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十篇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十篇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6:43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供应链外包服务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的需求特征

(一)信息的开放性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一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它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为物流需求方和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交易平台,使得物流需求方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可以更大范围地选择合适的对象,减少盲目性,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二)合作的互利性

供应链管理将众多企业以供求关系为纽带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由于新产品和新技术共同开发、数据及信息交换与共享、市场机会共享、风险共担等激励因素而连在一起,要求各成员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互补、相互信任、相互协作,以降低交易费用和履约风险。这种不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竞争,而是将传统企业为了各自利益的竞争转变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三)交货的准确性

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和反馈供求信息,运用Jit等技术支持物料计划的执行,可缩短市场反应时间、降低库存水平和减少浪费,给供应链节点企业实现物流作业的精细化运作奠定了基础。衡量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的核心是能否按规定的要求向客户准时交货。

二、第三方物流在公司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形式

在第三方物流内容上,外包形式分为混合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混合外包也叫部分外包,就是企业只是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这是将自营和外包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企业从自身特点出发,将自身不具有优势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这样可以使企业提高效率。但是这种形式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全部外包就是将企业全部的物流作业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全部外包可以使企业充分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集中全力开发优势资源,取得物流外包的最大权益。但是全部外包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在外包服务服务商的选择上,外包形式可以分为总包和分包两种。总包就是指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一个物流服务商。这种形式对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企业对外包商的依赖性会加强,这就要求双方企业文化应该相近,彼此要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目前能够承担总包业务的物流企业还较少。分包就是企业选择多家物流服务商进行外包。分包要求服务商在某一个活动领域内拥有优势,这样多个提供商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风险。分包将一体的物流活动分给为多个独立部分,不利于企业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管理。

在外包层次上,外包形式有随机交易、战术外包和战略合作三种。短期交易情况下,常常会采取随机交易外包形式,企业与物流企业没有契约及合同作为保障。战术性外包则是一段时间内的合作形式,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契约,契约到期,就会发生变更,这种形式的外包具有不稳定性。战略性外包则是形成了建立在长期合作基础之上的,企业与外包商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二)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供应链管理中实行第三方物流,能够可以给企业带来众多益处,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集中主业。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第二,减少库存。企业无法承担多种原料和库存的不断增长,企业必须将一些高价值的部件及时送往装配点,减少库存量。第三方物流通过适时的运送手段和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库存量,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成本优势。第三,节省费用,减少资本挤压。第三方物流拥有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个环节能力的利用率来节省费用,企业可以从中获益。如:企业解散自己的车队可以减少固定设施费用以及员工的开支。第四,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从物流环节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行家具有丰富的物流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高水平完成货主企业交付的物流任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着现代物流系统开发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成为企业之间物流系统网络的组织者,这是一些中小企业无法完成的工作。

三、结论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协助供应链核心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对核心业务的管理,降低供应链核心企业成本,提高核心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可以协助核心企业快速进入新兴市场。因此,充分认识第三方物流在公司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编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何中考.浅析基于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7,(03).

[4]蔡泓.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3).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2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优化

制造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化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中,在管理工作层面的优化就比较关键,其中的供应链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通过从理论层面Ui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从多方面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供应链的管理质量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和管理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也进入到新的发展局面,企业的经济环境已经比较鲜明的突出,在企业发展中的传统模式应用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制造业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方面,在这一管理上的强化,就成为企业成本降低以及增加效益的重要方法。在制造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应用中,在内部资源的应用比较重视,但是在外部资源方面没有重视[1]。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模式的应用,就能将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对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效益比较有利。

再者,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强化,在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层面打下了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理念的进步,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供应链的管理上进行加强就成为发展趋势,这也会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当前已经将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等集为一体,在供应链的管理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方面就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为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支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就提供了很大方便,在支持的力量发挥上也愈来愈重要[2]。企业的供应链科学化管理就能对成本有效降低,将整合的范围拓展到供应链上,企业的主导作用就能有效发挥。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济的发展,在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密切化,行业内部产业升级以及外部市场拓展,对企业自身的运输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现代化的物流发展已经不是单方面的生产以及销售,在购进货物层面的发展也占据了很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就逐渐的向着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3]。在当前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有一些层面需求进一步优化。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和优化措施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供应链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原则方面要加以遵循。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对竞争市场更好的适应,在用户的服务水平层面有效提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就要注重柔性化的应用,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实施中,在协调性的原则以及集成化的原则层面也要充分重视。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单企业间相互关系有着不同,其在整合的特征上比较突出,在供应链当中的资源能有效实现共享,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对整体效益的提高层面有着积极作用发挥[4]。供应链的管理协调性层面,就要注重在利益以及管理的协调上加强重视,将供应链对市场的相应速度有效提高。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

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注重时间延迟措施的科学实施,对企业供应流程能重新规划。在延迟策略的原理从产品外观以及形状等推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再加以确定。在延迟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实现最大化的柔性,从而有利于库存量的有效降低。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的管理应用中,对地理位置布局也要体现出合理性,在总装厂以及目标市场的距离要近,这就比较有利于对市场需求情况的及时性了解。

供应链的管理要在整合措施的实施上加强,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提高。将供应链实施整合,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也是对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制造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优势地位,就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相互协作以及双赢的理念方面充分融入,从而来获得最大利益。不仅如此,也要注重对当前的一些信息技术科学应用,在信息流程的优化方面不断加强,对不同企业关键数据集中性协调。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这就需要将精神文化进行提炼,以及倡导行为文化和创新制度文化等。从多方面来提高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就要从多方面加强细节管理内容的规范,按照详细的管理制度加以实施。通过从理论上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良好发展,在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上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端存真,薛善良,李建平,马继红,杨年宝.航天产品准时装配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4(17).

[2]汤鹏主.制造企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12).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设计;供应链重构?

一、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日益自由化和全球化,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到了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整合、集成和利用由多个企业所提供的信息问题。此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化的、网络化的供应链。?

chopra和meindl(2001)认为[1],有两个原因会导致供应链上缺乏合作:一是供应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二是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时经常会被扭曲。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能够促进信息的共享以弥补以上不足,并且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电子商务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和支付等。其次,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接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再次,电子商务促进企业间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让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运作变为现实。?

maloneetal.(1997)认为[2],信息技术减少了交易和合作成本,从而使层次性的合作提升为市场性的合作。因此,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市场从供应商那里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通过销售商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节约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供应商也能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获取更高的利润。?

众多学者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诸多有利之处,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已有较多研究[3]。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4];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网络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5]。然而在企业如何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上尚有所欠缺,下文将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与重构的方法、原则和步骤。?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原则?

设计有效的供应链,必须考虑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的动态性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外部竞争加剧、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等。为了适应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设计一种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从而达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使供应链各链节、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集成化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柔性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顾客要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供应链系统必须适应这种特点,这就要求供应链包括生产制造系统、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物流后勤系统在内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2.优化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的核心业务过程,这些具有核心业务的独立制造单元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3.简洁原则。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而简洁性成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简洁而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快速组合。比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该少而精,以有利于减少采购成本,实施jit采购和准时生产。?

4.协调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电子商务具有更强的协同处理功能,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5.创新原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环境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求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遵循创新原则。要生成一个创新的供应链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想框架,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

6.战略原则。供应链建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的观点考虑减少不确定的影响。〖jp+1〗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角度考虑,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供应链的长期目标,与供应链的长期战略相匹配,要能预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在企业的战略指导下进行。?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过程?

供应链设计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的过程。分析问题就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从而找出建立有效供应链的机会,同时分析供应链上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那些对供应链的目标构成威胁的因素,通过企业状况与环境匹配,得出建立高效灵活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8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这里指微观环境,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微观竞争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市场特征的过程要向卖主、用户和竞争者进行调查,以确认用户的需求和因卖主、用户、竞争者产生的压力。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供应链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掌握顾客和市场的脉搏。?

第二步,分析供应链的现状。主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的供需状况,目的在于找出现在供应链中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要素,研究供应链开发的方向,分析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等因素。?

第三步,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因为供应链设计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确定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时间等等,通过针对现状分析以及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以免造成浪费。?

第四步,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供应链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运营成本之间的平衡(它们之间往往有冲突),同时还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的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和降低库存成本等目标。?

第五步,构建供应链框架。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供应链中的成员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厂、设备、工艺和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的选择与定位,以及确定选择与评价的标准。?

第六步,评价供应链可行性。这不仅仅是策略或改善技术的推荐清单,而且是开发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开发供应链提出技术选择建议和支持。这也是个决策的过程,如果认为方案可行,就可进行下面的设计;如果不可行,就要进行重设计。?

第七步,设计和创建供应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供应链的成员组成(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原材料的来源,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生产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生产作业计划、成本控制和库存管理等;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第八步,检验和实施供应链。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进行测试,看其是否可以持续满足客户递送的时间、产品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及快速响应关键客户的需求,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性和服务质量。如有不行,返回重新设计。如果不存在什么问题,就可实施供应链。?

此外,在遵循上述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供应链系统中内外要素的制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供应链设计是一个开放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设计就解决所有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产品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同时考虑供应链的结构问题,以获得最大化的潜在利益。再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除了电子商务这一商务环境要素外,供应链的环境因素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设计供应链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宏观环境要素。最后,电子商务环境下产生了各种先进的制造模式,这些先进制造模式一方面为供应链的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宽泛的技术选择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供应链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和重构。?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重构策略?

供应链设计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就是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也即对现有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供应链重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很多管理细节问题,供应链上每一个不适应电子商务要求的环节都是重构的对象。其中涉及面多、影响较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重构、流程重构、资源重组。下文就从这几方面来探讨供应链重构问题。?

(一)组织重构?

组织重构是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方面,它为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建立起支撑的“骨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反映了供应链上的权力关系和联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方式。组织架构的好坏将影响到供应链上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最大发挥,所以说它关系到供应链实施的成败。电子商务环境对供应链的组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供应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应该适应这种特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组织重构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职能机构扁平网络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垂直结构,包括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指令和信息是逐级单向传递的,指令由上到下,原始信息由下到上。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弊端,表现在决策速度慢、信息容易失真和供应链的反映灵敏度低,这种结构已经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所以在供应链重构中要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来代替这种金字塔形结构。扁平化的组织要求减少不增值的管理层次,各级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职能之间进行网络化的连接,信息在组织中是网络化传递,从信息源同时向其他各部门发散。在这样的组织中更多地采用项目团队和矩阵结构的组织方式,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的需要。?

2.进行适当的分权。分权就是高级管理人员把部分决策权分给低级的管理人员,更多地让员工参与决策。分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主动和积极性,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面临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瞬息万变,供应链需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才能保持竞争力,高度的集权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应进行充分的分权。分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分权的偏好,二是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组织分权的偏好高,分权程度高,反之则低。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强,可以分权的程度高,反之则低。这两者的交集就是组织的分权度。不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的分权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有时不以组织的偏好决定,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员工的分权接受程度和能力,让那些有能力和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来承担供应链的部分决策权力。?

3.缔造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供应链上的企业要跟上电子商务时代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就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学习型组织能够自我创新、自我提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永远向上的活力,同时它具有重视知识、鼓励创新、开放思维的特点。供应链的学习型特点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要成为学习性组织;二是节点企业之间在合作竞争关系中要相互学习;三是整条供应链向供应链外学习。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要从这三个方面把供应链塑造成学习型的供应链。?

(二)流程重构?

流程就是做事的方式,流程重构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做事方式,以适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方案制定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流程至关重要。传统供应链流程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地方,表现为:流程各环节质量不统一,导致产品检验、质量监测等成本的发生;流程各环节生产能力不一致,造成大量的在制品库存和等待时间;流程物理路线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流程中运输、转移等非增值活动;流程的过渡复杂减缓了物流、信息流等的流速,增加了管理和后勤系统的负担,等等。流程重构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除非增值活动。通过各环节的协调,流程路线的重新设计,提高各环节质量意识等方法,减少流程中的库存、运输转移、返工、检测等活动。例如,用jit的思想设计流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非增值活动。?

2.工作整合。流程中许多工作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工作的整合,可以减少交接手续,大幅度提高效率水平。工作整合,既可以采取几项工作归一人完成的形式,也可采取将完成几道工序的人组合成小组或团队的方式。?

3.流程改进。将生产周期长的连续式流程,以及因各工序间缺少沟通易产生生产误差甚至差错的平行式流程,改进为同步流程。同步流程的优势在于其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它不仅能缩短周期,而且通过各工序的交流,互相调整,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流程改造策略远不止以上几种,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策略。但不管是什么策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间彼此协调,降低内耗。?

(三)资源重组?

供应链重构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资源重组,电子商务环境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上的企业资源是为功能服务的,随着企业行为面向过程的转变和对企业经营柔性、精简性等要求的提高,企业必须重新构造其资源配置模式以使其和过程相一致。随着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当企业向顾客承诺的交货提前期较短时,为了保证能够实现承诺,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物流或生产能力。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企业的两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资源重组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两种资源。另外,速度作为电子商务竞争的基础之一,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供应链管理也要把时间纳入企业资源管理之中。?

资源重组的核心是供应商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重组,充分利用internet进行搜索,综合评价各供应商的资本、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中挑出适合电子商务供应链战略的部分供应商,形成供应链的一部分。同时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现状,确定企业的目标客户群,形成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时,一条供应链的雏形才算完成。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这种重组的经常性,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然后,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本、技术、人力和信息等资源,把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其优势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局面,把有限的资源从那些弱势项目中退出,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上文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设计和重构策略。首先,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供应链设计应该遵守的原则。其次,通过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的步骤,并阐述了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在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如何对企业进行调整和重构,使设计方案能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切实实施。这些研究结果对企业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具有参考价值,对改进供应链管理绩效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真正有机地结合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绩效,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尚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chopra,s.,meindl,p.supplychain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press,2001.?

[2]malone,t.w.,yates,j.,benjamin,r.electronicmarketsandelectronichierarchies[j].communicationsoftheacm,1997(30):484-497.?

[3]何勇,杨德礼,黄超,吴清烈.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协作策略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27):12-15.?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BSC);层次分析法(aHp)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分工与制造模式的改变,使得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普遍重视。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为使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组织协调而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与销售的管理方法。

一直以来,供应链管理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而资金流或供应链财务层面的管理普遍被忽视,导致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和效率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并直接影响到供应链制造模式的整体运营绩效。

伴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实践,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自身财务的经济性,实际上形成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挤压,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提高,影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给整个供应链的持续运营带来风险。如何解决供应链整体财务状况与融资问题,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为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世界各国银行业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最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服务,同时,供应链金融也为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目前,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学术界探讨与企业界、银行业实践的热点问题。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整体竞争能力,以及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供应链金融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胡跃飞(2007)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了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并且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外延给予了相关的界定;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陈畴镛等(2003)结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点和内容,应用平衡计分卡理论为供应链物流建立平衡计分卡,从供应链物流财务、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基础四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以上主要文章和所列参考文献的阅读,本文将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

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并以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作为其主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供应链各环节的中小企业则是供应链金融的受众。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其运作绩效直接影响供应链的稳定与整体水平。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的运作直接影响到核心企业本身的绩效,因此核心企业必须为其他成员融资的便利性和成本作出安排,这种安排包括直接信用的提供,或以自身信用水平对成员向第三方申请融资提供信用支持。第三方为了提高授信额度核定的合理性,增强授信预警信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授信风险,要对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业务进行交叉调查,核心企业必须向第三方提供中小企业的绩效情况,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依据。

采用平衡计分卡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既能够基于供应链整体评价中小企业的运作结果,也能够基于各项指标体系,为财务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实施提供依据。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既可以作为核心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供应链金融授信的辅助指标,评价的结果对中小企业完善自身起到必要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供应链融资背景下,由于企业间的业务具有自偿性,绩效评价的重点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还包括中小企业经营的行业、商品交易对手、结算方式、过往记录和回款控制等方面的“债项”指标。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特殊的群体,其绩效评价还需兼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绩效评价既要考虑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又要考虑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的构建主要包括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平衡计分卡的意图就是强调所有这些领域的作用,并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平衡。因为中小企业不如那些大企业指标齐全,所以选择中小企业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1.财务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财务业绩指标与经典平衡计分卡都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贷款具有自偿性,是由企业的订单业务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还款依据的。所以这种模式下,对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更加侧重于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未来发展潜力,而且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周期较短,偿债能力方面应着重考察短期偿债能力,财务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客户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客户业绩指标的选择与经典平衡计分卡都注重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及在目标市场中的份额,但这种模式有银行贷款时间的限制以及核心企业对订单交付时间的要求,所以这种模式下尤其注重交货时间指标,且为了避免退货影响还款的时间,产品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所以其形象和声誉也是供应链绩效与获得融资的重要依据,客户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3.内部流程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需要企业能够兼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时完成订单,结算融资贷款,因此,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业绩指标十分重要。为了顺利进行生产,与经典的平衡计分卡一样都需考虑供应商的情况、经营过程、售后服务、创新能力和沟通情况。这种模式下尤其强调时间的紧迫性,所以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制造周期效率这个指标,其考察了快速反应订单的能力,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4.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更加注重企业的信用,而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所以应该重点考察。这种模式下对信息的要求比较高,强调信息的共享水平以防范各种风险。与经典平衡卡类似,这种模式也强调员工的情况,以保证订单的完成,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

确立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就要对中小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由于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指标种类较多,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评价方法的选择就很重要。针对定性、定量指标混合的多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目前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的重要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因为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比较成熟,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以下步骤:

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平衡计分卡设定的指标体系,设计了适合层次分析法的调查问卷,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并请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及这方面的学者和专家进行打分。打分标准依照这样的尺度:用1、3、5、7、9分别表示两个指标同样、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极重要,2、4、6、8取上述比较相邻的两个程度之间的中值。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例,见表5。

由于以上举例所涉及的指标比较少,利用excel将层次分析法所涉及的步骤用表格表示,如表6。

由表6可知,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的权重为49%、31%、20%;Ci=(λmax-n)/(n-1)=(3.054033

-3)/(3-1)=0.027;CR=Ci/Ri=0.027/0.58=0.0467

其他类的指标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或者直接用matlab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为银行开拓了新的业务结构及盈利模式,对核心企业稳定供销渠道有一定的意义。这种“多方共赢”的融资方式日渐成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基于这种模式下的绩效研究很少,但如上所述,绩效对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结合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初步探索了中小企业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的数据搜集困难,而且指标很多,这对实证研究提出较高要求,所以探索其他方法对企业绩效进行研究,以及对供应链上其他主体的绩效评价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92-98.

[2]陈畴镛,胡保亮.供应链物流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140-145.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26(1):49-54.

[5]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7]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1):1-13.

[8]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9]赵道致,白马鹏.基于应收票据管理的物流金融模式研究——nRF-LC物流金融模式[J].预测,2008,27(3):43-49.

[10]郭安元.软科学思想的杰出运用——以深圳发展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管理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2):152-164.

[11]周学农.供应链金融管理[J].系统工程,2010,28(8):85-88.

[12]晏妮娜,孙宝文.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9):1674-1679.

[13]易雪辉,周宗放.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银行贷款价值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1):102-108.

[14]徐贤浩,邓晨,彭红霞.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随机需求条件下的订货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2):63-70.

[15]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16]何明珂,钱文彬.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J].系统工程,2010,28(5):30-35.

[17]Dadam,HuQ.Financingnewsvendorinventory[J].operationsResearchLetters,2008,36(5):569-573.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5

【关键词】分形供应链;平衡计分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SupplyChain)一词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4年的著作《管理实践》(《executionpractice》)中,而后经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85年发展成为“价值链”(ValueChain),并最终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供应链”。传统供应链是从扩大生产(extendedproduction)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但是这样的供应链的结构非常僵硬,往往注重于企业内部业务单元间或企业间复杂的合作与协调,缺乏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有效应变能力,即缺乏供应链的柔性。

分形(Fractal)理论的引入为供应链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由于分型供应链由于本身所特有的自相似、自组织、自优化等特点可以很好的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众多学者已经对分形供应链进行了研究,其中倪沈冰和李俊芳(2003)首次提出分形供应链的概念,并对分形供应链的定义、特点进行了全面概括;周建频和杜文(2005)针对供应链运作环境的不确定性,研究了制造业分形供应链动态适应的方法和协调系统的原理并分析了分形供应链在成本和协同性方面的特点。分形供应链是一种供应链组织方式,其构建的理念是分形方法论,它具备自相似、自组织和自优化等分形特征,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重构性,降低系统刚性。传统的供应链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财务数据,而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影响;而且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而是侧重于事后分析,因此,当发现偏差时,偏差已成为事实,其危害和损失已经造成,并且往往很难弥补。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围绕供应链,对供应链整体效率、各环节的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所进行的评价,缺乏对灵活反应机制的分析与评价。分形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快速的反应机制、分形元的快速重构以及整体的目标驱动,因此,传统的评价体系显然已不能适应注重整体绩效及内外协调的分形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要求。本文将结合分形供应链的特点,筛选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旨在建立与分形供应链相对应的评价模型,从而促进分形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一、全球产业转移形势分析

2008年11月中央推出的“4万亿”救市计划,由于当时主要是针对于基础建设,忽略了民众的生活需求,如今一些后遗症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长期的过度投资引发了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则导致了经济效益滑坡。2012年1~5月份,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4%,其中,国有企业同比下降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78.2%,亏损面同比增长23.1%。另一方面,中国货币基础增长下降、通货膨胀依然是威胁,社会用电量下降、火车运输量下降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缓慢下降的基本面,并对刺激政策形成了“投鼠忌器”的限制。2012年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明显低于2011年的9.3%的年增长率,一季度GDp增长8.1%,增速较上年四季度降低了0.8个百分点,而201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共降低0.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回落幅度有所加大。2012年4月份工业增长率由一季度的11.6%进一步降低到9.3%。在国内经济出现疲软的同时,很多美企,尤其是高端美企悄然开始撤离中国。2012年3月以来,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皮勒、耳机生产商Sleekaudio、玩具生产商wham-o、福特等公司,纷纷将大部分产品陆续从中国多家代工厂撤回本土生产,珠三角地区乃至中个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资源过剩、产能过剩、中国债务危机、通胀危机、民营企业危机、银行危机、房地产危机和消费危机,这危机是中国经济的一座活火山,目前正是暗潮汹涌。全球产业转移预示着新一轮的“大洗牌”即将开始,中国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供应链的改造、升级也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高、新、尖、专等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企业供应链的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绩效分析

供应链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主导企业供需关系为依托,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协同竞争和共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应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设计,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1.企业供应链评价的目的。为了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必须进行绩效评价以监控供应链的表现,并为管理者提供正确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管理,而不是基于所有制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强调供应链的持久和稳定性的绩效,而不是强调短期、企业级的绩效。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在整个最佳供应商选择流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是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掌握供应商发展的动态趋势。

2.影响绩效评价的外部驱动力。(1)行业特征。就不同的范围而言,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行业特征使得供应链管理在绩效的考虑角度差异很大。在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从侧重于采购过程及物料管理,并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在仓储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则偏重于运输和物流管理。(2)竞争者。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在竞争过程中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竞争者的技术优势、产品以及流程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都成为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长期驱动力。(3)技术。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在产品、服务以及信急流上对供应链的绩效的产生影响。先进管理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得供应链管理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得以提高管理绩效,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集成也将信息的滞后和扭曲问题降到最小。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1.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难以定量化或量化成本比较高,只能借助模糊定性的语言描述。单纯的层次分析法很难对定性指标进行正确描述,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隶属函数与隶属度正是针对定性因素,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定性或不确定因素的方法,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可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1)建立供应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设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集合U={U1,U2,U3},设一级指标Ui(i=1,2,3,4)各有Cj个二级指标,其中Uij表示Ui的第j个二级指标。(2)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集。建立评价集V={V1,V2,V3,V4,V5},设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中选用{优、良、中、差、劣}这五个等级并数量化为{100、80、60、40、20}。(3)确定权重。本绩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每一层次上按照其上一层的某个因素对该层因素两两比较确定判断矩阵,然后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该层因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最后计算因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到不同因素权重的优劣权值。(4)找出评判矩阵。评判矩阵是对评价项目集内诸评价因素评价的一种模糊映射,也即各因素对应评语集中各项的可能得分。a单因素模糊评判。设评判对象按因素集中第K个元素Uk进行评价,对评价集中第J个元素Sj的隶属度为Rij,由各单因素评判集组成的矩阵即为由因素集Ui到评价集S的模糊关系矩阵Ri。评价因素集Uk的评价矩阵为Rk,与权重系数向量wk相乘作模糊变换,则得到:模糊评价矩阵:Bk=wkRk。B多因素综合评判。将每个单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Bij综合在一起,构成高一级的综合评价矩阵Ri,采用相同的方法将Ri与权重系数矩阵wi相乘,求出第i个评价因素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i,由Bi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最后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5)最后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分S=BYt式中S为绩效的综合评分值,B为最终综合评价矩阵,Y为评价等级分的行向量,Yt为Y的转置矩阵。S值得大小反映了供应链的综合绩效。

2.应用示例。笔者以X公司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给出了算法示例,作为上述评价模型的应用。为了获得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得判断矩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综合给出评估结果。现给出各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w=(0.32,0.3,0.38)(数据表示三个一级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相加为1)。w1=(0.25,0.2,0.25,0.2,0.1)表示一级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中五个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给出另两个一级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绩效指标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w2=(0.12,0.1,0.15,0.11,0.15,0.1,0.12,0.15),w3=(0.1,

0.09,0.13,0.11,0.1,0.17,0.11,0.07)给出各指标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同理可得B2,B3;B1,B2,B3构成了一个三级指标的评价矩阵R=(B1,B2,B3)t。此计算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值反映的是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的运营情况,结合给定的评价等级分,应该具体分析哪些方面得分低,需要从哪些方面完善改进,需做进一步改善。

四、结语

本文对分型供应链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我国传统的供应链网络(SupplyChainnetwork,SCn)中过于重视物理节点的作用,例如制造工厂、储存仓库等,而缺乏了对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性的认识;再加之企业间信用体系不健全和信息共享不够,这样缺乏企业间的有效信息交流,导致大多数企业还是在单独作战,很少能够将企业自身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因此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可了解整个供应链运行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供应链管理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因此其绩效评价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笔者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最后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宝龙,曾佑新,吴书芳.供应链评价研究评述[J].江苏商论.2011(11)

[2]XilongQu,ZhongxiaoHao.theentropymodelofFractalSupply

ChainnetworkSystemBasedonFuzzyaHp[J].JournalofComputers

2010,5(8):1213~1217

[3]GuLin,DongFang-fang,LiXing.analysisandprospectonFractal

SupplyChain[C].2011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Design

andapplications(iCCDa2011).2011(9):340~34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tjsj/.2012(7)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6

关键词:电商环境;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1845024):基于电商环境下供应链协管绩效评价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化,也开始关注与合作伙伴的整体协同优势。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anderson和HauLee于1999年4月发表了题为“协同供应链:新的前沿”的文章,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被认为是更容易理解和最现实的供应链实践,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方便的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更是被寄予厚望(Sabath,2002)。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测量来监管和控制供应链的流程活动和协同程度。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推动组织活动、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动因。协同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战略协同目标并赢得供应链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了达到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后不仅整体效益提高,而且各个节点企业的效益也能得到提高这一目标,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绩效评价作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要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在国内和国外应用成功率都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衡量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供应链协同的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及时地描述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状况,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通过协同绩效评价可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矛盾冲突和内耗,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理解,发挥整个供应链的优势以获得最大效益;第四,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属于多层次、多指标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类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中去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部分企业以财务指标作为唯一的绩效评价指标,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竞争的加剧,财务指标暴露出只鼓励短期行为、缺乏战略性考虑等弱点。

1.1评价指标的选取

LummusR.R等人(1998)从4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Beamon(1998)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等,定量指标又分为基于成本和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Roger(1999)认为客户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应从有形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pRtm和amR(2002)在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包括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担保成本等。Gunasekaran(2004)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供应链的绩效,应从战略、战术和运作三个层次上分析,并将计划、资源、制造和交货这几个供应链活动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BradleyHull(2005)从供应链的供求弹性角度,实证分析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4个评价指标: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供应链容量利用率、供应链分配问题、价格折扣或成本增加对供应链产生的数量影响。

1.2评价模型和方法

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1992)在《均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均衡计分卡(简称BSC)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评价和激励企业绩效的方法。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1995)提出了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模型,即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它提供了通用的供应链结构、标准的术语定义、与评价有关的通用标准和最佳实施分析,可用于评价、定位和实施供应链应用软件的公共模型。Beamon(1998)提出了一种由三个一级指标(资源测度、输出测度、柔性测度)构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者称之为RoF模型。此模型是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出发,以影响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为基础建立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一个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及多个决策单元问题的效率评价方法。它在1986年由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创建,并广泛使用于绩效评价;narasimhan、talluri和mendez(2001)将数据包络法应用于对供应商的评价。

在我国学者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之后,F.t.SChan和H.J.Qi(2002)将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构造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并将之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无结构特性或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能有效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F.t.S.Chan(2003)在研究供应商选择问题时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并涉及到绩效评价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马士华等(2000)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又提出具体的7项指标,他还认为供应链的绩效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等。学者霍佳震等(2002)以用户满意度的角度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承诺水平、产品价格这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杨金海等(2005)指出从供应链的财务业绩、客户满意、业务流程、节点协调、革新发展及社会责任6个角度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社会责任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王传民等(2009)建立了三层框架结构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张天平等(2010)提出和建立了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绩效指标。

2.2评价模型和方法

马士华等(2002)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参考指标。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SupplyChainCouncilofCeCa,简称CSCC)(2003)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简称SCpR)。方承武等(2005)以层次分析法和顾客满意度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化方法,且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供应链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p(Backpropagation)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的,林丽红和李锦飞(2005)利用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史东成、陈菊红和郭福利(2007)利用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最早由我国学者汪培庄提出,该方法特点在于:评判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此模型应用广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姜方桃(2009)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从定量的角度对集成化供应链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顾小林(2009)应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面向客户内部、管理过程、面向客户外部的绩效三方面以及量化测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史文利等(2010)利用未知集理论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语

通过对上述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总体上包括组织关系、面向流程(包括物流、信息流及信息技术)以及协同知识创新这几个方面。但在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外做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对理论推导多;另外国内较为注重理论机制的探讨,缺乏我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供应链协同实际运作过程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对供应链协同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D,LeeH.Synchronizedsupplychains:thenewFrontier[J].aSCet,1999,6(1).http://ascetcom.

[2]LummusRR,VokurkaRJ,alberKL.StrategicSupplyChainplanning.productionandinventorymanagementJournal,1998,(3):49-58

[3]BeamonBm.SupplyChainDesignandanalysis:modelsandmethod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8,(55):281-294

[4]pRtm.SCoR-model.SCoRoverviewBooklet,2002:1-10

[5]a.Gunasekaranan,C.patel,Ronalde.mcGaughey.aframeworkforsupplychainperformance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4,(87):333-347

[6]BradleyHull.theroleofelasticityinsupplychainperformance[J].productioneconomics,2005,(98):301-314

[7]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theBalancedScorecard:measuresthatdriveperformance[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2(2):71-79

[8]pRtm,Soormodel[eB/oL],http:///html/soor-overview,cfn

[9]LummusRR,VokurkaRJ.Def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aHistoricalperspectiveandpracticalGuidelines.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1999,(1):

[10]11-17

[11]KaplanRS,Dpnorton.theBalancedScorecard.translatingStrategyintoac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6:12-15

[12]葛亮,张翠华.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151-154

[13]张翠华,周红,赵森,常广庶.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6,(6):706-708

[14]方承武,雷勋平.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2,(4):412-415

[15]霍佳震,隋明刚,刘仲英.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同济大学学报,

[16]2002,(4):495-499

[17]殷梅英,王梦光,刘士新.供应链分销阶段运作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0):400-403

[18]史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未知测度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

[19]杨金海,刘纯阳,夏雷.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12):153-155

[20]周淑华.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38-41

[21]罗明,马卫,周叶.供应链生命周期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81-84,104

[22]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5-10

[23]叶春明,马慧民,李丹,柳毅.Bp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业工程与管理,2005,(5):35-38,43

[24]陈坤,洪艳.主成分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析[J].学术交流,2006,(8):107-109

[25]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陆杉,高阳.敏捷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J].2009,26(2):26-29

[27]吴金南,仲伟俊.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1):142-149

[28]郭绪魁,董毅明,袁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绩效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16-19

[29]马晓锋,骆温平.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分析与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6-29

[30]陈冬冬.一种供应链绩效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200-202,210

[31]刘丹,周叶.供应链绩效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为例[J].物流技术,2010,(218):16-19

[32]苏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及其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3]史文利.供应链绩效的多维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陈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仿真研究[D].四川: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9):30-33

[36]余洁.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物流技术,2008,27(2):82-84

[37]段尧清.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研究(Ⅰ)――基于结构方程的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1871-1875

[38]陈学涛,张萍,李初民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市场细分方法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2):40-45

[39]凌一苇.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供应链满意度管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0]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234-237

[41]贾瑞霞,李云.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0,(1):28-29

[42]任继如,张世新.浅析顾客价值导向的供应链协同[J].商业时代,2009,(6):18

[43]王宁.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

[44]马士华,徐贤浩.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2000,19(2):58-61

[45]王传民,彭志忠.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用研究,企业管理,2009,(16):164-165

[46]张天平,蒋景海.三层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求索,2010,(6):38-39

[47]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基于粗糙集的供应链绩效改进决策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2):185-188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7

关键词:产品供应链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实施对策

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提供基于本企业视角的产品制造成本,从产品生产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个产品制造成本中其实包含了该企业上游的供应商的利润,那么到达最终的消费者手中的某种产品中究竟包含多少原材料、人工及流通成本,似乎没人能说得清楚,但这对产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特别是供应链核心企业进行成本改进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持续经济紧缩,许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成本压力,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出发,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成了当前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式,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兴趣。本文在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供应链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立足于作业成本法构建一个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模型框架,为均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收益分配和从数量分析的角度优化供应链整体成本奠定了基础。

一、文献回顾

关于供应链成本的概念与分类界定,相关文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供应链成本即物流成本;二是认为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运作全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将供应链成本等同与物流成本的观点,主要是从后勤过程及活动角度分析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涉及物流成本中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如lin,coilins和su(2001)通过分析后勤过程来确定物流成本,认为物流成本包括存货存储成本、采购成本、订货过程成本、运输成本及仓库成本。manunen(2000)认为物流成本包括在供应链中所有物流引起的成本,以及包括涉及物流的信息流成本。具体包括:运输成本、寄送成本、报关成本、仓库成本、购买成本、订购成本、支付交易成本、材料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及回收成本。

供应链委员会(supplychaincouncil)给出了供应链经营参考模型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将供应链运营成本分类如下:销货成本、总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定货管理成本、材料购置成本;存货储存成本、供应链相关的财务与计划成本、供应链相关的信息技术成本、售后担保/退回过程成本。

tim,milena和yuan(2002)从合作供应链的角度将供应链成本分为两大类:系统所有者的总成本和合作的机会成本。系统所有者的总成本的构成是所选过程和系统的总的生命周期成本,包括获得系统使用、维护、处理错误和无效率的成本及整合生命周期中伙伴关系的成本。合作的机会成本表示放弃更有利合作的价值,它包括变换合作伙伴和合作不稳定成本。

jilie,hobbs(1996)认为,在供应链这种垂直协调组织中,交易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seuring(1999)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传统划分及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将供应链成本划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的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成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

索晨霞、邓子琼(2004)认为供应链成本是指在供应链运转过程中由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引起的成本以及供应链整合过程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具体包括定货成本、购买成本、存货存储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资金转移成本、信息成本、生产成本、财务费用和经营成本、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这里所谓的机会成本包括伙伴选择成本、伙伴转移成本和合作不稳定成本等。

胥洪娥(2003)将集成供应链的各种成本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两种:可见成本是基于活动的不可避免的成本,它只能优化而不能消除;不可见成本是基于集成供应链协调发生的成本,它可以被优化掉或大幅度降低,包括缓冲库存成本、应急的非计划装运成本、间接原材料采购成本等。

以上这些成本划分方法都是从某个角度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类,没有从供应链成本的计量目的、核算统计及数据收集的难易,核算的实际意义等角度去统筹考虑,也没有进一步考虑供应链成本的核算和按产品类别进行归集和分析。

二、供应链成本的构成分析

关于供应链成本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相同之处在于认为物流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本身确实就是在物流(logistics)的概念上发展而来的,但供应链并不等同于物流。一般认为物流涉及的是产品物资从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流动,以满足生产加工或客户的需求。供应链涉及的是从原材料到产品或服务到顾客的所有活动,包括资源的使用、产品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存货和仓储、订货与分销、产品交付及售后服务等。供应链管理就是在物流管理的深度和操作范围的广度两方面的扩展(王国文2006)。因此,物流完成的职能只是供应链职能的一部分,供应链成本以物流成本为重点,但其范围远大于物流成本。

供应链机会成本及隐性成本(或称不可见成本)是否应包括在供应链成本的范围内,首先应对供应链机会成本的概念和分类作一界定。所谓机会成本,是由于选择某一方案的同时所放弃的选择另外其它方案所可能带来的收益。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一般要考虑存货资金占用成本、缺货成本等机会成本,这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决策分析所必须的信息资料,但考虑到供应链成本核算是以实际发生的会计成本为基础,机会成本的估算应当单列出来,用以进行成本决策分析。另一种供应链机会成本是由于企业选择加入某一供应链所放弃的无法加入其它供应链可能带来的收益,如伙伴转移成本和合作不稳定成本等。它是一种未发生的基于备选方案收益的、用来和现在所选方案比较的成本。供应链组建和整合中已发生的合作伙伴选择成本、伙伴转移成本及针对合作不稳定发生的关系整合成本都应作为供应链交易成本处理,而未实际发生的如放弃更有利的合作伙伴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只能是企业衡量自身决策有效性或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应当成为供应链成本核算的一项内容。

供应链隐性成本(不可见成本)是基于集成供应链协调发生的成本如缓冲库存成本、应急装运成本等。划分显性与隐性成本的依据是该成本是否是维持和协调供应链正常活动所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成本。显性成本是企业完成正常的业务活动所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成本,它只能得到优化而不可能消除;隐性成本通常是基于无效作业或非增值作业,通过供应链集成或协调可以大幅度降低或消除的成本,如缓冲库存成本、不合格品返修或报废成本等。之所以称为隐性成本或不可见成本,是因为这些成本的发生伴随着企业的正常业务活动,不经过业务流程分析或供应链优化活动无法合理识别它们。供应链隐性成本是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可以进行优化或大幅度降低的成本,因此它不仅是供应链成本的构成部分,而且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对象。但隐性成本可能发生在供应链成本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它和显性成本相对应,因此依照其它标准进行的供应链成本构成的分类中不应单列隐性成本。

供应链成本构成的分类方法众多,作者以为供应链成本的分类应当以简捷实用,易于扩展,便于进行产品的供应链成本分析为原则。seufing将供应链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的分类方法受到较广泛的认可,但作业成本包含的内容过于宽泛,且与其它两种成本有交叉重叠的现象,从物流成本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的角度,应将物流成本单列出来,把作业成本分解为物流成本和制造费用,因此供应链成本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制造费用四个层次。

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还应当包含和关注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客户使用成本及社会责任成本。研究开发成本是为产品的创新设计和改进而发生的费用,应当归属于制造费用中;客户使用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直接耗费,可归集在直接成本中;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承担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治理及产品回收等成本费用,应归属于制造费用中。

这样就把产品的供应链成本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直接成本是和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直接相关的、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或增加所消耗的物化或人力费用,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器成本、客户使用成本。物流成本包括与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物料空间移动所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搬运成本等。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供应链整合所产生的成本,这些成本来源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相互协调和交流,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合作伙伴的成本、流程再造及关系整合的成本等。制造费用指上述三种成本以外的所有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包括生产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社会责任成本等。

三、供应链成本核算框架的构建

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五种运作主体组成,供应链运作的源动力是顾客的需求,以顾客订单或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为起点,制造商进行生产准备并向供应商订货,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传递通常是逆向的、以最终顾客需求为主导的,而供应链成本核算一般是以制造商或零售商为主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以收集各节点企业,特别是其相临的关键节点企业的产品成本信息以进行供应链整体的成本优化为目的的内部管理会计活动。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就是以某产品为核算对象,以该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和消费者为核算单位,分别计算并汇总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其目的是准确计算产品供应链不同环节上成本的类别与金额,为节点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提供依据。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核算的目的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提供支持,核算的频率与期间依照管理者的要求确定;产品成本核算项目的划分不同与传缆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成本数据来源于供应链上不同的组织;核算的组织成本较高;可能存在部分节点企业成本数据的扭曲。

依据以上特点,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应当在不影响当前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设置直接成本等辅助账户进行单独的核算。其基本思路是由供应链核心企业组织各节点企业按供应链成本的构成设置直接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制造管理费用四个一级科目,按各科目的具体内容或支付形态及产品类别再设二级及三级明细科目,按照财务会计核算的流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进行账外的供应链成本核算。这种通过设置辅助账户进行账外核算的模式,不需要对现行成本计算的账表体系进行调整,又能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产品供应链成本资料,简单可行,易于为财务人员所接受和掌握。

制造企业的产品供应链成本核算涉及的辅助科目主要是:“直接成本”:一级科目核算和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直接相关的、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或增加所消耗的物化或人力费用,下设内部零部件买价,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器成本及产品使用成本等二级科目,还可依据物料类别在直接材料下设三级科目。

“物流成本”:一级科目核算与产品生产或服务形成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物料空间移动所引起的成本,下设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搬运成本等二级科目,各二级科目下还可以依据费用支付形态如材料费、人工费、其它费用等设置三级科目。

“交易成本”:一级科目核算企业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进行供应链协调和整合所产生的成本,下设置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契约实施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关系整合成本等二级科目。

“制造费用”:一级科目核算企业为管理和组织车间、分厂生产而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以上三种成本的共同费用,下设制造管理费、研究开发费用、社会责任成本等二级科目,制造管理费下可根据费用类别设置机物料费用、人工费、修理费等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通过以上科目设置将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后,各节点企业还应当采用适当的标准将成本在半成本和产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准确地计算出单位零部件或产成本的成本。核算中应当注意“直接成本”科目下分设供应链“内部零部件买价”二级科目,这是由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构成了下游企业的零部件或产品的买价,在进行以供应链节点企业一体化的产品成本核算中属于内部转移成本,是应当相互抵消的,这也是供应链成本分析并协调内部转移价格的一个重要依据。供应链产品直接成本不再包括财务会计成本核算中直接成本所包含的采购运费及运输保险费等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单列并成为供应链成本控制管理的重点。

供应链节点企业如供应商等只是总体名称,当供应商为多个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通过exe-cel表格进行该表内容的整理和计算,从而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上节点企业成本构成及收益状况分析非常方便快捷。

四、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实施对策

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是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重点关注能通过供应链企业问协作实现有效降低的物流及产品成本等的节点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核算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成本效益原则,供应链成本核算分析的目的在于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成本核算的繁简程度及侧重点应有所选择;二是可控性原则,供应链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应重点选择那些与核心企业信息共享程度高、合作依赖性强的合作伙伴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分析;三是收益共享原则,通过合理的收益共享契约设计,使节点企业获得适当的回报,是保障节点企业参与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协作,并保持供应链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进行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前提。在企业未加人供应链时,常常把产品成本信息作为企业核心机密加以保护。随着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深化,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成本和技术信息的共享程度在加深。事实上,在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制造商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将产品目标成本细分到零部件水平的成本目标上,并通过零部件采购价格控制将成本缩减压力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常常是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图纸进行产品零部件加工,只有与制造商合作进行其产品开发与流程优化才能使其成本等到大幅度降低。因此,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成本信息共享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从供应链整体的协调发展来看,制造商与供应商都有必要准确掌握产品的成本信息,为零部件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然而,由于服务对象和核算体系的不同,企业很难直接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中获得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主要是因为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够准确,其次是产品成本核算项目与供应链成本核算项目的划分也不一致。

供应链成本核算应当以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为基础。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为核算原则,通过划分作业池与识别作业动因,准确合理地分配生产与管理中的间接费用,从而为各个节点企业的作业成本分析奠定了基础。作业成本法中的资源通过人工、设备、材料或场地等的成本来描述,活动/作业是执行活动的组织和责任主体,分单位级、批别级、产品级作业等,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计量,是资源成本向作业归集的依据,作业动因是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清单及所消耗作业的数量性计量的过程,是将作业成本向成本对象归集的依据。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定义和确认作业及作业中心,二是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所在的那个中心所执行的作业,三是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或服务上。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如图1所示。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企业,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可以通过作业成本的分析和重新归类较容易地获得。我国很多企业未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就需要对原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于重点的合作伙伴企业,应按照作业成本法思路进行成本分解。对于一般合作关系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由于其信息共享及协作依赖的程度较低,可以简化其产品成本的重新分类核算,或者直接以其下游企业对其产品的采购价格作为原材料成本并人供应链成本进行核算。在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类归集的基础上,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对比同类产品其它供应链进行分析,确定进行供应链成本改进的重点环节,再进行进一步的作业活动分析,优化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五、结论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核算与分析是达到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优化与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以直接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及制造管理成本为成本核算项目,通过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辅助核算,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核算分析,可以为供应链管理决策提供更有价值、更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供应链企业间协作进行新产品开发、库存优化、收益分配等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依据,为优化整个供应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stefanseuring,mariagoldbaeh,供应链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27

[2]冯耕中,李雪燕等,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6-70

[3]索晨霞,邓子琼,供应链成本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3):86—88

[4]任敏娟,施先亮,基于abc分析的供应链物流成本计算[j],物流科技,2006(7):110—112

[5]rope~booth,applyingactivityanalysist0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accounting,1997,75(3):202—203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8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如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第二种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第三种概念采用增值链的方法,是一种范围更广的观点,如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的定义,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客户;(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

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在这里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6r为目标对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应将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职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外部集成阶段。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企业结构,从而实现对企业内外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

2.敏捷供应链。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开放、共享和集成。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都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借助敏捷制造战略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3.绿色供应链。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由于公众、法规及环境标准的压力,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压力,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供应链流程,把环境问题融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为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4.供应链的设计。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必须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即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有效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型产品(functionalproducts);反应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边际利润高、需求不稳定的革新型产品(innovativeproducts)。

5.供应链伙伴选择。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合作和能力的协同,来有效地实现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供应链的伙伴选择涉及到诸多因素:如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加工能力、运输距离、企业信誉、批量柔性、技术实力、资金状况等。大多数关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定性的或实证的,考虑经济上的重要性,定量分析就非常适用。目前,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分成三类:线性加权方法、数学规划方法、统计/概率方法。

6.供应链库存技术。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vmi是以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该方法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jmi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强调供需双方同时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可消除供应链上的需求变异和放大现象。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能同时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其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

7.供应链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edi、基于internet、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错误,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8.供应链建模技术。研究供应链建模技术,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模型对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各项分析和决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供应链建模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设计法、近似方法、基于仿真的方法。网络设计方法一般使用整数规划或混合整数规划来描述和求解问题模型,建立的模型可以覆盖供应链管理中的所有决策领域,但对于规模较大的模型存在着求解困难的问题,另外模型考虑随机因素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近似方法主要用于供应链多级库存问题,研究在考虑多级库存情况下建立库存控制策略及确定控制参数,该方法在降低库存、提高用户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相当重要,但它忽略了非平稳随机因素的存在、忽视了生产和运输问题等。基于仿真的方法可用于分析全面的供应链模型,由于不存在数学求解上的问题,因此建立的模型可以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包括结构上的和参数上的随机性,比较适于评价现有策略。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总结近几年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是目前另外一个得到广泛研究的领域。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运行的绩效,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优化与重建,以获得更加精细的、敏捷的、柔性的企业竞争优势。供应链重建的原则应该是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站在供应链系统的高度,为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工作流的快速响应和敏捷通畅,调整企业内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3.供应链绩效评价。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有较大差别,在绩效评价上也有所不同。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供应链绩效定义,如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为企业的业务提升服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建立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子系统的绩效必将是未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国权.供应链管理.中国软科学,1999.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9

【摘要】本文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探讨成本控制思想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并就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构成进行分析,超越传统成本控制的内部局限性,用战略视角看待供应链节点企业外部行业链中供应商以及客户层面的成本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的信息平台:URp。

以商品、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有力地推动全球化市场竞争与企业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主要特征是: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单体竞争已经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群体竞争,或者是联盟与联盟之间的群体竞争。而成本控制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群体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将成本控制思想融入供应链管理,并就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构成作了分析,对供应链环境下三个层面的成本进行战略性控制,即交易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以及直接成本控制。通过成本优化战略,拉动竞争优势,实现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的竞争战略。

一、基于战略层面的成本构成分析

传统的成本观念,仅考虑企业的内部成本,将成本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业成本),而没有考虑与供应商和客户等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交互界面上的交易成本。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具有战略性,因为它将传统的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拓展到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要对供应链环境下这种跨组织的成本进行战略性控制,就必须进行价值链分析,而价值链包括两个层面――公司内部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其中公司内部价值链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同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价值链发生相互作用,是行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供应链环境下企业成本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

这三个层次的成本构成分析如下:

(一)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单个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和机器成本。但在供应链环境下,直接成本控制已不单纯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生产管理活动,它必然与上游供应商的供货活动和下游客户的采购、进货活动产生联系。

(二)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所有与供应商和客户处理信息和通讯的所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的交易关系。因此,这些成本随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并共同受到影响。信任、合作、信息共享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要根据与客户、供应商、合同谈判等交易来分析。

(三)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是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活动所引起的,是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客户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随企业生产活动和组织结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它提供了正确的分析工具和信息,使供应链管理者用少量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战略实施

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就是优化和重组企业内部、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产品、信息和资金流,以降低成本和达到成本控制目标,进而实现取得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战略。实施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的战略,可以理解为对成本控制方法与措施的构造与选择。它以成本控制过程为轴心展开,是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而对成本控制方法、措施、制度等所进行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都具有长期成本降低措施成分,带有对成本控制的具体战略进行选择的倾向。由此,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是着眼于整个供应链大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企业竞争战略的成本战略。

(一)建立战略联盟:交易成本控制

交易成本是发生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交互界面的一些间接费用。这些交易成本主要有:信息成本、订货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售后担保(或退回过程成本)和财务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是一些机会成本,往往不能定量分析,只能进行定性分析。由此,要达到该层面交易成本控制的目标,供应商和采购商必须建立起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即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这种联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增进信息共享和交流、保持合作伙伴之间操作的一贯性,共同确定交易动因,剔除不增值的交易作业,以达到共同降低信息成本、订货成本、采购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的目的。

(二)战略互动:作业成本和直接成本控制

互动管理im(interactivemanagement)是供应链节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与其它合作伙伴之间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工具和管理平台,实现透明、协作和互动一致的管理策略和手段,以实现供应链的资源的最佳组合和调度,极大地降低供应链资源的运作成本和浪费。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是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协作和互动共同完成的,其战略目标是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因此,本文将供应链合作伙伴协作和互动进行作业成本和直接成本控制的方法称之为战略互动式控制,其工具主要是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供应商或客户等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通过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流程,剔除内部价值链中非增值活动,如:过度生产、不必要的开工、过度库存、过度加工等非增值作业,以达到作业成本缩减的效果,进而达到设定的作业成本控制目标。

供应商和制造商交互界面的直接成本主要有制造商的购货成本,对于供应商来说则是货物的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制造商要控制购货成本,必然向供应商提出压价要求,基于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合作信任关系,制造商应协同供应商制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成本目标控制计划,将市场驱动层面的成本压力分解为交易层面的成本压力和最终分解为产品零部件层面的成本压力,通过市场驱动层面成本目标设定产品层面成本目标设定零部件层面成本目标设定的目标成本的控制流程,结合流程优化的精益管理,达到共同控制交互界面的直接成本控制的目标。

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中的直接成本的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即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通过价格控制来实现。辨别和归集分配直接成本到成本对象中去。但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其内部价值链中的直接成本的控制要从分析客户可接受的成本入手,结合企业生产流程,通过直接成本控制计划直接成本目标设定直接成本缩减目标当前成本当前客户可接受价格的分析流程进行目标成本控制。

三、URp信息系统:成本控制战略互动的信息平台

当前供应链节点企业实施的eRp信息系统,难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战略成本控制,呈现出较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随着企业竞争环境从内部战略转向联盟体战略,eRp在实现联盟体战略,即实现企业内部人员、企业与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调商务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此外还存在互联互通性差、客户意识薄弱、集成度不够、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和高风险性等缺陷。URp(UnionResourceplanning,联盟体资源计划)是一个国际权威组织GartnerGroup提出的概念,是面向企业供应链这个经济资源联盟体的商务和应用而提出的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从设计思想入手,将“企业资源计划”提升为“联盟体计划”,从根本上实现对eRp的全面创新和突破。它不但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材料、设备、方法、信息和时间等诸多资源实行综合优化管理,而且把战略延伸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乃至整个供应链。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资源运用情况实时和适时地了解,协同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财务监控、成本控制和业务协同,实施整个供应链价值一体化的成本战略。它通过如下互动方式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战略:

(一)信息流互动

通过信息流的互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实时了解其他合作伙伴的采购、运输、仓储、生产和产品销售等信息,便于信息的沟通,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和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成本控制的计划。

(二)物流互动

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互动是互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物流互动,可以有效解决需求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减少生产资源的浪费和保障物流的畅通,降低基于物流的作业成本。

(三)资金流互动

资金流互动包含供应链中的现金流、信用额度、以从基于协作企业之间可预期和可计划的现金流、信用额度的企业现金管理策略。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通过资金流的互动,可以有效降低他们之间因交易活动产生的财务成本和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资信评级,保障资金流在供应链的顺畅流动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战略。

(四)人力资源互动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供应链环境下的人力资源互动能在整个供应链中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团结协作以降低供应链的人力成本,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URp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个战略互动的信息平台,它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互动和人力资源互动,有效地降低了供应链的总成本,成为供应链环境下成本控制信息畅通的有力保障。因此,URp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环境下成本控制的战略互动信息平台。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篇10

摘要:本文以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突破组织界限的价值链中各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对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可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价值链中所有企业都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标。

关键词:价值链;节点企业;作业成本

伴随着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竞争范围已经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供应链,企业竞争的重心也转移到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服务竞争上来。这些变化从而要求企业不仅关心自身,还要关注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受到挑战。为了提升企业战略,美国战略管理学家porter(1985)第一次提出价值链分析的方法。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做出的所有价值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价值链的范畴从核心企业内部向前延伸到了供应商,向后延伸到了分销商、服务商和客户。这也形成了价值链中的作业之间、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公司和客户以及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各种关联,使价值链中作业之间、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影响价值链的业绩。因此,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thompson,1967)。thompson还认为,价值链中作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即它们的联系越强),就越需要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各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把生产资源的分工协作和物流过程组织成为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供应链,使处在价值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取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的(王万忻,2004)。

一、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基础

公司的完整价值链是一个跨越组织边界的供应链中顾客、供应商亦即价值链中不同企业所有相关作业的一系列组合。协调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能够协同运作。而如何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各公司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依赖的作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等两类问题就成为协调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关键。管理手段与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合并的、系列的还是互惠的关系)以及这些公司所从事作业的不确定性有关。

1.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手段

一般地,我们用行政命令作为主要手段协调公司内部的关系。然而,价值链中的各个公司相互独立,无法用正式权威的行政机制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Gulati和Singh(1998)认为,采用激励机制、标准操作程序、争端解决过程和非市场计价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激励、监督甚至适当的命令,可以达到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目的。

2.信息共享与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要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关系,就必须对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有关信息进行共享和沟通,从而使价值链中的企业全面快速了解和掌握价值链中其他联盟企业所发生的有关作业,并对这些作业从“价值”的角度重新进行串联,有效地安排作业。而协调的过程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是否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将最终导致资金的流向。如果信息不对称,价值链中节点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流的关键点而配置资源、安排作业,产生额外的成本。然而,当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之间实现相关信息的交流时,核心企业会通过协调的方法,促使价值链中各企业不断提高有关作业的效率,实现价值链的最大增值,也强化价值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的竞争力(这需要核心企业对于合作企业有所承诺,如共享的信息只用于提高供应链的作业效率,而不是淘汰效率不高的伙伴企业及其作业等等)。

现实的问题在于信息协同行为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机密,另外,如果信息协同所要求的某些额外投资属于专属资产,还会增加价值链中联盟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都使得价值链中的企业有可能对于协同沟通有关信息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实现公司间敏感信息互换的基础条件,就是在价值链中相邻节点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而核心企业的信誉会直接影响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相互间的信任程度。

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所共享的信息与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及其发展阶段有关。tomkins(2001)在一定的框架下对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信息以及会计的作用进行了定位。他把与“建立诚信”有关的信息称作第一类信息,把与“掌握事项”有关的信息称作第二类信息。他认为,诚信建立在公司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核心企业可以借助于第一类信息,获取第二类信息,并在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进而掌握、协调并控制价值链中企业所发生的有关作业,管理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司整个价值链的增值。tomkins(2001)还认为与“掌握事项”有关的第二类信息能使企业“对协作的前景进行计划和决策”,特别能“对战略、投资和正在进行的运营做出经济评价”。因此,获取第二类信息,可以将价值链上的节点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掌握价值链中发生的相关作业,协调、管理和控制发生这些作业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盟,实现成本控制,增强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掌握事项”必须以“诚信”为前提。

3.节点企业之间资金往来的管理

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之间发生的作业种类繁多,控制作业的人差异明显(如投机型或理智型),使得节点企业之间可能发生的作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价值链中的联盟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购买的专属资产或通用资产不同、各企业的不确定性水平和经营环境不同,以及作业发生频率不同等特点都会直接影响节点企业资金往来的管理方法。

williamson(1985)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理解价值链中公司之间资金往来的管理。他认为,之所以需要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是出于防止某联盟公司的潜在投机行为,保护价值链中其他参与合作的节点企业利益的目的。另有研究表明,企业信誉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相互间的信任程度,因而在治理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时,可以将企业信誉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去影响企业之间需要正式控制的水平(Dekker,2000;tomkins,2001;VandermeerKooistraandVosselman,2000)。一般来说,价值链中有资金往来关系的企业数量越多,需要控制的问题也越多,合作者需要受到的保护也越多。而用诚信做保证的“第一类信息”,可以增加伙伴企业的信心,相信合作者互相之间不会发生不正当的投机行为。

二.公司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完整价值链分析

1.完整价值链分析(VCa)的基本原理

公司的完整价值链是一个跨越公司边界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所有相关作业的一系列组合。完整价值链分析就是核心企业将其自身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联系起来共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具体来说,完整价值链分析的步骤如下:(1)把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与战略相关的作业、成本、收入和资产,并把它们分配到“有价值的作业”中;(2)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各项作业,并根据这些作业,分析形成作业成本及其差异的原因;(3)分析整个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核心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作业的相关性;(4)利用分析结果,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porter(1985)认为,分析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的会计信息,可以优化、协调整个供应链的作业绩效。事实上,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一旦参与核心企业的完整价值链分析项目,便与核心企业及其伙伴公司一起形成战略联盟,共享与价值链有关的作业成本和业绩信息。与单个公司从外部角度对这些企业的作业和成本进行假设而进行分析相比,合作的精确性要高,范围更广。另外,参与完整价值链分析的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信息共享以后,核心企业不仅能够增加伙伴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购货方的收货效率,减少存货滞留,降低供应链成本,还可以提高价值链各节点企业中相同类型的作业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最终提高公司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效率(DekkerandVanGoor,2000),并在未来吸引价值链中更多的企业加入合作联盟,使核心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价值链中所有企业的绩效。

thompson(1967)认为,供应链中作业的相互依赖是连续的,前期发生的作业会影响后续发生的作业,而本身的作业并不受影响。也就是供应链上一层作业会影响下一层资源的消耗。为了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支持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核心企业可以采用基准分析、战略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成本分析方法,对供应链中的连续作业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中作业成本和作业之间相互依赖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分析结果帮助节点企业改进和管理作业,协调、控制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例如,核心企业对参与价值链分析项目的供应商,提供包括核心企业作业成本在内的部分成本分析结果,如公司与某供应商作业有关的作业成本、他们所在供应商网络的平均作业成本等等。依此,供应商可以用自己的成本加上网络平均费用与网络内平均成本进行对比,通过基准分析了解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作业,控制成本。公司也可以通过关注供应链的分布网络进入公司不同成本库的资源要素即作业成本,及时取得供应链中有关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的信息,并利用该数据对不同类型、不同网络的成本库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再者,公司储运部门还可以利用供应链中节点企业成本信息的分析结果,与有关供应商就供应链成本业绩及其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改进作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实现价值链的增值。

总之,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对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1)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如核心企业对联盟供应商个体提供价值链中其他联盟企业的有关数据,与供应商就其成本结果与网络平均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供应商可能的作业过程及其改善,以及改善后的预期结果进行讨论,会增加供应商对相互之间意图、需要和过程的了解,加强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凝聚力。(2)价值链中联盟企业间成本信息的客观透明。当供应链运营成本的变化结果变得透明时,联盟企业就可以自己判断实现价值链增值的可能性,以及因提高利润而得到的正常利润分成,有利于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相互间进行广泛联系、协商和决策,也有利于保证价值链中联盟企业的诚信。

2.传统管理会计在价值链分析中的局限性

以附加价值概念为导向的传统管理会计,只考虑企业内部价值的增加,没有反映价值链中相邻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遏制了公司可以通过协调这些相互依赖关系而应能取得的机会成本优势。具体来说,在实施价值链分析时,传统管理会计的重要缺陷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主要关注责任中心而不是重要的作业;第二,当企业内部一个部门的成本和业绩经常依赖于另一部门的成本和业绩时,它们不考虑这些部门(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三,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反映正在发生的作业,缺乏成本驱动因素的累计数据。

附加价值观点的缺陷在于核心企业与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缺少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只注重实现自身最大的买卖差价。一方面,对于供应商而言,核心企业在购货时才开始进行原料的成本分析,忽视供应商所提供原料价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该原料的作业成本,更没有开发与供应商之间可能的联系;另一方面,对于客户来说,一旦产品销售结束,核心企业则停止成本分析,失去了与客户进一步发展联系的机会。虽然所有权总成本系统(totalCostofownershipsystems,tCo)考虑了向特定供应商购买产品所引起的如与订购、运送、质量和管理有关的费用(ittner,etal,1999),但没有分析整个价值链上有关客户和供应商的成本信息。而利用作业成本计算原理,以价值链为基础分解价值链中各企业发生的所有作业,全面分析价值链中所有相关联企业(如供应商和客户)的作业和费用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并确认这些作业和费用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再通过定位、协调和优化价值链中的单个作业本身及作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价值链中所有企业、所有作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价值链中各企业的最大增值。

可见,确定特定的作业成本驱动因素,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可以解决传统管理会计在实施价值链分析时难以解决的部门(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问题。Hergert和morris(1989)也认为,以作业成本计算原理为基础可以解决实施价值链分析中的一些会计系统问题。此外,战略成本管理已经将作业会计信息用于发展和支持公司不同战略层次的决策,如公司竞争者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公司营运价值链分析等不同战略层次分析,并为战略管理会计所采用(Lord,1996)。而作为战略管理会计(Sma)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链分析,可以作为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开发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联系。

三.完整价值链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参与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项目的联盟企业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协调获得潜在利益,但也可能因伙伴企业的不确定因素而产生风险。因此,核心企业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必须在充分考虑价值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治理结构,使其既能适应核心企业业务特点,又能够处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可能发生的投机行为而引起的交易风险,来管理和协调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使节点企业相信,与企业自己通过个别行为和权威的力量追求企业自身最优化相比,核心企业进行整个供应链的合作管理会更加有效,便会增加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的合作意向,从而使公司的完整价值链分析成为可能。而参与公司完整价值链分析项目的节点企业可能发生的特殊风险及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有如下三个方面:

1.敏感信息的交换

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的意愿是公司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第一个不确定因素。当客户和供应商互相交换对方的成本和绩效信息时,企业会对自己的谈判状况和机密信息泄露给竞争者存有顾虑。因为竞争者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成本信息,了解供应商的相对效率,并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投机行为,获得将来在价格谈判上的潜在优势。特别地,最早参与完整价值链分析、改进供应链作业项目的供应商,特别担心核心企业会利用它们所提供的信息直接比较其运营效率,要求自己提高效率,直至网络平均水平,否则被淘汰出局。因此,如果核心企业不能确保不用这些秘密信息打击参与完整价值链分析合作项目的节点企业,节点企业就不会参与核心企业要求信息共享的、改善完整价值链的合作。

因此,为了减少供应商信息被滥用的顾虑,核心企业需要对供应商明确说明敏感信息只是用于开发公司供应链,实现“多赢”的目标,而不是分类比较供应商效率,迫使供应商提高其效率到网络平均水平;除此以外,核心企业还需利用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结果与有关供应商共同改进供应链中一些效率低下的作业。相反,如果企业不守信用,用投机方式利用供应商所提供的敏感信息,则会在整个供应商网络内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从而严重降低公司声誉,对公司缺少信任,也破坏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供应商与其合作的意向,最终恶化供应链上所有各方的关系,当然也就谈不上降低供应链中的潜在成本。事实上,实现供应商敏感信息共享的基础就是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信任(如商誉)。当核心企业反复利用敏感信息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而没有投机地利用信息)时,会进一步加强公司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互相之间的信任。由此可见,核心企业在供应商网络的声誉以及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信任,会对核心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承诺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也使其成为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最有权威的机制。

2.成本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公司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的第二个不确定因素在于成本、投资及预期收益的公平分配。解决了诚信问题,企业决定是否参与合作还必须就以下两点进行分析:第一,进行完整价值链分析合作项目的风险及其收益率;第二,联盟企业预期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

tomkins(2001)认为只有当公司的合作者能取得与风险相当的收益率、并有希望得到公平份额的利益时,才愿意投资并参与完整价值链的分析项目,进而才有可能改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供应链中有关作业的效率。因此,基于价值链分析,核心企业在调整和改进公司供应链、实现了成本控制、提高了作业业绩、增加了盈利能力(价值链增值)以后,根据所发生的成本、投资及其项目风险,对该价值链所增加的盈利进行公平分配非常重要。特别地,如果核心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业绩,需要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对某项新技术进行投资,节点企业在参与项目之前必须对该投资项目进行评价,通过作业成本模型与公司做进一步协商,以解决成本、利益和投资的共享问题。例如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谈判,采用上调供应商商品价格的方式,分担供应商投资,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

3.对特殊资产投资的使用

前已述及,如果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合作项目需要联盟企业共同投资某特定资产改进供应链时,除了实现合适的收益率,联盟企业还必须确信核心企业不会将该特定资产挪作他用,并且该资产在此项目之外对核心企业来说价值很低(williamson,1985),否则联盟企业不会出资。这是第三个不确定因素。

Gulati和Singh(1998)认为,如果联盟企业之间已经通过以往的业务往来关系建立了某种信任,就可以假设联盟企业之间不会因为进行共同价值链分析、互换敏感信息而发生互相投机的行为。然而,如果某节点企业与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还没有足够的信任,但愿意加入完整价值链分析的合作联盟,这时核心企业需要采用一系列正式的控制机制维持各企业互相之间的信任,如要求新加盟企业签订关于利益和成本共摊的契约协议、采购量和合作关系的长短、信息交换的保密协议、设备的联合投资,以及互相抵押等等不同形式的协议,直至由于改进价值链而使企业业绩发生变化。

四.结论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范围超越自身的资源而延伸到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竞争范围也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从以上分析可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以完整价值链分析作为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有利于研究价值链中处于不同企业的连续作业,以及价值链中影响作业成本的因素和作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水平,有助于理解供应链营运变化及其对供应链业绩和成本的影响,对于开发、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合适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进行成本控制,使价值链中所有企业都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实现“多赢”的目标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