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篇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5:50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常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76-01

1常规现代农业的困境

19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进入了以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阶段,这种现代农业也称石油农业,或常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常规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如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1.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下降

1950―1986年,世界谷物产量从7亿吨增至18.7亿吨,增加了1.7倍,肉类产量从3819万吨增至14821万吨,增加了2.9倍;与此同时,全球拖拉机总台数增加了3.6倍,化肥施用量增加了8.6倍,农药使用量增加了32倍,灌溉面积增加了2.5倍,农业的化石能源(石油、煤及天然气)使用量增加了6倍。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预测,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计算在内,全世界的食物生产年增率应达3%~4%,如按常规现代农业的能源利用率计算,农业中一次性能源消耗量的年增长率应超过6%~8%。显然,一次性能源生产的增长满足不了这样的需要。另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每公顷耕地的能耗达到24.8×109焦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8×109焦耳,发达国家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8倍。美国每公顷玉米生产需消耗760升石油,能量的投入产出比为1∶2.4,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可达1:15。

1.2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常规现代农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减少、土地侵蚀与土壤退化、生物物种灭绝等。森林的破坏和消失,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引起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物种灭绝、大规模病虫害频发。就生物资源来说,据估计,全球物种有1000万~2000万种,但日益发展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只注意其中的150种植物和15种牲畜,其他大多数物种遭到了淘汰。目前每年生物物种的灭绝数量达4万种。20世纪初以来,全世界有75%的农作物和近半数的牲畜品种已经绝迹。

1.3环境污染加剧

现代农业依靠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来维持农业的高产出,造成大量化肥和农药残留于水、土壤、空气和生物体内,也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对环境形成广泛和长久的破坏。

农业生产是对土地、生物、水、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但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使农业生产的代价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持续。这种状况强烈要求人类改变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的做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超石油农业、再生农业等替代模式,试图摒弃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回归自然农业。然而这些替代模式过于崇尚自然,产出低、效益差,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在市场经济中也不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而80年代中期提出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

2农业可持续发展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农业提出以来,对于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识并不统一。有的侧重资源和环境保护,有的强调增加产品以满足需要;有的强调低投入,有的强调高效率。例如,1988年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性委员会对“持续”的解释是:指一种能够增进人类需要同时不仅不破坏甚至还能改善自然资源的农业系统的能力。1989年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土壤学会的意见是:可持续农业是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和资源,提供人类对食品和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1990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食品、农业保护和贸易法案》对可持续农业的定义是: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动植物综合生产系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纤维的需要,提高和保护农业经济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最充分地利用非再生资源和农场劳动力,在适当情况下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周期和控制手段,保持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力,提高农民和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2.2.1生态可持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及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持久地保持资源的开发能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做到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

2.2.2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可持续性就是经济活动的可获利性和持续增长。从生产者方面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业不能有利可图,生产者没有积极性,农业就不可能持续。从社会来看,可持续农业必须持续地增加农产品与就业,持续地提高土地等生产投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232199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殿安.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12(12).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4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回顾,提出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二要促进生态农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

引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的农民大众,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农村,“三农”问题日益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能否得到较好的解决,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重要的经济、技术和制度基础。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应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副产品产量,在满足社会供给的同时,建立一个结构良好、功能齐全、效益巨大、环境优美、科技先进、资源可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

1提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1.1综合利用资源,极大地提高初级生产能力

初级生产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迄今为止,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能源和物质基础。有了初级生产才有可持续的多级、多层次生产。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有计划地开发荒原、荒滩、荒水,提高林木植被覆盖率,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增强农业抗逆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1.2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高度统一

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既要合理利用、配置资源,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比较效益,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生态平衡。农业持续发展要求有长远目光,保护与改善、治理相结合。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其实“吃山”的前提应是“护山、养山”。“吃海”的前提是“护海、养海”。要立足长远,不能“竭泽而渔”,要保护、培植资源。做好资源的增量文章,防止“越砍越穷、越穷越砍”,或资源受破坏、枯竭后再采取补救的被动作法,以免造成恶性循环。

1.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持续农业

农业持续发展手段是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邓小平同志曾说“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要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引进新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基地。随着农村知识密集程度的提高,逐步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持续农业,实现农业—技术—资源—社会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2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2.2加强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

①减少和消除化肥、农药、农膜和剩余残留物造成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②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的粪便和农畜产品加工厂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③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应在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产出效率的提高,合理利用环境容量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充分协调,达到双赢的发展目标。

2.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选择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应该遵循二重标准,即适宜性标准和可持续标准。适宜性标准指的是选择适宜的技术。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生态、社会、技术、投资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类型;应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为主导,选择有效的传统农业技术、有效的工业式农业技术和有益的替代农业技术,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适宜结合;应跨越单一的农业技术科学,实现多学科领域适宜技术的组合和创新。可持续性标准指的是农业技术选择要符合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应选择低污染或无污染并有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农业技术,较少或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的低副作用农业技术及其他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应选择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者收益的技术、提高农业市场系统运营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协调效率的技术。

2.4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选择

2.4.1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层面的战略

①建立完善、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②建立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制度,包括农业自然资源环境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等。③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市场流通体制、消费管理体制等。

2.4.2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层面的战略

①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的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产品消费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②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的农业发展政策体系,包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价格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财政政策等。

3总结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21世纪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依托。实践证明,要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生产高效、保护环境、产品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正确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吉林省;新生代失地农民工;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65-01

“新生代失地农民工”是指跟随父辈到城市打工,由于城镇化不断推进,到了这一辈人失去了农村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土地,生计从原来的农村生产中脱离出来,依靠打工、小商贩经营等手段作为生存或生活方式的农民。

一、吉林省新生代失地农民工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提出

新生代失地农民工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人口群体。城市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也是城市数量和容量不断发展和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农民被动地失去土地这种获取生计的资源,进入城市,生计方式转变。可持续生计研究,强调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生计的延续性,以新生代失地农民工获得生计的时间长久性作为其可持续生计的主要追求目标,旨在保障其生计质量;可持续生计研究以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生计的发展性为主要追求。作为生计,仅仅时间上体现出长久性和持续性是不够的,发展性才是最重要的特性;可持续生计使失地农民能够在现有状况下继续生存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生存上能够持续发展。

二、吉林省新生代失地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思路

(一)鼓励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群体的充分就业

1.以提高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能力和完善其就业技能为重点,提高其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多渠道就业。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或提供劳动岗位的形式,积极发掘新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领域,保障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通过开展类似“吉林大姐”的劳动技能培训,通过联合家政公司,为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群体提供就业岗位,通过现代家政服务技能的学习,解决该群体的就业领域窄、就业条件差的就业格局,顺利保证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

2.支持和鼓励新生代失地农民工在城市自主创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可以形成就业的长久性和持续性,通过开展经营性或生产性的创业,带动身边周围人群的创业或就业。以长春市为例,在人群密集型的商场或学校周边,有一些通过小推车贩卖烤冷面、烤玉米、涮串等等小食品的人群,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其中不乏多数为新生代失地农民工,他们跟随父辈来到城市,在家乡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土地,通过自主创业取得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于此同时也带动了周围亲戚、朋友的就业或创业。

(二)完善现有制度保障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参会比例,确保农民特别是失去农村土地的农民话语权。

2.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面对新生代失地农民工可持续生计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民心所向,是完善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3.完善农村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在调查研究中,吉林省九台市在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资产,通过和大企业的联合,让新生代失地农民到企业中去,或者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身份却成为企业的员工,领取企业的工资,这样就实现了新生代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三)注重新生代失地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

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传统农业;意义;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农业的最新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造,使农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因为部分人盲目追逐利益,过度使用农药化学产品、进行大机械化操作,严重破坏了农业资源和环境。所以说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传统农业的特点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传统农业使用的还是一些简单的铁质工具,像铁犁、铁锄、铁耙等;生产动力也基本上靠畜力和人力,长期以来技术十分落后,因此劳动生产率也非常低下。

2.农业生产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商品化程度不高。长期以来的小农生产意识决定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性质,另外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落后、效率低下也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自给自足,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有富余的农产品可以拿出去交换,这些都导致了传统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低下。

3.传统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很大。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因为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和现代化生产工具的辅助,传统农业的发展只能依赖于长期的实践经验。传统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灾害抵御能力非常低下,像干旱,这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古代,面对旱情,只能跪拜求雨,由此可见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弊端。

二.农业发展的趋势

1.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农业规模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能在同等条件下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产量,使得农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真正促进大农业的发展。国家现在也出台了可以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政策,进而有效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农业规模化发展还需要加强先进的农业措施和管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努力实现了农业生产“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2.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现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因为部分人盲目追逐利益,过度使用农药化学产品、进行大机械化操作,严重破坏了农业资源和环境。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促进农业发展与自然相和谐。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从自然式农业走向设施化农业。我国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中因为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和现代化生产工具的辅助,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力及其低下。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看天吃饭的难题,必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效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目前,在我国一些土地资源缺乏但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设施农业,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更好发展,必须克服目前的困难,加大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加强了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整体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综合考虑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会出现过度使用农药化学产品、进行大机械化操作的情况,这样就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危害。生态农业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农、林、牧、副、渔等全面综合发展,提倡产品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必须依赖农业科技的支持。先进的农业科技的投入、使用可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将“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摆在了突出位置上,这样就有效夯实了粮食增产的资金保障。相关部门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不断鼓励农业科研创新,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目前我国农业人口还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自身素质发展相对欠缺,环保意识不高,他们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所以,必须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与此同时还要从法律层面上予以完善,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目前农业的生产状况,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总结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及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农业发展现状,把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李中东.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框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此刻,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困难的。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合理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农业经济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在农业中,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当前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慢,再加上农业生产阶段仍在使用传统的生�a方式,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造成浪费,重污染问题,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2.1缺乏劳动力

劳动力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必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比较低,不能保证农产品综合指标。农业生产过程大多是随机的,缺乏科学的指导。

2.2农业生产规模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以家庭为主,农业生产经营缺乏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民多为自我足够,但相比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2.3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各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土壤贫瘠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农药和肥料被用来使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人们大肆开荒,不合理地开采,非法占领田地,使农业生产资源越来越差。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稳定农村劳动力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是根本性的,劳动力不足,发展农业经济是困难的。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促进知识生产,扩大农业生产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这些人才投入农业生产,同时制定农村劳动力稳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农业生产。为了保护农业的发展。

3.2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个体经营显然不适合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体经营更加分散,不易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要积极实施规模化生产管理,实行合同制度,方便农民合同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管理。

3.3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许多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提高知名度,盲目发展农业资源,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保护和再利用。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为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制定相关制度,按制度约束行为,保证耕地资源的保护。通过节约耕地资源,可以有效避免耕地资源的破坏,实现耕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破坏农业资源,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4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意识决定了农民的行为,行为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力度,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所有可用工具的使用。可持续发展对农民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账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9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篇10

可持续发展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2005年由蔺丰奇等同志撰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一书,立足理论研究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纵观全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紧扣时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这种以资源耗竭为代价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动荡、贫富差剧增大,等等,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面对这种形势,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的传统发展观已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并成为时展的主题。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农村可持续发展正从一种构想、理念转向实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探讨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欠发达,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的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益不高;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给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视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以中国农村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其三,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在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一个很现实也很复杂的问题。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省思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在宏观理论研究上,在借鉴和吸收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更明确、更完整。在研究的范围上,从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等综合领域入手,全面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在研究框架结构上,以生态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思路,大视角、多领域地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绝非单个课题或一本书所能完结的。由于课题研究的难度以及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