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5:38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1

关键词: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本全面效能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全面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3-02

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核心素养拥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良好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和未来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也要收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让核心素养教育更好的服务教育体系,并且要⒑诵乃匮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这一规定是通过世界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摸索和实践得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却无法准确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说的功能是以具体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过程要满足科学教学的规律规定为具体标准,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提出,可以良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一目标,在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规定,在根据教育经历过后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样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要求是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涉及到的部分,它保障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并且能实现学生未来的全方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也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含义主要是科学领域上的知识或具体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求,对于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等基本问题可以进行解决。但是核心素养相对含义比较广阔,素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科学知识或基本技能,是通过个体的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得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良好的满足人的基础生活需求,也能良好的促进个人追求生活的目标,也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生活活动的良好参与。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升学或者更好的促进未来工作能力,获得良好的素养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铺平良好的道路,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加适应,打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对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的良好方式和建议

(一)在核心素养的选择上要注重发展性、时代性和一贯性

对于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等重点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个体与社会中体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有教育进行设计,通过不同阶段和教育机构进行连续向培养,从学生的幼儿时期到成人过程中教育培养不要间断,在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衔接培养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有在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小培养,为学生对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具有宏观的教育目标,其基本理念与价值相对稳定,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中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调整,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体系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在数学考试中,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内容,提高整体数学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所以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集合时展的趋势,这样可以良好的体现核心素养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一贯性。

(二)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广泛征集相关意见

过去的教育创建和修订中都是通过教育专家来制定的,制定的标准比较适合教育体系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在教育体系中进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的问题上,是关系到人们教育权利,也关系国家战略与党的教育目标。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通过不同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向结合,实现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教育体系等不同体系进行服务。

(三)改进考试模式,完善核心素养评价与测量体系

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校内的考试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考试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考评,避免片面化。其次,核心素养也具有测量性,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模式中的表现和规定进行评价。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的经验在核心素养结构中,相对于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核心素养布局容易被测量评价是需要认知类的,对于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非人知类核心素养,对于评价与测量比较客观,其挑战性也比较大。对于未来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的开发是需要很大的研究力度,让测评手段更加丰富,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要作用。根据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格终生性的特点,在测量评价进行时建议连续性的评估,并且要进行定期追踪测查等活动,定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了解,作用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度和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良好的数据,让今后的教育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教学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良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也能推动社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全人教育必要性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国家发展所需

众所周知,现今国家间的博弈主要有三种形态,即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和价值观博弈。也有人说,不出口价值观和文化的国家不叫大国。当今,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弱势,如何打破西方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简洁的语言介绍中国,增加理解和交流。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12个词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

当今在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精神动力;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大学生成长所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当我们有矛盾冲突、或妥协与放弃的心理变化时,常常也是出于价值观的考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价值追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大学生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2014年5月4日,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深情寄语青年学子时讲到“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2.全人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

全人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所谓全人教育,是相对于作为工具的“半人”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针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的一种矫正。概括地说,全人就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统一的人,是具有主体性并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在精神和心理上整全的人而非残缺的人。“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申请成为aaSCB成员时,提出了学院使命:践行社会责任,推行应用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商界骨干。商学院的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社会责任、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商学院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因此,全人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相当多的交集。培养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的全人教育价值理念,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助力全人教育的传播。

3.以全人教育为切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施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近期教育部提出,高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手段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措施,即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与经常性的考评监督制度等综合配套措施。

3.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

在实施全人教育过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首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标准。aaCSB标准提出,商学院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学院要培养学生对各类观点的敏感性、意识和理解力。应培育学生对文化差异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度敏感性和深刻理解力。毕业生应具备在全球背景下从事与商业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笔者所在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除设置商科学校必修专业课程外,体现国际商务人才通用能力课程,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商务企业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商务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等等。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广泛征求商业、企业家建议,聘请业内专家开设前沿的专题讲座,开设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加强通识教育,营造学生博览群书的环境,培育读书文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长远发展。

“勤学”是每位大学生必备能力和品质,优秀的人才一定是文化功底深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通晓古今,丰富的知识结构。是今后职业发展所必需

3.2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道德情操,是商科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学院在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围绕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第二课堂的1.5学分用好、用实,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互动。在接触社会中,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同时,设置学分,要求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学生走农村、走社区及走企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英语口语授课、专业理财讲座、关爱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和参与校园内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制度化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不仅关注自身发展,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更能心中有大爱,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笃实”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深切体会他人感受和关注社会的发展变革,能够促进道德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平衡,从而为建构一个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

3.3和谐校园文化与制度建设相促进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中,在校学生参与出国、境交流学习,吸收外国留学生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交流,让他们能感受和体验与他国的文化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而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饱含着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

营造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氛围.自古以来,树立信仰(包括宗教)有六大要素(六个字):经(经典著作),僧(专职布道者:僧侣、牧师、教师),众(信众,广大群众),庙(寺庙、教堂、学校),像(神像、十字架、孔子像、领袖像),礼(礼仪、升旗程序等)。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脑,入心,学校加强理论学习的考核机制。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必读经典著作,各种方式交流,记录考核学分;通过思政教师,生动课堂吸引学生学理论的兴趣;通过参观,升国旗仪式等方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承诺,更要承担。

用考核机制制度化记录成长轨迹。学院尝试推行的“鉴证青春”――学生成长足迹记载:具体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培养过程三大系列、5大方面(全人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入学教育、社会服务、科技大赛、文体活动、毕业德育答辩),每学期记载学生汇聚成4年成长档案。同时,尝试在毕业生登记表量化成10个指标5级评价(好、较好、一般、教差、差)直接打钩对应该生表现(学校评价中:政治、尚学、诚信、公民意识、社会服务、科技大赛、宿舍文明、人际关系、创新精神、贡献力等打分)。加强过程管理,写实性记录目的促进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位,做到聚沙成塔、垒石成峰。思想“顶天”、内化于心;行动“立地”、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cn/c/2014-05-05/010030059292.shtml.

[2]点燃学生心中那盏信仰之灯――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5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主要目标、核心内容,明确重要工作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所谓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他们的期望。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学习机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还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来看,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二是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导,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更是管理的主人。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所有制约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

   五是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六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之重点、改善民生之首,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从根本上说,教育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人民选择教育的需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

   七是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为人一生学习奠定基础。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54-03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地缘因素,在我国处于特殊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面对、反渗透斗争的严峻形势,作为地处边疆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有力地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疆腾飞发展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由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新疆与内地、新疆各县市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不利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而且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象的民族性、教育内容的双重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针对这些情况,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创新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立德树人的指导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和感染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新疆大学生的国家繁荣发展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最高价值诉求,国家繁荣发展了,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只有在国家的繁荣背景下,新疆的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视角出发,新疆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繁荣发展基础之上的,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在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更能提升新疆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升新疆各族青年的综合素质,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新疆大学生社会和谐稳定意识。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视角来看,能够更具象地帮助新疆大学生进一步深化“爱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理念,激发新疆青年自觉营造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升新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新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新的使命。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新疆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最终归宿,这与大学教育“在明明德”的应然状态、社会主义办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脉相承,相互契合的。从倡导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视角探究积极推动新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更开拓和丰富完善新疆大学生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新疆大学生树立“五观”和“四个认同”观点

“五观”即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和敏感,民族分裂势力为了培植有生力量,发展对象的重点之一就是高校大学生。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且思想活跃,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阵地的争夺,是我们同民族分裂势力进行的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因此,新疆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想先后传入新疆,在“双泛”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新疆民族分裂分子编造、鼓吹新疆分裂、独立言论;歪曲事实,否认历史,与高校权威、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背道而驰,妄图破坏新疆各民族团结互助、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因此,新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尤为迫切,这项工作对有效打击“”、建设新疆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疆区域精神的指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化大环境下,我国社会多元文化相互交织,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在被颠覆和重新整合,市场经济引发的道德观念的变革对新疆各族人民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各族群众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倡导“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的价值观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整合当代新疆各族人民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借以统一新疆的主流思想观念和积极正向行为。

被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赋予兵团人最内涵丰富和最与时俱进的品格向导。她深深根植在兵团人中,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根基。在新疆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各类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势位统摄作用,广泛的调动、凝聚新疆广大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使“兵团精神”紧扣时代脉搏,闪烁时代光辉并不断绽放正能量,必将在与西化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新疆境内反动的以及分裂主义思想斗争中永立不败之地。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程中的不足

独特的区情和战略地位,决定了新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理论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新疆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大局。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群体环境,决定了高校是新疆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是对新疆青年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就现状而言,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仍有一些缺失。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学效果任重道远

新疆高校公共必修的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缺少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化教学教材,虽然现行教材中有相关涉及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但不够系统条理,讲解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受教材、课时等多方限制难以发散展开。处在建构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高校应对这一教学内容充分重视,在深入挖掘公共政治课现有资源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方面下功夫。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育教学中,尽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系统阐述,但在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新疆大学生进行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意识的教育方面有待提升。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专门章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以及人们对自由等的曲折探索,但需真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将这些理念与对新疆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联系,指导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识理解和认识。第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教育教学中,在弘扬集体、奉献、服务、各民族团结等意识时,能从个人层面领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识的能力尚需扩展。

(二)针对“”的反渗透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始终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任务。新疆高校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尚有提升空间,年年重复开展同规模同形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易于使人产生倦怠。

其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校园生活品质、品味的有效载体,最易在青年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对在校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就新疆高校而言,加强对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更有利于抵制“”妄图拉拢、蛊惑各族青年开展分裂活动的企图。另外,加强管理和监督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优化校园有限资源,合理规划活动内容,丰富和拓展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能行之有效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程建设。高校要重视“红色网站”建设,打造“品牌栏目”,专门建立能充分体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在高校网站主页的突出位置设立德育教学专栏,注意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上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

关注网络社区中大学生“隐性”交互平台,网络“隐性”交互平台需申请注册或身份验证才能进入,或以电子会员身份才能进入参与论坛的交流,这种平台因为是针对特定对象开放,因而具有相对隐蔽性和私密性。“隐性”交互平台在高校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长,新疆高校是“”争夺青年的主战场,网络“隐性”交互平台已经逐渐成为新疆反动分裂分子争夺人才的载体。

三、创新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创新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内在机制;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综合教育,强化培育的外在机制。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应以党的十精神特别是“三个倡导”为指针,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及手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实效性和感召力。

(一)统筹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增强“立德树人”

社会、学校、家庭几乎是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载体,在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格教育过程中,这3个领域都发挥了有效载体的作用,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社会中主要存在的新媒体、家庭中主要存在的血缘亲属、学校中主要存在的师长和同辈群体成为影响大学生意识和行为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集约和统筹这些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使各领域的教育资源合理流转,简化教育流程,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成效。在探索“立德树人”的新型思想教育路径中,真正实现“以人文本,德育为先”的目标。

首先,以反对”“为目的,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社会积极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学校有针对性开展各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反对“”西化、分化新疆的宣传教育或校园文化活动,家庭应当摒弃对大学生“重智轻”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德育、智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从不同施教者的层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与“”的反动、错误价值观区别开来,从而达到提高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目的。

其次,以、反渗透为重点,加强新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新疆高校应当持之以恒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渗透斗争教育,坚决抵制分裂分子的渗透和破坏。在社会、学校、家庭统筹协调的指导下强化大学生政治意志,巩固、反渗透斗争的思想防线,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抵制分裂、渗透的有效武器,不断提高新疆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深入、持久地在各民族青年中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教育。

(二)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彰显科学性、系统性

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遵循教育双主体教育对象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教育主体,打破传统单一的灌输教育模式格局,引入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完成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入适量实践教学内容或者体验式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科学系统性,助力新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以服务新疆跨发展为前提,开辟大学生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得到感染疏导,让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灌输在活动中,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并逐步转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进行爱国爱疆、爱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从新疆大学生实际需求入手、注重实践、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为新疆的繁荣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三)统筹传统教育与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开放性、包容性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新疆大学生的意志品格教育。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追求,贯穿于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品格的锤炼、意志的磨练,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以“贴近学校、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为重点搭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只有立足大学生实际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才能够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乏味套路,感染和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周生贵,等.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冯双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研究[C].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论文集(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综述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历史背景

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转变、专业结构调整,生源竞争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H模式到C模式的新转变”,即由提高教育质量到特色院校全面建设的转变;借用精英教育模式向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普通高等院借用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竞争带来的外部竞争胁迫;高职院校快速扩张阶段产生的专业设置雷同及其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高职院校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发展过快,资源不足等先天缺陷需要弥补;学生素质不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等。由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必要性日益提升。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教育教学竞争力;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社会服务力、文明传承力和科学技术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培育而成的并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的内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高价值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竞争能力。从能上可以划分为:质能、位能、动能;从力上可以划分为: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所谓质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在资源种类、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资源结构,相当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学派的观点。位能指的是排位(现在和未来可能进行相互竞争的同类型学校目前的排位次序),区位(地域位置及其主要服务区域),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等战略性、理念性能力)。动能指的是学校对发展战略、计划、规划的执行力及其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相当于机制体制及其运作能力)。教育教学力是高职院校的本位能力和基础能力;对于有些高职院校而言,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科研上成果累累,而且走出过袁隆平这样的重量级院士,把农业科研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既是对过去历史的传承,也是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更是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农业,求得自我发展重要途径。甚至,怀化的行政部门领导建议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改名为袁隆平职院职院。又比如,以传媒或人文等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向的一些职院,可以将文明传承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的着力方向。而那些为企业、或社会服务部门培育人才为重点的院校也可以把培育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

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方法、手段、途径、体制机制),兼及定位研究(品牌研究、特色研究)、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层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3.1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初始视点,因此,许多学者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基础竞争力指的是教学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区域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质量视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2定位能力研究。在2006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新的定位,从功能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发展空间定位、教育观念、办学机制五个方面入手,积极适应。如王江秋认为,战略定位准确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3品牌及其打造。赵立增等认为:“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胡建波认为: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及品牌管理能力四个要素。这里品牌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4从力的概念研究核心竞争力。职院校需要整合发展“五大力量”:政策力、行政力、学术力、文化力、市场力。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及其利用能力。如郑俊钦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包括六力: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

3.5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上进行研究。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由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可能不同。认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把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主要归结为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些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视点跨出了教育教学以外。徐翔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这里价值、教育理念等文化要素被引入核心竞争力要素。王前新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3.6从层次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上研究。如张清霞等以层次的角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等三个层次构成。内涵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中间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源”;外显层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构成。李国艳.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校文化力、管理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4.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培育方法和路径研究

4.1胡建波从培育路径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认为可以用演化法、孕育法、兼并法和联合法培育。其培育流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目标、集中打造、深化拓展。①演化法:该法是事先设定合理的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一定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实质上是通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变革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多个行动方案,并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变革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②孕育法:该法是成立专门小组,针对特定目标,在一定期限内开发、培育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元)的方法。③兼并法:该法是通过兼并手段,把具有某种核心能力或办学条件的学校纳入学院,以弥补学院某方面资源、能力的不足。④联合法:该法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办学,提升学院形象或增强办学实力,实现资源共享。

4.2许华春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4.3刘欣从经济理论角度研讨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他以品牌竞争力的生成机理为逻辑起点,重点从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和整合层面,阐明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能级性和匹配性三大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战略、整合性战略、延伸性战略三大战略构想。并从外生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内生论——哈默核心竞争理论,整合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

4.4雷久相、丛峰从校企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雷久相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峰认为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需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4.5焦胜军等从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宋惠敏认为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4.6运用企业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方法。台湾学者介绍的将企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台湾技职院校办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为大陆高职院校办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翟轰,通过对本校“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准确的学校定位、科学的培养模式、强大的实训体系、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建国科技大学廖仁杰等教授介绍了将企业的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本校的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其他方法:如彭新宇等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5.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上,目前差异性和独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大专院校的四个社会功能,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并认为任何一个院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水平和影响,就可以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其他领域也有一些研究,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文将核心竞争能力的能,界定为质能、位能和动能,且将力界定为四个方面就是希望把核心竞争力研究从新的视角予以考察。

在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和途径,归纳总结的方法较多,引入的概念也不少。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直面现实的问题,要更多的注重本土化,注重对手研究等。

在评价体系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其他内容纳入不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职教论坛.2010,12

[4]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5]丛峰.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9,S2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8

今天把各乡镇教管会总校长召集来,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全县农村教育干部任职考核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教体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农村教育干部任职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把握实质、抓好落实。根据局党委研究的意见,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干部任职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三年来,全县农村广大教育干部在局党委和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教管会的领导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为重,以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加强教育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在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教学工作、学校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全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县委、县政府和局党委对农村教育干部这些年的工作是满意的,社会各界也是认可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个别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某些不适应教育发展、不利于工作开展的问题。有的教育干部主要精力不是研究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而是忙于杂务、泡酒场;还有的教育干部好人主义、畏首畏尾,不敢大胆管理;个别教育干部与教职工关系紧张,上访、信访不断,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群众意见很大。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这次考核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这次考核工作,以对全县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教育干部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搞好考核工作。

对农村教育干部进行任职考核,是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育干部队伍管理的常规性工作。通过考核,一方面,让教育干部接受广大教职工的检验和评价,促使教育干部全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再创佳绩;另一方面,对在座的各位总校长来说,可以从全局掌握本乡镇教育干部队伍的共性,从局部掌握每个教育干部的个性,从而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到知己知彼、知人善任,促进全面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总之,通过对教育干部三年来德、勤、绩、能、廉等各方面的考核,进一步调动教育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育干部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做出更大贡献。

二、严格掌握程序办法,认真做好这次教育干部任职考核工作

根据《关于做好全县农村教育干部任职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次考核工作按照“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教管会考核报告”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关于考核的具体操作问题,希元同志一会儿要细讲。在这里,我主要讲两点:

(一)关于考核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这次考核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县教体局聘任的现任农村学校校长(含教管会总校长兼任校长的中心小学第一副校长)、中心幼儿园园长的考核工作,由县教体局负责组织实施;第二阶段,对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教育干部的考核工作,由乡镇教管会参照教体局的《实施意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组织实施。

由于农村教育干部队伍的局部变化,我们确定考核范围和对象的原则是:以2006年9月份县教体局聘任的教育干部名单为基本考核范围和对象,三年间被组织免职的教育干部不予考核,三年间未经县教体局批准同意的教育干部不予考核。

(二)认真做好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和教管会考核报告工作。

1、关于民主测评。对教育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是对教育干部进行考核的有效途径,是在教育干部考核、管理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我们的教育干部队伍究竟怎么样,在德、勤、绩、能、廉等各方面表现如何,广大教职工有目共睹,最有发言权。通过对教育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一方面可以激励教育干部进一步做好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

在民主测评工作中,要教育广大教职工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从大局评价干部。这个大局就是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就是乡镇和学校发展的大局,就是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要从大局看干部,从大局评价干部。二是要辨证地评价干部。既要看到教育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好的一面、主流的一面,也要正视教育干部思想、工作、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德、勤、绩、能、廉等各方面全面衡量和评价干部。三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本着对教育工作和教育干部高度负责的态度,摈弃个人恩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投好庄严的一票。

2、关于民主推荐。民主推荐教育后备干部,是保证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要务必坚持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真正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教育干部队伍中来。

3、关于教管会考核报告。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工作结束后,各单位要就每个考核对象写出书面《考核报告》。《考核报告》必须通过教管会集体讨论、达成共识,要重点说明每个人任期内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及在本单位的排名情况。

三、加强领导、严肃纪律,保持稳定,确保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这次农村教育干部任职考核,不是干部调整、更不是换届。要求各位总校长和所有参与考核工作的人员,要切实贯彻好“严格程序、精心实施、保持稳定、推进工作”这十六字方针,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保持全局稳定,圆满完成任务。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次农村教育干部任职考核工作要在县教体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考核工作的所有环节都必须置于县教体局的政策之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背政策随意操作。为确保考核工作顺利进行,县教体局成立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协调,由我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股,希元同志任主任,具体负责考核日常工作。各乡镇教管会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总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力量和时间,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创新

引言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基础。新的社会环境、新的道德标准,都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深化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紧迫性

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也是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成型的条件之下,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他们良好的思想观念,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凸显,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这些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融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形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性。另一方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内容的创新性发展。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时俱进的教育需求,表现出显著的现实紧迫性。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都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二)必要性

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社会体制不断改革发展,改革中的矛盾日渐凸显,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以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新的特质:(1)责任意识日益薄弱,但时代感十足。当今一些大学生,处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但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十分清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夯实他们的时代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2)实践能力弱,但认同感强。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但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3)辨别能力差,但参与意识强。大学生充满激情与活力,向往明主、渴望个性张扬,希望自尊与信任、崇尚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涉世不深,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在这些新背景、新特质之下,务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表现出显著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以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有助于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辩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强化世界观的改造,进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立党立国之根本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以科学发展观定位人生,认识自我正确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契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要正确,思想政治立场要坚定,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发展要坚定不移;其次,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彰显出我国着力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这份共同理想信念,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义,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平等观等,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消除,充分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机遇,但同时面临新的发展挑战。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迎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体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契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践行,凸显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如下图所示,是以人格教育为中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从下图可以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强化学生人格教育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的人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逐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及国民教育之中,让其在国民教育的改革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体系,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方向、建设的内容。

图以人格教育为中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契合新媒体的时代特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教育的氛围不浓郁,缺乏开展的导向性,缺乏深入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媒体时代化的当前,网络、电视等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及思想正逐步侵蚀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确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相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增进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情。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原则。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是自我发展的内部需求,又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僵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实与武装。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上,强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秦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创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2]苑社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创新[J].科技风,2014(02).

[3]吴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J].商情,2013(46).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和谐校园建设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78-0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充人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江苏是个教育大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把高校建设成直接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1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核心能力培养

1.1当前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高校后,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开始从一个从纯学生阶段向社会人才的过渡。在校大学生成长在如今不断开放的环境中,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的不足,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尚未成熟、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部分高校尤其理工类高校,很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忽略了人文科学的培养,导致出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不能平衡发展。

由于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所以彼此间的矛盾时常引发。这既严重伤害学生间的感情,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悖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际关系、精神压力、贫富差距、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造成相当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焦虑和心理问题。

如果说科学文化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天性、个性、潜能;那么,思想道德和人文教育就是关于“做人”的教育。“做人”与“做事”对大学生素质来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必须坚持人的和谐发展原则,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1.2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转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其中,基本的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不但要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做人处事的能力。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点与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思想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其目标均指向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1.3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以示范社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通过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高校和谐校园是以培养和谐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以师生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职业核心能力研究还只限于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尤其是对于江苏职业教育和谐校园的构建研究至今还是空白。

2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1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是全面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和谐校园的内核所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其核心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

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进行调控,学习如何解决矛盾和问题,使得学生的表达、自我反省、自我管理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中获得了新的认知,体验和体现了主体价值。

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属感,在同学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适用于学生,还可以扩展到教师层面、管理层面。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管理等能力得以增强,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使广大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全校上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师生的全面、共同发展。

2.2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提高了高职大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表现和促进因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加大,求职就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求职者展现的第一机会并不是演示专业技能,而是展现自身的综合素养。招聘方准备的面试往往倾向于对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一些核心能力的测试和考查。对用人单位而言,岗位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的综合能力。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会大大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竞争力。

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每个人都面对知识更新替换,都要准备好一生中的多次工作变换。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日益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推动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具体体现。

3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3.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示范点,带动周边院校,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以行动导向构建课程,以行为训练过程作为教学主要方式,以行为状况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共同着重培养学生的超越行业的职业基本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通过实践,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可以提升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做人处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从而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该训练以开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着力点,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新举措,逐步完善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手段。

3.2着力构建有特色的教学训练方式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个学校都有一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学院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在专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课程中。我们积极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运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我们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综合运用,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了职业教育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上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寻各种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教学试验法、行动研究法等,通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包括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真实的项目、课程的设计、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团队教师和企业人士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反馈信息,我们每学期都会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和补充。

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机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例如: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途径,全方位地推进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4结束语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通过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加强了,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和谐,有利于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利于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能建立更好的良性循环,学生家长和企业更认可我们的工作。

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一种可迁移的基本能力,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求职以及个人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通过提升师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我们的和谐校园建设就有了根基,有了保障,更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核心能力培养与江苏和谐校园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SJB630002)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核心能力网[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