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6:42

农业科技现状篇1

通过对农户技术需求的选择、接受服务情况和服务意愿调查分析表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着较强的需求,其中家禽养殖技术需求占66.12%,居第1位;其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农民对储藏保鲜加工技术、农业气象和产品供应信息等也有一定的需求(表1)。数据表明,家禽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是农户最重视的项目类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农业技术及其物化形式,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逐渐从产中向产前商品市场信息的提供和产后的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扩展,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

1.1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户不仅要经常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农产品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为与其社会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农户对农业积极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采用农业科技面临风险时,65.75%的农民表示不能承受风险,30.28%的农户表示能勉强承担风险。在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时,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接受新技术,往往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

1.2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基本辐射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形成了省、县(市)、乡(镇)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315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7万人[3]。调查显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5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资经营单位和科研教育机构分别占36.89%、23.56%、15.36%和7.45%。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但农业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提供的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户仍然游离在非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之外[4]。

1.3农业技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技术培训是农户了解和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投赞成票。农户喜欢的技术培训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59.13%)、咨询培训(20.30%)、技术承包(15.94%)和发放资料(4.63%)。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农户接受科技服务的次数较少,1a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2.36%,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1.56%,而接受过3次以上技术指导的农户仅占14.69%。当前,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良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别达到了31.23%、29.18%和13.86%,针对这些培训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需要的农户占48.67%,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6.98%,认为技术服务时间和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1.45%。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和结构与农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2.87%和21.45%,远远高于养殖技术培训实际所占的比重。61.57%的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获取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希望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农村和农民[5]。

2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6]。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7hm2,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地块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7]。

2.2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0%,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8]。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当前,农户吸纳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从需求主体的视角而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驱动,农户希望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获利而致富。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户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农民是实践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有直接关系[10]。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是我国农业发展可贵的资源优势[11]。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9%,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12]。

2.4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改革,但并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框架,存在推广主体单一、推广手段陈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不足、服务效率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户的多样化技术需求[14]。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对于改变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3.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6]。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突进农业现代化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工业或其他行业,私人部门和企业不愿意进入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领域,因此,应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18]。

3.3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农民是直接承接应用农业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骨干人员等。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促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农业科技现状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发展思路;保障措施;辽宁海城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随着加入wto,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海城作为一个县级市,农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各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海城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相应调整。

1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

1.1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海城市现已初步建成了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29个镇区为龙身,各行政村为龙尾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农技推广人员300多人,其中市级占30%,乡级站70%[1]。

(2)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海城市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1.2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政府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海城市目前农技推广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政府部门推广;二是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三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而从实施规模及效果、组织力度及社会影响来看,政府占主导地位。

(2)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发挥推广队伍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是满足农业科学发展需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二是农民自身需要,引导农民接纳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生产管理能力,实现生活改善和收入的增加[2]。

(3)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市每年有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出现,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从整体上较快地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这几年,全市建成了农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园区、腾鳌四位一体示范园区等,都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此外,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3]。

(2)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由于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在国内市场也受冲击。

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

(1)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在大批农业新科技成果中,选择一批针对性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尤其抓好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生产与市场需求大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初步建立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框架和发展模式。

(2)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为龙头,带动和引导不同层次及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抓好部级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3)坚持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教育等综合功能。

(4)坚持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的原则。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向纵向深入发展。协调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能力发展。

(5)立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兼顾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转化。

4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指导我国农业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对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农业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3)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依靠力量。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的推广体系的建设并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同时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4]。

(4)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编写当地的农业推广技术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农业技术、管理培训。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4参考文献

[1]王铸庭,胡惠根.车坊镇农林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16-318.

[2]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农业科技现状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

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

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现状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

[1] [2] [3] 

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农业科技现状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合作社;农民;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97-02

合作社是农业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织,自诞生以来,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科技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类型,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农村科技合作社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重要力量之一。农村科技合作社成员不仅是技术使用者,而且是技术推广者,这种双重身份加快了技术推广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它实现了成员组织化和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降低了成员的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风险,提升了成员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组织,直接面临国际、国内同业的竞争压力,农村科技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是中国农村科技合作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村科技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门类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组织功能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1]。根据全国工商总局的统计,2011年到2013年6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52.17万户增长到82.8万户,出资总额从0.25万亿元增长到1.78万亿元。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以农业科技为主要服务,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的农业科技合作社应运而生。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农村科技合作社队伍将不断壮大。

(二)农村科技合作社经济效益显著

越来越多的农村科技合作社从原来单纯的技术、信息合作走向现今共同的实体经营。农村科技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而且不断引导农户进行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从而获得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农民成员收入的增加;实现了真正的产业供销一体化服务,并不断提高了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开展规模化与品牌化经营的同时,组织农民进行优势产业的发展与特色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了优质品种的推广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

(三)农村科技合作社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对于合作社的4项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农业部、银监会联合发文出台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5项金融措施;在财政扶持方面,2003―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达13.75亿元[1]。

2013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意见》。

这些政策体系为农业科技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二、我国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科技合作社数量虽多,但质量没有保障

由于合作社法和国家政策给予农村科技合作社很多优惠措施和政策支持,使得农村科技合作社蓬勃发展,但其中不乏有一些浑水摸鱼的合作社。有些组织打着合作社的旗帜干其他的事情;有些合作社不能为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有些合作社滥用资金等等。

现今农村科技合作社数量虽多,但大多数规模不大,属“小打小闹”型,而且资源零散,虽心有余但力不足,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另外,农民科技合作社发展中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方面,以及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二)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还有所欠缺

合作社是由农民自主创办的,属于“草根”组织、“弱势组织”。大部分农村科技合作社在发展和创办阶段,困难很多,合作社可用作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难以获得贷款支持,除会员缴纳的会费或者入股的资金外,无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还有所欠缺,因此难以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发展壮大更无从谈起。

(三)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普通成员权益难以保障

目前多数农村科技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使得农民没有真正被组织起来,相当一部分合作社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因此为农民服务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产权结构上存在资本集中化的问题。首先,出资一半以上的为合作社出资最多的前三位成员的平均出资,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话语权掌握在有钱人手中”的思想,这无形中剥夺了普通成员的权益;其次,在一些合作社中,农户可以先入社,如果感觉服务满意,再缴费,这种放低门槛吸引农户的参与方式,虽然达到了初步吸引农户的效果,但由于成员加入后,认为自己没出资,没有自己是合作社一分子的认识,对合作社经营不关心,较少参与民主管理,合作社内部也缺乏调动成员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机制,导致管理层控制着合作社的运营。这种资本集中化的现象,导致普通成员权益难以保障。

(四)农村科技合作社缺乏科技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

农村科技合作社主要为其成员提供技术服务,但多数农村科技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成的,虽然聘请了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但组织内部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农村,尤其缺乏懂技术的专业人才。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对于办好农村合作社没有足够的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创新。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专业的、及时的、有效的辅导和培训,因此导致组织活力不足、运行不够规范。

三、促进我国农村科技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活力

长期以来,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时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在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之初,大家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重点抓好一两个成功的典型,往往可以起到示范促进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合作社发展情况不同,成功典型的成功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到每个合作社中。要根据合作社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合作社自愿学习的同时,专家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用榜样传播正能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科技合作社的整体活力,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透明度,推动合作社发展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80多万家,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面对这种更大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硬性”支持的同时,要加大技术指导、知识指导、营销指导等“软性”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评价和考核制度,提高透明度,公开财政收支情况,并让百姓方便查询,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给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一条阳光大道。

(三)进行资源整合,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几乎所有的农村科技合作社都面临着制约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在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资源整合并拓宽融资渠道,以突破资金缺乏的瓶颈。

要突破资金匮乏的瓶颈,就要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通过吸引现有成员、潜在成员和其他机构人员等多种渠道对合作社投入入股资金;通过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达到抵押贷款的要求,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支持;通过各大金融机构响应国家政策,为支持农村科技合作社发展的金融需求,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在农村科技合作社外部创造的良好的环境的契机下,使合作社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在节流方面,除了合作社自身在各项开支等方面要“节衣缩食”,更重要的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四)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保障成员合法权益

对于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成员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有关部门可以从以下措施着手:

在内部监督方面:在合作社治理中,应强化监事会(监事)的作用,合作社审计结果应向成员,成员对经营情况具有知情权。针对资本集中化的现象,应规定合作社监事会中至少一位或一定比例的普通成员,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成员合法权益。

在外部监督方面:首先,外部审计的强制性条款应加入到合作社立法中,并明确规定合作社外部审计和具体实施方法;其次,要从多方面保证外部审计的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第三,引入良性竞争机制。那些不规范、不合法、无生命力的合作社应及时被淘汰,而那些发展规范、潜力较大的合作社应该成为国家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宠儿”[2]。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现状篇6

1泰和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泰和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有较大突破

全县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围绕主导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东南丘陵区水稻高效生产技术示范》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2012年《双季稻轻简栽培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县科学技术进步奖;《水稻旱育保姆育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一等奖,次年又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10年《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生猪养殖小区规范化技术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1年《草鱼出血病防治》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草鱼出血病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草鱼的一大顽症,发病死亡率高,发生面广,严重制约了水产品产量的提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县水产技术指导站以《草鱼出血病防治》为课题,在全省率先引进草鱼出血病疫苗注射防病技术和草鱼“老三病”疫苗注射技术进行相关试验。注射疫苗后,养殖水域鱼类发病率降低了40%,亩产量提高了150~250kg,亩产值增加了1700~2000元,并减少鱼药投入30%以上,保护了渔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到全县各乡镇,每年给渔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1.2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是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全县以促进农业主导产业提质升级、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本地实际,推广应用了水稻超级稻良种以及水稻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2014年,全县超级稻推广面积达26万亩,超级稻亩产比其它普通杂交稻增产约50kg,全县仅推广超级稻一项,就可以使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此外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5.7万亩,亩增稻谷21kg,减少化肥施用量5%,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927.52万元;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80万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500多万元。特别是通过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加大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拥有5个绿色食品标志、2个有机食品标志、1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坚持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截至2014年全县拥有插秧机866台,完成机插面积25.6万亩,仅此一项增产稻谷超2000万kg。

1.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三农”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将原来分设的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四站整合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依据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承担的任务,统一设置了粮油、种子、土肥、植保、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情信息10个岗位,实行以人定岗、按岗定责、分级培训、量化考核的制度。每个站按规定模式设置了农技服务厅、学习培训室、化验检测室、办公室等“一厅三室”;配备了电脑、传真机、电话、展示柜、农技宣传栏,并开通了“12316”,农民热线“118”服务热线和“农技宝”短信服务平台,形成以农情信息、病虫情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咨询等多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与此同时,为履行好农技人员的服务职责,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全县分行业组建了5个专家组,实行专家组挂片指导。每个行政村遴选2~3户科技示范户,在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中遴选135名农技指导员,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抓好一个产业重点村,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户农户。通过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大大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1.4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作用日趋凸现

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3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进江西佳和科技有限公司在泰和乌鸡发源地武山脚下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秉承科技示范、现代管理、生态养殖、环保加工、优鲜销售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计划总投资2.57亿元,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一个核心区和肉牛标准化养殖、有机农作物、生态牧草、花卉苗木种植四个示范区,并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了“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佳和分站”、“浙江大学农学院叶明儿教授工作站”、“江西农大生物动物学院瞿明仁院长工作站”、“省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佳和工作站”四个工作站。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5000多亩,一期完成投资6500万元,建成了16栋钢结构标准栏舍以及10000m2的综合楼、专家楼、生活楼等基础设施,现已饲养肉牛1250多头,种植生态牧草1500亩、井冈蜜柚200亩,培训农民3600多人,建立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同时,通过实行“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全县发展肉牛养殖大户960户,年新增肉牛养殖4万多头,形成集产业发展、科技推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示范样板。

1.5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全县除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资金外,县财政还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围绕提升粮食生产水平,2010年以来在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抓好禾市、冠朝两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同时,县财政从粮油大县奖补资金中切出了一块资金,在苏溪镇新辟了一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多点开花、示范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增产。2009年以来,泰和县先后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偏小,且缺乏专门的技术创新投融资平台,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的资金主要由农业部门承担,经济压力大。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是“产、学、研、用”链接不紧密,农技推广机构之间联合协作不强,条块分割,力量分散;二是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后,扩散能力弱,制约了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一方面,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农民技术员中招聘过来的,属于“半路起家”,起点低、理论知识有限,而且普遍年龄偏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现有专业科技人员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人还基本停留在粮、油等传统农作物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4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活

农业科技人员常年工作在基层,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大锅饭”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农业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自主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就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其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笔者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3.1精选“一批项目”

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入手,一是以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生态环保农业为重点,遴选确定一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通过抓好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形成和推广一批区域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切实抓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重点抓好农业主导品种和水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农业设施栽培、水产健康养殖、畜禽标准化养殖,以及节水、节药、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2健全“两大机制”

3.2.1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科技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金融投入。三是加大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立特色种养基地,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迈上新台阶。

3.2.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在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对基层农技人员评定职称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三是探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单位进行有效激励,尤其对来全县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实施“暖心”工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3强化“三项建设”

3.3.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多层次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上实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二是进一步健全泰和县有专家组、乡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水平。三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是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帮扶,引导其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3.3.2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一是拟重新对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进行修编。针对目前园区规划面积较小、规划产业不够健全、功能区划不够明晰的现状,聘请有关专家对园区规划进行重新修编,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扩大规模和产业类别。同时,强化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投资园区建设,精选、储备和包装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开展招商,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要素向园区集聚,增强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二是抓好产业示范带建设。以万石线以及319、105国道沿线为重点,在优势产业主产乡镇规划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机全程作业以及精品果园、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带,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精品项目和亮点工程。

3.3.3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现状篇7

1.1有机农业概念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5]。1.2有机农产品概念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法规生产的纯天然、无污染、有益健康的优质安全食品,由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式生产和加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6],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有机食品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1.3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性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业不光是在发达国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也正在悄然发展。目前正值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开发有机农业很多有利条件。

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食品安全的需要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2.2生态保护的需要可以打造环保品牌,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其他烟叶生产区生产烟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的持续使用增加了病虫的抗性,破坏了原有生态链条,且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极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2.3“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园区主打农产品在国内和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2.4提高园区当地收入的需要有利于增加园区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园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品种和布局“清江源”有机农业烟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区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亩烟叶生产基地,主产以烤烟和白肋烟为主,生产基地辐射涵盖全州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覆盖面积30万亩。有机烟叶生产严格执行州(局)公司烟叶生产标准化方案,主要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减少无机肥料施用、严控除草剂、杀虫剂等有害环境的农药、采用天敌或物理方法(黄板、黑光灯)防治害虫。“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其他品类如有机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机豆类等生产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转换)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认证,认证面积总计360亩,对各个品类的生产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贴牌的有机蔬菜已经可以供应周边超市。3.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3.2.1“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目前园区有机生产主要组织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园区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但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其他地区相比,园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因而,由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与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3.2.2“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种具体模式(1)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公司化订单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多年生经济作物或本地试种新品种等。(2)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合作社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农民熟悉的蔬菜品类的生产。(3)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有机烟叶生产。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兼顾公司和农民的利益,使有机生产管理规范化,确保有机产品质量,是园区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3.3“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3.1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3.3.2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加上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成本更高,致使周边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同样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同时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提高烟叶安全性水平,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烟叶产地环境研究控制,规范农药使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烟区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抓好原料生产,为卷烟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证,已成为领导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在“532”、“461”品牌规划落实中,需要可靠的烟叶来做保证,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出安全的产品质量,才能把烟草品牌做大做强。4.1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4.1.1有机烟叶充实“清江源”烟叶品牌内涵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资料显示,国内知名烟叶品牌如“清江源”、“金神农”、“凉山清甜香烤烟”、“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竞争已初步定型,国内烟叶市场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时一部分成熟的烟叶生产基地已在悄然实践“有机烟叶”的新概念,如“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红塔玉溪庄园”、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种植有机香料烟。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环保优先、最贴近自然的由有机农业打造的纯天然烟叶成为“清江源”有机生态烟叶的重要内涵。4.1.2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与“清江源”品牌的环保效应相得益彰作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次要农产品出现的有机豆类、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清江源”园区生产的标注有So22000:2005或Haccp等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市场青睐。4.1.3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园区发展有机农业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4.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4.2.1以提高公众认知度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企业为创建平台,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力充实“清江源”有机烟叶的内涵,是提升科技园区烟叶乃至大农业生产体系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4.2.2依靠现代技术进步实施园区有机农业在烟叶生产上必须遵循恩施州公司颁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化生产法规,大力实施诸如标准化烟叶育苗技术体系,烟叶大田病虫防治使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人工驱虫、黑光灯灭蛾、生物性诱激素、天敌灭蚜等先进技术,使用减少土地危害的化学肥料、使用生物有机肥。强调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秸秆还田、保持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的精髓,同时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的进行新的运作。4.2.3依托科研部门和工业企业共同开发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依托科研部门的专门资源,特别是需要与工业企业联手开发,成立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创建平台,从生物技术、生产资料研究、开发咨询重点研究,使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高。4.2.4横向开发有机农业品类,拓展示范区品牌效应围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建设的开展,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豆类、瓜果等生产逐步满足园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夯实“清江源”品牌内涵,拓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品牌效应。要全方位的进行各品类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机认证,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园区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园区的环境意识,提升产品的横向品牌效应。

5“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农业科技现状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0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2]。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办学模式下,探讨如何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能够切实为“三农”服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1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新时期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四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大学给予的厚望[4]。作为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要服务的对象无不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5],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不足4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6],我国农业高校中这种“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政府每年只是按照预定计划下达对农业的投入,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7]。但很少管理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产出后如何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配置、缺乏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2.2高校赋予科研人员的职能限制。受教师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搞科研就是片面的追求获奖等级、晋升职称、提高待遇,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意识。所以学校产出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技术转让、成果推广和科技开发,就被“闲置”在实验室里或者档案馆里;另外,由于后续科研经费不足,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只是个半成品,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过程中“夭折”[8]。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较差。但是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文化程度相对高的农民都转入了二三产业领域,但留下来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意识,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实现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何种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9],[10]。

3.1.探索一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每年的科技成果高产出,政府应该依据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选定一批能够带动各个地区“三农”发展的科技成果,由政府实行买单,无偿给予农民使用。通过政府配套服务资金的启动、资金补助促动、奖励引导推动,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社会组建各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向社会集资。金融部门应兑现在科技开发贷款上的优惠政策。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减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3.2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推广一线。教育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制度,将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评。抽调一批热衷于科技推广的科研人员,品种、专利发明人,科技成果获得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来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转化。

3.3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所以,加强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要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因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业高等院校都要认真学习、细心思考,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进群.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问题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4):71-73.

[2]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3]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83-85.

[4]刘细发.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3-55.

[5]王树进,李彩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5,18(1):27-29.

[6]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1):19-20.

[7]苏俊宏,于小宁,李高宏,彭渝丽.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7):408-411.

[8]谭进,朱明君.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1):32-34.

[9]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戚元勇徐秋红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85-87.

农业科技现状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效果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安徽,为推动“三农”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以下简称“农技”)的推广传播,提升农技的整体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需重点做好农技知识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强乡村农技信息化建设。合肥市大圩乡是在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中,积极引进新品种,传播新技术,在农技推广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究竟是怎样的农技推广体系令当地的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高质高量?我们的传播受众农民对于农技的反馈又是如何?目前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否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下文将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详细论述,并进行探讨。

二、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现状分析

为更加科学全面地分析大圩乡的农技传播现状,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按农业科技传播的流程,从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五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一)传播者

不同传播者各尽其职。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作为主要的传播者,合肥市政府积极予以资金支持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此外,合肥市气象局承担着雷电预警、预报业务和对突发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组织市民及相关单位进行预警。

传播工作的落实制约农业发展。必要的资金支持是科技传播的经济保障,但就大圩乡而言农技推广资金在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也没有农技推广的常设性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农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信息的拥有者并不是现阶段我国农技新性传播的主力军,研发与生产相脱节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传播受众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总体上来看,大圩乡乡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在大圩乡的种植户中,文盲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6.12%,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占绝大部分,为77.55%,而对科技知识接受度较大的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仅占16.33%。这种普遍较低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农户对科技需求极为迫切,但本身却阻碍了所传播技术层次的提升,同时给传播效果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于农技信息的需求程度不一。相对于种植规模大、经济收入高的农户,小规模、收入低的农户往往依靠检验进行种植,对科技信息的利用度普遍较低。

(三)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据悉,大圩乡农户从各方面了解到的农技信息主要包括常规的及突发的气象灾害,新型病虫害,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当前市场需求等。多样性的农技信息满足了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信息接收增强了农技传播的效果。

技术性信息有待增加。目前,大部分农技信息所涉及到的可利用的技术性信息却较为缺乏,或者是推广的技术不适用,对农户的生产实质上影响很小。

(四)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多样化。农技信息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当的传播方式。大圩乡的广大农户还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此类传播媒介由于其历史性、时效性、互动性深受农户青睐。作为现代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当地农户经济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的利用程度不高。

各媒介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接收农技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有所差别。低收入水平的农户更加信任通过电视来了解部分农技信息,农技需求小。相比较而言,相对富裕的农户获取农技信息的渠道较多,信息的有效性更强,除一般掌握农技的方式,他们会主动上网查询或向有关部门咨询。

(五)传播效果

各种推广方式传播效果明显,农户对于各种渠道所获技术信息的理解程度不一。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科技员直接指导是所有信息传播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方式,此类方式多是农户对其理解度和信奉度最高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与种植大户请教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等。相反,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的娱乐效用远远超过了科技传播的价值。

农业科技现状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效果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安徽,为推动“三农”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以下简称“农技”)的推广传播,提升农技的整体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需重点做好农技知识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强乡村农技信息化建设。合肥市大圩乡是在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中,积极引进新品种,传播新技术,在农技推广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究竟是怎样的农技推广体系令当地的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高质高量?我们的传播受众农民对于农技的反馈又是如何?目前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否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下文将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详细论述,并进行探讨。

二、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现状分析

为更加科学全面地分析大圩乡的农技传播现状,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按农业科技传播的流程,从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五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一)传播者

不同传播者各尽其职。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作为主要的传播者,合肥市政府积极予以资金支持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此外,合肥市气象局承担着雷电预警、预报业务和对突发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组织市民及相关单位进行预警。

传播工作的落实制约农业发展。必要的资金支持是科技传播的经济保障,但就大圩乡而言农技推广资金在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也没有农技推广的常设性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农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信息的拥有者并不是现阶段我国农技新性传播的主力军,研发与生产相脱节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传播受众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总体上来看,大圩乡乡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在大圩乡的种植户中,文盲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6.12%,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占绝大部分,为77.55%,而对科技知识接受度较大的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仅占16.33%。这种普遍较低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农户对科技需求极为迫切,但本身却阻碍了所传播技术层次的提升,同时给传播效果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于农技信息的需求程度不一。相对于种植规模大、经济收入高的农户,小规模、收入低的农户往往依靠检验进行种植,对科技信息的利用度普遍较低。

(三)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据悉,大圩乡农户从各方面了解到的农技信息主要包括常规的及突发的气象灾害,新型病虫害,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当前市场需求等。多样性的农技信息满足了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信息接收增强了农技传播的效果。

技术性信息有待增加。目前,大部分农技信息所涉及到的可利用的技术性信息却较为缺乏,或者是推广的技术不适用,对农户的生产实质上影响很小。

(四)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多样化。农技信息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当的传播方式。大圩乡的广大农户还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此类传播媒介由于其历史性、时效性、互动性深受农户青睐。作为现代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当地农户经济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的利用程度不高。

各媒介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接收农技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有所差别。低收入水平的农户更加信任通过电视来了解部分农技信息,农技需求小。相比较而言,相对富裕的农户获取农技信息的渠道较多,信息的有效性更强,除一般掌握农技的方式,他们会主动上网查询或向有关部门咨询。

(五)传播效果

各种推广方式传播效果明显,农户对于各种渠道所获技术信息的理解程度不一。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科技员直接指导是所有信息传播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方式,此类方式多是农户对其理解度和信奉度最高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与种植大户请教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等。相反,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的娱乐效用远远超过了科技传播的价值。

推广内容农户评价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落实程度政府说了不算,其考察依据主要还应源自于农民自身。在大圩乡,对于乡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培训和农家书屋等活动,农户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主动掌握科技信息的人数比率不断攀升。由此可见,近年来的农技推广取得了初步胜利。

三、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问题分析

(一)传播者的主体作用缺位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足。一方面,缺乏了解农民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需求的主动性。例如,如何面对新虫害,如何识别假农药等,相关政府部门却缺乏此类问题对农户的指导和培训。

其他农技传播者内容定位偏差。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户获取新技术的信息渠道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传播外,主要还是依靠电视传媒、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计算机网络等这些传播主体的推广作用。在调查中了解到,电视农业节目提供的农技信息与农户的需求错位,使用信息少;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率低,缺少对网络信息的充分使用;作为新兴的农家书屋建设完备,但难以吸引农户的关注,因而利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传播受众文化素质与所接受信息的程度不匹配

信息利用率受农户自身素质影响较大。首先,农户未能对科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影响了农户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素质不高也降低了农户对有效科技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传播内容缺乏现实应用性

脱离市场,技术实效性受影响。农技推广不能盲目跟风,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就推广什么,其他村种什么我们就跟着种什么。大圩乡也曾举办多次培训会议,包括一些产品的推广,但由于不符合市场需要,对技术要求高,未能被农户所接受。

(四)各传播媒介未能有效整合

大圩乡农技推广主体和手段众多,主体如政府、农业协会、科技示范园等;传播手段如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等,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但在农业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推广服务的各类主体和各种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未形成整体优势。传播主体各行其是,很少有理论和实际上的交叉行为。

(五)农技传播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此次对政府农技推广工作效果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17%的农户认为政府工作开展的很好。单从农户对科技传播的态度层面上来看,农技传播效果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我们在对农户的访谈中发现,真正运用所接收到的农技知识进行生产种植的农户少之又少,绝大部分还是以经验为主。由此可见,不仅从态度上,对于农业技术的实际运用行为层面的改变也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的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培训会、技术员等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效果较好,却由于与农户实际接触次数的限制实际效果也受到限制,十来个村民组的村庄往往只有一两名技术员。而农户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未能及时将接受情况反馈给相关传播主体。

四、促进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统筹规划,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利农为本”的指导思想。要依据各村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对策进行技术推广,宣传农户迫切需要的技术信息。其次,在满足农户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农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做到以农户需求为基,兼顾政府和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发挥服务型政府优势,做好农技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可以综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个多渠道、多交流、重反馈的双向沟通体制。

同时,各种传播媒介需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多种先进传媒,进行综合宣传,改变以往的各行其是作风,共同协作,合理配置,实现农技信息科学有效的传播。

(二)提高技术信息的科普度和成果转化率

要增强农技传播效果,亟需提高目前各类媒体传播的技术信息的科普度。一方面,掌握市场需求和农户的实际需要,播放相应的科技知识节目,从而增加节目的收视率,并增加互动。另一方面,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技术信息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可以用地方性、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对技术信息进行包装。

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走进农村、走向农户,切实了解农户信息需求,将农技的理论研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和新技能,才能够为农户所采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三)重点发挥基层农技传播者的作用

一般的农技推广站设在乡镇府,由几个技术和宣传人员组成。虽然队伍没有其他组织强大,但是它在传播过程中担任着最主要的角色,与技术员交流是农技推广工作中最受农户信任和青睐的获取技术知识的方式。科技员可以增加走访次数,深入农田,及时解决困难;也可帮助农户选择合适而优秀的种子并帮助农户做好田间种植服务,预防和治理各种病虫害;同时,可以为有意向搞项目的农户作参谋,推荐相关的书籍、电视节目和网站,传递快捷的致富信息和必要的技术知识。

(四)农户要增强信息关注度和理解度,提高农技知识接受率

对于农民来讲,大多数正在传播的农业科技是一种新事物,而接受新生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接受的过程。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和休梅克曾经提出信息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新事物要经历知晓、说服、决策、证实等四个步骤。为实现信息的畅通有效传播,农户也要学会从自身做起。首先,主动了解农技知识,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主动掌握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其次,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使用技术信息的意识,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再次,增强信息反馈意识,及时反馈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接收效果等,推动农技传播的双向沟通。最后,进一步发挥村能人和信息专业户在农技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农户带动农户。

(五)增强农技信息反馈沟通,注重传播效果

农技传播工程应当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运行机制。既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导,也需要农民的信息反馈,在互动中推进工作开展,提高传播效果。一方面,农户可以采取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映当前大家的信息需求,然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培训会和解疑活动。另一方面,政府根据农户的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仍需要农民将自己的接受情况反馈给政府,进而促使政府活动的改善,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

五、结束语

农技的传播与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革命的深入,农技传播工作必将会在不断地探索之后,为农民提供更为具体而有效的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政府的积极引导,科技员的田间指导,专家教授的理论支持,新闻网络的生动宣传以及农民自身的热心求教,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和谐氛围,建设新型的学习型乡村。

参考文献

1、李思经,赵庆惠,黄家章.农业科技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5).

2、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