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调研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0:06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1

特定问题调查既可以由人代会组织,也可以由人大常委会组织,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法定职权。它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监督形式,又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其他各种调研形式,人代会受会期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自己组织进行,只能授权同级人大常委会组织进行,或者在人大常委会领导下,由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或办事机构组织进行。因此,特定问题调查以外的其他各种调研形式,多数是人大常委会组织进行,或者在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由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进行。这些也可以称为人大常委会的调查研究制度。

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因为已有前文专门论述,本文不再重述,而重点论述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

一、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的法律规定

除特定问题调查以外,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方面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有关法律规定如下:

(一)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都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应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调查研究这一概念,但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听取意见和要求的方式之一。

(二)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对属于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地方组织法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对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监督法规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常委会可以安排参加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撤职案,可以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监督法还规定,根据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本级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五)预算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

(六)立法法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虽然这里也没有使用调查研究这个概念,但是,显而易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都是很重要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中规定,执法检查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法律实施的真实情况,研究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委员长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等等。该法不仅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中特定问题调查、执法调研、专题调研、工作调研和一般性调研等五种具体形式,还规定了调查研究的“三深入”原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还规定了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具体调研方法。

(八)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规定,经委员长会议专项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可以对各部门、各预算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和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调查。

(九)《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

二、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种调研形式的分述

(一)立法调研

立法法所规定的调研,主要是指法律法规草案提交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后和审议过程中,需要做和可以做的调研。

立法法关于立法时进行调研的规定,虽然具体是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同样也适用于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即拥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应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

立法调研可以由相应的人大常委会组织,也可以由相关专门委员会组织;按立法法的规定,还可以由常委会的工作机构(本文作者认为,这包括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下同)组织;可以组织调研组进行调研,也可以不组织调研组,直接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立法法还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这既是民主立法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信函、电话来参与,也可以在网络上给有关网站发帖子、自办博客、发送电子邮件来参与。

上级人大常委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调研组在进行立法调研时,在组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时,上级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时,上级人大常委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时,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没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应该努力协助做好有关工作,发动本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本行政区域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相关立法活动,协助收集和整理信函、电话、网络提供的信息,集思广益,帮助上级立法机关把法律法规制定好。

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邀请有关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立法调研主要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因此,不管意见的价值大小、是对是错,都要汇总起来,供法律法规起草机关和审议机关参考。

(二)执法调研

执法调研是近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地方人大共同创造的一种带有监督作用的调研形式。

执法调研的作用类似执法检查,但程序简单得多,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两三个人;时间可长可短,最少可以几天就完成;牵涉面较小,不占用“一府两院”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组织起来容易得多,可以真正做到轻车简从。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办事机构,都可以进行执法调研,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主任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

执法调研一般应成立调研组来进行,要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感性资料。调研组要在调研中区分对错是非,给“一府两院”执法情况以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因此,执法调研不到现场不行,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得到的信息,只能参考,不能代替实地调查研究。

执法调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是,调研组必须向派出它的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提交调研报告。一般的说,调研组也会向被调查的“一府两院”或其部门反馈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派出调研组的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可以跟踪了解解决和处理的情况。这些程序都与执法检查类似。

当然,执法调研比执法检查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要弱一些。常委会办事机构组织的执法调研也不能与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组织的执法调研完全等同。但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执法调研的监督作用仍然很明显,对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仍然非常有效。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2

地方人大召开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是地方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审议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大常委会整体作用能否真正发挥的关键,直接影响着人大常委会监督水平的高低和监督效力的强弱。因此,如何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是地方人大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提高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课题。结合近年来各级地方人大常委会在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的具体实践,浅议如何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前进步伐,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集体行使职权,在着力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举措,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使常委会会议的审议方式和操作程序趋于科学合理,会议审议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常委会的审议监督工作与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的需要,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监督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组成人员参与审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听会、陪会现象突出,个别组成人员甚至长期缺席会议,严重影响会议的合法性、严肃性和审议质量。

(二)审议意见缺乏应有的深度,会期偏短,议题偏多,审议时间上得不到保证,许多审议停留在讲成绩多、谈问题少,讲建议多、提缺点少以及避重言轻、隔靴挠痒的状况;还有部分组成人员对所审议的议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加之会前调研不深,研究不够,从而造成审议时无从谈起,抓不住问题的要害,提出的审议意见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三)没有对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和整改情况提出详实的要求,“重审议轻办理”、“文来文往”的现象仍然突出,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的审议意见,落实的难度大,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对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跟

踪落实督办,审议意见落实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提了也白提”现象的发生,极大地挫损了组成人员审议的积极性。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由于法律法规对常委会会议只是作了程序性的规定,实际运作中虽大同小异,但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随意性也很大。在常委会审议决定重大事项的界定、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回审制度的建立、长期缺席会议人员的制约、列席会议人员的要求等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二、影响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原因分析

影响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和效率的上述问题,既有制度层面上的原因,也有审议主体(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审议客体(一府两院)方面的原因,具体归结在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误区。少数常委会组成人员满足于“委员”的政治身份,只有光荣感,缺少责任感,对常委会开展审议监督存有模糊认识,参加审议不积极,会前没有深入调研,会上也不发言;有的履职能力不强,参加调查、视察,既发现不了问题,又提不出意见;个别委员因为工作等原因,出席常委会会议难以保障;由于职责虚化,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会议的严肃性、合法性和质量,制约了组成人员整体职能的发挥。

(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懂法律法规、精专业知识、熟悉人大业务的专家型人员不多,同时,一些委员平时不注重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收集,在审议专题工作中,由于审议者与报告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等,报告者长篇累牍,口若悬河,审议者雾里看花,往往抓不准要害,议不到关键。

(三)部分会议的议题较多,审议时间有限,重点不够突出。表现为一般性、程序性议案多,专项审议、实质性审议少,使审议工作显得一般化。有时会议安排议题过多,会议的主要时间用在了听取报告上,审议时间安排不够充分,致使会议审议不深、不透,形成的决议及审议意见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际内容,缺乏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和可操作性。

(四)审议意见督办落实不够有效。目前,虽然各地都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跟踪督办、责任追究机制,但制度的落实还与现实相脱节。在审议发言中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因种种原因得不到解决,对一些工作提出的改进意见得不到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人大常委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特别是对涉及到要求几个部门需协调配合的建议意见,有时难以落到实处。对没有办理和办理不了的,法律上也没有作出具体的处理规定,使审议意见的办理大打折扣。

(五)部分“一府两院”负责人对审议意见不够重视。一府两院”部分单位和领导对人大监督的法定地位和权力认识不清,认为人大监督是例行公事,向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淡薄,对办理审议意见敷衍了事,整改力度不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审议意见难以发挥功效。

三、提高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一)要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思想认识。审议意见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专项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形成的综合意见,是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基本形式。从政治角度讲,审议意见是人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从法律角度讲,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要求,其法律效力虽低于决议决定,但高于代表建议;从业务角度讲,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思广益,对某项工作在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无论从哪个角度,被监督机关都应该认真对待,确保落实,并实事求是地向人大常委会反馈整改情况。无论是作为审议主体的人大常委会,还是作为审议客体的“一府两院”,都要认真学习监督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和人大制度理论,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会议审议是树立常委会行使职权、更好地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增强做好审议意见处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切实把《监督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

(二)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行职权的素质和能力。从依法履行好国家权力机关职能的需要出发,不断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在配备常委会组成人员时不但要考虑结构比例、代表性,还应综合考虑今后行使职权的工作需要,努力形成合理的梯次年龄结构和具有互补性知识结构,逐步做到专职化、专业化、年轻化,使常委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加强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机关干部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法律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进一步拓宽常委会组成人员知情知政渠道,使常委会组成人员了解和熟悉各方面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在审议发言中有的放矢,不断增强审议意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要围绕中心,选准审议议题。常委会审议监督的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在议题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监督法的要求,本着少而精、重质量的原则,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议重点,真正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焦点、政府工作中的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纳入常委会首选议题,同时将过去审议过的、执法检查中要求整改落实情况不好的,或者群众反映强烈但又没有及时解决的适当确定列入审议议题,真正使确定了的议题具有代表性。在议题选择的方式上,一是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征询对新一年度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二是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尽可能使人大监督工作更好体现代表意愿;三是注重与“一府两院”沟通协商。由常委会领导带领各委室负责人走访“一府两院”及政府组成单位负责人,充分交换意见,深入沟通协商,使选定的议题与“一府两院”工作重心相互衔接。

(四)要针对审议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深入、细致的会前调研活动,能够让常委会组成人员了解、掌握有关情况,收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提高审议发言的准确性、针对性至关重要。一要制定周密详细的调研方案。结合监督议题的实际,精心制定调研方案,为组成人员和代表提高详细的调研内容、方式、时间等一系列的安排,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有充分的准备。二要组织参与调研的相关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明确方法、步骤、时间要求及重点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会前调研的切入点。三要改进调研方式。注意调研的广泛性和多样化,调研活动既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又有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同时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协助调研。参与调研的人员各有分工和侧重,深入基层一线,点面结合,为审议准备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议题所涉及的第一线,吃透情况,抓准问题。切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五要提高调研报告质量。应避免与“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重复,成绩部分可高度概括,重点放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意见和建议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力戒空泛议论。

(五)要改进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在材料准备上,要准备好会议通知文件、主持词,又要准备好有关议题的参阅文件,同时力求早把材料发到委员手中,使每个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有充足的时间作好参会审议准备;坚持会议时间服从审议质量,对涉及全局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的审议,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表达意见;在安排分组审议上要注意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业性,合理安排审议力量;在列席代表的选定上,要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岗位与审议议题的相关程度;要注意选派政治强、业务精、文字好的同志担任工作人员,负责记录,及时协调处理会议期间的相关问题。同时,要认真组织好会议报道,把好内容关,提高报道水平,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会议审议情况,充分反映常委会会议的民主气氛和实际效果,增强常委会审议的社会影响。

(六)要提高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的质量。每个到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这是常委会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确定重点发言人,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委员会前无充分准备,临时发挥的发言往往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还会出现“跑题”、“冷场”现象。因此要根据审议议题需要,选择几名重点发言人,认真做好准备,这样既可以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又可以相互启发思路,而且提出的意见较为深刻、准确。二是审议意见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审议中多提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和措施,少谈成绩。三是合理安排会议审议时间。让委员有充分时间发言,切不可因会议时间安排仓促而影响审议质量。同时,召开会议时要求分管工作的政府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列席会议,以防止常委会“自审自议”现象的发生。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3

调查研究是人大依法履行职责的基础前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研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依据,也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人大的立法、监督、人事任免等每一项职权的行使都离不开深入、扎实的调研,因此,各级人大应该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认真履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宪法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大的作用。

调查研究是人大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论是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还是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工作,无不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人大工作者,必须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调查研究的能力和“看家本领”。

调查研究是权力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手段。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人大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调查研究,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作为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依据,才能真正发挥好“履职为民”的积极作用。

调查研究是创新人大工作的基本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人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做法,这些都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因此,在人大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权的需要,也是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的需要,更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

二、提升人大专题调研质量要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课题选择要“精”。调研课题选择是搞好调研工作的首要环节,要要“少而精”,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滥的原则,紧紧围绕本行政区域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和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来选择调研课题,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和重点选题,抓住本地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心,有针对性开展调研,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为党委科学决策和人大审议提供参考依据;围绕“一府两院”的重点难点工作选题,对“一府两院”年初人代会工作报告、各专项工作报告中承诺的重点工作开展调研,主动提出意见、建议,支持和促进“一府两院”工作;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抓住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群众普遍关心且具有普遍性、全局性、事关稳定和发展的民生问题开展调研,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监督和支持政府妥善解决,推动“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组织安排要“细”。调研的组织与开展是调研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精心做好调研准备,认真细致制订调研方案,做到有目的、有内容、有重点、有步骤、有要求;成立由常委会领导、相关委办负责人和委员组成的调研组,并尽可能多的邀请熟悉相关业务的人大代表和有关专业人员参加,做到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增加调研成果的“含金量”。调研前,要组织调研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熟悉有关情况,为调研做好充分准备,使调研工作更具针对性。要细化深化工作方案,主体内容、时间安排、要求步骤、目标措施等要广泛征求意见,力求做实做细。

方式方法要“活”。灵活多样、科学管用的方式方法是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的桥梁纽带,在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中,应注重点面结合、好差结合、明察暗访、上下联动,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调研,提高调研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代表性;调研中既要有“规定动作”,也更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防止调查研究过程走过场;运用听取汇报、现场视察、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法了解情况,既听取“一府两院”和相关部门的汇报,又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多方面听取意见,多层面了解情况,多角度获取信息,多渠道掌握状况,为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奠定基础。

查找问题要“准”。全面摸透情况,找准问题,才能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职权时有更多发言权,提出的建议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掌握调研实情,不光要看工作的“亮点”,更要看原生态的“差点”;既肯定成绩,又敢于揭丑,不以偏概全,回避矛盾。学会独立深入思考,善于总结问题的规律性、普遍性,重点探寻问题存在的根源,产生的原因,客观的危害,改进的方法,为促进“一府两院”工作找准“症结”。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4

1.法律性。首先,人大调查研究主体的法定性。它是依法选举产生并赋予法定职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组成人员、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即其具有法定地位的监督机关、组成人员。其二,人大调查研究程序的法定性。其议题的提出、调查组的组成、调查的实施、成果的运用等程序规定在相关的法律及其相配套的实施意见和办法之中。其三,人大调查研究成果的法律性。由于人大是法律的制定者,也是法律执行的检查者,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情况的肯定、对问题是非曲直的分析更注重用法治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去研判,由此提出的意见建议必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特别是提出的这些意见建议一旦转化为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后,其本身就具有法律效力,“一府两院”就要按此办理落实。

2.广泛性。首先,人大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地位年龄的人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成为被调查对象。其二,人大调研成员的广泛性。其可以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是人大代表,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参与,也可以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组合在一起。人大调研成员专业结构的广泛性,由于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大都是从“一府两院”调到人大工作的,原来就是某个行业某个方面的领导者;人大代表中的大多数是各方面的先进代表,是“懂门道”的行家,或专家学者,是某一方面的权威。这样组合在一起,专业结构广泛全面,可以对各个领域都能作出有效的调查研究。其三,人大调查领域的广泛性。其调查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泛,只要是人大监督对象“一府两院”管理(司法)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法院审判工作、检察院检察工作等,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范围之大、内容之广是一般部门和单位及社会组织所不及的。

3.人民性。人大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人大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在调查研究中与其他部门(单位)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人大不代表部门(单位)利益,而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人大在调研内容的选择上,往往选择一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诸如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在调研过程中,人大更注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主动零距离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批评,体察百姓疾苦。作为被调研者的群众,也比较乐意地向自己的“人”反映情况,表达想法、提出意见,因而人大能够获取来自一线群众原汁原味的真实材料,由此研究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必然是反映民生,体现民意,集中民智,具有人民性。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5

从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市的人大按法律规定设有法制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有的地方人大还设立有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多民族杂居以及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大都设立了民族委员会。在一些侨乡或华侨较多的地方,大都设立了侨务委员会。也有的地方将民族、侨务、外事综合设置为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究竟应当设置哪些专门委员会,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很不一样,法律未作出统一规定,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自行决定。

为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建设,保证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期间工作的有效衔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供组织保证,很有必要对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性质、特点、职权和作用进行法律研究和工作实践上的探讨。

一、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性质

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法制(政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在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可以任免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具体方式由主任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上述法律规定,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是在权力机关领导下完成某种专门任务的担负者,虽是常设机构,但没有实体性权力,不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是协助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法定机构,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按照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人大可设立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不同于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它们虽然都是为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服务并有着广泛业务联系的机构,但二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第一,法律地位不同。前者是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工作机构,其工作行为和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来具体规范的;而后者只是人大常委会的一般工作机构,其行为完全由人大常委会授命。第二,任务和职能不同。前者的任务和职能是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对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而后者是专门负责人大常委会具体事务的工作班子,其主要任务是围绕人大常委会的中心工作搞好咨询服务,提供信息;组织代表进行视察、调查和检查;为人大常委会起草有关文件及其他秘书工作。第三,对组成人员的条件要求和任免方式不同。前者的组成人员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除人大常委会可以决定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外,均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大会通过;而后者的组成人员则不一定是本级人大代表,其负责人只需人大常委会会议任命即可。第四,隶属关系不同。前者和人大常委会都是通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虽然在闭会期间专门委员会接受常委会的领导,但它们之间是非隶属关系,而后者的设立是由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它隶属于人大常委会。第五,行使职权的方式不同。前者的工作方式更多的是开会议事,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表决和通过重大事项有法定的人数限制,而办事机构则遵循的是机关领导负责制。因此,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工作委员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

二、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特点

地方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人大专门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相比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专业性。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按照专业原则组建的,其组成人员大多是熟悉本行业的法规、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具有专业优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还聘用具有某种专业特长但不是人大代表的人员为顾问)。这些代表可以是专家学者,可以是领导干部,也可以是行业优秀分子。这就使各专门委员会在具体履行所承担的法律职责时,更具权威性。

第二,经常性。地方各级人大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而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则是具有连续性的,它们不会因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的闭会而停止工作,它要对有关议案等内容进行充分研究,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仔细比较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为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有关议案和作出决议、决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工作具有经常性特点。

第三,权威性。专门委员会虽然不是最后决定问题的权力机关,但由于它的工作职责由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所赋予,具有督促本级政府和“两院”改进工作的职能,研究、审议、拟订有关议案和提出议案的法定程序,其特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它履行职责所具有的法律规范性和权威性。因此,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地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项职权,更好地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与职权

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规定,地方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由于法律对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数未作具体规定,各地情况有所不同,有的少至几人,有的多达二十几人。

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总结二十多年来地方人大工作的实践经验,地方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具体职权可归纳为以下11个方面:一是研究和审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交付的有关议案,并提出审议意见;二是研究、拟订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三是审议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交付的本级人民政府颁布的被认为不适当的规章、命令、规定,以及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被认为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并提出审查报告;四是协助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督促“一府两院”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相关决议、决定;五是具体组织实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视察、调查、执法检查,协助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六是对属于本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为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七是联系本级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听取意见和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八是协助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开展的调查工作;九是配合有关部门,处理与本委员会有关的人民来信来访;十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参与开展与本委员会有关的立法研究,拟订立法计划草案,组织或者参与有关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调研、协调、修改和审议工作;十一是办理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主任会议、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交付的其他工作事项。

四、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方式与原则

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对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按照法律赋予的这些职责,地方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应该有以下三种:第一,研讨。首先是理论研讨。包括日常进行大量的法律、理论学习与研究,以及负责策划、组织、承办本级及人大工作者对人大工作进行理论和工作经验的探讨。其次是工作研讨。包括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及对今后的工作思路、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和具体方案的安排。第二,调研。对人大的理论与实践、常委会专题工作、执法检查、问题调查,以及各项工作监督进行可行性、可操作性、适用程度,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厂企进行调查走访,倾听基层呼声和反映,掌握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反馈上来,为人代会和常委会制定法案、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决定各项重大事项提供参考依据。第三,开会。以会议形式集体行使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权力的运作形式,专门委员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依法行使职权的主要形式是开会议事。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必须由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以集体会议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来共同完成,以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对有关议案和重要事项作出决议、决定,并对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会议一般由主任委员召集并主持,主任委员因故不能主持会议时,可以委托副主任委员主持。

地方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在此基础上,由会议主持者集中集体的智慧,按照较多数原则就有关事项作出决断。二是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专门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必须由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讨论和决定问题时,必须由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专门委员会中任何一个组成人员都无权代表专门委员会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执行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职权。三是服从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和决定的原则。地方组织法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专门委员会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必须在人大及其常委会框架下进行,不能超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五、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

根据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协助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经常性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审查把关作用。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加强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上,可以提前介入,加强法规立项的调查研究,提出立法项目,为常委会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做好前期谋划和调研。充分发挥专委的特长和优势,对法规草案进行认真全面的专业化审查,在对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作充分调查、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影响力的初审意见,为常委会审议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把好法规草案审议的第一道关。与此同时,协助人大常委会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认真审查,提出审查意见,为常委会把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关。

(二)在常委会审议工作中的智囊参谋作用。一是提出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的建议。科学正确地选择和确定人大常委会会议议题是人大专门委员会协助常委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专门委员会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把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为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为常委会审议发挥好智囊参谋作用。二是协助人大常委会提高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质量。专门委员会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开展工作。与报告单位进行联系,就报告内容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帮助报告人认真准备报告;加强初审工作,对准备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各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认真审议,并提出初审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起草可供参考的调查报告,对“一府两院”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三是跟踪督办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审议意见,是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的成果。督促“一府两院”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既可使常委会行使职权具有实际成效,又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力机关的权威性。

(三)在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工作中的推进作用。一是协助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监督法明确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中不是执法检查的主体,而是具体组织实施的职责承担者。各专门委员会认真做好执法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制订执法检查方案,要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材料。二是加强对计划预算的监督。按照监督法规定的审点,有关专门委员会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严格依法行事,促使政府依法理财。三是加强与“一府两院”的联系沟通。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与“一府两院”加强经常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有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推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一府两院”更多地听到人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决策方案,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6

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提高法规质量从立项抓起

目前,从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来看,90%以上是由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府根据实际需要提议的。因此,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共识是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关键。长春市本届人大常委会产生伊始,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述就主持召开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和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立法工作协调会。他在会上强调,我们制定出的地方性法规必须是“良法”,而制定“良法”必须从源头抓起,认真搞好法规立项工作,无论是人大常委会还是市人民政府都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立项工作是进一步落实立法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地方立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确定立法项目,明确立法工作方向,选择工作重点,实现立法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形成制度,制定办法,全面规范立项工作

为了保证立项工作的有序和高效进行,进一步规范立项工作,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地方性法规立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先调研、后立项,不调研、不立项;优先考虑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修改法规和制定法规并重”等确立为立项的三项基本原则。尤其是“先调研、后立项,不调研,不立项”的原则,确立了调研的重要和必要地位。据此,在确定立法项目的过程中,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的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立法项目,未经调研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立法规划或者立法计划。办法还规定,长春市地方性法规立项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需要的;二是具有可行性;三是立法条件成熟、准备工作充分。办法还明确规定,立法项目的确立,要严格遵循部署通知、组织申报、调研论证、综合协调、主任会议审议、常委会会议确定、项目公布等立项程序,办法对文本格式和项目调整也作了具体规定,使立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深入实际,密切配合,调研贯穿立项工作的始终

在确定立法项目的过程中,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市政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深入到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进一步掌握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初步确定立法项目,然后再围绕初步确定的项目展开进一步调研,组织论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条件成熟的优先考虑。2004年在调研时,立项工作小组了解到经营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忽视生产安全的现象较为普遍,全年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起,死亡36人,急需制定一部符合地方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关于安全生产的地方性法规。为此,立项工作小组深入到厂矿企业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认为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准备充分,最终将《长春市安全生产条例》确定为2005年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项目。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长春市安全生产条例》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该条例在安全生产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日见突出。

拓宽渠道,发扬民主,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

确定立法项目前,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向政府各部门发出征集立法项目的通知,并在各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多年的实践证明,征集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调查研究的过程。因此,长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由专人负责汇总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法制委员会委员、立法顾问、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士,分别对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做进一步的论证。

综合协调,科学筛选,确定立法项目

相关部门把调研情况和论证情况汇总后,组织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和政府法制办召开协调会,根据五年立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编制立法计划工作进展的情况,在既保证法制统一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委确立的中心工作,以解决地方事业发展中涉及全局和大局的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选择目标,对立法项目进行再次筛选。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7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责任感不强。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的要求。在履职的过程中缺乏精神动力和工作热情,主动性、积极性不明显。二是综合素质与当前人大工作的要求有差距。部分组成人员不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时才去查阅,有的甚至不查,凭着经验应付了事;对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业务知识掌握不够,调查时对相关议题所涉及的政策一知半解,调查后没有很好组织讨论研究,撰写调查报告质量不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抓不住主要矛盾,提不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要改变基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加强学习。首先要加强对党的政策理论的学习。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人大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其次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熟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人大工作的程序和规则,不断探索做好人大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再次是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注意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监督法、预算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同时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注意把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前瞻性、创造性。

二是提高履职能力。人大工作具有较强的宏观性、法律性、程序性,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很难履行好职责,很难取得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成绩,必须在“提高两个能力”上下功夫。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8

“今天的培训内容生动、贴近实际、感受真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邀请连任代表给新当选的代表谈体会,进行新老代表的‘传帮带’让我们受益匪浅,获益良多。”这是一位奉贤区人大代表在参加完人大工作专题培训会后道出的心声。4月27日,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工作专题培训会,邀请两位老代表分别以“如何撰写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如何开展好专题调研工作”为题,给新代表献上经验之谈。

“书面意见提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代表履职的水平。今年是新一届奉贤区人大代表任期的第一年,新任代表占到代表总数的59.8%,年初人代会期间共收到代表书面意见135件,但这些意见质量参差不齐,差距很大。许多代表也想使用好书面意见这个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载体,利用好书面意见这个传递民生、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的有效渠道,但是苦于欠缺方法、不得要领。因此,常委会特地邀请担任了二十多年人大代表、撰写过多件高质量书面意见的连任代表金哲民,为新代表进行‘如何撰写人大代表书面意见’专题辅导,希望通过这种‘传帮带’式的培训,用先进榜样感染代表履职。”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陆兴祥道出了培训活动的初衷。金哲民代表从什么是代表书面意见、书面意见中的常见问题、怎样写好书面意见和撰写书面意见的几个注意点等4个方面作了精彩辅导。“金代表的辅导很具体、很实在,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代表书面意见的撰写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积极推动我们行使好代表职权、履行好代表职责、发挥好代表作用。”许多代表听了金哲民的辅导后纷纷感叹“金代表的授课太实用了”。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全忠曾经担任过多个专项课题组组长,带领课题组开展过多项调查研究工作。他结合去年担任课题组组长、取得丰硕调研成果的《完善三区联动实现区校合作共赢》专题调研的工作经验,谈了自己的认识体会。“今年区人大常委会确立了‘1+5+1’的专题调研计划,目前,各项专题调研活动刚刚启动或者正准备启动。朱全忠同志和盘托出宝贵经验,为我们落实好该调研计划增加了信心,开拓了思路,这次培训很及时,很有借鉴意义”。一位常委会新任委员在听取了朱全忠同志的授课后感叹深受启发,开展好今年的调研工作自己底气足了。

今年是奉贤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的届首之年,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奉贤区人大常委会把今年确定为“学习培训年”,围绕监督议题,突出履职要求,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将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组织市情、区情报告会、参与上级轮训等7种形式开展一系列学习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新一届区、镇人大工作者和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据悉,4月27日召开的人大工作专题培训会是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的以“增强代表意识,提升履职能力”为宗旨的学习培训系列活动之一。在此之前,区人大常委会已经成功举办了《监督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上海市征收集体土地房屋补偿暂行规定》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多个专题讲座,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培训效果。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如何在组织代表视察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撰写人大公文报告”多项专题培训,促进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更加懂法、明理、悉政、知情,为新一届人大工作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看来,今年,奉贤区人大常委会是要将学习培训进行到底了。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9

关键词: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比较

基金项目:本文为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编号:13ZD00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0日

目前,科学研究活动已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组织以及个人的重要活动,对科研绩效如何进行评价则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各种方法的适用特点。

一、同行评议法

同行评议法,是通过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评价的定性的方法。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科研评价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同行专家的选择。在实际应用时,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环是同行专家的选择。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和细化,科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专深,研究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真正的同行似乎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在加强,学科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一项科学研究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要找出具有与研究课题相对应的知识结构的同行专家也很难。因此,在选择同行专家时,应考虑被评价对象所涉及的专业、研究领域等具体方面,要求同行专家人数要不低于五人,与被评价对象专业相同且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在其科学技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有相当了解,对学科前沿有深刻的认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同行专家评议形式与特点

1、通信评议。即评价机构把评估材料通过信件或者网络寄送给评议专家,专家独立做出书面判断,然后将评议意见反馈给评价机构。其主要优点是匿名性和保密性好,可以避免人情干扰;专家考虑时间充裕,意见表达充分,无从众心理和权威主义的干扰;开支少,成本低。主要缺点是不能对所有申请对象作比较;无法与申请人和其他同行交流;回收率无法保证;评审周期长,不利于及时决策。因此,它适用于所有的科研项目评审,也适用于文献形式的科研成果鉴定。

2、会议评议。即专家组评议,指评价机构事先把相关材料寄送给评议专家,并请专家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专家评审会,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集体评审意见。其主要优点是专家意见可以得到充分交流和讨论;同类的评议对象可以集中评议,效率高;必要时评议对象可以现场答辩和申诉;评审周期短,有利于及时决策。主要缺点是“从众心理”和权威的压力可能影响会议的民主;专家彼此见面,保密性相对减弱;评议费用较高;有的专家可能不能在指定时间、地点出席,从而影响代表性。它较适用于项目的集中评审、重大项目和有争议项目的评审。

3、调查评议。如果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到现场调查、了解,然后给出评价意见。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实地调查、现场评议,客观性强;主要缺点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费用,成本较高。它适用于研究机构的评估和资金投入较大的重大研究项目的评审。

4、组合评议。就是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将上述三种方法中的某几种组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二、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评价机构针对特定问题,采用专家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反馈、修改和归纳,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专家调查的结果。它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在科研评价以及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等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德尔菲法问卷设计。在第一轮调查开始时,设计专家调查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专家调查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调查结果的优劣。在制定调查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德尔菲法做出简要说明。在调查表的前面,应该简要说明调查背景和目的、专家在调查中所起的作用,以便使专家全面了解情况。此外,对德尔菲法的程序和规则也应作简要说明;2、背景材料要全面而精炼。背景材料一般多是客观事实,且应该与问题及目标密切相关,以有利于专家做出判断;3、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专家容易接受;4、每个句子所含的问题要单一,避免组合问题;5、用词要确切。所列问题应该明确,含义不能模糊;6、调查表要简洁明了。调查表应有助于专家迅速理解问题,做出评价;7、问题数量不应该太多。如果对问题只要求做出简单回答,问题的数量可适当多些;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数量可以少些。一般认为,问题的数量上限以25个为宜。

(二)德尔菲法的数据处理。德尔菲法用于科研评价一般是请专家对不同指标或者研究项目确定权重或者等级,相应的量化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化打分,一种是等级打分。在对不同专家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如果组织者对专家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根据专家对评价对象的了解情况对不同专家的数据人工确定不同权重;也可以在发送问卷的同时发送专家调查表,根据返回的信息确定权重;也可以对所有专家采取相同权重。调查问卷回收后常常需要用统计方法对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处理。一般来说,用来总结和描述专家意见的常用统计量有秩和、均值、众数、中位数、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等。

(三)德尔菲法的适用范围。由于德尔菲法具有集思广益,发挥专家优点,使专家既可吸取其他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正,又不受权威影响,结果宜合理。同时,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征询意见的时间较长。因此,德尔菲法更适合周期较长的大型评价项目的咨询,而很难满足一些评价周期较短、需要较快得出判断结论的科研评价活动的要求。

三、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方法是指利用出版物、专利、引文等科技绩效指标进行科研评价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学术报告、引文、课题、专利等。其中,论文和引文是较为常用的计量指标,这两项指标易于统计和核实,因而受到了研究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普遍青睐。论文和引文指标分析的常用数据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与科学评论索引(iSR)。SCi主要针对基础科学;SSCi主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iStp主要针对的是国际会议论文。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工程引文索引(ei)数据库,主要针对的是机械、制造、土木、冶金、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iSR主要针对的是综述评论方面的论文。

我国国内论文和引文的常用统计源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

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文献计量指标的量化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常用计量指标有:1、引文量:指引用文献所拥有的被引文献的数量。它是研究文献被利用的程度和广度的重要参量;2、被引频次:指特定文献或者某评价对象(可以是科研人员、学术期刊、研究机构甚至特定地区和国家)所生产的文献在某一时间段的被引次数;3、即年指标:是指文章发表当年期刊的平均被引用数。它是衡量一种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速度的指标;4、影响因子:是一种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5、学科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类似,不同的是,影响因子是测度某一给定期刊中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而学科影响因子则是测度某刊中论文被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引用的平均次数。

虽然文献计量指标的确可以用于科研评价的各个层次,但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评价中,对文献计量指标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有严格区分的。具体说来,在国家、地区科研状况评估等宏观评价活动中,文献计量指标和方法可以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并辅之以专家的定性分析;在诸如科研人员评价等微观评价中,文献计量指标和方法则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

四、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又称系统评价法,是将评价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对该对象的属性的多个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该评价对象的整体结果。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层面的多样性,单一的指标很难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因此综合评价法更有其优势。

(一)层次分析法。它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包括指标和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排序。层次分析法简便、灵活而又实用,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为复杂评价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实用的建模方法。

(二)模糊评价法。它是通过建立隶属函数、模糊关系矩阵,可以较好地解决系统评价中由于对象概念本身不够清晰引起的模糊性问题(如事物类属间的不清晰性,评价专家认识上的模糊性等),是对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进行系统评价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根据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本身存在的性态或类属上的亦此亦彼性,从数量上对其所属程度给予刻画和描述。该方法适用于样本数据中含大量模糊指标的现象的评价,不足之处是评价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三)主成分分析法。它是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及线性代数的知识,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新指标代替原来为数较多的彼此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同时又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量。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克服了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方法因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的弊端;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采用信息量权数,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但由于同一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样本集合中的均值和离散程度不同,所以这种方法综合评价结果不稳定。

(四)数据包络分析法。它是一种进行多目标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Dea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为工具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地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蕾.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与开发.南京理工大学,2010.

常见的调研方法篇10

一、切实加强监督法的学习宣传教育

1、结合实际,抓好学习教育培训。一要制订可行的计划,注重学习与培训,逐章逐条学好监督法,深入讨论,吃透精神,熟悉内容。二要加强宣传,以总书记关于监督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提高对监督法颁布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三要联系实际抓好落实,把握监督法的要领,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监督法的精神上来,把工作部署规范到监督法的规定上来。

2、强化认识,正确把握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和人民对“一府两院”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目的就是要有效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把人民通过法定程序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确保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因此,要结合监督工作的政策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很强这个特点,定位不错位,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严格按照监督法办事,正确履行监督职能,有效行使监督职权。

3、主动作为,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各级人大组织要以监督法为依据,不断改进监督工作,努力提高监督实效。积极主动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关切的焦点问题,组织代表活动,发挥代表作用,利用平台优势,架起“一府两院”与代表之间的桥梁,收集反映民声、呼吁社情民意,当好喉舌,守好阵地,确保党委、人大的决议、决定得以落实,彰显人大的地位,突出人大的作为,树立人大的形象。

二、重点明确经常性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根据监督法第二章至第八章规定(共七个方面的监督职责),人大常委会的经常性监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3、组织执法检查;

4、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前三项为工作监督,后一项为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就是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等形式,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就是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有权力、有责任予以撤销同级政府制定的违法的或者不当的法规、规章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的决定、命令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三、努力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

1、加强三个建设。

监督法的规定是抽象的,具体应通过一定的形式落到工作上,见行动,重实效。

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工作规范化上下功夫。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围绕中心工作,以及人大自身的职能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制度落实。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规范工作。

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区人大常委会及各工作机构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为发展、为人民、为代表做好服务,为群众代言,替群众说话,关心群众的疾苦;要深入实际,开展活动,特别要围绕一些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注的问题,一些事关科学发展的问题,积极跟进,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视察和调研,力求每年能促成解决一两个事关全区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要敢于、善于监督,把监督与帮助、支持结合起来,把握好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清政廉洁,勤俭办事。

三要加强代表队伍建设,在发挥代表作用上下功夫。第一是培训好代表。切实抓好新一届代表的学习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学习代表法、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人大制度、代表工作等知识,不断提高其履职能力。第二是服务好代表。建立联系制度,细化服务措施。加强与驻地单位、与代表的联系,从组织上、政治上、时间上、物质上为代表活动提供保障,加大经费投入,认真落实政策,为代表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第三是开展好活动。组织活动时,注意科学性、创新性、针对性、时效性、可行性、规范性,切实增强代表活动参与率、有效率、吸引力。第四是发挥好作用。人大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各个阶层、各种知识层面,人才资源非常丰厚,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整合、利用上述资源,切实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在活动中的参与作用、在决策中的智囊作用,在群众中的联系作用等,为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2、精心选好议题。

首先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重点从六个途径来拓展选择议题的视野:一要善于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突出问题(由有关工作委员会负责汇总),二要善于在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中综合集中反映的问题(由人事代表选举工委负责整理),三要善于关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由办公室负责汇总),四要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突出问题(由组织调查研究的部门负责汇总),五要善于从人民来信中发现问题(由办公室负责汇总),六要善于捕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办公室负责汇总)。

其次要认真梳理,综合平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和综合分析各个途径的反映,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认真提出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等议题建议,确保议题建议有内容、有分析、有理由,达到并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每年11月上旬提交研究,以确定下一年度听取和审议议题的建议。

3、讲究监督方式。

依据监督法的规定,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四个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一是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相结合。既要对“一府两院”贯彻实施法律的情况、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任务与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又要做好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还要通过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对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使之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是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在进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把互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全面的综合监督;同时在综合监督的基础上,抓住几个突出问题,深入进行专项监督。

三是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相结合。对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年度计划中安排的初次监督事项,在监督检查、提出整改建议以后,为促使整改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必要时应当进行跟踪监督检查。

四是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开展工作评议和组织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相结合。在重点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同时,对各个途径反映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重要问题,综合运用组织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手段,两者互融互补,使监督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更佳效果。

4、提高审议质量。

提高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质量,关键是要提出高质量的审议意见。而要做到这一点,常委会组成人员会前要注重调查,掌握情况;会中要认真审议,积极发言;会后要跟踪反馈,抓好落实。并及时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各项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加以整理,形成《审议意见》。有关工作机构要按照综合整理、突出重点的要求,负责对各项报告分别归纳整理《审议意见》。《审议意见》要努力做到真实、全面、准确、鲜明。

《审议意见》初稿应送各相关分管副主任核阅,由办公室呈请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同意,提请主任会议研究。有关工作机构根据主任会议研究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签发,办公室负责将《审议意见》连同审议的报告,分送“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并报区委。“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处理情况要在规定的时限向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必要时,根据常委会的委托,有关工作机构可以跟踪检查,务求取得实效。

5、注重沟通协调。

监督工作能否做到位、起作用,与各方面的和谐一致、协调配合密切相关。人大的监督必须克服监督与被监督两张皮的情况,在监督的前、中、后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相互沟通和协调:

一是与“一府两院”的沟通。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方案初步拟订后,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和办公室要与一府两院进行沟通,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方案,并听取“一府两院”的意见。“一府两院”依法要求报告专项工作的,要给予充分考虑,尽量予以安排,力求与有关方面取得一致意见。

二是深入基层调查情况。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视察、执法检查前,区人大常委会和各工作机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执法检查要请各方面参与、配合。

三是跟踪督促了解结果。在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审议后,办公室及有关工作机构要继续保持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研究处理情况,督促有关方面向区人大常委会反馈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四、自觉公开接受人民监督

根据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工作情况应该公开的必须公开,并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应当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向区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的事项,按照以下分工,明确责任,确保落实。

1、根据监督法第八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常委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经主任会议通过后,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这项工作由办公室牵头负责,经常委会批准后执行,并负责协调将计划交《今日蜀山》等媒体公布。

2、根据监督法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或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区人大代表通报。通报一般采取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通报内容由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提出,征得有关工作机构同意后,经常委会批准后发送。

3、根据监督法第十四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或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社会公布。公布的内容和形式由办公室提出,经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向社会公布,可以采取刊登区人大常委会公报,在区人大常委会网页、区政府网站和《今日蜀山》上公开报道等多种形式,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