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9:25

网络教育总结篇1

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会议,筹划安排部署"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宣传活动工作,明确活动目的,落实责任分工,突出宣传的思想性和实效性,全区师生,人人参与。

本次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以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一、线上活动

1、"xx市教育网"()、"xx市教育"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xx市教育微博"()将开设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专栏网络安全微视频、网络安全小知识,让全区教师、学生组织自行学习。

2、有条件的学校在微信公众号、网站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活动材料、展示活动成果。有条件的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学生参加xx市教育局主办《测一测我的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增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二、线下活动

1、悬挂网络安全宣传横幅

各学校在宣传活动期间利用LeD大屏宣传"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内容。

2、开办网络安全宣传专栏

各学校利用板报、手抄报、电子屏、广播、展板、专栏等形式对教师、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宣传,宣传内容包括网络安全知识、预防电信诈骗、活动的动态、活动相关内容以及宣传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展示。通过网络安全宣传周的系列活动,全区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将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高尚的网络道德进行到底。

3、召开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

各学校以班级召开"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班会,讨论网络安全知识、常见电信诈骗方式等,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通过主题班会,使师生对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了很多,他们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网络教育总结篇2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县教育局接到通知后立即转发文件,筹划安排部署“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宣传活动工作,由电教室全面负责该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二、精心组织,部署落实

为切实抓好这次活动,县教育局精心组织,明确活动目的,落实责任分工,突出宣传的思想性和实效性,全县师生,人人参与。

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一)开展讲堂,感受安全

1.活动期间,我县信息教师在本周的信息课上围绕“青少年网络安全”主题讲堂,让师生通过图片、布标、竞赛等信息讲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了注意事项。通过活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真正体会了绿色上网的意义。

2.学校班级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主题班会。各班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向同学们宣传网络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对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了很多,他们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二)进行校园网络安全隐患大排查。县教育局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校进行校园网络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四、效果显著,深入人心

1.全县师生对网络安全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网络教育总结篇3

1.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网络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区别开来,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也不够理想。同时,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既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效果方面,不是没有进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使得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2.网络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大学体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过于粗糙,没有划分课程的章节内容,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缺乏连贯性。同时,部分网络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叠,二者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此外,网络教学中需要视频,这在网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视频开通状况也不够理想,视频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

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措施

1.注重观察总结体育网络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网络化水平。

虽然现在大学体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在资料详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与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方面,制作的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大学体育网络教学需要观察总结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教学和实际的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建设需要根据现代的教育思想,注重遵循体育网络教学的先进性、系统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规律,开发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精品课程,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其次,大学网络体育教学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更为科学化与合理化,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完善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网络体育教学课程更为连贯和系统,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使用率,发挥大学体育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最后,由于体育教学具有需要身体练习的特性,因此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合理开发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努力发掘网络教学课程的特色内容,注重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拓宽网络体育教学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使网络体育教学成为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

2.丰富和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涉及到体育学的很多学科,体育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合理选择网络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体育网络教学的质量。例如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多增加视频教学内容,并注重视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便使学生得到系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练习指导。在丰富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时候,大学体育网络教学还需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灵活多样和便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体系,创新网络教学的资源,既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又要及时对网络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这样时刻保持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3.采取混合学习模式,促进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发展。

虽然网络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并不同于社会网络办学的教育形式,仍然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性。因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的模式,将网络教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以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例如大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练习方法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联系方法应用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练习的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三、结语

网络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评价体系

一网络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起到了重要的反馈作用。作为教育评价之父的tyler对于教育评价,着眼于实施的效果,他用学生的成绩来表示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把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否作为判定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这是以tyler为代表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教授则强调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认为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教育评判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有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上的教育现象也不断涌现,因此,网络教育评价现已成为教育评价中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并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所谓网络教育评价,指的是对网络大学或网络中的一些教育或学习现象进行评估,它是网络在教育评价领域内的特殊应用。

二网络教育评价体系的分析

维基百科认为,网络课程也称在线课程,是指通过在线学习的课程,是现时学习的新趋势。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进行课程学习。网络资源既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应用,也是一种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面对众多的网络课程,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后效果的评价也日渐受到关注。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目标、指标、评价对象、评价人员和评价方法。这些方面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网络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五点对其进行分析。

三网络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面对已经到来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不断完善的网络课程,目前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对网络教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与网络课程评价两个方面。当前,网络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呈显著性的增长,那么其评价则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相比,网络教育评价可谓称得上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虽然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评价对象不明确,目的不清楚。这主要体现在张冠李戴的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评价中。一些对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却用来衡量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是网络课程下的一个体现,除此之外,网络课程还包括了课程的技术水平、网络的互动性等方面。其次,网络教育评价人员专家化。不可否认的是,依托网络的教育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工程技术和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来自那些接受网络教育实践的学生的评价就可以忽略。他们的许多反馈信息对于网络教育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网络教育评价的范围过于泛化,想面面俱到地进行评论,实地个案研究较少。对于这些范围,我们应该分清楚哪些是重点,将其进行重点评价。同时,评价的结果缺乏针对性,不能起到改进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四完善网络教育评价体系的策略

第一,提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对网络教育评价进行修改和制定时,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教育评价的经验。当前的传统教育评价基本上采用总结性评价,但是对于网络教育而言,仅以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作为评价结论是不够的,因为网络教育相比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应该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并结合总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断地给被评价者以指导,从而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这样的评价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和时间,而且还要持续地跟踪观察来收集、统计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痕迹来观察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对其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信息教育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相关研究者应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数据挖掘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做到评价的合理性。第二,充分考虑多方评价人员,重视学习者的评价。互联网的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同时,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和管理者等。充分考虑多方的评价人员并不意味着削弱专家的评价意见,有关专家的评价是主要的,应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去考虑教师、学习者和管理者的想法,做到权重的侧重和平衡。学习者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要实践者,经历了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虚拟课堂的互动、问题的及时反馈情况等最了解不过了。因此,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网络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提高评价说服力。传统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操作方面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风格,这样,无形之中就等于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网络教育现象的出现则弥补了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的缺失,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教育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评估每一名学生。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课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教育评价可以根据学习者实际学习的情况收集各阶段的信息,从而达到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的统一结合,它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评价领域的局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慧.web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玉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本质问题的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8)

[3]任儆,张秀梅.对网络远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4]胡苏皓.适用于远程教育评价的三种评价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8(2)

[5]李葆萍.网络教育评价系统及其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1(9)

[6]黄晨,聂竹明.web2.0时代完善网络教育评价的思考——来自“豆瓣网”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4)

网络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教育教学;网络信息;校本教材;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事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时代已经步入了当今社会及世界的前列,渗透到各个领域及角落,它时刻改变着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竞争意识。教育信息在网络的环境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们的使用往往超出了文本的范围,从而形成了信息交流和传递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同时教学模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化。因此,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投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大潮中,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研究与我们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研究探讨,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要紧密地结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研究出符合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不断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为教育教学发展增加新的活力和作用。下面就结合这一内容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尝试,望广大同仁们给予参考和指正。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特点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

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

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文本课堂研究,还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学生这一方面,要进行探讨,分小组进行操作网络信息技术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干部负责小组领导、家里有没有网络、成绩等等进行分组训练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激励他们发问性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陌生的领域得到更大的进展。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实际问题,它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和功夫研究和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成果,加大研究的力度,并且结合素质教育进行更加新颖的研究,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举措;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6-0070-02

一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新情境与新特点的全面认识

全面认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表现新特点,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当前,大学生在普遍接触并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状况呈现出新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析是祝军,他从心理学视角加以阐述,主要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七种心理表现,比较全面地剖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迷恋网络,恣意在网络世界畅游,借助网络来寻求心灵的解脱,甚至出于好奇或者冲动刻意寻找暴力信息,在网络中尽情宣泄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黄锡榜则进一步概括为五个方面:失落心理、好奇心理、情感需求、自卑不满、娱乐冒险。他们两者都比较系统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层解析。

还有学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以分析,就大学生认知发展趋势、情感发展趋势、人际关系发展趋势、人格发展趋势指出网络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并总结出对于心理健康发展趋势而言,过度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带来不好影响:长时间上网造成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遇与新挑战的整体解析

1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

就教育资源而言,储壁茜强调网络可以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同时也有学者就促进学生发展这一视角指出校园网络文化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增强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

就教育途径而言,网络传递信息的及时性、高速性和互动性,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受益学生的范围。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总结到通过网络传播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平台。

就教育效果而言,张宏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资料无所不包,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便利,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解决心理问题的困扰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很多消极影响。

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而言,黄锡榜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两个主体出发指出,对教育者而言,网络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而对被教育者而言,网络增加了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另外,魏长波从网络对大学生这一被教育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总结到,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性格发展极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尚在建构阶段,极容易受到网路带来的不良影响。彭艳作了补充论述,强调网络成瘾严重损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感情冷漠致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道德弱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

就传统教育和教育环境而言,沈承春经过研究探索,概括指出网络上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虚假、色情、暴力等方面信息的传播会对思想教育帮助我们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冲击;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困难。

当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三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与新举措的多维探索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积极与消极并存。鉴于这一形势,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出一些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网络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

网络环境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程亮早就指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对网络载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树立网络载体为高校服务的思想,以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一步强调要将这一观念纳入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沈悦贩治龅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

2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建设内容科学全面,形式灵活多样的权威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抓手。吴樟,徐莉强调开设一个具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储壁茜分析道,建立网络心理测验平台,精心策划和设计心理测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心理测试,获取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的资料,形成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可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再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功能强大、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人隐私的尊重,容易取得明显效果。第四,丰富网络教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同时将各科教学融入其中,还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3加强培训与指导,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从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出发,刘玉春、袁永峰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不仅懂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巧而且还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政治素养强、业务精、专业知识扎实,仍应成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还需要吸纳专职心理咨询专家,对整体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张俊、钱太保就如何具体打造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提出高校需要拟定合理的培训制度。这些策略为建立一支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具体做法的指导,对于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示性作用。

4多方合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树人”的任务。韦志兆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各层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二级院系、大学生朋辈心理团体的综合作用。王丽梅总结认为,要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综合作用;充分利用高效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关注心理健康;利用社会教育平台进行媒体宣传,加强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综上,近年来虽然学术界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了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研究比较充分,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总体相对较少,因此研究缺乏全面性;其次,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不够,现有研究绝大部分都是理论研究,真正进行调研如问卷调查、跟踪研究极少;另外,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思路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比较混乱和重复,缺乏创新,不利于高校对此进行借鉴,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整合,制定出比较有系统的具体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祝军.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黄锡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刘小青,蒋常香,毛莉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2(29).

[4]储壁茜.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4(10).

[5]刘男,张哲,李伟嘉.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16(2).

[6]李军.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7]张宏伟.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8]魏长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9]彭艳.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2).

[10]沈承春.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4(12).

[11]程亮.网络传播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12]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13]吴樟,徐莉.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史志,2014(4).

[14]刘玉春,袁永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网络教育总结篇7

一、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内涵教学监测。监测、评估体系是网络教学系统中保证教学活动按照既定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它既包括对学生的监督也包括对教师的监督,既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监测。我们应该在网络教学中制定标准的、可量化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系统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停留在方针和指导上。在教学过程中,监测系统要随时起到规范教学活动、纠正教学错误的功能,把监测活动融于教学整个过程中,成为网络教育中的“电子教务管理部门”。素质与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们自然也就成为所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网络教育也不例外,由于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在网络教育中出现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这显然会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提高造成障碍。在网络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有创意的作业安排和丰富的讨论交流,营造出学科的文化氛围和交流氛围,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熏陶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网络教育对于学生的抽象总结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唯一缺乏的就是实验、实践等动手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仿真技术,模拟有些实验的效果。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思路1.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出发,抓住提高质量的主动性。网络教育是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为主,其学习的对象十分广泛,但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很好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学习的主体在主观上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表现为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较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学习自觉性。尤其是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在客观上也会逐步促进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动性,这些主动学习的特性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们的主动性,通过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努力,把这些主动性转化为高的教学质量和效果。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方式的特性,扬长避短。网络教育具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异地发生,“教”与“学”在时间上的错位的自身教育方式上的特点,是适应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这些特点,方便了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和学习,但不利于管理和交流。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交流方式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网络交流的热情不亚于面对面交流,因此,我们在网络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研究探讨符合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教学模式,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在学习交流上的优势,弥补在管理上的松散,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交流、朋友似的沟通。3.进行科学务实的教学定位,适应社会需求,发挥学科优势,特色突出、专业鲜明。网络教育的定位在教育部2006年的文件中有着明确的阐述:“网络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非学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试点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类型、层次和专业。”网络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市场变化,美国著名远程教育专家嘉格伦(GlennR.Jones)在其风行一时的著作《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一书中指出:“远程教育的基础理念,是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向教育提供人。”因此,在网络教育中优秀的、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设置,既是我们吸引学生、保证生源的前提,也是我们提高质量的保障。4.正确处理网络教育与面授教育的关系。当前,除了一些专业的网络教育学院,还有大部分是大学等办理的附属网络教育学院,这就需要我们认清网络教育与面授教育的关系,不要把网络教育简单地看作面授教育的延伸和扩充,网络教育与脱产教育只不过是教育手段和途径的不同,它们各有特色,不存在优劣的区别。不要简单地沿袭和套用面授教育课堂教学的做法,面授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只能作为参考,网络教育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网络教育的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及教学管理体系,和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优势互补,比翼齐飞,共同发展。5.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结合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1)开展层次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由于网络教学的学生组成十分复杂,其基础不同,经历多样,这一点和面授教育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完全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显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网络教学自身的特点,为开展层次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网络教学可以更细化教学的层次,以学生的需求出发,灵活地安排学科的层次、班级的层次等,如按照学生基础的高低分为入门、初级、高级等;按照学生的求学重点分为侧重实际操作还是理论学习等;个性化教学则针对目标会更具体,甚至到单个人,由于网络教学的交流方式可以实现点到点(通过邮件、讨论等),个性化的学习定制和指导完全可以实现。(2)积极开展互动,激发学习热情。由于网络交流的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不会有面对面交流的许多顾忌,交流者能够畅所欲言,交流内容更加理性、更加丰富。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尤其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立论和引导的职责,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会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还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科研兴趣。(3)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由于网络教育的主要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学平台上完成的,因此,网络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有记录的,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一些调查和反馈。这些原始的数字化的信息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所有这些信息分析和总结(可以形成相应的图表),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可以进一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是否在职、从事行业、所在地域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直观、科学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和教学规律,为进一步调整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提供依据,为制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提供参考。#p#分页标题#e#作者:杨迎春程慧杰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计算机教研室

网络教育总结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不仅给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学习诸多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有利也有弊。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这一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以深入剖析,总结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诸多变化,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管理等手段,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极其重要和必要。这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分析研究。

一、关于网络的研究

1.关于网络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很多,广大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元视角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如孔繁玲、杨临颖等著的《网络世界与当代社会》首先由信息网络化概述人手,介绍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历程等基本内容,接下来从网络与政府管理、商务管理、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全亟论述;罗军强著的《网络社会问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语言、网络传播、网络游戏、网络依赖、网络犯罪等诸多领域。杨雄主编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分析了国外网络社会研究情况,并从网络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网络文化、新媒体发展与管理、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对策。孙翔云、陈英、江奇艳的《网络大众论》、童星等著的《网络与社会交往》、南帆主编的《网络与社会文化》、陶然等著的《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等都围绕网络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

2.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雷跃捷、辛欣主编的《网络传播概论》围绕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主体、网络新闻传播、网络舆论、网络文化、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张佰明、李志宏、蔡越越编著的《网络传播实务》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特点等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就如何构建网络传播界面、网络传播的几种形态加以研究,并就网络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典型产品形式、网络广告传播、网络营销传播展开具体论述;雷健著的《网络传播》、严励主编的《网络传播学概论》等从理论、实务等方面对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

3.杨礼富著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赵兴宏的《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介绍了网络社会的形成、伦理问题表征,分析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成因,探讨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实质,从网络社会法律体系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技术驾驭、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体系架构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和谐网络社会;《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与网络时代伦理、传统伦理、应用伦理、理论伦理、网络法律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探讨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并选取了一些网络案例来进行道德评析。

二、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向武著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首先介绍了网络环境的内涵、特征等,接下来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变迁等加以分析思考。黄少华著的《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对当前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诸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如网络信息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网络沉溺行为等,并加以分析和总结。王彩凤的《网络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就网络文化的信息丰富性、多样性,网络文化的信息化特征,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网络的互,网络游戏,“网络流行语”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

2.侧重于网络对青少年某个方面的影响开展研究。丁长银的《论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以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导致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错位等为切入点,并提出如何实施对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董军的《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介绍了网络影响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因上网的直接花销而导致犯罪等四个方面,并对诱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骆剑琴的《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姚进风的《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指出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积极意义,包括有助于青少年获取资讯、拓展视野、增进交往等,也总结了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负面作用,就提高青少年闲暇生活质量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郭瑞芳著的《网络青年心理分析》就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青年人格成长的文化渊源、网络文化基本认识等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从网络青年的人格特点、角色选择等方面着手剖析网络青年心理,并对咨询方法进行细致阐述。杨秀莲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程燕、余林的《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论析》等都是从对心理的影响展开的论述。

3.网络成瘾的问题不容忽视。顾海根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首先对网络成瘾进行概念界定,介绍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成因,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吴增强、张建国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原因、诊断等加以梳理,并从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徐娟、于红军、张德兰等著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网络成瘾的具体疗法,如音乐治疗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通过分析提出具体疗法,而且都涉及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问题,论述全面、科学。陈漪涵的《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成因及其预防》、李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调查》等对网络成瘾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4.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王喆、何春歧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谈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并进行对策研究。张茂聪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介绍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交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青少年的特性、外部因素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因。单红渡、朱维全的《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围绕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形象和消极影响进行具体探讨。杨金焱、费世淼的《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挑战》从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修养的冲击等四个方面论述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并分析了机遇、现状等。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体现出全面性。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1.部分成果通过对现象、成因等方面分析,进行策略研究。如王贤卿著的《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深入阐述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网络道德的内涵与特点等,并以网络游戏、大学校园BBs为例,展开对大学生典型网络行为的道德考察,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和成因,通过分析,从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就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进行探索;王荣发等著的《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症状、危害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网络德育工程、实施网上德育、心灵在线交流、走进课程网站;万美容、叶雷的《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及其建构》指出要建构自教与他教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网上网下相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及社区、学校、家庭相协调的教育机制;牛蒙刚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柳世娜的《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王长平的《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章毛平的《试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等也主要侧重于策略研究。

2.部分成果根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以学校为阵地,潘敏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总结了BBS、网上即时通讯、博客技术等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就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探讨。张小琏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主要从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方法。汪欢的《浅谈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论述。王煊、赵维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刘艺博的《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对策》,吕霞、孙昊的《网络阵地建设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李德敏的《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等均从利用网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

网络教育总结篇9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平台;远程教育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网络教育蓬勃兴起,逐渐取代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网络教育应用平台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各类层次教育的变革,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造能力,体现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位。但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平台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一、网络教育应用平台发展现状

1.网络教育应用平台概述

目前,关于什么是网络教育,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比较统一观点认为,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有些人将网络教育归类于现代远程教育,称为继第一代函授教学、第二代卫星电视广播教学之后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形式。还有人将之归结为所谓第四代,但无论如何,网络教育是一种有自身特色的崭新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一般包含先现今最进的数字化音频、视频技术,借助网络双向传输,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异地传输,快捷方便地实现不同区域或时间内的交互式教学。目前,大体来说网络教育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讲授型学习,即通过实时在线授课的形式,不同地点的学生登陆互联网,通过网络视频、音频直播的形式,实时传输,进行授课和交流。二是探索型学习,即将教育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中的图形、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进行分享,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时间、课程进行学习。

2.网络教育应用平台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根据以上对网络教育平台的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基于网络教育应用平台的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面授教育方式相比,所具有的几大特点和优势:

一是教学形式个性化。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传输和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教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被放大了。系统可以每个记录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通过记录分析,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

二是学习行为自主化。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空间与时间的局限,赋予了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性的特点。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随时查阅网络上极为丰富的信息和课程资料,不用受时间、课堂等条件的限制,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三是学习形式交互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处理,不再只是被动的看和听,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得到教师发来的教材、作业和辅导材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参与讨论。

四是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育机构的标准化教学能力,实现了各种类型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学习成本。

3.网络教育应用平台在中国的发展

互联网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建立在网络应用平台基础之上的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时间更短。在我国,网络教育广义涵盖了所有以网络及其它电子通讯手段提供学习内容、运营服务、解决方案领域。具体划分,可以分为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培训四大类别。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网络教育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兴起于1998年左右,肇始于各个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1998年,教育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所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1999年又增加了中央电大、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大、同济大学、西南工学院六所学校,到目前为止,已有68所大学的网络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教育资格。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中国网络教育1998年起步时全国仅有学生2931人,1999年达到3.2万人,2003年已经达到230万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几百所面向中小学的知名网络学校,如:101远程教育网校、科利华北大附中、联想网校等。

据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研究认为,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在未来将以150%的速度增长,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在政策层面,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这将为网络教育应用平台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推动我国网络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网络教育应用平台在国外的发展

作为全球科技力量最为发达,网络应用社会化程度最高的欧美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将网络应用平台技术引入远程教育领域。目前,全球已有800多所大学通过internet提供网上学位课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欧美地区。根据慧聪教育网2012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开展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相应政策,使网络教育手段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中得以利用。

美国早在1996年就已经提出“教育技术行动”纲领,到2000年,实现全美中小学每个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都联接因特网,每个学生都能使用电脑,每所学校都能获得优秀的课程教学软件。时至今日,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能开展网络教育。像哈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已允许国外学生进行网上注册、异地学习学位课程。据统计,在美国已有34%的大学提供网络学位,通过网络应用平台进行学习的人数,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长。全美国共有2000余所高校开设了各类远程教育课程,占高校总数的50%,注册学生达180余万,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36%。已有7000余万人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方式,获得了教育,60%以上的企业使用了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在职培训,即大约每5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网络教育。

在传统教育发达的欧洲地区,英国政府自1998年开始就着力实施网络教育的转变,并将1998年命名为“网络年”,实施全国上网学习计划。设立在英国的“欧洲学习中心”总部,已拟定了统一的网络教育计划和实施细则,未来的远程教育将主要依赖因特网,不仅实施基础教育,而且大部分专业培训也在网上完成。

欧美国家的网络教育应用平台基本采用最多的是视频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internet的非同步教学、双向交互式的视频教学和单项式预录视频教学。既有各个学校和企业独立建立的网络教育平台,也有相互交互的全国性网站,横向和纵向相互结合,各网络学校之间都有广泛的链接,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学科渗透率较高,工商管理、社会科学、人文、信息技术等通识类学科均开设了网络教育平台。

三、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世界各国的网络教育平台应用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全球的信息化程度、网民对网络教育认知程度、学历教育社会的认可度的提高,网络教育规模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所以不可避免的各种成长中的问题。

1.应用平台建设重复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和网络体系

由于网络教学资源在共享方面的技术规范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定,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分类和平台支持缺乏统一标准。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导致不同网络教育系统、不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建立一个功能全面、标准统一、富有特色的统一平台,是推动网络教育平台持续发展的必要工作。

2.课程资源总量较小、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网络教育事业的需求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教育学习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网络教育的全部课程加起来只有500门左右,而美国已经达到54000门左右。大部分的网络化课程都以网页静态形式呈现,更新频率也不够快,往往几个月都维持原状。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那个的性影响教学效果不能紧跟网络时代日益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理论研究,不适应网络教育特点

现在大部分从事远程教育的老师都是从传统教育中转换过来的,或者由传统学校的任课教师兼任,专业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老师数量很少,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这些教师常年从事传统学校教育,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一下子适应角色的改变。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时空的间隔,很难作到师生及时互通,但仍然是教师中心,这不但削弱了传统教育的优点,也抑制了网络教育平台应有的优势。

4.“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

根据2010年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统计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的ip地址拥有量依旧占据全国的前列,约占全国总数的51.6%。这些数据足以显示,虽然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的地区发展依然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在边远贫困的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差距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深入而缩小。城镇网民要远远多于农村网民,所占比重分别为82.9%和17.1%,悬殊太大。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群众由于网络建设条件的滞后,依然无法享受到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受教育机会。

四、提升网络教育应用平台发展的对策

1.整合网络教育平台建设,规范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标准

建议制定网络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和评价机制。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引进相关的国际标准,加以修订和本土化。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组织领导,形成从国家到地方,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建立统一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活动的统一领导,真正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各类企业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为不同教学、学习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服务。

2.强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

表现形式多样化,将是网络教学的大趋势。课程资源是网络教学的核心,网络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教材的“电子版”、和“课堂录像”的初级阶段,要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种教学媒体的同时,加快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尽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材。教学设计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注重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设计开发出性能齐全、功能强大的学习平台和系统工具,如协作学习平台、答疑系统、测试工具等,以便更好地支持网络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3.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有一支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及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发展网络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资格标准,不仅表现在学历要求上,更要注重提高专业化素质上。所有教师应在国家指定的教育机构接受过必要的教育专业课程培训,获得规定的学分,而不仅仅是拥有规定的相应学历。二是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实行网络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细化各级证书的资格标准,不断完善资格证书认定体系。三是加强现有教师常规培训。

4.加大网络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实现网络教育规模化

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要让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向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辐射,网络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说,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将给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想途径。政府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网络教育硬件建设,特别是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解决带宽不足和远距离传输问题,改进和优化信息终端设备,解决好信息到家的“最后一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具有资源优势的网络教育企业与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学校的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市场化运作,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促进网络教育应用平台的不断增量扩容。

参考文献:

[1]寇继红.网络教育综述.情报杂志,2008年第9期

网络教育总结篇10

互联网带来的既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内容的创新。如何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http://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深刻认识网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

1.网络环境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总是受到限制的,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而网络是全天候开放。交互式的实时的远程信息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能迅速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最贴近职工思想脉络。它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于学生思想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时效化、前瞻性。我们可以说,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有多大。

2网络环境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沿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灌输”。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表达手段的单一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和可选择性,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职工可以不受外界控制,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了畅所欲言。网络还可使教育者与职工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双方互动以及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平等、民主,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工作者与职工之间地位不平等性。

3.网络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其影响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手段。学生只要一上网,既可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又可与外界任何人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即同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生机和活力。另外,网络提供文本与超文本、具体与抽象创知识信息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媒体手段,而且“多媒体’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声、像、文字的结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肩的感染力,优于传统的“言传笔授”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刻育进网络,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极大地提漓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及覆盖面,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柞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4.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拓展了职工德育的新天地

网络的虚拟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工思想的真实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讲,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职工的真实思想,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网络的即时性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职工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疏导。所以,网络是我们与职工进行交流的新型窗口。

二、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方式,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行不通了。我们应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新方法。

1.疏导与堵截相结合

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加大改革力度,做到现代化、信息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例如经常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职工懂得在互联网这个

转贴于http://

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挖掘宝藏,等问题。还可以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红色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些信息资源,主动传播到全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人侵,消除其不良影响。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会放纵本我的欲念,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养成职工道德自律,学会“思想保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使其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教育与服务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必须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首先,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使命所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高校师生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其次,我们也必须看到,网上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服务。由于受教育者的网上学习具有自主选择性的特点,接受与否,最终要由受教育者来取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针对广大职工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适当的方式,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另外,网上提供有关招生、就业、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4.传统与现代相结合