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十篇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十篇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8:01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1

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生物医学装备部,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通过结合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监测医疗设备中出现的不良事,提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基本体系和工作流程等相应的管理对策。有效的解决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医疗用械安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十分重要。

[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a)-0141-02

[作者简介]张锦林(1972-),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医疗设备维修和维护管理。

医疗、科研、教研、教学工作最基本要素和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都是医疗设备。广义与侠义是医疗设备的两个分类:医疗器械,家用医疗设备被称作广义的医疗设备,而家用医疗设备器械不属于侠义的医疗设备。目前,医疗设备应用在临床科学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1]。因此,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便被医疗设备所占据。该院分析探讨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现报道如下。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规章制度不完善

相关文献显示医疗机构关于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2]。风险分析及生产后信息反馈未被生产企业重视,使用单位与研发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延续性没有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1.2管理资金投入较少,管理意识较弱

因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起步晚,且风险管理是种预防性工作,繁琐的管理流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弱[3]。医疗机构往往在意的是医疗风险事件会暴露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单位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从而忽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在工作流程中的重要性,管理意识的薄弱使医疗机构对风险管理经费的投入难以得到保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关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医疗服务中很难有效的控制因使用医疗设备给患者带来的安全隐患。

1.3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培训欠缺

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和整体专业素质的问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4]。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逐渐增加,专业性也不断在提升,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对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故障找不到解决方案。

1.4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操作风险和设备老化、故障等问题,这是由于相应设计缺陷造成的,责任人未做到严格监督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使用后跟踪及日常监督等环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根据该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2.1规范风险管理监督和法规制度建设

该院应依照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6],拟定出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对每个级别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国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7],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应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灌输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应增加资金投入在风险管理工作上,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及水平。

2.3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措施是将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测及建档[8]。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评估分析不同设备、环境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全程监控做到实处。为使医护人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严密精细,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升其风险评估的积极性。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监管作用,对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与临床科室交流学习,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医疗设备。

2.4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检测、评价、考核及维护等,并分析、评估及防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定期安全监测医疗设备进行并进行电子建档,拟定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手段。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对医疗设备风险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使用前,加强风险分析防范医疗设备、进行评估管理不同环境下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分析、电气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及放射防护。③在使用医疗设备期间,拟定并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防控为主进行维修,加强巡检及程序维护,将质量、计量检测及维修质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整改处理呼吸机、监护仪、给类光学窥镜等。④依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全面重点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设备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并加强不良事件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3结论

医学技术伴随着现今社会在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在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过程医疗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存在相应的医疗风险。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9],还一定的问题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提高,首先要了解和认识医疗设备本身的优缺点和预期用途的危害及风险,对其进行评估之后,能有相应的对策控制风险,并不断重复评价剩余风险然后进行第二次防控,当所有风险防控完成并达到可接受程度为时,方可停止。很长一段时间,医疗风险管理责任人只看重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忽略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从而导致医疗设备相应的责任事故发生在临床中,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质量,也影响了医院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中的风险,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关注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包括使用、采购和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第一应注重医疗设备的安全和质量,其次要看重其成本与效益。相关文献显示,国内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对医疗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10],医疗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产生后信息和风险控制四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从而能够在资源投入和风险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产生后信息就是医疗设备使用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任何医疗设备在生命周期内,都会出现不同概率的风险,且成因较复杂,其中有设备本身如设计缺陷、生产质量不达标等因素;也有使用因素如操作不当、管理不严、患者个体差异等;有监管因素如法规制度不完善、未能正确、及时的维护等。本报告中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资金投入较少及管理意识较弱、风险管理人员较少及技术人员培训较弱、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较弱等问题,根据医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强化风险管理监管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和提升相关责任人的风险管理意识水平、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等相应的对策。从而加强了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升了风险管理的工作价值;增强了医疗设备责任人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了广大患者安全使用医疗设备。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作为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院管理中引进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借鉴相关文献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提出适合该院实际情况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流程方法,有利于医疗机构对本院医设备产品进行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的医疗用械安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等.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107-108,112.

[2]凌静,叶细锋,李双齐,等.疗养院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8):116-117,120.

[3]叶海荣.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1):891.

[4]吴涛,刘蕾.临床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4):2152-2153.

[5]崔泽实,高小燕,王菲,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期刊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研究热点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4):31-36,123.

[6]matthiasBorowski,matthiasGoerges.RolandFriedetal.medicaldevicealarms[J].Biomedizinischetechnik,2011,56(2):73-83.

[7]蒋忠伟,方梅华,陆明,等.大型医疗设备售后维修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4,(1):102-103,136.

[8]李卉,陆建雄.医疗设备使用现状、维修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101-102.

[9]Vanderpeijl,J.,Klein,J.,Grass,C.etal.Designforriskcontrol:theroleofusabilityengineeringinthemanagementofuse-relatedrisks[J].Journalofbiomedicalinformatics,2012,45(4):795-812.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医疗设备;安全;延长寿命;风险;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X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6-01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医疗设备与技术应用到临床,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强大引擎。大批先进医疗设备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和诊疗模式,也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大幅提高。然而也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医疗设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对这些风险疏于防范和控制,就会导致设备相关医疗责任事故,不仅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或伤害,也会给医院带来重大损失和麻烦。医疗设备管理包括采购管理、使用管理和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医疗设备的安全与质量,其次要关注成本与效益。走出日常被动维护与保养的误区,加大主动维护与保养的力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对医疗设备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

1医疗设备风险警示

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西北某省的一所三甲医院内,接连发生了3起导致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3起事故中都使用了医院内同一台呼吸机,直到第3次事故发生后,医院管理者才如梦方醒,是不是那台呼吸机出了问题?在请有关部门检测后发现,果然是呼吸机的问题。3次医疗事故不仅造成了患者的死亡,也使医院付出了很大代价。院长感叹如果能及早重视呼吸机的使用风险,也许一次事故都不会发生。

近年来,国内医疗设备增长迅速,但绝大多数医院对设备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尤其是未引起医院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致使设备相关医疗事故不断浮出水面。所以,有必要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到使用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确保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2医疗设备风险的种类及来源

2.1医疗产品引起的危害种类:医疗产品集医学、电子学、物理学、光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等众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种类繁多,既有超声类设备、mRi、Ct、X刀、直线加速器和医用激光等高技术医疗设备,也包括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以及支架、心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这些新型设备与器械对人类所产生的安全性问题和风险也与日俱增。世界各国每年都有许多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安全问题而遭到生命危险。医疗产品可能产生的伤害有能量性伤害,生物学伤害和环境危害。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患者的安全性,从时间上分可有近期或长远的安全性,甚至对遗传影响的安全性;其次是对医务人员和操作者的安全性;另外是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

2.2风险来源:目前风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有1)设计生产方面:2)医疗设备的固有特性:3)临床应用环境问题:4)人为因素:5)过度或不当使用各种检查,尤其是放射辐射的检查。6)器械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

3针对医疗设备使用的风险控制

控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全球协调工作小组(GHtF)曾明文指出:在器械相关医疗责任事故中,约有60%~70%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称之为“错误使用”、“操作失误”或“人为错误”。但近年来,随着欧美风险管理的推行和临床操作准入及上岗证制度的实施,“错误使用”有明显下降趋势。可见,国内医院建立医疗设备临床培训、操作准入制度,强化医疗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3.1普及风险管理知识,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医疗机构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医疗设备的使用人员都要从思想上重视医疗设备的安全问题,并在实践中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安全制度。重视对医疗器械安全教育和宣传,利用各种会议、刊物、培训和交流的等机会和方式使相差的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医疗器械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要建立设备操作临床准入制度。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协同各类专业学术团体共同努力,制定医疗设备相关的“三基”培训标准和各类设备的通用操作技术规范、指南或手册,逐步对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实行培训、考核与认证制度,设备使用人员一定持证上岗。

3.2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医疗设备全过程、全寿命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以质量、安全及效益为核心,持续改进的医疗设备全过程、全寿命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设备全方位风险管理,要涉及到医院基础建设、设备管理、使用科室、质控管理等多个部门。

3.3医疗设备持续的质量保证:医疗器械的种类很多,长期使用无论有怎样好的安全设计,也会出现故障或破损等,降低安全性能,为此,要根据风险分级做好设备仪器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并按有关规定做好性能检测和计量检定工作。

3.4加强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防范,完善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体系:要加强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防范,还应该注意: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执行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跟踪的报告体系,对使用中发现的或可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时上报,防止不良事件造成更大的医疗安全事件。

3.5加强政府和行业监管,严格内部环境的监督职能: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注册证制度,对国产和进口的所有医疗器械必须进行全面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医疗机构。在单位或行业中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准入制度,在其计划采购、科学论证、验收使用和维修报废的每个阶段,都严格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严厉禁止有任何质量问题或潜在质量问题的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进入医疗机构使用。

综合上述,在医疗设备安全应用中,使用者要加强学习与培训,做到使用、操作零失误;管理者要加强维护与质控,确保设备无故障、无隐患运行。在整个设备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找准风险产生的原因,齐抓共管,把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钱英.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6(6):95-96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6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9-02

1.概述

医疗设备的大量应用对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不正确掌握设备的原理、性能或使用管理不当,会给病人和使用人员带来各种风险与安全隐患。在开展应用质量管理前,应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和建档,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国家药品监督局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设备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为管理目标,并以不同的安全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制定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行业标准YY/t0316-2000、iSo14971-1:1998。作为医疗设备的使用单位,不能忽视使用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即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必须确保对病人和使用人员不造成危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是由医护人员、病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忽略其中任何一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风险问题,因此必须加以统一管理。

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医疗设备使用中设备出现故障时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尤其是一些生命支持系统,如呼吸机、人工心肺机、起搏器、麻醉机等。

1.2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1.3由于带有放射源或其他形式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的医疗设备造成的人员伤害。

1.4由电气安全引起的问题,尤其是在用医疗设备绝缘程度下降,保护接地措施不当等因素造成的电气安全性问题。

1.5由于设备组合使用,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引起的安全性问题。

1.6因机械、光学、化学有害物质污染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在保证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的前提下,应树立风险意识,减少人为错误和管理上的失误,保障病人安全,努力将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降至最低。

2.安全管理要求

2.1风险分析。医疗设备使用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设备使用前,应深入了解、详细分析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问题,参照医疗设备使用说明中的各种警示内容,并在具体制定操作规程中充分考虑。

风险分析指根据不同设备、不同条件,充分考虑和预见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

2.1.1病人和操作人员不能觉察到的某种危险因素,如放射线、高频电离辐射、高磁场。

2.1.2因病处于昏迷、麻醉状态或不能活动的病人特别是老人、儿童、残疾人,对产生危害情况无法正常反应。

2.1.3用于生命支持和功能替代的医疗设备,其安全性、可靠性会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

2.1.4多台医疗设备连接使用时,可能对病人造成的安全隐患。

2.1.5不同医疗设备之间相互干扰(如电磁干扰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

2.1.6有源医疗设备通过皮肤接触,插入体内或直接进入内脏时,因电极直接进入人体,电气安全性能可能造成危害。

2.1.7在特定的环境(如湿度、温度、有害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易爆物质)下,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可能造成的安全性、可靠性下降。

2.1.8各种保护装置、报警装置失灵或失控。

2.1.9使用年久或经过大修后的医疗电气设备、机械的安全性能下降,可能产生的影响与隐患。

2.1.10由于使用人员操作失误,病人及无关人员在无意或无知的情况下变动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和预设置,可能造成的风险。

2.1.11没有考虑生产厂已提示的风险因素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适应症、禁忌症等。

2.1.12对于临床试用的医疗设备,操作说明中没有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复杂风险。

2.2警告标志。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对病人和无关人员造成伤害的,必须有明确的警告标志与提示。

危险标志:如放射线、电离辐射、高磁场等区域,应在有危险的通道与入口处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警告哪类人员不能靠近或禁止入内,提醒进入操作区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工作状态警告:某些医疗设备在工作状态下会给人体带来伤害,机房如X线机房、Ct机房等,因此在其处于工作状态时,应在明显的地方设置红灯警告。

病人提示:在病人接受检查与治疗之前,应在检查单和预约单上写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急措施。

2.3应急措施。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紧急故障又不能现场修复时,可能对病人造成危害,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应制定应急预案。尤其是一些生命支持系统,如呼吸机、人工心肺机、起搏器、麻醉机等,应根据医疗设备的不同类型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与保障模式。内容可以有:

2.3.1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对病人采取的安全措施。

2.3.2采取应急保障模式,即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启动或调用备用设备。对于急救设备与生命支持系统,应保证有应急备用设备或可以临时调用的同类、同种设备。

2.3.3临时停电引起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时的应急措施。如配置一定功率的不间断电源。

2.3.4对在医疗设备使用可能造成病人的意外伤害或副作用,应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如紧急安全开关、急救药品等。

2.4放射防护。医疗机构常涉及与放射防护有关的医疗设备,包括普通X线机、DSa、Ct,核医学中SpeCt、pet、γ刀、放射免疫用γ计数仪、放疗用直线加速器、X线模拟定位机、后装机、钴60等。对于这些放射诊断、治疗设备,国家已有成熟的防护标准和安全规范,主要的有以下两个:

2.4.1GBw-3-80医用远距离γ射线治疗卫生防护规定。

2.4.2GBw-2-80医用治疗X线卫生防护规定。

放射设备在机房设计、安装时必须遵照上述规范执行,需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必须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操作使用人员的安全,病人的安全。

2.5电磁兼容性。由于医疗机构大量使用的是有源的医疗设备,它们之间会相互产生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如高频电刀对手术监护的干扰,磁疗设备对其他设备CRt显示器工作状态的干扰。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国家在制定emC标准基本上参照ieC/CiSpR国际标准。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中参照emC时应注意:

2.5.1在采购医疗设备过程中应选择通过emC测试的医疗设备产品。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思考

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医疗器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疾病预防、诊治、保健及康复等各个环节都被广泛应用。同时,医疗器械表现出的作用与价值也使得临床医师对此依赖性愈发变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器械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也就是说任何的医疗器械都可能在生命周期发生相关不良事件。我国自2003年以来,医疗器械风险事件上报率逐年增加,隐有逐年倍增的趋势。足以说明,重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将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尽量予以控制,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1]。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是保障医疗器械在使用期间安全、有效的重要的管理活动,属标准、规范化管理程序,需贯穿至医疗器械全寿命过程。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各部门职责及实施重点。

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起源

20世纪60年代,风险定量化理念首先被飞机制造业与航空事业提出和应用,并逐渐发展至国防、宇航工业;70年代开始,核电工业也开始运用安全评价与风险分析,后逐渐应用广泛,如石油、化工、铁路等大型的工业部门,并因此获得丰厚回报,进而促进先进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医疗器械领域对风险管理的重视;20世纪末,西方国家首先对部分存在风险较大的医疗器械部门尝试实施风险管理,至此,风险管理理念被正式引入医疗器械领域[2]。

2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

2.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诱发因素复杂,可能为器械本身设计问题和材料问题,也可能是使用问题或患者自身问题。而医疗器械应用安全与质量问题并非近些年才出现频繁,只是原来人们对此的关注力度不够。目前对于医疗机构购入医疗器械后的保养、维护、报废等方面尚缺乏明确法规对其规范。也就是说,医疗器械在购置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什么时间需要对质量参数进行检查,该检测那些参数,如何定义安全与风险评估标准,是医疗器械的管理重点。但目前医疗机构技术监督部门仍存在检测设备与技术水平相对受限的问题,对部分升级、换代较快的器械缺乏了解,导致此环节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空白较大,属潜在风险。

2.2医疗器械的维护、维修方面管理落后

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脚步逐渐加快,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医疗器械种类、数量剧增及临床技术、工程人员的欠缺,而且两者互相矛盾。因此,目前医疗机构还处于事后维修阶段,缺乏医疗器械预防性的维护与预知性的保养,进而导致医疗器械故障率增加,不良事件频发。

2.3医疗器械规范操作的程度不高

医疗器械相关产品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且涉及的学科、门类广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难度。而临床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受限,医疗器械说明书上的用语太过专业,加上部分外文的说明书误译、误解对临床人员造成误解,容易导致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此外,对临床操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全面,导致对风险事件预防措施所知甚少或面对不良事件处理不到位,同样会影响医疗器械效果。

2.4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在目前医疗机构中,其内部器械科主要负责购置与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核算,各临床科室负责器械使用。医疗器械在整个购置、使用、报废过程存在一定的使用与管理脱节和使用与核算工作脱节的现象,说明重视购置疏于管理,关注使用但轻视维护。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还仅局限于资产管理,缺乏技术系统方面的重视及管理,导致某些器械报废无规范标准,高频率使用却没有完善的维护与保养,以致一些医疗器械长时间处于“带病作业”状态,埋下了使用安全隐患[3]。

3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3.1增强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意识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主体,需要加强医疗器械规范使用方面的管理工作,设立管理重点,对于部分应用风险高且与患者生命相关性高的器械(麻醉机、呼吸机、手术器械、除颤器等),应强化相关治疗检测、控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使用安全。同时需加强安全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令生产厂家掌握不足,及时改进,及早控制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2强化医疗器械维修水平

目前较大型的医疗器械多是由厂家和采购机构签订维修保障合同,无须院方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加上当今技术资料、配件来源等方面限制,维修工作开展受到制约,导致临床工程技术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出现危机,而医疗机构对于技术人员是否需要存在或发展产生怀疑。实际上院内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起到的保障与支撑作用是无须质疑的,其主要工作内容应为:评估并选择准备采购的医疗器械;安装、检验、调试医疗器械;对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定期进行维护;维修故障器械;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参与临床研究与科技开发等。

3.3提高操作人员素质

医疗器械使用人员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无法跟上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要隐患。要求操作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熟练掌握所用器械的正确方法,掌握并规范使用环境与操作流程。

3.4科化管理医疗器械

论证购置、签订合同、到货验收、入库建档、保管保养、报废等方面均制定科学化管理流程并实施管理。做到产品易追溯,职责能分清,奠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基础。对相关管理结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及各项操作规程进行优化与完善,做到管理人员、设备时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重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严禁使用计量检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对超出使用年限、老化严重的器械实施报废处理,杜绝“带病作业”现象。4结论现代医疗机构需要重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作为医疗器械的使用者,也有必要担负起这个责任,降低风险因素,减少医疗器械相关不良事件,让广大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医疗机构总体管理、服务质量的体现。

作者:刘红光王银虎高群单位: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郭艳,杨保新,杨永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7):36-38.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5

【摘要】本文从医疗风险管理过程、医疗风险管理内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医疗风险相关问题思考几个方面论述医疗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关键词】医疗风险管理防范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dthemedicalriskmanagementprecess,conteutsandsystem,andthinkdiscwssessomeproblemsinrespeetofthemedicalriskthinkingofprentionandmanagement.

【Keywords】medicalserviceriskmanagementguatd

医疗风险指在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问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医疗风险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目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医疗风险的界定、医疗风险的分担模式虽有所不同,但都很重视医疗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是陌生的,医疗风险防范与管理方法的研究在我国医院管理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医疗风险管理过程

医疗风险管理借用了工业中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医院有组织、有关系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其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

1.1医疗风险的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常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技术有两种:第一是工作流程图法,包括整个机构运行的综合流程图及特殊部分(高风险部分)的详细流程图,由此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第二是调查法,设计专门调查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信息。在医疗工作中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流程图便于直观分析、全面综合,调查法有利于了解风险之所在,并且可以补充及完善工作流程图。

1.2医疗风险的评估

医疗风险评估就是测定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它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风险识别发现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确认风险的性质,并获得有关数据。风险评估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得到关于损失程度和发生概率的信息,为选择处理方法,进行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完成。

1.3医疗风险的处理

医疗风险的处理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措施。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3.1风险预防即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

1.3.2风险承担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医院内部,由医院自身承担风险。这在风险发生频度不高,预计赔偿额在医院支付能力之内,且无法用回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等策略应对时,才采用这种对策。

1.3.3风险转移将风险责任转给其他机构,(如保险公司),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

1.3.4风险回避回避风险即停止提供可能产生某种风险的医疗服务项目。例如,在不具备确保产妇安全分娩所必备的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没有加入医疗风险保险的情况下,可采取暂关闭产科病房的对策。

1.3.5风险取消有些医疗服务项目,如果风险发生率太高,或是购买保险的费用过高等,对医院工作影响大,可考虑取消这些服务项目,从而完全避免此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1.3.6风险处理中的法律事项准备对于一些风险发生率较高的服务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准备必要的法律材料,例如诊断、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发症要详细向病人或家属说明,要求病人家属签字认可,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有法律依据可查,以维护医院及医生的权益。

1.3.7风险教育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可利用它向职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1.4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的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处理方案是否为最佳,其效果如何,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来评估。看风险管理效益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2医疗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医疗风险管理的内容极为复杂多样,不同规模、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地域的医院、不同专业的科室,其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医疗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2.1医疗护理业务工作

医疗护理业务工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制定院、科两级专业技术责任制度;实施临床程序守则以减少不同单位临床做法上的差异;实施急症分流制度,使病人尽快得到救治;制定药物使用安全手册,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事故的警觉性;减轻一线医务人员工作量,加强对临床部门的业务支援;统一医疗记录表格,制定医疗记录管理标准及手册;设立感染控制小组,统一感染监测和呈报制度等。

2.2医疗组织机构

医疗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的内容有: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制定涉及法律责任的医疗风险管理措施;对医务人员加强沟通能力的培训;制定医疗资料保密手册;信息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医务人员违纪管理;推行医务人员行为守则。

2.3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管理的内容有:医院保安系统安装和保安人员培训;防火安全教育及培训;医疗、化学、放射性及其院内废物处理;病人及治疗的安全管理等。

2.4处理公众意见和投诉

处理公众意见和投诉管理的内容有:设立药物咨询电话热线;制定投诉和反馈机制,有效监督服务质量;进行有关病人的权利和义务教育;通报公众投诉摘要和病人建议。

3医疗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都要充分认识医疗的风险性。首先治病就要冒风险,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生命和健康的风险是完全由患者自己承担的。其次,医务人员接收病人就要尽量避免风险。医务人员接受对患者治疗的同时,又承担起了对患者的医疗安全保护。医疗行为所涉及的检查手段、医疗护理方法和治疗药物的作用都是相对的,医务人员能力不能及的,切不可盲目行事。

3.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作为医务人员应当掌握4个要素:

1)同情:医生对病人要表现出同情心。

2)交流: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同时也要与其医疗伙伴进行交流。

3)能力:医务人员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

4)表格化:随时书写规范表格,并保证表格的清楚、连续、完整。

美国医务人员对付医疗风险一般有3种策略:一是小心谨慎,防止事故差错的发生;二是参加“事故保险”,一旦出了事故则由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三是尽量与病人及其家属搞好关系,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希望病人不起诉。

3.3正确的舆论导向

目前,大多数新闻媒体对卫生系统给予了大量、客观公正的宣传报道,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个别媒体追求轰动效应,或因记者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听了一面之词就匆忙发表文章,把本来就不太正常的医患关系更加白热化。如果新闻媒体只抓住某一个病人的问题大肆宣传是不合理的,应该做好正面的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卢祖洵,程峰.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98(8):395—396.

[2]何文炯.风险管理.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徐仲华,张新平,陈茂盛等.国外医疗机构风险防范及其分担措施探讨.卫生软科学,1999,13(5):21—23.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B

一、医院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融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医院也在迅速地扩建规模、改善硬件、充实医务人员,以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一些中小医院由于面临大型医院的市场侵占和挤压,更是不得不借助融资建设来改善运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和服务提供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医院融资建设、负债运营就显得尤为普遍。据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近51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31.24%,县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36.7%。过高的财务杠杆恶化医院的资产结构,放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一旦某个经营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威胁医院的生存,同时也会给利益相关方如银行、工程方、政府、民众等带来利益损失。此外由于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结构等的不合理,也会抬升医院融资成本,增加财务风险隐患。

(二)投资风险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各医院也在加快布局、抢滩市场,借助投资来提高医院服务能力,扩大医疗服务半径,满足区域市场医疗需求。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医院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也逐渐曝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决策性风险。投资过程缺乏科学详实的论证调研,也没有经过民主广泛的决策程序,存在盲目性、非理性冲动,容易造成过度投资、投资失败。部分医院没有准确把握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问题,对成本、医疗资源、市场容量等不加分析,匆忙投资;或是对投资标的、合作方不了解,为后期埋下安全隐患。二类是招标性风险。医院尤其是预算管理医院,在工程项目建设、医疗设备采购中没有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超标采购、萝卜采购,失去制约引发权力寻租和行为。三并购重组类风险。随着新医改对医疗服务行业资本管制的放开,在医疗服务领域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的浪潮。但在资本投资的过程中,不少作为投资方的医院,忽视需求分析和科学调研,后期资源整合困难、效益不增反降,投资沦为“包袱”。

(三)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衡量医院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风险,可以从收支两个方面加以观察和探讨。在营收方面,存在医院内部职工利用职权为亲属或朋友等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偷走”医院收入。而且,当前社会上病人拖欠费用、逃费等现象也屡屡曝光,拖欠、逃费等无疑会影响作为医院主要收入来源的诊疗收入,减少现金流入。在支出方面,对支出审批控制不严使医院内部超支严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超标采购等问题屡有曝光,还有部分人员利用职权侵占、挪用、贪污医院财产,威胁现金流安全。资产管理不严也使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医疗耗材和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加珍惜和爱护,浪费问题严重。此外,债务结构的不合理、其它意外支出(如医疗事故纠纷赔偿等)也会影响医院的现金流安全。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带来的坏账损失、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增加。就医院应收账款而言,有学者(谭淑玲,2014)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事实上,应收账款正成为医院管理者比较头疼和棘手的管理难题,给医院的财务健康和正常运营带来了莫大的风险隐患。病人拖欠医疗费用、员工预借资金、医保机构不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异地治疗为其他医院垫资等都可能成为医院应收账款的来源,如湖南媒体2015年报道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5家湖南医院,被拖欠6个月总金额达3亿元的资金。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和治理,放任自流,医院很有可能因为应收账款规模过巨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威胁生存。

二、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医院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控制薄弱

当前,不少医院领导还存在“重医疗,轻管理”的思维误区,对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不重视、不关心。这种失之偏颇的错误认识,使医院领导将精力与资源更多地投放到医疗业务上,而忽视了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和控制,医院发展出现“一头大、一头小”的畸形局面,内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突出,限制了业务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混乱,财务管理体系羸弱

医院内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经制度,支出审批控制不严,存在超标准接待、超标采购、虚假发票报账、白条入账等违规行为,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资产管理不严,医疗耗材使用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放置、丢弃、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设备保养维修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内部监督弱化。

(三)外部条件复杂,财务发展环境脆弱

外部环境的不给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并且缺乏细化、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医院财务管理失去顶层规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卫生规划时,没有合理统筹分配资源,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使区域之间过度竞争,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医保体系的不完善也给医院的资金结算管理等带来了风险。

三、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疗养护理风险事件防范措施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20-02

医院或者疗养院进行的护理工作一般都是针对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具有直接操作性、护理的连续性和病情变化的不确定性。据相关资料的研究,由护士产生的医疗差错和失误导致的医疗事故频率要远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而针对一般的护工来说,不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操作方式会导致一系列的大大风险事件,对护理安全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1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内容和特点

1.1护理风险及管理的概念和风险事件内容。护理风险是泛指发生在医院或者疗养院的一切因护理问题而产生的不安全事件,主要是指因护理人员产生,也包括其他相关人员造成的潜在风险。护理的对象有病情程度的不同,而护理风险也包括各种隐性的、可避免的、严重的、轻微的或者可能致残致死的风险。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和使用管理手法来进行防范、识别、评价和处理会在护理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使出现的几率最大程度地降低和及时有效得到解决的几率尽量提高,从而减少和避免机构的医疗事故和经济损失。

通过对以往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可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够规范,护理记录不完整,对护理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二是疗养员自身对所患疾病的认知不当,无法和护理人员有效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因处方、医药和用法等出现失误的用药护理风险;四是排除因医疗本身造成的风险,而是由于疗养员身体性能衰退和其他不可抗力等造成的风险;五是因医院或者疗养院管理方式和协调不当造成疗养员产生风险事件,如护士的分配情况。每种情况都有不同形式和发展方式,也有很多例外护理风险事件。

1.2风险事件的特点。不论是各种内容的护理风险事件,都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复杂多变性、存在各个环节和后果的严重性,部分可规范,可通过管理和防范来避免大部分风险事件的发生。其中复杂性体现在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反应,使得病情的治愈和缓解难度更大更为复杂,而整个护理过程,包括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物品的准备、护理中、护理后整个环节中,只要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影响因素

从风险事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可以看出,影响和决定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护理人员的原因、医生原因、管理方式原因和非人力原因。概括来说,护理人员方面有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较低,风险意识缺失,护理态度不够严谨和正确,操作不够专业不符合规范;医生方面对疗养员的病情判定失误以致设定的护理模式或者使用的药品不适宜;机构的管理方面有对护士交接班设置不够合理、对护理人员的审核和评定机制不够完善及护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完善;有来自疗养员本身的风险,如年龄偏大、身体机能损害殆尽、精神状态不好、在外留宿的疗养员因病情突发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者其他意外原因导致疗养事故;非人力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医疗设施具有的安全风险等。

3防范和管理措施

从疗养风险的内容和发生的原因、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从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入手来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

3.1疗养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将护理的各个环节和参与的各个主体都纳入管理范围中,并使用严格的评定制度和奖惩制度来监督执行。具体制度包括以下几点:

(1)疗养院资料管理制度,安排专人使用特定的系统来管理和查阅每个疗养员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资料,包括病情、疗养方式设定、疗养护理人员和护理情况、经诊断的医生、诊断和治疗方案资料等。

(2)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和每天的签到、疗养员的病情记录和护理情况记录等相结合来监督和评定每个护理人员的操作情况和工作效果,最终根据表现情况来进行奖惩。另外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的支持,才能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公正。

(3)规范操作制度,及时更新和完善针对各种病情和不同年龄段的护理标准和操作规范,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护理风险意识培训。

(4)护士或者护理人员的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设定早晚查房制度,交接时间设置在病人不易产生病情变化的时间段,交接班时要交接彻底,内容包括疗养员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发生的意外情况等。

(5)药品管理制度,对医药规范规定的特殊药品进行严格的核对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普通药品进行分类、规范放置,在购进药品时有严格的检验和核对制度等。

(6)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疗养机构保持环境的整洁,对清洁和消毒等有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打扰护理操作和引起疗养员的不良反应。

3.2疗养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疗养机构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产生需要在执行系统的管理基础上对相关的细节进行重视,如注重疗养员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排除因主观因素而产生意外的情况;协调好护理和相关科室的接口,使整个疗养机构能共同解决问题、排除风险原因,明确职责才能更好地做好各自的工作和协商工作;对环境进行改善,如地板防滑、空气除尘等设置来营造安全舒适净洁的环境;对特殊病人增加查房和护理监督的频率和力度,降低其潜在风险发生的几率。

4小结

疗养护理中的风险事件会给疗养员带来极大的健康损害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从风险事件的内容范围、风险事件的发生发展特点、影响风险的因素来对疗养护理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可以相应地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和管理措施来有效降低和避免风险事件的产生。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医院网络及信息安全;现存风险;应急预案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技术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及发展,社会对于医院信息网络风险应对,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风险应对要求,医院信息网络技术重心逐步向分析现存安全风险及提出应急处理预案转变。我国多数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较为健全,以内外网核心交换设备及天融信网闸为基础,逐一构建涉及放射科、急诊、病房及门诊在内网络系统。其中,信息网络指电子信息传输通道,不止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及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更是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及传输信息的有力手段。鉴于此,本文针对医院网络及信息安全现存风险及应急处理预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医院信息网络现存安全风险

按风险来源,医院信息网络安全风险可分为网络病毒、黑客攻击、软件漏洞及操作风险。其中,网络病毒可细分为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及破坏型,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外在表现性及破坏性等鲜明特点,复制力强且迅速蔓延于信息网络中难以彻底根除,直接威胁信息网络中传输安全性,一旦医疗机构杀毒软件过于落后或更新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加剧安全风险;黑客攻击可分为破坏性攻击及非破坏性攻击,轻者非法扰乱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重者非法入侵信息网络系统盗取重要信息破坏系统内数据,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

一旦医疗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初编程设计科学性不足或缺乏全面综合考量,存在产生软件漏洞的可能性成为黑客等不法分子的利用工具,造成破坏系统及盗取信息等問题,甚至设置木马程序及网络病毒入侵信息网络系统,导致系统瘫痪或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大大影响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同时,ip协议中非法分子通过预测序列号等方法,可入侵信息网络系统内部完成信息盗取及破坏系统等任务。此外,操作风险属于人为因素风险范畴,其产生原因与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旦操作人员操作流程不正确或操作经验不足极易造成操作失误客观上加剧管理难度,甚至存在引入网络病毒的可能性。

2医院信息网络安全风险应急处理预案

2.1重视网络隔离

一般说来,医疗机构网络病毒、黑客攻击及木马程序均来源于信息网络外部,而为了保证医院信息网络安全性,以内网及外网为切入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利用网线接口切换内网及外网,通过设置内网及外网闸等方法,以达到有效隔离内外网切断外网木马程序、黑客供给及网络病毒,进入途径的目标充分发挥保护作用,并且不断扩大成本投入,增设非法入侵监测环节,每日定时检查医疗机构信息网络内多台计算机,排除疑似入侵风险,一旦发现入侵问题立刻采取隔离措施,避免非法入侵威胁数据安全。

2.2完善网络协议

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定期清理信息网络系统设置相同ip地址或相同口令,将ip地址及口令与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中计算机maC相绑定,避免不法分子冒领ip地址,进入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盗取相关信息破坏系统安全性,甚至不法分子冒领ip地址或口令受缺少计算机maC绑定,无法顺利进入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内部。同时,利用静态及动态相结合防护技术纳入授权限制访问等机制保护静态信息安全性,以达到限制不法分子随意查阅及盗取相关信息的目标。此外,通过数据加密等方法或借助RSa加密技术能实现动态加密。

总而言之,医疗机构内部构建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应急处理系统及健全统一领导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对于实现医疗机构信息网络有力协调、明确分工及统一领导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并且纳入重大安全事故报告机制能及时有效处理修复相关重大安全问题。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伴随社会不断进步及经济不断发展,未来信息化技术以无线网络为主流发展趋势,而如何保证信息网络安全性已成为每一位无线信息网络用户的要求。因此,相关技术人员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立足于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及实际情况,以现存安全风险为出发点,控制不法分子非法入侵系统行为,确保医院信息网络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便捷、优质及快速的网络服务,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赢得社会及患者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飞.医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应急预案处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8):224. 

[2]李畅淼.医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应急预案处理[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11):145-146. 

[3]刘锋,吴东东,姬晓波.医疗网络与外部网络信息安全交互方案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96-98. 

[4]姚力,冯娟,蒋昆.医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J].中国数字医学,2013(02):58-61.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浅谈规避新型农合医疗保险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广大农牧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对构建和谐内蒙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新农合基金运行风险存在上升趋势,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内蒙古农牧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金运行风险尤为严重。

一、建立长效的风险防范监管机制

首先,建立系统科学的监管机制。要专门设立新农合监督委员会,定期监督检查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收支情况,并向社会公示检查结果。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特别是要发动农民进行监督。为此,一方面要完善制度的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改变新农合的筹资程序,采取政府年初预先拨款资助,然后农民缴费的办法,打破各级政府与农民间在出资上的博弈困境,调动农民监督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医疗服务供方与患者和保方之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供方诱导需求产生的根源。要想减少医生的信息优势,应使医疗机构的信息透明化。最后,引入商业保险,建立“管办分离”的管理机制。保险公司作为独立于政府部门的机构,在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经办工作,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经办之间的分离。保险公司作为专业机构,运用保险精算技术提高新刑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将基金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控制运行风险。

二、健全风险防范的基金制度,降低资金风险

首先、规范基金筹集制度。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责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筹资工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筹资时要以户为单位登记造册,重点核对参合人数、缴费数字等数据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是否存在虚报数额、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县乡两级合管办要定期核对相关手续,检查其与实际金额是否存在出入,防止收款员贪污收缴资金,避免县级财政截留新农合基金。要对基金的解缴和结算规定严格的时限,降低基金被截留和挪用的风险,确保基金安全。其次、完善基金封闭运行制度。这一制度强调财政专户对新农合基金在支付环节、结存环节上的唯一性和透明度。第三、强化新农合基金风险预警制度。加强新农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要求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地区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基金平稳运行。

三、加强新农合医疗服务费用控制,防范基金收支增长不同步

加强对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防止和控制合作医疗基金风险至为关键的方面。为理此,一是要探索建立乡镇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对于不同层次的医院应制定不同的需方费用自付标准,引导患者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促进卫生服务体系的合理分化,控制医保基金的支出水平。二是要针对农村牧区常见病多发的实际,制定并实施新农合基本药品报销目录和农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的使用,以控制定点医疗机构诱导需求的行为。三是要改变对医疗服务补偿的方式。政府可以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算等混合费用支付模式,促使医疗机构自动控制医疗费用。

四、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完善政府及财政对农村卫生的补偿政策,既要改变过去财政养人的局面,建立完整、高效的与财政补助相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又要切实保障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补助持续到位;另一方面要实行医药分开,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在完善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前提下实施医药经营的分离,即将药品经营从医疗机构中分离出去,实行外部化经营管理。医院开处方,药店售药,患者直接凭处方在定点药店买药,这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医疗机构通过多出售药品来获得利益,又减少了医药合谋的可能性。

五、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

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是重点是要通过新农合信息技术中心对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财政部门、银行等相关机构实行严格的网络管理,实现网上数据传输和实时网上审核报账的在线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基金监控系统,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是否到位、农民缴费是否进入专户、基金详细支付情况等进行全程监控,设立基金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保证新农合基金的安全。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操作,可以提高基金运行的透明度,能够避免基金运行过程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保证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指各统筹地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通过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筹集的,用于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进行补偿的专项资金。2010年内蒙古全区共筹集新农合基金18.8亿元,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5元。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新农合制度归属于风险型社会保险范畴,在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者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善可能对基金运行造成风险。新农合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基金筹资、基金管理、基金支付等相关环节,这些风险会严重影响新农合基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2010年卫生厅农村牧区卫生管理处工作总结[eB/oL].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网.2011-2-17.

[2]程晓明.医疗保险[m].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2003.

[3]韩超,王仲斌.小额补助被套凸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漏洞[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9-26.

[4]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取得明显效果.[eB/o

L]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网2010-11-11.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急救设备;存储;待用;安全风险管理;计量质控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急救医学越来越完善,当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急救中心,为突发事件的救护工作创造了物质条件。急救设备的发展,促进了急救医学的发展,同时成为了影响急救医学进步的重要因素。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总结

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急救设备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水平高低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保证设备的规范操作,同时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突出、专业突出、素质突出团队。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医院急救设备的水平、提升医院急救水平、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继风,孙冰,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