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站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3:40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1

[关键字]地铁 换乘站 消防给水 最不利消火栓

[中图分类号] tU9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79-1

随着我国城市化轨道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线路穿梭于城市的每一处角落。地铁承载的不仅是人们出行时便捷的微笑,更是城市发展与繁荣推动者。不同线路之间的交汇也给人们带来了换乘的便利。地铁换乘可以使复杂漫长的出行线路变得简单快捷。地铁换乘车站在设计时一般分开设计,根据有效站台中心里程确定车站位置,根据两个站台的位置关系确定换成方式。一般来说,地铁线路的规划实施上有先后顺序,但在运营时都统一管理。设计的先后顺序根据车站所在的线路的规划情况进行,一般设计时间靠前的车站为设计时间靠后的车站在土建与机电设备等方面预留设计条件和土建接口。换乘站设计给水系统时,一般整体考虑,即整座车站共用室外给水引入系统,在室内分开。由首先设计施工的车站负责室外引入,并给后设计的车站预留消防及生产生活给水接口。后面的换乘站在设计时可直接利用之前预留的设计接口,不必再进行室外的给水引入。这样即有利于节省投资,又方便管理。

成都地铁7号线清江路口站位于青羊大道与清江中路交叉口,与4号线呈t字换乘。车站采用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分开的给水系统。根据规范及当地的设计要求,设计时优先利用城市市政现有设施。给水及消防系统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并充分利用城市自来水水压,符合经济、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

7号线车站开始设计时,4号线车站土建已基本完成。根据成都市水务集团提供的水压资料数据显示,该站附近城市给水管网水压均为0.26mpa,满足4号线消防及生产生活给水要求,因此4号线车站在设计室内消防系统时采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室外引入管设水表井后从车站两端(图中a、B两处)进入站内,室内设倒流防止器阀组。由于水压满足要求,未设消防泵房。其站厅层消防环网左侧中间位置(图中C、D处),为后续设计的换乘车站预留2处Dn150消火栓接口。

7号线车站开始设计给水引入时,首先考虑从4号线站厅层预留口(图中C、D处)接出的方案。为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水压满足灭火要求,选取7号线最不利消火栓进行计算:

消防给水入口所需水压为:

H = Hxh+H1+ H2+ H3+ H4+ H5

(1-1)

式中Hxh --消火栓栓口的最低水压(mpa),取0.18 mpa;

H1--最不利点至进水口的沿程水头损失(mpa),管道长度×水力坡降;

H2--最不利点至进水口的局部水头损失(mpa),取沿程损失的10%;

H3--最不利点至进水口的落差(mpa),上升为正,下降为负;

H4--水表损失,取5m=0.05mpa;

H5--倒流防止器损失,取5m=0.05mpa。

带入数据计算得:

H=0.18+300×0.181‰×1.1-0.07+0.05+0.05

=0.27mpa

由上述计算可知,为满足7号线车站最不利点消火栓栓口的出水要求,如果从4号线预留的消防接口引入,其室外引入点的水压要求为0.27mpa,而室外市政水压所能提供的压力为0.26mpa,由于4号线车站并未设置消防泵房,因此从4号线预留接口引入的方案并不可行,必须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这是因为未接入换乘站时,4号线车站的环网比较小,当接入换成站以后,整个消火栓环网变得很大,管道的沿损失比较大,因此室外市政管道的压力可以保证4号线车站的消火栓用水要求,但无法满足7号线车站最不利消火栓的用水要求。

调整的思路基本有两种:一是增大水压,即提高室外引入点或车站预留口的水压;室外城市自来水管网的供水压力是根据整个城市片区的用水需要设置,不会因单个用水点的特殊要求调整整个管网的供水压力,故提高室外接入点的压力的方案基本不可能。另外,4号线车站并未设置消防泵房等增压设备,因此提高预留接口水压的方案也不存在,如果在7号线车站增加泵房,从4号线车站的预留口直接抽水,则会影响4号线车站的消防用水,因此增大水压的方案基本不可行。二是减少沿程水损,减少水损的途径主要是放大管径。为此,做出以下方案:

方案1:将4号线车站至预留口部分管线,即从室外接入点至7号线车站预留口之间的管道直径全部放大到Dn200。即将4号线车站整个站厅层及室外引入部分的管径全部放大到Dn200。

根据公式1-1,带入数据计算得:

H=0.18+350×0.0407‰×1.1-0.07+5+5

=0.23mpa

由上述计算可知,该方案满足7号线车站最不利点水压要求。但需要将4号线车站站厅层及室外引入部分的管径全部放大到Dn200。管径放大的范围较大,另外4号线车站给排水及消防的施工图已经完成,若重新调整管径,需进行变更设计,因此该方案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方案2:减少管道长度,即7号线车站直接从室外市政管网上接2路Dn150供水管,从7号线车站两端风亭进入室内(图中e、F处),计算管段为e至管网或F至管网。

根据公式1-1,带入数据计算得:

H=0.18+200×0.181‰×1.1-0.07+0.05+0.05

=0.25mpa

由上述计算可知,该方案满足7号线车站最不利点水压要求。7号线车站直接从室外市政管网接2路Dn150消火栓管,其优点是不影响现有4号线车站给水系统的设计,且与4号线车站的消火栓系统相互独立,安全系数较高。缺点是室外多2处市政自来水接入点。

方案3:利用4号线的预留接口,7号线设置消防水池及消防泵房。该方案比较可行,但在地下车站建消防水池,不仅土方开挖量大,对结构防水等要求也较高,因此该方案造价较高。

综上所述,方案1对4号线车站影响较大,方案2需在室外增加2处市政接入点,方案3比较稳定,但造价较高。3种方案各有优缺点,经过综合考虑,我们将方案2定为推荐方案推荐给甲方。

结论:地铁换乘站应充分考虑给水系统的一体化设计,首先设计施工的车站应考虑换乘车站的消防预留接口,设计施工时间靠后的车站在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预留接口。当预留接口水压不满足自身车站最不利点用水要求时,应重新调整设计方案,以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的出水压力要求。

参考文献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微型消防站;一站三队;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tn7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65-01

微型消防站是公安部消防局立足社会火灾防控工作,从提升消防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角度提出的一项安全工程。自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河北结合实际,通过建章立制、试点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新形势、新常态下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和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新方式、新机制。

1.河北省微型消防站建设探索的思路和举措

1.1注重顶层推进、上下衔接。

河北省在微型消防站建设启动之初,就将“政府引领、高位推进”作为基本理念,积极推进微型站建设工作上升为政府工程,2016年全省消防工作会议上,专门部署微型站建设工作;消防总队专门致信11个设区市政府主要领导,希望市级政府在“十三五”时期重视加强微型消防站等基础工作。石家庄、邯郸、唐山市政府专题召开了试点建设现场会,秦皇岛、廊坊、唐山、保定、邢台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实施方案;11个设区市政府全部将微型消防站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状》重点目标任务和政务督查内容,并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建设工作,按照“先急需后一般”原则,在火灾防控的重点区域优先建设、加速推进、早日投用,其他地区,根据单位效益、能力按标准逐步完成建设任务。

1.2注重防消结合、职能整合。

河北作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发源地,在推进微型站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单位自我管理的既有成熟机制相融合,在实现部局“有站有人有器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放到微型站机组织架构的设计和建设上,初步形成了以防消结合为根本原则,突出发挥基层消防安全“第一梯队”作用,着力打造“一站三队、防消宣三结合”的工作模式。

1.2.1打造快速反应“第一灭火队”。将控制初期火灾作为微型站首要职能,在“3分钟到场”的部局基本要求上,细化提出并建立了1分钟出警、3分钟到场、5分钟处置的“135”灭火响应机制。

1.2.2打造专业高效“第一巡防队”。微型站队员全部选聘自一线安全岗位,符合“四个能力”明白人标准后方能上岗,通过实施定点定时定人巡防排查,重点查改动态火灾隐患并配合消防部门治理静态隐患。

1.2.3打造最接地气“第一宣传队”。发挥队员熟悉了解单位和社区内部实情的优势,在日常巡查中,要求同步对重点人群开展扑救初期火灾、组织疏散逃生的“面对面”宣传,并将微型站作为内部人员消防安全培训的基地,定期到站轮训。

1.3注重内外兼修、综合防控。

微型消防站作为公共消防安全基层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和最小单位,河北省把“管用可靠、效率优先”作为微型站日常运行的基本方针,逐步实现微型站实体化、规范化、社会化的“三化”运行标准。

1.3.1把实体化运行作为根本保障。专门印发《微型消防站备案表》,从站房选址、建站形式、队员配置、装备配备等方面对微型站实体化运行提出明确要求,切实做到微型站“一站一表”,目前,全省已建成10000余个微型站并投入执勤。

1.3.2把规范化运行作为常态支撑。将提升微型站队员素质摆到最突出位置,专门出台了《河北省微型消防站训练内容及操作规程》,从基础理论、体能、技术、驾驶员和战斗班训练五个方面,细化了38项规范化训练规程,通过微型站对照自训、现役中队定期指导的方式,强化专业训练,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比武竞赛和实战拉练,把微型站规范化运行不断引向深入。

1.3.3把社会化运行作为终极目标。针对城市消防站数量有限、保护范围较大的现实问题,将微型消防站功能由“自我防控”拓展到“区域联防”定位上,在已建成的微型站间,划定共同联防区域,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定期联合演练机制,力促站与站之间形成相互支撑、共建共防、协同作战的一体化体系。保定市将全市划分为保北、保南、保东、保西、保中五个片区,根据区域经济和消防工作水平,差别化推进微型站建设工作,从消防支队挑选业务骨干担任片区指挥长,成立技术服务队,负责对片区内微型站间区域联防工作的指导帮扶。

2.河北省微型消防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微型消防站建设不平衡。

虽然目前从公安部消防局、省级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方案和指导意见,但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受到地域人文习惯、安全素养等多方面影响,微型站建设呈现市区好于郊县,单位好于社区的情况,一些偏远地区和规模相对较小的重点单位,微型站建设水平偏低,规范化运行程度不高。

2.2经费持续保障的难度较大。

当前,由于河北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从政府财政到单位效益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虽然从短期看,各地积极争取,微型站建设初期经费基本可以保障,但从长期运行讲,由于微型站建设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支撑、政策支持,经费的出口不明确,持续保障的后劲不足。

2.3微型消防站队伍稳定性差。

由于微型消防站的队员多数为兼职身份,且基本负责本单位治安巡查、安全生产等多重工作,专司负责微型站工作的精力和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加之,由于人员岗位编制、职业发展、工资保障、伤残抚恤等方面的政策不明朗,队员思想波动大,流动性大,影响微型站的长期健康发展。

3.微型消防站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对微型站建设的顶层设计。

公安部消防局应主动与相关部委沟通协商,尽快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微型站建设的经费来源及其他硬性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区域联防体系中,在扑救非本单位或社区火灾中,造成的微型站队员伤亡的情况要明确说明,提出医疗保险和赔偿补偿等事宜的具体办法。

3.2细化微型站建设的分类指导。

应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对城市大型综合体、超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单位等消防安全高危场所的微型站建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有关建设的原则、标准,便于基层直接操作;对于社区微型站建设工作,建议应以大型正规社区为主,而周边规模小、无物管单位的社区,按照区域联防机制,采取多社区合建微型站的模式,在集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消防安全资源的共享。

3.3强化微型站联勤联动工作。

应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微型站与现役消防中队、以及其他多种形势消防队伍的联勤联动的机制,明确在灭火救援联勤体系中的角色职能,特别是调度指挥、火灾处置等程序,实现微型站可管、可用、可靠。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3

为认真做好2020年度**站安全生产考核工作,按照《**局关于印发<全市**系统2020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安监字[2021]2号)文件精神。**站认真开展自评,现将全年安全生产工作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责任落实情况

1.**站严格执行《**局党组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制定并下发了《**站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和《**站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定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扫黑除恶等工作方案,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与下属部门签订责任书、责任状,按规定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监督考核物资站下属部门的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

2.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双控”机制建设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站主管领导的带领下,结合物资站工作实际,制订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文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闭合管理。

二、依法治理情况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一岗双责、监督检查、约谈、挂牌督办等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消防安全工作方案,完善各类应急预案。

2.制定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督促隐患排查整改落实。

三、体制机制情况

1.**站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和管理机构,在下属各部门都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关制度,对所属各部门加强安全生产检查。

2.制定并组织实施**站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参加了市局及上级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和考试,全年组织全体职工参加的消防安全培训2次,着力营造“讲安全、学安全、重安全”的深厚学习氛围,从思想上切实提高全体职工安全意识。

3.按照市局安委会要求配备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共储备铁锹1000把、铁镐1000把,编织袋10000条、路锥30个、防撞桶4个、道路标志牌10块,并在12月份,组织开展了消防应急救援演练,为抗灾应急随时做好准备。

4.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值班值守,今年3月至12月,我站在局老楼参加行政值班和防汛值班4次,合计排班共81班次,参加人员162人次。值班期间认真遵守值班纪律,实行领导带班、双人双岗值班制度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认真详细做好值班记录,未发生一起脱岗、漏岗的情况,圆满完成值班任务。

四、安全预防情况

1.在“双控”机制建设工作中,**站成立了“双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主管领导牵头,安全科负责定期组织“危险源”的排查工作。编制了“双控”机制建设体系文件,制订了《**站安全风险辨识标准及管控办法》,汇总了安全风险源4条,制作安全风险告知栏4块。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管控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完善了对“双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设立了“双控”机制工作档案,对安全生产风险源台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记录等资料进行统一化管理,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2.疫情防控时期,认真开展复工复产安全大检查。在**站领导班子带领下,针对特殊时期复工复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火灾、用电等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整改,以微信等形式向全体职工宣传防疫期间酒精、消毒液等各类消毒药剂的使用方法和防范措施,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在全国“两会”、国庆等重点时期,**站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并带队深入一线进行督导检查,向下属部门传达省、市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三队措施”,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4.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健全完善“一个台账、四个清单”,按市局安委会要求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制定了《交通运输三年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隐患排查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下大力气防范重大风险,治理安全隐患。

五、安全基础情况

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全年组织全体职工参加的消防安全培训2次,着力营造“讲安全、学安全、重安全”的深厚学习氛围,从思想上切实提高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宣贯等活动,完成了《河北省安全生产杂志》的订阅任务。

六、综合治理情况

成立**站平安交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创建工作,健全贯彻物资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加强物资处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风险隐患防控工作。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变电站;基建;技术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basedonhisyearsofpracticalexperience,theprocessofbuildingasubstationbasedprocesstherelatedproblemisdiscussed,andputforwardtheirviewsandcomments,onlysuppliesthereference.

Keywords:substation;infrastructure;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m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因此,在电力建设中,变电站的建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变电站工程质量的好坏将影响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因而其基建工程又是重中之重,不同的供电需求将决定变电站基建工程质量的高度要求。

1变电站工程设计阶段

1.1前期工程阶段

1.1.1工程的选址及选线

选址工作对于一个工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首先要明确负荷中心位置。一般主要从以下因素考虑,若存在如下情况,就要经过相关协议或批准后再建站:1)要明确站址所在地是否违反城建的相关规划;2)要重视土地征用等是否可行,变电站选址应从节约用地的原则出发;3)还要注意考察站址的周围是否有通信设施及风景旅游区等。选址与选线是相辅相成及协调统一的关系,每一个站应有相应的线路走廊方案。从成本角度看,线路走廊方案是否可,在前期阶段获得上级的批准起到不容轻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选线过程要注意:

1.2变电站的站址及线路方案对比选择

上述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根据调查到的资料,站址及线路方案就有多个可供选择。在这些方案中,应从经济性比高及技术允许的原则出发,再上报,得到批准后站址及线路走廊基本能确定下来。

1.3变电站设计的初步阶段

1.3.1站区的规划设计

工作时,要先做些准备工作,如先考察一下站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站区规划。此外,工艺布置的实际情况也要重视分析,如施工或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当这些工艺条件达到要求时,工程施工方案还要尽量做到不污染环境及节约资源。

1.3.2变电站土建的总平面布置设计

在满足总体规划要求的同时,总平面设计应根据电气总平面进行布置,同时,尽量按照“分区明确、节约用地、交通方便”的原则进行站内工艺布置。总平面一般采用模块式布置,将变电站站区划分为多个功能主变等场地。考虑到节约用地的原则,一般各建筑之间尽量紧凑布置,可通过站内道路将各个功能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1.3.3站区的竖向布置设计

站区场地设计标高首先需根据电压等级,在满足洪水水位及内涝水位后,再对土方进行综合平衡计算,进而确定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在兼顾出线规划顺畅、工艺布置合理的前提下,竖向布置无论是采用平坡式还是阶梯式,都应以减少不必要的土石方工程量为原则进行设计。一般来说,竖向布置设计中问题是边坡处理。在设计时,边坡高度要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若边坡的高差较大时,则建议选择挡土墙加护坡处理技术;若边坡高差不大时,建议选择挡土墙处理技术。同时在墙顶和墙脚要适当地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1.3.4变电站的主要建构方案设计

建构方案设计:一般包括建筑平面、立面方案设计、暖通风及水工方案、地基处理方案设计、结构及基础方案设计。变电站建筑常采用联合布置形式进行设计,建筑立面能产生美观的效果。建筑基础形式需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当地质好时,用天然地基处理技术即可;当填土较厚时,采用的处理技术是强夯;当地质是较厚的淤泥时,处理技术是灌注桩管桩或水泥土搅拌桩以及预压法。暖通风方案设计,其设计一般能达到设备运行及消防的需要即可。

1.3.5站区排水及消防系统方案设计

设计前,要从水源条件角度分析设计方案。由于变电站生活用水量及消防补水量都比较少,若条件允许,供水方案设计时,可优先考虑能否通过市政来供给。给水系统主要包括消防给水和生活给水这两个系统,但两者宜分开而独立设置。排水系统中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在消防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认真考虑建筑物与建筑间、设备与设备间、设备与建筑物间的距离;考察其间距是否达到消防规定的间距标准,如果达不到就应当采取防火窗或防火墙等措施进行替代处理。

1.3.6站址的方案比较

根据上述情况,对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进行经济比较,然后,由专家对此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要重视审查的意见及建议,从而筛选出最优方案。同时,对最优方案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确定最后的设计方案。

1.4施工图进入设计阶段

在此次阶段,是对选出的方案开始进入到具体实施的环节。在专业交接处容易发生矛盾,所以沟通工作一定要做好。因此,为了提高施工图的质量及施工效率,应重视以下几点:1)对变电站内建筑的设计进行标准化处理;2)要加强专业间沟通环节,从而减少专业接口处的矛盾;3)要规范质量信息反馈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工作,不断完善相关的标准设计;4)制定与执行会审制度,应在土建专业内进行会审,以避免重大设计失误的发生。

2不良地基条件下基础的处理技术

2.1建筑基础的处理

在设计前一般会对整个站址进行地质勘察,设计过程中要选择其适合的基础形式。变电站的建筑物基础形式有两种:即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基坑(槽)挖至设计标高明地的问题,就要对基底土质采取触探实验的处理措施,如果实验结果显示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时,则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若实验结果显示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就要采取相关处理措施:挤密桩处理技术,该法是针对于基础部处于软弱土层且无法判断该土层厚度时的情况。

2.2变压器等基础的处理技术

变压器、构支架基础都属于独立基础,不同的是其上部的设备和管线都是相连的,据此,设计处理时有必要将其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其沉降控制范围要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调控。如果出现基础不良地基,建议采取片石垫层或其它有效的处理技术;而如果出现大部分构支架基础处理较深的填土无时,建议用桩基础处理技术。

2.3围墙基础的处理技术

围墙分布在变电站的四周,挖土区的围墙基础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填土区填土厚度不大时,设计时围墙可砌在挡土墙上,这样可节约用地。情况相反时,即填土厚度较大时,这对挡土墙设计和工艺要求,却相对要高,无疑这会增大工程造价。建议设计时采用自然放坡的处理形式,在坡底砌筑不高的挡土墙,一般不宜砌在挡土墙上,这是为了整个围墙的美学效果考虑,处理方法可砌在填土区域,可用桩基础或地基梁。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5

2019年是消防安全重要的一年,动力能源保障部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李家祥局长提出的坚持持续安全理念,按照重庆市社会单位消防工作“四个能力”建设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消防安全工作,现将部门2019年上半年消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动力能源保障部成立了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门消防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组 长:刘亚

副组长:杜胜勤路建明王建文

成 员:陈林刘强罗宁孙田何斌 

二、落实安全责任

动力能源保障部层层签订落实了消防安全责任书,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头。

三、开展“四个能力建设”宣传培训

2019年上半年动力能源保障部组织各三级部门对重庆市社会单位消防工作“四个能力”(即:检查整改火灾能力,教育宣传培训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疏散逃生自救能力)进行宣传贯彻,提高员工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同时,部门开展了3次消防安全培训共计96人次,以邀请消防安全专门机构讲师上门讲课的形式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让员工对消防安全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提高了员工消防安全意识。

四、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

2019年1月-2月,动力能源保障部开展了部门消防安全大检查,既包括建筑、设备本身存在的“硬隐患”,也包括消防安全管理上存在的“软隐患”,做到软硬一手抓。尤其对110kv变电站、26号配电站、制冷站、配气站四个重点部位,反复认真加以排查。排查具体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场所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情况、各类消防设施的完好正常情况、部门值班人员在岗在位、职责明确情况、重点部位每日防火巡查工作全面到位情况、安全用火用电及控制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各类设备及管路完好且符合规范情况等,检查结果良好。

 五、开展消防安全大练兵

2019年上半年动力能源保障部主要针对110kv变电站、26号配电站、制冷站、配气站四个重点部位开展了消防安全大练兵共计4次,各演练部门制定了演练方案,记录了演练过程,总结了演练不足,在消防安全大练兵中,使员工明确应急救援的程序步骤及消防设施设备的正确使用,提高了员工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六、消防安全“五大”活动推进工作

动力能源保障部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消防安全“五大”活动方案,2019年上半年,部门对照方案内容、要求,逐项开展了各类消防安全工作,包括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各三级部门组织义务消防队员进行相关业务训练,熟悉了所在建筑、设施设备场所各类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出口的布局情况,掌握灭火器、建筑室内消火栓和气体灭火系统的正确操作方法,全面提高各三级部门防控火灾事故能力。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6

作为天津市首个地铁位于地块内的上盖工程,我们在享受到了因“地铁位于地块内”而带来的便利出行优势的同时,缺乏相关工程经验成为项目进展的主要阻力之一。其中地铁与上盖如何结合建设成为各种阻力中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以下简称结建问题)。

地铁上盖工程中,车站组成共分为车站主体、车站出入口、外挂设备用房、风井、盾构区间五个部分而结建问题是上盖与地铁工程在交叉环节产生问题的总称,因此我们将以这五部分作为对结建问题的划分办法,另外接驳器预留将作为结建问题的第六部分单独陈述。

一、车站主体结建问题。

1.主体与上方建筑的柱网关系。

2.主体与周边建筑的断缝处理。

3.主体与上方建筑的荷载关系。

4.主体与周边建筑的防水处理。

5.主体与周边塔式高层的建设安全距离。

6.主体与周边地下室的埋深关系。

1)北运河地铁站平行车站主体方向采用9.75米柱网,垂直车站主体方向7.2米、6米、7.2米柱网,而根据甲方要求,其上方商业建筑宜采用11米方形柱网。二者存在天然矛盾。据此情况,我方提供两版方案以供选择。其一是利用地铁与地上商业之间的空间(地下一层)进行结构转换。本方案优势是释放地铁上方商业柱网,力保地上商业价值,劣势是造价提高且地下一层商业被转换层一分为二,使地下一层商业价值降低。其二则不进行结构转行,将地铁柱网升至地上。本方案优势是造价相对较低且使地下一层商业价值充分释放,劣势是地铁上方的地上商业柱网狭小,商业价值降低。其他过度方案不再赘述。经多方比较,甲方最终确立方案二为实施方案。

2)由于地铁与上盖在工期、防振、沉降、管理中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地铁与上盖的地下室之间实施断缝处理。而其地上为商业,其内部空间应尽量避免缝隙的产生以避免影响空间效果与使用空能,因此我们提供了地下断缝、地上不断缝的结构方案,经多方专家论证,通过对桩基础的优化设计,此方案可以满足地铁的沉降要求。然而,考虑到商场的防振要求与其他诸多不可控因素:如施工质量与检测、极端灾害等,甲方并未选择本方案而是采用地上地下全部断开的方式以规避振动并明晰责任区间。

3)资料显示,北运河地铁站桩基础能且仅能承受其上方四层建筑无楼板开洞情况所提供的荷载。随着项目进程的深入、建筑方案的调整,地铁站上方四层建筑需要设计较多的共享空间即楼板开洞,其后果会使地铁站站体上浮,因此需要立刻对地铁站桩基础进行调整。而此时,车站主体施工已经完成,无法进行调整工作。为满足上方建筑要求同时保证地铁安全,经研究商讨最终决定,建设单位将对上方建筑楼板加厚以提供地铁抗浮所需荷载。

4)天津中心城区地下水位较高,加之本项目中地铁与地下室埋深均达到负二十米以下,又因二者建设时间不同而无法做到防水措施的无接口处理,因此,地铁与贴建地下室之间的防水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采取了“两堵一疏”共三道屏障对其渗漏水问题加以控制。“两堵”是指二者之间的闭合防水卷材以及双方结构搭接处的双层止水带措施,“一疏”是指结构搭接处上方的疏水槽措施。

其中第一道闭合防水卷材的具体处理需要特别注意:地铁主体共三层,商业的地下一层空间位于地铁顶板之上,商业地下二层与地铁站厅层平层对接。地铁的常规抗浮做法之一是在地铁顶板上方设置与地下连续墙合为一体的抗浮梁对主体上浮起到控制作用。本项目为上盖工程,业主需要利用地铁顶板上方进行商业开发,因此,在设计之初我们建议取消抗浮梁的常规模式,利用桩基础与临时荷载对地铁上浮进行控制。但在以后的工程进程中,我们发现地铁的抗浮梁尚未取消并因为工程进度而必须保留。在此情况下,地铁需将抗浮梁从地铁顶板上方下移至商业地下二层与站厅层平接处。在此,由于地铁主体、抗浮梁、地连墙三者在结构上连接成为一体,使得车站主体的外墙防水卷材与商业外墙的防水卷材被抗浮梁与地连墙之间的钢筋穿透,无法完全闭合。经研究,我们引用地下室桩头防水的做法,对局部位置进行加强保护。

5)天津中心城区土质松软、地下水位较高,因此,不同工程的相邻建筑的基础无论从技术处理到责任划分上都存在相互干扰的隐患。本项目包涵的建筑高度从五十米至两百米不等的若干塔式建筑势必成为对地铁站体安全造成影响的潜在因素。在天津地区尚无相关经验参考的情况下,经多部门、专家单位共同研究决定,六米为塔式建筑到车站主体地下连续墙、盾构区间结构边缘的安全距离。

6)设计之初,项目中地铁东西两侧的民用建筑地下室均为三层。但由于上步规划的调整引起了地下车库的增加,又由于地铁西侧的地下室结构已经开始施工,使得多出的面积只能以东侧地下四层的方式出现。因而产生了地铁站站体东西两侧地下室埋深不同的情况。此情况经专家单位的论证,建议性结论可行。但其他相关方面对其合理性、安全性存在一定担忧,要求与车站贴建的东西两侧的地下室埋深相同。因此,紧邻车站的东侧第四层车库被迫砍掉,损失的车位以机械停车位的形式进行弥补。

二、车站出入口结建问题。

1.地下出入口人防问题。

2.地下出入口消防问题。

3.地上出入口被涵盖在上盖之中,面积计入商业。不合理。

1)地铁主体是一个完整的人防工程,本站为核六等级。由于商业需要与地铁站厅层平层对接,因此,车站主体将进行局部开口。经与人防主管部门研究,本工程在商业与地铁的人防接口部位采取垂直式战时封堵的方案,即接口平时打开,保证商业与地铁通畅,战时则将设置在其附近的预留门取出并进行封堵。

2)地铁与商业业主与功能均不同,消防设计需分开考虑。在商业与地铁的接口位置我们采用双道防火卷帘对其口部进行分隔。当火灾发生时,双道防火卷帘同时工作,确保火灾不会在商业与地铁之间蔓延。

地铁出入口设置楼梯与扶梯两种疏散通道,其周边是商业空间,如何在保证商业与地铁出入口的视线通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成为一大难题。目前,我们建议采用防火玻璃与水幕保护的措施对地铁的疏散通道与商业之间进行分隔。

本案地下商业共两层,其地下一层位于地铁顶板之上。为有效利用地铁的人员流量,我们将地铁疏散通道在地下一层与商业同样进行了连通。但是由于地铁需要为消防队员提供封闭疏散通道并直通室外,因此地铁与商业无法连通。为取得双赢,我们将消防队员通道设置于楼梯扶梯的下部空间并进行转换,在保证满足直通室外的前提下,尽量减短消防队员的跑动距离。此方案理论成立,但经地铁设计单位研究,认为此方案的消防队员跑动距离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而夭折。经进一步研究,方案最终在地下一层商业与消防队员通道、楼扶梯的接驳处进行开口,并在商业与消防队员通道之间设置两道防火卷帘,在消防队员通道与楼扶梯之间设置一道防火卷帘以实现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同时达到商业与楼扶梯的连通。

本项目地下空间紧张,为尽量优化设计,释放建筑空间,我们对商业与地铁之间的接驳处的灰色空间加以利用。如:保证地铁疏散通道中楼梯扶梯前沿8米的缓冲距离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其整体长度;利用楼梯扶梯下部空间进行设备用房的设置;利用楼梯扶梯的上部空间进行楼梯间的转换,以使楼梯间的地上部分处于建筑物的轮廓之内。

3)根据天津市有关部门的规定,地铁出入口作为位于商业内部的垂直交通,其建筑面积被强行划归于商业部分,造成了商业面积的稀释,对项目开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就其原因是土地稀缺,需要通过复合建筑功能而充分发挥土地价值。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我们从技术层面给予城市更好的规划,同时,希望政策上可以对业主有所倾斜。

三、外挂设备用房结建问题。

1.柱网

2.地上冷却塔与室外多联机

1)北运河地铁站外挂设备用房位于车站主体南北两侧,与站厅层标高相同。北侧较小,

其柱网与地上建筑关系易于协调。南侧所占面积约1千平方米,内部空间与设备尺寸、摆位关系密切且柱网还需满足其上下建筑的使用要求。设计流程需要各专业相互配合,反复研究才能形成最优方案。

2)外挂设备用房需要室外多联机、冷却塔、膨胀水箱等辅助设备配合工作。本站北侧地上设置三组室外多联机,平面尺寸共约6平方米,高度1.7米,型号分别为10匹、32匹及34匹,重量分别为0.2吨、0.6吨及0.6吨,并保证周边建筑、风井与其相距1米;设置两台冷却塔,直径4.38m,高度4.32,运行重量3吨,与周边建筑间隔7.5m,与风井间隔5.0m;设置膨胀水箱一部,体积为1立方米。南侧地上设置一组室外多联机,平米尺寸约1平方米,高度1.7米,型号为12匹,0.2吨。结合地上建筑情况,地铁地上设备最终设置在建筑物屋顶,需要结构专业配合其荷载要求,建筑专业配合其竖井空间的设置。

四、风井结建问题。

1.风井分类、面积立面扩大(噪声,除0.6)与间距要求

2.风井转换与直通室外

1)地铁风井共分为三类:活塞风井、新风井和排风井。本方案,为尽量减少风井噪声对周边建筑的影响,我们对风井口部设置降噪百叶。由于降噪百叶对风井的通风起到阻挡作用,因此在进行口部设计时应对其开口面积进行适当放大。其轮廓面积约等于各风井通风面积除以0.6之后的数值。活塞风井、新风井、排风井三者功能不同,其相对位置需遵循以下规定:新风井与排风井或活塞风井之间,新风井与其他建筑物口部的水平净距离,在无其他有效隔离措施时不应小于10米;活塞风井之间或与排风井之间的水平净距离不应小于5米;新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的水平净距离不应小于5米;活塞风井和排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的水平净距离不应小于10米。

2)在结建设计中,由于地铁上部建筑功能复杂,无法保证地铁风井径直通向室外,需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扭转、调整最终排出。而每一次扭转、调整都会对其进出风效果造成损伤。根据每个车站情况不同,其扭转、调整的次数、幅度也有所不同,需一事一议。本方案的风井结建设计出现了返工情况:在前期沟通过程中,我们提出利用机动车车道侧墙作为风井的口部并得到业主与地铁设计的认可。后期施工图过程中,此问题被重新审定,认为机动车车道顶板对于地铁风井的使用起到抑制作用,需进行调整,必须直通无顶盖的室外空间。

五、盾构区间结建问题。

天津地铁对于盾构区间的位移要求严格,为确保盾构区间周边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后期沉降中对盾构位移影响处于限值以内(5mm),我们经与地铁主管单位、地铁设计单位共同研究确定:盾构边缘与其上部结构净空控制在3米以上,与其两侧地下连续墙保护结构净空控制在6米以上。由于地铁与上盖工程在建设时间上无法做到严格统一。因此,为确保工程安全,我们先于盾构工程对其范围周边建筑进行施工,形成板凳状结构,对日后的盾构区间起到保护作用。

六、钢筋接驳器预留结建问题。

钢筋接驳器是用于连接钢筋的内螺纹金属套筒。在本案中,接驳器用于引出地铁与上盖地下室的接口部分的结构板以形成地下室防水构造:如地铁与地下室外墙的连接处、站厅层与商业平层对接的出入口连接处、地铁主体与外挂设备用房的连接处。接驳器的预留最为关键的要点是保证闭合,否则会造成地下室漏水。而弥补措施,就目前技术情况无非采用植筋等传统工艺,但其效果与预留接驳器差距较大。接驳器具体型号与排列间距需根据地铁外墙结构的钢筋情况而定。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地铁,突发事件,救援预案

2005年7月7日,正当英国伦敦举行盛大的八国峰会之际,正当伦敦人民沉浸在申奥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伦敦地铁6个车站在上班高峰时间几乎同时发生大爆炸,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地铁全线关闭。

地铁突发事件不仅带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对国际政治局势及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猖獗之时,地铁防灾救援系统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1伦敦地铁爆炸引起的思考

伦敦地铁于1863年开通,是世界上修建的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在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上虽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在地铁开通100多年后仍然没有完善的安全体系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让人引起深思。(2)防范系统差,安检系统基本是一片空白。虽然伦敦地铁内布满了监控探头,但在这次地铁爆炸事件中,阿德门站、国王大街站、埃德韦尔站均是由炸弹爆炸所引起。恐怖分子在地铁列车上安置如此多的炸弹、炸药均未被发现,可见其安检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3)地铁的结构设计不够完善。地铁出入口通道与消防人员救援通道为同一通道,严重妨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通风照明系统也不完善。

(4)管理意识差。在地铁发生连续大爆炸后,伦敦地铁部门竟然通知:“伦敦发生电力故障,所有列车停驶。”在爆炸发生2h后,才将事件发生原因由断电改为恐怖袭击。这种管理意识和理念非常不利于乘客疏散,不利于人员逃生。

2国外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地铁客流量大,人员密度高,不易进行安全检查,且地铁空间相对狭小封闭,一旦发生恐怖袭击、火灾、水灾等突发事件,浓烟积聚不散;温度上升快,峰值高;人的心理恐慌程度大,行动混乱程度高;人员疏散难度大;扑救困难[1]。正是由于地铁突发事件的这些特殊性,各国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完善,尤其是防范恐怖袭击的措施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外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典型例子有:

①韩国———地铁管理方面存在失误。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纵火案中,列车司机和调度人员素质比较低,对事故灾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前方车站发生火灾后,第二列车的司机不及时打开车门疏散人员,反向调度人员请示可否继续行车,而调度人员依然发出同意行车的调令。在那次火灾事故中,伤亡最严重的恰恰就是第二列车上的乘客。

②俄罗斯———国民自救知识比较普及。在2004年2月6日的莫斯科地铁炸弹袭击事件中,车厢内未受伤的乘客立即通过对话装置向列车司机报告,发现烟雾之后立即用手边的东西保护口鼻,以防吸入毒气;当确定可以安全离开车厢时,青壮年乘客帮助妇女和儿童下车,搀扶或抬着行动困难的乘客离开现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的伤亡。

对恐怖袭击,以色列警惕比较高。以色列的公交车都有防恐设施,即使发生一点点爆炸,马上就会通知人群疏散。此外,还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发现可疑人员、可疑情况立即上报,这样可有效防范在大城市随机可能会发生的袭击。

3地铁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3.1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措施

3.1.1完善地铁结构设计

1)增设救援专用通道。当地铁发生突发事件后,救援人员可以通过救援专用通道快速进入地铁,而站内乘客可通过出入口通道向外疏散,从而提高事故处理效率。

2)增设地铁与临近高层建筑物的联络通道,并设置相应隔断门。当地铁出现突发事件后,乘客可通过联络通道进入临近建筑物,尤其是一旦出现水灾,可充分利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优势疏散乘客;人员疏散完毕后,立即关闭隔断门。

3)设置相邻隧道间的联络通道。列车在隧道中央发生突发事件后,乘客可以通过联络通道迅速撤离至相邻隧道内,增加生还机率。

4)设置安全屏蔽门。屏蔽门在发生爆炸时可以起到阻隔火焰、控制烟气流动的作用,可及时排除烟气,为乘客撤离和消防人员进入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为灾情的控制和人员逃生创造条件,并可避免爆炸发生时人群因为拥挤而发生意外的情况。地铁安全装置一般包括列车监控系统、列车报警按钮、紧急报警电话、车门紧急解锁手柄、司机室与车厢通道门的紧急拉手、列车头部紧急疏散门、车站紧急停车按钮、车站智能烟感探头、车内的紧急照明、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诱导疏散系统[2]。

地铁消防设施一般包括列车上的灭火器,站厅及站台上的消防栓、灭火器,自动水喷淋装置,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排烟装置,防淹门等。特别是在车站的出入口附近应设有与外部消防车接口的消防栓,方便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

3.1.3建立果断、可靠、高效的调度指挥系统[3]

调度指挥中心负责各条线路的日常行车指挥工作,维持列车按时刻表的要求正常运营以及在非运营时间内进行施工维修安排(调度工程车运行)。调度指挥中心人员应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丰富的运营经验和综合素质,对地铁有关设备的性能、原理、功用、操作程序以及全线环境充分了解和熟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果断、高效地指挥乘客疏散和逃生,指挥消防人员快速营救。

3.1.4制定地铁安全教育计划

1)充分发挥乘客的监督举报作用。加强对市民进行地铁安全乘车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失误而产生的地铁运营事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可疑人员立即举报,有效防范在大城市随机可能会发生的袭击。

2)加强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教育。务必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人员要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

3.1.5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任何灾难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它是在各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因此,要最大限度消除社会矛盾以及种族、宗教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消除城市中能发生这种极端事件的土壤。美化地铁车站环境,播放古典音乐,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3.1.6制定应急方案并进行模拟演练

事故和灾害是难以根本杜绝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事先制定多套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力争把事故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

3.2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3.2.1启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4]主要内容应包括:指挥系统组织构成,应急装备的设置(主要包括报警系统、救护设备、消防器材、通讯器材等),事故处理与恢复正常运行。应急预案流程如图1所示。3.2.2乘客的安全疏散问题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警惕,据实报道灾情,立即疏散站内人群,拦截其它乘客进站;同时立即中止本区间的列车运行,相邻隧道也应立即停止正常行车。

1)列车在站台附近发生突发事件

此时列车一般处于刚离站或即将到站的状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司机要及时用无线电向车站通报灾情,车站工作人员赶到站台做好组织疏散和救援准备工作。若事件不是很严重,司机将车开至就近的站台,打开车门,和车站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乘客进行疏散。若列车烟雾较大,司机应立即断开外部电源,启用备用电源,维持车厢内的照明;同时,车站救援人员应立即开拖车将列车拖至站台,迅速开门疏散乘客。若灾情非常严重,则由车厢内幸存人员向车站通报。

2)列车在区间隧道中部发生突发事件

此时列车离两端站台的距离都较远,来不及将列车开往站台。车头发生灾害时,乘客从车尾下车后步行至后方车站;车尾发生灾害时,乘客从车头下车后步行至前方车站;列车中部发生灾害时,乘客从列车两端下车后步行至前、后方车站。此时,隧道通风系统迅速启动,排除烟气,并向乘客提供必要的新风,形成一定的迎面风速,诱导乘客安全撤离。

3)列车在车站发生突发事件

列车在车站发生灾害时,司机、幸存乘客或车站工作人员应向控制中心报告,停止本站列车服务;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对站台上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并及时拦截外部乘客进站;车站工作人员、消防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4)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

车站站台或站厅发生灾害时,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对车站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乘客可利用车站楼梯、出入口迅速撤至地面。相邻车站要对在该段区间隧道中行驶的列车下达停车或者返回的指令,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3.2.3启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4]应包括针对发生紧急事故和灾害情况下的列车自动调度系统。这个自动调度系统应是一个实时专家系统。自动调度系统软件由事实库、规则库、推理机、数据黑板等构成。事实库中主要存放与推理有关的静态事实;规则库中主要存放调度专家的领域知识,如故障判断规则、运行图调整规则等;推理机模拟调度专家的思维方式,根据事实库中的事实,调用规则库中的规则,逐步进行推理,推理的中间结构暂存在数据黑板上。自动调度系统将及时制定出新的列车运行方案,防止灾害的扩大化。

3.2.4灾后评估、重建

人员疏散、列车运行方案确定之后,要着手灾后重建和恢复通车,如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车站、区间隧道、地铁列车等的受损情况进行详细的清查和评估,对受损区段的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消除突发事件留下的安全隐患等工作,尽早恢复使用和通车。同时应立即调查突发事件的起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以对今后的地铁设计和防灾提供借鉴。

4结语

综上所述,地铁应对突发事件可以从灾前预防和灾后救援两个方面入手。本文提出完善结构设计、建立高效的调度系统等预防措施,并给出应急预案,以期对今后地铁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另外,航空安全系统中的违禁物品检测系统、身份识别系统等措施对于地铁预防突发事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如何解决与客流量高度集中的矛盾还需要进行研究。

如何构建完善的地铁交通防灾救援系统,是一个比较紧迫的课题,这需要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较好解决。

参考文献[2]韩利民,李兴高,杨永平.地铁运营安全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0):47.

[3]王伟.香港地铁公司的调度指挥系统、培训中心及救援队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3):59.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8

1存在的问题

(1)设计者对系统理解不深,设计不到位,对系统设计比较肤浅。体现在系统组成上,只知大体上组件,不能很好的的对系统由各种泡沫比例混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动作程序有明确的掌握。

(2)缺乏对国家消防规范要求的理解,以及对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启动泡沫灭火系统的化工工程的认识。因为这样工程都设有中央控制室,对工程罐区、装置区、油库及装卸油码头等部位,都实施计算机自动化信息管理,而往往设计者对其认识不足,设计给排水专业和电信专业的之间合作协调环节有欠缺,不能在设计中,明确系统自动启动逻辑关系,最多在中央控制室实现远程控制和现场手动控制,使得设置在中央控制室内的可编程控制系统(pLC)、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手动直接操作装置不能尽其所用。

(3)施工队伍水平低下。施工前,对泡沫灭火系统工程设计文件、图纸,没有进行技术交底的细节工作(或进行不彻底)。由于看不懂图纸或按错设计错施工的指导思想去施工,到最后系统调试及竣工验收的结果是可想而知。

2泡沫灭火系统设计

2.1概述

泡沫灭火系统组成由泡沫消防水泵、泡沫液泵、泡沫比例混合装置、泡沫液(压力)储罐、泡沫产生器(喷射设备)、阀门、管道等组成。其中泡沫比例混合装置又分为环泵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压力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平衡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等;而往往由于选用泡沫比例混合装置的类型不一样,导致其工作原理又有所不同。另外由于环泵式比例混合装置,它本身具有流程长,不容易实现自动化,需要的混合比难以得到保证的缺点,所以在GB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第12、3、1条中,对泡沫混合装置推荐采用压力比例混合或平衡比例混合流程。本文以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平衡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为例,进行系统的设计论述。

2.2设计方案及系统组成

系统的设计方案见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系统设计方案由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源(水池、水罐)、消防水泵站、泡沫泵站、泡沫发生器(喷射设备)、(塔式)泡沫炮、阀门、压力仪表、感温电缆(或光缆)、手报按钮等组成。从目前,我们国家的化工企业、油库、装卸油码头等化工工程规模来看,要求泡沫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的工程很多,本人认为这一系统自动设计方案原理是可行的,也是容易实现的。以前,我们发现许多工程对泡沫灭火系统各部位组件的工作原理,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不能自动完成灭火效果,造成许多工程量返工和浪费,值得深思。

(1)消防控制室。依据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6.3.5条,消防控制设备对泡沫灭火系统应有下列控制、显示功能:①控制泡沫泵及消防水泵的启停;②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再结合目前石化行业控制系统的应用情况和项目自动控制水平的规定,满足消防过程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本设计消防控制室一般设在厂区的中央控制室内,由一台或多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含编程控制系统pLC)、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手动直接控制装置等组成。将系统的操作监视、控制、管理和联动及消防泵、电动阀门的运行状态都送入消防控制室,并为实现全厂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生产调度建立依据。消防控制室收到火警信号后,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pLC控制系统显示火警部位,并联动控制和远程控制泡沫系统启停,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和手动直接控制装置,分别实现总线远程控制和多线远程控制功能。并对系统动作后的消防水泵、泡沫液泵、进水电动阀门、出液电动阀门、泡沫混合液管道区域电动阀门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进行显示;平时对消防泵电源供应和工作情况、消防水池液位进行显示;监视进水管线压力指示报警、泡沫混合液管线压力指示报警;泡沫液罐液位低报警。整个系统在各设备现场设置就地手动控制功能。

(2)消防水源。该设计方案中考虑存储水量比较大,消防水源采取消防水池和消防水罐相结合方式储水。当消防水池液位通过超声波液位计检测到液位降低时,自动开启消防水池与储水罐间相连通的补水管道上电动阀门,向消防水池自动补水,在向水池补水过程中。当储水罐上超声波液位计检测到液位降低时,自动开启储水罐上补水管上电动阀门,向储水罐自动补水;当超声波液位计检测到液位达到正常监控液位时,自动关闭相应的电动阀门;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有反馈信号至消防控制室,对消防水池和储水罐的液位进行显示。

(3)消防水泵站和泡沫泵站。消防水泵站和泡沫泵站,可以分开设置,也可以合建一个泵站。GB50151-92《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3.5.1条有如下内容:泡沫泵站宜于消防水泵房合建,泡沫泵站与保护对象的距离不宜小于30m,且应满足在泡沫消防泵启动后,将泡沫混合液或泡沫输送到最远保护对象的时间不宜大于5min。而对于罐组等保护区域比较大场所,在5min内不能将泡沫混合液或泡沫输送到最远的保护对象,可以将泡沫泵站和消防水泵站分建,甚至可以设置两个以上泡沫站,以满足系统灭火要求,这也是满足规范GB50151-92《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3.5.7条要求,不管哪种方式,其工作原理是一样的。该设计方案中,消防水泵站由两台消防水泵(一用一备)、两台稳高压泵(一用一备)、稳压罐、消防水泵控制柜及操作柱、稳压泵控制箱、管道、阀门、压力变送器等组件组成;泡沫泵站由两台泡沫泵(一用一备)、平衡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泡沫液储罐、泡沫泵控制柜、阀门、管道、压力变送器等组成。平时工作中,发现大多数工程消防水泵供水,不仅仅为泡沫灭火系统服务,也为消火栓系统和喷淋冷却系统供水。据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第7.3.11条,主张消防给水系统采用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压力为0.7~1.2mpa所以在设计方案中,设了一套自动稳压装置,通过安装在稳压罐上的电接点压力表,自动启停工作,保证系统在设定的上/下限压力范围内工作;稳压罐的设置,对系统有调节容积作用,避免了稳压泵的频繁启停,且稳压泵控制箱有主备泵自动互投切换功能。当消防控制室的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收到保护区域的感温电缆(或光缆)、消防按钮和电话报警时,可以自动启动和远程启动泡沫灭火系统。首先启动主消防水泵和进水电动阀V1,同时监测出口压力pt1;若主消防水词2约10~30s启动,以保证泡沫泵动作时,阀V2能完全打开,将储存在常压泡沫液储罐的泡沫液注入装置管路,经泄压/持压阀和平衡阀的调压平衡后,适量的泡沫液与压力水按比例自动混合成泡沫混合液,送至保护区域。在系统工作时,应保证泡沫液进口压力,应大于水进口压力,但不大于0.2mpa;当泡沫液罐液位低低报警时,应联锁泡沫泵自动停止工作。泡沫泵控制柜具备主备泵自动互投切换功能,并设双电源互投装置,能完成主备电源自动互投切换功能。(4)防护区域泡沫喷射设备、报警元件等设备。防护区域泡沫喷射设备、报警元件等设备,主要有泡沫发生器、泡沫枪、泡沫炮、电动控制阀、感温电缆(或光缆)、手报按钮和报警电话等设备组成。通常感温电缆(或光缆)、手报按钮和报警电话起报警作用,将报警地址和类别反馈至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控制中心按程序发出自动/远程启动信号,启动消防水泵站和泡沫泵站的设备,将泡沫混合液送至防护区的泡沫混合液总管路上,并通过压力变送器pt2监控管道压力,同时可以自动/远程开启相应泡沫发生器、泡沫炮等喷射设备管路上的电动阀门V3或V4,产生空气泡沫实施扑救火灾;对于防护区的塔式泡沫炮,可以在防护区附近设塔式泡沫炮控制室,对其进行水平角度和仰俯角度远控或遥控控制。该系统设计方案,均可在现场操作设备、阀门,完成系统现场手动控制功能。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消防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高社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严防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总体目标

到年,社区消防工作组织落实、经费落实、工作落实,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完整好用,消防宣传教育普及,防火检查经常有效,居民消防安全素质普遍提高,社区抵御火灾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新格局,实现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和规范化、法制化。年上半年区、河区先期完成试点工作,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广。年底,各县(区)社区消防工作达标率达到;年底,各县(区)社区消防工作达标率达到;年底,各县(区)社区消防工作达标率达到。

三、社区消防组织建设

(一)明确社区消防工作管理职责。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公安消防机构的指导下,负责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社区消防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街道办事处、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社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对管辖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总责,并确定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消防安全工作。

(二)建立三级社区消防工作网络。依托各级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和社区居委会等部门,建立县(区)政府设社区消防大队、街道办事处设消防中队、社区设消防工作站的三级社区消防工作网络。

(三)落实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书,逐级抓落实,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驻区单位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行机制。

四、社区消防设施建设

(一)社区要设有公共消防器材,设消防报警电话、照明手电筒、防烟面具、灭火器等。社区重要部位设立消防器材箱。建立志愿消防队的社区,要为其购置必备消防器材、装备。

(二)要在小区内设消防器材箱,内配备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照明、消火栓扳手等器材。

(三)居民住宅每个单元每层配置不少于具灭火器,鼓励居民每户配置具小型灭火器。

(四)新建居民住宅和小区由建设单位同步设置社区消防设施及消防公约展牌,建筑项目验收时同步验收。

五、社区消防宣传建设

(一)设立消防宣传阵地

1.社区内设有居民消防公约展牌、消防宣传栏。

2.建立消防宣传队,利用社区活动室、社区文化站及社区街道、广场、空地等开展消防宣传。

(二)进行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

1.将消防知识教育纳入市民学校和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未成年人和家政服务人员的消防教育和培训。街道办事每处季度、居委会每月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加消防教育培训。

2.利用广告、宣传栏、画廊、社区网站、文化活动站等阵地,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法律法规、家庭防火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消防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活动。

3.街道办事处每半年、居委会每季度组织居民和驻社区单位进行灭火与逃生演练,适时组织居民参观当地消防教育馆和消防站。

4.社区居民群众熟知掌握消防常识,知道如何预防火灾、知道逃生方法、知道火警电话号码等。

六、社区消防工作制度、档案建设

(一)社区应建有下列消防工作制度:

1.消防人员职责制度;

2.消防工作例会制度;

3.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4.防火检查和巡查制度;

5.消防安全警示措施制度;

6.《居民防火公约》制度;

7.火灾隐患督促整改制度;

8.消防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9.消防工作考评与奖惩制度;

10.其他相关各项制度。

(二)社区应建有下列消防工作档案:

1.社区基本情况档案;

2.消防工作组织和社区消防队档案;

3.消防工作制度档案;

4.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档案;

5.消防宣传教育情况档案;

6.防火检查和巡查记录档案;

7.火灾隐患督促和整改记录档案;

8.消防器材登记册及维护保养记录档案;

9.火灾事故记录档案;

10.其他相关档案。

七、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定期督导检查验收

消防站建设方案篇10

2.对象管理。是否要求求助人员到窗口登记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说明近14天内密切接触史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场所停留详细情况,报告个人健康状况,接受体温检测,出示“天府健康码”(生活全自理人员)。

3.物品管理。是否开展新入站受助人员入站前防疫清洁消毒,其佩戴、使用过的口罩在进入受助区域之前按照感染物或医疗废弃物处理。受助人员的背包类或其它有关物品不得带入救助管理区域,统一消毒后集中保管。

4.站内管理。是否建立领导带班、站内24内时值班、出入登记等制度,依据《工作指南》落实工作人员、受助对象、站内消毒等管理措施。按当地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实施相关受助分区封闭管理。

5.送返管理。是否暂停中、高风险地区送返服务。符合送返要求的,要按照“最少中转”原则实施,送返过程中对受助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送返前做好受助人员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有关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6.托养管理。是否认真执行托养机构联系制度,强化常态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疫情防控管理措施,指导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防控方案,有条件的托养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及时掌握托养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医治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处置。对托养人数多、人员密集的托养机构视情做好人员接回、转移等工作。

7.街面救助。是否发挥救助管理领导协调机制作用,推动落实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职责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属地责任,告知、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

8.物资保障。是否强化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额温计、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资储备。无法开设观察区或观察区无法满足需要的,书面正式报请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解决。

9.应急预案。是否针对疫情防控形势最新变化,适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并加强预案演练。畅通与当地疾控部门联系,获取专业指导,认真执行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