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景观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57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河道生态景观种植

Keywords:case;River;ecology;Landscape;planting;

abstract:Urbanriveranditssurroundinggreenspaceisoneoftheimportantpartoftheurbanlandscape,butriverecologicallandscapeconstructionlaggedbehindin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constructionprocessinthepast.inrecentyears,manydevelopedcountrieshavebeguntofocusonstudy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riversandurbanlandscapewhichhasledtoanumberofcutting-edgecasesandeco-technology.inthispaper,throughanalysisonriverecologicallandscapebetweencasesofthreeforeigncitiesandGuangzhouDonghaoriver,itresearchestheurbanriverlandscapeconstructionfrommanyways.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研究

近年来,在大多数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当中,都经历了水生态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下不断恶化的问题,因此国际上许多城市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改善穿越城市的河道的生态及景观环境,从而起到推动城市复兴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伦敦泰晤士河与德国莱茵河河道再生,美国洛杉矶河复兴规划及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亚洲地区有日本城市河道再生,韩国清溪川河道复兴等案例。国内城市在这一方面也有许多研究,例如上海苏州河整治,广州东濠涌生态景观改造工程等项目。这些城市河道复兴项目的实施给本领域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对比国外经验与国内研究情况,主要区别在于国际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有系统性和延续性,例如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就持续了近九十年,解决河道生态问题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而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时间,因此许多例如规划、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需要通过对国际上城市河道整治的前沿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的更新。

欧美国家的城市河道整治案例及技术

工业革命后,欧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河道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系统。针对这一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开展了城市河道整治的系统工程。在美国,比较著名的案例是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这条穿越城市的河道流经市区长24公里,最窄2米,平均宽度24米。由于城市的发展导致河道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从1930年代开始为了应对雨洪以及河道生态等问题开始了河道更新整治工程,至今已经持续了近90年。

圣安东尼奥河整治前期以防洪为主,后期以河道生态景观改造为主。首先从应对防洪要求修筑城市段的河道堤岸开始,拓宽了部分河道以应对暴雨导致河水蔓延对城市的影响。在完成了对河道防洪改造后,接着进入沿河生态恢复阶段。这一时期河道改造尽量采用接近自然生态的蜿蜒断面,进行土壤生态修复,河道周边通过砌石方式加固堤岸,形成自然的生态河道。通过与堤岸生态技术结合的湿地水生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迁徙廊道的建立,逐渐恢复河道两岸动植物生态多样性。在植被的恢复上,除了尽量保留原有的乔木外,还大量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层次乔灌木,与水生植物共同构筑河道植物景观空间。在进行生态恢复的同时,建设了富有人文情感的景观空间,包括亲水人行道的建设以及河道周边的例如咖啡茶座等文化景观空间的建立。另外还通过有效保护沿河历史文化遗迹,使之成为河道景观的一部分。经过九十年的努力,在2012年圣安东尼奥河改造全部完成,目前这条城市景观河道每年可以吸引近1000万游客参观游览,给美国与加拿大许多城市的河道改造带来深远影响。

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开展了河道改造项目实践,比较系统的项目有巴黎塞纳河改造、伦敦泰晤士河复兴、曼彻斯特的默西河整治、德国杜塞尔多夫段莱茵河再生等。例如伦敦泰晤士河,城市河道的生态整治持续进行,上世纪30年代通过了泰晤士河流域计划,逐渐从单纯的河道改造扩展为以河道周边城市空间规划为主导的河道流域整治计划。与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案例不同,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染严重,因此首先面对的是污水处理与饮用水的安全问题。通过修建排污管道及对饮用水进行水质净化处理逐步改善水质。为了保持城市河道的自然开放性,泰晤士河沿河大部分没有设置人工堤岸,因此为了防洪需要,在格林尼治附近设立了防潮闸门。在河道水质得到稳定后,泰晤士河开始着手建立与城市规划结合的河道生态景观系统。包括利用河流两岸的空地及旧工业区改造建设成为开放景观空间以及对河道两岸的建筑物高度制定了控制政策等措施。另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了沿河的亲水步行道,并且修建了横跨泰晤士河的专用步行桥,这些针对河道及两岸地区的开发项目都有力地推动了伦敦的城市更新。

图1泰晤士河两岸生态景观整治图2圣安东尼奥河整治

亚洲国家的城市河道整治案例及技术

亚洲国家城市河道改造前沿案例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城市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城市河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城市过去更是通过填埋河道建设交通设施。近年来,由于逐步意识到河道在城市生态景观上的重要地位,这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城市河道的复兴工程,并以此推动城市整体更新。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2

2015年中国经济人均GDp为5.2万元(按13亿人口计),约合8016美元,已经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随着人均收入生活观念日趋,人们的休闲意识增强,对于休闲产品需求日益强烈;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截止2015年底,据统计我国有22200万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1%,比例在不断地扩大。老年人退休之后,健康的身体状况让他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更加多,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动,社会对于服务业,尤其是休闲经济的需求日益强烈。

近日,引汉济渭工程作为重大引调水工程之一,被明晰地写进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加快了大西安的渭河生态景观带的建设工程,随之而来的景观带的休闲旅游将成为发展主流。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环境的污染,是河道中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开始对河道的自然环境进行改进,设计出河道的景观带,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成功的案例主要有:府南河景观的改造工程。设计的主要思路:通过湿地系统的建设,在上流把府南河的污水改到进府南河湿地公园,通过府南河公园的湿地系统对污水进行进化,然后再流回府南河。该工程得到世界的认可,其设计思路是其他各个城市改造河道生态环境的标杆,被很多研究者拿来作为景观营造的参考依据。

在1996年,《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成功实例》由滨水空间研究中心收集比较典型的39个滨水区的优秀案例编著而成。书中讲述了滨水空间的形成转变、滨水空间的娱乐项目设计、滨水空间的历史文化及其改造方法,被称为滨水规划设计者的研究宝典。

在国外,对滨水区景观设计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巴尔摩内港的改造重建项目。巴尔的魔内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侧重景观空间的多功能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结合。把景区内的水、土地和人有机的联系起来,让所有元素的共同体现景观休闲型和亲水性这一主题。另外一个是日本的“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它的设计重点在于生态性:利用生物的生态观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河流的水利工程进行重新改造,成为保护生态环境设计的典范,为我们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渭河生态景观带的建设提供宝贝的设计思路。

二、研究区域介绍

本文以渭河为研究对象,东边开始于西安高陵区泾河和渭河交流的哄鄙态半岛,东西绵延至周至的涝河渭河交汇之处,区域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这就是大西安旅游生态圈的研究范围。在此范围内,对其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进行研究,设计休闲旅游产品,从而提升西安市民的人居环境。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整体规划已经实施,但进展缓慢

以渭河南北两岸整体治理为导的生态景观恢复已经实施,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渭河南岸河提路基本贯通,但是在市区部分路段仍未畅通,影响整体规划的实施。渭河北岸河提修复整体进展缓慢,导致渭河景观带整体项目实施缓慢。

(二)水资源补充与湿地修复,缺乏与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

渭河常年径流量偏低,水资源欠缺,导致渭河景观带自我修复及生长功能缺失,需要根据引汉济渭河渭河沿岸支流修复为手段,恢复渭河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将渭河的自然与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成为大西安核心轴。

(三)生态及休闲旅游产品挖掘层次不深,整体缺乏吸引力

渭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米家崖新时期遗址、北岸帝王陵带、咸阳古渡等处于开发停滞状态;渭河两岸自然景观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休闲旅游产品缺乏亮点,不能成为游人休闲娱乐的。

(四)管理职责不清,导致资源重复投入

由于地域行政区划的限制,导致渭河发展的不均衡性,分层次投入,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日常管理落后,资源投入未达成预期的效果,致使资源重复投入。

四、渭河生态景观带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1)渭河休闲酒吧街:以马家湾米家崖为中心,打造以酒吧娱乐为主体、滨水休闲为依托、富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区。酒吧街以渭河为景观主轴,规划设计绿道(慢行)系统、通航系统、交通停车系统、步行商业系统等“四大系统”,实现城市休闲、活动健身、景观疏林、民俗人文、生态景观等“五大功能”。

(2)渭河休闲驿站:在渭河生态景观带周至、咸阳、秦汉新城和泾渭新城等重要的节点,建设休闲驿站,让市民休闲驿站游玩,自助烧烤,钓鱼,骑车,采摘活动,晚饭后可以打麻将,打牌,下棋等。

(3)渭河自行车嘉年华:在全民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在渭河两岸的机动车道旁边开辟专门的自行车道,以土槐、垂柳、樱花、冬青为主要的绿化设计。特别是春天绿树发芽,漫天飞舞的樱花中骑自行车漫游或沿渭河景观带悠闲地散步,将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4)渭河休闲农场:现今,在渭河的两岸仍然保持着大规模的农事活动,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采摘的活动,让市民在周末的时候来次进行新鲜水果的采摘活动,并开设农家乐,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

(5)渭河秦汉文化城: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将建成一个及博物馆、影视城、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6)渭河十里荷香:“十里荷香景观区”就在渭河兴平段的北岸,河堤外是部级千亩莲菜种植基地,集生态观赏与经济价值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带。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3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构建;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017-02

1引言

所谓生态河道,就是在河道的设计与建设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使整个城市河道系统中的各项生态指标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生态河道:一是环境属性上,指河道的设计与建设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河道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轻易发生改变,保证河道环境功能的发挥;二是从社会属性上,指河道设计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并且具备一定的改造条件,可以和城市共同发展[1]。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城市河道饱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水的困扰,其水质也很难达到相关标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2城市生态河道的特点

(1)稳定性强。生态河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抵抗外部环境的变迁,河道系统基本处于稳定状况。即使因外界因素影响过大而发生改变,也具备相当的恢复能力,在一定时间内能恢复到稳定状况。

(2)适应动植物生存。城市生态河道的水质需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满足常见水生植物、鱼、虾的生存需求。

(3)适应社会需求。城市生态河道应当与周围环境配合,具备一定的观赏功能、游玩功能,能够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

3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

河道生态系统包括能量物质(例如有机物、毒素等)、生物栖息环境、水质、水量、河床形态、河床材料、动植物等因素,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构建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是河道生态整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需求,是河道整治理论、技术与实践结合的需求,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工程中,要明确生态系统与河道整体的关系,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将其生态效果达到最大化。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如图1所示。

3.1分析现状

对河道的水文状况、周边环境、水质污染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明确河道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确定整治方式,最后选择需要重点修复的区域。

3.2修复方案

根据河道的特点,指定科学的修复方案,内容包括水质修复、生态护坡、景观设计。

(1)水质修复。以水质的污染情况,选择针对性修复技术,常用的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技术、人工生物膜技术、曝气富氧、生态调水等。

(2)生态护坡修复。应用生态护坡理论对原有护坡进行整改,使其满足河道的功能需求。

(3)生态景观设计。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根据城市文化与河道自身特点,对河岸景观、绿化景观、水环境景观等进行设计。

3.3污染源控制

(1)控制污染源。分析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地表径流水等污染的产生原因与污染程度,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2)提升市民环境意识。通过多样化宣传工作,促使市民重视河道污染问题,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减少污染的发生。

3.4工程施工

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交付行业内口碑良好的施工队伍施工。

3.5科学评价

施工完成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对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后期的改造与维护工作,确保城市河道生态功能的发挥。

3.6后期管理

管理工作是长期进行的。相关部门要指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生态河道进行有效管理。

4城市河道植物优化配置

4.1河道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塑造景观的作用,是城市河道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所谓植物配置,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植物的品种、数目进行搭配与组合,不仅使其具备一定的生态功能,还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植物配置中,还需遵循物种共生相融、乔灌草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深根植物与浅根植物结合、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搭配、固土护坡功能优先等原则,兼顾经济适用型,才能实现河道植物的优化配置。

4.2科学计算种植密度

河道的种植环境与公园、道路绿化等还有一定差距,在实际种植中,都会增大植物的种植密度,确保植物固土、o坡能力的发挥。一般情况下,乔木的种植行距不能超过4m,灌木的株行距在2m之内,若灌木体形较小,种植应在1800株/hm2左右,若河道环境较差,可以增大种植密度。

4.3河道植物的配置方式

(1)自然式布置方式。城市生态河道的植物配置与一般的河道绿化不同,与城市绿化也不同,应当避免机械化种植,以亲近自然的布置方式为主。植物状态以自然生长为佳,避免人工造型,根据河道的自然条件,配置适合的植物,确保植物群落的健康共生。

(2)规则式布置方式。为到达一定的景观效果,也便于施工的进行,最常采用的就是此种布置方式。将不同种类的乔木混交布置成特殊图形,灌木布置在乔木的间距中,草本植物播撒在地面,呈现出整齐有序的景观效果。

(3)个性化布置方式。在大多数河道植物配置中,都存在雷同率高、艺术性差、缺少个性等问题。这是因为在植物配种中,过多考虑功能发挥,并没有真正发掘植物本身的个性美,忽略了植物的造型、色彩等元素。例如应用枫树叶秋天也变红的特点,为景观添加更丰富的色彩,体现植物与美学、艺术学的联系,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

4.4城市生态河道植物优化配置策略

(1)植物多样性为原则。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能够提升群落的抗性,对保持植物群落稳定性、抵抗外来物种入侵具有重要作用[4]。多样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河道空间,不仅能为不同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丰富观赏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游玩乐趣。

(2)生态适应性优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与生态条件选择合适植物,确保植物能够良好生长,例如沿海地区土壤中盐含量很高,就要选择耐盐植物,例如柽柳、木麻黄等;河道边水分含量高,还要选择耐水湿植物,例如水杉、蒲苇。一般来讲,为满足生态适应性,多会考虑使用乡土植物,确保当地生态平衡。

(3)生态功能为主。在河道生态建设中,应用植物的最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过滤水质、美化环境等功能。因此,要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生态功能突出的植物品种。例如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可以选择具有良好水土保持效果的南川柳。

(4)兼顾经济成本。在选种上,既要选择来源充足、育苗简单、繁殖能力强的品种,还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降低养护费用,若无特殊需求,尽量选择当地常见植物。

5结语

生态河道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具有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在实践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优化植物配置,并加强后期管理维护,才能确保生态河道功能的长效发挥,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李飞鹏,张海平.基于数值模拟的城市景观水体生态设计研究――以广西苍海湖为例[J].中国园林,2015(10):76~80.

[2]陈志力.平原河道饮用水源水体植物生态系统净化关键技术研究[J].水能经济,2016(1):297.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4

关键词:天津、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生态

1工业废弃地的定义

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城市的发展史中,这些工业设施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往往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1]。

2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的原因

2.1天津市城市发展概况

天津在环渤海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在城市建设方面起着引导与推进作用。滨海新区在区域政策上被赋予如同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上海浦东同样的地位,在政策上加快了天津乃至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脚步。

2.2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天津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主导型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所代替,导致了很多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性衰退。同时,第三产业吸引了外来人口,人口流动性加大,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工业用地逐步由城区向转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津市主城区工业企业逐步向近郊区和滨海新区迁移,近郊、远郊工业区逐步成型[2]。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的出现,使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功能性衰退[3],以致形成城市工业废弃地。

3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再认识

3.1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定义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是针对位于城市城区的废弃工业场地,通过景观途径对场地自然要素和场地构筑物、建筑物、机器等设施进行改造与再利用,在尊重场地历史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科学和艺术方法,结合新技术手段来改善场地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环境,结合工业遗存创造新景观,营造一种为人们提供活动、户外休闲、娱乐等多重体验的具有鲜明场地特征的公共空间[4]。

3.2国外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发展与实践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在欧美经历了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的过程。现代城市公园的象征,设计于1857年的美国中央公园,就是将城市中环境恶劣的废弃地营造成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开创了利用城市废弃地建造城市公园的先河。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如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保留了工厂内的高炉和车间,并利用生物技术清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成为保留工业景观和运用生态技术的设计典范。随后80-90年代欧洲城市复兴运动与内城更新,出现了在城市工业类地块上的城市公园,如巴黎雪铁龙公园、拉维莱特公园这样的现代城市公园。随着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改造,将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时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新世纪后悉尼奥运会的千年公园和韩国汉江仙游公园都代表了这个领域的新设计趋势,即强调场所精神内涵,尊重地区历史文脉。

4成功案例

目前,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本文选取了天津主城区的南翠屏公园、滨海新区的紫云公园作为实践项目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和特点进行分析,来说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在天津取得的成功经验。

4.1紫云公园―营建碱渣上的绿色空间

4.1.1区位背景

紫云公园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中心城区东部。在改造之前这里曾经是天津碱厂用来堆放废渣的三号路碱渣山,也是三座碱渣山中堆积量最大的一座,高度6-12米,占地1.5平方公里。经过认真的论证,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几年的艰苦努力,治理完成该区域中体积最大的三号路碱渣山,治理碱渣1060万立方米,整理出151万平方米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碱渣400万立方米建设了一座占地33万平方米,山体表面积为36万平方米的山体公园―紫云公园。

4.1.2改造前现状

改造前碱渣中氯化物含量严重超标,产生的废渣、废液不仅对周边居民区和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污染海河下游水体和入海口近海域水质。另外,碱渣山位于滨海新区了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更阻碍了城市交通,制约了城市发展。

4.1.3生态修复过程

(1)生态修复手法

利用碱渣配比制成工程土。通过向碱渣中混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经搅拌、晾晒、碾轧等处理后,制成可用于基础设施工程的填垫土。利用这些工程土,形成七座连绵起伏的山峰,构成公园的主景。

堆山改造。在保留和强化现状已有的部分碱渣谷地貌的基础上进行堆山改造,采用空间绿地围合的形式,使游人站在高地形上观看碱渣的原始风貌和原始地形。

强调生态景观与自然题材景观的融合。充分利用碱渣山的特殊景观效果,在废弃的碱渣堆场上营建城市山景公园,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的新题材,另一方面在被破坏的城市环境中营造生态的绿色天地,成为滨海新区新的城市景观。

(2)修复区域的景观构成

在景观分区上形成自然之舞景区、蓝色天际景区、绿语林溪景区、生态林景区、原生景观保护地五个景观区。每个景观区各具特色,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把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以景观语言向游人展示恢复后的内容。

4.1.4评价

紫云公园是在城市工业废弃地上利用工业废料来营建的城市公园,这样的实践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为数不多的。它不但成为以环保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更体现出对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新生态技术和设计手法。

4.2南翠屏公园―建筑垃圾上的山水园林

4.2.1项目背景

南翠屏公园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规划总面积35.6公顷,被城市交通干道和大型居住区所环绕。在历经20余年的建设过程中,消化了约500万方建筑渣土,在这些城市废弃建筑垃圾的基础上矗立起了一座大型城市山水园林。

4.2.2

公园的设计结合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造园手法与现代设计理论。整体空间布局突出中国式山水园的景观特点,以山为筋骨,以水为血脉。湖区景观强调开合收放的多变滨水空间,山地景区强调植物多样性以及山体与水系的空间联系。

生态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对堆积的建筑垃圾的生态修复,通过植物自身对土壤土质的长期修复作用,逐步降低土层中的污染程度,从而利于植物多样性。节水方面,利用中水技术和雨水收集系统减少自来水使用。此外屋顶绿化也大规模运用于服务建筑。

多样性的植物景观是自然山水园林的特色,也是南翠屏公园设计的重点。按照生境的不同划分为湿生植物、疏林草地、缓坡混交林、陡坡林地四类植物景观群落绿。公园山上共种植乔、灌木12万余株,山下种植树木21万株。大面积水域和大量树木绿地将起到减少风沙、减弱风力、吸滞尘埃、净化空气的作用。

4.2.3评价

南翠屏公园是在城市废弃荒地上用废弃建筑垃圾堆山而建的城市山水园林,公园设计充分考虑本市气候因素和园内地形、土壤等条件,合理分区,科学地应用抗旱、抗碱等植物,利于形成远期动态的生物平衡,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

5小结

天津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设计受到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影响和启发,使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价值得到了关注和提升,将生态、美学与艺术的思想融入到设计中,为天津市以后的此类景观设计乃至整体的城市建设寻找到了最佳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25-28

[2]郭少锋.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思路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排涝引水河道;整治

河道通常都是修建在水边,在河网密集的地区,各种河流交织就会形成相应的城市环境。该城市环境的形态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逐渐成形,并且还在不断的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一些河道也因为泥沙量的增多而出现了堵塞的情况,导致排水不够流畅,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要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排涝引水河道进行有效的整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应用水利工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工程概况

某新建河道工程一山前河河道,该工程位于某市的主城区中,在主路的沿线上以及在西延工程的道路北侧,该市流通河的西侧。本次设计的河道采取自东向西的设计,河道长度592m,河道宽度15m。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位于开发区中部,沿着城区河道分布,长1.54km,原河道两侧为已建浆砌石硬质驳岸。

2案例工程排涝引水河道整治的设计

2.1新建河道工程

严格的依据河道具体的设定位置以及河道所具有的宽度等要点进行分析,在排涝引水河道整治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河道的两岸进行设计,而针对河道的两岸进行设计的时候,则主要是采取的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主要满足了防洪的相关要求,在这些方案中,对于水下的部分均采用的是直立的块石进行加固处理,在本工程河道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两种设计方案,要求在道路的东部较宽的区域中设置一个可以进行观景的平台,以丰富河道工程的功能。

2.1.1驳岸的型式

在对该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河道主要采取的是自西向东的方式修建,在河道南侧的位置处开始,到东部位置的中间环节修建观景台。由于南部河道两侧位置的路线与河岸线之间的距离在5m的范围内,两者之间的距离较近,在这种情况下,东部的位置处在相对就较为宽松,在河道的南部驳岸上,合理的利用重力高墙来进行阻挡,顶部的高程达到了3.20m,而观景台在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设置挡墙,而其挡墙的高程则为2.53m。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河道的背部位置驳岸上,地块红线与驳岸的岸线之间有着较远的距离,一般距离均在10m左右。

针对本水利工程进行驳岸设置的时候,主要设置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就是综合的应用矮挡墙,并在矮挡墙的顶部砌筑黄石,挡墙的高程则为1.20m,黄石的顶部高程则在1.80m左右,在黄石设定完后,就需要进行护坡的绿化处理。第二种方案就是合理的应用亲水矮挡墙,在亲水矮挡墙设定完成后,进行边坡的绿化处理。这一矮挡墙的顶部高程为1.21m,而驳岸的高程仅为-1.55m,这就使得挡墙的外部露出了一个凹槽,在顶部利用一个花岗岩来进行压顶处理。第三种方案就是利用亲水矮挡墙接洽边坡绿化的型式进行驳岸的设置。

2.1.2方案对比

首先,该水利工程的南部驳岸与道路便线相距较近,而且路面的高程相对来说也较高,这就要求南部位置的挡墙需要采用直立形式的挡墙,而该挡墙则主要是由砌块浇筑而成。

其次,就北部的驳岸来说,其与地块之间的距离较近。应用第一种方案来进行驳岸的设置,则需要应用到黄石,将黄石应用自然的手法进行砌筑,黄石要摆放的错落有致,从而达到驳岸的效用。并且要想使得驳岸具有一定的美观度,使得河道能够与自然相融合,就需要在进行砌石的时候,将砌石放置到挡墙的水位之下,从而达到挡土的效用。在水面上进行黄石的设定,这样不仅可以使得黄石发挥出挡土的效用,同时也能够使得灌砌块石呈现出一种硬式的美感,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而应用第二种方案进行驳岸设置,则会使得驳岸相应的更加具备亲水性,在水位之下进行浆砌块石的设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进行挡土处理,还能够使得在挡土后的护坡上可以进行其他的应用,从而使得水土可以实现有效的交换。一般来说,在水边生长的植物为鱼类进行产卵提供了条件,也为幼鱼提供了可以生存的环境,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区域生态的平衡。

方案三则主要是针对挡土墙进行平整处理,使得挡土墙具备较明显的立体感觉,保持河道的干净和整洁,并在顶部位置上合理的进行栏杆的设定,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方案三驳岸设定,会使得施工更加的简便,也能够使得地块的开发更加的便捷,但是这样的驳岸设定型式,并不利于对挡土后的区域进行再利用,而且无法进行水土交换,这就使得水体的净化能力相对降低。

对比上述三个方案,在该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方案二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2.2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本次生态修复主要是沿着主路段进行生态修复,西段河道采用木桩生态护岸,采用在老挡墙前密打一排木桩进行河岸的防护,木桩采用L=2m,梢径D≥10cm,外表涂桐油进行防腐,木桩桩顶高程3.10m。木桩后需进行土方回填,并对土坡进行平整,内种植首蒲、美人蕉等挺水植物。东侧河道采用生态浮床护岸。多年生抗风浪型生态浮床由多个浮岛单元有机组合而成,每个浮岛单元山浮板、连接扣、种植篮、种植介质四部分组成。浮床内种植美人焦、旱伞草(水竹)、千屈菜、四季莺尾等。浮床尺寸为2m*5m,间隔5m布置一块。河道两侧的浮床用柔性绳索固定在河道驳岸上。生态浮床内挺水植物种植密度为18棵/m2。

2.3城市排涝引水河道具有的主要作用

2.3.1供水灌溉功能

河道能够起到滞水和蓄水的作用,是城市居民日常用水、灌溉农田、工业用水的主要用水来源,河道环境的良好性,是保证水资源充足供应的前提。

2.3.2排涝的功能

河道两侧的湿地可以降低洪水流动的速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下游洪峰的强度,有着良好的排涝行洪功能。

2.3.3运输功能

河道运输是一种价格非常低廉的运输方式,可以把河道堤防和滨河道路作为跨越式通道,不仅减轻了交通的压力,而且也为城市提供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2.3.4娱乐功能

城市河道有着非常不错的娱乐休闲功能,比如可以进行划水、划船、漂流,可以在河岸边坡进行野餐、露宿等活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河道治理工作是我国各大城市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河道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河道自身的特点进行治理,不允许育目的进行单一化、生硬化的处理,要最大限度的将河道的各种基本功能发挥出来,建设良好的河道景观和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鸿斌.谈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18).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6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7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第一,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我们对于城市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景与虚景。我们所说的实景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来表现,例如一些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环境空间景观等。这些硬性的景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尺度性,我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植物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虚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较为平缓的驳岸环境中种植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我们进行这样的处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

第二,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城市河道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到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要注重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细节与总体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紧密结合。另外要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并且注重季节分明,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渗透。

第三,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

第四,城市河道文化景观设计。新时期城区河道景观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观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道景观与公园、游乐园等区域不同,在体现出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例如一些河道的传说、历史故事等。

结语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8

关键词:遂昌县;河道工程;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82文献标识码:a

河流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河流就承担起为人类发展和自然生态延续服务的双重功能。

1问题的提出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瓯江2大水系:西北部的乌溪江、周公源、洋溪源、湖山源和桃溪、桃源、官溪分别注入乌溪江湖南镇水库和灵山港,属钱塘江水系,流域面积1865km2,占全县面积的73.45%;东部的南溪、北溪、襟溪、濂溪等汇合后注入松阴溪,属瓯江水系。遂昌县地处钱瓯源头,县域溪流纵横,百姓沿河而居,是这里的生态屏障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功能弱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穿县城而过的南北襟三溪除新城区防洪未达标外,建成区内河道水生态问题也非常突出:河道生态流量不足;城市污水未完全纳管;亲水设施不足、景观性差。昔日人水相亲的和谐景象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河道现状与中心城区的定位极不相称,人民群众要求改善水环境的愿望非常迫切。

2工程修复任务

河道工程作为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是构筑防洪安全体系、改善区域环境的核心要素。总书记在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工程修复三溪河道总长33.2km,项目主要任务:提升新城区25.45km河道的防洪能力,使县城规划区总体达到20~50a一遇防洪标准;重点修复建成区7.75km长河道水生态,使建成区河道在亲水性与观赏性方面上有明显的改善。营造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城市乡野化的特色景观,亲水娱乐性的休闲走廊,实现“河畅、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工程目标,为山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全面推进起到示范与促进作用。

3治理标准

3.1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要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宽窄交替、深浅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水,岸边水有草,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一个看似简单的城市河道,既有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科学理念的变革,更是政府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观念的变革,它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会长期的影响未来下一代人的生存空间。

3.2注重生态平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在实际河道治理过程中势必会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从而导致对区域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地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规范人类的活动,减少河道的污染。在河道、湖泊、湿地、河口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紧密联系的,重建适当的结构有助于恢复其有效的功能。

4治理方案

4.1生态边坡

生态护坡系统将植物生长基质固定在袋体内,同时利用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而使护坡更稳定和具有抗冲刷能力,同时生态护坡还具有造价低、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生态护坡设计的基本原则为: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4.2堤防断面的选择

堤防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山区性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由于山区性河道平时河道水量很小,但洪水来时又有较大的过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1a内大部分时间河道水量较少,景观很差。为解决这种矛盾,本设计根据河道所在位置现状地形情况、周边区域对景观的要求以及土地征用的难易程度、以及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综合选定。

5结束语

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通过修复使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实现河流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并不是以牺牲人类基本的需求去被动的适应环境,而是在保证人及社会合理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达到人与河流的和谐。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9

[关键词]前牙缺失;正畸;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3-0641-04

Clinicaltreatmentanalysisfor57casesofyounganteriorteethdefects

CHenjie1,XieHong-jun2,JianGfei3

(1.DepartmentofStomatology,Xi'anaerospaceGeneralHospital,Xi'an710100,Shaanxi,China;2.DepartmentofStomatology,northwestUniversityHospital;3.Departmentof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StomatologicalHospit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clinicaltreatmentprogramsofyounganteriorteethdefectsindifferentsituations.methodsthe57casesofyounganteriorteethdefectsthattreatedattheGeneralHospitalofXi'anaerospaceorthodonticsinSeptember2004toDecember2010wereincluded(31casesofcongenitalabsence,8casesoftraumaticloss,18casesofimpactedteeth).wetreatedthembyorthodonticsandorthodonticsassociatedwithoralmedicine,prosthodonticsormaxillofacialsurgery.Resultsaftercorrection,exceptfor1patient'sparentsnotfollowingthetreatmentandrelapsedafter2years,theremainingpatientsachievedtheeffectsofbeautyandstablefunctions.ConclusionComprehensivetherapyofyounganteriorteethdefectscanachievesatisfactoryresults.

Keywords:anteriorteethdefects;orthodontics;comprehensivetreatment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容貌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整的牙列维持着面部的形态,前牙缺失可失去对唇部的支持,导致唇部内陷,影响容貌。青少年前牙缺失在临床上多由于先天性缺失、外伤性缺失、埋伏阻生致牙列缺损,可表现为牙间隙宽大、上下牙弓不协调、覆牙合、覆盖关系异常、牙合关系异常等症状,继而影响容貌美观,造成口腔咀嚼功能减退、发音障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临床上常根据青少年前牙缺失原因及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选择57例前牙缺失的青少年患者,根据前牙缺失的原因及临床表现不同采取相应的正畸及正畸与口内、口外、修复联合治疗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防止了前牙缺失对青少年生理、心理产生的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9月~2010年12月在西安航天总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前牙缺失患者57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3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4.4岁。患者前牙先天性缺失的31例,外伤性缺失的8例,埋伏阻生致牙列缺损的18例。矫治时间最长3年,最短6个月,平均18个月。

1.2治疗方法:临床检查后常规拍摄颌全景曲面断层片、X线定位牙片检查,拍摄面像、牙合像制取模型。模型测量分析后根据前牙缺失原因及临床表现、临床检查、错牙合类型、头影测量分析等资料制定矫治计划,采取正畸及正畸与口内、口外、修复联合治疗方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2.1针对先天性缺牙病例:根据测量前牙Bolton指数分析减数或减径正畸治疗,本组采用标准方丝弓及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列后,轻力牵引关闭前牙间隙,同时调整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磨牙关系,上下颌中线一致,必要时调整咬合。

1.2.2针对外伤性缺牙病例:根据测量前牙Bolton指数分析、制定正畸及正畸与口内、修复联合治疗的治疗方案。

1.2.2.1前牙完全脱落:正畸采用标准方丝弓及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上下牙列,纠正错牙合畸形,使用链状橡皮圈或ni-ti螺旋推簧推出脱落前牙所需间隙。协调上下颌牙弓形态及咬合关系,调整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协调上下颌中线一致。正畸治疗完成后立即进行牙列缺损间隙修复,18岁以下的青少年采用活动义齿修复,年满18岁以后可考虑烤瓷冠桥固定修复或种植义齿修复。

1.2.2.2前牙外伤后冠折达龈下:外伤牙口腔内科完善根管治疗后,X线片测量,确定正畸牙合方牵引所需长度。根管桩固位,光固化树脂修复桩核。正畸采用标准方丝弓及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上下牙列,纠正错牙合畸形,根据正畸牙合方牵引所需长度牵引治疗,前牙牙合方牵引后保持3~6个月,18岁以下的青少年采用临时冠,每年更换一次,年满18岁以后烤瓷冠桥固定修复。

1.2.3埋伏阻生致牙列缺损:根据患儿错牙合畸形临床表现,颌全景曲面断层片,X线定位牙片检查(重点判断埋伏牙位于邻牙腭侧还是唇侧,了解埋伏牙牙根情况,了解埋伏牙对临牙牙根影响),模型测量分析制定治疗方案。先行正畸治疗,采用标准方丝弓及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上下牙列,纠正错牙合畸形,使用链状橡皮圈或ni-ti螺旋推簧推出埋伏阻生前牙所需间隙。判断埋伏牙位于邻牙腭侧还是唇侧。

1.2.3.1正畸牵引方法:对于轻度埋伏阻生或牙根无扭转,牙冠离牙合平面较近者,可采用开窗、弹力牵引等正畸方法。局麻下切开软组织,翻瓣、适当去骨,暴露患牙牙冠唇面,粘结托槽或舌侧扣,将患牙牵至牙合平面,再次排齐整平牙列,协调上下颌牙弓形态及咬合关系,磨牙关系,调整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协调上下颌中线一致,正畸保持。

1.2.3.2自体牙移植:对于埋伏阻生牙横位、倒置或牙根发育异常,无法正常牵引者,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自体移植,局麻下切开软组织,翻瓣、适当去骨,用微创牙挺取出埋伏牙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制备新牙槽窝,尽可能将埋伏牙放至合适位置。将适量羟基磷灰石植入阻生齿拔出后的骨缺损区,缝合软组织。术中注意保护牙龈、牙、牙周膜及邻牙。将埋伏牙牙冠粘结对应托槽,其余牙齿“8”字结扎固定,以0.022×0.018方丝固定牙列,调牙合。7日拆线,3个月后复查,进一步正畸治疗。3个月后复查X线片,测定牙髓活力,如牙根已形成且无牙髓活力者,需行根管治疗。

2结果

2.1前牙先天性缺失的31例患者,采取减数治疗者19例,不拔牙矫正者9例,减径治疗者3例。术后随访2~5年,除1例家长拒绝拔牙及减径,停止带保持器2年后间隙复发外,其余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尖牙磨牙中性关系或接近中性关系,咬合关系稳定,口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正常,正畸治疗后戴用保持器,随访12~24个月未复发。

2.2前牙外伤性缺失的8例,前牙完全脱落伴错牙合畸形需要集中间隙义齿修复的5例,前牙外伤后冠折达龈下需正畸治疗,牵引患牙向牙合方以配合修复治疗的3例。正畸治疗时间6~16个月,保持6~12个月后,临时牙合冠或烤瓷冠修复。治疗后随访2~5年,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颌中线一致,尖牙磨牙中性关系或接近中性关系,咬合关系稳定,口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正常。

2.3前牙埋伏阻生患者18例,治疗选择正畸开辟间隙后开窗轻力牵引的患者7例。除1例牵引上颌尖牙时由于牙根发育异常牵引失败,继而选择自体牙移植外,其余患者治疗效果较理想,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稳定。选择外科手术方法自体牙移植患者11例,术后随访1~3年,9例患者牙根已形成经牙髓活力测定后已行根管治疗;1例患者年龄较小,牙根尚未发育完成,目前尚在观察中;1例患者牙齿无明显松动,排列整齐,且牙髓活力正常。所有患者尖牙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关系,经调牙合后咬合关系稳定,口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正常。

3典型病例

3.1先天性缺牙病例:某女,14岁,恒牙列,安氏Ⅰ类,骨性Ⅱ类,下牙列Ⅲ度拥挤,12、22先天缺失,上前牙散在间隙,13、23远中扭转。治疗方案:拔除34、44,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关闭缺牙间隙,协调上下颌牙弓形态。正畸治疗时间13个月,保持12个月。治疗后随访3年,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颌中线一致,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咬合关系稳定,口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正常(如图1~3)。

3.2前牙外伤后冠折达龈下牙合方牵引病例:某女,17岁,恒牙列,21外伤冠折达龈下,口腔内科完善根管治疗后,X线片定位,确定正畸牙合方牵引所需长度。根管内钛钉固位,光固化树脂修复。正畸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排齐上下牙列,纠正错牙合畸形,根据正畸牙合方牵引所需长度牵引治疗,前牙牙合方牵引后保持3月后烤瓷冠固定修复(如图4~5)。

3.3前牙埋伏阻生自体牙移植病例:某女,12岁。混合牙列,61滞留,前牙反牙合,12、13及61、23之间2个多生牙,上颌中线左偏3mm,颌全景曲面断层片,X线定位牙片检查61牙根1/2吸收,根方牙瘤形成,11、23根方21、22埋伏阻生。治疗方案:拔除61、22及12、13之间多生牙,61、23之间多生牙保留替代22,21自体牙移植。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上下牙列,ni-ti螺旋推簧推出21所需间隙。X线定位牙片检查判断埋伏牙位于11、23根方腭侧,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局麻下切开软组织,翻瓣、适当去骨,用微创牙挺取出埋伏牙及牙瘤。21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制备新牙槽窝,将埋伏牙放至合适位置。将适量羟基磷灰石植入拔牙后的骨缺损区,缝合软组织。将埋伏牙牙冠粘结对应托槽,其余牙齿以“8”字结扎固定,以0.022×0.018方丝固定牙列,调牙合,协调上下颌牙弓形态。7日拆线,3月后复查。协调上下颌牙弓形态,关闭前牙间隙,正畸治疗时间10个月,保持12个月。治疗后随访3年,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颌中线一致,尖牙磨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稳定,口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正常(如图6~7)。

4讨论

4.1前牙先天性缺失患者如果单纯制作烤瓷冠修复,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制备牙体时的痛苦,而且可能引起基牙牙髓病变,修复后牙齿功能将受到限制。青少年牙颌畸形往往同时伴有咬合关系不良、上下牙弓不协调、牙列不齐等症状,单纯修复治疗不能达到口腔功能和美观的双重效果。而通过联合正畸治疗并将部分前牙做适当的调磨改型,虽然周期较长,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但是完全为患者自体牙齿,舒适、美观,同时又极大地保留了患者牙齿的功能及牙髓活性,综合来讲,对于青少年患者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治疗方案。

4.2前牙外伤性缺失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包括口腔内科、修复科、正畸科甚至是颌面外科等各个科室的联合。对于外伤致前牙完全脱落患者,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正畸治疗保持缺牙间隙并调整余牙美观及功能,在此期间,缺隙处牙槽骨质可完成改建,待正畸治疗完成、牙齿及牙槽骨发育成熟后再行修复治疗,能保持牙列及牙弓的稳定,并且给修复治疗保证了适当的空间,便于后期治疗。对于外伤致前牙折断至龈下时,首先通过内科的根管治疗处理牙髓,以预防根尖感染等病变的发生,做好基础治疗。然后经修复科行桩核修复,以保障表面能够粘贴托槽。再行X线片定位检查,以确定前牙正畸牙合方牵引所需长度,由正畸力量将牙根牵引向牙合方达龈上或平齐龈缘,同时调整余牙错牙合畸形、牙列不齐等症状,正畸治疗后行牙齿修复治疗,最终达美观要求。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能持久保持。但需注意的是,在应用正畸力量将牙齿牵引至牙合平面时,应根据实际牙根的情况具体决定,不能过度牵引,防止牙根留在牙槽骨内的长度过短致松动、脱落。若未先行正畸治疗,缺牙间隙不能保持,单纯修复后美观仅为局部区域,而且形态不稳定。再者,修复体边缘不能达龈下过深,不能完成牙齿的冠修复,即便做龈切术后局部牙龈缘与邻牙不协调,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3前牙埋伏阻生致前牙缺失患者,需要与颌面外科联合治疗。行X线片定位检查后,如果发现牙齿为轻度埋伏阻生或牙根无扭转,牙冠离牙合平面较近者,采用开窗、弹力牵引等正畸方法。在牙齿由正畸力量向牙合平面牵引时,牙根周围牙槽骨同时慢慢改建、生长,最终牙齿达正常位置时,牙槽骨包绕牙根,改建停止。这种方法同样需注意牙根长度的问题,必须满足牙齿稳定、牢固的要求。而对于埋伏阻生牙横位、倒置或牙根发育异常,无法正常牵引者,笔者则采用自体牙移植的方法。这种方法难度较大,牙移植后的后期观察治疗较重要。有研究表明牙体移植前1周左右先行牙槽窝制备者牙周膜愈合较好,牙根吸收较少,成功率较高。在选择供区牙槽窝时很重要,要选择骨质较厚、有足够支持的区域,并且制备时要与移植牙体相匹配,过大或者过小效果均不理想。拔出供体牙时要尽量将牙齿完整拔出,避免损伤牙周膜及上皮根鞘,以保证牙髓活性,减小牙根吸收的可能性。青少年埋伏阻生牙大部分根尖未发育完全,牙根仅发育了1/2~3/4,更有利于保证牙髓的活性。供体牙移植后需调整咬合、结扎固定,必要时对其进行调磨及改型,并给予正畸力量将移植牙体及余牙调整至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颌中线一致,尖牙磨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稳定,口腔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正常。上述各种治疗方法,均需在正畸治疗以后保持一定时间,以巩固效果,否则容易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前牙缺失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并结合患者自身要求,综合性考虑,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美观与协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琼华,姚霜,刘晓君,等.正畸与修复结合治疗前牙缺失的临床探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1,2(3):168.

[2]朱北兰,郭月红.42例牙缺失患者正畸后修复的疗效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2003,12(4):295-296.

[3]高晓辉,韩穆,张熙恩,等.口腔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探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3,4(3):176-177.

[4]孙琴洲,陈风华,黄月燕,等.正畸治疗在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修复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8):92-93.

[5]黄爱萍,华旭东,张海星,等.前牙缺失的正畸修复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2):35-36.

[6]杜文婷,陈扬熙,郭泾.自体牙移植及其与正畸治疗相关性的进展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9,17(6):287-288.

生态修复景观案例篇10

关键词:植物造景布局材料选择

目前城镇环境已尤为各方面关注的问题。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首先,植物造景要重视历史渊源。从古至今,植物造景一直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画意。一方面,人们特别是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各国在造园造苑时就对植物具有浓厚的感情。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古人更把植物性格拟人化,将植物的某些特性结合传统诗画艺术,进行比德赏颂。其次,植物造景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⑴绿色植物能制造氧气。⑵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⑶植物能够净化空气。⑷植物能减弱噪音。

1.植物造景的原则

植物造景应遵循主题性原则,美学原则、艺术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文化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1.1合理配置植物

遵循地域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林木栽植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运用拟生造林学原理,配置生态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其模式结构要求加大复层立体绿化,突出生态保健功能,兼顾景观质量要求。针对交通流量大或周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居住区,强化森林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削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2环境和谐

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自然美与几何规则美结合,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直曲等形式美规划营造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根据周转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

2.植物造景的布局

植物景观的结构布局必须符合城市住宅区总体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使住区整体意境与风格塑造的和谐。

2.1季相比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在草坪植物配置上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避免一季开花、一委萧瑟、偏枯偏荣的现象,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

2.2层次化

底层住区,景观密度要低,地形塑造的规模水宜过大。多层住区,景观密度适中,因地制宜,结合住区规范及现状条件适度地形处理,采用相对集中,多层次的景观布局形式,保证集中景观空间合理的服务范围。具体布局手法可根据住居规模及现状条件灵活多样。做到松密有效,比例有序、对比度高、主题突出、动有创意、静有美感的为好。

2.3图案化

植物景观总体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案,如随圆形、圆形、方形、条形、三角形、波浪形、多边形、菱形、文字形、吉祥符号形、各种动物图案、不规则形等,简朴中蕴含着繁复。模纹和图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与环境的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或较大的色度差,品种一般常用大叶红草、龙船花、马樱丹、黄榕、黄连翘等,而且要及时修剪,保证横纹、图案的清晰、整齐。

2.4新、旧地布局

新地布局多遵古为法,同时以洋为师,两者毕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再须进行探讨,然后创新布局。老住宅、旧绿化的改造要保存其流风遗韵和历史信息,尽量保存古树、大树、建筑和旧有布局。旧地修复植物景观,首究园史,详勘现状,情况彻底清楚,对山石建筑等作出年代鉴定,特征所在,然后考虑修缮方案。

3.材料的选择

花木的栽培,不仅意在绿化,尤重姿态,画意和具有个性特色,突出造圆主体的植物品种,而作为花木的审美品格则在隔在静,满足现代工业人在城市最求山野之趣的要求。

3.1形美

树形姿态要自然优美,包括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光滑度,树叶的形态弹性和厚度等。如树形、矮矮被覆形,或呈尖塔形的,植株本身要强健,可以结实累累,终年常绿,而且鲜少落叶,或造姿态挺拔,体态丰盈,树形完整并主干分枝耐弯曲,层次基本清晰的花木,其优美之姿态造于庭园影响之用。

3.2色美

讲究树叶的颜色,如钟铬黄的黄槐与黄梁木;红色的紫锦木与红乌柏,青翠的小叶榕与水石榕;树干的颜色,如青色的爪哇木棉,白色的白千层;花的颜色,如黄色的黄槐、紫色的紫薇、红色的刺桐、白色的白禅、紫蓝色的蓝花楹、粉色的宫粉紫荆、橙色的火焰木档;同花色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用植物在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美,把生活小区装扮得丰富多彩。

3.3味香

赏花时更喜闻香,所以如木香、月季、、桂花、白兰花、含笑、夜合、米兰、九里香、夜来香、山瑞香、茉莉、鹰爪花、柑桔类备受欢迎。香草植物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有草本,也有木本;有地被、悬吊品种,也有盆景用品种;有香精用品种,也有香枕、香囊用品种;有杀菌驱虫用品种,也有净化空气、香化居室用品种。名品有香囊草、香水草、香兰、香芥、香薄荷、柠檬罗勒、藿香、百里香、熏衣草等。

3.4废材的利用

设计中要尽事能使用生物质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本场地废弃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废弃地上的景观是丑陋可怕的,而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代艺术的思想影响了对植物景观的理解。在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看来,废弃地上的生物质遗迹就如同大地艺术,是人类生产在地上留下的艺术品。

造景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塑的结构形式与如画的风景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材料的再利用体现了生态原则。工业废弃地上的废材废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社会废料成为独特的景观设计材料。

参考文献:

【1】汪阳,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专业技术现状的分析思考,中国园林,1997(6)

【2】李敏,高密度人居环境中绿色空间的拓展,中国园林,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