给项目收益户做示范,发挥带动作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己建成并发挥作用的循化县核桃矮化密植示范基地及生产基地、整村推进育肥基地、循化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循化县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等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2)为满足农户对科技的渴求,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把科技渗透到项目收益村、社、户,使收益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了乡土科技人才、养殖能手和种养专业大户。

(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以创建利益共同体、实行双向选择、典型示范、推广普及便捷化为运作方式,解决了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实现了特派员及农户的“双赢”。2年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3今后工作建议

(1)认真贯彻省、地科技部门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文件精神,借鉴兄弟县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围绕循化县建设黄河上游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1]。

(2)重视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工作。实行“以项目带培训、走出去培训”的方式,培训选定的所有科技特派员,提高科技特派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2]。

(3)宣传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的成绩,并组织专家认定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科技成果,同时继续优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环境,完善已出台的优惠政策,为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搭建平台,营造环境[3]。

(4)继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积极向省、地科技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以外,争取县财政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并按照循化县已出台的《循化县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承包实施农业科技项目的办法》规定,将从省上争取的农业推广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纳入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的范围,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领域、资金来源[4]。

4参考文献

[1]贾钢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现状及释困路径研究——以陕西为例[j].理论导刊,2010(3):75-77.

[2]邱飞章.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2010(1):6-8.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8

【关键词】金融农业科技调查

一、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以渭南为例,全市县域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5家,营业网点708个,实现了乡镇范围全覆盖,平均覆盖率1.3个/万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保险机构31家,保险深度3%,年人均保费收入660元。

二是信贷支农比例逐渐加大。2014年末,渭南市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9%;较2009年末增加142.17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56.47%,较2009年末提高5.22个百分点。

三是金融创新服务逐步扩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日益丰富,创办农副产品加工大额抵质押贷款,推行服务限时承诺制,金牛乳业、红星乳业等一批讲信用、重合同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年产值已上亿元。开创并推广“银行+担保公司+农户+公司”哪J剑形成“农民养殖有资金,企业发展上规模,银行放贷不担忧”的良好局面。大力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累放贷款1321户,金额12495万元。荔民农资连锁公司采取“面向社员、内部融资、农资借贷、滚动发展”资金互助方式,设立农民资金互助站10个,入社社员818户,入股资金达1450万元,及时为困难社员解决融资难题,“大荔模式”已被省科技厅立项在全省推广。天子果蔬、民兴果库、康立冷库等10家涉果上下游企业签订联保协议,组成互助型信用共同体,运行六年来,贷款由最初的90万元增加到2324万元,形成了银行放心、企业守信、共诚信、共互助的信用环境。

四是金融支持总量不断增加。渭南市目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信贷资金余额为15.46亿元,占信贷总量的2.64%。其中: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企业60余家,贷款余额7.86亿元,支持高科技的特种养殖场8家,贷款余额4.76亿元,支持农户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种养殖业贷款2.84亿元。

五是高效生态农业是金融支持的主要对象。201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及农户发放贷款12.24亿元,其中向利用人畜粪、秸秆等有机物的资源化、产业化综合利用型企业发放3.23亿元,向采用滴灌技术从事大棚果蔬种植户发放贷款6.55亿元,向其他应用科学技术的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46亿元。

六是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延升。实现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信用卡受理环境大幅改善,2014年末,渭南市已设立助农取款点3855个,行政村助农取款点覆盖率100%,办理助农取款业务51万笔,金额1.76亿元,农村支付环境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农户零出村、低成本,惠农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金融业特别是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支持力度仍然偏弱,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受各种体制机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农业科技的行业特点决定。从开发主体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不具备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从项目特点看,农业科技项目大多公益性强,无法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介入存在困难,且农业科技研发风险较高,缺乏风险抵补措施,完全靠金融机构自身难以有效分散风险。企业类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资产主体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价值评估,也难以为银行融资提供有效抵押。二是金融支持主体有限。参与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目前,渭南市县域共有金融机构8家(类),信用社是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的主体,占农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信贷支持总量的90%以上,其他金融机构则以农业企业为主,特别是农发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加工、养殖企业的介入力度,但相对获得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少,农行与邮储银行并未有效扩大支持面,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金融支持意愿不强。银行机构在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上较为慎重,一般在筹建试用阶段不敢贸然投入大额信贷资金,大多在创新项目推广成功的情况下才予以大力支持。如农发行受政策限制以及人员等问题,拓展农业科技企业业务尚未大量展开,目前,仅对企业经营成熟、社会影响力大、又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农业科技生产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对那些经营时间短、没有社会影响力和有效担保的企业均未列入支持范围。四是财政撬动效应不明显。当前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首先,县域财政投资有限,对农业科技投资在农业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总体投资偏少,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其次,财政支持面窄,对农业技术创新前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型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县域财政往往无能为力。

三、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加快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三是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应探索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9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体系;模式;机制;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97-01

thinkingonthesystemofscienceandtechnologycorrespondentinGuizhouprovinceunderthenewsituation

0引言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在大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大扶贫产业、大数据产业也被提升为重点实施的两项战略行动,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也作为主要任务在全省铺开。2016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再次强调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脱贫攻坚、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

1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现状

贵州省作为第二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先后制定《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指导意见》、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进企业、驻园区技术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并于今年制定了《贵州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暂行)》。全省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在不断壮大,基层创新创业成效也相对突出,他们或开展服务或创业,通过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或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目前为止,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已经建立了15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5个创业基地,2个培训基地。

作为科技人才主体力量的科技特派员,面对如此多样的人才、技术、金融等需求,通过何种手段、方式将自身服务和成果与之匹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和服务开展过程中,面对的主体对象有园区、企业、乡镇、科技部门,如何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构建可服务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创新团队工作模式,开展团队协作,找好路子;如何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实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关键所在。

2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建议

2.1重塑服务体系,探索服务模式,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科技人才来参与,通过园区来示范,通过企业来带动,通过农户来实现,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批的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来探索当地农业的创新出路,打造本地化突出的园区农业品牌,使农业经济真正融入到社会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农业园区”的服务力度作为发力点,来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力度;通过建设“专家工作站”作为组织形式,来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产业创业链,同时承担需求反馈点以及农业大数据采集点的角色;通过选派对口需求的“专家团队”作为纽带,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量;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互通工具,来提高信息化服务程度;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作为行动部门,来具体化相关部门职能,最主要是做好跟踪服务。探索一种新的基于“园区+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创新服务平台+专项工作小组”的产业化服务模式。

利用“四个通过+一个模式”这种机制来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科技创新服务的连锁化、网络化、全覆盖,完成全省五级科技创新服务的总体部署。

2.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健全各级管理部门,完善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财政政策。各级主管科技管理部门需加大专项经费以及专项计划匹配资金的扶持力度,同时做好成果转化、企业转型等引导资金的投入。

二是围绕各地产业发展与规划,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机制和创业投资支持体系,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和政府政策资源,缓解科技特派员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三是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需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相关科研人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科技服务第一线,同时保障科技特派员在下派期间的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优先考虑职称评审与晋升。派驻期间,受援单位能够为科技特派员解决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同时发挥好相应的管理职能。

四是成立各级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分级负责、逐级上报机制。同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健全选派机制,鼓励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申请法人科技特派员,并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跟踪服务、管理考核、技术培训、典型宣传等工作。

五是根据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创业服务的实际情况、方式、特点,建立相对灵活地、针对性突出、适应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2.3搭建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沟通渠道,积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在创新平台搭建过程中,需要研究用于生产过程以物质为载体的“硬”技术体系和用于农业经营过程并以科技人员为载体的“软”技术体系的并举措施。除了做好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需要强化“互联网化”支撑平台以及完善“专项工作小组”跟踪服务机制。既要保障科技特派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要做好供需双方的主动对接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展示、交流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建立以管理部门为载体的信息服务点和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产业服务站,进一步加强平台的体系建设。

3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目标

科技特派员把科技农业传授给农户,并把产、供、销形成了产业链,是地区农业很需要的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特派员真正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队”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孵化器”。

按照“项目带动、跨区联动、利益驱动、政策推动”的原则,推进科技人员向基层聚集,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贵州科技特派员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实现地理标志产业化工程,推动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的全面创新,探索协同创新、互惠多赢机制,提升生态功能区品牌认知和民族品牌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打造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升级版。

参考文献

[1]岳珍等,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07(3):114-117.

[2]檀学文等,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机制与效果[J].中国农村经济,?2007(4):60-68.

[3]张雨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进展情况分析――以新疆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2):110-112.

[4]余德亿等,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新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443-447.

[5]刘文宇等,湖南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1,30(5):114-115.

基金项目

贵州省体改专项资金计划(黔科合体Z字[2014]4001)。

农业科技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

1几个国内外现代农业园模式及特点

1.1以德国代表的生态农业园区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根据自然禀赋特点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本国的山地资源、劳动力素质优势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选择和相关贸易政策调整,培育了如畜牧养殖业和葡萄、玉米、牧草等种植业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产业链。

对农产品标准化有严格的控制和规定,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竭力倡导生态农业,减少并逐渐淘汰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无公害有机肥耕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农产品加工的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要求。

1.2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集约型设施农业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

特点:(1)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方式,合作社与中介组织是两国农业的共同特点,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2)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农民。两国有着发达农业科研、教育体系。把农民作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农民可以了解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培养较高的商业素养和信息能力。

1.3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我国有部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等。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工厂化农业为代表,以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为重点,以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等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初具雏形。

特点:(1)温室设施新。上海孙桥引进的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这个农场通过全套引进国外的温室设施、优良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等技术并进行示范,使国人看到了世界现代农业的崭新风貌,引出跟风热潮。(2)重视产业立园,品牌靓园。形成六大产业(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旅游观光农业),成立专家咨询团、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园区进行体制创新、培训交流持续不断。

1.4以陕西杨凌为代表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可以在园区内进行招商引资,兴办各类开发企业,承担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孵化与培育作用。布局“一轴一心八园”。园区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和产业化示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

特点:(1)形成了集现代农业高新科技的自主研究、开发、转化和生产经营为一体,以龙头企业的吸引或培育、中小企业的孵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企业密集的特点。(2)农业标准化建设。即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标准化专家咨询系统。

2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对我市农业园区的启示

2.1高起点规划

农业园区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通过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实现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和购物于一体,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把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农食文化多种元素纳入其中。设立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经济农业、感知农业、生活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展厅和功能区域划分,直观感受无处不在的农业创意,触摸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我市南北过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米、特色瓜果蔬菜的发展潜力,不缺品质缺品牌。应该尽快引入专业人士制造特定效果进行事件营销,在园区建立农产品展示馆,突出创意生产过程与特色品种,达到让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目的。

2.2健全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突出配套服务。一是建立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专家数据库,收录国内省内院所高校从事土壤,种子,农水到创意包装,品牌推广等专家信息,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其进行横向合作,进而搭建能解决问题的科技服务平台,打造集农业规划、品牌策划、农产品网络销售一整套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二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三是科技培训入园区。加大就业农民培训,加快新品种、新经验、新农机推广应用,加强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园区生产、经营管理保持技术领先。

2.3多元化投资

现代农业园区集种养贸工农于一体,是资本富集型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农业生产力中,资本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大财政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吸纳和引进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园区,构建多元投入格局,是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1)把政府项目聚合到园区。整合涉农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是加快园区建设的关键。在整合涉农资源上,按照“三个优先(项目申报园区优先、资金分配园区优先、政策支持园区优先)”的原则,积极帮助园区包装项目、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争取更多涉农项目在园区实施,促进园区水、电、路、土地整理等配套设施落实到位。(2)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构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带来工业化经营理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