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十篇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十篇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5:36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发展很快,从小规模的试行,到现在以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为目标,政策的内在意义日益凸显,这项计划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农村和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来切实解决。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内容

目前,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大学生村官”作统一而具体的表述,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含义: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下基层农村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1],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进入到了政策议程之中(policyagenda)。

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许多人认为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13万,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比2006年增加82万。[2]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执行现状评估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个好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干部队素质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

(一)政策执行范围日趋扩大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人数已突破65万人。[3]

(二)政策实施各地存在差异

这里举两个城市加以说明,在北京大学生村官与乡镇政府签订劳动合同的3年期限内,第一年月薪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并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此外,北京市政府还为“卸任”后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诸如机关招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执行的阻力及存在的问题

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但自计划推行多年以来,实践证明,离政府的初衷有很大的距离,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执行偏差的情况。

(一)政策目标不明确

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标很明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真正目标十分模糊。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通过政策鼓励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并不困难,有不少毕业生都在积极争取,但是如何使这些大学生在基层发挥充分的作用,在政策上考虑得并不充分。具体表现:工作职责不明确、相关配套政策不明确等,对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管理和职业培训工作也缺乏相应措施。

(二)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变问题

一是村官工作不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村官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知识联系不大。二是大学生村官素质亟待提高。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部分人员对农村政策不够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尚不足。有的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不能很好的从基层做起,对待村官工作不上心。

四、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调整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造成当前农村问题的原因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因素,是下乡的知识分子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制定得更详细且更具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可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添加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条款。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给予大学生村官合法的晋升空间和应有的经济待遇,以使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引导大学生村官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首先,引导大学生们提高自身的服务农村的能力,这不只是专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在到农村工作后,树立一种村民意识,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在其位要谋其政,安心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再次,摆正心态也是必要的,转变择业观念,认识到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从而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三)完善相关体制,确保后续管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户籍、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等。对于承诺的事情,国家应该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到位,让大学生村官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6](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宁军.大学生“村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岳华“.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

[3]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4]章曙东,景仁勤.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人才开发,2007,(1).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市发号)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生育文明示范村为载体,通过全面推进农村生育文明建设,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制,深化农村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努力探索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农村社会经济同发展、共促进的新途径,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工作核心,以培育农村生育文明为总体目标,大力开展“争创生育文明村、争当星级文明户”活动,力争到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农村生育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初步形成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和人口文化建设在农村基层得到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活动阵地得到巩固充实;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农村育龄群众普遍接受,农村晚婚晚育率达到60%以上,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比例达成60%以上。

稳定低生育水平。生育水弹趋势得到有力遏制,多孩生育、一男户超生问题基本解决,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明显提高,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接近正常值,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基本控制;农村女孩成长环境进一步改善,初步建立有利于女孩成长、妇女发展和女孩家庭发家致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障制度。

计划生育民主化管理进程加快。村级“两委”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基本得到落实,自我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农村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初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得到全面兑现落实,基本形成独生子女奖励、入学就医优惠、二女户养老保险、奖励扶助养老、产业发展帮扶等配套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规范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普及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农村育龄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活动内容

1、实施计划生育产业养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相结合。要把生育文明新村建设同培植新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农村新产业的培植工作。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工程”、“计划生育小康工程”、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等成功经验,立足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农村支柱产业培植过程中帮扶计划生育家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自主发展生产的能力。在产业帮扶过程中把扶助资金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好、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的计划生育家庭倾斜,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

2、建设基层人口计生服务网络阵地与新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在改善人居环境中巩固生育文化阵地。要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与创建文明村镇、和谐村镇活动相结合,建设一批人口文化长廊,组建一支人口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规范人口计生宣传载体,使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始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群众性。进一步完善以镇村为龙头、中心村为骨干、小组为依托、村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体系。要结合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建设一批村级计划生育服务示范点,进一步加强村级服务室的设备配置,形成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殖保健服务环境,让广大育龄群众在接受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过程中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

3、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建设乡风文明相结合,在塑造新风貌中弘扬生育文明。在农村广大育龄群众中开展评选“星级文明户”、“少生快富户”活动,引导农村育龄群众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文明进步婚育风尚。要结合育龄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广大农村开展好关爱女孩、关爱留守孩的“双关爱”活动,引导农村育龄群众革除陈旧生育观念,树立生育文明新风;积极组织广大育龄群众参与开展文明农户评选、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倡导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农村育龄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中完善生育文明新机制。以“少生奖励,困难救助,服务免费,政策优先,贫困扶持,养老保障”为框架,健全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宁府字号文件对计生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

5、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结构与培育新农民相结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进农家”活动,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深入乡村普及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进村入户做好服务工作,倡导健康向上的生育、生活观念,增强农民生殖健康,自我保健意识,为广大农村育龄群众提供免费的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农民生殖健康水平;加强婚前检查,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升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解决子女流动人口超生问题。

6、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与创建好班子相结合,在创新工作方法中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增强争先创优意识,提高依法管理、优质服务能力。要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融入整体村民自治之中,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村“两委”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村、组计生基层网络的主体作用,构建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基础。规划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落实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村民代表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制度,把奖励扶助、优质服务等工作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县指导、乡服务、村自治、户落实”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推进新农村计划生育民主管理进程。

四、活动主题

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层次推进,有序进行。

1、年,继续扩大试点,重点抓好市委、市政府43号文件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突出抓好关爱女孩、出生性别比整治、关爱女性生殖健康活动的开展。

2、年,全面铺开,继续抓好市发[]43号、市府发[]105号文件的贯彻,重点抓好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

3、年,以促进生殖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进一步推进优质服务进农家活动。

4、年,以生育文明示范村的建设工作为重点,规范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水平。

5、年,建章立制,总结提高。总结交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工作经验,全面促进生育文明。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各村要按照双“五新一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和省人口计生委提出的“新观念、新行为、新农民、新风貌、新家庭、生育政策落实好”)的要求,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好本地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把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加强考核督查,推动工作开展。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和村(居)民自治“四位一体”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计生工作同发展、共促进。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惠民政策困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6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42-02

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这些政策促进农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却为农村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阻碍。

1惠民背景下农村计生政策困境

1.1农业补偿政策对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实行了一系列的惠民补偿政策,这些政策下达的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耕种的负担减轻,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的补偿政策主要有种子补贴、粮食收成补贴、农村医疗补贴以及农村低保补贴,这些补贴政策是对农民耕种的补偿,让农民在耕种中能够享受到国家的特殊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很多农民由于国家的惠民政策选择留在了农村继续耕种,因此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的这一系列的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面貌而言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这些惠民政策在农村中得到了落实,但是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于农村子女等问题没有提及,也就是说惠民政策针对的是全国的农村农民,对于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农村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因为惠民政策没有体现对独生子女家庭的额外优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补偿政策其实造成了计生政策在农村中很难真正落实。

在农村拆迁方面,惠民政策同样对于超生户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他是按人头进行补贴。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家庭子女人口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的子女三、四个,一旦撤迁,则会得到非常之多的补偿费。而有的子女少,建房面积补偿不多。从两个情况的对比之中可以看见国家的惠民政策实际上非常不利于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因为惠民政策从侧面上是“鼓励”农民多生的,这样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思想自然会发生变化,国家的计生宣传教育对他们而言如同虚设。

1.2子女惠民政策对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农村子女惠民政策体现在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上。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对于农村子女来说国家对其教育和社会保障的补偿是非常重要的。在二零零六年,国家在教育补偿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在这一年免除了农村子女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农村父母抚养子女、教育子女的压力和成本。但是这个惠民政策仍然有其弊端所在,第一惠民政策的享受人群在划分上引起了争议。因为国家对农民子女实行补偿政策,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民抚养子女困难问题,所以其针对的对象是经济较困难的家庭,但是这样一来一些多生的家庭同样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经济补贴,因此可以看出国家惠民政策对于超生的家庭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因为这些违背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家庭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国家对于子女的补贴。不仅如此,国家惠民政策针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然而在农村经济较困难的家庭一般都是子女较多的超生家庭,这些家庭违法多生,但是却能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因此可能会让群众出现这样的心理,超生的家庭还可以享受到一样的补助学费,违法多生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这对于计生政策的实施同样是非常不利的。

2解决方案和措施

2.1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力度。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群众需要转变这种生育的观念,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的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大计划生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群众认识到计生政策的重要性,抛弃以往的老旧思想,转变生育观念。在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时候,当地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因为计划生育工作是需要围绕着人展开的,所以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者需要能够在农村树立这种计划生育教育的意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例如在农村定期举行活动,开展培训教育、贴标语等。这些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向广大的农民群众推广计生文化,让农民提高对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认识,并且增强其法律的意识和计生工作的觉悟性。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需要加强计划生育的服务力度,这一点对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开展而言非常的重要。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质量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者的素质息息相关,所以要加强计划生育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并且如果有条件还需要向外多引进一些技术型的人才,来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通过全面的贯彻计划生育内容,提高群众保健服务质量,能够防止农民群众出现多生超生的情况。

2.2明确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指导思想。明确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希望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者能够对工作有一个全新且全面的认识,认识到人口的问题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要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因为这是完善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个重要举措。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发现有的群众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者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宣传,对于不合理的宣传目标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这样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创新工作。另外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资金上的投入,用物质来保障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3结束语

总之,在惠民的背景之下,计生宣传教育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因此国家在实施惠民政策的时候不能完全没有原则,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对于计生户家庭应该加大优惠力度,这样才能利于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姚庐琴.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探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6)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硕师计划”;体育教师;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6]22号,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30多年来,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为农村进入低生育水平和全国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一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仍面临生产、生活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牢牢把握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阶段性特征,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推进,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帮助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现实困难摆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强化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

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旨在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倡导和促进健康文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培育一大批"富裕文明、身心健康、优生优育、权益保障、民主和谐"的新家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根本目标。要研究制定新农村新家庭的评估标准,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组织群众参与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利用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口文化大院等阵地,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信息、组织优势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优势,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的生产、生活以及生育等公共服务。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农村文明健康水平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重点推广一级预防措施,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及孕前保健,推广使用预防出生缺陷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实施二级预防措施,全面开展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努力推进三级预防措施,开展新生儿和婴幼儿系统保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做好孕前管理和服务,引导群众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发挥项目地区的示范作用。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加强农村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人口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人口国情、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立足农村社区实际,倡导树立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倡导女孩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男到女家落户,逐步改变重男轻女等封建传统意识和习俗,逐步消除性别歧视。

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应有新家庭计划的内容,研究制定相关经济社会政策要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把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根据各地的人口形势以及工作基础,选择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村或乡镇开展试点。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各相关部门要互相协调、积极配合,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将新家庭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三、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惠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指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应当得到重点扶助。建立健全利益导向基本制度。

要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等制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奖惩政策措施。对违法生育的,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是党员、干部的,依法依纪从严惩处。

做好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的衔接。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以征地面积为主要依据计算和分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予以照顾。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补助政策,要以家庭作为基本的补助单位,并适当提高对计划生育纯女户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享受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的群众,不影响其同时享受其他惠民政策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所获得的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在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时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应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并按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扶助。

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农村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政策或项目,要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优待和照顾。要将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优先纳入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培训之中。将计划生育纯女户作为各级各部门结对帮扶的重点对象,推广"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

四、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逐步解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养老之忧。落实五保供养制度,解决好"三无"老人的保障问题。继续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巩固家庭养老保障的基本功能。

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调动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为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因地制宜地开展养老保障项目。探索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要优先考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

积极开展助老养老服务。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优先和优惠为身边无子女的计划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要大力弘扬中华孝道、子女赡养、邻里互助的风尚,开展爱老助老义工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爱农村老人。

五、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各地要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6]5号)的要求,坚持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区域协作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形成党政领导统筹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流入地和流出地互动互补的"一盘棋"格局,统筹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

流出地要从源头上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流出地要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配合流入地,及时提供、反馈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其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家庭的上门访视工作,帮助计划生育留守家庭及子女解决实际困难。

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人口总数,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全局,把相关部门配合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经费。流动人口可以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享有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做到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服务。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通报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列入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职责。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考核评估工作。利用政府及各部门信息网络和资源,完善流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开展跨省或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与共享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评估标准,研究建立目标管理双向考核机制。

六、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关键靠农村基层组织,靠基础工作。要适应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强基固本,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规模和工作需要,科学设立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要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社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队伍,确保人员、任务和待遇"三落实"。村级计划生育专干一般要在3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女性为主,实行"县管、乡聘、村用",鼓励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适当提高计划生育专干待遇,其报酬可参照村委会主要干部的标准。

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对村级计划生育工作的分类指导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殖健康权。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依法制定包括计划生育内容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引导村级集体收益和资源分配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的个人和家庭。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维护群众权益,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积极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抓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以及各相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发挥信息引导和支持作用。建立健全出生医学证明、户籍管理、婚姻登记等公共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各级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和方式,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未建立上述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级部门间定期信息采集制度。

七、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人口发展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人口发展,做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制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各相关部门在制定完善惠民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评估,主动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意见。探索建立人口发展指标评估体系,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强化对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决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创造依法行政的环境和条件,将稳定低生育水平、完成人口计划与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群众的守法意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杜绝恶性案件和的发生。对出现重大违法侵权案件和恶性案件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6

“村村大学生计划”是省委确立的“开展十项利民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步骤。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同时按照省委和黑河市委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培养乡村大学生,全面加强乡村干部和农民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认识,真正把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则是省委为尽快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矛盾,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步伐而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五大连池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市,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则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并决定以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契机,全面实施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升级工程,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训5万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和骨干农民5000人,重点培养乡村大学生500人。为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和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升级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根据我市农业县市特点和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干部群众承受能力较低的实际情况,决定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市委责成组织部>:请记住我站域名/政协、民盟黑龙江省委、省教育厅、东北农大及黑河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亲自出席签字和揭牌仪式。远程教育中心的建立,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可以直接在家里、在村上、在乡镇、在市内接受当前最为先进的科技培训,节省了大量经费投入,为深入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全面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领导力度,确保“村村大学生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省委提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有关领导为组长,市委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农委等各涉农部门和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中的组织、协调、宣传等各项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在实施这一计划过程的具体职责。同时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农民培训部,专门负责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受全省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承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的委托,按照东农确定的模式、内容和要求,市委组织部派出3个调查组,随机抽样调查了我市6个乡镇12个村及北安、孙吴、嫩江等附近市县各2个村,搜集了大量关于农户收入、种植、养殖和加工项目、家庭成员学历情况及是否有参加学习培训意愿等基础资料和数据,并形成了调查报告,为东北农业大学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提供了准确依据。市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户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农村高中毕业都及时了解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为了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真正能够达到使毕业生回村创业,回村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我们一方面严把政审关,严格履行各项程序,保证生源质量;同时为鼓励农村高中毕业生参加学习,市委专门制定了5条具体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一是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每个参加“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农村大学生给予4000元补助。二是对农村无高中或中专学历,但确有一技之长和自学成才的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本人积极要求上进的,由市职业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经考试及格后获得农业技术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报考参加“村村大学生计划”。三是对毕业后回村参加工作的,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将他们列为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四是对毕业后回村创业的,根据其所从事的行业和项目特点,由有关部门和乡村负责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协调和扶持。五是对毕业后在本村工作5年的,可根据工作情况调入到市、乡事业单位,或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各乡镇、村及有关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有关扶持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乡村干部群众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今年已落实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157人,其中参加全省“村村大学生计划”学习的30人,我市自行培养的127人。

三、整合教育资源,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打好基础

为了将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升级工程落到实处,我们整合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切实加强了教育培训过程的管理。一是将远程教育中心设在市职业教育中心,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已拥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和多功能餐厅等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微机室、农学标本室等实验实习室14个;计算机200余台(套)及鑫诺卫星和亚洲3号卫星接收设备,开通adsl宽带局域网;校内实习基地5处,校外实习基地12处。二是依托远程教育中心这一教育平台,通过调整农村党员电教点和“三个代表”责任区设置,从中确定220多个乡村教学点,配备微机、电视、vcd等设备,并逐步在朝阳乡等偏远乡镇新上卫星接收设备,成立教学分部,形成市、乡、村、教学点四级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根据农村特点,以远程教育为龙头,结合开展“科普之冬”、“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三下乡”等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演讲、参观、交流等方式,并辅之以电视讲座等形式,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有效地开展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了新形势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符合农民致富需求的教育培训格局。四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切实增强了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选择了我市急需的农村管理与发展、法律和金融会计等专业,其中“农村管理与发展”是东北农业大学最新开设的专业,该专业包含了农村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设置了较多农村实用技术选修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学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既能培养自身管理能力,又能掌握较多的致富项目,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我们主要选择了农村政策法规、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畜牧养殖知识、劳动力转移有关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十大类培训内容,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意加强组织管理,为学员和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保证了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东北农大领导、专家多次检查和评估,对中心招收学员、组织培训考试及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十分满意,认定我市远程教育中心各项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为东北农大组织承办我省北部地区学历班和短期班学员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利用远程教育形式培训农民1927人,乡村干部745人,招收学历班学员127人,其中“农村管理与发展”专业专科班学员73人,全部是农村干部群众;本科班农林管理专业23人,法律专业15人,金融会计专业16人,共计54人,农村学员比例占70。

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根据我市前期的运作情况,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增强机遇意识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前提。农村人才匮乏,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较低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进行培训,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省委提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省政府拿出资金,组织各大学免费为农村培养大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全面的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

2、加强组织领导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保证。受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和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落实难度较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健全考察考核机制,把其作为履行各级党委“第一责任人责任”的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切实加大推进力度,才能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制定扶持政策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基础。农村干部群众生产、工作较为繁忙,经济条件较差,必须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安心学习。

4、全面进行管理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关键。要使“村村大学生计划”真正达到培养农村发展人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必须把好“三关”,全面加强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一是要把好“选拔关”。加强对报名者的考核,严格进行政审,使真正想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农村发展事业,愿意到农村进行创业,并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参加到“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来;二是要把好“学习关”。要注意配合学校,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学好知识,提高本领,增强素质。三是要把好“使用关”。要根据农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帮助扶持他们选项目,谋发展,对其中能力突出、业绩明显、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要注意提拔重用,努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全省农村抗震设防能力。

(二)总体目标。建立全面防御的农村民居防震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新建农村民居符合抗震防灾要求,基本消除不具备抗震防灾能力的危旧民居,力争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十一五”时期,开展农村民房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农村民居实用化抗震技术,编制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建造加固图集,完善适合农民需要的房屋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分布范围较广、典型示范作用较强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示范村和示范户,引导支持农民群众更新、改造和加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农村工匠培训、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工作原则

1?闭?府引导、农民自愿。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2?笨蒲Ч婊?、合理布局。把农村民居防震作为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从村庄选址、用地布局、地质评价等方面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确保民居合理布局,符合防震要求。

3?币虻刂埔恕⒎掷嘀傅肌8?据地震隐患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民居抗震技术标准,合理选择材料确定建筑造型和户型结构,确保新建民居安全合理、经济适用、方便生产生活。

4?蓖吵锇才拧⑿?调发展。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把农居防震保安工作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做到既符合抗震要求,又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二、主要任务

(一)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要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阶段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规划要紧密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规划、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以及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农居工程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征地安置、民房改造、灾后重建等项目,搞好农居工程规划,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结合当前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和新农村建设“四个一批”的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把农居工程抗震防灾作为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村镇建设和农民建房要避开活动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村镇道路布局、对外交通、房屋间距等要考虑地震时避震疏散、救灾及抢险救援要求。按照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村镇,及时提出迁建方案和应对措施。整村搬迁和集中连片建房必须进行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工程地质勘察,对威胁村庄安全的洪水、泥石流、滑坡、塌陷、沙土液化、断裂带等地震、地质灾害因素进行勘察,提出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作为村庄规划、民居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农居工程建设的场址勘选、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推行工程质量目标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建立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居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新建、改建的农村民居(单层个人住宅除外)及其他建筑,必须由相应设计资格的单位、个人进行设计,或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严禁无证设计和无设计施工。对统一建设、改造的农村民居及其他建筑,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抗震设防,明确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抗震设防质量。对设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实施,督促不按照图纸施工的建筑进行整改,指导其正确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动员、引导农民对自行建设、改造的房屋进行抗震设防或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使农村各类房屋建筑具有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没有进行抗震设防的民居,要引导、鼓励农民采取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加固改造。

(四)积极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各级建设、地震等部门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调查方案,在现有村镇建设农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和抗震能力调查,摸清不同地震烈度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和不同结构、不同类型房屋的基本情况,综合评价我省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为全面实施农居工程打好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地震、科技等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农村房屋防震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合我省各地风俗习惯和地域差别、抗震设防要求与综合评估造价,在尽可能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研究现有房屋抗震加固技术措施和抗震技术规程,编制成本低、简单易行和农民乐于接受的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类别和结构类型的农村房屋建筑施工图集。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五)加大农居工程技术培训力度。各级建设、地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建造技能培训,为农居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要组织工程抗震、地震地质、建筑设计和施工专家成立专门的培训师资队伍,编写浅显易懂的民居抗震技术培训教材,有计划地到各市、县(市、区)巡回授课,积极推广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居工程建筑设计图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要结合我省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把农居工程培训工作纳入农民培训实施计划。各地要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实地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对乡镇负责同志、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以及建房农户进行培训。

(六)实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从现有享受政府政策性补贴(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征地安置、灾区重建等)的村庄、有经济实力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以及已确定的文明生态村中,选择具有推广带动作用的部分村庄,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各级地震部门要做好示范区地震构造或场地地震安全咨询,协助指导各市、县(市、区)政府做好示范村选址、勘选及规划工作。各级建设部门要组织做好示范区规划设计、房屋建筑方案、示范村房屋抗震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管理和指导等工作。

(七)构建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地震部门要依托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健全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乡镇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建筑工匠和建房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咨询、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督等服务。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农村技术和管理力量情况,依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农村建筑技术骨干,建立村镇建设志愿者队伍,设立热线电话,定期到农村基层对农民建房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人员要会同当地防震减灾助理员及时对建房农户和工匠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居工程的领导。建立在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的农居工程领导机制,全面推进我省农居工程建设。建设、地震、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科技、国土资源、水利、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民政、国有资产监管、扶贫等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农居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抓好示范工程,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农民建房不合理收费,减免相关税费,严肃查处乘机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国土资源部门要在严格用地审批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建设、地震、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民居抗震设防科研工作,抓好科技攻关和实用化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部门要加强农村工匠的上岗培训。发展改革、民政、农业和扶贫部门要切实把移民搬迁、扶贫和贫困乡镇新建与地震安全民居结合起来,落实帮扶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实施农居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居工程领导组织,并将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做好年度实施方案和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负责,保证各项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切实推动农居工程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发动社会帮扶、金融机构扶持的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简化手续,减免与农民建房有关的费用,努力整合移民搬迁、征地安置等涉农政策性补贴资金,积极吸收社会捐赠,不断拓宽农民建房资金渠道,切实解决好特困户和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省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农业、扶贫等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救灾、扶贫、移民搬迁、征地安置、民房改造、文明生态村创建等项目资金与农居工程的统筹使用办法,加大农居工程的资金投入。对口扶贫单位要把农居工程作为本单位联手扶贫工作的重点,制定实施方案。鼓励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有关政策性金融贷款办法,为农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8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责任性和使命感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百点示范攻坚行动,每年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每年相对集中在示范点内建设农村住房10万户,连续大抓几年,逐步将现在的行政村整合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公共服务集约提供的新型农村社区。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更是造福农民群众、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首先,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正确选择。近年来,各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农村总体面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以村为单元分散投入、部门各自为战,不仅成效不够明显,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新农村建设,不是村村搞建设,不是就村建村,而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就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而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其次,这是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土地制约、空间受限。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耕地红线又必须守住;另一方面许多空心村、空闲农房宅基地闲置,有的还在进行浪费性建设。解决这一矛盾,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空心村旧村改造、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可以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走出一条以地生财兴业的新路子。第三,这是增投入、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机遇。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的最大投资是住房建设。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积累的稳步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每年建设1万户农村住房,就可拉动投资10亿元,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强劲引擎。今年3月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4月初,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城阳区召开现场会议,明确提出把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省里从2009年起将用3年时间,每年新建农房75万户,力争达到100万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山东省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每年投资100亿元以上,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5年时间使山东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市也分别在15日、18日召开了全市新型乡镇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攻坚会战,全力全速推进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可以说,上级有政策、发展有需要、群众有期待。这些工作迟早要抓,晚抓不如早抓,抢先一步事半功倍,丧失机遇后悔莫及。大家一定要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民宗旨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创新政策,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把握政策,掀起新型农村社区会战攻坚行动的热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格局的调整,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一要抓紧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有机衔接,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同步规划,一步到位,合理确定中心村的区位、规模和布局,合理确定合村并点社区的村庄搬迁时序。同时高度重视具有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特色村庄的建设规划。根据各乡镇(街道)提报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经××市审定,确定了我市14个社区列入今年××百点攻坚名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把农村社区一个点一个点地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确保今年全市14个社区全部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昨天,刚刚接到××市委明传电报,要求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农村居民点用地挂钩规划,并将以上四个规划和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上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将组织规划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未完成的,取消规划编制补助,并予以通报批评。因此,建设、土地、民政等部门要集中精力,靠上工作,务必按时完成规划并及时上报××指挥部。二要严格建设标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根据××市指挥部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楼房居住人口验收的最低标准是500户以上,居住楼房不得低于四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0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不低于3000平方米,这是××社区建设补助的硬杠杠。要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规模开发、配套建设,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建设的全过程。社区住宅要向高层发展,尽量少占地。集中居住社区要与社区基础设施、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同步推进,一步到位,搞好道路硬化,实施绿化美化,完善供排水管线,有条件的要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生产生活资料超市等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三要尊重群众意愿。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不能为了民生惹民怨,确保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影响稳定的事件。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积极探索新路子,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格局。要把安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最好是先安置后拆迁,以降低成本,确保群众生活不因拆迁受到影响。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各地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必须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搞一刀切。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从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入手,凡是具备条件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大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实现农村变社区;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按照合村并点规划,先启动中心村建设,同时把面向各村的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为逐步搬迁合并创造条件;暂未列入示范点的村,也要先从基础工作抓起,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必需的配套服务。

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工作的开展,××市成立了指挥部,并迅速展开了150天的会战攻坚行动。从××市各县市区进展情况看,我市工作相对滞后。下一步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集中会战、资金统筹投入、政策配套运用、效果尽快显现”的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拉开攻坚战态势,全面掀起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热潮。一是精力要集中投放。从现在起各级各有关部门就要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全速的状态,集中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千方百计争速度往前赶。14个示范点就是14个重点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和推进的要求,对每一个示范点要精心策划组织,明确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实行包保责任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落实,确保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攻坚任务,并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下去。二是资金要集中投入。市财政以及有关乡镇、部门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新型乡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土地整理、农村“五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所涉及的科教文卫体、农林水、农村公路、劳动保障、民政、司法、警务、、供销等各方面的专项资金,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原则,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示范点建设。各级金融单位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金融支持“三农”的重点,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资金需要。三是用地要集中保障。创新思路,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做好统筹利用土地这篇大文章,通过合村并点腾出土地,落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用于农民建房贷款抵押担保或直接补贴建房,突破建设用地瓶颈,并有效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对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用地要单独协调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确保建设有地点、村庄迁得动、楼房建得起、农民上得去。

三、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既是“三农”问题,又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既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惠民工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捆绑在一起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狠抓落实,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搞好农村住房建设的前提。要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抓紧着手修编三类规划。一是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立足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及中心村、一般村的规模和空间布局,为农房建设改造提供依据。二是编制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制定农村住房建设3年规划和危房改造5年规划。住房规划设计总的要鼓励住楼房,但应区别不同群体需要,考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做到因地制宜。三是编制农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同时为自建房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图样和技术咨询。在编制各类规划之前,要按照省建设厅制定的全省农村危房鉴定标准,逐村逐户建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档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总量。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由乡镇、村街负责具体落实。规划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在选点布局、户型设计、基础和公共设施配套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农房建设标准和抗震等级,引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百年住宅”。规划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切实维护其严肃性,确保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有序进行。

二要认真落实政策。要在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集体组织,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搞建设的基础上,相应制定完善有关政策,调动多方力量进行倾斜扶持。一是落实资金政策。要把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对新建农房和改造危房的农户予以补助或贴息扶持。××市财政从今年起,连续3年设立专项资金,对各县市区给予扶持。我市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可用于农村建设的有关专项资金,向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倾斜。农村住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办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组织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多方缓解资金压力。二是落实用地政策。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要抓住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与城市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生态涵养、农林牧渔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城市、小城镇、中心村周围的基本农田,为经济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农房集中建设预留用地空间。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政策,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从今年起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专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年内全省安排10万亩以上的“增减挂钩”规模,我市国土部门要积极争取指标,充分发挥这项政策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三是落实信贷政策。引导和鼓励市内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要以土地收益为基础,建立国有独资或股份制形式的融资平台,向金融单位融资贷款,统筹各种支农资金集中使用,支持农村住房建设。要积极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农户住宅确权抵押、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贷款方式,解决农村建房资金困难。对承担农村建房任务的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四是落实规费减免政策。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不收任何费用。严禁有关部门搭车收费,更不允许自立项目乱收费。五是落实产权政策。对农村住房,由市人民政府负责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鼓励农民拆除危旧房、交还宅基地。

三要做好结合文章。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努力做到多方联动、统筹协调、双向促进,务求从整体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道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沼气与供气、集中供热、路灯和科教文卫等设施。靠近城市或乡镇驻地的中心村优先选择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完善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联合建设生态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要与推行“大村庄制”相结合。着力规划建设好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引导鼓励农户居住向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集中,为适度扩大行政村规模创造条件。要搞好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邮政物流四大载体及相关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服务。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村庄改造腾出的土地,要大力发展高效种植、养殖项目,统筹安排好二、三产业项目,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要与新型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抓好1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争取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示范样板。同时还要结合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搞好村庄美化绿化,教育群众保持整洁卫生,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引导群众改变陈旧落后的传统习俗,倡树现代文明的新风尚,使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推动力量。

四、加强领导,确保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任务,

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务必统一思想、完善机制,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一是在指导思想把握上,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结合起来。市里实行指挥部工作体制,成立了由市级领导任正、副总指挥,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指挥部,集中办公,全面负责整个攻坚会战活动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督导检查。要切实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统筹考虑、有机衔接。要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把所有涉及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的有关政策整合起来,统一在一个盘子里进行运作落实,不能出现“各吹各的号”和“两张皮”现象。建设、规划等部门要靠上指导督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编制、衔接和实施,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同时搞好建设施工技术服务;国土部门要抓紧组织申报和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周转指标,尽快落实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财政部门要抓紧制定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集中投入的具体操作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金融部门要尽快拿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支持的政策措施;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尤其在支农资金统筹上必须自觉服从大局。

二是在部门工作协调上,要切实形成合力。要加强部门协作。农村社区建设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沟通,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了综合协调、用地协调、规划协调、资金协调四个工作组,抽调人员要迅速到位集中办公。民政局、农工办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对工作进展及运转情况进行调度,加强督导检查,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公安、国土、供销、计生、教育、卫生、文化等与农村社区关系密切的部门,要针对社区需要,改进服务手段,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农资、供销、商贸、电信、金融等企业要积极在农村社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其他有关部门也要从各自的工作特点出发,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工作,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在工作机制推进上,要突出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住房建设的责任和考核体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住房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乡镇(街道)党(工)委是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自觉强化责任意识,对社区建设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靠上抓。要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顺利开展。特别对当前正在规划建设的14个农村社区,要拿出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加快运作步伐,争取早日为群众提供服务。在农村社区建设上,各级要保证投入,真正让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评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推进机制,确保社区建设取得实效。各级要根据年度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并建立责任制,年终由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列入本部门和乡镇(街道)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9

由国家财政出资,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奖励金,使农民群众老有所靠、安度晚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厚爱。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首发仪式,向首批受奖励扶助的群众代表发放奖励扶助金,这标志着我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全面启动,正式运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向受到奖励扶助的计划生育家庭表示热烈祝贺!向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做好我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今年初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有效补助农民、发展农业、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积极尝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做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治本之策。它不仅使农村中最困难的部分家庭得到了帮助,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而且在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亲民务实的执政风格和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

对于我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农村贫困面较大的县,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帮助,经济上有实惠,对进一步降低和稳定低生育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加快我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实施奖励扶助制度,确保这项造福于民的好事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强化监督,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人到户

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的关键,是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目前,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但这只是试点工作的开始,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级各部门务必精心组织,严格实施,抓好落实。

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财政部门、委托发放组织、监督机构及社会中介组织,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公开透明、权力制约、便于监督的奖励扶助制度和运行机制。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界限,不允许擅自扩大范围,要把奖励扶助制度及落实情况纳入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建立完善举报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奖励扶助对象一个不漏、一个不多;财政部门要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相关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对试点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严肃追究,决不姑息;宣传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渠道予以广泛宣传,使奖励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审查、资金发放渠道和领取方式等,人人明白、妇孺皆知;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弄虚作假的,要公开曝光,确保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公平、公正和公开,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委托发放机构,要规范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将财政拨付的资金以“直通车”方式,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到户到人。

奖励扶助金能不能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到户到人,是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核心,也是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把机制和制度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各项制度的配套和完善上狠下功夫。要按照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的客观要求,形成运行协调、公平透明、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对在制度执行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追究当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对于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奖励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扶助金的,要取消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的主管领导,是奖励扶助工作的责任人,必须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促,抓好落实,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快捷安全。

三、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农村一村一策工作计划篇10

计生利益导向示范区2015年全面建成

甘肃全省示范区建设将以县市区为单位,2011年起实施,分年度建设,计划2015年全面建成。示范区的建设围绕国家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和重大工程项目及该省实际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基本制度框架、四类二十六项重点工程项目。四项基本制度框架最后一项,是广泛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实施四项重点工程项目,即“成才、致富、保障、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计生家庭幸福计划。

新增两户17项优先优惠政策

甘肃省今年5月出台的《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新增了“两户”子女大专(学)学业资助、企事业单位招考倾斜照顾、整村推进“少生快富示范户”、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城镇失业独生子女户小额贷款等奖励优惠政策项目17项优先优惠政策,形成了四类26条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涉及相关政策32项。

《方案》明确,在制定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时,按人落实的资金或项目,独生子女领证户按照2个子女数对待,农村二女户按照3个子女数对待;按户落实的资金或项目,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节育户(简称“农村两户”)到户资金在户均基础上提高30%。建立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叠加机制,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

实施“成才、致富、保障、健康”四大工程

成才:资助两户子女完成学业。农村两户子女省内大学录取时加10分,初中升高中、中专录取时至少加10分;资助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农村两户子女完成学业;在企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对农村两户子女给予倾斜照顾;在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时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农村两户子女;将农村两户子女中的“两后生”优先纳入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

致富: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对当年新增农村二女节育户一次性给予不低于3000元奖励;开展诚信计生奖励(长效节育奖励)试点,对自愿落实节育手术的农村二女户夫妇自采取措施次月起给予每人每月60元的奖励金,直至与国家奖励扶助制度对接;在整村推进到户扶持项目中,对农村两户贫困户的扶持标准可高于其他贫困户3000~5000元;每年确定的5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中,每村可树立1户“少生快富示范户”,在到户项目上给予扶持;国债沼气项目中,地方配套部分经费时,对农村两户给予倾斜照顾,对农村两户中的农业示范户优先提供技能培训和相关服务;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两户优先纳入农村妇女小额担保信贷项目中,扶持发展致富项目;优先为城镇失业独生子女领证户提供下岗职工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