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0:32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1

一、治理环境审计: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提供基础的文化,框架和政策

1、评价总体治理结构和政策

治理结构和政策应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董事会各委员会之间持续的交流和联系;在公司层面和分支机构、小组层面分配治理责任和活动;阐明横向及纵向的监督事项;持续可靠的、有效的信息流动可以上达董事会各职能委员会;对包括但不限于治理,道德规范和监督政策的总体政策进行清楚地描述和沟通。只有组织存在一个经过仔细考虑的结构良好的治理环境,公司治理的流程和程序才能有效。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应当反映组织的、经营和报告体系及其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在各治理事项间清楚地分配责任。

在结构和政策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努力证实组织是否真正拥有这样一个公司范围的十分完整的治理、风险和合规环境,并评价其有效性,以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如果没有完整的治理,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其建立。另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促进与其治理目标,活动及发现有关的信息在治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如各委员会)持续和无障碍的交流。

要实现上述目标,内部审计首先必须评价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其章程的结构,以保证组织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恰当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一方面保证董事会具有实质上的独立,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独立;另一方面为组织的其他部分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司治理的样本。其次,内部审计必须证实,所有的公司治理政策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董事会和各个执行委员会的治理活动与组织的重要性次序保持一致。

2、评价治理环境和道德规范

企业文化和道德规范必须符合下列特征:正式的书面形式的行为准则;对组织文化和道德目标的清楚阐述;对行为准则和违规处罚等进行有效的交流;使用需求来确定与道德相关的交流的有效性和发现培训需求;在报告违反行为准则事项时具有无障碍的广泛的交流渠道;要求个体确认各自的责任范围;无论涉及的对象是谁,必须进行持续有效的调查,并坚持按规定处理;以及管理层关于支持监督活动的明确承诺,包括提供充分的资源和训练其如何评价与治理有关的事件和活动。

为了实现有效的治理,组织需要鼓励良好的公司治理并强调道德规则的企业文化。作为向这一方向迈进的第一步,内部审计应当评价企业的文化标准和道德程序,并揭露与治理有关的薄弱环节。iia的实务公告2130-1(“内部审计活动和内部审计师在组织道德文化中的作用”)中专门说明了对这一评估的需要,指出“内部审计应当定期评价组织的道德氛围…”,并被写入了iia修订后的新标准。当然,谈论对组织的企业文化和道德程序进行评价要比发现保证组织的道德规范得到执行的专门方法更为容易。这正是必须检查企业的道德标准和政策,并证实它们是否在日常活动中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掌握在整个企业中测试该有效性的方法,比如进行风险文化调查。

3、评价审计委员会的活动

审计委员会的活动应当具有下列特征:正式的书面形式的审计委员会章程对目的,成员及独立性,会议频率,成员的作用和责任,与管理层、内部和外部审计师的关系,报告责任,进行特别调查的授权等进行阐述;实际的活动与章程的规定相比较;实际的活动与正式的指南和规则相比较;实际的活动与最佳实务相比较;以及审计委员会使用正式的自我评估程序。

审计委员会对保证治理结构及其支持程序的有效性负最终责任。因此,将审计委员会的活动与章程中确定的作用和责任,以及外部指南和最佳实务等进行比较就非常重要。例如,审计委员会的结构和章程必须包含特定的责任和与2002年的Sarbanes-oxleyact,SeC规定和其他公司治理指南的遵守有关的最佳实务。内部审计师经常应审计委员会的要求进行这类评价,以证实他们遵守了这些新的规定。当然,必须将这些责任和最佳实务整合到公司总体的治理活动中。审计委员会章程还必须保证内部审计师具有有效执行和遵守审计标准所需的各种资源,接近委员会成员的权利和接近高级管理层的权利。该章程必须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最后,内部审计师应该将这些评估视作通过观察、训练和建议等方式为审计委员会提供价值的重要的机会。

二、治理流程审计:支持治理环境的特定活动

1、评价舞弊控制和沟通流程

舞弊控制和沟通流程应当具备下列特征:反舞弊程序将舞弊的预防视为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侦察或调查程序;在舞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发、追踪和运用舞弊计划和舞弊指征;将特定控制活动与特定的舞弊情节相联系形成对应关系;反舞弊培训和沟通程序;使用腐败内幕揭发程序和舞弊举报热线;事件报告和追踪程序等。

在法律法规变化的刺激下,反舞弊活动的重点从侧重于合规性和调查的反应性战略转向侧重于舞弊预防和早期发现的主动性战略。在这样的环境下,内部审计需要确定组织是否具有这种贡献于有效治理所需的反舞弊的预防和侦察程序。支持舞弊控制的沟通和风险评估程序也是如此。

对舞弊控制进行检查时,内部审计必须考虑几个关键点:组织是否设有腐败揭发程序和相关的支持性沟通渠道,以有助于保证舞弊能够迅速引起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注意?腐败揭发程序背后的组织流程是否能够保证鼓励雇员参与所需的保密性?雇员是否有理由相信,如果他们泄漏了机密信息,将会遭受处罚?

2、评价报酬政策和相关流程

报酬政策和相关程序应当具备下列特征:正式的报酬政策和流程由报酬委员会提出;报酬政策和流程的主要内容有实际报酬和奖励,延期报酬计划的批准和透明度,“特殊”安排的批准和透明度,报告和监督,遵守适用的法规要求等;检查者的胜任能力,即执行报酬评估的人员是否在这一高技术性领域进行了足够深入的?

当前执行的报酬政策常常引起对公司治理政策和程序的严厉批评,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结果是,内部审计部门有必要对组织的报酬政策及其流程开展全面地、自上而下的检查。在进行报酬检查时,内部审计应当:检查实际执行的激励程序,延期报酬计划的透明度,与报酬相关的报告和监督,以及是否存在特殊安排等;评估并证实报酬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他们用以得出总报酬及其结构的程序;确定报酬委员会的行动是否符合Sarbanes-oxleyact中与报酬有关的规定;确定高级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包含了关键因素,如诚实,是否有能力制定与公司责任有关的正式的高层基调,是否有能力清楚的表述组织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期望等;确定企业是否使用定量的流程设计和改善技术来创造和衡量关键经营流程的价值、质量和有效性。以前内部审计一般没有对报酬方面给以充分的注意,部分原因是源于缺乏分析与报酬相关的复杂事项的专业能力。显然,弥补这一不足需要增加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3、评价财务治理流程

财务治理流程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作为财务治理基础的原则和流程是否建立且是否有效;财务治理原则和标准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尽管新的报告规定鼓励企业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其财务控制,但财务控制背后的财务治理原则和操作标准受到的注意相对较少。如果没有原则和标准,特定的控制很难长期有效。因此,企业要建立财务治理流程,为其财务控制提供所需的框架。财务治理框架是一个相关的新概念,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财务控制原则,用来指导财务报告的有效控制;其二是操作标准,用来建立、记录和沟通组织财务治理方面的目标。例如,“财务报告应遵守所有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一个明确规定的原则;而要求每一业务都必须编制目录和有证明文件,就是一个适用的与报告有关的操作标准。

内部审计需要检查组织是否在整个公司建立了包括明确的政策和标准在内的财务治理流程。这一评估并非主要集中在特定的财务控制方面,而是试图证实治理活动之下的原则和标准是否适当,是否在关键的财务流程中得到积极地执行。

4、评价战略计划和决策的治理活动

战略计划和良好的治理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但这一联系直到现在才受到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应有的注意。随着治理日益受到关注,以良好的治理作为战略规划活动的中心是明智之举。例如,热衷于进行并购活动的企业应该设法以对治理结构、政策和操作原则的可靠理解为基础评价并购前景。企业当然不希望在并购进行的过程中再去争论治理流程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运作之前,企业就应该已经检查了所有与战略计划和决策相关的监督、沟通和程序等方面。

每个企业都需要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战略计划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而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计划和决策流程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5、评价治理绩效的衡量

如同企业定期对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衡量和量化,以确定它们是否有效,组织也可以测量和量化其治理活动。而且,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评估该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内部审计应该确定组织是否已经开展与治理活动有关的绩效评价。如果是,内部审计应该评估其功能、范围和有效性,确定这些衡量指标与总体治理活动相关的程度。与可以运用风险文化调查来测量整个组织范围内的控制意识一样,内部审计可以开发类似的自我评估程序,来证实评估治理绩效和评价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确实存在。

三、治理程序审计:对治理活动的执行和操作十分关键的特定程序

1、评价内部和外部治理报告程序

治理报告程序应当关注下列问题:治理报告是否符合法规中的报告标准和定义;是否建立了适当的报告标准;报告过程中是否使用了正确的重要性区间;报告的违规之处是否在组织中的适当层次被发现、上报,并得到解决。

治理审计的第三部分和最后部分应当侧重于证实和评价企业中专门的与治理相关的报告程序是否存在。进行评价时,内部审计首先应该识别和清点与治理有关的报告程序,然后测试所有内外部治理报告的准确性和适当性。有效的治理报告必须与财务报告一样准确完整,以适应股东、监管机构和财务团体的其他成员不断增加的详细审查。

以后,企业将必须更为频繁地治理报告,以与新的治理要求保持一致。在向公众公开之前,这些报告必须接受与财务信息同样程度的内部检查和控制,以发现与组织声誉有关的潜在风险。内部审计因而需要对治理报告负责,以保证与这一日益重要的领域有关的监督和控制的适当性。

2、评价治理事项的上报和追踪程序

治理事项的上报和追踪应当具备下列特征:政策程序规定了治理事项的上报和追踪;解决治理问题的责任进行了清楚地界定和交流;发现的治理事项能够通过治理程序回溯至识别阶段;伴随着高级管理层的适当参与,治理事项以有效及时的方式得到解决。

治理环境有效的企业将具有适当的程序识别和上报与治理有关的事项,并对其进行追踪。由于该程序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必须对其进行认真评估。与之相关的评估应当能够对四个主要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是否存在适当的治理事项上报和追踪程序?如果存在,这些程序是否能够有效地追踪治理事项?这些程序所提供的数据是否有助于提高治理事项的识别和追踪?谁负责追踪治理事项?另一重要方面是,确定这些治理事项一旦发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彻底追查。如果企业没有迅速彻底地按照治理事项追踪程序产生的报告采取行动,那么即使存在可靠的治理事项追踪程序,对企业也没有什么好处。在评价上报流程的适当性时,内部审计师应当确信该上报流程包含了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

3、评价治理变化和程序

治理变化和学习程序应当包括下列:变化和学习创新被用来支持新治理的采用或现有程序的改革;治理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的和培训得到加强。

管理层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没有一套单一的、不变的治理问题。事实上,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的问题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发生持续的演化。其结果是,在治理领域开发和实施变化和学习的创新方法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同样,评价这些创新方法管理的有效性对内部审计也很重要。

内部审计应当识别新出现的、或不断变化的治理问题,证实组织有适当的专门方法来发现这些问题,并确信这些创新方法能够实现其预期目的。例如,犯罪者在持续不断地努力开发新的不可预见的舞弊方式。因此,组织有必要开发一套综合的反舞弊体系,超出了舞弊意识的范畴而强调舞弊预防。在这一背景下,组织为了为反舞弊程序提供有效的支持,必须开发范围广泛的变化管理和学习支持活动。

4、评价治理支持软件和技术

显然,许多组织的治理流程和程序将使用一系列技术和软件工具实现其目标。组织治理活动的有效性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资源的适当性和可靠性。过去企业并未优先考虑风险管理和治理技术投资,但在当前经营环境下,获取实时信息变得至关重要,对遵纪守法的要求以加速度上升,因此技术成为组织努力提高和衡量其风险管理和治理的关键动因。随着配置不断升级,技术成为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实时地确定风险得到管理,行动正在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与经营流程的融合,而这正是实时的风险和合规管理的实质。技术有助于通过推进各种风险管理、治理活动的综合、信息流动、绩效和报告来增加透明度、完整性和可说明性。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2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5)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课题论文小组全体成员对所提交的论文共同承担责任。小组论文质量高则每个成员相应得分高,否则就低。在同一论文小组中,还可视其成员担负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贡献的大小和个人的收获体会等因素,实行优质优分,这样一来,小组成员的论文得分是不尽相同的。

(6)这一改革注重平时教学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改变学生以往只重考试不重平时作业和表现的不良倾向,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不认真情况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课程科研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问题”、“个案”研究项目。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是这种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practicalteachingwith“problemandindividualcase"intheoreticallessonofideologyandpoliticshasimportantrealisticmeaningforimprovingstudents’politicalquality,fosteringstudents’creativeabilityandimprovingteachingquality.the“problem"and“individualcase"shouldbedeterminedbybeingadvantageoustothecourseteachingandcourseresearch,beingadvantageoustoimprovingstudents’quality,andtheattributes,characteristicsandcontentsofthecourse.Doingwelltheenforcementisthekeytoachievingsuccess.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3

关键词:道德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机制;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46-03

一、问题的缘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道德文化建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提出了“五爱”的社会公德规范。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都对思想道德建设进行部署。党中央还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二个十年先后三次召开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和重点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集中阐述和部署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2001年中共中央下发了新中国第一部由执政党制定的专门部署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彰显出党在道德文化建设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道德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应该说,这是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文化领域也正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出来负面的东西必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道德文化领域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文化领域表现出来。如《决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现象还存在着,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一些文化名人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一些公民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思想道德文化领域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社会环境四位一体机制入手多方面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二、道德文化建设,教育是基础

道德文化建设,教育是基础。其一,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现在起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1],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别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他明确提出要“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011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其二,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公生明,廉生威,民不畏吾能,畏吾公,民不畏吾威,畏吾廉”。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既是党风和执政能力的反映,也对广大公众具有导向、示范、带动、辐射效应,因此,对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要求必须是双重的,即作为一个职业道德主体,既要具备国家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如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求真务实、办事公道等,又要具备在权力行使运用过程中的权力道德,如遵纪守法、诚实无私、廉洁自律等。作为领导干部,应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党风正则干部群众和睦,干群和睦则社会稳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其三,全社会的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教育。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成为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和各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有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想象的。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要教育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义利观,没有国家的“义”,个人的“利”就没有保障,同样,不尊重和兼顾群众个人的“利”,国家的“义”就会失去意义。树立在首先维护国家的利益前提下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四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引导公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五是要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道德的基础,面临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对诚信建设造成了强大冲击,由此引发了道德危机。道德危机本质上是诚信危机。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诚信的重塑,培养人们的相互信任意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健全法制并严厉、有效地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以便弘扬社会正气;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以便诚信行为得到肯定而失信行为受到相应惩罚,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六是要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意识是现代社会规则和法律体系运行的必要前提。只有公民的守法意识提高了,法律才能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也只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法律才能成为公民行使个人自由和权益的有效保障。

三、道德文化建设,制度是保障

道德文化建设,制度是保障。制度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或约束规则的总称。制度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最基本的规则,制度安排是否适度是其他社会规则是否适度的前提。良好的制度规范会鼓励人们自觉地“抑恶从善”,不好的制度则为“从恶”提供便利,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从善”行为。制度建设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把道德文化建设通过一定程序固化为制度,并依靠制度来促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使其不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站在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战略高度提出制度建设问题。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所以,“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为了加强廉政建设,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还是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目标和任务。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2002年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以德治国”正式确立为治国方略,道德建设从此被纳入国家治理的高度,从而为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06年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4]。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5]。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构建“中国理论”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道德文化建设新的里程碑。

四、道德文化建设,监督是关键

道德文化建设,监督是关键。监督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永恒主题。有一位哲人讲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6]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列宁、都做过许多有关监督问题的精辟论述。邓小平、、对党内监督思想作出了卓越贡献。建国不久,就提出了“人民监督政府”的思想[7]。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政党成为了执政党,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邓小平告诫全党:“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8]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发出警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3]如果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8]在《邓小平文选》三卷本中,“监督”一词出现99次。由此足见邓小平对监督的高度重视。与邓小平同志一样,同志十分重视加强监督和惩治腐败。同志所主持撰写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中,“监督”成为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在“十五大报告”中,“监督”一词出现24次,在“十六大报告”中,“监督”出现23次。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带头接受监督,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已逐步建立起以党内民主制度为核心、以领导干部监督制度为重点、以党内巡视制度为保障、以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党内监督制度框架体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新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特征,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取得了新发展。

五、道德文化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支撑

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还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重要支撑。首先,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壮大主流舆论,弘扬社会正气,以正面宣传报道引导人。其次,实施精品战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施精品战略,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再次,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道德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发展网络新技术,创新业务形态,提高网络优秀文化传播能力,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最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开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夯实道德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让道德文化理念在社会深深扎根,形成浓厚的有道德、讲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79.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3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80.

[4].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n].人民日报,2006-01-07.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

议通过)[Z].

[6]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教师政治品德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认真解决教师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事业观,以教师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提高,推动全县教育系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强化德的建设,大力弘扬“五德”精神,使广大教职工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修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具体目标如下:

(一)树立个人形象

全县教师要人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身边的人。每位教师都是一面镜子,带头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人师表,团结同志,严谨治学,带头勤俭务实,乐于奉献,教书育人。

(二)营造道德氛围

开展师德建设签名承诺活动,师德演讲赛、师德事迹报告会,在全县中小学掀起“讲五德,铸师魂”的热潮,树立扶正祛邪、爱岗敬业等良好的教风学风。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橱窗,宣讲师德规范,推介师德模范事迹,宣传师德教育,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鞭策、互相促进的良好风尚,促使人人争当师德标兵。切实解决广大教职员工集体意识不强,大局观念薄弱的现象,树立“学校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理念,使广大教职员工自觉参与学校各项民主管理。

(三)强化职业行为

强化教师的职业行为,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而且还要在对待家长时做到“四个一”: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解渴,一片真情交谈。对待学生时做到“四多四少”,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恐吓;多一次鼓励,少一次训斥;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捧出鲜花,少拿出“棍棒”。进一步融洽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倡导家庭美德

家和万事兴。一家不宁,全校不安,只有确保家庭平安稳定,才能保证取得工作上的进步,采取评选“五好家庭,模范夫妻”等活动来倡导广大教职员工建设和谐家庭,弘扬传统美德

三、实施步骤

开展教师德的建设活动,每年度分为四个阶段,即宣传学习阶段、自查自纠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一)宣传学习阶段

1、活动时间:6月10日—6月30日

2、活动内容:

一是教育局召开全县教师德的建设动员大会,同时在教育信息网上开辟教师“五德”建设专栏,及时宣传和报道“五德”建设进程和在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办公室、人事股、师训股负责)

二是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定》,《关于加强全县干部德的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德的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材料。(师训股、人事股负责)

三是组织全县中小学中层以上教育干部到县检察院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办公室负责)

3、要求:

各校要传达全县教师队伍德的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大张旗鼓地学习上述法律、法规和文件,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教师德的建设的重要意义,评价标准,明确德的建设要求。各校要依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五德”建设考核方案》,交教育局人事股备案。通过学习研讨,参观访问,要求每位教师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教育网站将择优在专栏内发表。

(二)自查自评阶段

1、活动时间:7月1日—7月31日

2、活动内容:

组织教师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五方面,尤其是在职称评聘、职工住房等重大问题上的表现以及个人公德、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学校办公室、德育处负责)

3、要求:教职工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自查,找出在“五德”方面存在的不足,将其具体表现、危害和产生的原因形成书面材料;学校要分别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每一位任课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要书面汇总和评定;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学校要及时整改。

(二)实施阶段

1、活动时间:8月1日—10月30日

2、活动内容:本阶段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树立良好的德的观念,规范教师的行为。

(1)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五德”高尚的教师在县内巡回做德的建设报告,引导广大教师弘扬正气,为人师表。(工会、人事股负责)

(2)通过教育网站举办德的建设论坛,组织教师联系实际就如何认识加强德的教育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对教师德的素质有哪些新的要求,当前违背教师德的建设有哪些表现,如何在实践中克服违背教师德的现象的发生,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德的修养,如何建立德的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专题进行讨论。(办公室负责)

(3)开展师德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各学校要在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学习的同时开设师德理论课和教师心理健康与咨询课程,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特别要清醒广大教师绝不参与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待学生时做到“四多四少”,对待家长时做到“四个一”。(师训股负责)

(4)开展“五德”的建设签名承诺活动。各校要举办德的建设签名承诺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掀起“践行五德争做表率”的热潮。(学校办公室、德育处负责)

(5)开展“城乡牵手、师生牵手”(县属教师与乡村教师结对帮扶,任课教师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活动。(办公室、人事股、师训股负责)

(6)开展“五好家庭,模范夫妻”评选活动。倡导广大教职员工建设和谐家庭,弘扬传统美德。(工会、人事股负责)

(7)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走进偏远农村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人事股负责)

3、要求:各校每学期初要组织全体教师面向国旗和全体学生进行宣誓并公开承诺,签订“五德“建设承诺书,要开展“践行五德争做表率”演讲或座谈活动,开展“城乡牵手、师生牵手”活动,真正做到结对帮扶,开展“五好家庭,模范夫妻”评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接受师德教育,防止走过场。各校要把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整理和总结,报送教育局。对活动中好做法、先进经验筛选后网上,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择优参加教师节全县师德报告会,做到以身边的楷模感染全县广大教师。

(四)总结提高阶段

1、时间:11月1日—12月30日

2、内容:本阶段要对德的建设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做出全面的总结和评估。要针对在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意见。通过总结把活动成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全县教师德的建设意见;制定德的建设教育评估方案;建立家长、社会对学校德的建设教育的监督机制;建立德的问题报告制度和进一步完善德的评价机制。(办公室、人事股、师训股负责)

3、要求:各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问题。即:

一要建立“五德“记录,并纳入教师成长记录。记录分四部分:“五德”学习和参加活动情况;“五德”考评结果及表彰情况;“五德”问题来信来访情况;”五德”违纪的处理结果等。

二要建立教师“五德”监督网,学校要设立“五德”建设信箱,公开“五德”建设监督电话,请“五德”监督员,公布“五德”建设评价标准,定期向学生家长征询意见。

三是学校要严格按照《县教师德的建设考核测评办法》客观量化考核,一学期一考评。

四要实行“五德建设一票否决制”,要将教师的“五德”建设考评结果在校务公开栏公布,与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和评先表彰挂钩。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工会、办公室、人事股、师训股等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学校也要成立教师德的建设领导小组,实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责任。学校一把手负总责,作为教师德的建设活动的具体负责人。领导小组要定期制定各阶段教师德的建设活动的计划和措施,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营造活动氛围。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师德的建设活动的意义、评价标准和措施。要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媒体和各种会议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正气,努力营造教师德的建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县教育局定期在教育网站上通报工作信息,推广先进经验,对活动开展好的单位予以宣传和表扬。形成教育系统人人重德、人人讲德的良好氛围

3、加强制度建设。各单位要根据《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依据本单位实际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师德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将每学期对教师的德建设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职、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在对教师进行“五德”评价中,对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结果均为优秀或良好的,如其“才”表现突出,群众认可,优先列为提拔重用对象,并且在评先树优时优先考虑;对综合评价结果为一般、单项也在一般以上的,按照“以德为先”的要求,一般不予提拔重用;对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差的,分析其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对综合评价结果为差的,或单项评价中一项为差的,进行诫勉谈话,同时在年度考核中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并按照年度考核有关规定,将其作为职务级别、工资升降的重要依据。对构成违法违纪的,应由有关机关作出相应处理。

4、严格师德考核。教育局把各学校教师德的建设作为党建巡查、干部日常监督管理、领导班子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述职、日常巡查、学期考核等方式,在对教师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位教师的“五德”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档案,并作为评先树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5

2012年3月3日至1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2012年3月5日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报告和文件,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关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等议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2012年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理论分析】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居民收入和商品价格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要控制在4%左右。同时,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2.我国能够对市场经济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府工作报告》认为,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3.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4.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年底前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

5.银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政府的工作原则与职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切实覆行经济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文化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审议和批准《政府工作报告》等,确定2012年国家发展方略,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参加小组讨论等形式建言献策,体现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都需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之上。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夏子孙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4.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5.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要立足中国的实际,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要重视在实践中完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立法后评估工作机制,推动这项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3.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政府、人大和政协的工作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体现了揭露矛盾,全面分析矛盾,正视事物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与困难。

4.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总理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吴邦国委员长提出“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司法机关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力度很大、打击覆盖面广,国家机关坚持做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6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专业。会计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而它的专业性又很强,一般没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很难发现它的漏洞。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朱容基总理2001年视察上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十六字箴言,至今仍然振聋发聩。法律治标,教育治本;法律治近,教育治远,;教育和法律,德治和法治,二者只有并举,才能从根本上遏止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这就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会计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要从开始接触会计知识就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

(一)、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极为抽象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想让学生做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运用诚信原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会计信息,而不是光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传授的是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格和理念。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方面,传媒的披露和报道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比理论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丰富教学内容,可以使职业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革新教学方式。

1、跳出会计学会计,跳出会计教会计。

会计学不光可以联系财政、金融、贸易等经济类学科来教,而且还可以涉及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职业道德而言,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尤其适宜穿插哲学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首先就要明白,只要干了会计就意味着承担了责任和义务,就应以诚信作为做人之标准,把诚信视同生命一样珍贵,宁可不千,也不违背良知。

2、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适合于初学者分析,并且要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定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正面案例的引导作用和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来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3、开展会计专题的辩论赛。

在基础会计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开展会计专题的辩论赛,基础会计的学习中可以针对会计一般原则的命题开展辩论。学生乐意通过辩论的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当中,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说服对方。例如,可以让学生就企业的广告费的核算进行辩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要求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传统上将广告费归人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示在利润表内,然而,广告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广告费用无疑会与企业未来各年的销售收入相关,为什么不能资本化为商标这种无形资产呢?”学生通过激烈辩论,可以深刻理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这一基本原则,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做到既不高估资产,也不低估费用。

4、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沟通。

课堂上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叉多为单向交流,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要点,除了课后争分夺秒的问问题,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以及可以抄袭标准答案的课后练习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反馈渠道。互联网可以改变这种状态。我在百度上开通了一个财经学习空间,在我校开设基础会计的班级公布地址和密码,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班级留言板。我每天都会将我认为值得向学生推荐的文章转贴上去,上面有很多关于如何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如何完善监管体制,如何正确运用一般原则一类的文章,学生浏览之后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感触和见解,参加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会计资讯(当然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最新资讯),也可以了解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和看法。

(三)、改革评价体系

一般课程的评价是由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综合构成的。由于前述的种种革新的教学方式,便产生了诸多革新的评价方法。

1、平时成绩

传统上,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出勤率高的同学不一定认真听课,认真听课的同学或许理解能力不强,而出勤率不高的同学也许是因为已经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知识而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至于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全可以从参考书上或其他同学处找到标准答案,这样得来的平时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台素质,尤其是应该重视对职业道德德的考查。

2、期末考试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7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高宏峰、冯正霖,原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茅临生出席报告会。冯正霖在报告会上宣读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向爱岗敬业驾驶员吴斌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将“爱岗敬业驾驶员楷模”牌匾交给吴斌同志的亲人。报告会开始前,部领导高宏峰、冯正霖、徐祖远、李建波、何建中等亲切会见了吴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报告会由部党组成员、政策法规司司长何建中主持。

报告团主要由杭州长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远龙、乘客代表翁丹丹、吴斌的姐姐吴冰心、杭州长运公司职工余伟、杭州电视台记者袁也等五位同志组成。他们用生动的事实和真挚的感情,通过讲述工作和生活中的吴斌,让与会干部职工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的吴斌,看到了一个大勇大爱的吴斌,看到了广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崇高的道德追求。报告会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很多与会干部职工动情落泪。

高宏峰在报告会上指出,在吴斌同志身上,充分展现了交通运输一线职工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交通运输职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全行业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像吴斌同志那样,以实际行动践行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服务。

高宏峰强调,吴斌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当前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最为生动、最具说服力的典型。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吴斌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吴斌同志这一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进一步提升行业文明形象。

高宏峰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弘扬交通运输行业先进群体的时代精神,始终不渝地用行业核心价值观、行业使命、共同愿景、交通精神、职业道德武装广大干部职工,采取更加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把向吴斌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落到实处。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新闻传播;制度缺陷;腐败治理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新闻媒介的急剧增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快速膨胀。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各类新闻媒体4800余家。①从业人员也有数十万。新闻媒体的快速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为这些成绩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新闻传播活动的腐败现象日益突出,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的声誉,降低了新闻工作者在受众中的威信,也影响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腐败表现

作为执政党的各项事业的一部分,新闻宣传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这种重要性,成了新闻媒体出现腐败现象的物质基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新闻从业人员中的腐败行为开始出现。腐败(Corruptio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②具体到当今新闻传播领域,腐败行为已经远远超出前几年单纯以钱稿交易为特征的“有偿新闻”范畴,呈现出以新闻传播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谋取私利的特点。其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编辑记者个人采写有偿新闻,并对其百般包装,直接获取现金与实物回报;

集体(报社、电台、电视台或其某一内部机构)出售版面、节目时间、刊播毫无新闻价值的内容,“有钱就报道,没钱不报道,钱多多报道,钱少少报道”;

与有关权力部门勾结,违规办理诸如建筑工程发包及其他项目的审批手续,充当“掮客”、“媒婆”,通过权钱交易,牟取非法利益;

与党政机关中的心术不正分子结盟立誓,帮助其拉帮结派,上下勾结,买官卖官,跑官要官;

违规报道,片面炒作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干扰司法公正,甚至代人诉讼,包打官司;

无视正常业务联系,软硬兼施,强迫有关单位宴请、旅游、娱乐,甚或家人吃药看病、购物坐车费用也让有关单位报销;

以刊播新闻稿件相威胁,强迫被报道对象刊登广告,或直接进行敲诈勒索;

采访作风浮飘,高高在上,架子十足,非车接不去,非星级宾馆不住,非名酒不喝,加重被采访单位负担;

刊播广告不顾社会效果,不管内容是否适合传播,一概按广告主意愿刊登,甚至明知广告内容虚假而照登照播不误,甘当坑人帮凶;有时以新闻形式刊播广告,欺骗受众;

为图出名,哗众取宠,不惜炮制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制造所谓“轰动效应”,迎合低级趣味。

以上各种表现,不仅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海外新闻同行的“瞩目”,造成了极坏的影响。1993年4月23日,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署名文章《大陆记者生财有道》,详尽描述作者昔日的记者朋友们,或津津乐道炒股发财,或专事广告业务,或以稿子的“含金量”自诩身份了得。这使作者感慨深长:“像这样不论三七二十一,拿新闻像猪肉似地换钱的做法,在全世界恐怕不多见。”同年5月10日,香港《联合报》也刊登文章《记者不耐清贫,“金元新闻”风行大陆》,对中国大陆有偿新闻的泛滥进行了批评。③

二、新闻传播活动中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探究当今新闻传播活动中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应当从新闻媒介的自身特征、外部环境影响、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制约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执政党员各项事业一部分的新闻传播,其有限的版面、节目时间满足不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宣传需要。这无形中使新闻传播成了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围绕这一稀缺资源的分配,产生了激烈的供求矛盾。一些单位或个人为得到这种资源,就开始与新闻从业者进行交易,用物质或金钱来换取新闻传播权。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崇尚物质利益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作为社会一部分的新闻传播机构不可能置身于这种影响之外。受错误价值观念的诱惑,新闻机构从业人员价值取向出现异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抬头,开始以手中的报道权寻求获取额外的物质金钱利益。

同时,一些社会影响小、传播范围有限的新闻机构为了生存,强调所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公开或私下鼓励采编人员从事广告经营,甚至直接分配广告经营任务,根本无暇对从业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导致一些人惟利是图。

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是新闻传播中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几乎使其掌握了全部的“话语特权”,新闻媒介可以对其他行业和个人的不良现象进行抨击和批评,而广大受众即使对新闻传播中的腐败现象有强烈不满也无处表达。另一方面,我国的《新闻法》至今尚未出台,对“官”“民”身份兼具的新闻从业者腐败行为的惩治措施也无法可依。

新闻传播中的腐败现象,对新闻传播本身、社会及受众都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质量。新闻作为客观事实的报道,不能为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利益所左右。当新闻被当作普通商品去交换时,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新闻也就完全成了金钱的附庸,新闻就会变味、变质。

其次,它严重影响着新闻传播机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新闻媒介都被看作是公正公平的象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广大受众认识身边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已被广大受众赋予了充分的信任感。受众一旦发现自己所信任的新闻媒介竟然大量出现虚假新闻、“广告新闻”,将会对新闻媒介的所有新闻和信息嗤之以鼻。

第三,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率。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把更多时间用于搞腐败时,本职工作必然受到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会随之延缓,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机率也会大为减少。

第四,它妨碍着新闻传播中的公平原则。腐败使一些单位或个人的一般性内容得以更多地被公开报道,而使另外一些单位或个人值得报道的内容不能,出现报道数量上的“有意识歧视性刊播”。

第五,它潜在地诱导着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虽然新闻媒介被称为“第四种权利”有些夸张,但它在广大受众中有着权威地位,如果受众看到具有监督社会功能的新闻媒体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必然会严重挫伤他们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心,使受众在精神上对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产生绝望情绪。

三、新闻传播活动中腐败的治理

在朝着市场经济转型的当今中国,在各项前提条件都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改革开放年代,新闻传播中的腐败难道就无药可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新闻传播中的腐败问题,必须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1.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严厉禁止有偿新闻。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④

2.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考核,实行准入制,严格控制新闻从业者的数量,切实提高其素质。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各色人等都能胜任的。应该借鉴卫生、会计、律师等行业的资格考核准入制,对进入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进行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的综合考试,合格后颁发上岗证。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社会制约机制。有论者指出:当今新闻界“道德规范远未达到可以由他律转到自律的程度。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尚不成熟,外在的道德要求无法转化为心中的道德规范。那么此时就不可要求新闻界在内心为自己立法,而应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⑤由于新闻道德教育对新闻从业人员只有精神上的“软约束”,没有法律层次上的强制性规范,所以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腐败属于制度性缺陷腐败。正因为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惩罚将降低腐败发生的机率。要针对产生腐败的原因和动机,以立法形式对新闻腐败问题实行“硬治理”。

4.加强行业自律。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以及各级媒介机构大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自律和他律措施,如1991年全国记协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使新闻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行业不正之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由于我国新闻记者协会的功能与西方新闻自律组织有明显的差异,不负责对有分歧的新闻报道、新闻纠纷的审理,以及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而仅限于服务与公关,因此对治理新闻传播中的腐败能力有限。在这个方面,应予以加强,提高行业自律的权威性。

5.治理新闻媒体本身,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防止小报小刊小台泛滥。当前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小报小刊小台为生存考虑,不惜铤而走险,违规进行煽情、反动的新闻报道和广告经营,以吸引受众和广告客户,赚取维持生存的资金。对于此类于社会无益的“垃圾媒介”,应该坚决予以关停。

6.发动全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构建“新闻反腐长城”。早在1997年1月,全国记协就公布了《关于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公布了举报电话。各级新闻媒体也应建立自己内部的监督监察机构,欢迎社会对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监督;改变过去对违规现象只在内部处理的做法,有勇气把查清的事实公开披露,增强社会各界监督新闻单位的信心,从而使新闻从业人员不想腐败、不敢腐败。

注释:

①戴元光等主编:《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转引自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转引自高金萍:《有偿新闻透析》,《新闻知识》,2001年1期。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9

一、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德育教育开展创造条件

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属于靠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在国家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但要把生源基本素质起点较低学生同样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保障学院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求我们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融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法制教育、就业教育等一体的素质教育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德育教育稳步进行和取得实效,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院设立了德育教育教研组,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配备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05年全院共107个班,配备专职班主任32名;按照《河南省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要求,我院为德育教育按照学费收入的3%支付经费,以2005年为例,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5235人,德育经费支出为70多万元。同时学院从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都设有固定办公室和设备,“郑科院德育之窗”是德育教育教研组建立的专题网站,学院建有各种体育文化娱乐场所,如各种球类场地、溜冰场、多功能报告厅等,基本能够保障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领导重视,制度与机构健全,党政齐抓共管,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我院的德育工作由党委和学院共同负责,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每年列入学院和党委年度工作计划的重中之重,由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亲自分管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党委和学院设有宣传部(处)、学生工作部(处),每年都制定有宣传思想工作意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等,学院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制定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明确了学院各级党政部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职责,制定了各种学习、考评、表彰制度,例如,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教师岗位量化考评意见、三级管理考评实施办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试办法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基本上做到制度化、量化、可考评化。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把德育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安全保卫、招生就业等多项工作相结合,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深入开展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德育工作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求我们从多方面以抓素质教育为主,实施素质教育的首项就是抓德育教育。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目前,学院开设23个专科专业,每个专业开设有《思想与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与三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16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书资料共计67502册,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第二,开展一系列的哲学、文学、艺术讲座和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法制教育报告会、安全消防报告会、国防教育报告会等,使德育教育融于各种形式教育之中;第三,狠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学院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考评、派出进修等多种途径提升教职工自身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使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使教职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最终形成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第四,在学生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充分利用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各系部建有党支部、团支部、学生分会,目前有学生党员135人,各系部都设有学生分会,以学习型、科技型和娱乐性为主的学生团体20个,其中《世纪风》文学社是省教育厅表彰的全省先进学生社团;第五,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博学、笃行、明德、至善”的校风,20个学生社团能够在学生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学生活动异常活跃;第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确保学校的持续稳定。为此,学院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报告会等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改革和学校在教学、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成果和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为学校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七,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1.根据大学生当前存在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纠葛等问题,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室,派专人外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多年来,我院没有因此发生的不良影响;2.健全完善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学院采取减、免、缓、贷、捐、奖的办法为贫困学生设置绿色通道,保障了学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2002年以来,学院参加新世纪读书计划助学行动,每年招收10名贫困生免费上大学。按照省教育厅要求,2005年我院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管理中心,首次为50名贫困生贷款25万元,2006年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从制度上解决贫困生救助工作;3.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院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就业指导、推荐安置、跟踪回访等多方面着手狠抓毕业生就业,与省内外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签定人才供需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举办供需见面会等,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和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显示,均居河南省民办高校第一名。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示范院校,从这几年情况看,我院招生生源逐年大幅度递增,根本原因是良好的就业有力促进了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学院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好评和上级部门表彰

通过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学院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大批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仅2005年,学生向各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35%,已经经党委批准为正式党员135人,2005年和2006年志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学生达30人,参军入伍3人,以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2005年至今,我们粗略统计,见诸媒体就有30多次,这充分表明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大幅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在围绕德育教育而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校风、教风、学风发生显著变化,极大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学生对学校的发展、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发愤学习、努力进取,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2006年5月底2006河南旅游魅力之星导游大赛郑州赛区海选在我院举行,河南电视台体育对大赛赛场进行了现场直播,我院19名选手顺利过关,掌声彼此起伏,向社会展示了我院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近三年我院学生升本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0%,05年上半年791人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及格率达66.9%,超出全国平均及格率。良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校园内秩序井然,没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涂乱画、损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整个校园环境卫生全部由学生划区负责打扫,学生处组织学学生成立了校园文明督察岗,每天在校园内巡回检查,已成为校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目前,学院已向省高校工委申报了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科教服务支边扶贫先进单位”,2005年院团委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连年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有17个基组织150人受到省级表彰,17个基层组织42人受到市级表彰,充分表明了我院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成绩。

五、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我院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高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首场阵地,全力以赴做好德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我院属于民办性质高校,特别在资金、人员的配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德育工作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费的筹措形式单一,学院所有开支全部有学校自筹,学校资金来源仅仅靠收取学费,所以,各项开支做到物尽其用,德育经费同样受经费约束,使德育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2、人员配备不足,人员构成不合理。按照民办学校机构与人员精简的特点,我院人员较少,在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人员交叉使用现象,工作有专人负责,但无设置专门岗位,专兼相结合的情况较多。同时,工作人员年龄两极分化较大,职称比例断层,缺乏中青年骨干队伍。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本的设施有,但数量不够,不完全达标。例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

4、德育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德育领域的科研成果或成熟的经验还不具备,目前尚无学报等,所以德育工作的方式有限,课堂式教学多,实践少。

道德与法治开题报告篇10

一、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样就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也使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

所谓廉洁政治,就是不以公权谋私利的政治,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具体来说,建设廉洁政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干部清正,保证党员干部作风优良、廉洁从政;二是要做到政府清廉,促使党政机关廉洁自守、公共权力规范运行;三是要做到政治清明,促进政治文明充分发展,努力建成一个政通人和、安定有序、明礼诚信、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政治目标,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

建设廉洁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把廉洁政治建设好,才能更好地实现、维护、保障人民的民利和主人翁地位,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不竭动力;才能更好地确认人的价值和存在,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塑造高素质的政治主体。

建设廉洁政治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在长期执政的新形势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和考验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应对这些风险和考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筑牢内部堡垒,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政权建设。

建设廉洁政治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长远战略目标。廉洁政治是与腐败政治根本对立的。建设廉洁政治,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实现廉洁政治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建设廉洁政治则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长远战略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反腐倡廉建设的方向就更加明确,有利于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也更加彰显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定政治决心。

二、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如果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这充分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反对腐败的极端重要性。回顾这些年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实践的经验,我们清醒认识到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这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和社会文化基础。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大力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要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禁止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本人和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监督、关口前移,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规范权力行使。进一步深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办腐败案件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读职的案件,严重损害群众合法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严肃查办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的案件,司法领域贪赃枉法、询私舞弊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厉惩处,决不姑息。

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决不允许搞特权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这是我们党从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对党员领导干部重申的一条重要政治原则,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领导干部决不允许搞特权是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要准则。必须看到,特权现象与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是相抵触的,与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相违背的。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国共产程》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并对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等特殊化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决不允许搞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