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十篇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十篇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9:30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iCU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微信周课;培训成绩;病房护理质量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可同步实现治疗、护理及康复,是对重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护理、医养结合、术后早期康复等服务的场所,集中了医院的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仪器,承载了整个医院及各基层医院转运过来的重症患者。因此,对护士iCU急救相关知识的要求更高,而临床护士急救经验较少,需要加强对其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1]。但传统的培训方法效果不显著,而微信作为热门的信息交互平台,具有点对点、信息便捷等优势[2]。本研究旨在探讨iCU微信周课对护士急救相关知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6年5月—2020年12月接受iCU微信周课的35名护士纳入观察组,将同期接受传统方法培训的35名护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女35名;学历:本科22名,大专13名;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30.06±3.37)岁。对照组男1名,女34名;学历:本科21名,大专14名;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0.16±3.28)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服从管理;②临床护士;③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服从性较差的护士;②iCU护士;③接受过处分的护士。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跟班带教方式:①护士进入iCU科室后,参加总带教老师安排的急救理论知识的授课,学习最新急救知识。②由带教老师或护士长进行急救仪器使用的讲解并演示急救操作,并指导护士完成演示内容,提高其急救实操能力。③护士长通过口头讲解、急救操作等教学方式向护士传授日常急救知识。1.2.2观察组在传统带教基础上进行iCU微信周课教学:①因微信的特有功能,带教老师可随时上传iCU急救理论教学有关的语音、文章、多媒体课件等,并标出各个学习重点、难点,方便护士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知识,强化iCU带教培训的内容。②带教老师上传周课视频,视频内容包括: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及急救仪器使用三个方面。其中急救理论知识包括:iCU患者安全管理、急救药物相关知识、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常见危急心电图类型的识别、血气结果分析、呼吸机参数调节及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维护等。急救操作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吸痰术、气管插管术及动脉穿刺术等。急救仪器使用包括:呼吸机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微量泵的使用、除颤器的使用等。③护士在带教老师微信周课的基础上,课后可以反复观看教学培训视频,学习急救的相关知识,随时向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提出疑惑,以巩固所学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④在培训过程中,每周对护士进行1次理论与实操考核,带课老师根据考核反馈信息,总结下一步培训重点,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所有护士均培训2个月。

1.3评价标准

①培训成绩:培训结束时,使用自制的试卷(该试卷重测效度为0.828,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02)对2组护士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考核,包括理论及操作两个方面,各项满分100分,总分为二者平均分之和,分数越高说明培训成绩越好。②病房护理质量:培训结束时,分别考核2组iCU患者病房的护理质量,主要包括:护理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专科护理培训、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以及院感控制管理,各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病房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成绩

培训结束时,观察组考核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病房护理质量

培训结束时,观察组病房护理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iCU为向危急重症患者提供高水平急救、病情监测和连续性治疗及护理的场所,不仅聚集了各种先进的急救设备、监护仪器,还集中了众多最新理论知识、急救技巧。若由于护士的自身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欠缺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不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因此,对护士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至关重要。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一对一跟班带教,但由于iCU日常工作量大,带教老师对护士的教导时间较少,培训效果较差。因此,需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案。对护士进行培训旨在增加其急救理论知识、提高其急救中实操的能力,本研究对2组理论及操作进行了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与操作考核各项分数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周课较传统的培训方式对护士iCU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效果更好。分析原因是,传统培训主要通过带教老师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教学指导,共同完成iCU患者的日常护理。带教老师通过操作示范、知识讲解、床边查房等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仪器使用方法等内容的传授,但带教老师因上班时间工作量大,iCU工作繁忙等因素导致对护士的指导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且护士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带教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导致护士的学习效果欠佳,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仅影响培训效果,还对iCU患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3]。而微信周课打破了传统培训方式中对时间以及空间的要求,只需带教老师上传教学视频,护士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急救知识的学习,可有效利用其碎片时间,学习能力较差的护士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对自身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不断巩固,对提高培训效果有积极作用[4]。本研究还对2组护士的病房护理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房护理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iCU微信周课可有效提升护士急救方面的专业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微信平台的特有优势,可呈现各种教学内容,如微视频、图片、语音、多媒体课件,较传统单一的语言培训,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趣,有利于调动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5]。另一方面,护士在传统培训中带教老师的教学后,还可在微信平台上观看相关课件视频,巩固带教老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对护士提出的疑问,带教老师可以通过线上及时解惑,促进了护士iCU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6]。综上所述,开展iCU微信周课不仅提高了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成绩,还提高了iCU病房护理质量,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周淑芬,卢婉娴,吕伟涛,等.临床护士常用抢救药物知识掌握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8,32(10):1635-1636.

[2]张冉,王庆珍,冯雅笛,等.护士规范化培训网络信息平台在iCU新入职护士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181-185.

[3]王家美,宋雅文,王蓓.跟班带教联合逆向讲课法提升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J].医院管理杂志,2019,26(5):479-481,490.

[4]潘卫宇,张梦丹,赵淑娟,等.临床药师参与的微信版周课对骨科护士用药知识和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34(22):73-75.

[5]吴慧颖,王明利,杨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在手术室护理教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4):303-305.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2

(1)层级的确立:n0级:新毕业一年或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助理护士;n1.1~n1.3级:毕业一年后轮科的初级责任护士;n2.1~n2.3级:毕业三年后定科的责任护士;n3.1~n3.3级:急诊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责任护士;n4级:担任护理组长三年以上,外出进修取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形成护长-专科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模式。其中在护长中包含急救中心护长,分管院前院内急救的护长与分管院内普通留观观察和急诊重症监护的护长。急诊专科护士中含有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

(2)核心能力内容:根据急诊护士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我院急救中心护士自身的状况。必须加强以下内容的学习:①基础知识;②急救技能;③应急能力;④沟通能力。

(3)确立各层级护士的级别:通过护士的年资、职称、学历等内容综合评价每个护士的综合素质,来确立级别。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每个新毕业护士临床科室轮转三年的要求。新近毕业的护士存在需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渡期,为期一年为n0级。轮科一年且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1.1~n1.2~n1.3升级。定科后两年内,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2.1~n2.2~n2.3升级。急诊工作五年后,由护长以及护理部综合考评n3.1~n3.2~n3.3升级。n4级护士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等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

(4)模式:采取一师一徒制。成立护理小组,由n0~n1~n2~n3~n4五个层级护士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核心能力培训标准对下一层级护士进行培训。采取笔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以评估下级的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5)恒定各层级培训内容:①n0级(抢救区跟班)以培训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为重点。能够基本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并在上级指导下参与抢救区工作。②n1.1~n1.2~n1.3级(观察区跟班-观察区独立值班-抢救室或监护室独立上班)以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同时注重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区的护理工作的n1.1级转向能独立完成观察区护理工作的n1.2级,再到能独立完成抢救室、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的急救护理工作的m1.3级。③n2.1~n2.2~n2.3级(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各区域、指导责任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n2.1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院前急救工作。n2.2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预检、分诊工作,能准确分诊,协助院内抢救。n2.3级要求能胜任急诊各区域的护理工作,能承担初级责任护士的培训导师任务,能完成初级责任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参与组织协调各种抢救工作和特殊情况的处理。④n3.1~n3.2~n3.3级(担任护理组长、参与科室管理)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强化,且重点加强个人应急能力培训,统筹各种应急预案。进入本级别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完成承担初级责任护士培训教导任务,参与科室管理,配合护士长开展工作,尤其在科室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制定改进与实施方面。⑤n4级(急诊专科护士)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融化贯通,且重点加强个人专科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培训。完成对下级护士培训教导,参与科室专科知识的培训。

(6)培训方式:①采取一师一徒制,由导师负责监督下级完成急救中心护士核心能力手册并进行考评。②采取专题讲课、技能演示、现场模拟三种形式,以自学、个人专人指导和集中培训三个方式进行加强。由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的n4级护士进行培训,同时邀请专科医生讲授急诊相关新知识、新技术。③临床小讲课。由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集中授课,讲解急诊现季节性常见疾病抢救与护理常规。④周总结。每周由n3级与n4级护士讨论总结本周常见护理不足,采取晨会时间小讲课传授下级护士。⑤考核。采取自评、导师考评与科室综合考评三种方式。每周自评,每月导师考评,每季度科室综合考评,了解护士的动态能力,以及时改进。

2.调查项目

对在我院急诊中心观察或抢救24小时以上患者,向其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张调查项目为10个问题,满意程度按照0~10分打分,10分是非常满意,0分是非常不满意,总分满分为100分,进行问卷调查,现发现收,由专人负责,将所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

3.统计学分析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 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 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 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 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D,BerkenstadtH,Steinm,LinG,Ziv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4

田胜男:女,本科,主管护师

田胜男赵滨

摘要目的:探讨灾害救援前期工作中应急人员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承担应急任务及应急演练中应急人员管理方面的缺陷,制定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结果:完善的应急人员调配方案、应急预案及应急人员的业务水平、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多重因素影响完成灾害救援任务的效果。结论:建立系统的人员管理体系是确保灾害救援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灾害救援;应急;人员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8

灾害护理救援组织管理是为了使整个救治工作高效率、有条不紊地进行,由经过训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对灾害伤员救护工作进行调度、控制和协调[1]。由于灾害救援现场与护理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环境截然不同,能够熟练处理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现场并不一定能有效开展灾害救援工作[2]。灾害发生前,护理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是保证灾害救援及时、有效的重要措施。2003年至今,我院承担SaRS、汶川地震、H7n1型禽流感、食物中毒等多项灾害救治任务,同时随时待命接受玉树地震、雅安地震、H7n9型禽流感等紧急任务。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通过对我院承担应急任务工作的总结分析,2012年我院加强对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系统管理,以提高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

1明确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准入标准

近30年意外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灾害护理学是介于灾害学、临床医学与护理学之间的学科[1]。当灾害发生时,护士始终战斗在灾害救援的最前线,是灾害的重要应对者,在灾害救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参与救援的护士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首备条件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专业知识。2012年护理部明确应急小组成员的准入标准,年龄、工作年限、身体情况是三项基本条件,护士长根据护士日常德、能、勤、技考评结果推荐,护理部结合护士往年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审核,最终确定全院护理应急小组成员。严格的选拔标准及流程,保证了应急小组成员承担任务的基本素质。

2根据灾害特点调配护理人员

2.1依据灾害性质调配护理人员灾害的种类繁多,近几年频发的灾害有水灾、地震、传染病、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发生不同种类的灾害,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同。由于突发事件中往往面临多个不同的救援任务,救援人员对不同应急救援任务的胜任程度,影响完成救援任务的效果[4]。根据灾害的性质及护理专业特点,我院明确规定:地震、重大交通事故调集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手术室、急诊室、iCU的护理人员为主;感染性疾病流行调集消化科、呼吸科等内科护理人员为主;水灾、火灾调集外科、急诊科、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为主等。

2.2依据灾害程度、参与救援的地点等调配护理人员灾害的损害程度不同,人员伤亡数量不同,参与救援的地点是医院内、省内还是外地,参与救援的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影响调配护理人员的数量、人员结构比。综合上述因素,根据灾害救援任务,护理部明确规定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调配护理人员的数量、护理人员层级配比、男女护士比例、人员调换时间等,确保有效、持续完成救援任务。

3制定严格应急小组成员管理规定

灾害发生后,人员的及时到位是灾害救援的前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时间紧迫,应急救援人员的派遣需要考虑位于不同地点的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所需的时间[4]。时间就是生命,通讯畅通是及时到位的保障,因此我院护理部要求应急小组成员24h保持联络通畅,及时接听电话,因特殊原因未能接听电话,看到应急联络电话时要立即回复,如果信息更改,及时通知护理部。应急小组成员不能离开本市,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时,需向护士长请假,向护理部备案;应急小组成员请假期间,护士长安排其他护士作为替补小组成员;应急小组成员回市后替补成员自动取消应急小组成员身份。应急小组成员接到应急任务后,1h内到位。

4制定执行应急任务的Sop,定期演练

应急演练是防灾减灾准备和培训的重要手段。人员管理借鉴预备役管理模式,一旦灾害发生,可以迅速汇集并转化成高效的救灾力量[5]。护理部制定抽调护理应急人员的Sop,明确接到应急任务后,抽调护理人员的流程,护理部、应急小组成员、护士长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保证应急小组成员及时到位,科室工作安排有序。

5完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灾害救援知识

因为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随机性,灾害救援现场的危险性,灾害伤情救护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1],决定参与救援的护士将面临急救技术、新的团队合作、救援中伦理矛盾、心理变化、自身防护等多方面的知识挑战。李自力等[6]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进行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后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部队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难护理学相关课程。因此,灾害护理知识培训的重任就落在医疗机构。我院将应急人员的灾害知识培训分为三部分:(1)专业知识培训。包括急救器具的使用,如骨折的护理、颅脑损伤的护理、眼外伤的护理、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护理等,护理部与科室共同承担。护士长根据科室疾病特点,负责培训本科专业技能,护理部进行督导及考核;护理部定期组织应急小组成员,进行交叉学科护理技能的培训。(2)灾害知识的培训。首先完善我院应急预案,如地震、水灾、火灾、核事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护理部负责对应急预案的培训。其次是邀请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消防官员、业务专家等讲授灾害救护知识。(3)时事培训。根据随时待命的应急任务,及时培训,如雅安地震、H7n9型禽流感,我院及时组织应急小组成员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培训,了解灾情的动态变化。

6绩效管理,激发应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应急任务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考核结果与个人评优、晋升相关。是否是应急小组成员,参加应急知识培训及完成应急任务的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灾害工作、人员管理与个人绩效一脉相承,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灾害救援工作中,同时保证灾害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通过对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在多次人员调配的应急演练中,应急小组成员能够及时到位,护士长能够有序安排科室工作,保证了灾害救援时护理人员的储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晓媛主编.灾害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34.

[2]李书梅,韩秋凤,韩金凤,等.护理人员灾害应急知识量表的初步筛选及信效度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745-749.

[3]冯小梅,史清秀,吴永岚,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5(1):24.

[4]袁媛,樊治平,刘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派遣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2):152-159.

[5]曹东林,田军章,李观明,等.日本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理念[J].现代医院,2013,13(3):137-140.

[6]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等.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5):291-292.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内科;医护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c)-0163-02

为更好地完成对老干部院前急救工作,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充分地利用军医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军队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1-2]。进行内科医护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休所内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急诊救治知识、服务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动干部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3-4]。现将本院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内科医护人员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31.6±5.0)岁;学历:中专10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2例;内科医护人员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老年肺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过分担心,在心理上呈现不同样式的变化,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质量。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治疗。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加上病情进展期间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患者年龄较大,很少与社会交流,害怕周围人群的歧视,接触面相对变窄,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家人关系不融洽,很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出现抑郁症。

1.2.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护理: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还可适当摇高膝下支架,床尾放置一个软枕头,垫在患者的足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资料显示,采取半卧位不仅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定期翻身和叩背,且可以降低误吸和反流,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吸痰护理:通过多年护理经验总结一套排痰程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药物、变换患者、翻身叩背、应用震痰机进行排痰。注意进食后30min内不能吸痰,防止造成误吸。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操作,既要做到有效吸痰,又要减少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1.2.3高血压患者护理主要是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6g,遵医嘱服药,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鼓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优质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漫步走、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条件决定运动的量和次数。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知识考核情况主要是对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基本知识、患者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参照“院前急救知识综合评价量表”对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的院前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态度、院前急救行为、院前急救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干休所的老干部是主要的病例来源,由于老干部是个特殊的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医患沟通尤为重要[5-6]。干休所接诊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处于高发,多是内科急诊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脑血栓等,针对这类患者院前急救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前急救是一项长期的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体责任包干制,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找寻院前急救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明确医护工作职责,改善医疗服务,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老干部患者提供安全、满意、优质的医疗服务。院前急救的目的是要求医护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治愈患者的内科疾病,消除或缓解患者心脑血管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生存率。院前急救过程中还会出现风险事件,在接待和抢救患者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问题[7-8]。抢救时老年患者往往对于抢救环境不是十分了解,通过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快速进入抢救状态和做好角色转换准备,尽可能安排良好的抢救环境,保持患者稳定的情绪,医护人员还要自我介绍和安慰患者,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9-10]。笔者通过分析本院内科医护人员40例的临床资料,主要是以急救环节为突破口的急诊流程再造,制订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急救流程,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各组密切配合,工作重点明确,相互衔接和补充,迅速救护患者,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达到接到现场呼叫电话到医院医疗人员出车时间为5min内,从患者进入急救车到完成伤情评估、分类5min内完成,从分类编号结束到患者分流完成5min内完成的标准,结果表明,培训后医护人员知识考核结果和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

综上所述,加强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干休所院前急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沈琼,余艳.层级培训在消化内科新护士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22-223.

[2]张健,刘玲玲,刘力戈,等.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病案,2011,12(2):65-66.

[3]何晓峰,张存泰,刘文励,等.内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在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1):1403-1404.

[4]陶怡,陈瑞林,徐米清,等.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19-320.

[5]袁克莉,邹扬.内科标准化病人的选择及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553-1554.

[6]王秋兰,朱建坤.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内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96-98.

[7]刘君芹,曹青,薛晶.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专科强化培训模式及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5):48-50.

[8]赵桂黔,詹海涛,张白燕,等.以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养医疗专业学生临床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1):91-92.

[9]曾勇,姜林娣,赖雁妮,等.标准化病人连续工作的时间对oSCe评分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07,5(2):93-96.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医学急救培训;实施的措施;建设服务工程;执行的手段;安全健康如何确保

医学急救培训这个主题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所关注的热点,我们的社会主题是安定和谐,而安定和谐又离不开我们的人民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将抓好医学急救培训作为当今社会医学建设的重点,并且应该投入一大部分的精力,要让服务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简易可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抓好医学急救培训呢?我们应该具体实施哪些措施呢?下面本文将具体为大家介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为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献出一点力量。

1、如何实施医学急救培训

1.1开展并普及民众全民急救知识

开展一些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有利于人们更加的了解关于急救的知识,可以帮助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现代的社会里,人们总是缺乏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救,总是希望医院或者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这种意识。在专业的人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要抢在最佳治疗时期内实施急救,不能光等着救援人员的到来。据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严光主任介绍,80%的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40%的创伤患者因现场救治不规范或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的患者,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1.2培训业余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

(1)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关爱生命,需要急救人员对伤病员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沉着、冷静,挺身而出。好的心态在对抗伤员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消极的情绪传给病人,我们要了解并且安慰病人。

(2)尽量采用非机器式操作急救。我们在面对一些伤病患的急救时,应该多注意采用徒手急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并没有哪些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及时的对病人采取急救,这也是需要我们的应变处理能力。

(3)培训要注意普及性、经常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普及知识和技能为主,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我们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急救培训时,应该多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寓教于乐,不能排斥整个教学过程,要了解什么时真正的急救。

(4)获得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在处理急救培训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被顺利的进行,政策的引导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急救的群众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步。

2、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2.1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对常见突发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急救活动,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对常见的病情,伤势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救治,所以,掌握一些常见病情的基本状况是对我们培训的基本内容。

2.2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人的生命是由四大基本特征来体现的,首先,对急救的最初要求就是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测,这四项检测标准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准确的了解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2.3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是急救的一种,是一种专业的包扎技术的体现,我们对病患的处理体现在四个方面,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个步骤每一个都非常重要,都与病人的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2.4徒手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是急救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当病人发生短暂性的昏迷或休克时,也许病人的心跳已经停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心脏复苏,以此来及时的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我们急救的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之一。

2.5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

事故分为许多种,但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的事故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交通事故上,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拥挤和突然,所以,具备一定的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的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急救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把握好现场急救的每一分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时,应该牢牢记住,准确而又迅速的处理和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

2.6火灾地震和野外探险逃生及现场救护

火灾和地震时自然灾害的一种,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救和他人急救的一种结合,我们需要将一些基本的自救方式掌握住,当然,野外探险时发生灾害就更是考验我们的自救能力了,当我们在野外探险时,我们的身边缺少仪器和专业人员的救护,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救。

3、培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1编写统一的卫生救护培训材料,由急救中心等机构办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业余救护员证书。

3.2建立专业急救知识宣传网站,进行普及化教育。

3.3急救机构在平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CpR的教育。也可以利用节假日上街进行设摊宣传,分发相关资料。

3.4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7

【摘要】目的探讨武警部队护理人员创伤救护知识培训的意义和结果。方法随机抽取护士对照组157名、观察组162名进行创伤救护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培训后观察组创伤救护知识掌握程度(平均得分23.3分)明显优于培训前对照组(平均得分15.3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培训后合同护士得分[(24.01±1.17)分]与军人护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目前武警部队护理人员进行创伤救护知识培训是提高武警部队救护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武警部队护理人员创伤救护培训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theresultandsignificanceofthetrainingoftraumanursingtechniqueamongthenursesin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methodsSelectedrandomly157nursesnottobetrainedand162nursestohavebeentrainedinthehospitalsofthecoastalareasinSoutheastChina,toanswerthequestionnaire.Resultsthescoreofthetrainednursesisbetterthanthenurseswhichhavenotbeentrained.thescoreoftraumanursingamongthecontractednursesisbetterthanthearmy-nurses.Conclusionitiseffectivetoestablishasystematictrainingmodeltoincreasetheleveloftraumanursingin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

【Keywords】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nursestraumanursingtraining

模式是一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定型并被公认的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武警部队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负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三大任务,必要时与解放军协同作战和参与重要的社会经济建设。因此,武警部队医疗部门兼顾平时和战时伤员救治的双重需要[2]。由于现代战伤的特点是“三多三高”,即重伤多、烧伤多、复合伤多;局部减员率高、休克发生率高和手术率高[3]。平时在重大交通事故、地震灾害、化工厂、爆竹工厂和地下矿井等的意外事故中也可有类似损伤的发生。因此,研究复合伤的致伤特点和紧急救治对策已是当务之急[4]。但根据我们对武警部队部分医院医护人员复合伤急救知识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复合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5]。复合伤救护理论和技能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处于及格水平[6],与现代创伤护理(如多发伤、复合伤、多处伤)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建立武警部队护理人员复合伤救护知识的培训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1准备阶段

1.1专业培训基金项目:武警总部科研基金课题(wKH2002—11)培训内容包括复合伤的基本概念、复合伤的分类、复合伤的抢救原则和方法、发生核爆炸时如何防护及生化武器相关知识[7]。同时培训创伤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的概念及复苏技能、气管插管技术、现场救护、伤情处理等[6]。

1.2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军队护理人员处于和平时期的工作状况,对战争的概念有所淡薄,缺乏战备训练意识。资料表明,机动师医院医护人员掌握复合伤知识优于总队医院[7]。现代战争中常规武器的杀伤威力、致命指数及精确度的毁伤性能大大增强,都导致伤员伤类、伤型增多,伤情、伤部复杂,伤势严重,给平时和战时伤员的救治和护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8]。传统的战伤救治观念及模式已不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必须从传统的战伤救治及护理的理论框架中跳出来,重新认识及研究现代战争的战伤救治特点及护理规律[9]。

1.3采用的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第一阶段随机选择的157名护士为对照组,直接进行问卷调查;第二阶段随机选择的162名护士为观察组,首先对观察组进行创伤救护知识的培训,然后再进行问卷调查。前后两阶段调查问卷内容一致。

1.4选择培训基地以东南沿海两所总队医院和两所机动师医院各科、各种学历、各种职称的护理人员作为培训对象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

2.1本研究分两个时期进行第一时期(培训前):受训对象均在学校进行基础培训,接受过系统知识的教育。随机选择东南沿海地区师医院、总队医院护士157名,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其中军人护士67名,合同护士90名;中专学历111名,大专学历37名,本科学历9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3名,行政管理3名,其他工作1名;工龄<5年119名,5~9年19名,>9年19名;护士82名,护师59名,主管护师16名。第二时期(培训后):半年后对同样的问卷内容进行培训,再次随机选择同一地区医院护士162名,均为女性,年龄18~49岁。其中军人护士80名,合同护士82名;中专学历102名,大专学历49名,本科学历11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2名,行政管理10名;工龄<5年114名,5~9年13名,≥10年35名;护士70名,护师72名,主管护师20名。

2.2统计学方法第一时期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第二时期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问卷回收后,将有效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进行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

2.3资料的均衡性分析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均衡性检验,χ2检验结果(χ2用人制度=0.820,χ2学历=0.065,χ2年龄=0.052,χ2工龄=0.363,χ2职称=0.251)显示与对应项比较p>0.05,说明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年龄、学历、职称、工龄和用人制度上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4培训结果不同用人制度、学历、年龄段、工龄、职称,护士创伤救护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比较,见表1~3。

表1不同用人制度、学历、年龄段护士创伤救护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比较(x±s,分)

表2不同工龄、职称护士创伤救护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

表3观察组在培训后不同用人制度、学历、职称护士创伤救护知识得分比较(x±s,分)

注:与对应项比较,p<0.05(p1=0.000、p2=0.000、p3=0.000、p4=0.010、p5=0.033、p6=0.041),差异具有显著性(④表示“中专学历”与“大专”相比较“理论分”差异有显著性;⑤表示“中专学历”与“本科”护理人员相比较“理论分”差异有显著性;⑥表示“中专学历”与“本科学历”比较“总分”差异有显著性)

3调整、完善、提高阶段

3.1调整通过问卷,开展了对护士、医生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反馈信息,为我们改进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目前,在急救护理教学中,不仅增加了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增加了对伤员全身状况评价、失血量评估、伤情种类和程度判断等。护理措施除维持气道、呼吸、循环等急救技术外,还有转运监护、搬动技巧、动态观察监测伤情与应急处理等的相关知识。

3.2质量保证调整首先,对实施培训过程中质量保证系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培训后的测试与培训间隔时间较短,短时间内对知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故培训效果较好。特别是合同护士的平均得分接近于满分,反映出她们对军事内容更有浓厚兴趣,比军人护士更感到新鲜、好奇,我们要抓住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她们进行道德、思想和奉献教育,为国防建设储备后备力量,这也是部队调整的趋势。

3.3教学内容趋于规范目前,就战伤、创伤护理而言,护士已不可能将患者伤情给予“分割”,护士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急救技能和熟练运用现代化仪器的能力,而且要有独到的急诊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且能够协助医生评估隐匿性伤情,同时还应具备非语言交流能力和在各种意外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展开救护的能力。因此战伤、创伤专科护理要求高、难度大。因此,考虑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实战训练项目,此项目有待于武警部队有关部门进一步考察、审批。

3.4再教育护校学生经过在校的基础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需要进一步上升到理论认识。武警部队分布较广泛,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都对伤情产生影响,救治的侧重面有所不同[10]。因此,对武警部队的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复合伤救护基础知识培训外,还要根据他们所处的区域进行针对性培训。对基础知识也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教育,避免出现知识的永久遗忘。通过再教育,可以使遗忘的知识再现。如果说在校阶段是普及教育,那么,再教育阶段就是提高教育。

总之,建立武警部队护理人员复合伤救护知识培训模式,是提高武警部队救护水平的快捷、有效途径。此模式有待于近一步验证。

(致谢:本文承蒙武警福建总队医院、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93师医院、181师医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宋晓波.整体护理500问.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1.

2雷志勇,白银,李积胜.未来战争对武警部队卫勤保障的影响.武警医学院学报,2003,12(1):1-3.

3宋光,陈允冰,刘捷.上海医疗救护中护理工作研究.人民军医卫勤学术专刊,1998,1:81-82.

4岳茂兴.特种燃料爆炸致复合伤的致伤特点和紧急救治对策.人民军医,2002,45(4):187-188.

5李艳菊,王心,杨茜,等.武警部队部分医护人员复合伤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南方护理学报,2004,11(3):10-12.

6杨茜,李艳菊,冯晓莉,等.武警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创伤救护知识掌握现状及分析.护理学杂志,2004,19(4):3-5.

7冯晓莉,李艳菊,杨茜,等.武警部队医院医护人员复合性损伤知识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04,18(5):778-779.

8初元章,陈勇,史新年.高技术条件下渡海登陆作战卫勤保障初探.国防卫生论坛,1997,6(20):1-5.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市民;急救意识;急救知识普及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49-02

随着青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日趋频发,同时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如突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给青岛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目前青岛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相对较低、自救互救能力较差,影响了患者的救治效果,乃至青岛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市民急救意识现状和急救培训需求,增强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救护能力的培训,将有利于提高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我基地对参训市民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参加青岛市院前急救健康教育培训基地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班的青岛市民。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急救培训信息获知途径、受培训情况、学习意愿情况以及培训前急救知识测试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851份问卷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资料均通过excel软件统一录入后,经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以p

2结果

2.1受调查人员学习意愿情况统计(表1)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显示,自愿报名人数210人,占24.68%。单位或学校组织报名的人数641名,占75.32%。参加培训班的市民对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学习意愿较低。

2.2受训情况统计(表2)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显示,曾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05%。

2.3获知急救培训途径情况统计(表3)

2.4培训前急救知识理论测试成绩统计表,20分为一分数段,共分6个分数段,(表4),测试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意外伤害以及急危重症的简单抢救措施。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的成绩主要分布在0-40分段,平均成绩为25分,培训前满分者仅有7人,占总数的0.82%,80分者21人,占总数的2.47%,0分率占到了23.38%,培训前大部分市民对常用急救知识掌握不规范,甚至一无所知。

3讨论

增强市民急救意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城市应急能力的具体标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病或遇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经常存在,急救人员赶到现场需要一定时间。据统计,目前急救机构实施院前急救客观上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国内平均10分钟左右,西方国家大部分为7-8分钟左右【1】,第一目击者掌握一定的现场紧急自救和互救知识,能为抢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赢得极为宝贵的时间【2】。2008年青岛奥帆赛期间,一名意大利队医突发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随队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为随后专业急救人员接手继续抢救赢得了时间,最终抢救成功。因此,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正确的现场救治能为专业人员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每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识与技能[3],在美国,每2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在新加坡,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专门培训;在中国香港,每100人中有1人拥有《初级急救员合格证》。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青岛市市民对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水平还相对偏低,大部分市民没有意识到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意识,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刻不容缓。我基地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大力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取得一定成效。

3.1打造“急救使者”品牌,提高市民参与急救培训的意识。青岛市院前急救市民健康教育基地自2007年成立以来,免费为青岛市民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同时开展急救意识及急救知识培训方面的调查。为更好地开展急救知识社会化培训普及工作,我们提出了“急救使者”的口号,为参加完成年度急救培训,并通过理论与技能考试的市民授予“急救使者”的徽章以及培训合格证书,以此增强市民的急救意识,激励市民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通过不断培养和造就“急救使者”,最大广度和深度地将急救基本技能传递至各行各业。

3.2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急救互救宣教培训。建立和培养一支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队伍,举办多层次的训练班,首先应提高那些处于或能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甚至有学者建议将急救知识培训融入学校教育,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知识纳入岗前教育,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4]。

我基地坚持开展急救知识“六进”活动,特别加强对学校师生、公交及出租车司机等重点人群、行业和社区中开展急救互救的宣教培训,在世界急救日举办大规模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宣传常用急救知识同时,强调全民参与急救对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患者伤残率、致死率[5]的重要性。同时对公众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公众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强调人人都能掌握和实施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信心和热情[6]。

3.3加强与媒体的宣传合作是提高市民急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条途径。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市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的紧急情况。自2007年健康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密切与新闻媒体合作,在齐鲁晚报、青岛日报等报刊上报道30余次,在青岛新闻(QtV1)、生活在线、山东教育频道等电视报道30余次,在青岛市政府门户网和中国急救网上开辟健康教育专栏,并与QtV2台《健康生活》栏目组联合录制了家庭意外伤害的紧急抢救系列节目,每周定期播出。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报道,让青岛市院前急救市民健康教育基地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不断提高,使不少市民意识到了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开始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态度上转变,主动报名参加急救知识的培训学习。

3.4现代化都市的市民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代表了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是现代化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体现。提高急救意识,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长期的支持与努力。为此有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重点行业、重点职业须把急救知识社会化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甚至将是否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作为主要部门的考核目标之一,以促使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参与能力。

2012年,青岛市卫生局将青岛市急救中心作为创建防治结合型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单位,计划分步成立青岛市急救中急救知识培训体验基地、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及心肺复苏培训基地,给予必要的人、财、物等支持和政策帮助,也为大力发展急救知识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契机。同时,我们还要求各二级急救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的市民急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工作,并将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作为质控检查的检查考核项目之一,为转变广大市民急救意识,进一步提高急救知识培训的普及率打下基础。

4小结

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及急救知识普及意义重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建立全社会广覆盖、多层次的急救服务体系。2007年至今,我基地已培训3万余名普通民众,但相对于青岛市800多万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比重仍然严重偏低,仅依靠急救中心的单方力量难以完成。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多途径多渠道的宣教,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协作,才能逐步提高市民急救互救意识,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社会化培训普及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雁,温新华,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2006.10(20):16681669

[2]StudnekJR.Ferketichanizationalpolicyandotherfactorsassociatedwithemergencymedicaltechnicianseatbeltuse[J].J.SafetyRes.2007.38(1):1-8

[3]王晓娟,付沫,赵世莉,付保国.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护理学杂志,2007:22(17):78-80

[4]凌吉英,刘金花,刘春玲,邹菲菲,王克芳。山东省大学生院前急救认知调查.护理学杂志2009:24(2):78-79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6年7月新入职的急诊科护士40人。纳入标准:(1)年龄21-27岁;(2)新入职,工作年限≤5年;(3)同意接受培训者。排除标准:(1)近期有轮转计划的护士;(2)不能全程参加培训者(如怀孕生育者)。其中女性:31人,男性:9人。年龄21-27岁,平均年龄(24.73±2.12)岁。文化程度:本科21人,大专19人。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20人,观察组即体验式教学组20人,比较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龄等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培训内容。急诊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急诊常见仪器使用、急诊常用护理技术以及急诊常见疾病护理。1.2.2培训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培训4个月。传统教学组按常规教学法由四名培训老师拟定学习计划,分发每周学习计划表,每周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演示各项操作然后低年资护士自行练习老师指导,每周对当周的学习计划中的内容进行考核。体验式教学组理论培训后将20名护士随机分为4组,每组从1-5编号,每组有一名老师指导。培训前两个月以学习专科理论为主,急诊常见仪器使用。第二个培训内容涉及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中毒的救治,多发伤的处置,心肌梗死的急救,呼吸衰竭的救治,急性脑卒中的急救流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处置,急危重患者的转运交接。为期两月,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由每组自行设计病例,通过设置场景各组员进行患者、护士、医生及家属等角色的体验,体验结束,指导老师就沟通技巧、护理技术、护理理论等层面分别进行点评和提出改进意见。月末由四名老师提供场地,布置场景组织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赛后各组成员间分享各自角色体验的感受完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1.3评价指标。4个月的培训完成之后,由考核小组统一出题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分别计算出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培训结束4个月、6个月后进行满意度测评追踪。测评采用本科自行没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医生满意度调查表、护士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各调查表均包含10个项目,采用1“很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点计分,总分20-100分,计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评分,共发放90份调查表,当场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收集资料后进行统计,计算出综合测评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培训后考核成绩及综合满意度追踪考评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强调“授之以鱼”[2],带教老师只是在传授知识,并没有教会低年资护士如何去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护士。导致低年资护士在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环节上出现断裂,特别是在面对急诊的重症患者,焦躁不安的家属甚至是和自己的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医生,常常表现出惊慌失措、观察处理不到位,甚至引发各种矛盾和不良事件。而体验式教学法是“授之以渔”,带教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将低年资护士引导进入教学体系中,组织他们亲自体验各种角色,通过指导设计案例、布置场景、组织进行友谊赛等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从真实案例以及模拟场景中获得临床综合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急诊护士。3.1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护士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当患者进入急诊,其身体和心理往往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而患者家属目睹亲人病情恶化,家属往往不能接受现实,猜疑抢救工作,迁怒于医护人员[3],这都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低年资护士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通过体验式的角色扮演,使护士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认识到患者及家属不仅仅是希望得到护士熟练的技能服务,更需要得到的是护士的理解、关爱和尊重[4]。3.2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护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素养体验式教学引导护士由被动学习上升至主动学习的转变,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护士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模拟案例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临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主评判性的分析、判断,改进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将这种学习模式内化为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提升专业素养[5]。3.3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护士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急救护理质量低年资护士在急诊抢救中往往因为胆怯心理,惊慌失措或在抢救过程中手忙脚乱,使得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医护间、护护间的配合不到位,甚至延误抢救时机。通过体验医生、护士的角色,帮助低年资护士克服胆怯心理,在模拟演练中体验如何加强医护、护护之间交流沟通,有助于医护间,护护间更好的定位配合,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此,体验式教学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能够激发护士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培训,而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反思,升华护理行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人。

作者:施银焦维娟王芝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

[2]梁园园,江智霞.《急危重症护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2,11(14):32.

[3]曾慧,江智霞.应用体验式教学进行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培训的角色功能体会[J].重庆医学,2012,3(41):9.

护理急救知识培训总结篇10

急诊护理工作总结一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

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搜集整理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八大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部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搜集整理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XX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五、做好急救药品及急救仪器的管理

急救药品准备及各种急救设备的调试是急诊工作的基础,现已施行每项工作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清点、定期检查,这一年里未出现因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的原因而影响抢救工作。从而保证了抢救患者的及时、准确、快速。

急诊护理工作总结二

一、全年各项护理工作量及工作达标情况

1、工作量:

急诊人次。参加抢救人次。配合急诊手术

例。护理留观病人人次。出车车次。处理突发事件次。

2、工作达标情况:

急救物品完好率达。无菌物品合格率。病历书写合格率。护理综合满意度。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

二、加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1、强化服务理念

全科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优质服务培训班活动,不断进行礼仪行为培训、规范常用礼貌用语及操作过程中的交流用语,并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就沟通技巧方面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培养护理人员对纠纷苗头的预见性,有效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共同构建护患之间互相信任感,全年实现0投诉,综合满意度达99.1%.

2、以人为本,充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

不断改善输液大厅的环境,安装电视等设施,提供纸巾、水杯、无陪人患者床头一杯水等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及时进行分诊,对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诊优先服务卡优先缴费取药等措施,减少候诊取药的时间。并通过环境的卫生督促、护理巡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来提高服务质量。重视三无人员的病情处理、基础护理和三餐饮食、及时了解其情况、帮忙联系家属或救助站,今年救助此类病人达人,通过身份证联系省外家属人。此举措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其他病人的赞许。对患者的意见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不断提高服务形象

三、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重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

1、通过分组区域管理,进行分组连续性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通过高年资护士的动态质控,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保证各班的护理质量。

2、对质控员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区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讨论修订,保证各区域的护理质量。切实履行绩效考评制度,如实反馈人员层级能力,使护理质控落实到位。

3、通过一年时间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根据急诊区域划分,基本上按个人工作能力定岗,基本实现护士层级管理,达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

4、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就诊时,合理利用绿色通道的措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5、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6、制定各区域详细工作指引及各区域工作告知事项,新入科人员工作注意要点等,系统引导新入人员和年轻护士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四、急诊专业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

1.全年科室组织业务学习次,病历讨论次,操作培训项。

2.第二季度组织全科人员按要求完成了急诊岗位技能培训,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全科护士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全院考核毕业三年内护士急救药品知识,全部合格,达标率为。新毕业生考核岗位技能操作,全部达标。成绩良好。

4.基本完成全年护士进修培训计划,安排了护士到iCU进修学习危重病人护理,安排年轻护士到儿科注射室进行小儿头皮针穿刺技术,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技术水平。外派多名护士外出短期学习,并将新的护理理念带回科室。全年完成了名轮科护士的急诊培训工作。

5.每季度进行三人、两人配合抢救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加强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反复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

6.根据护理部要求进行微型培训,培训年轻护士的技术操作熟练度及急救仪器的使用能力,要求每组人员利用班上空闲时段进行小组病例讨论及护理查房。效果良好。

7.制定急诊岗位培训小本子,组织人员对科室人员层级能力评定,指定辅导老师,实施一对一辅导教育。要求每人每季度完成护理病例个案分析一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护理质量。

五、护理实习生带教

学生带教工作进一步规范,小讲课、操作示范、教学查房、抢救配合演练等教学工作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抢救配合演练的教学方法收到全体实习生的一致好评。今年顺利完成人次的实习带教任务六、配合医疗开展专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